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

时间:2023-10-16 10:3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

第1篇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 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在整体发展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就整体来说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即公共艺术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教育。公共音乐教育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等方面起到了不能替代的作用。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公共艺术师资队伍水平息息相关。师资质量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师资培养模式,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统招硕士的培养模式,这两种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师资的整体素质,而且也缓和了公共音乐师资匮乏的矛盾。虽然目前的公共音乐师资培养模式在特定的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对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行师资培养模式将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状况。

在普通高校担任公共音乐课的教师,大部分是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综合大学的音乐系和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师资。在这其中,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音乐表演型人才、高师院校则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这些院校的培养方向并不是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但是因为长期以来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很大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进入到普通高校,担任公共音乐课的教学工作,成为我国长期以来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主要来源。我国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综合大学的音乐系和高师院校多年来,基本上采取的是专业为主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课程体系知识面较窄,侧重于专业性的特点。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要求教师不仅专业突出,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也就是高校公共音乐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所以,不能仅凭专业技能的优劣来衡量一个公共音乐教师水平的高低。我们要正视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育师资,一定要转变过去的师资培养模式,创建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

一、拓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培养途径

随着公共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现有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更多的需要,首先:

(一)音乐本科阶段增加公共音乐教育专业,为培养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做好铺垫

目前,在我国音乐教育本科阶段还没有一个培养目标是针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这一新兴学科,尽管研究生的培养阶段有,但是这根本满足不了全国众多的普通高校的需求。而且,很多在普通高校担任音乐课的教师本科阶段的学习根本不了解这一学科,更谈不上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这一学科的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等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他们都是担任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以后,才开始了对这一学科进行学习摸索,进入研究生阶段才开始了对这一学科的系统学习。如果在本科阶段增加这一教育专业,或者增加此类课程的选修,那就给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学科基础,那样的话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那么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就有了有力的保证。

(二)在全国有条件的院校推广首都师范大学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统招研究生培养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的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统招硕士招生点在全国是仅有的,这一模式的尝试非常成功。但是就全国范围来说,仅靠这一所院校的培养力度是完全不能满足全国普通高校的需求的。现实情况是全国普通高校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开设了公共音乐课,有的虽然开设了,却处在一种散漫、不受重视的状态。所以,教师的缺口还是存在的,一线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并不够,远远达不到教育部文件中规定的:高校公共艺术教师与学生总数之比为千分之一点五至千分之二这一比例。所以,还需要加大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培养力度,最重要的是培养高规格的公共音乐教师。

招收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统招硕士,是培养高素质公共音乐教师的最好渠道,到目前为止,只有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招收,这样的培养面太窄,培养速度无法跟上。所以,在全国有条件开展这一工作的招生院校推广此模式,为我国普通高校培养公共音乐教育的专门人才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最重要的是加快了培养高素质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师速度,促进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方向在职研究生已经停招,考虑其公共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首先可以改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办法、攻读形式等。研究生课程进修教育肩负着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责任。所以,职后培训的形式值得我们去思考。要充分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职后培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加强,不仅是一项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长期工作。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师教育,既可以是攻读学位的进修学习,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短期培训、讲座,还可以是访学、函授进修等等,以及非正式的研究与团体工作、网络学习、教学观摩活动和出国考察等方式。这些多样化的培养形式丰富了公共音乐教师职后培养形式,可以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具有一定的公共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公共音乐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二、创建多元、灵活的培养模式

在具体操作中,可灵活实行公共音乐学科教育加音乐教师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比如: 4+1(4年音乐专业教育1年公共音乐学科专业教育,毕业时获双学士学位)、3+1+2(3年音乐教育, 1年到普通高校实践教学, 2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专业研究性课程学习,毕业时获教育硕士学位)、4+2(4年音乐教育, 2年教师专业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毕业时获教育硕士学位)、4+3(4年音乐专业教育,3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毕业时获硕士学位)等多种形式。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性尝试性的框架,是一种改革的思路或引示,各培养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一)本硕连读即4+2模式

本硕连读即4+2模式,主要指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到专门的师资培养机构进行教师教育的专业学习,最后授予硕士学位。4+2”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是指在本科学习阶段,完全按照音乐专业的培养模式,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本科学习结束后,经过一定的筛选程序,继续学习公共音乐教育教育这一方面的系统知识、当然还包括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研究生课程,最后撰写专业论文,获得硕士学位。4+2培养模式可以改善培养规格,提高师资的质量,从公共音乐专业、教育专业、音乐专业三方面加强对未来普通高校教师的培养,使未来的高校教师能够胜任工作。这种模式培养了高水平、高层次的公共音乐教师。同时,这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学得充分,又懂得教育,最重要的是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样的话,进入普通高校就能很快的适应教学实践。

(二)本硕连读即4+3模式(4年音乐专业教育,3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毕业时获硕士学位)这种本硕连读的方式首先在本科学习期间,按照音乐专业的培养模式接受本专业的训练,本科学习结束后,经过一定的筛选程序,继续学习公共音乐教育教育这一方面的系统知识、也包括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的研究生课程,最后撰写与之相关的论文,获得双证。这种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也会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

三、建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专业培训机构

目前,师范院校综合化和非师范院校设立的教师教育的状况,教师培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为了突出公共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特色,提高其专业质量,建立如西安音乐学院筹备建立的专为高校培养公共音乐师资的教育中心(名称暂定为“西安音乐学院第二师范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中心的建立,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供了专业的培训机构,将会为全国的高校解决一批公共音乐师资问题。而这一专业的培训机构也是值得各个培养师资的院校所借鉴的。此外,可以利用院校设立的专业的培训机构来开展公共音乐教师的岗前培训,上岗前在培训机构培训一年,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 以此充分发挥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

四、关于招生录取标准的思考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考试录取方式延续着多年来专业院校的传统方式,侧重于学生专业音乐技能的考核,而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考核不足。因为音乐表演专业的传统考试办法有其针对性,他要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音乐表演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的专业素质高水平要求是必须的。因此,对其文化课考试分数要求较低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种现有的选拔演唱、演奏高水平人才的考试方式对以后要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学生是不适宜的。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面对的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通过公共音乐艺术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开拓思想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人格修养,促进身心全面。这一系列的培养目标就要求公共音乐教师本身就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要成为跨学科型的教师,这就与招生标准产生了矛盾。那么只有改革考试标准,才能满足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对生源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才能招收到具备高校公共音乐教师潜质的学生呢,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视文化课的成绩,提高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其次可以增加一些考试科目,如:艺术综合知识等等;另外,也可以在录取的学生里挑选适合从事公共音乐教育工作的,可以进行考试,考察综合素质,最后择优录取。

五、构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通过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取得。为了培养合格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师资,制定相应的课程方案,建立课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统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明确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培养中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如全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方向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承担培养任务的一共有13所院校,但是课程标准却存在很多不同。所以,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必然导致各个培养学校各自为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本校师资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而不是完全按照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需要设置课程。所以,要完善公共音乐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必须统一课程标准,各个培养单位在这个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以此解决课程设置较为随意的问题。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符合公共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人才,不是培养技艺高超的音乐表演人才,更不是侧重于专业能力的中学音乐教师。培养学校只有具备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出高素质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合格师资。

(二)改革课程内容,紧扣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的工作需要一套特殊的教育知识体系,其课程内容应该紧贴普通高校教师教育的实际。

一般来说,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内容,为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三大块。对于高校公共音乐育的教师在课程结构上要求需要接受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公共音乐学科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

教育理论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所必备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不被重视。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学科的体系框架、技能技巧知识、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学科的背景知识和发展方向等。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教育课程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给教师带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人文基础、广阔的视野、高品位的素养。它们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学质量以及教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有着实际意义。

对于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讲,教育理论知识是基础,音乐学科知识是教学的主线,而其他普通文化知识则是使音乐教育全面提升的保障。缺失教育理论知识就会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缺乏音乐学科知识则会缺失音乐教学的实际意义,音乐艺术教育就会干涸枯竭;缺少了其他普通文化知识的补充,音乐艺术教育将会失去了光彩。所以,文化素质低的的音乐教师来从事教学工作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一定要走专业化培养道路。首先,重视公共音乐专业这一学科,把握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别的专业教师培养相同的力度。其次,拟定合理专业标准,包括公共音乐教师标准、公共音乐教师质量标准、公共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公共音乐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定标准。我们应当认清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各个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师资培养模式作为基础。所以,构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是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石。高校需把师资培养当作首要任务来抓,给以合理的指导,并且认真对待,落实好培养的各个环节,寻求更好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3]北京当代师范教育研究院.中国当代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2篇

一、布兰登大学(以下简称BU)的教育体系和大部分北美大学一样,一年有六个学期,其中两个是正常学期(General session),分别是1―4月份和9―12月份,其它四个学期为夏季学期(Summer session)。大部分学生是在正常学期中学习的,他们利用夏季学期的四个月时间去打工,为下一个正常学期筹备学费。夏季学期主要是留学生和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在校选修课程,所以教育学院在夏季学期特别忙。大部分教授也是在正常学期中施教的,夏季学期他们外出旅游、参与或组织社会活动,搞科研或为新学期备课。

这所大学普遍采用学分制,其学位授予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学士、荣誉学士和硕士。一般学士学位的学制是三年,修完30门课程,90个学分,荣誉学士修完40门课,120个学分。课程分为主修和附修两种类型,主修48―60学分,附修18―24学分。主修学分不超过72学分。

二、BU音乐学院的学制与多元化的办学方式音乐学院是这所大学的特色专业,其办学思路开阔、方式灵活,它担负着音乐表演和教育等多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在社会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院还担负了许多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学院设有音乐表演、音乐理论与历史、音乐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四个系,学院的学位授予分为硕士研究生和本科两种类型。

1.硕士学位BU的音乐硕士学位教育已有几十年历史了,专业方向是表演与文献(钢琴、弦乐)和音乐教育。这两个专业的明显特征体现在高学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上,即: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人需要选择所学课程,他们可以在一年或两年内完成学业,对于那些已经从事专业表演或教育职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必要常年脱产学习,其学分可以通过学位论文和举办演出获得。

2.学士学位本科音乐教育中没有三年制的一般学士学位授予。本科的学位类型相对比较丰富,有荣誉学士学位(学制四年)、表演学士学位(学制四年)、学校音乐教育学士学位(学制五年)和教育专家学士学位(学制四年)四种。

A.荣誉学士学位(Honours)这是一个可变的四年制学士学位授予类型,学生可以专攻音乐理论作曲或音乐历史文学专业,同时要在艺术学、科学和教育学中选择一定的附修课程。也可以在音乐教育或表演专业中选择副修课程。这个项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免选一门必修课程,但为了更高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与所免选课程相同水平的音乐训练的经历。

