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管理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 阳光体育 管理工作 意义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87-01
“阳光体育”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的好习惯,“阳光体育”对小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在于以体育锻炼的方式,有效的提升中国的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水平,促使中国的小学生全面均衡的健康成长。针对小学管理工作,“阳光体育”可分为以下几点:注重“阳光体育”的理念、开发特色的体育课程、改进学校的管理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建设校园的体育文化内涵。
一、注重“阳光体育”的理念
随着社会和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变得很不乐观,应该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经全国第三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肥胖与超重的比例还在继续上升,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肥胖与超重的比例更是上升剧烈,其运动能力、运动耐力、运动爆发力、运动肺活量都呈现出严重的下降趋势。
“阳光体育”的理念尤为重视小学生的身体发育与健康,其目的在于增强小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耐力、运动爆发力以及运动肺活量,减少小学生的肥胖与超重。“阳光体育”的理念提倡让学生积极地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向充满着阳光的大自然。通过有效的运动锻炼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的锻炼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阳光体育”提升了中国的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使中国的小学生全面均衡的健康成长。科学研究表明,人体机能在合理的体育运动之后,身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加快,身体中多余的脂肪就会快速地分解燃烧。只要长时间的坚持锻炼,就会变得体质强健和精力充沛,
二、开发特色的体育课程
学校的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课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校体育老师进行有组织的体育运动。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随着社会和教育的高速发展,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当代的小学生就感觉到了学习压力的沉重。小学生每天除了日常的基本课程,学生还要参加父母为自己安排的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甚至学生晚上还要熬夜学习。繁重的学习任务加上沉重的心里压力,使很多小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变得免疫抵抗力下降,体质虚弱,有的学生更是体弱多病,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包括室内的体育安全常识讲解、室外体育运动以及日常的体能训练和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学校开发特色的体育课程能有效的带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找到乐趣。例如,开设足球课程,深化足球改革要从小学生抓起,促进校园足球的建设健康推进。学校开设足球课程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课程,按照不同年级进行合理的足球课程安排。高年级每周进行一节足球课程。学校每月安排一次校内足球友谊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三、改进学校的管理模式
“阳光体育”对小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也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模式上。学校应该摒弃传统的只重视学生成绩的管理模式,建立有利于小学生全面的健康均衡发展的新管理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的学校怕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减少了体育课的节数。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体育课,改为自习课,让学生整天待在教室学习。这样糟糕的管理模式会使学生没有了外出活动的时间,只能待在没有新鲜空气的教室里。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成绩提高,反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针对小学生,“阳光体育”的管理模式是倡导学生积极地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向充满着阳光的大自然。学校不仅不会减少体育课,而会适当地增加一些有关体育运动的课程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大自然。例如,学校增加以“健康安全的运动”为主体的安全常识普及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订专门的重点讲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安全隐患有所不同,讲解的安全意识和补救措施就有所不同。活动应该面向全校广大师生,让老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健康安全的运动”为主体的生活常识普及活动应该选择在操场进行,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活动的意义。
四、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阳光体育”对小学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小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弥补了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自我管理让学生从被动锻炼转变为主动锻炼,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以“我运动,我健康”为主题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和宣传者。通过这样的自我管理,学生可以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这样学校就不用刻意地安排学生去进行体育锻炼,学生也会自发地去锻炼。
五、建设校园的体育文化内涵
建设校园的体育文化内涵是“阳光体育”对小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学校的文化内涵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灵魂,是一所学校的根基。学校的体育文化内涵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学校和广大师生一起努力的结晶。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提升了学校的活力,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校的体育文化内涵是支撑一所学校的精神支柱。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让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下养成积极运动锻炼的好习惯。例如,学校应该将早操调整为晚间跑步,这样避免了早操和晨读的冲突,让学生早晨有充分的时间去高效学习。学校要调整晚上的小课间变为大课间,提倡学生走出教室去操场锻炼锻炼。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跑步,使学生劳累了一天的大脑放松一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晚间跑步就会逐渐地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阳光体育”对小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是让学生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魄,使身心全面健康地成长;让教师引导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让学校注重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让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携起手来,为学生能有一个良好优美的学习环境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环境;管理;精神
在开展学生德育工作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发挥班级文化作用,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人格、品格,促进班风、学风的良性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由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等组成。其中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它决定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高度”。
一、加强班级环境文化建设,让班级环境建设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美的环境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它虽然“桃李不言”,却能如一缕春风、一阵细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中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充分挖掘教室的育人功能,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进取。“孟母三迁”就是揭示环境文化对人的个性和情操影响的典型例子。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教室的环境文化建设呢?教室环境文化建设应该力求达到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首先,我们应该设置奋斗目标、班训、班级口号、班主任寄语、班级公约、名言警句、图书角等内容;布置应该是错落有致、疏密合理;风格上,动静搭配、色彩和谐;内容应该讲究艺术,使形式到内容都力求美的体现,使学生愉悦,让学生奋起。此外,还可以创置疯狂英语一角,设立学习、创作成果展示台、经典名著小书柜等内容,从而使教室学习形式多样化,形成深厚的学习文化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班风、学风的良性发展。
教室环境文化建设也可以在教室建立“绿化角”,这样,不仅能美化教室环境,还可让教室与自然融为一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陶冶情操,激发其不断学习、进取和创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宿舍应该有宿舍雅号、宿舍公约,还可有学生制作的手工、字画等作品,也可建立“绿化角”。寝室公约由学生民主制定,共同遵守。学生长期置身于这种浓郁的文化环境中,情操自然而然得到陶冶,心灵得予净化,良好的人格、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激发不断学习、进取和创新,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班级环境文化建设还可以让家长参与教室、宿舍环境建设中,让班级更有家庭的文化气息。如家长为班级制作一个储物架,一张图片,培育一盆花草,写上一句祝福,既丰富了班级文化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让学生在班级里还能感受到家的温馨,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班级班级管理文化建设,让班级管理上升为深厚的班级文化内涵
首先,是抓好细节。我们加强班级管理文化建设,应该把行为规范细化,让每一个成员都牢记在心,自觉接受约束,时时都感到不遵守规范是不行的。比如,我们要求尊师爱生,那么怎样才算是尊师爱生?我们就应该有具体的行为要求,制定出相关的条例,并制定出相应的监督考核措施,谁要是违反了,谁就会立刻受到处罚。这样,久而久之,尊师爱生的要求才能变成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文化。
其次,是注重引领。要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文化氛围,需要教师的引领。一是注重舆论导向。要建设良好的集体舆论,对好的事情大加褒扬,对不好的事情及时贬斥。当一个群体中形成了正确的舆论,每一个成员的一言一行就会受到它的监督,这种监督就是一种导向,时间一长,人们不需要它的监督也能自觉地按照规范去做了,那文化也就形成了。文化一旦形成,反过来就会对人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二是教师要有爱心,因为教师有爱心才有教育,有了爱心才有责任心。当教师的学心如甘露般注入学生的心灵,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
最后,是持之以恒。建设班级文化,说到底,就是培养所有成员的良好习惯,改变其不良习惯。我们知道,人的心理规律是这样的:一些学生思想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教育现象,这是由于这些学生的认知状况和规律决定的。他们经常缺乏一种正确动机,在受到自满、畏难、外力不良因素的影响时,他们的认知就很有可能出现反复,从而导致他们的言行也有反复的过程。对此,心理学家詹姆斯说得非常具体,他认为培养人的习惯,必须坚持训练,不能破例,因为“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次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次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可见,习惯的培养,最需要的是持之以恒,最忌讳的是一曝十寒。
当师生们不需要任何提醒也知道按照规范去做了,此时,他们的好习惯已经养成了,素质提升了,良好的班级文化也就建成了。所以,建设班级文化必须以行为训练为抓手,以培养良好习惯、提升素质为目标,从小事抓起,从老师做起,注重引领,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三、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师生的精神转化成班级精神文化内涵。
让师生的精神转化成班级精神文化内涵是班级文化建设是核心,它决定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高度”。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好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呢?
