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16:07: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儒家文化的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儒家文化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达清楚的,它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值得现代人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儒家的思想文化涉及道德、政治、生活和教育的方方面面,它作为一种世俗文化,是一种关于人的文化,特别注重对人的关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其精神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概括。一是人本主义精神。就是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更多地关注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更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道德的修养的自我完善,来实现人生的价值的一种精神状态。二是内圣外王精神。主要是培养人的奉献精神,是宣扬群体价值取向和培养一种救世主的忧患意识,能以天下为己任,以社会贡献大小论英雄的忘我精神。三是积极入世精神。就是通过对外界环境的体验,从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出发,领悟到作为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所在,在生活中更注重追求现实世界的幸福生活。总之,儒家文化理念的精神已经侵入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并依然发挥着它巨大的影响力。
二、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扩展儒家文化理念的意义
如今我国高校教育是开放的,正面临多种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生都难以取舍。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具有丰富的内涵,思想博大精深,在我国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我国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文化理念中所表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理念中的特征。在眼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就是通过“绿色、环保、健康”为主题来进行设计的,它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而儒家文化精髓中的礼,是中国文化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最集中的体现,它强调整以体秩序为最高价值取向,体现庄重之美的内涵,但在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中,通过视觉传达呈现出规范的秩序,让观赏者在设计作品中能感受到色彩表现上的朴素和浓艳、大俗与大雅的独特个性,包括在现代展示空间中随处可见的黑白对比和素雅色调都是受儒家文化中的礼的影响而留下的;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仁,也就是对万物有仁爱之美,这是儒家生命价值观,也是儒家文化理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现代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求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自身内心修养的培养,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达到更高的视觉设计艺术境界。以儒家文化理念为依托,立足于民族文化特色,我国教育的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定位
目前,我国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就是在现代时尚元素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种风格的定位即体现了时代特色,又保留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使其在设计艺术中更能展示强大的生命力。眼下多种风格并存是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发展的必然格局,但也要在多元共存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一定要坚持真善美的原则,将儒家文化思想进行科学的构建,让其在当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中体现出应有的“美”。也就是说从传统儒家思想美学的角度来考虑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定位,即要吸纳儒家思想的美学精神,也要吸纳现代的美学精神,要在设计中协调出整体之美,创造出热烈之美,并将其内在之美传承开来。这也是现代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教育教学现代化发展形势所趋,渗入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风格,同时在教学创意中,也会呈现出怎样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的风格定位来。因此,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风格定位上,要遵循儒家思想的美学精神,将传统艺术设计元素与国际化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设计风格来。如著名艺术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的作品——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就是取材于传统的凤纹,它巧妙地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当中,寥寥数笔却显得那么简洁有力,却能给人们一种舒适的飞行服务和安全保障的感觉,这也体现了设计作品风格定位的重要性。
四、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思维的培养
