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6:1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多媒体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生成的,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合了声音、视频和图片等。在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有限,只能以口语教学为基础,配以简单的图片。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一是吸引力有限,二是理论教学和实际的案例脱节,教学质量不高。然而,多媒体教学的存在使传统的教学手段得到了更新,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及课件,例如影像诊断PACS系统、DR、CT模拟实训室等进行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影像诊断学及技术学等教学内容,如CT检查技术、常见病影像诊断等。
一、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的作用分析
(一)多媒体教学可以转变教学的方式。在传统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在传递教学信息的方式上没有形成多种的手段,依旧使用口头的教学集合板书教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与实际的教学案例相互结合。这就造成学生的学习情绪被打击,思维能力遭到限制[1]。多媒体教学方式是一种利用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案例、基本操作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搬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更好地接收了教学知识,还激发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二)多媒体教学可以收集大量的教学案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多媒体教学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前提生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案例多来源于各大医院临床真实病例影像资料,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而且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手段,将枯燥乏味的临床X线、CT、MRI基本技术转换为软件设备呈现,使学生在计算机上能进行人机互动直接操作,并模拟出医院的影像检查基本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是万能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被多媒体教学技术束缚自身的教学思维。教师教学的时候不能将自身定位为多媒体的操作者,不能让多媒体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仅仅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大量的病床的案例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呈现,只是作为教学的补充。教师一味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忽视自身教学手段的提升和医学知识的扩充,最终将会导致教学手段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失去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2]。现今的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没有形成合理多变的手段,只是利用多媒体简单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和图表。这种形式对于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的传递,学生没有理解教学的知识,根本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
三、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定位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在实际的医学影像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不能凌驾于教师之上,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技术不过是教学技术中的一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应当是克制的,只有书本中一些难以口头描述的病例的出现,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一些简单的知识,在传递方式上完全可以使用口头的教学或者板书教学,以免浪费时间去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一些教学图片、音乐和视频的呈现应当适度,以免学生被这些华丽的事物占据了大脑,影响了对于医学知识的吸收。多媒体教学是克制的也要灵活多变,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者,才是最正确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现代医学影像知识。(二)教师充分做好课前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否充分对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考虑教学知识的传递,也要考虑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医疗影像技术。教师要学会在多媒体中加入自身的临床医学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兴趣盎然。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应当重视医学案例的质量,不能一味地追求数量。多媒体课件对于医疗知识的传达,要做到清晰和直观,在图片、视频和音乐的使用上,要做到克制。
总之,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作为多媒体的掌控者,而不能被多媒体束缚自身的教学思维,也就是说,教师在现代影像技术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作者:胡芳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教学改革; 三维动画; 模块教学法; 271教学法;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3-42-02
0 引言
三维动画技术是近年来在动画技术方面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影视动画设计,游戏动画设计,广告设计,室内外装饰装潢设计等方面[1]。国内的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但和国际上已经比较成熟的一些三维动画设计产品相比较,国内的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国内的高水平三维动画技术人才严重短缺[2]。因此国内的各个高校都纷纷建设了三维动画相关的专业,然而,由于人才的严重短缺,与动画相关专业的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师资水平严重不足,专业建设积淀不够,实验配套设施也不完善,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三维动画课程还未形成成熟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只能自己摸索,大多数相关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上[3],即以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扮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这种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缺乏吸引力,进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因而,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低效率严重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学完课程以后还是不能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
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案例,如何对教学案例进行合理的设计,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会更加有效,如何将艺术设计知识融入计算机应用操作当中,这些问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本文在认真分析三维动画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期望改善教学效果。
1 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三维动画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三维游戏、三维电影等方面备受关注。然而,纵观全国各个高职院校三维动画课程的教学水平,很少有院校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且能够直接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三维动画人才。大多数院校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三维动画课程的教学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严重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4]。文中针对三维动画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1 教学过程分散,缺乏交互
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往往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组织顺序安排授课。三维动画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模型的建立、修改器的应用、材质和贴图的制作、灯光与摄像机的设置,以及简单动画制作等模块,很少涉及综合应用性的实例。教师授课时一般也按照这几个模块的先后顺序进行授课,授课内容分散、单一,知识点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对于整门课程的体系机构比较模糊,对整个教学内容缺乏宏观认识,往往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实例,离实际的行业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1.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
传统多媒体教学中理论授课与上机操作分离,往往是上一节理论课,接着上一节实践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软件的基本操作,做一些简单的演示实例,学生处于被动听的角色。如果说在课堂上,学生还能够基本理解教学内容,但当学生课后自主上机实践时却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学生不能及时进行实践练习,知识掌握不牢固,授课的效果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常常在上机时,教师还要向学生重新讲解课程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容易迷失学习方向,丧失学习兴趣,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差。
