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典型的家庭教育案例

典型的家庭教育案例

时间:2023-10-15 15:34: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典型的家庭教育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典型的家庭教育案例

第1篇

关键词:班主任;案例;家庭教育

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一年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

案例一:某某同学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但父亲却倾注了所有的爱,在班级里他的成绩处于上游,有一次班级发新书,当新书发到他手里的时候,大声对我说:“老师,我的书褶皱了,给我换本新的!”我微笑着说:“每人一本,数量是正好的,那么谁愿意要这本褶皱的书呢?”他红着脸,低下了头。

案例二:我们班级里有一个女生,行为习惯很不好。经常和同学吵嘴,严重的时候还骂人,同学们对她很反感。去她家家访时看到她妈妈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人,说起孩子也是一脸的无奈:“她从小就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家里就这么一个宝贝孙女,全家人都宠着。有一次,不知为了什么原因还骂了她爷爷。”

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很好,但却出口脏话、事事以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重视分数,舍得投入,缺乏人格培养。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不少家长花重金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书或者亲自辅导,目的只有一个——一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于是,家长包办了孩子的家务劳动。当孩子犯错或是不懂礼貌的时候,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也不加以管教。导致孩子形成“唯我独尊”、不尊敬他人的不良品质。

(二)“顺其自然”型。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具体表现为:“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而消除此问题,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运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及时反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为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策之三: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第2篇

一、现状与分析

⒈隔代“亲”

案例1:下午3点3刻的时候,家长们已云集在了学校操场上等待迎接幼儿。4点的放学铃声一响,家长们跑着冲进了教学楼。一位老奶奶的腿脚有些不便,保安在问明老奶奶情况后帮忙将孩子接出来,孩子看到自己的奶奶就哭着说道“:你不是答应第一个来接我的吗?怎么是保安来的?我再也不相信你了。”“是奶奶不好,下次奶奶早点来。”老奶奶忙拿出了切好的苹果和水,孩子很自然地接过来,吃着回家了。分析:幼儿园的孩子都需要家长亲自接送,而接送孩子的大多数是老年人。许多老人将这种爱无限放大成溺爱,导致了很多教育契机的丧失。案例中的幼儿就因为奶奶晚点而责怪奶奶,这说明对幼儿的说理教育如今势在必行,而奶奶只关照孩子吃喝,错失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机。

2.教育理念扭曲

案例2:午睡的时间到了,妈妈才带着乐乐走进教室,从乐乐的表情可以看出,乐乐不高兴。我随即向乐乐妈妈打听情况,原来上午妈妈带乐乐经过玩具店的时候,乐乐一定要买自己喜欢的变形金刚,而妈妈觉得家中类似的玩具已经很多,不能再买了。就这样,乐乐哭哭啼啼闹了一上午,耽误了上学的时间,到了中午妈妈妥协后才肯来幼儿园。分析:家庭生活富裕了,家长愿意将更多的支出用于孩子的生活、教育,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失去生存能力的幼儿。案例中的乐乐就是典型的被宠溺、娇惯的宝宝,他知道妈妈最终肯定会妥协,所以只管哭闹。妈妈也觉得给孩子买下就少了一件烦心的事,反正花的也是小钱。

二、解决策略

⒈家庭教育,孝字当先家庭是幼儿健康成长最早接触的社会群体,在家庭的呵护下幼儿能够健康成长。随着社会、学校对幼儿健康成长教育目标的不断调整,家庭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走最利于幼儿发展的路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孩子更需要学会爱自己的长辈。学会了爱的孩子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可取,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具有宽广的心胸去亲近大自然、适应社会、学习知识和本领。长辈要善于发现隔代抚养、包办代替等现象的弊端,消除不利因素,让家庭成为真正的育儿基地。

⒉学会对孩子说“不”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家长可以利用幼儿的好胜心理,尝试着学习外国家庭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通过劳动或者其他可行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钱物,这远远比伸手向家长要来的更有成就感。除了以上策略,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供榜样先锋,传递正能量;幼儿园从自身出发,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等。事实上,家长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经常为孩子出人意料的举动感到惊讶。殊不知,孩子的潜力本来就是无限的。有时候,我们成人的懒惰与无知才是问题最大的根源,这也会限制孩子的创造性发展。家长要切记:孩子跌倒了,要自己站起来;孩子哭了,要自己擦干眼泪,重新绽放笑容。我们要相信孩子自我健康成长的无限可能。

作者:史春晓单位: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第3篇

关键词: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共同心愿。为了孩子成才,不少父母不惜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他们要求孩子积极上进,学有所成,但是很多家长们在重视对孩子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孩子的素质教育。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指导家长进行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

1转变家长教育观念,遵循家庭教育规律

1.1很多家长并不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一样重要,教师和家长都应该重视。但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令人堪忧,不少家长思想认识不够,希望孩子成才的同时,又用老旧、陈腐甚至错误的观念教育孩子。一些家长姑息溺爱,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盲目迁就,这些行为既伤害了孩子,又影响他们的成长,使得子女逐渐养成自私、蛮横、虚荣等不良习气。而有些家长又过分地依赖学校,认为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的责任。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的教育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成绩好,就是教育得好等等。这些都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缺失。

1.2通过沟通完善家长缺失的家庭教育观

很多家长对如何教育孩子一片茫然,社会上也缺少正确引导家长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机构。这时,班主任就要从观念入手,多和家长沟通,正确引导家长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理念,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1.3鼓励家长以身作则,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榜样一些家长希望班主任针对自己的子女提出立竿见影的家庭教育方法,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根据孩子自身所涉及到的问题,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分析症结所在,循序渐进对孩子进行引导。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为处在模仿认知阶段的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用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去感染孩子。

2多观察、多了解,要全面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

2.1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才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许多家长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不够,错误认知根深蒂固,总是凭借老的经验教训教育孩子,思维空间局限,教育理念落后。而一些不注重品德养成,持有“成绩第一”思想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容易有负面影响。比如很受媒体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孩子已经铸下大错,而家长却仍然没有认识到错误的根源,竟然还为孩子做无罪辩护。再如17岁考进中科院的神童和他妈妈的故事,这就是典型的“成绩第一”的家长,完全不注重孩子的生活能力,导致年轻的神童被中科院退学,而作为母亲却一度认为孩子退学丢人,这是怎样的教育误区。如果这位神童的历任班主任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对这位母亲进行及时的纠正引导,这位神童也不会艰难地去适应生活。

2.2针对不同家庭情况,制定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案

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气质性格、职业、年龄等都各有异同,这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基本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对家长进行普遍性家庭教育理念灌输的同时,结合每个家庭特点,分类、分层次进行指导。比如:对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家长,班主任可以从教育理论方面和家长共同探讨,让家长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纠正自己在理解家庭教育上的偏差;而对于那些对孩子失去信心放弃孩子的家长,班主任要把孩子的进步及时反馈给家长,告诉家长适当地鼓励孩子,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跟偏袒溺爱孩子的家长交流时,要进行单独谈话,并明确指出家庭教育的失误之处;对于那些动辄打骂孩子的家长,则先要告诉他们与孩子平等的沟通才是关键;对于文化水平略欠缺的家长,班主任可以从实际着手,运用一些生动的教育案例,跟家长共同探讨,这样家长更加容易理解家庭教育的真正内涵。

3通过各种形式与家长密切沟通,相互学习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联系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班主任和家长也可以随时进行沟通,以对学生的关爱为基础,客观的阐述各自对孩子了解的信息,讨论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避免老师和家长之间出现矛盾。由于教师和家长分属不同社会角色,知识、思想、经验、认知可以互补,这是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的有利因素。

4结束语

班主任是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纽带,家庭教育指导是新形势下班主任的职责,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不断探索、学习、与时俱进,组成教育同盟,家庭教育效果才能有所提升,才能逐步完善和改进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宗标.浅谈班主任应如何指导家庭教育[J].科技信息,2011,(5):696.

