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

时间:2023-10-15 10:1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

第1篇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目前西部农村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一门心思盯住孩子的学习或者更甚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则忽略不管。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

一、家庭教育中良好品质和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庭成员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孩子。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大圣大贤大英豪,或者是一个大奸大盗小偷儿,都在‘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家庭教育作为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凡是卓有成效的名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儿童少年时期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品质比智慧更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业绩与生命质量。优秀的人品是个人成功最重要的资本,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在未来社会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良好的思想品质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向破产的地步。”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二、现阶段西部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责任意识淡薄,没有承担起全面教育孩子的责任。一大部分西部农村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形成,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人格的最好场所。而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2)期望值过高,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质和习惯的培养。许多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的教育中,除生活上多多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习惯培养则关心很少,甚至完全不顾。更多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的心理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厌世轻生。

(3)西部农村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几近空白。据统计农村中小学中有50%以上是留守儿童,在西部农村比例更高达90%以上。留守孩子由于缺少健全的家庭教育,普遍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更严重。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用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孩子道德情感的缺失,孩子只知单项的接受爱,不去施爱,缺少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监护人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没有体力和精力重视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乎成为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少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

三、西部农村家庭教育培养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措施

(1)家庭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责任。家长不能一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不懂教育而对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家庭教育做好了,孩子有良好的品质,端正的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学生会学习、懂事、吃苦耐劳,对学习任务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高质量完成,是班上学习和品德优秀的好学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可塑性极强。而一部分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忽视不管的孩子,不论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学生依然故我,品质不好甚至恶劣,对文化知识的教育就没有了基础。家庭教育中应“轻视”对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这些有学校和专业的老师来教,其实是不用家庭过多操心的。不要求家长是“百科全书”,家庭更多的注意力应放在孩子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来。如果家庭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让学校和教师补上这一块而影响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对家长和教师来说真是勉为其难、本末倒置,注定双方都不可能取得实效。

(2)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事细节入手。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部分来自日常生活的细节,家庭通过生活细节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比如穿衣服、收拾床铺、打扫房间等要引导孩子来做,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勤劳习惯。家庭还要教孩子餐桌礼仪和礼貌用语,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道德习惯,培养孩子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教育孩子尊敬师长,学会感恩,学会和人相处等。细节决定成败,只要每个家庭教育的细节培养提高一小步,家庭教育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一大步,学校教育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3)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加强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沟通。父母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权衡双方外出对孩子教育的利弊得失,要把孩子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尽量避免双方外出形成空巢家庭,留一方在家中照顾和教育孩子。外出一方多与孩子电话交流沟通,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饮食起居,更应与孩子进行彻底的思想交流,发现不足及时进行提醒纠正。要尽量增加与孩子团聚的次数或将孩子带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眼界,增强学习的动力。留在家中的一方,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意义和监护责任,加强孩子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而其年幼的子女大多留在农村,因此也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缺失就是家庭教育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心理上、品行及人生安全等方面的关心爱护不够,不仅仅影响r村儿童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新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本文通过对株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查,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一、株洲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和问题

(一)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存在障碍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监护人照看,甚至有些还可能不是由亲属照看,因此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存在障碍,难以达到父母与孩子之间这般沟通。 父母的长期缺位,家庭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稍有觉悟的父母家长可能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原因,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会经常电话联系孩子,多多与孩子沟通,无奈由于经济上的压力,而不能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只要保障孩子成长就足够,没有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忽视了家庭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存在局限性

学校是留守儿童除家庭之外待的时间最长的场所。但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局限性,不能替代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只能对留守儿童在校期间进行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心理上、身体成长上难以企及,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笔者对株洲农村的调查来看,农村学校老师跟学生家长不能及时沟通交流,对留守儿童不能有效管理,有些还以成绩好坏进行区别对待。同时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较差,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像城市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

(三)政府对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塑造还存在不足

农村基层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问题还不够重视。根据对株洲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各级基层政府还没有对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上有所人力、资金的投入,也没有政策的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相反,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网吧和游戏厅,农村留守儿童沉溺于中。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层面,履行和加强教育职能

父母和监护人需要加强重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父母和监护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力支持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其次父母和监护人必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外打工的父母要经常打电话、发邮件、视频等各种方式主动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增加沟通频率,培养孩子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护,也让在外的父母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出现问题时,父母也能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再次,父母及其监护人必须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在校期间的各方面情况。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父母及监护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困难时,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配合教师进行教育培养,形成合力。有条件的家长应尽量参加家长会,面对面向教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老师和家庭积极配合才能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最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应以“赏识”教育为主,即鼓励、激励留守儿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关怀与关爱,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完整人格。注重与学校教育同步,每个学校时期的教育特点不同,小学时是小学时的方法,中学时是中学时的方法,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产生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最大化。

(二)政府层面,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长效关爱机制保障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视,推出相关措施,缓解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的责任机制。基层政府将相关政策措施逐步细化,逐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完善相关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定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将学校教育管理纳入工作评估体系,强调“一个都不能少”、“面向全体学生”和“教育为本,德育优先”;对教师的考核评估,增加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关内容,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在课外时间组织留守儿童进行相关有益身心的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长期来看,各级政府可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这样可以做到照顾家庭和赚钱两不误。

(三)学校层面,加强针对性教育管理

第一,建立留守儿童跟踪档案。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缺失就是缺少关爱,学校对留守儿童群体建立一份跟踪档案,记录和把握留守儿童的成长关键期,并针对各自情况,制定好相关的教育计划。

第二,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留守儿童心理波动大,学校要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心理课程,引导孩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调节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信箱”,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第3篇

引言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的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上存在的差异。因而,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可以看到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吸取美国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下文就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本文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讲的是中美两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差异.作者分别从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二大部分讲的是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中国的家长所存在的悲观思维方式造成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家长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导致了中国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失调和品德问题等.由此也不难看出,美国的家庭教育有着一些我们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如: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第三大部分是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作者认为我国只有变“传统”、“片面”、“封闭”的家庭教育方式为“民主”、“全面”、“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中国家长大都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在我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父母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对孩子的教导会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另外,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长者恒为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然而近年来,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成了中心。家长总是对孩子千依百顺,这种溺爱的行为,造成了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在中国,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懂规矩。

