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年级语文册

七年级语文册

时间:2022-06-17 17:5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语文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七年级语文册

第1篇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9-10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更大的发挥语文教学的职能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的方法还不得当,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还不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本学期我决心加大教学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考试的及格率,力争优秀成绩的出现。

二、教材简析

本册语文教材分为6个单元五大板块:其中阅读24课、综合性学习3个、写作6个、名著导读2个和课外古诗词背诵等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阅读和写作。除了教材之外,其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有网络、电视及多媒体教室等。

第一单元 群星闪耀: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课文中所选择的名人,是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的方法。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 祖国之恋: 本单元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第三单元 凡人小事: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第四单元 修身正己: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第五单元哲理之思: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第六单元 科幻探险: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险和科幻。探险一般是指到荒无人烟或人迹罕至的危险地方去考察,面临困难、应对挑战,刺激身心,激发能量,获得探求的和审美体验,增进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而科学幻想则是依据科学技术原理,以幻想的形式展开想象,构造故事,塑造人物,抒感,表现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憧憬或忧虑。基于科学的虚构,超越现实,是科幻作品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进度

单元

划分

课文内容

课时数

第一单元

阅读:

1邓稼先/杨振宁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10

第二单元

阅读:

5黄河颂/光未然

6最后一课/都德

7*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8木兰诗

写作:学习抒情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11

第三单元

阅读:

9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10 老王/ 杨绛

11* 台阶/ 李森祥

12 卖油翁/ 欧阳修

写作:抓住细节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逢入京使/ 岑参

晚春/ 韩愈

15

第四单元

阅读: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14驿路梨花/ 彭荆风

15*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爱莲说/ 周敦颐

写作:怎样选材

11

第五单元

阅读:

17紫藤萝瀑布/ 宗璞

18*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19*外国诗二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望岳/ 杜甫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游山西村/ 陆游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写作:文从字顺

11

第六单元

阅读:

21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22太空一日/ 杨利伟

23*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24河中石兽/ 纪昀

写作:语言简明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 杜牧

贾生/ 李商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第2篇

【积累•感知】

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二.辨析古今异义

孤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治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但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本文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体验•探究】

五.课内语段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①谓:

②若:

③益:

④遂:

2.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4.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实践•拓展】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

②题:

③易:

④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B:以记其事(书上的)

C:更以静衣易之(指任末)

D:虽死犹存(还,仍然)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并用“/”划出第②句的朗读节奏。

①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译为:_______________

②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译为: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具体表现了任末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第3篇

写好文

——记叙文如何选材

训练目标:

1、通过指导与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记叙文选材的方法。

2、引导学生从家庭、校园、社会、自然中寻找好材料,从生活的点滴中选择材料。

3、变“学得”为“习得”,让学生在“练”中增强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和选材的能力。

训练重难点:

掌握一些记叙文选材的方法并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选材能力。

课时建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

文章是由材料组成的,没有材料,就等于没有砌墙的泥沙。不少同学怕写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什么材料可写。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解决材料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那么,文章的材料从哪里来呢?为什么有些同学面对各种命题总能应对自如呢?关键就在于我们平时是否能认真收集积累素材,并且努力掌握写作技巧。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记叙文如何选材。

师:许多同学写到“寻找友情”就是小误会失去朋友,几天或几年后后悔了,又和好了,最后寻到了友情;写到“寻找母爱(父爱)”,就只记得小学的时候,母亲或父亲对我严厉,不疼我,一天夜里,我生病发烧,父亲(母亲)背着我去医院,感动之余我寻到了母爱(父爱)等;写师生情,就是带病给我们上课,深夜加班批改作业之类的材料。选材不准、不实、不新,就会让阅卷老师不理不睬。因此,我们只有走进生活,慧眼识珠,采撷亮点,发掘新意,才能写出具有创意的美文来。

二、什么是选材:选材,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使文章产生最好的效果。

三、作文如何选材:

1、材料要真实。

(1)、来源于真实的生活,(2)、符合真实的生活,(3)、合乎生活的情理,经得住思考的检验。

例:(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作者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来进行写作的;(2)《最后一课》也是作者根据普鲁士军队侵占法国逼迫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们学习德语为背景来创作的。

训练:1、以“说说咱们班”为题进行选材。

材料一:咱们班老师优秀,个个都是教书育人的楷模;咱们班的学生勤奋,人人都是刻苦学习的典型;咱们班班风良好,次次受到学校的表彰。

材料二:咱们班有“族”。“睡仙一族”,每晚挑灯夜战,鏖战“题海”,白天却云里雾里,昏昏欲睡;“神侃一族”,课间“猛侃”,饭后“神侃”,寝室熄灯后“瞎侃”;“追星一族”,将明星贴画贴在课桌上、书本上、笔记本上,对明星的轶闻趣闻津津乐道……“语文一族”,“数学一族”等也各有特点。

理由:第一则材料存在着美化人物、编造故事的毛病,缺乏感染力;第二则材料原汁原味,真实可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量。

