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10:3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外阅读的解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1. 小学生课文阅读的主要问题。
前文分析了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随心,课外阅读看什么是自由的;二是随时,课外阅读要在什么时候看也是自由的;三是随性,课外阅读想看多久多长篇幅更是自由的。但是,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表现却是无知、无序。这无疑是摆在课外阅读实践面前的一组矛盾,而矛盾的焦点是“无序”。
“无序”引发凌乱。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就会出现盲目地挑选读物,不清楚自己的阅读兴趣,使阅读行为不能持久,这说明组成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结构的要素组成比较混乱,没有达成可体现能力的有序排列。所以说,“无序”会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减退,最终因没有获得阅读愉悦的体验而抗拒课外阅读。
2. 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如何解释和解决这个矛盾呢?协同学的理论观点认为:事物的演化受到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序参量的大小可以用来标志有序的程度,当系统是无序时,序参量为零。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序参量也变化,当到达临界点时,序参量增长到最大,此时出现了一种有序的有组织的结构。协同论揭示了物态变化的普遍程式:“旧结构——不稳定性——新结构”, 即“随机力”和“决定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系统从旧的状态驱动到新的状态,并且实现成为那个新的状态。
用协同论解释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可以理解为:课外阅读就是外界的“随机力”,学生内在阅读能力即是“决定性力”,两股“力”在课外阅读实践中相互作用,将学生旧有的阅读能力无序结构引向有序,促成新结构的形成。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随机力”的构成对学生“决定性力”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把课外阅读指导以及课外阅读内容组成外界“随机力”,影响学生内在序参量的“决定性力”,会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内在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
3. 分级阅读理念的运用。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内容的影响呢?分级阅读的理念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拨开云雾。
分级阅读是近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阅读模式,国内有学者将其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人一生的阅读从来就是分级的,分级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让所有儿童都获得阅读,让阅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让阅读成为儿童最广泛的学习实践。分级阅读提出“什么年级的孩子读什么书”,具体说就是从儿童的年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出发,根据其心智发展程度,选择不同的读物,什么年级读什么书。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分级阅读体现着人性的关怀,它是儿童本位论的践行者。
二、课外阅读分级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索
协同论的观点为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分级阅读是在阅读内容上给学生进行分级,在阅读内容上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但在阅读行为上,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级或分层的指导。我们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进行分级指导的实践探索,具体的指导策略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无知走向自知。
孩子的观察和认识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认知的驱动下会自觉地寻找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看和阅读,但行为多为无目的的,大多数学生仍不很清楚自己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阅读,表现出对课外阅读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无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协同论的原理,通过外在的阅读行为的指导影响学生内在的阅读认识的发展,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认知从无知走向自知。
阅读行为指导需经历阅读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促进阅读心理变化,使之逐渐明确自己需要怎样的课外阅读。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学读。这是让学生从随意翻开书看两三页,到静下心进行阅读的过程。无论哪个年龄层次的孩子,只要进行课外阅读,都要经历静心读的阶段,不沉下心进行读,很难读出什么内容。这是一种阅读品质的培养。
第二阶段:学思。这是让学生从追求情节或满足认知的阅读,向边阅读边思考转变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融入思维活动,进一步理解阅读文本的意思,体会作品的内涵,是提升阅读质量的重要步骤。这对已具有一定课外阅读经历的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一步。
第三阶段:学联。这是让学生从文本内容的阅读,联结到文本内容以外的事物,积极寻找对照点或理解点阅读的过程。如果说上一阶段的课外阅读,较多指向文本内容本身,那么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则强调让学生联结文本以外的要素,如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等,同时也可联结自己,对照自己或所处的环境进行联结阅读的过程。
第四阶段:学辨。这是让学生从接受阅读到批判阅读的转变过程。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阅读活动,学生能用鉴赏的眼光、一定的观点评价所读作品的价值。这往往是学生阅读品质中比较欠缺的一点,这是课外阅读比较高级的阶段。
这四个阶段的阅读行为指导,使小学生从不知道怎样读到自我完成读的过程,从无知走向自知,甚至形成一种自觉的阅读能力表达。这种分级的课外阅读指导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和成熟度相一致,使学生更快更容易促进内在阅读认识的形成。
2. 从无序走向有序。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对材料进行精心选择,使之难易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指导。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做法谈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的具体做法。
一、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与教材课文配套的《高中英语读本》
