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10:1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纺织工业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当前新疆纺织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纺织工业运行平稳。当前新疆的纺织工业受国内纺织产品市场需求不振、价格低位徘徊等影响,纺织工业整体处于困难的运行状态,生产增长缓慢。截止2014年底,新疆纺织行业完成投资96.15亿元,同比增长76.1%;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1.39亿元;实现利润5.42亿元,增长2.1倍。其中,纺织业完成117.2亿元,化纤业完成78.95亿元,服装业完成3.53亿元。2009-2014年,新疆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收入由166.8亿元升至229.9亿元,但其占全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的比重从2010年的0.52%逐步下降到2014年的0.38%。2014年,自治区规模以上棉纺企业生产各类纱线40.12万吨,生产布4474.58万米。化纤企业生产粘胶纤维54.96万吨,生产化纤用浆粕45.16万吨。服装企业生产各类服装941.4万件。毛纺企业生产呢绒270万米,生产绒线230.4吨。
(二)产业体系和就业初具规模。新疆纺织业凭借其明显的资源优势,通过开拓创新,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纺织、纺织教育、纺织研究和设计、纺织品质量检测等较为完善的综合纺织产业体系。截至2014年底,全区棉纺产能580万锭、气流纺19万头,棉纺产能居西部十二省市前列。棉纺环锭比2009年增长180万锭,增长45%;已形成年产80万吨化纤用桨粕和67万吨粘胶产能,成为全国最大的化纤用桨粕和粘胶纤维生产基地之一。新疆纺织产业在增加税收、就业、改善民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承接转移和优强企业培育成效显著。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内地纺织企业来疆投资建厂逐渐增多、重组棉纺织产能规模占到疆内产能规模总量的85%左右,化纤产能规模达到
90%以上。在投资兴建、重组新疆纺织企业中,有全国纺织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40余家,其中上市公司11家,这些企业都有下游产业链支撑,市场占有率高、整体实力强,已成为新疆纺织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四)产业布局优化和集聚效应明显突出。通过积极推进生产能力向优势区域和优强企业集中,已形成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库尔勒-尉犁、阿克苏-阿拉尔、喀什五大产业集聚区域和“三城七园一中心”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已形成。阿克苏纺织城和石河子纺织城新增棉纺产能占全疆新增产能总量的约80%,玛纳斯县、阿拉尔市等多个以纺织业为主要发展产业的开发区(园区)项目建设均取得了积极进展。新建的纺织服装项目绝大部分进入纺织城或园区发展,其棉纺织产能规模环锭纺和转杯纺分别占全疆总能力的88%和79%;棉浆粕和粘胶纤维产能均占全行业的95%以上,产业布局逐步优化,集聚发展效应得以释放。
二、新疆纺织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1)新疆纺织产业步入快车道。新疆拥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棉花资源,产量约占全国60%,纺织产业既是新疆的传统产业,又是新疆资源禀赋好、产业基础强、增长空间大、延伸链条长、劳动密集型特征最为突出的产业,随着调整优化结构,大规模发展纺织产业,不仅有利于将新疆棉花这一优势农产品向工业领域转化延伸,还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持续改善民生,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2)各项优惠政策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自治区落实了中央预算内资金从2014年到2018年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100亿元和增值税全额返还等政策细则,新疆纺织服装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全部用于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2014年,自治区下发《关于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意见》和《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2014-2023)》,并陆续出台了使用新疆棉花补贴、出疆运费补贴、税收特殊优惠、低电价优惠、企业员工培训和社保补贴等支持纺织产业发展的政策细则。这些政策细则和国家对新疆棉花实施棉花目标价格(19100元/吨)直补政策等不仅使新疆纺织企业扭亏为赢,更对吸引内地企业来疆投资设厂产生明显效果,为新疆发展纺织产业带动就业工作提供了“政策洼地”。(3)西行国际货运班列的开行,对纺织产业带来新的动力。随着周边市场纺织需求日益扩大,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将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国际货运班列的开行,让新疆有了更便捷高效的运输方式,可靠稳定的运输能力,不仅加速新疆纺织产业向西转移的步伐,也能加强了新疆与内地、中亚甚至欧洲的紧密联系。
(二)面临挑战。(1)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日趋激烈。从国际市场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依靠资金、技术等优势,掌控世界纺织品高端市场的状况近期难以改变。从国内市场看,比起沿海纺织大省,新疆纺织行业瓶颈因素仍然突出。(2)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近几年来,受自治区内外市场持续低迷、消费需求减弱、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观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或停滞,消费者预期收入下降,将很可能降低纺织品消费频次,减少纺织品消费金额,进而制约纺织业的市场需求。(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新疆纺织业整体呈现前大后小的“倒锥形”结构,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附加值低。(4)缺乏熟练的专业技术工。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员需求量大,特别是熟练技术工人。然而对人才匮乏的新疆来说,落后的纺织技术与工艺导致新疆纺织发展缓慢。(5)国内外棉花价差对纺织业的影响突出。国际市场棉花消费需求不振,导致国际棉价快速下行,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棉花差价进一步拉大。(6)融资难、融资贵、招工难等问题突出。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银行继续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新疆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额进一步被压缩,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小微纺织企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自身管理不够规范、缺乏有效抵押、质押物等弱点以及商业银行基于盈利考虑,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依然任重道远。
三、发展新疆纺织工业的对策措施
(一)整体规划、协调纺织业发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做好纺织产业规划发展工作,加强组织三城七园一中心和五大产业集聚区域之间的内在协调和链接,强化产业集聚、完善专业市场、打造地域品牌,在专业产业园区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纺织中小微企业发展,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支持纺织企业采取发行企业债券、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多渠道融资,确保纺织产业信贷持续增长,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建设,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三)积极创建自主品牌。实施纺织产业升级的政策鼓励。围绕发展优势产品培育、园区提升、技术改造投入、技术创新、企业信息化建设等为重点,运用税收、财政、投入等多种方式激发纺织企业的积极性。加强新疆纺织企业同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品牌交流活动,大力开展对企业的培训活动,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鼓励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元素成长的良好的环境。在品牌战略的指导下,技术创新为先导,开发和培育出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新疆品牌,积极采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方式加强品牌宣传,扩大自身市场份额。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多层次人才体系建设,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平台,培养纺织行业带头人。并与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磋商落实织人才培养的长期计划,培养出适应纺织行业调整发展的需要,实力雄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五)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优势企业。优化投资环境,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引导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有序转移,加大招强引大力度,重点引进知名企业,特别是服装服饰、针织家纺、印染等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企业。积极推动建立各地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等,坚持高标准高水平发展,做好项目跟踪和落地服务工作 。有效利用国家加工贸易等相关政策,在纺织工业园区设立出口加工区,吸引出口亚欧地区的纺织企业来疆投资建厂,提升新疆纺织产业结构。
(六)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疆内市场需求在纺织业总市场需求中并不起主要作用,因此新疆纺织业应该拓展国内外市场。要研究纺织品主要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市场特点来扩大纺织品市场空间利益。研究制定《关于本地产纺织服装产品通过新疆口岸出口的运输补贴暂行办法》和《关于支持本地产纺织服装产品通过西行国际货运班列出口暂行办法》等政策细则,为产品出口提供更为有利的政策支撑。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优势,建设纺织业研发设计、教育培训、仓储物流、进出口贸易、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纺织品商贸中心,使其成为亚欧纺织品贸易的主要策源地和重要口岸,并充分发挥向喀什、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经济开发区的辐射及带动作用,拓展国内外市场。
(七)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中小企业。支持全疆少数民族群众集聚的乡镇,就地就近开展纺织、服装服饰、针织家纺、地毯刺绣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有实力并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来疆投资,整合、带动新疆民族服装服饰、地毯、刺绣等企业发展壮大。“短平快”项目实施中具有发展潜力、就业成效显著的项目继续给予支持,促进纺织企业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纺织工业是四川的传统工业,现已形成化纤业、棉纺织印染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针织业、丝绸业、缝纫制造业、纺织机械制造业等门类,建成了成都、遂宁、绵阳、内江、南充、达川等6个纺织工业基地。
四川省的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话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四川纺织工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由原来的44.5万锭增长到109万锭(不含重庆),基本形成了棉、毛、丝、麻、化纤、印染、针织、服装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有所提高,国际贸易逐步扩大。这期间纺织工业产值占到全省工业产值的15%,上缴利税占省财政收入的10%,并且是主要的出口创汇产业。从总体上看,四川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全国基本同步,但在发展的水平、质量、效益等方面与东部有较大差距。
四川纺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在逐年减少,20年前排前10位,1996年排第12位。2004年总产值占全国纺织的1%,排第13位,占全省总产值4.87%。
在西部12省(市、区)中,四川纺织经济总量居西部第1位,占西部纺织经济总量的23.4%。化纤、印染布产量居西部首位,纱和坯布产量居西部第2位。出口创汇居西部第1位。
二、四川纺织工业存在问题分析
产品缺乏竞争力。四川纺织工业以棉纺织初加工为主,技术含量较低,深加工和加工增值较高的产品比重较小,技术、信息、人才、资金、设备等方面比较薄弱。东部发达省份的纺织工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与西部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四川省内多数纺织企业主要以加工出口型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而是贴牌、定牌生产,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
国有经济比例过高,民营经济发展较慢。2000年,全国纺织工业资本结构中,国有经济比例为26.88%,其中东部16.94%,西部60.92%,四川省接近50%。国有经济,较难适应现代纺织工业生产的小批量、多品种、高品位、快交货和售后服务等新特点。
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主要包括:能在生产第一线指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精通国际贸易惯例、商务谈判的人才,能运用WTO规则的综合型人才;拓展市场的营销人才;好的设计人才;熟练工人。
掌握信息落后。我们常说四川纺织的设计创新能力弱,没有独到的产品,这与信息掌握不全有很大联系。纺织信息网络的发展显然有利于缩小四川纺织业与外界的差别。现在省内许多纺织企业还未参与电子商务,想参与又对电子商务不太了解,只好进行观望,这样势必会坐失良机,在未来的市场竟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宏观环境不利。没有制定四川省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和修订现行产业政策,建立产业运行监测分析信息制度,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为了发展技术密集、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行业,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三、四川纺织工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加快了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步伐。四川纺织企业应集中现有优良资产、优势资本和优良技术装备,开发市场适销的特色产品,增加高附加值,提高产品毛利率,改善资产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积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大力开发国内潜在市场,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积极推进企业应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和网络信息技术,在重点优势企业中建立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真正做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升级。
2.发挥民营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由于民营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快,控制成本能力更强,激励机制更完善,因此出口增速更快,对出口增长的贡献更大。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鼓励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形成企业产权多元化;二是制订国有企业退出规划,促进劣势企业退出市场;三是巩固成果,要求有毛纺企业的地方要进一步做好规划;四是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以及四川省的《实施意见》,继续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纺织国有经济在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行产权改革,使民营经济成为我省纺织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3.培养纺织业高素质人才
引进与培育人才。四川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与培育纺织服装人才,并配置到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中去,作到真正的人尽其才。对于人才的培育,应着力打造具备服装品牌创建、推广与国际营销能力的人才,为四川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人才激励。目前许多企业的领导将人才的流失仅仅归因于物质因素,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四川的纺织服装企业应在完善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首先,要设计出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使得人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其次,对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要予以表彰;再者,对于能力突出者,要提供更多的职务晋升的机会;最后,要提供更多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4.发展电子商务
