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时间:2023-10-15 10:1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教学资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13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67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基础、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以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为目的,集观念、师资、内容、方法、制度于一体的整体建设,其宗旨是建立结构合理、理念先进的教师队伍,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程测量技术》作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集理论性、科学性和专业性于一体,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对工程领域对工程测量工职业技能要求及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工程测量技术》资源库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制作了包含多媒体课件、教学讲义、视频、任务工单、试题、习题、仪器动画等资源的多媒体网站;编撰习题、实训指导书,建立了《工程测量技术》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平台。解决了《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资源简单乏味、教材内容明显陈旧落后、学生自学和复习不方便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问题。

二、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传统的教学资源和方法显现出了的局限性,因此,在网络平台上,利用flash技术,建立课程资源平台,将教学画面直观化、动态化、交互化,将教学思路融合到动画之中,丰富教学内容,课件中包含大量动画、视频、使原来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改革探索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目前教学团队中存在的教师学历和职称不高、教学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我们做了探索和改革。

第一,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本课题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带年轻教师,使得团队中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老教师的业务基础和实践经验与年轻教师的活力得到了合理配置,从而使得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得到了优化。

第二,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开展座谈会、观摩会、学术报告会等教研活动,岗位培训、下企业锻炼、导师带徒等形式,让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业务实践锻炼,并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学术活动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改革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重在培养学生工程建设中的工程测量能力。因此,结合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过程中分为课程任务设计、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及顶岗实践四个环节,以不同工程类别测量工作为依据组织教学过程。

通过工程建设进程分析工作任务,进而构建教学项目,由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分析知识点、技能要求和人才素质培养要求。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整个课程共安排3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将依据单元教学设计进行授课。

(三)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分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技能训练三个大类。单项技能训练,依据测量作业规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技能培养;综合技能训练,依据工程建设实际作业流程,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顶岗训练,依据岗位要求,由“师徒传乘”模式开展顶岗教学。

2.实践教学加强

在“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工程测量实习基地以改进和完善实训条件,提高教学演示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及掌握,培养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六步骤”教学法,教师角色由教授者转变为咨询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网络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题组建成了《工程测量技术》课程资源库,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查阅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该课程网站架构合理,创建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模拟动画、项目施工视频、习题库、试题库、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学习辅助内容,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来更加直观地对教学内容加以表现,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形成了集“教师教授,学生自学,网络互动”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远离学生生活的项目施工过程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增强学生理解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五)科学的管理机制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资源库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它进行长期的质量监控,维持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对资源库建设实行科学管理。

第一,实行课程负责制。对于该课程资源库建设实行课程负责制,提出由课程负责人督促,主讲教师分工协作的方式完善和优化教学资源。

第二,形成监督机制。资源库建设项目组采用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指导,包括授课计划、课程教案、教学课件等;对于网站的建设、维护、更新内容进行检查和评定。通过对资源库建设过程和质量的监督及指导,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得到规范,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四、课程资源应用与教学实践效果

(一)课程资源应用

课程资源库建设遵循边用边改的原则,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1.课程资源丰富。《工程测量技术》课程资源库已完成的教学素材有:课程定位、教学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电子方案、学习方法指导、教材、拓展知识、课件、教学视频、动画、图片、测量工考核试题、习题集、工程案例,丰富的资源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2.使用率高。丰富多彩的教学和学习资源能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建立了包括在线作业与测试、在线答疑、交流论坛等功能的师生互动平台。

3.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在资源库的不断完善过程中,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使教师对项目化教学有了深入的认识,树立了以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实践效果

《工程测量技术》教学团队针对课程资源库及建设和应用对毕业生、在校生进行了调研,有90%的毕业生认为建设课程资源库很有必要,毕业生经过专业综合实训之后,其专业知识及技能都再次得到了巩固和强化;93%的在校生也对资源库建设表示积极态度,他们认为《工程测量技术》课程资源库中有模拟动画、施工建筑视频、施工案例、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等生动的资源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认识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六步骤”教学法,能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加了解今后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作业程序和专业技能要求,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2篇

关键词 教学资源库 课程标准 资源共享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背景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力度的构建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相应的教学资源建设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出现“有路无车”或“有车无货”的矛盾。教学资源建设简单化,教学资源建设不规范等现象突出,致使网络资源及现代教学设施利用率低,没有真正实现区域、行业、同类院校之间资源平台的共享[1]。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一)为专业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提升课程及资源开发能力

全国高职院校区域和实力分布不均衡,很多院校政策力度欠缺、资金匮乏、实训条件不足、课程与教学资源层次低,教师的教学改革能力亟待提升。鉴于此,建设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网站综合开发》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切实满足教师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资源需求。

(二)为广大学生和其他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教学资源

广大的在校生对课程学习需要大量权威、完善、有效的优质学习资源。利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带动同类院校的跨越发展。同时,行业和企业人员也可以利用该平台满足自主学习需要[2]。

(三)带动专业群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网站综合开发》课程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课程,建设好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必将带动网络技术专业群中其他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推动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改革水平,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 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本文从课程标准、教学课件、企业案例库、数字化理论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录像、习题库、试题库、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建设内容的探讨及建设,已经建设成的教学资源平台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网站综合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

(一)课程标准

综合分析《网站综合开发》课程在网络专业职业岗位中的作用,与企业专家联合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的对应关系,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提供基本框架方案,同时为具备区域或行业特色的院校留出特色空间。

(二)教学课件

结合企业项目案例开发配套的教学课件,帮助学习者更好的融入课堂,理解知识,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三)企业案例库

与企业专家汇总、整理配套的企业案例,使学习者接触到企业的实际项目,通过项目的开展来积累实战经验。

(四) 数字化理论教材

以“够用”为原则,编写为项目案例服务的数字化理论教材。

(五) 实训指导书

与企业专家联合设计开发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实训指导书,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明确学习者在课程中达到的能力要求。

(六) 教学录像

以项目的开展为依据,开发配套的教学录像,帮助学习者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七)习题库

以项目的任务分解为依据,与企业专家联合开发兼顾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习题库。

(八) 试题库

以岗位目标为依据,开发突出岗位能力的试题库。

(九) 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习者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突出学习者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

图1 《网站综合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

四、结束语

作者在《网站综合开发》课程中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实施项目教学,整合企业优质资源,建设了符合高职特色的数字化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为同类院校间实现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

参考文献:

第3篇

>>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改的探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概论》中的应用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环境保护概论》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科公共选修课《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能源与环境保护 人类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环境保护 关于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城市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分析 公民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与环境保护 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研究 矿山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 水工建设与环境保护探析 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 市政建设与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涵括课程各章的全部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功能模块包括“课程教学”、“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微课视频”、“在线测试”、“学习指导”、“交流互动”等,有力保障学生在课程信息平台上全面学习的性能要求。教学平台首页见图2。

本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网络软件技术即Apache+PHP+MYSQL,组建了流行的B/S三层软件体系结构:

用户界面层――主要提供用户的操作界面和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用户通过客户端电脑的IE浏览器与系统在用户界面层进行交互。客户端网页采用HTML+CSS+JavaScript技术进行开发;

