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

时间:2022-02-13 23:2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志愿服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志愿服务

第1篇

关键词: 比较视角 中美大学生 志愿服务

多年来,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各自国家、社会的支持下,在大学生的踊跃参与下,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样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由于历史和现实国情的不同,中美两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相似的地方,更有不一样的特质。总体而言,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有价值观、组织形式、服务领域、评估机制、志愿服务法律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的不同。

一、价值观的比较

中美两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为了增加个人生活体验。在一定意义上讲,志愿服务是一项只付出而不求回报的善举,中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都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认为这既是一种美好的人生经历,又是一种向善的心灵之旅,这将成为成长中的深刻记忆,也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二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志愿服务是一种公益行为,没有什么现实的利益可图,中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以青年人特有的热情和责任感,用自己的能力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以实现自己的青春价值。

中美两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观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价值取向不同。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美两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价值观的根本不同点。资本主义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发展,美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大都为了自我内在精神需求的满足,不是把促进人与人的团结和社会的平等友爱作为根本出发点,而是将其看做一种单纯的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尝试。社会主义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与社会的和谐,我国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是基于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应尽的责任,是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爱洒向社会,把温暖带给人间,是一种真正的无私的高尚行为。这也是社会主义的一种优越性。二是志愿服务所受的传统文化影响不同。在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受到基督教教义观念的影响极为深远。现在的美国社会,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社会力量对于道德的督导及捍卫道德的决心均无法与宗教相比。美国宗教史学家安德鲁斯曾说:“宗教是慈善之母。”因此许多美国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是为了履行基督徒的责任。在我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主要根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兼爱、慈悲、互助精神。我国传统文化要求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兼济天下、和衷共济,倡导天下一家、贫富共享的大同精神,这些传统文化和伦理思想对我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组织形式的比较

中美两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并呈多元发展趋势,特别是民间志愿服务组织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政府性质的志愿者组织和社会性质的志愿者组织构成中美两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这是中美两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形式的相同点。

当然,由于两国国情迥异,中美两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也有不同的地方。从中国志愿者组织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我们发现由政府或准政府部门发起并推广的志愿者组织占据了其中主要的部分,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的模式是目前中国志愿者组织发展最为繁盛的一种形式。从民间自发产生的志愿者组织虽亦呈现出日益迅猛的发展态势,但与前者相比,其发展仍相对缓慢,且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概括起来,可以说我国志愿者组织形式的现状是“政府为主、民间为辅、多元共存”。而美国志愿服务虽然由政府推动,但主要都是由社会组织的,社会性质和民间性质的志愿服务组织比较多,特别是一些财团和企业家所支持或组织创建的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载体。

三、服务领域的比较

中美两国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有相似之处。例如中美两国大学生都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同样把社会普遍关注的弱势群体,如养老院的孤寡老人、残疾人作为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海外志愿服务活动是中美两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如我国每年都要派遣大批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去往圭亚那、埃塞俄比亚、老挝、缅甸、津巴布韦、泰国等第三世界国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美国的许多高校同样每年也会组织派遣大批大学生赴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开展志愿服务。

尽管志愿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无差异,但在历史传统、政治和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积淀、、思维方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中美两国的志愿服务发展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如,美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侧重关注人权、环保、社会正义等,中国大学生侧重于消除贫困、帮扶特殊人群、减少地域差异等。美国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已经拓展到社会福利之外的很多其他领域。如学龄前儿童日托、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老人日托、保护妇女、社会义举、民权、安置移民难民,社区开发、医疗和卫生、艺术和文化,等等。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帮助孤寡老人、大型赛事活动、公益服务等方面,志愿服务还停留在简单的便民服务工作层面上,服务内容的科技含量较低,所学知识运用较少,大学生的专业性和技能性没有凸显出来。

四、评估机制的比较

志愿者活动的评估工作主要是指活动过程中及后期的系列反馈。评估主要分为两大类:自评和互评。从对象上看,自评可以分为组织者自我评估和志愿者对于组织的评估。中美两国在这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评估依据不同

从条文角度观察,国内以不同的队伍规章作为约束,或者没有约束。目前各个高校中的志愿者总队都有一定的文本规章,而作为一个自治组织的大学各院系的分队,就很少有整齐的队伍约束了,大家普遍认为,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公益活动,能参加已经表明志愿者很有爱心了,已经很好了。因此,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明确的评估依据。而在这一方面美国国家则有法律制度规定,明确评估的机构、标准和内容,有章可循。

(二)评估的主体不同

我国现行的对志愿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的管理办法,长于严格登记审核,却疏于事后监督。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评估和监督工作主要依靠登记注册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媒体来完成。其中,媒体的监督是十分有效的,是公众了解志愿组织经营、活动状况的唯一渠道。但是,媒体由于自身追求新闻效应的特性,更关注某些特定事件或突发事件,而对志愿组织的日常活动无法长期有效的监督,事实上许多问题正是在日常活动中暴露出来的。在高校,因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一般都由共青团组织,所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估工作一般都由共青团组织负责。而在美国,由于志愿服务已经迈向法制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评估工作主要是由专门的、专业化的组织来负责。

五、志愿服务法律的比较

从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律体系的比较中看出,两国都极为重视志愿服务立法,把志愿服务推向制度化、法制化是两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共同方向。两国都实施了注册登记制度,如1999年,美国修订了全国社区服务法,法定社区志愿服务队是全国从事管理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注册组织,未经组织注册人员不得从事相应的志愿服务,我国目前实施的志愿服务条例也对志愿者进行注册登记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

美国的志愿服务历史久远,拥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并制定实施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但是,到目前为止,政府还没有就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法规,还没有对志愿组织及志愿者的管理问题提出一个综合的、系统的规定,特别是在志愿者的招募、筛选和培训方面更是没有明确的说明,更不用说是志愿者的人身、医疗保险问题。美国极为重视保护志愿服务行为主体的合法权益,如针对志愿者权益保障的1997年出台的《志愿者保障法案》就明确规定:“任何为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实体志愿工作过程中产生有害行为或失职,都无需对产生的危害承担责任。当然,这种有害行为不能是志愿者故意为之的。”我国现行的志愿服务法规中仅有部分省、区、市为其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间提供人身保险,例如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规定,根据青年志愿者所从事志愿活动的需要,青年志愿者组织为参加志愿服务的青年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保险,而如南京等部分地区仅在服务条例中概括地规定要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保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对志愿者权利的保障、权利受损时的救济途径问题并没有细化。美国对志愿服务行为主体的资格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如《志愿服务法》规定,参与志愿服务主要是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而我国各省(区、市)出台的志愿服务条例在对服务行为主体方面的规定各不相同,如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中,第9条将行为主体的年龄限定在16~35岁,而黑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对于志愿者则无年龄上的限制。

六、资金和福利保障体系的比较

保障主要包括资金和福利两方面。资金起到保障活动开展的作用,而福利则起到保障成员参与性的作用。

(一)资金保障的比较

当前,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资金缺口相对较大。由于志愿者工作直接挂靠学校中的团委,进行商业化操作的可能性较小,就使得活动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狭窄,影响到队伍的发展。而美国的组织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总量也相对较大。在美国,政府会从财税政策上给予志愿者组织极大的支持,如拨款,给予特定的免税政策,规定非政府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所形成的盈利或利润必须用于社区发展的再投入,为大众服务,不得用于个人。同时,一些志愿者组织还依靠会员会费、商业、基金会及个人捐助、社会筹款等途径,保障志愿服务的健康有序展开。

