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

时间:2023-10-15 10:1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

第1篇

一、小学教育中心理咨询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问题

(一)功利性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咨询

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主要以精英教育为目标,这是体制问题,一时间难以解决。功利性教育最大的问题是针对的群体是一小部分精英,大多数普通学生或是差生则被忽视,这些学生要么依靠家庭教育的依托完成学业,要么依靠自身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改变认识完成学业,而对于如何做到更好的问题,很多学生表现出茫然和无知。经验性问题不可回避的要引用心理咨询来解决。正确引导学生看待自己的问题,正确看待贯穿于整个未成年阶段的各种问题,需要心理咨询师正确的判断和引导,才能帮助孩子们走上正确的人生轨迹。

(二)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现有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多为半路出家。也就是教育专业是一个条件,本科是一个条件,然后就可以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通过全国等级考试可以获得相应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这一培养模式对心理咨询师队伍的扩大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心理咨询师的质量很难被认同。因此,学习结束能够真正承担心理咨询任务的专业人员还是非常匮乏。

(三)小学教育心理咨询资金投入过低

现在各个小学依照教育部规定已经配备有心理咨询辅导员,但心理咨询辅导员配备的数量和实际学生数非常悬殊,几个教师要完成大量的心理咨询工作显然难以胜任,而每所小学在心理咨询投入的资金都是有限的,少量的资金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显然是杯水车薪。

(四)心理咨询辅导等同于科学学习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从个人来讲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幸福的生活,这是人本体现。但是,目前小学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很难对不直接产生学习效益的心理咨询有足够重视,而真正发达国家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等同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最近的新闻10岁的女学生摔打1岁的孩子,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心理问题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因此,小学生也需要健康的心理,逐步在社会成为一种共识。

(五)心理咨询相当于教育的支柱

心理咨询的重要性高度,我们可以说是教育的支柱。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阶段,是情商,智商逐渐提高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们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一步,在这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在小学学校中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心理上的困境,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我们说小学心理咨询是教育的根本支柱。

(六)心理咨询可以让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心理咨询是和学生一起发现个人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可见,心理咨询可以让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一名学生梳理了自身的各种问题,找到了自己困惑的原因,并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努力完成了对于自己的重新定位,通过不断努力快乐的学习和生活,这样一种动机明确,自信心充足的学习状态,对于学习本身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二、实证分析

(一)调查依据

针对小学心理咨询开展状况以及学生满意度,我们设计相关联性问题请学生填写表格回答。问卷设计,依据合理性、一般性、逻辑性、明确性、非诱导性原则制定。力求通过问卷系统调查小学心理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度。问卷针对4到6年级(年龄9-12岁)小学生制定。调查问卷发放100份,男女生各占50份,统一发放统一回收,调查结束收回有效问卷98份。

(二)调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出(参考附录《调查问卷》):

针对问题2:你知道心理咨询吗?有高达92%的学生回答知道。这说明小学心理咨询的普及程度非常高,是一个好的开端。

针对问题3:你去心理咨询的频率如何?我们发现有95%的学生基本不去做心理咨询。这说明我们小学工作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到位。因为,学生知道心理咨询不等于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只有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才是心理咨询的真正目的。

问题4你对心理咨询水平有何看法?这一问题的回答比较平均的统计结果反映出,小学心理咨询水平仍然有待于提高。

问题5您一般心理咨询的时段是?这一问题显示出,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需要是随时而迫切的。他们选择时段往往注重于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小学规定时间。

问题6您选择心理咨询的原因是(可多选)?学生倾向于学业的咨询占到大多数。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结果就断然说学生基本不存在其他问题。基于心理学复杂的系统,针对这一问题的解读我们只能说:学生对其他问题的心理咨询意识还比较低,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各种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问题7你认为心理咨询的内容有(可多选)?这一问题验证了问题6的结论,进一步说明在学生当中对于其他问题的心理咨询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8你每月利用心理咨询梳理自己问题的时间有多少?这一问题统计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咨询需求。

问题9对于学校心理咨询,你不满意的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发现这一问题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水平普遍存在一种不能解决自身问题的看法。

综上所述,我们依据统计显示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在针对心理咨询问题的认识方面,小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重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只是知道心理咨询的名词,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让学生充分运用小学心理咨询资源。而针对心理咨询的水平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质的飞跃,这需要一个漫长积累过程。针对小学心理咨询的重要性我们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师是有需求的。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心理咨询在小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等于或大于自然科学的学习,这样才能发挥小学真正人本文化的文化内涵。

三、小学教育中心理咨询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认识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注重小学教育中的心理咨询辅导

学生问题千奇百怪,心理咨询师面对学生问题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方法。有这样一个教师咨询事例:一名学生由于对自己期望很高,但是成绩总是不理想,出现了轻度的抑郁,这名学生找到心理咨询老师,当老师了解了情况以后,在地上画出了两条相隔很远的线,要求学生从这一条线立定跳远到下一条线。很显然,即使是体育系的学生也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学生提出无法完成。但是老师这个时候为了强调,刻意的疾言厉色的要求学生必须要跳过去,学生无奈的看看两条线,又看看老师,继续说自己无法完成。老师这个时候问学生:“你的问题和这两条线有什么区别?”学生一下子醒悟过来,原来自己对于自身难以完成的目标设定太高了,一下子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我们不得不说这位老师是一位智慧的心理咨询教师,但是,这位优秀的心理咨询教师是在小学给予充分重视心理咨询的前提下,完成了类似这样的很多工作,因此,小学对于心理咨询的重视,才有老师发挥能力的空间。

(二)注重小学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师培养

小学教育中需要真正的心理咨询师。我们所说的真正的心理咨询师是那些受过系统正规教育的心理辅导老师,而不是临时学习的老师。这是因为,学生问题很有可能关系到一个人整个的人生,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理念

第2篇

一、温和对待来访者

在学校心理咨询当中,首先要弄清哪些学生是自己主动来寻求帮助的,哪些是被班主任或其它人建议要求而来的。因为一般主动求助者比较容易相处,他们已下了决心,需要得到咨询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至少承认自己存在一定问题,并且有改变自己的愿望,所以和这种学生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就比较容易。

对于那些被劝导或强迫而来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往往效果比较差,因为这些被老师认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他们都不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在这种不相互信任的情况下接受咨询,难于建立有效咨询。因此,在平时我充分利用条件做好宣传,通过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心理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考试焦虑、早恋、与父母闹矛盾等)都是正常的,而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的人,反而是不正常的。让学生在意识到有心理问题时,能自愿主动接受心理咨询。这样,良好的帮助关系就比较容易建立了。

无论是主动自愿还是被劝导或强迫而来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作为咨询老师都要温和对待。如早恋现象,很多班主任发现学生早恋,往往会严厉批评,甚至通知家长,家长不是呵斥就是责骂,恨铁不成钢,这样,不但不能制止学生早恋,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会用温和态度与学生谈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事情都是有归因的,单单与学生讲大道理是不成的,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应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德国父母对待自己孩子早恋态度值得我们借鉴,一个德国男孩喜欢一个漂亮中国女孩,男孩的父亲说:“你喜欢这个女孩很好呀!但你拿什么给她幸福呢?你应该创造条件,给这个女孩幸福呀!”。他的父母不但没有训斥责骂他,还激发了他的勇气,使他知道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

二、尊重来访者

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要“无条件的尊重”,这对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非常重要。学生活动场所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呵斥,学生鼓起勇气前来咨询,表明其本身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想改造。所以,作为咨询老师,应该通过语言表达或传递给来访者你对他的尊重及感情的接纳。这样有利于来访者的表达,更可以增强其改正“缺点”的信心。无论来访者是怎样的态度、表达怎样的感情,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作为咨询老师都应接纳它,并将集中聚焦于来访者内部感情,在共同感受体验中促进学生自我表现。同时老师应沉着、冷静、温和地倾听来咨询学生的倾吐,并时而对应着:“噢”“嗯”“原来这样”“是这样吗?”等话语。虽然这是“简单的接纳”,但来咨询的学生却是非常注意老师的应对的,这种应对让咨询学生感到老师是非常认真地倾听,觉得老师尊重他、接纳他,学生就会更相信老师,自愿向老师倾吐其心中烦恼。在实际工作中,不管学生咨询什么问题,我都会耐心地倾听,尊重学生的看法,并适当作引导。我有时还会采用非指示的引导语言促使来咨询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表明问题。如“我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关于这个问题能再详细地说一下吗?”“那以后呢?”等,这样就使谈话容易进行。除语言之外,我还会充分利用非语言的侧面表现(如表情、动作和态度等)施于影响。