英语读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他们快速阅读的技能。此书文章大多选自英美出版的英语读物,题材较为广泛,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活动。一是读前活动,通过提供未知的背景知识,提出关注的问题,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读中活动,专门设计了读中思考的简短问题,编加了大量的边注。这些边注有词汇词义注释、复杂语句解释、背景知识补充、文化知识补充、值得模仿的语句摘录等。三是读后活动,这部分主要有阅读理解活动或学习写作活动。我在每上完一单元教材后就利用一节课时间,安排学生当堂独立完成相关阅读活动。
二、《新概念英语》
笔者认为《新概念英语》是培养学生四会能力的最好的一本书。我们一般利用周五的早自习进行阅读训练。第一步,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口头回答课后的问答题及理解选择题,然后要求学生认真模仿录音朗读课文。第二步,要求学生利用一些连词把理解题内容按要求连句成文,写在专门的作业本上。第三步,向学生解释Key Structures部分,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口头做后面的语言点专题训练。此书文章短小,课后练习的归类性又很强,学生容易接受,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感觉收获明显,因此学习兴趣浓厚。结果,学生任务完成得很好,写作也形成了一定的套路。
三、外国文学简写本
进入高二,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英语简写本(即英汉对照本),重点推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书虫》系列,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阅读,然后写出读后感或故事的梗概。拥有同一本书的同学阐述各自不同的观点和体会。有些同学写得很好,不但很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在英语语言的表达上也下了一番工夫,可谓刻苦用功。教师把好的作文张贴在墙上,供学生阅读欣赏。
通过两年不断的课外阅读训练,学生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同时笔者鼓励学生间交换读物阅读,以方便学生之间切磋。
四、《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
进入高三,在我的推荐下,学生订了《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此报提供时事新闻、文化教育、娱乐体育等各方面报道,是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英语阅读水平、思维和交际能力的报纸。该报在版面设计和栏目设置上颇具匠心,特别吸引学生眼球,加上选文语言地道,文字优美,图文并茂,报道信息新、时效性强,贴近学生生活,成为学生扩大视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好帮手。
笔者在使用《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中版》进行辅助教学前,先仔细研究该报的栏目设置,每周专门开设一节读报课让学生阅读报纸,以保证阅读的时间和质量。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 “习作共赏”的文章必须阅读,“Test yourself”题目必做,“Help”中的词汇及短语必记。利用报刊阅读辅助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值得继续坚持和推广下去。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语言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应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给予学生一些阅读技巧的指导,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简单交际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课外阅读;初中生;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21-01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应该让学生多读――从课
堂到阅览室,从课本到报刊、从文学到科技,多多益善,尤其是课堂上要增大容量。那种老师一讲到底,把“教参”滴水不漏地传给学生,而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的大包大揽式教学方法必须摒弃。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的:“一个劣等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优等教师,则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我们课堂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揭示阅读规律,教给阅读方法;教师注意要求学生养成勤查字典、静心读书、发言议论、思考提问、背诵摘录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能自我获取知识的“知识”,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使学生学习得法,变“学会”为“会学”。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阅读时间,提供自由思索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头脑去看、去想、去发现。
二、激发兴趣,培养多读习惯
要想提高课外阅读能力,非多读不可。但就目前学生阅读
现状看,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认为初中阶段课程多,作业量大,根本没有多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事实上,这些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把课外阅读当成负担,而没有充分利用“三闲时间”(即“闲话”、“闲事”、“闲思”的时间)进行阅读,把课外阅读当作积极的消遣。为此,在初一阶段,我就着重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多读习惯。在初一第一学期一开始,我就在班上开展了“五分钟读书竞赛”的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自己选读一小段书籍或刊物上的文章,并作摘记(摘录警句、解释几个词语、归纳大意、写读后感、写简评等皆可)。利用每节课前短短的五分钟,由一位学生向大家朗读所选的文章和所做的摘记,老师及班委评分,并及时进行评比,予以鼓励。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组织3-5次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如在各卫视播放《三国演义》期间,学生热衷观看,但对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还存在模糊的认识,为促使学生去细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于是我开设“回肠荡气话三国”,让学生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畅所欲言。这样一举三得,既加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使学生获得了阅读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热情,使学生变过去的被动阅读为主动地去找去读,从而大大增加了阅读量,逐步养成了多读的好习惯。
三、立足课内,带动课外,指导读法
课外阅读的效果不但决定于阅读的内容,而且决定于阅读
的方法,许多学生因为缺乏指导而贪多图快,以致读书不求甚解,或由于不能掌握工具和不良的阅读习惯,以致费力多而收获少。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立足于课内,以课文为例,来带动课外阅读。《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各年级阅读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有明确规定:初中第一学年,要求学生能阅读记叙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记叙的特点。懂得朗读、默读的方法。第二学年能阅读说明文,理解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和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指出议论的观点、材料和一些常见的论述方法,领会语言的严密性。懂得精读、略读的方法。第三学年阅读不同样式的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能理解思想内容和主要写作方法,懂得速读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每一学年的阅读训练目标,结合教材,向学生讲清楚每种读书法的特点和要求。
