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6:1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案例教学过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教法分析
肌内注射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基于这种思想,肌内注射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方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教学效果评价、指导练习等方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使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学会更多知识。
二、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除了有较强的好奇心外,他们更多地有参与探索新知的欲望,他们对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并不感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为学生动手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来看,学生在该阶段对肌内注射的理论知识学习还有所欠缺。另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肌内注射并不陌生,当他们进行操作时更具“新、奇、惊”,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分析肌内注射教学和其他课程内容不同,在学习该课程时应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以观察、探索等方式进行教学联系、讨论等,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从学会到会学,既能掌握专业技能,还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肌内注射教学活动根据以下步骤进行:(1)导入临床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分钟为宜)。(2)新知识讲授(30分钟为宜)。(3)现场模拟练习(35分钟)。该部分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融入模拟练习中,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4)角色扮演(35分钟为宜)。通过角色扮演能让学生对不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发挥学生的应变能力。(5)课堂总结(15分钟)。
三、结束语
肌内注射教学是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翟凡宁单位:山西省长治卫生学校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基本思路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是以行动导向为指导思想与工作策略的,行动导向典型的六步法,即资讯(信息收集)、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也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研究方法。
1.工作过程的分析
(1)分析和描述职业工作任务。从课程开发的角度,职业工作任务是根据工作联系和企业任务(这些任务对职业具有典型性并包含着完整的行动)来描述具体的专业工作。职业工作任务的完整结构通常情况下包含着对具体任务的计划、实施、控制以及对其工作成果的评价。在表述职业工作任务时,通过强调工作联系来考虑工作过程知识。在完成一个职业工作任务时应该了解该任务在企业的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每一个职业工作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都具有被专业工人可利用的可塑的潜力。
(2)确认典型的工作任务。经过职业工作任务的分析、选择和分类,从中确认某一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性工作,其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并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由此确定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和具体的学习领域。
(3)分析和归纳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如果说职业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的确认,所依据的标准是职业资格标准,那么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归纳所依据的主要标准是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将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排成一个序列,这就进入了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学习领域。
2.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1)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是指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形式,以案例的方式出现并经过一系列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学生通过学习一个学习领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学习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学习领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工作能力和从业资格。所以,根据某一专业包含的所有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而形成的“学习领域”,就构成了这一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领域的标准,可以防止课程编写回到学科系统化的方向。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行动导向的六个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才能确保课程改革的正确性、完整性、有效性。
(2)工作过程导向的教材编写。教材是课程建设的直接结果,课程研究是教材编写的基础,只有成熟了的课程,才能编写出适当的教材。所谓工作过程导向的教材,就是在充分研究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职业分析和工作过程分析为起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等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为基本研究方法,从而开发出来的教师用书、教学辅导书和指导手册等形式出现的教学资源,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路线
经过工作过程分析和工作系统化教材编写的过程,可以制定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工作路线,路线的基本要素包括:不同阶段开发任务的依据标准或指导思想、采用的研究方法、工作地点。参与人员、成果形式,等等。具体见图1所示。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的保证措施
1.树立以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为导向的课程价值观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是课程价值观的变革,从传统的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转型为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这不论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还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新定位,都是一次革命性的行动。以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为导向的课程价值观,要求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即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不论问题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如何,都要严格完成“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整个过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解决问题的工作策略、自我反馈和自我管理等。
2.行动导向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行动导向教学的特点表现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行动的自主性学习为主:学生全面参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结果等教学全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主要方法有: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现场汇报法等。
3.项目学习是主要的学习形式
项目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要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
4.校企共建是贯彻落实课程教学和学习的关键环节
为教学提供一个近乎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不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过程,而是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来组织教学过程,这样有可能使以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组织的课程真正得到落实。实现“五个合一”,即“教室和车间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学生和学徒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同时,学生体验企业真实环境、耳濡目染感知企业文化内涵,这种教育效果是单纯校园环境不可能达到的。
5.形成性评价是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 任务驱动 课程开发 课程教学方案 教学方法与手段
“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程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汽轮机运行岗位工作过程中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养,为获得汽轮机运行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很好地参加汽轮机运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式则是“教师一言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教学和实践环节时间安排不合理,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1]。针对这些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做了“汽轮机设备及运行”的精品课建设[2]与改革[3],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由于课程设计理念较陈旧,职业分析不到位,使得整体课程改革受到影响。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我们团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改工作:
一、课程设计理念
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努力探索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业与岗位群对接共4个对接[4]。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出发点,以满足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目标,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本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按照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求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参照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大量电厂的岗位调研,与电厂共同确定岗位,按岗位能力确定岗位人才培养规格,按典型工作任务的需求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反映职业标准。
二、课程设计思路
针对“汽轮机运行值班员”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其工作过程所包含的工作任务群,对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模块,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教育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着眼于蕴含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按工作流程划分为若干具体的学习任务。深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做、学、教一体等教学方法;按照专业岗位定位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提炼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创设思路进行课程开发。重视教学过程监控,将过程考核与技能考核有机结合,且在过程考核中增加理论环节考查,加强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同步达标的一体化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学方案
本课程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开发思路,将课程内容设计为认识汽轮机、汽轮机的启动、汽轮机的启动、汽轮机的运行维护、汽轮机的停机、汽轮机的典型事故处理五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划分为多个学习任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每个学习任务的教学内容组织中,通过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主动完成任务,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通过任务的完成掌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教学向学习转换,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人。
2.仿真教学法。火力发电企业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操作事故带来的后果严重,因此对生产安全的要求极高,学生证电厂实习阶段不能对实际机组进行操作,为培养学习的操作技能,充分发挥仿真实训的优势,积极运用仿真教学。在仿真机上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对汽轮机及其辅助设备、辅助系统进行运行操作、故障模拟与处理,获得电厂汽轮机安全运行操作的知识与技能。仿真控制室与现场控制室实现全范围模拟,具有真实的现场氛围,仿真机上的实际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仿真教学提供了多次重复训练的机会并进行了过程评价。
3.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引入来自工程实际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学习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案例讲解分析,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提供生产实际中发生过的事故或缺陷,描述事故发生过程的现象,组织学生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讨论、提出预防、处理事故的方法,然后仿真机上进行验证,学会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这种方式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安全生产意识,同时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沟通与表达的能力。
4.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过程中,以3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为课程学习的载体,模拟发电企业的真实场景和工作任务,学生三五人分为一小组,每一小组为一个运行班组,按照电厂的实际岗位,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扮演不同,如值长、机长、汽轮机主控、巡检等,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的任务。“角色扮演法”使学生体验了电厂的真实岗位和生产任务,在学校学到了企业的工作方法,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岗位责任意识。
五、改革效果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不仅掌握了汽轮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和设备结构,而且提高了汽轮机运行的职业技能。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下,学生除了收获职业技能之外,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和沟通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都提高很多。
参考文献:
[1]胡丹梅,何平.“汽轮机原理”重点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82-83.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EB/OL].http:///.
