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6:1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篮球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教师远程研修培训 有感
春有春的繁丽,秋有秋的丰硕,冬有冬的洁白,在这个夏日里,我虽走过了阵阵炎热,却收获了丝丝凉意。
短短十天的培训真的就要结束了,这培训就像夏日里荷塘的一缕清风从我身旁悄悄飘过,涤荡了我的心胸,让我倍感无限的惬意,依恋之情悄然升起在心头。回眸寻觅,心情难以平静。
这次研修主要以教学案例为主,每一个鲜活的教学案例,深深的吸引着参训的老师,我们如亲临其境,与执教老师共同感受教学的快乐与困惑。
专家的解疑让困扰我们多时的问题迎刃而解,眼前豁然开朗;学员的优秀作业精彩纷呈,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借鉴;指导老师和同行们中肯的点评和鼓励,让我们在劳累中有说不出的欣慰和感动;在线研讨和交流,让我们学习了全省各地同行们精辟新颖的见解,也给了我们诸多的启发和收获……
学习着,体验着,思考着,反思着,提高着,憧憬着,每一天都在充实的学习中,经历着思想的交流和融合。迥异的教学风格如万紫千红的百花园,让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增强着以后教学的信心;精巧的教学设计让我知道功夫在课外的内涵,我扪心自问:我最需要做的到底是什么?是备教材,还是备学生?是备情感,还是备技巧方法?培训让我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十天里,我们在参与中成长,我们在学习中见证。因为参与,我们对新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学习,我们见证了更多老师的才华和热情。
十天里,我们感动于课程专家和指导老师夙兴夜寐的辛苦,受教于各位同行中肯的点评和鼓励。十天的培训,我们对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思想观念也渐渐追上了改革的脚步。因为课程专家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对教育的“回归”充满了的希望;因为老师们的积极参与,我们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从去年暑期的理论高度培训,到今年具体的课的案例,每个参与老师通过精心的作业,认真的评论,积极的与专家在线交流等,在理论上,课的实践上,都得到了提高拓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由理论高度到生动的课的案例展示。如果说去年的培训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的探讨的话,今年的培训则是具体生动的课的展示。我们通过十天,十余节具体课的视频观摩,了解了田径类,篮球类优秀教学课的展示。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认识。
2.改变了一些旧的观念。通过观看田径类模块的教学,我们首先改变了以往过于重视竞技技术的观念。在以往的田径教学中,我们过于重视、强调技术的重要,过于强调技术的规范,忽视了心理健康,社会参与等方面。其次,我们在课的诱导手段、练习手段的创新方面得到了启发。如田径类模块第一节课一一快速启动。授课老师很好的利用了体操棒,将课的重点、难点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这些优秀老师的做法,开创性的改变以往机械的、陈旧的教法,开发出一些自己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彻底改变田径类模块教学时,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某职业高中2015级某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其中A班学生人数为51人,B班学生人数为53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对比法,A班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B班采用的是合作教学法,实验时间为期25学时,实验前后都对学生的身体素质(50米跑、座位体前屈、1000米跑)进行了测量。
三、实验设计
本实验选取的时间段为2017年3月-2017年6月,教学内容主要是田径及篮球的基本技术,通过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简单掌握相关的技术,并且要保证两个班级的教学内容相同。
(一)教学步骤。
将合作学习应用到高职体育教学当中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步骤来进行:
首先,进行合作设计,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顺序、教学目标及训练步骤。教学顺序需要从核心出发,实现动作概念及质量的完善。教学步骤则应该以讲解、小组合作、示范及组间竞争为主。
第二个步骤是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并以此来开展教学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
第三个步骤是进行异质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对体育知识讲解完成之后,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在该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
第四步骤是实现组间的交流,当组内完成学习及讨论之后,依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组间交流,完善和开拓学生的思维。
第五步骤是进行检测,在体育技术教学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检测,及时对学生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
第五步是进行补救,实现对教学目标的修正。
(二)教学案例。
以双手胸前传球技术为案例,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如下:
讲解及示范:首先应该进行讲解和示范,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印象,使得学生再投入到学习中的时候更有积极性,讲授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讲解内容的精要性、动作示范的正确性。
小组合作活动:然后集体授课结束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了,教师在该过程则应该进行巡回指导,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小组合作活动应该采取组内自学、组间学习的结合方式,该环节当中的教学内容应该属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作为教师则应该针对组内的情况对成员进行角色和位置的调整。
反馈及改进:教师可以依据课堂走向、学生的学效果等对教学是否顺畅进行反馈,然后针对课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总体性的改进。
评价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实现自我监督能力、自我鉴定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更好的认清每节课,更好的理解教师教学的中安点,也可以对课后的学习方向和方法进行总结,实现体育教育的生活化实现。
四、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前后测结果对比:
通过上表对比可以看到,通过为期一学期的分别采用传统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生的各项测量指标成绩都有所提高,这也说明了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合作教学都会对学生的测试产生影响,但是我们看到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相比,能够使得学生的成绩提高的更为明显。另外笔者还对两个班级的学生心理倾向进行的侧量,发现采用合作学习的班级学生在体能聚力方面提升的更为显著、在社交行为方面采用合作学习方法班级学生整体的指数都有提高。所以通过上述实验结果证明,在高职体育教学当中,采用合作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对学生的整体体育成绩、学生的社交行为、学生的体能聚力方面的提升作用都是较为明显的。所以在高职体育教学当中采用合作学习理论是可行的,并且对于学生身?w素质提高、心理方面都有有效的改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作为体育教师则应该在课堂上除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学生实际出发,还课堂、还学习给学生,使得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得到知识、技能、方法、理念等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实践 创新 综合能力
本着“继承、借鉴、创新”的原则,自2011年起,我校全面打造“1121”高效课堂。该课堂模式所要实现的一个目的——在减轻学生不合理的的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新的课堂模式的指导下,要求通用技术课堂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教学目的,进一步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从而实现1121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
一、结合技术课自身特点,转变思路,把握灵魂
传统的教学备课阶段有这样一个模式:
准备教学案例、课件的图片、视频,搞清楚理论知识分类的时间,占总备课时间的大于等于二分之一。
模式优点:对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形象;对老师,课上轻松,有理有据。
