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责任管理制度

社会责任管理制度

时间:2023-10-13 16:1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责任管理制度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内部督促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1)05―0074―08

近年来,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潮流在国内外蓬勃兴起,可持续金融以及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已经深入到金融业的每一个角度。不过,与国外同行相比,国内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并不如意,无论是在环境、雇员、消费者还是在社区等领域,大多未能尽到应尽的责任。例如,对于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至今“绿色信贷”更多的仅是停留在一种口号的宣传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初始动机远超出其社会责任的意识。再如,目前国内银行业长时间的强制加班、加班不付加班费、同工不同酬、劳务派遣、性别歧视等几乎成为普遍现象,这使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工会法》以及相关的劳工保护政策处于空转无效的状态。此外,国内银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金融垄断地位以及保护银行利益的特殊金融政策,在与消费者的关系上一直在扮演着“店大欺小”的角色,深为广大消费者诟病却又无可奈何。无疑,造成国内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滞后的原因很多,但内部督促机制的建设滞后,显然是重要环节之一。

一、国内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督促机制的建设

从实践角度来看,近年我国商业银行在践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完善内部督促机制的重要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中国银行业协会在2010年颁布的《中国银行业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指出,我国银行业各金融机构积极完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从理念上、组织框架上探索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制度化与常态化。

至今,大型商业银行及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建立了专门的社会责任工作管理团队,如中国工商银行的“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国家开发银行的“教育培训局”、兴业银行的“社会责任领导小组和社会责任办公室”、交通银行的“企业文化局”、中国建设银行的“公共关系部”等。其中,交通银行已于2007年在董事会下设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交通银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社会责任委员会工作条例》,在境内上市公司中可谓首开先河。目前,交通银行董事会社会责任委员会由行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委员,根据相关工作条例和董事会授权开展工作,主要负责研究制定交通银行社会责任战略和政策,审核涉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授信政策,对交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并根据董事会的授权审批对外捐赠事项。交通银行部分分支机构也成立社会责任管理领导小组,通过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并积极落实社会责任管理事项,切实加强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组织领导,确保社会责任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除建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团队外,大型商业银行以及一些股份制银行业也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一套具体的银行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例如,作为较早关注节能减排、倡导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兴业银行首创效能融资,积极发展低碳金融,以有益于环境和社会的方式发展融资业务,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兼容。为此,兴业银行制定了严格周密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其依据标准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外部规范。我国关于环境、健康、安全及其他有关银行信贷标准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第二,内部规范。兴业银行内部关于环境、健康、安全问题的信贷指引、风险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及内部管理规范。第三,特别规范。包括《赤道原则》、《国际金融公司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绩效标准》和《国际金融公司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等。兴业银行承诺将持续关注并不断改进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措施,根据不断变化的外界情况,进行定期评审与修订,以保证环境与社会管理体系的充分适用性。依据以上标准,兴业银行构建了一整套的银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流程以及具体运作体系。另外,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其他部分银行也逐步建立社会责任的披露制度。

二、内部督促机制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近年来国内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督促机制”建设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不过,从法律的视角观之,国内银行业在社会责任管理的“内部督促机制”建设上,无论是在公司治理方面将践行社会责任融入到决策程序,还是在践行社会责任问题上提供专门的机构支持,以及建立并完善具体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体系,都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社会责任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银行决策中难以贯彻社会责任理念一

在实践中,除交通银行率先在董事会下设立了企业社会责任专门委员会外,其他大型商业银行以及一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仅设立了层级不一的社会责任主管部门,而除此之外更大多数的银行在公司治理架构上甚至尚未对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机构支持。同时,即使是已经对银行践行社会责任建立管理团队的商业银行,在技术设计上仍然很不完善。

首先,目前相关立法没有要求国内银行必须在董事会建立负责社会责任事项的专门委员会。中国银监会于2005年9月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试行)》第40条仅要求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建立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注册资本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战略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从目前实践来看,国内除交通银行外多数银行都未在董事会下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委员会,如中国工商银行仅将其“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置于高级管理层“综合管理部门”之中。显然,这种做法不足以督促银行践行社会责任工作的充分开展,至于如何将践行社会责任问题融入决策意识更是枉谈。

其次,有关商业银行董事会的职权以及董事的遴选标准及关注事项的现有立法,缺乏关注银行经济责任之外的其他社会责任的内容。第一,对于商业银行董事会的职权,《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试行)》第2条提到,“董事会应当诚信、勤勉地履行职责,确保商业银行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切实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并关注和维护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在董事会的具体职责方面,却没有将之贯彻落实,即没有将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视为董事会的具体职责。第二,对于董事的遴选标准,相关立法只考虑了董事在经济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在实践中,国内银行对包括独立董事在内的董事选聘标准考虑的基本上是金融与经济方面的能力,如独立董事的人数刚超过1/3的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对董事选聘的主要依据是:“充分考虑

被选任人员的素质、能力、责任感和独立性,并在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等方面能够互补。其中执行董事均多年从事银行经营和管理工作,独立董事和非执行董事普遍具有丰富的金融、经济方面的工作经历。”第三,在董事的具体职责规定中,也没有明确提到董事(包括独立董事)必须关注银行经济责任以外的其他社会责任。对此,《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试行)》第50条规定,董事对商业银行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务。董事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商业银行章程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商业银行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同时,2010年12月实施的《商业银行董事履职评价办法》对于董事与独立董事必须关注的重点事项的规定,也忽略了关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之外的其他社会责任。实际上,由于内部董事跟公司经营所存在的千丝万缕关系,必须更多依赖于独立董事在实践中推动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因为他们是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_6’不过,至今规定独立董事职责的最权威文件,即《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对于独立董事的职责的详细规定,虽然也会对上市公司践行经济之外的其他方面的社会责任有所涉及,但从总体上并没有明确以及直接要求独立董事必须关注上市公司践行经济责任之外的其他方面的社会责任。无疑,一旦立法没有要求银行董事必须对经济责任之外的其他社会责任问题兼顾,在实践中必将造成董事对银行经济责任之外的其他社会责任的漠视。

再次,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有的比例,对于他们是否能在公司决策中照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明显偏低,难以在公司决策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如交通银行董事会共有14位董事,其中4位为执行董事,5位为非执行董事,5位为非执行独立董事。显然,交通银行的这种董事会结构安排决定了即使在董事会下设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也难以保证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平衡。至于其他未能在董事会中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委员会的各大中资银行,独立董事所占董事总数的比例也偏低。例如,中国农业银行董事会的独立董事数目只有4个,不到13名董事中l/3,且都为非执行独立董事;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共有17名董事,其中独立非执行董事6名,刚超过董事总数的1/3;中国银行的董事会由13名成员组成,其中6名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接近董事总数的1/2。另外,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的独立董事数目也仅超过1/3。无疑,仅从当前国内五个大型商业银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来看,很难保证公司决策能够平衡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国内相关立法显然也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会尽职指引(试行)》第54条仅规定:“董事会应当根据商业银行的规模和业务状况,确定董事会合理的规模和人员构成。为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中应当有一定数目的非执行董事。注册资本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商业银行,独立董事的人数不得少于3人。”显然,这种规定以及低标准要求,无法要求银行建立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董事会机构。虽然,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第5条第(四)款中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的薪酬、审计、提名等委员会的,独立董事应当在委员会成员中占有1/2以上的比例。但在国内上市银行董事会的实际运作中很难做到这一点。

最后,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内容涉及对女性员工的特殊照顾、公平信贷权乃至对社区的责任等方面,如果要在决策机制中照顾到这些方面的利益,就必须把性别、区域等因素适当地考虑进董事的遴选标准,即董事来源必须多元化。而目前国内银行业对于女性员工的健康保护、公平信贷权等方面践行的社会责任,仍然相当不够。至于社区的社会责任,则根本就没有进入大多数国内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或体系之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董事来源没能实现多元化是其中之一。实际上,在花旗集团董事会的董事遴选中,为了充分照顾到性别平衡与地区平衡,主要是通过董事来源的多元化来促进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平衡。截至目前,花旗集团董事会中女性董事占2人,包括董事会主席与首席执行官在内的5位董事分别为亚洲人、黑人以及西班牙移民。至今,国内银行的董事选聘标准的立法与实践都未将此项内容考虑在内,功利性的选聘标准基本上是唯一标准,而没有照顾到性别、种族以及地区等因素,这就无法保证在银行决策上对利益相关者的各方面权益进行均衡。如果说目前多数国内银行的利益相关者都在国内,董事遴选中人种方面的因素可以不考虑的话,将性别、地区等因素考虑进董事遴选标准中则是能够做到的。