[3]郭静静.《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程建设与改革[J].山东工业技术,2016(2):268.
摘 要:分析目前操作系统和嵌入式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阐述两个课程各自特点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出以开源平台为基础同时结合配套设施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说明具体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开源平台;Tizen
0 引 言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专业课之一[1]。操作系统中知识的学习兼具理论理解与实践运用,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由于操作系统的概念抽象,涉及的代码量巨大且难以理解;在教学时间上处于三年级上学期,学生的编程开发经验不足,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集软硬件技术于一体,涉及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等多种知识的综合课程。自21世纪初进入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以来,随着产业界的不断发展课程内容日渐丰富,成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强调以“应用”为中心和导向,注重与产业结合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这使得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性不足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更容易变成按部就班的验证性实验,或是某商业产品的展示与应用。
将两门课程的内容衔接,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内容的调整融合,能够提高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嵌入式系统中涉及硬件原理、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应用软件等多个组成部分,教学环节中要完成每部分知识的原理分析和系统验证,课时相对紧张。将操作系统实验课程的内容与之融合关联,既为操作系统中的原理找到了实践验证环境,又为嵌入式系统的实验课程补充了原理分析环节。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各类概念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建立一套系统的课程体系,操作系统作为先导必修课,后续配套 Unix/Linux 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原理等专业选修课,并且每门课程都配有相应的实验实践教学。
1 操作系统与嵌入式系统教学中的新挑战
嵌入式系统、移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操作系统的范围。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智能设备增多,不再局限于普通 PC 机的使用。依据 PC机的使用方式建立的渐进式学习方法需要随之相应扩充。操作系统的形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其内涵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现代操作系统中,对进程、调度算法等概念的探讨相对弱化,而增强了对于外设、交互、实时性、能耗管理等方面的设计要求,这些新特性需要给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和直观的感受。计算机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应沿着计算机产业走向,紧密结合最新技术,充实其教学内容[3]。
商业化产品宣传中使用的概念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存在偏差。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在商业化宣传中,处理器核心、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应用界面等概念往往被混淆使用。这些商业产品以及配套软件开发的盛行,也使一部分学生对于嵌入式系统的理解局限于智能手机,而对于嵌入式软件的理解也局限于移动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需要设计与产业结合的教学案例,更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技术和机理层面进行分析,并且与所学的基础课程和理论知识相对应,因而能够加深理解。
人才需求转向对已有系统框架的理解、定制和二次开发。随着产业环境的完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对操作系统和嵌入式系统的教学要求不再满足于对原理的认知和简单应用,但也不需要从零开始独立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是需要在现有项目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化定制和二次开发,特别是在开源软件项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需要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能够了解开源软件的管理方法,掌握资源获取和使用的方法,在实践中学会主流开源系统的原理、开发和部署的基本方法等。
传统的操作系统实践教学偏重局部的理论分析和简单模拟,而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则侧重应用导向,缺少原理分析。传统的操作系统实验教学为了强化原理性验证,大多通过局部模拟的方式,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缺少与实际使用的结合,使得很多算法和流程虽然经过实践仍然只能停留在概念钐,缺少与实际使用系统的直接联系,导致学生兴趣降低。嵌入式系统的实验教学中,往往又将操作系统作为黑盒处理,进行简单定制或是直接使用。学生可以完成部署和验证,但仍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平台选型
在综合考虑学时、课程设置和教具使用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操作系统和嵌入式系统原有实践课程体系保留并适度压缩,并通过扩展实验进行衔接。其中,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环节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使用的原型操作系统 jos 的课程实验,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简化,让学生完成对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理解与验证。嵌入式系统的实验使用基于uCLinux 操作系统的嵌入式开发板进行车载控制系统的模拟与开发,这里引入的扩展实验使用目前在部分智能移动产品中使用的Tizen操作系统平台,并在对该平台的移植部署过程中加入对操作系统各环节和运行状态的分析,通过直观感受提升学生的兴趣。
实验中使用Tizen开源系统为目标软件平台。Tizen是由 LiMo Foundation 和 Linux Foundation 两个开源 Linux 联盟联合,由三星电子、英特尔等产业巨头共同开发的一套完全开源的软件环境[4],能够提供对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电脑、智能家电等多种设备的支持。软件体系中包含引层、操作系统、文件系统、应用程序、开发工具等多种资源,可以获得平台的全部源代码,并配套有相应的开发文档的开发者社区,也有众多大学参与其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Tizen 中选用的操作系统内核是 Linux,在操作系统的课程讲授中已进行了针对性的原理分析和代码解读;Tizen 的应用程序框架基本使用 C/C++编程语言实现,与学生所掌握的前继编程基础更加契合,这些都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以Odroid-U3为实践教学的目标硬件平台。Odroid-U3是由Hardkernel公司设计的基于Samsung Exynos4412处理器的开发板,具有4个Cortex-A9架构的处理器核心,1.7GHz主 频,2G内存,并通过线缆外接的方式集成了显示屏、触摸屏、WiFi、蓝牙等外设,能够模拟主流的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设备。通过开发板的拆装使用,使学生了解日常使用的智能设备的模块组成和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验课程完成对该设备的启动、定制和后续开发。因为开发板的形式和功能与学生日常使用的智能设备类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形成系统的认知,改善了单纯使用模拟器的抽象教学方法。作为实践操作的目标平台,目前教学小组已成功完成Tizen到 Odroid-U3 开发板移植工作,并准备了完整的移植过程分析资料和教学案例。