1.3 教学评价手段单一,忽视学习过程
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最终的考核成绩,缺乏对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考核手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个别平时不好好学习的学生在考试时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却获得了比较高的分数,而平时踏实学习的学生却只获得了较低的分数。这种成绩的反差直接导致了学生心理的不平衡,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使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考核方式的单一性,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只注重最终的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这种评价手段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所学知识的情况,其评价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大打折扣,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2 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做法
针对以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以期达到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2.1 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
在每一堂课开始之前,作为授课教师首先要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所谓知识目标是指学完课程后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目标是指学完课程后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通过所学知识能够做什么;而情感目标是指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学习之后获得的感受或体验。上课之前,教师应当对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论文摘 要】本文从提高金融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出发,结合作者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充分考虑金融类学生培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对利用网络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进行了探讨,主要从六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等院校金融学类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不断掌握更新、更丰富的经济学理论、方法和知识,及时了解新的学术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教学手段改革的要求。金融学类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理论性强、政策性强、经济学方法应用多、图表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等特点。因此,利用传统的黑板书写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必然存在着无法进行图式、报表及大型案例的课堂演示教学,极大地影响着授课速度,同时也存在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交流少、教学效果差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改革金融学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便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主要应用方式
1.无纸化备课网上传输讲稿
从长远趋势来看,无纸化计算机投影教学将是高等院校金融学类教学的发展方向,利用office工具的powerpoint、excel和word软件制作的讲稿,不仅具有版面美观、信息量大、易播放、教学直观等优点,而且还容易保存、修改和网上传输。在采用计算机投影教学的情况下,使计算机通过局域网与internet连接,只要任课教师把事先制作好的电子讲稿存放在internet网络各网站的文件夹或e-mail信箱中,便可空手走进教室,方便地从教室的网络计算机上取到自己的讲稿,轻松自如地进行计算机投影教学,并可在任何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取到该讲稿及其他事先存放的文件,也可将自己的讲稿和其他资料在网上,使任何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都能接收到网上的信息。
2.网络查询资料丰富教师备课内容
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起步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阶段,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结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内容以及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授课,注重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上各网站提供的查询功能,根据限定条件迅速查询到备课所需要的内容,既方便、快捷,又全面、系统。而且利用网络查询备课资料可以避免任课教师在以往讲课举例中的“假如”、“如果”等虚假的例子,网络中能为任课教师提供最新的讨论课题、丰富教学案例,使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更丰富、更生动,理论性更高,实践性更强,必然会提高任课教师的备课水平和教学质量。
3.扩大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金融教学以案例为主,传统黑板书写式教学效率极差,利用计算机投影教学,任课教师只要把教学案例和较大的图表利用扫描仪扫入计算机,存入计算机硬盘的文件夹或软盘,便可利用计算机在较短的时间内播放教学案例和图表。学生也可做到专心听讲,只需对教师讲解的重点问题或扩展性问题进行纪录,不必去抄案例和图表,既节约时间,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4.增加动画内容,提高ppt电子讲稿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pt讲稿的制作质量,利用动画技术、切换技术等制作高质量的ppt电子讲稿,提高教学用电子讲稿的“美”感,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为促进电子讲稿质量的提高,学校在制定多媒体教学电子讲稿审查、评价、考核、奖励制度的同时,应加大培训的力度,并定期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大赛,促进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5.利用校园网双向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任课教师可在校园网的个人主页、聊天室或e-mail信箱中开设教学问题讨论专栏,定期或不定期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讲课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详细辅导或给出提示要点、答案等,对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给以提示和指导。学生也可对任课教师授课内容的不同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任课教师的讲课内容、方式等提出要求,对任课教师讲课的不足或不良行为提出意见。通过这种双向的师生交流,可以起到促进教学相长的目的。
6.利用留言板或电子信箱监督考核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
利用留言板或电子信箱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意见,监督教师的教学情况,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查阅留言板了解教学中学生的意见,从而避免过去那种由教师和领导代替学生评价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现象,实现对任课教师的公正评价。当然,这种自由发表意见的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应加强引导与管理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基本结论
以上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了六个方面的教学体会,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金融学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促进教学相长,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难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要最大限度增加信息量、合理组织和选择授课内容,扩展自身知识面及其技能以增加授课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要求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网络技术水平以及制作ppt电子讲稿的技能,以达到更好地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作用。在高等学校的金融学类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各任课老师应将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金融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唐卫清.信息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马时来.计算机网络使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教学方式;多元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关于《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美国经典教材为范本,其中以(美)罗宾斯、贾奇的《组织行为学(第12版)》、(美)海瑞格尔的《组织行为学(第11版)》、(美)谢默霍恩(Schermerhorn,J.R.),(美)享特(Hunt,J.G.),(美)奥斯本(Osborn,R.N.) 的《组织行为学(第八版)》为主要代表,美国的《组织行为学》教材主要特点在于在深刻把握组织行为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一改以往组织行为学晦涩难懂、令人望而生畏的印象,展现的是生动的心理活动描述和鲜活的工作、生活体验,由此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和对现实的融会贯通。此外,国外还有很多有关《组织行为学》的案例教材,在有效讲解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往往比较注重的是通过案例和课堂练习或游戏的方式展开辅助式教学,以促进学生对具体理论的现实运用和吸收转化。
