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

时间:2023-10-13 16:1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典教育案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典教育案例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教学法;“幸福发展观”;医学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德育与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如何通过专题教学法,把大学生的德育与法制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构建一个“幸福发展观”的“基础”课教学体系,是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课任课教师以实现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教学目标的有益尝试,通过专题教学法,凸显人生幸福的价值取向,同时将教学体系融为一个道德化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化的德育的有机整体,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克服了当前“基础”课普遍存在的“两个头”教学模式和“拼盘式”教学现象,以及“千人一面”的说教形象,提高了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在讲授具体课程内容之前,我们把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向同学们做了明确的介绍,并结合教材内容,强调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自己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的重要意义,并向大学生具体阐释了作为“科学发展观”主体向度的“幸福发展观”的具体含义。

“幸福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主观幸福感正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1]而幸福发展观,就是以人类幸福、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科学发展观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体现,它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向度,即人的主观感受与体悟。其中,幸福发展观的核心概念有:“幸福感”,“国民幸福指数”,以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现实生存状态的一种正面或非常满意的主观感受。它主要由三种感觉构成,即生活和事业的满足感、心态和情绪的愉悦感和人际与社会的和谐感。也就是说,幸福=美满生活+愉悦身心+和谐关系。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个人社会阶层、个人生存状况和改善预期及其实现度。”[2]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如果将“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将人类幸福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那么,经济的发展只是手段,而人的幸福和人的发展才是目的。所以,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物质财富的最大化,而是人类幸福的最大化。

“国民幸福指数”(GNH)首先由不丹王室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旨在推进政府如何为国民幸福谋福利,后来美国、英国相继引入,进而应用到世界各国。从GDP到绿色GDP,再到人文指数HDI,最后到幸福指数GNH的提出,这种指数上的嬗变,反映了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到人的发展的路径转换和价值观更新。有专家预言,在不远的将来,幸福指数GNH将与GDP一样重要,成为监控国家经济社会运行态势,了解人民的生活满意度的有力工具,同时成为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基础”课的具体讲授中,我们梳理出六个教学专题,通过专题讲授,有机融合德育与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对“科学发展观”主体向度的“幸福发展观”的细化和分解。这六个专题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

专题一:“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包括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和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内容。首先从“什么是大学”讲起,以大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为主线,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法律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使大学生了解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正确处理好自由和纪律的关系,要做一个动机与效果都向善去恶的大学生,在做好人和做好事上体现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成为有成熟思想、良好道德行为和明确法律意识的社会栋梁。在本专题中提炼出几个教学案例,例如:“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权利义务”、“药家鑫案的反思”等等。本专题突出“新”字,强调大学生活之新,在于孕育新的理想,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树立新的理想和新的奋斗目标。

专题二:“主义、国家、价值”,包括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的内容。

首先从“什么是主义”这个话题入手,通过同学讨论和教师总结,使同学们对主义、原则和理念等抽象概念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提出并讨论道德原则与法律原则之间、道德理念与法律理念之间的异同,使同学们真正认识到道德与法律在原则和理念的层面上具有十分密切的同源关系。其次,从“什么是国家”入手,通过理论探讨和经典案例分析,使同学们从道德情感与法律这两个层面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做才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最后,从“什么是价值”入手,通过对人生真谛、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的讲解和经典案例分析,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自觉主动地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机密结合起来,把主义与国家、价值串联起来,用思想成就信仰,用信仰凝聚力量,用力量创造价值,用价值实现主义,用主义引领人生,用人生振兴中华,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在讲授“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时,强调爱国是一个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危害国家安全罪就是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刑法调整;在讲授“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时,我们强调创新需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的保护;在讲授“做忠诚的爱国者”时,我们强调坚持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重要意义,并联系《国家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防教育法》等法律内容,帮助大学生增强国家主权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和国防安全观念;在讲授“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专题三:“私德与公德、人格与尊严”,包括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和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内容。首先从“徳是什么”讲起,讲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以及私德与公德的区分,然后通过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深化荣辱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提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并通过介绍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和经典案例分析,阐明当代大学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和途径,最终落实到当代大学生的人格诚信与人格尊严的养成教育中,将道德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使大学生养成尊重他人、恪守诚信的良好习惯和人格风范。在本专题中提炼出几个教学案例,例如:“车轮上的道德与法律”、“当助人为乐遭遇‘钓鱼执法’”、“当见义勇为遭遇‘过失杀人’”等。

专题四:“工作与家庭、亲情与爱情”,包括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的内容。首先从“孝是什么”讲起,阐述家庭美德与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通过介绍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和经典案例分析,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事业观、爱情观和亲情观,为将来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以及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专题中提炼出几个教学案例,例如:“小悦悦事件的反思”、“融合在道德与法律的护佑下选择你的真爱”、“‘大义灭亲’的道德争论与法律演变”等。本专题强调“孝”字,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薪火传承、发扬光大。

专题五:“自由与民主、权利与法律”,包括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的内容。首先从“法是什么”讲起,阐述法的起源和实质,通过介绍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经典案例分析,使当代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和权利义务观念,培养法律思维方式,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在本专题中提炼出几个教学案例,例如:“自由与民主的缘起”、“权利与法律的演变”、“这是正当防卫吗”等。

专题六:“公民与人民、公平与正义”,包括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的内容。我们首先从“公民与人民的概念和异同”讲起,通过讲解公民意识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系统介绍我国宪法规定的法律制度和重要的实体法律制度、程序法律制度,通过经典案例分析,使当代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将来更好地参政议政、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本专题中提炼出几个教学案例,例如:“我国宪法的历程”、“知识产权纠纷案”、“行政法案例分析”、“辛普森杀妻案”等。

通过专题教学法,实现德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创新,可以有效解决医学生面临的社会义务、法制观念、心理健康和人格理念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促进他们幸福成长、健康成才。因此,我们认为,将这种以“幸福发展观”为价值取向,以“二教合一”为核心内容的专题教学法应用于医学院校“基础”课中,可以很好地落实“基础”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实现当代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高等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乐正,邢占军,郑梓桢.从GTP崇拜到幸福指数关怀彰显以人为本[J].南方日报,2006,6,23.

[3] 姜宏波.人的幸福指数评价及实现途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7).

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中职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为社会培养更加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案例教学法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字:财务管理;中职教育;案例教学

