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6:1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27-02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教师是教育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必须受到重视,才能够响应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因此为师范院校或者师范专业的学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刻不容缓,其课程目的是使师范生能够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能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使师范生具备信息社会教师的基本技能。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约束
在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在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要求所有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就必须满足《标准》中的要求,具备相应的素质,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技能。因此,在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目标明确,就是要培养《标准》中要求的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因此,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受《标准》约束,从《标准》要求的四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体系,重点培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应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讲授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让教育技术为“新课改”服务。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突显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基于主题的学习在理论教学中的运用。基于主题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就一个或多个结构化话题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现代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现代教学传播理论、现代媒体理论、远程教育理论、计算机理论与网络理论等,可以把这些理论分成多个教学主题,形成多个主题知识树,知识与知识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同时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就这些主题知识块跟他们的专业教学结合在一起,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中,这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基于案例的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运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形式去呈现教学内容,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教学内容典型化,引起学生的思考。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在给学生讲授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时,可以利用大量的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的利与弊,借助案例教学,学习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知识。当然,也可以从技术的角度入手,利用案例教学法分析传统课程和信息化整合后的课程的不同,得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这都将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指明方向,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做出贡献。
3.项目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担负着培养当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新型教师的重大使命,因此实验教学不容忽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更不能忽视。项目教学法是指依托于某一个教学项目,也就是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项目,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4.基于设计的学习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基于设计的学习是指在真实问题和真实环境中,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以真实性为出发点,运用设计方法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基于设计的学习运用的更为普遍。例如具体软件的学习――动画的学习、视频编辑的学习、音频处理的学习、图片的获取与处理、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等,都在运用基于设计的学习,在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素材的设计与处理,有时可能会包括多个软件的学习,以真实问题为出发点,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5.任务驱动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使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利用技术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可以通过案例介绍软件如何操作,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可以采用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课件的制作,让学生课下进行探究、学习和练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三、课程教学环境的搭建应符合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环境的设置与建设应该满足教学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供各种不同的教学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和现代媒体与教学的整合。应该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综合运用,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实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真正的和学科教学实现整合。以这样的思路搭建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是集成了多个软件媒体和硬件媒体的优势,避免了它们的缺陷,能够真正的做到优化教学。同时,环境的搭建是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而设置,环境的搭建要符合课程特点,符合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评价的设计应体现多元化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的评价,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理论基础、基本概念、现代教学媒体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等内容。二是技能类知识的评价,主要包括硬件媒体的操作与维护、软件媒体的设计与制作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技术知识。例如视觉媒体的操作、听觉媒体的操作、视听觉媒体的运用和多媒体的运用、使用视频编辑软件制作教学案例、利用图像加工处理软件设计并合成教学图像、利用多媒体集成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等。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评价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主观性评价与客观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评价的重点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之后,实时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技能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变化,以及学习本课程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变化,体现多元评价。
五、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面对不同的师范专业,不同的学生群体,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使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学生学科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环境的设计和教学评价入手,分析教学现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逐步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切实达到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目的和宗旨,为他们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真正实现该课程的开设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水香.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的规划与设计[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6(1):88-92.
在实施中忽视教师的“学习特点”培训课程在实施方式上还是采取集中讲授为主。在调查中发现,97.7%的教师希望在培训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教学实践去认识和接受新的知识。这就要求培训课程在实施中考虑到受训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特点,考虑他们不同的学习起点、生活教学经历,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一刀切”。在编撰中没有结合教师所在学校、专业的需求要达到培训所要求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单靠纯粹的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操作技能模仿是不行的,必须要将知识技能和学校的需求、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这要求培训课程在编撰时就考虑到这一点,最好能提供体现所讲授的知识技能和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作品案例。
2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微型课程
针对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建设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大力提倡在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进行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微型课程也称作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是在学科范围内由一系列半独立的单元组成的一种课程形式。微型课程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容量教学单元,它鼓励“教学决策、假设检验、合作”等高级思维或技能。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微型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
1)灵活性。微型课程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不一定由课程知识体系的逻辑性所决定,很多情况下是根据教师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需求以及所在学校的宏观需求等因素来建设的。
2)半独立性。微型课程和系统化的培训教材是互为补充、配套使用的,它既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培训知识的连贯性,更要体现时代要求和教师需求的“重点”知识与技能。
3)校本性。微型课程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社会需求和教师的学习兴趣,还要从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学科专业的建设等现实情况出发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为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服务。
3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建设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工程,包括了任务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评价等方面任务目标的设计促进职高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是开展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所以,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的任务目标应该是情景性、开放性的,也就是:
1)任务目标要来自于教学实践,要根据职高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来设计课程目标,重点发展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深化、拓展目标;
2)任务目标要短小、凝练,既要服从教育技术学科的系统知识,更应该选择职高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课程目标,使得目标设计更具整合性和针对性。例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这一微型课程中的任务目标就是:教师要能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能够播放细胞分解视频资料的多媒体课件。学习内容的设计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要同时兼顾水平和垂直两个方面,既要涵盖现代教育技术学的“重点”知识,又要适应教师的学习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特点,与教师的兴趣、需要、能力、知识经验背景相适应。例如,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这一微型课程中,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既提纲挈领地介绍教学设计模式及其影响,又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给出运用“抛锚式”“随即进入式”等教学策略的案例。微型课程设计模式学习活动的设计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强调的是“做中学”,“做”是为了“学”,也就是注重教师的学习建构过程、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实践和练习中去掌握教育技术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一微型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协作学习”的设计,教师按照“展示原有教学设计方案——讨论教学设计方案——修正教学设计方案——形成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步骤进行学习。学习环境的设计乔纳森认为,学习环境是以技术为支持的,而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者探索、建构和反思学习的工具,而且需要社会背景等因素的支持。因此,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中学习环境的设计要注意:
1)提供数量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如书面教材、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网络资源等;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肩负着教育的使命,面临着教育革新的挑战。在我国,师范院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主要机构,师范专业在读大学生中的大多数毕业之后将走向教师这一岗位,并成为21世纪教育岗位上的中坚力量。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基层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我国21世纪人才的素质。所以开展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使其及早形成全新的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构建现代教学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002年,《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加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的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建设……教师教育机构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1]在该文件引导下几乎所有的师范类院校和综合大学的师范专业都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并主要通过这门课程来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2]但是多项研究表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陈旧、不具针对性,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评价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等等。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改革的策略和建议。
一课程定位