三、真诚对待每一位来访者

真诚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老师应以“真正的我”的身份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带假面具,不是扮演角色,或完成例行公事一般,而是表里一致、真诚可信地以真正的自我投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中。我们真诚给来访的学生树立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可以让他同样真诚信任你,让学生觉得你在帮助他,使其相信老师可以帮助他解决一些问题。并告诉来访学生,老师能够为其提供哪些帮助和服务。让他把自己的想法、看法表达出来。

因此,老师必须与学生真诚相待,强调来去自由,这是建立互信的基础,这种基础会使来访学生以后主动前来咨询。这样,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就比较容易。在咨询开始的阶段,相互信任,彼此坦诚相待尤为重要,它是进行有效咨询的保证。

第3篇

由谁来从事心理咨询呢?笼统地说是由心理医生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也许人们要问:心理医生和一般医生有什么不同,他就是专门为人看心理疾病的医生吗?从狭义上说,这种看法不算错,但从广义上说,心理医生所面临的“患者”,不仅包括病人,也包括正常人。所以不一定是医院的医生去做这项工作,非医务人员如专攻心理学的专家学者也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在国外的学科中,有“临床心理学”这项专业,就是专门培养心理医生的。他们毕业后有资格做这方面的业务,其他相近的专业如一般心理学者乃至一般医学工作者都不能算作正规的心理医生。由于我国目前尚没有培养这方面专业人员的院校学科,故而现在出现在社会上的“心理医生”基本上都是从医生(主要是精神科医生)或普通心理学者转轨而来(甚至有些是从事哲学和教育学的人员),因此等次参差不齐,水平高低不一。

所谓的咨询,就是参谋、顾问、分析和商量的意思,心理咨询主要是就心理问题、心理矛盾、心理冲突以及心理障碍等,对当事人进行帮助,以解其困扰的一种有效手段。可想而知,困扰人的心理因素来自各个方面,疾病仅是其中之一,诸如生活、家庭、社会、婚姻爱情、发育成长、人际关系以及学习就业等都可能给人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打击。因此,它不像处理细菌感染那么简便,所以对心理医生的要求相对地要严格一些。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论,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必须具备4种条件:一是应当懂得医学,对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经验;二是应当经过心理学理论训练;三是应当具有丰富的社会学知识和社会经验;四是应熟练掌握专门的心理咨询技术和技巧以及心理治疗手段。通过这四条可以引申出:一个心理医生(指能独立从事咨询工作)应当是一个性格稳定,自身没有心理问题和沉重负担的人;他有既定的专业,也应是个杂学家;他应当是个既严谨又风趣、和蔼可亲的人。

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精神科医生主持的,主要工作在医疗机构,按门诊接待形式进行;另一类是由心理专业者主持的,咨询室或设在学校,或设在机关,大多数为在职兼职人员。至于专设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私营的咨询所寥寥无几。

由医疗系统开办的心理咨询门诊,大多数咨询者为各种类型的心理症患者,而一般心理问题尚未达到病态程度的人到医疗部门来的不多。相对地,教育、社团经办的心理咨询室,大部分咨询者是来咨询有关婚恋、个人心理发展、家庭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当事人的状态实际上已进入疾病状态,如果不具备医疗水平的心理工作者就难以处理,这往往是第二类咨询机构的缺陷。同样,一名医务工作者如果不熟悉社会和法律知识,也将无法就心理调节做更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可见,一个比较全面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至少应有医生、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人员,以三者结合的形式来弥补各自的不足。

心理咨询是新兴事业,目前,社会发展的进度和物质与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相对地,心理医生的来源却严重地供不应求。估计这种情况的解决还要较长时期。为此,我国心理学科研部门和医学研究部门合作,在北京开办了一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函授教育学校。在函授过程中,无论是医生、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都能较全面地学习各种必修课程,弥补专业之不足。

心理咨询和心理医生应当是鱼水交融的关系,但现今存在的矛盾又是非常突出的,即心理咨询需要的是时间,因为倾听了解当事人的心理内容远比内科医生检查一个心脏病患者要复杂得多。按我国目前医疗咨询的收费标准,在时间与收费之间难以成正比。由于收费有限,医生就无法用较长时间去接待咨询者。现在人们的观点是不怕药价贵,但为数不多的咨询费却不认可,以为谈话不值几文,这也是有些专业人员不愿涉足于心理咨询行业的一个原因。

再者,由于心理咨询的技巧与技术水平欠缺,使咨询人未能从咨询中得到领悟和启发,没解决个人的任何问题,所以常一次作罢,不愿再坚持下去。而旁观者又以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当事者,以为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精神病”,为了回避这种眼光,也是有些人不愿再次涉足的一个原因。

有些人误解心理咨询就是谈谈聊聊,岂不知心理咨询有心理治疗的成分在内,所谓“心病要由心药医”,就是这个道理。但由于时间和经济上的矛盾,所以出现了现今心理医生喜欢开处方用药物去缓解当事人的焦虑、抑郁和不安。

最后,人们对心理医生的认识和位置问题也是值得一提的。大部分人对心理医生存在神秘感,对他们职业的位置认识模糊。这种看法有好处,就是提高了其权威性,不足之处是使人们和心理医生之间产生了一种人为的距离,给沟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其实,心理医生也是人,是一般的人,只是多些心理学知识,以及与人接触的技巧和手段而已。

第4篇

如何才能增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进行了各种研究和实验。其中,随着近几年心理咨询在学校开始被重视和规范化,鉴于两者在目标、对象、内容和方法上的联系和交叉,许多人开始思考两者能否进行很好的结合,以使两者都能更好地实现其为人才服务的目标。这里面不乏理论研究甚至实践探讨[1],但基本上都是从心理咨询的具体技术和方法的角度进行考虑。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咨询的具体技术和方法对“基础”课教学方法的丰富和教学效果的增强确实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正如有些学者所言:“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一种新方法(而目前多数人是这样认为的),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态度在深刻地影响思想教育和思政工作者,即如何去认识人、分析人、理解人、帮助人,其意义远甚于作为一种新方法的价值。”[2]这一点,我们深以为然。那么,从“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态度”的角度而言,心理咨询在哪些具体理念方面可以为“基础”课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呢?

一、由心理咨询对来访者的看法得到启示:应进一步完善学生观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发展,心理咨询对来访者的看法越来越积极正向,来访者不再被看作“受损的”或者“能力不足的”。比如近年来在中国广为流行的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就认为:来访者是有能力、有资源的问题解决者,是最了解他们问题的专家,咨询师只是“引发”来访者运用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从而“引发”来访者的改变,而不是“制造”改变[3]。心理咨询对来访者的正向视角启示我们在“基础”课教学中重新完善学生观,不要总是从问题取向的角度看待教育对象,认为学生是存在问题的,是需要我们的劝导才能完善的,然后以一种天然具备优越性并且质疑的态度去“教诲”他们。当然,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敏锐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但在教学中,不应当始终以这样的视角去与学生互动,而是要从发自内心的尊重、接纳、信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觉到:作为教师,我们深深相信一点――他们自身有意愿、有能力成为一个可以按照社会需要他们承担的角色行动的个体。这种自我效能感的增强类似于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使他们在接受价值导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增强他们的参与性和责任感。

把我们的教育对象看成一个值得我们信任、尊重、有能力的个体,也是符合大学生期待独立、获得认同的心理需求的,这种满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他们对“基础”课的冷漠或抵触。

