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生涯规划方案

高中生涯规划方案

时间:2023-10-13 16:1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生涯规划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生涯规划方案

第1篇

当然,由于不少高中生的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分类缺乏相应了解,或者是连自己的真正兴趣在哪里都不怎么清楚,也或者是自己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以后的职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弹性,或者是别的什么情况。总之,这些情况都需要学校、老师、家长,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去尝试着建立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以后进入理想大学的理想专业做好准备,更为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高中生又应该建立怎样的职业生涯规划呢?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生涯的发展道路,制定发展计划、学习计划以及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这些环节都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一个较为清晰(至少在某一阶段)的职业目标的话,就会陷入盲目;而如果职业目标是清晰可行的,但却在行动中做不到,那也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实际的益处。所以,高中生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既要保证目标的“量身制作”,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又要保证保证“切实可行”,还要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好。

而高中生想要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则就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以便能选择出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因为不管怎么说,读大学时最初的专业选择和毕业后最初的职业选择都至为关键。高中生从选择文理科开始到填报高考志愿,又对其专业和职业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高中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可以向老师、家长求教,参考他们的意见或建议,但也不能对他们的想法唯命是从,自己消灭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在选择文理科时、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如果已很清楚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却又遭到家长的反对的话,最好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

上面已经说过,还是会有更多的高中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清楚,其实,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学校想要成功开设这类课程,则需主要解决师资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可以聘请社会力量或者专家来担任职业指导老师,并有各年级、各班的班主任加以协助;也可以对班主任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其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的能力。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简要地说几种,以供参考:

(1)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从普通高中生的特点来看,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可以在普通高中各年级开展,但必须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指导,同时密切结合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科学、系统的开展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未来社会角色定位的引导,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使高中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明确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能够顺利地完成探索阶段的发展任务。

(2)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职业体验,锻炼自己在工作中交往和交流的需要。学校可以利用周围及外部的资源,与社区、用人单位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将这些单位作为学生参观和实习的基地,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访谈、实习等活动方式,了解某些单位或某些工作场所的情况,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机构见习,加强社会实践。

(3)职业指导咨询。职业指导的咨询方式可分为团体的职业咨询和个别的职业咨询两种。团体咨询可以起到信息的传播的作用,咨询人员必须搜集与工作有关的信息,来协助学生作出一些重要的决策,并通过团体咨询的过程激励学生职业决策的动机,使高中生能够主动开始探索自己的生涯。个别咨询应帮助指出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给他们分析各行各业的特点和要求以及考入大学所需的条件,帮助他们把握好机遇。

在职业生涯教育中,高中生自己做什么呢?当然是要学会主动,自我探索。只有自己主动愿意接受的,才能在学习时最有成效。

高中生虽然并没有直接进入职业领域,但也或多或少地通过书本、他人的谈论、网络等媒体拥有了一些职业意识。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高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价值观等,来更多地了解一些自己愿意去了解的职业,也可以自问一下“我最喜欢什么?”“什么职业最吸引我?”“目前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方面存在优点?哪些方面又存在缺点?”“哪些局限可以突破?哪些局限暂时不能突破?”“我希望通过职业获得什么?”……而能否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上述问题,正可以说明一个高中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水平,或许也是一个高中生价值观形成与否的标志之一。

另外,高中生还可以进行一些外部的探索。就是走出校园,走到外在的工作世界中去,去了解职业的特性与分类、所需能力、工作内容、就业渠道、工作发展前景、行业薪资待遇等。在这一点上,高中生当然要能主动收集信息,但如果能有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有效引导就更好了。比如,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参观访问相关就业单位或机关;要求学生访问自己的亲友或邻居;进行角色扮演,了解不同工作角色的特性,以获得参与工作状态的体验。

第2篇

【关键词】生涯规划;专业博览;行业展示;职业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3-0070-03

【作者简介】杨雁,江苏省怀仁中学(江K无锡,214196)校长,高级教师。

一、课程提出背景

我校地处无锡市锡山区东北角,与江阴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交界,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学校生源主要来自锡山区和无锡市区,对多数生源地学生来说,家与学校的距离较远,交通不够便利。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内高中的固有格局,我校近几年招收优质生源比例较少,不满生源总数的10%,优质生源群体效应较弱,升学的社会效应较低。在高考后,大部分学生只能进入一般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对自我的职业定位。基于这些现状,促使我们在办学过程中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为什么普遍对学业、职业和前途感到迷茫?高中阶段除了高考,学校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应该“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高中教育将实现学业、专业、职业的定位选择与通道设计,这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应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并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个体的自我选择与自我发展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高中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也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15~24岁是人生中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探索与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职业的定位、事业的开拓甚至人生的走向。如何在专业与职业上进行准确而又科学的定位是正处于这个阶段的高中生需要重视与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学校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有利于高中学生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职业规划,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学校德育工作团队通过深入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与教育专家进行交流研讨,进一步认识到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从2011年起,学校提出“以生涯规划引领德育工作”这一思路,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北森生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师范大学顾雪英工作室合作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其中,北森公司为我们提供了“北森CareerSky高中生涯发展教育系统”,这套系统是专门为学校教师开展生涯发展教育而设计的,是我国第一个以学生生涯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辅助系统。系统基于强大的信息库,涵盖高中生关心的600多个专业、1000多所高校、近1000个职业等重要信息,结合学生特点,针对高中生职业生涯有重大影响的文理分科和专业选择,以完整、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

2015年5月,我校申报的“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基地”被列入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后,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学校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推动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基地的建设。

二、课程结构体系

1.课程目标。

学校在培养“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健康发展”的现代公民理念指导下,建立以“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为主导、“生涯规划信息平台”为支撑、“生涯规划实践基地”为路径,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家长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合作互助的学生生涯教育体系。

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等途径来实施。学校通过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能力优势以及性格和价值观对生涯发展的影响,掌握探索自我各方面特点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对个人生涯发展的影响,认识个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学习利用环境资源促进自我发展;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与抱负,能够制定明确且可行的发展目标与计划,初步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认识各种内外部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初步掌握生涯决策的方法,尝试自主决策。

2.课程内容。

学校开发并编制生涯规划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教案、课外活动方案、课程基地实践设计方案等,为生涯规划教育提供蓝本。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内容包括:主题融合式课程、拓展衍生式课程、测评反馈式课程。

主题融合式课程。该课程以主题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每个教育活动都体现各学习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主题融合式课程包括专题教育(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合唱节),典礼仪式(开学典礼、新生军训、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和名家讲坛(励志教育、成长故事、心理辅导、专题讲座)。

拓展衍生式课程。该课程以培育学生主体意识、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衍生式课程包括校本课程(生活与健康、文化与探索、科学与创造、艺术与人生、体育与欣赏),社团活动(人文社团、体艺社团、科技社团、生活社团、服务社团),综合实践(认识家乡、走访企业、走进大学、班团活动、志愿服务),研究性学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

测评反馈式课程。该课程依据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做出价值判断,根据实施过程反馈的信息,调整生涯规划教育行为。测评反馈式课程包括网络测评平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决策行动),发展指导中心(专业博览、行业展示、职业体验、导师工程、家长驿站),生涯评价系统(导师手册、学生手册、成长档案、评估量表)。

3.课程评价。

评价目的:考查学生在生涯认知、生涯规划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学习的收获,对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效果进行检测,促进教师不断完善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评价原则: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想法、感悟、活动方式和活动作品(如行动计划书、生涯访谈报告、职业体验感想等)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依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成长变化的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优势,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避免用单一标准衡量学生的发展情况,评价主体应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从发展的视角看待评价结果,充分重视学生的可塑性和生涯发展的广阔空间,根据学生的发展趋势适时改进教学方式。

评价方法: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科学严谨地使用测评工具,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课程学习效果的综合考察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积极探索“成长记录评价”“协商研讨式评价”等评价方式。

三、课程平台建设

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离不开各类平台的建设,为此,我们重点建设了如下各类场馆。

1.生涯规划馆。

生涯规划馆分为探索区、测评区和规划区。学生通过在该馆开展活动,可以不断发现自己内心的诉求,认识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质,明确生涯发展方向,学会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健康教育馆。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视听欣赏、专题研讨、自我调整等多种方式,了解青春期健康知识,包括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识、青春期人际交往、青春期亲子关系调试和青春期心理调整等内容。该馆分为观摩区、阅读区、视听区和咨询区。

3.生活体验馆。

生活体验馆配置冰箱、电饭锅、油烟机、微波炉、消毒柜、锅具等硬件设备,学校聘请厨师指导学生安全使用各类厨房电器设备,教学生烹饪技巧,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每周聘请专业厨师对学生进行烹饪指导与考核,一般每十名学生一组,合作完成超市采购、整理菜品、烹调、享用、清洗等程序。

4.能力_标馆。

该馆展示了学生的书写演讲能力、课外阅读能力、文娱活动能力、艺术欣赏能力、社会交往实践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动手制作能力、体育欣赏能力、健康休闲能力、自救自护能力等十项基本能力的考核方案、考核工具和考核作品。对学生十项基本能力达标考核有利于引导教师与家长关注学生基本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全面、健康、充分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行业展示厅。

厅内展示了《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中的20个行业,通过对行业的具体内容、行业精英人物、行业发展前景和我校各行业毕业生代表的展示,让学生对各行各业有深刻的认识,引导他们选对专业、入对行业、从对职业,启发他们在创新、创业上有所思考。