3 实践教学设计
实验在整个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也是加深学生概念、原理理解,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2]。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作为课堂教学和作业的补充,主要用于完成理论知识和抽象概念与开发应用实战的对接。在实验设计中,主要体现系统性较强的启动、进程管理、资源管理、文件系统等知识环节,并通过完成Tizen在目标开发板上的移植进行实践。通过对其中关键部分代码的阅读、分析、补全、重构等任务,加深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 同时理解并掌握开源软件的开发管理模式。经过对实验内容的反复调整,与学生沟通反馈, 现在实验内容已基本稳定。
3.1 环境搭建和版本管理工具的使用
熟悉开发环境并完成实验环境中的工具安装部署,掌握其使用方法。本部分课程主要学习对开源软件管理和方法的学习,对版本管理的认识和对版本管理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懂得如何获取开源软件成为参考资源,掌握阅读开源代码的方法,学会代码版本管理的方法和原则,这是软件工程开发中至关重要的规范化思想。Tizen 开源项目有多个子项目,多个版本分支共同管理和流转,并按照特定的结点与错误修正,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案例,可以加深学生的实践体验。
3.2 引导过程分析
截取引导程序片段,通过汇编语言编程实现对硬件的简易控制;通过对简易引导程序的分析和修改,实现对Tizen内核的引导;分析bootloader代码,学习操作系统的引导过程,并加深对内存空间管理、处理器模式转换、MMU等关键技术的理解。本部分实验内容需要先进行简单的ARM硬件知识和ARM汇编指令的学习,同时简单扩展关于可信计算与Trustzone硬件可信模块技术,开阔学生视野。
3.3 Tizen系统编译、分区管理与内容部署
介绍Tizen系统的整体编译管理框架,了解产品描述配置文件、多设备兼容代码管理、源代码间的依赖关系、脚本处理方法等产品级代码管理方法。通过对Tizen中涉及的各类程序和资源文件的分配,设计并完成对Tizen的系统存储分区和内容部署,学习不同文件系统之间的差异和操作系统中对不同文件系统的初始化和兼容加载方法,学习各类进程对存储的使用方法。由于Tizen平台源代码编译耗时约 4 小时,考虑到课程时间问题,仅对Tizen的平台管理和软件工具进行原理讲解和分析,并将编译结果供学生下载用于完成部署实验。
3.4 系统初始化流程分析
分析操作系统内核加载完成后,第一个进程的创建过程,并实现对配置文件的分析和修改。通过代码补全的方式完成对系统启动和进程运行环境创建过程的原理分析。通过对Tizen的分析,了解对现代智能设备复杂的初始化过程,分析配置脚本之间的依赖关系,系统的灵活性、兼容性设计等,并理解操作系统中的守护进程类服务的启动过程。
3.5 遥控键盘项目开发
通过蓝牙建立实验开发板与学生自己的智能手机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通过在手机上点击相应的按钮在开发板端产生虚拟键盘事件。这一项目的开发,需要综合运用内核驱动、网络传输、系统调用、系统服务管理等多个模块的系统知识。该实验项目同时还扩展了移动应用开发、网络编程、应用协议设计、服务管理、界面优化等多方面内容,耗时约 8 周交由学生课下完成,并向学生提供部分参考代码。
这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涵盖了操作系统中的引导、初始化、进程、存储、IO、中断等多个复杂知识点,并通过真机实践的方式,以学生日常生活所熟悉的系统完成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教学实践效果与改进计划
教学实践改革分两次推行。第一次进行了小范围试点尝试,2015年1―6月,从已完成操作系统课程学习的学生中选出11名志愿者参加,由教师进行小班授课和指导,每位学生独立承担实验。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有9名同学成功完成了所有实验环节,编程能力和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第二次实践改革尝试在2015 年9―12月进行,面向正在学习操作系统课程的学生。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并且课程压力较重,改为5人一组承担实验任务,全班共分为9组,在完成jos移植的同时完成Tizen移植任务。学生对此实验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投入大量的课余时间,整个开发过程持续到2016年2月寒假结束才完成,有4组学生完成了移植工作。由于学生的时间精力不足且实验平台的版本变迁,实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发现的问题,教学组进行了针对性修改:重新修正了课程资料中的错误;建立了校内资源镜像;调整实验任务的发放时间点,与操作系统的理论讲授课程相对应,并在课上进行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建立针对实验任务的在线问答系统,供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按照时间节点投放问题的正确答案。以上修改和系统建设已经完成,在 2016年9月开始的实践教学中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5 教学实践问题分析
(1)开源软件版本差异,随时更新引起的变化。活跃的开源软件随时发生变化,不活跃的开源软件能从开源社区中消失,这使得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授课内容与代码不对应或者无法获取资源等问题。为了保证教学的连续性,需要建立教学中的开源代码镜像,随时更新维护,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明确版本和开发状态,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产品特征影响教学案例典型性。在产品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技术整合和混杂,随着开发的代码和模型逐渐复杂,使得难以在商业化系统中找到非常贴切的教学用模型。同时编程方法和兼容性的变化也使代码变得复杂,分析讲解时过于复杂。这需要选择合适的版本和资料进行教学,并需要教学人员随时跟进开源软件的进展,如果能够讲解代码更迭的过程,收到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6 结 语
通过在课程体系的实验教学中加入大型开源项目和开源平台的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操作系统类课程概念的理解,并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原理和开发方法。通过在学生熟悉的平板电脑开发平台上进行定制开发,帮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在产业环境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130031120028);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14JCQNJC00700, 16JCYBJC15200);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CARCH201504, CARCH201604)。本次教学活动得到了天津三星电子有限公司的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宫晓利,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移动云计算、物联网,。
⒖嘉南祝
[1]陆亿红, 黄德才. 操作系统教学方法的若干思考[J]. 计算机教育, 2011(5): 80-82.