90年代初期,电子商务就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方式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兴起。而当今纺织服装工业也越来越向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发展,生产、管理、销售无不需要快节奏处理。目前,四川纺织服装企业在运用纺织电子商务上,都还停留在网上广告、查询、电子邮件往来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在销售与生产之间建立快速反应系统,难以做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为了使四川省纺织企业在未来的商战中处于有利地位,须制定相应的对策。要转变观念,积极引进和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建立企业管理网络系统,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页,利用网络了解纺织市场供求信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把握生产与经营的先机。
5.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宏观环境,针对目前纺织服装企业大量发展、相互压价、无序竞争等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现象,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做好以下方面:构建公平竞争环境,严格监督制度,鼓励企业创新,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关键词]咸阳纺织产业 优劣势 对策
咸阳市政府将纺织产业作为咸阳市的十大产业之一,纺织产业是咸阳市传统的优势产业,在解决劳动就业和出口创汇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咸阳纺织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咸阳纺织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咸阳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
2009年,咸阳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37户,棉纺织行业基本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今年以来咸阳市纺织服装企业开工率基本处于正常区间,风轮公司由于企业改制减员较多,开工率不到70%,伟达星光纺织公司、永福祥纺织印染公司因市场原因2008年以来处于停产,其余企业都能正常开车生产。随着国家对纺织服装企业的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对企业运行的正面影响已逐步呈现,表现为企稳、回升、向好,1~11月份全市纺织服装工业产值达34.84亿元,同比增长15.51%,全市拥有纱锭95,29万枚(其中乾县40万枚),各类布机7660台,年产纱4.86万吨,年生产棉布、混纺布25387万米,印染布9000万米,年生产服装110余万件,包括西服、休闲服、工服、衬衫、儿童服装、针织服装和床上用品等。
二、咸阳市纺织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为了将咸阳建设成西部经济强市,促进咸阳市纺织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我们需要了解咸阳市纺织工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又有多少?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哪?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抓准切入点,选择最优的发展策略。
1.优势(Strength)
(1)地理位置优越
咸阳发展纺织产业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首先,咸阳处于欧亚大陆桥中段和关中技术产业开发带中部,是西部地区区位重要的中心城市,并且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从咸阳市里穿过,一方面可以将新疆的优质棉花快速的运到加工地,另一方面可以将制成品运往东部市场。咸阳市服装纺织协会会长刘通曾形象地概括了咸阳的区位作用:“我们可以承接新疆的棉花,再加工成高品质的棉纱及坯布输往东部,使咸阳成为东西部纺织产业区域合作的中转站”。咸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连接东西部的桥梁和纽带。
另外咸阳处于国家所规划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内,这样,可以利用国家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各种经济和金融政策来来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纺织工业的发展。
(2)资源丰富
咸阳市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为咸阳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咸阳市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区含煤面积为1275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10亿吨,其中彬长矿区是陕西第二大煤田,面积790平方公里,煤炭储量100亿吨,在2008年咸阳市共计生产原煤2043万吨,实现产值77.4亿元,预计2009年底原煤产量可以达到2369万吨。咸阳的电力资源也比较丰富,有大唐彬长发电厂和渭河发电厂,在2007年总共发电量每小时722848.60千瓦,2008年总共发电量每小时657474.5万千瓦,因此,咸阳市丰富的煤炭和电力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咸阳纺织行业发展的需求。
另外,陕西省是国家重要的棉花种植基地,在2008年,陕西省和咸阳地区的棉花产量分别是10.07万吨和682吨,这样的棉花产量完全可以满足陕西省和咸阳纺织产业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
(3)科技发展的潜力大
咸阳的科学技术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咸阳市2007的人均生产总值是9723元,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在2000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咸阳2008年具有12个公共图书馆,同时还拥有一大批纺织类研究所和专业院校,如陕西纺织服装学校、陕西纺织器材研究所等,为纺织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这些都说明咸阳市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力在全国中等城市中属于中上游水平。并且陕西省政府鼓励咸阳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咸阳的纺织企业可以依托西安的科研优势,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使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4)劳动力成本低
纺织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陕西省人力资源丰富,特别是纺织工业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拥有一大批的娴熟工人,和东南沿海相比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咸阳的劳动力成本较低,2008年在岗职工人数是36.63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20383元,低于陕西省(25942元)和全国水平(29229元),有利于咸阳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并且不会存在招工难的问题。
2.劣势(Weakness)
(1)科学技术有潜力,但研发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
近年来咸阳市的棉纺织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但重装备引进、轻产品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新产品开发的投入普遍偏小。企业在适应市场需求,结合装备优势研发适销对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方面与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先进装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产品研发上视野也不够宽阔,仅仅立足于企业自身技术人员,不注重借用“外脑”,也不注重市场调查,使研发的产品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2)国有企业机制导致企业经营不灵活,负担沉重
咸阳的纺织厂大都是上世纪建立的国有大厂,企业员工大都是终身雇佣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企业员工数量不断增加,在职员工和离退休员工的三险及福利开支无形给企业增加了负担。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依然存在,工厂生活区的物业、采暖、住房维修等支出仍是由厂里支付,同时厂里还要负责办学校、医院等。每年的巨额开支使用于生产的资金量减少,纺织企业微薄的利润面临近万名员工的生存只能负重前行。如西北二棉作为咸阳纺织工业中的骨干企业,在职职工6500多人,离退休职工有3600多人,等于集团要养活将近10000名职工的生存,企业负担过重,导致利润和经济效率低下。
(3)纺织企业的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附加值低
咸阳现在拥有各类纺织企业90多家,产品总产值占陕西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5%,咸阳市现有各类布织机2.5万台,从业人员4.8万人,主要产品有床单、门帘、壁挂、台布、鞋帽、拎包、玩具等多种工艺品,产供销链条较为完善,已形成有礼泉“纤手”,乾县“秦彩”,武功“苏绘”,兴平“金梭子”四大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在纺织工业产业链的下游生产环节的服装行业,并没有自己知名的品牌,更多是作为香港、上海、江浙和福建等许多著名服装企业的坯布供应地,内销产品也没有真正成为下游企业的直接供应商,依靠中间商定货来销售产品的方式仍大量存在.此种销售渠道对中间商的依赖性较大,在价格谈判时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不利于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市场灵敏度差,加大了营销工作的被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4)企业流动资金紧缺限制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逐步走高和工人工资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资金短缺成为制约纺织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银行对纺织企业不仅收缩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也压缩了流动资金的投放量,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缺已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二是纺织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依赖于银行贷款,没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来融通资金。
三、促进咸阳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延伸纺织产业链条,打造现代化高新功能性服装产业基地
通过将咸阳纺织工业与陕西省的纺织工业、山东、福建等地的纺织工业的各种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在咸阳纺织工业价值链中,处于上游的棉纺织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技术装备更新速度较慢。棉纺织业不仅生产规模大于下游产业,其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以及成本竞争能力也都位于全国前列,是陕西省纺织工业的优势产业。处于下游的印染针织、棉制品、服装业的竞争力都比较弱。这些行业一是生产规模小,技术质量水平低,特别是花色品种和款式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产品开发水平较差。二是缺少品牌优势,特别是下游产业名牌产品少,市场号召力差。
咸阳纺织工业可以依托咸阳特有的纺织服装科研、教育、文化、交通市场、人力资源和机械制造的优势,走特色之路,借力推动,错位发展,形成合力通过艰苦努力,把咸阳打造成“西部高新功能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使咸阳成为国内知名的军用、民用功能性纺织材料印染加工基地。
总之,咸阳纺织工业在产业链环节上,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延长咸阳纺织工业的产业链,加强产业链生产下游的服装生产,并定位于生产功能性服装为主;二是可以介入江浙、福建、山东等地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成为他们服装生产最主要的中间产品供应商;三是为了西咸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咸阳纺织工业与西安的纺织工业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强强联合,做强、做大西咸棉纺织行业,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西北棉纺织供应基地。
2.加大对科研技术的资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发生在咸阳纺织行业的各个环节、各类企业层面上。国家重点支持的纺纱、织造、印染和化纤等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纺织装备的自主化水平,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能够从整体上改变咸阳纺织行业的面貌,提升咸阳纺织行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一旦掌握了技术的制高点,就可以在纺织行业链条中自主延伸,通过产业的集聚效应,扩大影响力,整合产业链,达到推进产业发展的目的。
3.咸阳纺织行业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特别是陕西的农村市场
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内销比重不断提高,国内市场的扩大在保证纺织工业增长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衣着类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8%,高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个百分点,面向内需的纺织市场销售势头良好。2008年,陕西省和咸阳地区的农村人均收入分别是3136元和3511元,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咸阳纺织工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流通渠道,转变营销模式,繁荣城乡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4.进一步推进咸阳纺织企业的体制改革,减轻企业负担
咸阳纺织产业可采取以下方式加快国有棉纺织企业体制改革:首先,通过产权改革将国有棉纺织企业转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企业内部职工和经营者出资购买等途径,有计划、有步骤的变现国有资产;其次,积极发展个体、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棉纺织业体制结构的转变;第三,借助入世后各成员国执行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之际,改善投资环境,放宽对外资经营行业所有权控股、投资地区限制,充分利用外资,加快国有大企业的嫁接改造。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
咸阳作为曾经的西北纺织工业基地,纺织产品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局面,特别是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为此,咸阳纺织工业要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设计人才,争取尽快在纺织工业信息化建设、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纺织装备自主科技创新、服装时装设计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纺织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陕西省政府《陕西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咸阳市委市政府《十一五’工业发展纲要》
[3]成爱武:陕西省纺织工业价值链构成及其竞争能力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4
[4]段文平: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博士论文,2007年
时间:8月25日~27日
地点:上海
主办方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简介 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蓬勃发展的整个过程,同时力家纺企业提供了商业贸易的重要平台。每届博览会,主办方都会邀请众多国内外贸易商、买家和商,每年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万名专业观众参观。博览会现已成为海外家纺买家在中国的主要采购基地,也是国内家纺行业商家与企业的重要洽谈会。
02.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ChinaKnitting)
时间:8月25日~27日
地点:上海
主力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简介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十肖然发生变化,也赋予了针织产品新的含义。中国国际针织博贤会正是为了帮助企业通过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建立广泛的客户和营销渠道;通过时尚概念和流行趋势,成为产品领先进入市场的全新平台。展会期间将针织产品流行趋势,为我国针织产品的设计研发、最新针织材料的应用以及从时尚概念走向时尚产品的进程等方面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03.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第二届中国超细纤维合成革产业高新技术与发展论坛
暨合成革功能化市场开发与技术创新交流会
时间:7月8日~10日
地点:北京
主办方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人造革专业委员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
简介:超细纤维合成革产品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我国合成革的功能化发展与技术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发展迅速。据悉,此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就超细纤维合成革、合成革与产业用纺织品功能化的发展现状、科技成果与产品开发、上下游产业衔接等发表真知灼见,提出行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推动合成革工业的创新,促进上下游企业的信恳交流。