四、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检查阅读效果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与课文配套的延
伸阅读;二是典范的文学读物,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三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为了扩大学生阅读面,我在班中举行“读书报告会”。把任教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定期向大家介绍新到书刊、时事新闻,或畅谈读书体会,刺激阅读热情,扩大读书范围。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我总要在正课结束后留几分钟简介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并结合教材有关的内容读上一节。为了防止少数学生捧读不健康的书籍而误入歧途,我就每学期给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的书目。在初一阶段,我根据教材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列出如下书目:《西游记》、《水浒传》、《红岩》、《冰心传》、《鲁滨逊飘流记》、《哥德巴赫猜想》、《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汤姆大伯的小屋》、《花季・雨季》等。另有期刊《读者》、《少年月刊》、《中学生阅读》、《课堂内外》、《新华文摘》、《作文通讯》等。每学期要求学生至少读三至五本优秀作品和二至三份优秀期刊。为了防止出现课外阅读形同虚设的局面,每学期开学时,我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前面几页专门专录一个学期课外阅读的书目。记录的内容包括:次序、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社或杂志名、页数、阅读日期等。这样,教师在检查时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兴趣和动态,为课外阅读指导提供真实的反馈信息。在每学年的期中、期末要求学生写课外阅读总结报告,作为课外阅读的考查成绩。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披文而入情,读书重在激情。我们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在班级里,定期办一些手抄报,黑板报,在图书角放置并时常更换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丰富班级文化。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老师能与学生一起看书,而且看同一本书,并经常在课间休息时一起讨论故事情节,评论故事中的人物,那么就能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有段时间在我所任教的班上,一些学生喜欢上“马小跳”,我自己也找来杨红樱的作品集,读后与学生交流,学生与老师有共同话题,讨论很激烈。我乘机在班上宣讲并掀起“红缨热”,连一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加入到读书热潮中来,班上读书的气氛更浓了。
我还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民情风俗、奇闻怪事,并与大家交流,以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结合课文学习,适时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推荐课外读物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确定读物内容的深浅,同时注意趣味性和广泛性。
我在教学某篇课文时,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后,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自相矛盾》《惊弓之鸟》后,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多用成语故事》;学习《鲸》后,向学生推荐《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学生会兴趣盎然的徜徉在科学知识中;学习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介绍《红楼梦古典文学名著改写本》让学生阅读,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学习了课文中的古诗词后,可参考大纲中“小学生古诗背诵篇目”适时指导学生读、背相关的古诗,达到积累与运用的目的。
我有时会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梅花魂》一文时,根据课文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三句诗。课前介绍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中送别》及北宋词人秦观的《浣溪沙》让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弄清三首诗词的大意。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仅能比较轻松地理解课文中外祖父落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念家乡的感情,还能提高课外阅读兴趣、文学素养,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我还在学生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向学生介绍该作者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学习了鲁迅的《少年闰土》,介绍读他的《故乡》;学完林海音的《窃读记》后,在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后,乘机推荐她的《城南旧事》让学生阅读,并及时组织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我还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或篇章的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
三、课外阅读要写好阅读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教导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如我还让学生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鉴赏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关键词:铺设“阅读之路”;施行“弹性阅读”;加强“动脑动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04-001
有学生或家长经常问起: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我们还是从一则俄罗斯寓言故事开始说起吧。
深夜,一个疲惫不堪的路人行走在深山巨谷中。黑暗中传来一个声音:“尽量多地捡起你脚下的石块。”冥冥中传来的声音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夜行人就随手捡起了几块小石头。“再捡一点!”这个声音再次传来。夜行人没有办法,只得弯下疲惫的身躯,又捡了一块最小的放进了口袋。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夜行人也走出了山谷。此时他忽然想起了昨夜发生的事情,他急忙掏出口袋中的石块,一看,石块全部变成了钻石!这个结果让他感到既惊喜又后悔。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太多的教育智慧,值得我们仔细地咀嚼品味。既然课外阅读对中学生朋友的成长有着如此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就与中学生朋友和家长们谈谈他们最关心的三个话题。读什么?
