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力市场调研

劳动力市场调研

时间:2023-10-13 09:44: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力市场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力市场调研

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市场化 市场营销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生产和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其中包含两个层次:从宏观上看将高等学校作为独立办学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影响和反映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及运行机制;从微观上看是指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引入市场机制或借用部分市场方式处理高等教育活动中的关系,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引入市场调节方式,提高高等学校内部运行效率。

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存在的问题

从高等教育消费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求”大于“供”的矛盾,这种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扩张的高等教育消费需求,近两年出现的高校扩招也无异于杯水车薪,因为这种扩招只是一种暂时的计划性扩招,难以真正反应市场变化并最终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供求平衡。第二,由于高等教育的稀缺性,那么进入高校并完成学业的毕业生也将成为一种稀缺人才,理应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相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渐增大。这里并不是一种在数量上表现为简单的“供”大于“求”,而是“供”与“求”的结构性错位或失衡。第三,随着高校的扩招,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然而,名牌大学仍然保持他们的领导地位,进入这类大学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出现了很多低质量的大学,大学生的质量难以保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计划招生、统一培养、国家分配”,整个运行过程是完整的或平衡的。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渐成熟,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应的完整、一致的市场体系,而不仅仅是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调节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

在劳动力市场中,高校的产品――人才是否受欢迎,最终取决于培养的人才质量,或者说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要求就是人才质量。高校以市场为机制建立高等教育的组织市场将直接影响学校内部运行的效率。如果没有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与高教内部运行效率的提高,最终将不会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和市场要求的高质量人才。或者说,仅仅靠劳动力市场的质量要求来调节,远远不能解决高校发展规模与运行效率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高等教育市场的调节必须在规模、效率、质量三方面达到统一。

二、中国高校的市场营销分析

市场营销观念认为,达到组织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满足目标市场的要求。因此必须首先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即进行市场需求调研。

1、重视市场需求调研

市场调研即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调查、记录、整理、分析需求市场的各种信息,客观地测定、评价及发现各种事实,摸清目标市场和营销环境,提供相当准确的决策依据,以提高营销的效用和效率。高等院校市场调研的目的在于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市场上哪几类人才具有潜在需求,然后提供给学校的决策机构进行决策参考。高校市场调研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需求市场调研。建立人才需求动态预测机制。随着中国人才市场的建立和逐步规范,有利于高校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高校利用这些信息,运用科学的手段对人才需求的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如运用便捷的网络调查统计系统,预测人才需求趋势。第二,供给市场调研。在市场需求调研的同时,做好市场供给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某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虽然很大,但若供给量已经超过或接近需求量,高校开设这种专业就应非常慎重。重视供给市场调研,可以采用庞大的网络信息,统计各个高校各种专业的招生情况。要在研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加强对人才供给市场的研究,努力在促进人才供求平衡中提高自身的效益。第三,毕业生适应性分析。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毕业生适应性分析的基础。通过调查研究,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如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基本情况,这些情况包括:毕业年度,任职情况,工作业绩,业务情况,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进修学习情况,面临的困难(包括工作与生活方面),对学校办学建议等。通过调查研究,仔细分析毕业生的优良方面是得益于学校的哪些教学、管理做法,以便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继续发扬,同时也要调查了解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找出自己办学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以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更受社会的欢迎。

2、确定市场竞争战略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一组织都处于竞争者的重重包围之中,竞争者的一举一动对组织的营销活动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组织必须认真研究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竞争者的战略和策略,明确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的放矢地制定竞争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处于一种垄断竞争的状态。任何一个高等院校制定发展战略时首先必须明确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并在对市场环境和自身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增长机会,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1)市场领导者战略。市场领导者指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在价格变化、新产品开发、分销渠道建设和促销战略等方面对本行业其他组织起着领导作用的单位。处于领导地位的高校一般控制着或影响其它高校的行为,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占有绝对市场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仅表现在市场份额上,同时还表现在生源的质量上,因此其战略可有多种选择权,它可以充分利用第一位的优势,在客户和公众心目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处于统治地位的高校想要继续保持第一位的优势,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地发现新的需求。清华大学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利用其名牌效应,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国外名牌大学互派学生,从而吸引了众多的海外留学生来清华求学,扩大了清华的生源。

(2)市场挑战者战略。市场挑战者是指在行业中居于第二位、第三位和以后位次的高校。高校若采取市场挑战者战略,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某种持久的竞争优势。二是具有部分或全部抵消市场领导者固有优势的条件。三是拥有阻挡领导者的武器。市场挑战者选择的任何一种战略必须基于能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提高自身与领导者抗衡的能力。成本优势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最佳选择。挑战者要有选择地创新和开发产品和服务。如原浙江大学自1998年11月与原杭州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原浙江农业大学合并以来,实力和规模都有明显的增加。学校聘请了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张浚生担任新浙江大学的第一任党委书记。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力的位置。

(3)市场追随者战略。一些无力做挑战者的高校可以追随领导者,模仿或者改进推出新的服务,如课程的设置、实验课的安排、环境设施的建设等,并不失时机地投入市场。它们经营成功的关键是保持低成本和提供优质服务,可分为采用紧密跟随、距离跟随和选折跟随三种策略。追随者是挑战者攻击的主要目标,它们必须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而不会引起竞争者报复的战略。追随者高校虽然不必承担创新费用,但通常也不会比市场领导者获得更大的收益。

(4)市场利基者战略。大多数高校因其科研教育经费不足,实力不强,产品或服务种类不全,只能成为市场的补缺者,采取集中经营的战略,他们通常选择一个领导者不感兴趣或者无暇顾及的小市场从事专业化经营。诸如遍布全国各地林林总总的专业性大学,它们与各对口单位挂钩,为其培养专业性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再有,国家重点大学虽然提供的教学服务明显优于地方院校,但因其收费较高,使一些低收入家庭考生望而却步。因此,报考地方院校及军校、师范学校成为他们的首选。而这批院校正因其特殊性,在竞争中得到一席之地。

3、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是以满足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调查是其活动的起点。在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就需进一步明确目标市场,在明确目标市场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特征和高校自身的特征比竞争者提供更合适的产品、更合理的价格、更恰当的渠道和更有效的沟通与促销手段(即4P要素组合)来满足市场需求。

(1)产品策略。产品是指通过交换而满足人们需要和欲望的因素和手段,包括有形产品(如汽车、大米等)和无形产品(如服务、管理等)。教育产品,又称教育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是指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所提供的产品,以满足人们受教育的欲望。产品要素是教育市场营销组合的关键要素,因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如专业、质量等)是受教育者首选目标。