课程的定位不准确,部分院校过度侧重理论或技术。[3]现在很多院校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当作计算机运用和课件制作课,完全倾向于对powerpoint、authorware、frontpage、flash等软件的简单学习,而对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教学设计等理论部分根本都不讲。[4]当然也有部分院校以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为主,而忽视技术的运用。[5]该课程既不是计算机技术课,也不是教育理论课,而是一门理论和技术并重,以培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从而提高其从事专业教学能力的课程。
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教育学、计算机基础和教学设计等课程的大杂烩。[6]“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确和这些课程内容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复,但它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教育学的侧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原理,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教育技术则是要让学生掌握“怎么办”;计算机基础课是要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原理,而教育技术则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优化教学;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其专业的一般教学设计方法,而教育技术则是侧重于教会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显然,“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育学、计算机基础和教学设计这些课程为基础的,但它却是解决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的,它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而不是这些课程的堆砌和叠加。
还有部分院校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的实践部分仅用于计算机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幻灯机、投影仪、摄影、摄像等常规媒体的学习。这一方面是与师范生未来的教学实际相脱离的,另一方面也割裂了教育技术这么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显然是不合理的。另外,对于免费师范生,由于其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直接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农村教育,因此,很大程度上,对于这部分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的实践部分还应该更侧重于常规媒体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设计、实施和评价各个活动环节的重要指导原则。对课程改革者来说,课程目标是设计新型课程的首要一环;对教师来说,课程目标是施教的依据;对学生来说,课程目标是引导学习的指南;对一般社会和教育人士来说,课程目标是评估教学质量的准绳。[7]“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总的目标就是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但各高校具体的目标却不一样。如河南师范大学教学目标重点为常规教学媒体及网络资源的教学应用,江南大学的教学目标重点是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和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温州大学的教学目标重点放在教学设计的原理及方法上,而伊犁师范学院的教学目标重点则分别为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网络资源的应用及教学设计。[8]
由于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的不一致,“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培养目标可能会存在细微的差异,但笔者认为师范生应该达到的基本教育技术能力目标是应该相差无几的。因此,上述现象是不正常的。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目标从何而来?或者说其依据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其目标有三个方面的来源,即:基础改革的需要、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成果和师范生的职业需要。[9]这样的依据是颇具建树的,但却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师范生即将成为中小学教师,因此《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目标制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便于操作。笔者在此将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师范生的需要及中小学教学实际的需要初步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意识与态度:能够意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具有利用教育技术来进行教育教学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掌握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教学中的各种常见媒体的操作和使用方法;能够进行教学资源的获取或制作。
运用与创新:掌握针对本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和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运用教育技术进行科研和创新。
社会责任:理解信息化环境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和由此产生的道德伦理问题并能合理地解决此类问题。
情感体验:能够体验真实的课堂教学;能够体验各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能够体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验新兴的教育技术成果。
三课程安排
课程时间安排方面。师范院校对师范生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及“现代教育技术”这几门课程,但前几门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部分内容是重叠、交叉的,因而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但有研究表明,许多院校这几门课程开设的时间都没有统一的安排,有的在大二开设,有的在大三,有的直接在大四开设,而且各门课程之间也没有很好地衔接,没有经过系统、合理、总体地考虑。[10]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以前几门课的知识为基础的,且其本身存在内容较多、学时不足的状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以前四门课程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先导,并将其安排在师范生教育实习之前,让学生在实习时就能运用所学知识,体验教育技术的价值。
学生专业方面。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公共课,而对公共课则实行多专业、大规模的教学,因此这样教学的内容就不能针对具体的某一个专业,即没有和学生专业发展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理论层次和简单的媒体操作上,因而缺乏针对性,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丧失对教育技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建议学校采取分专业教学的形式。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也应该让专业非常相近的学生一起上这门课。
四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中心和基础,它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与学的纽带,对教师和学生有直接的牵制作用。目前还没有国家统一编写和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教材理论性较高,很多新的技术没有涉及到,课程内容跟不上当前技术的发展,有关媒体技术方面涉及的内容广而不深;另一方面还存在教学内容繁重,知识结构庞杂的现象。[11]许多研究都表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方方面面,基本上是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浓缩,知识范围“大而全”,教学重点不突出,不适合师范专业学生的学习。
许多人认为应该以《标准》为参照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但是《标准》针对的是在职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比较起来,二者具有各自显著的特点,如在职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和习惯性的教学风格,接受知识相对师范生来说更慢,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相对师范生来说相对较差;而师范生由于其还没有教学经验,因此很容易接受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风格,技术上手较快,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来学习等等。二者自身教育技术能力和其它外在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不能完全以《标准》和大纲为依据来制定师范生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而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差异。
教学内容的制定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准绳,但却不一定要按照教学目标来逐一制定,它可以用更加灵活的形式来实现教学目标。目前,已有许多研究人员尝试用模块化的方式来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如张炳林、杨改学的“七模块”:[12]
宁夏大学吸收、整合了Intel未来教育培训项目的理念和资源,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了再设计。他们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行动篇、讲座篇、技术篇和资源篇(各部分具体内容详见该文章),经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4]在此,笔者将结合上述的课程目标和宁夏大学的这种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来拟定一个大致的教学内容:
行动篇: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习教育技术的行动计划。包括:(1)一节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2)为一堂课设计或收集图像资源;(3)为一堂课制作或收集影视资源;(4)为一堂课制作或收集声音资源;(5)整合各种资源,创建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6)依托制作的资源在多媒体教室中讲一次课;(7)观摩他人的讲课,小组讨论,给出合理的评价。
讲座篇:是理论讲解与阐释,以讲座的形式组合到各个模块中。包括:(1)教育技术的概念;(2)教育技术与新课改;(3)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4)信息化环境下各种新的教学理论概述;(5)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6)教育技术新成果优化教学的案例介绍;(7)信息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技术篇:相当于一个技术指导手册,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各种媒体的使用和制作方法。包括:(1)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室。(2)如何制作和获取图像素材。(3)如何制作和获取声音素材。(4)如何制作和获取视频和动画素材。(5)如何整合各种资源,进行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6)学科教学中的技巧(针对学生专业)。
资源篇:为学生提供可能会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1)优秀教师教学设计方案及相应的资源;(2)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实录;(3)课堂教学和各种媒体资源的评价量规;(4)优秀教育资源的中英文网址、参考书目及论文;(5)信息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案的各种案例。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学生就业所面向的区域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作出一定的调整。本文是针对统招普通师范生提出的一般性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
五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模式与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教学中各要素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管理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问题的主动探究者。作为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师应成为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教学中身体力行,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起表率作用。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满堂灌的方式仍然存在,即使使用了多媒体教室授课,也时常是以电子版代替黑板,大量的文字充斥在幻灯片中。而探究式和协作式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往往成为教师抛出的一个概念,学生无法进行深度学习体验。”[15]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体验各种教学模式,这样师范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才有可能运用这些模式。而倡导利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来促进教学的教育技术教师自己都没有使用这些理念、技术和教学模式的话,那么我们也不能够也不应该对师范生有这样的要求。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合理地使用各种教学模式不仅是提升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也是证明教育技术价值的必要举措。“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本身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已经为公共课教师们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在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研究性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案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角色扮演、基于资源的学习、独立学习、网络学习等教学模式和方法。
六教学评价
由于教学活动的单一,致使考试方式也受到限制,虽然部分学校采取了开卷测试形式,或增加实践考核,但是期末正规的理论考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多以对待一般公共课的思维定势,临考突击应对过关,教育技术能力
难以养成。[16]
新的评价理念倡导既关注学习的结果,也关注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态度。学习的过程、体验和结果都应成为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仅仅是期末考核或课程论文的方式。以新课改的评价理念为基础,以过程、体验和结果为评价内容,构建多维度的、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既用考试的方法来考核学科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也通过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文件夹,把学生讨论记录、学习日志、小组活动登记、实际操作测试、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教师记录学生的表现、测验成绩等一一归档来评价学生过程性、情感性的目标。也把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强调被评价者同时也是评价者,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从单向转为多向,建立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17]
总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渐深入,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设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渠道。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此公共课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能对本门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12]张炳林,杨改学.对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思考―――――基于CETS的公共课内容规范探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6).
[2][10][11]张娜.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13]杨九民,等.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4]张豪锋,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科学出版社, 2008.
[5]成玲.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6]赵建.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7]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李连祥.标准指导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与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8.
[9]李云文.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目标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4(6).