随着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加快,案例教学法逐渐被应用到财务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引入实际财务管理中的经典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探讨和分析案例,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中职学校实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满足财务管理学科实践性要求财务管理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学工作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财务管理是管理财务活动和财务各方面关系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灌输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将来就业后对工作上产生的问题束手无策,并且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堂显得更没有吸引力,教学效果较差。因此,使用案例分析法就显得很有必要,老师在教学当中使用它来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使得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有助于提升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1.提升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职场上中职学生与大学生对比,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针对所学知识布置课后习题,最后进行知识点考核,侧重以理论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学法和考核方法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增强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毕业生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而案例教学法将现实案例引入课堂,激励学生自主参与案例探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2.提高中职学生的思维能力中职业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至17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可塑性很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要以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通过机械学习,不利于学生构建一个好的思维方式。而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只负责组织和点评工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创建,而且有利于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为中职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创造社会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作为教师,必须实施案例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准备和规划,笔者将实施过程分为课前案例准备、课中案例教学和课后分析报告评定三个阶段进行讨论。(一)课前案例准备阶段首先,作为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重时效性和典型性,选取近三年国内外的典型案例较为合适。其次,教师应提早一个月左右准备案例课堂上所需的案例,同时为能让学生融入到案例情境,实事求是地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应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查找案例的相关背景资料,并做好笔记。(二)课中案例教学阶段在案例课堂教学阶段。首先,创建学习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案例讨论,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各组的实力和人数应相当,才能有效激发组间观点的碰撞,增加案例教学效果;否则实力悬殊,会造成处于劣势的小组缺乏信心,降低参与积极性。其次,进行案例讨论。该阶段是案例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先进行组内讨论,各小组得出核心观点后,由小组成员推选各组代表进行依次发言,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与肯定。当发言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应接受其他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回答。在个案讨论中,教师要为组织者,进行讨论组织和适时的评论,并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要喧宾夺主。最后,教师总结。因案例分析本身没有统一的结论,所以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为本次案例分析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绩。同时,对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提醒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避免发生同样错误。(三)课后分析报告评定阶段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分析的本质,是对学生知识的回顾与总结。所以在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及时编写案例分析报告,温故而知新,以达到效果。教师应客观评定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的评价,并指出报告手写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应对本次案例教学进行反思,发扬优点,纠正缺点,提升下次案例课堂的质量。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转变教师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案例教学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评论者。这一改变,难免使有些教师很难适应,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的时候,始终提醒自己切勿喧宾夺主,尽可能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二)建立高质量的案例库由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受到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的影响,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法律体系在不断的健全并逐步与世界接轨,使得财务管理的方法也不断变化,有的旧案例虽然经典,但用现有的财务管理方法做出的决策会与当时的决策截然不同,在选择案例时,要尽量选择时效性较强的案例,不要与社会现状脱节,给将来工作提供正确的参考性。(三)改变考核模式目前财务管理的考核是基于课本知识的理论考试,注重对知识的记忆,以期中、期末和平时三项成绩来评定学生的优劣,忽视了中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价。因此,在未来的考核中应将“课堂案例+案例分析报告”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全面考核学生,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作者:许蝉

第3篇

关键词 西方行政学说 研究生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Graduates "Western Administrative Doctrine"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Abstract Fu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raduate "Western administrative doctrine" teaching reform, for example, ma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prone to errors, the system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and achieved results, based on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teachingrecommendations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 a new level.

Key words western administrative doctrine; graduate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西方行政学说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是政治学、管理学相关专业的通识课程,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行政学分析方法,提高基础理论水平,增强公共管理实践能力。课程内容以行政学、管理学领域的经典理论为主,在详细介绍西方行政学说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西方行政学说自19世纪末形成与创立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学说,客观分析西方行政学说的总体发展趋势。研究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夯实自身的行政学理论基础,丰富学科历史知识,并通过对西方行政学说进行经验借鉴,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有更好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学会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①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重要手段,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根据知识发展和社会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促进高校教育发展,努力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人才。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教学团队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或问题,创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努力完善课程体系,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

1 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容易存在的误区

1.1 作为理论基础课程而忽略了与实践相结合

西方行政学说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涉及不同时期的多位行政学家、管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和学说,而且每一时期的学说都有着丰富内容和不同特点。课程总体上看知识量大,部分学说较难理解,无论是教师教授还是学生学习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为介绍清楚课程内容,课堂教授过程中容易出现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思路限制在各种行政学说理论上,课堂气氛沉闷,毫无生机。实际上,无论哪个时期的理论学说,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也对当今时代的公共管理实践极具启发意义。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引导研究生在学习行政理论的同时结合近期社会热点问题加以分析理解,以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1.2 讲授经典理论而没有与时俱进

由于与西方学术界在研究问题和路径上的差距,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涉及的部分知识略显滞后。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经典行政理论,而忽视对公共行政学领域最新理论知识的介绍,学生所学知识的时效性、适用性将会削弱,与当今时代出现脱节,教学的现实意义将大大降低。在知识发展和科技进步日益迅速的今天,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活动,保持时代敏感性、坚持与时俱进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大学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需及时更新和补充课程内容,采用新方法、新案例诠释传统理论,切实增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现代化教学方法工具使用不当

如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已在高校中得到普及,教师上课通常都已采用PPT、影片等来辅助教学。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课程实质,出现了PPT照搬课本内容、用播放影片替代讲课、多媒体使用过多过杂等现象,这些极不利于有效的课堂学习。

2 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努力完善课程内容

一是及时更新课程理论内容,结合公共管理领域最新的理论和知识,不断完善授课体系。要求授课团队教师做到思想和行动上与时俱进,追踪学科发展动态,关注学科最新发展成果,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在教材选用上,选用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材,在精选一本经典专著作为指定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一系列配套教材和读物,要求学生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关注领域内核心期刊动态,将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章与学生一同探讨,相互促进。二是不断完善案例库,案例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将经典行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会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选案例一方面需紧贴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强时效性和实际意义,另一方面需紧扣课程理论内容,充分运用西方行政学说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因此,教学团队时刻注意搜集合适的案例材料,不断补充和更新教学案例库,比如选择“美国的重塑政府运动”、“政府雇员制改革”、“党政机关行政成本过高问题”等作为案例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

2.2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录像演示法等教学方式融入到传统的课堂讲授之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并坚持在教学中做到“五个结合”:(1)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有选择性地对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说进行精讲,要求学生精读指定教材,吃透每个行政学说的主要思想,同时对书中其他理论学说以及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进行广泛阅读,以拓宽思路和知识面,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2)教材内容学习与最新研究成果研讨相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多为经典成熟的行政理论学说,同时也意味着相对陈旧,因此在教授的同时需对同领域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研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思维。(3)课堂讲授、研讨、交流与课后自学相结合。西方行政学说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将近三十位学者的行政理论,其中部分学说内容较为深奥,学生仅靠课堂学习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在课堂听讲、讨论的基础上,课后反复阅读教材,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练习题和案例题,巩固听课效果。(4)理论研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研究理论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增强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教学过程与专题研究相结合。采用专题教学的方法,将诸多经典理论根据时期、内容等组合设计为六个专题,安排学生在学习每个理论学说的同时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分析,每个专题之后综合运用理论做案例分析讨论,做到融会贯通。

2.3 坚持综合考核方式

摒弃单一的闭卷考试,采用复合型考核方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倾向于采用以期末闭卷考试定成绩的考核,但对于西方行政学说这门研究生课程来说,单纯闭卷考试达不到最佳考核效果。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一般具有更好的理论基础,因而要求他们对各时期的行政学说作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养成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教学团队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笔试+作业与讨论+课堂报告+课程论文+出勤率”的复合型复合型考核方式。(1)笔试。无论考核方式如何变化,对于基础专业课来说笔试都是最基础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各时期各学者的行政学说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论述和分析的能力。(2)作业与讨论。每一个专题的授课结束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案例,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堂所学和查找相关资料独立完成,在下一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根据作业质量和课堂讨论表现给出学生成绩。(3)课堂报告。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人小组,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一个主题,在合理分工下进行相关研究,最后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和分享,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课程论文。论文写作是研究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结合社会热点选择和课程理论相关的论文题目,在期末时提交论文,并将论文成绩作为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5)出勤率。严格课堂考勤制度,将出勤率纳入期末成绩。

2.4 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教学平台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成为了有效的教辅媒介。网络教学平台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基于WEB 等平台把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网络环境,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需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及仿真多媒体技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供学生体验和学习,获得更多的实践技能知识,在实践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②西方行政学说教学团队积极探索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师信息、课程资料、多媒体课件、课程作业、学生课程论文展示、课程论坛等模块。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可以通过课程网站了解课程基本情况,查阅相关学习资料,下载思考题、案例分析题并在线提交作业、在线提问以及参与论坛讨论,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3 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3.1 课题体系逐步完善