产品决策是指生产者和销售者决定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及多少产品项目给目标消费者。产品组合决策包括三种:第一,扩大产品组合。包括产品组合的宽度和加强产品组合的深度,前者指在原产品组合中增加产品线,扩大经营范围;后者指在原有产品线内增加新的产品项目。如现在对外语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因而外语专业就可以依靠扩大现有专业的招生规模而求得发展。第二,缩减产品组合。如高校可以剔除那些难以就业的冷门专业,集中力量发展市场需求大的专业以培养社会认可的学生。第三,产品线延伸策略。对某些专业而言,现有专业层次的需求量已不大,维持现状尚成问题,更谈不上发展了。因此可以考虑产品的延伸,即在现有专业范围内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招收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当然,也可以考虑进行相应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

(2)价格策略。价格是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中十分敏感而又难以控制的因素,它直接关系着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影响着市场的需求和组织利润的多少。上学的价格形式主要为学费,在政府的指导下确定其收费标准。价格虽然不是高等教育市场的重要要素,但高等院校可以在政府指导下采取灵活定价策略。如对特困生减免部分甚至全部学费、取消奖学金的名额限制等,以全面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3)分销策略。分销是指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传递至消费者,使消费者可以使用或享受的过程。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进入市场,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校向社会传递本校人才的各种信息。同时,高校可以收集各种社会企事业的工作岗位需求和各个人才市场的招聘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4)促销策略。促销是组织通过人员和非人员的方式,沟通组织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引发、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兴趣,使其产生购买的行为的活动。不难看出,促销工作的核心是沟通信息。营销沟通指信息发出者通过各种手段,使用能被信息接受者正确理解的方式向他们传递信息,并能起到改变信息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的活动。沟通在高等教育消费市场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效果对学校的知名度有重大影响。只有当学校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向社会传递学校的有关信息,才能引起社会关注。高等院校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宣传学校的特色和形象,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从而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提高本校学生的社会认可度。

市场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不仅决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而且决定如何培养的问题。前一方面是指高校(生产组织者)与外部市场的适应问题。这里的外部市场有高教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受到这两个市场的制约。一方面要考虑高教消费市场的需求,即学生对高校和专业的选择性,受到学生偏好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虽然高等教育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但由于教育培养过程的迟缓性及消费者需求的主观盲目性,它们之间总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也就是说仅靠学生的偏好并不能决定高校提供什么样的专业或教育服务,现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选择构成了对高等教育活动的另一种约束。

“如何培养的问题”则是高校(生产组织者)内部运行(生产)效率问题,它的竞争表现在不同的高校(生产组织单位)之间。在既定的教育资源与条件下,能够有效组织管理、能够为高等教育消费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服务的高校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并淘汰低质高耗的低水平高校。由此可以说,在教学、科研、管理中运用市场机制和方式则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晁钢令:市场营销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 吴健安:市场营销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马丁・卡若依:知识经济中的大学:潜力与隐患,高等教育,2005.3。

第2篇

关键词:学生创业;国家导向;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41-01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全面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由于受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职高学生就业面临较大的压力。尤其当前,我国大量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加之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明显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行各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调整,对技能人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劳动力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当前职中毕业生就业难,已发展成为严峻的社会现实。而面对这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

创业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准备就业,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和转换职业的学科;创业教育是培养开创性的个体和开创性的群体,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问;创业教育致力于指导和开发劳动力资源,以便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劳动力和职业岗位的最佳组合,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条件下职业学校的发展需要。

一、加强创业教育的及时性

职业学校的生源来自于初中毕业生。他们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经过学习,毕业时年龄还小却马上面临选择职业和身份适应,对他们开展创业教育,很有必要。尤其近年来受“普高热”和“免试入学”等因素的影响,职中学生入学时的素质普遍偏低,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怕吃苦,导致不能把握就业机会,加强对他们的创业教育变得更为紧迫。特别是下列三类学生尤其要加强创业教育。

1、被动地接受教育。学校有部分学生往往是家长出于无奈而将其送来“托管”的,他们无心向学,提不起学习兴趣是他们的共性,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老师“强行”灌输给他们的。2、为好奇而读书。有部分学生来学校读书的主要目的只是,对某个专业产生好奇,而不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能力都缺乏了解。

3、学生对社会需求不了解,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们择业时,安排到企业怕效益不好,收入低,担心工作不稳定,没有保障。创业又嫌太苦,太累,风险大。另一方面,毕业生在供需见面时普遍存在自我推荐能力差,不善于包装自己等弱点。

由此可见,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创业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就很有必要加强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拓展就业门路,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才能在招生工作中争取主动,进而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的发展。通过创业教育,可以使同学们在就业时主动地适应当代职业发展的需要。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扬长避短,合理选择职业,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到劳动力市场上去竞争、自主择业或创业,使他们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职高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

1、创业意识不强。目前职高学生创业意识不够强,很多职高学生仍然抱着传统的就业观念,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而很少有创业的打算,即使有创业意愿,真正付出行动的也不多。 2、创业体制不够健全。很多创业者感叹:创业咋就这么难? 事实上,他们面临很多创业难题。 3、风险教育比较缺乏。很多职高生创业存在盲目性,而又往往缺乏风险意识,缺少承受失败的能力。

三、职业学校要为学生的创业创造条件

因地制宜的发展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培训,努力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构建“立交桥”。从总体上说,就是要在办学理念上做文章,在办学模式上寻途径,在教学方法上找对策,在教育管理上加力度,在就业安置上求质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宗旨,创业为导向”,以客观务实的态度,确立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第3篇

“精准供给”,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匹配、优质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增强 中职 有效“供给”

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职教育要顺应经济发展,加快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有效供给 严重不足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6年北京用工缺口达到52%,上海用工缺口为44%,广东用工缺口为46%,而缺口的形成主要是技术人才匮乏,社会期盼未能如愿达成。

然而,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着巨大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招生难,2014年全国中职学校1.19万所,在校生却只有1755.28万人,平均规模只有1475人,中职学校多、规模小,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大战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流失严重,据报道,根据由中美多家机构开展“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测算,全国至少220万中职学生在一年级辍学,2114万中职学生平均辍学率10.7%。

我们看到一些企业 “用工荒”遭遇学校 “招生难”。这一矛盾的背后实际上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没有达到企业用工的质量要求,企业感到无“人才”可用,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不能适应工作岗。“招生难”说明学生和家长并不看好中职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不愿来,从根本上讲,中职教育的成果没有为市场充分认可与接纳,需要针对劳动力市场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二、关注行业需求 明确供给方向

