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礼仪的发展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整合当前国内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坚持“四位一体、互补整合、实用可行”的原则。“四位一体”,是指在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促进学生发展、体现学校特色、彰显学科价值和发挥教师优长四个方面协调统一的原则。
“互补整合”,是指必须坚持校本课程与国家必修课程在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互补,既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相互矛盾的原则。当然,这里的“互补整合”也包括整合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实用可行”,是指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一味追求文本教材的开发、课程方案的完整、课程形式的新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为解决本校学生在社会化成长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学校特色发展中需要实现的学生培养目标做点实事。
二、课程开发的依据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和地方课程补充的定位,决定了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要遵循本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在充分研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关于校本课程基本理念、性质、目标、内容和实施的相关要求基础上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学科理论依据和方向;更要在对学生、学校、教师和社会等多维度现实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之上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和切入点。只有当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吻合的情况下,才能确定某一具体校本课程开发项目的可行性,从而开展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否则,就应该当机立断放弃,从而避免南辕北辙、脱离校本课程开发的正确轨道。为此,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必须应用“四位一体”的开发原则,确定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和方向。
1. 课程标准的解读。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精神指导下,从与国家课程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形成良性互补的角度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方向,并以此保证该门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思想品德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符合校本课程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在《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期,我们首先深入研究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其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等方面寻找关于在思想品德学科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的学科理论支撑。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符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2.5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这一课程内容的规定以及“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一课程总体目标的规定;更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这一基本理念。
2. 中考趋势的分析。思想品德学科虽然作为国家必修课程,但是在目前的中考体制下,其弱势地位却越来越明显,不仅中考分值比例由原来与语数外平等降到了只有60分席位,相当于主科的50%,而且考试形式也由原来的闭卷变成了开卷。近年中考命题的难易程度更是逐年降低,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中削弱着学校、学生和家长对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视程度。而据2009年9月23日中国经济新闻网讯:继山东省济南市取消中考制度后,云南省从2012年起也将全面取消这一制度。照此趋势,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存和发展仅仅依靠国家课程服务于中考的定位必将成为历史,而思想品德学科国家课程由于其统一性特点,如果仅以此为依据进行常规教学改革,又无法完全满足本校学生的成长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只有在中考视野之外,从积极服务学生和学校发展的角度抓住校本课程开发的契机,才能为本学科和自己的专业发展拓展新的舞台。
3. 实际需求的调研。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新知识,才能构成有效的学习。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实际需求调研,系统考虑学校内外部诸因素,做到“认识自我”,了解学校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和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状况,做到促进学生发展,体现学校特色、发挥教师优长和彰显学科价值四个方面的协调统一。为此,可以针对预选的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向,通过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其社会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其学生需求;通过座谈、理论分析等调研其学校需求。
4. 课程资源的评估。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在前期调研阶段还必须在调研分析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校乃至本学科教师的现有课程资源评估,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思想品德学科组早在学校2004年开设校本课程之初,就指导组内教师积极参与,先后开设了《漫画中的哲理》、《校园文明礼仪》、《小故事大道理》、《身边的礼仪和品质》、《趣味逻辑》等多门校本选修课。特别是组内两位老师累计开设的29节礼仪校本选修课,为我们进一步尝试开发《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使组内教师初步具备了开发学科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能力。而从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的优长考量,他们从形象到人品等各方面礼仪修养普遍较高,自身就是很好的文明礼仪典范,其中又有多人兼任学校年级主任、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团委书记、班主任等管理岗位,一方面更为直接地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双重需要,另一方面又便于我们整合年级和学校管理的课程资源。这为我们开发《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正是所有上述这些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条件的一致关联性,让我们最终决定将《中学生礼仪》确定为我校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
三、课程目标的确立
在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清晰的目标在操作中显得很实用。当然,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不断提炼和逐渐建立的,预先设计完整的课程目标根本上是难以做到的,如果一味强调预先完整目标的设计,反而易对课程开发活动带来限制。
在实践中,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教育需求满足,为了学生长远利益,不能仅仅关注学校特色形成、关注教师个体发展、关注学生一般需要的满足,必须从“教育”意义上思考学生需求。学生的教育需求,兼顾了学生的特点、社会和学科知识发展,是学生发展的真正需求,是课程开发目标研制的唯一指向。
初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它要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不仅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等的基础,还更应该通过教育培养学习、发展的意愿。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应该遵循本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确立的一般原则和三维目标构成。坚持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放在核心地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
同时,由于校本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属性,在同类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目标的制定必须为本课程特色的凸显服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广大中小学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开发校本课程的范例很多,但往往都单一侧重于礼仪知识的讲授或礼仪活动的开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我们决定侧重于从“礼仪行为的修炼”角度开发礼仪校本课程,并力图将传统僵化的礼仪要求赋予时尚的色彩和生活化的美的形式呈现,以突出《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的特色——礼仪修炼的情境化和时尚礼仪的生活化!