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在孩子小时候就尊重他,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看做独立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尊重和理解。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有独立的合理思想;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图书,游戏,长大以后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等等。美国父母大多不会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所以,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家庭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很多家长认为,父母责任就是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美国家庭的育儿观非常不同,他们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美国家长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中美两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方面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活上包办代替。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2.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3.经济上任意放纵。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5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4.学习上过于严厉。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对孩子成绩要求非常苛刻严格。

而美国家长重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从孩子出生,父母就设法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第一,宁苦而不骄,美国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打工,这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练。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纸了。第二,家富而不奢。美国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另外,美国家长大都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施加太多压力。他们认为孩子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他们自己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成功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四)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两国育儿观和教育方式不同,教育结果也明显不同。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体现在:(1)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具有创新精神。(2)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

与此相反,中国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二、对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哪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呢?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创造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中国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那么,美国的家庭教育有哪些优点呢?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哪些不足?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有哪些呢? 

(一)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在美国大人跟孩子谈话永远是蹲下来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父母负责引导,帮助分析,但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参加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么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2、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在国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创造能力,他们会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环境和条件进行劳动训练,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美国父母认为劳动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劳动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3、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在美国,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美国的家长普遍都支持自己的孩子通过打工、做兼职等来锻炼其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一间,从没听说过孩子与父母睡在一起。

4、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人不会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应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二)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1、悲观的思维方式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从如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家长的心态变了,孩子的自信也失去了。

 

2、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

现在不少父母仅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会忽略孩子内心世界,这样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而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过高的期望又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这种教育十分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3、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中国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家长喜欢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就有权利支配孩子的行为,而当孩子违背他们的命令时,有的家长就会使用“威严”的家庭暴力,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

4、缺乏学习和家庭教育的氛围

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不学习教育知识,也不借签他人经验,教育结果一定不好,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家庭教育气氛紧张,缺少亲情。家长与孩子交流非常重要,其实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和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要提高未来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这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做起。因为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我国的家庭教育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中某些传统观念、手段及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努力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我们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

[2]魏书生:《好父母,好家教》,漓江出版社。2005.5

[3]卢勤:《好父母,好孩子》,漓江出版社。2005.4

[4]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

第4篇

关键词:隔代教育;利弊;优化;个性发展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两种主要形态。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形态,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必然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并提出可以优化隔代教育的建议,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1.隔代教育现状

现在年轻的家长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教育孩子的任务很大程度上已经转移到了祖辈身上,导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自觉地晋升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较早的入学教育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的性格,所以他们几乎不存在隔代教育。虽然我国隔代教育现象比较普遍,但也有不容忽视的优势,只有针对隔代教育的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优化建议,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2.隔代教育的类型

2.1过分关注型

祖辈对孩子的爱是倾尽更多心血和关爱的,孩子们本来自己能做的事情,由于祖辈们的关怀备至,替他们把所有的事都完成了。孩子本来能在成长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能力,也被祖辈们剥夺了。

2.2过分监督型

有的祖辈由于自己对第二代的教育问题,然后会在第三代身上改变教育方式,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这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不自主性,由此还形成了对成人的不信任感以及惧怕感。

2.3严厉惩罚型

这种教育方法遵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认为这样就能督促孩子们学习和提高社会能力。其实不然,过度严厉会阻碍他们性格的发展,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者叛逆心理。

2.4民主、温暖和理解型

这种祖辈对孩子的教育采用积极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他们对孩子的耐心和细心,让他们能用较适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在祖辈家长中也有的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3.隔代教育的优劣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隔代教育作为中国一种很普遍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隔代教育作为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我们应该清楚明确的把握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3.1隔代教育的良性影响

1)由于祖辈时间富裕,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又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安全监管、情感需求等给予相当妥善的保障,容易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例如:玩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和天性,他们通过游戏进行学习和获得发展。而祖辈充裕的时间为幼儿创造了游戏的条件和环境,亲身参与,引导学习。3到6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游戏对孩子在身体、智力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而祖辈充裕的时间使这项活动的实现成为可能。

2)祖辈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能应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的常规性问题,可以弥补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不足。例如,在对于感冒这个问题上,年轻家长就可能小题大做,但是祖辈们就能用比较适宜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

3)祖辈的传统美德对孩子是很好的榜样。幼儿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祖辈们具有大半生的人生阅历,在孩子身上能传承善良美德、是非原则、生活智慧,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例如,在节约食物方面,祖辈的勤俭朴素习惯对幼儿是很好的榜样,祖辈们经常性的习惯会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2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

1)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过分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养观念相对滞后,对孩子的要求很单一,只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当,这样也容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多数祖辈常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隔代亲”特殊的宠爱泛滥,往往导致“隔代惯”。于是孩子很难再接受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容易形成与父母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

2)过分的安全保,使孩子的创新品质受到限制。祖辈对孩子表现出的某些行为总是急于阻止,这使得孩子天生的创新品质难以充分拓展。

3)祖辈的知识水平较低,这种说法是相对的,一些祖辈的知识水平较低,尤其对于英语教学,不能很好的辅导孩子;对于音乐、绘画等特长培训,积极的引导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是祖辈对这方面的引导作用明显不够。

4)家长和祖辈教育理念不一致,祖辈的教育方法老套,主观、简单,而现代家长的教育理念前卫、新潮。现代家长更多的是要培养孩子们积极、热情、以及独立自主的社会能力,让他们从小就锻炼成一种开朗的性格,而祖辈对孩子的重视主要是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导致教育理念的偏差。

4.隔代教育的优化建议

4.1从家长角度

父辈和祖辈要相互配合,做好各自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定位。孩子的父母应该主动承担起教育和抚养子女的责任,在要祖辈帮忙照顾孩子的同时,协调好祖辈教育和亲自教育的关系,形成合作教育。做父母的哪怕工作再忙,也要争取多跟孩子在一起,培养与孩子的感情,引导孩子兴趣的发展和性格的养成,而不能把孩子全权交给父母。

4.2从祖辈的角度

祖辈们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不能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孩子,要培养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干”观念。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儿童自己收拾碗筷、自己穿脱衣服等。并且将一些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对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还应主动阅读一些早教普及性读本,学习一些现代的关于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原则。要靠科学的力量教育孩子,不能单纯的靠经验来培养孩子。