B.表演学士学位(Performance)这一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高或可持续发展的表演技能,学制四年,一般在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之后,由专门的委员会或公众认可通过后方可选择。可选的专业有:键盘、弦乐、声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这一专业的选择是针对那些将来意欲以音乐表演为职业的学生。

C.学校音乐教育学士学位(Major in school music)这是可以获得专业音乐和音乐教育双学位的学位授予方式,学制五年。其教育的目的是为拓宽学生们更加广阔的音乐技能,为他们将来作为一位中、小学老师的职业做准备。学生可以确定两个发展路线:即基础合唱或器乐。获得双学位的学生可以从省教育署获得五年有效的专业教师资格证书。

D. 教育专家学士学位(Specialist in school music)学制四年,学生应该在两年的学习中获得额外的学术成绩(3.OGPA),要求有更广博的音乐背景。意欲获得这个学位的学生,在经过两年额外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并获得资格证明后,可以从省教育署获得六年有效的专业教师资格证书。

3.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也是BU音乐学院的重要教学活动,主要内容是组织音乐培训和演出,整个音乐学院担负着绝大部分市民的音乐启蒙、音乐技能学习、组织不同层次的演出任务,同时,学院中部分教授和学生也承担音乐家教的工作,收费相当低廉。

A.铃木(SUZUKI)音乐学校是BU下设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音乐培训基地,其培训专业已不仅限于小提琴,他们将这一教学体系延伸到吉他、大提琴、管乐、音乐启蒙等方面,每周定时上课,并以举办阶段性的演出活动来汇报教学成果。

B.弋格音乐学校(Eckhardt-Gramatté Conservatory of Music)这是为纪念加拿大作曲家、小提琴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弋格(Sophie-carmen Eckhardt-Gramatté,1899―1974)而设立的。学校承担着本省主要的社会音乐教育任务,其课程涉及到器乐、声乐、音乐启蒙等,并设有奖学金。

4.音乐比赛与交流BU是布兰登市唯一的大学,市民对音乐非常热中,每年有许多不同层次、类型、规模的演出活动,可以说许多市民的生活都是围绕着音乐演出活动来安排的,他们以欣赏或参与众多的音乐演出而自豪。由于办学特色和地处东西海岸的中部地带,BU音乐学院在加拿大的音乐交流与学术活动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经常承担和组织全国范围的音乐交流与比赛。

A.布兰登爵士节在每年3―4月份举行的每年一届的布兰登爵士音乐节是规模盛大的爵士音乐逢会,是爵士音乐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成果展示与汇报,也是学习和交流的佳好时机。每届爵士节有来自加拿大或美国不同城市近200个乐队、约七千余人云集布兰登大学音乐学院。整个音乐节的内容包括:乐队展示、专家点评及现场指导、分组讨论与交流、专家讲座、爵士音乐会等。2004年笔者曾经现场观摩了第22届爵士音乐节。

B.弋格音乐比赛这是一个全国性音乐比赛,也是以已故著名音乐家弋格的名字命名的,这一比赛在加拿大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每年一届。其比赛的内容是按照声乐演唱、小提琴演奏、钢琴演奏三届一个循环的形式进行的。2004年举行的是第二十七届,内容是钢琴演奏。每届半决赛和决赛都是在BU音乐学院举行,并由加拿大CBC(Canada BroadcastCompany)广播电台进行现场直播。

三、BU音乐学院多元化的课程设置BU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体系完备、机动灵活、循序渐进等特点,同时学生按照比例选修部分理科课程。另外,学院根据需要经常变动和修改课程计划,学生没有班级和年级的界限,他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选择一定程度的课程,在完成了规定学分后方可毕业。各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具体如下:

3.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程:音乐心理学、科研方法、课堂讨论课;选修课程:在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和人文学院部分课程中选择。完成24个学分后方可进入论文写作和答辩阶段。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阶段在音乐学院选修的课程主要是近现代音乐、加拿大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主修音乐教育的学生必须学习当前国际上流行的科达伊、奥尔夫、铃木等音乐教学体系。

四、BU音乐学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布兰登音乐教育者们的教育思想很是开阔,他们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积极吸纳国际上优良的音乐教育体系,并努力将这些体系本土化。在具体教学中,教授们将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元性特点。

比如他们将诞生在日本以小提琴教学为特点的铃木教学法顺利地移植在自己的附属学校,发展了铃木音乐启蒙、铃木吉他教学等并成功地将科达伊、奥尔夫等教学方法融合其中。

五、BU音乐学院成绩考核的多元化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BU音乐学院的教授们总是运用最恰当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果进行考核,其基本特点是:表演类专业以规模不等的音乐会或演奏会等形式进行,由相关专业的教授共同评定结果;理论类课程以笔试为主,将其中考试、平时考试与结业考试紧密集合,强调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研究型课程总是以论文和读书笔记等形式进行考核的,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有绝对的比重。

以上为笔者对加拿大布兰登大学音乐学院的整体教学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意欲探讨其多元化音乐教育体制的特点,为我国专业和师范音乐教育提供微薄参考。

参考文献

1.《加拿大布兰登大学课程表》,2004年1月印制。

2.《加拿大布兰登大学音乐学院课程表》,2004年1月印制。

第3篇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已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呈下降趋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面对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问题,应该重点分析并调整目前正在实施的课程结构。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编制思想存在的误区导致了课程结构的失衡,在专业类课程和教育类、研究类课程之间存在着失衡,方向选修课存在人为壁垒,专业选修课的课时和门类的失衡,音乐表演类课程的流于形式,非音乐类艺术课程的空缺,这些问题与缺陷严重影响了高师音乐学专业的专业发展和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 

 

高师(高等师范院校简称)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已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而呈下降趋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一定要重新调整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面对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问题,调整培养目标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核心问题是现行高师音乐学硕士生课程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无法满足音乐性和师范性的和谐统一,无法培养出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未来主要岗位群——中小学教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需要,适应不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艺术师资的要求。“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而课程的设置又是根据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特定的培养方向决定的。课程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还体现着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生应有的性质和特色。” 

因此,对高师音乐学研究生课程结构的失衡状况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师音乐学硕士生课程结构失衡的表现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它不仅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进行的依据,更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对于高师音乐学研究生来说,由于音乐学专业的特殊性,课程结构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它直接影响到音乐学专业研究生音乐学理论的掌握和音乐技能的掌握。 

当前,我国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课程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失衡,具体表现为专业类课程和教育类、研究类课程的失衡,方向选修课的人为壁垒,专业选修课的课时和门类的失衡,音乐表演类课程的流于形式,非音乐类艺术课程的空缺。 

 

1 必修课程中缺乏教育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 

必修课程是所有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对于高师而言,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政治;专业必修课程则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专业技能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这三类课程对于音乐学硕士生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各自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专业技能类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的技能而设置;教育类课程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养成和提高的基础课程,更是学生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形成的关键课程;硕士生作为高等教育的较高阶段,研究类课程的设置则是为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服务的。专业必修课程中的这三类课程共同构成了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专业基本课程结构。 

专业必修课程中的这三类课程本应是缺一不可,共同为促进学生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的。然而,事实上,在很多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课程结构中,必修课程中只注重专业技能类课程的设置,而教育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往往是缺乏的,无论是从课时,还是从所占学分来看,教育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都是不能和专业技能类课程相比。例如,山东省某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学位课程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以下几门:艺术美学,民主音乐学概论,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史学研究,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从中可以发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只有两门课程是研究类的课程,没有一门是教育类的课程,这对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来说都还是很欠缺的。这不是个别现象,很多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必修课程这两类课程都是非常缺乏的。 

 

2 方向选修课程存在人为壁垒 

我国硕士生培养一般是按研究方向加以培养的,与研究方向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就是方向性课程。方向选修课是特别为某一个研究方向的学生开设的,各个研究方向都有自己的方向选修课。按理说,我国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得很缌,每个方向都有自己的方向性选课,如果把这些方向课程加起来,开设的课程门类应当是相当丰富了,为学生选课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对学生全面的音乐素杨的养成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我国高师音乐学专业各个研究方向所开设的方向选秀课程之间,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人为壁垒,某一研究开设的方向选秀课只供本方向的某几个学生享有。 

 

3 音乐专业选秀课程时比重大,门类少 

音乐专业选修课程是为整个专业的学生设置的,不管哪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能够进行选修,不同的学校对学生选择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分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学校多,有的少。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教学特点是过分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然而,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课程设置上是有一定要求的,因此,我们在强化专业必修课的同时,还应注意专业选修课安排和选择,使高师音乐教育在确保实现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开拓学生汲取知识的空间,为学生的长远发展需要和主动积极地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中,专业选修课突破了方向性选修课的局限,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音乐素养的意义非常重大,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选修同一门课程,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通过他们之间的共同研讨,发表不同的观点,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专业选修课程对音乐学专业所有的硕士生都是同样重要,高师应该努力开设出门类众多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当前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计划中,选修课程的设置情况并不是很乐观。例如,某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为学生开设了7门专业选修课程,分别是音乐文献研究,西方现当代音乐,音乐学专题讲座,中外文化史,专业论文导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音乐,世界音乐。这7门课程均是36个学时,2个学分。其中,西方现当代音乐,音乐学专题讲座和中外文化史的考核方式是考试。虽然开设了7门选修课程,但对于高师音乐学专业所有的学生来说,课程的门类依然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再看四川某 

一所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为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仅有4门,分别是钢琴教学研究,72个学时,3个学分;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72学时,3个学分;手风琴教学研究,72学时,3个学分;声乐心理学理论,36学时,3个学分。较之山东的那所师范大学,四川的这所师范大学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的课时更多,门类更少。这样课时太多、每类稀少的选修课程设置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专业发展。 

 

4 音乐表演类课程流于形式 

音乐表演是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音乐素质之一,对于高师音乐学硕士生来说,无论是毕业以后走上讲台,还是走上舞台,音乐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表演能力和素养的养成,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实践即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的一些音乐表演的活动,包括课堂上的音乐表演,专业内部组织的音乐会,学校在庆典时组织的音乐活动,还包括学生参加由社会组织的音乐活动,而理论主要是指学生在音乐表演类课程中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因此,音乐表演类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音乐表演的技能技巧,也包括培养学生音乐表演的理论素养。 