四、课程内容的设计
在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应该遵循多元智能理论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坚持以下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一是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便于课程实现其社会价值,发展性的课程内容便于课程实现其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价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方面相统一的原则。二是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依据学科结构选择的学科化课程内容有利于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依据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现实世界选择的生活化课程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方面统一的原则。
而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则须要遵循两个原则,即两个“结合”、两个“统一”。两个“结合”是学科性的内容与非学科性内容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两个“统一”是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课程内容的直线性与螺旋性的统一。一线教师不可能像由专家主持开发的课程那样专业和规范。因此,建议采用“纵横观看”的办法来组织课程内容。若以课程目标为线索组织内容,则横向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以及基础性发展目标的培养,纵向看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进步情况;若以知识体系为线索组织内容,则横向看课程与有关国家课程之间的联系,纵向看课程本身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特定校本课程的自身特点又可以各有侧重。
关键词:校企文化融合;校本德育;工学交替;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88-01
职业教育要实现“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办学宗旨,培养符合企业规格标准的人才,就必须应时展和社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学校文化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校企文化融合德育流程。
一、学校开发企业文化校本课程,创新职业素养教育形式,拓展德育内容,形成职业道德认知
1.校企合作开发企业文化德育校本课程。学校可以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文化交流,做好沟通联系工作。组建由企业管理人员和学校德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充分融合,对接行业标准、工学岗位规范、企业文化,校企合作,共同研发工学特色德育课程,以此增强德育课程的实效。
2.校本教材中,增加企业素养内容。以职业岗位为参照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追加员工礼仪规范、职业道德基础、企业文化、岗位需求、学生实习心得、求职礼仪与技巧等内容。突出案例教学,以真人、真事、真情感,激发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强化学生入职前的培训,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磨合期。
二、开展企业文化体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
学校应当给新生上好开学第一课――“选择专业,成就职业”。从新生入学开始,由学校就业安置办等单位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举办各类职业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专业观、职业观,热爱本专业,对未来职业充满信心。
每学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 “工学感悟”类写作、演讲等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结合工学实践进行工学感悟和交流,让他们体会到劳动艰辛,工作不易,学会感恩,学会协作,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
学校可以将“6S”等企业管理文化纳入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中,从教室布置、物品摆放、财产维护、卫生保持、仪表仪容、着装(校服、工作服)等,做到规范和统一。让全校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企业供岗、课堂移位、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坚定的职业道德意志
学校可以与联办企业合作,实施两个“一体化”制度,组织学生定期见习、顶岗实习。一是“师傅、老师一体化”:师傅即老师,负责对实习生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指导,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教育与管理。由实习指导教师、企业人员进行案例教学辅导,师傅就学生顶岗实习时的职业素养进行考核,强化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二是“学生、员工一体化”:实习生参加企业召开的生产、管理会议,经常与企业管理者、员工座谈,严格按照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准职工”培养。
四、工学交替,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1.工学结合,感悟工业、企业文化。在校内设立生产车间,车间内实行“准企业化”管理,“工”环节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以企业运作形式进行管理,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考核。在校内生产线上可进行“生产之星”评选活动、“工学标兵”评选活动等,以此激发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每学年可以举行“我的工学生涯”演讲比赛、“职业道德与岗位规范知识竞赛”、学期“工学标兵”评选等活动,以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要求,激发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2.精细管理,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校企领导应统筹规划,建立由校企领导、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工人师傅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由车间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负责生产安排和技能教学等日常管理工作;由工人师傅和指导教师承担技术指导和岗位素养指导。在管理过程中可进一步发挥学生群团作用,将团支部设立在生产线和生产班组当中,发挥他们的组织管理协调作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建立“多元化发展性”的校企文化融合德育评价机制
制定“突出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的职校学生多元化发展性考核评价办法,实行“多主体、重过程、企业化”德育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成长。
评价内容“多元化”: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为重点,突出实习纪律、工作态度、团结协作、文明礼仪等德育考核内容,涵盖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要求;
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由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内学生、生产管理人员、指导师傅等组成;
评价形式“多元化”:采用自评和互评结合、小组评价和班主任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和师傅评价结合的德育评价方式。类似企业的员工考核制,实行学生“德育千分量化积分制”,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相应的班干部记录学生奖惩情况,每月、每学期进行积分汇总,每学期进行操行评定,并建立奖惩机制。
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可实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技能等级证”、“顶岗实习证”、“毕业证”三证培训总目标,用“三证”来考量学生,学业有不及格科目、未取得技能等级证或处分未撤销的学生,学校不予推荐,公司不予接受。顶岗实习不合格的学生,公司不发实习证书,不予录用,学校缓发毕业证书。从而保证到公司顶岗实习的学生100%合格,获得企业的认可,实现校企双赢。
六、培养具有企业文化素养的师资队伍
1.“走出去学”,提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指导能力。
(1)进“名企”锻炼:每学期可以组织全体班主任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考察。每天利用半天时间了解相关企业的情况,亲身经历和体验企业文化的魅力,提升职业素养指导能力。
(2)到“名企”感受:每学期组织全体教师到知名企业考察一到两次,共同了解、感受企业文化。
2.“请进来教”,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指导能力。举办系列“企业文化校园讲坛”活动。邀请优秀企业家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举办系列讲座活动,介绍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开阔教师视野,提升其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素养,增强其进行企业文化教育的能力。
3.“坐下来研”,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指导能力。实施“课题带动战略”,组织和引导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创新合作机制,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目标,丰富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
【关键词】: 高职 礼仪课程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当前职业教育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体现了高职教改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在高职礼仪课程中进行项目教学法的改革,一方面有利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完善和成熟,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一、项目教学法在礼仪教学中的实践
(一)围绕职业活动组织教学项目
本课程借鉴“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思路,深入企事业单位,与行业专家座谈,向用人单位咨询,与兼职教师探讨研究,分析一般文科岗位群所需的礼仪知识、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总结出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按照职业能力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礼仪知识、技能、态度进行了解构与重构,设置了八个项目情境,每一个典型情境都清晰地反映职业工作过程,即塑造仪表形象、打造仪容形象、规范仪态形象、组织与参加宴请、处理办公室事务、拜访与接待客户、组织商务活动和仪式、礼待外宾。情境设计注重内在逻辑关系,按照由易到难、从单项训练到综合实训逐层递进的原则设置。这些学习情境基本覆盖了礼仪课程的学习目标和素质要求,从而真正把工作中需要的、用得上的礼仪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形成基本能力,成为其终身受益的素养。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实施
礼仪课项目教学法采用行动导向,以任务驱动来展开教学。项目实施包括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两大内容。校内教学保证知识传授,建立基本礼仪素质;校外实践则是校内实训的加强和延伸。
1.校内教学突出培养基本能力
它遵循资讯准备、计划决策、实施项目、检查项目四个步骤。
在资讯准备环节,教师要对项目进行适当引导,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并达到教学要求。计划决策环节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法等方式交流合作,寻找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负责答疑解惑,推动教学进程。实施项目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步骤,小组按照既定计划采用表演法来独立完成。在实施中,学生结合个人特点分饰不同角色,小组团结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现知识到技能的正迁移。在团队合作中,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场氛围,体验了人际沟通的技巧要领,熟悉了职场礼仪规范,进而养成礼仪行为习惯、培养了岗位职业能力。