业务逻辑层――主要完成客户端的业务逻辑和服务器端的业务逻辑管理功能。在服务器端响应用户界面层的用户请求,执行任务并从数据层抓取数据,并将必要的数据传送给用户界面层。部署Apache Web服务器软件,采用开源且流行的PHP程序语言来进行业务处理,能够满足至少200学生同时在线学习的响应要求。

数据层――主要负责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维护功能,它响应业务逻辑层的请求,访问数据。该层存储了本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各种数字资源。部署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来管理系统的课程相关数据。

(2)创设手机微信订阅号教学平台

为方便学生学习,本课题组还开发了《环保概论》课程手机版微信订阅号,其主要功能包括:“各章节概览”、“群发预告”、“投票”、“在线测试”、“交流互动”、“环保术语自动回复”等,涵括本课程各章主要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利用手机终端进行便捷学习的需要。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与持续改进

课题组教师开发《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应用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与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4]的分层教学,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率。

1.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1)课前预习:教师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平台网址、手机订阅号二维码,学生可通过登陆本课程教学平台网址、读取手机二维码进入订阅服务号,获取各章节相关教学资源进行预习。根据各章节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学生可点击“课程教学”栏目了解各章节主要教学内容,还可点击“微课视频”等栏目学习重难点知识。由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课堂学习:教师导入新课并讲授课程知识,重点利用本课程“虚拟仿真”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教学难点问题进一步详细讲解;或者利用本课程制作的现场实训视频,加强学生的感性理解;或者利用本课程制作的小游戏,开展课堂教学互动。由于开展了有效的课前预习,部分班级还可尝试开展“翻转课堂”[5]的教学尝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课后复习与测试:学生可在课后再次进入本课程教学平台,巩固课程学习内容,在线测试并提交答卷;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点击友情链接的常用环保网址,了解学习更多环保资讯,提升学生的环保素养;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留言,老师将尽快答疑。

实践教学证明,通过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以生为本,实现分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度提升约35%,课堂活跃度提升约30%,章节测试学习成绩提升约12%(表1)。

2.教学反馈及持续改进

为实现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持续改进与建设,课题组设计开放式调查问卷,在教学实践过程收集师生的评价反馈意见,教学反馈调查问卷反映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要点:①课程资源的信息化程度交互性(网络版、手机版);②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代表性;③课程仿真教学资源是否易懂易学;④课程信息化资源用户界面优化性能;⑤课程信息化建设持续改进建议。

在每轮开展课程教学结束后,课题组都将对相关教学的师生开展问卷调查。在分析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将系统总结存在问题,不断完善本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使其更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以实现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持续改进。

四、结语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突出本校环保专业及“双师型”师资优势,通过自主研发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独具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仿真软件和课件,充分发挥教学信息资源化的优势,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大大提升了专业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毛丽娟.人本主义――构建网络教育的哲学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4(1).

[3]张其志.教育科学研究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第4篇

【关键词】“网站建设综合实训”课程 混合式教学资源库 建设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34-03

教育部 2011 年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决定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引领,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开始尝试通过信息技术将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及终身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混合式的教学改革。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渗透进课堂教学,通过教育途径的延伸,线上线下学习的结合,实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从建设目标与思路、建设内容、实施方案、应用成效、特色与创新等方面对“网站建设综合实训”课程混合式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进行探索,以突出教学特色创新,大幅提升线上线下教学成效。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职业教育理念与远程教育理念混合,将网络资源的在线学习与离线学习混合,将传统教学资源与数字化资源混合,将真实环境的学习方式与虚拟(网络)环境的学习方式混合,构建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相融合的混合式教W。

(二)开发多样性混合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优化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在改进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设计一套切合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课件、助学视频及动画、试题库、学习评价体系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三)突出自主学习,强化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活动为导向,将传统学习方式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学习优势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上下工夫,关注学习过程,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力求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

项目以“教学团队集中学习讨论与培训(领会相关资源库建设理论)到企业、同类院校调研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进行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元素设计与开发(包括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教学模式重构,混合式教学资源整合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项目研究总结,评价并进一步改进优化教学资源”的思路开展研究。

二、建设内容

通过对课程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深入融合,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教学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整合立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互动性强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课程线上线下“双互动”,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最终使学生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面授教学设计。课程将“翻转课堂”理念运用到教学中。以分组教学的形式,将班级学生分别划分为 6 组,每组6-7 人,每组设组长 1 名。教学环节按照企业项目开发过程,穿插角色扮演。计算机网站建设实训室被拟为“广西南宁欣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担的工作任务是某商务网站投票系统、注册系统、留言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学生分别扮演网页(美工)设计师、Web 软件开发设计师的角色,教师分别扮演客户、项目经理的角色。

在课堂教学面授过程中,围绕网络学习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通过小组课前汇报、撰写计划、案例分析、协作学习、编码调试、作品评价等教学活动环节,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同时,课堂教学中的资源都可以从网络教学平台中获取。

(二)网络远程教学开发。课程提前一周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工作任务。网站资源库的网络教学对课堂教学提供全方位的导学助学支持。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提供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选择学习媒体和学习开发工具、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和在线交流等。

在网络教学中,适时导学材料、作业、辅导资料、知识拓展资料等学习资源;定期组织在线测试和集中辅导;策划组织在线答疑、主题讨论、典型例题与案例解析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在线导学、定期实时辅导和集中面授辅导等方式的结合,保证导学助学服务不间断地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三、实施方案

课程一般按照 5 个课时进行单元设计编写。以模块 1 中第四个工作任务投票功能实现为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其中线上学习 2 个课时,线下学习 3 个课时。

(一)课前准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领取工作任务单,浏览和下载资源对投票功能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与组员之间讨论交流,进行学习资料收集与整理,制作项目需求分析,并根据项目需求分析,进行投票功能设计,确定制作方案。

(二)课中讲授。课中讲授可从以下步骤展开:(1)针对学生网络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提示学生疑点、难点的解决思路;(2)学生小组分工协作,完成程序开发、编码单元调试和集成调试;(3)教师对各小组执行进度和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提出整改意见;(4)学生课内讨论交流,根据教师建议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5)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布置下一个工作任务。

(三)课后巩固。学生将作品修改完善后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给教师,教师在平台上批改作业并给予反馈。师生在学习平台上针对教学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拓展内容。

课程教学资源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与开发,主要见表 1。

四、应用成效

教学资源实践环节经历了两个课改班级的课程教学(即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按照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新编制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校本教材等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学生成为主体,对学习内容兴趣增大,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慢慢参与到项目中,体验工作角色的魅力。其次,学生能够自主思考、探索,进一步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了学习的途径和渠道。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明显增强,课堂授课学习氛围有较大的改观。

同时,第一阶段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课时限制,一开始选取的教学内容难度偏大,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线上工作任务,增大了线下教师课堂教学指导难度。二是学生网页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自主开发设计网页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难以自主开发网站,优秀学生作品较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第二阶段实践教学环节中,课题组成员反复研究总结,并提出改进方案和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一是对现有的教学内容筛选和提炼,寻找适合课堂教学的企业实际项目,修订出切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进一步进行线上线下学习时间分配和资源建设。二是搭建“网站建设综合实训”课程资源库网站,丰富课程资源库,为学生课后学习和探索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经过两个阶段的教学实践研究,课改班级学生较非课改班级在课程综合成绩、网站开发综合能力上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如图 1 所示。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完成实践教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88 名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如图 2 所示。