6.职业体验馆。

划分为六个职业体验馆:臻美创意馆、天籁琴行、博爱诊所、红豆服饰、怀仁村委、农业银行,学生依托职业体验馆开展模拟活动和基地实践活动,提升对相关职业的直观认识。

7.高校展示区。

第3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中生;职业规划;建议

一、引言

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与拓展促进了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同时对各个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很多需要人工机械作业的领域将会使用机器人,造成大量人员的失业。面对如此现状,今后我们高中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当务之急,只有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加强学习方向与时代潮流的匹配性,才能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做好职业选择和规划,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它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制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呈现飞速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比较典型应用主要包括符号计算、模式识别、机器翻译、机器学习、问题求解、逻辑推理和定理证明、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信息检索技术以及专家系统等,这些在计算机领域、化学领域、医学领域以及矿物勘测领域等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技术的发展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要准确地预测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不可能的。但是,从目前的一些前瞻性研究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综合模糊处理、并行化、神经网络和机器情感等进行全方位发展。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今后人工智能会向着全球国际标准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地在就业领域应用及发展,因此高中阶段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规划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美国、加拿大等先进国家早早的就把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安排在了高中阶段,相比之下安排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规划都有着明确的方向,我国目前某些地区高中阶段已经安排了职业规划类型的课程,相信不久高中生职业规划的课程也会出现在更多地区的校园。

(三)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机器眼下正在取代的首当其冲的是那些简单机械操作的劳动者,比如说我国工厂里的初级工人正在面临自动化的威胁。还有美国福特公司,不仅大量裁减蓝领工人,而且还要把工厂搬到别的州或国家去,那里税收更低、政策环境更宽松、工会更友善的,在这些地方使用机器人不仅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而且能够极大的降低各种成本,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对各个领域的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对于IT行业,今后会大量使用机器人进行工作,制造业也在逐渐增加使用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使得个人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虽然就短期而言,机器是不会一下子取代大多数人,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有一些机械的、长时间集中精神的、固定套路的工作,比如流水线工、司机、配药师等,机器比人还擅长,这些领域将会淘汰大量的工人,导致很多人员失业。而很多工作需要人搭配机器做才最高效,这些工作是主流的新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人和机器协作的过程中,机器一定会不断智能优化的,在单一专业的工作内容中,机器逐渐又会替代人,因此也会造成人员失业。对于人际沟通事务,由于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人比较擅长。审美是模糊的、社会性的,这个还是人比较擅长。

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勤动脑,勤动手,不断创新,是未来立足之本。因此不仅要埋头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应对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战。

(四)高中生应该怎样规划职业生涯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今后我们高中生应当趋利避害,努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我价值的增值,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职业规划的意识

高中生要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及外界的环境因素,分析、归纳、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且制定相应的学习、培养计划,采取必要行动去实现目标。这种确定人生方向的规划问题应该在高中阶段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得到自身的重视,对选考科目的选择及大学志愿的填报就不会盲目、无头绪,在高中阶段有了明确的目标会使自己的学习方向更加准确,学习积极性更加强劲,同时在就业选择上也可以尽量地少走弯路。

2.选择高水平的职业指导教师

高中生实现从学校到社会或者更高层学校的过程中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高中阶段一个好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选择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任职条件,目前国家也一再的强调任职职业资格的严格性;其次就是指导教师要善于启发式指导学生,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认识自己的天赋、特长、兴趣、能力、心理等方,发现和挖掘自己多方面的潜能,学会正确利用各方面条件充分发展。同时,要注意避免指导教师的思想左右了我们的思想,只有准确的认识自己,才能促使我们带着自己的职业规划继续努力进步。

3.自己的高中生涯规划

高中的三年,对一个高中生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阶段可以进行分阶段的自我管理培养。高一阶段:刚进入学校,通过学习了解学科特点,利用学校、教师、网络、社会了解就业动向,自我优势结合人才需求,明确选考科目,初步制定职业发展意向。高二阶段:正确处理选考科目学习与学考科目学习的关系,既突出专业知识又兼顾知识广度。高三阶段:更要处理好语文数学英语必考科目学习与选修科目深化拓展的关系,既要提高高考成绩又要深化拓展专业素养;既要强化高考复习又要重视面试培训,为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或“三位一体”考试做好充分准备。因为近年来重点大学通过高考统一招生录取的名额正在减少,而自主招生或“三位一体”的名额大量增加,有志于就读名牌大学的学生要注意这方面的情况。同时高中生要根据自己的理想多去了解高校情况,多去了专业设置的情况,为报考适合自己的学校及专业做好信息准备。

4.积极参加选修课程,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基础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高中学校要开设选修课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这不仅可以及早的发现我们的喜好和特长,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做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对我们的基础知识的培养也很重要,拓宽了我们的见识宽度,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界,黄冠,王冰洁.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如何弥补当前教育缺陷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3):50-51.

[2]焦加麟,徐良贤,戴克昌.人工智能在智能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03.20(8).

[3]刘春玲,张焕生,郝国芬.BP神经网络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2,31(5):231-232.

第4篇

【主题】我的大学生活

【时间】20xx年xx月xx日——xx月xx日

【地点】室内、室外均可

【形式】讨论、分享

【目的】引导新生对高中生活进行总结,对大学生活进行思考和规划。

【活动操作示范】:

第一阶段:总结高中生活

1、辅导员做开场引导。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高中生活

(参考:同学们走进大学校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相信许多同学对大学的生活有了一些思考,也会将现在感受到的大学生活与刚刚过去的高中生活进行比较。那么,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高中阶段的生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思考,然后请几位同学分享。)

2、分享。辅导员请2-4名同学与全班同学分享,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辅导员对学生的发言内容做积极的关注,但不做任何评价。

3、辅导员进行分享总结和主题过渡。

(参考:从大家对于高中生活的各种感受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你们都曾为自己的理想——考上一所好大学而努力,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了人生的一段新的征途,那么我们该怎样走好这段征途呢?)

第二阶段:思考、讨论大学生活

1、辅导员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参考:如果我们将大学生活分为六个部分:学业、人际、爱情、能力培养、休闲、大学生涯规划,大家来思考、讨论,我对这些有什么期待?有什么计划?)

2、分组。通过抽签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视班级人数而定)。每组选组长一名,负责组织该组的讨论;书记员一名,负责记录发言。

3、讨论。分组完毕之后,每组各讨论一项内容,也由抽签决定。

(建议:1、辅导员先将大学生活六个部分设计几个讨论问题;在讨论之前,辅导员先召集组长布置任务和注意事项;2、每组讨论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3、要求每位同学都发言。4、组长控制每位同学的发言时间,鼓励少发言的同学,控制“语霸”的同学;问题讨论完毕后,做好总结,并选好分享代表。5、书记员要做好每位同学的发言记录。6、辅导员做好整个场面的控制。)

4、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与全班同学分享讨论结果,组内其他人可作补充。在每一组的分享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如果在教室开会,辅导员可以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所谈各个内容的要点。

5、辅导员总结。辅导员的总结、引导不含对发言内容的评价,让同学在听取他人的观点、做法、经验时对自己的做法、计划进行修正;引导学生包容他人的观点;辅导员也可以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

第三阶段:班会总结(把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顺序调整了)

1、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丰富大学生活,以及对大学生活进行规划的重要性。

(参考:通过今天的班会,我们充分感受到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更需要同学们做好规划充实地度过!高中阶段因为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们过得忙碌而踏实;大学阶段才刚刚开始,尽管我们的目标还不明确,有那么多的困惑,但这正说明我们有很多的成长空间等待我们去填充!今天的班会仅仅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何度过4年的大学生活同学们还得认认真真思考,并付诸于行动。这也许就是我们生涯规划中关键的一步。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我只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虚度!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名句:“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2、介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学院的心理成长辅导服务,若同学们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烦恼和困惑,欢迎来咨询。(建议:辅导员老师分享一句话:必要的心理求助是强者的行为。)

第四阶段:布置作业——班会心得

目的是引导学生对高中生活和大学生生活做深入的思考;给在班会中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有表达的机会。

(参考:讨论的时间太短,分享的时间也太短,但同学们的思考却有许多许多,所以请同学们以对高中生活的总结以及对大学生活的思考为内容写份班会心得,当然也可以谈谈班会中的感受,请在三天内完成,用信封封好后由班长收齐送交给我。

第五阶段:班会结束

感谢大家的参与!

【注意事项】:

1、[活动操作示范]仅供参考,各学院在不违背活动主旨的前提下,可设计形式多样的,适合自身特点的主题班会。

2、六项内容的讨论参考问题

(1)学业:我的大学学业目标是什么?60分万岁?还是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大学里,学习是我努力的目标吗?

(2)人际:我理解的人际交往是什么?大学中的人际交往重要吗?我还是比较多地在与高中同学联系吗?我是主动与新同学认识、交往,还是等待别人来走进我?我和寝室同学开始出现矛盾了吗?怎样和不喜欢的人相处呢?

(3)爱情:爱情是大学生活的必需品吗?我对大学里的爱情持怎样的态度?爱情与学业,我将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4)能力培养:我希望在大学里培养哪些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和途径?

(5)休闲:我度过课余时间的休闲方式有哪些?怎样培养健康有益的休闲方式?