检查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通过自查、小组互查和教师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保证情境项目的完成质量。
2.校外实践侧重巩固训练成果
在校内教学中,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情境来生成能力,但这种能力还需通过社会实践来内化和强化。因此,我们加强校外实践,进行校外实训和礼仪展示活动。 校外实训。
将学生带到校外做综合项目实训,通过企业参观、企业实习、乘车、购物、就餐、娱乐等具体项目活动来考察学生的社会行为,评价其礼仪行为的规范性、礼仪习惯的养成度。
礼仪展示。包括成立学院礼仪队、组织每年一度的“青春人文杯”礼仪大赛、选拔优秀生为学院以及省内大型活动提供礼仪服务等形式来完成。
(三)多元化评价构建准确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检测教学状况、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评价方式有四种:学校、家长、企业和社会。
学校评价由师生共同进行,通过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三级评价方式来完成。家长评价,请学生家长填写礼仪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教学效果做定量评价。
企业评价:通过企业参观、实习等方式,让学生亲历职场礼仪,企业领导的评价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能使学生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
社会评价:在学生为校外活动提供礼仪服务后,请用工单位填写《服务反馈单》,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利于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项目教学基于发展性教学评价观,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整个学习过程进行适当评价,融预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一体,使评价更加准确、客观、全面、科学。
二、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
项目教学法使高职礼仪课焕发生机,学生在分析任务、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实践了礼仪知识、锻炼了工作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问题。
1.学生驾驭项目的能力不足
项目设计涵盖的知识点丰富,能锻炼和考核学生的多项技能。但项目情境首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大的任务,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盲目,对任务缺乏整体评价能力。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要灵活设置项目任务,可适当降低任务难度或在资讯环节做更详细地讲解。
2.综合能力培养与专项能力训练的冲突
项目教学加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一些强调熟练性、规范性的知识点(像手势礼仪、站坐行姿等),须通过微格训练的方式做专项能力提高;把它放在大项目里,以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那就只能浅尝辄止,其能力提高无法得到保证。所以要考虑以项目教学法为主,适当地增加单独的专项训练课,以保证学生基础礼仪素质的扎实。
3.项目教学评价的深入度不够
评估是项目教学成功不可忽视的环节。项目教学采用多元化评估体系,考核由“点”到“面”,由“面”及“体”,可谓多角度立体化评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保证评价质量;另一方面,建立与对家长、企业沟通的畅通渠道,使其评价趋于合理客观。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我们解决了传统礼仪教学中重“知”轻“行”、重“道德规范”轻“行为养成”的老问题,将学生的亲身体验、素质生成作为教学目标,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文秘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6-0017-04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现为国家骨干(示范)校建设单位,2000年文秘专业开始招生,目前文秘专业在校生800多人。学校文秘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办学实践,已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和行业影响力。本文以文秘专业建设实践为例,探索做强做特高职文秘专业的策略。
一、文秘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定
培养目标。通过下企业进行专项调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座谈,利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省高职文秘类专业协作委员会等平台,充分收集、筛选、分析信息,跟踪市场需求变化,经过充分论证,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面向各类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三办”(办文、办事、办会)等秘书基本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高效、规范地处理企业办公事务和商务事务的中高级秘书。
培养规格。培养规格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三部分。通过调研,明确文秘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职业素养知识,由政治理论、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等构成;秘书工作知识,由文书拟写与处理、办公事务管理、会议管理等构成;商务活动知识,由经济基础、企业管理、企业会计、市场营销、社会调查、国际商务等构成;商务英语知识,由公共英语、秘书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函电等构成;沟通与礼仪知识,由人际沟通、公共关系、商务沟通与口才训练、秘书礼仪、秘书心理等构成;办公自动化知识,由计算机应用、办公设备使用与管理等构成。秘书职业能力结构:专业能力,由文书处理与写作能力、办公事务处理能力、会议管理能力等构成;方法能力,由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构成;社会能力,由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构成。秘书的素质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思想品德素质,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构成;职业素质,由人文素养、文字功底、信息素养、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构成;身心素质,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构成。
培养模式。学校围绕培养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了颇具创新性的“三进二强一拓展”(简称“321”)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三进”,是指学生每学期必须进实训室、进秘书事务所、进企业,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单项技能或综合技能训练,培养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质;“二强”,指既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达到国家制定的秘书职业标准),又要强化学生的某项特长,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拓展”则是指在完成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训练学生职业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职业发展潜质。“三进二强一拓展”人才培养模式中,“三进”体现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二强”突出的是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服务就业、促进就业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拓展”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体现了文秘专业“教学做养”一体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秘专业课程内容的建构
将岗位任职要求作为依据,确立三个规则作为课程内容构建的依据。
(一)针对性、实用性与发展性并重
针对性是指课程内容必须对准秘书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用性是指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唯有这样,课程内容才能做到实用,既体现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过程性知识,又突出对职业技能的培养。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以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模块来体现。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开设了秘书职业概论、经济学基础与应用、档案管理实务、商务法律实务、办公设备使用与管理、企业会计实务、市场营销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由应用写作、秘书会议管理、国际商务、办公事务管理、人际沟通与口才训练、秘书礼仪、英语视听说、秘书综合实训等课程组成。专业综合性实践模块由秘书职业认知体验、秘书技能大赛、秘书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构成。专业发展性是指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基础。发展性以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中的选修课程作为体现,开设了形体训练与交际舞蹈、办公软件应用、管理学基础、税收与金融基础、外贸单证实务、秘书英语、企业公共关系实务、商务谈判、职业规划与岗位分析、岭南文化、秘书视角红楼梦选读和劳动法等选修课程。
(二)制定并执行与企业挂钩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不仅规范教学内容,而且还指导教法。课程标准的制定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业的意见为依据,与企业合作开发,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编排依据。
(三)实行国家秘书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内容对接
国家秘书职业资格分一级至五级,要求专业课程内容与中级秘书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中的内容融合,即秘书职业工作基础知识内容、职业工作的要求,都分别与相应的课程内容对应,既融合职业资格标准,确保讲授和训练,又与岗位任职要求相适应。
三、强化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高职文秘专业的教学难点在于实践教学,学生专业技能的养成也必须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其本身也就成了特色形成的过程。
实践教学的强化,需有配套的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做法。首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将专业实践课程摆在突出位置。文秘专业“3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便主要基于实践技能训练教学而展开,将实践课程摆在突出的位置,具体见表1。
强化实践教学,要确保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课时占有较大比重,而且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能够有机衔接与融通。文秘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形式多样,并利用了学校各部门、处室的办公室,适当地开展“办文、办事、办会”事务。文秘专业均实行半年以上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同时,学生在校学习、实训与赴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学习和工作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在职业训练中强化技能,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是有效方式。教师开展秘书实务这门课程教学时,将“办文、办事、办会”设计成一个个具体项目,“教、学、做”相融,教师现场指导、答疑,注重启发式、探索式、交互训练式教学,学生自觉参与实训,积极开展讨论和实践,相互测评,共同完成项目实训,达到了强化实践教学的目的。例如,文秘专业成立“秘书事务所”,事务所的员工由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对内为学生提供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特长;对外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文书写作、礼仪服务、活动策划、职业培训、网上秘书、会务组织、档案管理等专业服务。在“秘书事务所”里,实行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的“师徒制”,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选徒,学生选择自己心仪的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情况实行“根雕式培养”。