音乐表演类课程是高师音乐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学校都开设了大量的音乐表演类的课程,尤其是在声乐和器乐方向的,开设的音乐表演类课程更多,例如,钢琴,手风琴,和声学……音乐表演类课程的门类繁多,对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的技能技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这其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音乐表演类课程流于形式。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上课形式基本是小班教学,有的研究方向招收的人较少的,甚至是一对一的教学。对于音乐表演类的课程,课堂上的音乐表演是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整堂课都成为学生的音乐表演的时候,也就是音乐表演类课程流于形式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反思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了。音乐表演类课程流于形式主要的表现是忽视课程中的理论教学,过分强调音乐表演实践。例如,“声乐演唱”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进行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使理论结合实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忽视音乐表演类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单纯地进行技能训练,使得研究生的音乐表演类课程成为了技能操练课,而这种缺乏理论支撑的技能操练任何时候都能够进行,实际的效果也不会很好。 

5 相关的非音乐类艺术课程基本是空白 

艺术素养是多方面素养的综合,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要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除了音乐素养外,还必须通过其他的课程来提高自己其他方面的艺术素养。和音乐相关的非音乐类艺术课程主要包括舞蹈、美术、戏剧等课程,虽然在这些课程中,除了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最紧密以外,美术、戏剧和音乐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内在关系,它们共同为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服务。因此,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懂得艺术,要具有艺术素养,就还必须修习其他相关的非音乐类艺术课程。 

然而,在现行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结构中,和音乐相关的非音乐艺术类课程基本上是空白的。这种空白使得学生除了懂得音乐,其他方面的艺术素养严重缺乏,导致他们的艺术素养结构不完整。相关的非音乐类艺术课程的空白与我国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的倾向有很大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都过分强调专业的重要性,学生都是关起门来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联系非常少,即使是同属艺术学科的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专业之间联系都非常少。 

 

二、高师音乐学研究生课程结构失衡的原因探索 

 

导致高师音乐学研究生课程结构失衡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编制思想存在一定的误区。课程结构属于一种人为的结构,是人们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在课程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思想决定行动,编制思想的误区会导致编制出来的课程结构不仅妨碍音乐学专业课程实施活动的顺利进行,更难以使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导致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下降,社会认可程度低。 

 

1 研究方向本位的课程结构编制理念 

当前,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方案在一个二级音乐学科名下,设置的研究方向少则8~9个,多则十几个。研究方向分得过细,过于狭窄,势必导致课程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学生没有进行跨方向选课的渠道。此外,这种课程结构编制理念也影响了导师的素养,他们只是某一个领域的专才,尤其是专业技能的专才,其开设的选修课都是具有很强的方向倾向性的,即开设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本研究方向的,对其他研究方向的学生具有排他性。 

这些人为壁垒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音乐学专业的每个研究方向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的数量都很少,开设的选修课只供这几个学生享有,人为的壁垒限制了其他方向学生对课程的选修,丰富的课程资源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造成了极大地浪费。当然,这种人为壁垒造成的最大的后果是研究生的全面音乐素养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培养出的研究生的素质结构非常不完善。 

这正如郭声健教授所言:“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方向分得太细,这其实并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不利于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 借鉴移植的课程结构编制模式 

高师音乐学专业自从开始招收硕士生以来,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吸收并借鉴着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编制模式。但当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时,则需要加强自身课程结构的探究和理论建构。 

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结构编制中存在着“重专业性轻师范性”的错误观点。对专业性的过分强调使学校在编制课程时,专业技能类的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培养教师教育的素养和发展教学技能的教育类课程则少得可怜。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毕业后主要是去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因此,教育教学的理论和素养,相关的教学技能,科学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知识观必须在学习阶段形成,而这些理论素养和观念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师范性是高师在编制课程模式时必须考虑的重要特性,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偏离了师范性也就偏离了自身的坐标。如果说音乐院校以学生的演奏(唱)能力的提高及比赛获奖与否来衡量其教学目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那么高师则注重的是全面知识的获取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教师教育素质的培养。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编制中,关于技能性训练的课程应该是课程的重点,而其他的课程,例如《音乐心理学》、《音乐教学法》等课程则处于次要的地位。高师的师范性特征则决定了在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课程编制中,应该增设大量的能够体现其自身师范特性的课程,才能够使学生将来胜任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 

另外一种错误观点是“重技能性轻理论性”,认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只要具备高超的音乐表演的技能就可以了,而不顾培养硕士生具备“在本专业领域中独立地从事理论研究”能力的教育目标。表现在课程结构中,即是研究性课程的缺乏与音乐表演类课程的流于形式。高师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大都来源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是某一个领域的专长,他们拥有高超的音乐表演技能,而缺乏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他们的教学设计,即是单纯进行技能操练的教学设计,将音乐表演类课程错误地理解为音乐技能操练课程,这是不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的。 

所以说,在高师音乐学专业发展的初期,适当借鉴专业音乐学院校的课程编制模式给高师院校带来的是有利的影响,但是在专业已经逐渐成熟的时候,对专业音乐院校的借鉴移植则会对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带来不良的影响。 

 

3 陈旧的就业岗位设计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高师音乐学硕士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主要分为以下4种:第一,中小学音乐教师;第二,高校政治辅导员;第三,社会培训团体;第四,专业音乐人才。在这4种职业领域中,中小学音乐教师事实上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入领域。而与之相左的是,音乐学硕士生毕业后最不愿从事的工作之一就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高师在培养音乐学研究生时,最不重视的一个就业岗位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高师丝毫不去考虑已悄然发生巨变的就业市场,依然保持着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的培养模式,仍在追求学生高超的音乐创作和表演能力,力图使学生都成为专业的音乐人才。就是这样一种陈旧的就业岗位设计,很难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音乐师资素质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4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比较核心的环节,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应基于学习者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和能力特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应该关注音乐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在每一节课的音乐学习中都能够得到丰富的审美体验;在音乐知识技能方面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长进;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亲历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音乐经验,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因此,音乐教学设计首先要从研读教材开始,而研读的关键所在是聆听音乐。聆听音乐就是教师与音乐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编者的对话,从音乐中去获得心灵的感动,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音乐作品中最具审美价值的因素去与学生分享。例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由多乐段组成的合奏曲,其中运用了扩展、紧缩、移动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构思巧妙。在演奏技法方面,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使其具有琵琶文曲独有的风格韵味,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在反复聆听音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课“有韵味地模唱主题旋律、认识了解琵琶的主要弹奏技法以及对‘鱼咬尾’、‘换头合尾’等音乐知识的认知”等教学目标,其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感,同时也能体验到琵琶演奏技法以及作品中独特的音乐语言所具有的魅力。

二、在学习者参与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1.为学生聆听音乐和体验风格创设机会

音乐学习最重要的方式是聆听,它是学生获得音乐经验的重要途径,要达成“熟记、熟唱音乐主题”的教学目标,首先就要多听。但多听一定是有指向地听、有目标地听。在本课的教学中,为达成学生熟记主题旋律这一目标,教师运用了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聆听音乐的机会,如:听辨乐曲的演奏形式,带领学生用中国古典舞中“提、沉”元素去感受音乐中的呼吸和旋律走向等,使他们在聆听中逐渐熟悉主题旋律。

学生能有韵味地熟唱主题则是目标达成的一个更高层次,因为寻找“韵味”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感受作品古朴、典雅之美和了解琵琶演奏特点的过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观看、讲解、练习等方式,了解琵琶的基本演奏技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通过模拟琵琶有韵味地“弹唱”,加深他们对作品风格韵味的体验。

2.为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创设平台

与作品相关的音乐知识是帮助学生了解作品风格特点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目标中明确了学生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等知识点的感知和理解。但是任何知识技能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他们自己在与音乐对话的过程中去获取经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非常注意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因果关系,充分考虑前后学习过程的衔接和铺垫,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发现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掌握本节课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如“换头合尾”这一概念,从第一段开始,教师就提起学生对乐段末句的特别关注,直至在第六段的欣赏过程中才让学生进行分析对照,从而获得对这一概念的认同和理解。再如音乐中速度、力度的变化,“渔歌唱晚”一段中休止符的出现等,都是通过教师巧妙的设疑,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参与中获得对音乐的深刻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本课执教者是一位主修舞蹈专业的音乐教师,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上这一课对自己是一个挑战。”这挑战来自于教师对作品的把握和了解;来自于要完成有韵味地熟唱主题这一教学目标首先要做到自己能有韵味地演唱,只有自己对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去驾驭课堂。为此,执教者在研读教材方面下足了功夫,从反复聆听音乐到了解琵琶的基本特性,积累自己对作品的经验和理解,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与课程共同成长的新课程理念。面对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面对变化莫测的课堂和学生,我们唯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实现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刘宏伟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北环中学

乐 讯

记“名师访谈,走进海南”学习实践活动

2013年12月17日至21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多位研究生校外导师和十八位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组成的“名师教学实践研究组”,前往海南开展了“名师访谈,走进海南”的活动。

活动期间,研究组完成了“名师教学实践研究与教学成果收集整理”的相关工作,观摩了海南中学的优秀课例并与教师进行了交流,多次聆听随行专家的讲座,还对海南本土的黎族音乐进行了初步了解和采风,高效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参加“名师访谈,走进海南”实践活动的专家团队阵容强大:有著名音乐教育专家王安国教授和金亚文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郑莉教授和张玉榛教授,北京八中的音乐特级教师李存老师,北京市三十五中艺术处主任郭志平老师等校外导师。

第5篇

关键词:师范类钢琴专业;毕业流向;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67-02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整体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综合类大学设立了钢琴专业,这为钢琴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更多的钢琴爱好者提供了专业学习的机会。可是目前就业形势严峻,钢琴专业的扩招与市场就业需求的矛盾,让笔者不得不思考钢琴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前景。就业岗位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渠道、多方位收集岗位需求有效信息,以明确的市场需求信号,寻找自身弱点和努力的方向,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应对挫败的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当今,随着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研究各专业的就业现状对于各行业的求职者、用人单位以及在读大学生都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通过了解行业现状,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专业优势,才能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立足点。

一、2008―2012五年钢琴毕业生流向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上门采访等多种途径,将北师大与首师大近五年钢琴专业毕业生的流向问题绘成如下表格,通过纵向横向综合分析数据,了解目前钢琴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并启发教师和教育学者进一步的思考。