基于儒家文化理念下,人们如何对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思维进行培养,如何开拓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这也是目前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所要面临的问题,同时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中扩展儒家文化理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从目前来看,高校教师在展示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意识的传播还不是很积极,在培养学生儒家文化思想意识上还很薄弱,以致于学生在进行展示空间设计时,很难将儒家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设计作品中去,使设计出来的作品很难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看起来缺乏强有力的生命力。因此,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儒家文化美学思想的意识和精髓不断地扩展到设计教学思维的培养中去。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儒家文化的内容形式,去了解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着重挖掘具有继承价值的艺术素材,学会把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元素进行分类和总结,提高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审美意识,在儒家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能用独特的思维去树立自己的作品设计理念和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去多看优秀设计作品,了解更多的设计风格,并掌握先进的展示空间设计理念和方法。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不断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设计作品,使自己的视眼变得更加开阔,掌握的设计形态更加全面,并能对西方文化进行分解和还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达到东西方文化的有效融合。这样设计出来的展示空间艺术作品才会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风格。例如我国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在他的作品中就经常主张把中国民族艺术和儒家美学思想的精髓跟西方现代设计理念进行结合,使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处处体现儒家文化理念的“美”。因此,在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教学实践中要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要将儒家文化中的“传承、融合和创新”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去,引导学生重新解读儒家文化理念,并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并将儒家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理念完美结合起来,通过作品表达出来。也只有在儒家文化理念的影响下,才能培养学生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又不失民族风格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品来。
五、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展览会、博览会及商业展销中心如雨后春笋,这也间接地体现出展示空间设计艺术在我国各个相关产业受到关注的程度,其前景是极为广阔的。一个好的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品是展示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通过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融合、多元的格局,给人传递一种美的享受。而这种美正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理念下的美学精神的真实反映。如今,我国高校对展示空间设计专业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展示空间设计作为一门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空间艺术设计专业在内容、时间、规模上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和差异性,即具展览、观赏、文化教育的功效,还起到商务推广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在传统儒家文化理论的指导下,萌发了新的发展趋势,在展示设计艺术教学中要以不同的设计理念体现时展的脉络、特征,并将时代的精神、文化的观念,充分能反映出自然及社会的精神文化内涵体现出来。可以想象得到,在不远的将来,在儒家文化理念下,高校展示空间设计教学将以一种竞争、融合、多元的格局呈现出来。展示空间设计艺术作为一种现代视觉语言的传递方式,其特点就是不断寻求创新和求变,只有把主要力量放在多种因素的互动设计上面,使其形成相连的、内存的、互动的关系,最终体现出一种整体的作品展示效果。再说,在全球来看,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展示空间都具有历史延续性,越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对各种文化的需要就越急切。这就要求展示空间设计应该努力去挖掘关于地域、民族以及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新的诠释和传承,这是现在及未来展示设计探索面临的又一大课题,也是展示设计向地域化或者本土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我国现代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教学的探索过程中,也要学习发达国家的长处,立足于儒家文化,将儒家文化思想内涵充分体现在展示空间艺术设计教学上来,用儒家文化理念中的精髓来指导展示空间艺术创作和教学。笔者相信在儒家文化思想下我国高校展示空间设计艺术将会打开新的发展局面。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儒家文化
茅盾文学奖作品中,有许多对传统文化寻根的表现,同时也有许多对儒家文化核心精神的展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身建构这人们的民族身份认同感与使命感。不难看出,自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以来,矛盾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有关于我国社会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代表作品。但不论其历史如何变化,都可以表现出作家想要发表对儒家传统文化以及不同态度的认知。故而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更加有利于丰富人们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身的理解,从而将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好地展示出来。