(二)福利保障的比较

对于志愿者个人的福利主要包括津贴和实物等形式。总体来讲,目前我国志愿者的活动大多是无偿的,主要看项目要约方的安排。福利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和规定,一般以“车贴、饭补”为主。在这个层面,作为志愿者组织更应当为本组织的成员尽量争取应有的利益。虽然,目前国内的志愿者福利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之相对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于志愿者的福利保障则做得比较好,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参与“为美国服务的志愿者”,服役期为一年,服役期满后可以得到两个学期的奖学金,而且选择联邦职业时可免除考试资格。参加“全国民事社区服务队”的志愿者,年龄在18到20岁,10个月的服役期满后可以得到6000美元的津贴和2000多美元的一次性奖学金。

七、美国经验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借鉴意义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美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美国做志愿者几乎是每一个美国人必修的一门课程,可以说“美国全民皆为志愿者”,特别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都非常高。在美国还有一条规定,中学生要想升入好大学,必须在三年内完成至少40小时的志愿服务。如果要上更好的学校就必须参加更多的志愿服务。而成就美国志愿服务如此普及最重要的原因除了政府的鼓励,还应该归功于完善的志愿者组织机制。在美国每一年都有一个全国志愿者大会,届时社会名流、政府官员、演艺明星都会到会向志愿者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那时志愿者们都觉得自己所做的得到了承认,他们更加看重的是精神上的奖励。

从组织机构上看,美国大学生志愿者相对灵活,往往不局限于一个志愿者组织,而是同时分属于不同的组织,为不同的组织服务,使得人才得以流通,活动进行得更为顺利,各组织能够更好地发展,每个志愿者的能力也能够全面发挥。当然,这些与他们国家有健全的志愿者组织体系,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志愿者”,并投入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有关。在中国,志愿者组织的宣传确实比较少,组织形式也比较单一,大学生要当志愿者,或者组织志愿者服务的团体要招募志愿者,首先想到的是找相关组织。然而,要找到这方面的信息常常要费很大力气。在美国,志愿者组织的信息很容易找到。最常见的就是,一些慈善机构常在电视上播放节目,募捐和招募志愿者。人们只要按提供的电话号码和他们联系就行了。所以,在组织形式、评估机制,志愿服务法律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做法都应该成为我们借鉴的地方。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不断推动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71-72.

[2]孟凡平,赵佳宾.论美国的志愿服务及借鉴价值[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02):52-54.

[3]侯婷婷.中美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熊亮.中美志愿服务立法比较研究及发展建议[J].法制与社会,2012,(04):270-272.

[5]龙永红.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比较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9):46-49.

[6]张斐.中国志愿服务立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7]刘芹.中国志愿服务行为立法研究——以法律的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第2篇

关键词 助残类 志愿服务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43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moral education, disabled volunteer service has particularity, how to analyze the uniqu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o better carry out voluntary service, cultivate qualified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group is with disabled volunteer service vigorous development need to address the topic of the times.

Key words help disabled; volunteer service; moral education

2010年全国志愿助残工作会议确定每年的7月6日为“全国志愿助残阳光行动主题日”,全国大学生助残类志愿服务逐步推广,近年来国家对于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关注度逐年增大。以天津市而言,为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倡导互助和谐文明风尚,2015年5月命名了10个“天津市志愿助残阳光团队”,20名“天津市志愿助残阳光使者”,以引领全市志愿助残活动蓬勃开展。

由此基于助残类志愿服务的特殊性而开展的德育功能研究具有迫切性,有利于可持续普及志愿助残理念,推动服务活动向常态化、制度化开展。

1 大学生助残类志愿服务概述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德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围绕助残类志愿服务的专项研究相对匮乏,直接针对性研究则更少,仅有《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及问题对策》、《广州志愿助残常态化建设初探》、《论志愿者助残的制度化建设》、《助残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路径研究》等。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5.1%的广西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大多是以学校、敬老院、社区和家庭等为主要场所,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中,以帮助身体行动受到局限的残障人为主、老年人居多,大多数大学生从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

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其一为残障人士心理相对脆弱,有些是身体不健全导致的自卑感,有些是心智本身存在缺陷,这都导致与志愿者在交流时容易伴发心理情绪起伏,严重者甚至引发肢体冲突,乃至帮扶中断;其二为身体不便影响帮扶效果,如志愿者在教授受助者手工制作等生存技能时,其身体缺陷大大延长了学习时间,相比正常人须要更多的耐心,而这种现象在助残类志愿服务中较为普遍;其三为受助者对帮扶的抵触与依赖并存,受助者容易对外界具有防御感,志愿者常常要经历一个从拒绝到依赖的帮扶过程,期间志愿者须要更多的关注,才能切实达到帮扶效果。

由此,助残类志愿服务需要志愿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与技能,以及格外的细心、耐心与爱心,并辅以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基地化等科学管理手段,才是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目前全国水平不一,相比而言,北上广属于领先水平,天津市助残类志愿服务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围绕天津市各高校助残志愿服务团队开展调研,了解助残类志愿服务开展相关情况;走访残疾服务机构,了解对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的实际效果以及遇到的问题。结果显示,48.28%为三年级学生,68.97%的学生认为其社团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清晰,62.07%的学生参与助残的时间不超过1年;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的频次,经常参加的为34.48%,偶尔参加的为62.07%。

2 大学生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分析

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拓展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近年来,志愿服务可以说在第二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成为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与载体,而助残类志愿服务由于其特殊强,得以发挥更好的德育效果。

2.1 具有理想信念、品质情操的自主塑造功能

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品质情操提供了积极健康的德育场域,72.41%认为在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大多数时候很快乐,89.66%认为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的经历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正面影响。

这种以“乐于奉献、帮助他人”为前提的助人行为,大学生更容易自内而外地自主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在助残类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帮助弱者的责任感更是激发了道德升华的动力,在残疾人生活境遇与自身对比中不断实现自我塑造。例如,座谈中大学生多有提出,受助者勇于面对困难的顽强精神,受助者家人无微不至的爱心呵护以及对志愿者们诚挚的感谢与信任,也会给志愿者们精神上的正能量,甚至成为学习、生活上效仿的榜样,形成了互为激励的健康磁场。

在“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原因”的多选题中,服务社会的被选率为68.97%,提升道德修养、帮助弱者均为62.07%,增加社会阅历为55.17%。反观被选率最低的三项则为消磨空余时间6.9%,为了加分等现实原因17.24%,个人兴趣爱好27.59%。可以说,“服务他人、提升自我”成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最大动因,这与德育目标是一致的。此外,针对收获而言,“回报社会带来的责任感”、“提升意志品质”分别以79.31%、72.41%排名前两位。

2.2 具有个人素养、团队协作的长期培养功能

个人素养、团队协作的长期培养是助残类志愿服务的内在需要。在“你所参加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内容”多选中,情感陪伴68.97%、助残知识宣传48.28%、文化知识辅导48.28%、体育锻炼陪伴34.48%,残障人士技能培训27.59%为最低。其中侧面反映出服务的主要内容,但更重要的是结合走访座谈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情感陪伴”与排在最后一位的“技能培训”成为关注的焦点。68.97%认为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相对主要问题为“对志愿服务意识认识不够”,并在“您认为作为大学生助残志愿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多选中,良好的服务态度86.21%,助残基础知识75.86%分列前两位。

“情感陪伴”与“服务态度”紧密结合,“技能培训”与“助残知识”互为因果,可以说,如果有效培养了助残志愿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也就有效提供了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由此,志愿服务因为其帮扶需求也为志愿者素质、团队能力提出了长期要求与目标,具有了个人素养、团队协作的长期培养功能。

在大学生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应鼓励长期从事志愿服务,41.38%的学生认为每周一次服务比较好。同时,长期服务中孕育长期培养,二者互为一体,相互促进。由此得来的志愿者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团队管理能力、执行能力的优化,也可以使日后个人发展、团队服务长期受益。在调研中,以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星光志愿团为例,其与天津市童之舟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志愿者服务关系,连续4年于每周二下午提供志愿服务,风雨无阻,展现出极强的团队凝聚力与个人综合素质。