[14]张玲,和汇.利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与资源促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 2005(6).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 教育技术能力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和框架结构设计了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明确教学目标,设定总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及学习者,设定并实施分任务以及具体任务;最后,从教学实践论的角度,结合具体案例论证了任务驱动法在实验课中的运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成功运用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 引言
2004年12月25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从4个大的方面,14个小的方面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新的时代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后备力量(高校师范生后文简称高师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的有效途径。目前,几乎所有师范高校都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为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提高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实验课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程度。然而,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诸如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繁杂,教学重点不突出;实验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以教为主”)等问题。那么,如何在改善了硬件环境,改革了课程设置,提炼了教学内容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这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是针对该问题,以华中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为例,对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对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对进一步提高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及任务驱动法的涵义
1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
华中师范大学将这门课的具体实施落实到信息技术系,信息技术系具备开设这门课的软硬条件,既有优良师资(大部分都是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和教学的专家或教师),又配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实验室、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实验室、电子白板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数码图像采集及视频采集实验室。为了克服全校人数多而师资和实验室有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时少(理论+实验共36个课时,另有6个机动课时可供理论课老师补充理论教师使用)等条件的限制,我校做了如下安排,如表1所示: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拓展学习用。第二,为了筹备虚拟实验室的建设,每个阶段会开设一个网络班,以探寻实施网上教学的更好途径。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出,我校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要求的硬件环境,课程设置也较合理,教学内容由现代教育技术资深专家编排,重点突出,师资总体素质较高。那么,如何在现有良好条件下进一步提高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这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教学方法的变革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我们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很好地在实验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中应用。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很好应用于以实验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以富有趣味性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完成大、小任务为明线,以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暗线,是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及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这正是任务驱动法所要达到的目标。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有趣任务完成的同时,达到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从现代教育技术各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都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实践性,非常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际的教学实践证明了,通过将该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高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收到了与“传统的教师操作,学生跟着做的”的机械式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三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的教学设计研究
1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框架
我校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目标要配合理论课专题的要求,开设了如上9个实验。以上框架图的特色之处是——通过完成这9个实验,能达到全方位的培养高师生现代教育基本技能的目的。实验一、二、三能培养高师生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教学的能力;实验五、六、七、八能全方位的培养高师生采集和制作教学中所需要的图像和视音频资源的能力:实验八能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筛选、管理、评价和创造性的运用各种网络资源的目的;实验九能培养高师生教学设计及创造性的运用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的教学资源的能力;通过实践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我们这中框架进行实际的教学,高师生最终达到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
另外,根据实验项目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我校专家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的探索和改进,最终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并对往届毕业现在正在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校友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和交流,证实了这种方法确实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顺利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目的。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的实施流程
(1)明确实验课总目标,设定总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总目标旨在培养高师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创造性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即培养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增强其职业技能,为培养和造就大批合格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为完成此目标,我们设定了一个总任务——实验课结束后,每个小组能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专业不同的,要达到统一意见)合作完成一份亲自制作的合理整合各种多媒体资源的信息化教案,并在最后一次理论课上以说课的形式汇报各小组的成果。
(2)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
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是配合着理论课进行的,我校将理论课的内容分成十一个专题并配有相应的实验内容,分别为专题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简介;专题二:现代教育技术概述;专题三: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专题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专题五:信息化学习环境;专题六: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搜集与应用;专题七: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专题八:信息化教学设计;专题九:教学设计案例研讨;专题十:未来学习体验与展望;专题十一:学习成果交流。其中专题五、六、七、八、九都有相应的实验。我们从总的实验任务出发,将实验任务分成两大类即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由图1知,我们再将这两类任务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可见,我们整个实验课程的任务设计相互之间层层相扣环环相依,实验四、五、六、七和实验八是实验九的基础,反过来实验九又是实验四、五、六、七、八的目的。而实验一、二、三则是高师生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前提,反过来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熟练地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则是我们开设实验一、二、三的目的。
实验课的教学对象是全校师范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大三学生,只有少数大四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对象绝大多数都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清楚的认识和定位,
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相对清楚的定位,在这样的前提下,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目的性更强,学生的学习的动力更大。
(3)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定分任务
在明确了实验课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完成的总的任务以及分析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征后,便要根据需要掌握的分知识点和技能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明确分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导和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和依据,因此,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而言,阐明各个具体实验的教学目标,对保证整个实验课的良好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个实验的教学目标明确后,需在此基础上设定各个分任务。具体应该给设定什么类型(封闭性、半封闭性、开放性)的任务要依据具体的实验目标而定。如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实验的其中一个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Photoshop软件的界面,能够灵活调整软件工作面板和操作常用工具;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我们给学生设定了封闭性小任务——在教师操作和演示后,学生要使用录屏软件自己动手录制下Photoshop工具箱中的常用工具和常用面板的功能介绍(32具箱中的选区工具、移动工具、套索工具、魔术棒工具、裁切工具、图章工具、橡皮擦工具、油漆桶工具、文字工具及导航器面板、历史记录面板、图层面板)的使用方法的视频:
(4)具体任务的实施
各个实验的具体任务明确后,便进入了任务的具体实施阶段。教学前需将学生分组(3-5人为宜),并选出组长。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图2的虚线框中我们可以看到任务实施的具体流程,我们将以《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在任务实施的案例分析中进行详细介绍。
(5)任务的评价
任务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同伴的优点以及自我反思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验的过程及实验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但教师需注意,应以鼓励性言语为主。
我们在任务的评价这一环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于实验课的总任务,我们给予的是总结性评价。对于分任务,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共同点是,两者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即“实验考试+电子作品+平时表现+其他”的方式。我们将教师、同伴、自身的评价结合起来,并同时使用定性(三方给出评价的言语)和定量(评价量规表由三方给出具体的分数)评价两评价方式,最终对小组及个人的学习给予相对科学的评价。 转贴于
四 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下面以《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为例,谈一下具体任务实施的流程,本实验为4个课时,是在《实验四数码图形的采集》基础上进行的,授课环境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室。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一步,教师利用极域电子教室对学生机进行广播教学,随后展示实验完成后的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步,教师告知本次任务与总任务的关系及其在整个实验课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次任务是总任务的基础,完成本次任务后,学生可以利用Phocoshop工具制作个性化课件的背景和教学中急需的图片。第三步,教师向同学们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让学生明确通过本次实验后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学生进行自我检验和反思。
2 教师进行必要的演示,并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
本实验有三个教学目标,我们根据这三个教学目标向学生布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具体安排如下表2所示:
3 学生明确具体的任务,小组协作或单独完成任务
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各小组商讨各任务具体如何解决,如何分工协作等事项。对于任务一。教师给各小组限制了具体应该完成的任务。任务二,为了让学生们重点掌握图层这一知识点,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半开放性的任务,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去完成任务。而任务三教师则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这一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双主”教学方法,除了以学生为中心外,教师要担当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主动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 小组或个人提交电子作品
在实验课开始之初,我们已让每个学生建立了“学号+名字”命名的文件夹,以记录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即使用“电子学档”的信息化评价工具。当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将作品放到他们的文件夹中。若是要求单独完成的任务,就单独放到他们自己的文件夹中即可,若是小组集体成果,则小组成员每个人分别将集体成果放一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最终,学生使用极域电子教室提交给实验教师,下课前教师会将他们的作品分享给所有的小组。
5 任务的评价
对于具体任务的评价,我们一般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教师在本实验结束前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评价的具体方法是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在教师分享了各小组作品后,再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评价量表,上半部分是定量评价量规(包含评分的几个维度和相应的分数),下半部分的定性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我这样评价自己、同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每小组总的评价成绩会计入学生的实验课的最终成绩。具体见表3:
本案例的特色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遵循了任务设计的原则。设计的任务暗含了学生要掌握的技能,并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检查和考核等特点。第二,设计的任务具有层次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第三,采用“电子学当”的信息化评价工其记录学生的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作品,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学对学生学习情况更清晰更全面的掌握,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第四,采用“3*2模式”评价法。其中的3是种方式——“教师、学生自我、学生间”,2是两种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有可以学生的作品做出较科学的评价,又有利于学生认清自我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
五 小结
教学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操作灵活、实施流程简单,设计的任务也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的信息也表明通过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学习他们既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本研究一方面旨在提高本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对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广大师范院校提供了一种实验教学的很好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7-40,