2、材料要具体。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清清楚楚,甚至当时人物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富有个性的特征以及环境氛围都很清楚。(2)材料中包含有具体的思想和情感。

例:《最后一课》发生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人物是“我”、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的人们,事件的起因是普鲁士军队逼迫法国人民学德语,发展是“我”和大家在最后一课中的表现和感受,和结局是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后宣布散学。

训练:2、学生以“家乡的变化”为话题进行选材。

材料一:我所在的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修了一条公路,交通更便利了;兴建了一个大型农贸市场,生意更兴隆了;兴建了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

材料二:十年来,我家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搬进“二室一长厅”,极差的居住条件带来了许多的不便;第二次搬进了真正的“二室一厅”,比原来的房子好多了,可时间一长,一连串的问题也相继涌来;第三次爸爸从单位买了“三室一厅”的住房,房子既宽敞又明亮……

理由:第一则材料是较大的事件,往往会因感受不深写得肤浅空洞;第二则材料由于视点集中,容易写出具体的内容和真实的感受。

3、材料要深刻。

(1)

、具有代表性,能深刻地表达中心,揭示主旨。

例:《最后一课》通过一个小孩子对学习法语的转变来表达出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痛苦以及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爱,用小事情来反映重大的爱国主题,以小见大。

训练:3、学生以“生日”为话题进行选材。

材料一:生日那天爸爸妈妈送给我梦寐以求的礼物;老师送给我祝福的话语;同学们为我开生日晚会,远方的朋友也给我发来了祝福的短信。我感觉到好温暖好幸福。

材料二:不知从何时起,学校里刮起了一股风——给过生日的同学送礼物。今天是好朋友的生日,我不知怎么办才好。送吧,这个月为给同学送礼物借了好几回钱了;不送吧,又不好意思。我感到很困惑。同学过生日,送礼物既浪费钱财,又耽误学习,这是何苦呢?为什么社会上的“人情风”竟刮到校园里来了呢?

理由:第一则材料表现了亲情、友情、师生情的美好,立意健康,但不够深刻;第二则材料通过一个小事件反映了一个大主题——人情之风不可长,能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4、材料要新颖。

(1)

新鲜(2)独特(3)与众不同。

例:(1)、《最后一课》通过一个小孩子对学习法语的转变来表达出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痛苦以及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爱,用小事情来反映重大的爱国主题,以小见大。(2)、《散步》以一家人的散步来表达尊老爱幼的重大主题,以小见大。《老王》﹑《羚羊木雕》﹑《散步》等等,无不是写平凡人生,小人小事的,但是读起来却十分深入人心。可见“平平淡淡才是真”。

训练:4、学生以“幸福”为话题进行选材。

材料一:我不小心摔折了腿,不能去上学,心里十分烦闷。后来很多亲戚轮流来看我,同学们也每天抽时间陪伴我,还给我补课,我感觉到很幸福。

材料二:班主任的晚自习上,大家都在抄黑板上的作业,我这个坐在最后一排的差生,眼睛近视没法抄,于是向前面的同学“借光”,被班主任发现了。班主任罚我站在讲台旁边抄,我回到座位上,同桌的难兄难弟一边抄我的,一边说“你真幸福,这么快就抄完了,要是我也被罚上去抄就好了!”看着我第一次抄得这么完整的作业本,听到同桌的羡慕的声音,我的心头涌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和满足。

理由:第一则材料属于“你有我有全都有”的陈旧材料,很难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则材料以幸福写不幸,以乐境写哀情,反映了教师歧视差生的现象,视角独特,吸引人耳目。

四、实战演练场:请以“微笑”为题,文体不限,自由选材,不少于600字。

教师解析:“微笑”这个话题,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熟悉了,我们只有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策略,文章才能脱颖而出。有三种方法可以助我们成功:一是选取细小的角度,抓住微笑的瞬间,折射人物的情感。可以以一个微笑的瞬间引出一段美好的回忆,也可以以几个微笑的画面串起一个感人的故事,不管选取何种内容,传神的肖像描写必不可少。我们写作时要让景随情出,情因景生,要运用多种修辞,让笑容变得摇曳多姿,让读者从笑容里窥探到人物的美好性情。二是刻画微笑的感受,记录心灵的波澜。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有笑容也会有泪水,有欢乐也会有伤心。我们应该挑选那些富于表现力的、波澜曲折的情节,写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最美的笑容往往是存在于误会解除的那些日子,存在于历经周折后获得成功的那一瞬间,存在于遭遇失败后获得别人理解的那一时刻,这些微笑才美不胜收,让人心生羡慕。三是选取新颖的内容,增添创新的色彩。这些文章往往具有故事性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尝试用日记、小故事、童话、戏剧等形式写作。

师引导1:围绕“微笑”我们可以怎样选材呢?

题目:微笑

审题:写“笑”,而且是“微”笑。微笑就是轻微地笑;轻微的笑。

立意:1、谁的微笑

2、怎样的微笑

……

师引导2:立意相同:妈妈的微笑

如何选材?