4.3从社会舆论角度

社会舆论的力量对改善隔代教育问题来说不容小觑,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要鼓励编写和出版祖辈家长读物,增加隔代教育的广播、电视节目,以满足祖辈家长这一广大人群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隔代教育的指导网络,多宣传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结合好的典型。

5.结语

隔代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从家长的角度、祖辈的角度和社会舆论的角度出发,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幼儿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善,使我们的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钱玲玲.关于现代家庭如何跳出隔代教育困境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9(10)

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观;现状;策略

家庭,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人生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所谓幼儿家庭教育,就是指三到六岁幼儿在家庭成员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制约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有: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家长教育观念、家长教育方法、家庭社会背景,特别是家长的社会生活经历和思想文化素质。

一、幼儿家庭教育现状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我院开展了“幼儿家庭教育状况与幼儿发展状况关系问卷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家庭中“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非常严重,幼儿家庭教育现状如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长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主流趋向良好。家长很重视对幼儿的教育,有目的、有意识地教育子女已成为大多数家长的共识。但思想重视,行动忽视。在调查问卷中,认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一样重要”的家长占96%,可是“每天可以留出2小时以上时间与孩子一起交流、游戏、学习”的只有10.3%的家长,选择“不顾劳累.坚持和孩子玩”的只有28.7%。对比数据可知,普遍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停留在思想上。而没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没有完全肩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对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内容认识不够。经调查我们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倾向依次是: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教孩子与人交往;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重视孩子的自我服务;重视孩子的语言发展;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而家长忽视的家教内容包括忽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如:教孩子知道自己几岁,教孩子分清性别);忽视孩子的游戏和玩玩具;忽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如:独立睡觉只占22.7%)。有部分家长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只是把家庭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使家庭教育缺乏了自身的特点和内容。不能正确认识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困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最大困难是孩子的某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是某种社会影响,很少有家长认真检查自己在家教中的失误和应负的责任。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家长对孩子上学期望值过高。教育目标的倾斜,导致家长产生许多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如:过度溺爱、迁就和放纵孩子。过度严厉、过度保护或者过度放任。家庭教育承担者偏移,教育意见不一致。在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的调查中显示,62.5%是母亲,21%是祖父母,16.5%是父亲。可见。妈妈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之重要,作用之重大。还有大多年轻父母工作较忙,依赖祖辈养育孩子情况普遍。扩大家庭、祖孙家庭和单亲家庭日趋渐多,家庭教育意见不够一致,其不良后果是孩子无所适从,有的孩子则会形成当面一套和因人而异的态度。

二、幼儿家庭教育策略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儿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风格,甚至是孩子所特有的稚气、调皮和不成熟产生的“错误”;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相信孩子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

2.全面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

要想教育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的情况,把握现象,知其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3.言教、身教和境教相结合。

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自己先要做到。例如: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经常阅读或是与孩子进行有助于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活动加深幼儿的印象;要让孩子讲卫生,家长就要有洗漱的好习惯;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就要待人和善、大方。而言行不一的家长,是难以收到教育效果甚至会使以往的教育成果毁于一旦。在言教、身教的同时,还要做到境教,就是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一个和谐整体的家庭教育环境。

4.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协同进行。

家庭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使教师之间、家园之间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影响和教育好孩子。

5.讲究家庭教育艺术。

坚持家庭教育的六项原则:教育一致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赏识教育原则、细节教育原则、尊重孩子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奖励惩罚灵活运用,掌握分寸。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家长不管工作有多繁重,都尽量抽空陪同孩子一起玩,感受来自于父母的关爱,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6.注重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端正教育态度。

作为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同时,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增强自身的教育责任。多花些时间了解孩子、陪伴孩子。其次,丢掉不健康心态。如:补偿心、反常心、虚荣心、惧怕心。总之,不同类型家庭的不同教育方式、教养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的作用。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负责人。因此家长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创建民主、和谐、平等、融洽的气氛,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士艳.当前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9(10).

[2]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3]方明.北京市幼儿家庭教育中的问题[J].学前教育,1991.5.

[4]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习惯,就是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幼儿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第一次”,认真对待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很多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孩子某种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而没有认真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次被及时责罚,即使以后二次出现,稍作劝阻孩子就听从了,出现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会再出现。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总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现在讲没用”的态度,错过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机会,导致以后的矫正确实困难重重。下面再介绍几个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孩子不良行为的矫正。

二、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目前广大家长都认识到赏识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凡是幼儿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给贴上小贴纸以示鼓励,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最重要的是家长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鼓励和表扬应该适时适度,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和表扬的预期目的。我们要在幼儿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及时表扬幼儿,使幼儿能够及时地明确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及时强化,比大量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而过多的表扬和鼓励有时也会给幼儿造成一种误解:表扬来得太容易,行为好坏的区分不是很明确,不一定达到好的效果。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幼儿的发展状况适时适度地加以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鼓励,挫折教育更不是一味的批评,没有了规则,就没有了教育的尺度,教育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悖其道而行之。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用物质、用精神去刺激孩子,如果不加引导,孩子不知道被赏识的理由,或者理由理解偏差,不该赏识的地方被赏识,就会导致挫折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从而引发逆反心理。教育如同栽花,没有规律地浇水、松土只能让花朵枯萎,而按照生长、有规律的抚育则会鲜花茂盛。因此,家长十分有必要放下家长的架子,抛弃家长式作风,成为孩子的朋友,让沟通成为一种习惯。

三、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而成人不知不觉间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喜欢乱发脾气,孩子的脾气一定也不会好;父母喜欢常常骂人,孩子自然也会常常骂人,父母爱好穿着打扮,孩子就喜欢穿着打扮,甚至父母爱吃什么食物,孩子也爱吃什么食物。

四、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一位父母遇到别的家长和教师频繁向他们告状,孩子怎么和小朋友打架,用积木把别人砍伤,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这位父母不问理由先把孩子暴打一顿,父母也很苦恼,“打他,骂他,可怎么他就不改呀?”这位父母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父母应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父母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更加激起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除了以上几个基本原则,家长还应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实践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决不能一曝十寒。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循序渐进、反复的一个个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在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中不断的熏陶,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朱宗顺.学前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3.

