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13 09:4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

第1篇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转换“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应被动地去接受”这样的观念。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愿意唱歌,乐于表演,在音乐课堂中加入有效的律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通过这种教法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音乐感。

【案例一】

教唱苏少版二年级下册中的歌曲《请你唱个歌吧》是一首富有圆舞曲特点的儿童歌曲。三拍子节拍的运用,使歌曲显得轻快而活泼,起伏变化的旋律,给人以跳动、欢快的情绪。在教唱之前,为了能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我加入了一段简单的律动。由于这首歌曲一共是四个小乐句,每条乐句有四小节,所以我每一条乐句编排了一种节奏律动,如,第一句:拍手、拍肩、拍肩;第二句:拍手、拍臂、拍臂;第三句:拍手、拍肚、拍肚;第四句:拍手、拍腿、拍腿。简单的导入语后,我便直接带着学生进行了四条律动。学生表现得很兴奋,可律动完一遍后我问:“孩子们,你在此之中感受到了歌曲是几拍子的吗?”却没人能答上来。我想,再来一遍可能学生就清楚了,于是带着他们又律动了一次,本想着有了前面一次的律动,第二遍的动作大家都应该能记住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基本上每一个学生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和老师动作一致,模仿老师的动作,却少了真正的体会。一节课下来,虽然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可学生真正学到的并不是我之前设想的那样,学生的律动没能为歌曲的学习提供好的帮助。

【案例二】

还是教唱《请你唱个歌吧》这首歌曲,换了一个班级。汲取了前面一个班级的经验,我反思,也许是我在课堂中的要求没有交代清楚,学生不明白老师的要求,自然做不好。于是我在带孩子律动前,讲清楚了律动的动作顺序,学生理清了动作特点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歌曲中。所以这个班的孩子很自然地感受到了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也理解了三拍子的“强弱弱”的变化。整节课歌曲教唱中,学生能很好地把握三拍的特点,无论在唱、律动中都能准确地表现出来。

【案例反思】

通过以上案例,对于课堂中的律动有一些反思。

一、律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活跃气氛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在跳跳、唱唱、玩玩等活动中格外感兴趣。在课堂中安排律动能调动学生的快乐情绪,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片刻的放松与休息。合理有效的律动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的愿望,能使学生在音乐课上“动”起来。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加入律动,让学生以身体语言表现音乐,表达情感,让音乐课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唱”,而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出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

二、律动激发学生创作思维,创造美的课堂

课堂教学中一些枯燥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把音乐与动作结合起来,转化为简单的舞蹈、有特点的声势动作等,使学生在愉快、自由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在此活动中,老师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束缚孩子的思维,避免没有意义的机械模仿。教会学生自己听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充分想象,最终能用律动表现音乐,这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律动提高学生节奏认识,打下音乐基础

教学过程中运用律动进行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到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音乐效果。如,通过模仿小动物走路的节奏(大象走、青蛙跳、小鸟飞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二分、四分、八分的区别,轻松地掌握基础音乐知识。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通过律动掌握节奏难点效果十分显著。

四、律动帮助学生感受乐曲强弱,体会音乐形态

在乐曲的教学中,想要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把握乐曲的强弱特

第2篇

今天和大家谈论的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自XX年年我校承担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课题《综合性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在这两年的研究中我们有了一些思考和做法,借这样一个机会给大家交流。主要谈三点: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

那么首先请老师们看一段话:

中国人讲名不正,言不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教材中处的位置,所占得分量,特别是考试不涉及无不体现出这困窘,虽学生喜闻乐见,实践亦证明受益无穷,然只要其不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范围内,家长不认可,管理部门不重视。学生也会在越来越重的学习负担下予以放弃,使之流于形式之中,最后不得不与过去一些好的尝试一样终成镜中月,水中花。

这段话是在课题研究活动的反馈表中吴文斌老师写下的。我想这不仅仅代表他个人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讲,许多教师也有类似的想法。包括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确实处于尴尬的境地。楚天金报的一名记者在采访我的时候问过我,为什么XX年新课程改革颁布的内容到现在还实施起来这么困难?我当时的回答就是:不考!可能我们的认识有些片面,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

但在这段话中我们还看到一点,那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喜爱的,是让学生受益无穷的。而这一点是我们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切身感受到的,它远比课程标准中写到的关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更真实。当孩子们演完课本剧跑到我们跟前问下次什么时候能再演时,当辩论赛上孩子们雄辩滔滔时,当拿着自己稚嫩的研究报告得意的汇报时,当看到自己的手抄报被贴在橱窗兴奋不已时,我们感受到“喜爱”“受益无穷”这两个词语厚重了,两年课题研究活动让我们真正解读了课程标准,解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没有任何理由停步甚至倒退。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继续在积极探索的道路上,踩着稳健的步伐去收取最大的教育效益。”所以,虽然现在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着许多困难,但我们只要坚信“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就应该认真的去实施。当然从认识到实践还有一段更艰难的路程。

二、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困惑与对策

困惑1:语文味

教师们在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非语文因素的过多介入,有的课根本不像语文课。那么,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为主体,各科相辅助的综合;首先是“语文味”,其次是“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各门学科的整合学习,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一切均以语文学科的目标、特点和性质为出发点来进行才是正道。因此,可以这样说,“综合性”带给了语文学习无限的空间,而“语文味”带给了综合性学习独特的意味。试图综合一切的学习,极易导致学习结果大而空,使语文教学走进“肥他人田”而“荒自己园”的歧路中。