(6)大学生生涯规划:我如何规划我的大学生活?每年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

第5篇

动机是大部分人类行为的基础,通过对人类动机的了解,人们可以对个体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学习动机一直是心理教育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众多学习动机研究成果也被应用到教育和组织管理等实践领域,作为教育工作者制定有效的教学行为策略和培训方案的理论依据。动机研究一个基本的观点是,将动机明确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个体为了寻求挑战和乐趣,满足好奇心而参与活动的倾向;外在动机是个体为了活动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如奖励、他人认可和评估、完成上级的指示、与他人竞争等而参与活动的倾向。

近年来,研究者在考察内在和外在动机与认知、创造力、自我监控及学业成就等变量的关系后得到许多重要结论。其中大部分研究强调内在动机的积极作用,少部分研究者重视外在动机的正面影响。Hwang等人关于非裔美国学生的研究也发现,高学业成就者不仅受较强的内在动机的支配,还成功整合了外在动机和社会目标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将以青少年学生为被试,考察其内在和外在动机的特点,并探讨二者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而从根本上提出改善学业生涯的有效方法。

二、 研究方法

1.被试

选取T市240名青少年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6份。被试为高中二年级到大学三年级学生,年龄范围为16至23岁,其中男生132名,女生94名。

2.研究工具

(1)学习动机量表

本研究采用Amabile, Hill, Hennessey和Tighe编制、池丽萍和辛自强2006年修订的《学习动机量表》。量表由30个题项构成,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个子量表。量表采用四级评分法,得分越高显示动机越强。Amabile等人以1323名美国东北部两所学校的学生为样本测得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9(内在动机分量表)和0.78(外在动机分量表),一年后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9和0.84。经池丽萍和辛自强本土化修订的量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并进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后得到2个因素共6个子维度,总量表分半信度为0.77,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外在动机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内在动机分量表为0.78;四周后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3和0.88,说明量表适合于团体施测。内在和外在动机的各构成维度也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挑战性、热衷性、依赖他人评价、选择简单任务、关注人际竞争和追求回报等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4、0.66、0.71、0.69、0.69和0.57;各维度四周后的重测信度依次为0.85、0.85、0.68、0.77、0.69和0.50。通过本土化研究验证了《学习动机量表》是区分和测量内外在动机有效的、可靠的工具。

(2)学业成绩

本研究采用access软件,计算被试最近一学年学业成绩,并与被试学习动机量表相匹配。

3.统计处理

回收问卷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三、 结果分析

1.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研究

通过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得出,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864,呈显著的相关。说明学业成绩越高的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越高,学业成绩越低的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越低。

2.进行创新型研究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学习动机上的差异性检验

本研究对不同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为学生干部等项目上进行学习动机的差异性检验,均未得出显著性差异。仅“是否进行创新型研究”一项中,进行创新型研究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显著差异,如表1显示,进行创新型研究的学生在内在动机维度上显著高于未参与科技创新的普通学生。

3.学业成绩对学习动机的F分析

研究者将学业成绩平均值低于1.5分的学生命名为低分组,学业成绩平均值高于3.8分的学生命名为高分组,学业成绩平均值介于2.8分至3.1分之间的学生命名为中间组,每一组被试均超过30人。依据学业成绩不同水平的分类,进行学习动机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得出如表2的结果。

从表2可见,不同学业成绩水平的学生学习动机F检验呈显著差异,进一步开展多重比较得知,内在动机维度上高分组与低分组、中间组均呈显著差异,即高分的学生内在动机高于低分生和成绩中间生;外在动机维度上低分组与高分组、中间组均呈显著差异,表明低分的学生外在动机低于高分生和中间生。

根据以上研究得出结论:低分学生在学习动机的两个水平上均较低,高分学生在学习动机的两个水平上均较高,成绩中间学生内在动机较低而外在动机较高,随着学业成绩的提高,学习动机也相应提高。

四、 分析与讨论

1.依托科学研究,建立学业生涯分类引导机制

通过访谈也发现,学业成绩较低者,学习动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应对学业成绩困难带来的各种心理压力,帮助这类学生增强外在动机,提高学习成绩,获得成就感成为首要任务。学业成绩居中的学生,往往学习盲目,仅仅为了不落在人后而努力提高成绩,对于学习对自身的影响没有深刻认知,对这一类学生应着力增强其内在动机。而对于学习成绩优秀者,其学习动机和两类分动机均较高者,应进一步激励他们发挥出创造性的思维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别,开展分类引导,以达到促进学业生涯成长的作用。针对学业优秀学生开展“做一项研究”专项方案,针对学业盲从型学生开展“读一些经典”和“订一个规划”专项方案,针对学业后进型学生开展“结一个对子”专项方案。形成以学生学业兴趣激发为根本,以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为着力点,以合理学业成长规划和优秀典型带动学业困难学生为保障的学业生涯建设体系。

2.拓宽引导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努力拓宽学业生涯引导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学业规划活动,积极引导良好的校风学风,以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1)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创新项目,培育实践创新能力

为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拓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组织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创新创意作品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开拓视野的良好契机。通过开展电子智能作品竞赛、科技前沿知识讲座等多种学科门类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在学校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下,积极组织跨年级的多学科合作项目。此外,要在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同时,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助力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积极开发自身资源,使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培养科技创新型思维。

(2)精选经典著作,引领学生“读经典、强信念”,提升人文素质

推荐多部涉及历史、文化、哲学、管理、艺术等方面的经典读本,引领青少年品读经典、陶冶心灵,坚定理想信念。此外,还要结合学业特点和所在学校特点,开展切实可行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经典著作精选精读、读书沙龙、经典影视剧赏析、经典读本知识竞赛、经典作品朗诵会、读经典征文比赛等活动,引领学生品读经典、陶冶心灵,坚定理想信念等。此外,可以结合高雅艺术进校园、名家讲堂、校友讲坛等活动开展高水平学术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影响,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校园内外掀起一股诵读经典,修身治学的热潮。

(3)深入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以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为契机,以学业规划为着力点构建学风建设的新机制,尝试分年级实施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模式,开展加强成才信念、合理规划人生的相关讲座,开展优秀学生经验交流会,以及青少年学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或班级可以推进学生学业发展导师制,选聘生涯规划知识丰富的教师作为青少年学生的学业发展指导教师,为学生高考、就业等重要人生转折点做好引导和帮助,从而带动广大青少年合理规划学业生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4)积极开展结对子助学,帮扶学业困难学生

通过学生之间结对子活动,营造校园学习氛围,切实帮扶学习后进、学业压力大的学生走出困境。可以开展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活动,要求学习优异的学生主动与学业后进的学生或学习困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鼓励挚友之间、小组之间结成帮扶对子。此外,可以开展主干课程专题讲堂、学习沙龙、家长座谈会、升学考试交流会,小组式学习、学科串讲等活动,鼓励每个学生深入系统地梳理课程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形成青少年学生间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良好学风。

3.实施多种举措,保障学风建设顺利推进

(1)完善队伍建设,促进优良学风传承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服务职能和榜样示范作用。通过论坛、主题班会展示、优秀班级评选、优秀党团组织评选等方式,结合各级学生组织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学生骨干队伍的选拔、培训和考核,加强队伍的培训与激励,为优良学习品质在学生中的传承提供坚实保障。此外,学校可以加强教师层面的队伍建设,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用科学研究指导工作,努力使广大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成才指导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2)加大经费投入,促进优良学风引领

学校应鼓励跨学科开展各类学生科技合作项目,发挥学校的学科主导优势,开展多学科合作、文理科合作,加大学生科技经费的投入,以及学生优秀成果的奖励制度。同时,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的平台,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学科项目比赛。积极引进校外经费,促进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让更多的学生尽早地参与到教师的不同层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去,保障学生参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积极引进校外智力资源,聘请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人士,为广大学生提供咨询与指导,切实帮助学生合理规划人生。

(3)拓宽引导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促学风

采用微博、手机报、专题网站等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媒体手段引领优良学风,一改往日“知识追着学生走”,实现“学生追着知识跑”的学习风貌。为学生提供“美文小报”、在线精品课程、校友连线、互动课堂等学习途径。积极开发学校网上服务平台和网上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与教师互动探讨专业知识。引进生涯教育专题网站,为学生开展生涯教育网上课堂、网络测评、在线预约与咨询等服务,树立学业生涯规划意识。此外,学校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培训和比赛,鼓励教师采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与研究,网内外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参考文献

[1] Hwang YS,Echols C,VrongistinosK. Multidimensional academ-ic motivation of high achieving African merican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Journal,2002,36(4):544-554

[2] Amabile T M,Hill K G,Hennessey BA & Tighe E M. The 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 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4,66:950-967.

[3] 池丽萍,辛自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4] 丁林兴.高中生涯教育应处理好的五对关系.中国教育学刊,2012(11).

[5] 赵小云.高校生涯辅导的新方向——生涯适应力教育.现代教育管理,2012(10).

[6] 王占仁.英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之启示——以英国里丁大学为个案.教育研究,2012(7).

[7] 秦琴.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生涯教育的实践.教学与管理,2012(4).

[8] 华美中加高中“国际化高中生涯教育的思考与探索”课题组.高中生涯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探索.教育导刊,2011(6).

[9] 常学勤.普通高中开展生涯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教学与管理,2010(24).

[10] 龚义荣.新形势下青少年学业生涯建设的探析与创新.前沿探索,2007(2).

[11] 易宁,丁小华.青少年学业生涯状况的调查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6(2).

第6篇

【关键词】社会资源;大学生;职业规划;实践;平台

2007年12月,教育部下发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 2013年被誉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节,在面临学生就业的困局之中,高校如何提升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引导力,从而帮助学生高快、更好就业,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笔者以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平台为例,探讨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出发,如何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通常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的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其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主人翁意识,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相结合,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概念和意识,愿意为社会发展付出积极的努力;高校要指导学生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短期、中期、长期的计划,要求在学生的思想品质、专业技能、基本知识、职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和塑造,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并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实施职业发展短期计划,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职业信息的搜集能力和理性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原则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工作理念,提高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以市场为向导,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以服务为载体,结合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促进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教育为目标,将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学生人生指导的一部分,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 [1]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确立教育体系构建方向

(1)角色化

指导学生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学生的角色转换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后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在将“角色转换”从课堂延伸至课后,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当中,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从大一到大四探讨和学习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和发展需求。

(2)专业化

确立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和专家团队。团队成员应涵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商管理等学科方向。团队成员的纵向结构也应该覆“理论派”和“实践派”;团队人员进行侧重分组,针对不同的学生组进行不同的生涯唤醒教育,争取有效劳作实践;深入开发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模式和课程指导方向,开设“1:1真人模拟课堂”,编著适用性强的“专业教材”;建立良好的信息资源反馈机制,在教授学生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同时,通过网络媒介等手段,对学生接受培养后的个人变化和社会认可进行跟踪调查,形成可行性报告,将实践反馈于教学。