2.3 具有知行合一、互为示范的检验反馈功能

以对帮扶专业知识的要求为例,助残类志愿服务要远高于通常意义上的赛会志愿者以及社区志愿者,对此重视程度近年来也逐渐提高。调查显示,以“技能培训”为例,共有96.55%的学生认为专业帮扶技能比较重要以及非常重要。同时,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实践活动,使得知识学习不是简单的从书本到书本,而是经历了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信息反馈―实践提升的上升趋势,期间志愿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彼此交流也提供了群体间的良性示范作用。

此外,助残类志愿服务由于受助者的依赖性更强,由此也体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反馈功能,从而更有利于志愿者在帮扶中分析得失,引以为鉴。天津市童之舟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提及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因为只有建立稳定的帮扶关系,才能真实获得自闭症儿童的信任,进行有效帮扶。在涉及“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或者挫折”,65.52%认为其余事情干扰、不能保障服务时间,不能有效帮助受助者;62.07%认为不能有效帮助受助者。在“未能按时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多选中,有些重要的事情无法推脱75.86%、没有发生过31.03%、时间久了有倦怠情绪17.24%、很多人对助残类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偏见13.79%。这些反馈都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塑造积极、健康、高效的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3 总结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助残类志愿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德育功能的提升与扩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可喜的是,当问及“在剩下的大学生活中,你是否还愿意继续参加助残类志愿服务”时,75.86%表示“有时间、有机会就报名”,24.14%表示“十分愿意”。由此,如何有效引导志愿者的服务热情,进一步完善针对助残类的相关服务体系和机制,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德育功能,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持续关注的课题,这不仅能促进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能进一步提升助残活动质量,促进我国关爱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林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功能浅析.中国校外教育,2012(5).

[2] 龙妮娜,石丽琴,唐春燕,王贞.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及问题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4).

第3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育人

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区别

(一)内涵不同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有组织、有目的的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到社会中去实践的一种教育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与创新的活动;是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在走向社会过程中与生产劳动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能够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属性的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而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社会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大学生在课余、寒暑假等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长,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自愿向他人、社会以及国家提供形式多样的无偿服务活动,而且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一般思想觉悟较高,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热心社会公益的特点。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形成了制度化、专业化、项目化、品牌化的文化特点,在具体的项目类型上包括了参与扶贫开发的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建设的志愿服务、参与环境保护的志愿服务、参加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服务、参与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参加国际志愿服务等类型的服务。

(二)目的不同

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如通过三下乡活动,学生可以将自身所学应到实际中,通过这个过程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而志愿服务是为他人提供免费的、无偿的服务,做公益活动如社区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等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他人。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联系

(一)活动主体相同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主体是大学生,二者都是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动力激励系统,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实践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动大学生实践服务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实质就是通过影响大学生的需求和动机,达到引导大学生参加实践服务活动,完成实践任务的目的。

(二)志愿服务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奉献自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自觉成才的一种途径。可以说,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同学们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在志愿服务中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

(三)育人功能相同

1.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涉及面广,形式多样,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能够促进学生角色的社会化。作为社会一员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在社会中充当相应的社会角色,利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岗位和实践机会,促进了大学生树立多角色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各行各业中较好地做到角色定位,促进他们的积极发展,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加速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系统的培养和历练,需要在实践中锻炼获得。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走出了课堂,进入了理论的运用和实践阶段,成为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是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化的过程。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使学生锤炼了思想素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动手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增加了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提升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主动参与实践的意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既检验和锻炼自己的知识,又利于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同时还使自己的思想意识、人生价值观得到升华。另外,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都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易于学生接受。

4.提高专业技能。有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检验和评估自己专业知识中的薄弱环节,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与爱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借鉴的过程,二者会推动学生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掌握实践本领。

参考文献:

[1]

张振宇,沈蓓绯.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深化发展的思考――以美国学校服务学习为鉴[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

[2]郝运,饶从满.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特点、实施程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孙莹.服务学习――发展自我、回馈社区的青年志愿服务策略[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11)

[4]杨玉凤,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模式创新――以龙岩学院在校大学生“驻村任职”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5]博爱敬.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学校党建与思想建设,2011,(6)

第4篇

服务县项目办:___(以下简称乙方)

服务单位:_______(以下简称丙方)

经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审定确认,甲方将在丙方_____(岗位)从事志愿服务,服务期限为________年,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为切实做好服务工作,维护志愿者正当权益,规范各方在服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保证相关工作顺利进行,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有关政策规定,以及此前签定的招募协议书的有关约定,按照“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三方签定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权利

1.在本协议书所确定的岗位开展服务,并享有与丙方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以及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

2.服务期间,享受与丙方正式人员同等的休假待遇。

3.服务期间,享有每月_________元的生活补贴(在西藏服务的,每月_________元),同时享有一定的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

4.参加乙方组织的相关交流、慰问、联欢等活动。

5.及时了解全国项目办、相关省(区、市)项目办及乙方的有关西部计划的重要信息。

6.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取得本人服务鉴定等相关证明材料,享受相关支持政策和待遇。

第二条 甲方义务

1.认真履行志愿服务职责。

2.按照本协议书和乙方确定的时间到岗服务,并服从乙方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的岗位调整。

3.服务期间,应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服从管理,尊重民风民俗,自觉维护志愿者形象;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专业守则;遵守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服务单位的规章制度。

4.除因不可抗力因素并向丙方、乙方提出申请,不得单方中止协议或擅自离岗;确有特殊需要或原因的,须经乙方同意;因正常休假离开服务地期间,应与丙方、乙方保持联系。

5.服务期满,递交工作总结,参加相关总结、考核工作;离岗时做好相关的工作交接。

第三条 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志愿者进行日常管理。

2.对丙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

3.在甲方服务期满时对甲方进行考核并提出相应意见。

4.发现甲方隐瞒协议签定前已患重大疾病或提供其它重大虚假信息等情况,并导致其不能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的,乙方可单方面解除本协议,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四条 乙方义务

1.负责落实上级项目办相关工作要求,对甲方进行管理和服务,对丙方进行监督和指导。

2.及时向甲方和丙方传达上级项目办的相关信息和工作要求。

3.做好接送工作,确保甲方及时、顺利到岗开始服务;服务期满后按时结束服务并离岗返家(校)。

4.监督、协调和指导丙方为甲方提供适合的服务岗位、相应的办公条件和免费的住宿条件。

5.建立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做好甲方的安全保障等工作。

6.协调、督促有关方面做好甲方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的发放工作;及时了解、掌握甲方的工作、生活情况,对甲方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经常开展交流、慰问、联谊和培训等活动。

7.在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协助甲方按照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办理保险理赔手续。

第五条 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丙方的规章制度,对甲方进行日常管理。

2.按照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考核与服务鉴定。

3.根据实际表现情况,建议乙方对甲方进行表彰或处分。

第六条 丙方义务

1.作为甲方在服务期间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保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各级项目办的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2.为甲方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确保甲方享有与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和休假待遇,在甲方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3.因丙方原因使甲方受到伤害的,丙方应按照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待遇,承担照料、补偿等相应责任。

4.服务期间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妥善安排、及时治疗,并尽力给予帮助,并及时报告乙方。

5.按照有关规定,完成乙方交办的各项任务。

第七条 本协议生效期间,因甲方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害、损失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由甲方个人承担,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八条 因一方无故中止协议,致使协议无法履行,受害方有权追究其责任;给其他两方造成的损失,由违约方承担全部责任。