[2]任茜.与心灵对话——浅谈班主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知识窗(教师版),2013,(3):56-57.

第4篇

“爱心进万家·感动你我他”家访活动方案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构建教育与社会、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和谐共进的良好教育局面,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氛围,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家访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爱心进万家感动你我他”为主题,围绕加强师德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家校联系、落实全员育人的工作要求,切实提高家访效果,不断提升服务学生成长的意识,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实际困难,提高家长教育子女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活动主题

爱心进万家·感动你我他

三、活动目的

通过家访活动,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通过家访活动,增进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强全员关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行为和育人意识、责任意识,赢得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创造科学和谐的育人环境,共促我校教育和谐发展;通过家访活动,巩固完善家校互动联动、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机制,丰富教育策略,锻炼教师能力,提高教育实效性;通过家访活动,让“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家长走进学校”

和“家校信息化沟通”成为新时期密切家校联系的最有效方式。

四、活动形式

1、教师上门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面对面交流

2、召开家长座谈会或约见学生家长

3、电话、短信、家校联系卡或者书信家访

4、网络家访(网上家校平台)

5、成立家长委员会

五、活动内容

每位班主任每学期必须完成全班学生的入户家访工作。其余教师需要完成班级50%学生的入户家访工作,教师入户家访的主要任务是:

1、与家长交流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想状况

、个性特点等,共同探讨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方法。

2、了解家庭、社区育人环境,督促家长或监护人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对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提出意见和建议。

3、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向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宣传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4、向家长宣传教育法规政策、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课改实验等内容,广泛听取社会、家长或监护人对学校的意见与建议。

5、与家长协商共同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手段。

6、协调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7、加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

六、活动要求

1、要突出“四个面对面”,即学生情况面对面沟通、教育政策面对面解答、育人策略面对面探讨、家长心声面对面倾听

2、要做到“五个必访”,即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必访、学习困难学生家庭必访、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必访、特殊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农民工家庭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家庭)必访和隔代抚养家庭必访。

3、要做到“六个必进”,即教育政策进家庭、课改理念进家庭、教师关爱进家庭、学法指导进家庭、教子方法进家庭和全区教育形势进家庭,切实温暖学生心灵,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4、要做到“六个知道”。即学生知道教师家访的目的和意义,家长知道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家长知道学生的任教教师情况,教师知道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教师知道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和期盼,学校知道家访收集的家长意见和建议。

5、要做到“六个严禁”。即严禁要求家长安排车辆接送,严禁借家访名义向家长提出任何私人要求,严禁收受家长礼品和有价证券;严禁接受家长的吃请和报销开支;严禁以家访名义进行有偿补课,严禁参与家长组织的娱乐消费活动。

七、活动安排

每学期家访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5年9月-10月上旬)

建立家访长效机制,开展教师全员定期家访活动,进行工作部署。向每位教师传达上级有关家访活动的精神和动态要求,并制定出学校家访活动工作方案,家访前要聘请专家、“脑功能提升实验”教师开展好培训,做到“四个有”,即学校要有家访工作实施方案、有家访学生名单,教师要有家访活动计划、有家访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二)、推进实施阶段(2015年10月中下旬-2015年11月底前)

1、班主任要在四月底前完成入户家访,全体教师完成30%学生入户家访,要切实落实“四个面对面”、“五个必访”、“六个必进”、“六个知道”和“六个禁止”要求,实现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要真实掌握每名学生的成长背景、身心状况,了解学生家长的热切期盼;要把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带进学生家庭,让家长真切体会到广大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服务学生的热情;要结合正在开展的“脑功能提升实验”,将先进的育人理念传授给家长,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生理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要对课堂改革、教育现代化等教育热点问题做好宣传工作,把家长对教师、班级和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带回学校,进一步提升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

2、要注意通过亲切自然、形式多样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家长的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激发家长培养孩子的信心和热情;对学生要以正面肯定、积极鼓励为主,注意保护学生隐私,用真情温暖学生心灵。家访后及时填写

“爱心进万家感动你我他”大家访行动记录表,加大对典型个体的教育力度,形成典型个案家访工作案例,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3、要时刻关注家访学生的成长变化,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建立健全回访制度,巩固家访成果。学校或班级适时组织家访工作案例剖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转化策略,有计划地开展重点帮扶工作。

4、学校会针对广大家长的热切期盼和意见建议,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形成解决问题和整改问题的有效办法,实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整改。

(三)总结提升(2015年11月)

1.做好总结工作。各班主任要对家访活动开展情况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定期汇总、梳理记录表问题,

形成家访工作报告。

2.落实工作考核。要在教师全员育人工作和师德考核中确定合理分值,对教师开展家访活动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3.进行交流表彰。学校定期组织好家访工作交流活动,对教师家访活动优秀案例进行评选表彰。

八、组织管理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开展“爱心进万家感动你我他”活动是学校实现家校沟通、构建和谐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把开展家访活动作为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强化教师服务意识的一项重要举措,认真组织,统筹安排,要通过《告家长书》等形式告知家长家访活动的安排,确保家访率达到100%。

2、全员参与,建立机制。要高度重视家访工作,精心策划家访方案,统筹安排家访时间,明确职责,建立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为辅、学校干部参与的家访制度。要以经常性、广泛性、针对性为目标,建立家访工作长效机制,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家长群体,探索富有成效的家访措施和方法,提高家访工作质量。

3、讲究方法,注重实效。要对教师家访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对教师特别是年轻班主任、新班主任和青年教师的访前培训。教师要以正面肯定、积极鼓励为主,注重宣传学校工作的亮点,树立良好教育形象,激发家长培养孩子的信心和热情,确保家访的实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家校联系簿或大家访行动记录表,教师要做好家访情况记录并及时反馈学校。学校要对家访中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专门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4、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要充分运用校报校刊、校园网、广播、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家访活动情况,提高群众知晓率,扩大社会影响力。对家访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要给予重点推介报道。

5、强化督查,确保落实。将家访作为教师评优的重要内容,定期检查,强化考核。要进一步加强家访质量监督和评议,通过发放《家访情况反馈调查表》、随机电话访问等形式了解家访的到位率、满意率。

附“爱心进万家感动你我他”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员:

附件

朱台中学“爱心进万家感动你我他”工作安排

时间

工作内容

责任人

2015年9月初

制定学校实施方案

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宣传动员

2015年9月底前

班主任完成入户家访,任课教师部分家访

各班主任

全体任课教师

2015年10月-11月初

开展多种方式大家访活动,并进行部分家庭回访

全体教师

2015年11月12日前

各班总结。(家访的数据、反思、典型的人和事等)

每人撰写一份家访手记。

2015年11月底

学校总结上报,并对家访情况进行调研考核

付百法

第5篇

关键词: 幼儿 问题行为 家庭教育

作为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但人们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时候,常常会追溯到其孩童阶段家庭方面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问题行为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防止幼儿发生问题行为、养成健康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