[3]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杭州城郊 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93-02

1.背景与研究目的

国内外相关研究都指出价值取向是家庭教育的关键[1-10]。父母在何种价值观的支配下对孩子进行教育,对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的研究课题[10-15]。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体现在注重生理健康及智力的发展、重视学习及人格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职责及决定权也备受重视,随着教育者渐渐认识到孩子情绪及发展深受家庭影响,父母也重视专业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美国家庭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观察,相关的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即美国家长尊重、鼓励儿童自我选择和自主负责,在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美国的家庭教育倾向于个人本位[15-20]。如众多问题上,父母会对子女的选择表示尊重,同时会对子女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最终还是由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我国的家庭教育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父母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家长的重视,本研究主要以杭州城郊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为例对该地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研究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方式方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2.研究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于2012年2月对杭州市城郊地区的小学生家庭教育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问卷分学生卷和家长卷,在小学各个年级随机抽出200个家庭展开调查,共下发问卷210份,收回有效问卷201份(学生卷103份,家长卷98份)。召开抽样家长座谈会4场次,共参加223人,走访家庭87个。从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1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家庭教育也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特别是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文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大大改善,家庭教育也从无意识向有意识、从重智轻德向全面育人的方向转变,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也即其价值取向发生了众多变化。

1)家庭教育的目的变得明确而务实,素质教育培养得到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家长们的教育目的也有所改变。家长不再单纯追求文凭,而是孩子的全面综合发展。在被调查的家长中,64%的人认为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为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8%的家长认为,掌握一门技术对孩子很重要,人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身发展,读书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8%的家长选择读书为了经济利益,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还有10%的家长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当问及你认为孩子哪些方面最重要时,64%的家长选择成绩好,考分高;14%的家长选择爱劳动,能干活;60%的家长认为思想品德、个人品质最重要。由以上可见,那种追求成绩和考分,忽视其他素质能力的观点已经渐渐淡出家长们的脑海,也即父母也开始重视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绝大部分家长而言,把子女培养成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符合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已成为共识。

2)家庭教育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据调查,有80%的家长开始意识到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已经逐渐力不从心。因此,部分家长在工作之余还不忘给自己充电,并主动了解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翻阅相关家庭教育的书刊,有57%的家长参加过较为系统的家长学校培训班。而且约32%的家长有过利用网络寻求家教秘方的经历。由此可见,家长们在实践家庭教育的同时,开始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标志着家庭教育开始走向科学教育的轨道。

3)坚持正面教育、讲求教育方法逐步成为主流。在家庭教育中,肢体暴力惩罚正在被大多数家长所遗弃。当面对孩子成绩不理想或不听话时,70.5%的家长都主张采取谈心的方式,正面教育,以理服人。50%的家长认为父母和子女应平等相处,共同探讨学习、生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家长认为,父母应平等看待孩子,允许他们讲出自己的意见,不能随意将父母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强制他们服从。还有一部分家长重视言传身教,重视潜移默化的作用。

2.2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代赋予了人才以新的含义。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的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处于发达地区的农村,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较之以往,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完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教育的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2)父母的知行分离现象突出。

3)亲子关系冷漠。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4)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3.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针对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

1)对父母而言,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全面的发展。首先,家长在工作之余,多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价值观,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出符合实际的成长期单。再次,家长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注意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另外,学校课程和家庭教育面对都是孩子,但是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是不同的。孩子既属于学校,也属于家庭。这样,在孩子面前,就可能有两种培养目标,一种是学校的,一种是家庭的,由于每个家庭的经历和状况不同,其子女的培养目标与学校的不一定一致,教育目标的不一致容易造成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对孩子的影响也可能产生冲突和抵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建议家长和家庭参与学校课程以缓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家长和家庭应当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去。

2)对学校而言,要大力挖掘并科学利用家庭教育这个有力资源。使学校教育得到更好的延续和补充,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一方向,学校要积极配合社会各职能部门办好“家长学校”。针对本地区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有重点自我“补课”,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教育有的放矢,便捷高效。为此,学校可设定信息开放日和家长接待日。公布教育最新信息及学校工作的进展情况,欢迎广大家长到学校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特殊原因而不能到校的家长,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书面沟通。因此,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导核心作用,通过个别联系(家访、师访、书面联系等)、召开家长会、举行开放日活动、举办教育讲座、组织家长委员会等具体途径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同时,学校可通过一定的方式指导家庭教育。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的老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学校应当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工作。学校可以开办家长学校请课程专家和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新课程的理念和家庭教育理念,使家长理解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孩子并与孩子一起成长。

最后,对于大多家长来说学校所能提供的最重要的支持方式就是为其提供信息支持。这些信息的内容对学校支持家长的参与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向家长提供的信息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指向他们个人的孩子,可以是孩子在学校内所参加的各项学校活动及其表现,家长对于有关的一般信息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学校可以建立校园网站,把学校的政策、学校的课程安排、学校的活动安排、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任课教师的名单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发到网上,家长可以随时上网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以便掌握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在对学校相关信息了解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对学校课程安排提出建议,可以走进学校和课堂听课并参与孩子任课教师的教学课程设计。

3)对社会而言,当地政府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首先,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引导文化主流方向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其次,发挥经济优势,使经济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教育优势,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并鼓励创建儿童健康心理询问、家长学校等专门机构。为小学生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积极引进有利于小学生成长进步的图书、音像制品。努力为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再次,要完善立法体系,加强网吧、电子游戏等游乐场所的监督与管理。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4-36

第8篇

有位父亲心情沉重地谈过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因临时有事不能给他住院的母亲送饭,就叫他已读初中的女儿帮忙把饭送给奶奶,没想到女儿硬梆梆地说:“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天,你就要我做这做那,我要去玩!再说奶奶没饭吃,咋不自己到医院饭堂买去?”

当今的孩子,父母、祖父母对之可谓众星捧月,方方面面照顾得无微不至,惟恐孩子吃苦,让孩子生活在爱的海洋中。然而,我们奉献出那么多的爱,得到的却是这般冷冷的回报。这位父亲迷惑不解:如今的子女为何如此“薄情”?