我们认为不管是哪一种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它必然应是语文学习,其目标仍落实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服务的,而这一点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本”;其次才是综合性学习。

例如我们设计了专题“语文与生活”后,不管我们以何种形式的活动,如采访、拍摄等,都应围绕语文进行一一采访,应先把编拟采访提纲作为重点;拍摄,应将拍摄后给画面配上简洁、生动的解说词当作重点。通过活动既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更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培养其探究能力。所以我们进行语文综合性教学时,既要从生活、社会中选取丰富多彩的专题,设计形式活泼的学习模式,也要注意一切的形式都必须为内容(最终目的)——语文服务,即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语文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以免华而不实。

困惑2:

综合性学习确实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课时又很有限,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从主题的确定要资料的收集整理再形成学习成果,许多活动要用到5—6个课时或者几周才能完成。怎样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每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我们的做法是进行主题整合。主题整合就是整合单元材料,确定主题,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

比如: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表演课本剧》

学习了本单元课文后,你一定很想参加戏剧表演吧。请和同学们一起做好演出前的准备工作,举行一次演出活动。

【分工合作】

自愿组合,成立剧组,确定剧本,选出导演。

导演根据个人特点和愿望,和剧组成员协商分配角色。剧组成员要服从导演安排,甘当配角。

【准备工作】

查阅剧本内容相关的资料

演员背好自己角色的台词,也要熟悉其他角色的台词。

在导演的组织下进行排练。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及说话的语气,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布置舞台。演员化装。导演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准备演出。

【实施与评价】

演员酝酿感情,进入角色,上台表演,注意不能笑场。

观众认真观看表演,尊重演员。

填写选票,自评、互评演出效果

最佳剧组

最佳导演

最佳主角

最佳配角

交流参加或观看表演后的收获、体会。

这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皇帝的新装》、《智斗》和《小兵张嘎》,其中前两篇课文以剧本的形式表现。怎么进行主题整合呢?

一、确定本单元学习主题:戏剧。利用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主题。

二、任务驱动:

1、 整合学习《皇帝的新装》和《小兵张嘎》。通过《皇帝新装》的学习认识剧本的基本结构,学习《小兵张嘎》并尝试将其中的片段改编成课本剧。

2、 学习《智斗》,体会角色台词的魅力;欣赏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智斗》片段,感受人物的表演。

3、 观看《小兵张嘎》,也可由教师推荐其他戏剧作品。

4、 分组筹备表演课本剧。

显而易见,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单元结构。将单元进行整合,改为围绕主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单元中的三篇课文是提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做补充。这样的整合,很大的拓展了教学单元的空间,又是一个充分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性的语文活动。因为,它的内容是“语文”的,学生是围绕“课本剧”这个主题搜集资料,开展活动;它的形式是“语文”的,编写剧本,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剧本的表演,都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同时它又是超越“语文”的,通过活动,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合作精神,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等都可以得到锻炼。类似这样的主题单元还有三年级上册的《身边的文化》,四年级上册的《书中的动物》,五年级下册的《美妙的月亮》,六年级下册《走近鲁迅》。

此外,课题组的陈红霞老师的反思中一段话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做法:

无论是什么内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想扎实的开展下去,说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相当多的。感觉平时似乎不太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其实,结合语文课本,结合学校及社会资源,我们可开发的资源很多,有些内容甚至比课本上的更实用。老师们完全可以打开思路,开发出更适合年段学生特点的,与本年级各科学习内容有所联系的,又是孩子们说喜欢的内容,替代书本上的内容,也未尝不可。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单元整合主题,自行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当然主题整合也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们尽可以结合文本,结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内容。

困惑3:

综合性学习需要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既有老师的准备,又有学生的准备。然而,现在遇到的困难就是学生作课前准备受到了家庭现有条件的限制,课外书少,没有电脑,家长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等。使得课前的搜集资料成了少数孩子的事情,而且资料的重复率高,因为来自同样单一的课外书。

这个教师谈到因为家庭条件有限学生没有搜集资料,综合性学习进行很难。那是不是说综合性学习活动只是适合一部分学生完成的学习活动,在条件有限的农村或者贫困地区就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了呢?其实不然,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资源是这样阐述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说明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问题出在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以下有几个例子:

我校课题组陈红霞老师在开展二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学校的树》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带着学生参观校园的每一种树木,读一读树牌,摸一摸树叶,抱一抱树干。参观完后学生认识了不少树木。一个学生在使用工具书的时候,发现字典中也有对树木的介绍,而且又简洁又清楚,十分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于是教师通过工具书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树木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在随后的给树设计名片中,学生写的非常精彩。

三、综合性学习需要怎样的备课组

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内容的综合,能力的综合,还体现在人员的综合上。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课程资源,怎样有效的整合这些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我们备课组的主要任务。语文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它克服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忽视语文与其它学科之间、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综合化学习。

