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10:3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孩子国学启蒙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蒙学教育;呼唤;经典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注重启蒙教育。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更是不乏优秀的启蒙读物。其中最为优秀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这些都是蒙学经典。这些经典汇集了古代众多圣贤的智慧,融汇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中传统的中华美德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宣扬。这些蒙学经典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是广为流传的著名读物。特别是《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全世界儿童启蒙教育的标准教材。
陶行知说:“对一个人道德启蒙不能错过最佳时间,那就是六周岁前后。”如果让孩子错过了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岂不成为孩子的悲哀,成为教育的悲哀吗?为什么不把这类国学书籍作为孩子启蒙教育的必备教材,让国学走进教材,走进孩子,走进我们的思想,让孩子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规范与做人的标准。
这段日子,我迷上了国学书籍,读了《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书籍。读着这些国学经典,我有了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在感悟古典魅力的同时,也让我感触颇深。
昔日我听闻的一幕幕在眼前闪过:曾有一位大学教师他从来都是走楼梯上下楼,有一天他因为有事耽搁了,但必须赶上六楼给学生上课,他只好选择坐电梯争取时间,可是挤在电梯里的学生竟把他挤出电梯,无奈地他只好快速跑上楼,看着这位气喘吁吁的师者,他的学生竟无一点愧意;曾有一个大学生,老师让他谈《红楼梦》,他却反问老师:“老师,这样做会有什么经济效益呢?”曾有一位长者坐在车里,当有一位老人上车时已无空座。他环顾四周,所有人中他年龄最长,其他人没有一人起身让座,所以他站起来给老人让了座。这时坐在窗边一个女孩眼望窗外自言自语道:“什么年代了还有人让座,也没人给你录像!”老者一脸的无奈,满心的痛……有多少这样的孩子,他们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爱心、缺乏感恩之心,甚至也没有基本的礼仪概念。又有多少这样的人他们一味地崇尚金钱,追求享乐,却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诚信与道德底线……当这些成为一种现象,一种风气,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当我们只是慨叹,只是抱怨时,难道不应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吗?反思症结之所在。
中国一个泱泱大国,一个文明古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缺失了什么?又忽视了什么呢?又该去责怪谁呢?责怪老师吗?老师们会委屈地说:“我们每天呕心沥血,苦口婆心,为教育事业倾尽所有!”责怪孩子吗?孩子们会委屈地说:“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是啊,为什么在教育被高度重视的今天,反而让我们有些痛心和失望,我想我们是否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教育?今天我们是否应更重视启蒙教育呢?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以立志做人为首要目标,以伦理教化为类型特征。强调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良好习惯养成。《易经》云:“蒙以养正圣功也。”说明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教育的重要性,中华文化经典的学习对于儿童爱国情感的培育、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又是潜移默化的。传统蒙学文化给人最大的影响,源于古人、古典教育对儿童心性培养的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有多少文化瑰宝,有多少精髓应该去学习与传承,可是我们的教育却恰恰缺失了这些最宝贵的东西。像《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都是孩子启蒙教育非常好的教材。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这些年来,花样翻新、名目众多的启蒙教育更是层出不穷,被家长所接受运用,不断完善着我们的启蒙教育。
我应该让这些经典书籍走进课堂,走进孩子,走进每一颗纯洁而渴求真理的心灵。虽然他们错过了道德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但是我相信错过花开的孩子,同样能收获春天的美丽,因为他们没有永远停下追逐的步伐!我感受到了孩子快乐成长的欣喜,我看到了一名老师在芬芳的桃李下美丽的转身!
今天的教育呼唤启蒙教育,呼唤一种永远不能遗失的传统与美德。
今天的教师呼唤启蒙教育,呼唤永远不能忽视的精髓与素养。
今天的孩子呼唤启蒙教育,呼唤一种精神寄托与行为规范。
这不是盲目的呼唤,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之处为我所用。这不是盲目的照搬,适应社会发展,适当评论引导,真正发挥国学的作用与美丽。
宝贝,亲子国学时间到
8岁的嘟嘟虽然年龄不大,但与国学经典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晚餐后的半小时,都是专属她与爸妈的“亲子国学时间”。每晚19:30,一家三口围坐在沙发上,共同阅读图画精美的幼儿版《三字经》《弟子规》绘本,或是观看动画版《中华德育故事》。
关于国学启蒙,嘟嘟爸有一套自己的理论:现在物质生活丰富,孩子难免任性、娇气,让女儿诵读传统经典,是希望她能收获良好的品行。从5岁开始,除带女儿每晚“亲子国学阅读”之外,嘟嘟爸还给她报了水墨画和书法兴趣班。比起钢琴、芭蕾这些西方文化艺术,国学启蒙的写写画画更容易让孩子有兴趣。特别令爸妈骄傲的是:经过书画熏陶,嘟嘟已出落成文静、乖巧的小淑女。
启蒙门道:言传身教
有调查显示,78%的家长表示只要有机会就会让孩子接触、学习一些经典国学。然而,不少父母只重视孩子的背诵成果,并没有将国学经典中的规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比如,《弟子规》中有言,“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是教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回家后脱下的衣物要放在固定位置,不要乱扔乱放。如果平常爸爸妈妈也能够这样以身作则,则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继续!反复不厌地朗读
星星两岁半的时候,谭女士想对儿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她采用了反复诵读的方式,无论多忙,每天固定20分钟,星星在一边玩,谭女士就在旁边大声朗读。多数时候,星星都不理妈妈,只是偶尔过来看两眼。谭女士发现:开始朗读的10分钟,是星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越到后面他听得越心不在焉。每当这个时候,谭女士都告诫自己,不要急功近利。她一点一点地增加内容,从一行到两行,一遍两遍三遍……果然,当阅读积累到一定量时,星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从听妈妈读到跟着读,再到自己读、背诵……在谭女士坚持下,4岁的星星能背得出《弟子规》《三字经》的大部分内容,还能背一些简单的唐诗和童谣,且没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和负担。她觉得自己的心愿已经实现。
启蒙门道:边玩边学
结合孩子的天性,国学教育可以适当“游戏化”,即让孩子边玩边学,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学习。像很多童谣、儿歌版的《三字经》,可以让孩子学唱,加上舞蹈动作,孩子一定会充满兴趣;民俗绘本阅读、角色扮演、亲子手工、书画民乐赏析,则能加深孩子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