最关键的是要让教师知识和人格精神转化成班级精神文化内涵。孟荀在人性善恶论中,虽然一个崇尚于性善,另一个崇尚于性恶,但他们最终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班级精神文化中,教师应该是班级精神文化内涵最持续的体现者,他们不能仅仅成为解题的工具,而应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学生精神的导师。他们要传播给学生人类最美好、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教学模式让课堂变成应试演练战场,学科的魅力、文化的传承在课堂上了无踪影。作为教师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身上是否形成文化内涵的载体,在现实活中能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的生命灵魂,为其人生的健康、持续发展而悄然发挥促进作用的。教师只有不断挖掘学科魅力,完善知识和人格,让其形成班级文化重要文化内涵,比如语文教师通过激情情操成为带领学生品味精炼语言,品读精典名著,挥妙笔书写人生榜样;数学教师通过严谨和理性成为带领学生由未知而已知,找准人生的坐标榜样;物理教师以务实成为带领学生究物穷理,悟尽物中之真理榜样。这样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要点,而是学科的精髓和内涵,让学生被学科的魅力深深的吸引,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那么肯定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普通教师与名师相比,知识和人格精神并不欠缺,但在名师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的知识和人格精神已经转化成班级文化内涵重要因素,就算某一天名师不在班里,但还有一种无形力量激励着学生不断努力,不断拼搏,那就是名师的知识和人格精神已经转化成班级文化内涵无限魅力。
情绪管理内涵丰富,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情绪管理的适应性,将情绪管理释为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行为反应。其次是情绪管理的功效性。最后一类便是情绪管理的特征性。Mayer和Salovey于2000年在其情绪智力模型中提出情绪管理是指思维促进智力,情绪的和个人的成长;管理激励,对情感开放的能力。据此,有学者将情绪管理能力概述为个体积极寻找情绪策略来应对对其发展不利的情绪,以有效的方式解决情绪不适的能力。总之,情绪管理是一个人对自身情绪的自我认识、控制、区分等能力和对他人情绪认识和适度的反应能力。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
(一)情绪管理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标准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及适度的表达与控制情绪。由此可见,情绪与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积极情绪,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效。而当人处于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时,人的身心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若长期处于低沉的情绪状态下且不及时调整,可能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等功能失调。有资料显示,大学生存在抑郁、焦虑、人格障碍等问题的比例为16%~30%。这提醒大学生需要加强情绪管理,通过合理的方法,有效调节和控制自身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情绪管理能力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对其周围的环境作出反应并适应的能力。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增加个体的资本,拓宽人脉资源与社交网络,这些社会支持又反过来提升个体的积极情绪。另有资料显示,情绪管理能力较高的儿童在社会交往情境中比那些经常处于消极状态的儿童表现出较高的社交技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鲁宾等发现,欠缺情绪管理能力的儿童更容易受到父母消极的评价及同伴的拒绝,进而会影响其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关注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改善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学校、家庭方面的情绪管理教育
情绪健康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提高其情绪智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学校可通过建设健康温馨的校园环境,营造健康的情绪氛围,开展相关选修课以及专题讲座等途径来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也可通过辅导员和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大学生的情绪困扰进行疏导排解进而减少负面影响。家庭作为对孩子影响深远的场所,有义务和必要去创造一个良好的情绪管理氛围。所以,作为家长应以身作则适时适度的与子女沟通、交流,给予孩子足够的细心与关心,及时关注子女的心理动态。
(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
从情绪管理内涵来看,提高大学生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是首要。首先需培养其认知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等人认为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的关键因素。因而需教育大学生有意识地去分析自己不良情绪产生的动因。其次就是培养大学生合理表达情绪。观察自己情绪的同时要学习识别他人的情绪。最后就是合理宣泄情绪。通过运动、倾诉等方式将负面情绪释放,从而缓解心理压力,恢复情绪。
四、建议
有研究指出,大学二年级是进行情绪管理能力干预的关键期。此阶段既是大学生适应生活也是其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的转折期,可塑性较强。因此积极有效的对其情绪管理能力进行干预,一定能获得较良好的效果。学校心理咨询在此时便可发挥其效力,可采用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教育及各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此外,如今各校基本都设有各类社团,学校应鼓励支持社团的开设,为大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这也是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五、结语
1预防保健工作现状
近几十年世界各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从这个比例显示预防保健在卫生事业中的重要性。
美国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卫生保健费用也在持续增加。过去由于公共卫生干预的进展与实施,美国人的期望寿命增加了25岁;但是,与此同时,一些可预防的慢性病的患病率(尤其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仍在持续增加。美国卫生保健费用的支出与结果分析显示,人群中的5%患有多种和复杂的慢性病,他们大约消费了50%的卫生保健费用。到2010年为止,大约1.4亿美国人将患有各种慢性病[1]。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意味着由于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构成的变化,未来的人口将比现在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卫生保健服务。然而在现实中,尽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与在疾病发生后的治疗相比,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但卫生系统的大部分资源仍主要花费在疾病的治疗上[2]。
目前,在我国亚健康人群超过10亿人,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要建立全民健康社会,需要大力发展以创造健康和预防疫病为中心的产业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包括中医、中药、健身、保健、足疗、健康饮食、体育、旅游和文化活动在内的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利用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2"治未病"思想内涵
所谓"治未病",通俗说即"预防"思想。一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指当疾病已发生,如何控制处理,不使它严重。"治未病"还包含了医生对民众所采取的保健措施。故而"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上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素问・上古天真论》主要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说要预防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同时又强调注意人体内在预防疾病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中医对预防疾病,即"治未病"是从考虑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调动和对人体外界致病因素的防治[3]。从体内、体外两个方面着眼,足见其重要和价值了。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说:"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说已经得了病,不让它加深加重而采取措施;这是"治未病"的第二个概念。《金匮要略》还对整个疾病的发生和预防也作了很多原则性的阐述和纲领性的治疗方法。如指出:"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等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措施[4]。
3"治未病"思想在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战略
国际上关注预防保健以健康为目标的重要发展趋向,这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医药卫生系统改革提供了重要参照。我国重新定位了人群健康目标的实现机制与途径,重新配置有限的卫生资源,重新调配了卫生系统的服务提供功能;从关注单一的疾病到关注整体的人,从关注疾病诊治和医疗服务转向全面关注生命全过程中的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保健,从只专注疾病本身的治疗到转向关注影响疾病和人体健康决定因素的社会、心理与环境等因素的整体化保健服务;从关注治疗已存在的疾病到关注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减少其发生、发展[5]。
"治未病"思想决定了中医在预防保健的特色优势;它和现代医学研究的切入点不一样,现代医学切入点主要从人体物质的分析来切入的,而中医药主要是从人体的信息规律入手研究的。正因为中医是以人为中心的健康保障的体系,所以在"治未病"方面就有其先天的优势。正由于此,在国家启动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的"前移战略"后,"治未病"思想很自然地被推向重要位置[6]。
4"治未病"思想在预防保健工作中的应用重点
目前,我国卫生资源总体分布不平衡,面临着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新的健康问题不断出现、健康水平存在差距和卫生公平性差等挑战;基层卫生资源所占比重有限,尤其是投向农村地区的卫生资源有限,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初级卫生保健的运行机制。实施预防为主的卫生服务措施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途径。当前,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中,中医预防控制作用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治未病"思想是指导基层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基石,如果能够将中医预防保健思想和基层初级卫生保健相结合,一定会促进基层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7]。
要实现"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的推广就需要政府的牵引,实施相应的政策,做好社区的卫生健康知识和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8]:①以区政府及卫生局为带头组织,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方针及考核指标,使"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落到实处;②政府要引起对"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视并将这一工作纳入社区工作内容之中,将"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年度计划,做好工作实施情况考核严格考察各级医疗机构的实施情况,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③建立"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的工作目标,并按照目标逐渐深入开展工作,通过大会等形式讨论实施内容和管理条例;提高居民对"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支持与参与积极性;④建立相应的"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管理对于和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的培训和考核,使得"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工作有组织、有顺序的开展。
目前,"治未病"内涵尽管还需进一步探讨和明确,但是其理论的战略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建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时机已经成熟;充分发挥"治未病"的中医预防保健思想,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防治疗效确切而费用相对低廉的优势,从而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卫生服务体系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Samuel R.Nussbaum.Prevention;The Cornerstone of Quality HealthCare[J].Am J Prey Med.2006,31(1):107-108.