这是中学生朋友和家长们提问频率最高的问题。阅读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分,课内阅读基本上指阅读语文课本。课外阅读范围太广,对中学生朋友而言,能有机会接触的,一是报刊杂志,二是中外名著等大部头作品。另外,还有一条阅读的途径,我们称之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例如我们带领孩子学习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时,特别介绍了作家王安忆和她的作品:《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米尼》《小鲍庄》《上种红菱下种藕》等。还为孩子们介绍了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你想,中学语文课本上的经典课文近200篇,涉及古今中外名家近百人,难道这不是一条很好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阅读之路吗?
当然,中学生朋友的甄别能力还不强,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作好他们课外阅读的“参谋”,为他们把把关。甄别的原则是“去粗取精”,选择适合中学生阅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读物;“去冗存真”,毕竟孩子还有功课这项沉重的负担,平时不太适合读大部头的长篇,可以选择中短篇作品加以阅读,要想过长篇阅读的瘾,还得等到寒暑假。相信只要思想上重视课外阅读,并且科学理性地对待课外阅读,孩子们一定能读到他们应读的、喜欢读的、高质量的课外读物,让好书陪伴孩子们一生。
何时读?
许多家长和孩子深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他们苦于孩子功课的压力,一致反映没有时间读。在调查中,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孩子有时做作业到夜里十点、十一点,那还读什么,只能洗洗抓紧上床睡觉。是啊,功课要紧,书又不能不读,真是一组矛盾!既然这样,那也只能“见缝插针”了。课外阅读执行“弹性政策”,功课少则多读,功课多则少读,这像不像同志的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啊?哎,本身课外阅读就像在“打游击”,她和功课相比,始终是退居次席的。但是,同志的游击战术可是越打越起劲,最后还解放了全中国。这不也正暗示了课外阅读的巨大作用,克服眼前的困难读下去,孩子们今后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通畅。
当然,课外阅读还得持之以恒,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原则上可以定在晚上功课做完到临睡前这段时间,一般15-20分钟,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我们称之为睡眠前的大脑“思维体操”。你大可不必担心会引起孩子大脑的兴奋,造成失眠。据调查,对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失眠是何滋味,只有看着看着睡着的,少有一夜看到天亮的。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而新课标规定的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目标可以轻松完成。
怎么读?
有家长反映,我的孩子读的书也不少,可阅读写作水平就是不见提高。课外阅读除了要制定计划,定时定量完成阅读内容外,还应采取一定的方法。这位家长提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当做课题来研究。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 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后花园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的确,要使学生读出成效,教师就得把评价纳入到课外阅读中,让评价成为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助推器。
一、设计量化评价表进行过程性评价
为了能有效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可以借助课外阅读能力量化评价表。此评价表由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三部分组成。评价内容包括识字解词能力、朗读能力、阅读方法、积累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能力等六大板块,评价指标按从易到难的梯度递进。评价方式有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总评多元组成。
每个月月初,教师把能力量化评价表下发给每个学生,请他们张贴在自己的书房里,并对照量化表开展必读书的阅读活动。读完一本必读书后,先进行自我评价,达到一项指标,涂红一颗星;再同伴交流评价,也是达到一项指标,涂红一颗星;最后由教师进行总评。确保每位学生在多元的过程性评价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尤其是对学困生更要侧重评价他的某一阅读能力的提升,与其自身的纵向相比,进行一定的鼓励性的保底评价。
二、制作个性化读书卡实施分建评价
在学生阅读完一本必读书后,教师可以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活动,既可以对某一段、某一章进行深入研读,也可以就整本书中的人物形象、精彩情节、作者观点等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读书卡的设计、制作及评比活动。
1.设计感受人物形象的读书卡
【例1】读了这个故事,小朋友们都深深地喜欢上了小洋葱头,你觉得他身上有哪些品质或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呢? ―― 《洋葱头历险记》。
人物概念图式的读书卡,能使学生建构起越来越丰满的人物形象,简洁、可爱。
2.设计把握故事情节的读书卡
【例2】小猪唏哩呼噜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麻烦,他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呢?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 《小猪唏哩呼噜》
以表格为载体引领学生深层阅读,帮助学生提取信息、梳理情节、概括事件,并进行转述表达及再创造。
3.设计辨别作品价值的读书卡
【例3】你是如何看待紫岚不惜一切代价,苦苦追逐梦想这件事情的?取一个点表示你的态度和价值观,0刻度表示中立态度,越往右边表示支持的情感越强烈,越往左边表示你反对的情感越强烈,并注明理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
―― 《狼王梦》
该读书卡的设计富含辩证思维的火花,可以选正值,可以选负值,也可以保持中立,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真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个性化读书卡在学生读完一整本书后再开展设计、制作活动,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可以自己填写,也可以和伙伴交换填写。教师对学生设计、制作、填写的读书卡进行及时的评价及展示,以使学生在设计、制作、填写、交流、展示自己个性化读书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浏览能力,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敢于提出看法、作出判断的能力,以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的能力。
三、借助PIRLS测试进行系统性评价
个性化读书卡的制作及评价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及基本阅读能力的提升,而PIRLS测试则是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质量与阅读能力更为系统的考评。