(3)系统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应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将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当中,形成“全员参与,全员教学”的模式。学院设立专门的机构,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航站等,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便利,形成从教职员工到学生团队一站式服务体系。

(二)确立教育模式涵盖内容和方案

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专业课程教学,在分析了行业竞争模式和职场现状之后,学校确立教研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在有针对性的授课备课前提下,按照以下内容编排课程结构,提交授课方案。(1)教学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2)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3)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活动描述;(4)指导性教学课堂的安排与建议;(5)实践性教学的配置要求;(6)有关教学实践的成果小结和说明。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平台体系的构建

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除了按照社会需求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内容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理学院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实践体系构建中,强调学生的实践模块建设。经过多次研究和探索,建立起“校内合作”“校政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学生参与实践的平台模式。

(一)校内平台建设

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脱离“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问题,在学生实施课堂教授技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难题。为解决学生入校对大学生活的“迷茫态”,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从校内构建大学生发展平台。首先,在大一新生教育系列课程中自主开发的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新生入校定位”、“新生迷茫期调节”、“如何适应大学校园”“大学生生涯规划”等方面,从课堂上以讲座的形势使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学校还设立了相应的学生机构――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航站(以下简称导航站)为学生找准“职业生涯定位”提供服务。针对大一的新生,导航站主要开展“友情互助月”活动,如:在每年十月份,组织大一学生参加“十元钱过一周”活动,在活动中给每个参与者十元钱(参与活动一周左右开支均算在十元钱内),可利用这十元钱进行投资,如卖报、卖花等,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在一周内顺利通过考核。参加活动的学生王某说:“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钱生钱’,也教会了我们要学会开源节流,对于刚刚进入到大学的我们来说,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快的成熟起来。”

经过一年的课余实践,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针对大二的学生,学校在课程上更多的设置人文素质类的课程让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提升;另外导航站在针对大二的学生群体也跟进了相应的“商务礼仪培训”“办公室office三大件应用培训”“应用软件培训”等培训讲座和培训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职场预演练”。

另外,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航站在课余时间开展“角色互换”“职场真人秀”“非你莫属”“模拟面试”“就业信息咨询月”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在大学学习期间,以主人翁的姿态在模拟环境中体验职场信息。为实现学生的角色转换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校政合作平台建设

在团中央传达相关文件精神之后,全国各地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在大力推广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较为全面的教育和培训后,大三面临就业、创业还是考研的职业发展选择。针对有 “预创业”意愿的学生,学校与成都市就业局及其下属相关部门共同为学生搭建了“校政合作平台”,为追求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帮扶和技术支持。此平台通过开设“SIYB创业培训课程”“SYB创业实训课程”,让学生通过在课程中与知名企业创办人的接触和学习,给自己的创业路制定合适的发展方案。

以美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潘某为例,他在大学四年学习生涯中,先后成立了“汽车人广告工作室”和“一点通广告工作室”,主要经营接办各种广告媒体平面设计与制作,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在参加了“SIYB创业培训课程”以后,他总结了自己之前的经验教训,结合创业导师的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开办了“三点一四广告设计公司”,并已成功运营六个月,承接业务总额逾百万元。

(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大四的学生实践培养模式可以相对多样化,在接受了前一个阶段的摸索以后,学生已基本确定发展方向,所以,在后期培养中,我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通过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定位相结合的教育培养,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在学校的“实践基地”,完成自己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后一步――迈向社会。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对即将走向社会,需要投身职场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职能和技能培训;根据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加强校内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力度,要求每一个老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保持“每日一次问候,每周一次交谈,每月一次技术帮助”,力求让学生在“实践基地”能够以最快速度适应工作需求。2013届毕业生黄某在金坐标景观设计公司实习过程中(该公司与学院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积极参与各景观小品的设计,并跟随总设计师亲临施工现场,实地勘测,其设计方案在经过同事和领导的修改以后为公司竞标成功,这些经历都让他受益匪浅。在实习后期,凭借其自身努力,他与该公司签订了三方就业协议,留在了该公司发展。

这仅仅是“校企合作平台”搭建过程中一个很小很常见的故事,学院也力争在做好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同时,增加校企合作的单位和方向,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职业生涯”服务。

为大学生构建一个适合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平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在构建实践平台的过程中,以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一直朝着创造和发展处一个“自助式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使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中能得到一个全面的提高,使家长放心,让社会安心的方向在探索和发展。

第7篇

中国的许多孩子从小便有了“科学家”“工程师”的梦想,但当他们长大那一天,他们的梦想多半还是梦想,因为在十几年的受教育过程中,几乎没有人再问及他的梦想,以致自己长大后都难以记起。

而国外的孩子却少有“科学家”的梦想,他们可能愿意当一名“火车司机”“牙科医生”,甚至是“农场工人”,他们梦想的种子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逐渐明晰、修正,最终许多人能够如愿以偿。

这样一个关于梦想的对比,并无丝毫苛责中国孩子之意,也无意探讨学生应该树立怎么样的梦想,笔者所关注的是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梦想是否有了现实的关照。

毕业了,不知想要做什么?

临近大学毕业,北京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小张和同学频繁地穿梭于各种招聘会。在应聘过程中,她时常被用人单位问及个人的职业规划。刚开始,她觉得有点懵,只能用一些不疼不痒的话应付对方的问询。到后来,被问及的次数越来越多,她便绞尽脑汁为自己设计了一个“规划”,为此,她还从网上搜索了一些“模板”,力求让自己的答案尽善尽美。

有了预先设计,在应聘过程中也就心里有了底,再遇到类似问题也多半能够沉着应对。然而,小张疑惑为何自己在学校时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她也怀疑这样一个应急的规划在她踏入工作岗位时是否能够兑现。

实际上,和小张一样,今天的许多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类似状况。据《南方教育时报》调查,逾九成大学生无明确职业规划。而据2012年年底南京高校的一份调查显示,近六成大学生无职业规划。其中,“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占30.1%,而选择“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的只占9.1%。

这种“茫然”,直接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职业取向,“毕业了,却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往往是许多毕业生的求职状态。他们在职场上往往“看菜下单”,到招聘会或者网络上海量搜寻职位。如果遇到中意的岗位,就拿相应的岗位要求度量自身的条件,符合了,就去应聘,否则就继续寻找。

显然,这样的求职路径下,招聘方是规则的制定者,而应聘的毕业生们则多被动地按照用人单位的条件,进行自我审视。在审视自我的过程中,毕业生们还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固然一部分学生凭借好的学校、专业找到了所谓的“好工作”,但并不能确定是他们喜欢的工作。

这种“茫然”实际上出现的更早,那就是大学报考时。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克思近几年对大学新生适应情况的调查显示,迈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后,许多学生出现了很大“落差”。2009年,在对2759名大学新生调查中,35%的本科新生对自己的学校不满意,专业方面,表示对自己的专业满意的大一新生仅有4%。如此,每年开学季许多刚进校门的学生就会想着法子“换专业”。

目前高校对换专业有严格的限制,多数想换专业的学生往往愿望成空,只能为当初的盲目选择买单。当他们走出校门获得重新选择机会的时候,就业中的专业“不对口”也就成为常见现象。学什么,不一定非要做什么,但如果专业不对口,对许多学生而言,所学专业知识便失去了用武之地,在新的专业领域,需要重新学习,无疑增加了其职业发展难度。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坦言:专业不完全对口,又不完全了解岗位对工作人员的标准要求,结果容易导致毕业生初次就业时跳槽频频,往往造成单位个人“两败俱伤”。对于学校乃至国家而言,科学合理的专业布局也失去了可参照的“准星”,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补课”还来得及吗?

职业规划的缺失,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对此,有专家指出,长期职业规划辅导缺失是其根本原因,教育部门应提高职业规划课程辅导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就业意识。

据有关资料:国内高校中最早正式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是1984年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大学,随后在一些高校也有零星开设,但没有形成气候。

局面的改变在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大学生就业难。在中央政府主导下,2007年,教育部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尽管从2008年开始职业生涯课便被纳入大学教学计划,但显然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一点从大学毕业生职场中的“茫然”状态可见一斑。

而从笔者调查情况看,毕业生们也普遍不认可课程效果,表示提不起兴趣。就如同媒体报道的那样,当被问及学校就业辅导课的效果时,不少大学生表示,自己已经不记得就业规划课所讲的内容了,唯一记得的,是当初“不来上课就不给学分”的警告。

而毕业生的不满意背后也透着高校的无奈。在大学广泛开设一门课程远没有一纸通知那般简单,这其中,专业教师缺乏恰是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最大障碍。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介绍:目前我国高校极其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师,任职者多数是由学校行政人员轮岗和刚毕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大多数未经培训就上岗,不能对毕业生进行规范的职业能力培训和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指导工作主要局限在签协议、行政审核、公布就业信息、联系就业指导讲座等行政性活动方面。

而从全社会情况看,职业指导人才缺口更大。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只有1万人左右,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500人,职业指导人员与就业人员比例是1:15万以上。相比之下,美国2002年有17.5万名职业指导师,与劳动力市场就业人员的比例为1:500人左右。在职业规划方面,教育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大学才开始做职业规划,其实已经晚了。”深圳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副主任殷涛坦言。由于缺乏连贯的职业规划指导,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感觉更像是一种“补课”,学生的自我认知,其实在初、高中就应完成,比如高中的文理分班,实际上是需要面向就业的。

一种“终身教育”形式

生涯教育国外开展得比中国要早许多,实施效果也比较好。对比国外情况,中国学校生涯教育零零散散、不成系统不说,而且普遍放到了高中后,无论从课程规划还是时间节点。原因种种,理念的偏差或许是最根本的。