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妈妈在________________(时候)对____(谁)微笑,这个微笑让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小组说一说,和其他同学分享一下,比一比谁的选材更好。

学生可能的答案:妈妈见到孩子懂事脸上呈现的微笑

新生儿出生时妈妈的微笑

妈妈在我考试没考好后安慰与鼓励的微笑

妈妈在我生病时给我勇气的微笑

总结课堂

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得分要诀是:“材料丰富,精当具体”。从这次作文的训练效果来看,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要选出真实、典型、新颖的题材,还需要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布置作业:请以“微笑”为题,文体不限,自由选材,不少于600字。

(写在作文本上)

六、板书设计:

选材要点:

1、真实。

2、具体。

第4篇

今年中考,部分考试科目试题分值、考试范围有变。昨日,记者采访了部分教师,对《考试说明》进行了解读。

襄樊七中语文教师刘虹说,今年中考语文科目考试的最大变化是作文题型有变。去年中考,作文题共50分,其中有5分为考生自评,今年中考,作文题取消考生自评。

据介绍,今年中考,英语听力分值下降,由去年的30分降到今年的25分;另外,每种题型的分值有不同的变化,考试题型也会出现较大调整。

地理考试范围变化较大,较之去年中考,考点明显增加。去年中考,七年级上册只考前两个章节的内容,下册为非考内容。今年中考,七年级上册教材全部要考,七年级下册,要考前三个章节的内容。

第5篇

一、“拓展延伸”要合情合理地把握课文主题

要想“拓展延伸”运用得恰到好处,合情合理,教师就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吃透课文,读准文义。

在教学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时,很多教师将这篇文章的主题囿于对“普通人”的关爱,因而,很自然地在“拓展延伸”环节中让学生写一段话,如:谈谈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阿长这样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这和单元目标在一定层面上有一致的地方,但就这篇文章的主题仔细思考,难道阿长在鲁迅眼里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吗?其实,课文中的很多文字都透露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如文章开头“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还有文章中间那些贬义含褒、褒义含敬的事情的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明显突出主题的语言,都透露出鲁迅已经将阿长当做自己的母亲来对待、来怀念。显然,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所写的就是别样的“母爱”。如果教师读懂了这一层面的意思,他(她)的“拓展延伸”设计就会有另一番精彩了,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会更准确,体验也会更加深刻。

二、“拓展延伸”要准确灵活地领会单元目标的意图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单元目标,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培养,已经淡化了文体要求,因此,单从文体区别来设计教学活动已经没有实质意义。从三维目标的要求来看,有些单元目标设计大同小异,如果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单元目标,在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时,就很容易混淆。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绿色蝈蝈》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珍珠鸟》,先撇开文体不谈,单就文章内容来说,都是写动物的佳作。两篇文章都将动物当作人类的朋友来描写,但两篇文章的单元教学目标不一样。前者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后者则主要是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对人与动物的关系作深入思考。因而,教师在设计这两篇课文的“拓展延伸”环节时,就不能仅从“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个层面去思考,而应该根据各自的单元目标构思出不同的“拓展延伸”来。譬如,前者的“拓展延伸”可以设计为“动物探秘”,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动物特殊的习性、有趣的故事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相互交流,或在班级通过板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便激起更多同学探究动物的兴趣;后者的“拓展延伸”可以就“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来让学生将自己“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经历和感悟写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单元目标就更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就更强。

三、“拓展延伸”要恰如其分地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

人教版教材的课文主题往往和综合性学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有些课文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女娲造人》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同册第五单元《爱莲说》的“拓展延伸”也可以和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等等。但这种结合要恰如其分,如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月亮上的足迹》的“拓展延伸”和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相结合时,就要考虑到对课文结尾“登月意义”这一课文主题的处理,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又在初中学段阅读中指出,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名著阅读的任务量是庞大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中名著阅读的编排体现了课标中“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的理念,只以“名著导读”形式附录在读本的最后,教参中也没有相应的阐释和解说,给了语文教师较大的选择、利用的空间。这既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自由,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所以,语文教师需要通过相关学习,掌握名著阅读整合策略,重新构建名著阅读框架和体系,具备把分散在诸册语文课本中的名著加以整合的能力,以及正确实施名著教学的能力。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整合的意义和价值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完整阅读的名著共有14部。这些名著分散在六本书中。相对零散,系统性和序列性的特点不明显。名著阅读整合就是对这些名著从不同角度进行取舍、配置、融合、调整,使名著阅读形成条理性、系统性,充分发挥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精华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整合的意义和价值在于:

1.构建合理化的名著阅读体系,使学生的名著阅读形成条理化、系统化,以杜绝名著阅读的随意化、零散化。2.选择最优化的阅读内容和方式,“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养成读整本书的好习惯。3.制定最合理的阅读目标,力求使名著阅读发挥最大价值,使学生通过名著阅读增长见识,启迪智慧,切实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整合策略

在名著阅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根据自身特点、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情境及需求对名著进行再创造。名著阅读整合的策略包括很多方面,这里,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起,一是名著阅读的调整,二是名著阅读的拓展。