[2]Woolf S H.The need for perspective in evidence--based medicine[J].JAMA,1999,282:2358-2365.
[3]刘进,李国信,李丹.治未病学术思想探源及研究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6(26):1309.
[4]李俊德.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和精髓[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3(21):125.
[5]王思成.基于治耒病理论的预防保健体系构建思路及公共卫生政策措施分折[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9):852.
[6]汤凤平,何琳,陆永飞.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指导健康疗养中的意义[J].武警医学,2010,21(8).
关键词:安全文化;安全生产
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安全管理思想、安全管理理念、安全价值观念、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考核机制等具体富有内涵的精神和意识形态。安全文化是在长期安全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种维护企业稳定发展、提升企业品位的无形力量。安全文化建设对于预防事故、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具有基础性意义,是企业树立新的安全观念的需要。
一、煤矿安全文化的重要作用
1向导向功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宣传科学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安全文化是通过继承、优化、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是防止事故、抵御灾害、维护健康,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凝聚功能。在构筑企业安全文化过程中,文化的渗透性和联系性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企业凝聚员工的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员工把企业的安全形象、安全目标、安全效益同个人前途、家庭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对安全的理解、追求和把握同企业趋向一致。
3、激励功能。当人的安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保护时,人的安全行为就会从被动消极的状态变成自觉、积极的行动。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使企业和员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意义,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进而发展到“我会安全”。
4安全文化的提升作用。安全重在落地生根,发挥作用。安全文化要渗透到制度建设、工作流程、管理模式及员工的行为规范过程中,要把制度建立在员工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
二、煤矿安全文化的内涵
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关键在于宣传科学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安全文化是通过继承、优化、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是防止事故、抵御灾害、维护健康,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安全理念及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企业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
三、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
1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应该大力宣扬、培育现代安全文化,摈弃陈旧的、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同时,也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我。
2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安全,因此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实现人的价值、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为宗旨,在企业内创造一个落实“安全第一”的良好氛围,形成一个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互相指导的安全管理体系。
(一)、乡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各单位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做到不重复,不乱设置,合理整合和配置卫生资源,基本实现了一村(居)一室或联村设室的要求,全县145个行政村(居)共设置村级卫生机构142个。加大村级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各乡镇都能按照标准和要求,因地制宜制订建设改造方案,能改造的改造,能扩建的扩建,尽可能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高的效益。所有的村级卫生机构在面积上都能达到60-120平方米,室内做到4-7室分开,50%以上的村级卫生机构达到环境整洁、温馨,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比较优越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得到了居民的欢迎。
(二)、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县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在市卫生局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在县初保委组成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瞄准先进县目标,紧抓重点、主攻难点,求真务实,扎实工作,通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顺利通过省级评审,荣获初保先进县称号。
(三)、社区卫生服务的转型工作进展顺利。
各单位都能按照卫生局对服务站转型的要求,选择条件好、面积达到要求的卫生室作为转型的对象,自加压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扩建和兴建工作,在室内的布置上,严格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做到流程合理、设备齐全,今年我县累计卫生室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达57个,建站率达40%。由于工作到位,我县有10个服务站被市评为优秀社区卫生服务站,另有10个服务站得到了省扶持,争取省补助资金15万元。
20*年,基层卫生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单位领导重视不够;二是基层卫生组织还不健全;三是社区卫生服务层次比较低,全县普遍存在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质量不高的等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在2009年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确保全面完成基层卫生工作任务
2009年的基层卫生工作,以巩固初保先进县成果和推进农民健康工程为龙头,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努力开创全县基层卫生工作新局面。
(一)、创建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
抓住政府重视、支持农民健康工程的机遇,积极创建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推动全县农村卫生工作开展。一是积极抓好农民健康工程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在去年通过市级农民健康工程三个示范乡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积累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全县工作开展,今年再完成示范乡镇5—6个,使农民健康工程示范乡镇达到70%的要求。二是建立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机制。适时调研分析创建情况,制订创建计划,贯彻落实各项创建内容和措施,组织工作实施,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做到督查与指导相结合,针对问题,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三是着力推进重点工作。针对薄弱环节和工作难点,集中精力,大力推进,保证总体达到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标准。
(二)、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紧抓机遇,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要严格按照《*县社区卫生服务设置规划》,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转型力度,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覆盖率,年内再转型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转型7个以上服务站,力争以县为单位服务中心覆盖率达85%以上,以乡镇为单位服务站覆盖率达70%以上。对此,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紧紧抓住省扶持苏北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机遇,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落实责任,要严格按照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标准,逐条逐项落实到位,在服务站建设上,坚持以兴建为主,积极与乡镇村沟通,争取村无偿提供地宅,坚决按照统一图纸,集中采购设备,统一使用标识,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到位,在资金上以卫生院向乡村医生借资为主,再由卫生院出一点,争取政府支持一点,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做到产权清晰,流程合理,环境温馨,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2、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我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覆盖率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水平较低。因此,加强内涵建设成为首要任务。我们将以乡镇卫生院转型为契机,在四个服务转变上功夫,真正形成防、治、管相结合的“六位一体”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力争1-2个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得到省扶持。