在国外,生涯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而国内的生涯教育很大程度上被当成了“就业教育”,目前仅限于大学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状况不佳,纵然大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种认识的偏差或许更值得深思。这一点,从中外对比中一目了然。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王韶清对美国职业生涯教育有比较全面的研究。据他介绍,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始于20世纪初,起步早且发展较快。在“终身教育论理”影响下,1974年,教育总署专门设置生涯教育署以指导生涯教育的贯彻落实。在政府主导、法律保障、资金支持、舆论宣传和专家指导下,职业生涯教育在美国得到广泛推广。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复杂的分化。顺应形势,1994年,美国颁布了《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目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职业准备,包括从幼儿园到社区学院或大学的学生,使他们能够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浪潮。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职业生涯教育侧重于学生的个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能够理性选择自己的专业。与之相比,中国职业生涯教育讲究“短、平、快”,实用性特点明显,重在指导学生求职和创业。将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找工作”的这种“工具性”的做法,也反映在了近年来高校的生涯教育中。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朴哲认为,虽然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事实上,由于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等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都没有开展起来。因此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指导不只是就业指导,而是应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历程,具有更深层次的教育引导功能。”对于职业生涯教育,吴江也有着自己的见解。

理念的不同也就导致教育方式的不同。虽然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例如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开设短期的职业指导课。”可以为准备就业的学生提供职业预备教育或劳动技艺教育。然而,没有专业的师资、更没有完整的规划,结果是有限的课程也被应试课程挤压殆尽,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生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空白。这不仅使得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更谈不上职业规划。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董珉等人对武汉6所中小学做过一项调查表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很少接触到有利于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相关内容。在对“你在学习中是否接触到有利于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相关内容”的回答中,有57.5%的高中生认为没有接触到,42.5%的高中生认为学习中接触到了。然而,即使这42.5%的学生在列举学习中所接触到的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内容时,他们大多填写的是英语、计算机、美术、音乐等基础课程。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对职业构成的偏见。在对“你最了解的社会职业有哪些”一项的调查中,90%以上的学生的回答是教师、医生、律师、工程师、公务员、电视节目主持人等社会影响力较高、收入稳定或高收入的职业,而生产一线工人、农民、技师、农艺师却排斥在学生的视野之外。在对高中生的调查中,有39.9%的学生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其中普遍认为律师、医生、“金领”、“白领”、老板、教师等等是高等职业,而工人、农民工、清洁工等是低等职业。

促使学生做出这些选择的往往是电视、网络这些大众媒体。从学校教育中,他们较少得到相关的教育。

生涯教育如何推进?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不应视其为一个阶段性的任务 而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因此,我国要建立一个从学前教育至成人一生全教育过程的有计划的、连续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朴哲认为。

但笔者认为,从现实角度看,目前做好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是比较可行的,借助大学阶段的人力资源和科研力量,为生涯教育提供必要的人才准备和资源支持。在此基础上,“倒推”职业生涯教育回到终身教育的轨道。

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然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势在必行,但需提升课程效果,让大学生乐于接受、得到实惠。“学校的职业指导队伍急需建立,现有职业指导人员急需提升专业水平。”在吴江看来,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所在。

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存在许多不足,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经验的积累,大学在这方面也有着可喜的进步。比如,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与社会的联系,一些大学会邀请一些社会人士走进大学课堂,给课堂注入了活力,这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回应。“相比于坐在教室里上课,我认为与在职的校友交流更能让我了解职业规划。”一位中山大学毕业生坦言。虽然他对于就业辅导课程的内容已经忘记了,但在大学期间两次与校友的交流,却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据《南方教育时报》报道:自2004年起,中山大学每年定期举办“寻访中山大学校友的足迹”活动,校方希望通过这一活动,为在校生提供了解母校历史的机会和更为生动的职业规划指导。作为开设职业生涯课程最早的深圳大学,也正在通过校友交流会、职业规划大赛和走访企业等新形式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职业规划。

殷涛指出,要提高职业规划课程效率,仅有形式创新还不够。一方面,校方需要提高职业辅导课程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校方也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就业意识,让学生带着了解行业和职场的眼光去参与职业规划课程和活动。

从国外经验看,需要将生涯教育扩展到整个教育阶段、甚至像日本等国家那样通过立法等形式推进实施。如此,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符合生涯教育自身的规律。正如殷涛所言:“首先是要从小建立孩子的自我认知,让其发现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其次才是职场认知和发展规划。”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社科系冯国锋认为:当务之急实施生涯教育的应该是中等教育,“不能像现在由于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缺失把生涯教育的压力转嫁到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在中学阶段明确了自己的生涯规划之后才会避免高考填报志愿时盲从和盲动,避免进入大学后调换专业与因缺乏明确目标所造成的无所事事,避免大学毕业后的无所适从与频繁跳槽等现象。

显然,本着“治本”的原则,生涯教育还应从“娃娃”抓起。笔者认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招生制度改革的有效推进。现有教育评价机制,尤其是高考招生制度下,学生、家长的心思都放在考大学上,职业生涯规划尚在视野之外。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生涯教育扩展到高中前教育是否可行?这一点还是存在可能的。

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无论是《教育规划纲要》还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都明确了对高中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对其未来的职业与人生有较为科学的初步规划,是高中学生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从实际看,高中生对生涯教育还是十分“渴求”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前些年进行的一项针对高三学生的调研显示:过半的高中学生对大学专业并不了解。当被问及“你们学校是否有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内容时,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几乎没有”,而多数学生却“非常想了解”相关的知识。正如大学生说的那样:“如果在中学阶段就接触到这样的课,我们就可能避免盲从。”

何况,还有一个现实摆在那,那就是高中后教育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分流”,一部分人考上了大学,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了就业。以全国每年近千万的高中毕业生计,这一群体的规模是巨大的。显然,到了大学再开展生涯素养教育,将提早迈入职业生涯的学生排除在外,有失公平。

第8篇

关键词: 中职美术 职业生涯 规划体系

一、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下认真分析个人的性格特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作的方向性的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涉及的问题包括个体特征及早期成长环境对职业的影响,人在组织环境中的角色转换和同化,人与组织及社会环境的匹配,人的自我职业规划,社会文化环境、家庭对职业的影响等方面。它关系学生能否在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走向成功。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无论是对有望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准备就业的学生,对其职业生涯选择及相关学业准备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为:

1.当代学生自我成长和成才意识较淡薄,学生的职业素养隐患已经出现,不利于未来就业,而职业规划教育无疑能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帮助。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为学生成功提供保障,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机会,促进学生成功就业。

2.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使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并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促使学生认清个人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有利于及早消除就业、择业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及早转换角色,避免导致最后随波逐流,盲目就业。

3.社会日益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职业生涯规划能让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要使职业目标顺利实现,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而且需要具有良好的通识素养;不仅需要具有理论素养,而且需要具有技能素养;不仅需要具有科技素养,而且需要具有人文素养;不仅需要具有智力素养,而且需要具有非智力素养,从而提高广大学生拓展素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大部分由自己把握。学生的生活形态取决于自己是否有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想将来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按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多储备能量,创造机会。

二、当前美术类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通过对某高校美术学院835名学生的调查,以及平时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目前,美术类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回答“您是否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过规划”这个问题时,没有规划的有110人,不明确的有615人,两者占到总人数的86.8%。

2.不甚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在回答“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吗”这个问题时,最多的选项为“不太了解”,为700人,占到83.8%,而完全不了解的也有85人,超过一成。

3.缺乏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回答“您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来源为”这个问题时,选择“来自家庭及亲朋好友”及“来自报刊、杂志和书籍的阅读”选项占到大部分,分别为400人次和390人次;来自“学校专门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的仅为290人次。(注:写明为“人次”的表明该题之选项可多选,以下同)

4.大部分学生对工作地点和工作单位有较高的要求。在被调查者中,有525人次希望毕业后到沿海发达地区工作,460人次愿意去京、沪等大城市,而愿意去西部地区及基层的人很少,为60人次和35人次;至于工作单位,有340人次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320人次选择中外合资企业,选择国家机关和学校的人也较多,分别为200人次和235人次,选择一般私营企业的人最少,为50人次。

5.非常看重待遇问题,对就业形势盲目乐观。在同毕业生的交流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对薪金的要求比较高,大部分都要求在月薪2500以上,1000元以下基本不予考虑。在对毕业班293名同学进行调查时,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未来就业充满信心,只有14名同学对自己信心不足,需要帮助。

时代在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要求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外,还日益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实践能力、心理承受力、团队合作等。最近几年来,各类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相继开设美术类专业或者扩大专业招生规模,使得美术类毕业生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趋势,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幅度;很多小型的公司为节省成本,对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种,宁愿招聘务工的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短平快的培训,很快适应和胜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三、构建美术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美术类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体系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大体而言,体系的建立应从专门机构、专业师资队伍、社会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着手,形成有效互动。

1.建立专门机构。学校可以构建以学校领导、学生工作人员、专业课老师等共同承担指导任务的机制,要特别利用和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进行有组织、有目标,系统的、全程性的教育和指导,自上而下地实施统一管理,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地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基于美术类学生具有个性鲜明、思维活跃等特点,在就业过程中,可以尝试通过建立就业指导工作室的方式,对就业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培养。从在职教师着手,开展系列职业规划讲座、培训与教育训练,让教师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教师的实践经验加深教师对职业规划实施的理解和认知,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辅导创造条件。在全面提高在职教师职业规划能力的基础上,要培养和形成一批专业的美术领域职业辅导教师,让他们成为美术类职业规划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从而为学校有效地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实施提供人力保障。

第9篇

启功先生曾说,诗是长出来的;诗是嚷出来的;诗是仿出来的;诗是想出来的。生涯教育的研究也是同样的道理。即:生涯教育是长出来的;生涯教育是嚷出来的;生涯教育是仿出来的;生涯教育是想出来的。分述如下:

1、生涯教育是长出来的

长就是实践。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成为教育研究的课题。实践是研究的基础,生涯教育要有实践性、针对性,就是在中小学教育的实践中自然长出,教育实践是检验生涯教育的标准,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成果需要在新的教育实践中推广。