(二)多数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体系

至今,除少数国内银行,大多数银行都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对外金融业务以及内部经营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统观国内商业银行的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在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上存在的重大缺陷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数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对外业务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例如,为落实绿色金融政策,银行应该建立和配置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赋予相应权限,使他们在日常金融服务中能保证有关政策的执行。银行有无绿色金融专责部门,在研究制订行业、特定客户和项目的准入标准和政策,对绿色信贷政策和标准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为业务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开发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是大不一样的。但根据各大银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在中资上市银行中,仅有兴业银行成立了专门管理环境相关事务的部门――可持续金融室,招商银行在总行成立了由不同部门人员组成的绿色金融小组,其他银行尚没有成立类似的专门部门。一些大中型商业银行将具体的环境事务分配到原有不同部门分别执行和管理,规模较小的几家银行则尚无资料显示其在这方面的表现。

第二,国际银行业所广泛接受的践行社会责任的国际规范(诸如《赤道原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联合国全球契约》),还未能完全纳入国内银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在各大银行2009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兴业银行明确表示已将《赤道原则》、《国际金融公司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绩效标准》和《国际金融公司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纳入了公司的对外金融业务社会责任管理制度体系之中。截至2010年底,只有国家开发银行等少数几家中资银行加入了《联合国全球契约》;而接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的国内中资银行也只有上海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4家。虽然银行业建立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并不意味着就要加入各种通行的国际规范,但这些国际规范代表着整个行业在这些方面的成熟做法,融入国际规范体系的程度不足确实是国内银行业在社会责任管理方面缺乏制度化、长效化机制保障的一个反映。

第三,就银行经营中存在的内部社会责任管理方面,包括兴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许多大型商业银行与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逐渐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展了诸如“绿色办公环境”之类的行动,具体方案包括“业务电子化”、

“办公无纸化”、“开会视屏化”、“节能减排最小化”等诸多方面。不过,通过对各大中资银行的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的全面考察,可以发现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方面,除国家开发银行披露已制定的《关于国家开发银行绿色采购的实施意见》、《总行节粮节能工作指导意见》和《垃圾分类岗位责任制》,以及兴业银行披露制定的《办公节能管理办法》外,多数银行将关注内部节能环保视为一种“活动”,而没有将其上升为一种践行社会责任意识并将之进行制度化管理,因而未能将内部环境问题的管理制度化、高效化并专业化。另一方面,尚未发现有哪一家银行披露,已把国际通行的诸如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EMAS环境审核规则等国际标准融入内部环境管理体系之中,并开展与之相关的认证活动。此外,“绿色办公环境”仅是针对环境问题,而对于人的内部社会责任管理方面,除中国民生银行制定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工作手册》,成为第一个接受了SA 8000社会责任管理标准认证的中资银行外,至今未发现其他中资银行针对员工制定内部社会责任管理制度的信息披露。而且,也没有哪家银行披露自己通过OHSAS 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系统认证。

二、完善国内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督促机制

无疑,在完善国内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外部督促机制的同时,建立与完善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督促机制尤为关键,其功能在于使银行机构能够自主、积极、能动地践行社会责任。

(一)改造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培养践行社会责任的内在意识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在性质上很多都属于“自我规制”型的责任,因此,如果让国内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成为一种内在与自觉的行为,就必须改造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融入公益责任观,培养践行社会责任的内在意义。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践行社会责任已不仅仅是从商业利益角度的考虑,而是一种经过长时期的文化熏陶,逐渐成为一种根植于企业内部的自觉意识,构成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上,国内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的培养,不仅需要领导层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以及广大员工的积极响应、紧密配合,更需要建立与完善银行道德规范或行为标准,从上到下遵守执行,建立银行社会责任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定期的银行社会责任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践行社会责任意识及能力,乃至建立与完善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激励制度与实施制度等。只有通过这种日复一日加强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社会责任文化以及践行社会责任能力的培训、教育、宣传等活动,才能使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这种意识内化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从而使得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从外部压力转变成企业“内生”行为。

(二)建立与完善银行决策机制中保障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权力架构体系

社会责任的践行需要银行内部决策机制中相关机构和制度的支持,决策机制中适当的权力架构安排与制度建设成为保障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根本。具体而言,相关方面包括:第一,改变董事只向股东承担信托义务的做法,将这种受托责任向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扩展,明确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应尽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法律义务。第二,完善董事会结构,增加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并将其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代言人。第三,建立与完善监事会制度,通过增加监事会中职工代表的比重,明确监事会的监督职权,规定其在涉及利益相关者事务的决策和执行方面的监督权力、程序等方式,来达到维护公司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目的。第四,明确银行社会责任目标,督促公司建立有效的管理社会责任问题的制度体系,健全严格的问责机制。第五,成立代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银行社会责任顾问委员会。若企业的经营决策将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造成较大影响时,社会责任顾问委员会有权对董事以及其他管理者提出相关意见和政策建议,也有权对企业执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情形向社会公众予以披露或告知。

(三)建立与完善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管理机制

一份对知名跨国银行与欧盟地区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状况的调查表明,多数受调查银行已发展出了一套处理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机制,同时也遵循管理对外金融业务的社会责任问题的各种国际准则,并要求它们的业务合作伙伴遵守各种责任标准等。同样,对我国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内部督促机制的改善,除了规定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以及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委员会,将社会责任意识上升到企业决策层次以及强化监事会的权力外,建立并完善银行社会责任的具体管理机制对于提高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尤为关键。

首先,建立与完善负责践行社会责任事宜的专门管理团队,给予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机构支持。企业社会责任践行的好坏跟社会和环境责任在组织内部的机构支持紧密相关,社会责任涉及银行的各个方面,需要根据它们的不同性质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例如,对欧盟地区银行践行社会责任情况的调查发现,在受调查银行中,“气候变化”主要由功能性机构来管理,这可能是由于目标的直接性,如减少浪费、减少纸和水的消耗、节约能源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至于打击贿赂,大多数银行(占样本银行的71%)由执行或非执行董事负责,几乎所有的银行(有一家例外)都规定,这方面的责任同时也分配给合规控制/审计机构。而“两性平等问题”的责任架构最高,有11家银行(占样本银行65%)由高级管理人员责任。无疑,这三个问题领域的组织结构安排跟银行对这些问题的战略意义的认识关系密切。大多数银行认为减少气候变化有较高的战略意义(占样本银行77%),并分配给专门的功能组织负责。而其他两个问题领域则并非如此,它们被赋予更不重要的战略评价。无疑,欧盟地区银行业的这种做法,值得我国银行在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时借鉴,即必须根据具体的社会责任的性质或重要性安排级别不一的专门机构负责。同时,必须规定专门负责机构适宜的具体职责,只有做到职责分明、权责相符才能真正发挥专门管理机构的作用。例如,对于项目融资的管理,花旗集团除在纽约设置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核心部门和团队成员外,还分区域设有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管理和审批部门。其职责包括:运用诸如“赤道原则”和“碳原则”等环境和社会风险政策,建议和审查项目融资业务,并在审批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监督这些交易;为花旗集团的雇员提供社会和环境风险政策的相关培训;在与《赤道原则》有关的问题领域,作为利益相关群体和花旗集团之间的主要联系平台;与其他加入《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一起推动《赤道原则》的最佳实践;在必要的时候,修改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政策。

其次,建立与完善银行对外金融业务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对于个体银行来说,践行社会责任的好坏除了与外部机制紧密相关外,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即是否建立有效的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内部管理制度。如果说银行有没有践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跟其社会责任意识或者企业文化紧密相关,那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就与其有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执行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根据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与完善国内商业银行对外金融业务的具体社会责任管理制度,

是提高国内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水平的关键性环节。同时,期待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赤道原则》等国际规范或标准的国内商业银行,也必须关注相关国际规范或标准对金融业务社会与环境问题的管理机制建设要求。

例如,赤道原则秘书局规定,承诺采纳《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在承诺后的第一年期间为赤道原则执行过渡期,旨在根据《赤道原则》要求进行内部制度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不要求对项目融资按照《赤道原则》要求开展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据《中国银行业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中国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及民生银行等正在开展实施《赤道原则》的预备研究,力争早日将自己的绿色信贷政策与《赤道原则》接轨。显然,这些银行必须关注在加入《赤道原则》后,如何将《赤道原则》纳入银行有关项目融资方面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的问题。事实上,兴业银行在宣布加人《赤道原则》后的一年里,相继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政策》、《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融资管理办法》、《适用赤道原则项目融资分类指引》、《环境与社会风险专家评审规范》以及适用《赤道原则》项目融资的示范合同文本、配套示范文本以及相关指导意见、实施意见等。