在国内,相关的经过中国本土化改造的《组织行为学》教材也有很多,在教学方式的采用上,也已经出现了案例式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尝试。《组织行为学》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如教学方式不够多元化、教学案例材料不够结合中国实际、双语教学内容编排上不够科学等等。为此,在结合数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以《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为例,旨在有效探索出一条有关教学方式多元一体化运作的合理思路与做法。
二、教学方式多元一体化设计的思路
为了促进《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教学方式多元一体化运作”,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和探索:
(1) 教学素材库建设
它主要涉及教学案例库、多媒体教学影音资料、相关行为和心理测试量表、课堂习题和游戏等方面的教学素材收集与汇编。它是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辅助部分,强调在讲解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通过融入丰富而生动的教学案例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相关行为或心理量表测试,让学生在不断加深对自我心理认识前提下,进而了解人的行为规律,并最终有效把握和利用这些规律来提升管理技巧和水平;通过课堂的行为或心理游戏、课后的拓展式习题训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认识。教学素材库的建设,不仅能极大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有效促进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创新与升级。
(2) 教学内容的编排与设计
第一,进一步加快适合中国学生使用的《组织行为学》双语教材建设步伐。基于《组织行为学》教材本造的前期成果,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德主编的《组织行为学》(第三版)为主要蓝本,结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美)罗宾斯、贾奇著《组织行为学(第13版)》(清华MBA核心课程英文版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美)希特(Hitt,M.A.) 等著的《组织行为学(英文版)》,形成《组织行为学》新型双语教材。在双语教材编写过程中,主张采用嵌入式的双语教学方法:即中文教学材料与英文教学材料互补的方式,中文教学内容侧重于对课程知识体系与框架的介绍,英文教学内容则侧重于对于围绕某个经典理论或前沿问题的剖析和研讨,从而形成中、英文教学内容编排上的互补格局。嵌入式双语教材一方面能保证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能有效兼顾学生对该课程专业英语的学习和把握,促进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
第二,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编排,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一体化运作。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还考虑到配合案例教学与实验或情景模拟教学方式的开展:在个体行为理论部分,注重一些人格、气质方面的心理测试题或习题的编排;在群体行为理论部分,要配合团队实验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来编排具体内容;在组织行为理论部分,重在编排一些案例分析。
(3) 新型教学电子课件的研发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与重构前提下,还要开发出与之相配套的电子教学课件。此教学课件的研制,除了要与双语教学开展适应之外,还要融入一定的案例,促进案例教学方式的开展,也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开展打造基础。在课件制作阶段,除了将基本中、英文教学内容所涉及知识体系进行呈现之外,还要兼容相关案例或焦点的视频材料、图表,还可以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有效盘活网络上的相关教学资源,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忱。
(4) 教学网站建设与运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微课
以投影、幻灯片、录像、手提,Ipad,Wifi等多媒体教学出现的时候,多媒体技术不断地对传统教育进行挑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应用在高职院校的各个院系、各个教学领域。
1 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
现代高职院校的多媒体学主要有4种模式:教室内X~--一模式,即教师在上课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授课;校内一对多模式,即通过学校内网络进行集中式授课;异地实施交互式互动教学,学生可以在校内外得到名师的指导学习,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如远程开放教育;在线认证选择性学习,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自主地选择学习情境,进行在线个性化、互动性的学习。
1.1 基于梅耶多媒体理论的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
梅耶认为多媒体是用来体现图片和文本的,这里的图片可以是视频、音频、图像、多媒体动画;这里的文本可以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等。多媒体的学习指人们可以利用图像和文本在心理上建立认知,是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
高职院校的多媒体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学习者可以通过图片和文本信息中获取信息;感觉记忆,学习者可以通过耳朵、眼睛、触觉进行记忆;选择,学习者通过多媒体呈现、感觉记忆过程中进行信息选择的过程;工作记忆,学习者通过图像组织图像模型、通过文本、声音组织言语模型。
1.2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
高职院校的多媒体教学案例应用具有市场前沿性、效果实用性、素材新鲜性、案例经典性。市场前沿性,说明教学与时俱进,与当前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相接轨,符合学生就业的根本方向;效果实用性,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都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符合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高职教学模式;素材新鲜性,高职院校的多媒体教学素材是最新,代表信息内容的新鲜面,如Photshop Cs6教学“淘宝天猫网店设计”的教学素材具有新鲜性,让学生能接受新鲜事物;案例经典性,高职院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具有经典性、迁移性,如Flash Cs6课程设计中,组件应用的项目教学中,可以在网页设计、程序开发中都具用相似的设计与制作模式。
2 微课在线学习平台网络课程
2.1 建构主义理论的在线学习平台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是利用教材的固定式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积极地学习过程。现代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是利用网络课程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在线学习平台教学活动体现开放、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习主动积极地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线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设置网络课程的素材、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教学评价,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在线学习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平台的构建。
2.2 微课程
高职院校的微型课程不单纯是学习资源的整合,它应该有完整的教学结构,包括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学习效果评价、课程学习认证、微课的组织。
高职院校微课=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认证服务+微课组织。
2.3 在线开放课程
云计算机为微课、策课程与MOOCs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信息化时代,学生应该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利用互联网自主地构建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最佳的时间,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公开性、共享性的学习。
3 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方向”微课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
微博、微小说、微信、微访谈、微电影等微时代产物不断地涌现,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方式出现在互联网终端中。高职院校的多媒体教学注重开放性、共享性、实时性、时效性、评价性。针对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方向”微课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笔者根据自己近10年的计算机应用教学,经历了Photoshop图像处理教学、Flash平面动画制作教学、CorelDraw矢量图制作教学、Dreamweaver CC网页设计教学、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教学的经验;以浙江广厦学院“多媒体教学方向”微课在线学习平台设计为模版,以Photoshop课程为一门课的在线学习平台设计为入手进行研究与设ito
3.1 微型资源
“淘宝天猫网店设计”微课在线学习平台的资源包括: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教学素材、教学模版,微课在线学习平台中涵盖了服装、鞋包、饮品、饰品、数码手机、护肤彩妆、家居家纺和小商品等店铺装修模版;支持多媒体教学,微课在线学习平台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文本、图像等一系列媒体组合的形式进行呈现;多终端显示,包括互联网PC终端、IPAD移动终端、开放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进行不同的学习形式;自主构建学习资源,丰富的微型资源可以认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需求、自主地构建学习资源;教学针对性强,内容短小、精悍,微课在线学习平台可以针对某个小知识点、某个学生,以实用性为目标开放性、自主地构建学习。
3.2 学习活动