(一)名著阅读的调整

主要指对名著篇目在教材中的顺序进行调整。由于受地域和学生实际的限制,以及名著本身的限制,教师在使用名著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做适当调整。在调整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其次,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再次,要考虑到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最终,使名著阅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按照从易到难,从短到长的顺序,将教材后提供的名著阅读篇目,进行适当的调整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篇目调整分布(一)

名著阅读计划(14篇)

年 级 书 目

年 (上) 《格列佛游记》

九(下) 《水浒传》

简装本 《繁星・春水》

《伊索寓言》

(下) 《海底两万里》八(下) 《童年》 《昆虫记》

年 (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骆驼祥子》 《名人传》八(下)

(下) 《水浒传》 《朝花夕拾》八(上)

九 年 (上) 《简・爱》 《培根随笔》 《傅雷家书》

在上述的表1中,《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因为作者大胆的想象而形成了离奇曲折的情节,内容明白易懂,学生阅读起来没有障碍,非常契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所以被调整至七年级,同《伊索寓言》一起,构成联想想象类名著系列。同时,基于名著篇幅的考虑,将《朝花夕拾》《名人传》做了一下调整。 这样做,使每年级每学期阅读量趋于均衡。同时,将九年级下册名著阅读分配于七、八年级中,从而也可减轻了九年级下册学习的压力。阅读的效率也相应的提高了。

2.按照同课文的联系程度,将名著篇目进行调整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篇目调整分布(二)

名著阅读计划(14篇)

年 级 书 目

年 (上) 《格列佛游记》

九(下) 《水浒传》

简装本 《繁星・春水》

《伊索寓言》

(下) 《名人传》八(下) 《童年》 《朝花夕拾》八(上)

年 (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骆驼祥子》 《昆虫记》七下

(下) 《水浒传》 《海底两万里》八(下)

九 年 (上) 《简・爱》 《培根随笔》 《傅雷家书》

表2的调整是因为七年级下的课文选取了鲁迅的两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而《朝花夕拾》却被放在了八年级上。从文章体裁上看,八年级上开始集中学习说明文。这一年级段的名著阅读相应地该把《昆虫记》放入其中。但遗憾的是《昆虫记》被放在了七年级下。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主旨是“我也追星”。课文编排有《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五篇有关名人的文章。而与此有紧密关系的名著《名人传》却并没有放在这一年级段阅读,而是放在八年级下。

(二)名著阅读的拓展

名著阅读的拓展是指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名著阅读教材开放性的特点,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对名著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宽名著阅读的范围,构建较为开放的名著阅读体系。

1.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适当补充

不同年龄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他们的读书兴趣也不同。因此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兴趣,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给他们推荐他们爱读的书籍。

比如,7年级即可给学生补充推荐郭敬明的《幻城》、凡尔纳的其余两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在人间》;8年级可补充推荐老舍的《四世同堂》、鲁迅的《呐喊》和其他名人传记;9年级可补充推荐曹文轩的《草房子》、莎士比亚戏剧、《儒林外史》等中外名著。

2.从课内到课外,适度延展

课内文章的精读一定会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文章是名家的名篇,这无疑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引进该名家其他优秀作品的绝好的契机。教师利用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学生在7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学到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后,就可推荐原文的出处之作――《城南旧事》。

3.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名著

社会的发展,科技手段的进步,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阅读机会和空间。课标指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第7篇

关键词:教材;阅读教学;讲课文;教读法

初中苏教版教材中,鲁迅作品分别散见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社戏》;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孔乙己》;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之感悟品味欣赏”―《故乡》;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之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藤野先生》;名著阅读专题《朝花夕拾》等文章。

一、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沟通师生的桥梁,也是完成语文教学的凭证

叶圣陶于20世纪40年代在多篇文章指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个看似不再新颖的观点在今日的语文教学中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指导和纠正作用,冲击了死板的以教材为主的语文教学,强调了语文教学应该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中体现的则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分歧。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二者的统一,那何时教教材,何时用教材教呢?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理解二者的不同目的,然后对选文有一定的理解和辨识,根据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阅读教学。

王荣生在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中对语文教材的选文的功能作出鉴别,分为“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四种。“定篇”是指蕴含文学素养、文化素养的中外名篇,反映在教学策略层面是“讲课文”,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例文”“样本”是为语文知识服务的直观性质的道具,如小说《孔乙己》。“用件”的作用不在于文章具体讲了什么,而是让学生以其为载体或者扶梯辅助其他语文学习的活动,如《拿来主义》。上述的四类在课程目标实施中即为“用教材教”,反映在教学策略层面就是“教读法”。

二、教师教学标准的衡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大量的观课、评课中,衡量的标准往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但实际上“教了什么”应当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标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是决定性的衡量标准。