模式缺点:过于感性,失去了对技术课内在实质内容的体验与经历,理性思索遥不可及,缺乏技术逻辑;知识零星,图片与视频带来的毕竟不是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构建,必然带来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学生搞清了分类,确切的说是记忆性的完成了任务,对于过程与方法的技术素养的培养难说成功,结果连基本的模型都无法制作。
如《稳固结构的探析》,学生没有经历相应实践,结构稳定性和强度性质特点的教学仅停留在表面,无法对具体结构设计提出点评分析和方案,只能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影响强度的因素有哪几个进行纯记忆的记忆。
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的理解基本定位在动手实践,虽然我们给学生说通用技术不等同于劳动技术课,但归根结底,技术实践教学仍是技术课的灵魂和核心。如果我们通用技术教师备课阶段不能很好的理解课题特点,挖掘更多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操作活动,给学生带来更多“广泛迁移价值的东西,而只是在在找精美图片、精彩视频上花费高比例时间,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目标恐怕很难实现。
综上所述,技术课程灵魂就是技术实践。
二、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就是立足实践
以篮球架项目实施为例,经历了篮球架模型的制作,同学们才体验到,“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常见的篮球架到了模型制作课上怎么变得如此陌生呢。通过实践,学生对制作流程、连接方式、材料工具的选择、尺寸的选取等有了理性思考;才能将草图绘制、流程优化、结构强度稳定性、工艺等内容整合,形成一个结构化的而不是零星的知识结构的串联。设计制作中所必须具备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就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形成了。
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激发了兴趣,成功收获了自信,成就感,会更加喜欢这门课;制作不太成功的,通过多次的总结和学习,获得了正确的制作方法,对于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能力方面的内化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面对九零后的孩子,学习上的激情意味着他们主动去从事创造性,创新性的技术实践活动。
三、备课阶段立足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思考开展哪些技术实践活动
(一)通过技术实践达到教学目标
技术实践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去研究教学活动,比如篮球架的设计,就是从稳固结构探析中理解结构的两个性质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践,通过设计,学生会挖掘这些影响因素去设计和落实。任何事情多要有目标,这是技术实践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作为一门以技术课,课堂45分钟时短暂而有限的,技术素养的培养更多的还是让学生去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去创造。科技以人为本,生活就是灵盖的来源,个性化的发展,主动创新的培养,都是立足生活实践的。
《结构与设计》这章的内容,家里的家电,上学路上的建筑,车辆,学校里的喷泉,楼梯,运动场,食堂等等,都是学生进行技术体验和经历的广阔资源。因为结构是普遍存在的。
《流程与设计》,学生就有了这样的思索,在上学路上,途径十字路口,原来的红绿灯时序是先左转再直行,而现在变成了,先直行后左转。就联想到了流程在生活中的意义,于是就思考其中理由。原来新改的红绿灯流程一来符合交通规则中的转弯让直行,二来也为左转的车辆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提高的了效率。“真的很神奇,流程的设计就在我们身边。”
《控制与设计》,一个学生在课上是这样表述的:“那天,家里抽水马桶的水箱坏了,通常情况下,我只管学习,可这次,我特积极,《技术与设计2》中的控制中就有这方面的知识,去瞅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顺便实践一下,说不定就解决了。于是按照教材上的示意图,找到了充当检测装置的浮子,充当控制器的连杆,充当执行器的塞子,哇,太显然的问题了,接触问题,解决!哈,爸妈都夸我呢。看来,学好通用技术随时都能派上用场呢。”
这些我在课堂中的场景实例都是再次说明从课堂的技术实践活动走出去,生活中有更多,更深刻的案例在等待着我们。相信有这样的思考方式,技术素养的培养和内化会变得如此简单。
四、总结
“1121”课堂的落脚点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通用技术课堂立足技术实践,才会让课堂变得理性,结构化,系统化;学生才会变得更具有合作精神,思考意识,严谨态度,动手制作能力,为打造这样的高效通用技术课堂而努力。
参考文献:
走进任勇的办公室,浓郁的书香扑面而来。书,已成为任勇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万多册藏书、八十多部专著(其中个人专著26部)、近一千篇文章发表、五百余场学术讲座……此时此刻,面对眼前这位著作等身、温文尔雅、才华横溢的“草根式教育家”,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任勇从书架上拿出三本书赠与我,这是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联合编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丛书。然而,令人叹喟的是在这套丛书中(现已出版十几本),竟然有三本书出自于任勇笔端。《追求数学教育的真谛》、《研究,让教育更精彩》、《走向管理的文治境界》,书中洋洋洒洒九十多万字涵盖了任勇三十多年教学生涯、教育研究和行政管理的心路历程与心灵感悟。任勇告诉我:按常理这套丛书一人只能出版一本,当他把《追求数学教育的真谛》的书稿送交编委会时,编委会的专家觉得此书仅囿于数学教育,还很难充分体现其研究成就和成长经历,便再次向他约稿,于是,一部《研究,让教育更精彩》的书稿很快又送到了编委会专家们的手中;大家在欣喜和满意之余,还深谙任勇担任多年校长和教育局副局长,在教育管理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又一次向他发来约稿函,因此也就有了第三本书《走向管理的文治境界》的问世。这三本书分别从教学、研究、管理的层面,让我们感悟任勇数学教育的真谛,感受任勇教育研究的精彩,感佩任勇人文管理的境界,从而寻找教育家成长的智慧与足迹。
谈及任勇,熟知他的人对其为人为学总是赞不绝口。在当今的基础教育界,像他那样堪称教育家的恐怕是凤毛麟角。他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名师,也是一位深受教师爱戴和信赖的校长,更是一位备受各界关注和公认的教育家。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名校校长,再到教育局副局长,任勇成功而踏实地走过了每一步,而伴随成功的却是汗水与苦涩。任勇在《师者回眸》中这样描述:“回想50年的成长之路,虽说没有我们上辈人的风雨坎坷,但也经历了家境贫寒、动荡、上山下乡、艰苦求学,经历了教育教学的多学校、多岗位锻炼,经历了人生和事业的潮起潮落,一路走来,遵循‘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的原则,在‘足与不足’中,不断去逼近人生和事业的最大值。”
任勇毕业后就分配到重点中学龙岩一中,和许多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一样,他也理所当然地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所以,他的班主任工作干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按他的话说是“疯疯癫癫”。他在高效率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增知识于谈笑之间,长智慧于课堂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猜谜活动常常是自己创作、就地取材,用“考试不作弊”猜数学名词“真分数”,教育学生要诚实考试;用“成绩不好怎么办”猜学科“应用力学”,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用“注意保护视力”猜俗语“小心眼”,教育学生注意用眼卫生。此外,他还用身边的师生姓名做谜面让学生竞猜,以此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也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在科技活动中,他能别出心裁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阅读和撰写科技小论文,其数量与质量均在全校名列前茅。在体育活动中,他和学生融为一体,无论是在乒乓球桌旁,还是在篮球场上或排球场上,他都与学生“打成一片”、其乐融融……
任勇在数学教学方面也是别具特色。当年有一堂“实数的大小”的“汇报课”至今还让他难以忘怀。那节数学课,他用十分钟就讲完原理和书上的例题,之后就进行数学游戏活动,当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任勇说:课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用6个1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有的说111111最大;有的说111111最大;有的说111111最大;有的说111111最大;还有说11■最大。把所学的知识全用上,终于比出11■最大。而最小的数呢?学生说的答案没有唯一,有111111、1■、1■等等。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答案呢?如果7个1,8个1,…,n个1呢?于是,课堂沸腾了,听课的老师被震撼了,这堂课上得特别成功。随之而来的是好评如潮:“数学功底扎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才像数学课”、“这节课的思维量大”、“教学确实与众不同”等等。也就是从这一节课以后,任勇的数学课更是充满趣味、充满方法、充满变化、充满数学思维、充满师生互动。以至于学生们几乎每节课都期盼他的到来,因为他到来了,数学来了,灯谜来了,美感来了,激情来了,诗意来了,中考的优异成绩也来了——成绩的背后更多的是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被激活了的智慧大脑。回想起此情此景,任勇由衷地发出感慨:“那时的教育还真像素质教育!”