(1)、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在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的同时,不断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内涵建设,要紧紧围绕农民健康工程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质量管理,制定社区服务工作规范,做到管理统一,服务统一。加强对慢性非传染病人的管理,健全健康档案,保证慢病病人和60岁以上人员的建档率达100%以上,管理随访率达90%,逐步推行健康档案微机化管理,各乡镇60岁以上人员微机化建档率达100%,要积极开展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工作。制定双向转诊的具体办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上级医院建立社区转诊病人的绿色通道,方便社区病人转诊;积极推行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建立家庭责任医生联系卡,引导责任医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对转诊病人跟踪服务,既当医生,又当就医参谋,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从政策引导、方便就医、提供优质服务等多种途径入手,推进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抓好各项资料的收集归档,确保台帐齐全,内容翔实;建立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健康档案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健康进家庭活动,将卫生知识送到每户居民,真正为农村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服务。
(2)、增强队伍素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离不开全科专业队伍。一是开展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的岗位培训。年内举办1-2期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培训班,邀请市级专家来*授课,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努力使专业队伍在观念上和服务方式上得到根本性转变。二是建立继续教育制度。要求各乡镇都能选派责任心强、工作踏实的人员进行全科医生培训,力争各单位有80%的人员都获得全科医师证书。三是严格执行晋升中、高级人员下基层服务制度,不断传播服务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加强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的管理。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补偿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切实履行告知义务,确保没有一个乡村医生不知到补偿教育,各乡镇是补偿教育的教学点,要抓紧做好教学场地的准备工作,严格管理,保证教学质量。通过队伍建设,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劲。
(3)、规范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是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各单位要按照《*县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业务统一管理、人员统一调配、财务统一建帐、药品统一调拨、建设统一标准”的“五统一”制度;加强乡村医生培训考核,采取多层次的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进一步探索乡村医生和村卫生机构规范管理和考核的方法,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果;逐步建立健全乡村医生档案,以乡村医生注册的相关资料为基础,统一填写“乡村医生登记表”,收集乡村医生注册申请表,变更表,个人相关身份证明,执业证书等复印件和表彰奖励情况、考核情况,一人一袋,统一编号造册,使乡村医生档案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规范乡村医生诊疗行为。切实履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乡村医生职责,依法加强对乡村医生诊疗行为的管理,加大对村级卫生机构的督查力度,强化检查指导,依法查处个体单干、超范围执业和医疗不规范行为,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诊疗技术规范。
三、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水产健康养殖的内涵
(一)水产健康养殖理念的提出和演变在国际上,水产健康养殖理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72年联合国有关会议上提出的“水产品健康养殖与生态养殖”,这个时候,国际上对水产健康养殖的认识水平还很低。当时在中国,养殖技术水平不高,产量较低,长期存在“吃鱼难”问题,政府在政策上鼓励增加产量,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未被重视,水产品质量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认识还不到位,同时,养殖动物健康问题也不突出。20世纪80年代,海水养殖业较发达的日本因受到养殖环境和养殖病害问题的困扰,开始重视并加强了健康养殖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网箱养殖的残饵、粪便等堆积物的处理方法,特定区域(海湾)内的养殖容量及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等。20世纪90年代初,在亚太水产养殖网组织(NACA)的推动下,以“主要水产养殖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的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上了日程,该课题推动了亚太地区水产健康养殖理论的研究和普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养殖对虾病毒性疾病暴发,养虾业受到重创,人们开始重视水产健康养殖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当时,在探索和研究对虾病害防控技术上存在两条技术路线,一是研究新的药物防控技术,二是研究生态措施防控技术。最终选择了以生态防控为主,药物防控为辅的技术路线。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第29次大会通过的《负责任渔业行为准则》中,明确阐释“负责任水产养殖”的内容:对国家管辖内发展水产养殖、涉及环境水生生态系统的水产养殖、利用生物遗传资源、基层水产生产行为与产品质量等负责。该论述大体上体现了水产健康养殖的基本框架要求。近年来,水产健康养殖理念已被人们全面接受。由于养殖规模扩展、养殖容量扩大、养殖效益下降、病害频发、养殖水质下降、外来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对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水域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研究各类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并运用到实际生产活动中去。综上所述,水产健康养殖理论的提出、发展、完善和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教训,非常深刻;有经验,推动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养殖生产实践的深入,健康养殖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还将不断充实和发展。
(二)水产健康养殖内涵的几种表述水产健康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生态复杂性和环境不稳定性,是贯穿于养殖全过程的技术和方法;水产健康养殖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随着技术创新和实践验证而不断积累、发展和完善。因此,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着眼点,对“水产健康养殖”有着不同的论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水产健康养殖(healthyaquaculture)的概念为:为防止暴发性水生养殖生物疾病发生而提出的从亲体选择、苗种生产,到养成阶段水质管理、饲料营养诸方面均有严格要求的养殖方式。详细说来就是选育优良水产养殖品种,繁育无疫病苗种,在可控养殖环境下,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一种科学养殖模式,包括养殖水域环境影响的评估,养殖系统水质调控,优质饲料使用,病害的综合防治,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关键。已达到养殖系统内部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和对水环境的保护。在取得良好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最佳环境生态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水产辞典给出的定义为:选育优良水产养殖品种,繁育无疫病苗种,在可控养殖条件下,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一种科学养殖方式。包括养殖水域环境影响的评估,养殖系统水质调控,优质饲料研制,病害的生物防治,水生生物遗传多样性保护等技术关键。以达到养殖系统内部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和对水环境的保护。在取得良好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最佳环境生态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当今学术界对水产健康养殖的内涵定义有多种,主要是从养殖环境、品种、投入品种、疫病防控、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描述。