如果说这位父亲的遭遇只是个别现象,我等大可不必大惊小怪。然而,事实上却是“薄情”的“小太阳”、“小公主”们比比皆是,是中国家庭中一道怪异的“风景线”,这已是个不得不引起教育界和家长们重视的严峻问题了。

马卡连柯在他的名著《教育诗》中写道:“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对孩子的溺爱是中国所有父母已经患过和正在患的通病。吃饭时,最好的饭菜放在孩子的面前,孩子独自享用,从不问问长辈是不是需要,他们心安理得;看电视,孩子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它没商量,不会关心父母的爱好,他们心安理得……在家中形成这种可怕的“自我中心”,走入社会自然就不会礼让他人,尊老爱幼。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被爱,不知道爱人,从而形成自私、任性、骄横、懒惰、不通情达理和不善解人意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成为让人害怕和担心的下一代。

解铃还须系铃人,造成孩子这种不懂得爱,不会关心他人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家长。家长在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的同时,忽视了让孩子学会接受爱、传递爱、表达爱,尤其是没能有意识地给予孩子表达爱心的空间和机会。一方面,没有教会孩子自己关心自己,甚至连孩子自己关心自己的权力都被剥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大人都替他考虑好了,不让孩子自己操一点心,久而久之,孩子连自己都不用关心也不会关心了。另一方面,不注意启发孩子关心别人,甚至打消了孩子关心别人的欲望。孩子小的时候,有时把吃的东西分给父母一点,父母却说:“你不用管我们,只要你听话就行。”孩子上学后,有时帮父母做一点家务,父母却说:‘你快去复习功课,你只要把书读好就行了。”有时,孩子跟父母反映班里的某某同学家里穷,想把自己的文具送给他一些,父母却说:“你少管那么多闲事,自己有用就可以了。”天长日久,孩子对他人包括父母也就不知道去关心了。

不可否认,父母确实对儿女一片爱心,辛辛苦苦,功不可没。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父母对孩子爱的情感往往是呈现为单向输出,而不是双向的交流,即在把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井没有注意去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爱与被爱间的交流严重失衡。久而久之,会使他们认为别人爱他是天经地义的,而他却不知去关怀和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与同伴,不会体谅他人的痛苦与欢乐,成为“爱的吝啬者”。

父母不重视培养孩子“关爱”导致孩子不会“关爱”的事,在当今我们这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社会里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现在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只是学习好,考分高,而忽视对孩子实行生活能力、个性、人格、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教育,殊不知正是父母们的这种“拳拳爱心”,极可能造成一代人的低能、无能甚至畸形。因此,不少教育专家指出:若父母仅仅给予孩子充裕优厚的物质享受,而不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不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宽容无私的品行以及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等,那将是父母的“失职”,亦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

因此,要改变孩子不关心他人,不尊老爱幼的习惯,要交给孩子一方表达爱的空间,就必须改变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爱,让独生子女走出“独”字,从小培养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好品质。例如:当孩子的奶奶蹲着摘菜时,父母不妨暗示年幼的孩子:“你看奶奶多累,给奶奶搬个小凳子吧。”又如家中有了病人,要告诉孩子生病很痛苦,需要安静休息,让孩子不要喧哗。当孩子为了关怀他人而付出努力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进行心理上的强化。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父母不应该只会默默奉献爱,而应该理直气壮地表达出父母为此而做出的牺牲,给孩子以思索,让孩子从小体会到父母无私的爱的奉献,从而在孩子心灵中激发出爱的火花,并且将这火花永远地传给别人,传给未来。

另一方面,作为父母,还要不断强化孩子的情感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父母要从过去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健康与营养转移到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给孩子分配力所能及的任务,别再让他们成为家务活动的外人,要让他们做家庭和学校的主人,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要敢于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从生活的苦水中提炼出滋养人性、人格的乳汁。教育孩子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公益活动,引导孩子逐步学会了解他人的困难,回报他人的帮助。这样,孩子们就会深刻地领会他们未曾走过而父母走过的那些艰辛,从而热爱父母,热爱所有经历过和经历着苦难的人,就能懂得在被爱的同时奉献出自己的爱。

此外,“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这一点要引起父母们的足够注意和重视。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除了提高家长自身素养,采用正确方法,制定合理家规,形成高尚家风外,还要抓紧言传身教和取信于人两大关键。比如,要儿女尊敬老人,当父母的得率先尊敬长辈;要儿女礼貌待人,当父母的得率先做个有教养的人;要儿女学会事事想到别人,当父母的得先多为别人着想。总之,父母的举手投足都潜移默化着儿女。

第9篇

一、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对孩子的影响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客观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虽然说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但对于刚刚迈出人生第一步的小学生来说,家庭人际关系的不良、家庭结构的缺陷和家庭教育不当才是影响孩子性格的重要客观因素。

1.不良的家庭人际环境对小学生性格的消极影响。

农村家长一门心思地扑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贪黑,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空巢家庭”的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空白。

2.家庭人际关系不和对小学生性格的消极影响。

很多家庭为了生活出现夫妻两地打工的情况,因而忽略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导致家庭关系不和,离婚率升高。尤其是在父母脾气暴躁、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经常充斥吵骂、指责、揭短、厮打,使子女没有欢乐,感受不到父爱、母爱和家庭的温暖,有的只是恐惧、忧虑和失望。冲突状态下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意见分歧,常常导致子女无所适从,有的父母希望孩子站在自己一边,将孩子拉入“战场”,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灵创伤、行为偏激。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家庭的快乐与幸福,最终形成抑郁、焦虑、孤僻的性格。