原本不想当老师的任勇,1977年的恢复高考,却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读了师范;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任勇,却阴差阳错地学了数学,当了教师。然而,干一行爱一行的任勇,在多年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把原创的思想和独到的思考熔铸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并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数学教学主张,从而走出一条数学教学的成功之道。在2012年3月出版的《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主张》一书中,他罗列了26条数学教学主张:“每课一趣”,妙趣横生;“每堂一赞”,赞出奇迹;“善用媒体”,高效教学;“情境教学”,贴近实际;“让生上课”,别开生面;“与美共舞”,舞出精彩;“有意差错”,大智若愚;“借题发挥”,融会贯通;“限时限解”,限出创意……这些教学主张“既源于教学实践,又注重理论提升;既贴近教学大法,又凸显教学特色”,而最吸引眼球的当属“每课一趣”和“每课一赞”的教学主张。众所周知,数学这门学科,其逻辑性、系统性、条理性都很强,抽象性也较大。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教学基本技术,还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任勇说:“兴趣和爱好如催化剂,它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去实践、去探索,逐步引导他们酷爱数学,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为将来钻研科学技术打下牢固的智慧基础。”为此,他的每一节课都要有一道以上的趣味数学题,或是数学游戏,或是数学智力题,或是趣味数学故事……力求做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以此达到活跃课堂之效果。而“每课一赞”中的“赞”,就是赞美学生,赋予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教师要学会用赞美之词来鼓励学生,不要放过赞美的机会。任勇说,不知从何时起,他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备课即将结束之前,还要“备一事”,就是:“明天表扬谁?”他给表扬的对象分门别类,尽量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和内在潜能。任勇归纳出四条“赞美之策”:一是赞美学生要持平等的态度,即要放下“架子”来赞美;二是赞美要公正,即要“一碗水端平”;三是赞美要及时、真诚;四是赞美要公开、得体。赞美和表扬,成为任勇教书育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同样让我颇感兴趣的还有“文化渗透”这一教学主张,因为“数学可以塑造人的灵魂”,也可以体现其文化价值。任勇曾从著名学者于丹的《论语心得》里对“文化”一词的阐释和解读中得到启迪,极力推崇把数学也“文而化之”,让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实践中,使之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们喜欢数学,亲近数学,欣赏数学。他曾经应邀为数学教师做过“数学文化”的讲座,主题为“感悟数学文化”。从“数学与文化”的关系、“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的构成”、“数学文化的外延”、“数学文化与课程改革”、“数学文化的教学实施”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通俗易懂的诠释,鼓励和鞭策广大数学教师要成为有“文化”的数学教师。
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主张在学界博得了许多学者、专家的高度评价:“好的数学教学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它既关注扎实的数学基础、高超的解题技能、优异的数学成绩、丰富的数学情感,也关注教学结果所属的更大范围,因为这样才会对学生的整个人生产生最大的效益。这个目标崇高、大气、易认同而落实难。循着‘任勇的教学主张’所铺设的道路前行,就能使这种长期利益变为现实。”(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学数学室主任,博士章建跃);“任勇先生的‘教学主张’,让人耳目一新,感慨万千。这是一部出自拥有远大抱负和执著追求的专业工作者的原创性佳作,更是一部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中国数学教学研究成果。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丰富的教学智慧,而且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它不仅是教学规律的呈现,而且是教学艺术的展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校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杨骞);“26个‘主张’,是作者从课堂中生发和长期积累的经验与实例,不论是激趣促学引深、善用教材媒体,还是培养学生思维,师生、生生互动,都是原创且独到,朴实而平直,有趣而深刻。不管拿来就用还是借鉴重构,你都会在原本的基础上大进一步,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些‘主张’的魅力。”(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原副主任,数学特级教师张福生);“任勇老师是一位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充满魅力的智慧型名师。他的著作、文章与讲座,不断给我指导与激励。拜读他的新著,顿感解惑与启悟:循循善诱的言语、通俗易懂的案例,诠释着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学数学课程的精髓。他的教学主张,必将让新手型教师愤而启,让熟练型教师悱而发。(厦门一中数学金牌教练、高级教师王淼生)”。面对诸多学者、专家的充分肯定,任勇却谦逊而诚恳道:“本书是在数学教学中的‘土’经验,不敢说都是原创的,但多有原创思想和独到思考。”
“说到数学教学,我崇尚‘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的说法。”这是任勇对数学教法的观点。多年来,他脚踏实地地致力于数学教学,孜孜不倦地潜心于教育研究,尤其是数学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他曾多次叩问自己、造访专家。他说:“数学教育的真谛是什么?这是我多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总的说来,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具体的说,数学教育要尊重和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要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积极态度,要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登上学习快车,他在“学会之道”中从“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意义”、“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基础”、“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内容”、“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原则”、“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模式”、“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教材”、“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层次”、“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实验”、“数学学习学初探”等九个方面向读者探讨了“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理论问题”。又从“数学学习环节的学习方法”、“数学学习内容的学习指导”、“数学课外学习的学习指导”等三个方面阐明了“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具体方法”。同时,任勇还列举了他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收集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学主题内容,启发点拨、诱发惊异、引起困惑、唤起向往”;就是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一起“揭示数学的神奇,发现数学的完美,探索数学的应用,表达数学的精深”。
在《追求数学教育的真谛》一书中,任勇向读者呈现出17个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教学案例:“数学新授课:铺砌问题”、“数学探索课:路在何方”、“数学解题课:解题发挥”、“数学方法课:‘变’的魅力”、“数学活动课:四等分圆”、“数学实验课:多维教育”、“数学改革课:作业再生”、“数学引趣课:初中‘引趣’”、“数学引深课:高中‘引深’”、“数学融错课:有意差错”、“数学生成课:解题遭遇”、“数学游戏课:算24点”、“数学应用课:情境三例”、“数学文化课:数学之美”、“数学创新课:另辟蹊径”、“数学复习课:复习新策”、“数学纠错课:谨防‘十不’。”这些教学案例既是任勇从教的心得与感想,又是他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让我们从中去领悟其追求数学教育的真谛,并感受其教育艺术的魅力与活力。而在这林林总总的数学学习指导教学方法中,“全程渗透式数学学习指导”(即在制定计划、课前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和课外学习中渗透学习方法)更彰显任勇数学教育理念的核心与价值。
任勇对数学充满感情,即便是后来当上了校长,他还对数学教学、数学教育研究不离不弃,仍在三尺讲台上与学生一起畅游在数学的海洋,一起翱翔在数学的天空,一起向数学的神圣殿堂努力攀登。他的学生白杏珏在《我眼中的任校长》一文中曾写出自己如何对任校长上数学课的期待,表达了对任校长人格魅力的崇敬。尽管任勇六年前奉命来到厦门市教育局任副局长,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数学教育的研究,从近期刚出版的《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主张》一书,可以看出他对数学教育研究从未间断过,而且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执著。任勇曾经这样说过:“虽说我在不经意中当了数学教师,但一旦当了数学教师,我就痴迷于数学,潜心于数学研究,而对于数学教育更是热情不减。我当数学教师期间,我给自己一个暗示,和学生‘玩数学’,两周内,让全班学生迷上数学。以至于现在当局长,有机会,还常常请求学校给点时间给个班级,让我和学生在玩玩数学,再让大家过把数学瘾。”我想,用“数学迷”或“数学痴”等字眼来形容任勇的数学教育研究也并不为过吧!