[2]王宇英, 谷建华, 周兴社, 等. 操作系统教学探索及其在嵌入式教学中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11(11): 98-101.
[3]张伟娜. 以云计算为导向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研究[J]. 软件, 2014(7): 85-88.
[4]Linux Foundation. TizenProject[EB/OL]. [2016-11-09]. https:///blogs/tsg/2013/tizen-2.2.1-platform-release.
[5]冯红伟, 王鹏. 操作系统教学与实验设计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12): 251-253.
关键词: 全纳教育;职后培训;培训模式
一、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
我国学者黄志成将全纳教育界定为:“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建立全纳社会。”
从社会政治观方面讲,全纳教育的出发点是相信受教育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也是维系社会正义的基础;从课程教学观方面讲,全纳教育的主要观点之一是普通学校要接纳所有的儿童,这就要求全纳学校的课程是灵活的,教学应该是多样的;从价值观方面讲,关注所有儿童的教育需求,关注集体,关注合作,是全纳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从融合观方面讲,全纳教育主张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优势互补,集特殊教育资源与普通教育资源于一体,以便为全体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二、教师培训
教师职前培训主要是通过师范类院校进行的,而终身性的师范教育本质是封闭性的,它建立在技术理性基础之上,把师范生当作物理世界的机械组成部分,当作一个知识的容器。
终身性的教育在本质上是开放性的,它建立在人文精神基础之上,把师范生当做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交互作用中不断建构意义,进行超越。
三、全纳视域下教师职后培训模式
(一)全纳视域下教师职后培训的特点
培训时机的当下性;培训目的的形成性;培训内容的应用性;培训的实践性;培训形式的多样性。
(二)全纳视域下教师职后培训的操作对策
全纳视域下,教师培训的基本走向是专家型教师。培训专家型教师的途径很多,这里我从操作层面上介绍两种成型的,并在实践中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基本操作模式。
1.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虽然有多种方法,但国内外成熟的操作大致都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第一步,理论组织准备。对微格教学的起源、意义作简单地介绍,重点介绍微格教学在教育实践重点的重要作用,并对微格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作简单的讲解。
第二步,技能分析示范。微格教学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细分为若干单一的技能并逐项培训。其基本技能主要有语言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结束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以及强化技能等。
第三步,微格教学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微格教学案例是普通课堂教学案例的缩微版。虽简单,却具备了普通教学案例的所有要素。
第四步,角色扮演实录。角色扮演就是教师凭借教案向学生施教。
第五步,回放观摩录像。执教者通过观摩从执教时的“内观”感受此时的“局外旁观”,力求对自己的教学表现有一个立体的认识,由于摄像的角度不同,这也给二度听课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使得失之处在听课者的心中有更深的印象。
第六步,评议反馈教学。完成这一过程后,听课的组员按照评价表给执教者评分。
第七步,反思总结经验。技能训练结束后,执教者要进行反思,总结出得失,其基本的方式是写教学后记,并交给指导老师,作为微格成绩的一个部分。
2.反思训练
所谓反思训练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某种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及其结果,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之目的。反思训练是一种教师通过提高受训教师自己的自我观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教学前反思的内容包含反思确定内容、阶段及具体实施方法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具体为:第一、教学内容方面——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对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第二、教学过程方面——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教学理论的反思: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对改进教学计划的反思:教学计划怎样修改会更有效……第三、教学策略方面——感知环节: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存在问题与自己密切相关;理解环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倡导的理论、行为结果与期望进行比较,明确问题根源;重组环节:教师要重审教学思想,寻求新策略;验证环节:检验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发现新问题,开始新循环。
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全面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一、投资学课程的特点
投资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务性并重的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投资学》是一门研究证券投资运行规律的专门学科,是金融学科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其内容包括证券投资的环境、现代证券投资理论、证券投资分析以及证券投资策略等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证券市场及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熟悉证券市场及相应的投资运作和管理措施,而且学会进行科学的、理性的投资,并能够运用和服务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证券机构、企业及从事投资活动的个人实践。投资学中很多原理和数据模型都是非常抽象、很难理解的,需要用很多数学的方法来推导出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用现实问题、案例引出问题,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或知识点,教师再总结出理论。学生讨论、发现的这些解决方法或知识点是理论的一种现实体现,通过体现归纳出理论,而不是用严密的数学推理来论证出投资学原理,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这样,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因此,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不失为解决《投资学》教学难题的明智选择。
二、驱动式教学在投资学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一)案例类任务案例
教学主要是通过分析证券市场发生的典型事件,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使其了解实践中会出现哪些问题,提高其对重大事件和信息的敏感性和特定市场环境的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所具有的很强的目的性、启发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能够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弊端,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改变学生对知识被动接受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针对投资学中“期货交易的风险”案例,设计了案例讨论课程,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深入讨论,探讨案例包含的金融学知识。期货风险案例设计了如下渐进的分解话题:一是风险事件的主要过程。二是影响期货价格涨跌的因素。三是期货价格变动时相应的技术指标(成交量、换手、持仓量等)的相应变化。四是风险事件过程中交易制度存在哪些缺陷,做了哪些相应的调整。五是经验与教训。从而,通过一个完整的案例事件的讨论,达成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
(二)专题类任务
在投资学的教学过程中,有若干的知识点可以用来解决专门的问题,可以据此设计专题类任务。例如在“套期保值和套利”的章节教学中,可以根据知识点设计如下专题类的任务:一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差的概念和基差形成的原因及规律,布置学生针对某几个期货品种,绘制历史基差变化图,并标出处于正向市场和反向市场的时间段。分析形成的原因。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套期保值的操作,设计如下案例:假定今年年初某铜材加工企业计划5月采购100吨铜,担心铜价可能涨价,决定利用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请学生搜集市场数据,分析该企业年初应该如何做套期保值,并分析套期保值的效果。如果该套期保值者考虑到基差变化的风险,决定不采取1:1的比例做期货套期,请学生利用方差方法或者回归的方法计算最优套期保值比率,并比较与上题套期保值效果的差异。这样,通过这样的一个事件研究,学生学会了如何针对真实的市场进行操作,并对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三是在金融期货的套期保值中,由于是现金结算,与商品期货的交易有所不同,于是可进一步设计针对金融期货的套期保值事件研究:假定某投资者在今年3月22日已经知道在5月21日有300万资金到帐可以投资股票。他看中了A、B、C三只股票,准备每个股票投资100万。由于行情看涨,担心到5月底股票价格上涨,决定采取股票指数期货锁定成本。请计算所需期货合约数,并分析套期保值结果。