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为:水产健康养殖应该是根据养殖品种的生态和生活习性建造适宜养殖的场所;选择和投放品质健壮、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质苗种,并采用合理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通过科学管水、科学投喂优质饲料、科学用药防治疾病和科学管理,促进养殖品种健康、快速生长的一种养殖模式。我认为这一描述是比较科学的。水产健康养殖的内涵与动物福利有着较多相同之处。动物福利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生理福利,即无饥渴之忧虑;环境福利,也就是要让动物有适当的居所;卫生福利,主要是减少动物的伤病;行为福利,应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心理福利,即减少动物恐惧和焦虑的心情。根据动物福利的基本要素,人类在养殖水域、苗种、模式、饲喂、病防、管理等环节中,都涵盖了动物福利的内容。根据这几个方面,可以归纳出水产健康养殖的六个关键点:适宜水域(水):适合养殖品种生长的水域环境(池塘、大水面、网箱、工厂化养殖设施等)。健康苗种(苗):优良品种、苗种不带致病菌(生物)、无药物残留。合理模式(模):适合养殖品种生长的养殖模式、合理的养殖密度,以及混养、套养、轮养等养殖方式。优良饲料(饵):营养全价、无不良添加成份的配合饲料和符合健康养殖要求的鲜活生物饲料。标准药物(药):科学的预防疾病措施、符合国家标准的渔用药物和科学的用药方法。水产健康养殖的六个关键点(水、种、饵、模、药、管)与我国传承至今的“八字精养法”(水、种、饵、密、混、轮、管、防)是有所不同的,主要区别在于“八字精养法”主要是从养殖稳产高产的角度进行高度概括,而水产健康养殖的六个关键点主要从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的角度进行剖析,是规范性的、指导性的,是倡导健康养殖的六个方面。
二、我国水产健康养殖现状分析
进入新世纪,国际上先进的养殖理念、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质量安全标准,促进了我国水产健康养殖水平的全面提高。自2006年以来,农业部和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更是把推进健康养殖作为发展现代渔业的重大举措,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现在,水产健康养殖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下面从“水、种、饵、模、药、管”六个方面分析我国水产健康养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适宜水域(水)从适合健康养殖的主要水域环境看,目前我国拥有淡水池塘245万公顷,其中标准化池塘约占1/3;海水池塘40.5万公顷,其中标准化池塘约占1/2;工厂化养殖1490万立方米,全部符合健康养殖标准;海水深水网箱723万立方米,全部符合健康养殖标准;普通网箱(海淡)17780万平方米,大多数不符合健康养殖标准;筏式、吊养45.6万公顷,基本符合健康养殖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适合进行水产健康养殖的养殖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比重偏低,特别是适合健康养殖的标准化池塘所占的比重低。如果再考虑养殖废水要经过处理,符合标准后才能向外排放这一环境保护要求,符合水产健康养殖的面积就更少了。
2.健康苗种(苗)健康苗种要符合三个条件:优良品种、苗种不带致病菌(生物)、无药物残留。优良品种现状:我国目前大部分水产养殖品种仍处于使用野生种的状态,即原种状态。如青、草、鲢、鳙都是在使用原种。目前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品种共109种。其中:选育种46个,杂交种31个,引进种30个,其他2个。从这些审定种看是“小品种”(总产量较少)多,推广普及面积还偏少。苗种不带致病菌:就是苗种不携带某特定的致病的病毒、细菌等致病生物。如白对虾的白斑综合征病毒等。无药物残留:仍有少数育苗单位使用违禁药物,在苗种中形成残留,如孔雀石绿、抗生素等残留。农业部已正式开展苗种检疫工作,药物残留和致病生物的检出率已非常低。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选育(遗传改良)的优良品种少,大部分使用原种。苗种携带致病生物和有残留药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3.合理模式(模)选择适合养殖品种生长的养殖模式、将养殖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目前主要的健康养殖模式有:80:20养殖模式:池塘养殖中投放80%主养品种(多为投喂品种),搭配20%滤食性品种。混养模式:海水养殖的虾贝、虾鱼、贝藻等混养,淡水养殖中的蟹鱼等混养。轮养模式:虾鱼、鱼鱼一年一轮换等。全人工控制模式:养殖环境、投喂、疫病防控等全部人工控制,达到最佳养殖状态。等等。存在问题:一是养殖密度过高,有的为了片面追求产量,放养殖密度过大,超出了池塘、水域的承载能力。二是采用不健康的养殖模式,有些养殖模式没有考虑养殖生物的生活习性,有的方式不利于疫病的防控。
4.优良饲料(饵)主要是营养全价、无不良添加成份的优质配合饲料和符合健康养殖要求的鲜活生物饲料。配合饲料要营养全价、无不良添加是指对养殖品种营养全面,没有激素、违禁药物等添加。尽量使用膨化浮性饲料。鲜活生物饲料要不带致病生物、不腐败变质。养成环节应尽量使用配合饲料。存在问题:一是在养殖阶段使用鲜活生物饲料太多,且质量差,有害致病生物无控制。二是配合饲料“小作坊”多,质量难以控制。三是饲料生产、流通、使用比较混乱。
1 健康档案的内涵及意义
1.1健康档案的内涵 健康档案是指居民身心健康过程的科学、规范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满足居民健康管理和自身需要的信息资源,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
1.2建立健康档案的意义
1.2.1有利于掌握居民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 以健康问题为中心的健康档案特别重视居民的基本资料,包括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背景资料,注重记录健康问题的形成、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健康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效果,有利于医生全面掌握居民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现状,为制定临床预防、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2]。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生主动挖掘并掌握卫生问题和有效配置资源的最佳途径。
1.2.2有利于开展全科医疗服务 居民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居民的健康问题及相关危险因素,可以为医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工具;居民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居民基础资料,便于健康检查结果的前后对比;有利于主动发现健康问题把医生和医院从繁重的数据管理和系统规划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精力集中在提高医疗水平与质量,减少重复检查与过度医疗,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实现疾控和卫生信息的动态监管和统计,提供更多、更及时、更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产生新的市场[3]。同时健康档案的原始记录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可以为解决医疗纠纷或某些司法问题提供客观的依据[4]。
2 建立健康档案的方式与程序
患者就诊、入户服务、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相结合为城镇居民、农民居民以及流动人口建档,由医院门诊科室、住院部、预防保健科室负责,程序:建立档案,填写记录,发放信息卡,入户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 ,填写相应记录,装档统一存放。首次就诊者,医务人员应依据自愿原则为其建立健康档案;重点管理人群则主要根据当地政府部门有关重点人群管理要求,通过入户服务(访视或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门诊接诊等方式,由责任医务人员在居民家中或工作现场分期、分批建立健康档案[5]。为建档居民发放健康档案信息卡,嘱其妥善保管以备在复诊或随访时使用。首次建档完成后,可将健康档案存放于居民居住地所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
3 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合理使用与管理
3.1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合理使用 到医院复诊的居民出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卡,由医护人员(或导诊人员)根据信息卡信息调取健康档案并转给接诊医生。转、会诊患者,接诊医生应根据复诊情况,同时填写转、会诊记录、住院记录及时更新、补充相应记录内容;对于住院的患者,应在患者出院3d后进行随访并补充完整各项记录后存档。
3.2对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合理管理 按照国家有关专项服务规范要求记录相关内容,记录内容应齐全完整、真实准确、书写规范、基础内容无缺失[6]。按照防盗、防晒、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要求妥善保管健康档案,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保证健康档案完整、安全。
3.3加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于基层医疗服务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多用户功能,可以拥有多个使用者,基本资料只需一次录入,避免了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康复和行政管理等记录中重复的内容,简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7]。也可以设置提醒功能,从而极大地方便社区的疾病监测和慢性病患者管理。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人家XX地方的消费者忠诚度就是高,什么品牌都打不进去。而我们XX的消费者的忠诚度太差,对方搞点促销就撕开一个大口子。”从表面上来看,这个话没有错。但从市场运作质量上来讲,病根却出在我们自己的市场上。市场就象人体一样,是有机和动态的,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每天都在承受着各种病毒和细菌的侵袭,发不发病、发多大的病关键就在市场健康上。
市场健康是指所管理的市场对外界侵扰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对内部病变可以自我修复的相对稳固的良好运作状态。健康的市场拥有结实的骨架(网络服务系统),丰满的肌肤(产品线和有力的宣传和促销政策),良好的精气神(品牌运作和企业社会效应),神经和循环供应系统(科学的管理和良好的利润保障体系)。人体的健康必须是全方位的健康,任何部分或组织发生病变,都说明这个人不健康。市场也是这样,健康的市场要求各有机组成部分都正常运转并拥有高度适应性的发展能力。