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劳动力,行业需求是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支撑点。成功的职业教育务必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衡量中职学校的发展是否良好,应该看其能否向社会所提供的有效劳动力。

建立市场调研专门机构。通过定期的调研主动了解当地的最新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做好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配套工作,比如云计算中心的建立就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紧跟产业布局,提前做好人才储备;跟踪行业动态、专业发展,为学校专业更新提供第一手资料。深入调查企业,明晰行业内企业总体的发展态势、阶段、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人力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为企业提供精准的人力资源。同时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工作中的喜怒哀乐、岗位技能、工作态度、工资福利、职业发展等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针对他们在企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最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校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开阔视野,拓展培训市场。中职教育肩负为企业培养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我们的培养对象既可以是初中毕业生,也可以是其他社会成员,很多中职学校招生困难,一部分学校已无法正常运转,大量资源闲置浪费。各个学校对有限的生源围追堵截,招生成本极高,却难以吸引有教育培训需求的农民工走进校门,对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服务严重不足。针对农民工在职工作的具体情况,针对人员分散、行业分布广、需求层次多的农民工群体,提供灵活多样、分类细化、富于实效的培训方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精神。

三、推进综合改革, 提供有效供给

中职教育质量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而且还要抓好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这个重点。

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对应产业行业要求,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关键是要将专业供给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绑定,建构一个市场引导、有效制约、开放动态的专业建设机制,以就业为导向,紧跟市场需求发展变化,做好专业建设的有效。

合理控制专业规模。避免专业师资和实训设备的大量闲置浪费,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从源头上让专业扎根于产业升级、服务于经济发展。专业设置避免跟风、“千校”一面的现象,发展特色专业,一个学校只有专业上出彩,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加强课程建设。好专业还需要优质课程做支撑。在明确专业方向的前提下,更新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充分地了解行业发展,熟悉企业生产,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融入课程开发中,开设实用的课程,编写易学的教材,同时大力加强实习实训,让学生切实掌握技能。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强化职业素养。当前企业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目前企业用人标准已经在向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偏移而不仅仅职业技能,学校培养的人才普遍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生活的关键性能力和品质。在工作时,一些毕业生要么就是嫌待遇低,不愿做,要么就是不能吃苦耐劳,做不来,缺乏诚信守规,爱岗敬业的基本职业素养,一些学生急于赚大钱,缺乏踏实工作,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就业观和价值观存在严重偏差。中职学校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企业的规范严格要求学生,把企业文化培训前置到学生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员工身份的责任,以及企业的全程严格管理标准和程序,用高效精进的企业文化鼓舞学生,帮助他们更快成长,勇于担当。

总之,中职学校通过合理的整合布局,规模化办学;以市场为导向,对外,联合行业和企业的力量,深度融合;对内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强化学生素质培养,中职学校必定会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申家龙.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中职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5.

第4篇

关键词:市场;广告资源;教学引入

1 市场型广告资源及其特点

市场型广告资源是特指那些存在于广告传播过程之中,正在进行和正在发生的各类媒体广告资源。它不是过去的广告档案、也不是未来尚未形成的广告的模型,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具体的广告及其传播活动的现实。以平面广告为例:按媒体的类型可以分为:报纸广告、杂志广告、灯箱广告、海报广告、导视与指示广告等;按广告存在的空间特点可以分为室内广告、户外广告,按广告存在的具体环境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商场广告、超市广告、地铁广告、车身广告等,可根据教学设计的目标去选取分类的角度,实施对资源的教学引入。市场型广告资源是当下存在和正在发生的广告,这种当下和正在进行的特征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市场型广告设计资源同时还具有客观、系统、和丰富的特点,这些资源特点可以补足一般教材在教学资源方面的不足。而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型广告设计资源的引入可以促进教学直接地去面对市场的现实环境并直接影响到教学中市场意识的培养。

2 市场型广告资源的教学引入

首先是市场型广告资源在专业教学中是否具备普遍的适用性?从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学与市场的接轨,市场型广告资源对教学活动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的资源形式。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的环节,市场型广告资源都将促进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并走进广告存在的市场环境,并由这种走出与进的经验来反思和创新教学活动,促进教学与市场的自觉对接。在广告理论教学中,如广告设计史、广告概论这一类偏于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的课程中,市场资源的引入可以有效地解决教材中所选择的理论、原理、案例与现实中的理论、原理以及案例之间的时间迟滞现象,教学一旦实现与当下正在发生的广告资源相互结合,也更容易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促进课堂教学走向活泼与生动。(1)理论课程与市场型广告资源的教学引入。首先是课程的初始阶段的资源引入。按照传统的教材的结构特点,课首多是理论的概述或是从早期的广告传播形式开始讲起。如果是概述,概述的内容会因为时间的跨度较大,偏于抽象而不容易理解。如果从早期的广告形态进行介绍,由于与学生的认知经验太久远而难以获得理想效果。因此在理论课程的初期阶段或是第一堂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引入当下学生最熟悉的市场型广告资源实施教学是很有实效的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初期在资源的引入上以教师为主体,在课程的后期则可以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这种不同反映出的是学习能力与教学能力的相互转化:在课堂的教学中,学生的角色由原来的知识接受型转换为经验传授型。我们结合“平面综合设计”这一专业实践课程对之进行具体的研究。(2)实践课程与市场型广告资源的教学引入。在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将市场型广告资源进一步划分成“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再根据具体情况分阶段引入到教学活动。其中,显性资源是指那些已经发生并存在的广告传播活动、事件及其案例,隐性资源是指那些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广告设计服务需求。在教学实施结构中,我们将课程整体划分为市场调研和设计实践两个基本模块,并在市场调研模块的实施阶段将显性资源引入教学。

基本的实施流程是:课程的设计者兼执行者(教师)设定广告资源市场调研的基本方向和范围将学生分组制定市场广告资源的调研方案通过市场调研获取比较完整和系统化的广告资源对资源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设计、装订成册(为模块二做资源储备)。如:针在对某超市的广告调研中将学生分组,每组4~6人,每个工作组对某一超市的广告传播和设计资源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查与收集工作。其他组根据目标任务的不同,实施对百货商场、户外媒体等广告设计的资源进行调查和资源收集工作。通过一个或两班级的调研实践活动下来以后,就可以掌握多个类型、比较系统的市场广告设计资源的现状。由与这种调查和研究需要较多的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也将实践教学中学生数量偏多的不利局面转化为教学的优势条件。若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将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调研成果进行汇总,将形成在时间上更连续、在空间上更完整的系统的市场型广告设计资源,这些生动的市场资源在教学中往往比教材的资源更具有实用性和说服力,不仅可以服务于课程的教学实践,对于教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2]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市场意识的培养,服务意识的生成也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教学课题之一。在平面综合设计的教学中,我们结合学区周边的市场环境,在完成模块一的调研任务后,继续深入到市场环境中,开发和寻求潜在的社会设计服务需求,也就是市场型广告资源引入的第二个阶段――“隐性资源”的教学引入。将学生分组,以大学城附近商城中数百家中小型商铺的业主为潜在客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设计,每个工作组从一个或多个商铺的潜在客户那里获得广告相关的设计或制作项目。