第九条 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经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各持一份,并由全国项目办备案一份。甲方服务期满后本协议书自动终止。

第十条 因本协议书约定事项发生争议,争议各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乙方办公场所所在地的仲裁机构或法院解决。

甲方(签字):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丙方(盖章):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

第5篇

关键字: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综合素质

2014年4月29日,长沙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运营。长沙市文明办、团市委、市轨道交通集团决定在全市开展“美丽长沙文明地铁”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团委认真组织,各系学生报名积极。最终,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将有1144人次的志愿者参与到为期33天的地铁志愿服务中来。此次活动受到长沙市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院党委和行政的高度重视,派带队老师和专车为地铁志愿服务活动保驾护航。

2009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教思政{2009}9号],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作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一、志愿服务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志愿服务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既是学生也是社会公民,在大学生与普通公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中,加深了大学生对百姓生活的了解,尤其是深入了解了群众的疾苦,在身临其境中受教育,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责任感、正义感油然而生,不断完善了大学生的自我道德素质,并自觉加入到帮助和服务他人的行列,既帮助了他人,也收获了心灵的净化,激发了道德情感,陶冶了道德情操。

(二)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磨练意志,完善心理素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也会遇到许多挫折。尤其是在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参与的长沙地铁志愿服务活动中,由于大多数市民是第一次乘坐地铁,所以会提出许多五花八门的问题,也会发生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这都需要志愿者们有足够的耐心、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去帮助市民解决问题。虽然说志愿服务活动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也会有种种挫折,但志愿者们可从中学会如何保持好良好的心态去应对各式问题,从容地解决各种困难,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进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和交往能力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学以致用,理论付诸实践的有利平台,且在实践过程中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次长沙地铁志愿服务活动中,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派出的30名志愿者中有21名志愿者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万家丽广场地铁站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不仅有常规的志愿服务,还担任着为外国友人提供志愿服务的责任。他们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志愿服务,而且也巩固了自身的专业知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强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志愿服务是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在不同的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起了交流和联系的平台,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了解,有助于大学生增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在此次地铁志愿服务中,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们来自5个不同的系部,通过此次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彼此友好相处、合作完成志愿服务的任务,并成了好朋友。除此之外,志愿者们也和万家丽广场地铁站的工作人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和各高校要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良好开展离不开政府和各高校的支持。虽然现在高校的志愿服务影响越来越深远,组织队伍越来越庞大,但是发展还比较受限。因此,在今后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政府方面应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在财政及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由于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一般是需要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志愿者开展活动,因此,高校的各个部门需要紧密配合,整合资源,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加大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可更有利地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培训方式上应采取创新、灵活等易于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方式。培训内容上,除了基本的素质培训外,更应根据服务项目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强化志愿者的专业知识,进而提高服务技能。在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时,应注意挖掘志愿者个体的才能和技能,把志愿者个体的特长与服务项目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同时也能实现志愿者的自我价值。

(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虽然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自愿性、公益性等特点,但激励对志愿者来说很重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志愿者的参与度和热情。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应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高校可建立优秀大学生志愿者表彰制度,定期评选优秀志愿者,召开表彰大会,授予荣誉称号。高校亦可通过校园广播站、网站、宣传栏、校报等渠道对优秀志愿者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这样可树立志愿者的光荣形象,能让志愿者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也有利于影响其他大学生,促进他们加入光荣的志愿者行列。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者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用青春和热血为社会的发展,祖国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扬.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5).

[2]肖彦. 论志愿者精神及其培养[D]. 中南大学,2010.

[3]曾剑封.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德育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08.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者 服务信息 交换平台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87-02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各高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越来越高,志愿服务活动开始走向系统化、规范化。但是,综观当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在多种可能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笔者认为,从加强志愿服务信息交换这一关键问题入手,构建志愿服务信息网络交换平台,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方、参与方和需求方提供一个信息交换空间,将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通过网络搜索可知,除和山西外,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均可以查找到建有名称不一的志愿活动管理平台。这说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志愿活动组织方已经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二)各地对志愿信息交换平台建设重视程度不一,水平参差不齐。调研结果表明,各地志愿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水平差距较大,有的网站设计合理清晰,更新速度快,访问量高,对加强志愿信息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网站设计比较粗糙,内容陈旧单一;有些地区的志愿管理网站甚至无法打开。这主要是因为各地对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投入不足,仅靠某个机构或者某些志愿者牵头组织建设,力量过于单薄,无法实现信息平台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

(三)志愿信息交换平台功能作用单一,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目前,大部分志愿者活动管理网站的功能作用比较单一,一般仅局限于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信息,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事实上,信息交换平台起到的作用不应仅是志愿服务活动信息,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对志愿者实施有效管理和开展必要培训、对志愿活动进行有效宣传、对志愿者权益进行保障以及可供志愿者相互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但到目前为止,许多志愿者活动管理网站还远远没有实现这一效果。

(四)普遍缺少专门针对大学生设立的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各地虽然纷纷建立了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但尚无针对大学生志愿者设立的信息交换平台。有些高校虽然也有相应的网络平台可供大学生志愿者交流分享信息,但大多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影响力不大,覆盖面不广,更无法有效整合整个地区的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应该看到,大学生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更加高涨的服务热情,且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易于管理和组织。与此同时,他们也具有个性鲜明、流动性强、社会阅历不深、自身权益容易受侵害等难以组织和管理的特点。因此,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特点,由地方政府牵头建设,下拨一定的经费支持,由地方具有影响力的高校负责主导,结合地区实际,建设专门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信息交换平台是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实现大学生志愿者“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思路

(一)平台的功能。一方面,通过网络的助力,拓展志愿服务信息交换的渠道,使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及志愿者服务受众均能高效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而促成有意义的志愿者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建设与社会各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组织大学生为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提供更为持续、更有深度的服务,以更好地帮助需求方,进而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

(二)平台的受众。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向社会公众开放,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组织以及志愿服务受众群体均可以通过注册加入。平台则在审核后,将各种信息汇总录入数据库,定期进行匹配,促成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同时,注册用户也可在平台中通过关键字进行检索,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活动,并根据平台提供的联系方式与对方直接取得联系。此外,大学生志愿者还可以利用平台进行志愿服务知识的学习以及和其他志愿者进行交流。

(三)平台建设的组织架构。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工作应由地方政府牵头建设,下拨一定的经费支持,由地方具有影响力的高校负责主导构建。只有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权责明确的工作局面,才能促进该平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平台建设设置以下岗位和部门,见图1。

其中,主任由主持建设的高校派专职干部负责,负责大学生志愿者全面管理工作;执行主任由地区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派员轮流担任,或民主竞争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为一年,负责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联络、协调及工作安排;秘书处负责整理、保存会议记录以及各部门例会记录,通知、公告文件的起草以及工作,汇报及请示工作,以及负责会场的联系工作、活动策划书的组织工作;策划部负责具体策划志愿服务活动;外联部负责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对外联系和沟通协调,以及活动赞助的建立和联系工作;宣传部负责网站形象设计以及所有活动对外宣传策划的具体操作;人事部负责注册会员的审核、管理等工作;技术部负责服务站网站建设,及Internet信息维护、咨询及培训等工作;培训部负责注册会员的培训等工作。