要想让我们的市场保持并取得更好的占有率、利润率,我们就必须关注市场的健康状况。关注市场健康,我们首先要关注市场的循环保障系统,因为各部分的运作首先要有“养分供给”即利润保障。利润靠严格的价格体系来体现,价格保障了,身体各部分的血液循环了,肌体才有活力。其次,我们要保持骨架的结实和柔韧度,强大的服务网络可以抵御外来的压力并为其他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要保持骨架的强韧,就必须定期对骨架进行锻炼、补钙和。网络要进行定期的强化和维护,要培养网络的高度统一和“扎根”能力。烟台啤酒前几年在市区市场疯狂一时,其中土产公司这个骨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人的美丽和健康最外在的表现就是肌肤,匀称而又玲珑有致的身材配上白如凝脂的皮肤加上飘逸的长发构成万人群中独特的风景。市场也是这样,丰富而又准确定位的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群的喜好、灵活而又紧贴市场的销售政策和促销策略突出了“诱人的身材”、产品和品牌内涵的外延如同一袭白裙体现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人的精气神体现了人的内涵和深度,决定着人的品位。村姑穿上公主的衣服也是村姑,公主穿上乞丐的服装也还是公主,就象朱时茂和陈佩斯演的《主角和配角》一样。企业的精气神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USP(独特的销售主张),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根本体现。
关注市场健康,不在于纸上谈兵,而在于天天的管理和维护,更要紧的是要知道朝着什么目标去维护,并坚定不移地去做到。做市场如同培养苗木,天天梳剪、时时矫正才会培养出赏心悦目的名贵花卉,否则就是枯枝败叶。
让我们象关注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样来关注我们的市场健康, 只有这样,我们的市场才是长效市场,才是健康的市场。
[关键词]中学;精细化;管理
一、学校制度建设要精细,在制度建设的内涵上不落伍
1.规章制度的内容要精细。一是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要详细规定学校、处室的管理目标,力求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二是计划要周密科学。以学校规划为纲,以处室计划为目,各计划要求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操作性强。三是狠抓各项计划的落实。学校实行常规周工作制,各处室都要制订常规工作周历表,加强对过程检查、管理的力度。将抽象的目标具体化,变大为小,化远为近,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地有声
2.学校分管领导责任要精细。在日常管理中,校长要充分放权,强化分管领导的责任意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分管领导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3.学校各处室做事标准要精细。学校分管领导在学校大目标的指导下,对分管的处室工作要有整体的规划和目标,严格处室做事的标准:“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
二、学校考核评比要精细,在科学考评的内涵上不落伍
1.对教师的考核评比,争取工作安排到哪里,考核就跟到哪里。力求考核制度具体、科学、操作性强。
2.对行政人员的考核评比,要注重反思。通过对前段工作进行整理、回顾和反思,处室之间能相互了解,彼此促进,也会加快和促进中层领导的成长。
3.强化整改,升华学校精细管理的水平。对于查出的问题要限期整改:整改的情况将作为下次检查的重点,实现各处室管理工作的持续推进。
三、学校对教师的关爱要精细,在人性化管理的内涵上不落伍
1.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上下功夫。要求老师落实“三项修炼”:人格修炼、专业修炼、职业道德修炼,提升教师精神品质和人文情怀;
2.坚持以科研助推教师成长,人人参与一项贴近教学实践的科研课题;
3.鼓励教师撰写教育博客和教育教学论文;
4.实施“青蓝工程”,请师傅到课堂,给予现场观察和指点;
5.坚持定期举办学期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开展原生态研课、评课活动,全体教师认真研讨反思,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
6.推进“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梯度的培养模式,滚动发展;
7.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兄弟学校进行教学交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三级培训。
四、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精细,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内涵上不落伍
1.在学校实行扬长教育
大力推进艺体特色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发现学生特长,培养学生专长,定期开展篮球、乒乓球、合唱、书法、制作等教学和比赛活动。围绕学校特色举办多项活动:将一年一度的学生运动会,上半年庆“五四”,下半年庆“国庆”或“元旦”活动作为对学生文体水平的大检阅,让学生特长得到展示,个性得到张扬,真正做到“生无全才,生生有才”。
2.注重培植名班
依据班级不同的特点和特色立班,努力挖掘班级学生的特长,培育班级特色文化。经过长期的努力,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班级将会脱颖而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浓郁的班级文化熏陶下,在鲜明的班级特色感召下,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养成,集体主义感得以培养,特色文化会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3.注重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最大特点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要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家庭具体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建设;策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虽与原提法只两字之差,但这“现代”两字给我们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新思路,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更加明显,对我们今后的文化工作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华舍街道的文化建设与服务,更应抢抓发展契机,争先保优,走在前列。为此,我们在“以人为本”、“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三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地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更好地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政府与民间联动,引导群众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近年来,柯桥区委区政府提出全面推进创建文化强区,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对文体活动的参与热情。我街道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建立以政府文化团体为主,民间文化团体为辅的多级联动工作模式,为群众文化大繁荣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在街道政府层面上,其汇聚了全街道的优秀文艺骨干,因此具有很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开展文艺活动不可缺少的设备,加之其具有政府职能,代表政府从事群众文化活动,这对搞好本街道的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也是搞好本地群众文化的主力军。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做大做强文化团体,使其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龙头”。如我们组建了一批优秀的文艺精英,实行“自发与引导结合,普及与提高并举”的方法,对文艺精英实行有效管理。首先我们挑选乐于奉献、善于组织、和业务能力较强的文艺骨干,参加区级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班,然后再由各社区组建的广场健身操队、太极拳、太极剑、腰鼓队邀请老师进行集中辅导。到目前为止,全街道在册群众文体队伍18支,参与群众文化骨干培训200多人,为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培养有生力量。二是做大做强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使其成为全街道群众文化活动的纽带。三是以文化惠民为抓手,找准群众需求与政府投入的结合点,开展丰富多彩且又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如我们每年多次组织承办区及以上文体活动,积极开展街道内的才艺PK、文艺演出、农民种文化等活动,有效引导群众文化体育健康发展。
在民间文体层面上,我们积极引导推荐,出台各项优惠政策等,激发其积极性。如对于举办各项文体活动和参加区级文艺演出比赛、运动会等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补助。同时对民间群众文化团体的活动严把节目审查关。对不符合要求的节目予以调整,抛弃其不健康、不全面的东西,不断丰富其节目内涵,增强感应力。对演出效果不好,群众反映不好的演出,更是果断亮出“红牌”,限其改进,从而将民间群众文化团体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对于民间群众文化,我们更多的是进行引导与发掘。如在幸福水乡才艺秀暨民间人才“”文艺巡演活动中,我们尽力为每个民间群众文化团体搭建展示的舞台,如兴越幼儿园、东周居委会、亭东舞蹈队分别展示的舞蹈《好一朵茉莉花》、《红梅赞》、《荷塘月色》等节目,不但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而且我们从中还发掘了一些优秀节目与一些民间艺人。如我们后来推荐了兴越幼儿园表演的舞蹈《好一朵茉莉花》参加了全区比赛,其直接晋级进入了全区十强。民间群众文化的繁荣,极大地丰富了广大老百姓的业余生活,使他们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富有。为此民间群众文化也逐渐成了百姓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喜事。
二、节庆与业余并举,促进群众文化多元融合发展