讲课文的对象是“定篇”,重在悟文品字,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如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先要自我发问:在这篇课文中,最值得讲的在哪里?从何处讲起?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固然要常教常新,但不能忽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尤其是初中的教学,更应从基本的语言入手。单元标题“童年趣事”就给这篇文章解读提供了一个符合教材编排逻辑的切入点:文章语言运用里体现出来的童心童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将具体的字词句放回文本的具体语境中,去感受语言和文学。正是把这个文字描写的明明不能称作乐园的地方称作乐园,才能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挖掘文本,去体会童心童趣。

三、“讲课文”和“教读法”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的“讲课文”和“教读法”的区别在于对教材文本的认知和处理上。若是就单独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言,讲课文与教读法是各有特色,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的素养和对语文教材的把握,将具体的方法应用于具体的课堂。“讲课文”是在具体的文字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阅读思维和阅读方法;“教读法”则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得学生能自我理解感受。若方法使用得当,效果自然各有千秋。

但语文教育的好坏不能以短期的精彩,而应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实践效果为标准。讲课文和教读法都要避免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主题先行。因而教师自身要处理好阅读过程中的“言传”和“意会”的关系。教师的“意会”是要准确地通过引导,将设置的问题“言传”出来,帮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感悟,然后达到自身的“意会”。教师的“言传”只是一针见血的点拨,但正是从这一缸水折射出的一滴水,可以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星星之火,在指导学生意会、再发言交流的过程中渐成燎原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一、水文化

水,乃生命之源。同时,也养育了一代代的人民。于是,渐渐形成了水文化。通过分析河北版初中语文教材可知,其中的河北水文化主要由湖泊文化与河流文化两部分构成。

(一)湖泊文化

八年级下册选入了孙犁的《荷花淀》。孙犁,河北安平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小说是以白洋淀为背景展开的,而白洋淀是河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文中多次描写了白洋淀的景与物,如:“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白洋淀的苇子多又好。白洋淀不仅苇子好而且景也美,如:水生嫂夜间编席子“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白天,“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二)河流文化

1、滹沱河。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故乡,选入了牛汉的《滹沱河和我》。滹沱河位于河北西部,是河北省的标志性河流之一,《礼记》《周礼》《史记》《水经注》中就多有记载。此外,唐代诗人卢照邻在《晚渡滹沱敬赠魏大》中写道:“津谷朝行远,冰川夕望曛。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赞美了滹沱河的美丽景色。但滹沱河并非总是那样温顺,生活在滹沱河周围的人们对此记忆尤深,牛汉在文中描写道:“滹沱河离我们村庄只一里路光景”,春天,“我”跟着姐姐和宝大娘到滹沱河边挖野菜,此时见到的滹沱河只是“灰灰的沙滩,无知无觉地躺在那里,除去沙土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1929年秋天,早晨睡梦惊醒,感到异样,祖母告诉“我”滹沱河发水了。“我”拔腿往外跑,望见了滹沱河,“它不像水在流动,是一大块深褐色的土地在整个地蠕动”而且“分成了明显的上下两部分。下面是凝重的水的大地,上面是飞奔的密密匝匝的一色的野兽,他们仿佛空悬地飞奔在水的大地上”。除此之外,七年级下册选入了梁斌的《护钟》。梁斌,河北蠡县人,当代作家,《护钟》就选自他的代表作《红旗谱》。文中也多次提到了滹沱河,如:“钟上映出向晚的霞光,早晨的雾露,雨后的霓虹,也能映出滹沱河上的四季景色”;“眼前这条河,是滹沱河。滹沱河打太行山上流下来,像一匹烈性的马。它在峡谷里,要腾空飞蹿,到了平原上,就满地奔驰。夏秋季节,涌起吓人的浪头。到了冬天,在茸厚的积雪下,汩汩细流”;“这天晚上,滹沱河里的水静静流着”。

2、泥洋河。九年级下册选入了尧山壁的《母亲的河》。尧山壁,河北隆尧人。作者在《母亲的河》中描写了老家门前的泥洋河:“在县地图上只是条断断续续的蓝线,乡亲们都叫它泥洋河”;“我记事时,泥洋河已经变成了一条干河,可乡亲们都说,它曾经是一条水源丰富、四季长流的河。它西出太行山,东入大陆泽,虽然全程不足百里,也不能行船,可它乳汁般的河水浇灌了一方土地,养育了一方百姓”。父亲遇害那年,泥洋河发了罕见的特大洪水。第二年,“泥洋河奇迹般地水断了,河干了,河床露出冷漠的白沙”。母亲在回家路上,“后边背着麦子,前边抱着孩子,沿着泥洋河走,……泥洋河滩留下她深深的脚印”。后来,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每次我都是沿着泥洋河走的”。当“我”有了孩子后,“孩子又是在泥洋河边长大的,……天天跟着奶奶在河边玩耍”。泥洋河伴随着作者的成长,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坊间大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反映了地区的物质和精神面貌。通过查找及整理可知,河北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七夕文化、戏曲文化、秧歌文化、女娲文化四部分。