(四)平台的内容版块设置。按注册、使用和反馈三个阶段设立相应内容版块,见图2。

1.注册阶段。就个人及团队来说,愿意提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个人及团队可登陆平台,提供姓名、联系电话、特殊技能、参与时间、感兴趣的活动内容等基本信息进行注册。就组织来说,志愿者组织可登陆平台,提供组织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活动类型、活动时长、活动地点、是否提供活动补贴及志愿者服务证明等基本信息进行注册。平台将对志愿者组织进行初步的筛选,尽可能保护大学生志愿者的利益。就受众来说,需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各机构(如社区服务站、养老院、孤儿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学校附近小区等)可登陆平台,提供机构名称、联系方式、机构所在地、所需志愿者服务类型等基本信息进行注册。平台与这些机构取得联系并进行实地调研,对活动可行性进行评估,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2. 使用阶段。新闻版块提供环境保护、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最新评论,使志愿活动主办方的活动更有目的性,也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扩大视野、参加更有意义的活动。培训版块联系专业志愿者组织,向广大志愿者提供各类培训信息,接受平台内部注册成员的报名。志愿者组织版块介绍在本平台注册的志愿者组织的基本情况,定期最新活动及志愿者招募信息。公告版块采用线上公告形式进行,公告系统分为活动公告、招募公告、新闻公告、审核公告和其他公告。讨论版块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将身边的活动记录下来,交换信息,结成友谊。

3.反馈阶段。首先,平台设专门版块收集反馈信息。志愿者参加服务之后可再次登陆平台对活动情况及具体志愿者服务内容进行评论,监督志愿者组织提供周到的安排,防止将志愿者作为廉价劳动力的情况产生。现实中,有些别有用心的组织者利用大学生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安排他们从事一些非公益性的活动,或者工作量过于繁重的活动,极大地打击了一部分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志愿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当然需要组织者的自觉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但是,平台运行过程中会员的注册及审核、信息的证实及、人员的培训及管理等方面也很重要。因此,平台的建设不仅应该考到社会的需求,而且也应当最大程度地考虑到广大大学生志愿者的共性需求。其次,志愿者组织及受众群体可将当次活动的后续情况上传到平台上,让大学生志愿者们感受到自身的意义,同时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进来。信息交换平台应当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多发一些有关自己作为志愿者的体会的帖子,无论是骄傲还是烦恼。如果整个平台充斥的内容除了救助就是求援,那么给人的感觉将会很压抑。平台建设应当提倡快乐慈善的理念,即快乐公益,做志愿者本身就是快乐的。

现阶段,我国的志愿者服务事业尚未成熟,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正处在兴起阶段,但是展望未来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必定会克服困难,并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秋云.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5)

[2]顾志勇.高校志愿服务:构建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体系[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3)

[3]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3)

第7篇

关键词:德育;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

高校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志愿性社会服务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文品格,也有利于推进高校的德育建设,对大学生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国家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的新要求新形势下,要想使高校志愿服务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就需要充分认识高校志愿服务的意义,正视和解决当前高校志愿服务面临的一些问题,在德育视角下构建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一、构建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高校志愿服务以奉献、友爱和进步为核心理念,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高校志愿服务之所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有效元素,是因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人群作为社会群体中最有活力和生机的代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力和影响力,非常有助于形成和谐、友爱的良好社会氛围。这种活力和影响力,主要体现在高校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也缘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广泛性。高校志愿服务将社会发展中应具有的共同理念集于自身,以服务社会、帮助别人、完善自己为精神动力,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把自我的志愿精神与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相互统一,有利于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和影响他人,传递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有利于德育工作取得更好效果

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要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把德育的精神和理念贯穿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过程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以德育规范自身的行为。所以,高校志愿服务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志愿服务理念的倡导下,大学生为社会奉献自己,开展一系列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既锻炼了自己融入社会、服务他人的实践能力,又使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提升了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换言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取决于在课堂中学习知识,还需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奉献精神和高尚人格。高校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形式,是德育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促进了德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又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志愿服务的教育实践意义。

二、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识不完善

当前,一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识还不完善,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少误区。如有些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应当不计报酬,应该完全服从组织的安排,这样理想化的想法对高校志愿服务缺少现实性的思考。因为高校志愿服务如果没有基本的经济支撑,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就会受困,志愿服务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也无法发挥。过于理想化的志愿服务理念与志愿服务的实际情况产生较大错位,挫伤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削弱了志愿服务的效果和作用。再如,有些大学生是带着很强的功利目的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或者把参与志愿服务作为给自己加分的一种形式,以积累评优评先的条件和资本,这就完全违背了志愿服务的理念。这样的想法和认识,改变了志愿服务自身的性质,脱离了志愿服务应有的意义与价值,导致不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产生思想困惑和矛盾。究其根本,是对高校志愿服务的理念认识不清使然。

(二)缺少对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的系统专业培训

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是有效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实践普遍存在着缺乏科学性的现象。大学生在参与高校志愿服务前缺少系统和专业的培训,缺少对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的把握,导致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下降。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缺少长期有效的培训,使得大学生在组织志愿服务时只能单纯依靠个人的经验来组织,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缺少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基本而必要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影响着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志愿服务缺少必要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对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因为没有意识到激励和保障机制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但是却缺少对参加志愿服务学生的激励和保障,或者是不少高校只注重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精神激励,但缺少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必要物质保障。通常在大学生完成志愿服务后,学校会颁发荣誉证书或者加分,却没有对志愿服务团队的经济支持。更有甚者,有些高校的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需要自己承担相关费用。长此以往,高校志愿服务的前景堪忧。

三、构建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途径

(一)培养志愿服务意识

高校德育管理作为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特定的德育理论作指导。为此,高校要把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到德育管理的内容中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第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的志愿服务观念。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应当引领大学生在五个维度上来落实,即自愿性、公益性、无偿性、服务学习性和效率性。以这五个维度来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克服自身的弱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地引导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完成自身的德育实践,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品格,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第二,要引导大学生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高校德育工作的内涵之一就是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贯穿志愿服务的精神理念,引导大学生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其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观能动性,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唯有如此,大学生志愿者才能树立起承担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的清醒意识,深入领会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和内涵,进而用自己的实践行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二)规范高校志愿服务培训工作

面对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亟需完善和强化高校志愿服务培训工作,以推动高校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要做好这项工作,宜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完善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的培训机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需要自身的综合素养,还需要具有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知识和能力,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也就是说,这种专业培训一定要结合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和独有特性,并与大学生志愿者的实际情况相契合。高校相关部门在对大学生具体志愿服务项目进行专业化培训的同时,还应该建立每个志愿者个人的培训档案,将其作为大学生综合素养考评的重要依据。在培训内容方面,要确保全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统一性,高校可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编写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教材,强化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技能性和专业化的指导。其次,要形成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志愿服务两者的合力。国外高校已多把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程体系当中,并建立起相应的评估机制。在这方面,我国高校目前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共识。因此,高校应善于借鉴国外一些大学的优秀经验,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层次和水准。最后,要实现志愿服务与择业就业的互惠。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校企联合、校地联合的优势作用,加强大学生与企业之间、与地方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通过搭建志愿服务与择业就业相融合的平台,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志愿服务经验作为增强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促进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

(三)建立高校志愿服务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在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应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创设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以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评价反馈作为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和评价标准。除了要给予大学生志愿者必要的精神奖励外,也要重视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经济和物质奖励。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主要体现为志愿服务的物质保障和经费保障。在志愿服务的经费上,高校要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经费投入。同时也须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此调动企业与各类团体的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起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必要费用。唯此,才能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顺利、有效、持久地展开。总而言之,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创新形式,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必须要提高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加以大力支持,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报效国家与服务社会的高尚精神品格。

作者:马一冰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参考文献:

[1]张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品牌化、项目化创建研究———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9):144-145.

[2]李明,周玉成,孙净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科技视界,2013(31):17+63.