五、特色与创新

(一)与竞赛项目对接的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积极探索新思路,开发微课视频、制作助学游戏、搭建课程网站,将所有教学资源集成在一个平台。既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V、教学计划、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等教学资料,又涵盖了教学课件、课程素材、学习手册、优秀作品等教学资料,资源强调多而精,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课程多媒体资源库,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将课程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结合相关竞赛标准,在教学目标上提出高要求,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网站规划、网站功能设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使用动态网站技术独立完成建站工作,对现有的成熟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团队合作完成小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产品的测试与维护。真正做到以教学资源促进竞赛项目,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二)创设“工作室制”的资源学习环境。引入企业“工作室制”的教学环境设计,将企业真实环境带入课堂,教学环节按照企业项目开发过程,穿插角色扮演。模拟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设计,重在全面培养其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与规范等综合素质。

将企业项目开发流程贯穿课程教学环节,严格按照“网站策划网站整体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站测试网站上传网站更新维护”整个标准的企业网站开发过程进行设计,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边“用”边学。

(三)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深度挖掘企业资源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契合点,利用企业资源更好地改善课程教学质量。依托企业资源,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重构课程内容体系,结合岗位分析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教学内容,使得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课程教学整体水平。

内容重构以就业岗位定位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作为重要依据,课程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教学内容,以 3 个子项目12 个典型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参与网站项目制作,亲自体验“网站策划―网站整体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站测试―网站更新维护”整个标准的企业网站开发过程。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对接就业方向,接轨就业岗位,切实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企业资源的注入使课程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该混合式教学资源已经实际运用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班级的课堂教学。对完成实践教学的专业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通过混合式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浓厚,迟到旷课率减少,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所提高,改变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也提升自学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建钢.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强光峰.科学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四个关键[J].基础教育参考,2015(7)

第5篇

关键词: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69-03

一、引言

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能够对课程教学产生影响的各类资源的统称,它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课堂提出的问题、学习交流和反思的过程等。生成性教学资源以开放、互动、动态、多元[1]为特征,是当前网络空间课程最具优势却又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它的缺失往往导致网络空间课程的教学实效不佳。

曹传东、赵华新在对MOOC学院中评分最高的“财务分析与决策”课程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后发现,尽管课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能得到解决,但学习者情感交流较少,社会互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2]以此对比当前MOOC、微课、名师课堂等网络空间课程在线报名者众,看似被热捧,但学习者的学习可持续性和通过率不高的现实,我们不难发现:生成性教学资源建设问题正是当前许多网络空间课程建设中隐藏的不足和缺陷。

香港大学的杨玉芹直言“MOOC要获得持续性发展,必须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模式,使学习者沉浸于持续的对话、交流和反思过程中,进而实现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反思性和个性化学习”。[3]这就必须通过加强网络空间课程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与“共享”的功能,实现网络空间课程的个性化重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建设生成性教学资源,重构充满在线对话、交流和反思的课堂。

二、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的方向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出现是伴随着教学行为的出现而出现的。它秉承建构主义理论,将教学视为一个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而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非预期的、再生的、内源性的、现实性的[4]生成性资源将不断涌现。

1.学习者的构建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对知识的新理解。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知识无法通过教学过程直接灌输给学习者,他们必须整个参与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的意义,[5]而这一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就表现为课程的学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是主体,负责对外部的知识进行辨别、提取、加工、消化、运用,它们构成了课程生成性资源的一部分。网络空间课程与传统课程不同处在于通过信息的数字化处理,这些原本存在于学生脑力劳动中的活动,能够通过网络空间中展现出来的文字由“空无”变为外显,在学习者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中呈现出来,而学习者的广泛参与性预示着该部分资源数量将极为丰富。

2.参与者的互动

课程是参与者交互作用形成。正所谓“教学相长”,教与学的交互是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交互就会有撞击,就会有火花,就会有“温故知新”和“举一反三”,而这恰是课程学习的魅力所在。正如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所言,“建构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除非是从广泛和普遍意义上而言)。作为一种模体,它自然没有起点和终点;但它有界限、交叉点或焦点。因此建筑在模体基础上的课程模式是非线性的、非序列性的,但它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课程越丰富,交叉点越多,构建的联系性越多,随之意义也就越加深化。”[6]换而言之,课程绝非静态僵化不变的东西,它体现为课程参与者的互动过程,是动态变化不断生成的,在整个生成过程中,每一位课程参与者既是课程的建设者,也是课程的使用者,具有二重性特征。

网络空间课程的优势在于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使跨时空交流越来越接近于面对面互动,另一方面令课程参与者的交互过程得以在网络学习空间上再现,激励更多者参与其中,使互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断扩大。

3.学习过程体验

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精神体验非常重要。由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受环境影响的,不同的情境设计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而学习的环境条件,诸如客体、人、符号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对学习效果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的吸引人程度、学习参与者的合作意愿、互动交流的融入度、与真实场景的接近度等都会作为学习者学习精神体验的一部分。它们在课程内展现出来属于课程生成性资源,同样是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这方面来说,网络空间课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优化学习者在传统课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体验,但也绝不意味着在改善学习过程体验方面,网络空间课程将无所作为。即便除去在线仿真实训等节省成本方面的优势,网络空间课程所分享的他人体验就足以有效刺激或抑制新的学习需求。正如电影开播前的首映式和花絮热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票房一样,分享部分学习参与者在个人网络学习空间里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为学习者参与课程学习热身。教师所需做的是将这些精彩片段剪辑出来,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分享给更多受众。

三、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的内容

尽管课程的生成性资源很重要,需要课程建设者有意识地去收集、提炼、运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生成性资源都具备足够的效用,网络空间课程尤其如此。在建构主义理论者看来,只有在网络空间课程中形成的、对学习者知识建构有益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才是有效资源。 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能够激发学习动力的资源

该部分内容之所以称为生成性资源,是由于学习者情况不同,步调各异,难以统一预设。例如有针对性的、带有启发性的主题内容,能够先激发一部分参与者率先进行学习示范,进而带动更多的学习者加入,这些内容许多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情况临时生成的。又如能够产生学习诱导的他人学习体验分享,以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参与者加入学习过程,还有教师根据学习者特点而设计的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等等。

2.能够促进知识理解的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能够促进知识理解的资源是网络空间课程建设中犹为重要的部分。它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模仿真实情景的模拟再现,其中一部分情景是预设的,而学习者的反应和理解逐渐加深的过程则是生成的。此外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教学参与者提供的大量外部资源和新的信息,在课程中都属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

3.能够优化学习体验的资源

课程教学必须要考虑学习参与者的学习体验。虽然所有的学习体验都是私人化的,但也有一些体验能够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分享这些体验能够促进学习参与者之间的学习情感交流,增强学习者的融入感。能够优化学习体验的还有课程的管理信息,如学习要求、作业要求、学习交流互动行为准则等,这些信息构建了学习参与者交流互动的基础。学习后及时反馈评价,如成绩评分、错误提示、有针对性的知识回顾或幽默风趣评价等,它们有助于优化学习参与者的学习体验。