我们参照国际阅读能力“PIRLS测试”的要求,确定学生阅读能力考查的内容大致包括获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反思与评价等四大板块。在题型上采用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主观评价题四大类型,凸现主观评价题。
1q获取信息类题例
鲁滨孙在渺无人烟的荒岛上遇到了吃穿住行等生存方面的多种挑战,请举出三个例子并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他是怎么一一克服的。
生存大挑战 克服磨难的办法
2q整体感知类题例
《城南旧事》讲述了五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那么,最令你感动的又是哪一个呢?请在最令你感动的故事名后打“√”,并说说主要内容及感动的原因。
3q形成解释、反思类题例
有人觉得《秘密花园》中的迪肯,只是个小角色,作者应该把他删掉。你赞同他的观点吗?如果赞同,说说你的见解;如果不赞同,请说说为什么。
4q评价类题例
同学们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你赞成哪方呢?谈谈你的看法吧!
正方观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观点:我方认为,唐僧胆小懦弱,本性昏愚,忠奸不分;他不辨是非,总是听信猪八戒的调唆;他对待妖怪心慈面软,对待除妖有功的孙悟空却用紧箍咒来折磨;有时唯唯诺诺,实在可气。
在PIRLS测试主观评价题中,学生富有童趣的见解、富含哲理的思考,让我们惊叹不已。
在综合运用上述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评选“快乐小读者”“智慧小读者”的形式进行评优活动,并定期进行展示,以充分发挥培养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课堂教学,更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课外阅读,将课内和课外练习起来,才能够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一、强化课堂积累,品味语言之美
巢宗祺提出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语文素养包括了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等内容。的确如此,要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就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利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积累更多的字词句篇,更好地感受语言之美。
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和学生做一些和汉语言文字有关的小游戏,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更好地感受语文之美。如在学习了《劝学》之后,我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句话出发,让学生先解释“假”这个词的读音和它的解释,然后再和学生进行“成语大比拼”的小游戏,让学生按照顺序依次说出带“假”字的成语,并且还要说出成语的解释以及“假”字在该成语里的意思。学生们都积极投入到课堂游戏之中,列出了“假公济私、狐假虎威”等相关的成语,在学习新课的同时也复习了相关的语文知识,起到了知识积累的作用。类似的小游戏在多音字或者是多义字、古今异义字的学习中有较好的效果,如“危”,它在古汉语中有“高”的意思,而不仅仅只是“危险”的意思,通过类似的小游戏就能让学生更好地分辨词义,同时也感受到汉语言独特的魅力。
在语文课堂上要采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丰富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思维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语文。
二、扩大阅读视野,延伸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总是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扩展视野,多阅读课外书籍,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我除了教授学生课文的相关内容,同时还鼓励学生阅读《红楼梦》原作的片段或全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文基础水平或者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关的阅读内容和篇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从《红楼梦》的相关影视作品中选取了若干人物的剧照,并且配上《红楼梦》原作中的诗词,让学生进行匹配,看看谁能够根据人物形象和诗词风格找出正确的匹配,并说出该人物的名字。这个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这个机会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原文,并且表示等大家完成了课外阅读,撰写了读书笔记之后,还会举行类似的《红楼梦》知识问答,希望大家到时候能够有精彩的表现。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他们都积极地投入了对《红楼梦》原作的阅读和学习之中,让学生开拓了眼界。
我总是从课本中的内容延伸开,让学生多接触经典的课文读物,增长见识。举行各种和阅读有关的比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将目光从课本扩展到课外读物,阅读更多的经典作品。
三、发现生活素材,写作有感而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我认为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应该在课堂上展开,也要注意延伸到课外,我在教学中就采用了各种方法,让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生活素材,在写作的时候有感而发,运用这些素材。
为了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我总是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合作完成一些社会实践,并通过撰写报告、自办小报杂志等多种形式来检验学生的活动成果。如在学习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争当小记者,几人一组去采访自己的父母或者是邻居,问问他们的职业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然后总结成文档,分析一下根据这些例子是否能够看出现代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是如何考虑的,并且让学生参考课文的内容来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未来的职业,自己选择职业时候的标准是什么。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口语表达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接触到了更多人,搜集到了更多的素材,而这些使得学生在最后撰写调查报告的时候有丰富的素材,能够有感而发,写出更加精彩的文章。
在生活中找素材,在写作中合理运用,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也会逐步提高自己对于语文学习的喜爱程度。