熏陶,随时随地地熏陶
3岁的嘉琪最爱无理取闹,妈妈爸爸下班回家,累了,和衣而卧,不一会儿就睡着了。这时候,妈妈对嘉琪念起了《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告诉她这说的就是9岁的黄香关心、照顾爸爸的事。妈妈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嘉琪听得十分入神,主动将毛毯盖到了爸爸身上。嘉琪主动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妈妈在夸奖的同时,也不忘讲起《弟子规》中的“泛爱众,而亲仁。”“凡是人,皆须爱,天地覆,地同载”,鼓励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给身边的人一分真诚的关爱。渐渐地,嘉琪受国学经典影响颇深,懂礼貌、谦让又有爱心等这些优良品质已经深深印入她的心里。
关键词: 国学;幼儿国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90-01
一、何谓国学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国学的范畴很广,既融入了诸子百家为主体的儒学思想,又以《四书五经》为划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既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载物”、“和为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等人生指南的义理和修身养性的准则。
二、幼儿期国学启蒙的优越性
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自0岁开始发展,1——3岁即有明显的发展,3——6岁发展更为迅速。利用幼儿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幼儿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无知晓,这难道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国学启蒙从幼儿时期开始,还因为他们拥有两项得天独厚的本钱,一曰“德性净、记性强”,二曰“时间充裕”。
三、如何开展幼儿国学启蒙教育
1、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国学水平。教师要向家长及幼儿推广国学,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国学知识。可通过查阅资料,组建国学评鉴小组等方式,努力提高自己对于国学的认知水平,了解、背诵或熟读国学经典作品,并且掌握教幼儿背诵的方法,并学会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教育。
2、重视宣传效应,引起社会关注。通过每天播放《弟子规》、《三字经》等视听光盘及教室环境周围布置展板等形式,让幼儿及家长初步了解幼儿园国学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幼儿园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及《家长园地》宣传栏,向家长宣传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国学对幼儿人格、道德品质、情操、精神风貌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要制定科学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1)开展国学启蒙首先要有计划,在不影响孩子正常活动同时,选择适当的时间,以游戏、故事、儿歌等多样化的形式,在集中教学或分组或个别的进行。在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先养德,再启智。在学习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的获取新的知识和理念,所以要求老师在尊重幼儿天性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还是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引导能力,以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 (2)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简单易懂。幼儿期孩子的思维直观形象,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选材上要精练,要通俗易懂,最好配有图画,便于幼儿理解,内容要少而精。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诵读,内容丰富,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懂得了孔融让梨的道理。在游戏活动中,有的还模仿有些精彩的故事。
4、家园紧密配合。国学经典要成为有用的东西,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如果单靠孩子的机械记忆的话,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尤其是那些关于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教师、家长和幼儿的三方互动式教学才能实现。在学校老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家里父母要督促孩子“亲师友,习礼仪”。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他们几乎是家里的小霸王。要改变这个现状,现代家庭更要重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加强德育教育,教会他们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做一个诚信、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不需要孩子背诵的多少内容,而是看孩子做到没有。
“好读书,不求甚解。”请诸位家长牢记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们不要求每个经典孩子都能理解,只希望在孩子记忆里有美好的东西,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体会。
四、幼儿国学启蒙的意义
1、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奠定德育基础。国学经典有很多是圣人君子的感人故事,读圣贤,晓礼仪。在大力提倡德育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先人的事迹教育祖国的未来,让幼儿受到启示,学习好的典范,摒弃坏的习惯,大力提高幼儿的德育水平。
2、有效并且极大限度开发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通过国学启蒙来开发儿童的记忆能力是非常不错的,大家都知道人的右脑是主管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大家拼命的想开发孩子的右脑潜能,在此入手岂不一举多得吗!儿童之所以能够轻松简单地记住国学经典,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典中高度浓缩又相对关联的思想体系,国学经典中的词汇是大量的,在语言上又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包括对人生、世界及至宇宙的智慧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古人真是深远的生命体验,但在文字组合时,都是用简练的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有趣的音韵感。
一、 国墨书香,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因此我校在环境教育这方面精心构思,让国学的点点滴滴渗透于学校的每个角落和教学实践之中,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特点。