3.家长品行不良对小学生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熏陶孩子性格特征的熔炉。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母亲爱打扮,虚荣心较强,女儿也往往喜欢打扮,虚荣心较强;父亲不拘小节,谈吐粗鲁,儿子也往往油嘴滑舌,口出脏言。家长品行不良、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是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不检点、不文明或有不良嗜好,甚至有违法犯罪记录。如有的自私自利,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有的独断专行,心胸狭窄,为钱不择手段;有的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有的贪婪、欺诈、嫉妒,行为卑鄙;有的有赌博、婚外情、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父母的这些不良行为常常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利己主义、自私狭隘、生活无目标等不良性格。父母的不道德行为,对子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小学生性格形成的第一加工厂,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是塑造子女性格的模板,对子女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生是一张涂朱则赤、着黑则黑的白纸,他们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识的能力很弱,往往把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思想和行为,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性格如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子女的性格。首先是母亲的影响。与子女接触最多的是母亲,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贤惠、善良、仁慈、美好的品行会成为子女的楷模,为子女性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母亲的凶恶、粗野、轻浮等性格也会把孩子性格引向不良方向。其次是父亲的影响。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伟大和力量的象征,父亲是家庭的保护神,给家庭以安全感,男孩往往会学习、仿效父亲的行为,由于小学生的识别能力比较差,对于父亲的恶习也会极力效仿。再次父母不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不健康的言行也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

4.家庭教育的不当对小学生性格的消极影响。

(1)家长缺乏责任心。在农村,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明确要求。

(2)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希望是读好书、上大学,将来从事脑力劳动或较轻的体力劳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大多简单粗暴,信奉“不打不成才”,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新“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近年来,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高,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走向市场,找工作难的现象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思想。有的说,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要负担十多万元,供不起。毕业出来即使找到了工作,微薄的工资在城市安家落户也很困难,因此只讲究“实惠”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热情并不高,对孩子的升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改变现状的对策

针对上述不良影响,该如何改变呢?我觉得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在小学生性格形成中的作用,认识到家庭缺陷与小学生性格的关系,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地与孩子沟通,为孩子的将来着想,为孩子提供合适的家庭成长乐园。而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递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开展工作,主要工作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培训,丰富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价;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等等。

2.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制度。

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档案,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如家中人数、每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监护人或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以便及时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情况。

3.重视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

家访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已渐渐淡漠,但家访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独特的作用。

三、家长应遵循的原则

作为孩子的家长,也应坚持六大原则。

第10篇

一、福禄贝尔儿童教育的主要思想

(一)儿童教育的意义福禄贝尔对教育的认识来源于人类本性是神的活动表达方式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引导人的本质上帝精神的体现。他认为从孩子来说,教育是内因决定的进化过程,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不是压制。“教育是以内部的、最本质的东西为根据、为基础的。”(二)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自然的原则教育必须遵循自然是福禄贝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不受干扰的自然发展,让儿童亲近大自然,给儿童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反对任何扼杀压制的行为。“因而,从这一观点出发,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的情况下,人类的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和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2.全面发展的原则和方法福禄贝尔主张儿童全面发展,反对因某些能力而忽视全面的发展。“因而,儿童从刚刚出生到世界上起,人就应当和必须按照他的本质去理解他和正确对待他,让他自由地、全面运用他的能力。”他还指出,在儿童期生活中许多方面都还没表现特殊的、固定的方向。绘画配色的作业,并不是要培养一个未来的画家;进行唱歌的教学,也不是有意地训练一个未来的音乐家,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只是使年轻人获得全面的发展,并揭示他的本性。3.活动的方法福禄贝尔高度评价活动的意义,强调以活动的方法来教育儿童认识自己、融入社会、表现本性。他反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片面从经济利益出发而评论劳动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是卑微的。“出生到世界上的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需要及早地给以从事外部工作和生产活动的训练,因为这里存在着双重理由,即两方面必不可少的要求,一个内部要求和一个外部要求,由于前者包含着后者,所以前者是最重要的和永恒的。这一点,是人的本性本身的要求。”(三)重视家庭教育福禄贝尔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曾说道:“未来的学校生活和教学生活只能在耗费昂贵代价的条件下极其困难地培养儿童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而往往根本不可能培养这种能力,这方面的成效如何,要取决于利用和不利用,重视和不重视儿童的家庭生活。”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求父母重视家庭教育。尊重孩子的个性,提供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自由的发展。(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福禄贝尔不仅重视家庭教育,也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他指出,“儿童是在家庭里长大的,在家庭环境逐渐长大为少年儿童和学生的。因此,学校必须与家庭保持联系。学校与生活的一致,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一致,这是这一时期里应当引导我们达到完善境界完善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之首要的,绝对不可缺少的要求。”

二、我国儿童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福禄贝尔崇尚自然主义教育,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尊重儿童个性,主张儿童的全面发展。他以修剪葡萄为例指出“在对待自然物方面,我们的做法常常是正确的,而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却会走上完全错误的道路,而且在两者中起作用的力量来自同一来源。服从于同一条法则。因此,从这一观点出发,对平均值来说,重视自然和观察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尊重儿童个性,平等地去看待孩子,重视孩子的合理意见是一条重要原则,然而有许多父母不能正确认识到这点,把孩子当作是附属物,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发展,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要尊重儿童,真正地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发现孩子的个性倾向、志趣倾向,让儿童去向适合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促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使儿童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并非是有些人认为的学生样样都好,各门功课优秀,这仅仅是全面优秀。对学生来说,全面发展既是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与其特长和优势相应的发展,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发展潜力的人才。对于教育来说,教育的目的应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协调发展,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所谓全面发展。教育要有一定的宽松度,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应尊重学生个性、爱好、特长,提供相应的条件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和优势,促使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使各方面素质的组合似乎最有利于学生潜能发展的综合素质,这样的教育才能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培养“共同感情”,促进道德发展福禄贝尔主张从小培养儿童的共同感情,这与裴斯泰洛奇的“爱的种子”的观点是相同的。培养共同感情,既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儿童的共同感情,让儿童爱亲人父母、爱他人,然后扩展到爱全社会,达到一个很高境界道德层次。首先,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共同感情。父母爱孩子,儿童会感受到,认识到自己对父母的爱并会去爱父母。现今,有很多父母属于溺爱型的,溺爱孩子,什么事都帮着孩子做,丝毫不让孩子做,这种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辛劳,不会体谅到父母的辛苦,会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并养成懒惰的习惯。所以,共同感情的培养还包括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其次,可通过儿童伙伴群体的交往促进儿童共同感情的培养。儿童在群体交往中团结精神得以发展,他们从共同协作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他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特点,有益于儿童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同时也有益于孩子自我个性形成,健康情感的培养。(三)进行创造性活动,培养儿童的创造禄贝尔主张让儿童进行创造性活动,培养他们的塑造冲动,从小培养儿童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儿童期恰恰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关键期,在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地遇到问题,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在这种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了儿童良好的思维能力,使儿童的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都得到发展,避免了思维定式的产生,儿童通过创造性活动对原来知识的重组加工,创造思维得到培养,所以,要创造条件,让儿童多进行一些创造性活动,避免思维的僵化,促使儿童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四)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福禄贝尔曾说过“及早地引导孩子学会思考,我认为这是儿童教育的第一和首要任务。”反对将知识全部地不加思考地传授灌输,主张让儿童在思考中习得知识。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处于有利的地位,他就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所以,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策略,对个人与社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学会学习的策略,学会学习、理解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及知识的重组,要从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儿童思维能力培养的转变,教师不能仅仅告诉学生是什么,要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提高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五)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实现儿童最大可能的发展福禄贝尔认为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的,要重视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相一致,才能引导儿童完善的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即是使人初步掌握母语,形成生活习惯,自然接受爱与主动爱,奠定人格与个体社会化的基础。目前,有很多家庭对家庭教育狭隘的理解为智育教育,使得家庭教育中德育的功能弱化,出现了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导致儿童人格的缺失,其次是家庭教育的盲目性,盲目投资,盲目施教等等。这些都是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引起的。这就要求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教育,重视个性,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儿童健康的发展。儿童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体合一的。仅有良好的家庭或是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一致紧密结合,使家长和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使儿童的潜能发挥,实现儿童最大可能的发挥。