(常熟理工学院 体育部,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体育课程是普通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想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对当前的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关键词 :普通高校;课程模式;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99-02
体育教学是我国普通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但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设置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因此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也影响了体育课作用的发挥.所以要想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首先必须从体育教学课程模式入手.
1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现状
1.1 课程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那一套,即以教师为中心,上体育课时,老师占用了许多时间,用来讲解体育课程的理论、动作要领等,这就导致学生自己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再加上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初中、高中体育课程有较多重复之处.例如,初中、高中、大学的体育课程都有篮球、足球、排球等课程,所以对于这些课程学生已经有较多的了解了,有的学生对其所热爱的体育项目往往有较深的了解,因此根本不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再仔细讲解这些体育项目的理论、规则、动作要领等内容.而当前高校体育老师往往没有注意这一问题,用大量时间来讲解这些东西,导致体育课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就很难有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了.而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例如轮滑、太极之类的,又往往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设置的比较少,招生名额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思维模式,过分注重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习,高效体育的课程安排就存在过分追求专业知识的内部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点,课程设置多而杂,而且与初中、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血多重复的地方.体育课程的设置没用突出重点和难点.而且没有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发展特性来设置设置相应体育课程,使得体育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偏离了体育教学的初衷.另外,体育本来应该是一门以学生实际体育运动为主的课程,需要给学生较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由活动.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却涉及到许多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而且这些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也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一些体育老师还是不厌其烦地讲,教学效果较差.这些不重要的属于边缘的知识占据了大量的课时,一些晦涩的过时的理论知识依然被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脱离了学生发展的要求,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往往学生花了许多精力学习的知识,到后来却发现根本无用武之地,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种脱离实际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体育素质的发展.
1.3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据了很多的时间,理论是必要的,但是这些理论往往侧重于对体育活动的规则、动作要领、任务、意义的描述,对学生用处不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对于学生比较需要的体育人文教学以及与体育相关的人体科学知识和伤病救治知识却很少涉及,这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缺陷.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需要学习体育运动的技巧和方法之外,还需要培养自身的组织能力.因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很可能是到中学进行体育教学,因此势必需要具有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但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并没有注重这一需求.
1.4 课程体系定位不准确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改革缺少顶层设计,没有明确的方向,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从而使得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有些改革措施并不符合实际要求,有些措施实施的初初衷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往往偏离设计者的目的,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1].目前,通过数次改革的高校体育课程依然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活动存在很大的距离,实际上已经出现脱节的现象.由于改革过程中一些人呼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课程设置往往以够用为度,所以高校体育课程以及课时都遭到压缩,这样一来使得本来就不怎么充足的上课时间进一步减少,从而影响了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
2 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模式的设计
2.1 体系框架
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为导向,以体育本身的学科特点为依据,以培养体育人才为目标.首先,要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除了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知识素养之外,还需要有健康的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可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一臂之力.因此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设置首先必须照顾到这一内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重要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其次,专业知识方面.无论什么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体系和基本理论知识,体育也是一样,因此在体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训.当然,专业素养的培养不是说要把所有的学生训练成职业运动员一样,而是说要把基本的体育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科学的体育运动的方法,从而为他们今后的体育锻炼指明方向和路径,使他们能够科学锻炼,有效保持身体健康.第三,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还需要突破传统教学范畴,拓展教学领域,例如要重视体育人文教学和人体科学知识的教学等.即在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设计上必须既注意专业知识的教育,也要兼顾相关领域的教育.既要做到精深,又要做到广博.第四,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的教学不能仅仅靠纸上谈兵,要加强技能教学和方法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2.2 课程体系构建要点
2.2.1 改革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体系涉及到课程的组方法,包括课程的教学的内容的分类等内容,还体现着教学的思想等.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把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基本知识为最低目标,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理念,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学生身体和心理获得均衡发展.高校体育课程可以划分为技能、知识和素养三大模块[2].技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锻炼技能和竞技项目技能.知识主要包括体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身体保健知识.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的内容.在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重要程度进行划分,把最为核心的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必须认真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还可以设置选修课,这种课程与专业有一定的关系,要求学生有所了解,因此,以选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例如人文体育课程和运动损伤护理知识等.这种按层次划分不同课程的课程体系有一个好处,它能够让学生找到学习的重点,可以把学生从以前的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另外,大量选修课的设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2.2 调整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主要有四大类型,即技能技巧类、体能类、游戏类、休闲类.技能类之中又包括徒手类、杠上类、垫上类、跳跃类、投掷类.体能类包括跳跃类、水上类、负重类、冰雪类.游戏类包括球类、民族传统类、小球类.休闲类包括运动类和职能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材存在问题,许多重要的体育内容没有被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导致教学内容更不上时展的步伐.因此,有必要加大教材改革力度.首先,加强教材建设应该加快高校体育教材教参的更新换代的速度,把新的体育项目和新的体育理念及时纳入教材当中.其次,高职高校体育教材在编写时应该本着删减繁琐概念理论、突出实务的原则,着重补充实用性较强理论知识.以实训课教材及教学案例等教辅资料的建设为教材建设的重点,结合实际编写课程实训资料,以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3].
2.2.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教师自身来说,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增强教师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目前情况下,教学改革一时还难以有质的突破,为了使体育教学跟上时展的要求,就需要依靠教师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最新体育动态,及时把相关信息反映在教学当中,从而弥补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不足.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另外,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活动,体育理论知识要精简地讲,有选择性的讲.高校体育教师要更多地了解中学体育教学的情况,做好中学到大学体育教学的衔接工作,避免教学脱节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要避免教学内容的过多重复,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学的了解,根据中学教学的内容,设置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对中学体育教学中没有涉及的内容进行重点教学,而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已经重点讲解过的内容则要少讲或者不讲,而把跟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领悟体育锻炼的乐趣[4].
2.2.4 建设科学的评价体系
虽然我们不提倡应试教育,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考试依然是推进教学和学习的有力手段.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是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考试比较陈旧,主要集中于体育技能的考评,例如篮球课的考试就是让测试学生进球率,这其实就是考察学生篮球投球技能.事实上,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运动项目,除了投球之外,还涉及到诸多方面,例如需要队友之间的合作,需要快速反应能力等等,但是这些能力在当前的考评体系中没有体现出来,不利于学生篮球技能的综合提高.从这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目前的考评制度存在缺陷,考评的指标偏于单一,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因此,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学科考评体系,使考试内容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爱斌.山东省普通高校网球课程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4-5.
〔2〕陈钿壬.济南市普通高校体育课“三自主”教学模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19-21.