04 2009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创新发展论坛
时间:7月
地点:北京
主办方: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产业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
简介:本次论坛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工业和信思化部消费品司的指导下举办,论坛期间除了土工行业标准解析、行业区域布局分析和优秀论文交流外,还将特邀领导解析国家纺织工业振兴规划有关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政策内容。
05.国家纺织开发中心
第三届中国流行面料创新展示
时间:8月5日~6日
地点:上海
主办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简介:第三届中国流行面料创新展示是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国家纺织开发中心承办的“时尚创意空间”系列活动之一,目的是打造以中国最优秀的面料供应商为展示方,以中国知名的服装品牌和国际买家代表为观众方的高端商业活动。据主办方介绍,活动时间从10月提前到8月,是出于上下游对接的考虑。
06.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中国服装协会2009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
时间:7月23日
地点:广东虎门
主办方: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国服装协会、美国产业共同商务标准协会
简介:2009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将围绕纺织服装供应链的质量和效率展开研讨交流,议题包括质量管控与可持续性发展、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与品牌渠道建设、准确预测与快速响应、跨国兼并等。参与大会的既有中国国内顶尖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纺织纤维、面辅料、染整工艺、设计创意、服装品牌等领域的知名企业,也有海外著名品牌的采购商。
07.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第二届中国汽车内饰产业链发展论坛暨精品展示
时间:8月下旬
地点:上海
主办方: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简介:本届论坛以促进汽车内饰产业链发展为主题,具体包括汽车内饰产品质量控制、产业链创新管理及节能减排环保技术等,主要涉及汽车内饰产品的新纤维、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汽车用纺织品的设计与发展趋势、标准与检测;工艺流程与品质控制等行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08.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2009全国染整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
时间:7月28日~29日
地点:山东济南
主办方: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简介:节能减排工作是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是清洁生产的核心,是循环经济的具体表现,是染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为使印朵企业了解并掌握重要的节能减排经验和技术,此次研讨会除介绍印染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外,还将由多个企业现身介绍特色经验。
09.中国流行色协会2010春夏女装趋势研讨会
时间.7月10日
地点.广东深圳
主办方:中国流行色协会
简介:据悉,此次研讨会主要是为了促进协会基地企业设计师和趋势研究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国内其他女装(服饰)企业间的相互交流、拓展协会服务领域与服务深度。届时,歌力思、爱慕、梦舒雅、凯喜雅、大朗研发中心、华孚、扬纤等众多知名品牌、相关机构都将参与其中,讨论并确定2010春夏女装流行趋势定案。
10.深圳服装行业协会
2019深圳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
时间:7月9日~11日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
主办方: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深圳服装行业协会
简介: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女装已颇具市场号召力,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代言。本届展会将汇聚200余家海内外展商,继续保持8500平方米的展出规模。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和2009年深圳国际孕婴童产业博览会亦将同期同地举办。上下游展会的联动,将有力推动供求双方的有效对接,从而促使展会的发展势头不断攀升。
11.内蒙古纺织行业协会
2009中国(内蒙古)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
时间:8月28日~30日
地点:内蒙古包头
11月27日,新常态下打造纺织行业“升级版”报告会在江苏张家港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俞建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做了专题报告。张家港市经信委、发改委、质监局、民政局、工经联等部门领导、各相关乡镇产业负责人及12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的负责人出席会议。
杨世滨在题为“全球视野 全球布局――开创纺织业崭新的10年”主题报告里提到,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纤维加工国、纺织服装出口国。欧美日市场的缓慢复苏、新兴地区的崛起、TPP的推进,对中国纺织制造业造成了冲击,劳动密集型已失去优势。杨世滨指出,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是发展方向,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到“操作简单、用人更少”,从根本上进行“制造者的革命”,从速度与效率开始,依靠人才力量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谢明在“构筑江苏纺织服装新高地”主题报告中,通过一系列行业数据展示了江苏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成效,主要表现为总体运行基本稳定,增速放缓,实现了利润增幅和税金增幅全国双领先。同时,江苏企业也感到一些压力,主要体现在市场和政策环境方面。面对着这样的形势和挑战,谢明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未来企业必须“要不成本领先,要不与众不同”,否则很难存活。
俞建勇在“互联网+纺织工业的创新发展”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当前国际制造业的现状并分析了国内制造业存在的困境。他提到,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兴市场快速成长,国内的成本、资源、环境、市场等问题突显,中国纺织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转型升级面临着各种挑战。此时,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互联网+纺织”是产业成功转型的关键。要抓住创新主题,建立多元多跨度的持续创新体系、推动“互联网+”纺织的发展,从而对产业整体价值链进行改革和重构,让生产方式产生根本性变化。未来“互联网+”将参与到纺织行业的各个领域中去。
此次报告会立足当前经济形势和行业现状,业内领导、专家对纺织未来发展方向给出了意见和建议,典型企业分享了成功经验与做法,参会企业受益匪浅。
(通讯员-李召颖)
【关键词】纺织产业转移;SWOT分析;承接策略
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内需扩大、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产业升级等问题的出现,东部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必然趋势。而纺织作为陕西的支柱产业之一,陕西能否抓住此次机遇,为陕西省的纺织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显得尤为重要。
一、陕西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现状
“十一五”期间,行业保持稳定增长,全行业亏损大幅度下降。陕西省纺织工业生产销售保持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陕西省纺织工业20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9年全行业亏损4500万元,是2001年以来最低的一年,虽然没有实现扭亏,但比上年减亏1.18亿元。2011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7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产品品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二、陕西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基础条件的SWOT分析
(1)发展优势。一是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陕西省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而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二是雄厚的科研创新实力。首先,西安是中国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现有国家级科研基地9个,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其次,陕西发展高新功能纺织服装产业具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以纺织材料专家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姚穆院士为带头人,于1999年成立的功能性纺织材料研究中心,已经拥有一大批省部级科研成果,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三是良好的产业基础。陕西拥有良好的纺织业发展基础。位于西安市东郊的陕西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具有较好的技术工艺设备和生产制造设备。西安市东郊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和咸阳市洋河新区纺织工业园区等一些列工业园区的建设,为纺织企业的安家落户提供了相应齐全的配套设施。四是区域布局比较合理。陕西纺织服装产业的区域分布形成了 “一线两带”的工业布局,以陇海线两侧的纺织工业带为“一线”,“两带”则是陕南丝织业与陕北的毛纺织业。五是集群效应初步显现。陕西省纺织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已形成了陕南丝织、关中棉纺、陕北毛纺等各具特色、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格局。(2)发展机遇。一是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带来新契机。西部大开发第一个十年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经济取得较大发展。第二个十年,陕西能否抓住此次机遇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关于规划突出产业发展、强调承接产业转移。“关天”规划指出“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产业优势,促进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加强配套分工,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集群,构筑若干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机遇。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经济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三是陕西纺织的区域规划有助于明确承接思路。陕西十二五规划指出,积极引导和扶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加快承载产业集群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的建设,重点建设西安市东郊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咸阳市沣河新区纺织工业园区、乾县棉纺织工业园区、宝鸡市常兴棉纺织工业基地、安康市丝绸工业园区、榆林市西沙轻纺产业园区、宝鸡市渭滨服装科技产业园等一批园区。使产业集群成为陕西省纺织行业发展的主导模式、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3)外部威胁。一是原料及劳动力上的威胁。中西部地区具有原料资源的明显优势,正逐步成为我国纺织原料加工基地。如新疆、广西分别适合棉纺织及丝绸企业迁入。随着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日趋明显,对陕西有效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造成威胁。二是中西部其他地区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中西部其他一些地区纷纷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等相关政策,主动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产业的转移,也加速了产业转移的进程。如《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河南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0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基本形成先进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成为以科技和品牌为引领的纺织工业强省。(4)自身劣势。一是软环境上的障碍。由于市场化程度较低,中西部地区官本位意识浓重,政府的工作方式和办事程序还有许多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对经济领域存在过多不必要的干预,增加了企业的外部成本。平均主义、等级观念、封闭守旧的氛围比较浓厚,无法形成正常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存在较多的无效率的人际摩擦、扯皮内耗现象。重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以及政府办事效率等方面的软环境的建设。二是市场容量和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市场容量与人口数有直接的关系,陕西省2009年年底总人口大约3800万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西部地区已开始进入一个以制度创新为主要源泉的高市场化程度新发展阶段,而西部大多数地区在计划经济模式和长期战备的国内环境下,形成了“小而全”、“大而全”的封经济体系,这种体系直接导致市场化程度低、进程慢,陕西省也不例外。
三、陕西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策略
(1)保持低要素成本的优势。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利用陕北的能源资源、关中的旅游资源以及陕南的医药资源,以及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为蓝图。充分利用陕西所处的地位优势,加大相关原材料的生产,建立与原材料供应地的战略联盟;陕西省属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可以充分利用人力成本较低的因素,为纺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坚实的后盾。(2)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各个重点行业应该充分利用东部地区转移的强大的资金技术支撑能力,走专业化、规模化道路,细分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为主攻方向,通过内连外引促进形成一批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集约化高的优势产业集群,促使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提升陕西省产业的综合实力。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保障向园区聚集,鼓励以专业园区的形式承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整体转移。
四、结论
本文对陕西省承接东部地区纺织产业转移条件进行SWOT分析,认为陕西具有交通条件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雄厚的科研创新实力,良好的产业基础,区域布局比较合理,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等优势,西部开发的第二个十年、关天规划及陕西纺织区域规划等为陕西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带来新的机遇。同时,陕西也存在产业承接的交通物流成本高、软环境上的障碍、市场容量和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等劣势,受到中西部其他地区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优势和优惠政策的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以期对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金融危机推动全国经济之—第四次产业转移[N].2009-10-16
[2]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1-3-3
[3]陈刚等.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0(1):24~26
[4]唐建民,高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09(6):121
Based on studying the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path of Chinese textile machinery industry, this article divide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into three stages: imitation and learning, localization of introduced technology, and absorbing and innovation. The author also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ages. Besides, the future developing trend was discussed.