3 市场机遇与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在中国迅速崛起的经济形势下,个体经济已经迅速获得成长并成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经济形态。大学生的设计实践与这种小型的经济形态之间存在较广的合作机会,教育的相关机构与部门也应该主动走出有限的内部管理空间,面向市场、主动去为促进这种院校与民营商业经济进一步深度合作创造条件。这种教学与服务市场的结合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更需要根植于职业技能的评价标准在教育制度中的建立与完善,通过具体的标准实现对职业技能教学方向的引导,从而实现普遍意义上的教学与市场的深度结合,在这种职业技能标准化的教育制度改革领域,英美等国的经验可学习与借鉴,如英国的行业技能委员会(SSCs:Sector Skills Councils)在英国的实践等。[3]在职业技能标准有据可依的前提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的在整体的层面上走上自觉与市场接轨的方向。

4 结语

市场型广告资源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广告现实,这种资源与书籍、教材等出版物为载体的传统教学资源构成了差异与补充,也反映出教学理念的差异与不同;在教学改革的层面,将市场型广告资源积极的引入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地促进设计教育面向市场的真实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课程理解的深化和实现对教学的改革;市场资源的引入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中应该有不同的特点和具体的实施技巧,这些具体的差别不是机械的,也不只是意味着某种不同,差别中应该折射出对教学目标的深入理解,并反映出基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所遇到的现实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智慧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汤霓.技能习得:职业教育应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107):6768.

[2] 关远见.试论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与质量保障[J].岳阳纸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3):2930.

第5篇

天津的别墅市场起步相对晚了一些,别墅产品本土性开发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但由于当时天津别墅市场尚处于发展时期,开发和销售均没达到理想状况。

近两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置业观念的改变以及高端收入群流动比例的加快,天津高档住宅市场日益显现出一定的潜在隐性需求。一批高端别墅产品进入市场,无论从产品形式上,还是开发商的操作经验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有:“红中领事郡”、“万科霞光道5号”、“万科朗润园”等。因为别墅目标客户群一般属于高收入阶层,通常对住房品质要求较高,因此,别墅产品一直在高端客户群中占据相当比例。发展较平缓,但是从去年开始,未来一个阶段,天津别墅市场的发展,无论是在产品定位还是在总量供应方面,都呈现出加速的状态。

二、天津别墅项目代表楼盘调研

天津目前还没有像北京那样比较明显的别墅板块,但一些雏形正在形成,自上世纪90年代,沿着天津市西外环线侯台居住区开始往南,就陆续建设有不少别墅,如:“侯台别墅”、“蒙地卡罗别墅”、“科馨别墅”、等。

2001年后,天津别墅市场出现“Townhouse”热,在区域上,由西南逐渐转移到正南或偏东的方向发展。其中,位置更靠近中心城区的环境良好地段以及城乡结合部、经济开发区等区域,尤受青睐,“领世郡”、“仁爱?濠景庄园”、等项目正是这一区域市场的代表。

从整体市场来看,天津别墅市场联排别墅占据了3/4,但独体别墅也正慢慢浮上水面。像“万科朗润园”“万科霞光道5号”等就是由天津别墅市场08-09年度热销的产品。

目前,天津的联排别墅产品,户型面积一般在90-400平方米不等,主流户型面积在200-300平方米之间。价格差异并不是很大,联排别墅每单元总价在150-400万元的区间内,主流产品总价一般都在2000-300万元/每单元。

独体别墅产品的户型面积则差距较大,主流产品的面积在300-400平方米之间,但各个别墅项目的差异很大,尤其是独体别墅总价差距就更大了,大致由300万元任万元不等。

与北京、上海等城市不同,天津的国外客户不多,无论是独体还是联排,消费群体本土化约70%―80%,购房者多为私营业主。这部分人购买别墅相当一部分是作为第二或者第N居所。

而在经济开发区,由于在天津投资的韩国、日本企业比较多,如三星、摩托罗拉等,这些企业已在天津着陆多年,并已形成一定规模。所以,在位于经济开发区附近的别墅产品消费上,韩国、日本人占有一小部分。这部分人购买别墅,基本上都是自己居住。

三、别墅项目建设资源情况调研

总包单位

近几年,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了天津整体建设及房地产开发产业的迅猛发展。在总承包单位方面,主要分三大阵营:

A:以天津建工集团为代表的本土建筑企业,此类企业在天津市具有良好的施工业绩及地理、人文、环境优势,整体综合实力较强,在天津政府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上占有大量份额;

B:以南通三建、苏中建设为代表的南方建筑企业,此类企业施工作业能力,工程管理水平,均较本土企业有很大的竞争性,渐渐在天津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C:外地来津开发商带来的长期合作单位,此类企业随着外地房地产开发商的进驻天津市场而随之进驻,所占房地产市场份额不大。

监理单位:据调查,天津市在别墅项目上有过监理业绩的是:天津市华泰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天津仕敏工程建设监理技术咨向有限公司、天津开发区泰达国际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等。

造价咨询单位:天津市目前造价咨询市场主要采用报价两种方式:(1)按面积填报单价;(2)按费率报价。对于别墅项目,鉴于其单个性、计价的多次性较多,建议采用咨询甲级资质、具备大型开发商合作经验、具备市协会常任理事资格的企业作为本项目的咨询服务单位。

四、主要建筑材料市场调研

钢材:天津市本土及周边的建筑钢材品牌较多,但主要以“天钢”、“鞍钢”、为主,6-8月,根据天津市工程造价信息中准价所示,仅已圆钢为例,3个月中,就有明显涨幅:?12圆钢,09年6月份价格:3569元,7月份价格3800元,8月份价格4110元。

商品混凝土:天津市建筑市场商品混凝土供应资源丰富,多家大型施工企业均下属混凝土搅拌站,目前,天津市已取得资质的商品混凝土企业有63家。

劳动力市场:天津市为劳务输入地区,目前劳动力主要为周边省,同时,部分劳务队伍亦与各总包商存在长期合作。劳动力价格方面普通人工约60―80元/工日,其他高级工种价格约120―200元/工日。