微课内容的设计应更多考虑学习过程,通过学习过程的有效设计,从而有效地支持学习的内容深度、广度,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平台自主地选择学习模块,按照学习内容的过程逻辑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对学习能力深度挖掘。微课中不仅包含微频内容,还包含“(Watch)观看视频”“(Think)思考”“(Big Deeper)深入学习”“(Reflect)反思”四大模块及其他辅助功能。
3.3 学习评价
丰富多样的微课内容应该有质量高、素材新、应用性强、互动性好的学习资源,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完善的评价体系,安全可靠的网络保证。
移动学习具有开放性、普及性、实时性、共享性、安全性的特征,微课在线学习平台包括资源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行为、学习评价体系、认证服务等具体教育活动组成。在线学习平台中应该记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次数、构建学习资源的情况,提交作业的质量来形成评价方案。
微课在线学习平台的评价:可以结合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来进行,可以通过阶段性评价与考核目标进行融合;课程融合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模块进行深度融合,每一个知识点都有考评和测定评价指标;及时反馈和教学反思,使得学习构建学习资源的情况和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及时的评价、及时的反馈和及时的教学反思;微课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学生、家长、企业可以同时在线互动与交流,进行在线学习评价。
3.4 认证服务
微课的认证服务应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的认证服务体系,由学校、企业、行业统一设置认证标准、内容和规范。
有些高职院校采用了学分认证、技能认证的方式,也有些高职院校采用了微课认证的电子证书;这样的认证方式有利于证明学习的情况,更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学习历程、学习兴趣、学习状态等,为个性化学习内容的推荐和学习服务提供了便利性。
3.5 微课组织
以“淘宝天猫网店设计”微课在线学习平台为例,进行微课组织中,以知识点、实践操作能力点为中心,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素材,构建学习环境,来获得学习知识,使得微课中的交互性中学习,学习资源的动态性、实时性、共享性。
以“珠宝手表类店铺装修”微课为例,学生可以构建珠宝、手表、饰品等相关的素材,自主选择白色调清新风格、暗红色民族风、暗色冷酷风格进行配色方案,在线共享性的学习,在线提交所学作业,在线平台实时记录了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形成学习评价。
4 微课在线学习平台的网络安全策略
美术课程是一门人文性质的艺术课程,在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美术学习能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对美学的不同理解。形成思维创新意识。为了更好的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美术教学相结合,就需要了解其学科特点。
(一)美术作品的直观性
每一件美术作品都凝聚了每一位画家的心血。线条的引用、色彩的明暗、形象的刻画都直观地传达了每一位作者的思考。一幅作品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二)美术作品的创造性
美术学科是富含创造力的学科。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美的思考在不断加深,只有倾注了作者的思考、看法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才能被大众接受。任何模仿都不能模仿作品的精髓,只有依靠真才实学创造的作品才具有创造力。
(三)美术作品的知识性
一幅美术作品是历史的积累与沉淀。每一幅幅作品暗藏一段段历史,反映了各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因此,欣赏美术作品需要有一定的知识面。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每一幅作品背后的历史,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二、充分掌握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应用领域中的优越性已不言而喻,它充分的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合理应用好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功能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合理利用音响媒体,在美术教学中配合图像播放背景音乐,活跃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情绪作用。合理利用声像媒体使学生同时接受听觉与视觉两方面的信息,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合理利用光学媒体,投影仪如今以被广泛应用,通过一系列的光学设备,将放大的图片资料得以共享,在静止的状态下观看图片,对学生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以外,这对于教师来说,省去了板书的时间,缓解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一)依据教学目标讲求效率
小学生由于年幼,对很多问题都充满好奇,偏爱活泼可动的形象思维,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学生对新鲜的视频等新形势教学充满好奇,从而不满足于教师单纯的口语讲述。长此以往,容易滋生小学生厌倦传统课堂,依赖于多媒体课程。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充分依据教学目标在合理的时间段内播放相应的内容。一切形式的教学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
(二)依据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多媒体技术
并非全部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或者课件资源来展示。有些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利用自身学习经验来教学才会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适度、实用、高效、科学的原则。不可仅仅为了便利而将知识内容流水式的在学生脑海中过一遍。这种教学百害而无一利。
(三)注意多媒体教学的渗透性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教师的理念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学生学习效率以及身心特点仍是课堂的主旋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违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学生应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者而不是奴隶。多媒体技术首先应该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科性质,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的相结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互适应,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传统教学优势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屏幕取代黑板,网络取代老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最后,教师应努力掌握好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获取优质的网络资源,将多媒体技术的有趣性、实用性赋予到学习中,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一)《动物的脸》教学案例分析
《动物的脸》为美术课本第九册的内容,该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颜色搭配能将动物的脸夸张的在现,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戏剧脸谱》教学案例分析
《戏剧脸谱》旨在与了解中国传统戏剧脸谱的造型、色彩,初步了解脸谱的有关知识,学习我国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本课的学习之前,可以进行猜脸谱的小游戏,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放不同的脸谱图案(张飞,关羽,包公),让学生分别猜猜是哪些历史人物。通过不同颜色的脸谱分析,使学生们了解到在不同脸谱的颜色分别代表了什么性格的人物,寓教于乐,增强了课堂趣味性。
(三)历史题材画作教学案例分析
在欣赏“历史画”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委拉斯贵支的《勃鲁达的投降》或德拉克罗瓦的《希奥岛的屠杀》,就需要学生了解到当时真正的历史史实。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于书上的大画面,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力,达到了欣赏的目的。小结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小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成长之中,对一切的事物缺乏准确的认知,因此在美术课堂之中引入多媒体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美术作品,同时与能不断激发学生创造力,相信教师只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课堂效率将会不断提高。
作者:于桂丽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汪灵芝.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3,(10):88-8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122-01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是被限制在书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对地理学科应有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探索。这种缺乏生活感和现实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亲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将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生活体验,选取教学案例
新课改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案例,使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新学知识。