《语文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范围包括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他们学会在各个领域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通过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综合,加强学科综合对语文能力的催生与发展作用。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例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1、 横向整合。所谓横向整合就是打破班级界限,在综合性学习中充分利用每个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来开展活动。例如我校六年级备课组在开展“读三国”中,让擅长历史的吴文斌老师登上校园讲坛,为六年级的学生讲述三国人物。还比如五年级的表演课本剧,让每个剧组走出班级,在年级中一绝高下;研究性学习活动后的成果还可以走近其他班级进行汇报;年级的展览会等等。

2、 纵向整合。所谓纵向整合是打破年级界限,备课组之间的研究。

比如:二年级综合性学习《有趣的节日》

和同学们一起,分别扮演“眼睛”、“耳朵”等不同角色,演个小节目。先做好准备:1、分别做画有“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的面具。2、按照下列提示,为角色编台词。扮演的角色在脸上什么位置?负责什么工作?最喜欢做什么事情?最不喜欢做什么事情?

三年级综合性学习《演成语故事》

我们读过《狐假虎威》《自相矛盾》等许多有趣的成语故事。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成语故事进行表演。你可以一个人表演,也可以和同学合作表演。

四年级综合性学习《演课本剧》

你也许想为《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设计一顶好看的帽子;你也许想模仿巨人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你也许想像花园中的花儿一样,朗朗大笑。没问题,赶快行动吧!大家一起演一演《巨人的花园》也可以演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五年级综合性学习《表演课本剧》(同上)

第3篇

在省市“十二五”课题《品德教学审美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实施“审美化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达到“立美于教”和“施教于美”的和谐统一,实现“以美引善”和“立美育德”的目的。课题组围绕“审美化教学教师素质结构”“教学设计审美化”“教学实施审美化”“教学评价审美化”等方面展开了实践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形式呈现、教学评价开展等方面的审美策略研究比较深入、细致,不少教师就创设情境、优化品德教学,精心架构、优化课堂结构,以生为本、优化课堂氛围等方面探寻了科学、易行的策略。

激发美好的情感体验

很多时候,教师过于追求课堂的外在呈现,讲求课堂结构的建筑美、活动的丰富多彩、多媒体课件的唯美,却忽略了教学内容本身的意义、内涵之美。比如,有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我心中的春天》一文时,课堂上,教师给孩子们呈示了大量的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赞春天的美景,诵春天的诗歌,唱春天的歌曲,画印象中的春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唱的无非是《春天在哪里》,跳的无非是《郊游》,画的无非是红花、绿树、小鸟、小草。看上去,课堂是美的,春天的美景被搬进了教室,春天的欢乐在教室里释放。但是,孩子们“心中的春天”在哪里呢?是什么样子呢?不得而知。春天,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孩子们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美便显得肤浅。

课堂伊始,教师导入谈话:“同学们,春姑娘已经挥着魔法棒来到我们身边了(课件展示一幅春姑娘的图画),魔法棒轻轻一挥,大自然发生了许多变化。谁来做小小报春花,和大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春天?”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春天”,或温暖,或快乐,或美丽,或生机勃勃。师生的对话,充分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分享自己心中的春天,在儿童彼此的分享、交流中去感知春天的美好,激发积极的美好的情感体验。

然后,话锋一转:“在如此多姿多彩的春天里,小朋友们最想做什么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创设情境,看着课件呈示的画面,在《郊游》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欢乐游戏。情境体验结束,立即引导交流体会:“刚才我们走进春天里,尽情呼吸植物的芬芳,与小动物亲密接触,你有什么感受?”通过创设情境,把春天从自然拉到教室,从生活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赏春之美景,体验春游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为下面的活动做好情感铺垫。同时,是通过体会的交流,让春天的美不只是停留在感官上,而是深入内心,让美化作、乐感、动感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沉淀内心独特的体验,春天的美不再流于形式,不再流于肤浅的视觉感受。这样,“美”才入情、入境、入心,才有深度。

激发学生探究“美”的意识

在师生体验春天,赞美春天之后,教者巧妙引导:“是啊,春天真美,春天真好!春姑娘听到小朋友们的称赞,可开心了。她呀,使出神力,不仅带来了美丽的春光,还有不少有趣的小秘密呢!瞧,春姑娘魔法棒一挥,带来了小蝌蚪呢!你们知道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什么呢?(生答)想知道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过程吗?”当学生兴趣盎然地观看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教师立即追问:“看到可爱的小蝌蚪变成神气的小青蛙,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内心的感受。然后教师顺水推舟:“是啊,在这个温暖的春天,小蝌蚪的变化多大、多神奇啊!春姑娘魔法棒里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呢,你还知道哪些春天的秘密呢?”在学生的交流中,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神奇、有趣。然后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春姑娘是一个本领很大的魔术师,如果大家继续观察下去,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呢!”