陆俭明说过:“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要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将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进行个性化阅读,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各种写作素材,语文学习才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陈刚. 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 课外语文:下,2014(10).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方法;坚持阅读;阅读质量
书,是最佳精神食粮,是人生引航的北斗,是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源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就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进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单靠在校的语文学习时间和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成了当前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我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话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1.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本
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而且年龄小、判断能力差,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由。在良莠掺杂的书海中要选择恰当的课外读本,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适合他们的读本,让他们学得有所得,而不致在书海中迷失。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一种是“拓展读”,即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本学期学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另一种是“迁移读”,即在学习某课后,运用学习该课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我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问阅读朱自清的其它散文,如:《荷塘月色》《背影》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2.要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既能提高学生阅读效益,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联。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我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通常有:(1)圈点符号法。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点出来,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点符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需要选用,注意画的醒目、突出,便于鉴别。(2)批注法。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阅读,真正做到如皮萨略夫所说的:“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
3.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教导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法:(1)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2)让学生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种方法最便于剪贴报纸。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过多,搀杂不清。(3)鼓励学生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通过做各种形式的阅读笔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4.要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5.指导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教师应勤于读书,把握时代热点。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应在平时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空读书,增加知识储备,了解时代的信息,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护知识的新鲜度。这样才能阅读指导切合学生的实际及时把新的东西介绍给学生。
5.2教师应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课内、课外两不误。长篇小说或篇幅比较长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寒、暑假或较长的假期中阅读。报刊杂志或短的文章,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以保证学生的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做到课内、课外两不误。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总目标”中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1.从阅读中丰富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的“少”字的含义有三:一是读得少,二是了解少,三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如何解决表达困难的状况呢?首推阅读积累,阅读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语感,提升思想。
首先要重视对课内典范语言的积累。熟读和内化典范语言是完成语言积累的捷径。在课内要通过朗读、诵读、赏读、熟读、背诵,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达到熟记在心,在“读”中感悟到作品语言的内涵,把别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此,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勤作评注。自觉做到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读中积累,学中感悟。