北京西城区的各所中学和朝阳区幸福村学区的11所小学从2009开始进行生涯教育实验,他们坚持不懈地实践总结,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区域推进,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在 2011年9月21日和11月17日,他们分别承办了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现场研讨会,并分别研制出中学和小学生涯教育读本与手册。北京幸福村学区在学区德育副校长田光华领导下,用两年时间编写出6本分年级小学生涯教育读本,成就了内地中小学生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由著名学者余国良和黄天中作序。由于是开创性的工作,编写之艰难恐非局外人所能想象,笔者作为顾问,对大纲和读本页进行多次修改补充。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说:“开展生涯教育是我校‘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通过生涯教育课程使学生逐步理解生涯的意义,初步掌握生涯规划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而形成自主独立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对自我、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在生活的历练中学会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体验感悟,激发学生发展的内驱力,让学生真正陈给自我发展的主人!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这个研究过程详细说,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质疑反思这样七步。

2、生涯教育是嚷出来的

嚷就是说话,包括讲座、研讨、争论、辨析。生涯教育理论通过研讨更加接近真理。研讨是生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在生涯教育中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将进一步强化,在研讨中教育者会注意建立严格的研究范式和操作规范。头脑风暴的规则是不批评别人,但研究表明:开展头脑风暴得到的想法远远少于同样数量的人独自工作时得到的想法数量。批评和辩论不但不会妨碍创意,反而会激发灵感,因为正义会鼓励人们更充分地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观点。美国西北大学的乌奇教授发现研究团队成员之间很陌生的话,合作不太成功;成员之间关系太熟,也不利于创新。最佳团队的成员之间熟悉情况中等,有老朋友,也有新来者,这种混合导致高效互动,他们有熟悉的结构可以仰仗,也能吸收新想法。

在这些年的教育研究中,实践者通过研讨交流,否定了下面一些似乎司空见惯、似是而非的说法:

——情商比智商重要,情商就是人情练达;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宣泄能够减少攻击性;

——生涯规划顶多就是找个职业;

——考试第十名比第一名更有出息;

——一切为了快乐,表扬比批评有用,能提高自信;

——考试是万恶之源,高分低能。

如第一条“情商比智商重要。”情商其实是情绪智力的不规范说法,情商也不可能比智商重要。情绪智力也是智力的一部分,说情商比智商重要,恰如说白菜比蔬菜重要一样的不知所云。人情练达也不能代表情绪智力,许多大科学家、大作家、大诗人,有时恰恰不善言辞,不会交际,钟南山、陈景润、钱锺书、袁隆平都是性情中人,而非人情练达者。人情练达的冯道是三朝元老;《红楼梦》中人情练达的王熙凤只能作出“一夜北风紧”一句打油诗。

如倒数第二条“表扬比批评有用”,表扬和批评都是评价手段,用好了都有效,用不好都是反效果。前几年“赏识教育”甚嚣尘上,“你真棒”、“我能行”满天飞,弄得教育部发文说教师可以用适当的方式批评学生。张燮林是乒乓球世界冠军,还是培养世界冠军最多的教练员。国际乒联将“优秀教练员特别荣誉奖”授予他,这个奖至今尚未颁发过第二次。听听张燮林怎么说的:“哄人恐怕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情,但批评却需要动脑子,批评者得一一列出理由,这样才能服人,批评就是为了让被批评的人明白其中的道理”。“被批评的确痛苦,但世界还会有什么事情比输掉比赛更痛苦的了?训练时的痛苦,是为了比赛时的不痛苦。”学生是受批评更痛苦,还是中考、高考失败更痛苦?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如最后一条“考试是万恶之源,高分低能。”《北京晚报》资深评论员苏文洋说:“只要开了口子,再要堵住是很难的。现在一些人拼命地扒口子,唯恐公平考试的大堤塌得还不够快。那真是有钱的出钱,有权的使权,还有一帮马屁学者帮忙或帮闲,论证公平考试的种种弊端。我就想不通,不管怎么说,在当今社会风气下,考试比其他方式更能体现社会公平。”考试没那么大罪过,高分低能是伪命题。

《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有郭华“恰当定位:明确专家的职责”的文章,他说道:“某些以专职的教育思想生产者自居的学者则根本就不具备成为专家的基本资格,实际上他们经常是在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这些大话、空话、假话,不能提高中国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也难以真正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如果这些学者不去充当专家,其害处大不了是做了些无意义、无价值的研究,至多也只是浪费些科研经费、赚取些稿费。但是,一旦他们成为专家去指导实践,其危害就会波及教学实践:干扰教师的正常学决活动,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那些有关教育的歪论胡说、豪言壮语,在现实面前成了黑色幽默。春晚小品中,本山大叔把健康的范伟很快就给忽悠瘸了。经济生活中的忽悠固然可恨,教育领域中的忽悠更加可怕。这些年所谓“教育专家”南辕北辙的言论人们听得多了,不过只要人们自身稍具常识,一般不会随风起舞。3、生涯教育是仿出来的仿就是模仿。转贴于 国外和港台实践了几十年生涯教育,有许多成熟的理论完全可以借鉴。我们应该学习那些成功者的榜样,并总结自己的经验。要掌握理论,了解信息。

目前出版的中小学生涯教育有如下书籍可以参考:

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黄天中:《生涯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黄天中:《体验生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杨忠健:《生涯教育(高一)》,同心出版社2009年;

杨忠健:《生涯教育(高二)》,同心出版社2009年;

黄天中:《生涯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王曦:《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年;

黄天中、吴先红:《生涯规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杨忠健:《家长是孩子的人生规划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朱勇哲、田光华:《生涯教育》(小学1-6年级),新世纪出版社2011年;

杨忠健:《贵州省初中学生实用技能生涯规划与就业常识》,同心出版社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

蔡晓东:《生涯教育(高中)》,商务印书馆2011年。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仿的时候要注意的。在生涯教育的进展中,重视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教育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会真正做到“学我者生”。

4、生涯教育是想出来的

想就是思考。在信息激增的今天,教育研究者如果缺乏冷静的思考就难有发现。心之官则思,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必然是深层次理性思维的产物。只有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艰辛探索,方可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丰硕收获。创新是生涯教育的关键。教育是复杂的,生涯教育是新生事物,但并非错综得超出了教育者的认识能力。教育复杂,却有可能源于简单的原理。

验证或建立生涯教育理论时,应尽量避免以下情况:

一是取样上把特殊当作正常,年龄、性别、经历、背景和能力个性不一的学生差异很大;

二是推论时以偏概全,将一个群体的情况外推时需要慎重;

三是观察时不求精确,需要历史地、全面地、客观低了解情况;

四是实验时产生实验者效应,或实验时缺乏控制比较,实验结果就难说有意义;

五是研究者认知上固执己见,就容易偏颇。

2011、2012年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生涯规划专题辅导课程开发与实验》项目:

——调查国内外及北京青少年生涯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结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先进经验并表彰;

——制定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指导纲要;

——编写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手册;

——学习理论,进行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实验研究;

——召开现场会推广中小学生涯教育先进经验;

——完成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第10篇

[设计意图]

时间管理即自我管理,是高中生生涯规划的必备能力,中学生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笔者通过对本校高中生时间管理现状调查分析发现,时间管理知识对于许多高中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不强,很多知识尚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因此本课程主要结合案例,以讨论为主,理论提升为辅,促进学生对时间管理知识与运用的更深刻了解,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课程开设前,笔者使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问卷”(黄希庭编制)及“时间困惑问卷”(自编)对本校学生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发现我校学生时间管理现状与以往文献研究基本一致,呈现如下特点:

(一)高中生时间管理监控能力呈U型

经调查发现,在中学生时间管理自我监控能力的总体状况方面,年级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高一开始逐步上升,高二有所下降,高三达到较高水平,这与已有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针对高二进入时间管理自我监控总体水平低谷期的情况,笔者认为在高一阶段应着眼于提高学生时间管理自我监控意识和能力,高二阶段结合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个性化辅导非常必要。

(二)高中生时间管理监控能力较弱

问卷统计发现本校学生“时间价值感”维度得分最高,说明他们对时间的重要性有较高认识。“时间监控观”维度得分最低,又尤以设置目标、计划性、反馈性三个方面得分最低。这说明学生自主管理时间的意识还很弱,计划性较差,时间监控能力有待提高。

(三)高中生缺乏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

根据课前调查发现,本校学生时间困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计划:计划赶不上变化怎么办?周末时间如何安排?

(2)关于效率:如何合理分配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3)关于事件优先级:高中生活丰富多彩,很多事情想去做,该如何分配时间?

(4)关于习惯养成:听过一些时间管理的课,也尝试过一些,但是很多时候都半途而废了,怎么办?

[活动目的]

1.增强学生主动管理时间的意识。

2.帮助学生发现浪费时间的原因,找到适合自己的改进措施。

3.培养学生正确制定目标和计划的能力。

4.培养学生区分事件轻重缓急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时间黑洞、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和时间管理四象限原则。加强对紧急、不重要事件的重视,并学会区别紧急、不重要事件,合理分配时间。

难点: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SMART原则和四象限原则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持之以恒的练习的督导。另外,时间管理能力还涉及其他方面能力提升,比如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情绪管理、自控力等,建议结合学生情况给予后续指导。

[活动形式]

笔者建议通过团体辅导方式开展中学生时间管理课程。团体心理辅导强调体验式、互动式学习和感悟式成长,学生在团队中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挑选自主时间最多的一天做24小时的时间日志;

准备材料:纸、笔、手表;

记录要求:量表仅用于课上讨论,不用于学习评价,要求真实,需详细填写;

时间日志各项目内容:活动、地点、计划用时、中断说明(中途中断的次数、原因、持续时间)、效率自评(可以用1低2中3高来标记)。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

[活动时间]

两次课,每次60分钟。

[活动过程]

一、死神的账单(5分钟)

(一)活动内容

播放视频《死神的账单》,让学生留意自己在看这段视频时内心的感受。运用词语联想法让学生讨论时间都有哪些独特性?时间管理到底是什么?