4.能够分析学习成效的资源

互联网的一个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寻找学习者学习的规律和在学习中不易被发现的缺陷和不足。这其中两项数据资源对学习者较为重要:一是个人学习者自身学习成效分析数据资源,它包括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习惯偏好分析数据、各知识点掌握程度分析数据、重点知识缺漏数据等;二是根据大数据原理对众多学习者学习成效进行分析的数据资源,它包括难度系数及易错知识点分布数据、学习习惯偏好分布统计数据等。这些数据都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对增进网络空间课程的学习有所裨益。

四、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的基本策略

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的成效,离不开一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例如学习程序的安装、操作、交互等活动便于在智能移动终端上进行,数据分析能够在后台自动汇总,资料的收集、归总、分类、储存、展示、查找便于一键操作等等。与此同时,作为普通一线教师,在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方面还具有软硬件程序难以企及的拓展空间。

1.基于课程文化的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授业解惑”,而是“传道”。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是教师存在的首要理由。即便是网络空间课程,只要有教师存在,“道”就必须存在。在《原道》一文中,韩愈是这样解读“道”的, 所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可见韩愈文中所说的传“道”,实质是构建“仁义”的课程文化。网络空间课程依旧是课程,同样需要构建起相应的课程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当仁不让,必须是课程文化构建的组织者和第一责任人。教师需要在与学习者的交流互动中构建起从事相关职业的职业原则、伦理价值、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其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案例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与课程参与者分享,课程文化的构建过程也可以作为评价课程质量的一个指标。

2.基于人际关系的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

课程不仅仅能够传授知识和技能,它还能构建起基于课程的人际关系网络。在酒精和药物滥用的治疗过程中,通过群体辅导和小组互动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治疗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能有效维持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它是学习的助推器。

网络空间课程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借用网络学习平台建立、增进、深化基于课程学习行为之上的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分享彼此的文化背景、家庭条件、教育状况、工作经历、同伴关系等信息,构建基于网络空间课程学习的人际交往圈,形成共同的学习经历,这对于提高课程学习成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师需要在网络空间课程教学中,基于网络有意识地构建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以此作为推动学习向前发展的基础,这些基于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关系网络作为课程生成性资源的一部分,成为课程与课程参与者之间联系的纽带。

3.基于学习习性的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

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行为中会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习性,这些习性能够透露和反映出学习者参与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习惯、情感、态度等内容,并对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必须善于利用及时公布的课程管理信息,提炼多数学习者在网络空间课程中习得的、具有导向作用的相关资源,使之作为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的一部分,影响更多的学习者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和养成个人的学习习性,如课前预习、搜寻、探索、交流、答疑以及课后分享、辨析、巩固、深化等。

4.基于工作场景的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建设

3G实景课堂的出现,将一部分真实的职业场景引入课堂,使学生学习时犹如身临其境,可以感受职场氛围,培养职业意识,[7]岗位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课程学习中都可能真实再现。

在网络空间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经常出现的错误、问题、脱离实际的解决方案等等,都可以通过仿真模拟系统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特定的工作场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全程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试错过程,使之成为网络空间课程生成性资源的一部分,供其它学习者借鉴、参照和学习。

毫无疑问,尽管网络上分享的海量优质课程资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缺乏足够预设课程资源的压力,但教师并非坐拥此类资源而无所作为。高明的教师犹如高明的厨师,不仅要知道如何去找寻适合自己风格的优质原料,还要知道如何针对客户的偏好和需求合理搭配,乃至引导顾客更优质地体验进餐的愉悦过程。

成功建设一门网络空间课程,远不是教师向学习者传递预设性课程资源那么简单(无论这个预设性资源是来自MOOC、微课或是其它网络平台的优质资源),课程是生成性的、活的,教师要做的是利用网络空间平台,将课程教活,增进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启迪学习者的心灵,进而对学习者产生深层的、文化上的影响,这既是网络空间的最大优势所在,也是教师可供发挥和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玉华.生成性教学的涵义与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125-126.

[2]曹传东,赵华新.MOOC课程讨论区的社会互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6(3):39-44.

[3]杨玉芹.MO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4(6):6-10.

[4]李炜.生成性教学资源调查研究――以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7(3):60-62.

[5]桑新民.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0-55.

第6篇

【关键词】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库;素材资源库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流程问题的提出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广大教师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由于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和技术性,使得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存在较大的难度。为了提高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效率以及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必须统一标准,保证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便于传播,制订学院教学资源建设流程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的统一要求

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和对外购买等方式进行。对于特色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即使是购买的教学资源,也要根据教学对像和要求的不同,补充、调整和修改原有教学资源。

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一般由主讲教师组织本课程教学团队开发;对于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一般由专业带头人组织本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开发。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的流程规范

(一)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流程规范

1. 开展专业调研,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对全国各个区域本专业或行业分布、产业布局以及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了解行业、企业、本专业的现状等,最终提交专业调研报告。

2. 制定专业资源建设计划,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人员分工、时间安排、验收要点等,最终提交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

3. 确定专业资源库结构,根据“专业教学资源元素” [1]框架制定本专业教学资源栏目和结构,以图或表格形式列出资源的一级目录和二级目录,以及说明,最终提交本专业教学资源库结构图或表格。

4. 搭建专业资源平台,根据已确定的专业教学资源结构图,建设专业资源网站,以及数据库,最终提交专业资源网站框架。

5. 整理遴选资源内容,分类搜集并分类整理相关专业教学资源,选择合要求的资源并对内容进行审核,最终提交纸质和电子质专业资源包。

6. 编辑加工资源内容,根据“资源要素技术要求” [1]加工处理资源,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统一资源格式,填写资源编目表,最终提交数字化教学资源包、资源编目表。

7. 上传资源,将处理好的资源按资源编目表属性要求上传到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相应栏目中,最终提交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

8. 测试检验资源性能,根据用户的使用体验与反馈,对资源进行纠错、调整与更新,最终提交用户意见与资源测试记录。

(二)课程教学资源开发流程规范

1. 开展课程调研,通过对企业、高职院校和毕业生进行调研,了解课程现状及改革方向,最终提交课程调研报告。

2.制定课程资源建设计划,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人员分工、时间安排、验收要点等,最终提交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

3. 确定课程资源库结构,根据“课程教学资源元素” [1]框架制定本课程教学资源栏目和结构,以图或表格形式列出资源的二级目录和三级目录,以及说明,最终提交本课程教学资源库结构图或表格。

4. 搭建课程资源平台,根据已确定的课程教学资源结构图,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网站(也可以是整个教学资源网站下的一个版块),以及数据库,最终提交课程资源网站框架,或职教使用干线课程空间。

5. 整理遴选资源内容,分类搜集并分类整理相关课程资源,选择合要求的资源并对内容进行审核,最终提交纸质和电子质的课程资源包。

6. 编辑加工资源内容,根据“资源要素技术要求” [1]加工处理资源,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统一资源格式,填写资源编目表,最终提交数字化教学资源包、资源编目表。