[3]狄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理念创新与机制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3(19):33-35.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志愿服务 大学生 社会主义荣辱观

怎样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呢?高校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找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的载体,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战略的需要。2009年7月17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要求高校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要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大志愿服务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这是教育部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作出规定,使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的载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志愿服务活动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途径

以大学生为主要力量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经过十七年的发展,已经由行动之初的清扫雪障、为旅客送温暖等做“好人好事”的简单生活服务和公益服务项目,发展成为现在的服务品牌化、管理项目化的志愿服务体系,主要涉及扶贫开发、社区建设、大型活动、应急救援、环境保护、海外服务六大领域。青年志愿服务总是围绕社会发展的主题,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把社会事务中的大事和难事作为自己发展的动力,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活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有效载体。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当前高校深入贯彻中发[2004]16号文件,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途径,具体表现为:

(一)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中国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青团组织推动发展的一项崇高的事业,是高校共青团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开展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着眼于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补充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不完善,深入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深入城市社区的每个角落,深入工矿企业,送去温暖关爱、送去科学技术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当之无愧地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在志愿服务活动方面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模式更具特色和丰富多彩,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他们实实在在的服务实践,使服务的主体和客体都发生深刻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奥运会前夕,全国累计已有2.68亿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志愿服务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纵观倡导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总是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动力着眼于国家发展大计中的大事难事,着手于自身力所能及的事:从清洁环境卫生、回收废旧、义务植树、交通协管、扶贫助困、敬老助残、政策法规宣讲、科学知识普及等,到下乡扶贫、扫盲、支教、支农、支医、支商等。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响应党团号召,奋力投身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有需要,哪里有落后,哪里有艰苦,哪里就有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光荣,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逸为耻辱的道德情感,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可见,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现代志愿服务精神是一致的,都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志愿服务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甚嚣尘上,其结果就是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导致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分离,虽然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针对大学生当中存在的这种荣辱难分,善恶美丑难辨的思想道德状况,我们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教育引导,而志愿服务活动则是最佳的方式。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开放性和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无论思想上进后进,人人只要愿意皆可成为志愿者。大学生一般都是在高校共青团组织或具有志愿性质的大学生社团的号召、组织、指导下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以这种方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觉得更有正式、更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及荣誉感,也是大学生向组织靠拢的一种表现方式。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共青团组织的优势,组织大学生志愿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广西11所高校的600名学生志愿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9.8%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使自己“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87.7%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非常有帮助”或“很有帮助”;83.4%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对培养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非常有帮助”或“很有帮助”。

可见,动员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是以以行纠偏、以情固行的方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方式。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接受、树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

(四)志愿服务知行统一的原则,有利于大学生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求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

组织和动员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教育课堂,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大学生自我教育得以相互结合的有效方式。这种三位一体的方式既充分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使大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满足了大学生成长阶段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又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在服务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深刻体验服务社会和他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愉悦之情的同时,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竖起了一面公平、道义、爱心的旗帜,引领着社会风尚。志愿服务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形式,有利于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践行课堂学到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道德知识,并感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正确,进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求,外化为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达到道德教育“两个转化”的目的。同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9.9%的被调查志愿者明确表示毕业后继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6.9%表示视具体情况而定。

可见,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载体,参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接受、树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

二、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正确处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关系问题

(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志愿服务活动,是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丰富完善的需要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既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民族性,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融进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具有更为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从而促进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通过项目创新、主体创新、形式创新、领域创新,使现代志愿服务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扬,而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新的道德精神理念丰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也得到进一步丰富、深化和完善。并且逐渐培育了将中华传统美德、西方慈善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合在一起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志愿文化,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了新的精神因子和信心动力。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区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部分,高校团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信息、提供服务岗位,志愿者按照要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当然志愿者也可按照相关规定,主动的、自发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志愿服务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实践平台,是构建和谐文明校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还需要从强化组织管理、加强区域交流等方面加以完善提高,以推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1 社区志愿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时,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志愿服务的功能定位、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及相关政策等方面。具体如下:

1.1 缺乏志愿者的情况。与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志愿者的人数,质量方面。现在我们社区的服务志愿者大多是老年人,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项工作,青年人没有时间也缺少足够的欲望参与到社区服务工作中来,但是老年人也有不方便的地方,毕竟他们能力和身体条件有限,有时候满足不了社区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调动青年人更多的参与到社区服务工作中来。

1.2 志愿者组织行政化倾向。在国外有很多的社区服务志愿者工作是自行组织的,而在我国更多的是由政府组织的,常见的就是街道办,居委会。有很多志愿者工作甚至是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很多志愿服务工作就是街道办,居委会的成员,这样就与政府直接挂钩,缺乏自由组织的灵活性与创新性。而且政府组织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并不能满足社区的需求,因此政府应该从志愿者服务工作中脱离出来,更好的发挥民间组织的灵活性,让他们来完成志愿者服务工作,政府只需要对他们进行宏观的管理即可。

1.3 服务理念过于表面化。志愿者往往被理解为政府组织和领导要求的义务加班,或者到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志愿服务只是一种形式,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社区解决一定难题等方面很难真正发挥作用。社区志愿服务不完全是“施舍济困”的慈善性质,要更多地体现出公民的社会责任,是参与者更高的生命价值的体现。志愿者用良好的态度、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向社会提供更广泛、更深入、更有品质的服务,展现志愿服务的社会表率作用。当前社区居民的志愿参与程度很低,对于社区建设起的作用有限。如何提高社区居民对志愿活动的认知程度,激励更多的居民参与志愿活动,就成为今后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

2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社区志愿服务,就是个人自愿参加,以社区为依托,为社区提供有意义的公益性的服务工作,满足居民的生活工作需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促进了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锻炼了社区志愿者的能力,促进了小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有益于我国现在正在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从社区来说,充分挖掘了所在社区的人才资源,使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进行了更新,员工的人力资源模式也从员工为主,义工为辅转变为义工为主,员工为辅的模式,更能满足社区的需求,促进社区良好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份工作给他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增加了对社区甚至社会的责任感,让他们从学生变成了一个社会人,锻炼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社交技巧,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与奉献的精神。

3 关于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议

为了更有效的开展志愿者的服务工作,政府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开展培训志愿者的工作,在他们开展工作之前给他们传达一些服务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技巧,增加他们的服务能力。凭借对志愿者的培训可以建立志愿者与他们服务的社区的关系,促进更好的沟通和服务工作。同时金钱是工作的保障,国家政府也要提供资金扶持社区的服务工作。并且对于志愿者的工作要有良好的鼓励措施和评价措施,调动他们服务的积极性,也让社区工作的管理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对于社区服务的工作管理也要加强,这样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才能有效的工作,开心的工作,满足社区的需求也满足志愿者的需求。并且要积极引导社区服务志愿者参与一些自己擅长的社区公益活动,比如说社区的法律帮助,帮助困难户,家电维修等。

4 结语

志愿者服务工作不仅是一种慈善活动,还是一种责任,无论国家或者个人都不应该逃避的责任,对于它的宣传也不能只停留在道德层面上,而志愿者的选拔也不能只从那些勇于牺牲自己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人中选出,应该让每一个合适的人都参与到社区服务工作中来,这是公民的一个不可逃避的责任。但是不论公民是否参加志愿者的活动,都应该尊重他的选择,不能干涉他们的选择。对于志愿者来说,志愿服务工作不能仅仅是一种爱心奉献工作,他们也应该从中得到应该得到的回报。可以从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角度重新扩展认识志愿服务的价值,寻找合适的志愿者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从而达到双方互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少君.公众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社会工作(下半月),2007(6).