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且生活体验的范围也不仅仅拘泥于地理学科。一些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的现象,如四季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实是与地球运动状况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讲述“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能以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为教学案例,就会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相应的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交通运输网》时,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火车票,如动车票、老式非空调车票、空调车票、高铁票,然后告诉学生坐不同火车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出行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借此理解交通运输知识。
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体验,也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在讲述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初中语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名句,让学生明白气候差异也会导致景观上的明显差异。
二、根据乡土资源,选取教学案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乡土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应用乡土资源,能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觉得教学内容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应选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让教材知识点和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举当地自来水厂处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自来水厂用沉降等物理手段处理污水的过程,了解细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应用等。从这个例子中,学生了解到水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本地有什么乡土资源。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最后,教师再总结乡土资源的开发方式。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的乡土资源的同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热点,选取教学案例
尽管地理是一门时效性比较强的学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数据和信息还是难免会落后于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师只有紧跟时展的需要,及时选取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在选取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更新教材的过时信息。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时,教师应该出示我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并告诉学生,由于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孩是“超生户”,再加上流动人口数量增多,会出现多报或漏报户籍的现象。然后,教师再根据我国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让学生探讨我国目前多生一胎的政策。教师也可以针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热点来安排教学,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防震的措施,并且与我国汶川大地震进行比较。通过这些措施,学生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联,从而与时俱进地学习地理知识。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信息化教学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作为即将离开校园走向工作社会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教育也能为其更好就业与择业提供积极帮助。长期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开展形式上十分单一,较为僵化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效率十分低下[1]。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得益于信息化教学进行适当调整和转变,在教育教学创新十分普遍的情形下,通过信息化教学来达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也具备了现实可能。
二、信息化教学及其具体价值
第一,信息化教学及其发展。[1]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新型科学技术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法之一。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各个教育阶段均十分重视信息化教学硬件的购置以及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当前,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普遍的教学形式,在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信息化教学都对于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发挥出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诚然,信息化教学在不断发展以及应用中也需要进行较好的规划和设计,科学地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也是其正向价值得以发挥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信息化教学在高中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信息化教学在高中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整体教学质量。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在思想政治课堂整体氛围较为沉闷这一因素影响下,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应用了信息化教学后实际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便得到了多元化,单位时间内的实际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也能获得较大提升。此外,信息化教学下学生对于某些政治理论的理解也将变得更为容易,这一优势作用影响下信息化教学也具备了更多的应用价值。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具体设计
第一,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解读,在信息化教学相关技术影响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解读,将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展示与分层解读更是能够提升课堂教学实际效率。例如,在“一国两制”这一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进行课件下载,也可以自行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在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教师口头讲解相互结合也能对于“一国两制”的起源,发展及影响等知识告知给学生。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多媒体课件与教师口头讲述可以进行较好融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阶段部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本身的理论性较强,在信息化教学缺位下,单纯依托教师更是增加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二,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进行教学互动。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进行教学互动也是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设计之一,良好的课堂互动环境与氛围形成后也能为信息化教学应用价值发挥作出贡献。建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应用之前应当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程度进行规划,结合具体章节知识特点进行互动节点与互动方式的选择。例如,在提依法治国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制社会相关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凭借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堂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课题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进行上传。教师对于各个小组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也能形成较好的教学互动从而提升高职思想政治课实际课堂教学质量。第三,信息化教学下案例分析与引入辅助课堂教学。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信息化教学可以进行较好融合,在信息化教学应用程度不断加深下将部分教学案例通过信息化教学设备展示并进行课堂讨论也是一般的教学设计方向之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案例,将此类案例通过文字或视频形式安插在多媒体课件中,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也是较为高校的多媒体教学应用形式。例如,在公民基本素质的相关教育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选取部分不文明现象案例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出来,在这一情形下与学生一同进行案例分析,并引出优秀公民应具备的一般素质,也能达成较好的教学目标,而反面案例的引入与多媒体教学的动态展示,更能加深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程度。[2]
四、结束语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信息化教学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信息化教学本身是一种创新程度较高的教学形式,而信息化教学本身也需要成为辅助常规教学的一种有效工具。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和主导者,其需要加强对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程度与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教学应用进程中,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更是要结合学生实际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不断调整,确保信息化教学正向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培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8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51―02