五、特殊工艺、做法

天津地势为平原,塘沾、汉沾等沿海各区县地质条件较差,多为盐碱地,在桩基处理、园林工程等方面也决定了可能会有大量的特殊工艺、特殊做法,以适应当地建筑需要。

六、总结

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市场;技能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而且对缓解目前就业压力、以教育扶贫、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有重大作用。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原因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就工业化进程而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企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完全转到依靠人力资源素质和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资本经济增长的影响往往大于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造成企业注重劳动力价格而忽视劳动力素质,甚至企业在减员增效过程中,为了减少支出,出现减技术工用普通二,减高工资用低工资现象。“先培训后就业”和“持证上岗”喊了多年却难以真正执行、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从经济结构上来说。我国是典型的先进工业部门与落后的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劳动需求具有无限倾向。无限劳动力供给是由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卒远远高于农业部门,引起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结果。同时,人口过剩,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机构改革,也是形成无限劳动供给的原因。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现象的长期存在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苛刻的外部环境。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影响,很多家庭往往把读书当作子女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并不是把教育当作一种就业的手段。中等职业教育则是培养有一技或数技之长的技术型劳动者、无法满足这种读书出人头地的心理需求,这就是很多学生即使上不了高中也不愿上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原因。就当前社会用工情况而言,部分企业用工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得大学本专科生干一些中专生也能干的工作。这种“高才低就”现象不仅给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且对整个劳动力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从投资和收益的角度来分析,个人教育成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育费用,二是学生效弃的收入。教育费用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府拨出的经费,二是个人负担的学费。学生估价自己受教育后的收益分为个人未来较高的收入和个人未来较大的职业机动性以及个人未来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现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实际上就是学生花费了较大成本,难以获得较大收益的原因。 3.近年来,在中等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下,盲目放开管理,无限制补充低水准生源,导致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严重,造成大量的无效教育,队而使得职业教育发展更为艰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和专业结构应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所决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相适应,并不是高水平人才资源越多越好。目前“高才低就”现象就是教育资源无效配置的一种表现。一方面我国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企业中经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工人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中职生就业普通困难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所具备的技能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教育具有间接性、滞后性和长期性特点,现在的专业、课程设置、招生效量要适应的是三、四年后的市场需求。而很少有学校或教育机构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预测。更为严重的是,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使得各学校之间专业设置交叉重复,招生恶性竞争。特别是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各校一窝蜂地开办经济类课程、计算机专业等热门学科,导致低层次人才重复培养,从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4.教育质量下滑,招生困难与就业困难互为因果、相互推进,使得中等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就业困难本身就是社会对目前教育质量的一个总体评价。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一是职业学校招生因难制约了学生素质,加上对教学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相激励机制,造成毕业生质量滑坡;其二是大多数学校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技能放在首位,没有突破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其三是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政,使得教育质量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其四是社会力量办学缺乏必要的办学条件和质量约束。

二、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给自己正确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目标,以企业为课堂。以市场作为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根据社会需要组织教学,构建中等职业教育新体系。

1.中等职业教育要成为失业和下岗职工的培训基地。从经济角度看,失业会造成资源浪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从社会角度看,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把制约经济发展的失业人员转变为新型的人力资源。解决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从创造就业岗位入手,更重要的是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从培养失业者技能入手,实行“开放式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性失业(劳动技能不适应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所产生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永久的市场。我们应学习德国的经验.把失业救济与转业、转岗结合起来,失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否则不能给予失业救济与补贴。

中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村大市场。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把几亿农民培养成懂技术、懂经济的现代化农民,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大市场。农村教育在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应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农民上农业学校不举行入学考试,不受年龄限制,不受时间限制,在市场规律指导下,以培养实际农用技术为主。农业实用技术教育有很大的外在效应。因此,政府应把农科类职业学校当作公益事业来办。

2.中等职业教育内容要以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主。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轨制,把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联系起来,其中以企业的操作技术为主。学生在三年的职业技术教育中,以企业学徒身份学习操作技能,在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以学生身份学习技术理论,一般学生每周四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技能培养,一天在学校学习理论课。在学徒期间企业发给部分工资。德国经验对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有很大借鉴意义。

职业教育应把社会引进课堂。香港职业教育一大特色是请知名的商界人士参与策划及组织教学工作,课程的设置总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科专业的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注重操作技巧,使教育与训练结合起来,学生一毕业就是熟练的技工或技术员。香港的人才培训突破了普通教育模式,不图形式,不囿“文凭”“学历”,从实际需要出发,讲求培训实效,真正做到学用一致。大陆中等职业教育应学习香港经验,把社会引进课堂,和市场全面接轨。

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露要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23―01

实行“双证书”、“多证书”制度,是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增加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双证书”制度是指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时获取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多证书”制度是指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两个或两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中职学生求职的敲门砖、就业的通行证。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越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就越大。因此,大力推广“双证书”、“多证书”制度,对全面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法律的保障、政策的支持、社会的需要使中职学校的“双证书”、“多证书”制度推广成为必然

l. 实行“双证书” 制度是实现中职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以学生就业、岗位转换和提高就业者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的就业准备教育。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劳动者就业上岗的必备条件,也是作为劳动者职业能力的客观评价。

2. 实行“双证书” 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能力。“双证书” 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能力;有利于构筑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促进劳动力市场规范、健康、有序的发展。

3. 推行“多证书”制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 “多证书”制度的推广,能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就业。

二、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推行“双证书”、“多证书”制度的有效做法

1. 坚持职业资格证书宣传,全面提高认识。我校高度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宣传工作,每学期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家长会、招聘会、教师赴企业实践、学生赴企业见习、实习等各种机会,大力宣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相关政策;我校还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学校简报、黑板报、宣传栏、电子屏、班会等多种宣传形式,宣传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的意义、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家长、老师、用人单位更深入、更及时地了解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广大师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2. 坚持以市场需求引领培养目标。中职学校是人才培养者,企业是人才使用者。我校主动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实现学生就业。每年学校组织教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有效的市场调研,努力寻求人才能力培养和能力需求之间的平衡点,采取有效方式使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点。我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不仅要明确对学生理论和技术修养的要求,还要重视学生就业竞争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实施过程中,始终树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培养理念,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等能力。