7. 上传资源,将处理好的课程资源按资源编目表属性要求上传到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相应栏目中,最终提交课程教学资源库平台。

8. 测试检验资源性能,根据用户的使用体验与反馈,对资源进行纠错、调整与更新,最终提交用户意见与资源测试记录。

(三)素材教学资源开发流程规范

1. 开展素材调研,通过对各个专业的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素材库的需求,最终提交调研报告。

2. 制定素材资源库建设计划,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人员分工、时间安排、验收要点等,最终提交素材资源库建设计划。

3. 确定素材资源库结构,根据“素材资源元素”[1]框架制定素材的资源结构,以图或表格形式列出资源的一级目录和二级目录,以及说明,最终提交素材资源库结构图或表格。

4. 搭建素材资源平台,根据已确定的素材资源结构图,建设素材资源网站(也可以是整个教学资源网站下的一个版块),以及数据库,最终提交素材资源网站框架。

5. 整理遴选素材内容,搜集并分类整理素材资源,选择合要求的素材并对内容进行审核。最终提交素材资源目录。

6. 编辑加工素材内容,根据“资源要素技术要求” [1]制作、加工处理素材,统一文件格式,填写资源编目表,最终提交素材资源包、资源编目表。

7. 上传素材,将处理好的素材资源按资源编目表的属性要求上传到资源平台,最终提交素材资源库平台。

8. 测试检验素材性能,根据用户的使用体验与反馈,对素材进行纠错、调整与更新,最终提交用户意见与资源测试记录。

四、结论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基于职业技术类院校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库、和素材资源库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流程规范方案的制订,明确建设流程的开发步骤以及内容要求,并根据要求提交相关整合材料和报告。教学资源库建设流程方案的制订可以促进学院各类教学资源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教育资源库开发的效率与准确度,保证资源建设的质量,完善教学资源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夏丽雯,张敬.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规范性研究.读写算,2012.

[2] 王耀辉.网络教学资源库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

第7篇

关键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29―02

1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普及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教育信息化核心的教学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项目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为例,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其在辅助教师教学和辅助学生学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效率。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克服以往课程体系中核心能力不突出的缺陷,改变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教师教学设计所需资源,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具体地说,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

1.1推动“教”与“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教学过程本身,使课堂教学由传统的讲述转变为增加了较多的案例引入与分析讨论、职业工作过程演示、典型例题巩固练习、着重培养学生职业判断力的教学组织,增强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能动作用。

1.2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效果

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学习的习惯和规律。我们主动顺应这种规律,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使用,实现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推动教学的信息化,改变以往的基于讲义和板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应用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师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由被动地“听”来学习,转变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来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人类对信息的认识和记忆遵循一定的规律:耳――听,接受信息的20%;眼――看,接受信息的30%;耳+眼――听+看,接受信息的50%;耳+眼+嘴――听+看+说,接受信息的70%;耳+眼+动手――听+看+操作,接受信息的90%。

1.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从业者从事某一行业必须具有这一行业的职业素养,才能在这一行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从业者,职业生涯才有可能可持续发展。通过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针对房地产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对从业者具体要求,加强职业素养训练,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克服以往课程体系中核心能力不突出的缺陷,提高学生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高校的产品是学生,教师的产品是课程(优质资源)。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与学的资源是促进学习和提高学习绩效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挖掘教育的发展潜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房地产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对教师本人和接受教育者都有重要的意义,还有助于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1对教师本人的意义

教师既是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又是使用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房地产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进行采集、加工、集成,形成稳定的可以辅助教学的资源,减少教师大量重复性劳动。改变以往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状况,丰富教师教学设计所需资源,使课堂教学增加了较多的案例引入与分析讨论、职业工作过程演示、典型例题巩固练习,增强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8篇

【关键词】 专业课程 资源库 信息化 建设

在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一直没有停止过。由于信息资源库建设在校园教育信息化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有关教学资源库的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这些不同的实践研究也促进了教学资源库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建设适合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 职业院校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国外教学资源库的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相对较早,特别在英美这些西方国家,教学资源建设已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资源开发标准和实施管理的相关模式。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为资源库的信息元导向型管理和运用模式,该模式是将网络上分布各个不同资源网站中相关的信息链接以教育资源元数据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为前来搜索的用户提供信息搜索和链接导向功能。

国外还非常重视资源开发质量和充分的利用率。由于国外教学资源的建设作为一种咨询服务,各科研院所和教学机构的实际工作都要依赖该种信息的服务,由此对信息提供的效率和质量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无论在资源库建设或是后期服务方便都最大程度的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形成了多样化的运营模式。

而国内目前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政府资金投入、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和办学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资源库建设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中小学、本科院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蓬勃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中心》网站已11个专业课程资源库,有些高职高专院校也已搭建起了教学资源库,但在资源建设原则、分类标准、系统管理平台、模块设置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状况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发展、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瓶颈,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践的研究很有实际意义。

2 专业课程资源库核心概念界定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区别于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其核心内涵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第一线实用性(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一种高水平、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专业课程是为学生获得一个领域的专业技能而设置的课程,一般是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组成,其教育功能与相应的职业要求有关。专业课程资源库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将适用于专业教学(专业课程)的数字化信息,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形成的某种集合,并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存储。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实践是针对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所进行的资源库构建的一系列行动。

3 专业课程资源库解决的核心问题

通过对目前已有教学资源库进行分析,依据“普适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专业建设为主线,课程资源与职业岗位培训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库结构;包括专业建设标准、课程资源、职业岗位培训资源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面向教学流程、面向教师、面向学生、面向管理者,以满足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在线教学、辅导、培训、自主学习的需求。

教学资源积累于教学过程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固定分类的资源积累模式,实现了建立在实用价值基础上的教学资源积累方式。

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运行于独立的WEB服务器上,依托教育宽带网络实现内容传输与共享。安排四类人员对资源库进行不同角度的应用测试,教师利用资源库完善课程资源与实训资源,并通过资源库实现在线测试与在线作业布置以及在线互动教学;学生利用资源库获取课程资源与实训资源信息,并完成在线测试、在线作业、在线模拟实训操作以及在线互动学习,在教师与学生通过教学过程积累资源的过程中,各专业系主任与校内专家通过资源库参与教学资源的完善与再规划过程。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库主要实现四个目标:完善教学资源管理;优化教学资源结构;通过在线教学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完善校内外实践环节管理。

专业课程资源库具备教学资源的展示、教学应用、维护与管理、学生综合测评以及校内外实践环节管理等功能。专业课程资源库主要面向四类用户,包括:教师、学生、系主任、校内专家。每类用户在资源库中负责不同的事务,教师负责上传教学资源进行在线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在线教学活动、提交作业并利用资源库平台进行在线答辩,校内专家负责监督教师完善教学资源内容制订教学资源设计规范,系主任负责为教师分配课程并针对自己所管辖系范围内教学资源完善积累情况进行监督。

4 专业课程资源库研究的步骤

4.1 专业课程资源库研究框架

专业课程资源库研究框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建设专业课程资源库,包括资源库的整体建设方案设计、实施标准、资源样本、资源管理平台、与校园网对接等;第二部分专业课程资源库试运行分析,包括资源库测试、使用运行条件分析、使用运行情况调研等;第三部分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包括高职专业课程资源库功能、特征分析、标准分析、建设的基础与条件分析、常见问题分析等。