再次,建立与完善银行内部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商业银行本身也是环境资源的消耗者,加强银行办公运营过程中能源的消耗控制也是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在建构银行内部社会责任管理制度时,ISO 14000或EMAS等提供了良好的参照示范。例如,ISO 14000所包含环境管理的五大部分,即环境方针、规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等,是建构国内银行内部环境管理机制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而该标准所包含环境管理的各个要素,包括环境方针、环境要素、法律与其他要求、目标与指标、环境管理方案、机构和职责、培训、意识与能力、信息交流、文件管理、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监测、违章、纠正与预防措施、记录、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以及管理评审要素名称等,是建构国内银行内部环境管理机制时必须考虑的重中之重。同时,EMAS所涉及的核心原则,即执行度、可信度和透明度等,可以用来作为评价国内银行构建内部环境管理机制有效性的关键指标。面对这些核心原则,国内银行必须努力做到:披露每年最新的环境政策、目标以及实践,并必须得到执行和评估;尽量采取由独立审计员的第三方认证的方式,提高银行内部环境管理方面的可信度;必须定期公开环境声明,保证公众能及时、准确及完整获得有关银行环境影响和表现的信息。当然,银行内部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不仅包括内部环境管理,也应包括对人的社会责任管理。与ISO 14000或EMAS关注点不同,SA 8000社会责任管理标准更侧重于人,它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在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国际实践中,许多践行社会责任的先锋银行都接受了SA 8000社会责任管理标准,并将其融入到内部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之中。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及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一样,SA 8000社会责任管理标准是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的国际标准。因此,国内银行在构建自己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时,可以参照其内容,力争取得相关认证,从而使得国内银行能够较快地走出国门,在国际金融市场开拓业务。此外,与SA 8000社会责任管理标准认证一样,OHSAS 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系统认证对于完善银行的内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第2篇

关键词:廊坊市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环境效益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各国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人们开始重视研究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随之出现了绿色会计和绿色财务管理。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到了企业的财务活动,在财务管理中考虑生态环境因素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也就势在必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内涵就是企业应有意识地在原有的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上将生态环境因素考虑进来。

我国对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廊坊市地处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之间,以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和“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为目标。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绿色发展模式。对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将有助于绿色发展模式的构建。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涵义

所谓绿色财务管理,是将资源的有限性(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社会的效益性(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保护性(使环境不受破坏,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绿色财务管理是在传统财务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社会责任风险与环境风险的风险价值观念,主要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理论

绿色财务管理要求企业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树立绿色企业形象。企业不只是一个经济技术系统,而是一个由经济技术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环境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因而必须加强企业的社会功能、环保功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功能。企业在自身追求长盛不衰的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近期的利润和市场的扩大,又要考虑持久的利润增长,并且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公共关系,承担社会责任,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因此获取盈利、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应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财务管理中来,形成绿色财务管理观念,其实质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者当局及企业全体员工,树立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思想,兼顾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包括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关联单位、顾客的利益,折中各方的责权利关系,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追求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值。

2.社会责任风险和环境风险的风险价值理论

传统的风险价值观念表明: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投资者冒风险进行投资,预期的投资收益率应包括无风险投资收益率与风险投资收益率两部分内容。成功的投资者应该在风险与收益的相互协调中进行权衡,努力实现:风险一定的条件下使收益达到较高的水平,或者在收益一定的条件下使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以期获得满意的收益。而绿色财务管理要求重视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绿色财务管理的风险价值观念应进一步引入环境风险和社会责任风险。社会责任风险应该是由于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而带来的企业价值或无形资产价值贬值的可能性。在社会日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值得和重视的问题是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即企业取得合法收益的同时,必须兼顾各个利益相关人――国家、关联客户、周边社区及整个大社会的利益。

3.绿色会计理论

近年来,自然社会的剧烈变化使人类愈来愈将目光聚集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上来。会计界人士也在积极探索会计与环境的结合,提出了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的概念。很多会计界有识人士加入到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上来,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在会计假设、要素、计量、披露以及审计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使绿色会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有操作性。对绿色会计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归根到底是要为信息使用者服务的,特别是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信息。有了绿色会计研究的前期基础,就可以满足绿色会计条件下企业的正确筹资、投资决策,绿色财务管理便应运而生了。

二、廊坊市企业的财务管理特点

1.管理理念基于传统财务理论

廊坊市处在京、津之间优越的地理位置,其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廊坊市政府在建设绿色廊坊的理念指导下招商引资的企业都是环保型的,基本上对廊坊的环境没有太大的污染。也正因为如此,廊坊市的大部分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基础上,并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目标。各个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的时候只考虑到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很少由企业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体系比较片面

廊坊市大部分企业在对管理者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通常对企业的管理者一般只注重企业利润,提高企业价值,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的考核,而未考虑尚未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资源的影响。通常只有在接到环保部门的罚款单时才引起重视,没有或较低地计算了企业对环境影响应负担的费用,不能准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从而使利润指标的计算产生偏差。

3.缺乏绿色财务管理制度

通过对廊坊市500家企业的调查(实地走访调查,其中大型企业200家,中小型企业300家),愿意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企业比例为12.3%,已经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企业比例为7.2%,这些全部为大型企业。而且部分企业已经建立的绿色财务管理制度也是很不完善的。在大、中、小型企业中,会计人员的文化层次都偏低,博、硕士学位者凤毛麟角,大部分都是本科、专科及以下学历,且学历高的人都是会计部门的领导,这种状况也影响到了会计核算的质量,也为绿色财务管理的基础――绿色会计的实现设置了障碍。当前我国绿色会计没有真正实行,这对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行也带来了非常大的障碍。

三、廊坊市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

1.政府引导企业建立绿色财务管理机制

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二者在利益上有所不同,国家要维护全体公民的利益,企业则追求自身利益,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政府与企业之间展开竞争,产生利益冲突,使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进而在长期内影响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所以政府在建立绿色廊坊的前提下有义务引导企业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加强税收建设,给予环保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废除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补贴,针对各个城市的不同特点允许各个城市开设不同的税种;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绿色认证制度;推动行业协会的发展,让行业协会监督各个企业绿色管理制度的建设、执行情况。

2.企业自身应加强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

首先,企业要转变认识。企业认识的转变归根到底是管理人员认识的转变,由于企业的经济本质不可能改变,企业管理人员认识的转变主要是体现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企业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统一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由此可见,从长远来看,只有有了社会的整体利益才会有企业的个体利益,只有注重长远利益才会使企业有长远的发展。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事,也是行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大事。

其次,企业要转变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目标是企业行为的核心与灵魂,它首先对于企业行为具有定向作用。企业行为是受企业目标导向和支配、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设定和展开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财务管理目标既是企业资本运作活动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点,任何正式的企业行为可以说都是由企业目标来规定、内控和定向的,财务管理行为也是如此。通过转变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来推动企业管理人员行为的改变,使得企业管理人员不再仅仅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而是更加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

再次,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文化建设。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投资,使得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在企业自身的文化里面向所有员工加强绿色企业的理念,使所有员工都能了解到长期利益的重要性。通过提升企业的人员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加强对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认识,推动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通过行业协会来推进绿色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

对于企业来说,它追求自身可预期的经济利益,而行业是一个中观的管理层次,它关系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必然会注重长远的发展情况。两种委托的服务方向不同,公司治理是为了促成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行业治理既有行业整个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这一般是行业协会追求的目标,也有国家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因此,行业协会的存在,不仅要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政府的需要。目前在廊坊虽然没有专门的绿色财务管理机制推进协会,但是可以通过各个大、中、小企业协会来监督和推进绿色财务管理机制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干胜道.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浅谈[J].商业研究,2005,(10).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和管理区关于乳制品行业整顿和规范有关精神,深刻汲取“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惨痛教训,针对我区乳制品生产加工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整顿,严格规范,全面提升我区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区乳制品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整治目标

通过开展乳制品行业整顿和规范,我区全部乳制品生产企业整改到位,区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产环境得到有效净化、生产秩序得到有效规范,乳制品企业质量控制能力明显增强,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乳制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100%。

三、进度安排

按照《市整顿规范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促进乳产业健康发展工作方案》的进度安排,我区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整顿规范工作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自查自纠阶段(3月1日—3月20日)

企业自查自纠重点:一是是否严格执行《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二是是否具备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规定的各项管理制度,质量安全责任制是否健全;三是是否存在使用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其他可能危害健康的物质的违法行为,所使用的各种添加物质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四是是否具备合理的生产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必备的检测手段;五是生产加工的产品是否符合各项质量标准;六是是否建立健全了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产品信息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体系,做到不合格产品全部下架、召回、销毁。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0年3月21日—4月20日)

集中整治的重点:一是对整改前和整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梳理,制定相应的整治措施,并付诸实施;二是立即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配备必须的检测仪器设备,兑现向社会所作的各项承诺;三是建立健全产品信息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社会责任和诚信体系。

通过集中整治,使全市乳制品生产企业符合以下条件:

1、企业生产经营证照齐全(在有效期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2、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了产品质量报告和问题产品召回制度;建立了产品信息管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体系。

3、整改前企业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已逐一纠正,并消除隐患,做到逐项整改归零。

4、企业已按照良好规范(gmp)要求组

织生产,建立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gb/t2XX-XX)或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其中,生产婴幼儿乳粉企业必须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