[2][3]郭绍青,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59
[4]吴尚智,任小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30-32
[5]杨九民现代教育技术(第2版)[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吴雅琴,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1):30-32
[7]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杨九民,范官军,教学系统设计原理[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引言:高职校教育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做到先成人,后成才。在新形势下,高职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变化,为了确保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应当采用恰当的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德育教育增添新的活力与生机,应在德育教育中推广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视听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心理理论、系统理论以及哲学理论等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和相关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实践和理论的密切结合,高度重视教学现场,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诊断教学问题,并给出问题解决的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创设高效、生动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出发点与归宿。现代教育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和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针对具体问题,探寻合理地解决措施,设计开发相应的教学模型,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和策略,最后评价该方法或策略的有效性,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推广应用,以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教学设计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遵循可控性原则、适当性原则、互相依存性原则、可逆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明确性原则,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通常,从对德育教育的影响上看,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先进的教育观念、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能够共享的信息资源、广泛的教育对象、动态交互的教育过程以及虚拟的存在状态。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校德育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校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高职校德育教育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手段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媒体技术手段。媒体技术不但包括投影、幻灯、电视、广播等传统的视听技术,还包括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现代远程教育、现代通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表现方式,创建富有感染力、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材料;利用互联网络的交互功能,创建经验、思想交流的互动环境;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创建德育教育信息获取平台。在高职校德育教育中应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增加德育教育的方式,扩大德育教育的覆盖面,提高德育教育的感染力与实际教学效果,进而推动高职校德育教育的发展。其次,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促进了高职校德育教育的创新。面对面说教式的传统德育教育,方法陈旧单调,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实现预期的德育教育目标。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创建真实、生动的德育教育环境,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却带枯燥的说教,既能够突破传统高职校德育教育模式的局限,又能够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并改善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高职校德育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
1、创新班级德育教育模式。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职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教育方式,拓展了高职校德育教育的渠道与空间。重视与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能搞显著提高高职校班级德育工作的时效性。首先,可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实现个别教学的目的。高职生有两个典型的特征:自我保护意识强烈和渴望真诚的交流。这两个特征是的,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职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络谈心”,能够较好的迎合高职生的特点,改善面对面交流中高职生不愿透露心声等状况。利用网络手段,为学生创造吐露心事、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寓教于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生将在学习、生活或日常交往中遇到的疑虑、困惑,述说、反映在网络空间当中;教师采用一对一的交流方式,了解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加以解决。在高职校班级管理中应用网络交流,有利于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德育教育工作。其次,播放典型案例,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德育践行问题是高职校德育教育的薄弱环节。部分高职生缺少必要的责任感,追求物质享受、贪图安逸的倾向日益明显,协作团结精神较差,缺失诚信。为了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播放典型案例,通过鲜活的事例,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反省,自觉地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加以改进,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2、创新学校德育教育模式。以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高职校德育教育的传统模式。高职校应当充分发挥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校园信息网的建立标志着学校教育逐步迈入信息时代。高职校应当努力营造德育教育的网络文化氛围,多渠道传播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注重双向互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网上德育教育工作。高职校应当关注学生网上讨论的话题,安排专人对学生的网速论坛进行查看,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组织相应的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就学生关注的难点话题展开网上讨论,教师在讨论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将单向性的德育灌输转变为交互性的德育教育。在具体运用中,首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符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形象的、具体的德育教育情境,积极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其次,在党团员活动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德育教育。党团员活动是高职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活动中应尽量改善枯燥的形式和空洞的说教。
结语:在高职校德育教育中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运用,应当根据教育内容和德育目标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有效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促进高职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如何进一步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是当前教育技术发展和教学改革发展关注的话题之一。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①优化认识主体的认识思维。现代教学技术能直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动态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和深入理解教学内容。②优化认识主体的认识动力。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趣味性等特点,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能产生由学习情绪、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带来的综合效应,从而优化学生的认识动力,促进其学习。③优化认识主体的认识进程。现代教育技术参与教学过程,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的认识沿着“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路线前进,增强其认识动力和能力,从而大大缩短学生对知识理解、消化和掌握的时间。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普遍认为画面越精彩越好,声音越多样越好,从而导致了现代教育技术实效性不足。②多媒体的设计遵循设计者的教学思维,所以交互性较差。③所有的课堂教学都用,导致现代教育技术的切入点有偏差。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实验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探讨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率的策略及方法。
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率的策略
实验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积极推进学生的认知构建。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坚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1.预则立――设计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前提
首先,把握实验的总轮廓,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找准需要运用多媒体弥补、完善的内容。同时,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的特点,确定使用信息技术的内容、方式、时间及地点,把信息技术用在该用的地方。例如,三年级的“温度计”中运用动画课件模拟液体柱的运动过程,就是将学生容易忽略的液体柱上升、下降的现象放大、减慢。
其次,明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后检测实验教学效果的内容。例如,在“杠杆的研究”教学中,我们用几分钟的时间播放了“杠杆”的Flas,引导学生明确“杠杆为什么省力、费力、既不省力又不费力”的意义。教学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分析日常工具是否省力时,会有意识地找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这样就减少了出错的次数,节约了教师讲评的时间。
再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实验教学效率的基本教学方法是四个模块、八个环节(如上页表1)。
2.情境生――“六化”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基础
课题组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可以从六个方面(即“六化”)把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1)化无为有
把教材上根本没有办法用实验探究、演示的内容,转换成多媒体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运用视觉、听觉观察、理解实验过程。
【案例1】“山脉的变化”教学片段(如上页表2)。
(2)化有为无
正确的实验操作、迅速读取合理的实验结果是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段内,既能充分展示实验器材的结构、原理、使用方法等,又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2】运用多媒体提升实验操作测试复习的有效性(如上页表3)。
(3)化静为动
面对许多概念,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学生只会背诵“风化作用”的文字内容,遇到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而运用信息技术能活化教材,对实验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能结合科学方法解释实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取概念内涵。
【案例3】“山脉的变化”教学片段(如上页表4)。
(4)化动为静
许多实验只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亦步亦趋的机械操作,效果较差。而把这些实验转化为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反复演练,建构新知。
【案例4】探究“杠杆的科学”(如表5)。
(5)化繁为简
山脉的变化是多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既不可能让学生逐一探究,也不可能让教师一一介绍,但教师利用“山脉的变化”主题网站,能让学生在网络中自主获取知识。这样既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在网站中自主获取知识,解答自己的疑问。
【案例5】“山脉的变化”教学片段(如上页表6)。
(6)化简为繁
运用多媒体弥补教材的缺陷,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使学生更丰富、更立体地把握文本。
【案例6】“食物中的营养”教学片段(如上页表7)。
3.存于心――运用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保障
在教学中达到“六化之妙,存乎于心”的境界是提升实验教学效率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六化”入手,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课堂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形象、直观、生动有趣,也使得课堂教学信息数量多、质量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气氛。课题组的做法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是课题组始终不变的追求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研究与应用的经验,形成了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课题组将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方法,从“六化”入手,寻找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更多的切入点、提升点,并加以归纳。同时,也将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形成实验教学资源库,以便于教师平时的教学及研究成果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蔡铁权.科学实验教学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应用;推广;因素
一、前言
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电教媒体价格昂贵、操作不便、软件稀少,导致西部现代教学手段落后,电子设备在教学中视为可有可无的工具。到了20世纪末期,由于高校的扩充,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从事实出发,西部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应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会学业有成,高人一头,适应社会,今后才有可能找个好工作,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究其原因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个人的等等。笔者认为普通高校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技术对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的冲击。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应用相当广泛,而在西部普通高校的教学中并不重视。即使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备课时“投入”较低,相关资料整合研究很少,传媒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利用)仅仅代替黑板或者教材,教学信息的设计几乎看不到。
二、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⑴。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是在教育技术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容包含“现代教育媒体、媒传教学法、教学设计”(2)。当然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强调了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并不排斥传统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数字化、多媒化、智能化、共享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促使国际教育成为可能。西部普通高校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趋势,必须有在发展中求生存的行动。加强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可以帮助西部普通高校解决一些诸如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等的实际问题。同时是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在西部普通高校中的实施,主要表现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西部普通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高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对广大中青年教师采用离职培训,并建立严格的考评、考试制度,所以,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应该能熟练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上课,利用Powerpoint、Autherware 等多媒体著作工具来制作课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事实是教育技术手段在普通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有许多问题如使用比率、使用方法、使用要求、使用时数等亟待解决。