(一)七夕文化

七年级上册选入了《牛郎织女》,它是根据民间传说编写而成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河北流传甚久,至今河北邢台的天河山仍存有“天河梁”、“牛郎庄”、“鹊桥”、“老牛岩”等大量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的文化遗迹。因此,经中国民俗专家考察,认定天河山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原生地。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将其命名为“中国七夕文化之乡”。每到七夕,天河山都会举办盛大的“七夕爱情文化节”,并通过手工织布比赛、大型集体婚礼、发行牛郎织女纪念邮票等各类活动进行隆重庆祝。

(二)戏曲文化

九年级下册选入了王昌言的《宝莲灯(选场)》。王昌言,河北邢台人,剧作家。《宝莲灯》讲述的是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也是地方剧种河北梆子的传统优秀剧目。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支脉,大概形成于清朝的道光年间,光绪初年开始进入兴盛期。河北梆子唱腔主要有生、旦、丑三行,演唱上注重“腭嗽”、“喷口”等特殊技巧的使用,声音慷慨激越,充满痛快淋漓之感。河北梆子的表演比较注重程式规范,剧作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的展示也大都是通过程式来完成的。此外,在表演中也经常使用“绝活”等来吸引观众,引起叫好。

(三)秧歌文化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活动・口语交际中设置了“民风民俗大家谈”的专题,其中提到了北方的秧歌。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昌黎地秧歌是一种主要存在于河北昌黎地区,通过独特舞蹈展现农民生活的秧歌形式,它充分反映了河北农民的诙谐幽默。昌黎地秧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其个性,从形式上来看,可分为场子秧歌和排街秧歌两类,内容上主要是“秧歌出子”。昌黎地秧歌中较为有名的秧歌小戏有《跑驴》、《王小二赶脚》、《扑蝴蝶》等。1953年,秧歌《跑驴》荣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银奖。1996年,昌黎县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现昌黎地秧歌主要分布于河北昌黎、乐亭、卢龙、抚宁、滦县等地。

(四)女娲文化

女娲,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七年级上册开篇是《中国古代神话三则》,第一则就是《女娲补天》。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成功后,“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其中这“冀州”就包括河北省,此外,在河北地区也长期存在着祭祀女娲的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被称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的河北涉县。涉县中皇山上的娲皇宫是我国目前建筑规模最大、建造历史最长的奉祀女娲的古建筑群,被人们称为“华夏祖庙”。因此,每当节日之时,娲皇宫前人山人海,聚集了前来参加庙会的人群,人们在此祈福、求子。尤其是女娲诞辰之日(传说农历三月十五),规模更为宏大。于是,涉县“女娲祭典”成了首批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员。

三、语言文化

方言是一个地区的语言标志,承载着地方文化。七年级下册选入了铁凝的代表作《哦,香雪》。铁凝,河北保定人。因此,在文中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些方言词汇,如:咋呼、相好、值不当的、老头儿。七年级下册的《护钟》中也有不少河北方言,如:满下子、忍了这个肚里疼、尥起蹶子、大骨碌子、仄起头儿。八年级下册的《荷花淀》中也使用了大量河北方言,如:他们几个哩、头里、拖尾巴、看头、可慌哩、顶事。九年级下册《母亲的河》中也出现了一些河北方言,如:糊口、盐霜道道儿、积福行好哩、砸你家的门、鸡叫头遍了。

四、结语

第9篇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初中语文;应用

【中国分类法】:G633.3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改革的脚步越来越坚实。初中语文教学已经不再为过去的应试教育而服务,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快乐学堂。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使之为课堂服务。其中,情景教学法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途径。情景教学法主要是指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1]。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内容枯燥,给学生的误解是语文是单纯的记忆过程,这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学方式单一,大多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这就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也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那么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否改善这一现状呢?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通过情景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体验情境,进而打开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为学生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得到了提高。随之,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最后,在运用情景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的表情不能过于严肃,适当地运用自己的眼神、表情等各种肢体语言。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三、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状态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情景教学模式的引导下的课堂更是这样,在上课之前,教师作为情景的创设者,应该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以及情景创设过程的预备解决方案。同时,教师保持良好的情绪与精神状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3]。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讲述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事迹。在讲授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轻声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那个自由的、活泼的、充满童真的百草园的情境中去,从而切实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展现情景。初中生年龄尚小,社会阅历较浅,对课文的理解也容易产生偏差。因此,运用情景教学,引入生活实际经历,既能丰富学生的阅历,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成长的烦恼》这一课的写作练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对情感的把握也就更加细腻了。