1、启动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加快城区学校和跨乡镇初中新扩建步伐,市财政今明两年增加投入8000万元,启动实施学校布局调整“123工程”,即迁建1所学校:*八中;新建学校2所:双塔初中、城南初中;扩建学校3所:*中学、*二中、实验小学。城乡学校建设发展“全面开花”,全市今年有23个建设项目立项和开工,在建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秋季入学,新撤并初中1所,小学5所,峡口片区布局调整全面完成。
2、制定全市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完成了《*市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20*-2020年)》的论证和编制工作,优化并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类教育发展空间布局。6月初,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拟订出台《关于全市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校产处置意见》,为盘活教育资源、消除闲置校舍安全隐患提供新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3、全面完成“食宿改造”工程。今年是实施“食宿改造”工程的最后一年,我市倒计时排出实施计划,积极破解难题,抢抓建设进度。到年底,“食宿改造”工程提前实现100%项目峻工目标,全市实际完成“食宿改造”项目62个,建筑面积7.82万平方米,总投资5989.9万元,成为全省“食宿改造”工程做得较好、*地区做得最好的县(市),得到了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肯定,并作为全省典型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宣传报道。
二、抓机制保障,促进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1、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收学杂费,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230元和330元,较去年增加50元和90元。争取市财政支持,中小学教师政策性待遇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原由学校自行承担的年终增收节支奖40%部分和每月同城考核奖25%部分改由市财政承担;教师住房公积金市财政缴存比例逐年提高,20*年从原来3.3%提高到5%。认真做好扶困助学工作,全年共资助贫困学生27973人次,资助金额达652.412万元,为25974人次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爱心营养餐,资助金额达259.74万元。设立专项经费,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新机制建立后,义务教育学校“保工资、保运转”必需经费基本得到解决。
2、民办教育有了新发展。加大民办学校“教育券”补助力度,小学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学年200元提高到400元,初中从每生每学年250元提高到500元,民办普通高中“以奖代补”,奖励金额根据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确定。成功引进*海子贸易有限公司资金新建周家青小学,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48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办学规模36个班。工程9月份开工后,进展迅速,8幢校舍春节前全部结顶。*外国语学校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由*恒泰房产公司投资600多万元新建的恒泰幼儿园秋季开始招生。
3、城乡教育统筹不断深化。启动第二轮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有14所中学、8所小学、6所幼儿园参与结成帮扶工作,同时,进一步明确经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帮扶要求,强化帮扶责任,加快推进农村薄弱学校发展。加强与德清县对接,扎实推进省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德清县四年内将筹措2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我市农村学校建设,双方有15对学校结为对口支援学校。开展骨干教师巡回教学、名师送教下乡活动3次,有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观摩。加快幼儿教育发展,乡镇中心幼儿园建成率100%,*市一级以上幼儿园增至10所,全市3-5周岁儿童入园率89.2%。关心特殊教育,培智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提高至1000元,教师特教津贴提高到30%。
4、积极推进“创强创优”工作。召开部分乡镇教育“创强”工作会议,继续推进乡镇教育创强,保安乡、廿八都镇、大陈乡3个乡镇被确认为省教育强乡镇。职教中心通过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推荐评估。开展初中办学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和小学规范办学行为专项督查。全市新增省标准化学校17所,新增省示范学校4所,*市一级幼儿园2所。
三、抓课程改革,确保全市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课程改革有效推进。分别邀请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省教研室刘宝剑、季芳等领导作教育形势、学校管理、课程评价等专题报告,促进校长、教师不断更新理念,提高业务水平。组织高中教研员、学科教师参加省高中新课程培训,促进高中通用技术等新设置课程的有效实施。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开展课改“回头看”及总结评比活动,举办教师优质课、教师基本功、教学案例等评比活动60多次,有30多人次在省、*市获奖。成功举办教育系统第四届艺术节和第二届少儿、幼儿艺术节,成功承办火红七月、建市20周年等教育系统广场文艺汇演,受到市领导好评。启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组织第20届六所小学田径对抗赛、市少儿乒乓球比赛、市“国鑫杯”青少年举重选拔赛、市中小学生篮球赛和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体育竞赛活动,创办*市少体班和少艺班。广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主题读书征文、“红色经典”进校园、少儿儒家经典诵读等系列德育活动。关心留守儿童。召开市教育学会、德育研究会换届会议。
2、教科研工作不断深化。坚持教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意见》,开展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评比活动,促进校本教研规范化。积极倡导“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教科研模式,修订完善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方案,进一步端正文风,增强教科研实效性。全市学校申报课题264项,参与面50%,其中,省立项课题16项,省重点课题3项,*市立项课题66项,重点课题14项。城南小学《开展“问题式”校本教研的策略研究》获“*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城南小学、中山小学等被评为省教科研先进集体。
3、教育质量管理成效明显。深化“教育质量年”工作,全面加强质量评估、诊断和指导。制定完善《中小学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建立高中期末统考,初中、小学期末质量抽测制度,编发中小学质量简报10期。重视后20%学生学业指导,更加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成长。制定《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方案》,首次对全市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多次召开高中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会议,积极抓好高考复习备考工作。通过努力,今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低分段人数明显减少,优秀比例明显增加,城乡学校质量差距明显缩小。高考成绩稳步提升,在首次实施高校招生平行志愿投档的情况下,上重点线人数395人(不含体育、艺术类考生),本科上线人数1828人,比去年增加139人,再创新高,理科数学和理综平均分超过省平均分。
四、抓“行动计划”,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1、认真实施“双六项行动计划”。完成*中专、*职教中心实训厂房建设。完成*中专扩建二期工程,教学综合楼、职工宿舍、青年教师公寓等先后完工并交付使用。启动职教中心校园扩建工程。加大与云南、福建、贵州等地跨区域合作办学力度,其中,*中专外省地学生达1000多人,新学期又有85名云南省云龙县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制订《关于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奖学体系的实施意见》,规范助学奖学金发放工作,共发放职教助学奖学金500多万元,受益学生5300多人。制定专业课教师全员培训计划,选送55名教师参加省高技能教师培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0﹪。*中专新开设蜂学班,消防工程专业被评定为省示范专业。
2、预备劳动力培训实现全覆盖。多方联动,吸引683名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409名第一、三两期学员经培训并通过了技能考核,全部推荐到我市各企业就业,培训工作得到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肯定。
3、积极开展技能等级培训。面向“三农”,积极开展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等各类短训。组织信息技术、机电加工、旅游服务、种养植等各类技能等级培训班50多个,参训人员1541人,其中有近500人被推荐到本地企业就业。主动服务园区、服务企业,举行“就业在*、创业在家乡”现场推介会,有468名应聘者与用人单位达成用工意向。加强乡镇成校建设,石门镇成校被确定为省一级成校,双塔、虎山中心成校分别与丽水学院、台州学院合作,成立“*函授站”。贺村镇成校徐贵祥老师被评为全国自考先进工作者。
五、抓“两年”活动,不断提升教育系统整体形象。