(三)模拟类任务
投资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投资组合的选择和风险管理,为了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加深理解和应用,可设计如下投资组合模拟任务。例如,学生每周根据实际宏观经济和证券走势,做出分析预测,调整投资策略,模拟投资。拟投资的金额是每人若干,每周提交投资进展和报告,学生计算好自己的资金余额,正确记录股票名称、代码、数量,规划好资金使用结构。实验报告内容:一是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特点;二是关注或持有股票的情况,市场表现、公司基本面情况;三是持股结构如何、资金头寸管理情况,买卖了哪些股票、为什么要买卖该股,盈亏如何、盈亏与大盘走势相比如何、分析其原因;四是对自己持股结构与资金的管理情况,股票行业结构、地区结构、现金比例;五是对股票市场与投资的各方面具体体会,以及下一步的操作计划,还可以尝试做一下对市场或个股的走势预测(结合K线分析);六是在实验中运用了哪些投资理论与投资方法,效果如何,举例说明;七是在实验中是如何管理投资风险的,举例说明对投资风险有哪些认识。该投资模拟任务可设置一个周期,任务结束后学生提交最终结果和过程分析。通过完成任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市场的熟悉,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总之,在《投资学》教学中实施“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推动了教学革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摘 要:趣味性引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是物理教学拓展与创新的关键。文章从开展物理兴趣教学趣引策略的基本条件、组织形式多样的物理趣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方面,对物理兴趣教学的趣引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趣引策略;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中图分类号:G442;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84-01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转变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条件。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从兴趣出发,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物理教学情境中来,实现学生对物理教学情境与知识点的精准性掌握与有效融合。而兴趣教学过程的趣引策略,需要教师从多媒体教学、生活化教学、实验化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面来进行选择与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物理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一、开展物理兴趣教学趣引策略的基本条件
物理学科能够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效地组织物理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改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物理教学情境中来。首先,增强教师对物理教学的管理能力,优化教师对物理教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为了做好初中物理兴趣教学活动,教师应增强自身对物理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设计能力,不仅要强化自己对现代物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的深度学习与融合,还要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形式,优化对物理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进而找出物理兴趣教学的切入点。物理教学过程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才能保证物理趣引策略的有效落实。其次,做好物理教学预习安排,帮助学生完成对物理知识的预习。学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是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施趣引策略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做好物理预习教学设计,让学生对物理教学内容有一个提前性的认知与了解,掌握大体的知识脉络与思维框架,了解物理模型以及物理思维形式,进而保证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可以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与交流。要注重增强物理课堂教学的联动性,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组织形式多样的物理趣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动力和欲望,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物理趣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物理教学情境,实现趣引教学的形象化与立体化。教师在物理兴趣教学的趣引策略实施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构建形象化、立体化、直观化的物理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点,进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噪音的危害与控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构建起“噪音危害与控制”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多样化认知与理解,进而实现趣引教学的形象化与直观化。
(2)巧用生活情境来设计物理趣引教学,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知物理知识。初中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应该巧用生活情境设计初中物理趣引教学,帮助学生更加直观高效地认知物理知识,降低学生对物理知R的理解难度。比如,在进行“摩擦力”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用生活中对摩擦力实际运用的案例进行教学,如利用摩擦力传送行李等。具体化的物理知识的实践运用,可以保障学生快速有效地理解物理知识,进而提高初中物理趣引教学效率。
(3)善用物理实验来做好趣引创设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实验一直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媒介,教师应善于利用物理实验来做好趣引创设工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模型理解、过程分析与观看中加深对初中物理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要发挥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互动性,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物理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得趣引策略可以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联系与互动,提高趣引教学的实际效果。
(4)常用讨论式教学形式,锻炼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与物理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在组织物理教学时,还应该经常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立足于物理问题以及物理知识点来进行分析、研究、讨论、交流,锻炼学生物理思维能力以及物理语言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以及物理语言表达技巧,实现物理学习过程的多样化与口语化。
三、结束语
总之,物理趣引教学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够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趣引策略来组织具体的物理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主性。要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物理教学过程中来,使得物理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互动与沟通的群言堂,进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综合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志成.浅析结合实际进行物理教学[J].亚太教育,2015(03).