(二)利用音乐,创设情景

音乐是一种散发着节奏美与旋律美的艺术。它能够创设一种情景,促进人体会作品表达的意境及思想。例如,在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中,在导入的环节,教师可以播放著名的《命运交响曲》,这样既能介绍贝多芬的作品,又能借着铿锵有力的如雨点般深刻地敲打着学生的心灵的节奏启发学生感受贝多芬作为一名音乐大家面对命运的打击时那种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又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的《黄河颂》时,在上课之始,就播放一曲《黄河颂》,则会给课堂营造一种了气势磅礴的氛围。在这个基础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诗篇的学习,然后指导学生朗诵,体会诗歌传递的浪漫主义革命情怀。接下来,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诗人所歌颂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与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三)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初中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与求知的欲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果仅仅从这句话来看,哲理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师有必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作者背景,思考“路”指什么?有几层意思?“路”与“希望”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结合式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这句话就容易多了[4]。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视觉情景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当代的语文教学若能与多媒体手段有机结合,也能为封闭的课堂注入更多活力,激发出学生更多想象与思考的智慧火花。如在七年级下册《口技》一文中,教师准确教授文中的翻译、字词重点并无太大难度,学生也可以理解体会,但是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离我们毕竟已经比较遥远,对很多学生来说甚至是陌生的。然而,若能在课文讲授前或讲授结束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现代的口技作品,相信可以令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加深刻,也能侧面增添了文言文的魅力。

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情景教学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创造性劳动,仅仅依靠以上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5]。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更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设计更多更新鲜更高效的教学情景,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讲解与解惑,让学生在情景中得到启发,在情景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左侠.新课标新教法: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师怎么教[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2]单彬彬.试析情景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现场阅读,2012,3.

[3]姚进.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8)

第10篇

【关键词】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 插图 分析与应用

0.引言

教科书中的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图片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科书中的插图想要良好的发挥出作用,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与教师的感受。一本图文并茂、插图与文字良好结合的教科书不仅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的插图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七年级上册插图总数488幅,96页。七年级下册495幅,96页。八年级上册564幅,96页。八年级下册563幅,96页。九年级上册406幅,96页,九年级下册213幅,48页。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其中的插图十分丰富。通过对学生认识规律的考虑与学生理解能力、思维水平的提升,插图数量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减少。特别是到了9年级学生进入到复习阶段,插图数量的减少符合该阶段学习的要求。

从插图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发现,七年级上册照片17幅,卡通漫画类392幅,卡通简笔27幅,图表52幅。七年级下册照片15幅,卡通漫画类399幅,卡通简笔24幅,图表57幅。八年级上册照片18幅,卡通漫画类472幅,卡通简笔15幅,图表59幅。八年级下册照片20幅,卡通漫画类469幅,卡通简笔11幅,图表63幅。九年级上册照片78幅,卡通漫画类267幅,卡通简笔9幅,图表52幅。九年级上册照片58幅,卡通漫画类129幅,卡通简笔2幅,图表24幅。从上组数据可以发现照片数量与年级成正比关系,而图表与卡通类则随着年级的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的图片形式对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意义,特别是照片由于复合学生直观理念的增长因素照片比例出现增长。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仍然存在问题。

2.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应用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教科书中的图片存在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其对图片的认知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无法做到对图片与教学内容的联合思考,无法理解插图对教学的帮助点在哪里。

(2)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知识的限制只能了解插图的大致意思,无法深入理解其信息,无法理解插图在这里插入的本质。

(3)学生对插图的理解不够深,就会影响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1]。教师对插图的理解即使通过讲解也不能代替学生自身对图片的理解,长期在这种思想惰性的影响下学生不愿意对插图进行深入思考,影响了插图在教科书中的应用。

3.仁爱版初中英语教科书插图应用研究

3.1以图引出教学意义

探究插图的作用,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从这一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插图的特点进行教学。

例如,以仁爱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Our Local Area》为例,教师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根据课文中的这幅插图进行思考,这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同学是在什么环境下做着什么?整幅图传递出来什么信息呢?生:这个同学拿着书本在学习,从人物的表情上可以发现这个同学学习的十分快乐,在这位同学的身后是一个书柜,书柜里全是书。师:这个同学回答的特别好,说明这位同学有认真思考。同学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同学拿着书本的表情是微笑、愉快的?现在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教师利用学生初步建立的的情感体检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步骤进入到学习中。

3.2以图诠释做人道理

英语教科书中很大一部分的插图表达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德育教育效率的目的[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合插图将做人的道理穿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教会其做人的道理。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仁爱版八年级上册2单元的教学时,首先让同学们熟悉这段内容,让学生利用英语朗读一遍之后,又利用中文翻译一遍。这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师:我们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班级中有同学也住院了,你们会怎么做呢?另外观察第二幅插图,病床上的同学是一种什么表情?这个表情说明了什么?生:如果我们班级中也有同学住院了我们肯定会去医院看望他。生:插图2中可以看出躺在床上的同学因为其他同学来医院看望他忘记了病痛,显得十分高兴。在同学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补充了插图中隐含的知识后又补充了在日常生活中看望病人应该多安慰人。

3.3以图陶冶学生情操

插图不仅仅要传播出一定的教学意义,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4]。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在引导学生挖掘其内涵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有效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Who is your favourite character in literature》的教学时,并没有先进行教学内容的教学,而是以插图作为切入点,首先对这几幅插图的一些知识点阐述出来,让学生有一个大致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教师再转回到教学课文的学习,学生在之前分为的感染下积极、专注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有效套也了学生情操。

4.结语

总而言之,插图在英语教科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另外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能够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插图联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较为灵活的方式,结合插图的特点进行教学,充分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定,李臣之.教科书插图二次开发制约因素与实施途径――以新课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11(01):132.