四、建好“三师型”教师队伍
人们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便是“善教”和“会做”的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能力(“善教”),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会做”)。
教学实践表明,如果高职教师只“善教”、“会做”,而没有具备“能研”的水平,或者说没有较好的研究能力,是无法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因此,高职教师应该是“善教、会做、能研”的“三师型”教师。
“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突破两个瓶颈。第一个瓶颈是认识的误区。认识误区是由认识不足或认识偏差造成的。对于教师的“善教”,不会形成认识的误区。然而,对要求教师“会做、能研”,却存在很多误区,如有人认为教师只要下企业几个月或半年便可以解决“会做”问题,同时更多的人对“能研”的认识不足。第二个瓶颈是学校的政策措施不到位。如对教师团队建设缺乏规划,尤其是对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不明确,对教师研究能力的要求既不高也缺乏清晰表述,等等。
在这方面,文秘专业做了很多工作,收到明显的效果。例如,文秘专业根据学校《“双师素质”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和《兼职教师管理条例》下达的的师资建设要求,聘请7名确有专长的高级秘书、行政主管、办公室主任担任校外专家,全面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还参与订单培养、教材编写、专业讲座、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其他实践活动等,使本专业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
文秘专业注重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除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文秘实践经验的人员外,还鼓励教师在企业挂职、考取职业资格证、参加双师素质培训等,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文秘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已达18人,占教师总人数的86%。专业教师多数都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学校注重教师 “能研”能力的培养,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教研、科研工作,不断出台和完善教研科研制度,促进教师“能研”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动承担国家、省、校级等各类课题,通过教研活动、学术研讨、实训操作交流等方式,加强学术交流。近三年学校文秘专业共公开64篇,出版了高水平的教材15本。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学校文秘专业承担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教育文秘类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课题研究,下拨配套经费10万元。这个项目涉及秘书职业需求分析、中高职文秘类专业群研究、国内外文秘类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比较研究、秘书职业能力分组标准及区分度研究、中高职文秘类专业衔接课程体系框架研究、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等内容,对文秘专业教研能力、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起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陆秀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职业技术,2008(1):25-27.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通知》[Z],教高[2008]5号,2008-04-09.
Practice of Strengthe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cretary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ase of Secretary Specialty of Guangdong Scienc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NG Hui
(Guangdong Vocational and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dong 519090, China)
关键词:新市民 文明礼仪 教育
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比较低。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市民群体快速膨胀。分析这部分新市民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部分,一是城市自然增长人口;二是农村学生通过高等教育进入城市,尤其是扩招以后人数更多;三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部分留在了城市;四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城郊农民变成了市民。其中后两类即进城务工农民和城郊农民转换而来的新市民的文明礼仪教育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一、新市民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
(一)提升素质,帮助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
礼仪是交往艺术,沟通技巧,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礼仪教育使新市民了解城市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出行规则、人际交往规则等等,掌握基本礼仪规范,消除新环境带来的不适与茫然,满足新市民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沟通交流的需求,引导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文明,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过渡促。
文明礼仪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礼仪修养、岗位所必须的交往与沟通能力等也是很多单位在录用人才时考虑的主要内容。礼仪教育促进新市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增强自信,为新市民的职业发展助一臂之力,帮助新市民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二)塑造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
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建国初期,城市人口比例为10.64%,1978年是17.92%,城市人口比例变化很小。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2008年城市人口比例达到了45.68%,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2011年19日的《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称,201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因此,城市人口中的新市民是个庞大的群体。市民的文明素质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新市民文明礼仪教育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关乎着城市的发展。
(三)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进程,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英国农民只有3%、美国是6%、日本是16%、韩国是20%。城市让市民更文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国民素质逐步提升的过程,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礼仪是人际关系的剂,文明礼仪素质的提升可以帮助新市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人际环境。如果人人都依礼而行,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就会减少,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和谐与合作。国民良好的礼仪水平不仅反映了国家的文明状况和社会风尚,还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有序。提高市民素质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新市民文明礼仪现状及原因分析
新市民有着我国农民传统的优良品质:淳朴善良,为人直率,热情友好,乐于助人,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等等,给城市带来了清新与活力。但由于农村和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不同,刚刚进入城市的新市民还存在着一些与城市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文明礼仪素质与现代市民的素质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是卫生习惯较差。如乱扔乱倒垃圾,随地吐痰,甚至在小区饲养家禽家畜。二是缺乏规则意识。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横穿马路,闯红灯;人多时不排队,伺机加塞儿;街道上、小区里乱停乱放车辆。三是语言文明有待加强。如没有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有时说话带脏字;公共场所大声说笑,不顾旁人感受;谈话时打探个人隐私。四是不顾及个人形象。如穿着睡衣、拖鞋出现在公共场所;边走路边吃东西,随意蹲坐,走路横冲直撞。五是交往中的文明礼仪有待提高。如乘坐公交车时遇到老人、小孩不让座;不熟悉日常交往中握手、介绍、递接名片的基本方法。六是不注意爱护公共设施。如在建筑物上乱贴标语、启示、广告、乱涂乱写;弄脏、破坏休闲场所的座椅等设施;践踏花草苗木等。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新市民原有生活习惯的制约。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新市民来说,农村的文化传统、生活环境及风俗习惯等,是其多年来熟悉和适应的,改变旧习惯,接受新规则,需要时间的磨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养成的过程。二是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首先,市民教育缺乏系统的管理和规范,处于边缘地带,这直接影响了新市民礼仪素质的提高。其次,在劳动部门组织的培训中,往往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忽视了文明礼仪素质的培养。再次,社区教育不普及,一些社区偶尔组织一些活动,内容不系统、不规范,新市民参与的程度也不高。三是新市民文化水平偏低,影响了对新知识的接受,也影响了对文明礼仪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有些基本的礼仪常识如不要乱扔垃圾等,新市民不是不知道,之所以表现差,是认识问题,思想上不重视,认为这是小节,无所谓。四是新市民社会交往范围相对狭窄,居住和工作地点相对集中,新老市民之间的沟通互动较少,也在客观上影响了新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明礼仪的学习与提高,影响了新市民融入城市文明的速度。
三、关于新市民文明礼仪教育的思考
新市民素质的提升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渐进过程。教育是文明礼仪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社会各方面应携起手来,共同做好新市民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
(一)拓宽教育的途径
各类教育机构在市民素质建设中负有重要的职责和义务。社区、劳动部门培训机构、各类学校等都应参与到市民文明礼仪素质的教育中来。社区、老年大学可重点针对居家的老年人,侧重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仪,注意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劳动部门培训机构应结合就业培训,增加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对象是中青年人,加强社交礼仪、职业礼仪的培养。而中小学校也应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使青少年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培养新一代市民。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群,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做到有的放矢。