中国纺织机械产业历经社会主义改造阶段、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能力的装备制造产业。目前,全国规模以上的纺织机械企业已发展到近千家,从业人数接近14万人,实现销售收入从1990年的6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 080亿元,占全球纺织机械总产量近60%。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机械生产国,纺织机械品种涵盖棉、毛、麻、丝、化纤、印染、针织、非织造布几乎所有纺织机械产品,满足了国内75%的市场需求。以客观的视角观察我国纺织机械技术演进的动态过程,总结几十年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产业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要走的路进行更加科学的预测和选择,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一、产业技术演进的一般规律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当一个产业成熟时,发达国家将逐渐失去竞争优势,技术将从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契机。韩国学者通过对韩国半导体、汽车、移动电话和消费电子等产业的分析,归纳了 3 种技术演进路径,即路径跟随式、阶段跳跃式和路径创造式。
通过对很多产业的观察,学者们发现各国在产业技术追赶和创新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它们具有如下特点。
(1)发展初期对“外源”技术具有依赖性。后发国家产业技术基础薄弱,通过技术购买、技术许可或技贸合作等形式进行技术引进,可以实现技术上的快速突破,因此也成为大多数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起点。
(2)后发国家产业技术创新的演进具有阶段性。由技术引进走向技术创新,伴随着技术学习的进行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从技术学习的角度看,演进过程需要模仿、消化吸收和改进的中间过程;从技术能力的角度看,也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渐积累的过程。
(3)创新能力的形成是技术创新演进的高级阶段。“从模仿到创新”是产业技术发展的自然演进过程。
二、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技术演进过程
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技术演进过程可分为 3 个阶段,即模仿学习阶段、引进技术国产化阶段和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
1.第一阶段(1980年以前):模仿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处于中国工业化初期,中国的纺织机械制造业技术积累不够,制造能力偏低,开发手段落后,处于摸索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生产经营活动的计划经济特征明显,生产布局由政府操控,订单由政府下达,企业的核心任务是完成生产指标,侧重于数量的增加,忽视了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市场结构呈现弱竞争性,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技术水平提高的步伐非常缓慢。这一时期主要以测绘仿造为新产品开发手段,从引进原东德粘胶成套设备完成保定化纤厂粘胶项目开始,到建设上海石化、天津石化、辽阳石化和四川维尼纶厂“四大化纤”为标志,逐步解决了纺织工业急需的原料问题;以“大会战”方式,自行设计开发了54型、74型染整设备,不断扩充纺织机械产品门类,初步奠定了我国较完整的、基本自足的纺织机械、器材制造与供应配套体系。
2.第二阶段(1980 — 2005年):引进技术国产化阶段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市场逐步放开,国外先进的纺织机械进口量逐年增多,中国纺织机械的业内人士看到了国际上先进的纺织机械制造技术和先进的产品,开始走上技术追赶之路。在这个时期,国家有两项重大政策促使纺织机械制造业加快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步伐:一是80年代初,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提出“引进3000项国外技术”,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实现国产化;二是9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引进技术与国产化》项目(简称“两机专项”)。在这两项政策的指引下,纺织机械行业先后从 6 个国家17家外商引进了涤纶短纤维纺丝成套设备、转杯纺纱机、自动络筒机、清梳联合机等192项当时纺织工业急需的纺织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国家在用汇、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纺织机械工业发展。两个项目的实施使我国纺织机械关键产品实现了技术的跨越,也标志着我国纺织机械产品开发开始从单纯的测绘仿造,过渡到引进技术国产化阶段。
这一阶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产品技术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高。“两机专项”中开发的自动络筒机、清梳联合机、精梳机、浆纱机、整经机、织机用高速多臂装置等纺织机产品均已达到或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表 1)。二是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大量的技术人员赴国外进行技术交流和考察,国外技术人员到国内进行技术指导,我国纺织机械技术积累开始形成,开始步入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
3.第三阶段(2005年以后):消化吸收再创新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纺织工业发生了几项重要的转变:开始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对资源消耗依赖型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目的是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这些变化给我国纺织机械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期间,国务院公布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行业的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通过“八五”、“九五”和“十五”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积累了技术发展的经验,并深刻认识到,自主研发是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依靠传统的测绘仿制方式实现技术升级的道路将越来越窄。另外,随着我国纺织机械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外竞争对手的策略也发生了改变,他们纷纷来中国进行投资,几乎所有的国际纺织机械巨头都在中国建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技术转让与合作生产变得越来越难。我国纺织机械制造业开始从引进技术国产化,逐步过渡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创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纺织机械技术开始向高效、节能环保、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由于纺织行业“用工难”的问题逐渐显露,自动化技术在纺织机械技术创新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纺、织、染整和服装加工设备是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例如:利用变频技术实现整经机的经轴、浆纱机的织轴、染色机卷布轴等产品低张力或恒张力、恒线速卷绕控制,以及智能化技术在纺织机械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在先进的纺织机械中,自动化技术产品占主机造价的比重逐年增加,其中带有自调匀整的并条机其控制系统占主机造价接近50%,新型自动络筒机控制系统占主机造价达35% ~ 40%。自动化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劳动用工,棉纺万锭用工从300人降到了不到100人,有些纺织企业甚至可减少到30人以下。除此之外,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一些企业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建立了基础研究实验室、试验基地、工程中心,自主创新的支撑体系已经形成。
纵观我国纺织机械技术演进的全过程,政府在重要时期的政策支持起到了推动作用,从中国国情出发,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纺织机械产业技术和能力的提高,市场需求起到了拉动作用;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对技术发展起到了驱动作用;企业家和技术团队的勤奋敬业,以及先进的文化价值观和战略眼光,保证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现。种种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发展。从总体来说,我国纺织机械通过 3 个阶段的技术发展,基本解决了生产能力的问题,初步完成了新功能、低成本的转化,但技术创新的持续能力还没有得到普遍加强。目前,一些国内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国外企业,使本企业技术很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许成为我国纺织机械产业跨入新的技术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三、我国纺织机械技术演进路径的启示
通过对我国纺织机械技术发展路径的分析思考,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我国纺织机械产业的技术发展路径符合后发国家产业技术演进的一般规律。实践证明,后发国家沿着先发国家已经走过的既定技术轨道前进,可以通过逆向技术学习用更短时间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从模仿到创新的技术发展模式在新兴工业化国家被证实是一种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最佳途径。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建设了一批纺织工业基地,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求,成为纺织大国,我国纺织机械制造业为纺织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从未来看,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产业持续发展。
第二,在产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政策支持至关重要。纵观我国纺织机械产业技术演进的全过程,政府的支持与指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建国初期,国家组织的大会战;20世纪80年代,为振兴纺织机械,国家动员航空、航天及军工企业进入纺织机械制造领域;90年代,国家又通过“两机专项”动用1.56亿美元的外汇额度支持企业技术引进;进入21世纪,国家通过国债项目支持纺织企业和纺织装备制造业实施技术改造,大大提高了行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两机专项”的成功经验也证明:有组织地引进技术可以快速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竞争力,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最佳途径。这一经验也被日本、韩国早期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成功所验证。
第三,上下游产业链之间技术互动,推动了纺织机械产业的技术进步。对于纺织机械行业而言,下游纺织工业的发展对其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纺织产业的生产知识和工艺技巧是纺织机械创新的重要技术来源。在很多领域,装备制造业与下游用户的关系仅仅是供求关系,但纺织装备制造业从始至终隶属于纺织行业,这是由工艺与装备的依赖关系所决定的。从表 2 和表 3 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发展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进步来源于纺织工艺的创新和纺织技术的升级换代。纺织领域的技术创新实践证明,有1/3纺织装备的技术创新来自于纺织企业。纺织工业的技术发展超前于纺织机械产业,研究纺织工业的发展,为预测纺织机械产业未来的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四,实现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的转化要靠创新能力建设。我国纺织机械技术发展的实践证明,重引进、轻研发、技术投入不足,将使产业落入“技术依赖”的陷阱,会导致形成了行业的生产能力,却没有实现行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投入不足降低了引进技术的成效,从而减慢了技术发展的步伐。从日本技术发展的路径可以看出,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引进技术、60年代消化吸收、70年代自主创新的30年期间,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支出之比平均为1∶12,而我国仅有1∶3。我国在实施“两机专项”中,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了一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培养了一批专家队伍,添置了一批先进装备,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带动了一批企业发展,应该说,“两机专项”的实施,为我国纺织机械产业实现技术跨越创造了条件。
四、结束语
我国纺织机械产业从实践中摸索出的发展路径,具有特殊性,也有普适性。从特殊性方面讲,纺织机械作为一个特殊产业,服务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纺织工业,国家的大力支持为纺织机械产业的技术发展创造了条件;另外,我国从事纺织机械生产已有70多年的历史,本身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根据技术轨道理论,当某项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时,该产业会放松对技术扩散的限制,从而容易从外部获得技术使用的许可,纺织机械制造业作为成熟产业具备了技术发展的条件,这一点与其他制造业有不同之处。但是,从普适性方面来说,我国很多产业都经历了从引进技术到局部创新的技术能力积累过程,都会承受下一步通过再创新实现技术追赶的压力,同样也都面临着以产品的高性能、低成本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的挑战。研究产业技术能力自身的演化规律,有助于产业正确地制定自己的技术创新战略。同时,从我国纺织机械行业技术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式的创新体系,打造高效、敬业的技术团队,密切跟踪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加大创新投入,才能实现产业的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7-28.