4.2 专业课程资源库研究目标与思路

(1)总目标。通过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与实践规范学院专业,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带动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同时研究成果可供其他高职院校资源库建设与实践中借鉴。

(2)具体目标。以我院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进行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实践,剖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相关专业职业信息等教学资源;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骨干课程所包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以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建设的重点;根据课程素材构建专业课程资源库体系;建立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

通过专业课程资源库试运行与测试,找出资源库建设的原则、规律、特征、方法、适用范围等,以及在实施运行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索,总结经验,形成资源库建设标准及资源库模型。

(3)研究思路。以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为切入点、实践运行总结资源库建设的规律,创新建设理念和方法,创建资源库建设模式。具体思路是选择我院示范校建设的一个重点专业进行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实践。

(4)研究方法。运用文献法和调研法对国内已有教学资源库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找出资源库建设规律,指导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及研究。

4.3 专业课程资源库研究的创新

通过研究与分析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资源库建设的现有成果和理论,深入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环境、网络课程、测评系统、教学评价等教学资源。分析专业课程内容,并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元设置资源库元素(素材库),以典型的案例链接相关的知识点、技能点,通过典型的案例来展示学习路径,其价值在于“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突显职业学习的特点。

5 结语

通过专业课程资源库概念的界定、核心问题剖析、具体研究步骤等思路的分析,为后面专业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和研究有了良好的铺垫,为搭建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元设置资源库元素(素材库),以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益的学习导航,建立专业课程资源库平台,真正实现共享性和服务功能,满足高职院校师生、企业员工和广大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操作、模仿练习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曹金玲,刘松,朱水泉.高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11.10.

[2]曹金玲,刘松.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10.4.

[3]曹金玲,刘松.基于工作过程的单片机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与发展杂志,2010.5.

[4]曹金玲,刘松.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教改革引领作用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第9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 立体化 教学资源 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王爽(1982- ),女,河南泌阳人,许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技术。(河南 许昌 4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社科联基金项目“高校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策略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项目编号:SKL-2012-2260)和2011年许昌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B/S架构的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项目编号:11010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38-02

教学资源作为教学系统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在从传统教学观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创新教育的现代教学观的转变过程中,高校教学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①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学质量工程,很多高校都开始研究如何搞好新形势下的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其中,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更是近几年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议题。

刘立群等提出了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其模型研究,该模型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3个子系统,是一个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的三维立体化教学系统”。②许艳惠提出了“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内涵及信号与系统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③张辉等提出“以学生为本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并运用生态观来看待资源系统内部各元素的相互关系”。④本文在分析当前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校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提出了项目驱动式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方案,对理工科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现状

1.教材编写套路陈旧,不适应当今教学的需要。教材是实施教学各环节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合适的教材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目前,Java程序设计的教材琳琅满目,但多数教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先讲解知识点,然后举例说明;二是理论性强,案例较少;三是知识点过于零碎和独立,没有较好地体现相互联系;四是教材的适用对象不明确,内容显得杂乱。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不便。最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学生由于不清楚学习这门课干什么,而过早地失去了学习兴趣。

2.教学资源匮乏,不成体系。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但目前,教学资源管理不规范在很多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学资源或缺失,或凌乱。教学资源应根据教学的实施顺序和资源对学生的引导顺序进行组织和分类。如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验大纲、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等。Java程序设计课程资源应包括教材、课件、实验指导书、题库、测试平台等。将教学资源不断地总结和归纳,组成一个合理的体系,不仅可以方便教师授课,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资源提供了方便。

3.教学资源利用率低。教学资源是为教学服务的,但很多学校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使用不方便。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外面的世界。将教学资源网络化,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4.教学资源内容陈旧。教学是一个积累更新的过程,教师要根据自身教学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努力做到与时俱进。但教学资源内容陈旧的现象在很多高校仍然存在,以至于学生的知识与企业的要求脱节,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针对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国内外研究提出的的方法、对策很多,但只解决了里面的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为了较好地解决上面的问题,在对我校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和梳理的情况下,在对学生的心声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提出了下面的项目驱动式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方案。

二、项目驱动式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方案

1.调研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现状,确立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组成。“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是数字化时代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优化教育资源诸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径。”⑤在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现状进行调研后,确立该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包括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项目驱动式教材、实验指导书、课件、题库等内容,包括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两大形式,包括直接提供和网络提供两大资源服务途径。

2.认真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制定符合要求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和规范,关系着教材内容的取舍,关系着教学效果的成败和学生知识体系的合理与否。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又决定着课程之间的联系和每门课的知识结构。因此,设置Java程序设计课程大纲的基础是充分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许昌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能够从事网络工程设计与建设、网络管理与维护及网络系统开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由此得出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网络系统开发人员。再纵观课程体系,Java程序设计课程处在1~2学期,其后续课程有数据结构(Java语言)、J2EE网络程序开发等密切相关的课程。由于Java程序设计课程面向的对象是大一新生,他们对程序设计没有任何了解,而后续课程的教学又与该课程密切相关,所以大纲的设置既要适合新学生的特点,又要兼顾后续课程的需要。

3.围绕教学大纲,建设项目驱动式精品教材。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现在的教材往往是先介绍各种知识,然后举例说明知识怎么用,这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不相符的,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解,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会让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这个课程学不好,又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知识学习如同幼童学说话、学走路,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感性到理性,从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模仿,到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的过程。因此,在确定教学大纲后,工作的重点就是围绕教学大纲,建设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项目驱动式特色精品教材。

所谓项目驱动就是项目设计贯穿教材内容设计的全过程,整本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都以项目实物的形式来展示,让学生看了就知道学有所用,这样才能吸引他努力学习以达到将来学以致用。项目驱动式教材“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给学生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吸引学生去学习和探究新知识”。⑥让学生拿到教材时就非常清楚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使得学生翻开每个章节时,就清楚通过这个章节的学习,自己又能做出什么样的小项目。真正打造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独具特色的精品教材。

4.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教材是知识的汇集,而课件是知识的浓缩,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桥梁。设计巧妙的高质量的课件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力,可以化繁为简,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要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精心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5.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建设多层次的实验指导书。Java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唯有多练习才能出成果,而教材作为知识的展示平台,不可能列举很多的例子,因此建设和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非常必要。实验指导书的建设不能以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任务为原则,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知识仍然比较浅薄,编程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升,现有的实验指导书多数属于此类。因此,要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建设实用性、灵活性强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的建设原则为让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编程的能力。内容围绕“案例模仿”“同步拓展”和“生产创新”三种类型的项目来展开,使得学生通过实验指导书的引导,能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6.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建设内容丰富的课程知识题库。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掌握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不能通过简单的识记来掌握,需要通过一定量的习题练习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因此,建设该课程的知识题库就非常必要。题库的建设不能仅以增加题目数量为目标,还要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来精挑细选,既要有量,更要有质,题型多样化,题目灵活化。