在西部,普通高校与一般中小学之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在西部城市中小学课堂中,可以看到好多老师使用PC机、数码投影仪、VOD等先进的现代传媒进行上课,但进入西部普通高校或师范大学,目前还是利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为主,现代教育媒体很少在课堂中使用。究其原因,并不是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资少于中小学,或者老师不会使用PC机的问题,而主要是教师思想观念和学校制度问题(如高校的教师不存在升学压力),这就造成了教师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近几年的大众化教学实践中,好多教师提出,加强普通高校的考试制度,是提高普通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从教育目标来说,这显然存在重大问题,因为我们不是为考试而培养学生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情绪,必须从根本上下工夫。从普通高校学生的求知上来看,大多数学生轻视公修课、教育性失业的专业、或者实用性较低的学科,即使这些学科的任课老师学识渊博,他们的厌学情绪也不会降低。而一些被他们认为较好的专业或者实用性较强学科,即使教师的水平低下,教学环境不好,而他们也乐意学习。为此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实用性较低的学科,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
当然,网络世界、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等的发展使西部普通高校的学子目光看得更远。也养成了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求知心态,这里不再赘述。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的几个典型的案例
在西部普通高校中,部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从使用过程和教学效果上看,不是很好。下面我们从几个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1.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在备课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课件教学,并满堂灌,效果并不是很好。
案例2.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作了课件进行教学,所谓课件仅仅是将教材内容移植到电脑上,100分钟的教学内容,他在50—80分钟内讲完,其余20—50分钟的时间学生看书。学生不满意。
案例3.丙教师由于感到利用多媒体上课,单位时间传递的教学信息量太多,自己备课内容不够讲解,故采用粉笔+黑板的传统方法进行上课。学生不太满意。
案例4.丁教师完全利用他人制作的电子教案(教材),不吸收消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播放。学生意见很大。
案例分析:
可以说,以上四种案例是当前西部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是助学还是助教,作为课件制作者并不是很明朗。同时也由此反映出西部普通高校的一些实质性问题。
1.西部普通高等学校现行的政策法规滞后。西部普通高校的法规、制度是健全的,为了防止个别教师不正常上课,故要求所有教师必须遵守,这务必也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
2.西部普通高校的对教育技术的应用,缺少激励措施或激励不到位,缺少评判人才和评价标准。
3.加大新兴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整合。西部不仅缺乏优秀教师,而且也缺乏新型专业教师,尤其是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专业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西部普通高校每年派出年轻教师进修,教师带回了许多先进知识和教学经验,也促进了所学专业与教育技术的整合,但由于资源库、设备、技术等原因的限制,教育技术的应用存在许多困难。
转贴于 四、影响西部普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推广的几个重要因素
1.教师的流动与学校的扩充使得西部普通高校教师的就业环境宽松,导致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受到限制。
近几年,各级学校教师流动增加,从根本上看,教师是由西部向中部和东部流动。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的流动相当明显。人才的流失和高校扩充带来西部高校教师就业环境宽松,从而增加了高校教师教学的惰性,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加之一些教育管理者、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又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推广。
2.西部普通高校用于购置现代教学设备的资金缺乏,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又一个因素。
由于西部普通高校资金的缺乏,各种教学设备投资不到位,教学环境不理想,教师的教学能简则简。
3.教师之间的模仿,也影响教育技术的应用。
4.学校对教育与教学的态度。
五、如何推动西部普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1.培养教师养成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行为,是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个人的走访,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学是凭良心上课、备课、管理学生。为此建立教育行业自律,或许教师良心行为会受到遏制。如何培养年轻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仅仅会操作媒体远远不够,还要学会利用媒体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方式,学会对教学信息的设计、整合、评价等等。
2.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增加教学内容,减少课时量,是促使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的必要。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最明显的就是单位时间传递的教学信息量增加,为此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在教学内容不压缩且增加的情况下,适当的减少课时量。这是迫使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另一个方法。
3.加大西部普通高校现代教育设备的投资,根据实际使每个教室配备现代教育设备,是推动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障。
西部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学科等在不同,在教室中配备不同电教设备,方便教师使用,并不定期的抽查、调查使用情况,迫使教师使用现代电子设备上课。并将现代教育设备的应用与教师的评奖、晋升职称等有效的结合起来。
4.增加专业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推进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西部高校将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晋升重要条件,这无疑对教师的继续学习起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如何防止继续教育形同虚设,使其真正的发挥作用,难以保证。若继续教育与专业结合,需要大量的经费、时间的支出,对于西部普通高校来说压力较大。
5.建立高校间标准的免费共享资源库。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和选择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老师,所以西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推广者仍然是教师。任何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现代传媒对于学生起到耳濡目染之效果,不知不觉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利用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工作和学习的方法。
六、结束语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等于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但可以带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西部普通实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需要硬件、软件与潜件地互建、互帮、互带。
注释:
⑴ 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编著.教育技术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第72页.
⑵ 南国农,李运林主编.电化教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32页
【参考文献】
[1] 郭炳.21世纪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和信息传播的变革[J].教学与管理,2002第21期,5-6
[2] 邱婧玲,郭炳.改革考试方式,促进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3期,46—47
师范院校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是当今教育技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提高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对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更是研究的重点。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别强调了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而在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同时,培养具备高素质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幼儿师范生(以下简称幼师生)俨然成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发展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2 基于《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调查
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工作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加强课程内容分析与设计的合理性与针对性,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分别设计了针对幼儿教师和幼师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调查问卷,并对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在校幼师生发放了学生问卷,对徐州幼教集团部分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发放了教师问卷。通过对返回的有效问卷(学生275份,教师66份)进行分析发现,53.03%的幼儿教师曾经接受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80.3%的幼儿教师对《标准》的了解比较清楚。而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在校幼师生中,所有人都学习过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门课程,但对于《标准》的具体内容不是很了解。现根据被调查者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按照《标准》中提及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四大组成部分的基本要求,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意识与态度 在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识方面,只有43.27%的在校幼师生认为教育技术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而72.73%的幼儿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60%以上的幼儿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而将近60%的在校幼师生在这一方面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在应用意识方面,69.7%的幼儿教师和57.09%在校幼师生都具备在教学中积极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在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这两个方面的意识和态度,幼儿教师的调查结果均比在校幼师生的调查结果较为理想。
知识与技能 从教育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来看,幼儿教师的掌握程度比在校幼师生稍高一些,尤其是在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方面,幼儿教师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在校幼师生;而在教学媒体与应用环境方面,常用的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幼儿园常见的教学设备,半数以上的幼儿教师都能够熟练掌握使用,也明显高于学生(少于三分之一)。
应用与创新 《标准》中关于应用与创新的要求分别有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和合作与交流四个方面,由于在校幼师生缺少足够的教学实践,他们虽然很感兴趣,但在这方面的能力表现却远远低于幼儿教师。特别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这两个方面,在校幼师生与幼儿教师之间的差距很大,幼儿教师中能够完全掌握的约占50%,而在校幼师生中能够完全掌握的仅占20%。
社会责任 《标准》中关于社会责任的部分,就公平、有效、健康地应用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示范规范行为与传授与技术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的内容做出要求。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各被调查对象对这些要求的理解与认可程度的比较发现:80%以上的幼儿教师完全认可《标准》中关于社会责任的四点要求,而在校幼师生中仍有近40%的人对这部分的理解不够深刻。
3 幼师生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分析
课程需求对象的分析 以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教育技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即幼师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既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有信息技术或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础课程;其后继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因此,本课程一般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以期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后,结合信息技术的基础应用,能更好地掌握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为之后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应用与理解奠定夯实基础。可以说,在课程方面,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使得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之间,实现更灵活、更具渗透性的有机串联。而对幼师生自身而言,也能帮助他们寻找到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最佳着力点和最具“知行转化”意义的平台,从而让其职前教育能够最大化地满足职前需求。
课程内容的分析 图1是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1—2012年第一学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课程的课程内容、要求与课时安排。以《标准》为基准,经过对照图1中的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分析发现,传统的课程内容安排教学理念、内容安排和结构体系方面都存在与《标准》要求相脱节的突出问题。
1)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常规媒体使用过多,缺乏对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前沿知识与技术的介绍和描述。这样一来,不仅不易调动广大幼师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在当今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也很难体现出教师教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的精神。
2)课程内容的安排包括教材的内容都缺少针对性,对于幼师生的专业化特征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结合学前教育学的专业特点与职业需求,将普适性的教材与课程内容作相应调整。
3)课程内容结构过于单一,未突出“教学设计”这一重要部分。“教学设计与实施”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两部分内容,应作为培养幼师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以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这些也是一个幼儿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
那么,幼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究竟如何安排才能达到既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又适合幼师生的专业特点与发展需求呢?笔者将在以上问卷调查与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课程内容设计的新思路。