[2]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第10篇

摘要:志愿服务作为一股重要思潮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活,促进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而且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他们还得到了成就感和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高校 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者 道德修养 影响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影响是指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本人所产生的积极独特的影响。从志愿者角度将其概括为在校服务期间,激励自我;踏进社会之后,调节心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有益影响是目前志愿服务的首要任务,同时,以便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更加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

一、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志愿者在校服务期间,不断激励自我

在院开展的支教仁里服务期间,激励自我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新时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优秀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开展,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还能够培养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怕困难、迎刃而上的无私奉献精神。

高校志愿者在奉献自己的同时,不断的发现问题,在面对问题时,激励自己,在解决问题时,逐渐成长。志愿者从志愿者活动中找到信心和勇气,从而树立更远大的理想,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在志愿者们自觉精神和建立美好社会愿望的推动下,志愿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天,志愿服务及其蕴涵的高尚精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志愿服务领域越来越广,高校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团结奉献精神的重要手段,成为高校大学生和谐校园全面建设的重要标志。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它反映大学生志愿者面向社会需要、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目标的行为选择,使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获得反省和提高的机会,有利于大学生自我道德的完善和升华。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如能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则有助于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前,具备参与志愿服务行为的延续的意识。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实现心灵的回归,使得志愿者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时,自己越来越产生善良的愿望,越来越趋向纯洁和美好。在帮助他人和社会的同时,自己付出的是精力、体力、情感、金钱,而获得的是思想的转变、心灵的升华、个性的成熟和乐观的态度。因为在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的过程中,可以使大学生深入接触到社会实际和人民群众, 唤醒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动,促使他们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当今社会上难免会出现不好的风气,大学生志愿者在追求人文精神的同时,能够消除极端世俗化的迷误,对现代社会生活多了深层思考和导向,志愿服务则将生活的物质享受之外的崇高意义和价值体现在行动中,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不断完善。

三、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中营造的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志愿者服务工作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文化修养;有助于大学生识结构的完善,专业技能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人际交往和处事应变能力的锻炼;有助于完善大学心理素质;有助于展大学生的社会资源。 为此,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让每一位参与的大学生了解社会关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群体归属感和国家意识。此外,志愿者向其他大学生宣传,应该从心底里意识到志愿服务工作对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倡导更多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如此一来,志愿服务工作在我院开展和普及的力度就会加强,营造一种有人都要用 “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氛围。长期以往,必定能使我国的大学生的个人文化道德修养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四、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志愿服务活动虽然给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带去了一些物资,但这是远远满足不了学校和孩子们的需求,带去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可以给予老师们一些启发,但是在短期内也改变不了贫困山区的教学质量。相对来说,大学生志愿者收获的更多,通过活动,让家庭富裕的大学生走进贫困山区,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每个大学生都收获了感动,懂得要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相对于山区的孩子们,大学生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是优厚的,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依然保持饱满的求职热情,使大学生志愿者们意识到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

参考文献:

[1](澳)邓金.教育与科普研究所编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2]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 判 断成 熟 专 业 的 六 条 标 准[J].社会学研究,2000(5).

[3]陈瑛,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2).

[4]沈东华.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影响因素

项目来源:金华市科协2015年课题“在校大学生持续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成果

科普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技能等资源,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宣传科普知识,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1]。

高校拥有当今社会科技创新最为自由、活跃、有效的环境,有义务承担起推进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责任[2]。而大学生应该首当其冲承担起普及科技知识的社会责任,以自己的能力来帮助解决社会居民、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

本项目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总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因素,发现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国内外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从政府、高校以及个体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文研究内容为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具体研究方法及对象如下所示:

(一)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现状调查

以金华、宁波、温州、杭州、台州、衢州、丽水等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研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以期获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现状。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研对象的个体基本情况,其中包括调研者性别、年龄、年级、是否当过干部、是否住校、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年收入、父母亲文化程度等等;第二部分为浙江省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现状,运用李克特量表的五个维度进行作答。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分别是“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五种回答。

(二)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调查

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调查采用问卷调研法,内容涵盖两部分:一部分以个体基本情况为主,内容同浙江省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现状调查问卷;第二部分为影响因素调查,同样按照李克特量表法将问题的答案(“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赋值为1分、2分、3分、4分、5分,分值越高,表示被测的实际情况与该项目所描述的状况越符合[3],即该观测变量所反映的情况对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影响越大。

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89份,通过对回收的389份问卷初步检查,发现有14份问卷因填写不完整或者数据有误被踢除,保留有效问卷375份,有效比例96.4%。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选择使用SPA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展开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变量分析、双边量分析或多边相应量分析等。

在375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82份,占48.53%,女生193份,占样本总量的51.47%;被调查样本年龄在19-24岁之间,以20、21、22岁为主,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2.4%、34.4%和28%;被调查者的专业基本覆盖文、史、理、工、医等领域50多个专业,且以大二学生为主,占51.5%,大一学生占21.9%,大三占18.7%,大四占8%。

被调查样本中,44%的学生表示当过学生干部;98.7%为住校生,寝室室友人数不一,有4人住一个寝室,也有5人、6人。从家庭年收入看,2万以下占6.7%,2-5万的占23.7%,5-10万占45%,10-20万占18.4%,20万以上占5.9%;从被调查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来看,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初中文化程度都占比最大,母亲初中文化占48.5%,父亲初中文化占47.6%。相比较之下,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比例略高于父亲,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父亲略高于母亲。

3 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现状

(一)在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参与率低

调查中发现,仅有28.4%的学生表示进入大学学习后有参加过科普志愿服务,参与率低,这与学校、社会的宣传导向有很大关系。在问及为何参加科普志愿服务时,“锻炼自己”(78.3%)、“帮助他人”(75.4%)、“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他们解决问题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46.7%)、“结交朋友”(38.7%)、(25.7%)是主要原因,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或者“无聊,打发空余时间”。至于为何从未参加过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没有时间,另一个是不知道怎么参加。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参加科普志愿活动的持续时间都比较短,三个月的占61.3%,三个月到半年的占30.5%,半年以上的只有8.2%。究其原因,大多认为“没有系统培训难度有点大”“占用的时间比较长”“组织比较松散”“失去新鲜感”等,可以看出,科普志愿活动在很多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从相关性分析看,性别、年龄、是否为住校生、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的因素,对“是否参加过科普志愿者活动”以及“参加科普志愿活动持续的时间”均无显著影响。

(二)科普志愿活动形式多样,组织化态势明显

数据显示,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活动的类型包括敬老院科普活动(23.5%)、社区科普活动(19.2%)、艾滋、环保、节能等公益活动(18.7%)、支教服务(13.3%)、医疗卫生保健服务(10.7%)等等。

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者活动大体上是由学校或者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个人独自从事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很低,仅占0.9%。说明目前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集体性和组织性较强,个人主动性弱的特点,这些科普志愿者往往都是被动参与者。

(三)科普志愿服务信息获得渠道较少

调查数据显示,有41.2%的学生表示他们不知道学校有哪些部门或者社团组织科普志愿服务活动,52.6%的学生表示他们参加科普志愿活动的信息来源于学校的宣传,40.1%的是来源于同学或者朋友的介绍,自己主动寻找的只占1.3%,还有一部分选择了其他途径,比如科协等社会机构的宣传组织。

4 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

为提高模型分析结果的精准程度,运用了SPASS20.0软件对反映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意愿影响因素的观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样本KMO值为0.933>0.5,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概率P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说明问卷效度是可以的。

在分析出的4个因子中,激励因子、物质因子与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不相关,而学校管理、社会环境2个因子与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有显著正相关。

(一)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因子包括了战略规划、服务培训以及配套措施三个方面,与问题“学校对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有整体的规划和落实步骤”、“学校制定了完整的科普志愿者选拔、管理与保障制度”、“志愿者都知道组织的宗旨和社会职责”、“学校制定了明确的科普志愿服务培训计划”、“学校为成员建立了多种培训渠道”、“学校对每次培训都会进行评估、跟踪”、“学校制定了配套政策或措施,解决了自己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自己在科普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学校和志愿组织会帮忙解决”相关性较强。