(二)精选教育的内容
首先,礼仪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在礼仪教育中,既要注重传统礼仪精华的传承,保留新市民原有的尊老爱幼,互帮互助,,仁爱宽容,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又要与时俱进,吸收现代文明礼仪的内容,如增强环保意识、规则意识,现代社交礼仪知识等,注意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其次,在礼仪教育中,要礼与仪,知与行并重。一方面要“明礼”,即提高道德修养,培养为他人着想,约束自己,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提高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达礼”,即在“明礼”的基础上,懂得具体的礼仪规则,学会实际操作,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表达出来,把内在品质外化为优美的言行,引导新市民在生活和工作中活学活用,实现“礼”与“仪”的有机统一。
(三)丰富教育的形式
市民文明礼仪素质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要坚持多种教育形式并举,提高教育效果。课堂教学有着系统、专业的特点,是礼仪教育的重要渠道,中小学课堂、各种成人学校应增加文明礼仪的教学内容,社区讲堂、劳动培训部门、用工单位等可聘请教师讲授文明礼仪。根据新市民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和学习文明的交往礼仪,改变新市民的不良行为方式和习惯。发挥宣传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礼仪环境,浓郁的文明礼仪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新市民的文明礼仪习惯。注重教育的持久性,努力在新市民中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新市民的文化素质,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监督的能力,使追求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自觉行为。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督导,对于引导新市民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1 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1)心理情感多样化。艺术类大学生由于特殊的学习环境和独有的艺术特质,而具有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冲突严重、角色反差大、缺乏理性思考等心理情感特点。
(2)意识形态矛盾化。众所周知,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经常外出参加辅导、考证,过早地接触社会使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集中的表现就是:单纯直率、心理设防能力差、自我意识倾向突出、自我约束能力薄弱、追求独特与个性、个性特征鲜明张扬、个体竞争观念趋于突出、集体观念趋于弱化。
(3)知识结构片面化。由于某些家长和学生把艺考当作升学捷径,而不并完全是个人兴趣和志向因素,学习不是为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完全是为了一张文凭。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课基础薄弱、兴趣不浓、考试成绩偏差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4)就业压力明显化。艺术类可以大致分为应用艺术类和纯艺术类,前者包括各种设计和制作类专业,后者则指传统意义上的声乐、舞蹈、美术类专业。从市场需求上来看,应用艺术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在增长,特别是动漫制作、产品包装这类新兴行业需求很大;而传统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比较狭窄。造成就业压力不同程度的增大。此外,由于艺术类学生创造性强、随意性大、对就业的现状认识不足,对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就业难度增加。
2 艺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内容
2.1 心理素质教育是教育心理学在特殊群体养成教育中的真正体现
当代大学生要想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高等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教育心理学在高等教育中的要求也是体现,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明确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素质教育。二是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干预并施之以有效的心理诊治。三是将重点放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与个体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上,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
(2)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多方面知识,才能见多识广,才能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3)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健康心理的艺术类大学生应当乐于学习,乐于工作和热爱生活,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能与社会协调一致,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和理解社会,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情绪。
2.2 礼仪安全教育是树立正确荣辱观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有效方法
礼仪教育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事业的成功。礼仪已经成为人际交往乃至事业成功的桥梁和纽带。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也包含有这个道理。正如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所认同的那样:“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
礼仪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整体形象。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新时代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开拓者,其特殊位置和身份要求他们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而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个性养成和专业特点方面的特征,往往忽视了礼仪的重要性,因此对他们加强礼仪修养教育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2.3 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竞争力的关键内容
职业生涯教育是以学生职业发展要求为目标,通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的,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符合自身特点和专业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学生自觉地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良好完善的职业规划能够积极促使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合理自我定位,提高人生发展的计划性和目标性。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及承担的职业角色的发展道路,它是由个体的自我概念、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角色、职业行为、专业和工作的匹配等组成的有机整体。对当今的大学生,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来讲,在一进入大学,就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更是尤为重要。因为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过程,是一个专业知识的学习阶段,是一个职业意识的养成阶段,如果在入学的时候,没有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不能确立自己的大学学业生涯规划,不知道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什么东西,学的东西有什么意义,最终虚度了大学的光阴,错失了梳理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规划职业、培养竞争力的大好机会。
2.4 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构建文明券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学校德育管理实践的有效创新尝试。
一、反思现行激励举措,萌生“文明券”教育设想
现行的针对学生的激励方式大多数是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文明小标兵”等,激励的周期一般是一学年一次。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评选的第一标准,成为众多成绩平平的学生一个不可逾越的高门槛。久而久之,熄灭了众多孩子渴望争取荣誉的热情,导致这种激励方式如同虚设。再者评选的周期过长,没有及时的评价、激励,导致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缺乏一个正确的引导,且现行的激励方式目标单一,决定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行为习惯被忽视了,追求的只是面上的东西,忽略了本质的东西。因此,我萌生了“文明券”的教育设想。
二、凸显多元和谐原则,精心设计制作“文明券”
“文明券”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发展性与个体性差异,注重记录评估学生每个阶段的行为习惯发展情况,让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比较,达到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的目的,激发其兴趣和动机,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最棒的。为了让文明券更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文明券的版面设计也成为活动成功开展的重要范畴。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精心设计了一组激励性升级券,以红、黄、蓝三色为底色,分别代表高、中、初三个级别。此组券的正面主体画面印有可爱显眼的“文明券”三个字,左上角是学校的校徽。背面是以一个大大的奖字为背景的颁奖感言框,用以记录孩子获得文明券的原因和大家对他的肯定和鼓励。鲜艳的红黄蓝底色、温馨的颁奖感言,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三、依托活动载体,实行多举授予机制
我们围绕“争文明券,做好少年”这一主题活动,实行文明券的周授予制、随机授予制、积分制、兑换制。“文明券”中蓝券是基础券,采用每周授予的形式,以表彰班级中本周习惯养成方面有进步的学生。班主任利用每周的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推荐和评选,推荐采取自我推荐、生生互荐、教师推荐、家长推荐等方式进行,评选充分发扬民主,要获得班级半数以上同学的认可才能获得“蓝券”。获得奖券的学生将张榜公布在班级“文明礼仪伴我行”荣誉榜上。文明券中“黄券”比“蓝券”更高一个级别。当学生的“蓝券”达到10张时,就可以到班主任处换取一张“黄券”,班级会举行隆重的“授星”仪式,授予该学生“班级文明之星”称号,并在班级的“文明之星”光荣榜中粘贴他的照片,宣传他的事迹,鼓励他继续前进,向着“红券”迈进。“红券”是文明券中级别最高的奖券。每10张“黄券”才可以换取一张“红券”,并被授予“学校文明之星”称号。文明券评价的最高级别为“学校文明之星”,由学校在升旗仪式上颁发“文明之星”证书,再宣读颁奖词并张榜公布。学校每学年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的候选人将从荣获“学校文明之星”的同学中推荐。“文明券”激励机制中还有一项重要的方式就是“随机授予机制”,即校长室、导护师、文明礼仪督导队在平时学校巡查过程中,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当场授予“蓝券”。这一授予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习惯决定性格、性格成就人生”的成长理念。
四、解剖“文明券”承载优势,收获学生成长果实