一、儒家传统文化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关系
(一)儒家文化传统对作家的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身有着重要的联系,首先就是其对我国作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究其作家前身,实际上是由古代的“士”演变而来的,所以儒家士人完全可以被当作现代的知识分子看待。而在古代时期,士本身需要确定其政治角色,并且通过相应的官僚制度来使得其履行社会职能。故而其本身就是伦理道德、精神文化的领导与楷模。从儒家文化传统角度来看,当代作家本身也承载了古代“士大夫”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精神传统,这种传统最为直接地展现就是忧患意识。追随到古代时期,孟子就曾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故而这种意识在当前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家身上均有所展现。
(二)儒家文化传统对读者的影响
儒家文化不仅对于文学作品和作家有所影响,其对读者的影响也是直观的,这主要就体现在读者自身有着怎样的文学想象。因为在当前的文学组品中,人们很容易看到现实意义的存在。比如《白门柳》中,就曾经描写了历史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如何对自身的命运进行选择。所以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前,往往内心已经形成了对其一定的文学想象,所以在其实际应用与阅读过程中,更是本着作品应该贴近生活、实际的理念,故而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对读者的影响也是相对深远的。
二、儒家传统文化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体现
(一)以改革小说为例――《沉重的翅膀》与《英雄时代》
儒家传统文化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体现,表现在方方面面,甚至其在改革小说方面的展现,更是使得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层次的含义。以改革小说发展为例,其主要展现的是我国新时期进程所带来的美好,同时也是其对传统文化基本态度的展示,所体现的必然是作家以及当前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融合,并且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不断进行改革与发展的展示。在这一时期,《沉重的翅膀》与《英雄时代》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分开来看,《沉重的翅膀》所反映的恰好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相关故事,并且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新时期转型所进行的第一部长篇小书记叙。小说中所展示的事态发生背景为汽车厂整改,而这时也恰好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历史的大转型阶段。而其中所描述的正副部长、普通工人对当时经济改革所产生的不同态度,都成为其不同内心世界的彰显。所以作家正是通过这一特殊时期,不同人群对待改革以及社会的不同态度,体现出改革之初,新旧文化冲击、文明与愚昧的对接以及改革还是守旧抉择的一种矛盾体现。而小说中为人们塑造的副部长这一积极改革的高级干部形象,实际上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我国儒家文化的独有内涵。
而《英雄时代》也恰好反映地是改革阶段的故事,这部小说描述的是党的十五大前后的故事,其发生的故事依据与背景都是围绕社会现状展开的。这一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还不够健全,同时社会中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更是使得人们在内心产生了严重的波澜。那一时期,国企亏损、下岗工人不知何去何从以及社会严重的贫富差距,更是形成当时那一特殊时期的特殊现状。实际上两部小说本身都是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状况为典型的,所以其本身恰好是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展示。尤其《英雄时代》中史天雄与陆小艺离婚,实际上不再是受到旧意识的束缚,而是受到了经济的影响。故而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信仰所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国家利益做为其一切工作的标准与行为的准则,这也就充分展现出我国儒家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方方面面。
(二)以乡村小说为例――《白鹿原》与《秦腔》
提到了改革小说,那么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还有一类比较常见的作品,其主要方向就是乡村小说。在近些年来,乡村小说的主要代表就是《白鹿原》与《秦腔》,并且这两者皆可以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从而了解作家本身的思想态度与立场文化。
先分析《白鹿原》,去诞生于1993年,而此时恰好是我国儒家文化寻根热潮的重要阶段,此时兴起的儒学热更是使得文化界对传统文化本身形成了一种再认识的现象。而《秦腔》则是贾平凹自身对传统乡土文化逐渐陨落的一种可惜,同时在这个不断衰落的工程当中,展开了对当前农村现状与社会实际状况的思考。
《白鹿原》所展现的实际上是现代化进程当中,儒家文化传统所具有的坚韧,比如其中的白嘉轩,其是典型的儒家文化人格的化身,同时也被人们称之为该作品中塑造的最成功且最为深沉的形象。其将民族精神全部展示了出来,也使得我国封建社会维系了几千年的传统与精髓展示了出来。例如朱先生所指定的《乡约》,其中“德业相劝”以及“礼俗相交”等,都是白嘉轩内心所信奉的内容,更是其精神支柱,同样也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故而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无论是处于社会发展重要阶段的小说,还是社会转型期的小说,乃至描述乡村生活的小说,其主要展现的内容都离不开人们内心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影响,并且也真正将传统儒家文化人格的精神魅力体现在了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上。
结束语: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有许多反映儒家传统文化内涵的部分,同时其也是未来茅盾文学奖奖项的重要标准。将儒家文化内容展现出来,有利于我国文学作品深入性研究,更有利于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光大。
参考文献
[1] 毛克强.文化的解读与文化的冲突――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评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03:111-116.