(一) 让每一面墙会说话,能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学校充分利用楼层长廊做文章,在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经典古诗文、成语故事、名人名言、二十四孝图、弟子规、论语、三字经和学生自己制作的诗文配画、书法、国画、剪纸等作品。书写漂亮的古诗文,吸引着学生们的脚步,这是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学校的围墙是一条“传统文化长廊”,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上具有重大贡献、重大影响的人物和文化精粹、传统节日等,可谓“上下五千年,浓缩这一廊”。这百米“传统文化长廊”已经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每逢课间,学生们三三两两驻足观摩、讨论,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古人精神鼓舞自己刻苦学习。
(二) 让每一个橱窗能宣传,可欣赏
学校的每一个橱窗都是宣传“课堂”和展示学校特色的主要阵地。在校门口最显眼的宣传栏里,我们向大家展示的是国学启蒙特色教育掠影和“诵读之星”排行榜,操场东侧的四个橱窗是“国学小书院”的活动展示阵地,教学楼通道的三层橱窗分别展示学生的书法、国画、诗配画作品。我们充分利用好橱窗,增强校园文化对全体师生的感染力,使橱窗成为展示学生素质特长的有效载体。
(三) 让每一个教室求创新,展个性
教室环境是教育孩子的又一重要阵地,我们力求体现班级特色。每个班都以古代诗人来命名,并以此诗人为专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从中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作品,领悟诗人的精神品质。班级中除了诗画、诗文,还辟有诗园来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如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等。在如此浓郁的国学氛围中,学生们有的轻声朗读,有的模仿字体,获得了丰富的学习生活空间。
(四) 让每一种资源可利用,显特色
我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校园环境资源彰显我们的国学特色。校门正对面以书本形状展示“读千古美文 做少年君子”字样的雕塑,教学楼和综合楼之间的花坛正中心的一块巨石上镶嵌着“博学博爱”的金色大字,花坛葡萄架下(我们称之为对诗廊),悬挂古诗词名句供学生们课余对诗,校园的上下课铃声播放古典优雅的古筝演奏曲……在这充满古诗意韵的书香校园里,国学经典真正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 多种载体,开展典雅的国学活动
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国学启蒙教育为基础,积极探索有效途径,通过“读经典”“听经典”“看经典”“写经典”“讲经典”“唱经典”“画经典”“评经典”八条渠道,让学生感受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素养。
读——我们利用早自修、课前、诵读课、课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晨读、路读、夜读。诵读形式多样,或轮诵,或配乐朗诵,或游戏中背诵,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欣赏,在诵读中成长。每当晨读钟声响起时,我们的学生在国旗下齐诵中华古诗文,每当经典上课乐曲铃声响起时,我们的学生会自觉进入教室背起古诗文,每当下课路过古诗文长廊时,我们的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着中华古代美文。
听——利用午间时间,红领巾广播站播放古诗文,供学生欣赏;开设“国学之声”诗文小广播,由学生朗诵、赏析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教师通过网络下载优秀的古诗文诵读作品,让学生聆听、模仿,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看——通过文化长廊、诗文图展以及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电子屏幕每天以滚动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每周一诗”;教室黑板的一角开设“每日一句”栏目,学生上课前总要先读一读、看一看栏目中的古诗词名句。就这样,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住。
写——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还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儿童诗,通过“紫竹园诗会”、手抄报、广播台推荐发表等,给学生们提供抒写生活、抒写感受的舞台,激发学生们创作文学的爱好和欲望,发现培养一批“小文人”“小作家”。
讲——让学生交流体会,辨明道理,利用“班会课”开设古诗文论坛、讲成语故事、举行古诗接龙赛等,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国学底蕴的舞台。
唱——在诵读的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他们记得更好,开展歌唱古诗文的活动。如孟郊《游子吟》、苏轼《大江东去》等古诗词歌曲,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去唱古诗文,或请音乐老师给古诗文谱上好听的曲调,或在游戏中编成歌谣,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诵读经典的乐趣。
三、 身正为范,打造儒雅的教师队伍
要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教师首先要具备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面对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还必须具备民族文化的素养,如国画、武术、剪纸等艺术。我校积极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自觉将国学启蒙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校本研讨,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研讨、实践活动研讨、诵读效果研讨等等,形式有公开课教学、论文交流、汇报演出、竞赛评比等。学校不仅请专家来进行指导,同时还利用一切机会,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为了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鼓励每位教师练毛笔字,背古诗文,参加以“与经典同行”为主题的古诗文朗诵比赛。
四、 学文约礼,培养文雅的少年君子
关键词:古代;蒙学教育;历展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41-03
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中国文化早就意识到启迪儿童心灵和智慧的重要性。蒙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文王所著的《易经》,其意思为若在蒙昧无知的时候,认真学习,修养正道,便可成就圣人之伟业。从字面上看,蒙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启蒙文学。后来人们才渐渐将其与儿童的启蒙学习相联系,故蒙学之教导儿童学习是后人才赋予的意义。因此,蒙学又有“蒙馆”之意,是儿童学习的地方。在古代,蒙学教育贯穿始终,古人尊崇圣人之道,儒家之思想。儿童年龄尚小,不能明辨是非,对于社会交际礼仪多为苍白的理解。古人开设“蒙馆”进行正确的启蒙教育,教导儿童,使其摆脱幼稚蒙昧。通过教育的手段让儿童明辨是非,学习圣人之道,明白圣人之为圣,以圣人之礼仪言行要求自己。对于蒙学一词,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蒙学的含义并非如此简单。例如:有些学者认为蒙学来自于《易经・序卦》中的“蒙者,蒙也,物之维也。”针对此问题,文章将在下文进行较为简洁的论述。
对于蒙学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则认为蒙学是一种教育机构。第二种观点是将蒙学看作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第三种观点大致将蒙学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一般对于八至十五岁的孩子进行的启蒙教育活动或者是对于这些小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私塾就是狭义的蒙学。除此以外的并含有教育所需教材的,私塾规定的礼仪言行以及古代学者关于此类现象的理论著作,便是广义的蒙学。对于蒙学的概念,很多学者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将其囊括总结起来,其本质是一致的。本文认为:蒙学是指我国古代家庭、社会、学校对儿童进行的早期启蒙教育,又称童蒙教育、蒙养教育或启蒙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对儿童进行基础的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的道德养成教育来启迪儿童智慧、培养儿童品德,使之健康成长。教育对象是蒙养阶段的儿童即蒙童,其年龄段大致为七八岁左右或更早。从入学时间和教育程度上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教育者被称为蒙师,为蒙童所编写的蒙学读物或教材被称为蒙书、小儿书、蒙学书。