(一)毕业生流向数据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北师大和首师大钢琴专业毕业生的流向问题还是有较多共通处的。主要分布在三个领域:读研究生:学历的门槛在当今社会可谓是越来越高,作为一名钢琴专业的学生,面对钢琴演奏这个知识海洋,本科生阶段只是初步进入正轨,想要更深层次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演奏技巧、演奏风格、音乐线条走向等,必须要在研究生阶段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当然,从专业学习角度看,凭借着多数人对于钢琴演奏的热爱,这无疑是一个继续深造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好机会。从就业角度看,取得研究生学历后,就业会更加有保障。很多钢琴专业毕业生认为直接就业会更加适合自己,于是乐团、音乐机构等成为主要就业领域。在集体活动中继续深造专业,通过多次实践和演出机会,专业技能可能会以最快的速度上升,对有些人来说提前融入社会,也算是一条较好的出路。其次,自主创业在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领域中也占有较大比重,钢琴毕业生主要活动为开设琴行,一是出售钢琴,大学生们可以利用经验为学琴者挑选出物美价廉的钢琴。二是开设钢琴家教辅导班,为我国儿童基础钢琴教学做出贡献。出国深造。钢琴源于西方,一些钢琴专业毕业生为了寻求另一种音乐学习环境,换一种教学方法和思路,不少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这条道路,英美等国成为他们的首选。作为师范类钢琴专业的学生,去感受中西教育理念与制度是极其必要的。如果可以将中西钢琴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必然会推动钢琴界的进步与发展。

(二)毕业生流向地域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上门采访等方式,毕业生流向大致分为两个区域。从未就业的毕业生来看,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师资力量强,专业资源丰富,施展自己技能的平台广等,这些无疑成为关键因素。从就业的毕业生来看,他们大多选择自己的家乡或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门槛过高,压力过大或许是把他们拒之门外的原因。当然,地区音乐教育总要有人去拉动,回到家乡利用纯熟的专业技能促当地音乐教育的发展,对广大毕业生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毕业生流向原因分析

就业压力大,门槛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事业的逐渐完善,音乐专业的就业市场变得极难进入,不少用人单位都规定最低学位以及限制条件。这无疑加大了钢琴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在当今社会下,只有把专业尽力做好,尽可能获取高学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有可能略胜一筹。

社会需要全方位人才:在专业上取胜无疑是有利条件,但当前社会各学科之间的交融性越来越强,这就需要毕业生全面提高自身修养,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攻读学业。在这一点上,师范类大学的学生比较占优势,整体的综合素质较专业院校还是较好的。

就业形式百花齐放:如今的社会,不乏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产业。钢琴专业的毕业生只要自身积累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就可以进行一定的自主创业。在这一点上,也是近几年国家发生的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保守就业到如今的鼓励创业,可谓是教育界的一大壮举。

三、对钢琴专业毕业生的建议

钢琴大师刘诗昆说过,我国琴童是全世界最多的,学费也是最高的。因此钢琴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也较高。通过调查,总结出一些对钢琴专业毕业生的建议,建议主要分为三个方向――读研、留学、工作。

对于大部分的钢琴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说,读研究生是最广泛也较明智的选择。和其他专业不同,钢琴专业在研究生阶段不仅可以继续跟着导师学习专业上的知识,还能够和导师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研究生期间拥有更多与专家交流的机会,可以更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研究生阶段课程较轻松,可以在这期间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实习、体验来增加经验。也可将这段时间作为自己工作前的缓冲期,为未来的工作进行设想,并利用空闲时间对此进行准备。

除了读研究生,出国留学对于钢琴毕业生来说也是很好的选择。钢琴来源、发展于西方,历史的积淀和艺术氛围使欧洲、美国拥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学院,这些音乐学院吸引着热爱音乐的留学生。欧洲有浓郁的音乐气息,是众多音乐家的出生地和聚集地,而许多由于二战逃到美国的音乐家,也使美国拥有强大的音乐教育资源。因此,毕业生可以选择到欧洲区感受古典音乐的熏陶,也可以选择到美国接触更多20世纪的钢琴作品来丰富自己。在国外留学的同时,想从事钢琴教育的毕业生还能够接触到西方对钢琴教育的方式,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想从事音乐表演的毕业生会有更广阔的表现自己的舞台,也可以欣赏到更多世界性的音乐会,丰富自己并从中学习。

还有许多本科毕业生在本科阶段就为毕业做好准备――很多学生在大一大二就开始拥有自己的学生,在教初学者的过程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有些学生在培训机构担任陪练或者助教,从中向全职老师学到了一些教学方法,将其与自己的方法结合来丰富自己的教学体系;有些学生为自己创造机会,利用空闲时间到幼儿园、寄宿儿童的机构等地方兼职上音乐课,为自己成为真正的音乐老师做准备。这些在本科阶段就为毕业工作做好准备的同学,对于毕业找工作更有经验和优势,若能毕业就找到工作是非常好的结果。建议这些同学可以直接参加工作,不必放弃工作机会去学习深造,因为可以在工作的同时当“兼职学生”读研,也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

四、国外音乐专业就业形式对我国的启示作用

对毕业生本身的就业建议: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加强大学生本身对社区音乐的需求导向作用。首先,政府应把社区音乐的发展基金作为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从经济上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其次,学校应在学生在校期间大力宣传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入社区团体,树立社区的威望作用,让大学生愿意在社区扎根,为社区音乐贡献力量。

外界因素应给予的支持:首先,政府应进行资助拨款,为建立社区音乐提供经济支持。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社区音乐的宣传方面远远大于我国,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参与社区音乐的工作中能找到自我的幸福感和价值感,所以在我国开展类似的就业形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另外,社会各界比如慈善机构,大中小型企业等也可以提供经济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这当然是一个双向赢利的投资,大学生可以提供专业技能和技术支持,通过创立音乐学校,招生赚取一部分学费。而一些单位机构可以提供空闲的场地供音乐学校顺利开展。这样不仅可以拉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且还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五、结语

就业――面对百花齐放的文艺界现状,看似容易;面对人才济济的就业市场,深感艰难。一句俗语送给广大的钢琴毕业生: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坚信自己的能力并坚持自己的道路走下去。

参考文献:

[1]闫岩.高师钢琴专业毕业生流向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7).

第6篇

1.哲学视角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从实用主义的视角提出,立足于教学实践,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即强调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处理音乐教育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说明音乐的学习更在于实践。因此,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为音乐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观。

2.代表人物

戴维•埃里奥特博士现为纽约大学音乐与表演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曾在多伦多大学任教,并在印第安那大学、西北大学、开普敦大学、北德州大学和里莫力克大学爱尔兰音乐中心担任客座教授。作为音乐教育哲学家,埃里奥特博士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1995年,美国学者戴维•埃里奥特在其著作《音乐问题种种: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音乐教育哲学,即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他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把音乐教育哲学置于具体的语境,以独特的视角解读音乐的本质和价值。

3.哲学主张

从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的主张上看,戴维•埃里奥特基于对过去的哲学思想敏锐的反思,在汲取前人哲学理论研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将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研究,为音乐教育教学开创了新的发展局面。他认为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强调“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这一主张有助于促进高师音乐教学从理论到行为的转型。戴维•埃里奥特主张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就是说在音乐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突破了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上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局限,引导音乐教师运用实践哲学观去指导自身的教学,使得音乐学习中的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实现。戴维•埃里奥特的这一哲学主张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步增长。另外,这一哲学观还特别强调“音乐行动”是受制于情境的,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得到知识。

二、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我国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改革徘徊不前的原因较多,哲学理论教学因素的地位在音乐教学中并没有占据有利地位,这与忽视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指导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早期师范教育主要是借鉴苏联、日本等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在教学方面单纯地模范他国教学模式较为常见,没有形成自身的教学体系,更别提音乐教学特色理论的研究了,尤其是音乐教育哲学领域发展相对缓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呈现出智育化倾向,教学目的以纯知识和纯技能学习为主,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与此同时,教学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也制约着我国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显然与我国古代“善民心,感人深”的乐教思想相违背。加之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主要问题在于过分注重智育,没有考虑到高师音乐教学的师范性这一要素,所培养的音乐教师自身素质难以满足现实教学的需要,在知识运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和漏洞。近年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王耀华教授之《世界民族音乐》中“尊重多元文化、拓展音乐的国际视野、提倡音乐文化认同”的理念的传达,马达教授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构想”和“反思性教学与音乐教师教育”关系的剖析,管建华教授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与出版,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影响。在我国音乐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实践部分也有十分明确的要求,《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领域之三一——“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高师音乐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下的音乐教育改革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水平,发挥哲学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了解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和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以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指导音乐教育改革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开展“多维度”音乐教育,强化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意识

开展“多维度”音乐教育,强化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意识,是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下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就目前而言,多元文化是当今世界的普遍发展趋势,而音乐是人类的表达方式,从来就具有多元文化的特性。埃利奥特以为,相比“实践”,“多维度”(multidimentional)一词更能概括实践哲学的精髓。“多维度”体现在:音乐与音乐素质的概念是开放的、多层次的;对于音乐作品可以有多方面的的理解;音乐与音乐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的价值;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利用音乐哲学实践理论开展音乐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教学体现了教师对学科、专业以及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对音乐教师而言,只有认识到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的重要性,强化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意识,才能以实践哲学为基础开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活动,为学生开启尊重与理解多元文化的大门。具体说来,注重对音乐教师思维方式的变革,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高师音乐教师的培训活动,将师范技能培养与理论知识学习融为一体,提高音乐教师对实践哲学观的认识,以便为开展“多维度”的音乐教育提供思想基础,进而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2.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注重知识学习场景的真实再现

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注重知识学习场景的真实再现,是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下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埃利奥特认为,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这种音乐素质包含了听赏素质,“本身既是知识又是行动”。音乐素质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是非语言的“知道如何去做”(knowninghow)。音乐素质是开放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内容根据音乐风格的不同而异,并且是情境化的实践。以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思想为指导的理论课学习,对高师音乐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高师音乐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上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放在首要地位,通过注重知识学习场景的真实性和再现性,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采用一系列包括示范、训练、辅导、阐述等教学策略,使理论知识、师范技能、职业道德共同发展,从哲学教育观方面来研究音乐教育的根本方针,从音乐教育哲学的框架结构和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等来推进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改革。

3.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音乐的制作

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音乐的制作,对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下的音乐教育改革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音乐教育的实践哲学是从哲学层面对音乐教育进行理论剖析,根据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音乐课程应该是反思性的音乐实习课。也就是说,在高师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将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活动高度结合,以反思性的音乐实习课为主要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增长。这一主张,主要包括四个阶段,一是实践定位;二是准备与计划;三是情景化的教学行动;四是教学评价。对从事音乐教育活动的教师来说,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各种音乐制作活动,使这一哲学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具体活动中,具体活动将音乐实践理论这一抽象的理论研究具体话,是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下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具体说来,在实践定位上,高师音乐教师的音乐制作活动应定位于音乐实践,突出实践在音乐制作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与计划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游戏贯穿,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具体授课中实践创造活动。在情景化教学行动方面,整个游戏活动从节奏要素开始,到旋律创作并填词,都应有具体情景为依托。此外,教学评价在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也必不可少。高师音乐课程的评价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健全完善可行的教育教学制度与方法,使知识的学习与测评当堂完成。