培养学生珍视“美”的情感

在“探究春天”环节之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心中的春天这么美丽、快乐、神奇,可是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春天被破坏的画面,诱发思考:“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引导学生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辨析,角色模拟劝说。学生在积极参与,角色体验,对话互动中懂得了要珍爱春天、呵护春天。教师推波助澜:“是啊,美丽的春天,美丽的大自然也需要我们去细心呵护,用心珍爱,春天才会更美丽。孩子们,春天是这样的多姿多彩,这样的神奇,但是又是那么的短暂,你们想怎样把春天留下来呢?”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水到渠成、总结谈话:“那么课后就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住春天吧,让美丽、神奇、温暖、快乐……的春天永远住在我们的心中!” 到此,课堂结束,但珍视美,爱护美,创造美的行动会继续。

“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美是深刻的,令人反思的。教师的审美教学需要不断得反思,也许教师努力实施的审美化教学已经让课堂美起来了,但是要透过这面“美”的镜子去照见自己,去发现瑕疵,去改进教学,让课堂之美,教学之美更加深刻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宾山小学)

第4篇

[教学设计]

本课例在生态课堂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关注自然界中的昆虫,了解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蝴蝶造型的多样、色彩搭配的协调以及自然赋予的美感,并对学生进行关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等方面的教育。

一、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浙教版小学美术第三册第三课,属于设计应用部分。该课学习要求学生需掌握两项基本操作技能:一是学会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即将纸对折后画上半只蝴蝶的外形轮廓线,并沿轮廓线剪出蝴蝶,展开后就是一只对称的蝴蝶图形。二是学会纸蝴蝶的装饰美化,使用点、线、面装饰的手法,做到两边的花纹、颜色一致。按中间的对折线,当一边贴上一种花纹时,在另一边的相同位置也需要添加上同一种形状和颜色的花纹。

二、 学情分析

蝴蝶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是喜闻乐见的动物,它舞姿翩翩,纹饰亮丽,是学生乐于欣赏、喜于表现的内容。本课结合了画与剪两种技能,学生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纸蝴蝶的制作过程,是学生造型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和动手做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的过程。通过做做,玩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同时也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化为能力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图片欣赏,使学生了解蝴蝶特征并掌握其形态对称的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做做、玩玩,引导学生用对称的原理塑造自己喜欢的蝴蝶形象,并能使用点、线、面的元素进行装饰。

情感目标:感受蝴蝶的美丽,以愉快美好的情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动手制作的乐趣。

四、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学会用对称的方法剪出外轮廓不同的蝴蝶。

教学难点:做出式样独特、纹饰具美感的纸蝴蝶。

教学关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装饰一只漂亮的、独一无二的蝴蝶,不但要在对称的基础上画出漂亮的纹样对蝴蝶进行装饰,还要注意颜色对比的强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 教学过程设计

1. 在枯叶树中寻找枯叶蝶

师:同学们,让我们擦亮眼睛仔细观察,上面这张图片中有什么?

生:有很多枯叶,有一只蝴蝶!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到底是什么?(出示动画)

师:果然是一只蝴蝶,你们知道这只蝴蝶叫什么名字吗?

生:枯叶蝶!

师:你们知道枯叶蝶为什么要把自己变成这样吗?

生:是为了保护自己!

师:是啊,枯叶蝶可真聪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在观察中对蝴蝶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感受并观察蝴蝶的特征

师:蝴蝶的种类成千上万,大部分的蝴蝶都拥有极其华丽的外表,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蝴蝶的电子相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蝴蝶视频——由远及近放大局部。

师:看到这么多蝴蝶你有什么感受?

生:蝴蝶很美丽,色彩很丰富…

设计意图:在优美的音乐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蝴蝶的美,以逐渐放大的形式让学生仔细观察蝴蝶的花纹和色彩。

3. 追溯蝴蝶历史,体会蝴蝶价值

师:是啊,蝴蝶那么美,人人都喜欢。……

师:正因为蝴蝶绝美的气质,它的价值相当的高。……

生:……

师:它的标本价值二十多万元人民币。虽然我们不能以金钱来衡量蝴蝶的价值,但这说明了稀有品种的蝴蝶真的非常珍贵。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蝴蝶的价值,体会蝴蝶的珍贵。

4. 以蝴蝶的成长过程引出作业

师:我们现在看到的蝴蝶都这么美,那你知道蝴蝶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吗?

生:是毛毛虫变的。

师:今天有一只叫“小豆豆”的毛毛虫就来到了这里。

它想跟小朋友们说:“你们能不能帮帮我,让我也尽快长出美丽的翅膀!”

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它?

生:愿意!

设计意图:以蝴蝶的成长过程巧妙地引出今天的作业设置。

5. 制作对称蝴蝶过程的讲解

师:在制作前,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蝴蝶的构造。你们看,蝴蝶的翅膀有什么特点?

生:翅膀是对称的!

师:以蝴蝶的身体为中心,左右两边完全相同,所以蝴蝶是对称图形。

那你们知道对称的图形可以怎么制作?

生:把纸对折后再画。

师:出示制作过程动画。

是啊,把纸对折后画上你喜欢的蝴蝶翅膀的造型,就可以啦!

师:那么画在哪个位置才是正确的呢?(出示选择题)

生:第四种画法是正确的。

师:那么蝴蝶的翅膀可以有哪些造型呢?

蝴蝶的翅膀轮廓有很多种,有的简洁,有的复杂,有的与众不同,不管哪种类型都有自己的美感。

师: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画好后用剪刀把它剪下来。

设计意图:对称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制作的过程,避免错误的画法。蝴蝶翅膀轮廓的简单示范,让学生的设计不拘一格。

6. 蝴蝶花纹的设计

师:同学们真棒,已经把对称的蝴蝶外形剪好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干什么呢?