第8篇

一、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畅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法》早已颁布,但政府执行法律法规的力度不强,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法律条文多年得不到落实。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办学效益低等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多年来一直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多类型的办学经验,但由于政府统筹力度不够,管理体制难以理顺,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更是少得可怜,各农村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费不足。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生产性很强,需要支出培养的场地、设备、人员、材料等费用,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不是廉价教育,其办学成本要高于普通教育,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一直处于严重不足状态。在教育改革大潮将各级各类教育逐步推向市场自由发展后,一方面,给办学理念和方式等各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使教育向产业化方向迈出了很大的步伐,另一方面,在自生自灭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原本基础并不雄厚、前景并不乐观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更加紧张。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农业类专业招生不景气,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转向一些热门专业。这种注意市场的思路本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学校不考虑自身条件,随意开设或改造专业,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素质不高,为农服务的能力较差,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至于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多媒体教材和网络课程软件,不少学校几乎还是空白。许多学校虽然表面上招的是“高职”学生,但教材还是用中等学校的教材,这就使中等职校毕业的学生无法真正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所学知识重复,浪费了职教资源。

(四)就业难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的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用人单位有了选择余地,他们盲目抬高用人的学历标准,而不管是否学以致用。这样就人为地抬高劳动力市场分类的学历标准,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最低标准也要大学本科学历,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只能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并且无明显的竞争优势。经济水平低下的农村不能给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致使大部分毕业生在家待业。人才的高消费和不完善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使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失去向外流动的优势。

二、“三农”问题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考核干部执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能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技文化服务的农村职业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密切注意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注意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为农民提供广泛的教育服务。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是纯粹的教育问题,而且是农业发展、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农民素质提高与市民化的问题。国家一切有关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制度和措施都体现了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需要。

(二)完善有关政策制度

在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弱势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职业教育是弱势教育,无论是“三农”问题还是农村职业教育,都迫切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进行解决和保护。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早已颁布,但其中不少法律条文缺乏硬性规定,操作性不强。政府执行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不力,有些法律条文多年得不到落实。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立法、执法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对农村职业教育立法理论的研究,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立法的步伐,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三)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近年来,有些地方农村职教经费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因此,要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农民教育工作的认识,树立农民教育普及和发展的观念,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建立有利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采取设立专项资金、奖学金、减免学费和鼓励社会资助等措施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国家大力鼓励职业教育机构举办农业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设立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要向举办农业职业教育的机构倾斜。国家应将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各级政府的战略发展构想和投资计划中,像抓基础建设一样抓农村职业教育。

(四)打造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力量,是人才的塑造者和教育内容的实施者。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水平。因此,师资队伍的水平如何、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为农服务功能能否发挥。农村职业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走出去,加强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联系,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参与社会实践,丰富社会实践经验。

(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第9篇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注重面向地区经济建设、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政府根据社会发展、行业特点和就业市场需要实行的一种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客观上要求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根据需要和选择通过行业有关的考试、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从而实现培养职业实践能力强、毕业就能顶岗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职业资格”,具有多方面的意义:①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②突出办学特色、促进教学改革;③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所以,应该深入研究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将我国高职教育进一步向前推进。

二、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成果与经验

1.高职教育定位要明确近些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和建筑业、教育界同仁都在探讨高职教育,将高职教育定位于侧重工艺、施工技术,在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或管理人才,这基本得到了大家的共识。同时认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使之进一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要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高职教育要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已得到社会与劳动力市场的充分肯定。市场调研结果显示: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是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毕业就能顶岗”成为高职毕业生参与社会竞争的优势所在。2.在高职教育中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即高职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与努力,不但要获得代表合格学历教育的“毕业证书”,而且要获取证明自己在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劳动保障部、人事部《职业资格证书规定》和人事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规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人事部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劳动保障部设立操作人员职业资格。职业资格的种类见图1。显然,以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与高职教育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其中,从业资格证书及主要的操作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一是测量工、试验工、建筑电工等知识技能要求较高的工种;二是混凝土工、砌筑工、钢筋工、抹灰工等用量很大的工种)是特别适合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其他职业资格证书也鼓励学生通过努力争取多拿,作为工程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执业资格证书层次较高,要求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是高职高专学生发展的方向,其所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应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内容,学生再经过一定的实践年限能获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近些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很多毕业生分配时已获得“双证”或“多证”,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主要举措及效果有:(1)将必须至少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前提条件之一;(2)通过教学改革,将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3)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与关键岗位考试认证,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更加重视,加深对工作、就业的理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为毕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矛盾与问题

近年来,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已在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努力,特别是建设部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为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奠定了基础。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一,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及市场准入制度还很不完善,就建筑行业施工管理类岗位而言,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已经开始运行,但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仍处于探讨和研究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加快完善相应制度的步伐,给高职教育以参考与指导。问题二,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有些学校把这项工作已产业化、商业化了。考教不分离,影响了“证书”的含金量。问题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传统高等学科教育,能否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合理定位并付诸实施,办出职教特色至关重要,否则将会陷入高不成、低不就、误人子弟的困境。那么,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实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用人单位已给我们提出了诚恳的建议:(1)避免不切实际的扩大招生,教学资源要保证,师生比例要适当,学院定位要合理,专业设置要与社会的需求和学院特点、能力相一致,这是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增进校企合作和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5)职业教育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国家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将更加严格、规范,高职生毕业时应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层次定位于从业资格)。同时,要保证“证书”的含金量,真正培养出具备相应素质与能力的、得到社会认可的应用型人才。(6)提升职业资格水平,高职院校要成为“技师的摇篮”,配合劳动部实施“三年50万新技师计划”。

四、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思路与设想

1.高职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途径、程序和方法

(1)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注2:其他专业资格证书(如架子工,机械工,电工,油漆工,电、气焊工、档案工等)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精力与爱好去争取获得。(2)高职在校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根据“职业资格证书”配套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某一专业资格证书所对应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实验、实训等全部教学环节均完成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或考试后,才有条件申请相应的“证书”。(3)高职在校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程序:1)学生符合相应的申请“证书”条件后,可由本人向学院培训部(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有资格对专业资格证书申请人培训与考核的部门)提出申请;2)培训部将严格审查申请人的所有资料(包括相关课程成绩和在校表现);3)审查通过后,连同基本资料上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申请发证;4)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根据对学院该专业的评估、考察,学院教育质量及其信誉度,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等,通过必要的考核、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考试和岗位技能实操测试后,择优发证。(4)其他情况没有完成相应教学环节,没有通过培训部审查及被省建设厅人事教育处淘汰的学生,要获取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与社会其他申请人同等看待。