4 幼师生教育技术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的选取 选取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才能更符合现今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对未来幼儿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既做到对应《标准》 ,又有适度弹性。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标准》主要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明确了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幼儿教师同样要求具备这些现代教育理念与信息素养,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擅于将信息技术与自身的幼儿园课程相结合。可以说,《标准》从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要求广大教师包括幼儿教师应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能力、教学系统设计的能力以及发展创新能力。其中,教学设计能力是核心部分。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若以《标准》为准,对他们在校期间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就可以为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更快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以《标准》中的“意识与态度”部分的现状调查结果为例,通过将在校幼师生与幼儿教师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在这一方面的能力现状明显优于在校幼师生,而两者出现明显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在校幼师生开设课程课时相对不足,大部分学生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真正实现教育技术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因此,难免出现幼儿教师渴望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需求与在校幼师生面对教育技术课程被动学习之间的尴尬现状。然而,这种差距不仅仅在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方面出现,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校幼师生在教学资源应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施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教学系统设计方面的能力远远不如幼儿教师。究其原因,是幼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于教育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频繁应用,在锻炼教学技能的同时,更加深了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环境的熟练掌握,而这一切正是课时有限、缺少实践的在校幼师生所无法企及的。
因此,结合课程需求对象即幼师生的特点与高等专科学校的实际情况,现对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选取与设置,并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基本实现以下教学效果。
1)教育技术理论。熟悉教育技术主要理论基础与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新技术、新知识,培养幼师生主动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教学媒体与资源应用。了解现代教学媒体系统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应用相关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掌握媒体素材的加工方法和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从而培养通过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而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终身学习观念。
3)教学设计与实施。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与教学设计过程要素,根据幼儿特点和幼儿园的教学条件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研习教学实施案例与创建教学实施计划,能够应用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
4)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了解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模式,理解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内涵,为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等后继课程奠定一定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以期提升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力与整合水平。
5)学习成果整理与展示。综合运用教育技术知识技能,实现个人教育技术能力的全面评价。学生将自己整理、记录的习得成果,利用已掌握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在网络等信息化平台进行展示、分享、交流与评价,不仅增强他们学习活动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利于培养他们信息化教学研究、评价的能力。
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 结合以上选取的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框架设计理念是以《标准》为基准,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幼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1)遵循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人机网络教学环境,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2)遵循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观。根据生源情况、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及学生形象思维型智力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优势智力,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发挥潜能,使学生成为各具风格的幼儿教师。
3)遵循“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通过与幼儿园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日常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从职业工作岗位需求出发,按照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选取、序列化教学内容,“教、学、做”三者相结合,利用现有师资、校内实训环境、学校下属幼儿园资源等条件组织相关教学实践。尤其将课程内容与学前教育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实现幼师生专业素质培养的线性贯穿。例如,教育技术课程与其后继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之间的衔接与渗透,都可以为幼师生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等方面,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与指导。
4)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任务驱动、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基本四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积累知识、丰富经验的同时,更利于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帮助他们培养根据时代与行业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包括教育技术能力在内的各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的观念。
结合以上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与各课程内容,搭建基于《标准》的幼师生教育技术课程内容框架,框架如图2所示。课程内容的框架设计不仅考虑到教育技术课程学习的内容序列关系,也遵循了一般教学活动过程中选择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解决问题和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
该框架设计将课程内容以模块化教学的方式呈现,使得幼师生在完成每一模块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学习成果,在对幼师生实施课程教学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通过试点教学发现,这种更具灵活性、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进行每一次的小组活动或任务活动之前,都必须先进行“活动设计”,这就要求学生在选择学习资源、学习过程设计、学习过程实施等不同层面都能受到“教学设计”这一核心能力的锻炼。而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在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的同时,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整体感,还大大提升了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
5 结束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幼儿语言领域学习的要求有“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这里提及的“其他多种方式”就包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多媒体教学。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开展也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在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更乐于被幼儿接受和青睐。那么,为了符合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必然要对广大幼师生也就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标准》设计一套切合当前发展要求、结合幼师生特点的教育技术课程内容框架并予以实施,适时推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与自身特色的教育技术校本教材,才是积极培养真正适应时代与行业需要的幼教师资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S].北京:教师[2004]9号,2004.
[2]佟元之,许文芝.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1-23.
[3]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 初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1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数学教学 课程整合
[作者简介]马书燮(1961- ),男,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分析及数学教育基本理论。(河南 濮阳 457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65-02
一、现代教育技术概念与内涵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远程通讯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也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物化手段。诸如,充分利用计算机、数字音像、卫星广播电视、交互网络通信、虚拟仿真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科技成果,使教育信息呈现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教育教学过程智能化的硬件组成部分。二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合理组织的学习教材。这种学习教材,是在依据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学习的需要、符合认知规律的前提条件下,与数学教育教学密切整合,成为新型学习环境的软件组成部分,服务于课堂教学。三是设计、实施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广泛应用,不但丰富了师生的学习资源,而且给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评价和管理带来了科学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使其更加准确快捷。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1.为教与学构建动态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为数学教学构建一个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有机整合的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这个环境不光是指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还包括教育资料、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人际关系诸多要素。教学环境与学习者、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共存共生,而诸要素还都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它们已从静态环境转变成动态环境。
2.为数学教学提供理想的操作平台。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操作平台。(1)丰富教育资源。它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多样化。(2)变抽象为形象。它能把教学内容变得充实、形象、直观、易教易学。(3)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摆脱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4)多维化、集成化、交互性特征。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为学习者营造出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5)现代教育技术的超文本功能,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使教学信息组织表达最优化。(6)双向交流、交互功能。它使教育过程更加互动,教育对象更具针对性,使教学问题更加科学化和明晰化,使数学变得更加现实。
3.构建新型教学关系,实现教学互动与合作。数学教育技术化的发展,给教学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关系。新环境下的教学使教师、学生、教学媒介、教学环境构成了教学的多元关系,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多元交互合作过程;强调每个人既是信息的输出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强调接受者输出者双重身份引导、补充、启发的相互合作关系。
4.易于教学活动的个性化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密切整合,一方面有利于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与风格,发挥教师的个人特长,展示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魅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给学生认知的主体性生长提供便捷的途径,使师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个性化特征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原则
1.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原则。新的课程观要求授课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但目前实际状况是大部分授课教师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深入研究,只局限于技术范围之内的探讨。一个完美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数学教育理论与现代技术操作的密切结合,因此担负数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对数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学习和研究,从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2.研究性原则。它强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强调符合学生数学认知的实际,强调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迁移,目的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3.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的展开进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4.主导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容易从“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多媒体为中心”。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一些教学问题,但决不能代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所以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形式、人与机的关系。依据学生的客观实际,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使学与教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思想。
5.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整合过程应该遵循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它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的开放。从观念上,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从内容上,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渠道更多,范围更广;从学习方式上,不局限于课堂,不依赖于教师的传授,途径更多、更广。因此打破了问题答案唯一性的传统观念。
6.数学性原则。数学性原则是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应遵循的最本质的原则。具体要求如下:(1)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数学认知的实际,充分注意体现数学和数学思维的特点;(2)符合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表述应精炼,言简意赅,并要使用数学语言和符号,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文字,并注意文字、符号的数学规范化。
7.实用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数学教学课堂,从实用性角度考虑应注意两点:(1)课堂教学信息量不易过大,避免学生消化不良;(2)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课件要操作简便快捷、前后统一、便于操纵控制、简单实用。
8.效益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功能、高性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课件的设计要在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大教学容量,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
9.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任何学科、任何领域开展科研的必要前提。基于数学教学在整合活动中,选用的教学材料,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为指导,教学目的要明确、内容要准确,并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策略