生:添加花纹。

师:是的,刚才同学们看到那么多美丽的蝴蝶,你还记得蝴蝶身上都有哪些花纹吗?

生:有一些圆点的、波浪线的……

师: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吧。(出示点、线、面系列蝴蝶)

学生概括总结:蝴蝶的花纹主要以点、线、面为主。

师:那么这些点、线、面应该设计在蝴蝶翅膀的哪个位置更好呢?

实例演示。

设计意图:点、线、面的装饰手法已在之前几册教材中学习过,并且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方法,所以在本课中只要简单提示点、线、面在蝴蝶身上应装饰在哪个位置更好就可以了。

7. 展示评价

把制作完成的纸蝴蝶夹在桃树上,所有学生参与评价,让喜欢的蝴蝶飞上更高的枝头,来开展课程教学。颁发最佳色彩搭配奖、最佳花纹设计奖、制作精美奖,奖励精美的蝴蝶标本。获奖学生自评,同学给予评价,最后教师总结性评价。

[教学反思]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其中方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蝴蝶谷”名称的由来以及她的迷人景象。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按笔顺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蝴蝶谷奇特、迷人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课文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宝岛台湾的赞美、向往和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Flash课件,教材配套学习软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蝴蝶吗?

生:喜欢。

师:老师今天要带你们进入一个蝴蝶的世界,请你们欣赏一下。(点击学习软件,欣赏视频。)

2.自读课文,梳理文脉

师:这些美丽的蝴蝶将我们深深吸引住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台湾的蝴蝶谷。

学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先来听一听,作者是怎么描写台湾的蝴蝶谷的。(点击学习软件,欣赏课文朗读。)

师:小朋友们一定也想通过课文,看看蝴蝶谷的景象如何。好,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两遍。注意老师的自读要求。(Flash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师:老师要来看一看,课文的词语你们学得怎么样了。(点击学习软件,玩游戏“练武厅”,熟悉本课词语。)

教师检查朗读。

3.教学生字,描红仿影

师:让我们一起翻开我们的电子字典。(点击学习软件,看电子字典。)

教师相机进行“茂”、“批”的义项选择训练,注意“仿”字的笔顺。

师:再来看一看,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漂亮呢?这里有不少小秘诀呢!(点击学习软件,看字形指导。)

学生开始写字。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进入课堂

师:小朋友,这些词语都熟悉吗?谁来读一读?

生1:台湾、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吸引。

生2:蝴蝶、花草茂盛、色彩斑斓、迷人。

师:你能选择三个以上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句话吗?

生3:台湾花草茂盛,色彩斑斓的蝴蝶很迷人。

生4:祖国的宝岛台湾,气候温暖,水源充足,花草茂盛,吸引了很多蝴蝶。

师(播放教材配套学习录像):的确,祖国的宝岛台湾气候温暖,水源充足,花草茂盛,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瞧,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多吸引人啊。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句式复习上一堂课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语言重组的能力。视频的播放,展示出学生刚刚描述过的鲜活画面,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情境。

2.学习第二自然段,欣赏蝴蝶赶来山谷聚会的情景

师:好,让我们跟着导游的指引去看看吧。

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师:请小朋友自己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读文,看图,欣赏Flas,交流。

师:如果你就是其中一只美丽的蝴蝶,请告诉游人,为什么你们都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在赶往山谷的路上,你们的心情怎样呢?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形象的画面是学生理解“色彩斑斓”一词的最好注解,精美的Flas给人以视觉的震撼与冲击。尤其是鼠标跟踪功能,能让学生自己制造花邀蝶、蝶恋花的奇特而绚丽的画面。

3.学习第三自然段,走进蝴蝶谷与蝴蝶亲密接触

师:台湾有十多个著名的蝴蝶谷呢,我们来看看导游怎么推荐的吧!

教师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大家一定迫不及待了吧,进去看看吧!

学生点击进入黄蝶谷或彩蝶谷,欣赏Flas。

师:小朋友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先说给边上的同学听听,交流一下。

师:面对你喜欢的蝴蝶谷,请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大家带入这一美景吧。

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配乐指读、齐读。

师:你们看得多么仔细,想象力多么丰富啊。老师知道你们音乐课学过一首歌就叫《蝴蝶》,来,在这美丽的蝴蝶谷和蝴蝶一起跳舞吧。

学生边唱边跳《蝴蝶》舞。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蝴蝶热情的欢迎

师:蝴蝶谷的迷人景象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请读读蝴蝶是怎样欢迎前来观光的游人的。

师: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是游客中的一员,谁来扮演蝴蝶欢迎她?我们看看书上说的是不是真的。

学生表演。

师:让我们一块儿热情地读一读。

设计意图:游客与蝴蝶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内化语言,渐入佳境。

5.总结欣赏

师:蝴蝶谷真是迷人哪,看着眼前翩翩起舞的蝴蝶,你最想干什么?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课件展示蝴蝶谷千姿百态的蝶影。学生协同学习,进入留言室,合作创作赞美蝴蝶谷的诗歌,为学生用语言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找到了出口。

教学反思

1.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画面感,栩栩如生的蝴蝶飞舞时轻盈的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此美文,我们的课堂又应该怎样诠释呢?蝶舞是美的,一切源于自然,我想应该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