2.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在校学生及学院教育的要求

(1)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在校生的要求:首先,加强教育与宣传力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资格证书”与自己的前途、择业之间的必然联系,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自己大学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爱好,结合就业灵活选择获取所需“证书”。当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宣传与教育要与学生专业教育、德育教育、日常教育结合起来,使“多证书”制度深入“民心”。其次,要求学生提高竞争意识,将学习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学习的动力和压力。(2)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担任“职业资格证书”相应主要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学校要努力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要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注册师考试,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地支持教师在社会上兼职;每年至少派出2名当年任课教师到建筑公司顶岗代职,参与土建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类旨在提高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基地,要求当年任课新教师到基地实习,提高动手能力;实行主讲教师制度,组织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从而提高现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支学术造诣高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担任某些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兼职教师主要从企业、科研单位和有关院校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工巧匠中聘请,以改善师资结构,弥补年轻的专职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适应专业变化的需要。如外聘教授级高工、高级技师、高级技工,担任“双证书”制度的兼职教师,参与教书育人、现场教学、校外实习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使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数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以上。另外,要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我们的目标是所有专任教师都应达到《教师法》规定的任职要求,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以上。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3)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1)专业试验室(可进行土工、建材、结构、测量与计算机应用的教学试验)。专业试验室要考虑同时为校内和为社会服务。2)学校实训基地(可满足钢筋、摸板、砌筑和混凝土等工种的实际操作)。实训基地建设可与职业资格证书考点建设一体考虑。3)校外观摩实训基地主要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而设置。如讲预应力工程,可到构件厂和施工现场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比课堂讲课效果好。4)寒、暑假社会实践实习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到当地建筑施工现场参加社会实践。放假前教师出实习题目,回校后交作业、写实习报告、评定成绩。5)现场综合技能实习学校组织学生毕业实习,到各建筑施工企业顶岗代职,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合格。6)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与合作,谋求“双赢”的合作模式,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7)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创办设计室、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实体部门,采取灵活的运行机制。与此同时,要重视实训基地建设的软件配套、教材配套和体制配套,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转,取得实践教学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10篇

自1978年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我国以出口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在国外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海外市场,以物美价廉的优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超过35%,同时还解决了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然而,在金融危机发生,我国人民币升值,国内原材料成本持高不下的众多不利因素下,位于珠三角的深圳、东莞和中山市的绝大部分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一)成本的压力

首先,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日益强大,出口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大大上升的问题,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根本没有议价能力,同时人才紧缺且缺乏创新型人才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小型企业所存在而又没有得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当人工成本上升时,企业的利润势必受到影响。

其次,人民币升值虽说可以提高我国在市场经济中的国际地位及发言权,但是就出口企业而言未必是好事。我国出口型企业的原材料主要来自于国内。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并不会在实质上降低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反而会使我国产品失去“价廉”的优势。

再次,国务院于2008年11月10日出台了10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措施,这对于在特殊经济时期而言,就国内消费市场形势的扭转与稳定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由于国内需求持续旺盛所导致的国内原材料上涨还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使本就不堪重负的中小出口企业雪上加霜。

最后,银行采取从紧政策,融资贷款是难题。中小企业虽然有融资需求,但是可控性小,贷款风险大。银行为了降低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往往要求其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这恰恰是众多中小企业欠缺的。并且银行需要与房产评估部门、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等部门合作,审慎放贷。由此可见,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销售市场的压力

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加之规模较小,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低下。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企业很难通过提价或更改计价货币的内部对冲方式规避汇率风险,这种弱势地位更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境。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消费不振,这种大规模、长时间、全方位的经济衰退,在人民币升值的促使下,如果不彻底改变生产战略和销售策略等的话,势必会抑制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这样,我国出口的商品在国外将长期失去竞争力和议价能力,中小出口企业的日子将更加难熬,面临市场萎缩的困境。同时,就美国新一任总统奥巴马的对华政策而言,对我国出口商品的中小型企业将带来沉重的打击(见上页图)。

(三)成本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在多方“夹击”的困境下,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就应当有螃蟹的创新精神,不能够多脚并用直着走,就变法横着走,同样可以走得很好。过去,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以劳动密集型生产和仿制性生产为主,才能够在市场上以成本优势占据一席之地。然而,随着眼下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多方压力的驱使,由低附加值产品生产向技术密集型、创新型、高附加值型生产转型已经成为蓄势待发的事情。同时,也正是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的机会。但是,一只缺少“血液”的螃蟹是不适宜做大量运动的,在没有学会走的时候更不适宜跑,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在严峻形势下维持自己的体能,保存自己的实力,拟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做好准备。在“血液”无法充分供给(银行贷款等种种限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考虑借用自己的“细胞”进行“造血”,也只有在有了血液之后,才能够进行创新的运动和变革。

所以,笔者提出了成本管理创新的概念,建议还是先从成本入手,进行成本控制的创新管理,来帮助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绝处逢生。二、成本管理的创新

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过多地局限于生产领域,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作为成本管理的主要手段,忽视对产品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的控制,这也就无法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因此在除了规模经济的生产之外,笔者将通过市场选择、产品开发、销售等几个方面提出成本控制的管理创新,以帮助在尴尬境地的中小出口企业解决如何“造血”,能够整装出发的紧迫问题。

(一)目标市场的重新定位

目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众多发达国家将减少从我国的产品进口。海外市场动荡不定,原本的市场已经失去了赢利的空间,只有进行市场的重新定位才能在世界财富大洗牌的情形下再次拥有立足之地,因为,目标市场的重新定位,不仅节约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还能够让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发挥长远的积极作用。

营销学告诉我们,市场划分是进行市场定位的大前提。因此,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必须彻底了解海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熟知国际贸易的规则,从各市场的需求供给、成本结构、产品生命周期等众多角度对市场进行全面的划分之后,重新选择出自己的市场并进行定位,也只有投入必要的市场调研成本,将外部的环境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才能够在全新的市场格局中求得生存。

(二)产品研发及生产的创造性模仿

现在的形势下,不能再考虑如何跑步的问题,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成本将远远大于经济环境良好、市场活跃的时候,更何况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发展本就存在一定的限制性。所以,即使是在我国向技术密集型生产转型成为趋势的情况下,也不能急于推行自主研发。这一点,日本的发展将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引进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品,在其产品的基础上创新,增加附加价值,实施质量控制体系等,大大提高了原产品的价值,这样才一步步通过创造性模仿“借力发力”获得了成功。由此,我国目前的情况,完全适宜如此的战略。

(三)业务流程再造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企业 互动平台 相关因素 有效平台

职教院校是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企业是职教院校毕业生创造个人价值的组织机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应当积极搭建职教院校与企业的互动平台,使双方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在整个社会创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应用环境。