1引言
随着科技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的重要性。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数学这门课程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利用数学这门学科工具可以解决很多经济管理类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因此,对于经理管理类的专业有必要开设经济数学这门课程,并且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经济数学这门学科也很好的促进了经济管理类的学科的进一步的发展。
作为独立学院的经管类专业,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此从经济数学教材编写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应具有针对性,这样才会更有利于独立学院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和形式重视的是演绎推理,逻辑理论性强,而且大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显得枯燥无趣,尤其经济数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课程,教学对象是经管类的学生,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文科出身,数学基础薄弱,逻辑推理能力差,因此,如果采用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经济数学的厌学情绪。鉴于此种情况,作为经济数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创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譬如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并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或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实验及数学建模等。至于其他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主要讨论案例式教学法在经济数学中的应用。
2独立学院经济数学中的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就是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相关实际的例子,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意在培养学生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在经济数学教学中应渗透这种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教学案例的选材
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适当的选取相应的案例,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经济数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这门工具学科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针对案例的选材做进一步的讨论分析。
2.1.1案例应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点的背景
在案例的选取上,应针对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特点,并结合经济管理类的相关专业知识,选取相应的教学案例。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加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例:假设某工厂生产某种产品x个单位时的总成本函数C(x)=1000+10x+0.01x2(元),若该产品每单位的售价为30元,求其边际成本函数及在产品销售平衡的状况下的边际利润函数,并求产量为800个单位时的边际利润,并结合经济管理类的知识说明其经济意义。
解析:随着经济类的学科知识的发展,经济量化分析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手段,这与数学这门工具学科在经济中的应用是分不开的。边际成本,边际利润这两个概念都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同时又与数学中的导数密切结合,因此,该例题很好的体现了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
2.1.2案例的难易程度应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于重点院校的学生而言,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选择案例时不宜太难,应偏向中等或中等偏下的水平。同时,案例还应该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得学生容易理解接受。
2.1.3案例的选取应尽量贴近实际生活
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学以致用。
2.1.4案例的取材应符合相应的教学内容
选取的该案例应和本章节所讲授的数学知识点保持一致,不能偏离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也更能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2.2案例教学的设计过程
传统的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以逻辑推理、演算为主,一般采用讲授法。而独立学院的经济数学的教学对象,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他们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就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案例式教学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索研究。
2.2.1案例在教学设计中的位置
一般而言,在案例教学的数学设计过程当中,案例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环节之中:导入环节、教学过程环节、总结环节。当案例安排在导入环节中时,此时的案例起到的是导入新课的作用,为后面讲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做好铺垫工作。同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教师进行主要内容的授课。当案例设计在教学过程之中时,此时的案例可看做是对主要知识点的应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案例设计在本节课的总结环节时,则该例题可以是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延伸,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2.2.2案例教学注意的事项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事项:
首先,案例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应是从容易的,再到复杂的,这样易于被学生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其次,教师应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在案例的选取时应尽量生动,同时,增加师生的互动。在教学过程当中,体现教为主导,学位主体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后,可与其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例如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案例,这样更加生动贴切,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关键词:品德;社会教学;多媒体技术
一、多媒体技术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它更注重学生的成长。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思想中就提到———教育要回归生活。以便学生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要想真实的生活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再现,多媒体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小学生创设接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内心情感的激发创造一定的可能性。(二)教学内容直观化。将抽象的知识和不易观察的事物变得直观可视,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功能之一。它可以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看到天安门的实景,可以在一分钟内看完小草从种子发芽到长成的全过程,可以通过视频仔细、多次地观察交警的各种手势。这种功能可以让品德与社会课的知识点更加浅显易懂,帮助学生快速完成学习内容。(三)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想像力,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独特的认知方式,多媒体可以运用形、声、色等手段传情达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情感。同时,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这个世界。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多媒体技术能力较低。在农村学校,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多媒体应用能力较低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将课件当作黑板来用,将计算机当作播放器来用的情况经常出现。多媒体应用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观念问题,部分老师坚持着多媒体无用论,认为自己不用多媒体一样能上好课,却没有意识到,用好多媒体技术可以让课堂效果更上一层楼。二是技术问题,制作粗劣的多媒体作品不但不能提升课堂效果,还会有所降低。(二)多媒体应用的目的不明确。教学中多媒体的设计是一种预设式设计,其目的有的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有的是为了提升课堂气氛,还有的是为了减少备课、上课工作量,依赖课件推进教学。以上不论哪一种情况,都偏离了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初衷,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课程要求。过度依赖课件还会造成教学过程机械化,不管需不需要,逼迫教学跟着课件走,将使课堂缺乏生成性、灵动性。(三)教学设计内容不合理。由于对多媒体应用的目的不明确,部分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会以多媒体素材和课件的设计为主要关注点,而忽略了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致使教学设计内容偏离了学生的可接受范围。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却阻碍了学生的学习。