形成以节庆文化为主,送戏下乡、业余群众文化生活为辅的多头并举工作格局,为群众文化大融合构建广阔的发展平台。给节日文化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增强节日的喜庆氛围,而且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全街道内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统筹安排。联合宣传、团委、文化、民政、科技、教育、妇联、老龄办等部门每年年初对全年全街道的节庆文化统筹安排,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年年有计划,月月有安排。二是重点突出。每个节庆日都有其特定的传统文化或历史内涵,为此,应根据节庆日的特殊涵义做到重点突出,增加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三是内容丰富。要通过深化节庆文化内涵,丰富节目内容,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设施与人文并重,促进群众文化内涵品质提升
(一)提升设施的文化内涵
文化设施应该是具有文化特点、文化意蕴、文化内涵、文化象征的建筑。一座好的文化设施,其造型和外观应该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质、文化特色,体现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为此,我们要求街道内各社区(村居)的文化设施建设要具有当地的特色。如亭西居在文化礼堂建设,除了文化礼堂建设的共性外,更突出其自身的特色。在具体建设中,除了常规的文化活动室、视听室、阅览室、书画室、电教室等的配置,尤注重挖掘居本传承“善”文化、乡贤文化、科普文化、爱心文化、村史文化、古建筑文化等特色,将文化礼堂建设与技能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教育有效结合。在增加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此文化礼堂让人耳目一新之外,更是成为群众最喜欢最愿意去的地方。
(二)提升服务的文化内涵
所设置的免费开放服务项目应该力求做到新颖、独特、益智、有趣,贴近当地的文化传统,贴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乐于接受、乐于参与。要通过自己所提供的文化服务,提升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启发和培养人的文化自觉,引导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如亭西居充分利用文化礼堂平台,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举行敬老礼仪、成人礼仪、礼迎新生儿和新婚夫妻仪式,进行道德讲堂教育培训,开展读书会、书画赛、篮球赛等竞赛活动,根据群众需求,组织开展公共文化配送、文化艺术培训、乡村文艺汇演、传统民俗文化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送文化,种文化”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吸引居民广泛参与,增强居民对文化礼堂的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农村文化礼堂的常态化开放和可持续发展。在传统节日里开展主题活动,如“欢乐元宵、欢聚良朋”猜灯谜活动、“迎中秋、庆国庆欢乐亭西文艺晚会”等活动,增添了浓重的节日气氛,居民齐夸文化礼堂活动内容多,传统氛围浓,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提升人的文化内涵
街道内各类文化设施的工作人员面对的是广大群众百姓,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其一言一行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所以对其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应该有文化,懂文化,有文化学养、文化内涵,应该是典型的文化人。他们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文化艺术特长。他们应该特别热爱自己的职业,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近年来,我们在全街道各社区(村居)文化阵地建设上推行了长效管理机制,以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各社区(村居)在加大文化设施投入的基础上,都配备了专职的管理员,配备率达到100%。这项工作的创建既提高了我们街道的文化品位,更实惠了广大群众。但同时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为此,我们积极争取经费,通过多途径培训与进修,定期开展交流会,不断提升他们的学养与内涵,使他们的一言一行礼貌温和,他们的一举一动优雅文明,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不断提升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四、试点与普及交织,扎根基层文化大餐普惠群众
结合街道实际,我们推行文化综合体试点,实现政府资源的整合利用。文化综合体是一个多功能的交织体,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创新体。近年来,政府为了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各部门、各系统在公共服务体系的终端社区(村居),建设了社区(村居)级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点、村邮站、老年活动室、村居文化大礼堂、居家养老室、体育健身路径等众多基础设施,但是由于部门割据,资源分散,利用率较底。为此,我们在张村进行了村级文化综合体的试点,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整合资源提效益
首先是进行场地的整合,把所有的项目集中到一个区域,使其既有办公场所,又有文化广场、文化讲堂、文化礼堂、文化长廊、文化舞台、健身器材等活动场所,实现资源的互补。其次是人员的整合,将文化管理员、村邮站工作人员等进行合并,减少多头管理,精简人员开支。再次是资源的整合,集中各部门的财力物力人力办大事、办实事。通过建立公共服务的综合体,聚旺了人气,提高了各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提升了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二)开展活动聚民生
我们先后还多次组织广大群众开展业余体育活动。一是举办第四届“张杯”篮球赛,继续推广篮球特色项目。二是多次举办“老年人健康讲座”、“负重竞速比赛”等群众性健身比赛(活动)。三是举办由企业赞助的“银都水岸杯”篮球赛、“荣达杯”羽毛球团体赛等。四是积极组织居民参与上级体育比赛和展示,获中国象棋比赛第二名、老年健身秧歌比赛金奖、老年乒乓球赛团体第二、个人第一等成绩,基本实现了村村有队伍、天天有活动的良好文体氛围。在社区体育中我们还组织了中老年人在华舍商城、各社区、(居)村举行广场健身操、腰鼓队、扇子舞、太极拳等健身活动,每天自发参与群众达1000余人,特别是今年推广居民参与佳木斯健身操展示,得到了群众普遍欢迎,展示效果得到了区老年体协的高度好评。另外,我们街道实施了“2131”电影工程,由街道电影放映员下村为广大群众服务,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就放映了电影168场,符合率达100%,共有3万多名群众在家门口看到了电影。
(三)农家书屋促提升
在农家书屋创建上,一是前期先对全街道各村居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加大投入创建工作,严格对照“农家书屋”标准,完善各种硬件设施,同时努力抓好软件建设,由街道文化站统一采购“农家书屋”的图书,使每村都达到标准化、健康化,全街道村级创建率达100%。在原有县级文化村的基础上根据创建标准进一步做好各村居社区管理员培训与考核,力争达到良好级以上。二是我们多次举办文化演出活动,并经常督促他们做好相关活动资料的积累,为各项考核准备。三是努力营造文化氛围。目前,全们街道村村建有乒乓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宣传阅报栏,部分村居还建有篮球场,村村建有4-5支业余文体队伍,常年活跃在广大群众中间,既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四)净化市场倡文明
[关键词]隐性课程;影响;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5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29 [本刊网址]http:∥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隐性课程来实现,这是现实所需和未来趋势!在一部分高校,通过设置《大学生心理》课程、开展讲座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而隐性课程却未受重视。学者就隐性课程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过相应的探讨。本文重点论述了由于隐性课程所包含的三个具体方面的缺失,给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及作用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白发课程、隐含课程、内隐课程、非正式课程、非正规课程、无声课程。国内学者主要推崇“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隐性课程”这些叫法。有关隐性课程的内涵各抒己见。“隐性课程即教育者将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有意识或无意识传递给受教育者,传递借助于教育环境(包括物质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互动层面)”。“隐蔽课程是受教育者在学校情境中无意地获得的经验”。这是典型的经验说。“隐性课程是课内外内隐的、间接的教育影响因素,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这是教育影响因素说。“隐性课程是指学校社会关系结构以及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学术性的知识”。这是知识观念说。“隐性课程就是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说。“隐性课程作为环境信息,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环境信息说。“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随机展现,并对受教育者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教育影响说。不管国内学者如何定义,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隐性课程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这就使我们有必要关注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的内涵有多种说法,就其构成要素的划分大体一致。一种观点把隐性课程分为物质一空间类,组织一制度类,文化一心理类;一种观点把隐性课程分为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以及显性课程教学中隐含的课程;有的学者把它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关系层面和精神层面。本文对隐性课程构成要素的划分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物质一空间类(自然环境、设施环境),组织一制度类(学校组织方式、校纪班规),文化一心理类(校风、校园各类活动、人际关系)。