1、队伍素质明显提升。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完成了第三批684名农村教师的培训及考核。启动全市班主任全员培训,完成828名小学在职班主任轮训。完成*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培训、考核和首批中小学骨干教师评选工作,评出首批中小学骨干教师51名。出台《*市中小学名师管理细则》等政策,通过名师课堂拍摄、师徒结对、送教下乡、巡回教学等措施,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拍摄名师课堂50节,先后组织12名特级教师、名师到农村学校开展“1+1+1”送教活动。召开*市名师名校长和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14名首届*市中小学名师分别与42名教师结对。全市有4名教师获省级以上荣誉,其中,范东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姜育兰被评为“感动*十大乡村教师”,新增*市名校长3人、*市名师9人。
2、招生工作有效改进。提前出台城区中小学入学方案、试行重点职校提前招生、加大职校跨区域招生等,规范完善各类招生工作。城区中小学入学方案4月份就在各新闻媒体公布,较往年提早2个多月,让家长清楚、明白和放心。*中专、职教中心两所重点职校提前招生1700多人,职校招生秩序明显改善,社会反响良好。
3、学校安全保障明显增强。出台《*市加强中小学生接送车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投入资金96万元,开通接送线路124条,接送学生2700多人,有效缓解了农村、山区学生周末乘车安全问题,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启动放心肉统一配送工程,在城区中小学、规模较大幼儿园、*中专等13所学校开展试点。全面实行校园放心示范商店责任人制度,切实加强校园放心示范商店后续管理。举行教育系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初中以上学校综治室创建率100%,*中学、*二中、实验中学成立学校消费维权监督站,在*中专成立首个校园警务室。教育局在市“平安*”建设、安全生产及食品安全等考核中全部获优秀等级。
4、教育争先氛围更加浓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先后出台《教育局工作规则》、《公办学校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机关财务管理办法》、《机关政治学习计划》等规章制度,扎实开展“百名干部进课堂,改进作风促发展”活动,增强机关干部、校长队伍争先创优、主动服务和廉洁自律意识。“对话平台”和“西南论坛”对教育议论明显减少,社会各界对整个教育系统满意度明显提高。教师节期间,我市各地隆重开展庆祝活动,各级各部门开展走访慰问37次,召开座谈会、表彰会28个,为学校和教师办实事21件,捐资助学累计达127.74万元(折合部分物品、器材),峡口镇9月份开通教师接送车,每周接送教师上下班。全社会尊师重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教育形象得到了新的提升。
一、从“灯下黑”的故事讲起
有一所著名的中学旁边有许多大学,这些大学中有很多课程专家和很多学科教学专家,但这些专家从来没有到过这所所谓的名校,因为名校也从来没有邀请过这些专家,名校只相信成绩不相信专家。这是离“灯”最近的、也是最“黑”的地方。今天讲的故事就与这所名校有关。有一次,儿子放学回家和爸爸说:“爸爸,今天我们某教师把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一巴掌打得鼻子冒血了!”爸爸说:“是不是呀?”因为打的不是自己的儿子,爸爸好像很麻木。又过了几天,儿子放学回家后向爸爸说:“爸爸,我的耳朵非常非常地疼。”爸爸说:“怎么了?”儿子说:“今天早上,我们数学教师两个耳光打到我的耳朵上,我的耳朵非常地疼!”爸爸说:“没事,教师打学生也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在一些名校,你不是天天和我讲,说教师一巴掌打得谁谁鼻子冒血,一脚将谁谁踢出教室门吗!今天在你耳朵上打两个耳光也是正常的!”到了晚上睡觉时,儿子和爸爸说:“爸爸,我耳朵还是很疼呀!而且里面还‘嗡嗡’地响”。爸爸说:“没事,睡觉吧。”第二天早上,儿子起床后和爸爸说:“爸爸,我的耳朵还是‘嗡嗡’地响,里面好像有蜜蜂似的!”爸爸说:“没事,快上学去吧。”爸爸心想:“中午回家的时候可能就没事了。”
中午放学回家后,儿子和爸爸说:“爸爸!我的耳朵响得更加厉害了,上课的时候基本上听不清楚!”爸爸开始担心了,说:“不行的话中午咱们到附近的医院去看看。”于是,爸爸给班主任打电话,请假去医院检查耳朵。班主任非常紧张地说:“哦,耳朵怎么了?”爸爸说:“儿子的耳朵里面经常‘嗡嗡’地响,去医院检查一下。”医院的检查结果为:听力下降,耳朵被打成耳穿孔,耳膜出血!面对这个结果,爸爸觉得也很正常,教师打学生是为了学生好,因为爸爸小的时候也经常被教师打。下午爸爸送儿子去了学校,在学校门前碰到了儿子的班主任,当说到打儿子耳朵的事时,班主任很紧张,以为是来找自己的,因为班主任今天早上刚刚也给了儿子两个耳光。儿子和爸爸说:“不是班主任打的,是数学教师打的。数学教师在班主任之前打的,数学教师打的是耳朵,班主任打的是后脑勺,没有打耳朵。”这下班主任放心了,说:“啊!耳朵不是我打的呀!是数学教师打的,你去找数学教师吧!”于是,爸爸就拿着医院的检查结果去找了数学教师。当找到数学教师时,爸爸好言好语说道:“你打学生有两点不对,第一,你当着全班70多个学生的面,给一米八十多高的学生两个耳光,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耳朵被打得出血、穿孔、听力下降。第二,打了以后没有内疚感,当我找到你时,你反而非常生气。”数学教师说:“我打是为了孩子好,反正打了,你说要咋地,给你赔医药费吗?我赔!”数学教师生气地喊道。爸爸耐心地说:“我来找你不是让你赔医药费,而是让你教育好我的孩子,你们是专业的教育人员,我把孩子交给你们我放心,但是你打孩子确实不对,而且你把孩子耳朵打坏了,我找你来是要和你谈一谈,想和你说以后不能这样打孩子了。”正在和数学教师交谈的时候,只见旁边教研室中一位女教师拿着一本书,朝着一位学生的脸上“啪啪啪啪”扇来扇去。
爸爸上前阻止,说道:“这位教师,你不要打学生了,容易把学生打出事的。”数学教师说道:“没事的,女教师没力气,打不坏的。”最后,爸爸非常生气地说:“教师打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你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要找记者把你们打学生的事曝光,你们当着家长的面打学生,还说女教师没劲,打不伤,打不死。”人们常说“耳聪目明”,故事中的儿子因为学习已经成了高度近视,耳朵也被教师打得听力下降,到底教育害了他,还是培养了他?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这所名校的教师观念非常陈旧。大家都认为这所名校好,是因为它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这所学校的学生的家长素质高,都是大学的专家、教授。比如,面对学校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事实,家长经常为孩子请家教补习,当孩子成绩提高了,学校却说是自己的功劳。
讲这个故事,不是为了追究打孩子的教师的责任,也不是谴责这所学校,而是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新课程改革十年了,我们还有这样的学校,还有这样的教师,让人真的很痛心!课改十年以后我们发现,好像课程改革变化不大,这恰恰印证了中国人讲的一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我们广大教师参与了新课程改革,所以在不知不觉的十年历程中,没有意识到新课程改革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将没有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学校和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学校相比较,就会发现变化是惊人的。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清楚地看出,没有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学校,在管理、教学、教师观念等方面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一个学校的教师如果能够不打学生、不骂学生,就已经是好教师了,这个标准已经很低了!只有尊重学生,亦师亦友,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会喜欢学习,学生天天受到人格侮辱,在学校中经常被打、被骂,他们的身心就不再健康。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恨教师、恨学校、恨知识,教育将会彻底失败!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变化
课程改革制定出了六大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六个目标的落实来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中发生的变化。
第一个目标是改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过于重视传输知识的功能。不是说传授知识不对,而是要改变过分传授知识的现象。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打破过去只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观念。有人曾大胆提出,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双基”抓得好,美国的高等教育抓得好,如果能将中国的基础教育嫁接美国的高等教育将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教育。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种嫁接将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教育。我国的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累。十年课程改革,课程的功能在这些方面是否发生变化?在传授知识技能外,是否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读书的方法、写作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这些方法学生不会,只知道关起门来传授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将方法教给学生。因此,从课程功能来看,从十年前到今天,变化不大,教学依然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没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体化教学。教师还是不知道怎样把传授知识、技能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情感、态度、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认为这是三件事,但其实是一件事。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在教案中把它分成三部分,第一是传授知识,第二是过程和方法,第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错误的。例如在合作学习中,将合作学习过程、方法、教学内容以及合作学习中培养的合作精神、合作态度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包容、理解、宽容等都融进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教学案例。#p#分页标题#e#