一、古代蒙学教育的萌芽期
我国的蒙学教育在殷、周时期已有记载。原始社会末期主要特征尚没有系统的教材、成熟的教法,在官方的教育机构中一般情况下是不包含蒙学教育的,所以它大多数情况下是以私学的形式出现,蒙学只能是一种私有的教育教导方式,只有少数上层社会阶层才能享受。夏商两代,蒙学读物无史料可考,唯西周有相关文章记载,相传出自于周宣王时期的《史籀篇》,东汉班固书中有相关记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此书现已亡佚。据班固所云可知该书为“史官教学童书”,属于识字教学读本一类。我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学校性质的机构成均和庠。《礼记・文子世子》郑玄引注董仲舒的说法曰:“五帝名大学日成均。”根据记载和考证,可以推论出学校在夏代时就已经建立了。到了商代,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而国学又分为右学和左学。右学在西郊,为大学;“左学,为小学,在国中王宫之东”。乡学则指的是“序”,礼乐教育成为其基本内容。“左学”和“序”属于小学性质的教育。西周时期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西周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经家庭教育后再进行学校教育。贵族子弟从小在家庭中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比较夏商两代,西周的贵族家庭教育已有较大的进步,能够按照儿童年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有自身明确的教育方向和目标。
根据《周礼》和《礼记》等相关文献的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官府教育机构就分有“国学”和“乡学”国学的主要设置点是在王城和诸侯国都,乡学的设立是按政府机构的大小分别设立的,如州设序,党设痒,而闾里则设为塾或者是校。国学里是按照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为大学与小学两级。根据家庭政治地位的不同,学生进入小学的年龄有早有晚,越贵者入学越早,反之则晚。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痒、东序、瞽宗。西周王朝衰落之际,上层建筑统治开始受到动摇,到了春秋时期,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奴隶主制度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遭受封建地主的反抗,周朝开始没落,贵族中的一部分人开始想封建地主转化,贵族官学渐渐衰退取而代之的是私人的自由讲授“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春秋战国期间,各国虽然无学校,但未尝无教育,国家有保傅之官,教育王太子,而“士农工商四民”之子,则就“父兄之教”。由此可以判断,逐渐失去政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和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后裔其启蒙教育主要依靠保傅之官,而小民后裔主要接受家庭的启蒙教育。
二、古代蒙学教育的转折与发展期
1.秦汉魏晋开始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期,以识字为主要功能
秦始皇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局面。秦国统一六国后,为巩固自身阶级统治,焚书坑儒,用暴力控制言论和学术研讨,废除了官学,也禁止私学。为使语言文字统一,秦国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新制定了学书内容,又有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合力编写的三本书,这三本书分别为《仓颉》,《爱历》、《博学》,这些书并没有使用很久。到了汉代,出现了书馆,其教师称之为“书师”。书馆规模较大,学子也是数量众多,由此可见汉代对于蒙学的重视程度,因而汉代对秦的字书进行了修正改编。这三本书在汉初又被“阆里书师”合为《仓颉篇》。此后史游撰《急就篇》,周兴嗣编《千字文》,均流传于后世。
2.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和私学是蒙学的主要教授方式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但同时又给文化学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蒙学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类是集中识字教育即以“书馆”为主要教育形式,一类为初步经书教育即以“乡塾”为主要教育形式。从蒙馆教育用书中,可以将其分类:一是识字读书,二是读文读物。在基础教学中的识字教育大部分都是使用西汉时期的教材,到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大同年间,出现了新的读物,即是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该书和西汉字书《急就篇》成为蒙学的主要读本。读文读本内容大多是简单的经书,现已无法考证其具体内容,儒家经典的《论语》以及《孝经》等书籍,其教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综上所述,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化大融合时期,国家注重教学,其中最为侧重的是经学教育,因此使得蒙学的初级读物内容多为经书。此期间,读经教育的出现,使得蒙学语文教育与口语型书面相分离向着文言型书面语言教育的方向发展。
3.唐宋时期的蒙学教育,官学、私学与家学都有所承担
唐宋时期,是史上难见的盛世之时。特别是唐朝,农业方面,手工业以及商业都很发达,政治开明,人们生活稳定社会和谐。在这一时期,精神上的需求相对于其他朝代更为重要。盛世大唐,注重教育事业,完善传统教育机制,积极发展官学,同时扶持私学,共同发展。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唐朝的教育体系较为完善,教育基础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例如:京师州县办了官方的小学,地方民间则有乡学、小学、乡塾等。另外一些士大夫还在家中设学亲自教授或者观看子孙受教。有史可鉴唐朝的政治以及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为宋元时期蒙学教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宋时期的蒙学教材也有一定的发展。唐代有诸多新编蒙学读物,例如:《初学记》、《俗务要名林》》、《杂字》、《杂抄》、《太公家教》、《蒙求》、《兔园策》、《女论语》等,影响最大的蒙学读物主要有《太公家教》、《蒙求》、《兔园策》内容独具特色,富有张力的语言,对后来的蒙学读物编写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在《蒙求》的基础上编撰出来的《史学提要》和《名物蒙求》等。另外,唐代蒙学读物的重要内容包括古代儒家经史,宋初成书的《百家姓》、宋末所编的《三字经》与前代的《千字文》构成的识字教材。唐代新编《太公家教》,适用于小孩子的道德教育。宋学家们亲自编写蒙学教材,订立道德行为规范,强化封建伦理道德,如吕本中的《童蒙训》,朱熹的《童蒙须知》、《小学》等。还有为适应科举直接或间接要求而编写的《兔园册》、《蒙求》、《书言故事》、《神童诗》、《小学绀珠》等。这一时期的蒙学教育方法依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其蒙童要跟着教师学习读书认字,通过熟读背诵蒙童读物来强化认字能力。运用“六书法”进行字形教学。写字教学与读书教学没有捆绑在一起,而是进行分开学习。唐代的书法家字迹在写字教学书里用来让蒙童临摹学习。
三、蒙学教育的延续发展与兴盛期
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逐渐鼎盛的时期,以教授三纲五常道德规范以及知识为主要功能。