5、按照有关规定配备了必要检测仪器和熟练掌握检测方法的检验人员,具有完善的质量检测手段,原辅材料进厂和产品出厂检验管理制度健全并能够严格执行。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0年4月21日至10月10日)

通过一进步规范整顿工作,我区乳制品生产企业恢复到以往正常水平,乳制品企业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和质量安全保证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从原奶供应、企业加工、市场需求整个产业链呈现良性运转状态。

四、整治措施

(一)进一步坚持分类整治,突出重点。根据分类,我区共有3家a类生产企业,1家b类生产企业。对于a类生产企业,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整顿规范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特别是建立针对新出现问题的质保体系动态修正机制,确保其始终科学、合理、有效;二是按照《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省局下发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细则》有关规定,尽快完善检验检测设备,增添检验项目,满足检验需要,把牢产品质量关;三是加快推进奶源基地建设,将奶源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实现乳品质量关口的前移,从而确保乳制品质量安全。对于b类生产企业,一是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并确保其有效运行;二是积极筹措资金,按照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进行环境、车间等基础设施的改造;三是尽快配齐检验检测设备,提高检验能力;四是采用托管、驻站监管等方式,加快推进奶源基地建设;五是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员工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第4篇

一、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落后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落后导致企业在实际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思维、方法以及具体实践等都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节奏,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效率极其低下。首先,企业经济管理只注重企业的眼前利益。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企业要想发展,必须从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手来进行谋划,否则,就容易被社会迅速淘汰。但是,在很多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重视企业的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的经济发展谋划,这最终导致了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短视。其次,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重视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企业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企业的社会形象才能积极正面,企业才能获得良好发展。

2. 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缺乏相应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做到高效自控,从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较高的专注力,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但是,在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中,都缺乏相应的内部管理机制,导致企业对于计划的执行力和对于目标的专注力都不够。首先,经济管理人员制定的经济管理目标质量较差。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在制定相应的经济目标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现实情况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而导致经济管理目标难以得到有效地实现。其次,经济管理计划缺乏有效的监督实施策略。经济管理计划需要由相应的小目标组成,最后汇成一个大的目标。但是,在很多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设置过程中,计划较为笼统,可执行性不强,最终导致了企业经济管理的低效。

3. 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很多企业缺乏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这导致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制度可以依从,进而造成了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的自由意志对于企业经济管理行为影响过大,最终造成企业员工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预测,从而选择直接讨好领导的状况。其次,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这导致相应的制度在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沦为了一纸空文。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1. 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理念必须先行。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首先,企业经济管理要学会关注长远利益。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将目光放在企业长远的经济利益之上,进而从长计议,这样,企业经济发展的格局就能够更加开阔,企业的发展目标也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其次,企业经济管理要改变不关注社会效益的弊病。在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认清形势,顺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关注企业发展的社会效益,这样,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能积累相应的社会美誉度,从而从外部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效益提升。最后,在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基层员工的想法。基层员工是经济管理策略的重要执行者,因此,应该着重关注基层员工对经济管理活动的意见,提高经济管理活动的效率。

2.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首先,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能力。企业经济管理人员是经济计划和经济活动目标的主要制定者,也是实施效果的监控者,因而,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决定权。因此,我们需要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能力,这样,企业管理人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制定出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需求相适应的经济发展目标,最终实现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其次,建立有效的监督实施策略。监督实施策略有助于保障企业内部员工都朝着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方向奔,最终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高效实现。

3. 健全企业经济管理制度首先,在企业中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就能够更加地规范,更加符合科学和理性。这样,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就能够有效实现。其次,企业经济管理制度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来制定,这样,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就能够得到很好地执行,从而实现相应的效果。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这些要求来重新认识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

我国餐饮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相一致的,是我国经济繁荣的表现形式之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国餐饮收入20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2012年全国餐饮收入23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但透过我国餐饮业快速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对我国餐饮业2005年—2013年食品安全事件的统计,影响比较大的事件有六十多起,其中重大的餐饮食品安全事件列。我国餐饮食品安全形势在总体稳定向好的同时,仍存在诚信环境相对缺失、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滞后,监管较薄弱等因素,仍需不断努力来实现更高的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而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国一些餐饮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一些餐饮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而餐饮企业的内部原因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入分析餐饮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内部原因更有利于餐饮企业通过自身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二、餐饮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内因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到了20世纪的末期,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才在我国兴起,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虽然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其本质基本一致,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决策中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并对其在决策和活动中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通过构建与利益相关方的和谐互动关系,促进自身和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很明显,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超出了法律范畴,同时还伴随企业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餐饮企业作为企业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社会责任在广义上与其它企业是一致的。但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其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餐饮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要承担好相关利益方的责任,其重中之重就是保证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保证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所在。

认知不足。由于我国对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许多餐饮企业又不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观念与意识方面的培训,造成了一部分餐饮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认知不足、理解片面。从而导致餐饮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淡薄,把企业按时纳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片面的等同于履行了社会责任。殊不知餐饮企业的社会责任涵义深刻、涉及广泛。它包含了餐饮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并贯穿于餐饮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涵义认知不足,缺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是餐饮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短期利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它们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因此餐饮企业理应树立良好的经营理念,时刻关注相关方的利益,更应把保证食品安全视作其首要的社会责任,把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但部分餐饮企业过分关注短期利益,无视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把追求利益最大化当成是企业发展的最大目标,忽视了食品安全是企业的核心社会责任,结果导致餐饮企业为了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使得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由此可见餐饮企业经营理念短浅是餐饮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又一重要原因。管理滞后。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是餐饮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日趋完善,政府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促使餐饮企业增强社会责任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各地政府也从促进餐饮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但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会简单的随着餐饮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餐饮企业不良经营理念的改变而迅速好转,要保证餐饮业的食品安全,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地付诸实施。

我国的餐饮企业结构复杂且都以小企业为主,餐饮食品加工设备简单,菜肴加工过程几乎无规范可循,标准化程度低,人才短缺,经营管理水平差,食品安全管理难度很大。由于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并且很不完善,通过查询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截至2013年7月,全国共发出8236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证书,其中餐饮业433张,仅占5.26%。因此餐饮业内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很不到位,难以做到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出现食品安全事件也就不足为奇。餐饮业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已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心理和对整个餐饮业的不信任,并已经影响了部分餐饮企业的正常发展。

三、构建餐饮业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对于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已经引起餐饮行业内部的重视。一些大型餐饮企业或餐饮连锁企业开始关注食品安全并参加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培训,逐步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努力打造餐饮业的名牌企业。例如:申报2013年上海餐饮业名牌企业的上海梅龙镇酒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麦金地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杨利朋生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17家餐饮单位,在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从17家餐饮单位编制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来看,其中部分企业已开始推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原材料采购、食品卫生、菜肴加工方式(如中央厨房)等方面加强了监管,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由此可见餐饮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保证食品安全十分重要。

1.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的基本步骤⑴成立食品安全小组,由具有餐饮食品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成,通常包括从事原辅料采购、卫生质量控制、加工、设备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人员;⑵充分识别餐饮食品所涉及的原辅料和与餐饮食品接触的材料,并对其产品特性及适宜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接受准则等进行描述;⑶根据不同的餐饮业态确定相应的餐饮食品特性、预期的保质期和贮存条件、包装及分销方式;⑷根据不同的餐饮业态编制相应的从原材料接受直到消费者使用全过程的餐饮服务流程;⑸分析并确定餐饮服务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潜在危害,并通过对已识别的食品安全危害造成不良健康后果的严重性及其发生的可能性的危害评估,选择相应的控制措施。

2.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主要的控制措施

1)原辅料采购控制

(1)建立合格供方评价制度,选择有资质的供方,不向非法和无证经营供方进行采购。(2)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产品标识,建立产品进货台账,通过感观验证和供方索证、索票的方式进行控制,满足国家有关食品安全卫生标准要求。

2)原辅料、半成品的贮存控制

(1)应建立原辅料的贮存制度。易腐原料应冷藏或冷冻储存,并明确规定冷藏或冷冻温度及保存期限;(2)易腐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并明确规定贮存温度及保存期限。

3)烹制加工控制

(1)应根据餐饮食品的类别,制定相应的加工操作规程。(2)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烧熟煮透,其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豆浆、四季豆等特殊食品应煮熟煮透。通过感观目测、定期对熟制食品的中心温度及终产品的微生物指标进行监测,对工艺参数进行确认。(3)凉菜应在专间操作,应明确改刀熟食从改刀后至供应的时间;隔夜冷荤食品要回烧彻底。(4)应根据食用油煎炸频率、用量和特点,按照GB7102.1《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的要求,采取措施或监测控制食用油煎炸过程的安全质量。

4)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和控制

(1)食品添加剂应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2)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GB2760《食品添加剂食用标准》的规定,采用精确的计量工具称量,并有详细记录。