笔者深入到幼儿园和家庭,选取了三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及对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访谈,得到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案例一:某女孩,4周岁。据教师讲,她刚入园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不能离开她的妈妈,放声大哭,不肯进班。即使在妈妈走后很长时间,还是在哭。直到哭累了,才看看别人,但一看到教师看她,就低下头,吮手指。其实,幼儿刚入园哭闹是正常的。但一般幼儿适应期比较短,像她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幼儿并不多见。笔者对这个幼儿进行了观察,发现她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很少开口说话,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活动室的玩具和游戏也吸引不了她。这些说明她与其他幼儿不同,她的害羞、焦虑等表现反映出她具有一定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特征。

通过了解其家庭状况,笔者得知小女孩自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住在乡下,接触的人较少,平时也少与其他同伴交往。直到3岁多才回到父母身边,但其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接送小孩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太多时间与孩子交流。

案例二:某男孩,五岁半,非常好动。据教师介绍,他是前段时间从别的幼儿园转入该园的。刚来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了十分好动的状况。平时不能安静地坐着,室内活动时手脚不停,常离开座位乱跑;吃午餐时玩勺子,不能安静地吃饭;午睡时东翻西翻,不能好好睡觉。笔者观察到,他上课时根本不听教师讲,自己在那儿搞小动作,或逗别的小朋友。通过了解其家庭情况,得知他的爷爷奶奶很宠他,小错不批评,犯了较大的错,也总在其哭闹中了事。而他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常把孩子交给其爷爷奶奶带。虽然该小孩父母对孩子要求严,但是教育方法简单,非打即骂,结果与孩子关系紧张,对此两人不知该怎么办。

案例三:某男孩,六岁,据说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笔者观察到,在活动中他表现霸道,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和别的同伴合作。小朋友们说他常欺负人,不喜欢跟他玩。笔者对其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其父母在外地做生意,照顾他的是其姨父姨母,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其比较宽容,甚至可以说是纵容,所以他一贯很霸道,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

二、成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三个幼儿的问题行为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发生问题行为的两大影响因素:

第一,亲子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幼儿由于种种原因或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或是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虽说孩子的抚养者也爱他们,但终究无法代替父母的爱。在案例一和案例二中,孩子比较多的时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主要涉及我们通常所说的隔代教养问题,即由祖辈承担起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责任。从案例中不难发现,隔代教养存在的一些不良影响:一是隔代教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虽说祖辈对孩子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但祖辈之爱与父母之爱终究是不同的,祖辈毕竟年纪大了,比较喜欢安静,还难免有抑郁、焦虑等的消极心理,儿童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像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二是隔代教养阻碍儿童智能的培养开发。总体而言,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对新观念、新知识接受能力差,缺乏超前意识。对孩子只讲吃饱穿暖,不重学习教诲。有些老人喜静,和幼儿少交流,从而影响了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易使儿童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老人出于安全的考虑,常限制儿童的自由活动,使儿童失去许多感知世界的机会。三是隔代教养易导致儿童的“恃宠”。许多祖辈对孩子十分宠爱甚至溺爱,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其形成任性、骄纵等心理特点和不良习惯,孩子与祖辈日益亲近,而和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由父母直接抚养和教育幼儿,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和谐的亲子交往中,父母随儿童做各种活动,使儿童用探索的眼睛感知世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亲子感情的沟通,使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同时孩子从父母那里深切感受到关怀和爱,获得一种充分的安全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等。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家长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干预,要求其遵从自己的意志行事,稍有违背就训斥和惩罚。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不作严格要求和必要约束,任其发展,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及时批评教育和正确引导,而是无原则地宽容、庇护,与孩子较少交流和沟通。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把孩子作为活泼个体,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自理、自制的能力,对孩子的要求、期待及奖惩比较恰当,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并能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在案例中不难发现,案例二中的男孩由于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不受约束,在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下,养成了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的性格。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约束,激起了孩子的反抗情绪。案例三中孩子的姨父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不敢严格要求,也采取了放任型的教育方式,结果孩子变得自以为是,脾气暴躁。

三、教育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作为家长应特别注意:

1.两代人教养的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双职工家庭在我国城市居多,这样,父母与幼儿每天分离时间较长,在一起活动交流的时间较少。显然,隔代教养为年轻的父母们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慈爱宽容,也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但是,隔代教养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这并不是隔代教养本身的错,关键在于如何实施教养。因为即使是亲子教养,若父母教养不当,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教养与祖辈教养需要注意相互协调。

其一,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教养责任,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关爱。一些父母认为把孩子交给祖辈带,他们就该对孩子全权负责,在潜意识中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教养义务。因此,即使孩子与祖辈住在一起,父母再忙也应抽时间与孩子相聚或生活在一起,多关心了解孩子的状况,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

其二,父辈与祖辈优势互补。一般而言,祖辈们生活阅历丰富,注重对孩子生活方面的照料;而父辈接受能力快,理论知识较多,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

其三,注意保持两代人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家长之间对孩子教养意见和态度的不一致,会使孩子觉得有机可乘。比如,孩子一不称心就哭闹发脾气,而祖辈出于对孩子的娇惯,常常无原则地迁就了事,易使孩子逐渐变得任性、骄纵,在祖辈的一味保护下,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了靠山,即使父辈教育正确,也敢和父母作对,这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两代人应该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努力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做到配合统一。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和谐的家庭气氛及父母的榜样示范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孩子在充满关心和爱护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幸福地成长,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一,家长要尊重孩子。家长应既是孩子的长辈,又是朋友和伙伴,和他们共同玩耍、活动、探索,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并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孩子好的表现应赞赏、表扬;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或错误言行,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而应循循善诱,给予正确引导。第二,父辈和祖辈应相互体谅,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欢乐祥和、尊老爱幼的家庭环境。其三,家长应做个“有心人”。作为孩子的父母,需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有的父母不懂教育规律,孩子犯了点儿小错,就把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甚至打骂相加,结果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压抑或反叛的性格,也可能为孩子所模仿,变得粗暴不讲理。因此,家长必须时时留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家长还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变化,使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能够被早发现、早制止。

3.教育内容不可偏废,改进教育方法。

现实社会中,不少家庭在设计和安排教育内容上存在片面性,具体表现为重视培养特长,如教孩子弹琴、跳舞、画画,而忽视了夯实基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笔者认为,这样做容易使孩子在个性上变得自私自利、骄傲任性、自理能力差。因此,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其特长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胆怯、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及早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

另外,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是不可取的,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我们知道,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本身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认识外界事物。所以家长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幼儿的行为。如案例中那个多动的男孩,比其他幼儿显得多动了些,但不能就此认定他的行为都是不好的。笔者发现他喜欢干的事儿不少,玩儿时也很用心,但他不知什么时候玩、该怎么玩,所以常出现一些多动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注意教育方法:第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先制止其不良行为,再对他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让他知道错在哪儿,该怎么做;第二,可采取行为引导方法,引导孩子把比较多的精力花在他感兴趣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如陪孩子做智力游戏、玩积木拼图等;第三,多和孩子在一起,引导他如何正确地与同伴交往;第四,孩子有一点进步,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并适当提出新的要求。

幼儿的问题行为会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注意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尽量避免一些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3).

[2]汤燕辉.有社会行为问题幼儿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2004,9.