一、搭建职教院校与企业互动平台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能够胜任某种职业所开展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企业,作为经济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细胞,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满足社会生产或服务需求,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职教院校,是人力资本市场的供方,企业则是人力资本市场的需方。职业教育应当努力走出校园的“白塔”,努力找准市场需方的需求热点,使自己的办学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与企业及人力资本市场需求完全对接,以争取拿到“需方”的“人才订单”。因此,搭建职教院校与企业的互动平台,畅通职教院校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加强二者之间的互动是十分必要的。

二、搭建职教院校与企业互动平台的不利因素

搭建职教院校与企业互动平台,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平台的沟通协调功能,这对于职教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十分有利。但这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各方投入巨大努力的艰巨任务,从现实情况来看,影响任务完成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职教院校的行动力有待加强

当前,大部分的职教院校已经意识到做好与企业及人力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对于自身生存与发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意义。但客观地说,职教院校在这一过程中的行动力仍有待于加强。大部分职教院校仍“闭门办教育”,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与企业进行沟通,不知道如何开展人力资本市场调研,即便是在详细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之后,也很难及时进行相应调整,而人才的培养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始终滞后于市场变化,很难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

2.企业参与职教热情尚待激发

企业是互动平台中重要的一极。但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有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天性,而参与职业教育对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虽然有利,短期之内却要投入一定的经济和人力成本。因此,一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并不高,也很难在与职教院校进行互动时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3.政府的补偿制度执行不到位

补偿制度是指当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为职教院校提供相应支持时,政府所给予的包括减免税收在内的一些有利政策。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必须承担起促进职教院校与企业互动平台搭建及其功能发挥的重要责任。如前所述,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人力成本,如果政府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补偿,将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但个别地方政府在这方面表现的略显被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职教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三、搭建职教院校与企业互动平台的有效策略

促进职教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是职教院校为了实现基本办学目标,提高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加强与劳动力市场对接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为了推动职教院校与企业互动平台的搭建、促进平台功能的发挥,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

1.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

职教院校与企业都是社会中的独立机构,搭建二者之间的互动平台,需要有一定威信力的第三方介入。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富有重要的协调、引导和支持责任。在职教院校与企业互动平台的搭建及运行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如,成立专门的部门作为沟通职教院校和企业的中介机构,制定促进职教院校与企业互动的相关政策,做好企业实习实训基地资格审查和质量评估工作,协调职教院校与企业在教育教学理念上的矛盾,等等。

2.职教院校形成良好的办学机制

职教院校应当对企业及人力资本市场进行充分研究,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以及“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服务经济”的办学原则,依据政府、企业的相关要求,拓展办学区域、扩大办学规模,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办学机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互动平台中更为积极的一极。

3.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企业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11年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它还认为,毕业生职业能力不足问题在大学扩招后日益突出,高校对此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课题组总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解读此报告时说:“劳动力市场变化非常大,而大学对它的反应特别慢。” 

实际上,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十几年前就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1998年,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的教育部部长共同发表联合宣言,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列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而我国高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显然远远不够。该报告认为,中国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企业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更多地考虑招聘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在招聘面试中,用人单位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往往是“你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工作?”“你做过什么项目吗?”等等。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进行招聘时的问题已经明确地起到了导向作用,这一导向清晰地指向了大学生在求职时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高等教育要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行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能力和素质。这是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企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主要需求 

职业能力是企业对于求职者的最主要的需求,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企业往往通过职业能力来衡量应聘者是否能够胜任该岗位。职业能力同时也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人才素质,是指人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人才素质具有诸多的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诸如经验、智商、情商方面的标准作为对职业能力的一个客观衡量尺度。 

调查表明,接近100%的大学生不了解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使用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基本标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向求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素质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去甚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素质能力不足。社会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好高骛远”等负面因素的评价,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能力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与工作实践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学生自身职业能力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最为关注的大学生求职者职业能力 

2007年,一项针对北京市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研显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有较高的期待,但实际上很多大学生还做不到:6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的应用率不足40%,反映出大学在专业设置、能力培养、课堂知识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30%的被调查大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很远,还有30%的学生用“所学陈旧”来形容他们大学四年的收获。 

通过调查,在职业能力模型各要素中,企业认为责任心最为重要,领导能力最不重要;而在学生们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最重要,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最低。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五个方面包括: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在校生对此的排位则是:解决问题能力、外语能力、计划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能力。而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监督管理能力都被企业列为重要性最低的五项能力之中。 

因此,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求职者最为关注的五项职业能力,并逐一进行详细说明: 

(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职业能力要求,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企业和社会希望并要求大学毕业生把选择的“职业”能够当作长期追求的“事业”,能够投入热情执着追求,要有与企业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的意识,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工作”和临时的落脚点。一个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大学毕业生,不会只关注企业能够为自己提供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同时,在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下,大学毕业生更能够做好本职工作,为自己和企业带来双赢。 

(二)敬业精神 

企业和社会非常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尤其在职场上,很可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那么大学毕业生就要有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准备,要耐得住寂寞、敢于拼搏、敢于冒险、不断进取、并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当大学生们走出校园,成为一名职场人,就不能够再用做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要清楚自己所担负的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大学毕业生无论在今后从事何种工作,即使是纯技术类工作,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企业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项职业能力,这就更不用说诸如销售这一类以语言艺术为职业必备技能的工作领域了。尤其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好的想法、完整的工作思路等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能够顺利的表达出来,而顺畅的语言沟通往往能够起到展示自我、为工作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必备能力。 

(四)学习能力 

学习成绩不是企业用人的唯一标准,但是仍然是企业衡量大学毕业生的一项无可替代的重要标准。熟练掌握或精通某项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永远都是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但是在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后,企业更为看重的将是大学生是否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内容,是否能够快速地掌握新的技能,也就是说是否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使自己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人材”快速转变为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专业型“人财”。 

(五)解决问题能力 

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已由过去的一般能力要求,发展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殊要求。在“创新能力”这一宽泛的领域中,“解决问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从事的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重复性劳动,很多时候我们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棘手难题,这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就更为严峻,所以大学毕业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乎着是否能够做好本职工作,更为严重时很有可能关乎着企业形象建设等关键问题。所以,那些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去不断探索、开拓和积累的大学毕业生是企业最看重的人才,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在困难面前不畏缩,并且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难题。 

三、基于企业需求加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回归到高校中,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校层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结合学生就业主要趋向,通过市场调研和归纳,梳理出学生所需重点发展的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个人素质,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课程教学,达到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做好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充足准备。 

(一)重视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的调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在课程日常教学中,就需要高校不断更新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和适应能力。 

(二)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职业能力测评工具 

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各不相同。可以在高校中引进相应的测量与评估工具,让学生了解自身当前的各项素质与能力的状态和水平,准确清晰地了解分析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