2.配套软件和自制的Flash课件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当大屏幕上出现蝴蝶赶去山谷参加聚会的情景时,学生们一下子被色彩鲜艳的画面所吸引。这时,我相机引导他们说出“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等表示蝴蝶颜色的词语。生字教学一直是低年级学生比较难接受的部分,但是应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后,孩子学习生字的兴趣很浓厚,效果也非常好。抽象的语言文字与直观的演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文本的内容得以充分内化。随着一只只小手的舞动,我仿佛看到了蝴蝶飞舞的翅膀,竟忘了我们是在上课。

第6篇

我们来看看这样的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课前,有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晏子去楚国,发生了哪三件事?晏子是如何反驳楚王的?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想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个凭借,即以问题导读,以为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读懂课文,可以辐射课文内容的全部。

然而,如果经过认真调查,再作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学生为了解决老师的问题,有借教辅抄答案的,有在书上瞎画的,稍认真的就在问题的后面写上自己的理解。这样找答案的教学方式,只是指向了读懂课文。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悟如何用文字来表达出晏子的智慧,也就是说晏子的智慧如何用文字呈现。

因此,我们简单地把教师当作组织和指导者,容易忽视学科特点。作为语文学科,老师要充当什么角色?研究“表达本位”,指向的是儿童的言语能力,这能力是针对选文材料,再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我们不在乎设计了多少问题,而在乎学生在这堂课进行了哪方面的言语能力训练。有了这个指向,我们以为,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当以下角色:

一、教师是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策划者

儿时,我们的语文老师基本上是民办教师,大多是初中毕业就回农村任教。他们没有专业的语文教育知识,语文课堂基本上是抄写词语,背诵句子含义、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很少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及表达特色等。

清晰地记得,我们小学一二年级是复式班,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由一个老师任教,是真正的“统整课程”,即现在人们提的“全课程”。到了中高年级和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基本上务农,农忙季节都要请假。到这个时候,学校就会安排音乐、美术、思品等老师来代课,一代就是一个星期。这些代课老师也无非是抄抄词语,背背教参上的思想内容,体会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特点。总之,哪个老师都能代语文课。

而我们的数学课,即使有人代课,也是安排我们自习,因为数学课,没有专业知识是不能上好的。我们的数学课和英语课经常落后,到了期末,老师赶课程,粗糙地复习几遍,就迎接考试。

我们的语文课,谁都可以拿起课本,依葫芦画瓢。要么照本宣科、要么照搬教参,实在不行,可以读读课文,抄抄词语,讲讲故事。现在我也当老师了,经常叩问自己:我们的语文课,老师的专业性体现什么地方呢?

显然,语文教师的专业性很广,其中少不了自己的语文专业知识。但有了很深的专业知识,并不一定能把学生教好。记得我中学的一位老师教我们的语文时,经常叫我们画出文章作者表达的结构图,每画一次,我们就明白作者表达的思路,一画就懂得“插叙”“倒叙”,这些概念老师一般不讲,而是在我们画的时候,老师进行追问:按思路下来,这段话应放在哪些地方。我们恍然大悟。

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之所以受到这样的诟病,就是因为缺乏语文教师的专业性。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我们往往希望学生能做到。为了这点,我们喜欢给学生灌输概念、生硬的知识,实际上,学生懂了不一定就会了。相反,如果让学生体验这个知识的过程,触摸知识,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会操作,这就是我们说的内隐知识。“雪中送炭”,要让学生说出意思,可能会有难度,但如果学生能用“雪中送炭”来表达情意,在不同的语境中会用,岂不是达到目的了吗? 可见,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指向的是学生,即能策划一种言语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参与,从而习得知识。策划活动,在不同的课型中,在不同的文体中,活动策划内容会有不同,这就是专业性所在。

以策划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立足点还是学生。在课前,我们要设计言语活动项目,让学生带着这些言语活动的项目去阅读,完成。为了更好地说明道理,我们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为例,课文介绍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实际上作者是在借白杨热情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把握理解这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而是要学习这种精神作者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课前主要策划了以下几个项目,让学生通过课前阅读来完成:

围绕着“高大挺秀”这个词的意思,用笔描述出边疆的白杨树。

父亲和两个孩子的对话描写,中间插入你认为需要的心理描写。

认真倾听父亲的话,看看他介绍的白杨和我们心中的白杨有什么区别,用笔批注在旁边。

这三个活动,有听,有说,有写,从听说写来带动学生阅读,从而在理解中完成。同时,这三个活动带有把事物写具体、反衬事物的特点,理解父亲的话的表达意图。其价值就体现在学生带着思考阅读,并且把思考到的东西用笔表达出来。