自开设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课程以来,教学团队始终致力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并将此最为打造精品课程的重要基础。根据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每学年定期修订教学方案,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到目前为止,已形成包括1本指定授课教材和10余本配套读物的教材体系,完成较为完善的授课PPT课件40余个,思考题35套,建设起拥有近百个案例的案例库,教学资源大大丰富。对于西方行政学说史上涉及的经典学说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授课过程中详略得当,专题教学体系科学越加明晰,能够较好地传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3.2 教学方法日益成熟

在教学团队不断的探索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以教师讲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录像演示、实验室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为主,辅助以复合型考核方式以及实习调研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案例教学方法日臻成熟,通过越来越多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情景模拟和调研实习相结合,通过情景设置模拟日常公共行政管理中常出现的事件让学生予以解决,并适当组织学生到合作的实践基地调研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网络教学平台逐渐成熟,模块设置科学,学习资料丰富,师生越来越适应网络交流学习的方式,有力的教学辅助平台逐渐形成。

3.3 师资建设成效显著

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对课程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设。该课程目前已形成由1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组成的5人教学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近年来,青年教师的培养取得了明显效果,部分年轻教师初到教学团队时博士刚毕业不久,理论基础好但教学经验欠缺,经过了几年的授课锻炼,以及通过听老教师授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案方法、认真听取学生意见,逐渐成长为教学团队的骨干,在教好学生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快速成长。在注重教学的同时,教师们还获得多项相关领域的课题项目和教改项目,发表多篇教改文章,科研和教学共同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

3.4 学生好评成果丰富

随着西方行政学说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学成效逐渐显现出来,学生表示很喜欢老师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思维,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学生可以归纳总结所学概念,并对其中较为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学习用专业分析方法进行思考,学习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得到了较为综合的能力锻炼。近三年来,共产生研究生课程论文90余篇,其中部分优秀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得以发表,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获得了学术成果。还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组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充分锻炼了学术科研能力。

4 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前进的过程,在目前已取得重大成效基础上,研究生西方行政学说教学组将继续补充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教师团队、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努力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在继续加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改进完善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进修和让其独立承担项目等方式,加强对学术骨干的培养。(2)加强国际国内交流,采取派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做法,积极加强和国际国内知名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广泛开展教学交流、科研交流活动,充分借鉴成功经验,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本课程的学术水平。(3)完善网络教育,实行网上教学,充实网络资源,为师生教学与科研创造丰富、开放、便捷的资源库,开展网上学术争鸣。

注释

第4篇

关键词:管理;实践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03-03

管理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通过运用现代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对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自然资源、社会公共关系等要素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的活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涵盖理工、经管、人文学科的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在其所属的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实践教学中,形成了几种具有不同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实验室,用模拟软件进行操作训练。旅游管理专业则是用近一年的时间,把学生派到宾馆、酒店、旅行社、旅游局等单位长期从事实际工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则用5~10周时间,采取学生自主实习(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分小组派遣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区、企业人力资源部等地方实际体验管理活动。这看似不同的三种模式本质上是两类: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显而易见,这两类实习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校内实验室实习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校外实习控制不好则变成提前工作。如何才能让学生既学好管理理论又掌握实践技能,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通过几年来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促进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首先,从认识上解决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涵

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主体或中心,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现场参与、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经典阅读等互动方式,使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价值观变化的教学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目的是变以往学习者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知识记忆为技能培养,变单纯接受为创造性掌握。

二、实践教学基本方式

1.现场参与。直接参与到社会工作的具体场所,学习者身份是工作关系中的一员,通过这个角色发生的工作联系体会运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到北京市大兴区政府、民政局、黄村镇政府等部门体验政府管理工作流程。旅游系学生到宾馆、酒店、旅行社等单位实际工作,这种教学方法使学习者身临其境,比较好地把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根据实习实践内容和体会有针对性地撰写毕业论文。学生表现好毕业直接就被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提高了学生就业率。

2.情景模拟。情景模拟实践教学主要是在实验室、教室,运用沙盘、各种管理教学软件,通过教师把具体管理过程、工作角色、管理关系、管理目标讲解清楚,学习者分角色扮演工作人员再现管理过程的教学方式。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采取的做法是:学生每6~8人分为一个组,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课下小组讨论案例内容,分角色扮演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提出涉及到的公共事业管理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学习者在模拟过程中可以互换角色,从不同角度体会管理过程。这种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仿真性,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习者团队合作能力,激发了思维的相互影响,同时也密切了同学关系。

3.案例分析。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从媒体、现实生活、文献资料中,选择具有一定时效性、典型性、综合性,体现某种管理理论、管理技能、管理价值观的案例,首先让学生深入理解案例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结合管理类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分析案例,训练学生把自己的分析结果写成提纲,再让他们脱离书本逻辑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思想。案例分析的最大特点是不设标准答案,允许学习者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独立性、创造性思维,每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回应,从而使学习者全面投入学习实践过程。

4.经典阅读。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该学科的理论精华、研究方法、价值导向。近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尝试通过经典著作阅读、讨论、报告的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开课之初,教师给学生开列经典著作书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师适当给以指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或阅读笔记,分班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提交经典著作读书报告或阅读笔记作业,并计入期末成绩。这种方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学生应试教育背景下只学教材,缺少课外阅读,知识面狭窄的不足。

三、实践教学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是管理类课程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是由管理类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以及科学研究方法决定的。学习和研究任何一门学科,要达到学以致用,都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因而不能没有实践环节。管理类课程是应用性、操作性、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既包含具有普适性、规律性的一般原理,也体现针对特殊问题顺应变化解决问题的管理艺术,仅仅学习书本知识纸上谈兵,不能解决现实问题。高校本科生普遍是从中学校门到大学校门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工作经验,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要掌握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有统一安排、目标明确、管理规范、重视效果的实践教学。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分化为阶级以后,占有生产资料掌握政治权力的统治阶级,成为依靠其智力支配资本和劳动的特权阶级;广大劳动者成为制造剩余价值的纯粹工具,他们的智力被人为地荒废,体力又被繁重的劳动严重损害。统治阶级千方百计阻止人民智力水平提高,工农青年侥幸有机会进入学校,统治阶级也是要把他们训练成自己称心如意的农仆――能给主人创造丰厚的利润,又不会惊扰主人的安宁。列宁说:“旧学校是偏重书本的学校,它强迫学生学一大堆无用的、累赘的、死板的知识,这种知识堵塞了青年的头脑,把他们变成照章办事的官吏。”马克思认为,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发展是全社会发展的前提,人的发展不仅仅是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还包括认识能力、审美能力、情感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丰富。在全球化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要把人力资源大国发展成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教育家布鲁纳认为,“要培养学生探索各种可能性活动的热情,从而使他们形成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有目的学习的倾向。”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探索活动的情境,并指导他们在探索中不断获得正确知识取得成功。

2.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技能、价值观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是基于教育规律和学习者心理以及认识论而形成的各学科普遍适用的基本方法。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人类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辩证的途径。”人类的思维不仅来源于感觉与知觉,而且来自于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互相协调所产生的动作,然后由动作内化产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再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在实践中把外部世界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过程,吸收到自己的活动中,然后“客体主体化”地“同化”于主体原已构成的认知结构,在这种认知结构中,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过程,形成不同于以往经验的新认识,新的认识在进一步的实践中不仅得到验证,而且成为实践发展的理论指导。因此,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决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智慧和能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社会关系丰富程度和个人在社会中发展的程度。价值观是人类有目的活动的灵魂,决定人类行为的方向。人的知识、技能是实践活动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手段,充其量只是“术”的方面,而价值观是“道”,它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其深刻变化不仅仅是受教育人数的大幅度增加,还应表现为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社会效果、教育评价标准等的根本性变革。