四、结语

第7篇

一、为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培养研究生人才。

如今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其实这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变通的方式。由于研究生的教育是培养各专业各方向的研究型人才,强调“专”。这就要求在本科阶段,需要有导向性的对学生进行专业加方向的培养。例如:在音乐表演这个大的专业中根据学院设计分出几个不同的方向。可以包括声乐方向,器乐方向,舞蹈方向、指挥方向等。使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可以接受到整体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其中感兴趣并且水平突出的专业进行重点培养。并将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知识面广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适应研究生学习中的研究能力。当然除专业外还要提高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虽然在高考中可以降低标准,可是在考研时外语却是你能否迈进研究生校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敲门砖。因此需要对其重视起来。只有全面的,综合性的、系统的培养学生扎实的掌握各种知识,才能为培养高层次的音乐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及教师

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演员及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师,这是音乐类人才传统的培养方向,也是音乐类人才培养的主流方式。然而过去那些传统的培养模式早已不能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的方向也需要适当改革。

1 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

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主要是为各专业演出团体输送专业演员,这就要求学生专业能力极为突出,特别是表演功底扎实,并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然而过去的专业性人才主要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对于哪些与自己专业课程无直接关系的课程排除在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如今的专业人才是应注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均衡的发展,为更好的适应现代的专业团体的演出的需要。

2、培养音乐教师人才

师范类的音乐人才主要的就业定向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师。此类音乐人才要求均衡的掌握各类音乐知识,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改变旧观念,将所学的知识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能反应现代音乐教育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信息、新知识。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研究音乐教育方法,并增加对教育类知识的重视,如有关的社科、人文知识、教育学、哲学,外语、计算机,心理学及现代教育教学方法论等,使学生能及早的积累从事教育工作的多方面的知识,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对音乐教师的知识水平专一性和多样性的需要。

三、培养具有组织能力强的音乐人才。

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过大,许多音乐类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时选择转行,去一些非专业类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工作,一般选择这类行业的毕业生,大多在校为学校、班级的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各种演出活动和各类组织活动的任务。培养此类音乐人才,除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需要掌握社会音乐艺术活动的开展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还有些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开办各种音乐类学校。因此对培养上述类型的音乐人才时除了增强组织和领导能力外,还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如何把音乐学科作为一种资源和产业在市场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价值及其运作理论与方法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四、音乐边缘学科拓宽了音乐类人才的培养定向

新型的音乐边缘学科如音乐治疗学的兴起,拓宽了音乐类人才的就业定向性。音乐治疗是在一系列学科边缘上产生的一种跨学科的治疗技术。它融医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物理学等学科为一体,利用音乐对人体心理和生理功能的影响,来教育,训练或矫正某些病人的生理缺陷,或缓解患者失调的精神情绪。用音乐能够给人安慰,调整情绪和心境,摆脱烦恼的特征,来改善病人的精神生活。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第8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电子音乐;电子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师资建设

1.电子音乐在教育领域的价值

电子音乐是现代音乐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与传统音乐不完全相同的音乐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改变了整个音乐的传统运作方式,也在现代教育领域深入人心,教育领域正在为建立系统和全面的电子音乐教育框架而不懈努力。它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日渐强大和具备特色的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国际电子音乐学界极为关注的新动态。教育界电子音乐专业的建设过程可对每个学者提供专业上的借鉴和营养,对音乐艺术院校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面同样发挥着指导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电子音乐自身的整体发展和电子音乐学派在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达国家无论是学科的基础研究,还是综合应用都走在了中国前面。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与它们的差距并不仅仅局限于本领域。就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学科建设弊端的延伸甚至加速了我国这一专业的落后程度。我国没有历史性的深厚知识积累,研究和创新机制的完善程度不如发达国家。电子音乐在中国教育界的发展可积极吸取国外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I,结合我国实际,扬长避短,对于建设有我国教育特色的新专业具有积极意义。

2.音乐教育领域中电子音乐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电子音乐传入我国,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电子音乐实验室,1987年北京大学成立了音乐声学与电子音乐研究室,但是这些先驱尝试因为缺乏技术支持而终止。武汉音乐学院刘健、吴粤北两位教授秉承“传统与当代结合,理论与创作并重,音乐与科技联姻”的建学思想,于1987年首先开设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进入了专业教育阶段。其后1993 1994年,中央音乐学院张小夫教授创建“中国电子音乐中心”,先后开设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录音等专业;上海音乐学院吴粤北教授创建了音响工程系。2002年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大艺术学院共同发起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它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步入正轨。与此同时,普通高校、高等师范、职业学院、民办高校纷纷增设电子音乐专业。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相继发展。电子音乐也带动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从2004年起,十二个以上省和直辖市已将中小学音乐教师电子音乐培训纳入教育改革内容规划,开始有计划地分批进行电子音乐技术培训,并列入教师业务考核。20年来中国电子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电子音乐的大环境更宽容、宽泛,与各领域的交流进一步加强。

3.中国电子音乐教育的不足之处

当今,美国和发达国家在电子音乐教育领域,其基础研究和应用上都远远领先于中国。我国至今尚无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硬件设施不完善且教学导向带有盲目性;课程知识深度、教学范围及知识联系程度处于初级阶段。立足我国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发展和壮大我国电子音乐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不足

当前,我国只有少数音乐学院真正有能力培养电子音乐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等音乐和科技两方面的复合人才,专业的全面性、多样性及教师队伍结构也欠合理。中国电子音乐教师队伍中97%属于音乐专业背景,3%属于非音乐专业,几乎无双重专业背景的教师,电子音乐背景的教师则更少。美国教师除数量多之外,其队伍结构是多元化的,65%为音乐类专业背景,27%属于计算机、物理、数学等专业,且有近8%的教师有电子音乐的专业学历。教师复合型结构对电子音乐学科水平的提高有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体系的合理化已成为我国最迫切的任务。

师资问题是限制中国电子音乐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直接牵制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教育硬件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不仅核心音乐设备价格昂贵,一系列的辅助器材的配备也难上加难,一般音乐院校没有如此雄厚的财力配备多套系统。客观条件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成果。

(2)课程结构与研究能力的缺陷

我国的电子音乐类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水平较发达国家低很多,主要是介绍性和应用性课程两大方面。无论是音乐系科还是非音乐系科都没有研究类的课程,这一缺失决定了我国电子音乐专业无法进行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和深入的有价值的应用研究,难以将电子音乐的各个专业总和为一个体系,来进行交流和补充,这对于本学科的长远纵深发展弊大于利。国内电子音乐的重点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力度不足,而这些专业化和以创新研究为宗旨的研究所和实验机构不仅是进行电子音乐日常基础教学的必要环节,而且是学术和科研升华档次与水平的关键一环。今后,我国当大力建设研究中心以及专业实验室,为加快电子音乐的科研力度指明前进的方向。

(3)教育观念和体制僵化

电子音乐在我国教育领域发展壮大的关键是音乐教育观念的革新,这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经验之谈。近年来随着电子音乐课程的普遍建设和硬件投资的加快,国内对电子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加强。但是据调查,目前国内许多学校的问题主要在于对电子音乐专业的发展缺乏准确而全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说,观念和认识的不足直接阻碍了这些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发展。

体制问题一直是音乐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就整个音乐领域而言,学科间缺乏必要联系与合作渠道,严重影响了学科建设。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单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失衡,学生难以接触到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且实践能力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体制对电子音乐这类具有学科交叉和融合特质的专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4)交流和沟通的不足

在发达国家已经建立音乐领域跨学科的学术组织和机构,为电子音乐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长久以来,我国音乐学科甚至艺术领域之间缺乏联系与交流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信息不畅,交流不便的的局面,形成国内音乐学科力量分散的不良局面,同时严重阻碍了电子音乐专业的迅速发展。今后当通过创办学术期刊、杂志、网站,以及每年举行定期的学术会议,为电子音乐人才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机会,同时应加强电子音乐和其他音乐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4.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践行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电子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要注重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要以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摒弃局限于形式上的现代化发展。立足于我国电子音乐教育落后的现状,将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模式大力引进,并结合中国的教育现实,从而进行融合式的变革。2l世纪的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也要求电子音乐教育进行大的改革,以培养全面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电子音乐教育,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立足长远,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发展的模式,在长期可持续的过程中积累符合中国音乐事业现实的经验。

(2)采取“系统性”的课程设置思想

一门学科的课程设置应具备系统性、原理性和普适性,应该形成一套由专业理论课到专业实践课、由理论的一般性到实验特殊性的教学规划思想。只有从“经验性”的传授到“理论性”的系统指导,学生才会从单纯和被动的使用工具转变为工具的“主人”。电子音乐设备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当抛弃追求设备的领先,而紧随音乐的“本体”并去掌握教育理念的真谛。

重视本学科课程建设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系统性范畴的课程,在决定学科和本专业基本结构的关键课程上下功夫。加强课程内容的知识面、内在逻辑性和相互联系性,使课程设置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电子音乐教育课程的结构体系设计应遵循内容的科学性,协调基础原理类课程和开发研究类课程的比例,综合型、应用型和普及型并重,创造合理的学科课程内部机制,使电子音乐专业具备自我改良的内部“微循环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加强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电子音乐教师队伍和充足的资金、设备投入是促进电子音乐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首先,开展电子音乐教学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掌握成熟的教学操作技巧与技能。在此,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再一次成为重中之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与国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派遣学者进修学习,引进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水平。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按照先进的课程结构要求,合理配置有限的教师资源,施行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的培养策略。

世界各国的电子音乐教育事业都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电子音乐是中国新兴的学科和专业,相对来说人们比较陌生,要想普及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同时其实用性强,其电子器材昂贵,教学环境依赖性强。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就要有意识地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正确的进行教学导向,实现其真正的教学价值。

(4)“因地制宜”,发挥特长

因地制宜就是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按照各自学科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所开设的课程。美国电子音乐教育的布局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综合类大学利用自身雄厚的基础学科优势,大力开展基础理论、开发研究性质的课程。而我国,教育水平排名前40的综合型院校,除了部分师范院校外,课程比例的不合理大大浪费了其学科优势。

今后应发挥综合类院校之长,立足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基础理论、开发研究性课程。对于文学艺术类的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加强应用性课程开设。若电子音乐的课程建设不问实际情况和需求,综合类大学非音乐专业和艺术音乐专业一刀切,这不仅是削足适履、事倍功半,而且可能带来教学管理上的弊端甚至失败。

(5)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扩展信息传播途径

中国电子音乐教育发展,借鉴外来优秀思想,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扩展信息传播途径是必由之路。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进行研究创作,增加我国经验,在合作中融会贯通国外模式。鼓励留学和出国进修,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和人才,对我国的专业发展和改革提出建设性建议。在国内,扩大受教育者范围,常规课堂教学之外,综合现代媒体和因特网等有效途径来实现教学目标。加大我国优秀音乐院校的宣传力度。

电子音乐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容易引进国外前沿的教育模式、授课方式和课程配置,并付诸实施和快出成果,这是其优势所在。当然国内整个音乐界的体系也会较大的影响其发展,并与国外模式产生碰撞,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立足自身、寻找一条适应自己实际的道路。

第9篇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全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加上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姚老先生的梦想――也是中国一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夙愿――终于即将实现:2010年8月,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在中国北京举办。届时,世界音乐教育工作者将在北京齐聚一堂,书写音乐教育的新篇章!