5)备餐及供餐控制

应明确规定烹调后至食用前食品的存放温度和时间。

6)餐饮食品的配送控制

(1)应制定配送程序,包括操作工序的具体规定、详细的操作方法与要求、配送的硬件设施、运输条件的监控。(2)集体用餐配送的食品应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热藏/冷藏)明确贮存和运输温度和保质期。

7)餐饮具的清洗消毒控制

(1)应规定采用的消毒方式,餐用具宜用热力方法进行消毒,应明确消毒温度及持续时间。(2)采用化学消毒的,应明确消毒浓度及持续时间,消毒后的餐用具应用净水冲去表面残留的消毒剂。(3)消毒后的餐饮具应符合GB1493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规定。

四、结论

第6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lack of credit market harms, and from the enterprise scale, technical ability, management ability, enterprise management, site management, market behavi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ight aspects to clarify the content of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oping to benefit the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业作为近十年来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到2011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2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241亿元,增长24.4%。因此,作为建筑产品的建造者,建筑业的主体参与者,建筑企业的管理和诚信水平自然成为建筑业良好发展的重点。而反观目前国内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企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现象:建筑企业对投资方虚假承诺,不遵守合同规定;建筑企业与发包方搞暗箱操作中饱私囊,压标、抬标等行为经常发生。制约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败坏了社会风气,加剧了腐败。因此,如何构造一个合理有效的建筑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是如今中国建筑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危害

2.1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能够最终一次检验,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要求必须在合同中予以写明。近年来建筑工程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按合同要求进行施工,工程质量得不到很好保证的现象。工程质量没有明显提高,豆腐渣工程仍然不断。

2.2合同履行不法保证。

违反合同就是违反交易规则,就是交易行为的违法违规。但是现实中有些人却把合同当成橡皮泥,任其揉搓,合同得不到遵守和严格履行。据调查发现,建筑业中合同履约率在某些地区只有50%左右甚至更低。合同违约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一大顽症。同时,失信现象使合同的信誉受到严重毁坏,合同纠纷层出不穷,而且合同一旦形成纠纷,企业和个人都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财力去应付。同时由于合同信誉低下,使得“合同危险论”、“合同无用论”、“履行合同吃亏论”等错误思想在社会上进一步流行蔓延。

2.3增加建筑市场交易成本。

市场交易实质上是一种利益的交换,一旦交易一方失信,就必然损害对方的利益。建设领域信用秩序混乱导致交易成本增加。我国其实已经为改善建设市场信用状况支付了不少成本。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我国对承包商实施了严格的资质管理和市场准入措施,设立了有形的建筑市场以强化招投标管理,推行了强制性社会监理和质监站的强制性质量监督,对分包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等;从业主方面来看,他们往往不得不采用庞大的业主班子,动用大量资源对承包商投标资格加以考察,一些业主采取了收取质量、工期的保证押金等措施,更多的则是扣留大笔尾款等;从承包商的角度看,因为工程款拖欠而损失了大量的银行利息,因催讨工程款而支付了大量的费用。

2.4建筑市场出现“劣胜优汰”。

由于建设领域信用秩序混乱,直接影响建设市场中优胜劣汰机制的发挥,导致建设市场“劣胜优汰”。我国建设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买方由于不能获得产品质量的准确信息,加上建设领域信用秩序混乱,只能以较低的对市场平均质量预期出价,造成优质产品因高成本而退出市场。如果建设领域建立了良好的信用秩序,则信用可以纠正信息的不对称,使建设市场中优胜劣汰的机制得到充分的发挥。

3建筑企业信用评价内容体系

建筑企业信用评价的内容包括八个部分(一级指标):企业规模、技术能力、经营能力、企业管理、现场管理、市场行为、社会责任、履约评价。

3.1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应该包括企业资质、注册资本金、净资产、建筑业总产值、施工结算收入、纳税额等方面。资质等级主要考虑增项资质。净资产等于注册资本金与未分配利润之和,因此“净资产”与“注册资本金”这两个内容也比较相似,两种取其一即可,由于同一个资质等级要求的注册资本金相同,不能反映同一资质等级企业的规模差异,因此建议选择净资产作为评价内容和相应指标。建筑业总产值、施工结算收入和纳税额也属于同类内容,考虑到评价指标体系的延续性和评价指标的独立性,建议只需要选择施工结算收入作为评价内容。

3.2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包括科技创新、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科技创新又可以考虑专利数量、施工工法编制、技术标准制定、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中心、科技示范工程、QC成果、科研经费、科研论文等。技术人员主要考虑拥有各类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以及中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技术装备包括设备拥有率、设备利用率和设备更新率等,但是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建议只采用人均技术装备率(元/人)指标来衡量(可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得到)。

3.3经营能力

经营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融资能力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分别采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近三年施工结算收入平均增长率来衡量。市场开拓能力采用外地(包括市外和海外两个方面)施工结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来衡量。融资能力采用银行授信额度来衡量。

3.4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包括管理人员、规章制度、管理体系、管理手段等。管理人员主要考察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等)的学历、职称、管理工作年限等。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经营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预结算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材料管理制度、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等。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论证体系等。管理手段主要考察其利用互联网(比如有没有建立企业网站等)、信息系统以及其他现代管理手段开展生产管理情况。

3.5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主要考察质量管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情况。质量管理通过质量管理不良行为记录和质量表彰记录两个方面来反映,质量管理不良行为根据建设信用网“施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认定,质量表彰分为国家级(包括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鲁班奖、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等)、省级、市级以及区县级等,根据建设信用网“良好信用信息记录记分标准”认定。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也通过不良行为记录和表彰记录两个方面来反映,安全文明不良行为根据建设信用网“施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认定,安全文明表彰有标化工地、绿色工地、安全文明施工将等,根据建设信用网“良好信用信息记录记分标准”认定。

3.6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主要包括资质行为、业务承揽、施工许可、建设程序、工程款支付、合同履行、纳税等方面,根据建设信用网相关记录认定。

3.7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职工工资(主要是指农民工工资)、职工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剩余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职工培训教育(比如有无开办民工学校等)、劳动保护、抢险救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慈善活动、投诉、社会治安、计划生育以及其他公益活动。根据建设信用网相关记录以及有关部门出具的证书及相关证明材料认定。

3.8履约评价

履约评价的“约”指的就是合同,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评价就是对施工合同履行情况的评价,合同条款以外的内容不应该作为履约评价的范围。履约评价的内容考虑过多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与履约评价本身的含义不符;第二,可能会与其他综合(信用)评价内容重复;第三,过多的评价内容可能会超出评价主体的能力范围,使评价结果失去客观性。

基于上述考虑,建议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的到位情况;(二)关键技术及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三)施工过程管理水平(包括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方面);(四)合同履行结果(包括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方面)。对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评价建议由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进行,并且以建设单位的评价结论为主。

上述八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建筑业企业的行为,较全面地反映了建筑业企业的综合信用情况。此外,由于金融机构信用记录、诉讼记录、工商记录、违法犯罪记录等信息涉及到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目前在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暂时没有包括在综合(信用)评价的内容之中。建议待以后条件成熟时再予以考虑。

4结语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发展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居民就业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信用评价机制不完善、建筑市场供求失衡等原因,建设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扰乱了市场秩序,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损害了建筑业的社会形象,制约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筑业信用缺失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陆续开展了建筑业信用评价与信用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希望本文的探讨有利于各地更好的开展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与信用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颖.建设领域业主信用管理体系理论及信用约束机制模型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常燕.建筑市场信用系统演进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曲春慧. 建筑企业信用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7篇

关键词:电视广告媒介;社会责任;缺失;对策

广告媒体是广告活动中信息传播的载体,是接连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告活动的三大主体之一,广告媒体在广告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尤其是电视广告媒体,它是集声、像、色、字等于一体的大众传播媒介。我国电视广告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电视媒体中盈利性广告所占比例远远大于非盈利性广告;各种问题广告尤其是虚假广告的数量不断增加;低俗广告以及各种炫富广告不断出现;歧视广告和误导广告屡禁不止等等,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并非是偶然,电视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广告传播媒体过分追求商业利益,社会责任意识和广告意识比较淡薄,媒体自身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问题广告的层出不穷。上述这些都是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缺失所导致的。

电视广告媒体社会责任是指“作为电视传播载体的电视媒体企业在创造利润时,所承担的对社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从内涵上看,这一责任包括经济、道德、法律等三方面:法律责任是遵守所有法律和法规;道德责任是遵循利益关系人评判的可接受行为标准;以及回报社会的慈善责任;经济责任是最大化利益关系人的财富和价值。”电视广告媒体社会责任缺失而导致问题广告出现,必然会对社会、广告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损坏广告客户、消费者及其电视媒体的利益,最终造成电视媒体公信力的下降甚至是消失。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为社会公众所信赖的程度,是媒体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用以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媒体公信力的大小,主要体现在其内容的真实性、高尚性和权威性三个方面。”所以电视广告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广告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杜绝问题广告的传播。“广告传播中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于媒介为促进媒体公信力,依据法律准绳,以社会效益为主,刊播让受众愉悦的广告信息。”不仅要完善广告管理法规,进一步细化传媒权责,作为电视广告媒体应从自身出发,在传媒有效监管基础上,应增强传媒人的社会责任和广告意识,规范信息行为,加强媒体自律等。