3.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育团队合作精神。由于科学发展出现了综合性越来越强和分化越来越细两种倾向,知识总量呈现出几何倍数增长,仅仅靠学校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知识、技能的需要。人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因此,在高等教育中,除政治思想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教育外,还要通过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科学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单靠个人奋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双赢。现代博弈论著名的“囚徒困境”例子说明,个体在博弈时,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要尽量谋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否则就会两败俱伤。所以,个体应该摒弃旧的“你死我活”的竞争观,从竞争走向团队合作。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

4.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填鸭式教学模式培养的人往往头脑僵化、循规蹈矩、死板教条,缺少创新精神和能力。英国哲学家F・培根说,在所有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发明、新贡献更加伟大的了。创新需要以知识为基础,在实践中获得分析、判断、综合等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和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研究表明,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普遍具有高成就心理动机、怀疑一切的批判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三、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选择指导教师科学设定实践教学目标。指导教师在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因此,要选择具有高级职称和良好学术修养、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由于校外实践教学比课堂教学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具有一定风险,如果指导教师选择不当,实践教学计划缺少明确目标和可操作性,仅仅是把学生带出学校课堂,实践效果就会很差。学生学习生活是不可逆的,对学生而言的一次性实践教学可能影响其一生工作态度和职业看法。所以,必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指导教师和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

2.理论知识为基础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并用。实践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除受教材、场地等因素影响外,还与教师个性、教学风格和学生特点、学习能力等因素有关。因此,实践教学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相互渗透综合使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课堂实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案例分析;(2)情景模拟;(3)课堂辩论;(4)问题研讨;(5)交流读书报告等。课外实践教学常用方法有:(1)现场参与;(2)教师指导学生科学研究(URT);(3)自学经典著作;(4)个人创新作业(无标准答案);(5)小组学习研讨汇报;(6)参观政府、企事业单位;(7)问题答疑等。

3.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不能是单一的标准。从评价主体看,既要有教学管理机构的评价,也要有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评价。从评价的内容看,既要有知识、技能的考核,也要有价值观的判断,实现知识、技能、价值观三位一体。从评价的结果看,既要有主观确定的教学目标评估,也要有客观实际效果的验证,把主客观结合起来考查。总之,科学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就是看是否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是否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就业和社会适应性提高。

参考文献:

[1]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邢以群.管理学[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4]笪强生,梁晨.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3).

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审计案例;案例教学的实施

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生产建设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来完成这项任务责无旁贷。

《企业审计》课程是我院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探索《企业审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源于英文“Case”,指具体事件,来自于现实第一手材料,真实,有环境、有情节,故案例教学也即具体事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企业审计》教学,其优势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计案例的研究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审计理论的理解,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其实践能力。

(二)审计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许多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审计案件及审计技巧,提高认识及感悟水平。

(三)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既有案情又有场景,尤如身临其境,通过认真研究案例,归纳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既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由单纯的理论叙述转向将理论融入具体审计案例方式讲授,形成大视野、大容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引导和鼓励学生跟踪与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审计案例的选取方法

选用案例要根据教学目的从审计实务资料中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形成实用性强的案例。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选取案例:一是选择国外经典案例。尽管中外司法体制不同,中外审计准则、职业道德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不同,中外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不同,但国外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其审计事业的发展也相对成熟。研究国外审计经典案例可以以他人之石,攻吾之玉。二是选择对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有重大影响的国内典型案例。目的是在沉痛的教训中切实反思当前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三是设计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案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审计实践的过程,通过审计案例模拟审计实践,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企业审计》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是以审计案例讲授为主,将审计理论融入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审计理论;实践教学引入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一)将案例引入理论教学

审计发展历程当中,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发生都会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审计理论问题。通过对真实审计案例的介绍,引导学生寻找其理论根源与应对策略,并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审计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推动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案例教学以审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个案,将审计问题置于某一情景或某种条件之中,使问题、答案以及课堂知识与审计理论之间建立内在联系,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发现线索、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审计职业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职业洞察力。对审计案例进行分析,并设计适合课堂讲授的内容、结构,使之能在课堂上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审计案例教学是开放式教学,同一个审计案例,分析的思路、方法可以是多样的,这就促进了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

(二) 实践教学引入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

如果说使用案例进行理论教学是通过案例总结出审计理论,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就是促使学生使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案例中涉及的问题的过程,即完成通过案例总结理论,再将理论用于案例的分析。在进行课堂案例讨论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取合适的审计案例和所学的理论内容匹配。审计理论比较抽象,对于没有从事过实际工作的学生来讲非常不容易掌握。虽然在理论讲授中是引用案例来总结审计理论问题,但是由于审计案例设计内容的片面性,很难使学生在进行理论总结中完全掌握要求的内容。因此在进行课堂讨论案例的选取的时候,要注意到案例和对应的审计理论的匹配。

2.选取的案例能够涉及到对应理论内容的绝大部分。选取的案例和对应的理论部分不仅要匹配,还要注意案例设计的理论内容是否全面。如果选取的案例只涉及到对应理论的部分内容,会使学生忽视未涉及部分,从而导致学生对理论内容的应用程度掌握不够。因此,选取的案例要充足,以使学生能够对案例对应的理论部分进行完整的运用。

3.进行讨论的案例要在课前布置。学生在完成习一个理论学后能够马上运用得比较充分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进行正式的课堂讨论之前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考虑怎样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保证学生能够对案例中的一些比较明显的理论应用部分独立完成;学生讨论以分组的方式进行,这样能够使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启发,逐步深入挖掘案例中涉及到的较隐蔽问题。

4.课上讨论要促使学生充分表达各组的讨论结果。安排课前讨论能够使每个小组都有各自的讨论结果,避免直接在课上讨论互相影响思路。进行课堂讨论时以组为单位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对于大家已经达到的共识,教师可以在最后的分析时不再重复,只针对学生通过讨论还不能够认识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节省上课时间,提高效率。

四、改革考试模式,课程考核采用全程考核的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着滞后性、不全面的弊端。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建立一种过程考核评价机制,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考核。

(一)在理论授课阶段引用案例分析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总结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对于不同程度的回答给与学生一定的分数,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怠于思考而导致的发言不积极现象。

(二)在案例讨论阶段,要分成三个部分。

1.课前进行的小组讨论结果要分组总结成书面形式,在讨论开始前上交,并给出一定比例的成绩。教师根据课前的讨论结果来判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也是促使学生进行充分认真的课前讨论的一种强制措施。

2.课上各组分别进行发言,教师可以在各组代表发言时针对他们的讨论结果再进一步提示,对于根据提示能够作出积极反应的小组和个人要给与加分。

3.课堂讨论结束后,各组要在课前讨论和课堂讨论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根据课后总结的情况给与一定比例的得分。

课堂讨论部分的得分按照小组得分加个人课堂表现得分综合给定每位同学的成绩。

(三)综合考核部分

在全部的课程进行后,教师还要以案例分析的考核形式对每位学生进行单独考核。根据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全面程度给出最后部分的考核分数。

这样每位同学的最终成绩有三部分组成,即理论+实践+考核,所占比例分别为:20%、40%、40%。通过这种全程考核方式,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学习的重点,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实践性,并使得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客观性。

五、在审计课堂教学中纳入职业道德教育

审计作为审查会计合法性、公允性的职业,诚信正是其首要的职业道德。审计人才是一种智能型人才,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自身作用的发挥。由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的审计诚信缺失导致的审计失败屡见不鲜。检验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在于检验各类人才在工作中创造性发挥作用。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行业安身立命的基本,事关审计职业的存亡。因此审计入门时就应当加强诚信为本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很多审计案例都可以运用于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明星电力事件、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等。教师可以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从业前就能够养成诚信为本的职业操守,为今后的诚信执业、诚信审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案例教学注意问题