关键词 翻转课堂;中职;Premiere;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53-02
1 教学基础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数字艺术类规划教材《边做边学 Premiere Pro CS5视频编辑案例教程》,由8个章节组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使用Premiere软件进行影视制作的方法与技巧。本项目的授课内容是第六章“字幕、字幕特技与运动设置”。
字幕是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对画面信息的有力补充。因此,本节内容在课程中占据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充分体现项目教学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材中的一、三、四这三个案例调整为一个完整的项目――制作一个毕业晚会的新闻报道。为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加了书本外的任务――制作感恩父母视频短片。由于本课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故课堂学时由教材提供的6课时调整为4课时。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影楼、婚庆、媒体广告等影视制作部门都是他们以后可能的工作岗位来源。他们好奇心强,渴望创新,学习过简单的电影基础课程,了解剪辑的基础操作;艺术鉴赏能力还待提高,重模仿、轻创意,并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他们更愿意通过直观有趣的方式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丰富自身审美体验,提升职业素养。
教学目标 本课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实现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用“字幕”面板编辑修饰字幕,熟练创建三类字幕,会制作字幕的动画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团队制作毕业晚会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掌握新闻报道添加字幕的基本要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外,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字幕的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堂拓展活动,引发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和职业能力的思考,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学会交流研究信息、创意及成果,体验分享与合作的喜悦,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关键帧制作字幕的动态效果。
教学难点:路径文字的制作及钢笔工具的使用。
2 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依托学校的多媒体机房和校园数字化学习平台展开教学。课前,由教师录制3段字幕制作的微课视频并上传至校园数字化平台。借助校园网平台,本课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并选取微课导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及讲授讨论等教学策略。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堂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3 教学过程分析
由于本课教学设计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故教学过程分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模块。
课前 学生登录校园数字化学习平台,完成三大学习任务。
1)读任务(即学习任务书),明确学习目标。提前明确本课的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
2)自主学习微课,对知识点做积累工作。学生进入微课教学板块,对制作金属文字、滚动字幕、路径文字等三个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对字幕制作设计全方位的了解。
3)初次尝试练习,解答疑惑。学生根据微课视频教学,借助书本,完成小练习。完毕后,学生将小练习作品上传,之后教师给出完成度评价,并且由系统制作出失分点的数据统计。教师利用这些数据,上课时调整教学难点的侧重点。学生将制作过程中的问题上传至在线答疑板块,在相互解答疑点的过程中完成课前预习。
课中 课堂教学过程包括四大环节:情境导入(5分
钟),创设学习氛围;分组制作(85分钟),体验工作流程;展示教学(45分钟),解答重点、难点;经验拓展(45分
钟),制作感恩父母视频短片,提升个人能力。
1)情境导入环节。正值毕业季,学校电视台招募后期制作团队,要求团队以竞标形式制作一份毕业晚会的新闻报道,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
2)分组制作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作品样例,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探讨:此作品中包含几种不同的字幕类型?每种字幕分别如何制作?新闻报道必须包含哪几种字幕形式?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存储的知识,加以探讨、研究,分析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回答完毕后,学生进行小组分工,确定组长、讲解员和技术员。全组在讨论过整体构思后,每个组员根据自身学习能力的不同,负责一块字幕的制作。制作完毕后交由组长进行装配,生成最后的新闻报道视频。全部完成后,小组成员共同填写电子竞标书,完成投标过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查看数字平台的学习资料和微课视频来作为参考,遇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再有解决不了的,便问题到在线答疑板块寻求帮助。
在整个环节中,各小组成员随时协商讨论、相互合作,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提升。该环节是本课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核心环节,它很好地检测了学生的课前自学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从微课掌握的知识到实际应用是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有自主的探究,有团队的协助,也有教师的从旁点拨,从多方面构建所学知识。
3)学员讲解环节。首先是展示作品,各组派出组长展示自己团队作品,并介绍作品构思及特色。每组讲解员对其中一块字幕及制作步骤做详细的讲解演示,讲解完毕后,其余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向“小老师”提问,讲解员根据实际能力选择直接作答,或者求助同组同学或教师。这个步骤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余学生也在“听讲”与“提问”的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教师则结合课前系统分析得出的失分点,以及课堂上学生发生的普遍问题适时提出强调,并进行演示,学生及时进行巩固练习,从而突破学习的难点。
完毕后,4组学生分别填写评分书,对投标书填写、讲演清晰度、作品完成度三方面分别进行打分,选中最后中标的团队并予以公布。该环节不仅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及时评估,而且学生的成就感与荣誉感也得到提升,同时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4)课堂拓展环节。要求学生在即将到来的父亲节期间,配合教师提供的相关素材,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制作一个感恩的视频短片并配以字幕。区别于上一环节的团队任务,该任务回归到学生个人,偏重培养学生的个人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制作完成后,学生将作品上传至视频网站。
课后 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赞和弹幕评价。另外,在班主任的协助下,学生将视频发送到家长的微信群,献给自己的父母家人。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与父母间的沟通与交流。
本环节采用多种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完成作品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评价中。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它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其创造思维。
因此,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自己应刻意求新,不因循旧习,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政治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再次,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政治课教学中要把看书权、思考权、讨论权还给学生,提倡在看、思、说中质疑和提高,要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新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意的言行。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开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采用严谨的学习态度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教材中的活动课设计是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课程标准》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从七年级至九年级设置的活动有让学生动手查找报刊、图书等方面资料的,有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的,有让学生进行调查、访谈活动的,有让学生对典型事例进行归纳和分析的,有让学生发表意见和感想的,有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综合探讨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等等。作为教师应充分做到: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开展好课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论从教学的目的还是从教学的过程分析,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展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思想政治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尊重、信任、鼓励学生,让学生们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练、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发挥教师的“导演”功能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教学内容,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并通过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如收集教学过程的信息,加工处理所收集的信息资料,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要确保活动课课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内容时,我首先口述新闻联播中播放的入秋以来北方受到沙尘暴袭击的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方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面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和大胆构想,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