第6篇

讲究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艺术,有利于增进了解、加深感情,有利于改进方法,促进合作,共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家长学校管理中,我们讲究沟通艺术,有如下做法:

一、鉴貌辨色,避免冲突。

与家长沟通的艺术之一是鉴貌辨色,避免冲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不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事情不顺,往往造成心情不悦,心情不悦往往表露在语言和神色上。倘若学生家长正处于怒气未消、语气粗暴的状态,此时,老师不宜与学生家长交谈关于其子女不愉快的事,否则,家长会抑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气闷,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当然,有时学生家长带着一肚子的气到校,你不想与他谈,他便与你闹,高声调大声吼,说三倒四,唠唠叨叨。此时,教师切不可摆着架子,应“当小学生”,退让再退让,不要顶撞。他嚷,让他嚷够了,再心平气和的加以解释,学生家长肯定会理解。老师宽容、忍让的态度定会赢得家长的信赖、尊重。

二、以礼相待,祛怒转喜。

与家长沟通的艺术之二是以礼相待,祛怒转喜。学生家长来到学校,我们要以礼相待,热情欢迎,做到“四个一”:即一张笑脸、一把椅子、一副热心肠、一杯茶水。要以满腔的热情打动家长的心,让学生家长高兴而归。2005年秋,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天中午,突然,七八个家长怒气冲冲地闯进办公室,一进办公室就大声嚷起来“谁是校长啊,我家的孩子在校被学生打啦!……知道不知道”、“找那个学生去……”。此时,倘若我摆着校长的架子,来校的家长定会火上浇油,后果将不堪设想。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场面,我忍耐,保持冷静、沉着清醒的头脑,于是,我立即起身,微笑相迎,拿椅子请他们坐,倒开水请喝,拿香烟请抽,耐心寻问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家长要正确对待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纠纷,并正确妥善处理了学生之间的偶发事件。后来,学生家长消除怒气,带着微笑,满意地离开学校。

三、善于倾听,磋商共策。

与家长沟通的艺术之三是善于倾听家长的意见。善于倾听学生家长的意见,便于总结工作中正反两方面的育人经验,便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找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便于更好地密切学生家长的关系。倾听家长意见,务必讲究倾听艺术,注意在倾听中磋商,在磋商中倾听,力求找到育人的最佳良策。采取的方法是:①启示引导。即启发学生家长说出其子女在家里的情况,常采用的启发语是:“你对学校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你孩子在家表现如何……”、“说一说,你培养子女的新方法……”这些启发性的语言可以打开家长的话闸,让家长畅所欲言。②认同称赞,就是随即对家的说法表示认同或加以称赞,激起家长说话的兴趣,采用的语言一般是:“对啊,这种育人方法不错……”、“……你的育人技巧符合时代潮流……”或者微笑点头,表示赞同。③感性回应,就是把家长的话随即加工变成自己的感受再表达出来。例如家长说:“每天,我想方设法让孩子吃饱,中午和晚上,我设法做不同的饭菜……”。老师可这样回应“合理调节营养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感性回应不仅是对学生家长的话随机加以提炼,而且还可以促进家长育人技能的提高。④先跟后带,即先接受家长的观点,然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渐渐地把家长引导到正确的育人轨道上来。例如:家长说:“我孩子是个反骨,不打不怕。”老师可以说:“关养忤逆儿,棒打出孝子,但教育的方法只靠打是不行的,应耐心启发诱导。”⑤巧用隐喻,就是借用幽默、比喻,暗示教师所要表达的情感,譬如:家长说:“我孩子是一个犟脾气,有时一跳八丈高,谁也管不了。”老师可以说:“犟脾气孩子性子急,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训养成功就是一匹人人喜爱的骏马……”⑥商讨佳法。即用协商口吻征求家长的意见,以达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识,协商的语调一般可以这样:“……你认为这样做是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行吗……”、“根据孩子的特点,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商讨的口气能体现出老师谦逊、和蔼,给人以亲切感,使家长容易接受。

四、倾注爱心,增情促教。

与家长沟通的艺术之四是教师为学生倾注爱心,以情育人,以情感人,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发展。这方面我们是有体会的:六年级学生朱某,由于家长一段时期存在着“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对她放任不管,致使该生产生自卑心理,想自寻绝路。学校老师发现后,及时送去温暖,加以教育,一方面向她讲述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在生活和学习上对他倍加关心。缺少学习用品,老师主动帮助购买;学习上遇到困难,耐心辅导;下雨天,派人主动护送;生病了,立即送医院治疗;缺课了,利用一切时间帮其补课。渐渐地这位学生性格开朗、学习成绩进步了,家长了解到学校老师一片真情,看看自己的女儿大有好转,再想想家庭缺乏爱心,感到羞愧万分,主动向老师道歉,决心配合学校共同育好该生。

五、典型引路,铺路搭桥。

与家长沟通的艺术之五是典型引路。先进的育人经验能教育人、启发人、鼓舞人。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就必须不断推广先进的典型经验。自办家长学校以来,我校与时俱进,不断推广典型的育人经验,做法是:①召开育才学习会,即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家长学习家教经验,开拓家教视野,自觉克服家教中的不良倾向。②召开育才研讨会,即针对时代潮流和学生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召开育才研讨会,引导学生家长讨论,让家长懂得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③阶段育才报告会,即进行专题研究,到时间即召开家长会议,组织学生家长报告家教情况,让学生家长畅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育,避免家庭教育中出现差错。④案例育才分析会,即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某一案例,引导家长讨论,让学生家长明辨是非。⑤育才表演会,即组织学生家长自编自演育才文娱节目,让学生家长进一步提高认识,增添家教兴趣,掌握育人的技能和技巧。

第7篇

关键词:暴躁情绪;应对策略;理性

“哎呀,这孩子又发脾气,真难收拾。”家长们往往会如此抱怨。“怎么办呢?就因为某学生,不停地制造混乱,这堂课间断了好多次,真是头疼。”老师们也经常这样无奈和愤怒。是怎样的孩子让家长困惑,让老师头疼?对此种教育教学中经常性发生的问题,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是不行的,深入一步观察和思考,我们会发现,正是那些不能很好地自我控制、会突然暴躁起来的孩子让家长和老师难以应对。

先哲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人都会生气,这很容易……但是要找到适当的生气对象、掌握恰当的分寸、挑选恰当的时机、选择正确的理由、采取恰当的方式……就不那么容易了。”

暴躁型孩子正是在生气对象、分寸、方式等关键问题上处理不当才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麻烦――当然也带来了挑战。当孩子在家或在学校里突然暴躁起来的时候,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怎样考虑、应对才好呢?下面就通过三则案例加以分析。

案例一:幼儿期集体玩耍经验的缺失,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在校就读三年级的小A,在家长、老师眼里“一直是个好孩子,学习上进、主动,追求完美,成绩优秀”,可是一旦开始暴躁,就完全无法处理。一次活动课上,几个同学一起打乒乓,因自己发球失误,结果输了比赛,要换另一位同学打球。他暴跳如雷,随即将乒乓板扔向同学并大吼。老师上前劝阻,他仍然疯狂地大吼,并不断地去寻找地上的小石块,想要扔同学。老师无奈,只能抱住小A,这样持续了10分钟左右,小A情绪才稍微稳定了一些。过后他也知道自己行为很不好,表示后悔。

就像老师们说的那样,“小A一直是个好孩子”。当被问到“你在什么时候会暴躁起来”的时候,他说“和同学玩游戏……下棋输的时候……觉得讨厌生气的时候……”很明显可以看出,小A同学在有不合心意的事情上,在和同学相处不恰当时会暴躁起来。

案例分析与应对: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A是在自己的希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不满和愤怒的情绪,因而暴躁起来,情绪失控的。这种“在自己的欲求行不通时的感情难以控制”引发的暴躁问题是低年级孩子的主要特点。