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通过教师讲授审计的理论知识和组织审计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点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将案例用于审计课堂,根据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设计合理的案例教学方式。

(一)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案例的安排应与课程体系保持一致,其内容和程序与课堂教学同步。

(二)由于授课进度不同,随着学生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知识面由窄到宽,案例也可相应的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

(三)案例教学的形式也应更人性化、多样化,有时,可先讲授审计基本理论再结合相关典型案例,给枯燥的理论加一些鲜活的背景和情节,强调理论知识在案例中的运用,使理论变得生动、易于理解;有时,则可以先给出具体的案例,再引出相关的专业理论加以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

(四)讲授审计方法和审计实务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加入课堂引导案例目的是教学生分析审计案例的思路及审计方法的应用技巧,变抽象谈论为具体分析。加入课堂讨论案例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体验,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案例可以课前先布置,课堂中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剖析案例。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相应的点评和归纳总结,把讨论中遇到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五)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并结合课堂讨论情况,布置课后思考与分析案例案例,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成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案例进行思考和总结。课后思考与分析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在《企业审计》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将一些枯燥的审计理论知识融入生动的审计案例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审计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处理审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高职审计教学的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安予苏. 浅析案例教学[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2)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培训;质量

收稿日期:2007―10―25

作者简介:王建芳(1956―),男,蒙古族,黑龙江省肇源县人,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一、引言

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应该解决什么?要继承中国数学教育界优良的好传统,好的课程内容,好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吸收先进教育理论,形成自己的数学教育理论。同时要改变授课是“理论为主”的形式,减少对学员“强迫进修”等现象发生。教师培训本身是高起点、高要求的一项事业,要以提高能力为主。

二、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状况

我们知道中国教育界每天在要求改革,鼓励改革,而教育的改革,核心是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产生学科,学科产生专业,专业是学校的中心。这是因为学校的产品是课程的缘故。而其他的改革都为次要的,课程内容相当于就餐时的每道菜的质量,至于用什么工具去吃看个人习惯。课程设置要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课程内容要注重经典理论,实践证明对人的未来发展有较大价值的内容就不能动,只能在传统和改革的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教育改革应该不能忽视现实,若忽视现实,会使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失去立足点。

我国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数学教师的最重要的基本功还是数学功底,因此应开设下列课程: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思想发展史;数学方法论;数学教育学;数学文化;数学新课程案例与分析;数学教学软件使用和课件制作;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中学数学中考命题研究;数学高考命题研究;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中学数学竞赛辅导;数学习题理论;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高中新课程专题讲座;高中数学教材疑点、难点研究;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等。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的产生,应该有以下几个前提。首先是授课教师要有很高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机制,教师要引导、激励、唤醒、鼓舞、启发,以平等者的首席的身份去带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其次是学生必须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卷入的程度与学习效率成正比,卷入即为参与。数学教学不是授予而是吸收,在上述二者作为前提下才能考虑教学方法。任课教师都要进行说课、评课活动,每位教师要能准时、上满、上好每一节课,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任课教师首先要布置思考题,在教师上课时讲完基本理论后就引导学生围绕思考题进行讨论,任课教师随时进行点评,讲课时间和讨论时间达到2∶1的程度,这也符合在数学实践中去理解数学的观点。参加培训学员之间的年龄差异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有很大的差异,前来学习的目的也不同,而在短短的10多天完成多门课程的大量教学任务又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确实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因此准备工作无论怎么做都是不过分的,这是确保高质量无失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保障。

数学专业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程内容有极强的继承性,经典的理论是不能删掉的,一删就要出错。数学课程的逻辑关系是相当紧密地,原因是它的每个结论的得来基本符合三段论的结构,实际为演绎推理。所以教学重心放在如何注释和解释经典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教育理论上。一个好的解释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我们注意到儒家文化就是一种注释文化。实际为数学教学理论为指导的案例教学,也可称为实证研究。

另外,鼓励每位教师都使用多媒体授课不妥,这与数学课程内容有关,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要结合数学课程特点,注重实效,恰当运用,不可过多,只能辅助教学,不能代替教学。不能把现代教育技术弱化为黑板的功能,数学教学需要动态分析、情感、思想交流、探索、讨论等师生活动。要制止“黑板搬家”的现象。

四、推荐培训的方法

参与式培训的方法值得推广。“参与式”常用的方法有: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角色扮演、模拟、图画、访谈、观察、辩论、排序、打分、小讲座、游戏等。参与式培训坚持平等参与,共同合作,尊重多元,形式多样,重视过程,促成变化的原则。下面仅以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为例:

在小组讨论中注意,小组成员要有角色定位,每次轮换,小组讨论不是各说各的,也不是轮换“发言”,其他人注意倾听其他组员发言;避免低水平重复的讨论,讨论要控制时间和节奏,各小组汇报要有时间观念,简明扼要;培训者应该有意识地抓住汇报中的“闪光点”和“疑惑点”,或升华,或展开。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人人都参与,尽情地、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所有人的所有想法都是平等的、重要的、不被拒绝的;所提观点应该简明、直接。

在案例分析中要注意,案例的选择清楚、简洁,文本不易过长;描述的情境是学习者熟悉的,真实的;问题的任务有趣,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太难。比如“看到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如何解决?”,进一步的可以问“怎样从理论上解释这样的现象?”等。

参与式培训能消除陌生感,迅速拉近距离,学习者与培训者成为一个整体,培训者内容的灵活改变来自参与者,能增加兴趣,但不易组织。参与式培训也可称为互动式培训,培训者不但不讲,而且还要学习者自己讲。“参与式培训倡导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由于它很好地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凸显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很多培训者的推崇。”①

在当前要解决好:过程充分的课却没有结果;课堂很活跃却只是少部分人;环节齐全的教学却没有灵魂;情境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究不彻底等问题。这些问题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在教师培训中解决。“参与式培训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参训教师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经验,认识,实现自我提高。”②同时教师要建立多元多维的数学价值观,数学是由问题解决、思想、方法、技能等组成的。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要保持一致,有什么样的数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数学教学观,它是通过课堂教学行为来体现的。

五、结束语

数学教师培训要从本本主义、专题文本主义转到课堂现实主义。使接受培训后的教师有云开日出、大彻大悟之感觉。

数学教师参加培训有部分属于被“强迫进修”者,受训的教师多是为了追求继续教育的功利性或工具性目标,很不愿意地参加培训,导致继续教育的作用下降。要使教师认识到培训也是一种积极休闲方式,培训有利于个人发展,同时也是完成本职工作和组织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由个体人向教学人转移,向组织人转移,学习是发展之本,提高之策,进步之源,成事之基。培训是内修品质的一种活动,互动教学,实践探索将能促进专业发展。教师培训是培训态度、知识、能力,使教师认识到有组织的培训是一种福利。中学数学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观念,若无此观念将会没有任何发展。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要实践―理论―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教育中的基本矛盾就是有限的学习时间与大量的人类文化知识之间的巨大冲击,如何提高效率,关键是使思想成为有意义的感悟。由教书匠、知识分子向启蒙者、思想者转移、向有价值的人生转移。

数学教师对概念性的理解和推理技巧相对薄弱,对数学的基础缺乏深入的理解,数学教师的专业培训应以此为重心。数学教育的核心仍是数学。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论已经多年,师范教育要突出学术性,追求教育的学术化在数学中表现为数学学科的专业性与教育专业化。课程设置要坚持前瞻性、综合性、主体性、动态性、模块化原则。要有数学理论培训,教育技能、教学实践、教育科学研究培训。

成为名师是每位教师的愿望,名师的成长历程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体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收集点滴体会、课后的随感和教学心得,善于总结、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内化为教学行为,真正实践与时俱进,最后走向名师。