50年《希望颂歌》唱响世界

历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由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主办。该学会于1953年成立于比利时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音乐理事会的附属机构。学会联合了包括大学音乐教育者、音乐教育研究者、中学音乐教育者、小学音乐教育者、幼儿音乐教育者、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教授表演的教师、社区音乐家和音乐治疗家在内的全世界音乐教育者,目前有80多个国家及地区参加。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基本宗旨是:1、建立和保持一个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的音乐教育者的世界性组织;2、通过尽可能与个体、国家和国际组织共享音乐教育的知识、经验和专门的技术来鼓励国际上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合作;3、通过全世界所有民族地区的音乐来丰富、鼓励和促进音乐教育和教学。两年一度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就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为实现其宗旨,促进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教育文化交流而设立的。

首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举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的1953年,地点定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战后的世界,百废待兴,对和平的期望愈发强烈。科技的发展,推动着人们生活、生产、交流等一系列方式的重大改变。也正是在此时,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正在冷战中逐步形成。充满灾难的20世纪方过一半,作为人类精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将对人类的未来有何作为?正如Vanett Lawler所言:“尽管我们在政治理念上不尽相同,但若要我们找出生活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我们却能达成一致,那就是――孩子与音乐。”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及其世界大会应运而生。著名指挥家、作曲家保罗・欣德米特在大会上指挥了作品《希望颂歌》。在其后的十年中,历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致力于完成以下重大工作:建立国际范围内的音乐教育学术论坛;建设世界音乐教育者联络网;通过科技与媒体推动音乐教育;加深东西方国家交流;建立学会的专业与学会会员制度等。

世界音乐教育的奥林匹克盛会

历经50余载,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伴随着世界的变化与发展,自身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寻求并获得社会认同(1963-1973年)、扩大国际影响力(1973-1983年)、调整与整合(1983-1993年)、重新定位(1993-2003年)的历程,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都走向了成熟。

形式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学术交流方式,包括:主题宣讲、论文宣读、圆桌会议、海报交流、委员会会议、工作坊、音乐会等。每一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都是一次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教育学术论文的“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音乐教育工作者、学者投稿并在大会上宣讲自己的论文,并通过不同的形式与参会代表们进行相关的交流。同时,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又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术研讨会”,更是参会代表们相互展示、交流音乐教育实践技术技能的平台。例如“工作坊”(Workshop),便为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自我的空间,他们可以在此以某一自选主题向参会者展示特有音乐文化的教学、传习内容和方法;对参会者来说,“工作坊”则是绝佳的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为之提供来自世界各地鲜活的教学案例。此外,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还是世界音乐交流的文化盛会。发展至今,每一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都会有世界各地的大量乐团、艺术家汇集,在大会期间举办数十甚至上百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音乐会。也正是因为形式上的多样化,才促使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参会者,不仅是学术上、更是文化上的交流,从而使得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拥有了“世界音乐教育的奥林匹克盛会”这一称谓。

内容上,每一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都力求创新,同时将目光聚焦在人类文化的前沿,并展现着承办国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例如:

2010中国人梦想成真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曾说:“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缺席是不行的。”然而,自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创办之初及其以后近40年,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始终没能与世界同行们共襄盛举。直到1990年,我国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姚思源先生作为中国惟一的参会代表出席芬兰赫尔辛基第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才将中国在此领域的沉寂打破。“假如有朝一日中国能承办一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那该多好啊!”这是姚先生回国后的由衷感慨,也成了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热切期盼。1994年,王懿颖副教授参加了第21届大会的早教分会。随后,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逐渐开始了对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关注。

2004年,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四届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谢嘉幸教授个人参加了在西班牙特纳里夫举办的第26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一心热衷音乐教育事业、热心于国际文化交流的谢教授对此次大会印象颇深,回国后即决心将之开到中国,在中国举办一场带有中国特色、中华气派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既为开阔国人的音乐文化视野,更为增进世界友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知与认同。2006年,谢教授带领其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参会代表,参加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第27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这也是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首次组团参会。参会代表们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近年来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赢得了众多国外学者的称赞。

经谢嘉幸教授与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多位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以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考察,学会决定,2010年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在中国举办,由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共同承办。姚先生、谢教授和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多年的梦想将不再是梦想,而将成为一个切近身边的现实!

2008年第28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意大利举办,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作为第29届大会的承办方,组团参加了该次大会,时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的金铁霖教授为代表团团长。中国驻意大利大使孙玉玺、教育参赞杨长春、文化处官员陈文锋出席了会议闭幕式及会旗交接仪式。

金铁霖院长从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哈奇先生手中接过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会旗时,正是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开幕在即之日。2008年的8月,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令世人感受了中华民族的时代气息,向世人展示了千年北京的古都新韵。时隔两年,北京将再次“城门大开迎远客”,中国将迎来“世界音乐教育的奥林匹克盛会”。行文至此,笔者脑中不禁浮现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礼花制作而成的“脚印”,一步一步迈向了北京,迈向了“鸟巢”国家体育场。回首过去,自成立之初,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如今已度过了五十七载春夏秋冬,终于从其发源的西方,走到了东方文化大国――中国。我们热切期盼,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北京的举办能够圆满成功;我们由衷自豪,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为中国音乐教育历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留下精彩的一笔;我们衷心祝福,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在新时期将更加辉煌!

主 题

1964年 匈牙利,布达佩斯

“二十世纪音乐与音乐教育”,以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佐尔坦・柯达伊的音乐教育贡献为中心内容,进行了大量相关讨论。

1976年 瑞士,蒙特勒

“作为终生教育一部分的音乐”,将音乐视为对人终生起重要作用的教育因素展开研讨。

1978年 加拿大

“音乐教育:人格为首”,承袭上一届大会的主题,倡言音乐教育的人格教育的重要作用。

1982年 西班牙,马德里

大众声音媒介对音乐教育及教师培训的影响”。

1990年 芬兰,赫尔辛基

第10篇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贵州的苗族民歌便被不同程度地通过不同途径引入相应的音乐教育中。一些经典的少数民族民歌还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但总的来说,我省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开发利用还处在“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的状态。据笔者所知,目前我省还没有以省教育机关的名义正式下达将民族音乐文化引入正式的教学计划的文件和举措,倒是下面的一些州县的教育机关从保护传承的目的有过一些举措。艺术院校和文艺工作者过去对我省民族音乐的采风调查也多出于创作的需要。我省是仅次干云南的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我们有条件、有责任通过教育机制体现我省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回顾不同时期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引入课堂的路径策略与方法,结合当前贵州音乐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目前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为此,笔者拟从贵州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其引入音乐教育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将其引入音乐教育更为合理的路径、策略、方法。

一、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引入校园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建国以来,贵州的民族民间音乐便先后不同程度地引进了我省音乐教育中,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也日趋多元,传统音乐文化更是倍受关注。不仅政府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而且,从中,小学到高等艺术院校专业都不同程度地把民族音乐纳入音乐教育体系当中。

早在1958年,贵州大学艺术系100多名师生曾分成五组、分别下到黔东南、黔西北和贵阳近郊的民族地区采风,收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歌舞资料,为后来音乐教学奠定了丰厚基础。

此后,不少音乐家开始运用苗,侗,布衣等民歌改编和创作料一些优秀歌曲,如雅文先生以“苗族飞歌”曲调为素材创作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歌曲《两个太阳》(发表在《音乐创作》;杨绍榈创作《飞哟,飞到金色的北京》,也是以“苗族飞歌”为素材创作的,后获首届“全国民族团结征歌”三等奖,并选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

1982年以后,贵州高校艺术专科学校(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民族学院相继开设了“芦笙演奏”专业,以及侗歌班等,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近年来黔东南州、贵阳修文、花溪区、白云区的一些中小学也相继开设芦笙音乐课,为芦笙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开辟了一条较为广阔的科学之路。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1984年,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文化馆的张勇先生在当地的中小学进行“侗歌进课堂”的实验,把侗歌引进榕江县“车民小学”,取得初步成功,并在文化馆的帮助下,并组建了“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下称“艺术团”)。

1990年冬,张勇又到榕江县七十二寨进行以“侗歌教材为内容的师资培训。榕江县侗族音乐进课堂的音乐教育模式得到音乐界与教育部门的肯定与支持。以致从榕江、从江、黎平三县逐渐向湖南,广西等与贵州毗邻的侗族聚居区幅射,产生了广泛影响。

1993年,为了推广榕江县车民小学的成功经验,黔东南州教育委员会还与榕江县教育局教研室,榕江县文化馆联合举办了侗族师资培训班,使这一工作得以更加深入的发展。

1988年,贵州省艺术学校贵州省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现贵大艺术学院)设置侗歌班。在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三县招收了24名侗族青少年。学制四年中专,聘请了黔东南州歌舞团的侗族优秀歌师吴定邦和从江县侗族优秀歌手石平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进行教学。1991年侗歌班第二次招生六名。1992年第三次招生20名,1995年第四次招生25名,1996年年招生范围扩大专业增加,在全省范围内招收了苗,侗,布依、彝等民族音乐方向的学生32名(侗歌班单设)。1997年中专班招36名,大专班15名(侗歌班单设)。2002年以来,“贵州民委”在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的基础上,推动了“民族文化进课堂”等活动。2004年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前音乐系)联合贵州省民委单独招收了民特侗歌班,少数民族学生不但在大学得到了免费学历教育,个人素质和音乐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他们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90年代初,贵州师范大学音乐系邓光华教授率先招收了民族音乐学本科主修生,为我省培养了第一批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20世纪初邓教授又率先招收了我省第一批民族音乐学研究生,不久,贵大建立了音乐学硕士点,民族音乐学专业也是其主要专业之一,从此,贵州民族音乐教育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5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取得圆满成功,省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传承贵州少数民族艺术,提出了培养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向贵州大学下达了“多彩贵州”特色专业人才的战略任务,获奖的16名优秀选手通过相关的专业测试,保送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就读,以期培养一批传承、弘扬、传播、推介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专门人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将这批学员的主专业分为“民族声乐演唱”、“通俗音乐演唱”、“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三个方向,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其中,“少数民族歌唱”专业的教学计划,就包括了“苗族民歌演唱”、“侗族民歌演唱”、“彝族民歌演唱”等专业基础课程。