二、由心理咨询对关系的重视得到启示:应重新审视师生关系

尽管教育教学都非常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及师生关系的平等,但由于教师相对而言具备相关知识储备的强势地位,再加上长期形成的“师道尊严”思想一时难以完全消除,因此,很多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尊重及师生关系的平等民主很难真正落到实处。但在心理咨询中,这一点却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最基本的无条件接纳、尊重、平等、理解、共情和同理心及由此逐渐而来的良好关系是咨询的前提;甚至有人认为,这不但是咨询的前提和得以发挥效用的保障,良好的关系本身也是一种咨询手段。这就是说,在心理咨询中,这种关系是自始至终被真正注重和要求的。否则,不但咨询不容易发生作用,反而有可能面临中断的危险。虽然“基础”课教学中我们面临的来自学生的问题可能远不如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更具隐私性,但两者无一例外的都是要促成工作对象的改变、成长和发展的;而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及由此而来的成长和发展,其所倚赖的心理基础和遵从的规律都是一致的。不仅如此,“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更多涉及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比其他专业类和公共类课程更容易出现不同的观点,若教学中营造的氛围及建立的师生关系欠佳,就更容易出现不满和排斥。但由于学校规章制度形成的压力,当我们的学生并不认同我们的教学时,也许不会像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一样以中断咨询的方式处理,但他们会以神游太虚或自做自事或者逃课等方式消极对待。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教师的教学情绪会受到影响,而且要想发挥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根本是一种奢望。心理咨询一般来讲是一对一服务的,而“基础”课教学因为合班课的存在是一对很多,这使得在教学中很难建立如心理咨询一样深入的师生关系,但最起码,我们在“基础”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基本的尊重、理解、平等、民主和信任。在这样一种师生关系之下,学生才可能愿意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态度暴露给教师。而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课的教学才能够有的放矢,也才能够谈得上教师的启迪和引导,谈得上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此外,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中强调“无条件接纳”,这与教学中“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基础”课教学中,如果我们碰到了一个思想观念比较积极进步的学生,当然要接受并促其更上一层楼;反之,如果我们碰到了思想观念相对偏颇甚至与提倡的价值观念体系有冲突的学生,岂不是更应当加以引导?但如果他感受到了来自于教育者的怀疑、轻视和强制,这样的教育和引导一定不可能真正被学生接受,从而引起学生的改变和成长。

三、由心理咨询“助人自助”得到启示:应注重学生责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

“助人自助”被看作心理咨询的本质。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并非是万能的救世主,而更多类似于来访者的一根“拐杖”:一切的改变和完善,皆来源于来访者自身。咨询应使来访者明白自己对自身的一切负有责任,并获得一种心理能量,使来访者丢掉咨询师这根“拐杖”,独立面对真实的生活情境。只有让来访者学会“自助”的咨询,才能被看作成功的咨询。如果咨询师纵容来访者的不负责任与依赖,那么甚至可以被看作对职业道德的违反。

在实际的“基础”课教学中,我们也很认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并且很多的学校和一线教师都试图通过考核方式的改进、实践环节的加入等方法尽可能地提高课程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影响程度,但不得不遗憾地说,由于多种原因,迄今为止,这些尝试更多地还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基础”课教学还是更多地在于呈现结论和观点,考核也偏向于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而言,主要涉及学生社会生活和人生问题的方方面面,但面对万花筒一样多变的人生境遇和更加宽容、自由、充满碰撞及变革的转型期中国社会,如果没有独立的质疑、批判、分析、选择和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而只是简单地“知道”和“掌握”一些理论,那么显然不足以使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价值多元、瞬息万变的社会和生活时,如我们所期待地成为一个“具备现代素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为了更好地体现“助人自助”的心理咨询宗旨,很多心理咨询流派都非常强调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来访者自己的“发现和领悟”,而特别不建议由咨询师直接“告诉”来访者:到底发生了什么及怎么样。只有这样,来访者才会真正认同咨询中的发现并有动力运用于真实情境的改善。当然,这种在咨询师协助下的“发现和领悟”过程,也让来访者学会了如何在其他困境中寻找到解决的资源和方法。一些心理咨询还会利用特殊技术(比如想象训练、角色扮演等)使来访者在咨询中的“习得”迁移到现实生活。当然,目前我国“基础”课教学条件的限制决定了我们无法像心理咨询一样如此细致、有效地照顾每一个学生,但这方面的缺失,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助人自助”、“授人以渔”的理念真正内化,在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考核的进行等过程中,尽力重视和体现对学生责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把我们的目光放在课外,放在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课程教学的源头,在学生的课外,在学生的生活中;课程教学的结果,也应着落在学生的课外和学生的生活中。

四、由心理咨询对价值中立的看法得到启示:应变“显性”为“隐性”

就心理咨询而言,其来访者往往都是主动求助的,即改变动机相对而言是比较强烈的。而“基础”课的教学对象则不然,他们并非主动寻求改变,并且他们也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已经具备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此时,如果其原有观念系统和我们试图传递的思想理念不一致甚而有冲突的话,改变起来就会更加困难。

心理咨询的实践已经发现,即便有主动求助动机和强烈改变意愿的来访者也会为自己辩驳,也不愿接受咨询师强加的干预。更何况是本就没有主动改变意愿并已有一套观念系统的普通大学生呢?此时,如果教学以一种“你是落后的、需要帮助的,而我才是先进的、正确的、权威的”面貌出现,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不满、反感和排斥。当然,即便如心理咨询这样旗帜鲜明宣扬价值中立的,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价值干预而进行,而只是尽可能地保持这种中立或者只是从对价值内容的干预转向对价值功能的干预而已。但“基础”课教学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法律意识等问题,重视按社会规范个人行为,侧重把个体放在社会关系上去考查和培养”[4],所以,其蕴涵的价值判断是显而易见的。只不过,任何的改变都必须以当事人从认知上接受、情感上认同开始,为了使教育对象减少反感和排斥,并且形成自我教育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基础”课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借鉴心理咨询中保持价值中立以减少来访者阻抗,从心理咨询中看重价值的功能导向得到启示,在“基础”课教学中,把显性的价值倡导改为隐性的价值引导和启迪,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利益和价值追求,并使学生认清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学方法的丰富、课堂氛围的营造等方法,我们的“基础”课教学少一些咄咄逼人的命令感、无法挑战的权威感和不可协商的强制感,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使学生接受社会要求的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当然,心理咨询与“基础”课教学如何从理念和具体措施上更好地进行互补,以使得双方能够汲取营养,共同推进教育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更多的来自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分析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春莲.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44-47.

[2]余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马建青.再论学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1997,11,(2):47-51.

第5篇

论文摘要:心理咨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有益尝试。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咨询的工作理念,方法、态度正在逐渐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咨询以其独特的工作角度和方法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了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新世纪人才。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大的变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较多的群体。当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充满热情,他们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某种偏激看法,甚至表现出排斥、反感、厌恶和抵触情绪。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心理咨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通过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进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以适应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心理咨询的概述

(一)心里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过程。

高校心理咨询主要是指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知道或帮助,其目的可概括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

(二)心理咨询的原则

1、保密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会为您保密,绝不会有第二人知道。所以您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信赖原则,咨询师应是信任与接纳的化身,要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积极审视求助者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必须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与价值,相信人的可塑性。

3、助人自助的原则,咨询师的咨询过程不是替您出主意、想办法的过程,而是帮助您自己想清楚问题的所在,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咨询过程中,您自己的心理能够得到成长。因此,咨询是“授人与渔”,不是“授人与鱼”。

4、无条件关注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不会以道德的观念去评判事情的对错,你所做的一切都有您做的理由。

5、中立原则,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应始终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与中立立场,确保咨询的客观与公正,不得把自己的私人情感与利益掺杂进去;咨询过程中不可轻易批评或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求助者。

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

两者在现实工作中的联系。首先,在中国高校,心理咨询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咨询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保证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缓解紧张的心理矛盾,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两者内容的异同。心理咨询的内容包括心理障碍、心理适应、心理发展咨询三大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人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形成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

2、两者原则的异同。两者都是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对工作对象要热情、尊重、诚恳、耐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重视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视社会利益,而心理咨询则更强调来访者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除采用个别谈心的方式外,还常采用听报告和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而心理咨询除以言语作为工具外,还可适当采用具有医疗色彩的方法;心理咨询在形式上多为等待来访者求询,在很大程度上以来访者自愿接受咨询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常采用主动方式,即使教育对象没有主动接受教育的愿望,教育者仍将根据工作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对象转变。