注释:

第7篇

关键词:开展;励志教育;学生;成长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上自私自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想意识潜滋暗长,并有迅速蔓延之势,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迷失了学习理想目标,如:“书读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也在学生中传播;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多数父母较长时间外出务工,对孩子生活学生上缺乏监护引导,很少有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孩子学习品质欠佳,自我要求不严格,早自习不能按时到校,晚上不能按时睡觉,隔代教育,养成娇生惯养,我行我素,由于部分家长的过度溺爱,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敢让孩子承担任何压力。由此造成孩子的心理素质比较差,缺乏面对挫折、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和勇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容易养成任性、孤独、自私的性格。有的孩子教师批评几句就接受不了,轻微的离家出走,严重的选择自杀,报复老师和同学。学习上倦怠并充满消极不满情绪,学生的心理问题、德性问题、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可见,开展励志教育迫在眉睫。下面谈谈在励志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各班级意志力坚强的学生,进行现身

说法

通过搜集各班级典型励志学生,做成VCR在学校各班级和每年的元旦晚会上进行有力宣传,做到现身说法。通过身边的案例,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积极自我暗示,自立自强自信,对学生进行感染教育,激励学生健康发展。

二、利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体育比赛进行励志体验

通过导师带学,带领班级学生进行拉练,磨炼学生、励志品质。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艺比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打短工进行生活体验,增强学生的励志品德。

三、利用班班通、网络、学校广播等媒体进行典型事例、励志电影的宣传

通过网络渠道搜集网上的一些典型的名人励志案例,经典的励志教育电影,利用班班通进行PowerPiont宣传和电影播放。通过精彩影视强大的感染力,让学生接受心灵的洗礼,并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展影评活动。同时也可以精选一些经典的励志歌曲,在班上进行歌唱,力争让学生会传唱其中一首,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的斗志。

总之,我们应该抓住身边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一些名人成长经历,结合学生成长过程,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分析 探究 总结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经典案例的选取

1.1 选取原则

(1)选取的案例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案例。(2)选取的案例要具有启发性。因为案例本身不只是简单的事例,它包含着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隐含着地理概念和原理,能为学生预留出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从而使教学向纵深发展。(3)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不是所有真实生动的案例都可以进入课堂,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要选取最能反映地理原理、揭示地理规律的典型案例来。因为越是典型的案例,揭示的规律就越准确,蕴含的道理就越深刻。(4)选取的案例要有针对性。作为教学案例,它是教材相应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通过案例的分析,来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在选取案例时,不能随意选取,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1.2 实际操作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在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节时,经过反复斟酌推敲,笔者选取两个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1】

材料: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大风。由东向西干旱程度增强,自然植被也逐渐由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荒漠。大面积的地表,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和对水的调节作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若植被遭到人为破坏,则会引起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1)结合材料,说明西北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协调一致性,并分析植被减少后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

(2)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主张自然恢复。你支持哪种做法,说明理由。

(3)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环境等方面有什么指导意义?

【经典案例2】

材料一: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对应关系。图1为湿润地区同一经线不同纬度地带上的垂直带谱示意图;图2为同一纬线不同经度地带上的垂直带谱示意图。

图1 湿润地区同一经线不同纬度地带上的垂直带谱示意图

图2 同一纬线不同经度地带上的垂直带谱示意图

材料二:一般而言,气温越高,单位体积空气中可以容纳的水汽含量越多。在温度一定条件下,空气中能够容纳的水汽含量是有限的,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最大限度时即视为饱和。达到饱和状态的空气若气温下降则水汽凝结,一定条件下就会产生降水。

(1)读图1,说出同一经线不同纬度山地以及同一山体(如甲)不同坡向的自然带分布差异,并分析原因。

(2)读图2,说出同一纬线距海远近不同山地以及同一山体(如丙)不同坡向的自然带分布差异,并分析原因。

课前“导学案”学习时,学生对上述两个经典案例进行分析解读,构建出基础知识,并提出“我的疑惑”。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来探究解决这些疑惑。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说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及其实践意义;也能够说明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学会分析垂直自然带谱的空间分布。

2 迁移案例的选取

“案例迁移”部分特别重要,现在高考指导思想是立足于教材并高于教材。书中的案例只是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考试不但需要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迁移,这两年高考更加倾向于学习方法的迁移。

2.1 选取原则

“迁移案例”最好选取和本节内容相关的高考试题。因为高考试题不论是权威性、科学性,还是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选取高考试题作为“迁移案例”,模拟高考情境,解读高考试题,学习解题方法,总结出题规律。不断地在贴近实战的训练中做到“能打仗、打胜仗”。

2.2 实际操作

在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节时,我选取两个迁移案例:

【迁移案例1】

(2013新课标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图3中A、B分别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前、后的变化。

(1)读B图,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8分)

(2)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多年,社会上对于西南地区是否应该引种速生桉一直存有争议,并形成了两种不同观点,选择你支持的观点。并就气候条件,为其提供论据。(4分)

观点A:西南地区不适宜大规模引种速生桉。

观点B:西南地区适宜大规模引种速生桉。

【迁移案例2】

(2010海南卷)图4示意我国某山地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1~2题。

(1)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

(2)该山可能位于( )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经典案例”和“迁移案例”的选取至关重要,这些好的案例是“知识的集合,能力的载体,思维的窗口”。好的案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高品质课堂实施的重要保证。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让我们静下心来,多看、多学、多想、多写,这样才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案例来,进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目标管理理论;《管理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21-02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国内的很多学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论文普遍是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和角色扮演法,研究如何提高《管理学》课程实践性的问题[1-3]。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固然重要,但是其理论性同样不可忽视,扎实的理论功底是进行有效实践的基础。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思考运用目标管理(MBO)理论,将《管理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以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目标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MBO)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54年提出的,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1)组织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者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以此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是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贡献的准则;3)每个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的分目标就是组织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是其对组织总目标的贡献;4)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依据设定的目标实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5)管理者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4]。德鲁克教授针对企业管理问题提出上述设想,将此种思想运用到教学过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究其根本,应该是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制订教学过程的总目标,并将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使得每个学生明确自身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同时,采取合理的考核和奖惩办法对其进行有效激励。

该思想在世界范围内风靡一时,也被很多学者应用到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但是这些研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目标的制定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所以还是被动式的教学;2)目标的分解不够细致,并没有使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和任务,所以实际上还是“一刀切”的教学;3)没有涉及考核和奖惩办法的分析,实际上这是目标管理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希望能够运用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对《管理学》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思考,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当前《管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任务能够如期完成,学生亦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配合教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关系处理。这是《管理学》教学的两大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足,而实践操作的实效性又不是很好。如何将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合理组合,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实践操作具有一定的兴趣,在理论部分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目标管理的思想,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分解和制订,使其找准定位、明确任务,提高参与热情。

3.传统的考核方法不利于做到因材施教。一般的考核办法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相加所得,而通常情况下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作业情况来衡量。本文希望能够对考核办法进行改革,实现因材施教。

三、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目标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是对于近年来从事《管理学》教学工作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原因如下:

1.目标管理理论的重点是对目标的深刻认识,在具体的研究中,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和挑战性。在本文的研究中,目标的层次性体现为在整体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又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大模块,这两大模块又由每个学生更为具体的目标构成;目标的多样性体现为每个教学班由于专业不同,教学目标会有所差别,每个学生由于自身情况的差别,其目标也会存在差异,比如计划考研的同学可能更加注重理论的学习,而打算工作的同学可能更偏向于实践操作;目标的可考核性体现为教学效果的测评,这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查和课后沟通得以实现;而目标的挑战性是指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结果,而本课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能体现这一点。所以目标管理理论在《管理学》教学模式思考中的应用应该是可行的。