[2]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创新与创业管理(第3辑)产业技术创新专辑[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金麟洙. 从模仿到创新 —— 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M]. 刘小梅,刘鸿基,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在国储棉停止投放,进口棉花受限,离新棉上市还有一段时间的档口,棉纺企业面临着又一波考验。
在中国的纺织版图里,很容易就找出这样一批企业,他们从诞生那刻起,就以生产棉线、棉被等棉纺织品为生,即使已经迈入市场经济,高附加值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也都是望洋兴叹。于是,当棉花价格的国内外价格倒挂已经成为兵家常事,当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已经成为老生常谈,这些加工型的企业除了产业升级就只能停业。
不仅仅是棉纺织行业,在山东青岛,有许多出口型的服装加工企业都已经关门停业,有的老板直接将土地转租用作他图,“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说实话,出租这厂区和地,比我闷着头做加工要挣得多。”一位薛姓企业主告诉本刊。
各种政策、各种支持,在现实面前都显得很无力。“如果要坚持做下去,只能下大力气转型,做高附加值的产品。”但是很显然,这不是每个人到中年的纺织企业家都有魄力和耐力做的事情。
样本华茂的中国力量
2013年6月,聚焦安庆・打造创新型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战略研讨会暨招商项目推洽会在安庆市召开。作为安庆市着力打造国内外著名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型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的重要举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出席会议并发言。
“巨大的内需潜力,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充分市场化竞争形成的优胜劣汰机制及大批优秀的企业、企业家,是我国纺织行业的优势。同时行业也存在着体制、成本、环境、同质化过度竞争等压力,区域结构调整缓慢,未来纺织行业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王天凯表示,面对这种现状,安庆纺织服装总体发展要融合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融合安庆市未来经济发展。要依托骨干企业,依托发展良好的工业园区,将东部有影响的企业吸引到园区入驻,促进安庆市纺织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提到安庆,就不得不说安庆市最著名的纺织企业安徽华茂集团。作为棉纺织行业的排头兵企业,迄今为止,华茂已经连续39年保持赢利。华茂能够有如此佳绩,不仅得益于过硬的管理团队,得益于企业良好的经营理念、核心技术和严格管理,更得益于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华茂发展模式”。
近几年,华茂集团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集团品牌、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规划建设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自2011年1月11日正式开工以来,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建设稳步推进。目前意大利佰斯特公司、德生纺织印染(安庆)有限公司等已落户工业城。
对于中国棉纺织行业的巨头之一的安徽华茂集团来说,产业升级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最终目标。董事长詹灵芝在介绍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情况时表示,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的目标是构建从纤维到面料再到服装设计、制造等各环节协同创新的科技服务体系,形成高档面料开发生产的聚集区。工业城不但配套齐全,而且要在转移中实现了产品升级、产业升级。
华茂这样的转移不只是资源、要素的简单流动,而是通过转移寻找新市场、新产品、新层级的产业角色和新的竞争优势,实现本集团和承接地的产业升级。华茂要紧紧抓住承接转移的机遇,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合作方提供发展空间和广阔前景。
其实不仅仅华茂有这样的想法,记者获悉,就在“聚焦安庆”的战略研讨会召开之前,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的高管们就曾前往华茂交流,共同探讨棉纺织行业困境之下的升级之路。
显然,安徽华茂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着眼于产业升级的大目标,把“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建设成为重点围绕面料的设计、研发和制造、主要布局印染、色织、针织、后整理等生产项目、承接国内外高端面料及后整理先进制造技术的转移、生产中高档面料产品的世界知名的园区。
据悉,华茂工业城首个项目是安徽华茂公司与香港德生印染公司合资建设的“年产6000万米高档印染面料”项目,自2011年10月投入试生产以来,当年投产当年创效。而随后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先后落户、快速推进和顺利投产,带动了工业城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张。毫无疑问,华茂从纺纱、织布、印染(染整)到服装产业链价值将进一步得到凸显。
中国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太需要这样的华茂,但是华茂的成功却又是难以复制的。
转型?转型!
整个七月,本刊走访了至少3个产业聚群,数十家企业。在宏观经济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看到了升级的成功范本,也看到了艰难的求生之路。
欣慰的是,还有很多产业集群、企业在像华茂一样力拓、升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95.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4.3%。行业累计利润总额达788.2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主营活动利润达9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2%。
好消息,总能听得到。
在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党委书记朱伟强告诉记者,在很多家纺产业集群因为成本、设计资源匮乏等因素而举步维艰时,许村镇的规模以上企业同比去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而家庭作坊式生产样本向小微企业的转型,也使得许村镇这一“中国布艺名镇”在转型提升的过程中,光彩熠熠。
这个夏天,浙江省温州市对外宣布,以打造“中国时尚消费之都”和“中国时尚精品制造之都”为目标,温州力争5年之内,初步造就中国重要的国际时尚消费品展示中心、贸易中心、集散地及精品制造基地。
温州,这个长期以来被外界冠以“低端制造”为主的城市,开始不遗余力地实现自身产业与形象的转型升级。在走访中,一家名为“欧陆天使”的服装品牌成为了我们审视温州的最好角度。
从母亲打造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合成皮革的生产企业到如今女儿致力于高端女装品牌,“欧陆天使”品牌凝结了两代人的努力,和一个家族的心血。这种经营模式在一切皆有可能的温州似乎并不稀奇,但是当欧陆天使品牌的董事长叶洁说起自己母亲和家族对于创立和经营这个品牌所付出的努力时,还是令人敬佩。
“欧陆天使这个品牌从2005年引进至今,我们至少已经投入了将近一亿元,但是之前效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叶洁说道。也正源于此,她把品牌的研发设计中心选在了意大利,她积极地参加各种服装和时尚品牌的展览会、积极地在全世界内考察,走访各大时装周,同时,在2012年将品牌风格实现重要的转变,简约优雅成为关键词,品牌将客户群体定位于28~35岁之间的都市白领,高端人群。
两代人对于经营理念与市场营销的理念并不总是合拍,但是,在欧陆天使这个品牌身上,却拥有了众多的融合性。“从小我就参与到了家族企业中面料采购等多个环节,再加上本身对于服装的悟性,我自己很有信心把这个品牌做好。最重要的,我有我妈妈这个偶像,她能够把合成皮革这个行业做得那么好,她同样把这个品牌当作自己的孩子般;把这个品牌推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是我的梦想,更是她的。”
关键词:纺织业;机械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速发展,我国的纺织工业开始改变传统的以劳动力优势取胜的发展模式,逐渐步入以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来提升优势,这也是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家化发展模式下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地位的重要选择。但是目前我国纺织工业的整体机械技术、装备都比较落后,因此产品的质量、品种也达不到市场的需求,在国际贸易竞争中更是无优势可言。为此,为了提高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显得十分迫切。
1机械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作为传统支柱型产业,纺织业一直是我国的资源优势的产业。而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将在未来的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中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然而目前国际市场上基本上呈现一种模式,即发展中国家出售低附加值产品,发达国家则出售高附加值产品,而进行着不等价的交换。由此可见,国际市场不免会发生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限制。因此,想要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这种不利地位,就必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进行技术的改革创新。我国的纺织业也一样,纺织业只有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为此,纺织业必须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这一目的。此外,国际产业转移也是发展中国家改变落后状况的成功途径之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必须历经产业转移这一过程。产业转移是地区之间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国际分工逐渐明确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中心都有一个比较大规模的转移。这对我国纺织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我国的纺织业能够抓住机遇,成功思想产业转移,调整其产业结构,就能有效提高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目前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朝着深度、广度发展,国际产业转移也不断呈现出高层次、高端化的产业链形式。同时也显示出发展中国家不断承接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趋势,而我国成为了主要的目标国之一。因此我国想要摆脱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状况,就必需在国际分工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也就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升级。
2纺织业存在的技术创新问题
2.1机械技术的引进无法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在我国纺织业创新技术的引进过程中,往往注重引进而不重视应用,因此往往不能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得引进的技术常常停留在原始的阶段。此外,在我国,技术的引进主要由经济部门操作,而科技部门和科研单位却很少涉及,因此在技术的引进过程中往往达不到组织消化吸收与创新的目的。这种技术引进与技术发展计划中没有合理衔接的现象普遍存在于纺织业的技术引进过程中。
2.2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
对于我国纺织业的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并没有全面系统的奖惩条例,这也成为了纺织业技术创新缺乏动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相关部门的不重视,在规则制度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纺织业技术创新的奖励主体难以界定,导致了奖励条例并不完善。缺乏动力,自然就缺少了新技术的问世。
2.3缺乏对引进技术的发展
目前我国纺织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照搬国外技术而没有结合实际。为了实现技术的创新,我国纺织业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然而这些技术有些并不符合地区纺织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以至于地区纺织业的技术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例如我国纺织业引进的智能化技术往往简单而无发展改进,因此并不能满足地区对智能化技术的需求。
3实现机械技术创新的措施
3.1加强对新技术的实际应用
鉴于目前我国技术引进与研究开发不能有机结合的现状,不仅达不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还因为新引进的纺织业新技术实际应用情况并不为人所知而无法从实际中发现其问题,从而加以改进。因此,想要实现纺织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就必须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真正实现机械技术的创新。
3.2加强纺织机械技术的节能性
节能减耗作为国家长期的战略目标,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原则。这不仅仅因为其存在社会效益,更因为其蕴含着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而想要落实这一战略目标,首先需要完善政策环节,加强立法约束。纺织业是一个工序相当复杂,同时关系度非常高的产业,其节能减耗需要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节能的目的。在这一过程必须加强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和监督。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纺织业的立法,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明确的标准,使得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此外,纺织业的节能减耗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因此,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下需要在加强对企业节能技术的创新,加强对企业发展节能减耗技术的奖励,以鼓励企业加入到节能减排的技术中。
3.3加强对纺机品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行业的发展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因此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成为了纺织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纺织业基本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想要加快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将失去优势的劳动力产业模式转变成为技术优势的产业模式,以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尤为重要,不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还能有效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4总结
纺织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做好纺织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工作,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做好纺织业机械技术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的且复杂的任务,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坚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1]姜凌.我国纺织机械技术发展路径分析[J].纺织导报,2013,01:36+38-40.