第二个目标是改变课程结构,将九年义务教育中整体设置课程打通,小学以综合为主,高中实行选修课,实行综合实践活动,实行研究性学习,在课程结构上打乱了过去学科课程的特点,目的就是增加综合性知识,避免分科导致人的片面、单一发展。例如,学工科的人看见江河就想建水电站、建大桥,想着造福人类,相反,却看不到因为建水电站和大桥会导致多少古文物、古建筑的损失,多少人要远离幸福的家园,他们对文化、环境、气候、生态等这些问题也不考虑,只考虑经济方面的指标,这都是分科导致人片面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课程结构上要注重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犹如数学教师说数学重要,语文教师说语文重要,其实是学生最重要、人最重要。人不健康,数学再好,语文再好,都没用。教师在教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时常常忘了“最重要的是人”。
第三个目标是在课程的内容上发生变化,删除繁、杂、偏、旧的内容,把反映时代特征的知识放入教材中。新教材的编写中确实反映了很多新的内容,比如遗传工程学、计算机、化学、物理学、材料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前沿知识都以适当的方式引入到了中小学的教材中。
第四个目标是在课程的实施上,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之初,新的教学方式确实很新鲜,被教师们普遍接受并运用于课程之中,但是随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专业支持跟不上,教师又无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慢慢地又回到了旧路上去了,虽然说是穿了新鞋,可走的还是老路。在课程实施方面,从总体来说小学比初中好,初中比高中好。教师培训与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都是这样,小学好于中学。
第五个目标是在课程的评价上,改变过去单一的选拔式的、排名次的评价方式。在很多学校,一进校门就能看见在成绩公布栏中,按照名次排列着学生的考试成绩。例如,上学期某学生多少名,这学期多少名,进步了多少名,后退了多少名,都被公布出来,贴到学校两侧的墙壁上。如果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看到这样的排名,一定会伤害他自尊心,也对学习没有了什么信心。
第六个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以前课程由国家统一管理,现在课程由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共同管理,但是目前基本上还是由国家管理,很少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都是装饰性的、点缀性的,校本课程多用于应付,没有做实,甚至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根本算不上校本课程,但为了应付检查,学校还是做了校本课程,但既然做不好,又不想做,勉强去做,还不如不做,浪费时间和精力,最终学会了“应付”的不正之风,导致课堂教学也是应付。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得与失
将新课程的理念引入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无疑产生了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同样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对此,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反思,更需要“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在实践中统一而不是分割地实现推陈出新,并接受实践检验,反复进行。”[1]十年课程改革有好有坏,总结出来做得好的有三个方面,不好的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好的方面是,在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编写上有了进步和突破,对全国1000多万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更加信任了。表现为两点,邀请全国很多教师参加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这一点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外国人在嘲笑中国传统的教材编写时说:“中国这么大,只有‘一纲一本’,简直是天方夜谭。”以前,教师们手上都有教学大纲、教科书,各地区教师的水平不一样,有的地区教师水平高,有的地区教师水平低,因此找到水平高的教师编写一本教学参考书,水平低的教师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课,结果全国的教师都用教学参考书,通过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教学大纲、一本教材来捆绑教师,教师不用发挥了、不用创造了、不用动脑筋了,照着参考书去讲,教师比学生的高明之处就是教师有教学参考书而学生没有。调皮的学生到书店也去买了本教学参考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也讲,教师要讲什么学生都知道,因此教师很生气,就把这样的学生赶出了教室。新课程中教材的编写相信了教师,让教师参加了编写,让教师在使用中提意见。最主要的是取消了教学参考书,每节课怎么上?教师说了算。教师们按照以前的教育方式已经上了十几年了,现在让教师说了算,教师不知道怎么上课了。以前按照教学参考书把重点难点讲了,现在没有教学参考书了,重点难点不知道了,不会教了,此时正是教师创造的开始。如果教师讲得少,学生学得好,这样的教师是水平高的教师,如果喋喋不休,讲得学生很厌烦,这是没水平的教师。因此,要从学习方式上发生根本的改变,让教师学会创造。教师发现班上绝大多数学生不会的问题,这就是难点,考试的时候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会的,这就是难点。难点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
很多时候难点也是重点,很多难点突破不了,不利于后续的学习,所以很多难点和重点是经常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十年课程改革第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在教材编写上,改变了过去的“一纲一本”的现象,相信教师,让教师参与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来,取消了教学参考书,只有课程标准和教材,让教师去创造。第二个成功之处是教师培训做得好。尽管有很多“死角、盲点、灯下黑”,很多教师没有参加培训,很多学校没有参加课程改革,但是从2001年开始,国家在教师培训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空前的。国家通过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培训各个省的骨干教师,这些被培训的骨干教师回到各个省,去对当地的教师进行培训。到了今天,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几乎都参加过培训,一些教师还多次参加教师培训。培训力度很大,教师们从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改变了观念,受益匪浅,参加过培训和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有很大不同。第三个成功之处是新课程在小学实施的效果最好,初中其次,高中较差。全国很多地方的小学中,新课程做得很好,在2005年和2006年左右,成长了一批优秀的小学教师,课上得好,教研做得好。但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却十分缓慢。所以说,新课程在小学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在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在小学的课堂中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例如在小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话教学、鼓励和赏识、多媒体教学等等,都落到了实处。随着时间的推进,在初中也可以,但是到了高中,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很不好。如果小学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不能有效地渗透到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则会极大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总体实施效果。#p#分页标题#e#
新课程改革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有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第一,就是体制与管理。体制与管理是铁,是一个钢架,根本没有动摇,教育体制把学校和教师“管死”。新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要求通过下放权力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相信教师,强调教师的重要性、自。但是,目前权力仍然集中在校长和教育局手中,教师的权利很小。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制度本身力量强大,行政干预学校过多。面对强大的体制,教师没有力量,只能顺从,只能服从。但是,教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自主性,教师要培养自主性,教师没有自主性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虽然教师在面对社会和教育的许多问题时表现得无能为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大有作为,就是教师说了算,这就是教师的自主性。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是教师自己主动放弃,不是校长不给你自,而是你自己不要自。教师要靠专业自主把学生教好,要有自主性。一些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正是因为专业的自主性强。所以说,专业自主力量和行政力量是两股强大的力量,在教育领域,专业力量与行政力量往往是相互抗衡的。在北京大学办校的时候说:“教授治校”,这正是要提倡专业力量压过行政力量。因此,课程改革首先在教育管理体制上要改革。我们天天讲民主、天天讲自主,但是在教师和知识分子的强大队伍中,还是看不到专业方面的需求、呼唤,甚至连思想里的那种追求都没有。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悲剧,它源于没有自主、自愿的追求意识。