【关键词】儒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02-02
是我国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核心,从本质上来讲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但必须看到,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时至今日,仍然对我国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精神风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彰显出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不断得以丰富和印证,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儒家文化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如何体现现代价值,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儒家文化概述
儒家文化起源于先秦,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学流派,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积累和流传下来,至今对当代文化都产生重要影响的古代文化。它以物化和精神两种形式存在:物化方面包括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精神方面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形式。儒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它对中国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道德规范、人生理想、政治、哲学、宗教等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儒家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颇为深刻的。
二 儒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儒家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来源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的思想文化内核。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内心所有的东西,而礼则是表现在外
的种种礼节,对人要做到温、良、恭、俭、让,多为他人着想。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发展完善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并且把仁学发展成为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荀子提出了从性恶论的角度出发发展孔子“礼”的思想,主张“以礼为主,礼法并施”认为人性本恶,加之没有礼的约束,社会就不会稳定。这些思想都为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孔子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依托,仁、义、礼、智、信仍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这些都说明了儒家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2.儒家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孔子作为古代教育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后代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模式。儒家的内在观要求知行合一,学习要身体力行。儒家的教学原则如下:(1)因材施教。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认为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2)教学相长。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思想政治的教育者,不但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学生身上学。因为教与学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的。(3)身教重于言教。儒家文化强调“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注重强调教育的示范作用。教师要先做到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为学生做出表率。
3.儒家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人文精神的支撑
儒家文化在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追求人自身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表现出的鲜明的人文精神、注重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特点,既培养了教育者的艺术气息,又提高了人生的自我修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人文精神支撑。因此,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应正确引导受教育者理解儒家文化,拓展受教育者的知识面,培育其高尚的情操,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儒家文化,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素质,有利于当代受教者中国梦的实现。
三 儒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新形势下,文化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越来越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一方面,在现代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在儒家文化中寻找更多合理有用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另一方面,要把对儒家文化的合理借鉴与教育实践相统一,与社会相适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1.融入儒家经典思想,明确文化向度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看,主要是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自我意识的培养,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枯燥和讲授方式的单一,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较差,只知道儒家文化长期流传下来的固定语句,却不知道如何实践。因此,把儒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中,讲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讲解儒家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更新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处世态度、方法和道德情操。另外,也应将儒家文化与现实社会相联系。利用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与现实社会中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相对比,淡化自私自利的小人思想;利用儒家文化中的“见利思义”“以义生利”,把“义”“利”有机地统一起来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拜金主义相对比,突出道德在金钱利益中的重大作用;利用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与现代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的状况相对比,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2.引入儒家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成效
儒家在古代的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儒家文化中的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把握学生的智力、兴趣和个性等,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注重儒家文化中的身教重于言教,强调教育者要率先垂范,重视教育的示范作用,利用“慎独”教育学生的同时,先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注重儒家文化中的教学相长,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者不仅是要从书本上学,实践中学,还要从学生身上学,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注重儒家文化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教育者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才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3.塑造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完善教育目标
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儒家学说强调:追求真理和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实现人生价值应以推崇人的道德品质为先,淡化物欲,以大体为重。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继续弘扬爱国、爱民的思想,完善自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儒家提出的仁爱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加大仁爱在教育中的融合力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一是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增加更多仁爱思想的教学内容;二是在实践中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等关心他人的活动;再次,教育学生要有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和情操,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培养学生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最后,培养“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将儒家“信则人任焉”与现代教育中的诚实守信相结合,讲述典故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强调诚信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汪泽青、庆格乐.儒家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冯季林.儒家教育思想的后现代意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马千里:邱董事长,今年是孔府家的“天命之年”。我个人理解,“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一个人在进入五十岁的时候,就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了。企业的“知天命”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企业找到了自己的最终方向和存在的意义了呢?