3、两者方法的不同。心理咨询主要采用个体咨询或治疗、集体咨询或治疗、测量、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一般是等待来访自愿接受咨询,来访者与咨询之间是平等信任的关系,以来访者为中心,咨询者重在聆听、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为内容,主要采用个别谈话、集体座谈、大会报告、德育课程等方式,积极主动根据工作需要来实施教育,重在传统、灌输,以努力促使教育对象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通过对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关联性,二者应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心理咨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如下: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思想也有着相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思想与心理的形成过程具有统一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论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还是高尚思想的养成,都是人的知、情、意、需要、动机、性格等诸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支配心理活动的方向;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一方面,心理咨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心理优化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而这些观念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2、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心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引起焦虑、不安的心理,有时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借助于心理咨询等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能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新认识,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从多种学科、多种角度研究思想状况,将思想问题同心理问题区分开来,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心理咨询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方面有独到作用,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3、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心理咨询工作只有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心理实际,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咨询才更有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的了解。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对外向型学生可严厉一些,这样易使他们受到震动,而对内向型学生则要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如果过于严厉,就会使他们丧失信心。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教育者在灌输新的思想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在起作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从内心接受正确的思想。可借鉴心理咨询的做法,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起了平等信任的关系。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来访者按咨询者的要求平静地思考、真实地回答和积极地改变。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外在的社会要求的倡导者,往往处于居高I临下的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次要地位,这样不平等不信任的关系很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反感情绪,教育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信任关系的建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5、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群体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即有群体的共同特征,又有个体的个性特征,心理咨询工作既要面向群体,更要注重个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侧重于群体教育,授课、大会报告、集体座谈都是以学生集体为对象,缺乏对个体思想状况的关心和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群体和个体是相互影响的,群体正确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意味着群体教育的成功。因此,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咨询服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Resist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rvice

FENG Xinying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Guangdong 51909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e enrollment,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increased, social positions in short supply,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extremely grim. Facing the school, life, work pressure,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ore or less ha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his regard, major universities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give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and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services for students. However,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some of the students said to resis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rvice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rvices effect is not satisfactor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onducte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d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resist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rvic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rvice; problem; solutions

1 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必要性

在新时期下,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自身方面的诸多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疾病。为此,学校开设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其一,心理咨询服务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国目前还处于新旧交替、深化改革的时期,复杂的社会背景对人们的思想活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产生较大的影响。人们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不平稳,甚至较大的反差。另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快速转变,加快了人们生活的步伐,竞争无处不在,在这种节奏下,人们的心理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都还未发育成熟的时期,青春期不稳定的情绪以及学习、生活的压力更使得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障碍,难以承受困难与挫折。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咨询服务的出现能够帮助大学生宣泄心中的苦闷与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减轻负担。心理咨询服务以专业的服务机制帮助学生接触心理上的痛苦,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良方。

其二,心理咨询服务能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能影响这个人的德育、智育发展。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素质较好的人拥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以及自律能力,而那些心理状态较差的人往往会做出不道德、违反乱纪的事情来。有调查显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常会缺乏自信、承受能力差、想法奇特、心理不平衡,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事。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化、思想化的处理方式往往对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

2 大学生抗拒心理咨询服务的态度分析

随着各大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相继开展,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从实际行动来看,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还是表现出抗拒的态度。对于大学生抗拒心理服务的态度,笔者从以下两点分析其产生原因:

首先,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尽管说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都有一定的理性认识,比如已经明确知道去做心理咨询的人不一定就是精神病,但传统思想上的观念仍束缚着他们的行动。当今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在小时候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足,对心理咨询的片面理解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消极的影响。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认知上有所提高,但仍会受过去错误看法的影响,缺乏接受治疗的勇气。另外,社会角色分配也是阻碍心理咨询服务发展的一个要素。一般来说,男生的求助率远远低于女生的求助率。因为在人们主观意念中,男性是坚强、勇敢、独立的象征,一般不会求助于心理治疗。

其次,学生对心理治疗服务的不信任也是导致抗拒心理咨询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担心心理咨询师不会全力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或者在听完自己的倾诉后不会(下转第241页)(上接第227页)替自己保守秘密,严重的怀疑心理致使学生很难对咨询师敞开心胸交流。这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体制的弊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而是隶属于其他部门之下,行政功能与专业辅导功能总会产生矛盾。比如说,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应该对他的客户负责,替客户保守秘密,这也是心理咨询行业最基本的守则;但从行政人员职责来说,他们需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估,一旦发现“危险”的心理状况,就要上报学校,采取解决措施。所以,学生在寻求心理咨询服务的时候总会担心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知道也是情有可原,故而会表现出抗拒治疗的态度。

3 对策

3.1 做好心理咨询服务的宣传工作,提高学生的认识

上面提到,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表现出抗拒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对其存在偏见引起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做好心理咨询服务的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对心理咨询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详细介绍心理咨询服务的流程、原则、作用等,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顾虑,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逐步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心理咨询观念深入人心。再者,重视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说大一新生刚来到陌生的环境,必然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所以应加强对新生的心理宣传力度;同时大四应届毕业生正面临就业、考研等众多社会现实问题,心理压力大,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团队去引导他们乐观的面对挫折与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

3.2 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心理咨询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专业要求比较高,服务原则也比较强。尽管是在学校行政职能下开设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但是为保证其工作质量,学校应配合心理咨询治疗的工作,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健全必要的值日制度、保密制度,提高咨询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树立权威,赢得广大学生的信任。

3.3 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

心理咨询师队伍力量的高低能直接影响到心理咨询服务质量的高低,所以高校应提高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力量。严格咨询师的准入制度,挑选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来担任心理,借鉴和学习社会心理咨询公司优秀的工作经验与方法,提升心理咨询水平。同时,在工作期间内,心理咨询师们也应加强对自己能力的完善与提升,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提升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加强对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与解决能力,切实帮助学生排解压力、走出困惑。

3.4 完善心理咨询服务的工作方法

在新时期下,心理咨询服务应适应社会的发展,积极寻找新的服务方法,以增强心理咨询服务的实效性。比如,咨询服务站可以开设网上咨询服务平台。在虚拟的服务平台上,学生可以避免走进咨询室的尴尬,畅所欲言,吐露心中的困惑与不快,有利于学生与咨询师心对心的交流。同时,热线咨询也是学生比较倾向的服务方式之一,既方便快捷,又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姚永松.浅议高校心理咨询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5).

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心理咨询 学生工作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22-02

近年来,独立学院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素质虽然总体表现为积极、健康、向上、稳定,但因缴纳学费较高,普遍将自己置于消费者、顾客的位置,对学校各方面的要求高,自身集体观念却不强。学生普遍个性较强,自以为是,主动谦让差,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意志品质又较脆弱,适应力也不强。同时,由于学习基础和稳定性弱,学习不够勤奋,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因此情绪起伏较大,心态变化也较大。传统教条式说教的学生工作理念、制度和方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如何使学生工作更有效?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并借鉴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方法,对开展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一 独立学院学生的主要问题和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学生从选择独立学院开始,沉重的学费和脆弱的文凭已成为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与此同时,与公立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他们因为高考没有考好而在心理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在学习上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学费高昂、学业受挫让他们感到沮丧,文凭脆弱、前途未卜让他们失去自信。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在每年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强迫、自卑、人际交往障碍等,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是自上而下地说教灌输式的,将人生观、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缺乏双向的沟通与互动,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殊性,使学生管理工作丧失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因为观念的差异出现明显的代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取得成效,甚至造成学生的抵触和叛逆。

二 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方法在学生工作中的优势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咨询师一方面可以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气氛;另一方面,以尊重、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接纳、关注来访者,耐心倾听,及时肯定和赞赏。当来访者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有分歧时,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包容和理解。这种“无条件的尊重”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这种信任和尊重的气氛中开展学生工作,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和鼓励,就敢于表达自身的问题和困扰,进而激发学生自我改变的欲望和动力,大大地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最终敢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实现自我的理想和目标。

三 有利于独立学院开展学生工作的理念和方法

1.以人为本,信任并尊重每一位学生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很多时候,学生工作的成败并不因为工作技巧和沟通技巧,而是师生关系。罗杰斯提出过著名的观点“无条件的尊重”。尊重意味着要以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接纳、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予以接纳、关注、爱护。尊重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能够给学生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尊重、被接纳而获得一种价值感,从而消除或减弱学生的不安心理,信任教师,最大限度地向教师表达自己。

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应该放下“架子”,用学生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当学生与自己有分歧时要表现出宽容和理解。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不冷落任何一个人。