(1)完善了德育评价的机制。“文明券”评价体系是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是一种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方式。它改变了以往“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只针对优等生的评价体系,做到了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成功是可望又可及的,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活动成了教师教育管理的好帮手。教师与少先队队员一起制定的切合实际的争券方案,可以让学生心中有明确的努力目标,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教育教学管理也就能够事半功倍。
(3)活动促进了家校合力,为学生的成长导航。“文明券”激励评价主体的拓宽,改变了以往由教师评价的单一模式,有效地整合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形成了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和谐。“文明券”评价体系的成功构建和广泛的推广应用,再一次证明了只要我们用积极、热切的期望去发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并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就能达到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和谐共赢。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主要方式。研究性教学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型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一门课的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独立地进行探究学习,是我们大学教学更加需要的。《中外礼仪基础》是浙江传媒学院礼仪文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交往中用以表达敬意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的学科,其目标是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在传媒及相关领域从事形象代言与宣传、对外联络与接待、活动策划与组织、部门协调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打下夯实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涉及面广:既有博大精深的东西方礼仪文化发展探究又有人际交往礼仪行为规范的实操训练;学生常感到茫无头绪,不得要领,许多学生总是机械单一地练习,而对自己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并不理解,结果往往是“只有站姿没有脑子”。如何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礼仪知识,并能够在各种情境中灵活应用以解决问题,一直是困扰师生的教与学的难点。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将学科内容整合化、结构化的学习和引导学生如何将学习结合成整体的有效教学方式,正好能促进这个过程的完成。在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礼仪课程的创造性建设、价值性实施而言,研究性教学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
二、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最早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提出,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其内容很丰富,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还来源于“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及“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创造洞见和价值,教学应保护、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等教育理论。自18 世纪以来,研究性教学在欧洲被多次大规模地倡导,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并开始盛行,美、法、英、日等国家都先后倡导以项目或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综合学习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就是反思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本科教学传统,重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灵魂的现代本科教学模式[4]。国家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向高校明确提出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要求,研究性教学也由此成为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研究性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教育研究和科学教学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支持的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理念,能促进高效、有意义的学习,是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实验表明,研究性教学具有教学目标的超越性、教学内容的生成性、教学过程的探索性、教学时空的广延性、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师生关系的共进性等特征[6]。
三、《中外礼仪基础》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探究
《中外礼仪基础》作为礼仪文化专业重要的核心基础课,开课学期为第一、二两学期,是学习后续专业主干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的必经之路,它对大一新生的学习方法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重大影响。《中外礼仪基础》的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礼仪学科领域、课程内容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与研究的有机结合)的教学。
1.教学理念。相对于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更多地强调探究,而不是接受。一个合格的传媒公关人才不仅需要行为规范训练、职业形象塑造,而且需要道德教育、贤质修养,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理念为:学习中研究,研究中学习。旨在通过研究“德·学”提升“道·术”。
2.教学原则。研究性教学不是为了单向地获取知识,而是辩解知识的真谛、考究知识的真伪,掌握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以及创新知识的理论和方法。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归类、整理、探索、协商,它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①开放性原则。师生不但可以将来自不同的学习者的观点(甚至是专家学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进行内部的同化和谐调,而且还可以将不同的意义进行评价和协商,在此基础上形成某一领域知识的多层次、多方向探究视角并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过程的多样性、灵活性。②创造性原则。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及时发现问题思辨过程中的闪光点,并适当点拨和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迅速转化为创造能力。③互动性原则。教师与学生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平等对话的主体。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需要和能力、教学的境遇和条件等权宜,选择合适的问题(课题)进行研究,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题互动、师题互动、师师互动。
3.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中外礼仪基础》课程建构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并重的二元主体教学结构,其主要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介,它们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如下图)。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广义的教师不仅包括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还包括同学以及有关专家;教学内容包括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和各种资源(如网络、图书、报纸、广播电视等)中所选的知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媒介是联系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的纽带,它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如语言媒介、电子媒介、物体媒介、环境媒介等。通过二元主体教学结构的建构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系统性的教学改革,进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四、《中外礼仪基础》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本课程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法强调的是师生在真实情境的驱使下为共同完成若干个具体问题而进行调研、探究的教学活动,学习成为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参与的创造性实践过程,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的结果,而且还强调学习行为进行的过程。本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主要体现在问题——计划——实施——评价等四个环节。
1.问题。首先是确定问题,也称确定主题或任务,可以是理论研究方面的,也可以是实践活动方面的。教师从自然、社会或生活情境中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项目)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思维是教学的主线,创新性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围绕着问题展开。问题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人类正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发展前进的。教师要注意将课程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领域的项目任务,问题应综合新旧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学生留以创新的空间。 2.计划。接着是制定计划,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方法的选择、实施阶段的划分、组员间(学生也可以以个体形式独立完成)的合理分工及其他有关内容等等。礼仪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思想、政治、道德、人格发展各方面所遭遇的问题,是无法完全用相互独立的逻辑体系来进行诠释的。学科互涉应该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借鉴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方法、理论,形成多学
科研究视角,引导学生走入多元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3.实施。实施阶段是一个关键的环节,通过阅读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个别访谈等方法积累资料、收集信息。我们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协商,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学生个体与外境的互动不断地影响着他对某个问题的原有看法,一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一边不断地对原有问题意义进行重组,使问题也处于修整和扩充之中,从而形成比较稳固的知识结构,逐步完成实践活动、研究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研究成果。
4.评价。最后是辅导评价阶段。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 臣.研究性教学: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N].光明日报,2010-07-17 (7).