二、教师是学生言语习得的支持者

语文课堂,老师到底要充当什么角色?指导者、引领者、组织者,一串串教育专业术语,充斥于耳。反思之,数学课、品德课,教师就不要引领、组织、指导?细细拷问,这些语文“秀”,好大、好空,好像能说明什么,但又好像语文课中教师角色应有个性的缺失。语文课,教师的那份责任,应成为支助学生习得语言的角色。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么高声诵读,要么大肆宣扬人文,学生的确被“精神”了一趟,一旦离开课堂,就如我们刚看过一场激烈的战争影片,过眼云烟。在开学初,笔者听取一位所谓县级名师执教《观潮》公开课,捕捉到这么一个镜头:一学生朗读课文,当读到“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时,把“横贯江面”读成了“横卧江面”。学生读错时,老师单仅提示学生:“横贯”读错了。学生改正后继续朗读。就这样,老师成了提示其错误的角色。显然,学生出错,是因为和前文中“宽阔的钱塘江横卧眼前”中的“横卧”混淆,用心理学解释就是受“横卧” 一词的“定势”。这虽是一种“语言”现象,但在老师们的常态课中远不只个案,这种等闲视之、视而不见,实为遗憾。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儿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把“横贯”读成“横卧”,稍有细读文本的老师不难看出,出错的根源表面上是受“思维定势”影响,实则在于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用法不甚理解。我们说,学生朗读错误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所读到的字的确不认识,把字读错了;另一类本身读不正确,也就是不理解词语的用意或词语的表达导致的。对于前者,教师当然要“帮助”纠正,但这种帮助不属于“语言支助”,是从语言发现并可以通过语言去纠正。只有针对后一类情况给予的帮助才是最为重要的“语言支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职责――语言支助。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生成言语作品时的“错误”,采用适宜的策略和方式方法,透过语言文字、结合语境合理地理解其意味及其为何如此等为范围和准则。这时教师的“语言支助”主要指教师针对学生言语理解和运用中出现的“错误”所做出的帮助。就《观潮》一课,用词准确,语言精美。前文中的“横卧”和后面的“横贯”就一字之差,但表达出不同的境义:前一句中的“横卧”从句义中看出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用“横卧”;而后一句则体现涨来的潮水是涌动的,如战马,所以用了“横贯”,此词用上,显得潮水来临时很有气势。朗读出错,我们不要视而不见,得从学理上分析,课文中的用词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表达的方式不同,其用意也不同。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诸如此类的“读不准确”,表述语言时“说不清”或“说不好”,本是语文课的“常态”,似乎不必小题大做。但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要有所为,就要牢记自己教的是“语文”,而且要“通过语文来教”,所以要格外关注。

第7篇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材 二次开发 拓展模块

教材是多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是塑造学生并使之能动发展的课程资源。教师只有根据具体学情和教学情景,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课程资源并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教材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中职学生因重专业轻语文、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厌学现象较普遍。问卷调查显示,中职学生的厌学比例为71.4%,并呈现出厌学比例随着年级增高而逐渐增大、厌学程度随着年级增高而不断加深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班级的专业特点、学生已有语文基础等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丰富课程资源,调整教材的篇目顺序或教学目标,并根据现有的教学环境,立足预设立,关注生成,并以学生为本,突出职业性,因材施教,实现有效教学。

一、基于目标内容调整的二次开发

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部分。其中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时数有严格要求,而职业模块是限定选修的,拓展模块是任意选修的,二者的教学时数要求相对宽松。这种弹性要求造成各地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上差距很大。很多学校重在引导学生就业,重专业,语文仅学习基础模块一年,高二年级开始分流学习,部分专业如文秘、财经专业学生选修职业模块,或不设置语文课;更多学校为了满足升学和就业的要求,高一语文学习基础模块,高二语文学习拓展模块,高三再进行分流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目标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调整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进度和顺序,就成了要达到大纲“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和教材“进一步加强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衔接”的要求的有效方式。

1.调整教材编排内容

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是教师对课程重构的过程,也是教师知识和经验介入、与情景对话的过程。调整教材编排内容和教学进度作为二次开发的重要方法,基于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情的具体把握,包含了教师丰富的个体经验和智慧。《语文(拓展模块・提高版)》上下册各有六个单元,每单元阅读与欣赏3篇为必读,另有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中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在高一的基础模块学习过。考虑到职业学校校园活动相对较多,实际上课学时非常紧,删除上册“表达与交流”中的“微型小说的写作”,新增“材料作文的立意与写作”,删除《南州六月荔枝丹》,增加“微博综合性专题活动”。教师在调整教材课文预设目标时,把学情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作为首要依据,结合集体备课建议及教师研读教材文本及相关课程资源的成果,作出判断和选择。当然,对教材内容和目标进行调整时必须有科学依据,不能随意增加或删减教材内容。

2.调整教材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是作为多元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即教师与文本、学生间达成共识,生成意义的过程。教材文本一方面需要教师解读其预设的目标,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基于个人已有的经验和认识以及具体的教学情景对教材进行建构、加工,赋予其新的意义。因此,根据个人经验和具体学情调整教材预设的教学目标成为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重要选择。微型小说《错号》预设的目标是“体会微型小说精巧的构思,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根据物流和会计服务型专业的特点,从小说内容出发,增加了“初步培养微型小说人物的劝说和营销能力”的目标。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结构清晰,内容简单,是“结合材料议论”的典范,因而在第一课时快速完成教材预设教学目标后,在教学第二课时,调整原来的教学思路,设计为读写结合的材料作文写作辅导课,是对预设目标有益的补充,经过课堂训练,学生整体的叙议结合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许多教师反思《生命的五种恩赐》的教学过程,普遍认为教材内容过于抽象,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无聊。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补充与课文相适应的文本,结合学校3Q7S等校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教学效果相对较好。