多数孩子在小学里才出现的问题,实际上,这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出现过类似状况,但在幼儿园两位老师、一位保育员的细致监护下,扼制了下来,并没传达到父母的耳朵里,未能得到有效关注。结果,幼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到了小学――这个师生并不如影随形的场所中爆发了出来。

究其原因,孩子幼儿期“集体玩耍经验”的丧失,规则意识缺失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有效控制个人情绪的主要原因。对于此种类型孩子的暴躁,情绪化的责骂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我们可以平心静气地引导孩子回忆自己暴躁时的场面,给他一个从旁观者的角度自我观察的机会。通过交谈,试着让当事孩子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在交流过程中,一边接受这些意见,一边代替周围孩子将他们的意见和心情讲给他听。这样,暴躁的孩子就可以逐渐成为一个可以理解其他儿童意见和心情的孩子。类似的心理疏导和言语交流自然离不开其他任课教师以及孩子家长的有效配合。幼儿时期的不当教养,必须在小学阶段予以积极有效的补救。

案例二:只按自己的道理行事,是非思考,以自我为中心

就读于四年级的小B,是一个智商高、聪明的孩子。因为某些小事总是对班级某一特定的男孩施加暴力。一次,他将那名男同学按倒在地,并使劲地卡脖子,不断嚷:掐死你!(平时他也总是对该男生施以暴力)

班主任带着小B寻求笔者的帮助。问到他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他说:“他说话声音太吵了,太烦人,所以我就去揍他。”当问到打架时是什么感受,他说:“就一个字,爽”。笔者又问到:“那你事后会后悔吗?”他干脆地说:“不会,我才不后悔呢!他活该!”语气相当粗暴。年轻的女班主任说:“一旦小B发起脾气来根本就无法控制自己,越劝越凶,而且他始终认为自己做得很对。”他总是强调自己的道理,完全不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是非思考、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案例分析与应对:

通过咨询了解到小B同学的脾气暴躁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小B父母隐瞒离异的信息并在外地工作,小B则和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B的暴躁行为在他得知父母离异后愈发明显强烈。爷爷的教育方式则是一味催化剂:当小B被学校老师告知犯错时,爷爷就是罚他跪在地上并用皮带抽打,是一种典型的暴力式教育方式。然而当小B达成爷爷的意愿,表现良好时,他就可以自由地上网游戏。这让小B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在暴力的教育方式下形成了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思维模式。

他的简单理解是:爸爸妈妈离婚了,不要我了,不爱我了;做对了,就可以自由安排,玩游戏;错了,不符合爷爷的要求就要挨打。就像小B理解的那样,“他惹我了,就要挨打,谁叫他不对在先呢!”他就这样依靠暴力来释放自己心中的不满,顽固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像小B这样家庭关爱缺失,接受暴力教育的孩子出现暴躁现象,在学校中为数不少,具有一定代表性。这样的情况下,首先,家长要明确对孩子的关爱是最重要的,就像陶新华博士讲的那样:当父母离异时要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因为某种原因不能生活在一起,但爸爸对你的爱是永远不变的,妈妈对你的爱也是永远不变的。这需要不断反复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爱,让他感受到虽然父母离异,但对孩子依然充满着爱。其次,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应多样,要科学、合理,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教育出简单暴躁的孩子。

案例三:具有典型的注意力涣散特征,认知转移有障碍

就读于四年级的小C,每次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或他有疑惑,就会大喊大叫,经常打断别人,不管时间、场合,经常引发课堂教学停滞。然而在课后,老师一对一与其交流时,他又是一个极懂礼貌,思维反应迅速的孩子。同样在与家长一对一交流也表现良好,基本道理都很懂。

一次课堂上,小C的笔不见了,他就开始找笔,完全不顾这时老师正在上课。不仅如此,他趴在地上一边找一边喊:“我的笔呢?我的笔不见了呀?”满教室地找,满教室地喊。老师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你下课再找,先上课吧!”可是,尽管老师和善地提醒,小C却愈发不可收拾:他开始狂躁,先是抽泣,然后大哭起来(小C是个男孩子)“我要找笔呀!我的笔不见了呀!”班级课堂就此停顿下来。

案例分析与应对:

该案例中,就小C同学在课堂上插话的现象,笔者曾问他:“为什么你在课堂上大喊大叫?”他说:“如果我等到老师叫我回答时说,我可能会忘记自己要说的话,如果努力去记住想说的话,那我就跟不上大家的讨论了。所以,有时当我喊出答案时,我的话就好像不着边际了。自己也不清楚怎么会这样。”

通过谈话,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小C的真实内心世界,不是他不想遵守纪律,而是他缺乏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活动记忆能力”,是一个人处理多项工作的能力。像小C那样,既要思考老师的提问,又要观察周围同学的情况,还得遵守课堂上特定的纪律要求,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小C来说会使得他的思维受挫,无法运转。因此,像小C这样活动记忆欠缺的孩子并非有意抵触老师、不遵守课堂纪律,而是他根本就无法高效灵活地解决多项事件,筛选出合适的方法来应对问题。

在小C找笔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还存在着另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小C从一个情景(笔丢了),转换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情景(要上课)时,出现了问题。一般孩子会很明确地告诉自己,可以先上课,下课后再找笔。实际上,从心理角度上来讲,要求孩子从一个思维状态(笔没了,需要找回来)转换到另一种思维状态(上课时必须在座位上听课),一般孩子都能顺利地转换过来。然而小C不行,因为他存在着认知转移障碍,很难从先前的思维活动中释放出来。当面对不同选择,就有可能问题百出,如果此时受到指责与冲击,就会引发暴躁行为。

笔者咨询后发现,小C是较为典型的注意力涣散儿童。这类儿童难以保持注意力和作出持久的努力,在听别人说话时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做事无条理,说话过多,缺乏耐心,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做事,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或者强行插入别人的谈话等等。他们以做事无条理、感情易冲动为显著特点。这些孩子对自身的情感状态知之甚少,同时他们也难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帮助这类儿童获取对自身情感状态最基本的了解,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对付挫折的情绪,同时还要加强注意力持久性训练、注意力有目的转移训练等等。

以上三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暴躁型儿童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一点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孩子并非愿意发脾气,故意不顺从,他们只是在发展适应力和挫折承受力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他们缺乏相关的技能,他们其实最需要来自教师和家长的理解和帮助。

如果孩子们有能力,我们相信,他们就会做得很好。如果孩子们做不好,我们需要找出原因,以便给予他们帮助。不贴标签,不简单化归结到品德层面。让我们共同关注暴躁的孩子们,用我们的和风和细雨!

参考文献:

[1][美]罗斯W格林.如何引导暴躁的孩子[M].张静,译.中信出版社,2003-01.