(二)设计思路

通过视频观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唤醒学生对时间飞快流逝的情绪体验;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时间的独特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并认识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自我管理。

(三)教师点评

时间具有无法开源、无法节流、不可再生、不可取代的特点。时间管理就是运用策略和技术,尽可能有效地利用时间。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自我管理。当代时间管理理论以“生涯规划”为核心,目的就在于通过提高个人时间管理能力帮助我们把平时浪费掉的时间用来好好享受生活,达到健康、财富、人际、家庭、心智、心灵、休闲、工作的全方位平衡。

二、谁动了我的时间?(25分钟)

(一)活动内容

两人一组交换阅读对方的“时间日志”,帮同学寻找时间黑洞,即有哪些浪费时间的情况。之后全班同学结合已发现的所有时间黑洞,讨论具体解决办法。

(二)设计思路

通过对时间利用情况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时间管理中的漏洞。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帮学生归纳一些好的时间管理办法。

(三)教师点评

中学生常见的浪费时间的原因有:

1.缺乏明确的目标;

2.拖延、磨蹭;

3.做事缺乏优先顺序;

4.想做的事情太多,分不清主次;

5.缺乏条理与整洁;

6.不懂求助;

7.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等。

中学生常见的时间管理办法有:

1.了解自己的时间黑洞;

2.越忙越要有计划;

3.为重要不紧急的事情留出固定时间;

4.任务分解,杜绝拖延;

5.为完成每件事情设置时间期限;

6.利用零碎时间;

7.提高专注力。

三、计划赶不上变化怎么办?(30分钟)

(一)活动内容

两人一组对照自己的时间日志进行讨论:你在开始这一天前是否做了计划?计划执行情况如何?在计划执行中有什么困惑?对同学的计划有什么好的建议?

(二)设计思路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现自己在计划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出目标制定SMART原则。

(三)教师点评

计划无法顺利执行往往在于制定的目标缺乏合理性。明确的目标是做好时间管理的基础。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对于制定自己的长、短期目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制定目标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具体(specific):目标必须是具体、明确的,明确到每一个时间段具体完成什么样的学习内容;

2.可衡量(measurable):目标的量化可以使计划的执行有一个可衡量的标准;

3.可达到(attainable):目标具有挑战性,但经过努力能够达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4.相关(relevant):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目标可以细致地分为各个小目标,而小目标之间,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应该高度相关;

5.基于时间的(time-based):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deadline)。

四、分身无术怎么办?(40分钟)

(一)活动内容

结合案例讨论如果你是小C,那天中午你将选择去做哪件事情呢?为什么?你如何判断一件事情的重要程度?对你来说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有哪些?

案例

小C是班级的学习委员,又是校学生会的干部,还是文学社的骨干,平时总是需要面对许多的学习与工作任务。一天清晨,小C刚走进校门,便碰到几个邻班的好朋友,他们对小C说:“今天吃完午饭12∶15,我们一起去操场踢球吧。”步入教室小C看到黑板上写着“今天中午12∶20~13∶10在三百座有数学学法指导讲座”,这个学科一直是小C比较薄弱的科目。这时突然一个学生会的干部找来说:“小C,团委王老师让你今天中午12∶30召集高一年级全体学习委员开会,商量明天辩论比赛的事情。”刚坐到位子上,高二文学社的社长跑进来对他说,今天中午12∶35我们文学社成员碰个头,商量一下周六外出采访的事,你有主要采访任务。社长刚走,物理老师走进教室,对学生们说:“今天中午12∶30我们集中讲一下上节课的作业,错的很多,只有小C等几个学生做得不错。”

(二)设计思路

通过案例讨论教会学生在多任务处理时如何判断事情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引出时间管理核心:四象限原则。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对于自己来说重要、不紧急事件都有哪些,结合80/20法则,教会学生合理分配时间的办法。

(三)教师点评

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PARETO)提出80/20法则。该法则指出在任何大系统中,约80%的结果是由该系统中约20%的变量产生的。受该法则影响,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提出了新一代时间管理理论――要事第一。柯维认为出色地完成无关紧要的工作是最浪费时间的。工作中应避免将时间花在琐碎的多数问题上,因为就算你花了80%的时间,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你应该将时间用于重要的少数问题上,这样你只需花20%的时间,就可以取得80%的成效。

柯维在“要事第一”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四象限法则。他将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归入四个象限,提出判断事情重要与否的原则是是否符合自己的长期目标。越有利于实现核心目标的事情,就越重要。

第一象限:重要、紧急的事情。例如:明天的考试、突然生病等。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主要压力就来自于第一象限,长期处于第一象限的人每天都好像在救火,疲惫不堪。该象限行动方案是立即去做!

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例如:锻炼身体、个人能力提升、知识积累、日常复习等。这些事情重要但并不紧迫。据统计第一象限中80%的事情是由第二象限转变而来。多投入一些时间在第二象限有利于提高自身能力,缩小第一象限的范围,减轻压力。这个象限任务通常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难度较大,做起来耗时较长。因此该象限事情非常容易被我们忽略或者拖延,对于这类事情可以采取任务拆分方法进行。该象限行动方案是有计划地、主动地去多做!

第三象限: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例如其他人临时邀请、突然布置的任务等。这个象限的事情因为迫切的呼声会让我们产生“这件事很重要”的错觉,然而仔细区辨你就不难发现其中很多事情不过是在满足别人的期望与标准,与我们要达成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该象限行动方案是辨别虚假重要事情,通过委婉的拒绝来减少此类事务发生。

第四象限: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例如阅读令人上瘾的无聊小说、无休止地上网浏览等。这都是一些浪费生命的事情,根本不值得花时间去做。该象限行动方案是坚决不做。

如何从“知道”到“做到”?(20分钟)

(一)活动内容

请学生思考并讨论: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结合SMART原则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计划,并将这个计划说给全班同学,让大家帮忙督促自己。

(二)设计思路

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知识到能力之间的转化重在练习,归纳梳理教学重难点,通过自我宣言方式督促、激励学生为今后努力做出承诺,形成团体氛围,促成时间管理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教师点评

怎样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从知道变成做到呢?以下两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立即行动。时间管理的实践性很强,课程中介绍的每一个技巧和办法都需要你的实践才能得以保证。如果你感到行动困难,可以先从最简单的一件小事做起,拿一张纸条写上你的近期计划,贴在你的书桌、文具等明显位置,比如“关闭手机”、“晚上花10分钟时间回顾当天的时间记录”,这些纸条会变成对你的无声督促。坚持行动21天之后就能养成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好习惯。

2.活学活用。时间管理的个性化很强,课程中介绍的方法只有运用到实际中才有效果。很多时候你还需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根据自身情况,按自己的需要改变、组合这些方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体系。

[活动作业]

每次课后利用自己课上所学知识,制定新一周学习计划,并通过时间日志对自主学习时间进行记录,睡前用15分钟思考以下问题:

1.今天效率最高的是哪一段时间?为什么在这段时间效率最高?这段时间适合做什么事情?

2.今天效率最低的是哪一段时间?为什么在这段时间效率最低?这段时间适合做什么事情?

3.今天的时间利用过程中最大的干扰是什么?

4.今天在时间管理上取得了哪些进步?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的强化,时间日志与反思是提高学生时间监控能力的有效途径。

[活动反思]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时间管理课程中案例占有重要位置,无论是学生课前所做的时间日志,还是课上老师所举的案例,都应事前精心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从而具有说服力。

(二)课堂点评要到位

教师要通过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促成学生间的共同合作和相互学习。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要善于捕捉闪光点,将学生谈话中的精华归纳总结,进行理论提升。

(三)课内、课外多练习

时间管理是一种能力,能力的提升不仅是简单地传授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内外的不断练习,促成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提高。

(四)团体、个人辅导相结合

时间管理是一个十分个性化的问题,受课时限制,无法通过一两次课就把所有知识都讲完,更何况还需要边练边学。因此时间管理课程如能将团体辅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构建高中生物选修课体系

我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选修课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选修课到底怎么上?怎样科学地达成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我校通过构建以“以人为本、个性化学习”为基本理念的高中生物选修课程体系,让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水平、兴趣爱好、个人能力发展方向自主选取,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发展兴趣和特长,提升生物学素养;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一、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每个人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实现。建构主义重视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自我发展,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构建主义学习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高中生物选修课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按需发展”的学习环境,发展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利于强化专项技能的培养,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有九种紧密关联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存在智能。多元智能认为智能具有多元性、文化性、差异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无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与差。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多样化的高中生物选修课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对学生选修课的学习评价不能再以知识点的记忆为唯一标准,需要我们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为最终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发现并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实现突出智能超越发展基础上的整体智能的发展。

(三)深化课程改革理论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指出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程。要求学校加快选修课程建设,构建开放型选修课程体系。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二、构建科学的高中生物选修课体系

(一)设置多元选修课程

选修课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非限制性选修课。除高中生物IA限制性选修课、IB非限制性选修课外,还需根据学校实际开设多元的校本非限制性选修课程,供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专长。目前我校已开设以下三种类型的校本生物选修课,教材来源于教师独立开发、改编、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发。

1.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此类选修课包括必修内容的拓展课程、生物学科的大学初级课程、生物学科应用性课程、生物学科发展前沿课程、生物竞赛课程等,旨在让学生形成更为厚实的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素养。如目前我们已开设《生物竞赛辅导教程》,内容涉及初赛和复赛的相关内容。今后我们将陆续开发开设《生物学简史》、《干细胞研究进展简介》等相关课程。