1.要从精神意识层面上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有两种认识:一种是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当做一种课堂教学呈现知识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是一种表面化的、浅层次的整合。另一种是既从物质技能的层面,又从先进教育思想与科学技术方法的层面进行的整合,具体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转化为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系统规划,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人的精神意识层面的发展的整合。综合分析得出:二者的整合必须定格在精神意识深层,以具体的数学案例为载体,不然整合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加强对数学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数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要求教师具有娴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整合的层次与质量,必须先切实提升数学教师运用数学专用软件的水平,这迫切需要高层次的专业引领。具体引领的方法是:(1)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针对数学教学专用软件的研习;(2)采取外请专家、内用高手、内外并用的方式,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既要重视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的培养,又要重视对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学习与掌握,真正形成理论知识、智能技术两位一体的整合。
3.适度有效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使用得当会受益匪浅,反之则贻害无穷。数学毕竟是集严密性、逻辑性和创造力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理性思维化的产物,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是一种人工智能化的技术手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过分地依赖技术不但会束缚人脑思维的开放性,还会丧失人脑的自主思维性。因此,应当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黑板纸笔传统式教学之间达到一种平衡,适度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还要强调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既不能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丢失数学的特色,又不能把现代教育技术看成是作秀的工具、应付检查的摆设。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选出最佳媒体,真正达到能在课堂上科学、高效地应用。
4.“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互相整合。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既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也不能把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保守化或完全丧失。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二者的关系,应该是优势互补的协同关系。比如,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具有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容易操作等优点。当然,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1)教学规律上,它克服了传统数学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2)教学模式上,它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3)教学内容上,它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4)教学手段上,它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把“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整合,取长补短,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才是取得教学最佳效果的良策。
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研究才能实现。另外,我们还要强调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即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实践中,要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不断修正,实现人机交互的不断进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姬春秋,赵宝江.高师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途径与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2]李世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8).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教育信息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地发展,师范院校作为未来教师的培养基地,在校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面向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开设的,希望经过课程的学习能使师范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把它转化为能力;学会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对课程内容和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认真规划,从而培养符合广大中小学校需求的,教育技术能力应用较强的合格的教师。
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的师范类专业都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公共课,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经常是实践部分学生参与性较高,而对理论部分不感兴趣。现在的高职高专院校一般看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但从培养中小学教师这个角度出发,到底是应该重理论轻实践还是重实践轻理论,这个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
笔者在高职院校长期担任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该如何选择教材才能适合学生?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如何?通过学习,学生有何收获?什么内容学生感兴趣?哪些实验学生有能力做?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
2 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实施的阶段
2.1 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反思性教学没有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L. W.Villar);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育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本文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以实践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实践者,两者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反思性教学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合作,共同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解决教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在“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目标,一起成长。
2.2 反思性教学的实施阶段
教学活动中反思性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
1)教学前的反思。教师结合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教学方法和观点,对将要进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自己目前的教学状态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计划,为课堂教学实施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这种课堂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有明确的目的,为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打好基础。
2)教学中的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反思,即能及时、自主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思、调整。教师要思考自己设计的问题能否与教学中的问题一致出现?如出现偏差原因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合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指向是否与自己设定的计划有差距?自己的教学状态和教学过程的实施状况是否满意?课堂气氛、师生互动如何?能否达到师生共赢、共同成长的目的?如有问题该怎样改进?等等。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
3)教学后的反思。教学过后的反思,即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评判性地运用相关理论观点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总结,记录下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体会、教学的灵感、成功案例或失败案例的启示、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等。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3 教师运用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3.1 教学前的反思——反思性备课、反思教学对象
1)反思性备课就是反思性地研究教材,仔细阅读、反复理解教材,在“懂”“透”“深”“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性的反思。如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部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学习理论,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很抽象,不好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围绕这个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如何通过案例或比较等方式的讲解,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对于实践内容的备课,尽量避免 “一刀切”,不能出现“一件衣服让人人穿”的情况。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引用不同的案例,如对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引用如何制作“古诗”的课件案例,对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引用如何制作“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课件案例。教师要通过准备多样的教学案例来丰富自身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反思教学对象。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源广,基础相对薄弱,学生之间水平差异很大,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的多元性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教学对象,才能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在教学中注意使用教学策略,尽量用鼓励、表扬、关注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比如,针对语文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学生,由于学生入学前的基础相差较大,学习方式、学习兴趣也很大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对这些专业的学生同等要求,用同一个教学目标去要求他们,用相同的教学方式去对待他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跟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
教师能否针对教材以及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是高职高专教师改善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
3.2 教学中的反思——反思性教学实施
教师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授课,它能使教师之前的备课转变成现实的教学质量。在反思性教学实施阶段,教学的各个阶段应及时反思并有效调整,因为客观来说教案再完美,也会有与实际不符的地方。因此,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地、机械地讲授知识,而应在教学实施中“本土化”地运用一些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个性化地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断研究教学 对象,把握学生的多元性。在教学中的反思归纳起来有三点:1)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2)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师要学会把握契机,引导学生自主、主动探究;3)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过程比结论更重要。
比如在讲解“教学设计”这一课时,课前计划是直接讲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可是在讲解过程中,发现学生不是很理解教学设计的过程,于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学习中其他教师是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引导学生理解教学设计都包括哪些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哪些教师的课堂教学给自己留下好的印象,从而得出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3.3 教学活动后的反思——概括总结
教学实践结束后的反思是教师最常用的反思形式,也是教师的课后小结,是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学后的反思一般都会思考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样学到的?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让学生学得更好?比如在讲解实践内容“形状补间动画”这个知识模块后,教师应该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有没有理解什么是“形状补间动画”?它跟“动画补间动画”有什么区别?这个内容是通过什么案例讲解的?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案例?学生的操作能力如何?能否完成相关的实践要求?能否根据自己的专业来制作相关内容的课件?等等。
教师在教学活动后反思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过程的方式,反思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反思与学生的合作情况等问题,可以促使教师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为今后的教学积累更丰富的经验,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4 结束语
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教学前的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最终形成超前反思,让教师在教学实践前未雨绸缪,才能更好地指导未来的教学活动。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反思,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使教学满足学校、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闫林,刘慧.反思性教学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07(11).
[2]牛麟,乔军民.高职高专师范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践探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4):36-39.
论文摘要:课程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文章认为,借鉴先进的学习理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通过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促进教学改革深化,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为了使毕业生特别是师范类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迅速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同时,深化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信息化显得非常重要.现代教育技术除了让学生了解一般的教育信息知识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处理教育信息的能力,提高其综合信息素质.
1借鉴先进的学习理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大胆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来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起符合信息化课堂要求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现代教育技术课改革深化的关键.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改革实践,可以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目前,比较成熟的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有三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由于学习者的社会背景、认知需求、情绪强度、知识准备、智力智商、构建过程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概念的理解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能简单判定好与坏,只要这种差异不被人为肆意放大就可存在.因此,建构主义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营造真实的学习情景,展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习者通过多种途径来把握事物和概念内涵的复杂性,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概念的理解.建构主义还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完成意义建构,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到意义建构的方法和策略.