2.适度的自我开放,让教师更亲切

自我开放又叫自我表露,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分享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拉近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距离,让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信任,从而实现来访者的自我开放,增加咨询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自我开放,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某些具体的事件或问题,公开暴露自己的某些人生经历、经验或感受,包括曾经有过的负面经历或体验,会无形中增加老师的亲切感,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信任,也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逐渐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学生工作中的自我开放一般分为两个层次。较浅层次的自我开放是向学生表明自己对班级各项工作的看法和感受,包括正向的和负向的;较深层次的自我开放是把自己过去的人生经历和相关经验坦率地与学生分享。不管是哪个层次的自我开放,教师应注意尽量分享积极、正向的内容,少分享消极负向的内容。

3.积极关注,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积极关注是心理咨询的一种技术,是对学生的言语和行为的闪光点、长处或者潜力给予有选择性的关注,从而使学生拥有更加客观的自我形象、正向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独立学院的学生是一个个性张扬的群体,普遍存在时代感强、责任感弱,社会意识强、集体意识弱,个体意识强、压力承受弱等不足,学生工作的重点应注重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了解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的专长和潜力,特别是对一些不自信、不踏实、情绪低落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和锻炼机会。

4.及时提供有用信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信息提供技术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为了协助来访者了解问题、作出决定、规划行动、解决问题时,在必要的情况下,提供给来访者相关的资料信息,是咨询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大学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没有体验过的,他们不知道大学是要为自己未来人生的角色选择负责,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因而,学生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及时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环境,从而与时俱进地确立和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调查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b)-124-02

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期,是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的多发期。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但对事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情绪容易波动,受挫伤后容易偏激。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来自身心发育、情绪变化等方面的心理困惑与不平衡,使许多学生陷入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对人际交往、人格、学习、择业、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进行研究,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校实践,就学生心理咨询问题谈一些看法。

1 我校学生2006年度心理咨询概况

2006年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所(兼学院学生心理咨询室)全年接待来访学生90余次,咨询问题涉及人际交往(和同学之间、和教师之间、和父母之间),个人情感和情绪困扰、择业与人生目标问题、新生适应问题、不良习惯问题等。

2 主要问题分析与探讨

首先,人际交往是困扰学生最重要的问题,占来访者的31%。高职生处于17~20岁,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进入社会做准备,不断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些学生由于个性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合作的态度和精神,人际交往遇到种种障碍。一方面,高职生渴望交朋友,渴望与其他人交流;另一方面,因性格、年龄等原因而缺乏一定的交往技巧,导致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交往恐惧”[1]。针对人际交往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不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说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②真诚维护友谊。宽容待人,但不等于迁就对方,靠一团和气调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不伤情感,但实际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交朋友必须坚持原则,有时不妨做诤友,给予他人真心的批评与建议,建立真正的、互帮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③尊重对方的观点是交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学会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个让人反感的人。④交往的方式要及时调整。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一种新的人际关系。

其次,情感问题多涉及异往,它不同于一般的交往。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生理上开始发育成熟,心理上却相对幼稚,情绪不稳定,对情感、道德、责任等问题产生许多困惑。此时,他们友谊感进一步加强,出现两情的萌芽,而且学习任务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较轻,情感问题也相对突出。这些问题若引导得当,可促进其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发展,若处理不当,则可能会产生情感伤害,或两性关系上的“劣迹”行为。对此,主张健康、文明的交往,鼓励异性学生之间多沟通,但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把握一定的度。

3 心理咨询的评价标准

躯体化:经常有躯体不适的感觉,常有头晕、头胀等症状,胃部不适较多,食欲不振、嗳气、胃胀,经常心慌、心跳快,有时感到胸闷、呼吸急促,常有疲倦、虚弱感觉。

强迫症状:重复动作明显增多,或反复思考一些问题,感到没有必要,想做抵抗,但无法克制内心的冲动,只能重复,伴有较明显的焦虑,有一定求医行为。一天中有3~4 h会做反复动作或竭力思考等强迫行为[2]。

人际关系:内向,敏感,不大主动与人交谈,但对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有时显得过于敏感,偶尔会表现出被动攻击,影响其人际关系,使之朋友较少。

抑郁:自我评价稍低,平时郁郁寡欢,心情欠佳,兴趣也有些下降,偶尔会心情烦躁,不愿意与人交往,有时夜里睡眠差、多梦。

焦虑:经常有莫名的担心,有时会有害怕的感觉,但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可伴有心慌、心跳快的感觉,易紧张,偶尔会出汗,也会采取一些掩饰举动。

敌对:平时警惕性比较高,经常注意或怀疑别人的一举一动,谈话议论都要加以注意是否有不利于自己的举动,常与人难以相处,偶尔有破坏,如以摔东西来发泄对别人的不满。

恐怖:有时不敢独自一人留在家中,有的表现为不敢去空旷处,有时则不敢与陌生人见面,但能够克制或掩饰自己,对工作影响不明显。

偏执:性格固执,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亦不大能改变。有时会有敌对性,经常有怀疑心,而无法相信别人,偶尔认为会被人跟踪。

4 建议与思考

4.1 重视心理咨询调查结果

我校心理咨询室接待的来访学生大多是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出现问题,并且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咨询结果所反映的是困扰学生较为严重的问题,对平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学校既要把握主要问题,如人际交往、情感困扰等问题,又要根据不同学期、不同季节学生容易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辅导[3]。尽管高职生在年龄上和一般高中生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由于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也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表现的差异性很大,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套用一般中学的教育模式。

4.2 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大心理知识宣传力度,举办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咨询常识讲座,提高学生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针对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的差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

4.3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一方面为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筛选、发现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对他们通过热线交谈、面谈、访谈 、转诊等方式实施心理干预,做好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工作。

4.4 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

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人数有限,而且是兼职。随着我校学生规模的扩大,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尤为重要。对从事学生工作的专职教师及兼职辅导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培训,发挥他们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特点,及时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并将这些学生推荐给专业咨询人员,及时对同学给予支持帮助。

4.5 增加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和专门咨询机构

要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水平,完备咨询结构的设施,使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盖凤武.心理健康教育[M].沈阳:东北大学生出版社,2002.41-43.

[2]王莹.医学心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8.

第9篇

美国咨询心理协会前主席Loretta Bradley对“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四大因素”进行研究,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咨询中所起的作用分别为咨访关系40%、支持系统30%、改变愿望15%、咨询技巧15%。也就是说,如果咨访关系和支持系统能够很好地建立起来,那么咨询已经成功了70%。因此,如何更好地建立咨询关系、构建来访者的支持系统,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案例简介

(一)背景资料

来访者是一名职一年级新生,新学期开学将近两个月,心理委员观察到其平时总是独来独往,在宿舍与教室都不怎么和大家接触。即使有人主动接近,她也表现得很冷漠,很不好相处。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太喜欢她,她也越来越孤僻,心理委员曾发现她一个人偷偷哭泣。在心理委员的主动介入和陪同下,来访者前来咨询。

(二)来访者主诉

我今年15岁,家在郑州市郊区,第一次离家住校。来到这里已经快两个月了,可是班上的同学我都不怎么认识,也没有几个好朋友,在宿舍还有几个室友比较合得来。但我总是担心她们对我有意见,有看法,所以就尽量不和她们说话。别人觉得我很孤僻、不好相处,我也不喜欢自己这样,可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我总是面无表情,有时候会很容易发脾气,这样她们更不喜欢我了。当看到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的时候,我就会感觉自己很多余,想融入他们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不知道说些什么。我觉得这样很累,很压抑,很痛苦,希望老师能够帮帮我。

(三)问题分析

显而易见,该同学遇到了新环境人际适应问题,伴随烦躁、低落、孤单等情绪问题,但其核心问题是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过低,表现为交往中总是“担心别人对我有意见,有看法”,而她自己也认识到这样不好,但不知道问题所在,更不知道如何改变。因此,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善其人际交往问题,一定要先改变其自我认知。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能够给来访者建立一个朋辈支持系统,让她从朋辈支持系统中获得更多客观的积极评价,从而全面了解自己,自我肯定,则能从根本上增加其人际交往的心向和动力。因此,在征得来访者及其室友同意的情况下,开展了一次别样的心理咨询。