第二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评价体制。如果评价体制不改革,高考成为指挥棒,中考成为指挥棒,一个大指挥棒和一个小指挥棒进行双重指挥。学生看重成绩,教师看重成绩,学校看重成绩,教育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在教育行政部门也有两种力量,一种力量是推动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有成绩还要让学生有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另一种力量是统考、评价、督导,天天发统考试卷,定期进行统考和排名。国家这样做,教育管理部门就要这样做,学校就要这样做。高考升学率高的班级,班主任拿到高额的奖金。我们所谓的过程评价、全面评价、多元评价,对新课程改革而言还是一场梦,课堂教学中每天不停地表扬学生“棒棒棒,你真棒!”也是不会起作用的。评价方式是教师去创造的,在形式上和方法上要灵活多样。不仅教学中评价方式要改革,而且高考也要改。高考改革、中考改革在中国需要大智慧,并且需要国家痛下决心。考试评价改不了,教学就改不了,考试怎么考,教师就要怎么教,这个刚好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样,陷入恶性循环,形成考试偏难旧怪、学校教育空疏无用的惨状。我们的教育在打着“学知识”的旗号,通过消耗战术,不让学生休息,不让学生运动,非常可悲!我们的学生周末通常都在学习。
周末可以会朋友、看电影、压马路,不会休息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说,现在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周末,学生不会休息,不会玩,不会唱歌,不会打篮球,不会打乒乓球,没有爱好,只有一个兴趣就是看书,而且学得还不好。不善于生活,不热爱生活的人在生活中是缺乏创造性的。如果一个人、一个家庭没有创造性没关系,如果一个国家都没有创造性那就问题大了。新课程改革有得有失,一些不良问题在短期很难解决,只要坚持改革,最终会有成效的。
四、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方法的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从“学术理念”到“治国策略”的过程,对于课程改革的反思也需要相应地来一个从“治国策略”到“学术理念”的提升,以求为下一轮课程改革提供成熟的理论依据。[2]从理论上来讲,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本。这个时代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在教育领域,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而言,以人为本包括教师、学生。对教师来讲,以生为本的理念就是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发展学生。为什么要讲尊重学生呢?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不尊重儿童,认为他小,不值得一谈。小,没有地位、没有身份;小,没有话语权、被包办、被代替。尊重一个人是在骨子里、是在下意识、在潜意识,在尊重的基础上,要热爱孩子、理解学生、了解学生,最终的目标是发展学生。孩子身体弱,多锻炼,他就发展了;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因材施教,他就发展了。一个人最好的不是考上北大、清华,不是在班上排名第一、第二,一个人最宝贵、最重要的是健康的身体和阳光的心理。哪怕是一个农民,哪怕是一个穷人,只要他有健康的身体和阳光的心理,他就可能是幸福的,否则他就不会拥有幸福。教育就是要让人过一种幸福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考第一名,考北大、考清华。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要有很好的认识,教育减负了,学生就轻松了,教育就不那么沉重了。所以,在理论上首先要以生为本。教育理论中说过三种本位,以社会为本,社会需要什么教育就培养什么,需要计算机人才,英语人才,会计人才,大学中马上开设计算机、英语和会计专业,社会需要什么,大学就培养什么,中小学主要是打基础,社会需要会计,大学有会计专业,中小学要把数学学好。
接着出现知识本位,知识学好了,能力也会提高,知识永远都有用。后来出现以人为本,认为以社会为本和以知识为本都不对,应该以人为本,强调人本主义,所以在课程的发展历史中有三种理论,强调三种因素。在当前,有人认为三种因素都应该考虑,但这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在中国这样一个不尊重学生的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才是正确的,强调以人为本就是针对过去不以人为本来讲的,今天以生为本就是希望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出健康的学生,让学生身体健康,远离肥胖、近视、睡眠不足,让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多关心学生的情感、心理的变化,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教师不能只关心学习成绩。因此,作为理论者要宣扬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也要在实践中推行这种理念。以生为本永无止境!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做到了,教育就有希望了!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三维目标。这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和过去讲的全面发展是一样的,和今天讲的综合发展是一样的。知识与技能在三维目标中放到第一位,说明知识和技能是很重要的,没有人否定它的重要性。当前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什么都需要知识,没有知识寸步难行。知识无处不在。我们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而是要使其知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具备良好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健康的人生观,三维目标不能分开。在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写作和语文教学的情感、思想要结合在一起,和学生对待语文教学的态度、说话、写作等方法配合起来。这一问题就理论研究而言,要清楚知识与技能以及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和过程,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研究。比如,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好有坏,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表达的过程中形成。在课堂中多提问、多表达、多讨论,课文中有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去讲,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结合起来。再如,通过四人一小组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学生本身不会开展,也没有那么多专家给学生讲,需要在课堂中进行探究,逐渐掌握合作学习。#p#分页标题#e#
所以,第二个问题需要在理论上突破的是三维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还是分离的,教师能抓住的只是知识与技能,有时技能也抓不住。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两件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一件事,要努力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好,学生才会对你好。在此,教师要做到非常专业的努力,因为从人之常情来讲,有些学生你确实不喜欢,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讲,教师必须要学会喜欢每一个学生。教师总是喜欢那些学习好的、长得漂亮的、家庭富裕的、讲究卫生的、听话懂事的学生。但是,你如果仅仅喜欢这些学生,而另外那些学生你不喜欢,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一个条件就是你喜欢学生,也让学生喜欢你,爱屋及乌。如果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就喜欢语文;如果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就喜欢数学。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日常生活、从课堂教学开始,赏识学生、表扬学生、鼓励学生。第二件事,要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是教和学组成的,一节课45分钟,如果要求教师在2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而另外25分钟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是有教、有学。如果教师从头讲到尾,看到学生不喜欢听了就打骂、动粗,只能说明教师的无能。要让学生学,前提条件是教师不讲。如果教师不停地讲,学生又如何学?只能被动地接受。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理论上讲,课堂教学是有待去探索的,这个探索是双层面的,一个是理论上的研究,一个是实践上的探索。从方法上来讲,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方法。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校本教研的方法。校本教研的方法要求改变过去那种把听评课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而今把集体备课、公开教学、听评课活动结合起来,看做是一种研究活动,叫做校本教研。每一个学校里面都有骨干教师,每一个学校里面都有非常优秀的教师,这些教师就是领头羊,让优秀骨干教师带领其他教师去做校本教研,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教学方法,解决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