元朝的蒙学教育,纵观元朝历史来看,终不过是个过渡期。从宋代蒙学的教育机制的完善和制度化向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转换,元代的蒙学教育即尊崇经书,同时也有较深的宋性思维掺杂其中。元代的教育内容较为混杂,例如:元代教材多沿用前代的教科书,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纳入教育范围。在蒙学教育中,朱熹也是被纳入其中的,只是要求不深入理解,而是稍稍地作为了解并且知道其内容罢了。元代的蒙学多实行“分斋教学法”,即按照学生所读的书分“班”教学。元代蒙学的主要形式是“社学”,它得到中央政府的法律认可,普遍设立,在明清时期更是风行,成为乡村民子弟接受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机构发展到明代达到鼎盛。明代蒙学在办学体制上官学、私学并举,形式多样、种类齐全。官学,主要是社学,另有义学,也叫义塾。私学,有蒙馆、家塾等。蒙学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识字、写字、阅读、属对、作诗、作文。分为识字阶段和读经阶段两个部分。识字阶段的蒙童使用《童蒙训》、《小儿语》、《小四书》、《幼仪杂箴》、《日记故事》、“杂字”等教材;读经阶段的蒙学教育主要包括写字、背书、理书、属对和简单的阅读写作训练,选用教材为“四书”、“五经”、《龙文鞭影》、《幼学故事琼林》、《声律发蒙》等。
宋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有所改变,学术著作以及文化的传承相对比较自由化,蒙学教学在此期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唐朝一样,宋朝政府更为重视教育,而蒙学教育是重中之重。政府多次颁布时令在各地方设立小学,加强蒙学教育。宋代的蒙学根据设立的性质可以分为民间办的私学,和政府办的官学。宋代由政府办的蒙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设在京城宫廷内的贵胄小学。还有一类蒙学是由民间设立的私学。它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有的称为小学。宋代的蒙学教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写蒙学教材的经验,并且开始出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课本,从内容上看大体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综合性的,以识字和常识教育为主。《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综合性蒙学教材。第二类是道德教育类的蒙学教材,这类教材是专门为培养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社会里修身处世的态度而编写的教材。主要包括: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陈淳的《小学诗礼》等。第三类是历史教材与历史故事书。第四类是诗歌教学的教材,如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以及《神童诗》、《千家诗》等。第五类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以宋代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为代表。
回顾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我国的蒙学教育最早出现在殷、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汉以后由于经济政治的原因,蒙学的地位逐渐抬高,蒙学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官办教育机构中一般不含蒙学教育,所以它大多以私学的形式出现。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随着历朝历代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蒙学教育体系逐渐趋于成熟,然而,我国古代蒙学的发展历时数千年,笔者凭个人之力无法在短期内对历代蒙学的情况逐一翔实记录。但同时笔者根据客观事物存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就蒙学发展情况作为突破口,见微知著,找寻出一些规律性因素。既充分肯定前人探索规律的意义,利用前人的经验,也正视其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今日学前教育的教材、教法等研究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构想与方案。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92.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国学经典是最有价值的书,它们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精华;国学经典是文化教育之根、是民族的精神家园。诵读经典,将生命再创力贯注于蒙童的每一个细胞中,唤醒祖先蕴藏的智慧,直通人性本源,开发无限潜能。经过对先辈成果的“回忆”,进而内化、启发、传承、创造,从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国学文化,我中心购置了几百套大字拼音版教材,请专人设计了室内环境,并购置了全新仿古桌凳,精心营造出“学堂”的古文化氛围。聘请了在职语文教师志愿者义务加盟,共同推进国学启蒙教育,协助蒙童培养道德、开启智慧、积蓄正能量。
我们的“经典伴我成长”国学诵读班于今年五月正式开班。从《弟子规》、《孝经》开始读起,将来会逐步引申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诗经》、《礼记》、《黄帝内经》、《易经》等重要的国学经典。要求学生每周末在活动中心集中诵读2次,共3个小时,风雨无阻,日常在家每天坚持诵读半小时,磨练孩子的韧性,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每部经典在诵读过程中都辅以音乐、名画、书法、茶艺的欣赏来陶冶情操。
在孩子诵读经典的同时,家长们也要参加每周一次的“家长课堂”,学习有关国学经典的理论知识,践行读经解经、畅谈读经体会和交流育儿经验等。学堂以“学生诵读经典,家长力行经典”为方法,以“读经典,修定力,开智慧,成圣贤”为目的,让孩子在读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家长在陪伴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共建幸福家庭,共创和谐社会。
课堂上,孩子们坐姿端正,静心读经,欣赏古乐,修身养性;生活中,由家长陪伴每天在家读经半小时,享受亲子共同成长的和谐氛围。
经过四十多天的坚持诵读,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然能够背诵《弟子规》,有的孩子已经懂得在生活中践行经典:“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在读经孩子进步、成长的影响下,在读经氛围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我们的国学班,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了我们的国学诵读队伍。今后,中心将继续坚持我们的公益事业,在“传承中华文化,诵读国学经典”这条大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十余年创业成就国学馆
在阿勒泰路一所社区里,我们寻到了这家国学馆,院门上苍劲古朴的变魏书写着“永杰国学艺术馆”七个大字(后来我们才了解到该馆馆长的先生邵永杰乃新疆著名国画家),院中四周栅栏上爬满了藤蔓,像是围着绿色的屏风,进得前厅,便见走廊里挂满了从“四书五经”中选来的格言警句,显得古香古色。馆长何婉凤笑容可掬地迎上来,寒喧几句,她说还是先去教室看一下学生吧。
推门进去,刚才还是童声鼎沸的“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读书声,顿时鸦雀无声了,老师说:“同学们,伯伯,阿姨来看望你们了。”20个四五岁的小朋友“刷”地站立起来,双手合拢,两肩前倾,行了个90度的鞠躬礼道:“伯伯、阿姨好,伯伯、阿姨辛苦了。”让我看到孩子们的知礼和聪慧。孩子们坐下来,又开始了童声鼎沸的念书声。
我们站起身正要回走,孩子们又站立起来90度鞠躬说:“伯伯、阿姨走好,伯伯、阿姨再见!”孩子们如此周到的礼数让我们感慨不已。
十几年前何婉凤丢下了昌吉一家幼教工作来乌鲁木齐市打拼,办起了一家私立托儿所,自治区总工会选拔5名再就业成功人士在全疆巡回演讲,何婉凤就是其中演讲最为精彩的那位。
这种不期而遇让采访的话题更加随意而广泛。何婉凤告诉笔者说,她1990年从昌吉教育学院幼教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昌吉一家幼儿园教语文和音乐,1997年辞职来乌鲁木齐市办起了私家托儿所,2002年开始教授国学,今年申请成立国学艺术馆,并被有关部门正式批准。