将建构主义的思想应用到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和课件开发的具体实践中,通过探索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课堂环境.根据课程目标任务的要求,以真实事件或问题为基础,设计活动项目,让学生自主地到现实世界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基于传统媒体、基于多媒体和基于网络的不同应用环境中来解决问题,以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多角度思维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当今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教学设计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向学生介绍国内外信息教育媒体的最新成果,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系统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而通过见习、实习与社会调查的方式,了解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与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基于发展中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指导实际教学,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现其对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原则.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堂信息化的优势,配合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园网操作技能、计算机基本知识、多媒体CAI制作技能、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和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远程教育教学技能等,开发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演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
课程信息化要求把表现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经过重组替代固定化的课程内容,形成学科课程信息资源;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整合多媒体、超文本信息资源及适应知识探究的计算机软件构建学生学习的情境、氛围,帮助师生获得各种体验;通过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锤炼运用信息方法的能力,促进信息素养的养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教育信息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因此,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正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理想认知工具.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建立可以让学生自主体验课程知识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提高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这种数字化学习环境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环境两部分,自主性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考虑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性学习空间,来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发生.既能体现不同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也能够为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提供示例和帮助.因此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超文本方式组建的知识内容、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及自测题库等.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对话与协作可以培养高级认知能力.通过网络环境的设计,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创设一个良好的支撑环境,让不同时空的学习者在该环境中通过协商、会话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设计应包括:搭建学习社区,在该社区中,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对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向指导教师或课程专家进行咨询以获得帮助;提供协作工具,如专题论坛、即时聊天工具等.以构建一个基于资源的开放性、交互性的学习环境.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习策略的设计,促进新的知识与学生所在专业的学科知识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教育技术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的教育技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经过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立,协助学生构建开放式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框架,特别是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来达到开放式的数字化教学目的.在同一个教学知识点上,可以建立多个与其整合的不同学科和问题的作业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作业.
开发课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数字化学习环境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让学生创作一些计算机软件作品譬如开发cAI课件,一方面培养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学习课件开发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选择开发内容到脚本撰写、设计开发,都需要开发者进行反复审视、反复探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机会,使其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的脑海,这既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学生达到自主地收集、判断、呈现、处理、创造和传递相关信息,实现教育课题有效解决能力的目标则水到渠成.
3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深化教学改革
信息化社会出现的信息大爆炸现象,直接导致了人们筛选信息的难度增大.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有效的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往往面临着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赋予那些杂乱无序的信息以结构和意义,这是需要教师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面临着掌握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等的复杂性和技巧性,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教师必须以较高的信息素养为基础,学会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协助学生构建一个开放式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在传统媒体和多媒体网络的不同应用环境中多角度思考、多方式解决问题和自我更新的创造能力的任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教育信息能力,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学生的自我参与程度.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指导学生创作一些计算机软件作品,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知识创新能力.
从教学过程上看,现代教育逐渐由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进一步向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获取知识的模式转变.从教师的角度分析,这种模式主要是将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资源传授变为在教师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途径立体化的获取知识和主动性的建构知识.教学开始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开拓了新的方向和实践领域.作为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开发课题,亟须教师提高自己的教育信息素养.
论文摘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时推进我国教育深化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积极意义通过对我国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普遮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实施途径.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而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技术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全面提高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未来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基地”,在师范生中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何结合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来加强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是当前各高等师范院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公共课,在师范生中进行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相关技能的培养,成为师范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主要途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同时也落实了部分高校信息技术培训和普及问题,提高了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媒体操作技能.然而,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1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不足,媒体设备数量有限,部分课程内容只限于观摩、介绍,不能够满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践的需要.媒体设备更新滞后,导致教师和书本上提到的先进媒体或一些新功能新配置只能以展示图片或功能介绍的形式从表面和形式上让学生去了解,无法实现在操作和体验中学习,培养能力的真正目的.
1.2大部分师范院校以选修的形式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有的学校甚至不根据文科和理科甚至专业来分班教学,导致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基础参差不齐,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较大,而不能够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学科应用需要来进行针对性的深人学习和指导,制约了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1.3各学校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媒体操作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课程内容相差较大,有的学校侧重计算机常用软件知识的培养,有的学校侧重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有的学校仅侧重媒体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这门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误区.
1.4当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来实施,导致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存在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相分离、割裂的现象阎.同时,学校整体也存在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之间割裂并存的现象,不利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促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实施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当今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武器.可见,把握好师范院校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成功教学的意义重大.在深人分析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师范院校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2.1正确定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任务和能力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多.当前一些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将教育技术理论相关的教学内容缩小,加大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一些媒体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力度,使得许多学生误以为教育技术主要涉及媒体应用的实践技巧,轻视媒体运用背后的支撑理念,忽视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正确把握.从而制约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平衡发展.
那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呢?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间,该标准的建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也为高等院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培养的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_该标准分别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个方面详细说明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和要求,笔者认为,在当前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我们应围绕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等三方面的知识能力培养,并全面渗透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方面的指标,使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呈现出既分离又融合的形式,从而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2.2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架构是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之前,通常要求学生已修完教育学、心理学和计算机基础等三门先导课程.在此基础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应重点围绕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等三大模块来教学其中教育技术理论教学应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创新思维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三个重要理论来开展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再贯穿教育技术基本概念和所涉及到的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进行讲授这样,既能满足少学时内包容重要的理论知识讲授需要的同时,又能突出教育技术学科区别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理论特色;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教学主要包括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使用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制作等技能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通常以实践操作为主,强调现有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使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反思能力,正确理解技术和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的重点是在前两大模块知识的学习基础上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结合各种优秀的整合案例和学生的学科特点和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提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贯穿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反思
目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普遍存在着以传统教学方式来讲授和介绍新型教学模式的现象,这给学生灌输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所提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具体应用和实施只能单纯建立在理论推导和凭空想象上,甚至部分学生开始对教师所讲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可操作性和具体实施策略提出了质疑,导致学生在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手段的具体应用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模糊的认识甚至误区.比如,教师课堂中讲授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基于主题式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很多不同的最新学习模式,但是在真正的课堂中却很少用到它,这样学生只能从表面上去理解这些新的学习模式的含义,而无法真正理解其运用背后的深远意义和具体实施步骤和策略.因此,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改变的是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以真正的行动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新型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为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反思中理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真正内涵和深远意义创造有利的条件.
2.4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当前,不少师范院校仍然存在设备更新滞后,设备数量不足,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实际需要的情况.学校在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学生的硬件教学条件的同时还要提倡现有设备的优化配置和合理重组,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可以借助免费网络资源(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网站资源、教育技术通讯、中小学学科资源网站)和网络平台(如,博克、免费论坛、moodel)等来建立学习资源库.该资源库的建设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教学模块来逐步完善.通过一轮又一轮班级学生们的作品来不断扩充优秀案例和学习资源,并进行适当的填补和更新,进行合理的知识管理,逐渐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协作交流活动来完善软件资源的建设.学生们不仅是学习者还作为学习的主人来承担部分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建设任务.这样的学习不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扩展提供帮助,还能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2.5通过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营造全校范围内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氛围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教育信息生态_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不能够仅仅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来实现.能力的发展还需要实践和体验,文化氛围中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种实践和体验需要建立在学校范围内的教育信息生态的基础之上.这种学校范围内的教育信息生态应满足:一是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师范生在教育技术条件下进行体验式学习,培养他们应用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更多的专业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二是借助校园网和网络平台等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学习共同体,把优秀的资源和课件、案例等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优化重组,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和协作交流扩展知识的平台;三是在整个学校管理体制上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渗透,鼓励各种学校活动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打破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之间割裂并存的现象,成为整个师范院校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最终实现学校信息生态中教育技术的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