其次,强化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单靠课文典范语言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博览群书是许多文学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成功的捷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每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语文积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掌握最基本的文字符号,积累大量的词汇等。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通过听、读来理解语言,通过说、写表达思想感受,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小学生了解语言规律,是在长期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通过反复多次的感性接触进行的,积累的多是近乎于模糊直觉的感性体验,而不是理论形态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不是阅读学、作文学之类的东西。锤炼语感就包括锤炼对语言规律的感觉。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语言典范往往包含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积累语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目的之一就是促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因此,语文教学切不可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广泛涉猎语言材料、语言的范例,才能真正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制定明确的课外阅读目标,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主阅读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学生推荐各方面的课外书籍,并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采取适合自己年龄层次的阅读方法,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如阅读小说可采用浏览故事情节,细读精彩片断;读诗歌重在浓情朗读,背诵品位;读散文中在体验感悟,理解内在思想涵义。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摘抄精彩片断、警句,并能熟记在心。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检查督促,了解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予以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2.从溯源中积累语言
我国的成语大多出自古代典籍,弄清它们的源头及含义,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才不至于张冠李戴。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初中生成语积累匮乏的现状,坚持每天给学生讲解一个成语故事,名曰“天天成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陶醉其中,享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沐浴祖国传统文化的阳光雨露,其乐融融。
入选初中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这一宝贵的语言资源,并适当的拓展延伸,日积月累,学生成语积累量会相当可观。如在学习了《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散文节选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精心挑选十多条出自这些经典上的常用成语,以扩大他们的成语积累量。如在学了《庄子》二则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外上网查资料收集,将庄子的寓言整理成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庖丁解牛”、“朝三暮四”等成语,每一条成语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师生点评,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有所得。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又在迁移阅读中拓宽了视野,产生了朗读经典的强烈愿望,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自然会受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3.从运用中积累成语
学习语言,贵在感悟和运用,学习成语也不例外。学习成语,我们认为要做的“五会”:即会读、会写、会释义、会辨析、会运用。学成语,首先要正音、正确书写,尤其对那些容易读错、写错的成语应格外留意。准确无误地解释常用成语,切忌望文生义,教师还要同学生一道辨析常见的容易混淆的成语,尽量做到不误用。让学生在课堂和书面作业中用成语造句,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再逐渐尝试用一组成语写短文,鼓励学生参与“成语接龙”“成语猜谜”等有益心智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针对电视广告词中滥用成语的现象,让学生为这些成语“会诊”,挑刺纠错,还原其本砻婺浚增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性的意识。
关键词:中学生 课外阅读 校办读书节 综合实践活动 认知与行为
从2010年开始,汕头市东厦中学(广东省一级学校,完全中学)便举办一年一届的读书节,至今已有六届。校办读书节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对其研究可有不同的角度。这里,主要探讨中学生在课外阅读问题上的认知与行为。
一、调研的时间、对象、内容和方法
1.调研时间:问卷调查时间为2015年5月至6月。
2.调研对象:调研对象主要为汕头市东厦中学初三级学生234人和高三级学生198人。
3.调研内容:调研内容为“校办读书节对中学生课外阅读认知与行为的影响”,问卷的设计为封闭式。
4.调研方法:调研方法主要为(1)问卷法;(2)分析法;(3)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
先后发放问卷432份,全部收回,经核查,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调查的具体数据见下表。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统计 表显示,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认为读一些课外书对于语文成绩的提高“很有利”的占30.32%,“有利”的占51.62%,“不利”的占0.69%,“很不利”的占1.39%,“难说”的占15.51%,。其中,初三级学生认为“很有利”的占33.33%,认为“有利”的占55.56%;而高三级学生认为“很有利”的占26.77%,认为“有利”的占46.97%。由此可知,绝大多数的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有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其中,初中毕业班学生比高中毕业班学生的认同比例更高。
统计表表明,在读课外书与备考的关系问题上,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认为“矛盾很大,无法协调”的占13.66%,认为“有点矛盾,但能协调”的占65.05%,认为“不仅没有矛盾,而且前者对后者很有益”的占20.37%。其中,初三级学生认为“无法协调”的仅占8.55%,认为“能协调”的占67.95%,认为“没有矛盾且有益”的则占有23.93%;而高三级学生刚好相反――“无法协调”占19.70%,“能协调”占61.62%,“没有矛盾且有益”仅占16.16%。由此可知,第一,绝大部分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能够协调好课外阅读与备考之间的矛盾;第二,初中毕业班学生自认“能协调好”的比例相对高些。