我问,是什么思想指导让你办起国学的?何馆长说,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华子孙不会、不懂,不仅是最大遗憾也是愧对祖先和后人的,为弘扬中华文化尽微薄之力是我此生最大的愿望。盛世尊孔,乱世反孔,这是一条规律。今天我们欣逢太平盛世,而孔老夫子是世界公认的思想家,教育家,半部《论语》定天下嘛,舍者其谁?加之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因溺爱养成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等毛病,假如不用《弟子规》规范他们的行为,就很难成为一个好学生;不用《孝经》教育他们,就很难做到孝敬老人、赡养父母;不用“仁者爱人”的核心理论诱导他们,就很难处理好同事关系,也就很难形成和谐社会了。小平同志在谈到学习电脑时曾经说过“要从娃娃抓起”。而树人更要从幼苗时树起。
何馆长继续介绍道,给孩子们一碗水,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为了教好孩子,她曾三次去安徽庐江国学文化基地中心向净空法师学习孔子的“礼”和“乐”,开发自己的行为教育。并投资了一笔钱,买了4台古筝,专门招聘了会弹奏古筝的老师。目前,何婉凤和她的音乐老师都能操筝熟练地弹奏《春江花月夜》《春郊试马》、《十面埋伏》等名曲。为了提高师资水平,国学艺术馆还从社会上请来国学专家讲授《道德经》,邀请乌鲁木齐美术家协会专家教授“文房四宝”的使用,并请来乌鲁木齐市围棋协会的高手教授围棋,大大拓宽了老师们的传统文化视野。
从孔学观念看,国人最为敬重的该是“天、地、君、亲、师”。而对孩子来说,“亲”和“师”又是生活中最亲近的人,因而必须培养孩子们对父母的孝敬和对老师的尊敬。于是何婉凤教育孩子说,自己的生日便是母亲的受难日,这天不是向父母索要什么,而是要为父母做件有意义的事。逢到何婉凤生日这天,她便将自己的母亲请到学馆,扶上高椅,让孩子们亲眼目睹馆长是怎样向母亲行三叩九拜的大礼的,并听她口诵母亲大恩大德的养育之恩。全馆老幼无不动容。
《弟子规》教育孩童懂礼貌
凡是进入永杰国学艺术馆的学生,都要从《弟子规》学起,配合学习《三字经》、《孝经》、《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还开了《笠翁对韵》的课。即“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长空……”是创作古体诗的启蒙教育,对于私塾旧学来说它可能相当于二年级。而在今天,初中生未必能学得好。譬如说《七律》诗中的第三句要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句要和第六句对仗,《笠翁对韵》便讲的是“对仗”的学问。孩子的第一节课便是熟背《弟子规》,这是基础的基础,让那些独生子女的“小皇帝”“小公主”尤其是“小霸王”们,首先要规范成为“好孩子”或“好学生”。
红庙子派出所古丽莎拉,一位干练而英武的女民警对笔者说:我是哈萨克族,有两个孩子,儿子叫阿尔曼,小时候很淘气,男孩子嘛,我也没太在意,到了进托儿所的年龄了,我认为选个好幼儿园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要,于是我抽时间到近处几所幼儿园做了实地考察,发现这所幼儿园除了老师们都是毕业于幼教专业外,教的课程也挺有学问,很有特点,我决定把儿子送到这所幼儿园来。3个月下来,儿子变得像另外一个孩子,不仅变得特别乖巧懂事,还学了一口流利的汉语。一次孩子得了流行性感冒,我只好带他到办公室去。他那时才4岁,见了我的同事,双手相扣,恭恭敬敬地行了个90度的礼说:“叔叔好,我来打扰您了。”他的大礼让同事们都很吃惊。儿子坐下来便认真地做功课,1个小时后向我请示道:“妈妈,我做功课有点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吗?”我说可以,他才站立起身子,在走廊里活动了一阵。下班时,我和同事们正要离开办公室,儿子又向我的同事鞠了90度的躬道:“叔叔、阿姨,谢谢您们的关照,再见。”同室的同事们都喷啧称赞,夸我的孩子太懂礼貌了。
自治区文联作家申国祥的外孙王曜汀,今年4岁,也在国学馆学习。他说外孙现在很懂礼貌,每次见面总要弓下身问声姥爷好,给他点吃的东西或买些玩具,总要弓下身说谢谢。和他玩耍,常常语出惊人,一次吃饭小姨喋喋不休。外孙说“食不言,寝不语”,小姨不知就里,问:“什么意思?”老申回答道:“这是《论语》里的话,意思是吃饭睡觉时不可以讲话。”还有一次,他爸爸喝了些酒,在沙发上躺着,外孙走进来,对着他的耳朵说:“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这是《弟子规》里的话。
老申对外孙的变化很是满意,说:“如果全国的幼儿教育都能像国学馆一样,我们的孩子不仅会掌握大量的古典警句,传统文化的回归也是指日可待。”
笔者曾担心,孩子从小学国学,会不会都教成了小大人,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和童心,馆长何婉凤说,那倒不会的,因为孩子多明白一些事理,更能明辨是非,不会一味地盲从,于是她举了一个例子。
有位家长要孩子去武术班学武术,而这个孩子是个好学爱静的孩子,他对父亲的“独断专行”很有意见,便温和地和爸爸交流说:“圣人云‘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我不喜好的事是学不好的。你就让我学书法吧,我一定会认真学的。”家长听了这“有理有节”的话,便不再坚持,欣然接受了孩子的建议。虽然事情有悖于父亲的初衷,但父子间并未伤和气。
弘扬国学从幼儿抓起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呢?笔者谈谈看法。
一、汉字激趣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领略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国学基础。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
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从形体的变化,而且到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学”字金文为“”,上面两边是两只手,表示合力办学;中间是金“爻”,表示读音;下边是个房子,房子里有个“子”,表示教孩子读书。所以,“学”本来意思是学习,引申为学校。另外,还可以科学地安排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针对现在电脑、手机流行,让学生写好字,书写端正、工整,教师面临着重大的责任。写字教学中可融入书法教学,因为汉字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美,日常教学中可每周安排一两个课时进行写字教学,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规范。
二、诗词吟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诗词的重要作用。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国学诗词进行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让学生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国学和古诗词,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可见,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三、故事熏陶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的共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粒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成语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故事给学生以知识、以梦想、以信任、以效仿、以思索、以警觉,给学生讲故事,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如“任重道远”成语解释: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教师在课堂中可这样说这个成语故事:曾子的学生问曾子:“读书人应该怎样做人?”曾子回答:“必须刚强而且有毅力!因为读书人要励志治理天下,这任务非常重大,道路非常遥远。我们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奋斗终生――正可谓任重道远!”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成语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对成语的理解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教之首,德为先。”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学经典从小学生思想教育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礼”入手,不但让学生 “知礼”,而且在养成教育中“守礼”,把“礼”的教育形成一种习惯,习为一种道德,从而使小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诸如“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国学经典中的“礼”用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如果班主任能将班级问题当作德育教育的契机,在班级问题的处理中巧用国学经典,使小学生德性与智性共同成长。那么国学经典将为德育教育开辟一片新的天地,照亮班级的德育之路。