[2]黄文才.如何做好纺织机械技术的创新工作[J].中国市场,2014,31:34-35.
2009――天然纤维年
2009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国际天然纤维年”,并以“2009年联合国国际天然纤维年”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国际天然纤维年活动的意义除了加强对天然纤维的认识和激励天然纤维的需求,鼓励各国出台适宜的政府扶植政策,解决天然纤维产业面临的一些问题,鼓励天然纤维产业开展有效持久的国际合作,促进天然纤维的效率和发展的持续性等,还大力宣传为什么天然纤维是服装、衣帽、能源等的重要原材料。
系列活动的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4月15-19日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举行的“2009中国天然纤维论坛”。论坛同时也是世界天然纤维界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一次国际会议,中国纺织业界及当地政府对此项活动给与了大力支持和密切关注。
本论坛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支持,该论坛由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主办,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会承办,中国汉麻材料研究中心、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汉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协办。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作为该论坛的技术支持单位。
据了解,国际天然纤维年的宗旨是促进全球天然纤维的生产和消费,进一步推动天然纤维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保护地球环境。本论坛就天然纤维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进行了深度讨论和交流,以期通过新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提高天然纤维产业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挖掘天然纤维开发和利用的经济意义。
杜钰洲会长在开幕式上做重要发言。论坛汇集了来自世界主要天然纤维生产及消费地区的政府代表和国际组织官员、企业界精英、一线科研人员及天然纤维作物种植业的代表近400人。另外,“西双版纳院士行”也作为本次论坛的一个主要内容,工程院院士季国标、胡永康、周翔、蒋士成、姚穆等出席了该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姚穆院士主持。
论坛期间,针对如何实现天然纤维的产业化,尤其是汉麻的产业化问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信息中心与中国汉麻材料研究中心、汉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单位及60多家国内纺织服装印染企业进行了座谈。参加座谈的各位企业家纷纷表示,为振兴我国纺织业,愿意积极投入和共同合作。与会代表还就产业化各个环节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探索天然纤维发展新途径
杜钰洲在发言中说,在实施国务院批准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工作中,纺织原料的供需矛盾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天然纤维因其良好的性能成为纺织工业不可替代的原料,纤维产业必须适应人们的需求并进一步发展。古丝绸之路见证了我国中华民族对天然纤维的酷爱,中国纺织业也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友好交流的纽带。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努力,目前中国纺织业迎来了其转变创新发展的最关键时期。然而,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棉、麻等天然纤维的种植面积。虽然依靠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科技进步,棉花的单产提高了很多,但是我国棉花的生产总量仍然满足不了我国纺织业的生产需要,目前进口棉占用棉总量的1/4左右,毛、麻等也需要大量进口。
另外,由于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对化学纤维的生产量也形成了极大的制约,所以,为了确保纺织生产的需要,我们要大力拓展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加强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环保的工业化道路。他同时称赞在目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探索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合作精神,探索天然纤维的发展和利用意义深远。
此外,626吨天然纤维相当于一亿农民的生计,发展天然纤维对于我国这个天然纤维需求大国和农业大国来说都意义重大。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协会会长徐文英在发言中鼓励多种纤维混纺交织产品的开发。他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纺织产业具有的竞争力没有丧失,优质的天然纤维资源、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和高素质劳动力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都是我们坚定信心的基础。
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及社会部专员、博士税尚南认为经济衰退对天然纤维消费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消费量减少主要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天然纤维的消费量减少没有影响。
中国的汉麻时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原料消耗大国,棉花的进口依存度高,而亚麻等麻1类产品的话语权,一直被俄罗斯和法国等国家掌握。汉麻作为我国自主开发的一种新的纤维资源,其附加值很高,全球汉麻面料的需求还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在欧美市场汉麻的价格是棉的两倍。汉麻纤维的成功研发,不仅缓解中国纤维资源紧缺的现状,同时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吸湿、透气、防霉、抑菌、抗辐射等功能,对人体健康极有裨益。
汉麻是一种绿色、高产的天然植物,汉麻秆芯作为汉麻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测试表明,汉麻秆芯黏胶与棉浆黏胶纤维基本相似,保持了再生纤维素的优异使用性能。汉麻秆芯黏胶纤维具有独特的抗菌和防紫外性能,其抗菌性能来源于纤维本身,是一种天然耐久的功能性纤维。
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作为企业界代表就汉麻产业的研究进程发表了主题演讲。事实上,早在两年前,雅戈尔就与宜科公司共同出资2亿元建立汉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2008年,雅戈尔以汉麻纤维为原料,成功研发出军用袜子。并向总后军需部供应400万双。对于雅戈尔力推的汉麻产业,来自澳大利亚的汉麻研究专家Phil Warne先生表示李如成的演讲让他看到了中国企业高远的发展战略,并强调“中国的汉麻产业化成果令人惊讶。”坦桑尼亚KATANI公司总经理Salum Shamte先生则把这称为中国的汉麻时刻。
据悉,在未来五年的经营战略中,雅戈尔集团将联合汉麻控股有限公司在建立五至八个原料基地和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再推出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将汉麻纤维带入与棉、毛、丝并行的主流产品,全力打造优质的汉麻产业供应链。
汉麻产业化势力
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汉麻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建春少将说,汉麻种植是产业链形成的基础,它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绿色工程。汉麻的适应性很广,只要有作物栽培的地方就可种植。汉麻在轻工业、建筑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国防工业,以及农、牧、林、副业方面的开发和利用价值都很大。
据张教授介绍,到2020年,预计在全国建立六个种植基地,种植汉麻1000万亩以上,解决100万农民就业,300万老少边穷地区人口脱贫。汉麻产业每年能够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利税200亿元以上,100万吨汉麻代替棉花,将使我国纺织工业产品结构和出口能力大为改观。
“第五元素”竹纤维
竹纤维是我国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品种,目前竹纤维产品品种已扩展到梭织、针织服装及家用纺织品领域,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也有较多应用。河北吉蒿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具备年生产1万多吨“天竹”纤维的能力,目前已有30多家棉纺织企业相继开发生产竹纤维产品。
我国是世界第一竹资源大国,约占世界竹资源的1/3。天竹纤维是以我国有机生态的新鲜竹子为原料,经高科技专利工艺处理,制造而成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其纤维具有吸放湿性优良、天然持久抑菌、可生物降解等性能,是一种新型、健康的生态纺织原料。竹纤维作为高性能差别化纤维,被称为继棉、毛、丝、麻四类天然纤维之后的“第五元素”。
中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童剑峰说,竹纤维的开发不仅可解决棉粮争地问题,而且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差的林地资源,带动偏远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目前,竹纤维产业发展中存在市场竞争无序,缺乏有效行业整合,缺乏行业有效交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不正当竞争问题。建议加强政府引导,加强行业协作,培育龙头企业,大力促进中国竹纤维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河北吉藁化纤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顾宇鹭介绍,经过吉藁公司近9年的刻苦攻关,天竹纤维的质量和品质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在纺织领域应用更加广泛。其良好的可纺性和服用性能,使得天竹纤维在新型纤维中脱颖而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推广价值。
拓展天然纤维使用领域
经过持久不懈的创新,大麻纤维和竹纤维已初步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并收到了积极的市场反馈。但利用可再生资源开发的纺织纤维资源,远不止大麻纤维和竹纤维这两种。
西安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说,人类运用天然纺织纤维的历史悠久。纺织纤维原料要兼顾可再生、可循环的生物质资源,并充分全面利用。动物纤维除绵羊毛、山羊绒、骆驼绒、牦牛绒、长毛种兔毛、羊驼毛、骆马毛、原驼毛之外,貂绒、狐狸绒都可以充分利甩天然植物纤维除棉花、亚麻、苎麻、黄麻、槿麻、剑麻、蕉麻外,汉麻、木棉、再生纤维素纤维、聚左旋乳酸纤维、甲壳素纤维和壳聚糖纤维、海藻酸钠纤维等均已开始使用,这为纺织原料开辟了广阔前景,并惠及农民。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机所副所长邓干然介绍,菠萝叶纤维和香蕉茎杆纤维的提取技术、纤维处理技术和纺织新产品研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两种纤维已具备商业化开发的条件,尤其是利用菠萝叶纤维天然杀菌的特性开发的袜子,在热带地区穿上一个星期不洗都没有气味,且可治脚气,功能纺织产品市场潜力巨大。通过两种纤维的商业化开发,可为当地农民增加数十亿元的收入。同时,获得超过1000万吨的残渣可作为畜牧业的青贮原料、种植业的有机肥料、绿色能源的沼气原料,减少被废弃的菠萝叶和香蕉茎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获得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因此,中国菠萝叶纤维和香蕉茎杆纤维商业化开发前景广阔,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改变粗放利用现状
中国的纺织企业对数量有限的天然纤维的利用不加珍惜。一方面,由于传统原因,人们习惯将棉、麻等天然纤维视做低档纺织原料另一方面,对天然纤维研究的基础性科研工作落后,也是目前纺织企业不能充分利用天然纤维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服装工业;纺织工业;金属化学工业;机械电子行业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15-02
1 服装工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服装工业的历史
服装工业的历史和成衣工艺的发展历史密不可分,我国的成衣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几千年封建社会制度的影响,严重地束缚和影响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致使我国的服装工业发展缓慢,在相当长时期还停留在个体制作和手工作坊的生产形式。19世纪初,随着西方服饰文化的传入,我国传统的服装生产形式及工艺方法得到改变,并在民间逐步产生“红帮裁缝”、“白帮裁缝”、“中式裁缝”、“大帮裁缝”,这四大服装生产形式成为当时的主要派系。20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开始,使脚踏缝纫机在中国逐步推广,并逐渐改革手工操作的服装工艺过程,生产规模和形式也在不断地扩大,同时,在许多沿海大城市逐步形成西服、衬衣、内衣、童装、裘皮服装等行业,但个体劳动的生产形式仍占较大比例。
解放后,国家首先对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改变和摆脱了旧的生产方式,组织起四类不同的服装生产形式,即国营、公私合营、集体、个体。但是由于长期对服装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理想,致使服装生产发展的速度缓慢,跟不上人民生活水平的递增速度。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为了切实解决好人民穿衣问题,扭转“买衣难”、“做衣难”的局面,对成衣生产的体制作了调整,成衣生产的渠道也不断扩大,形成了纺织、商业、乡镇工业、第三产业、个体业等系统的多种生产渠道。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服装工业已成为国家累积资金、扩大外汇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已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国家对发展服装工业十分重视,积极支持服装工业的体制改革,服装行业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现代生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生产体系。
1.2 服装工业的现状
广泛采用电子技术,生产设备具有连续化、多针化、气烫化,面辅料品种繁多,纺织、印染、服装一体化形成了服装工业的现状:
(1)情报网系统的建立利用计算机网络,随时收集世界各地的时装情报、流行趋势及市场信息等,同时企业还可以将产品出厂后的销售情况及时输入存储,便于统计。国外许多服装生产厂家已于百货公司或服装店联网,用来调查服装销售和需求情况,便于企业及时组织生产或随时调货。
(2)服装CAD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进行款式设计,图案设计,打板、推板及排料工作,缩短了服装企业从效果图到排料图的工作时间。
(3)综合自动化裁剪车间采用自动对齐布边、自动控制铺布张力,甚至有自动对条对格功能的全自动铺布机完成铺布工作;利用全自动裁剪机可与CAD联机,也可由其自身的电脑中心控制,按照磁盘上的排料图文件,自动进行样板或衣片的裁剪;最后再由裁片标签机完成打号任务,使得裁剪车间再节约大量人力、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铺布质量得到提高,裁片的质量也更易于保证。
(4)灵活生产系统(FMS)在缝制车间采用柔性材料传送装置,如由柔性吊挂线将某件服装的所有衣片,按设定的程序依次吊挂传输到指定工位,改变了以往将衣片成捆传递带来的车间半成品堆放混乱、解捆和扎捆时间长、衣片易折皱、整烫工作量大等弊病。此外,自动绱袖机、自动纳驳头机、省缝机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缝纫机在生产线上的应用,使服装缝纫加工质量更容易保证,生产效率提高。
(5)烫整手段提高具有各种形状烫模的熨烫机,令服装的立体造型更加容易,免去了以往传统“推、归、拔、烫”的手工操作,外观质量易于保证。
1.3 服装工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一个电子技术时代和信息时代已经进入到服装生产领域中,各种微电脑、气动技术、激光技术及电子群控技术等科学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展望未来,一个技术密集型的服装生产形式将逐步建立,我国服装工业必将进入一个从设计到成衣制作高速化、自动化、高效率的新时代。
2 服装工业相关行业发展历程
2.1 纺织工业