邱振新:孔府家建厂50年来,孔府家人为孔府家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品尝了胜利的喜悦,也感受了失败的辛酸,这些都将成为孔府家的历史财富。对于企业来说,五十年而知天命,似乎有点晚,但对孔府家而言却恰如其分。90年代的孔府家依靠“家文化”迎合当时的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尽管具有奠定今天的孔府家的发展基础的意义,但回头来看,“家文化”并不能很好地涵盖孔府家酒的内涵。虽然孔府家酒是孔府私酿家酒,但其意义却远远要超越“家”的概念,尤其在后世看来,孔府家酒是孔府文化、孔子文化甚至儒家文化的最佳载体。“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应该说孔府家都经历过了,也有过从迷茫到不惑的过程。我看到你的文章,说孔府家终于找到了品牌的发展定位。要我说,与其说是找到,不如说是回归。孔府家终于在五十岁的时候回归到它的本源,即应当应分的儒家文化代表酒。孔府家的天命所在,就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播。
马千里:谢谢邱董事长的纠正。这次来,我有幸参观了“三孔”,孔府、孔庙的规模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就像孔府家从“家文化”向“孔文化”回归的力度和成效一样,都超出我的预想。同时,曲阜的孔文化也给我很大触动。走了几个地方,礼仪之邦名不虚传,确实像孔府家所倡导的“重礼仪、敬尊者”所言的那样。最大的感触是,这样的文化氛围,对于回归“孔文化”的孔府家酒真是一大幸事。
邱振新:这叫“天予不取,反为之灾”。每个孔府家人都会认识到儒家文化和曲阜的文化氛围都是上天所赐,不借助孔府家酒这个载体来传播孔学思想实在是愧对历史。“重礼仪、敬尊者”的提法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一些内涵,但还是不能更准确、更完美地体现孔学思想的精神实质。尤其还存在同质化的倾向,其实中国白酒都具有“重礼仪、敬尊者”的内涵。所以这句话所体现的是白酒文化的共性,而非孔府家所独有,从市场营销和品牌塑造的角度来看也不是很理想。
马千里:那您认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呢?
邱振新:尽管孔子学说是儒家思想的缘起,但儒家文化经过后世的改造,有些东西已经偏离了孔学思想。孔府家酒所代表和传播的是孔子的思想,是孔子时期的儒家文化。在宣传上为了方便可以沿用大家熟悉的儒家文化的说法,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只能是“孔文化”。孔学思想的精神核心,我觉得应该是那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种超然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孔子一生都在寻找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周游列国就是孔子希望通过入仕来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努力。可惜春秋末期的社会乱相已经没有孔子施展的空间了,但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努力,所以有人讽刺他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马千里:这个讽刺的话,在我看来恰恰是对孔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赞扬。其实很多后世儒者也延续了孔子的这种精神,比如范仲淹的“退亦忧,进亦忧”,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种精神也成为构建了中华文明的主流精神。
邱振新:这些都可以说是孔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其实更完美体现孔学精神实质的还是《大学》中的那句话:“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依次递进,境界渐开。前者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都是前者的目标,最终是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也是社会理想。理解层面低一些的话,这几个阶段也正能够反映白酒的消费境界。比如我们讲酒德,可以对应“正心、修身”;讲和睦和谐、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可以对应“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正体现主流社会的心胸、气概。孔子讲:“唯酒无量,不及乱。”也是中庸和谐的生活态度。所以,我同意你所说的白酒文化的实质是儒家文化的说法,而孔府家酒更能体现这一切。
马千里:白酒文化也是博大精深了,先秦百家学说对白酒文化的构建都有作用。包括道家文化,我就觉得一个人自斟自饮、自得其乐的时候,更像是道家追求的境界。所以我可以换个说法,孔府家酒的文化实质正是儒家文化,就更准确了。在商言商,我们要研究的是怎么把孔学精神具体化,并与孔府家酒有机结合起来,尤其在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营销手段等方面很好地体现出来。不仅用孔学思想塑造品牌,也用孔学思想塑造企业。
邱振新:这正是我们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尤其对于孔府家来说,企业文化将直接对品牌文化产生积极影响,而品牌文化脱离了企业文化的支持也会变得苍白。你想,如果孔府家不能用孔子的思想来治理企业,又怎么能够谈得上对孔学思想、儒家文化的传播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更希望大家把孔府家酒当成一种文化产品,孔府家从事的是文化产业。挖掘、代表、传播和应用儒家文化是孔府家的历史责任,也是孔府家的核心任务,而生产高品质的白酒则可以看做副产品了。
关键词:儒学;仁爱;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心骨,自古以来,对我国人民形成深远影响,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并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发展。它是孔子依据夏商周的历史文献,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创立的,是以仁为内核、以礼为规范的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西周的周公是儒家文化的先驱,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儒家文化不仅体现着中国人的本质特征,也是对人性本质特征的概括。因此,儒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失去儒家文化,中华民族将失去赖以生存之根,我们的心灵将失去家园,变成无所归依的“游魂”。