一、完善广告管理法规,细化传媒权责

目前,针对广告市场我国有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如1982年2月的《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同年4月的《实施细则》;1987年10月26日的《广告管理条例》;1995年2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1997年12月1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广告活动道德规范》;2015年9月实施的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等,虽然有了上述这些广告法律法规,但广告管理法规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才能更好的保障和规范广告行政执法职权的管理和实施,以此来加大对问题广告的惩治力度,从而对我国广告行业及其市场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立法者和执法者在关注广告客户、广告公司的职权的同时,要重视广告传媒在广告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在广告相关法律法规中应该加大对广告传媒在广告活动中的职权的细化,如对大众传播媒体应当履行法定的广告审查义务细化;对广告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在适时、适量、适度上细化;对传媒人在广告活动中的职能的进一步细化等等。将传媒的义务和权利更加细化,目的就是更大限度地发挥广告传媒在广告中的作用,并能对广告传媒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细化的法律依据。

二、建立广告监管网络,加大监管力度

电视广告是电视广告媒体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在现代电视广告媒体环境中,电视广告媒体所面对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而各电视广告媒体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电视广告上。所以广告监督的重要性就得以体现。建立广告监管网络,应该分四步走,第一步,加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完善其监管职能,从而体现推进广告监管的整体性;第二步,建立和健全全方位、更加细化的广告审查制度,对广告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第三步,设立专门的广告监管机构或部门,并派专人负责;第四步,要针对监管者进行系统培训,提高认识,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

如果电视广告媒体建立了广告监管网络,而监督力度不够,那监管的作用就没有更好的发挥。所以首先,电视广告媒体在广告监管网络环境中,要进一步细化媒体的广告监管制度及要求,使得媒体人在广告监管中更有依据。其次,电视广告媒体及媒体人要加强对电视广告媒体的监管力度,在监管中做到提高媒体负责人及执行者的思想认识,对监管将以重视;责任明确,落实到人;并且能采取责任制,发挥各自的优势。第三,执行者工作要认真、负责,秉公办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制止等。

三、加强媒体自身的建设,提高电视广告媒体的社会责任

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电视广告媒体市场,电视广告媒体为了发展,太热衷于经济利益的追逐,就会出现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所以电视广告媒体要加强自身建设,媒体管理者要为媒体制定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媒体内部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要建立电视广告媒体在信息过程中的广告经营约束标准;加强媒体人的法律意识,提升电视媒体人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对广告公司的约束和限制,提高广告作品质量;积极提高电视广告媒体的公信力,从媒体公信力、影响力、美誉度以及知名度等角度积极树立电视广告媒体的良好品牌形象等,使电视广告媒体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竞争能力,积极应对来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挑战,并准确及时地抓住市场机遇。

电视广告媒体及其媒体人,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要正确的认识到电视广告媒体的社会责任,并努力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既为媒体赢得利润的最大化的同时积极树立电视媒体在市场中健康品牌形象,也要促进电视广告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所以,电视广告媒体及媒体人在广告活动中,一是要真正明确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提升媒体的公信力,扩大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三是电视媒体要做好信息职能,使广告成为电视广告媒体的主要经济来源,从而实现媒体的经济效益;四是加强电视媒体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审美能力以及时尚流行的引导,重视电视广告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五是要接受来自广告行政、广告行业自律及社会等多方面的监督,受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从而体现电视广告媒体的广告法律责任。

四、提升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建立自律规约

加强媒体建设,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等要积极提升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建立媒体自律。媒体人职业道德的提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高等教育学校新闻传媒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二是电视媒体组织应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训,提高道德意识;三是在实践工作中要勤于调研,实事求是,力戒浮躁,拒绝诱惑,做到言行一致。

目前,我国也有一些新闻传播媒体的自律规约,如:“《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关于建立新闻工作者接受社会监督制度的公告》、《中国报业自律公约》。”但还不够,要更加的具体和有针对性,并且加强自律公约的可操作性。电视媒体可以建立自律组织并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媒体人可以在自律组织的引导下,真正实现自我的管理,自我的协调和自我约束,并在自我管理和约束过程中建立起媒体人应该具备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五、建立健全媒体审查管理制度,加大追责力度

建立健全媒体对电视广告的审查管理制度,强化广告审查功能。如在传媒内部专门设立的电视广告审查部门或机构,对要的电视广告信息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资格的审查,到广告信息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并配备相应的审查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坚守岗位,实事求是,为电视广告的传播营造一个更加健康、有序、和谐的媒体传播环境。

在电视广告媒体出现社会责任的缺失过程中,作为电视广告媒体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往往会存在侥幸心理,甚至因惩罚力度不大,进而会铤而走险。所以,电视广告媒体应在积极建立广告监管网络,建立健全媒体的审查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的基础上,还需加大追责力度。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对出现问题广告现象或事件,对责任人及相关人员要做到决不手软,决不姑息,要及时进行教育改正,并加大力度严厉打击问题广告;如果损坏了广告客户的利益,造成消费者利益的损失,给社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那么加大惩罚的力度;如果电视广告媒体在信息过程中已经违法,那应及时向相关行政部门举报,使其相关人员接受法律的制裁。

参考文献:

[1]胡洪彬.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17-22.

[2]戴烽,王学发.增强媒体公信力的社会制度建设.江西社会科学,2006(3):131-133.

第8篇

【关键词】 民营中小企业; 社会责任缺失; 内部控制制度

近年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以下简称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12年,经工商注册的全国中小企业数量达5 0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其中99%以上是民营企业,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健康发展对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处于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最有可能按照经济的比较优势来组织生产,也最有可能短期内获得良好效益。与上市公司及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存在的利益动机不同,民营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经营者自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密切。因此,民营中小企业在追求自身效益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民营中小企业有能力进入的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或服务行业,这些行业更多的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诸如食品安全问题、劳动条件恶劣、环境污染、资源不合理利用、商业信用差等问题的存在,是企业对消费者、对员工、对环境、对债权人等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缺失造成的后果。

中小企业在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获得高额利润而以损害他人利益、破坏环境为代价。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履行社会责任不仅需要企业负责人有足够的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借鉴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的成熟经验,认真总结中小企业的特点,立足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活动,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监督体系,不仅会提高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实效性,而且对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发展中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制度背景

2008年6月28日,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并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且在2010年4月26日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这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尽管这套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和大中型国有企业率先执行,但其内容及操作程序是中小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制度依据。《配套指引》中包括了18项应用指引,应用指引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是配套指引的主体。《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对企业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面临的主要风险,企业应当履行哪些社会责任和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进行了具体的规范,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业;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就业、保护员工合法权益、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慈善事业等就成为了企业应该履行的主要社会责任。《配套指引》还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关键在领导、在企业负责人;然后是体制和机制;最后是建立报告制度。

中小企业数量大、覆盖面广,经营范围几乎涉及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和领域,但一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落后、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制度上约束和控制中小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既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社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二、中小企业发展中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互动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一直是理论的热点问题,然而,理论与实务的视角基本定位于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民营中小企业在该领域的被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建设的同步进行,既可以优化内部控制建设环境,又可以解决中小企业不重视履行社会责任的局面。

(一)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内控制度建设的目标一致

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应该是诚信经营、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保护员工合法权益、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资源和减少碳排放、支持慈善事业等。对企业内部而言,可以达到保护职工权益、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的目的;从企业外部看,可以实现保护消费者和债权人权益、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避免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带来的风险。

中小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从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看,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5个方面。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投入足够的人、财、物,企业为加强内控而降低经营效果和效率是不可取的。为此,在建立适合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应该把实现效率和效果作为首要目标,并作为构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

(二)履行社会责任为中小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内部控制制度中的内控环境主要涉及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企业文化等,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内控环境是内控其他要素的基础,内控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实施效果,而且直接影响企业各项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要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强管理、注重安全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得到企业员工和消费者的认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也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并保持健康持续发展。所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带来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社会美誉度,企业的良性发展也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和实施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内控制度建设是保证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内部控制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管理者,是对管理者的权力约束,也是对管理者之间的权力制衡。可见,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其目标已相当明确,其作用也远不止防弊纠错。有效和规范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确保企业管理者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交给制度”。因此,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因、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措施进行明确规定,不仅会促使企业不断改进内部管理,把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化,而且可以确保企业把履行其应尽的社会责任作为一种习惯,一种行为常态。