一、学习国学的意义
1.健全人格。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国学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2.培养情操。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3.塑造品德。国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国学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能使孩子们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4.铸造精神。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经典大都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通过对大量的国学读物熟读成诵,可以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的奠定时期,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在诵读吟咏中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二、在活动中渗透国学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利用周一升国旗仪式,安排学生向先师孔子行鞠躬礼,齐诵《论语》经典,使同学们在庄严的升旗仪式活动中,了解到国学经典的重大意义。
2.大力开展古诗词、论语经典诵读活动。每节课前3分钟,每天大课间做操后,全校学生齐诵《弟子规》选段,学生放学路队,学生边走边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成为一项常态。
3.开展“中华好诗文”擂台赛活动。学校自本学期开学初,掀起了以国学经典为内容的传统文化学习。每周进行一次周赛,其做法是,学生自愿报名,在班主任、语文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年级两人参加,轮流背诵,背的最多,且不能重复前面同学背过的古诗文的学生获胜,成为擂主。擂主可以参加每四周一次的月赛,月赛采用相应的比赛方式,获胜者为月赛冠军,等待参与每个学期一次的学期诵读达人。每次比赛后,将获得小擂主的照片,依次张贴在学校宣传栏内。此活动激起了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热情,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4.通过主题班队会、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开展了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古诗文情景剧比赛,主题征文比赛,书法绘画比赛,主题板报比赛等活动。我们依据学校、学生实际举行了“班级文化活动”;结合建设书香校园举行了“书香班级”建设活动;结合校训,举行“评班训,树形象”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故事演讲活动,举办读书之星评比、手抄报比赛等。在每次比赛后,进行评比小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国学经典教育在思品课堂的具体开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思想文化
近年来,在农村中小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虽然得到了有效实施,但我们还不难发现,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极大的影响,责任意识淡薄,社会道德衰退,特别是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未成年人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营养不良,而且不同程度表现出浮躁、迷茫等心态,面对这些,我们要引起重视并尝试如何解决。
处在记忆力最佳状态的儿童,即使不引导他们记住有价值的国学经典作品,他们也会去背诵广告词、流行歌曲。因为重点不在理解,而在记忆,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小猫叫,小狗跳,猫叫狗跳好热闹”的难易程度完全一样,而前者对文化生命而言更有意义。经典名著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养和对文学造诣的训练。让儿童自小就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深不深,让儿童多念、多反复乃至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这些内容不仅会存入大脑记忆,而且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在于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所以儿童读经,选择古代圣贤的智能精华是正确的。读经儿童“有口无心”,没有考试的压力,亦不必要求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文化教育的目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与其让学生浪费时间在那些没用任何意义的东西上,不如让其潜移默化记住这些经典,这样既可以快乐的学习,又可以影响其一生,这岂不是有利无害。
一、国学经典学习打好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校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中国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记载的。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出必告,反必面。”(《弟子规》)中的“反”字,是通假字,即“返”的意思;“面”则在词性上发生了变化,这里用作动词,作“照面”解了。而不读这些幼学启蒙读物,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恐怕是很难有机会搞懂这些的。
二、国学经典学习,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思想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青少年最容易受西方思想和文化影响,一味追求个性化,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国学经典中蕴涵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既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载物”、“和为贵”等人生指南的义理和修身养性的准则。
三、国学经典学习帮助孩子了解中华历史知识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要用很少的文字将其概括实属不易。然而,《三字经》中的从“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到“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仅仅用了300 个字,就将一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比较完整地揭示了出来,实在是令人称奇叫绝。毫无疑问,小学生在诵读和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也同时学到了小学教材中所学不到的厚重的中国朝代更迭和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的知识。