第8篇

一、关注优点――赏识教育

张康是典型的留守类儿童,由他爷爷奶奶照管,其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他是出名的“校园小混混”,大部分学生都怕他。在一次美术活动课上,一同学把他的水彩笔不小心碰掉在地,该同学连说两声对不起,他不仅没有原谅同学,反而动手欺负人。见到这种情况后,我走到他跟前,仔细看了看他的作品,然后用赞赏的目光看着他说:“画的不错嘛,自己画的?”“当然!”张康不屑一顾地说。我双手拿起他的作品,竖起大拇指说:“你的笔触非常干练利索,不拖泥带水;画面内容丰富,思想开阔,特别是用色大胆,与众不同。只要你多学多练,将来肯定有出息,老师相信你!”张康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第二天,我发现办公桌上有一张画,下面有一张康留的纸条:“老师,我原以为您要狠狠批评我,但你没有那么做,反而表扬了我一番,这让我非常感动……老师,感谢你对我如此欣赏。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好好坐人,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从那以后,张康一改往日“混气”,成绩开始好转,特别是绘画,突飞猛进,还获得了县局组织的《我心中的消防》绘画比赛一等奖。

赏识教育创始人周弘老师说:“我们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我们对他们要求太高,使孩子感觉不到温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冷漠。”美术教师面对此类学生,要给他们更多的赏识、更多的鼓励,关注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闪光的一面,让他们在赞赏声中愉快地成长。美术教师可尝试搞一些竞赛活动,如书法、绘画等比赛,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如有进步,马上给予表扬、赞赏,让他们体会到温暖,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同学之间的摩擦也会逐渐减少。教师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可让学生感觉到温暖,感觉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从而改变学习方式,转变作风,转变人格,张康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二、贴心交流――情感教育

教师如能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孤卑类学生的心理转变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一次批阅题为“美丽的田野”学生作业中,我忽然发现王军同学的作品很特别:其他同学作品色彩鲜艳,内容欢快,而他的作品色调阴冷,用笔零乱。调查后得知王军是个孤儿,平时跟爷爷奶奶生活,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变得孤僻、冷漠、自卑。他从不主动回答问题,极少和人说话。在课外活动时,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拿出他的作品说:“你的作品用色阴冷,很特别。不过你的作品传达出了你的内心思想:孤僻、冷漠、自卑。”王军头低得更厉害。我拿起他的作品,琢磨了一下又说:“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流露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让别人体会到,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王军的眼泪啪啪滚落下来……我把他带到校园内小河边,和他聊了一些轻松的话题,渐渐的,他的头抬了起来,并开始和我主动交流。后来几天,我经常去找他,和他谈绘画,谈学习,谈未来。再后来,他开始主动找我,向我汇报最近的学习情况,谈自己的作画风格、作品构想,和我成了交心的朋友。经过自己的不懈能力,王军考取了艺术学院。现在的他,不仅思想活跃,而且性格开朗、健谈、富有爱心,自信心特别强。

和王军交流的过程得知,他曾经憎恨成绩好、绘画好的同学,曾经绝望过,想过自杀。美术教师应当做个有心人,从学生的作品与课堂表现上多加留意,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会从这些方面流露出来。美术教师可以从作品风格、绘画语言、材料运用等方面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并将这种审美情感和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积极的热爱生活的态度。我们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尊重不仅要始终贯穿在课堂上,而且要在生活习惯、道德素养等诸多方面广泛应用。总之,美术教师应该用情感教育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行,从而把这些学生转变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三、鞭策不足――挫折教育

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生活习惯、道德品行等方面表现出高傲、散漫、随便的性格。面对这样的学生,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及时打击他们骄傲自满的情绪是非常有必要的。

朱志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家里有钱,花钱如流水,高傲自满,眼高手低,从不求人。在一次室外写生课上,朱志很快就将作业完成,然后便开始收拾物品,他随意将几管未用完的颜料和未喝完的饮料瓶扔在广场草坪上。我看到后,并没有立刻批评他,而是走上前去,问道:“画好了吗?”“画好了!”他回答声音响亮、自信,并满意地拿出作品给我看。我接过作品看了看,然后看着他说:“画得不怎么样,虽然画面色彩绚丽,但是内容空洞,笔法轻浮。”朱志被我泼了一壶冷水,浑身感觉很不自在。接着我又说:“其实人品如画品,画如其人。财富是用汗水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美丽的大自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维护,否则地球将变成一个垃圾场……我相信你会把这些都做好的!”朱志的脸涨得通红,慢慢弯下腰拾起扔掉颜料和饮料,开始重新画,并把丢弃的颜料和饮料瓶偷偷放进自己的书包。

第9篇

在处理这个案例的过程中,引进“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简称“FLC”)视角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FLC”将家庭作为单位,对家庭成员各自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量。可以说,“家庭生命周期”最关注的是关系,并且认为关系是无法替代的。

“家庭生命周期”的内涵与要点

一个典型的家庭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独身年轻人离家、新家庭组成、家有幼子、家有青春期孩子、孩子离家、生命晚期的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富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的张力。横轴描述了家庭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化,如何应付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变化和转换;纵轴描述了家庭的历史,以及代际间传承的关系模式和家庭功能运作模式。

家庭是不断发展的,当它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换时,通常也是家庭所面临的压力水平最大的时候,这个时候家庭需要重新定义和调整关系,建立起新的平衡。显而易见,成为父母是家庭生命周期中最富有意义的转折点。孩子的降生意味着整个家庭系统必须在情感、关系和个人事务方面做出重大调整以接纳一位新的家庭成员:首先,如何从“二人世界”进入“三角关系”;其次,夫妻间在照料孩子方面如何进行合理的责任分担;最后,鉴于双职工家庭的普遍性,祖辈带养成为大众化现象,那么新旧两个家庭该如何处理育儿上的分歧。

“家庭生命周期”视角解读和处理案例

当我们用“家庭生命周期”的视角来解读那个三口之家的案例时,问题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了。

第一,从横向发展张力来看,家庭并没有做好演化的准备,就被推入了新的生命周期。当时夫妻两人结婚不久,仍处于磨合期,妻子却意外怀孕。迫于既成事实,他们选择了把孩子生下来。但是夫妻之间开始相互埋怨,把孩子看作破坏者,而不是美好生活的新起点。他们把孩子全权交给祖辈带,各自奔赴职场,周末才去看望孩子,管得很少。直到孩子到了入园的年龄,他们才不情愿地将他接回家中一起生活。母亲开始拨出时间照顾孩子,但是经常因为看他不顺眼而发火,缺少耐心,同时也担心长此以往会损害职场晋升。父亲依然我行我素,偶尔陪孩子玩,这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引起了母亲的强烈不满。虽然孩子现在已经上幼儿园小班了,夫妻双方尚未主动承担起“父母”的新身份和新角色。可以说,家庭生命周期演化的障碍是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二,从纵向发展张力来看,夫妻双方来自养育分工模式相异的原生家庭。丈夫的原生家庭实行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丈夫自然就认定“养孩子是女人的事,和我没有关系”;而妻子有一位强势能干的母亲,家庭推行的是“女主外,男主内”模式,妻子主要由父亲照料长大,因此她觉得“男人参与育儿是天经地义的事”。原生家庭的烙印导致了夫妻双方在育儿责任分担上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三,从具体应对措施来看,夫妻双方一开始都选择逃避为人父母的责任,并不曾费力去构建平衡的三角关系,依然停留在新婚夫妻的状态;当他们不得不构建三角关系时,夫妻之间也未曾达成分担育儿任务的共识――丈夫不作调整,妻子无奈为之;祖辈在前三年带养孙辈的过程中,不曾对年轻夫妻进行父母意识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包办代劳,使得年轻夫妻缺乏育儿责任感和经验,在正式教养的时候仓促“应战”,狼狈落败。

因此,在该案例的处理上,我们采用了三步走的策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第一步,进行夫妻关系咨询和服务,帮助父母认识到原生家庭对他们的深刻影响,开展父母意识渗透,并引导他们逐步协商育儿分工方案,建立几条维持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基本原则,并据此对各自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节奏作出相应的调整。