三、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多媒体设计能力。教师多媒体应用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观念问题,二是技术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办法并不难,我们可以通过优秀多媒体教学案例的展示和理论指导来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可以通过技能培训、校本研修和比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技术。要使教师多媒体设计能力显著提升,达到理想的效果,一定要将这些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二)按需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具有教学辅助功能。运用多媒体课件,只是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达到恰到好处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时,首先要分析教学需求。不能为了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华丽技巧而过多使用多媒体效果和素材。避免出现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如无关动画等,会扰乱学生对教学重点的关注。教学手段一定是为教学服务的,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课,在多媒体内容选择上,一定要讲究思想性、科学性。(三)多媒体应用要促进教学内容创新。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呈现大量知识,但我们不能仅仅把课件当黑板来用,而要发挥多媒体资源种类多、容量大、设计自由的特点,展现出富有创意的、用课本和黑板难以体现的内容。要关注课堂现象,观察学生表现,利用课件但不局限于课件,根据课堂进展采取不同措施完成教学内容。同时,多角度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多媒体设计要确保教学由繁化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为了将课堂中复杂的内容变简单,抽象的内容变直观,用最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要做到能省则省、能简则简。不能因为融入了多媒体内容而使课程多出了几个环节,多出了不必要的内容,更不能为了应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变得拖沓冗长,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五)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多媒体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喜爱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要寻找适合当前学生认知水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低年级学生可以用到喜羊羊、光头强等素材,高年级学生则不行,他们需要更有思想性的素材。多媒体的应用要符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要能够贯彻启发性原则,能帮助学生扩散思维,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作者:付建军 单位:修武县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卢玉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分析[J].知识文库,2016(1).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界,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密切。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统计学》授课中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得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统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统计教学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统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统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因此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的。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与一般的课堂讨论不同,案例教学是以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和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以学生为主角,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论证,选取最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统计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的过程,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统计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信息的交流,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讨论,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下结论的教学方法。统计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教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生命力。
但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首先应编写出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
教学案例要突出“精”和“新”,所谓“精”就是不求量多,但求质高,所谓“新”就是案例要与时进步,具有时代特征。对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体会:如每逢年末,组织学生适时地搜集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网络系统等公布的有关统计方面的主要资料和数据做与教学相关的新的案例,学生在完成案例的编写过程中,既锻炼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提高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正是统计课的一个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实施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因此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闫晓波。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建设问题[J].北方经贸,2002,(2):116~117.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48-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项目(2014KG50)其他项目――“促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项目”(PXM2014_014224_00009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戴东红(196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金融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大纲要求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价和讨论,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性强、理论繁杂且抽象,是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我国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案例选编与使用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原理理解的深浅,进而决定案例教学的成败。本文就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编与使用技巧展开探讨,以期提高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改革的预期目的。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
不是任何事例都可信手拈来当案例使用,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的甄选和编写应围绕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做到深入浅出的同时,遵循如下原则:
(一)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典型性是指案例必须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紧密相关,最能反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而且在众多可选案例里最具代表性,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在讲授“资本的本质”时,可以选择“不幸的皮尔先生”作为教学案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地理论》中,为了说明资本的属性曾转述过这个真实故事:皮尔先生带着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货币及劳动力去澳大利亚的斯旺河,企图在那里赚取剩余价值,可是到了物产富饶、极易谋生的澳大利亚,工人都跑光了,皮尔先生连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没剩下。究其原因,马克思指出是因为皮尔先生“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这一案例突出反映了资本的增值及社会生产关系的属性,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针对性强调要围绕具体教学内容来选编案例,力求每个案例都能充分地体现教学所对应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使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案例结合得更充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例如,关于海尔“业务流程再造”的相关资料非常多,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的话题也很多,但如果选编为政治经济学案例,组织资料时就必须有所取舍。针对资本的循环与周转这一知识点,以《孙子兵法》“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飞”说明速度快可以让石头在水里“漂”起来,而减少库存、加速资本周转也可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这就是被广泛使用的“海尔是怎样让石头‘漂’起来的”经典案例。