作者:姜燕华单位:自治区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11篇

我看在坐的大部分都是老朋友了,但还有一些陌生的面孔,那我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杜浩宇妈妈,能够跟大家共同交流探讨我们孩子教育的问题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在此,我首先代表全家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班宝贝们的辛勤付出。再次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机会,使我能够与各位老师和家长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切磋、交流教育培养孩子的经验和做法。

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我也谈上什么经验,所以我把今天跟大家交流的主题定位了“家庭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不想过多的去分享我的育儿经验,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小事引发的思考。

作为老师的我教书育人自认为也很有一套,给家长指点迷津,将各类熊孩子收拾的服服帖帖,所以我曾一度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信心满满,可曾几何时,我却对孩子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束手无策,对于自己草率的处理方法一度持有怀疑的态度,于是身为人母的我开始不断的“恶补”,从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到《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到《好妈妈不打不骂培养男孩300个细节》甚至到《小学生提高成绩的技巧》等等读了中国的国外的一系列家庭教育专注,而且只要杭锦旗有家庭教育讲座不管是免费还是收费的我都是逢讲必到,所以从国学到一城一万讲师团,到叶建灵成长中心我都是全程参与。经过这一番“恶补”,大浪淘沙后,让我豁然开朗了不少。也让我明白了两个道理。

一、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要及时充电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做任何职业都离不开证书,教师需要有教师资格证,医生需要有行医资格证,会计需要有会计师资格证,就连开车还得一个驾驶证,可唯独家长这个职业,却事先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轻松上岗,所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孩子厌学、叛逆、甚至打架斗殴等等问题。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这些无证上岗的人该怎么办呢?抓狂?放任?不能吧,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查处视频:小女孩背乘法口诀)家长们反思一下,咱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不是干过这样的混事,试想这样的教育有效吗?在读了读了郭思乐教授写的《教育走向生本》之后我豁然开朗了,他说“教育是驱牵牛向草”而不是我们所做的“按着牛头吃草”要让孩子享受学习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这样来:不是生硬的让孩子背三五等于一十五,而是问孩子“3×5=14”吗,这时候,孩子是不是就会来了精神,他也许就会用各种方法,来证明你的答案是错误的。

这样就把“按着牛头吃草”变成“驱牛向草”——牛都喜爱草,自然会向草奔去,这时,鞭子的作用就大大减少了。说到底教育,就是让学生把喜爱学习的天性发挥出来,享受学习。

那么如何把“按着牛头吃草”变成“驱牛向草”呢?这就需要我们向书本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向有经验的老师、家长学习良好的教育方法,(举例比如:我孩子写字下笔重,搞得书写慢不说,还累。跟李峰绘妈妈交流后,在卫生纸上写字,收效不错。)要想给孩子一碗水,家长必须要有长流水。

二、家长要给自己的角色以准确的定位

第二个道理,在家里,我不是领导,不是上司,不要趾高气扬、指点江山式的教育孩子;在家里不是老师,不要成天摆着脸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说教;在家里,我不是保姆,不要对孩子事无巨细的大包大揽。(我班有个孩子)不管在外面你扮演着多少中角色,在家里,咱只是孩子的妈妈,孩子的爸爸,在孩子成长路上结伴而行的人,其实我们并不比孩子高明多少,只是你比孩子略长几岁,只是你比孩子早经历人事,其实也许我们在孩子的这个年龄还远远不人家,所以遇事多建议少指点,多商量少专制,多赏实少批评。(这也是我反思最深的一点)

三、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注重言传身教)

我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故事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心理:就是希望孩子尽量能参与到班级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遇事能主动承担,可是以前我的孩子总事与愿违,在一次次矛盾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开会我总是坐在最后面,发言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辞,别人都说我低调,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其实是怕麻烦”,有这样一个处处怕麻烦的妈,又怎么能要求你的孩子参与呢?于是我开始转变,遇事不怕,不躲了,尤其是在孩子面前更要主动承担责任,所以像今天这个活动,这要是以前的话我是绝对不会承担,但是为了给孩子做榜样,我是赶鸭子上架,虽没有什么教育经验,但是我敢于跟大家分享我教子路上的故事及反思。反思后的思路更清晰。于是我开始以身作则,努力给孩子做榜样,不仅我要主动参与活动,我还带着孩子去参加各种活动,(国学亲子活动、亲子诗朗诵)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我发现我的孩子有了改变,他对班级的事情开始上心了,星期三他们组织日,他每天睡前得好几次提醒他爸,叫调早10分钟闹铃。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也能积极参与了。我似乎突然明白了那句古话: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意思了。他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榜样的力量。父母其实就是孩子的榜样,你怎做孩子就怎么学。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他的家里一定会有很多藏书,并且一定有一个爱读书的父母,试想一个一个爱玩手机的孩子,他的家里一定有一个离不开手机的爸(妈),我们班以前有个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无手机不欢,学校不让带手机,偷偷摸摸得带;回家家长有管理不了,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成绩却一落千丈,有一次他妈妈央求我帮帮她,于是把这孩子的手机没收了,我保管起来,可是你猜这孩子怎么做的,每天晚上12;00后,等他爸妈全部入睡后,悄悄起来拿着他爸的手机,躲到厨房里玩游戏,后来经过沟通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爸爸就是一个手机控,他每天一回家就往那沙发上来个葛优躺,雷打不动的划拉手机了。可见家长的示范性。