2.本文是基于《管理学》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基本理论开展研究。目标管理理论本身就是《管理学》课程中的一个重点理论;本文认为提出每个学生根据情况的差别确立不同的目标,是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重视在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合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的确立是基于期望理论提出的,正确处理努力、绩效和奖赏之间的关系。所以,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这些理论以后,会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目标管理理论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单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实际上,学生的参与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基于这个出发点,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选择目标管理理论(MBO)作为切入点,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探讨。

目标的制订是目标管理的首要问题。在遵循课程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每个学生从具体情况出发,制订本课程学习的具体计划和目标,然后通过师生的具体交流,完善目标。其中,总体目标就是希望通过运用目标管理理论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基于目标管理理论,需要将目标进行具体分解:

具体来说,在第二层次,理论学习主要是教师讲授教材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经典理论、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在文献研读部分,主要给学生介绍经典文献,要求学生进行研读并探讨收获和感想,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经典思想;案例分析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知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案例,其目的是做到课本知识的合理使用;团队练习部分,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组合,将教学班分为若干小组,学生可以选择具体的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提交调查报告并进行汇报,其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第三层次学生具体目标的确定中,学生必须同时参与理论学习、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和团队练习四部分的工作,其中理论学习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而剩余的三个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侧重。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和学生交流,让其明确本理论学习、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和团队练习这四个分目标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方案保质保量地完成每项目标。然后借鉴采取360度反馈法,由教师、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力争做到更客观、更全面。评价的办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理论学习的考核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第二,平时成绩由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和团队练习三部分组成,学生按照50%、30%、20%的比例进行自主选择,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案例分析较为感兴趣,那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这一部分的工作上,在进行考核的适合选择50%这个较大的权重,而文献研读和团队练习的考核则分别给予30%的比例,这会在最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骆仁林.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4):94-95.

[2]梁娟娟,王淑芬.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1,7(3):76-78.

第10篇

【关键词】管理专业课程 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出现,可以追朔到19世纪下半叶,在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出现并逐步兴起。随后的一个多世纪中,案例教学被广泛的应用于法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学实践中。在不同的学科体系,案例教学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总体而言,尽管案例教学的具体实践方法仍在不断的探索中,但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不同学科领域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目前,在各高等院校的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在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方法已经被广泛采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本科院校,案例教学具体的教学方法并不是通用的。本人所在的学校是二本A类院校,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作为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师,希望能通过课堂的讲授,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企业实际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是本人在管理类本科生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并在和学生不断交流教与学的心得体会的过程中进行改进。以下内容是对于案例教学的认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尝试采用的一些解决方法。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一般沿用哈佛的经典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通过实际情景案例的教学方式,一般经过提问、倾听、反馈的过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案例教学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于哈佛模式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且积极运用于各自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哈佛模式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讲授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是以哈佛模式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以期在合理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通常包括以下主要过程――准备工作阶段、提问引导阶段、讨论分析阶段、总结反馈阶段,之后针对总结和学生反馈的结果,对案例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再进入下一轮的案例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一、准备工作阶段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授课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对于案例的选择,是否和讲授的理论体系相契合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可以选取经典教材里面的典型案例,也可以自己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地方企业特色,编写案例教学的材料。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后者对于本校学生的能力提高更加有效。教师要充分了解案例的内容以及涉及的背景知识,包括宏观的经济环境以及微观的企业环境。此外,在此阶段要明确该案例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点以及启发的内容,设计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疏导方案,并且给学生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说明,包括案例的内容、需要注意的要点,期望学生能思考并尝试解决的问题,以及本案例可以拓展的内容和方向。在布置学生进行阅读案例的时候,把该说明文档一并发给学生。在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管理专业课的案例教学中,引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影响案例教学最终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提问引导阶段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因为案例教学的主旨就是期望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学习不能在无序的状态下进行,负责讲授课程的教师就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在做好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衡量学生解读问题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讨论分析阶段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直接体现在讨论分析阶段的掌控能力上。案例分析的讨论阶段需要挖掘学生的思维亮点,并且让尽量多的同学有表达见解的机会。而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在恰当的时间,对恰当的人,加以适当的引导,以更好的挖掘有价值的观点。案例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根据教学设施和教学时间,有不同的设计,甚至可以在同一班级的不同案例分析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原则是让学生尽可能提高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洞察力。

四、总结反馈阶段

在进行充分的讨论之后,有价值的总结对于案例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进行了一系列自主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对于案例分析方法的掌握并不完全,在整个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教师的总结在此时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总结的过程中,并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双向的信息沟通,既要注意把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指出来,也要倾听学生们在案例学习、理解、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注重信息的反馈。

五、改进及提高

在进行了上述步骤后,单一的案例教学就告一段落,但是这并不代表终结。总结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于下一轮案例教学的开展意义重大。内容包括选取的案例的教学效果,教学方式设置的合理性,学生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案例总结的价值等等,各项内容都应该在改进及提高阶段的考虑范围之内。在本阶段,形成系统性的文字总结材料是进行可持续的案例教学水平的提高的有效手段,对于整体的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是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必要教学手段,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的学者都对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应用型地方院校本科生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培养目标的特点,阐述了关于案例教学各个阶段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以期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

第11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一、《管理学原理》常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仍停留在教师完全主导的状态,大部分采用的还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单一“填鸭式”教学方法。当然,讲授法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更快地传递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但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按照书中章节的内容去讲授,很难把每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而学生大多不懂得自己归纳整理,也不懂得自己扩充知识点,被动听课、被动思考,专业知识得不到提高和深入,日积月累,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使上课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教学效果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需要。

2.教学内容理论多、应用少。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们较多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实际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理论概念、实际能力和操作技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也考虑较少,教师和学生缺乏良性沟通,使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也不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多媒体教学存在误区。多媒体教学手段,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内容,使得一些过去在黑板上不易讲清的管理学知识,通过多媒体演示变得更加直观,学生更易接受。但在使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只顾看大屏幕,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少;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只是对教材条条框框的复制,没有巧妙的设计,反而不如传统讲授法能锻炼教师的讲解、表达能力。

二、案例分析法的实际运用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方法。为了达到案例分析法的预期效果,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把握。

1.立足大纲,精选真实典型的案例

大纲对《管理学原理》内容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块:

①管理学基本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和属性、管理者、管理对象、研究方法、管理原理与手段、管理职能等,让学生对管理学知识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②管理思想及理论的发展。包括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让学生结合不同历史阶段,来了解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把握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和趋势。③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学原理》课程的主体内容,包括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和创新等,让学生掌握各种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了解各职能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技能、管理素养和领导能力。

管理案例的选择,一般选用企业典型管理实例,再现企业真实管理场景,这样有助于学生实际感受和解决实际问题。而选择典型,是因为典型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让人印象深刻,还因为它会延伸、拓展,引人深入思考问题,得到启发。

为了保证案例的典型性,案例的取材都是来自经典案例、知名刊物和网站、热点事件,或者是特定的时期发生的关键事件、重大事件等:

①经典《管理学》教材中的案例:比如国内的芮明杰、周三多等知名教授主编的教材中的案例。②知名刊物和网站:如《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等知名刊物和《新华网》、《人民网》、《全景网》等知名网站。③热点事件的有关报道:比如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超级女生等。热点事件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但在材料整理中,要求取材权威媒体、保证材料的客观真实性。④社会调查或访谈:以专题调查和访谈等形式,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和调研,最后把学生调查的情况汇总起来,通过老师的启发,使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能够分析解答。