7.根据教学的需求,建设E-learning教学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平台。记课堂笔记是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通过记笔记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笔记也为学生巩固复习课堂知识提供了资料。但当代大学的课堂教学信息量大,记非常完整的课堂笔记几乎不可能。另外,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但要记住知识点,还必须掌握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点。为此,要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以满足教师和学生需求为目标,建设E-learning教学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平台。平台内容的建设以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知识拓展和学习自测为主线,内容应涵盖教学过程中的各类资料,如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课件、习题等。最重要的是要建设集学生练习、学生自测和期末考试三个功能为一体的课程在线测试平台,使得教学评价电子化,这样不但节约了资源,还方便了师生,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中的创新点

1.建设方案创新。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在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时,一味地追求资源数量的增加,忽视了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教学资源的质量等因素,以至于提供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实际需求不符,进而带来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所述方案从分析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入手,并将项目驱动式特色教材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然后以教材知识体系和教学所需为中心,展开对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

2.教材创新。从事Java程序设计教学多年来,研读过大量的教材,其中有理论性强的教材,也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还有所谓的案例式教材,这些教材除了自身的优点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先理论后实践,且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不太紧密。此次编写的教材从形式上颠覆了现在教材的编写套路,从内容上更加符合我校教学和社会需要。所采用的项目驱动编写法即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教材的第1章就给出一个大项目的效果图,让学生知道学习完整个课程可以做什么。然后将此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小项目作为章节目标呈现,让学生时时刻刻都知道我下一步可以学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有了学有所用的感觉后,带着好奇实用的态度展开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并最终形成解决方案。这不但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相互协作的能力。

3.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创新。E-learning教学资源平台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线测试。在线测试系统包括章节练习测试、模拟考试和期末考试三个子系统,学生做完题提交后,系统会自动进行评判并给出分数。对于做错的题目,学生还可以查看正确答案。通过章节练习测试功能可以改变传统的手工批改作业形式,避免了批改错误,降低了教师的批改作业量,同时也节约了资源,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本。通过模拟考试功能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对课程知识的综合把握能力,查缺补漏。通过期末考试功能,教师不但可以灵活命题,还可以节约学校的开支和老师改卷的时间。该系统可以“使学习效果的检查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⑦

四、结语

认真探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系结构,构建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本文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结合许昌学院的实际,提出了一套项目驱动式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方案。方案的建设思路清晰,建设内容翔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下一步将以Java EE课程群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构建一套从基础到中级,再到高级的教学资源库。

[注释]

①②刘立群,池洁.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其模型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28(4):571,571.

③许艳惠.“信号与系统 ”精品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5(8):12.

④张辉,李军,丁淑杰,等.以学生为本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9(1):54.

⑤孙万东.立体化教学资源及其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应用[J].教育探索,2007(5):21.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 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设流程 框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76-02

一、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其特征与功能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高职教育的有效工具,它具备下述基本特征和功能:

(一)特征

1 职业性。资源库应以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而制定的专业教学或职业培训标准为基本依据,厘清专业教学或职业培训所需的基本教学元素,从而合理设计数据库的基本框架,有效配置与之相关的各类优质教学资源。

2 应用性。资源库中存储、管理的各类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只有通过广泛使用才能为学习者了解并掌握,因此资源库不应只停留于资源的开发、收集、加工等基本建设,还应着力于大力推广与有效使用。

3 共享性。资源库只有实现校际、校企间的共建、共享,才是全面发挥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弥补高职优质专业教学资源非均衡发展,实现国家启动该工程建设初衷的有效途径。

(二)功能

1 可提供规范化的专业教学或培训服务。通过提供符合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或职业培训标准的教学资源,可规范高职专业教学或培训活动,保证教学或培训的基本质量。

2 可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服务。通过提供丰富的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素材和案例等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并结合在线答疑辅导、网络交流、在线考试、在线实训等教学辅助系统,可使学习者自主完成专业课程或培训项目的学习。

3 可提供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使用者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资源库,可自由上传、下载和使用库中资源。

二、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定位

(一)意义

1 通过构建符合高职教学规律、特点和标准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有助于规范高职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确保基本教学质量。

2 通过推进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校际间的共建、共享,利于辐射优质高职专业教学资源的示范作用,进而弥补高职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短板、促进高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 通过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创建自主的学习空间,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便于教师创新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业务素质。

4 通过面向社会开放涵盖“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内容的高职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可为社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平台,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定位

由于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服务对象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和一线工人为主,故其建设定位也与“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和“职业”的双重属性关联,即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汇集大量优秀专业教学资源,具有专业教学和职业培训功能,能有效满足学校和企业的职业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工具”。

三、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基本建设流程、框架与内容

(一)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基本建设流程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中最具代表性、成果相对突出的建设项目。但由于该项目仅针对于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即并未以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为对象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故目前尚无法完全发挥精品课程建设服务于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最佳能效。本文认为资源库建设应以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逻辑起点,以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教学标准或职业培训标准为准绳,以构建与之配套的网络精品课程体系或职业培训教程为支撑,进而搭建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其建设的基本流程见图1。

(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主体框架和内容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应至少包括以下5个子资源库。

1 专业教学基本信息库。包括专业和课程的教学标准等教学相关的基本文件。专业教学标准应具体规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等内容;课程标准应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实施建议、考核方式等内容。

2 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库。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讲义、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生产实录资料、典型例题、应用案例、模拟课堂、在线答疑辅导、网络交流、在线考试等内容。

3 在线实验实训仿真库。在线实验实训是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完成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包括实验实训室介绍、仪器设备介绍、实验实训内容介绍、演示录像、实验实训素材、仿真系统、交互式多媒体资源等内容。

4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库。该库主要为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包括培训的案例、教材、技能题库、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学习视频、职业技能的在线测试系统等内容。

5 职业信息资源检索库。该库主要提供与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文献等信息资源的检索、阅读等服务,包括行业标准、政策法律法规、企业生产管理资料、企业专业技术资料、工艺设计、技术规程、绝技绝活、专利、期刊和会议文献、数字图书、资源目录索引等;收录和专业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及研究资源。

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保障体系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艰巨工程,只有在组织、政策和资金的可靠保障下方能建设一系列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有效推进高职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实现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运用和共享,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加强组织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涉及专业知识的传授、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影音文件的制作和编辑、仿真和在线测试系统的研发等大量复杂工作,因此需要一支由具有不同背景、不同专长的专任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录像专家和影音视频编辑人员等构成的建设团队的通力合作方能完成。

(二)加强资金保障

充裕的资金投入是保障专业教学资源库顺利建设、使用和维护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及有关单位应以多种渠道筹集必要的建设资金,并通过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完善投入和受益机制,确保该工程的圆满完成。

(三)加强政策保障

第11篇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实现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网络课程教育需要网络教学资源的支撑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网络教学资源的观念不强、网路教学资源不足且质量不高,重复建设的情况较为严重,因此加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一)推动网络教学资源尽快实现共享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能有有效促使思想政治教学实现双方交流互动。尤其是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更有利于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尽快实现共享。思政理论课程课程具有内容广、理论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如果能够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就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资源的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加强思政理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为思政教师获取更加广泛与及时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保障,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使教师能够及时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前沿发展信息以及最新且又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促使思政理论教学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方式,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成效。