纺织工业是将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进行纺纱织布,而将一些具有服用性能的纺织材料,即服装材料提供给服装工业生产成为服装,由此可见,服装材料的更新和发展是受到纺织工业发展影响和带动的,而服装材料的发展必然推动服装工业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服装材料的发展与纺织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产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及其产品有了长足的进步,纺织品从手工生产到机械生产,化学品染料也开始取代天然染料并不断地更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生产出粘胶人造丝,1925年又成功地生产了粘胶短纤维。1938年美国宣布了尼龙纤维的诞生,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生产技术再次快速发展。美国1950年开始生产聚丙烯腈纤维(腈纶),1953年聚酯纤维(涤纶)问世,1956年又获得了弹力纤维的专利权。到20世纪60年代初,纺织材料已不局限在天然纤维的使用,化学纤维已被作为服装材料广泛应用。随着纺织工业和化学纤维的应用,人们认识到各种纤维的不足,在利用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混纺互补的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天然纤维合成化,合成纤维天然化”的口号,世界各国对化学纤维(尤其是合成纤维)的改进和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纤维作为服装材料的基本形成要素,其发展使得服装材料品种繁多,形态及性能各异,它们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高科技的21世纪,并已能从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纺织工业所提供的服装材料已经成为服装流行的重要因素,新型材料的出现就会带来新服装的流行,服装材料在满足人们基本服用性能的基础之上更朝着科技化、功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以高科技服装材料提高服装的附加值,新型整理技术和功能性服装材料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对纤维的改变,物理改形、化学改性以及采用新材料等方法使化学纤维新品种增加,同时又采用了对织物进行的物理和化学的新型整理方法,从而使服装材料具有防水透湿、隔热保暖、吸湿透气、阻燃、防蛀、防霉、保健、抗菌、抗熔融以及防臭、防静电、防污等性能,为舒适服装和劳保、卫生等功能性服装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2.2 金属、化学工业
金属或化学工业所生产的包括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提供给服装工业的如挂钩、拉链、纽扣等扣紧材料以及用于服装包装的包装材料等辅料。辅料中的扣紧材料提供给服装生产,从最初的完全由天然材料制成到后来随着金属、化学工业发展所提供的合成材料、金属材料的纽扣、拉链等,降低服装生产成本的同时,由于也具备轻便性,保证了穿着的舒适。而包装材料更是具有保护服装,用以宣传从而促进消费的功能。
2.3 机械电子工业
机械电子工业生产的是金属材料和电子元件,提供给服装工业的如服装CAD、裁剪设备、整烫设备和缝制设备。以制作服装的工具为线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服装加工工具的进步是随着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而前进的,从而促进了成衣工艺的发展,推动了服装工业向前发展。
距今1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动物的筋线和骨针将兽皮和树叶这些取自于自然界中的天然材料缝合成片包裹住身体。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管状骨针和绕线棒等工具,都说明那时已经产生最原始的成衣工艺形式;公元前3000年人类进入到青铜器时代,铜针取代了骨针;随后钢针的出现又取代了铜针,但直到18世纪末,缝制服装的工具仍处于原始阶段,工艺方式一直是手缝操作。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兴起,英国人托马斯・逊特发明了手摇链式线迹缝纫机;30年代,法国人巴特勒米・西蒙纳制造了第一架有实用价值的链式线迹缝纫机;英国人艾萨特・梅里特・胜家兄弟设计了转速600r/min的全金属锁式线迹缝纫机。这时,人们制作服装已经由纯粹的手工操作进化到使用人力的机械操作。19世纪末,马达驱动的缝纫机问世,人们开始进行机械高速化、自动化及专门化的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起,缝纫机的转速已经从300r/min提高到10000r/min以上。1965年,美国胜家公司发明了自动切线装置,使缝纫效率提高了20%左右。至此之后,日本重机株式会社、美国格伯公司、意大利内基公司分别制造了数控(NC)工业缝纫机,使缝制工序程序化、标准化。
3 相关行业带动服装工业的繁荣发展
从纯手工缝制进化到使用人力的机械操作直至今天的机械化、自动化、高速化、专业化生产,服装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势必是由其他相关行业的进步和发展陪伴带动的。
3.1 纺织工业带动服装工业的发展
纺织工业与服装工业密切相关,它提供给了服装生产最基本的服装材料即面料和辅料,新型纤维及纺织技术的出现势必会带给服装不一样的穿着和外观感受。服装材料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也推动成衣工艺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新的风格的织物形态和新涂料的产生,将推动各种湿热塑形工艺、粘接缝制工艺的发展,从而改进部件的组合形式,促进旧工艺的改进和新工艺的产生。
新型服装材料的开发赋予了服装一些特殊的功能,迎合了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从业人员的穿衣需求,如潜水服、石棉服、航空航天服等。
3.2 金属、化学工业带动服装工业的发展
面料和辅料提供给服装生产,平分秋色。辅料作为服装材料的一部分在服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扣紧材料,看起来虽小,并且其价值对整件服装来说也是很低的,但是,如果对这些辅料选配得当,不但可以使它们充分发挥其功能性和装饰性,而且还会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服装的档次。除了其功能性外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利用其来提高服装的装饰性,甚至也在考虑及研发辅料的特殊功能,其发展必然影响和带动服装工业的发展。
3.3 机械电子工业带动服装工业的发展
现今机种类型纷繁,常见的加工工具和设备多达4000余种,主要有单缝机、链缝机、绷缝机、包缝机、缲缝机、刺绣机、锁眼机、钉扣机、打结机等缝纫机械;有打褶机、拔裆机、粘衬机、各种部件熨烫机和成品熨烫机等熨烫机械;有铺布机、电动裁剪机、模板冲压机等裁剪机械。机械设备的高速化、专业化使得服装生产的效率提高的同时又保证了服装的质量,使得工业化的服装及时并保质量的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穿衣需求。
随着电子计算机在服装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各种电脑自动排料、铺布、裁剪系统,色差疵点分辨系统,缝制功能的电脑控制系统以及将复杂工序组合成由单一机种完成的特殊机种,将会大量使用于生产过程,成衣的生产工艺无论方法还是组织形式都将产生质的变化。服装CAD技术中利用计算机实现三维款式设计、二维纸样绘制及纸样完成后的立体造型显示,提高数据的传输速度,简化系统的操作。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一种新的概念和模式即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CI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通过计算机硬、软件,将企业中许多单项自动化技术,如:柔性生产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管理信息系统(MIS)等日趋成熟的单元,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集成,使企业的生产管理迅速、准确、便捷,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周期等方面达到总体最佳,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先进技术及设备的引入,使服装整体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有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斌.服装工艺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关键词]产业集群效应;集聚度;区位商;纺织产业空间结构;产业链;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有三大理论支柱,即经济增长极理论、园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研究的焦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 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彼此相关联的公司、政府、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2]。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架构。因此,利用产业集群重构我国纺织行业产业空间结构既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环节上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空间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企业相互之间能够实现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 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相比较,在空间上接近的企业或机构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 首先,产业集群延伸了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产业链,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研发、试验、评估、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都进行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相关资源能够在集群内部进行合理分配,这有利于缩短交易时间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生产经营信息能够快速及时地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以交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有效与合理。 最后,集群效应推动了集群内部各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使得生产同一类型或同一种产品的相关企业聚集在特定地区内,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二、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日趋增多,且研究成果展现出诸多有益见解。 国外学者 Morosini认为,企业与集群内各种公共机构平台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了集体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集群企业共享散布在集群中的关键技术和商业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集群企业间的技术转移[3]。 MolinaMorales等对西班牙传统制造业集群内 288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虽然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同质性,但是各企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网络关系,这些独特的网络关系使得集群内企业对共享性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这些差异性可以解释各企业创造价值的不同[4]。 Omokazu等对日本的三个产业集群进行了调查,并验证了三种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垂直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与大学、跨产业经营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具有积极效应[5]。
Kanda和 Deshmukh的研究表明,协调好集群企业的供应链资源能够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并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所处区域的竞争力[6]。 Sirmon和 Hitt研究发现,集群企业会选择一系列资源来支持其经营活动,当企业所选择的资源与自身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这将有利于企业获得行业领先位置[7]。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效应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了两个市场,国内市场约占 80%,国际市场约占 20%。 一些纺织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了从加工贸易、OEM贸易到拥有自主品牌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链结构[8]。 顾志群等从核心技术、集群文化与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对集群绩效进行了衡量,并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价指标予以量化,由此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9]。
罗国勋等分别从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等角度,对依托企业集团的小企业集群、中卫型小企业集群、空间集聚小企业集群、市场型小企业集群和网络式小企业的集群绩效进行了分析论述[10]。 卞继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绩效棱柱的思想和方法,构建了产业集群综合绩效评价系统,并从利益相关者满意、战略、流程、能力和贡献五个内在相互匹配的维度对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11]。 宁军明认为,要提高产业集群绩效和促进集群发展,除了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优化集群结构与改善治理质量[12]。 姜鑫和罗佳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产业集群在结构、行为与绩效三方面还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每一产业集群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发展欠佳[13]。 吴义杰、何健指出,在产业集群的衰退期,某些关键因素的改变导致了集群的衰亡,因此在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必须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空间[14]。 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紧迫而重要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15 16]。 黄建康和蒋伏心认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王娇俐等认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外部拉动机制转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机制[18]。 蔡绍洪和陆琳认为,产业集群的动态共生稳定条件取决于集群企业博弈收益差距程度、实现自身收益变化方式等因素[19]。从现有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从主观方面对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进行了研究,但对纺织企业产业集群的数据分析及定量方法应用性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现状进行描述;其次,运用区位商法对全国各地的纺织产业集群进行量化,对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进行排序;最后,对各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现状加以比较,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三、研究设计
(一) 现状分析
在中国加入 WTO之后,纺织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竞争。 由于集群产业比单个公司竞争更为有效,因此加强对纺织产业集群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优化与升级,这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纺织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最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种植到产品加工,纺织业每个环节的比较优势都很明显。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集中分布在山东、江苏、福建、浙江、广东这五个省份,总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强北弱”的特点。 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中心的统计,山东省诸城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男装名城”,山东省王台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机械名镇”,江苏省金坛市被中国纺织协会授予“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童装名城”和“第六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等等。 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纺织行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加大和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纺织产业的生产规模在趋于稳定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新的产业定位:一方面加快产业水平的提升、发展;另一方面加速向内陆梯度的转移,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相继形成了一些纺织产业相对聚集地,其中有些还是起点较高的纺织产业集群区域[20]。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情况如图 1所示。