[2]路常青.高校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科教论坛,2006,(1):1-5
[3]陈义勤.研究性学习在网络大学课程中的应用[J/OL].E-learning研究与动态 2010,(8)
[4]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5]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5)1号,2005-01-05.
[6]李宏祥,姚利民等.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8,(5):172-175
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小学生礼仪常规》的精神为指导,依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努力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由单项式德育向互动式德育转变,由单一的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转变,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感受、体验,从而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班级和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9人。大多数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纪律,讲文明礼貌,学习上要求上进,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成绩落后,需要这学期重点辅导。
三、本学期基本工作要点
1、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为祖国培养创新性人才。
3、向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礼仪常规训练,使学生成为有礼貌、讲文明、守纪律、讲卫生的好少年。
4、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5、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付出和爱。
6、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利用各种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为班级而自豪
四、采取的具体措施
1、高度重视安全教育。狠抓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首要位置,做到天天讲,时时讲,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任何时候都应警钟长鸣、长抓不懈。要经常利用课前、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校园内上下楼梯不拥挤,课间玩耍不做危险动作等。校园外,注意交通安全等。让学生快快乐乐的上学、安安全全的回家。
2、注意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受益非浅。因此,在班级进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本学期,将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学生进行规律性的常规训练。重点落实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3、重视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学习上,做到抓两头促中间,促进学生整体水平提高。向各科任教师推荐本班学科尖子生, 请科任教师加强辅导,善于发现优等生,在班中树立榜样。 正确对待后进生,在生活上、学习上从“爱出发”。主动接近,真诚、平等对待,深入了解他们落后的原因,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努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加强后三分之一学生的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施教,加强对后三分之一学生的辅导,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关心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情况。
4、培养班级干部:及时召开班干部会议,针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给他们工作方法,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和今后努力工作的方向。同时,还要求他们注意班干部成员之间的合作,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尽力在同学之间树立他们的威信,创造机会,锻炼和培养他们的能力。
5、重视关怀教育: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时和家长联系,体贴他们的冷暖,了解他们的心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6、抓好少先队工作:班级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班主任工作,是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本学期将积极配合学校少先大队,结合实际搞好各项活动。
7、重视文体工作:教育学生上好所有学校开设的课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重视各项比赛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班级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打扫校园环境卫生
2、暑假小结
3、评选班干部
4、庆祝教师节
5、黑板报刊出
十月份:
1、庆祝国庆节
2、黑板报换刊
十一月份:
1、期中考试及家长会
2、黑板报换刊
十二月份:
4、黑板报换刊
5、庆祝元旦节目准备
6、组织参加学校组织的冬季运动会。
一月份:
1、复习迎考
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针对原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高大全”、内容“假旧空”、方法简单无力、评价主观模糊、实效性差等问题,宜宾县把德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实践,总结提炼出了“德育三化”模式,即德育目标具体化,德育活动主题化,德育评价情境化。并把它作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长效教育机制建设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把研究目标确定为构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成体系、便于操作、能够量化的创新性德育模式。经过近8年的深入研究,该参加实验的教师、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针对性、创新性、贴近性、全时空、情景评价等特点。
二、“德育三化”模式的主要做法
“德育三化”模式一经提出,便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德育主题活动实行每年一个重点,每月一个主凸显德育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首列主题班会课大赛,2007年的主题是“弘扬传统美德”,2008年的主题是“文明礼仪伴我行”,2009年的主题是“自立自强我能行”,2010的主题是“学会关爱”,2011年的主题是“学会感恩”。
确立“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三爱’教育为核心,以基础文明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具体目标。
首先,分学段确定德育具体目标,制定具体的德育实施方案,构建德育工作机制。其次,各校分年级确定具体的德育目标。最后,根据每一位学生实际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
幼儿阶段:培养良好的基本生活、卫生习惯、行为习惯,懂得对教师、同学和亲人的基本礼貌。
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待人接物习惯和健康、开朗的心理,初步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及诚信意识、环保意识等。
初中阶段: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热爱班级和学校,爱护集体荣誉,热心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热爱劳动,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学会恰当安排学习、生活和休闲,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具有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的品质,待人诚恳、善良,正确交友,尊重异性同学;初步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基本懂得责任、权利、义务的关系,学会独立思考,不轻信盲从,正确评价自己,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生活节俭,自重自强,不向父母提过高要求。
多维度确立德育活动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
根据德育时代性、科学性要求,教育局确立了每年的德育主题。各乡镇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细化德育主题,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内容”。每次活动有计划、有方案,有反思、有资料呈现。
德育活动主题设计从内容上分为:在培养思想观念上确立主题,如传统美德、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在培养行为习惯上确立主题,如从《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常规》、《校外行为常规》等规范中确立德育主题,加强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在培养心理健康上确立主题,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碍矫治等。
德育主题设计从时间上分为:长期性主题活动和阶段性活动主题。长期性主题活动,如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爱国教育、诚信教育等。阶段主题活动,为重要人物(如时代英雄人物、时代先进人物等)和重要纪念日(如国庆节、劳动节、元旦节、儿童节、青年节、建军节、建党节等)开展纪念活动。开学第一个月定为“养成教育活动月”。每年两个假期分别为学生德育社会实践月,学校要积极和家长联系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亲情教育、感恩教育。