(二)使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需要以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随着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建设的发展,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网络课堂的形成给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正因为如此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中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枯燥的网络教学内容以声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习者的面前,极大的丰富了思政教育的主题网站,开拓了学习者的眼界,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说高校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激发了学生对参与理论课程的积极性

由于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比较广泛而且理论性又比较强,再加上在思政理论课堂上教师多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仅能够丰富思政理论课堂的内容,而且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不仅能够有效的促使教师逐步改变教学的方法,而且加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也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创造了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主时间去学习思政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参与思政理论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如何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转变传统思政教学理念

思政教学理念是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首先要改变高校的思政教学理念,从而使思政教学更加适应网络教学以及资源建设。高校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思政理论课程网站。在传统中虽然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建设思政教育网站但是由于只是把教学的内容照搬到思政理论课程的网站上,从而导致网络教学失去了吸引力,无法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时效性,因此这就需要高校逐步改变以单向传递教育知识的理念,充分的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可以经常把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活动在网上,加强与学生之间沟通,不仅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时间,而且为学生探索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加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目前我国思政理论课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上属于初级阶段,各方面都不完善。而且高校更加注重自身资源的开发以及建设,而对于各高校之间的思政理论资源共享的程度不够,针对此种情况,加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非常有必要。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共享。首先高校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教学条件以及实际需求来创建符合实际需求的网络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把高校自身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在网上进行分享,建立思政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模式。除此以外要建立高质量的全国性或者是地区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从而增强校际之间的交流。这样不仅能够使网络资源库的信息更加丰富,而且能够会计的获取学术交流信息,从而为思政理论课网络教学实效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网络资源队伍建设力度

第12篇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在朝着“数字化校园”的目标迈进。实现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近年来,很多高校都组织开发了网络课程和学科网站等教学资源,并在现代化教学中推广应用,成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载体。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将常规教学资源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以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教师辅助教学的双重作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是指基于网络的会计专业教学材料,即基于互联网运行的会计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作为一门热门学科,尤其是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明显的学科,会计与计算机和网络的关系十分密切: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带来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革命,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作用也在不断提升。时至今日,计算机应用于会计领域已从最初的单个功能模块发展到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以及预测与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软件系统,并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与会计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相适应,会计学科专业教学中的网络资源使用也十分普遍:会计专业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会计学科专业网站等,大大丰富了会计学科的教学资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了教学效果。然而,毋庸置疑,当前高校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解决。

    1、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会计学科专业教学形式和内容得以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首要特征是丰富性。会计网络教学资源将大量教学资源以网络的形式展现,改变了传统“纸质教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状况,使学习者可以更多地浏览、观看、下载各种专业教学课件、视频和图文资料,教学形式多样化;另外,网络教学资源及时地将最新的信息以最便捷的途径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使会计专业学生迅速获得最新、最前沿的专业信息资源,使会计专业课堂内容不再局限于已出版的教材之上,而是将教师和学生的目光转向对界内最新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大大丰富且更具有前瞻性。其次,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即促使学生从“应付学习任务”向“怀有愉快期望主动学习”转变。网络是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媒介,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激发学生探究专业知识的欲望,通过网上讨论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摆脱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刺激了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再次,会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以增强。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课堂学习仅从理论上解决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实践知识的运用却未能很好地予以指导。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实践应用,通过“实践指导”模块的丰富和讨论模拟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环境,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2、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存在的相关问题

    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教学资源“静”多“动”少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很多财经院校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都得以快速地开发、建设和使用。但是,从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的情况看,现有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中大部分仍是文本教学材料(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重点与难点、课后练习题等)为主,很多内容是教材或授课的简单重复,且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而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习者提出问题、得以解决、再产生疑惑和再次解惑的不断循环的过程。静态的信息可以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对学习的基本需求,但无法满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当前“动”少“静”多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其不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大学自主学习支持服务。(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偏于“各自为战”,未能有效整合当前,高校会计学科的很多主干课程诸如《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都是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网络验收模式推动了其网站建设并对学生开放,充实了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但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更偏重于展示而忽略与学习者的互动。很多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由于更具有互动平台,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精品课程资源的不足,但这些网络课程的开发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教师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明显,加之网络课程偏少,使得网络课程之间、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之间未能有效整合,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3)网络教学资源整体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经费的限制和会计学科的专业性要求,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绝大部分是专业教师或教师团队,这些会计学科专业教师或是以精品课程为契机,或是以网络课程建设为着眼点,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这些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对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人机界面构建等方面知识还存在一定欠缺,导致其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的整体设计水平不高,影响其使用效果。(4)网络教学资源所提供的便捷下载可能导致教学分析能力下降众所周知,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信息量丰富,相关课程的教案、课件、习题等静态资料充盈,下载便捷,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对教案等的重新编写工作。然而,正是这些便捷的网络资源可能助长了一批教师的教学“惰性”。教案不用编写,课件不必制作,习题不再新出,很多教师“拿来主义”思想严重,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偷懒”,不再根据课程特色、学生特点和自身情况设计教学模式和思路。比较严重的,连最简单的修改都不做,直接从网上下载他人教案和课件在课堂上使用,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长此以往,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堪忧。(5)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中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学生提供形式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坚持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在各专业网络课程建设中添加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应注意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任务。当前很多网络课程中对于学时安排、学习方法介绍等大多是基于传统经验,没能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设计,也有很多网络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讨论、互动,但因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的发散性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力,影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的最终使用效果。

    3、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策略

    (1)以目标为导向构建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体系,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建设和完善当前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比较分散,大多处于教师自建、自管、自用的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因此,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首要人物是确定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构建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将已有的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学科网站等进行理顺和整合,专业主干课重复部分考虑调整和删减,而对于之前缺乏的专业选修课内容逐步进行增加和完善。同时,设置每位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特征进行调整的特色模块,保障网络资源的共用和可循环再用。(2)以精品课程为基础丰富网络教学内容,增加多种素材充实“动态”资源随着高等教育系列实施的“质量工程”改革项目的启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已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精品课程是集优质师资、高水平教材、先进教学理念和良好教学效果于一体的专业主干课程,最能体现会计学专业核心知识。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应以现有的精品课程资源为基础,充实和丰富网络资源的教学内容。同时,为了补充精品课程资源的“静”多“动”少的不足,在会计学科网络教学整体资源库中,增加更多的专业课程的文本、图形、视频等素材,设置“讨论与互动”模块,充实动态资源。(3)提高教师信息水平,变“拿来主义”为“拿来思想”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会计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仅直接决定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水准,同时会影响到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因此,有必要通过培训、进修和其他方式的学习,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水准。另外,在网络资源使用过程中,引导教师以现有网络提供教学资源为依据进行特色调整和开发,拚弃“拿来主义”,秉持“拿来思想”,以网络资源为手段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4)增加互动和在线任务等教学环节设计,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议在会计学科网络资源体系构建中添加形式多样的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运用“启发式”和“以问题或案例为切入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设计各种类型的学习任务并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如通过通知、在线完成作业、在线期中考试、案例讨论、跟帖参与讨论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督促。同时,对于重点知识内容的学习还可以提出更高要求,如没有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就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或不能完成学习过程等要求,以保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