同年,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也继续招收了“侗歌”和“苗歌”专业的学生,聘请民间歌师教授“苗歌”和“侗歌”,强大的政府“后盾”为贵州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带来了春天,以至于到2006年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贵州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侗族“蝉之声”组合获得“银奖”和“全国听众最喜爱歌手奖”,彰显了贵州人才培养伟大战略取得的实质性成就。

2006年至今,随着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苗族民歌进入相应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力度加强。

综上所述,自1950年代以来,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引入课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来取了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即从收集整理,歌舞创作为目的的阶段,和将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中(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的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侗族大歌引进中小学、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受到音乐学界、教育界和社会的好评、肯 定与赞同,现在贵大艺术学院音乐系“民特班“和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民特班”等民族音乐教育都取得长足发展。芦笙演奏、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彝族山歌、水族绕歌等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在贵大艺术学院,贵州民族音乐舞蹈学院广泛开展,已向社会各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黔东南州境内苗、侗音乐则大量引进中小学的音乐教育。

二、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校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主流教育的压力

迄今,我国主流教育仍然为应试教育知识体系。一方面它为贵州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打开了更大的视野,同时又造成对各个族群的本土文化的强大挤压,使引入工作难以实行。以歌(乐)传授经验、以歌(乐)交往、以歌(乐)明理等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的音乐行为已变得相当困难。

现在农村普遍实行“两基教育”的族群外知识系统的教育,以接受国家规定的考试而进行从小学——初中、小学——高中、小学——大学(或硕士、博士)等的一系列的应试教育,然后就业。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国家规定的音乐教学普及)本身在民族地区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学习,因为音乐文化不在升学的应试范围,处于主流文化边缘的多民族音乐文化就更没有一席之地,所以,一些州县的民族文化进课堂困难重重、收效甚微,这恐怕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2.贵州民族民间音乐专业面临招生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1980年代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原贵州省艺术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民特班”,把苗族民歌,侗族大歌等少数民族音乐引入“专业音乐教育”的创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随着分配制度的取消,就业问题则是横亘在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艺术院难以逾越的关口。这也是其它民间音乐作为一个音乐专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以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面临就业的问题,1980年代开设的“民特班”,在分配制度未取消前多少有一点少数民族地区“委托培养”的政策支持。现在各地区都实行“就业招考”制度,所以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就业压力增大,而各地区相应缺少一种特殊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制度。

3.贵州民族民间音乐专业面临师资匮缺的局面

贵州各民族的民歌,在歌唱内容、音乐形态、文化生态等方面学界都有较深入的学术研究,如李惟白先生的《苗岭乐论》便是一本较为深入地研究苗族民歌的专著。古宗智、殷干清、杨方刚等先生的研究成果也堪称硕果累累。但从声乐角度对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技巧的研究、则是风毛麟角,可喜的是近年已有声音方面的专家开始重视并进行研究,如贵州大学张责华教授的《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苗族与侗族民歌的文化生态与演唱特点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但未来的路任重道远,怎样使科学的发声方法和保持民族的特色有机的统一起来、是我们专业声乐教师长期追求的教学境界。另外,我们可以借鉴建国初将优秀的民间艺人请进学校的方法,把他们精湛的表演技艺传授给有系统文化知识的高校学生,再将这些学生中的优秀者留作教师,几代下来定见成效,据笔者所知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蹯学院和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已经初步留下了一批这样的优秀的学生。这样不久的将来就可以解决我省民族音乐文化专业教师匮缺的问题。

三、从贵州民铗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探索将其引入音乐教育的多元路径

贵州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主要包括各民族的民歌、民族器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仪式音乐、民族歌舞等。这些音乐文化,首先在音乐形态结构上在内容上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如苗、布依、仡佬、水、彝等民族的古歌和“侗款”以及苗族迁徙芦笙“乐舞乐”就描述了自己族群的历史、风俗、迁徙以及族群间的社会关系等;其次在形态结构上,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思维形成其音乐旋律的神秘古朴、个性奇特、悦耳动听,因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引人瞩目的苗族飞歌旋律的级进小二度长音拖腔下滑的音调、让世人惊叹的多声结构的侗族大歌……,再有;要将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着丰富独特“奏”、“唱”技巧,引入我们的乡土教育(中小学)、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中,要联系其各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多途径、多目的、多维度地建立音乐立体教学体系,全方位的推进它的普及传承和传播发展。笔者以为在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和维系传承的单极目的前提下,贵州民族音乐文化引入中小学和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还是难以解决文化生态复制的问题,只能实现部分(或片段)地引入学校音乐教育,其修复文化生态维系传承,将收效甚微,且举步维艰。其次,这种单极目的的引入,本身把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的整体文化内涵割离开去,其教学效果肯定是有限的:再者,把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引入学校音乐教育却未充分研究培养人才的供求,许多专业型歌舞团体改制及用人制度等都为典型民族特色学生造成就业阻碍,更阻碍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权衡上述问题,把引入音乐教育的前提,应在“多极目的”相互关照下进行。即抛开“维系传承保护”或“培养特色人才”的单极目的,在“促进音乐创作”、“普及教育”、“表演技巧训练总结”、“文化艺术生产消费”、“音乐传播”、“少数民族音乐史教学研究”相互联系的多极目的基础上,进行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多途径实现。具体方法策略如下:

1.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对应的途径是:分别引入中小学的历史课程和艺术院校的少数民族音乐史课程,且为不同专业的必修课程。

2.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音乐旋律上的艺术价值的教学引入,可以在中小学音乐课上引入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的代表性曲调教唱学生:作为民族地区艺术院团必须的创作素材,以促进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的创新与创作:作为艺术院校作曲专业学生创作素材并提交作品。进而实现其艺术价值在音乐教学中的利用和转化。

第11篇

异地创业,本已十分困难,更何况是异国创业?

是什么原因,让Rita的VISM如此受到认可?

“也许是对音乐的热爱吧,在我的眼里,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或者工作,也不能用事业来概括,音乐应该是每一个人与世界沟通的方式。”Rita说,“这是本能,在听到悦耳的音乐时,我能从胎动中感受到宝宝对于这个新奇世界的渴望。”

如果说,音乐是纽带,在未知而神奇的世界里,我们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这个层面上,所谓的创业秘诀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最初的梦想

说到梦想,Rita提到圣弥威尔的艾玛、索菲老师,她说感恩结缘老师,让今天的自己能够拥有对美、对梦想的执着,美在于内心,在于表达,在于和谐,在于价值…活出美丽绚烂的人生,初心不忘,最为可贵。

最初的梦想,也许是指引每个人内心的灯塔,即便时空、环境已经变化。

音乐之于Rita,便是这座灯塔。

尽管已经在温哥华的知名大学攻读商业管理,但是少年时学音乐、爱音乐的情结却一路伴随,一有机会,便会自己练习琴艺,也顺便教一些小朋友,由于她的亲和力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她的学生开始越来越多。

“我跟孩子们都很享受踏足音乐世界的快乐,我会让孩子们知道,音乐之中除了旋律,还有色彩、温度、情感,让他们在演奏的时候,去表达这些,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将这些色彩、温度和情感传递到生活之中,让他们变得更加受欢迎。” Rita说,“我意识到,商业管理不一定要每天像OL(Office lady)那样穿梭于写字楼里,音乐其实也可以成为商业的一种模式!”

2009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她,开始理性的分析市场,她发现,在西方家庭中,钢琴以及古典音乐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对于华人家庭来说,音乐修养也非常受家长重视,都会让孩子学一到两种乐器,“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市场非常大。”Rita对自己说,也更坚定了她将商业与音乐结合起来的信心。

不一样的自己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上天的眷顾,我遇见了我的俄籍合伙人Eugene,他是加拿大最好的公立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的钢琴系的教授。”Rita说,“我们的想法几乎是一拍即合,我们决定创办温哥华国际音乐学院,他出任校长,负责专业教学,我则负责运营工作。”

万事开头难,在Rita的创业历程之中同样不例外。

乐器以及教学硬件是保证教学品质的重点,而资金是有限的,于是在装修方面,他们每一分钱,都要花到刀刃上。

“在加拿大,最贵的是人工,我们所有的装修材料,都从中国采购,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解决。”她说,“记得有一次,我去海关接国内发去的隔音棉,海关的工作人员都不敢相信,一个娇小的亚洲女孩,居然能开着租来的加长大卡车,独自来接装满整车的货物。”

Rita笑言自己在学院装修的时候当过刷墙工,在开业后的一段时期内,既要当前台接电话,还要当老师教课,做会计收款……但是一旦回到音乐的世界,追求音乐梦过程中的疲累仿佛烟消云散。

这也许是所有创业者都会经历的过程,也是他们都会有的感受。

“遇见不一样的自己,不仅仅体现于创业历程,还有圣弥威尔的艾玛、索菲老师在塑造个人风格方面对我的帮助。”Rita说,以前的她,喜爱时尚,但是由于个子娇小,往往容易迷失自己,被湮没在人群中,“圣弥威尔帮助我挖掘内在,建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我发现,时尚不止是看品牌看流行,更要用情感诠释。”

唯一能让我们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是对生命的热爱。

音乐中的大世界

“你不是在简单的教孩子一项技术,而是音乐中的大世界。”在采访中,Rita反复强调这一点。

音乐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机械化的临摹复制。

“在VISM,我们的老师不止是教你熟练的弹出一首钢琴曲,更要跨越时空带你走进作曲者的身边,感受他创作时的心情、环境、氛围以及身边发生的故事。因为演奏技巧是可以练习的,而情感的表达则需要心的理解。能培训的是技能,而能学到的,是一种世界观,加拿大的音乐考试会不一样,除了演奏考核之外,还有乐理考核,我们的教学,也一以贯之。”她说,“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孩子其实是讨厌机械化重复的,轻松愉悦、带有知识探索性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可。”

此外,VISM带给孩子的,还有外面更广阔的音乐世界。

每一位学员在这里,都会有一套定制的发展规划,由专门的顾问团队负责,跟踪他们的学习进度、各种赛事、交流活动报名、参赛,不少孩子已经参加过俄罗斯国际艺术节、美国大师班等大型音乐交流盛事,眼界、阅历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提升。