图 1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分布图
在实现纺织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西部有些省份的纺织工业园区建设已见雏形。 比如,西安现代纺织 产 业 园 于2009 年 4 月被批准设立,它是以承接西安地区纺织企业外迁改造为依托,以全省纺织产业链企业入园提升为基础,以吸引东南沿海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为目标的专业化、新型综合产业园区。 2010年 11月,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成为全国第十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中被新授予的五个基地之一,也是全国 28个纺织产业基地中唯一一个在西部地区的基地。 在国务院最近批准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被首次列入重点建设项目[21]。 纺织工业是陕西经济发展中传统的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发展相对快速的产业,但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原有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已无法适应政府规划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大量东部沿海纺织类企业也面临着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等问题。 由此可见,新型产业园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可谓是“顺势之举”。
与此同时,建设中的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称号,日本伊藤忠公司、正邦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美特斯邦威集团(集团区域总部中心)、埃迪蒙托居室用品有限公司(家纺产业项目)等四户重点招商项目已签订入园协议,四个项目总投资达 6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 1 8万个,建成后年产值可达 200亿元。 另外,国内著名企业杉杉集团、雅戈尔集团等也有投资意向。 延长的纺织工业园产业链为加快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进程奠定了基础。 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在积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快了在纺织服装产业后加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商贸流通等方面的发展,不断扩大、提升合作领域和层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印染、服装设计加工到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极大地带动了咸阳纺织企业做大做强。
自 2002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开始试点后,纺织业工业总产值从 2001年的 9626亿元增加到 2010年的 40839 16亿元。 2011年 1月至 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 10 5%,增速较上半年提高 0 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5 7%,较上半年提高了 0 1个百分点[22]。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部和西部的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41%和 27 5%(高于东部 10 3%的增速);中部和西部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27 8%和 25 9%(高于东部 16 6%的增速)。 “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的整体布局将继续西进。 预计“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将基本形成发挥东部、中部和西部各个区域优势的产业布局体系,纺织业经济总量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到 2015年,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比重将由 2010年的 17%提高到 28%[23]。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能够使区域纺织业的外部经济规模和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并能带动集群内外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有利于获得较大的区域经济效益和不断提升盈利能力。 纺织业发达省份的成功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纺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研究方法
在区域层面产业集群的评价研究中,识别产业集群的方法主要有波特案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法。 波特案例分析法需要依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这限制了客观性数据的收集;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基于以往资料和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它在反映产业的动态变化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区位商法是西方国家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是辨认产业集群的常用工具,用区位商法计算的集群集聚度能够反映区域主要产业特性,而且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计算方便。 因此,本文采用区位商法,以我国纺织行业为例对产业集群集聚度进行实证分析。
区位商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它指的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区位商法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判别方法,其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一般来讲,LQ =(Eij/ Ei) /(Ekj/ Ek),其中 Eij指 i地区产业 j的工业产值,Ei指 i地区工业总产值,Eki国家 k产业 j的工业产值,Ek指国家 k的工业总产值。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明确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 L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LQ值越大,专门化率也就越高。 当某一产业的 LQ值大于 1时,则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显示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某产业的 LQ值越大,则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显著,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四、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 2010年至 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并选取了全国 31个省市行业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同时,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 1: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的纺织产业集群现象。
假设 2: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纺织产业集群现象不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国纺织产业为例进行了产业集群识别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业在江浙一带、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几大区域,特别是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宁夏这 8个地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带,产业集群内的纺织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区位商(尤其是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在识别中国产业集群现象方面是合理和可行的,且检验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这说明在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方面,经济发达程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说明,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是判别中国纺织产业集群集聚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园区内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区域纺织业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加,这对推动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纺织产业的集群集聚度仍然不够,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很不平衡,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在自身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适时吸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功的经验,提出适合当地纺织企业发展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科技进步、品牌建设、产业转移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部与东部产业集群的过渡与衔接。
(一) 搭建产业平台,科学引导产业聚集
作为政策措施的制定者,政府应在产业发展方面尽量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自身在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地方政府应以现有的以及新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关的计划与措施,实现东西部纺织产业集群的良好衔接,科学引导纺织企业进行产业聚集,增强集群内部企业总体生产能力,扩大集群的影响力。 政府在对待纺织产业集群园区建设方面要区别对待,尤其应对西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在资金、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聚集度
各个地区应当根据掌控的资源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依靠产业集群来提高纺织产业发展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在遵循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升级的规律基础上,把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促进产业链的有效调整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从单一的行业模式向产业集群的过渡。
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比较成熟的地区(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的水平,培育东部沿海地区的特色品牌,注重质量和品质的提升,提高品牌贡献率;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强的、附加值高的纺织产业,地方政府要对东部地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纺织产业转移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鼓励与支持。 在中部地区,已建立纺织工业园区(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重庆市涪陵区龙桥工业园区)的地区要引进大批纺织企业入驻,积极发展县域、镇域的特色纺织经济,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新型基地或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培育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吸引同类及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向基地或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 在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原材料、土地、能源等优势,在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实行节能降耗、绿色生产等工作,积极发展棉纺、毛纺、丝绸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力争赶超中东部地区。
(三) 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 加快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首先,企业要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品牌的创建意识,提高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整合能力。 其次,应充分开发品牌无形资产,通过引进品牌资产来实现品牌的扩张和延伸。 最后,应加快推进我国纺织企业的品牌化进程,开展纺织品牌企业创建工程,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吴迪.纺织业科技攻关六大重点[J].毛纺科技,2009(4):2829.
[2]顾志群,沈友娣,康君.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4648.
[3]罗国勋,汪少华.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其绩效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6):7072.
[4]卞继红.基于绩效棱柱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21):6063.
[5]宁军明.产业集群的结构、治理与绩效[J].企业经济,2008(4):115118.
[6]姜鑫,罗佳.中国工业产业集群的结构行为与绩效数量化评价研究———基于 SCP范式的产业集群主成分分析
[7].工业技术经济,2008(1):108111.
[8]吴义杰,何健.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0(5):181184.
[9]黄速建.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0]卢锐,杨忠.市场开放、产业集群与东陇海工业园的战略转变[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2):14.
[11]黄建康,蒋伏心.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苏南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2):14.
[12]王娇俐,花磊,王文平.基于集群企业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11(8):6468.
[13]蔡绍洪,陆琳.基于主观博弈的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稳定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1(5):4246.
[14]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5]西安纺织产业园区列入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EB/ OL].[201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