1化工专业《化工设计》课程的重要意义
首先,化工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思考能力。化工设计是化工专业综合性最强的课程,需要学生集成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及化工技术经济等众多课程知识。在学习化工设计的过程中,把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联系起来。如化工设计中设计产品生产工艺,就把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联系起来,而对工艺流程进行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则要充分利用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课程的内容。通过化工设计的课程的学习,培养提高学生对化工各专业课程知识点的综合理解能力。第二,化工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一个化工过程的设计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探索过程。通过设计的规范训练,使学生了解科研创新或者工程创新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文献检索及数据调研,通过实验设计或者工艺设计,了解实际化工过程的流程和发现工程生产中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3]。第三,化工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经过大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验课程的锻炼,具备了初步的动手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在大二、三年时还不知道化工这个专业要做什么,学这些课程是为什么,有什么用。这是因为在前面各个单一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没有综合起来,因此通过化工设计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具有学习化工设计方面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则可以使学生具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和工艺设计的能力。
2培养化工卓越工程师的《化工设计》课程改革
2.1优化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化工设计这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为采用板书及幻灯片课件播放等对知识进行讲解,本课程涉及的知识比较复杂,课程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工程概念以及对课程知识点缺乏认识,所以不能深刻理解这门课的重要意义,也失去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观积极性[4]。学生平时课堂上不能完全投入到听课中,期末时则只能靠考前的突击复习应付考试。这样的教学效果欠佳,在本门课的教授过程中需采用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鼓励教师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组合在一起,这些直观的信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另外利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备课直观、生动的特点,可以使学生直观、深刻的认识反应器的基本模型(包括全混流、平推流、置换流)、化工厂车间的布置图、化工厂三维管道模型等内容,克服学生实际工程经验缺乏的缺点。此外,还可以利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合作企业的资源,在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训实习等实习中认识实际生产装置,并聘请的企业中工程师对实际生产过程进行讲解,使学生真实了解到工厂的工艺流程及设计、优化的思路。此外,理论教学过程中讲解知识点时引入一些经典的实际生产案例,且让学生课前先查阅资料,课堂中进行考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联系起来,通过教师讲解获奖的作品,或是让学生分析评价各个作品的优缺点。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教师总结作品中与课程相关知识点并进行分析,拉近理论与实际化工设计中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联系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利用课程的知识对社会创造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提高对本课程的兴趣。
2.2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化工设计软件的学习在目前的化工设计行业中,计算机的应用几乎贯穿化工工艺开发和设计的全过程,计算机软件辅助化工设计已成为基本的手段。因此,辅助化工设计专业软件成为化工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工具,如AutoCAD可进行流程图(PFD和PID)、设备装配图、车间布置图和全厂总图的绘制等。另外,化工设计涉及的化工过程分析与流程模拟及优化,换热网路设计等问题都具有过程复杂、计算量大等特点,计算机软件成为主要的辅助工具。如用于大型通用流程模拟设计的AspenPlus、ProcessII软件,能对工艺过程进行严格的能量和物料计算,通过过程模拟,计算主要物料的流量、组成与性质;也可用于工艺流程的优化和全厂系统能量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进行相应的经济技术指标的衡算。另外还有PDMS软件,可通过建立三维模型,真实的模拟和显示正在设计中的化工装置布置和建设情况,从而发现所设计的工厂在设计、配管和布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化工厂动工前的设计阶段提前解决潜在问题,到达规避施工风险和提高设计质量的目的[5]。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化工设计课程应安排安排一定学时的上机教学,在软件教学过程中通过化工过程模拟软件提供的对工程设备、流程进行分析、改进以及再合成的环境,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和创新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与流程设计能力的训练。
2.3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改革化工设计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平时课堂成绩”确定学生最终成绩[6]。但本课程具有的学科综合性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紧密、涉及化工设计软件多等特点,使得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平时上课没有完全投入到听课中,只靠期末考前的突击复习来应付考试。即使通过了期末考试,也没有理解课程的意义、掌握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和培养出化工设计能力。因此,对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进。如对学生的考核应在各个教学环节过程中进行,包括上机考核、课堂讨论评分、工厂实习现场考核、期末试卷成绩几个部分。另外期末考试试卷的内容中,不应仅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还要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要有围绕工厂实际数据的题目,还应有开放式的题目,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设计相关的知识点,而不是仅仅记住,这对培养合格的卓越工程师也是至关重要的。
3结论
化工设计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学效果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工程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工程性、实践性,强化学生的自主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工设计背景下教学的需要,我们需要进行不断的教学改革来激发学生对化工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从丰富教学方法,改进课堂讲解实例,强化化工软件的学习,改进考核方式和内容等方面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为我国培养出满足实际工程设计要求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冉茂飞 张嫦 刘东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
关键词:高中数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45-01
教育家克洛维尔谈到“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现代教育追求人的全面成长,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挑战,需要教师不仅应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要善于反思,通