回归结果显示,学校管理越有成效、体制越健全,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越强。这与目前科普志愿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流动性大等特征有关,说明学校是否重视科普志愿服务、宣传是否到位、保障体制是否健全等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因子包括“学校有科普志愿服务的氛围”、“科普志愿服务在学校和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宣传”、“科普志愿服务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科普志愿者的行动能够得到尊重”、“科普志愿者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社会评价”。

回归结果分析,科普志愿服务的环境越好,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的意愿就越强。良好的社会环境意味着科普志愿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意味着科普志愿服务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意味着科普志愿服务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评价。访谈中,有学生表示“有时我们的行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导致很多成员都没有了积极性”。这说明,社会评价会影响科普志愿者对科普志愿服务认同感的建立。

5 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层面:建立保障机制、提高社会地位

大学生是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命军,而要想长期健康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加大政府对科普志愿服务的培育、支持和保障力度;打造并宣传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来推动科普志愿服务的可持续。

具体来说,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完善科普志愿服务立法机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科普志愿者的基本权益;其次,对科普志愿者组织机构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分工,保障其社会地位;再次,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科普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合理引导舆论导向,扩大影响力;最后,政府要加大对科普志愿服务事业的经费投入以及政策保障,为在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平台。

同时,可以建立科普志愿活动“储蓄制度”,形成一种“付出、积累、回报”的积极爱心储蓄循环系统。具体来说,就是把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时间、活动表现、活动反馈等信息等登记并储存起来,当志愿者自身需要帮助时,可以优先得到帮助,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如台湾地区《志愿者活动法》就有类似的规定:“志愿者活动满3年,服务时数达300小时以上者,可以向地方主管机关申请核发志愿者活动荣誉卡,该卡可以在一些收费的公立风景区、娱乐场所、文教场所等享受免费待遇”[4]。

此外,还要通过多种形式来搭建科普宣传平台,如建立科普馆、科普网站、科普画廊、科普报刊、科普微博、科普微信、科普电影等。

(二)高校层面:建立扶持机制、形成良好氛围

作为高校,在推动和组织大学生参加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科普志愿者的长效管理机制,如组建校级统一的、规范的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制定完整的科普志愿者选拔、培训、管理与保障机制,完善科普志愿者登记制度、服务认证与考核体系等。如吸收各学科、各专业的人才,根据他们的专业和兴趣进行分类组队;可以建立宣传网站,制作个性徽章等,

第二要建立健全科普志愿者培训体系,建立奖惩机制。包括对指导老师的培训、组织管理者的培训以及对志愿者的培训。针对指导老师,主要是经验交流,并且将指导老师的的工作纳入工作量的考核,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对于组织管理者,主要针对其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将其工作业绩进行记载,归入学籍档案;而对于志愿者,主要通过开设科普志愿者服务相关培训课程来提高志愿者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水平。在奖惩机制上,主要是为了减少志愿过程中“逃兵”现象,比如可以与课外实践学分挂钩,对于在志愿活动中表现优异的个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奖学金等,并设立优秀志愿者奖、优秀团队奖等;对于临时脱逃、服务过程中懒散等,要给予警示。

第三加强宣传,定期组织活动,形成良好的氛围。利用网络、广播、传单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同学表示愿意参加科普志愿服务,但不知道从哪获得信息,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分级责任制,校、院、专业、班级,层层落实宣传工作。同时,要多提供丰富的服务项目,让志愿者能通过活动锻炼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个人层面:提高科普志愿服务意识

目前我国的科普志愿服务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体制的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不仅需要在校大学生提高科普志愿服务的意识,更需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乐于奉献、互助友爱、勇于进步”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唐金同.科普教育基地志愿者队伍动员机制建设初探[J].大众科技,2014(3):172-175.

[2]袁荣,刘博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企业文化,2011(8):97-98.

[3]翟军亮,吴春梅.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普研究,201492):23-32.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 现状 调查 分析

《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中提出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及其组织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并促使社会进步的行为。其主要包括:社区建设、应急救助、大型赛会、环境保护、海外服务等。党的十强调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者精神,是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要求的,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融合、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基于自愿的一种利他行为,具有“公益性、利他性、自主性、无偿性”等特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中能够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学会观察思考、总结,得到培养、锻炼,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对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此次调查旨在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为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完善体统研究依据。

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涉及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调查对象中,男生195人,占72.22%,女生75人,占27.78%。

3.调查方式及内容。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无效问卷15份,回收率95%,有效率94.7%。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认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频率、活动类型、活动动机以及对参加志愿服务的评价等信息。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认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调查中显示,20%的同学对志愿服务非常了解,72%的同学表示听说过,8%的同学表示根本没听说过。在被调查人群中,参加志愿活动的频率为每学期1-2次的占12%,每学期3-4次的占59.8%,每学期5-6次的占20%,8.2% 的同学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可以反映参与活动的持续性问题。每学期参加5-6次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是很少的。

2.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因人而异。为了结交新朋友的占24.8%,增长社会知识占22%,锻炼能力占28.4%,爱好志愿服务占14.8%,为了获得评奖评优等好处占5%。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主要来源于社会需求、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

3.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评价。在问及“参加志愿服务的评价作用”时,78%的学生表示“挺好,能够给弱势群体带来实际的帮助”、19%的同学表示“没有常态化的工作,只是浮于表面的工作”、3%的同学表示“自己本就无心参加,感觉是在帮了倒忙”。

4.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类型。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比较有限,到社区或敬老院看望空巢老人和医院服务等弱势群体帮扶活动分别占25%、26%;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江苏省门球比赛等大型活动的占26%;到偏远地区小学参与义务支教活动的占10%。志愿者活动类型的多样化,更加吸引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志愿者活动添砖加瓦。

5.志愿服务的宣传与开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2%的同学因为志愿服务活动宣传不够,自己才不知道。可见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应加大宣传力度,多利用海报、展板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信等新媒体为更多的同学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创造机会。在活动开展过程中,56%的志愿者表示,交通、用餐等费用支出比较多,而且活动很辛苦,基本上没有回报,承受经费的压力还是比较大。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思路

1.加强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建设。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建设能够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首先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要考虑到招募、培训、考核、奖励等方面的内容,严格的招募制度,把严入口关,有利于提高志愿者的整体素质。第二、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有利于促进相互竞争,推动志愿者努力完成工作;多层次的奖励,是志愿者感受到公平对待的基本保证。

2.加强志愿服务的宣传。在新媒体时代,志愿服务组织应结合高校所在城市的特点、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结合大学生专业优势,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骄傲”的观念。定期招募志愿者参加各种活动,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全民饮茶日、乡村旅游节、樱花节等,并在活动结束后利用微信等平台广泛宣传,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鼓励志愿者积极参加“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寻找身边的好青年”等活动将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3.加强志愿者培训力度。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很多志愿者因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而在活动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如在看望空巢老人的活动中,因为和老人不熟悉而显得不知所措。志愿者组织应强化志愿者服务理念的培训,加深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加强志愿者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技巧,加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让他们能够自觉的把各项工作做到更好。同时,可以邀请红十字会或医院的专门工作人员,进行人工急救等专业化的培训,使志愿服务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4.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一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如在志愿者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可以发放适度的补助、津贴、福利并进行表彰等,如果在活动中不服从分配或开小差的,则要进行批评或者取消近期参加活动的资格等,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对优秀志愿者予以鼓励,同时也对志愿者行为予以规范。二是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针对活动的特点开展月月评,每个月开展一次评选,根据志愿者打卡器APP记录志愿服务次数、小时数进行统计,评选出优秀志愿者,并发放一定的补助或奖励证书。同时对累计达到一定积分的志愿者在学生干部竞选、评奖评优、专接本、工作推荐、入党等方面给予政策照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