(二)案例要体现逻辑性和本土性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的科学,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知识整体,共同构成了学科的知识系统,案例教学不能把它分割开来。在选编案例特别是综合型案例时,由于案例可能涉及学科的多个知识点,此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知识点间的前后关系,突出其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统一清晰的脉络,防止案例的引入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破碎。
由于学生对国外的经济政治环境不了解,分析讨论国外的案例常常难以切中要害。而本土化的案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学以致用,因此在选编案例时要更多地使用发生在国内的、身边的案例。例如价值理论中有关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教学,就可以选用中国的“民工潮”“民工荒”作为案例。通过本土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现象,关心本国的经济发展,用经济理论指导实践。
(三)案例要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
实用性是指案例的选编要贴近现实生活,多引进一些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热点案例或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结合在一起,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时,可以选取学生接触最多的水果市场的价格变化作为案例;在讲授资本积累理论时,可以选取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企业扩张的例子,使学生理解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区别。
时效性强调的则是案例选编要紧跟时代步伐,教师要凭借自身对经济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尽可能从社会实践中搜集、整理最新的或者第一手的资料,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统计数据等,以提升案例的吸引力和新鲜感。比如,在介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时,可以采用当年最新的“中国大陆财富排行榜”作为案例。对这些经济现象,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和直观感性的认识,能够从中获得学习政治经济学的乐趣。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的正确使用
如果说高质量的案例是案例教学功能实现的基础,那么正确使用教学案例就是案例教学功能实现的关键。
(一)案例呈现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可以通过印发文案材料、教师描述、课件演示甚至模拟表演的方式呈现,让学生熟悉案例并产生疑问。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在一节课的末尾,以留给学生充裕的课后时间去思考案例、展开分析和交流,为下节课的课堂案例讨论做好充分准备。案例呈现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案例。例如采用文字、图表、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呈现案例,使之更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要精心设问。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案例的深度和涉及的理论知识来设计让学生思考的问题。问题难度须适中,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过于艰涩则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讨论分析重在激发学生交流和研讨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集中学生集体智能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案例讨论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学生个人准备,小组内讨论;也可以以组为单位,展开小组间辩论;还可以让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分析案例,其他组的学生随时提问。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教师如何通过启发引导、组织调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
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是案例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要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述为主,教师点评为辅。二要营造宽松民主氛围。在师生平等,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予所有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促使学生运用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大胆进行独立思考。三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让学生大胆发言,对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予以肯定和鼓励,尊重学生的观点,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四要加强引导。教师在案例讨论中要善于因势利导,当讨论冷场时,要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当讨论气氛过热时,要会“降温”,以防陷入无谓的争论;当讨论相持不下时,善于化解僵局;当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把讨论带回正确的轨道。
(三)总结评价应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教师最后对案例讨论的总结和评价是对前一个教学环节的概括和提升。教师既要结合案例做出理论上的阐述,指出其中的关键知识点,又要恰如其分地对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优缺点做出评价;既要给出分析案例的思路或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又要给学生留出进一步思考的余地,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而广泛的探索。通过总结和评价,一方面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从个别扩展到一般,从而掌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了解所学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学会学以致用。
三、影响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和使用成效的关键
影响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与使用成效的关键是教师、学生、教学条件、课堂规模等因素。
(一)实现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唱“主角”,而教师则由原来的知识讲授者变为案例讨论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作用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果教师对此缺乏清晰准确的认识,不能及时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就可能在教学案例的选编和使用中出现偏差。
(二)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教师只有对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有非常透彻的理解,对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才能甄选和编写出恰当的教学案例;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和个体差异,才能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案例教学中有效参与;只有具有很好的课堂调控能力,才能把握学生的思维进程,主导讨论方向。因此,现阶段要努力提升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案例的选编和使用成效才能得到保证。
(三)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过程始终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关于案例选编和优化使用的所有努力最终都只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过程,教师要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心理感受、给予学生积极评价等方面做出努力。当师生间情感距离逐渐缩小时,学生能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理解、信任和肯定,其内在发展潜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
(四)改善案例教学的教学环境和设施
教学环境和设施的局限性制约着案例教学的效果。传统的学生面对讲台“秧田”式的教室布置不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案例讨论,交流互动。为此,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设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其设施摆放和环境布置要与案例教学的场景要求相适应。在现有条件下,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案例声像并茂地展示给学生,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以求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控制大小适中的课堂规模
课堂规模是制约案例教学实施的外在条件。适当的课堂规模有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欧美国家长期的案例教学实践证明,实施案例教学最佳的课堂规模应是25~30人之间,人数过多或者过少教学效果都不好。人数太少,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多思维方式的碰撞和不同观点的充分交汇,导致案例无法得到充分分析和讨论;人数过多,又会影响到一些已做充分准备但没有机会发言的学生,其发言积极性会因此受到打击。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课堂的质量,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 张君玉.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2).
[2] 陈前军.论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J].教育与职业,2007(11).
[3] 李珍,王伯达,闫放.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