第二步,开展儿童发展心理的宣传教育,帮助父母掌握更多的育儿知识与有效技能。3-6岁属于自我中心阶段,容易产生叛逆情绪和行为,教养的关键在于与孩子建立深厚情感基础、养成相互尊重的习惯,学会积极倾听和温柔回应等。

第三步,引进祖辈的积极作用,建构亲子间情感连接的桥梁,经常开展祖孙三代一起出游的活动,培养其乐融融的氛围,通过祖辈表达父母亲近孩子的愿望,使得孩子慢慢对父母打开心门。

“家庭生命周期”视角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提前做好家庭生命周期转折的充分准备多么重要!当夫妻打算要孩子的时候,除了具备浪漫的充满对“天伦之乐”期待的头脑,还必须具备预见到孩子出生可能带来多维度改变的头脑。后一个头脑要懂得整合身边可用的各种资源,将孩子降生带来的变动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同时,夫妻最好已经度过了婚姻最初的磨合阶段,有一个更为坚实的感情基础。这些都是保证家庭平稳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重要条件。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也提示我们,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不容忽视。记得有一位妈妈向我求助,她明明知道暴力是错的,但总是忍不住打孩子,后来她回忆自己的童年就是在父母的打骂中度过的。这就是原生家庭所传递的难以抗拒的教养方式,也包括夫妻相处的方式等。为了打破这类负面的“链条”,我们必须鼓足勇气去追究这些回忆背后的东西,去原谅自己的父母,去重构真正贴切自己意愿的生活态度与模式。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向我们展示了家庭从建立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使我们进一步深思生活的意义或者为人父母的意义,也令我们意识到其实养育孩子的回报就在于养育的过程中,在于陪孩子一起长大的酸甜苦辣中。

第10篇

一、扎实德育展示实效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我们通过行政会、班主任及教研组长会和例会这“三会”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应语忌语、应行忌行》、《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并在会上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使教师牢固树立“三个面向”、“以德育人”的思想,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在每周四的教职工例会上,坚持组织学习时事,学习有关文件,使先进的、典型的案例成为广大教师实施德育的参照,为教师坚持依法执教、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科渗透,提高效果坚持以周一晨会、政治课、班会为德育教育主渠道,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并在各科计划和教案中要求具体体现德育内容。

3、创设活动载体,大力开展活动通过开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应语忌语、应行忌行》变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扎实每周一升旗仪式和早会、班会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一日常规要求》、《在校十不准》、《文明礼仪常规》等守则、规范,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使守则、规范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我们紧紧围绕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赋予德育工作以新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分别为各年级制订了《德育系列化方案》,并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结合“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相关节日开展各有关主题系列活动。如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活动,学校里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好人好事;四月份,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九月底,举办“迎国庆歌咏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十一月底,举办第四届手工制作展览,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十二月份,举行拔河比赛和迎元旦越野长跑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和拼搏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读好书(《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共和国五十年》、《中国读本》等)、看优秀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刘胡兰》、《飘起的红领巾》、《背起爸爸上学》、《挥师三江》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写好读后感和观后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结合德

育系列化方案的实施,我们开展了“做合格中学生”、“理想与人生”、“爱祖国、爱家乡”征文比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净化了学生的思想,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为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我校在学生中开展了“做文明中学生”、“我爱城关中学”演讲赛,在教职工中开展了“神圣的事业”演讲及师德建设大讨论,促进了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增强了教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配合“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我们始终坚持组织学生文明执勤、多次组织学生上街清扫街道,清理非法张贴物。为激励学生的意志,我校开展了“制作座右铭”活动。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贴出了自己的座右铭(包括三部分:崇拜的人,追赶的目标,信奉的格言),每个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伟人的语言时刻激励自己上进,学校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4、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整体合力我们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家长会,利用家长会开展“家长教育进课堂”活动,让家长走进教室为学生传授各种丰富的知识并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别具一格的教育;举办家长学校培训班,聘请中国家庭教育协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马耀昌主讲,引起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及对日常家教行为的反思,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假期中号召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感受到多方位的教育,使校——家——社会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二、法制教育常抓不懈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我校始终把法制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律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大家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大家的脑子里装上法律这根弦,遇事知道用法律作为准绳来衡量。

第11篇

1、法律基础课的课时安排较少。大学开设的法律基础课是作为基础学科,一般为每周1~2节。这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够的。而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缺少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2、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在讲授法律基础时多采用单一的讲授方法,这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甚至排斥这门课,认为所学的这些条条框框的法律知识离生活很远,没有什么大用,从而忽视这门课的学习。

3、缺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个人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世界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如果他们不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那么当他们遇到生活学习或者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时,不良的情绪却无处发泄就很容易发生违法犯罪的事件。

4、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全家的呵护下成长起来。有的家长非常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几乎没有经历到任何的坎坷,是在温室中长大的,经受不起一点的挫折,所以当他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就觉得受不了了,从而导致他们做出违法的事情来。针对以上主客观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法律观念淡薄,他们还没有做到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学生是社会的主要群体,他们的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无论是法律基础课的专业教师还是专职辅导员都应该在平时的授课和日常的生活当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到法律都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深刻理解法律的平等和自由的真正含义,要做一个守法的大学生,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择学习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师,与有心理压力的学生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及时排解学生的郁闷情绪,这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手段。因为法律意识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不成熟,要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抵制生活中的各种不良风气,增强法制观念。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向,为他们讲授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抗挫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同时每周还可以开设两次心理课程,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使他们懂得无论遇到多么不公平的事情都要保持冷静,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平时还可以多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活动,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可以真实地无顾忌地作答。认真整理调查分析报告,这样可以真实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大学生,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注重理论教学和实际相结合,开展与法律相关的社会活动。在课堂上可以开展模拟法庭审判的活动,让学生亲自扮演多种角色,自编、自导、自演,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法律知识的乐趣,又能深刻地掌握我国诉讼法程序,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从而自觉守法。还可以开展法律知识方面的演讲活动、征文活动等,这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收集资料认真准备,调动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四)邀请著名法学家到校进行讲座。专家学者的讲座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再结合典型的案例,可以从点到面对一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法律的权威性,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理论联系实际更加具有说服力,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法制与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道德水平自然而然也为提高法律意识提供了主观要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确的认识自我,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奋斗目标。高校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的教育,可以多开展提高道德水平的活动,如评选优秀道德标兵等活动,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六)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应该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选择较好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置,采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避免单一的讲授方法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案例法进行教学,教师课前可以进行收集大量的有说服力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把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讨论,促进师生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觉得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重要性,从而把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法制节目,如《今日说法》等热点节目,让学生从全方面多角度地了解法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更多的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

第12篇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的社会形时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意识上。使学生自身的人身观和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让学生培养自身的公平、正直、勇敢、仁爱、朴实的人生观。成为与时俱进的社会新生主体。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因此,作为德育教育的本身它既是一种智力的教育,也是一种品德培育的自我提高。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诸要素

我国的德育教育从古到今基本做法是世袭制的做法,即通过常规的说教来引导下代人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形成让下辈人接受长辈人已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于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能让下代接受,那不是长辈考虑的问题,因此,对德育教育的方法上站在不同的社会地位,处在不同的家庭背景,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都有不同的鉴述和不同的角度思考。因此,德育教育的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中间需要我们从中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努力提升教育的方法的科学性,开创性的进行方法论的科学性进行的探讨。从方法论上讲主要包括:

(一)学科的设计与建设的方法。学科的设计应有承传性和前瞻性、承传性它有历史和文化背景。而前瞻性具有现代的文化思潮的鼓动,易被大学生接受。建立纯理论学科和交叉学科是德育教育的前提。没有学科理论的指导就等于没有“灵魂”。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现代各类教育家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描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德育教育。从而体现了历史教育们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对德育教育理论规范的重视,对德育教育方法的重视。

从现代的德育教育学科建设上看,我们既不能弃古成今,也不能墨守成规,要学会古为今用,用历史的、现代的、客观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研讨学科建设,并通过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建立相对的学科体系。这种学科体系既有传统的闪光点,又有现代的特色的标志,从而能体现出德育教育体制的时代特色。

(二)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

教育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形象和言语往往会对被教育者形成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有正面的潜影默化,也有反面的潜在意识的侵蚀。因此,学生的品德教育首先应从老师自己做起。

1.教育者的自身德育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升华。对学生的无形影响的诱导。形成教育学生的德育思想意思的潜影默化的作用。拥有传统和现实的德育的形貌和内涵特征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展示力。

2.教育者的个人形体特征,寓教育人的良好个人形象,有传统感和现代感的高度聚合。给被教育者形象上的敬畏和审视力。

3.教育者有传统的语言积淀和现代流行语的风趣,形成引导启迪对学生德育思想教育的以理服人的说教方法。

4.教育者对学生因过失导致的品德缺失的现象,用身教的训导,激发学生的良知和自控的心灵转化。

5.教育者因自身疏于导致的不良形象,善于公开检讨和自纠。迎获学生的认同和谅解,远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综合上述五点,学生的德育教育它属一种启迪与引导相结合式的教育。这是教育者自身的宣传身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典型案例的教育方法,德育教育可借鉴历史的和现实的典型案例进行示范的说理,通过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里需要社会舆论导向的传播和教育工作者掌掌握。正面的德育教育的正面素材,使受教育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典型的案例中受到启发。在典型案例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案例的特点进行正面的说教分析,典型案例应有3个特征,一是代表性,品德示范效应的代表性具有社会公认的特质,受众心理强,感化力深,不同的年龄,层次,都易接受。二是特点显著,有教育的深度,诱发的意义。很具有长远的影响意义。三是典型案例应对现实的教育背景。通常与时代的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典型的案例是一种现身说法的教育,他往往有一种特殊的现实指导教育意义。因此,典型案例教育在德育施教中更有特殊的效果。

(四)自律自勉的教育法。受教育者往往处在“被”教育者状况。“被”教育存在两个不同层面的效果。一是很好的被引导,并能接受。二是不能很好的接受,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两种结果是同时“被教育”情况下产生的两个不同的结果。如何来把握好这种“被教育”的正面效应,笔者认为应对学生的自律自勉上下深功夫。要学生自己明白自律自勉的真实内涵。做到了自律自勉后能够达到自身生存的效果。例如自律自勉的人在社会行为规范是个什么样的人。社会又如何对待他们从尊重、鄙视、赞扬都有个判断。实际上,自律自勉做好了,学生自身同样能够自觉的遵从社会的规范。顺应于社会精神文明的总体需求。自觉维护个人、团队、社会的道德形象。因此,我们应从培养学生自律自勉的习惯,更有利于开展德育教育。

现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从社会的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其方法很多,有许多的方法可借鉴传统教育,西方的教育,现实社会归纳出的方法,应该说教育的形式是有限的,但方法则是无限的,有很多的方法通过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提炼形式新的教育方法,因此,我们应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升华。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评价

在学生德育教育的评价上应包含多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的内容是相对的,而评价标准则是绝对的,为什么?因为评价内容有具体性。可以利用某一个内容来选择评价。因内容的局限性,因而导致结果结论的局限性。而评价标准则有均衡。虽然道德的评价标准有传统与现实,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等评价标准上的差异,但从道德的评价水准和道德的评价标准上水平线基本一致,人类的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追求的尺度是一致的,而是先进与落后,时间的快与慢形成时空上的差异,由此形成内容与标准的相对分离。笔者认为在我国现行教育的评价标准应在五个方面:

(一)学生个人行为的评价。

现代大学生多属由童年转向成年的过度期,从父母依托中走向社会的群体生活,基本的行为举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这种行为不仅与学生的家人、家庭教育有关,且与生长环境及周边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学生的个人行为具备特殊性,从学生的个人行为评价和德育教育结果的许多来讲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仰评价。学生的个人信仰的目标可判其他人的价值取向,为什么这么说呢?信仰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从品德上衡量,就是高尚与低劣。价值取向是人的品行的风向标,有品有德才是我们社会最需要的人,无论对家庭、对社会及未来社会信仰、工作态度、为人准则的导向。

2.言行评价。学生的言行举止。从现代社会而言,由传统的东方沿袭,到现代西方文化的渗透,大致的言行举止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是传统语,现代化的网络语都再现了时代的特殊感,语言的进化、举止上的时尚也反映的人类进步的标志,但是如何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来评价现代的文明呢?笔者认为应有三个标准,一是言行举止符合传统和现代的美。二是言行举止具有广泛的受众心里,并被不同的社会群体接受。因此,学生的言行举止的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表达,而是一个综合的评议方式。三是言行举止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破而不失实,利则是创新。

3.习惯评价。学生的生活习惯。大学生生活习惯性赋予了高校服务育人的特殊使命。如何培养好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从常规而言,学生到大学应到了自立的求学阶段,但中国的背景家庭式长起来的小孩自立概念和能力较差。从国外的经验看,到十六岁开始,小孩就有一段自立的工作日。而中国的小孩从小学到高考都依赖于父母的怀抱。这是自然形成了差异,也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加上了一层服务育人的责任。那么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又如何评价。笔者认为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自立程度。包括学生的自觉学习和生活料理等项。二是大学生做人的准则,关爱心、责任心等项。三是对社会的关注度。有很强的群体意识和团队意识。这个是作为学生生活习惯的评价标准,简而言之它是学生成为社会人复合性人才的标志之一。

4.校风的评价,校风班风反映了群体学生的现实风貌也是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学风和德风的真实体现,在高校集中的城市和区域有时会出现一些时尚的语言。例“吃在某高校”“玩在某高校”“谈恋爱在某高校”等。这些评价式不仅反映了学生对校风的评价,同时也可反映出学生和家长们对学校的风气的好与坏的评价标准,因此,高校的校风和班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信誉,也会影响到学生班风的荣誉。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应拔高到高的层面,从施教入手,解决好德育教育问题,从校风和班风的评价上讲,一是学校德育教育导向的评价,主要从学科的设置,学校宣传的力度,学校班级德育教育的风气。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二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氛围好,从学校到老师,及班级注重德育的教育程度。三是社会对高校的校风的评价。四是媒体对高校的德育教育的评价是从高校之间纵向指标来评价。因此,校风班风评价虽然有偏颇的一面,但总体是公平的。

5.社会专业机构的评价:社会专业性机构的评价具有很强的专业标准性和现实性。社会专业机构的评价内容为:一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指数;二是公众满意度的测评;三是学生家长对自己小孩的品德变化;四是学生自己对周边的品德进行评价。上述四项是综合评价高校德育育人的综合指标。

6.就业指数评价,高校就业指数不仅反映出了高校自身的教育水平,同时也反映了高校德育教育水平的一个标志之一。从社会用人的角度看,社会不仅需要专业人才,更需要品德好,素质高、专业水平很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从现代高校培养人的角度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助学生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才是关键,因此,从大学生的就业率来讲,一样可以反映出我们德育教育好坏的评价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