2.不拘一格,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法应注意效果,要根据教材所讲授内容,选择鲜活的管理学案例,比如针对社会责任内容,在教学中可引入王老吉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针对组织变革内容,可分析“海尔”集团的组织周期及变化;针对领导职能理论,可分析王石的领导艺术等等。在案例分析中,还应注意布置合理的问题进行讨论,拟定讨论目标,让同学们充分地讨论分析。

在案例分析讨论的具体组织过程中,可以用以下形式多样的行为引导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①分组讨论。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案例讨论小组,尽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一组,每组10人左右,确定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搜集案例背景资料、组织发言提纲、参与讨论交流、回答同学提问等等。通过思维碰撞、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还能够促进小组竞争,提高讨论质量。如:在讲到《管理学原理》有关《组织》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组织与组织机构设计,可让学生分组模拟建立公司,要求组员之间相互配合,介绍公司结构组建情况。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授课内容。②情景模拟。给出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让案例场景在现实中再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和面对问题。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案例讨论,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提高沟通、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人事管理》的内容时,为了更好地讲解人员招聘环节,可以安排学生模拟招聘场景,自拟问题,轮流解答,汇总并优化答案。通过这种情景模拟,能为学生将来进入职场奠定良好基础。③大脑风暴法。针对具体问题,大家 (10人左右)围坐在一起,自由发言。有一位做主持人,鼓励尽量多提解决问题的方案、鼓励互相启发、鼓励形式多样的观点且禁止批判,任何人都不能对发言者加以评价、反驳或者作结论,但允许协商联合提意见,所有意见都记录下来,会后做总结归纳。④辩论赛。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给出相异的解决方案,由支持不同意见的同学组成辩论小组,展开辩论。可以参考正规辩论赛的形式,比如人数、发言程序、评委等。也可将全班同学分成正反方,分坐在教室两边,自由辩论,由老师或班干部主持,最后由老师加以点评总结。⑤运用多媒体。充分运用电脑、网络、投影仪、摄像机等现代通讯设备,制作成有利于增强表现力的课件。比如将案例制成视频进行播放,通过形、声、情并茂来增强感染力。当然多媒体课件不是对教材内容的复制,要重点突出,逻辑合理。再有,授课时多媒体课件可与板书同时使用,及时调整课堂气氛,改进课堂效果。

3.抓好课前准备和评价考核

①课前准备。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对于提升案例分析法的效果十分重要。教师在精选案例的基础上,充分分析案例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提前在头脑中预演讨论过程,预计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设计分析讨论的框架;提前给学生分派任务;分组或是分好角色;分发案例资料及要讨论的问题。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认真阅读案例,思考问题,查阅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搜集必要的背景资料和佐证材料;进行角色换位,以决策者身份考虑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结合企业的背景、市场环境、竞争状态等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方案,形成结论,准备发言提纲,多媒体与案例分析法研讨发言、讨论,加以修正定稿。

②评价考核。为提升《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效果,对案例分析讨论中学生的表现要予以评价考核,学生表现包括参与程度、分析和表达水平、组织能力等,可由老师、课代表、各小组长根据相应的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分并做好记录,对于表现特别突出的,可给予表扬和奖励,比如评选最佳组员、最佳组长、最佳辩手等,考核结果同时计入学生平时成绩或学业成绩,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增强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课程,课程的教学需要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开放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为手段,通过灵活多样的案例分析教学法的综合利用,发挥协同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潜能,使其达到理解、应用管理理论,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文琪,邓小飞,李毅德.《研究性学习百论——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第12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旅游政策与法规;教学模式;运用

一.项目化课程体系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的目的是将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课堂更加活跃,教学主体互动增强,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笔者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经过长期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中,发现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课程可以更好整合课程的教学资源,突出课程教学主线,简化繁杂和臃肿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浙江省旅游局主编的《旅游政策与法规》,共分为十四章,采用项目教学法后,笔者将已有的十四章分为五个项目:一、国家政策;二、法律基础知识;三、旅游法规制度;四、其他旅游法律规定;五、浙江省旅游管理法规制度。

五个项目各自的子任务分为:项目一(国家政策)包含:任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任务2——我国的基本国策,任务3——外交政策与旅游文明公约;项目二(法律基础知识)包含:任务1——宪法法律制度,任务2——民事法律制度,任务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项目三(旅游法规制度)包含:任务1——旅行社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任务2——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任务3——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项目四(其他旅游法律规定)包含:任务1——旅游饭店管理法规制度,任务2——旅游安全管理法规制度,任务3——旅游者出入境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任务4——旅游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任务5——旅游交通管理法律制度;项目五(浙江省旅游管理法规制度)包含:任务——浙江省旅游管理法规制度。

二.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

高职教育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符合社会岗位的需求。结合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和就业岗位对其的需求,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在教学模式设计上,体现如下的特点:

(一)教学过程突出“能力本位”的理念。改变过去重理论的单一教学模式,在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每个项目和任务都有其明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每单元注重课堂知识的教授和能力的训练,变教师为主导、教授为主攻的传统思路转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发展为根本的方向。突出能力目标,建立合适的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形成各项目,建立各子任务。形成课程项目主导,以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严密的章节逻辑性,形成当前主题突出的项目任务(五个大项目十五个子任务),增强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使理论的抽象变为岗位需求(导游等工作岗位)的具体。教师与学生角色由以前的单向交流转变为现在的双向沟通。项目化教学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一样,项目化教学效果的评价注重过程性和阶段性反馈。

(三)强化实训地点。本课程过去的教学地点比较单一,以课堂为主,项目化教学前提下,要求课堂与实训地点充分结合,并且要淡化两点的界限,每个项目都体现出了能力的训练,而这要借助于我们已有的教室、旅行社和导游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比如:我们有一个实践环节是“法律宣传实训”,结合上半年的“3.15”和下半年的“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在当地的社区和广场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法律宣传实训”,将自己的法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学以致用,为广大市民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咨询。课程教学中同时要积极与校外企业、校外专家一起开发本课程,帮助本课程的深层建设。

三.教学方法多样

以项目教学为主线,课程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提高学习有效性。主要有:

(一) 小组教学法

把授课班级的学生分成6-10人为一学习小组,有专人负责,结合课程的课堂学习、案例收集整理、实训实习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案例教学

全程融入当前旅行社企业的经典案例和热点案例。把案例搬进课堂的同时,结合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发生的案例进行教学分析、比较、剖析,使案例分析法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达到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从中得到深刻的体会和领悟。

(三)情景模拟教学

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采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模拟行业工作岗位的活动场景,以学生自由收集经典案例和材料等形式,把所学的知识融化、演绎为专业内涵,转化成学生们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能够应用和实践的能力。

(四)项目导向教学

设计教学项目,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课堂运用中,将项目以子任务的方式展开,强调由简转难,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项目导向过程中,始终突出学生主体参与,综合运用上述小组、案例、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

四.运用现代技术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借助多媒体、网络、旅行社和导游实训室、旅游俱乐部和校外实训基地,在上课过程中,运用PPT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道具,使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可以增大讲课的容量,也可以突破只讲理论逻辑的传统思路,有利于构建全新的现代学习环境。

五.几点思考

今后,本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在以下几点上要更加突出:(1)继续探索更加合理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立时代和岗位所需的合适的项目任务。(2)整合师资队伍,形成项目课程开发团队。(3)加强课程实践地点的建设,实现课堂和实训地点的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崴.《旅游政策法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探讨[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8 (12)

[2]邓志刚.浅谈《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学方法[J]. 职业. 2009 (24)

[3]罗朝霞.高职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浅析[J]. 经济师. 2009 (11)

[4]张启.《旅游政策与法规》教学改革探析[J]. 时代金融. 2009 (09)

[5]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