3.调整教材的教学进度和顺序

下册教材内容总体上与学校课程评价进度较相符合,教学进度和顺序所作的调整较小。而上册部分文本不太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师在讨论时一致对教学进度和教材顺序作微调。考虑到会计普通班的文言文基础较薄弱,近半学生有参加高职单考的意愿,连续学习3篇文言文易导致学生因学习密度和难度过大,产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感,教师在对上册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时,将文言文《项脊轩志》和《游褒禅山记》提前到前半学期分散学习,保障学生充分的时间消化文言文知识,降低了学习难度,利用学生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动机情况以及校情,通过增减教学时数来调整教学进度。如教师压缩《意大利蟋蟀》《景泰蓝的制作》以及“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时数,增加文言文的总体教学时数,将教学进度与实际可供教学时数协调到最佳状态。

二、基于课程资源拓展的二次开发

教材二次开发的本质是作为课程情景化的过程,这种过程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实现预设课程目标和有效教学的强有力保障。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增强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教师的潜力,发掘学校、地方、教材等相关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的深层次价值,拓展课程资源途径和范围,为二次开发提供资源保障,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吸引力。教材除教材、教参外无其他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发课程资源,实现教材的情景化。当然,课程资源拓展应该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开发过多的课程资源容易造成学生的认知负荷,处理信息能力下降,出现阅读等方面的焦虑,与预设的课程目标相背离。

1.开发和利用语文课堂影音图像资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中职学生最喜欢的是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电影电视,其次是音频图像,包括歌曲、朗读录音、图片、二维动画,最不喜欢的是文字。教师在二次开发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内教学和课外作业中引入影音图像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精神。

笔者学校教师在讲析《错号》瞎眼大娘的讲话艺术时,播放了天津卫视《非你莫属》20120924期中前来应聘且广受老板们欢迎的音乐教师的讲话片断,并要求物流学生作对比分析,引导学生重视讲话艺术,培养服务意识。针对会计班学生语文学习动力不足,陷入职业迷茫的现状,在讲授《游褒禅山记》时,播放了《非你莫属》20121202期经过商业实践洗礼的大专生受老板们热捧的视频片断,分析其志、其力、其物,重点分析其职业理想,并要求学生周末在家完整观看视频,撰写感受文章。此外,教师在讲授《都江堰》时,呈现视频和图片资源;鉴赏《短歌行》时,播放了影视片断和朗读音频;在阅读《祝福》时,观看了与课文相关的影视片断。学生观看这些视频后深受启发,许多学生在作文里描写了影视对其“心灵的冲击”。在介绍鲁迅、徐志摩、归有光、郁达夫等课文作者时,教师尽量利用与作者相关的图片、音频,这样做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知人论世”的观念,促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2.开发和利用地方与校园资源

中职语文大纲指出,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地方的自然、文化资源以及校园资源就能促进课堂学习,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在学习《游褒禅山记》时,教师充分利用与课文预设目标相关的地方文化资源如方山、长屿硐天,戴复古族人墓群墓志铭,补充相关信息,对褒禅山洞的特点以及“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进行拓展学习,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拓展地方文化知识,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品质。

校园活动中有学生的能动参与和主动建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实效性更强。教师结合学校的早读制度,和教材中的“‘美读经典,文气动人’散文朗读会”“‘传承文化,重温经典’诗歌朗诵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出优质早读专题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包括诵读微博中精选的精彩语句和教师撰写的优秀散文作品以及经典散文诗歌,并要求撰写活动策划方案和体会文章;结合全国的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策划活动方案,然后筛选出方案,指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或演讲稿,将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部分的即兴演讲和编讲故事整合改编;结合学校在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的优秀作品,展示作品图片,结合“说明书的写作”,要求学生撰写竞赛作品的使用说明书,对照参赛说明书原稿,进行反思提高。

3.利用“名人效应”开发课程资源

受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普遍崇拜各类名人,特别是商业名人。教师对中职学生这个特点,要加以正确引导,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增补相关资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大多数中职学生没有独自在外生活的经历,很难理解课文《我心归去》里的“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的深刻含义,教师特意选取了家乡名人──“温岭国际数码城”总经理回家创业的经过,帮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在讲授《生活的五种恩赐》一课时,引入凡客诚品CEO陈年和中国电子商务教父马云及巨人集团的史玉柱的传奇人生经历与艰辛创业故事,进行拓展学习。一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极富哲理性的教材文本,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精神。此外,在学习“材料作文的立意与写作”教学内容时,利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年度经济十大人物”以及地方名人“平安水鬼”郭文标、“长人师傅”舒幼民等的影响力,在课内与学生一起阅读人物简介材料,补充较详细的人物报道,并布置学生观看视频后撰写体会文章。教材二次开发时关注“名人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名人效应”的正能量。

三、小结

当然,对中职语文教材二次开发,必须把握一个度,坚持科学开发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师、学生、资源、环境的能动作用,促进有效教学,激发学生动机,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一方面教师必须基于校情学情,大胆灵活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实现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对教材二次开发持审慎态度,科学开发,恰当利用,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作出语文教师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赵清林.聚合・钩连・增替・重构[J].中学语文,2009(6).

[2]邓娇芬.中职学生厌学语文探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2011(6).

[3]李凤香.关于中职学生学习动机及其成因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