三、中小企业发展中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与控制策略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公众对企业形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值在不断攀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对企业的基本评价标准。但是,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或成长阶段,由于企业自身能力不足、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差,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依然严峻。

(一)中小企业发展中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漠。一个企业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决策者或管理者的意识和行为。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多数中小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公司董事会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管理者手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大多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管理者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和家族利益,忽视了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实现家族成员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忽略了企业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2.中小企业对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差。国家颁布实施的许多相关法规制度,大多是强制上市公司或国有大中型企业率先执行,民营中小企业对这些法规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执行力差。如,对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面临的主要风险,企业应当履行哪些社会责任和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都进行了具体的规范,指引中已经具体化,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民营中小企业也应该把指引作为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准则。

3.中小企业内部缺乏相关制度支持。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各项工作合法有序进行的重要举措。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民营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增大,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把重心放在了业务的开拓上,忽视了企业内部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主对承担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认识不足,更多的是短期行为。长期以来,在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在其经营活动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管理,产生了大量的虚假信息,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其结果不但不能保证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控制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策略

1.提高中小企业负责人的重视程度。强化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首先需要企业主的重视、理解和支持,中小企业主应该认识到企业盈利不是唯一目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实现双赢。中小企业主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政府应在民营中小企业主关注员工安全保障、工作条件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环境保护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企业主的经营意识、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是确保民营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关键。

2.建立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作为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的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信息,确保社会责任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需要充分和全面的相关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应当可靠、及时、可获得,并能以前后一致的形式规范地提供使用。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使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和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管理和执行企业规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过程中所需的信息。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使企业外部相关信息使用者获得其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建立一个广泛而有效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信息与交流系统。

3.做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由于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和环境不同,企业有关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风险点不同,这就要求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中通过目标设定、风险识别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生产流程各环节设定有关履行社会责任的风险点,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安全生产隐患造成的安全事故、产品质量低劣造成的巨额赔偿、环境保护投入不足造成的环境污染、不热心公益造成的企业形象损害、缺乏商业诚信造成的信用危机等方面,通过风险评估及时识别、系统分析企业经营活动中与履行社会责任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4.完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控制活动。中小企业在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点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中小企业通过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化,改进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可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能力,进而在人才引进、技术更新、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方面规范化和科学化,防止和控制由于履行社会责任不足带来的风险。

5.加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监督评价。中小企业为了保证能够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还要做好内部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监督评价是指企业应对社会责任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社会责任有关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发现控制的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民营中小企业在内部要设立内部监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保证内部监督的有效实施,建立内部监控系统,对履行社会责任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要对外披露年度自我审计报告,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归根结底,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和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进行链接和互动,在内部控制目标中,将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嵌入其中,把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等体现在内控目标的设定上,是民营中小企业管理者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防止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一种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 李秀莲,王志永.中小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财会研究,2007(3):56-57.

[3] 刘义龙,万娅兰,李松.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49-50.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安全管理

据2008年8月18日《法制日报》载,目前,我国将近30%的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据有关报道,2008年4月25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水利系水工05-2毕业班学生朱某某在上虞毕业顶岗实习时不慎落水死亡。2008年5月3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女学生徐某,在浙江省中青国际旅游公司实习,带旅游团至杭徽高速公路时,遭遇车祸死亡……

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超过600万,其中有相当部分需要完成实习课程,高职高专院校的顶岗实习更是成为学生就业前的“必修课”。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的风险特别是理工科学生进行工地作业、机器操作、生化试验的风险,使得实习生安全状况引人关注。

一、大学生实习安全管理现状

根据对广州部分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很多高校在开展实习指导工作中,都会强调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有些高校还强制要求一些特殊专业的学生入学时购买意外保险,但与实习单位、与学生签订安全责任协议,阐明相关方责任关系的高校极少,有些高校虽然与实习单位、学生签订了顶岗实习协议,里面也有相关的安全责任条文,但责任模糊、职责不清,没有操作性或者根本无法执行,要么就是落实不到位。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一所高校制定并严格实施了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外省一些高校的尝试性做法有参考之处,比如鄂州职业大学与毕业生签订《毕业生就业实习安全承诺书》,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工程系与系毕业生签订《毕业生校外安全协议书》,但这些高校也只是强调了学校与学生的责任关系,没有涉及社会支撑体系如实习单位等。

关于实习单位,目前的现状是:基于就业压力的严峻现实,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能上岗就不错了,学校为了保证实习率、就业率,基本上也不会向实习单位提出过多的要求,很多实习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主,为了规避责任,很少会与学校或学生签订需本方承担责任的安全协议!学校、实习单位、学生都没有正确的安全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而到目前为止,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在我国也还没有法律依据。

高校对大学生实习的指导管理体系不完备,学生心理素质、安全意识的薄弱①,实习单位责任规避心理等三重因素,加大了大学生实习安全管理的难度。

二、大学生实习安全管理措施

(一)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

1.上好岗前安全教育课

学生实习前一周内,由安全指导人员集中学生,学习《学生实习手则》《安全知识普及材料》,以及与实习期间紧密相关的安全知识等有关内容,分析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具体讲解实习阶段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问题,保证学生牢记正确的操作方法、规范流程,培养学生紧急应对和安全自救能力,并适度进行安全知识考核,促使学生牢牢树立安全意识,减低安全隐患。

2.做好实习过程管理和安全提示

指导老师事先布置安全实习考核内容,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自觉完成,引导学生学会做安全分析,发现问题自我纠正,形成每天进行安全小结、定期汇报的习惯并及时反馈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适时进行安全知识再教育,比如对违反安全纪律的学生进行行为安全教育(指确定员工违纪而造成事故的行为,然后对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避免这些行为)②,把安全教育贯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做好实习后的安全总结教育

实习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安全实习的心得体会,指导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习体会作总结,分析问题所在、肯定良好行为,对于安全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彰和鼓励,对于安全意识不强甚至违反安全纪律的学生,指导老师要积极关注,诚恳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让所有的学生进一步深化安全管理意识。

(二)建立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实习管理机制

1.完善防御机制、规范实习安全管理

学校要做到预防为主,明确实习安全责任制,制定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量化考核目标,按照规定收取实习安全责任风险抵押金,并把学生实习安全要求作为安全部门、各系部的重要考评指标纳入年度考核中。在实习工作开展前,学校安全主管部门与系部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系部与实习单位协商并与实习单位、学生签订三方协议,系部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密切联系,指定实习指导教师,紧密跟踪学生实习过程。

2.健全预警通报、应急预案管理机制

安全事故总是带有突发性、偶然性,因此学校必须与实习单位、相关赔偿单位(如保险公司)健全预警通报、联动应急预案管理机制,保持紧密联系、信息畅通,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负责同志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赶赴现场处理。

3.建立善后处理机制

安全事故一般对当事人有很大的伤害,包括心理、身体、财物等各个方面,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所以善后处理显得非常重要,必须建立合理合适的善后处理机制,比如学生心理的安抚、总结教训、追究责任人,等等,以免事故发生后对当事人、学校、实习单位留下负面影响。

(三)推动社会支撑体系积极参与

大学生实习安全管理涉及学校、学生、实习单位,同时也涉及劳保等政府相关部门,其中,学生是主体,学校是主导,而政府及实习单位,则是社会支撑体系。政府有责任从立法等方面来规范大学生实习的环境秩序,切实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正当权益。此外,实习单位作为社会责任主体,也应该突出主动意识、强化社会责任,结合大学生实习要求,在单位内部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③,并确保安全良好的实习环境。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是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新医改背景下,医药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挑战,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医药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随之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树立崭新形象,而财务管理正是其中一项核心内容。财务管理关系医药企业日常研发与营销工作的有序开展,没有稳健的财务支持,合理的资金分配,企业就难以实现正常运转。科学化的财务管理体现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实力和水平,更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坚强后盾。

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目前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近乎白热化,特别是随着进口关税的下降,大量国外药品进入国内市场,市场风险加剧,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因此受到影响。为实现扩张和发展,企业必须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为日常运营提供稳定的资金保证。一旦财务风险转化为现实,如资金链断裂,应收账款成为坏账,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第三,财务管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医药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同时企业发展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财务管理混乱。另外规范化制度化的流通体系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同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国家出台相应的医改政策,要求医药企业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增强内部竞争力。所以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不仅要在竞争中努力创造经济效益,还必须关注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医药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

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迅速,但医药企业的改革进程却相对滞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问题不容忽视。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严,财务信息失真,财务人员素质不齐都是风险产生的重要来源。

第一,财务管理观念落后。医药企业很多是由原先的国有企业转型而来,管理观念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国有企业的传统,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将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工作,财务监管力度不足,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为应对市场竞争挑战,医药企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占领市场份额,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的创造,忽视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其陈旧的观念己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

第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依据,但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有的企业本身缺乏制度建设,没有切实可行的财务制度及考评制度,财务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出现风险问题难以追究责任人,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有的企业在财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范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实际工作主要集中于有形资产的维护,对无形资产管理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缺少对资产的全盘管理,财务管理发挥的效能有限。