“当音乐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技法培训,你会蓦然发现,对于孩子来说,这个音乐世界变得宽泛而神奇。”细致而认真的教学方式,让VISM深受欢迎,短短数年,他们就在温哥华另外开出了5家分校。

除此之外,VISM的版图还拓展到了演唱会方面,这么多年来,他们主办了陈奕迅、那英、张震岳、飞儿乐团、李云迪、曹格、刘谦等明星的演出,最近更是为大家带来了周华健、莫文蔚两位巨星的演唱会,以及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在多伦多的演出。

从音乐教育到音乐交流,再到演艺事业,Rita和VISM已经打通了“任督二脉”,目前他们在国内的第一所学校VISM维智音乐机构将落地于文化气息浓厚的武汉,并开拓国内市场。

“国内音乐教育市场缺乏执牛耳的品牌,低层次竞争比较普遍,机械化的教育并不能为孩子带来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这也是VISM进军国内音乐教育市场的初衷。”Rita对自己的每一步都充满信心,在接触到圣弥威尔艾玛、索菲老师之后的她,每天都会为自己的宝宝祈祷,也更坚定了自己用美育教育回馈社会的决心,“音乐是我们与世界的沟通纽带,也是我们向这个世界表达善意的方法,它是一种本能,代代相传。”

第12篇

关键词:关键词:高师院校;声乐教育;实习问题

对高师院校声乐教育相关专业来说,为了有效检验学生从教能力,深化学生群体对教师职业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的认识,对高师学校的学生实施教育实习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实习能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帮助学生向着教师身份转变,掌握教育教学活动的技巧,从而丰富学生的教学经验,促进高师院校声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

一、高师声乐教育实习问题反思

对于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提升实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部分高师院校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探索,实习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相关院校也为声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习条件。但是在实际组织开展实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实习教育活动的开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优化。深入解析,当前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方面。其一,高师声乐教育实习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声乐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对本科、硕士等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了差异化的培养目标,但是在目标的协同方面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本科与硕博培养目标设置的连贯性不足,也无法突出声乐教育的特殊性,甚至会对本科学校声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产生消极影响。声乐教育专业实习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无法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效化培养[1]。其二,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教学模式的选择缺乏科学性。没有结合不同中小学学生的声乐学习需求,制定差异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习教育实践中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创新型教学的重视不足。在开展声乐演唱指导和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教学内容单一,仅停留在气息、胸腔共鸣、稳定喉位、高位置声音等方面的问题处理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经验培养受到严重制约,这会降低实习教育活动的综合效果。其三,音乐课程结构缺乏科学性。部分高师院校声乐教育实习方面课程结构的安排与当前培养目标不契合,造成在当前课程结构下,声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仅能够掌握声乐演唱方面的技巧,无法针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会造成学生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特别是在实习实践课程方面,教学比重不足的问题明显,会制约高师院校声乐教育课程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化推进。其四,高师院校声乐教育实习管理存在局限性,实习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管理模式的制定以及管理效能的提升效果不够理想,无法结合需求变化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基地声乐教育实习管理进行优化和创新,对实习管理工作的科学稳定开展产生消极影响,也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对声乐教育专业实习活动的科学化开展也产生了制约作用[2]。鉴于此,要正确分析当前高师院校声乐教育实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深入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对教育改革方向进行明确,促进实习教育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二、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改革创新的措施

在对高师声乐教育实习存在问题形成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为了促进教育实习活动优化开展,真正发挥出教育实习的作用,不断丰富学生的实习经验,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音乐教育的后备力量,高校及相关教师应针对高职声乐教育实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完善的实习教学改革措施,推动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系统的优化[3]。下面,笔者就针对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改革措施进行系统的探究。

(一)明确高师声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目标对教育行为有引导作用,对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能正确地指引人才培养工作方向,促进培养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新时期,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具体工作要求,应该对高师声乐教育本科培养工作的总体目标进行确定,即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建设实践中,在教育改革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结合我国高师本科院校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新时期积极组织开展实习教育活动,能为基础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并能促进师资力量体系的构建,提升高师声乐教育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高师声乐教育实习目标的设定方面,要转变传统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联合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作为导向、持续改进高师声乐教育质量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课程设置活动和实习教育活动进行优化调整,确保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活动能实现基地与学校的有机合作,形成完善的、严格的教育模式和考核体系,对考核方法进行创新,确保在高师声乐教育实习工作中对学生的实习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促进教育综合影响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高师声乐教育实习目标的设计应该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相吻合,能促进声乐教育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确保学生的声乐教育教学技能、音乐实践活动组织规划技能得到有效训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活动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科学系统推进提供坚实保障[4]。

(二)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

新时期高师院校在全面推进声乐教育实习活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实现高师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主要目标,应该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心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从传统的过于关注知识性的中心向着能力培养的教育工作中心转移[5]。结合知识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推进高师声乐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高师声乐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也从传统简单的知识传递向着探究性学习的方向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此模式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能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全面系统的发挥。在学生对系统知识内容形成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科学引入探究性和讨论性学习活动,启发学生对相关音乐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从而优化创新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课堂中心教学理念分析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探究性课堂的关键要素就是能启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提问,并且有效地提问。对高师声乐教育活动来说,有效的提问能启发学生对声乐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教育方面理论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应用音乐教育理论解决相关问题[6]。例如,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涉及“中国声乐发展的历史沿革”的课程内容,教师尝试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设计适合学生分析和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声乐知识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探究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而对我国声乐发展史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选取中国先秦时期声乐发展历史,导入声乐起源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我国历朝历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情况,组织学生了解并反思历史,对声乐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形成全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实习实训课程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对我国声乐文化形成全新的认识,能在未来教学中导入民族声乐知识内容,强化学生的教学适应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问题解析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辅助学生对中国声乐发展史涉及的问题以及作品创作等进行分析,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对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还应创造性地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更为重要的是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进行培养,激发学生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未来参与声乐教育的过程中能主动针对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进行创新,实现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声乐教育人才的目标。同时,将探究性教学作为声乐教育实习教学的基础,还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进行训练,使声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养成不断学习、终身探究的意识,从而在未来更好地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服务,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7]。

(三)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高师院校声乐教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声乐教育实习的系统推进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在当前课程结构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要重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优化课程结构,保障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教学活动能优化开展。按照教育部关于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提升课程质量的要求,现阶段高师院校声乐教育相关专业在开展教育实习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在课程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做出相应的探索,但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多元课程体系建设相对较为迟缓的问题仍然存在,会对新时期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活动的组织推进产生消极影响。在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方面,一方面,要尝试引入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按照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融合的方式对高师声乐教育实习课程进行优化,并且在组织开展实习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慕课、微课等课程模式的作用为实习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补充,方便学生按照自身参与实习实训的情况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习效果进行系统的优化,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高质量开展。在具体开展声乐实习实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儿童歌曲作为主要教育内容,按照声乐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在声乐实习实训环节能掌握正确的呼吸、共鸣和咬字技巧,夯实学生声乐基础,对学生声乐演唱能力进行强化。另一方面,要将在高师声乐教育实践中促进科研成果向着教学内容转化,在声乐教育实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掌握声乐教育专业领域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合理化应用,有效促进实习教育活动优化开展。在此基础上,还能对学生的学科研究意识进行优化,引导学生在实习环节综合应用文学、美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针对音乐教育进行研究,突破学科限制和时空限制对声乐育改革形成全新的认识,从而发挥教育实习引导的作用,使学生在声乐教育领域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提升教育活动的整体质量,确保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活动能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现实需求。例如,为了引导学生在实习实训环节对声乐作品进行赏析、解读和演唱,加深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教师可采用创设声乐演唱教学情境的方式,挖掘声乐作品的情感,并采用实体实训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对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以及所营造的意境进行细化分析。如此,就能有针对性地处理当前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能为我国声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储备青年师资人才[8]。

(四)系统推进声乐教育实习管理

声乐教育实习活动的高效开展与实习管理工作的系统推进存在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教育部提出要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活动中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实习运行机制改进创新、对实习过程管理进行优化、提升实习效果的情况下,新时期要想促进实习教育质量得到持续提升,优化创新高师声乐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就要从实习管理入手,制定完善的声乐教育实习管理方案,为高师院校声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推进提供重要的支持和辅助。其一,积极开展高师声乐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高师院校声乐教育专业不能在高师院校中孤立存在,需要将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发展的土壤,如果与基础声乐教育脱离,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会陷入发展困境。因此,在高师院校声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基础声乐教育实习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学校应为声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到中小学参与实习的机会,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实习和训练,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方便学生按照评价结果对自身学习方向和能力训练方向进行调整,能进一步优化高师院校声乐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综合效果,提升声乐实习基地建设水平,使中小学声乐教育实习基地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9]。其二,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声乐教育实习教师的指导水平。高师声乐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基本上包含校内及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在音乐院校组织学生参与实习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实习声乐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教育引导,让学生掌握教案写作、课堂设计和课堂方法创新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在丰富理论知识的支撑下参与实习活动。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一般是具有丰富中小学音乐教育经验的教师,他们能在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化应用,帮助声乐教育专业学生逐渐完成实习任务,能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声乐教育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在优秀师资的保障下,高师音乐教育实习活动能高质量地开展,教育指导的综合效果也能有所提升[10]。其三,完善实习评价机制,多元化开展评价活动。对高师院校声乐教育专业实习生培训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价,能综合发挥音乐学校教师评价、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实习基地中小学生评价的作用。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对学生在实习方面的表现、声乐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声乐道德素质情况等进行评价,能确保声乐教育专业学生对个人发展潜能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身在实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定位,并探寻合适的方法不断改进,在实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从而对高师院校声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进一步优化。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师院校声乐教育来说,有效组织开展实习教育活动能为学生群体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使音乐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加深对相关实习问题的学习,能深入探索教育改革方面的具体问题,践行所学理论知识和声乐教育改革政策,在积累丰富音乐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形成全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声乐师资力量,为未来我国中小学声乐教育活动的优化创新开展提供师资保障。参考文献

[1]赵雪薇.小学歌唱教学对高师声乐教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刘可英.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反思高师声乐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16 (19 ).

[3]沈昱君.高师声乐学习特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李薇.高师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5]李晨曦.试析高师声乐教育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D].武汉音乐学院,2013.

[6]郑茂平,石欣宇.音声相和的盛典――“全国高师声乐研究生培养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高师声乐学术委员会换届会议”综述[J].歌唱艺术,2013 (2 ).

[7]叶倩.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0 ).

[8]静文佳.声乐教学改革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