身教重于言教,用叶建灵老师的话就是“家长要管住嘴,迈开腿”。

第12篇

优秀家长事迹材料50字一

尊敬的学校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家长: 你们好!

我是三年级三班冯津京的家长,承蒙学校和老师的信任,给我这个机会与各位家长交流孩子的家庭教育。

其实,经验谈不上,只是孩子在上学这三年来自己总结的一点体会儿。孩子在学校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主要归功于班主任老师和全体授课老师的关心教育,在此,我表示感谢!作为家长,我仅作了一些配合工作而已。事实上,在座各位家长肯定有很多很好的教育方法,下面我把教育孩子的一点体会跟大家做一个汇报:

一、对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实际

做为家长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龙成凤,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并不是都能称心如意。期望值太高会使孩子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甚至觉得根本无法实现而放弃努力,失去学习的信心,变得不相信自己。我们做为家长孩子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孩子努力去做了,我们就要给予认可肯定。

二、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

1、要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孩子在家的学了复习自己在学校一天所学过的知识,最主要的就是做家庭作业。家庭作业一定要让孩子独立完成,家长不要在旁边陪读,这样孩子会更专心的学习,这并不是不关心孩子的一种表现。相反家长在旁边陪读,孩子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这样就大大降底了学习的效果。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思路,让他独立完成,家长不要不耐烦,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这样孩子会产生依赖性。

2、如何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

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是家庭学习指导的重要内容,是家长的必修课。

首先作业的正确性是家长检查作业一定要关心的问题,其次作业完成的效率是不是合格,半个小时的作业不要拖到一个小时,为此要求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要全神贯注、不分心,养成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无误的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再有家长在检查作业后要给孩子一个积极、肯定的评价,作业写得比以前工整了,计算的正确率提高了等等,这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因为他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应有的肯定,同时也对你的批评、建议创造了良好的心里气氛。

3、帮助孩子养成整理和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不要找人代替,不要依赖父母,养成孩子很好的自理能力,不论做什么都非常有条理,桌上的书是不是整整齐齐,作业本是否干干净净,书包里是不是一团糟,这就要求家长要为孩子起带头作用,为孩子树立榜样。要让孩子养成整理和爱护学习用品的好习惯。

三、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一定要说出来。

我们中国人是比较含蓄的,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反正我有时是这样,如果孩子表现的不如意,我们会对孩子进行训斥,如果孩子有了好的表现,只是心里暗自高兴,却不会说出来让孩子知道,其实我们应该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对孩子也是一个很好的鼓励,让他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对自己也更有信心。

四、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们教育孩子,不在于你怎么说,而在于你怎么做。这就是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要首先做到。有时我们说过的事没有做到,孩子指出来后,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马上向孩子承认错误,并立刻改正。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原则,而且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由衷的崇敬,家长的威信才会真正树立起来。

五、多和班主任老师联系,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要及时主动的与班主任老师保持联系,这样家长就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会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

看着孩子一天一天的变化,作为家长,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知道,她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各位老师的谆谆教导。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管不住自己,只要我们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变化,多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适当引导,我们的孩子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优秀家长事迹材料50字二

我叫**,是**学校**班级**同学的家长,现在**工作。能被学校推荐为优秀家长,我感到高兴和荣幸的同时,更感到了一份责任和压力。孩子取得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份成绩,是学校各级领导和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精心教育和培养的结果,是孩子勤奋和努力的结晶;做为家长,当好孩子的课外老师,当好孩子在家庭中的良师益友,积极配合好学校和老师抓好孩子的教育和学习,使孩子在紧张而活泼、严格而宽松、机遇与挑战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和成长,是我们每一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孩子入学近三年来,在学校各级领导和任课老师的关心关爱和精心教育培养下,一年一个台阶,在思想认识、学习成绩和身心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取得了优异成绩。做为家长,我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倾注的心血得到了回报,倍感欣慰。

一、关心孩子的思想,重视对孩子的身心培养。

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不计较个人得失,用爱心去关心和帮助别人,学会感恩,让孩子从小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家长良好的素质与修养,良好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行为规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孩子。我本身就是学员队干部,就是做人的教育管理工作,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完成工作兢兢业业,注重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影响孩子,让孩子知道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如何认真对待学习和善待别人。孩子入学近三年来,从不迟到早退,和老师、同学的关系和谐融洽,做到了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向灾区捐款活动中,孩子都能主动拿出自己平时节省的零花钱带头积极捐款,虽然钱不多,但培养了孩子从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好思想、好品德。无论是孩子在取得成绩或遇到挫折的时候,我都准确分析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打消孩子的顾虑,鼓舞孩子的士气,激励孩子的斗志,做孩子生活中的老师,心灵的知己。

二、关心孩子的学习,重视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是孩子的第一任务和首要任务,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再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可能特别理想。我在工作之余,做到了经常关心和过问孩子的学习,针对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的优长和不足,以自己当时上中学的切身体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她进行交流和沟通,要求孩子首先要有一种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内容要活学活用,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要扎实和透彻,培养孩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我还注重启发和引导孩子多去思考问题,针对各门课程,着重掌握和理解重点难点问题,不死记硬背,不面面俱到,掌握行之有效、灵活运用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特别是在每次考试、检测、小结时,无论孩子的成绩如何,我都要求孩子不要不盲然自乐,也从不对孩子横加指责,认真帮助孩子总结得失,让孩子在一种自学学习、自愿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三、关心孩子的生活,重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