过反思教学不断提高改进教学、创新教学。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惯用题海战术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计算能力,而这一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更不利于学生从数学知识中发现兴趣,增强数学素养。为此,本文将从高中数学实例讲解入手,通过反思教学来重新审视教学的有效性,探讨改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1 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反思性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教学反思的内涵又是什么?洛克维尔认为,反思是自身心灵对事物的感知,其过程属于思维活动。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对自我认识论的重构,是认识真理的高级方式。可见,对于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思的内涵及定义也不尽相同。心理学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反思是思维的一种方式,是个体对问题进行严肃、执着、反复沉思的一种活动。同时,杜威还提出,反思的过程与情绪、理性及直觉有关,是一项复杂的逻辑理性过程。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活动进行问题重构的过程。萧恩从“行动”与“反思”的深入研究中发现,行动中反思与行动后反思是不同的,教学反思的关键是从自己的缄默知识中激活、验证、评价和发展,其内容主要是对教学技能及方法进行谨慎、有意识的思考。在理解反思的内涵上,多数学者将反思作为思维形式之一,而杜威则提出反思是随于行动过程中的具体行为,通过对复杂问题的重构来调整自身的行为,以更好的改善行动。
2 课例反思教学过程分析
针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应用,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来探讨。我们从初中数学中掌握的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圆心距及半径的关系来判断,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从几何法的观察中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如对于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等位置关系,可以d>r1+r2,表明两圆相离;当d=r1+r2时代表两圆外切;当r1-r2<d<r1+r2时,代表两圆相交;当d=r1-r2时代表两圆内切;当d<r1-r2时代表两圆内含。无论是几何判定法 还是解析判定法,都是通过圆心距和圆半径关系来确定。试问,如果两圆相交,则公共弦的直线方程是什么?假设圆1的方程为x2+y2+D1x+E1y+F1=0,圆2的方程为x2+y2+D2x+E2y+F2=0相交,则公共弦方程为(D1-D2)x+(E1-E2)y+(F1-F2)=0。在本题的证明过程中,对于两圆相交两点,则A(x1,y1),B(x2,y2),因为A在圆1与圆2上,则分别满足方程1与方程2。所以,A点坐标应该满足(D1-D2)x+(E1-E2)y+(F1-F2)=0。同理,B点坐标也应该满足(D1-D2)x+(E1-E2)y+(F1-F2)=0。从而得到A点与B点在直线(D1-D2)x+(E1-E2)y+(F1-F2)=0。由此可见,对于两圆相切,则切点应该满足公切线方程(D1-D2)x+(E1-E2)y+(F1-F2)=0;对于两圆相离,则(D1-D2)x+(E1-E2)y+(F1-F2)=0表示过两圆的四条公切线中点的直线。
同样道理,对于题例:某圆C的圆心在直线x-y-4=0方程上,且通过圆x2+y2-4x-3=0与圆x2+y2-4y-3=0的交点,则求该圆的方程。在解题分析中,可以假设该圆的圆心O(a,b)满足方程x2+y2-4x-3+λ(x2+y2-4y-3)=0(λ≠-1),则通过变换方程可得(1+λ)x2+(1+λ)y2-4x-4λy-3(λ+1)=0,求之得到=,b=,又因为圆心满足直线方程x-y-4=0,所以得到--4=0,求得λ=-。所以,代入方程x2+y2-4x-3-(x2+y2-4y-3)=0;即得到x2+y2-6x+2y-3=0。第二种解题方法,可以从题意中得到该圆的圆心在两圆的圆心连线上,又因为两圆的圆心分别为(2,0)和(0,2),则连心线方程为x+y-2=0。当x+y-2=0与方程x-y-4=0进行方程组求解得到x=3,y=-1。我们假设该圆方程为x2+y2-6x+2y+p=0,则从三圆同一条公共弦可知,p=-3。所以,该圆的方程式为x2+y2-6x+2y-3=0。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选择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一、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
自动控制理论教学的内容是研究自动控制的共性与规律的学科,是机械专业必修的课程,所以在机械专业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自动控制理论主要包括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等,同时也包括了近几年逐步形成的新兴自动控制理论等,在新的教学改革推动下,对自控原理的教学方法也应当进行适度的调整以适应当前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发现自动控制原理理论性较强,难度高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概念的理解,弱化计算过程分析。因为只有掌控基本概念才能形成感性认识,进而深化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利用实例进行讲解往往可以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讲解“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定义和组成”就应当先让学生明白系统的控制过程,可以利用实际的案例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解并讲解,利用自动与手动系统的对比来发现自动的原理与优势。最好采用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应将这个思路贯穿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另外,对教学内容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过程主要突出的是课程固有的方法论特点,作为基础课程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建立系统化观念,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主板设计的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控制系统基本概念和数学模型建立、分析方式、系统设计、验证与实践。其中基础理论的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必须作为重点进行讲解。而控制系统的频域和时域校正则可以选择性的讲解,因为这部分内容利用Matlab就可完成。
二、具体教学方法分析
1.理论教学。首先,应将理论与软件仿真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如遇到理论教学,应从控制的实例出发,通过引入的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方便讲解与演示系统控制的过程和控制结果,从感官认识到理论认识之间完成自然的转化,最后在对模拟过程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完成综合课题与单元课题、单个课题的教学。这样在课题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就可按照教师的引导自主的查找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教学中引入课程设计的内容。在教学中自动控制的理论始终都要应用于系统设计,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适当的引入课程设计,强化理论指导实际的作用,让学生明确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在哪里。如在讲解控制系统校正等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实际尝试设计一个校正电路,并利用实验设备与仿真软件来检测其效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动手能力。
2.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利用分层实验,为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在实验课程的开展中应对实验的内容进行分类,如分为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实验等,同时利用仿真软件进行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的仿真实验。基本实验主要涉及的是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特征,一般在实验课程内就可完成;综合性实验是将具有特定功能的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践,通常在实验课内完成大部分教学内容,部分在课余时间完成;设计性实验,主要是针对实际控制线路的设计与系统实现,此类设计通常在课余时间由学生自主完成。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制作自控小车,使其在理论学习完成后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内外结合。在教学中应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在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全面的调整与改进,改变原有的常规实践方式,将试验教学从过程的验证性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进行转变,在综合实验与设计实验中应鼓励学生自拟实验的项目与内容,将课外活动引入到实践课程中,利用设计比赛、科技活动等鼓励学生应用课题知识,在活动和比赛中进行交流与学习,课堂教学在此种方式的帮助下拓展到课外,让学生提高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增强实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应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与组合,在教学手段方面应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辅助实验教学,因为在自动化教学中,主要突出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设计与实践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实验中应重点检验学生这个动手能力的优劣,所以引入必要的仿真与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学生与教师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如在自控原理教学的同时引入Matlab仿真设计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掌握仿真知识,以此作为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辅助,利用仿真来验证理论与实验的学习情况。
综合的看,机械专业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是作为自控系统设计基础而引入到教学中的,其概念性价值大于其本身的计算与分析的价值,因此要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就必须注重方法的实践性,利用时间与理论的结合让学生明确自控系统的主要原理与过程是最终教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斌,黄定明.“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李昌春,韩力,左为恒.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体会与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