(二)隐性课程的作用
隐性课程作用的发挥不能离开其构成要素,学者们对其功能、作用的论述源于不同角度。邢铁志提出了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德、智、心、美等各个方面的功能;张显东认为隐性课程发挥着榜样引领和规范受教育者行为的作用;张青连认为高校隐性课程能够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加速和谐校园的构建;王俊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论述隐性课程可以用于素质教育的实行当中;陈满,帅斌认为隐性课程改变受教育者“文化心理层”的部分内容,对个人情感、认知、道德发展起到补充的作用;季诚钧重视隐性课程的品德养成功能。
研究者更多的关注隐性课程的道德养成作用。这就为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影响的探究留出了相应的空间。
二、不同类型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物质一空间类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接受的教育活动,无论是知识层面的增长,还是心理层面的改进,都是在一定空间场所中进行,与空间紧密结合,依附于物质载体。物质一空间类隐性课程包含自然环境和设施环境。
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就自然地理位置而言,有些高校的自然环境并不优越,植被覆盖少、风沙大、交通不发达。置身于这种环境中,学生常常会感到抑郁。由于出行不便,导致与外界交流少,一段时间下来,害怕交流,又会引发社交恐惧症。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需要完成的事情不能及时完成,易引发主体焦虑、狂躁等心理疾病。在高温、干旱、高寒、缺氧、低气压等气候条件下,不适应环境的学生会感到失望,有强烈的无助感;当学生正常休息受到影响,就容易愤怒,情绪失控。
自然环境更多的依赖自然的作用,设施环境较多的依赖我们自身的规划、设计。校园建筑、教室内布置构成设施环境的主体。建筑作为“无声的伴侣”,其结构、造型、线条、色彩是“静默的语言”,既要达到审美的效果又要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我国高校采取寄宿制,大多数学生远离故乡,校园建筑结构若不能满足公共性的随意交流,最基本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思想情感的交流缺乏,不利于相互理解,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也受到阻碍。有些校园建筑借用现代西方艺术造型,其实杂乱无章。图书馆作为一所大学富有灵魂性质的建筑,其外观设计应当对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冲击。平淡设计的建筑物不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精神需求可能无法得到满足。运动场所如果离我们的生活区域太远,借助运动宣泄不良情绪的学生,无法及时发泄,就会越积越多,即使事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不好。校园环境不整洁,一些设施的摆放凌乱无序,难以使学生内心平静。
教室空间会影响教室内的布置。在空间有限的班级内,人数的增加就意味着空间上的拥挤。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环境下,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增长,有些学校生师比高达1:10,而过分拥挤的教室易引发场所恐惧症。研究表明,教室颜色影响学生情绪,学生在浅蓝色和浅绿色环境中,心情趋于平静,静能生慧。然而高校墙壁多以白色装饰。座位的编排方式不能置学生的情意特征、人格特质等心理因素视而不见。稻田式的排列是我们当下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在这种编排方式下,后排学生自认为老师不重视,与教师心理距离感增加,无法获得有效的心理支持,感受欠佳,产生课堂倦怠。
(二)组织一制度类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组织一制度类隐性课程是指学校的组织形式和学校正在实施的制度规范的总称。如学校的教学制度、考试评价制度、校纪班规等。学校制度设定多从管理者的角度,应该更多的考虑接受管理的主体一学生的需要。缺乏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学生首先持有排斥态度,内心不服气;在执行过程中,也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更有甚者,认知失调,对学校有抵触情绪,产生故意破坏行为,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对学生规定太严,学生内心紧张,担心受到惩罚;如果规定宽松,学生无惧无畏,触犯了规定,仍不以为然。目前,大学的考试(尤其是文科)延续中学的闭卷考试,评分来源多样化。师生直接接触没有中学频繁,教师主观评分占据一部分。一部分学生尽管努力,却仍旧不能迅速改善排名。大学生在激烈竞争下迫切希望实现自我价值,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过分看重奖学金、助学金,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文化一心理类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化一心理类隐性课程主要指校风、校园各类活动、人际关系。
校风主要包括学风、教风,从总体上反映一所大学的精神。有研究表明校风与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正相关,与学生的抑郁状况负相关。欧胜虎的研究表明学风与人际关系、抑郁、恐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与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也十分显著;教风与心理健康(抑郁、偏执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学风与教风。
校园活动表现为服务活动、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园活动作为学校生活的一个方面,如果形式单调、缺乏意义,学生通常感到枯燥无味,无所事事,生活不充实,心情烦躁,进而影响学习和人际关系,阻碍个体的发展,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反映了交往双方的社会需要是否得以满足的心理状态。据李书平等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人际关系问题居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首位。学校情境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人际关系和同伴人际关系。教师自身的素质(教育背景、知识涵养、情意特点和人格特征)和对待学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师生人际关系。大学教师和同学接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亲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师生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缺乏,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如自卑、封闭等。不良的师生人际关系对学生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也不利。同伴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也非常重要。同伴关系的失调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情绪,如愤恨周围同学,对所在学校不满等。同伴关系的严重失调会导致自我封闭、郁闷不安,有的同学会自杀或杀人。
三、通过隐性课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物质一空间类隐性课程的支撑
学生通过与物质一空间的交融,解读蕴藏于内的价值寓意,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自然环境对审美主体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按美的法则来构建校园内外,这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以直观的形式使主体的审美情感受感染,主体与环境失去独立性,消融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从而产生物我无间的心理体验,促使主体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造就主体独特的心理能力。我国古代著名的六大书院,大多建在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山林中,陶冶性情,塑造美丽心灵。现代社会把学校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并不现实,打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完全可以实现。校园建筑物应富有教育意义,使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教室墙壁色彩可采用浅蓝色、浅绿色搭配。总之,设施的设计要有文化内涵,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组织一制度类隐性课程的保障
高校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制度也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能规范学生心理引导的方向。健全有效的组织制度应蕴含人文情怀,能引领学生自主发展,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理距离感缩短,加速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学校管理制度有一部分是对教师有所约束,例如高校教师应当遵守的红七条,高校教师的准人等,这些制度的有力实施,会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学校管理制度还有一部分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比如考评制度,只有引入公平合理的考评制度,学生有机会找到自身的兴趣点,发展自我,考试前心理焦虑会降低。合理规范的校纪班规,作为健康防御网能抵制班内的不良风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文化一心理类隐性课程的渗透
物质一空间类隐性课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撑,组织一制度类隐性课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离不开文化一心理类隐性课程的渗透。探索建设有特色的优秀校风,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和恰当的行为方式逐渐养成,责任感和主体意识会受到强化,加速学生积极健康心态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