四、国学经典学习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尽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但很难做到比较具体而又全面。而在这方面,我们的前人已经做了很好的总结。像《弟子规》中所倡导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读书方法,可谓至理名言,不能不知。就小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形成而言,我们在国学中也同样找到大量的教育素材。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避免那种老生常谈的简单说教,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五、国学经典教育,促进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 “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
义务教育阶段正是未成年人记忆最佳时期,如果此时能够恰当地引入国学启蒙教育,既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又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用国学经典培育优秀子女,让国学经典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意义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可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常常犯难,常常苦恼。犯难的是信息时代不良信息对孩子影响太大,苦恼的是传统道德品质在孩子身上的缺失。现在的孩子被不良信息包围着,他们的人生观与道德观在悄然改变。“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困惑。传统道德品质的缺失应该如何弥补成了许多小学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学校、老师、家长都应该为孩子提供这一类的教育环境及其资料。而最好的资料我认为是我们的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治国之本、为人之本,思想的传承。顾炎武说;“六经之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提到: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可见,国学经典历来被看作是治国之理、为人之本、做事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标准。对个人来讲,诵读经典是“明德、至善”的主要途径,即让人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倡导践履躬行的道德原则。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国学智慧,世界瞩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道德文明的底线。国学源远流长,千年沉淀以形成,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目前,旨在宏扬中华国学文化的“孔子学院”在美国等许多国家广受欢迎。
以前,中国的儿童也都是从背诵文化经典开始启蒙教育的。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古代名人,无一不是由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之、陈寅恪等近现代名人也都是因童年诵读经典奠定了文化的根基。许多有名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其儿时启蒙同样是由背诵经典开始。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具备雄厚的国学底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从小背诵《孟子》全书,日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汤川秀树,自小跟随通汉学的父亲背诵中国文化经典,尤其钟情于《老子》和《庄子》。
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3―16岁是每个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读书没有难的概念,背书没有难的概念,记忆没有难的概念,并且在这个时期,只要读得遍数多,就自然记得住,只要记得住也就难得忘;甚至读得遍数越多,就会记得越牢,他们的记忆力也越发展得好。特别是在这个黄金时期,诵读国学经典,对开发他们的记忆力和智慧潜能效果尤佳。
事实证明,儿童时期没有打好文化经典的根基,就难以培养出第一流的人才。近年来,台、港地区开风气之先,把诵读经典的教育重新推向社会,成千上万的儿童积极响应,成效卓著,令世人大为震惊!
诵读国学经典,旨在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从小就获得经典国学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汇在国学经典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启迪;让孩子们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中,学长补短,怡养美德,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国学经典的诵读将会加深孩子们对传统美德的认识,会将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会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由此可见,重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国学经典的诵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
第一、开发文化资源,吸收先民智慧。继往才能开来,学习国学,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吸收古老先民的智慧和经验,转化利用,更好的服务新时期建设。
第二、促进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重视以德治国,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弘扬社会正义,增强道德自觉,移风易俗、敦亲睦邻,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气象。
第三、增强民族自豪,树立文化自尊。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文明对话,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四、丰富人民生活,培养博雅之士。讲习传统文化,发展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视、旅游建设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培养谦谦君子和博雅之士。
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究竟有哪些好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通过经典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国学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2)国学经典诵读发展了学生记忆力。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的很好的开发和锻炼。
(3)国学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读了《增广贤文》会说话,读《幼学琼林》就是在读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笠翁对韵》为声律启蒙读物,它既能给学生一种写作格式的对韵,又传送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论语》《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