二、朋辈支持系统构建在咨询案例中的尝试

(一)朋辈支持系统构建

刚入校不久,来访者只和宿舍的人关系不错,且与其交往不存在焦虑感,所以我向她提出了让心理委员和室友共同参与咨询的想法,一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来访者平时在班上的人际交往情况,二是给来访者建立一个朋辈支持系统,让来访者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及时得到反馈、求证自己心中的“疑问”,来访者欣然同意。与此同时,我也向其室友说明情况并征得同意。

(二)规则制定和团体承诺

朋辈支持系统构建之后,要制定团体规则,这一点非常重要。

首先是保密原则。要求支持系统作出保密的承诺并在保密协议书上签名,其目的是不给来访者造成心理压力。

其次是真诚原则。对于来访者,要真诚地敞开心扉,这样才能给支持系统提供帮助的机会;对于支持系统,要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反馈自己的感受,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来访者的成长。

最后是助人原则。在互动过程中,朋辈支持系统应本着助人的原则,对于来访者的所做所想,不评价、不指责,但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三)自我暴露与支持系统反馈

这一环节是咨询的真正阶段,我先让来访者陈述自己的主要问题,同时向支持系统明确今天的主要任务,即帮助来访者解决“总是感觉别人对自己有看法、有意见”的人际困扰。

紧接着,我让支持系统对来访者平时在班上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行反馈,她们不约而同地提到来访者“几乎从不主动和别人说话”“爱生气,别人不敢接近”,让来访者意识到交往问题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自己,鼓励来访者进行自我暴露。

在心理老师的不断鼓励下,来访者终于说出了她内心隐藏的一件往事,也正是她目前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在初中时,来访者唯一信赖的好朋友拉着其和别人打群架,其本意是前去制止,结果有人告发,被班主任逮个正着,来访者竟成了主谋,成了替罪羊,被班主任罚站在教室外面整整两个星期。所谓的好朋友没有任何的表示,来访者百口莫辩,百般委屈却选择了忍气吞声。这件事当时在学校非常轰动,全校的人都在背后议论来访者,添油加醋,说什么的都有,对其伤害特别大。她觉得自己没脸见人了,从此再也不敢和别人说话。

(四)系统反馈

原来,在来访者心里有一个错误认知:“我不是一个好女孩儿。”于是,我让支持系统说出她们对来访者的看法,大家对其给予了极大的肯定,都说她“很善良”“讲义气”“够朋友”,并表示“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你并没有做错什么,不需要为别人的错误买单。”“只能说你交错了朋友,以后擦亮眼睛就是了。”自我暴露给了来访者一个宣泄和倾诉的机会,长时间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支持系统的及时反馈,让其直接真实地聆听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消除了“别人都议论我”“我不是一个好女孩儿”的错误认知,这为其以后正常的人际交往奠定了基础。

其实,在来访者的倾诉中我发现,来访者之所以出现现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和她的性格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关。接下来,我又进行角色转换,让支持系统逐个把自己当成来访者,谈谈她们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和心理感受,大家表示:“如果我没有错,我一定不会认,哪怕开除我。”“老师误会了我,我会主动找老师说明情况,必要时请家长和同学帮忙。”“我没有错,凭什么让我站外面,我一分钟都不会站,大不了转学!”“主动去找那个朋友,让她出面来帮自己澄清。”“直接去找校长,谁的错误谁来承担。”“谁爱怎么说怎么说,反正嘴长在别人脸上,自己又没做错,才不用去管呢!”大家不同的观点,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处理问题时的“不辩解、回避、无原则的忍让”等错误,对以后来访者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朋辈的应对方式对来访者的成长有很大的引导和启发。

(五)感悟与成长

最后这一环节,我让来访者谈自己的感受,来访者表示:“感谢老师给自己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自己憋了这么长时间的心里话终于说了出来;感谢自己的室友,她们在听了我的事情之后并没有说我什么,而是更加喜欢我,支持我。看来自己是多心了,以后会尝试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另外,她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我想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一定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忍让,委屈自己。”

最后,我让支持系统把来访者紧紧地抱在中间,让来访者再次感受支持与爱的力量。来访者特别感动,大家哭成一团。泪水背后,我看到的是来访者真正的放松和发自内心的微笑。

在之后对来访者的回访以及班主任的反馈中,了解到咨询之后来访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能够主动和同学交流,顾虑和担心少了,微笑多了,认识的人也多了,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朋辈支持系统构建的反思与总结

(一)朋辈支持系统构建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诸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显著的影响。无论是主要效应模型,还是缓冲作用模型,都强调了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认为其能够缓解个体因为无力独立解决困难而产生的焦虑或无助感,通过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个体对外界支持拥有的充分信心促进个体积极地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学生不擅长利用社会支持来解决问题。首先是因为青春期的学生内心的隐秘性,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秘密被别人知道;其次是缺乏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习惯,不知道该怎样开口寻求帮助。有效的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是以学校心理辅导机构或心理辅导教师为中心,依托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将受助青少年的支持资源整合起来,并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各自的资源优势给予受助青少年以有效帮助。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朋友及宿舍成员是其很好的支持系统。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朋辈支持系统给来访者构建一个良好的帮扶平台,充分调动和利用支持系统的力量,发挥其在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促进来访者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朋辈支持系统有效的原因分析

从本次咨询案例研究效果来看,在咨询中构建朋辈支持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人际问题。

第一,支持系统和来访者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安全的关系,有助于打开来访者的心扉;支持系统的倾听和陪伴,促进了来访者的自我暴露,倾诉本身就是一个情绪疏导的过程。

第二,朋辈支持系统真诚、及时的反馈,让来访者更为直观、有效地体验到自己的担心和顾虑是多余,大家对自己是支持的,自己是被理解和被接纳的,从而增强了扩大交往的心向和动力。

第三,朋辈支持系统和来访者处于同样的年龄阶段,他们应对问题的方式对来访者更有参考和启发作用,能够让来访者很好地看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合适的处理和应对方式,更有助于来访者自身的人际成长。

第四,咨询师作为支持系统中的一员,能够通过提问有效调动来访者的求助意愿和支持系统的助人愿望,并重点引导支持系统的正向支持作用,让来访者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情绪释放,这也是本次咨询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三)案例小结

本次咨询的成功尝试,让我对朋辈辅导在学生心理安全防护中的作用有了更大的信心,也对学校心理咨询有了更多的思考。首先,学校心理咨询具有其特殊性,在具体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灵活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询方法;其次,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孤立的,对于由家庭及社会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可考虑到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的介入;最后,学校心理咨询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领域,需要心理咨询老师不断地提升业务素质,更多地思考、探索和尝试,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第10篇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上了一条持续扩张的道路。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10﹪~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目前,有关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日趋增多,尤其随着高校的扩招,大众教育热潮的不断高涨,高职生来源更加广泛,素质参差不齐,更需要对这一层次学生,特别是其中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关注。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不够深刻、教育目标把握不明确,导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误区,影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其成果甚微,实效性并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的几点误区:

(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识:

1、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课有其独有的特点:影响范围广,针对性强,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但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不尽如人意的是,现在的心理健康课学科化的倾向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主要是指将心理健康课作为一门学科,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来上课。其课程内容为枯燥乏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传授,教学评估也是通过单一传统的笔试形式来完成。一些高职院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常识,他们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课,配备专职教师和教材,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曲解,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领着学生在课本上划记号,课后让学生背条条框框,学生们考试成绩很高,但实际上只是增加了一门课,其他的任何作用都未发挥出来,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逐渐淡化。有些高职院校重心理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进行。他们热衷于开设心理知识类的课程,将心理知识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轻视心理活动的训练。总之,这种学科化的心理健康课的弊端在于:教育实效性差,高职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导致他们不能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上。高职院校应该明晰的一点是:心理健康课与传统文化课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心理健康课应以高职生的心理体验和感悟为主,其重要的评价标准是高职生心理体验的深浅和感悟的多少。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由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心理健康知识内容外,还包括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如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等,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心理健康课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也是极其有限的。再者,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课来解决,而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课无法深入地解决的。与此同时,也为响应各级教育部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号召。因此,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室应运而生。各高职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并要求教师尽快面向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在很多高职院校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时间及精力的局限,很多心理教师根本无法承担这一责任。这虽然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就高职生个体问题解决上有了保证,但是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开展的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咨询室是难以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心理咨询室的开设并不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万能药”。