德育主题设计从形式上分为:游戏类,如各种趣味活动、表演活动;竞赛类,如各种比赛、竞赛;倾诉(听)类,如各种演讲、报告、展览;思辨类,如各种讨论、辩论;实践类,如各种家庭、校内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德育主题设计从空间上分为:在校园要创造性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文化,实现环境育人:在教室要根据学生特点布置和美化教室,办好学习园地、学生特长展示台等;在寝室要从安全、和谐、优美等方面开展星级寝室、文明寝室等评比;在家庭要引导家长营造温馨、和美、健康、上进的家庭氛围,建设爱劳动、爱学习、爱科学的新型家庭等等。
构建多元化德育情景评价新手段,让学生在一个个情景中,表现出一个个向善向上的具体行为。
研究表明,品德要经过行为来外化,行为大多能反映品德的影子。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考查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来判定学生品德水平的高低。
在全县层面,由县上统一组织德育情景化评价,用来评价各校的德育成效。通过随机抽查询问师生、对学生现场设置德育情景、实行德育实践行为检测、设置礼仪常规现场情景、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现场情景、安全法制教育、饮食卫生现场情景等,对学校德育效果进行不定期和定期集中、量化评价。
在学校层面,德育工作从表面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质上它与教师师德修养密切联系,教职工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即为人师表。上级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教职工德育水平实行全员、全程、全面评价。学校通过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每周评、每月评、每期评、年终评的全程评价。对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在社会讲社会公共道德、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等方面的评价,作为对教职工德育工作评价的主要依据,从而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目的。
在班级层面,教师对学生实行德育发展性评价。教师关注学生在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提高自我和超越自我。
一、确定项目的任务目标
根据旅游英语的专业特点、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教师应提出具体的项目完成任务,并与学生经过集体讨论最终决定。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源于其应用的特殊性,应在其中贯穿旅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岗位技能、酒店管理等基本理论内容,以及国内外风土人情、礼仪差异、语言差异等内容。从事旅游工作人员需要与外国人常接触,并进行面对面的英语交流,他们的工作贯穿于整个游客活动过程中,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常是外国人接触的第一批人,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形象。旅游工作人员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外人士对我国的判断,同时旅游服务对商务旅游的最终效果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旅游英语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做到实际工作中与外国人熟练交谈、能阅读基本英语文件、提供优质的国际化服务等。确定的项目任务目标应遵循“按照教学内容与目标制定科学的项目任务”的原则,并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加强学与用的研究,充分体现课本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并在教师能力可控制的范围内,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项目的执行
项目教学的设计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设计时,应以导游岗位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根据学生水平不同来设计,并针对不同学生进行练习,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明确任务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开展英语交流,完成项目任务,促进教学效果。二是注重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按照“咨询、计划、实施、检验、展示、评价”等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项目目标,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教师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四是教师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起到设计、指导、监督、检验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与应用项目
项目评价主要包括对每个任务的评价及整个项目过程的总提评价,当每个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口头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自评等方式跟进,为下一阶段目标提供有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过程中有系统的指导方法,并衡量自身不足、吸取其他同学的有点,加强改进。但是,学生的评价可能不够客观、不够全面,此时就需要教师点评,帮助学生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分析问题,助于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提高,并完成项目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目标。最后,各组学生应提交书面总结报告,以为开展下一个项目作准备。
四、建档与归档
项目教学法的最后步骤就是建立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档案,以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的引导、修正与完善。在进行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中,每一次对课程目标开展的检查与评估都不具备结论性,它只能对学生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依据,也就是发展性评价的实施过程,不仅重视解决问题的最终结论,更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状态进行了解,以便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
本文作者:谷丽丽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
一、挖掘教材潜在美,让学生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 英语 作为一门语言,它本身就具有语言美。在字里行间, 英语 语言本身音调的升降,读法的暴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散发着无尽的美。
二、展示教学环节形象美,让学生体验美
现代课堂教学中,难道仍以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来完成一次又一次单调乏味的英语教学吗?我们能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代替我们的辛劳,用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儿童的心扉呢?多媒体教学就能帮上忙。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颇具吸收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What can you see? What can you hear? 句型时,我用形象的动画、悦耳的音响,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陶冶了美的情操。
英语教学中还常常借助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魅力实施教学。如在学习“The seasons”时,让孩子们画画四季的美景:大自然的山川湖泊,鸟语花香,都走进了孩子们的画幅中,接着再进入Let’s talk about the season you like best.版块,在画画、说说中,孩子们身心获得的巨大快乐是无可比拟的。
三.注重教学语言艺术美,让学生鉴赏美
教学语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物质外壳,是教师传情达意的符号系统。它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教学活动。枯燥无味的语言缺乏生机,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情绪,抑扬顿挫的语言充满活力,能吸引学生,激活思维,使课堂生机盎然,优质高效。因此,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音律性,幽默感。
小孩子喜欢朗诵诗歌,充分说明了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对人的作用。抑扬顿挫、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的语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教学语言的幽默感也是课堂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 教育 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巧妙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授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使教学顿时生辉。有一次在讲到西方文化礼仪时,我便成功地运用了一则幽默:一位外国友人去中国朋友家做客,进门时看见朋友的妻子很漂亮,就夸了一句:“Your wife is very beautiful.”中国朋友听了,谦虚地说:“哪里,哪里。”翻译直译:“Where,where!”外国友人一听,回答说:“From the head to the foot ,the all is very beautiful.”孩子们一听,都乐开了花。同时也懂得了在西方国家,有人夸你时,应落落大方地回答“Thank you.” 在学习句型“How old are you?”时我还通过笑话告诉学生,国外女士不喜欢别人问她的年龄,所以这句话也不能随便问。通过老师的介绍,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各国风俗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他们认识美、辨别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