统计表显示,在中、高考前毕业班学生读课外书的目的主要为“休息,消遣”的占27.31%,“拓展视野,提高文化素养”的占32.18%,“积累素材,以便写好作文”的占41.44%,“其它”的占3.47%。其中,目的主要是“拓展视野,提高文化素养”的,初三级女生33.90%,男生42.24%;高三级女生22.47%,男生27.52%。而目的主要是“积累素材,以便写好作文”的,初三级女生48.31%,男生30.17%;高三级女生46.07%,男生42.20%。由此可知,第一,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多数是“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这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他们何以多数认为“读一些课外书有利于语文成绩提高”的原因;第二,在读课外书的目的有更多的实用成分方面,高中毕业班比初中毕业班明显,女生比男生突出。
统计表表明,毕业班学生在中、高考前几个月“买过课外书”的占41.67%,“没买过课外书”的占55.09%。其中,初中毕业班学生“买过”的比例(47.86%)略高于高中毕业班学生“买过”的比例(34.34%)。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中考压力低于高考压力的结果。
统计表显示,毕业班学生在中、高考前半年里每天读课外书的时间平均“0分钟”的占17.36%,“1-10分钟”的占28.47%,“11-20分钟”的占25.23%,“21-30分钟”的占16.44%,“31-60分钟”的占6.02%,“61分钟以上”的占5.79%。其中,读课外书“0分钟”的,初三级学生为12.82%,高三级学生为22.73%;而读课外书“31分钟以上”的,初三级学生为17.52%,高三级学生为4.55%。由此可知,第一,虽然初、高中毕业班学生普遍有课外阅读,但时间非常有限――约有一半在1-20分钟之间;第二,从部分学生完全没有课外阅读以及部分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稍长的情况来看,高中毕业班学生远不如初中毕业班学生。
动机,《辞海》中作如下解释:“是与满足个体需要的活动有关的目的或出发点,是人对他的需要的一种体验。它总是指向那些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某种事物或行动。”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有被动和主动之分。所谓“主动阅读动机”,指的是在没有明显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出于读者自己的内心要求,如崇高理想、求知欲望、审美情趣等产生的阅读动机。这是一种对理想、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自觉追求,是一种“嗜好的读书”。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动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一、建个性档案,促自由阅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现在已经成为中外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法指导对于学生课外阅读尤其重要。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很大,他们的知识图式也居于不同层次。教师可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分层次予以指导。对于把学习辅导用书当作课外阅读对象的“书呆子”,我们应该降低要求,首先把他们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然后明确课外阅读的内容和意义,帮他们找到课外阅读的起始点。对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指导学生往“专”的方向发展,为培养拔尖人才作准备。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点上,教师可采取“各个击破”的“运动战术”,面对面加以个别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动态。发现不足,给予弥补;发现优势,及时鼓励并予以全班推广,以更大程度地树立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挖掘学生的能力。面上,教师要“批发”阅读方法。随机指定五个学生(最好是不同能力层次的),自由选择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或共同阅读同一本书(经教师确认),经过一到两个星期的阅读后,在课堂上召开“阅读感觉会”,让五位学生公开“发表”他们的个人阅读方法和阅读体验。教师不作优劣评判,侧重于肯定和鼓励。当然,对于出现的歪曲事实、曲解历史等原则性错误,教师应及时予以指正。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过程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推动学生间的交流。这样,经过几次“批发”之后,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体验日渐丰富,而且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依托教,扩展阅读
据《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十多家新闻媒体的调查,中学生对于语文教师的心理期待值最高的是“博学”,说明教师本人丰富的学识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有很积极的激励作用和示范作用。另外,教材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范本,对于一些内涵丰富的作品和作家,教师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露痕迹地作课外的延伸,一来可以充实课堂内容;二来教师侃侃而谈的风度给学生一定的“威压”,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从而激起学生潜在的阅读欲望;三来教师的引述、介绍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引导,求知欲强的学生会在课后去翻一翻原文,以证实教师所讲是否“属实”。比如:初一的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师可以联系“武松醉打蒋门神”“杨志卖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贾宝玉挨打”等,比较文学名著中不同的“打”,从而挖掘不同的人物性格。
三、以身、以情促读
阅读是构建学生与作者情感的桥梁,但学生往往受自身知识、阅历、年龄、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迈不出阅读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比学生丰富深刻的审美体验,积极投入情感,见缝插针地抒几段情,论几番感,让自己这块小石头激起学生心湖的波浪。比如:笔者与一位家长交谈时,有感于她浓浓的爱子之情,不禁在课堂上抒发出来。既而联想到朋友之情、家庭亲情、师生之情、男女爱情、陌生人的萍水之情等,并引用了余杰的《压伤的芦苇》一书中的相关论述。两星期后,有部分学生在随笔中反映了自己看《压伤的芦苇》的感受,并与笔者进行交流。
四、推荐书,阅读经典
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史流传下浩如烟海的书籍,加上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知识和信息呈金字塔型增长。在这样一个社会,人们穷其一生也难以阅读到其中的几千亿分之一。因此,选择书目成为阅读的一种重要技能。别林斯基就曾说过:“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选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