3、心理咨询师就是心理教师

目前高职院校中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大部分是兼职人员。因为各方面人员的配合较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如人意。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部分专兼职教师,因没有参加过心理辅导的专业训练,对心理学知识了解甚少,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的方法不熟悉,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及其特有的规律和要求,给高职生的心理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是高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更要丰富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手段、教育的目标都应该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工作有所区别。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把他们看成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他们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问题,对他们的问题应该以预防和疏导为主。因此,高职院校对心理教师的要求应该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高,合格的心理教师首先是合格的教师,他们应该更了解高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够跟学生平等对话,这样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高职生对心理咨询的歪曲认识

1、心理咨询就是简单的宣泄、倾诉、亦或是聊天如今,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学生们来到咨询室,只是为寻找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交心且相互倾诉的好朋友,又因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高职生选择心理咨询更多的是寻找一个可以简单宣泄的场所。他们不需要心理咨询师帮助解决具体的问题,只是希望心理咨询师是他们最好的听众。这固然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也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的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咨询并不是简单的听高职生的倾诉,更不是简单地聊聊天,而是通过咨询来解决自身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2、咨询者就是神经病或精神病患者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及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高职生对接受心理辅导还存在着偏见和误解。很多高职生还分不清“神经”与“精神”、“精神”与“心理”以及“思想”的区别,他们将心理问题当成“心理病态”、“思想问题”等,将前往咨询辅导的学生看成神经病或精神病。他们普遍认为,前往咨询辅导的同学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正因为这些误解和偏见,高职生对心理辅导的求助率相当低,很多同学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以至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工作,也不愿或不敢前去接受辅导。据笔者调查,高职院校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总数的15%~25%,而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一年接待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4%左右。#p#分页标题#e#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对策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几大误区,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应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职业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有计划、有措施,使广大教师认清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职院校在对全校性的素质教育实行正确导向和严格监控的同时,还应该搞好心理素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基层领导骨干,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教师要学习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组织专业人员编写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教材、大纲,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培养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纳入整个素质教育目标中去,逐步积累心理素质教育经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它必须突破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高职心理健康课程应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共同的参与,引起高职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在活动中建立起为高职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并以其促进他们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与此同时,要开设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心理活动课,构建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活动课是以普及必需、适量的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手段,以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迅速提高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心理活动课的开设,可以将生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自己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与社会认知。其具体方法有:情景体验法:即给高职生提供一种情景或氛围,让他们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角色扮演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与即兴表演,使学生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并学会扮演角色的行为技巧;讨论分析法: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实践锻炼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和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自评自述法:即让学生对自己的某种心理水平和品质进行叙述和评论。

(二)加强专业化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对教师知识传授技巧的培训,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技术、方法的培训,致使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传授了知识,却伤害了心灵。学校要帮助教师完善这一课,让广大教师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知识、技术、方法,使他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完善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品质,使学科渗透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教师,他们更应该凸显其专业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应适时地安排他们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断系统化、深化并运用到学生咨询的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咨询技能。

(三)开展成效性的心理咨询工作

第11篇

关键词: 系统家庭治疗 高校 心理咨询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师兼儿童精神科医师的纳森阿克曼(Nathan Ackerman)首次正式提出“家庭治疗”这个概念。之后的几十年中,各种家庭治疗的流派纷纷发展起来,家庭治疗成为美国心理治疗流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家庭治疗被引入中国后,其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应用并不广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更多地使用个体疗法开展工作。然而,大学生仍未完全脱离家庭而独立生活,家庭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将家庭治疗引入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极为必要。

在各种家庭治疗流派中,系统家庭治疗是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心理治疗技术。70年代由美国传入德国,后又由德国人于1988年传入中国。此种治疗以系统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将人际互动视为与精神病理相关的重要因素,创造了一系列干预技术,用于处理广泛的临床问题。经过中德班和赵旭东等学者的大力推广,系统家庭治疗成为我国一项广为运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因而在高校中推广和应用系统家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系统家庭治疗的基本理念

系统家庭治疗是以整体观或系统观为指导,利用一切可以产生信息、传递信息的有效手段,对家庭中的人际系统进行干预,以改变家庭中的不良互动模式,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目的的心理治疗活动。系统家庭治疗者认为,家庭不是由个体简单相加而成的,个体之间的关系网络及家庭以外的大系统,制约个人内在的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由此可见,家庭成员的问题不全是他自己的问题,而是家庭系统的功能出现了障碍,系统家庭治疗就是通过一些技术以引起家庭系统的变化,从而使家庭中的单个成员做出相应改变。

二、系统家庭治疗的基本技术

(一)常用访谈技术

1.循环提问:请每一家庭成员表达他对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看法。

2.差异性提问:澄清在有症状和无症状时,在时空、人事等情境方面有何差异,以启示症状的出现是有条件性的。

3.反馈提问:针对过去进行与现实相反的假设性提问,以重新发掘家庭的资源。

4.积极赋义、重新界定:从积极方面对当前问题重新进行描述。

5.去诊断:解除病态标签,解除病人角色,暗示患者对症状具有影响力。

(二)干预技术、家庭作业

通常显得出其不意或有悖常理,但愉快幽默,意味深长,旨在扰动功能不良的家庭动力学模式。

1.单、双日作业:要患者在星期一、三、五(单日)和星期二、四、六(双日)作出截然相反的行为,以使其领悟,并选择进步的方向。

2.水枪射击或弹橡皮筋:以善意、戏谑的方式,直接对不合意行为或关系进行干预。意义并不在于实际上做不做,而是在观念层面上给予冲击。

3.记秘密红账:针对“记黑账”(缺陷取向)而设计,减少对病态的过分关注。令家庭成员对索引病人的进步和良好表现进行秘密记录,不记坏表现和症状,直到下次会谈时才可由治疗师当众宣读。有的则布置IP记录父母的优点与进步。

4.悻论(反常)干预与症状处方:要求患者故意保持或“加重”症状行为。常可迅速控制不合意的行为。

5.故意的分歧:两位以上治疗师扮演类似“红脸白脸”的技术。

三 系统家庭治疗对高校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一)系统家庭治疗应用于高校有利于家校合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也正是与系统家庭治疗理念相契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家校合作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模式,即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系统家庭治疗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了解家庭环境及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找出家庭中矛盾的焦点,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使学校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系统家庭治疗应用于高校能更好地解决个体心理困惑

系统家庭治疗与传统的学校心理咨询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咨询室中不再是只有咨询师和来访者两个人,还包括来访者家庭里的多位成员。以往学校心理咨询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常常是单独进行个案辅导,效果并不理想。系统家庭疗法就是让学校能从整个家庭的角度了解问题的根源和性质,得到整个家庭成员的配合,从而联合整个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到学生辅导中,调动整个家庭的力量帮助学生,这样的治疗比个人治疗具有更多可以调动的资源。

(三)系统家庭治疗应用于高校会给大学生带来更广阔的人生视角

家庭治疗不仅是对家庭的治疗,更是对系统的治疗。“系统、环境”是家庭治疗的根本,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理念和世界观。在高校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是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了当前行为,进而寻找环境中塑造此种行为的关键性要素,我们就可以将这些要素( 关键人物) 邀请到家庭治疗中,而不仅仅局限于原生家庭。这样通过系统家庭治疗,学生不单单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也带动了家庭的新生,同时让大学生看到了整体系统的流动和整合性,促使他们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形成更加完善的世界观,有利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昆,汤宇,许秀峰,赵旭东.系统家庭治疗技术的临床运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167-170.

[2]张灵,罗心瑜.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6:16-19.