2.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基于本地区的农业、商业发展特色等优势开发,教材凸显实用性,突出技能培训,服务地方经济。此类选修课旨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动手能力、生活技能、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专业倾向。如我校立足我县特色农产品,与开化县农业局、开化龙顶茶合作社等单位合作开发《无公害蔬菜栽培》、《食用菌的栽培》、《开化龙顶茶的栽培与加工》这三门课程,其中《开化龙顶茶的栽培与加工》内容包括开化龙预选种、育苗、选苗、扦插、栽培、病虫害的防治与管理、采摘、茶业的加工等不同环节技术要领介绍,并配有电影《龙顶》的相关剧照、示范茶园胜景、茶业加工过程等等的高清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3.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包括调查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实践能力、人文精神和生物学素养。如我校已开设《生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内容包括蜡叶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叶脉标本的制作、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其它动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等,今后我们还将开设《芹江野生生物资源的调查》等课程。

(二)建立选修课教学过程管理体系

1.选课指导体系。选修课是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个新生事物,学生在选课上具有盲目性。有些学生选课单纯是以挣学分为主要目的,以为只要选了课就能拿到这门课的学分,有些学生只是喜欢上课的教师,也不管所选课程是否适合自己,等等。鉴于这些情形,为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我校建立了学生选课指导体系,加强对学生选课指导。选课前,我校教科室编制好本学期《学生选课指南》,内容包括本学期开设的选修课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学分、学习目的、学习内容、课时、评价依据等,让学生在选课前有基本的了解。然后分别召开班主任会、教师会、学生会和家长会,解读《学生选课指南》,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之与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认识倾向分析相结合,让学生对自身的兴趣、个性、专业性向有初步了解,为正确的选择做好铺垫。再次,将课程基本资料、上课时间与人数等内容制作成展板供学生自主选课时参考。最后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确定选课意向并填写选课意向表,实行两轮选课,并在开课前一周内公布最终选课结果,由教科室开出各门课程选修学生名单,一式3份,送任课教师及学生所在行政班班主任各一份,教科室留存一份,并按此选课名单上课。在这过程中,我们生物教师积极参与选课指导与宣传,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选择生物选修课程。

2.教学过程管理体系。(1)加强学生走班管理,严明纪律。目前我校选修课采用校内走班上课,为了有效避免学生“选而不修”现象,我们除了严格考核制度外,还严明纪律,加强学生走班的管理。为便于走班管理,我校选修课统一安排在周一、周三、周五的下午最后一节课,一个模块总课时为18节,半学期为一个周期。我校教科室制定了《行政班与教学班管理制度》、《导师负责制》、《年级组督查制度》等制度;实行教学班和行政班相联系,实现无缝隙管理。走班教学过程中,行政班班主任除担负原有的行政班职责外,必须掌握本班学生所选的科目模块,制作原班学生选课走班分布表,成立各学科模块走班小组,向各学科模块教师推选走班小组组长,及时向有关模块教师了解原班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表现,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定期汇总学生的请假情况。走班教学专任教师负责对走班教学实行全方位管理,首先将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成立新的教学班,选定“值课”班长配合教师管理班级,明确管理职责,实施学生自主管理;严格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加强与相关行政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向他们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品行表现。同时教科室、年级组不定期开展走班教学生考勤抽查,并及时对学生的出勤进行公示。(2)加强教师教学管理。为加强管理,我校教科室设立选修课开发部门,负责对选修课程开发的规划、审核、管理,学校还制定了《选修课程课堂管理办法》,建立随机听课制度,学校、年级组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定期对授课情况进行检查、督导,随时监督授课质量,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学生评教机制,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员作用,定期或不定期让学生对所学课程做出评价,对教学质量高,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欢迎的课程限期整改或者停开。这一系列的制度的实施,不但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也提高选修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建立选修课多元评价体系

选修课作为高中生物的补充和延伸,重在发展学生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如果仍像必修课一样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会使得选修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构建多元选性修课评价体系,对高中生物选修课的教学进行及时、全面、准确的考核与反馈,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明确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与高中生物必修课不同,校本选修课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作为指导。因此,在制定高中生物选修课评价体系时,必须首先为各门课确定详细、明确的教学目标。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指标,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评价标准为教师提供了评估学生行为表现的手段,也为学生展示了优秀行为表现的范例,让他们知道努力方向。选修课评估标准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学习积极性。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可以评价和测量学生学业成绩,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终结性考试可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开卷、闭卷考试、小论文、小课题等方式进行。由于高中生物选修课的多数课程为独立课程,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具有不连续性,终结性评估结果无法对某门课的授课过程给予及时反馈指导。形成性评价可以提供动态、全面、准确的信息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发展和成绩进步等方面的情况,用发展的观点检测教学过程所产生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性评价主要依据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出勤情况、完成作业情况以及课后自学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查。高中生物选修课较之必修课虽然课时少、周期短,但与生物必修课相比,教学过程面临更多的问题,如学生出勤率不理想、课堂投入程度欠佳、作业完成情况不好。因此,高中生物选修课的考核有必要推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采用多种评估手段,使各种评价方式互为补充、共同印证,以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监督其学习过程,对学生能力及成绩给出准确评价。

3.评价结果,突出过程表现。选修课与必修课是不同的,选修课的评价机制也要有别于必修课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要重过程表现。学生学习选修课的过程表现(考勤、创意、作业、获奖)都要按一定比例计入总分,即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按1:1的比例计分。最终的评价结果我们采用等级制,将学生成绩分成A、B、C、D、E五个等级,其中A为优秀,B为良好,C为中等,D为及格,E为不及格,对于合格以上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

面对深化课程改革实践,谁都在“摸着石子过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在高中生物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尤其在生物选修课程开发与设置、走班教学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地探索和实践。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不断地反思感悟,使我们不断收获深刻而又快乐的体验,同时也为我们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开辟了新途径。

(责任编校:青凤)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教育厅,2012(6)

[2].许吉安.我国普通高中选修课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4):5-7

[3].张瑞.构建科学的公共英语选修课体系浅探.学园(教育科研),2011(11):46-47

[4].洪松舟.走班走教―义乌市义乌中学.浙江教育科学,2012(5):10-12

第12篇

开发优质阅读资源

高中阶段,学生信息获取以视觉符号为主,心理健康资料的自主阅读成为高中生获取心理指导的重要方式。为此,学校加大优质阅读资源的开发力度,2009年,开展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实验研究, 编写的《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实现了将教材的重点从课堂使用转向课外延伸。《读本》根据调查、访谈的结果,选取了高中生中常见的问题,如适应、学业、应试、情绪、人际、网络、异往、生涯规划等,就学生诉说的主要困扰进行分析,结合明白易懂的心理学理论说明,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建议,既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作为学生的自助读物,《读本》在编写时极为重视阅读体验。每个单元由“我说我心”(故事入题)“心理导航”(what,是什么)“知识链接”(why,为什么)“心灵鸡汤”(how,怎么办)“名人名言”(暗示、点题)“心灵感悟”(引导,自我感悟)六个部分组成,逐层递进,条理分明;案例尽量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大量选用精彩故事和美文,中间穿插漫画、心理图片等,同一单元中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形式也多有变化,以增强《读本》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读本》并非单纯的故事书,为了帮助学生加深感悟,投入实践,其中加入了非强制的作业内容。如各单元末的“心灵感悟”模块,供读者写下自己的思考与感受;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并记录每天的执行情况和感受,从而见证自己的能动性,培养自我监控的习惯和能力。

除《读本》外,学校还定期印发心理宣传读物,刊登普及性知识、经过技术处理的案例和问答等,并参与淮安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共同体“心理云”平台的建设,不断拓展对学生来说有趣、有益、便于取得的心理健康信息。

丰富心理健康活动载体

在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之余,学校也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资源,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唤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话题的注意,并对自助阅读的效果进行补充和增益。

学校每月提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主题,保留学生自由阅读的权利的同时,在该主题框架内展开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本月的主题是“情绪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则以“情绪”为主题,开设情绪知识讲座,学校刊物征集相关稿件,每位学生在班级“心理驿站”张贴情绪箴言等。利用不同层次、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活动,尽可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如此,一个月成为一个大的活动周期、一堂大型心理活动课,从而突破了心理课课时少、衔接难、存在感薄弱等障碍。

此外,还有独立于每月主题的团体辅导,根据观察或反馈来的学生行为表现选择内容,由心理老师共同商定方案,招募适合学生自愿参加;读书会活动中的心理主题读书会,由同学推荐、点评《读本》以外的具有心理启示的书籍等。

最后,学校开设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配备心理辅导设施和经过专业训练的辅导人员,严格按照心理咨询伦理,为来访同学提供个体咨询服务。并且设有“姜老师心理热线”,为不愿现场咨询的同学排忧解难。

多种载体相互配合,最大的好处是学生在学校能够经常触及心理健康话题:感兴趣的同学能够主动参与,从中获益;不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了解一些相关知识,至少在需要时知道可以获得哪些资源和如何求助。

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

为使学生能够真正像自助取餐一样自由地利用学校心理健康资源,避免受“心理问题”的污名化误解的影响,学校注重营造轻松的“就餐”环境,让学生无负担地在学校里谈论心理话题。

学生的安全感首先来自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校现有专职心理教师1名,兼职教师10名,定期组织教研、培训、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形成了一支专业可靠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无论专兼职教师,均经常客串各个班级的班会课,与同学相互熟悉,拉近距离,树立阳光、亲和的形象。心理咨询室在正式咨询时间以外,欢迎学生随时访问,闲聊休息,来者不拒,成为学生紧张高中生活的一个放松之地,无形中对他们的心态调节起到了帮助作用,也让心理咨询成为一件“正常”的事。

另外,学校的班主任和学科课任老师也经常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神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时注意维护和改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除了教师队伍,校园里还活跃着一批心理咨询员,他们既是心理健康部门的亲善大使,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尤其在危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乐于助人的品质、细心周到的态度,以及在培训中掌握的心理调适技巧,都使得自己成为对外辐射正能量的积极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