[2]钱福兵.谈谈如何有效使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插图[J].中学英语园地(教学指导), 2012,13(09):209.

第11篇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升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都非常重要。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就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外活动以及其他学科活动之间的关系作了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实践 思考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不等同于单纯的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指为了更好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巩固语文知识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由教师或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它与语文综合性学习范畴不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局限于以前的“语文课外活动”的活动形式,从而导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简单地训练某一技能、提高某项能力等方面的教学误区。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为例,教师在组织教学第一单元“成长的烦恼”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如果把活动目标仅仅定位在“口头表达”或“写作训练”上,那么此目标定位就又落入了语文课外活动的模式,显得单一狭隘了。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外,至少还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这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2)可以引导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轻松化解生活的烦恼,积极面对生活。(3)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点,知道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有时也是坎坷的这一道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等同于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

尽管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语文学习中应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它不是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而是一种学习、一种特殊的文化生活。因此,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起点不要过高,要注意学生的知识水平,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开展活动。

如新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月球的奥秘”,其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寻出多少月球的奥秘,而是让学生能在“月球文化”中接受洗礼,引发学生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了解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球”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徜徉在科幻的月宫中;也可以完全沉醉在古典诗词里,让文艺作品对学生的灵魂起到美化与慰藉作用。其成果展示可以是知识竞答、科幻小说、科普宣传、模型展示;同时也可以是诗歌鉴赏、神话故事、调查研究等。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不等同于其他学科性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经常与自然、地理、社会、人类历史等整合在一起来学习,但我们模糊教学的主旨即“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例如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漫话探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生所开展的“探险故事,你说我说”“探险知识,小组竞赛”“探险辩论,认识探险”“探险招聘,学会生存”“探险游戏,体验探险”等系列活动中,就涉及到了历史、地理、信息技术、自然等多门学科领域的知识。但此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置并不是以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为最终目的,而是正如教科书要求的那样:(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对探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培养学生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掌握一定的探险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2)通过“探险家的故事”“探险辩论”“探险招聘”等口语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3)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以“探险活动之我见”为话题,多角度地畅写探险,认识探险,寻找探险的乐趣,培养探险精神,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即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培养观察感悟、表达交流、信息处理、写作能力等诸方面的语文素养。

第12篇

矛盾性语句的预设是隐性的,虽然如此,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笔者就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文本中出现的矛盾性语句为例,作一个浅析。

1 预设情境,展现矛盾的心情

情境是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情境是由历史遗留以及对未来的预期而决定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现行的占主流地位的环境因素。刘勰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虽说是文论观点,但可以说明一点:外物环境影响情感。所谓“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都是情为物扰。那么,我们可以说,矛盾心情的产生是与外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的,换言之,矛盾心情的出现背后有其预设的情境。

如: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张晓风《行道树》)“忧愁”源于城市的污浊,寂静孤独的黑夜。“快乐”源于夏日的浓阴,清晨的新鲜空气,黎明的朝阳。一“忧”一“乐”的矛盾对比,突出了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又如:“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鲁迅《故乡》)这里的“欢喜”是因为二十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相逢。而“凄凉”则是因为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窘迫。

综上所述,反映矛盾心情的矛盾性语句,在预设的情境中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其语义达到了和谐统一。

2 预设条件,求得矛盾的共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为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才能依存,才能转化。[2]因此,矛盾性语句之所以能为人们认同,是因为它存在着隐含的预设条件。如: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鲁迅《故乡》)希望的“有”和“无”是以人们的追求和奋斗与否为前提条件的,这正如地上的“路”是靠“走”来实现的一样。预设条件的隐含带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又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的确死了,其判定的条件是: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之人,尽管被打拆了腿,只要一气尚存,就是爬也会出席咸亨酒店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至年关,始终不见孔乙己来酒店,从推理上,“的确”死了。大约孔乙己死了,其判定的条件是:孔乙己无姓无名,在众人眼中只是一个笑料罢了,是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他的死活无人关心,因此,也就无人能够确认他的死活,只能说“大约”。“大约”、“的确”借助预设条件组合在一起,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3 预设角度,实现矛盾的均衡

在意义上处于对立的两极的词汇可以表示其意义跨度之间某一点的意义。如互相排斥的“明”和“暗”就可统一于一种若明若暗的客观状态之下。这种矛盾双方相向运动到某一点而处于平衡的状态时,矛盾双方在语义上分别指向了不同的角度。如: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小”是指年龄和身材,“大”是指思想认识和意志品质。英子年龄虽小、个子不高,但她遇事坚强独立、镇定安静,所以,英子是既小又大的人。又如: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聂华芩《亲爱的爸爸妈妈》)一个人虽然同不可战胜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这此矛盾性语句都是从预设角度来实现矛盾的均衡,达到言尽而意无究的效果。

总之,矛盾性语句的预设规律或许不仅限于上述这些,有待于大家继续探寻。掌握矛盾性语句的预设规律,这有利于我们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