第12篇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大学生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张某,女,20岁,汉族,经济管理系会计专业大三年级学生,无。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性格内向、文静。家中还有三个妹妹,后有一妹妹被送给他人。她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任何特殊药物,足月顺产。6岁上小学,小学成绩优秀,深得老师和学生的好评。从初二开始成绩急剧下滑,高中上的是寄宿学校,高中成绩一般,高考后成绩不理想,想复读,父母不允许复读,后进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与父母同住,父亲为本科学历,母亲为高中学历,父亲是位海员,工作较忙,一工作就连着几个月,对子女缺乏管教。母亲是位小学教师,对孩子管理非常严格,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经调查询问,父母无人格障碍或其他神经症障碍,家族无精神病史。

母亲生她的时候,父亲正在大学上学,生活较为艰难。母亲对她经常动不动就打。据求助者说,邻居甚至怀疑她不是母亲亲生的。小学时期父母关系良好,她认为那时候家庭很温暖。在初二时期,她意外发现父亲与邻居的阿姨关系暧昧,后未告知其他人。过段时间后母亲也发生了外遇,父母之间互知此事,但未离婚,仍居住在一起。求助者无异性朋友,认为异性朋友都不可靠。

首次来访时精神行为状况:来访者面貌清秀,衣着干净整齐,头发梳理少见凌乱,低头含胸,精神萎靡;声音比常人略小,善言谈,言语符合逻辑,精神状态良好。

3.精神状态

意识清醒,注意力稍差,记忆力良好,思维正常,言语表达清晰。

4.身体状态

身体健康。

5.社会功能

人际关系紧张,与异性朋友无交往。学习易分心。

6.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结果显示: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都高于常模,其中焦虑因子明显偏高,强迫因子次之。

(2)抑郁自评量表(SAS)测验结果显示,有中度抑郁。

(3)焦虑自评量表(SDS)测验结果显示,有重度焦虑。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1.求助者主述

一直在准备专升本考试,但复习时候看不进去书,看书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地点读,没有办法和其他人一样正常阅读。主要想降低考试压力而求助于心理咨询。

2.求助者个人陈述

“再过一个月就要专升本了,很希望自己可以考上本科院校。但是看书的时候怎么也看不进去。让自己静下心看,看一页书要花上一个小时的时间,而且还是一个字一个字读的。家人对我期望很高,自己没有办法学下去还强迫自己使劲去看书,头很痛,另外,害怕别人超过自己。终日无精打采,什么也干不了,整夜睡不着觉,大脑浑浑噩噩,复习也不安心,上课效果也不好,思维不连贯,非常影响学习。宿舍的其他人都在找工作,好几个找的都不错,我也接到了一个不错企业的面试邀请,听到消息后,我更是紧张害怕,犹豫不决,担心专升本升不上去,会失去现有的工作机会,并且更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自己学不好,升不上本科学校而被别人笑话,工作也没着落。虽然我多次试图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可是怎么也办不到,近来反而越来越重,内心十分痛苦。有时感觉胸闷气短、心慌,甚至双手还会不由自主地颤抖。”

三、咨询师观察的情况

求助者是自己单独过来咨询的,举止得体,衣着整洁,说话温柔,主动吐露自己半年来学习时候遇到的压力,表现出了明显的改变动机。同时也不避讳地谈论自己的一些焦虑。坦然的态度容易获得咨询师的好感。张某想改变自己在学习上的焦虑,想可以静下心来学习,增强应对学习压力的能力。随着几次咨询的进行,咨询师对张某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发现张某的焦虑其实并不是表面上的对学业压力的焦虑那么简单,这种焦虑有很深的根源,为应对这种焦虑而产生了一些躯体行为。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严重心理问题

评估依据:由强烈的对个体刺激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时程达两个多月;反映强烈,痛苦无法自行解决;内容泛化,求助者在其他方面也出现类似的情绪反应;社会功能受损明晰;经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2.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郭念峰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由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心理冲突为常形,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持续病程只有两个多月,因此暂不考虑神经症。

(3)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本案例中诱发心理行为问题的生活事件,对求助者来说,刺激强度较大,反应较为强烈,病程大,两个多月,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因此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五、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张某现年20岁,处于成年初期,女,无器质性病变基础,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病遗传史。

2.社会原因

父母一直希望有个男孩,但是生了4个女孩。她是家里的最大的孩子。小学时候,家庭比较和谐。成绩很优秀,父母以她为傲。成绩成为她自我认可的一个重要途径。父母均有外遇,父亲对孩子们都不怎么管,母亲对她们过于严厉。在她发现父母外遇后,焦虑与强迫症状出现,学习极度下落。

3.心理原因

张某自幼性格好强、自尊心强。她认为父母重男轻女,自己作为老大,想证明女的不比男的差,所以很要强,从小成绩就非常好。尤其当一个妹妹被送出去后,自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认为是自己没有能力去保护妹妹。在父母亲外遇后,家庭出现状况,自己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一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

对现实家庭有个具体的分析,采用正确的态度认识到家庭不会因为她的优秀而和睦,即使她考上本科后,还是没有办法改变家庭结构,纠正其错误认知;减少焦虑。

2.最终目标

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与发展,使来访者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最终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

本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

2.使用原理和技术

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是对考试的担心,担心自己无法考上本科。内在原因则是把家庭关系与自己的表现联系起来。认为只有自己表现得好,父母才会和睦,家庭才会和谐,自己的无能会导致家庭的破裂。自己也清楚自己不是上本科的料子,学习上很焦虑、头疼,并出现反复洗漱和洗澡反复搓洗的强迫。

3.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应该如实地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相关的真实

资料。

(2)在心理咨询中,求助者可以自由退出或更换心理咨询师。

(3)对咨询费用、咨询时间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4)遵守咨询结构其他的相关规定。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规定。

(2)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的情况。

(3)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4)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相关背景。

(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能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

4.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

八、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

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

目的:收集基本资料;通过会谈和观察,了解求助者的主要症状和问题发展过程及原因,通过尊重、热情、共情、真诚、积极关注和中立性态度等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二次和第三次咨询

目的:帮助求助者对自己现状进行分析;更深入地了解求助者的焦虑症状,以及焦虑产生的根源。

方法:(1)采用会谈法。通过开放性问题、倾听、共情等,与求助者探讨家庭结构与焦虑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她意识到自己认知的不合理性。学习的优异与家庭没有任何关系,不管她如何表现,家庭也不会有什么变化。(2)张某讲了很多关于自己和家庭方面的情况,让咨询师认识到张某家庭结构的复杂性。

家庭作业:认真思考咨询师的谈话并写出体会。

第三次和第四次咨询

目的:改变求助者的认知及错误观念,使之改变为正确的认知方式。

方法:采用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要求张某集中注意到那些具体的问题和观察到的事实,适当引导张某对认知观念进行体验和反省。咨询师很肯定地告诉张某,不管如何努力,最后父母还是关系冷淡。然后和张某一起分析错误的认知观念与焦虑之间的关系;布置家庭作业。

第五次咨询

目的:坚持咨询的效果,并针对某些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方法:与张某进行交谈,了解她这几周的内心体验;检查作业情况,评估效果;通过谈话发现,张某有些改变,但是仍不很大,仍难以控制自己。对张某这几周的努力提出表扬,希望她继续保持与巩固。

家庭作业:(1)继续橡圈疗法。(2)鼓励她从与舍友之间做起,每天同一个同学讲话,哪怕只是一个招呼,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3)试着和父母表达自己对家庭的看法,看父母的回应。(4)继续每天表扬自己。

第六次咨询

目的:了解求助者这几周的表现,同时检查咨询的效果。

方法:与张某交谈,发现张某在焦虑上有了进步。她自己叙述在逼迫自己与同学必须交谈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同学们的友善。与父母的沟通也让她觉得该试着从父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认为父母也有他们自己的道理。

第七次到第九次咨询

继续发展期阶段,与张某一起讨论家庭作业,引导张某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

家庭作业:写出自己这些天的感觉;开始和陌生人打招呼;继续表扬自己;她回忆以前的成功经历,促使她体验到更多、更深的愉快情绪。

2.巩固与结束阶段

(1)通过交谈了解到,张某有了很大的改变,认为自己努力学习并不会对家庭改变多少,希望通过成人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

家庭。

(2)他人反馈:情绪明显好转,愿意和大家交流了,脸上重新出现笑容。上课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脸色和气色明显变好。

(3)咨询师评估: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到缓解,情绪基本稳定,注意力稳定性改善,精神疲惫减少,对继续完成学业充满信心。

(4)心理测验:SAS:标准分47;SDS:标准分50;SCL-90:总分

146,焦虑1.8。

九、总结

求助者的焦虑心理是因为其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只要自己学习好,父母关系就会变好。这种错误认知导致心情压抑,人际关系变差。该案例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并辅以家庭作业,求助者的焦虑与强迫情绪有很大改善,人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均有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完善了人格。虽然咨询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焦虑有一定的复发的可能性,需要继续追踪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心理咨询师(二级)[C].1版.民族出版社,2005-08.

[2]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心理咨询师(三级)[C].1版.民族出版社,2005-08.

[3]郑小边.心理变态与健康.1版.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