第三,内部控制不严。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尤其是成本、费用、应收账款等方面,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运转。医药企业在原材料采购、药品生产、市场营销环节投入的成本居高不下,因而企业利润空间势必会受到影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过程中,药品价格因国家管控不断下降,科研经费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不力,应收账款比例较高,医院结账周期长,企业财务风险随之增加。

第四,财务信息失真。财务信息是医药企业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直接决定决策的科学性,甚至是企业规避风险的基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医药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往往大打折扣。例如企业的部分收入项目没有纳入应有的科目记录,导致资产和费用的核算不能依据真实的财务信息。还有的企业出于对外信息披露、争取贷款、税收缴纳等方面的考虑,制作虚假财务报表,夸大或缩减盈余,这些都会增加企业决策的风险。

第五,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齐。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财务工作主要停留在财务信息的记录,缺少前瞻性、系统性的管理能力,例如财务预算、税收筹划等工作并未有效开展。另外,当今社会信息化己经遍布各行各业,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但是受财务人员管理理念、计算机技能等因素的限制,医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尚不能深入开展,有的企业虽然购买了软件,实际只是应用其中的部分模块,财务人员素质与当前的管理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三、医药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

针对当前工作中的问题,医药企业应当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完善财务信息管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医改潮流,实现新时期的良性循环发展。

第一,树立崭新的管理理念。医药企业改革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在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同时,也将服务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医药企业应当顺应改革潮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转变观念,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企业领导更要积极宣传财务管理理念,使全员建立起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主动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

第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为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医药企业应立足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环境,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模版,规范财务流程,规避财务漏洞。而且为保证财务管理制度能够严格执行,企业应将财务管理制度落实与绩效考评关联起来,制定系统的考评指标,明确权责,强化各部门员工的责任意识,防止财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进而提升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第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为防范财务风险,确保日常运营具备充足的资金,医药企业应从预算开始,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工作。企业应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系统规划下一年度各项投入,严格对预算执行的考核。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建立专门的成本管理系统,实时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日常采购注意选择优质供应商,构建长期合作关系,尽量降低采购及物流成本。另外在应收账款控制方面,医药企业可创建用户信用评价机制,通过评估客户信用水平,更好地管理应收账款,防止坏账发生给企业带来损失。

第11篇

建立医院管理制度对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理解现代医院管理的内涵,科学把握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属性,主要包括紧迫性、政治性以及时代性。本人结合多年的医院管理经验,提出了几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建议,包括坚持公益性以及强化政府责任、建立理事会以及监事会制度、加强标准化建设以及优化管理机制。

关键词: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议建设

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就应当保障全民的健康,只有加强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才能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健康中国是时代以及政治对于医院的要求,应当建立现代的医院管理制度为人民提供廉价、方便的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具有紧迫性、政治性和时代性。本文主要结合医院管理经验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行思考并且提出几点个人的建议。

一、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内涵分析

现代医院管理就是指能够保障公正公平原则以及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的管理制度。在新型的管理之下,政府、医院等的权利、义务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可以促使医院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以及保障医院的公益性事业发展。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之下,不但包括宏观层面政府对医院管理制度的科学规划,而且包括微观层面的、具体的医院管理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调建立动力、规范、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制度实施中强调人文性以及创新性,促使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得到有组织的架构以及优化的配置。

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属性分析

1.紧迫性。首先,干细胞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等快速发展对于现代的医院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先进技术的推动可以为当前医院管理制度指明发展的方向。其次,询证医院、转化医院以及整合医院等新型概念的提出,要求人们对现代的医院制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反思,从而认识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本质特点,并且从战略高度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行谋划以及思考,形成有效的解决医院问题的方案。最后,可以把握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规律以及特点分析我国和国外医院制度发展的差异性,从而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合适的变革策略以及调整方式,对于医院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加以改善以及提高,建立新的医院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促使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因此,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具有紧迫性。

2.政治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应当做到为人民服务,显著体现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政治性特点,不但应当对人民的疾病加以医疗,而且应当对疾病进行监控、预防等,从而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提升人民的寿命。其次,在管理制度上体现服务性以及公益性的特点,不但保障本区域内的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而且通过信息技术促使医院的服务以及技术可以为每个患者提供帮助。最后,现代医院管理的制度需要保障社会效益以及体现医院的社会责任感,不但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而且大力维护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以及国家生物安全,建立以现代医院为支撑的生物安全防御系统以及公共安全系统。

3.时代性。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医院的发展促使医院管理制度应当符合时展需要,不但需要将先进技术和时代相互结合,而且需要关注世界最新、最前沿的医学技术,并且对医学的技术发展趋势应当加以把握。医院技术不但需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且需要符合医院运营实际以及符合广大人民的健康需要。其次,需要体现出现代企业管理特点,对医院运营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如借助信息技术以及应用数字化技术对医院管理各个环节加以优化。需要提出新型医院管理路径以及思路,促使医院的决策可以建立在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前提之下。最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需要体现新常态,其中的评价机制、制度标准、功能定位等应当是成熟以及完善的,属于新常态的制度。

三、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几点建议

1.坚持公益性以及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医院的现代管理制度应当保障医院公益性的特征,首先,应当坚持政府和医院相互结合的管理制度,建立公有、私立以及混合制度的医院,并且制定完善的财政投入政策,不但对医院的基本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等应加大投入,而且对于科学以及人才培养,政府也应当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需要落实设备购置以及卫生服务等,促使医院在公共服务的体系当中发挥更巨大的作用,其次,应当改进当前的医疗支付制度,建立科学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及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其中,医保制度对于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有效维护患者的合理利益,而且促进医疗服务的优化。最后,合理医院布局并且对药价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促使医疗更好服务社会以及人民群众。

2.建立理事会以及监事会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取消行政级别的制度,并且建立医院理事会,通过理事会进行医院的重大决策。建立必要的监事会,对于各项决策以及医院管理各事务加以监督。通过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等制度对现代医院的监督权以及决策权进行分离,从而促使决策监督相互分离以及相互制约。其中,理事会主要承担政府方面的责任,包括医院的财务预算、章程拟定、薪酬制度以及重大业务的决策等。监事会主要对医院的各个环节以及各项事务实施监督,主要包括监督理事会各项管理的行为等,医院院长由理事会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进行选拔,并且建立现代医院院长职业化制度,院长应当对理事会负有责任并且接受监督。院长可以自行聘请副院长以及助理等。

3.加强标准化建设以及优化管理机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应当坚持质量以及创新的发展之路,首先,应当促使软件以及硬件协调发展,不但加强医院的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而且在科研创新、管理机制以及制度建设方面加以强化,从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医院文化以及医院服务,促使软件以及硬件发展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协调。其次,应当促使质量效益和规模数量等协调发展,在保障医疗效益的质量以及医疗数量的同时应当对技术加以创新,提升医院的技术水平,促使医院的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以及提升。最后,应当促使科研和临床相互促进以及协调发展,在注重临床经验的同时应当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对临床人才以及科研人才都应当加强力度进行培养。此外,需要促使标准和制度相互协调以及发展,不但应当建立质量制度、服务制度、流程制度等,而且应当建立质量规范、质量全程以及质量程序化等标准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对于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群众解决看病贵以及看病难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一定程度防止医院腐败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医院管理经验提出了几点意见,包括坚持公益性以及强化政府责任、建立理事会以及监事会制度、加强标准化建设以及优化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苏拥军.法治医院建设的缺陷与实施路径分析[J].中国卫生法制,2016,02:67-70.

[2]王发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6,03:15-20.

[3]方鹏骞,张霄艳,谢俏丽,张凤帆.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与发展路径[J].中国医院管理,2014,10:4-7.

[4]闵锐,汪琼,张霄艳,张凤帆,谢俏丽,方鹏骞.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10:10-12.

第12篇

为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营造餐饮业良好的用餐环境,构建诚信和谐社会,本单位特向社会公开承诺:

一: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餐饮服务行业规范,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诚信经营的观念。

二: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定期做好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工作。

二:保证餐饮店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有效的防蝇、防鼠、防尘设施。

三:食品制作过程规范并符合安全要求。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确保不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不超量使用添加剂,不使用过期变质和被污染的食品,不使用非食品用具及容器,包装材料,不使用未经消毒合格的餐饮具、工具、容器。

四:严把食品原料采购和进货验收关。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进货时查验供货方的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并建立食品采购与进货验收台账,不采购腐败变质、有毒、有害,、来历不明的食品原料及食品。

五:严格落实餐(饮)具清洗,消毒及保洁制度。按照规范流程洗消餐(饮)具,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供顾客使用。

六:加强餐饮服务单位的业主(法人代表)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意识,落实餐饮服务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如因提供的食物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自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处理。

本单位将严格履行以上承诺,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承诺单位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