任何企图消灭儒家文化和隔断儒家文化历史传统的行为,都将受到文化发展规律的惩罚,并对民族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二、儒学的道德内涵与发展现状
儒家文化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内圣和外王,其核心是道德,表现为人们的道德实践,内心的道德修养与道德信念。它对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家庭和国家的建设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儒学体现的是人类的“类本质”,即仁爱。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仁爱是人类永恒的心灵本质和人类伦理的共同体。失去仁爱,人类就如同生活在森林里的动物,丛林法则就成为人们的生存之道,人类就会回到史前人类时代的野蛮状态。历史上每一场侵略战争的爆发,每一次王朝的灭亡,每一次种族之间的厮杀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类之间缺乏仁爱。可以说,人类历史上的征伐都体现为儒家仁爱精神的缺失。
儒家仁爱精神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一样,表达的都是同一个主题,即都是围绕仁爱来阐述人类的德性和人类的行为,只是实现仁爱的方式和途径不同。
基督教告诫信徒,在世的时候要行善,死后才会升入天堂,在世的时候如果作恶,死后则会被打入地狱。于是就有了摩西十戒。
印度佛教主张通过在世修行,多做善事,剔除内省的私欲和杂念,为成为永恒的佛而树立善意和做善事。因此,佛教制定了一系列佛教戒律。
从道德境界上来说,儒学、基督教、佛教追求仁爱的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对仁爱的称谓和实现方式不尽相同。儒家说的是仁爱,基督教说的是博爱,佛教说的是慈悲。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儒学、基督教、佛教产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环境地域,但这三者却都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理念,体现出人类行为共同的本质特征:即仁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不分民族、种族、国籍、年龄和性别,都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精灵,他们都是地球上和睦共处的一家。
但是非常遗憾,儒家、基督教和印度佛教这三种人类美好的精神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受到无情的摧残和扭曲。
自近代以来,基督教面临一系列打击和挫折,重建基督教新秩序,便成为现代基督教的重要任务之一。新基督教的产生就成为人们的期待。
印度佛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西方工业文明所侵害,在本土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相反,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禅宗,则成为人类佛教香火流传的一脉。
三、儒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道德价值
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经历了20世纪初的教育变革、五四和“”,其文化断裂是非常明显的。这三个时期,尤其是“”时期,儒家固有的文化价值被极大地抛弃,对当时我国人民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以及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的状况。至今,仍有许多儒家文化经典缺失,对我国而言是极大的损失。“”时期造成的文化贫瘠使得人们的精神传承遗失,也造成现代人对儒学的不了解。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频繁出现,甚至出现集体腐败现象,如家族式腐败、地域式腐败、集团式腐败等。而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坑蒙拐骗现象也频发,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人际关系也非常紧张,有些甚至在公共场所砍杀无辜群众。家庭孝道缺失,离婚率不断攀升等,这些现象的产生,不能不说是儒家文化缺失的一种变异结果。
虽然,儒家文化无法杜绝这些问题,也不是解决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和政治腐败问题的万能举措。但是,儒家文化的存在是解决、改善这些问题的重要的文化基础。
举例来说,中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已经相当丰富和多样了。但是,社会问题和腐败问题却依旧到处滋生。问题的关键在于法律仅仅是外在的规定和约束,而人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性的存在物,不单单只需要法律的规定和强制措施约束其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有道德修养来提升其思想水平。
中国当前的儒家道德,尤其是儒家仁爱精神的缺失,是造成政治腐败、家庭破碎、社会冷漠和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再完备的法律法规,都需要人去贯彻执行。离开人的德行,一切外在的规范都是起不到作用的。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说:“无论美德与法律之间在其他方面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对于法律的应用而言,它仅仅对那些拥有正义的美德的人才有可能发挥作用。”所以说,道德教育,尤其是儒家仁爱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是十分明显的。
四、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重视儒家道德教育不是食古不化地照搬儒家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思想,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造性的发展。
事实上,历史上也没有哪个时期重视儒家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结合时展对其进行扬弃。纵观历史,汉唐儒家教育和宋明儒家教育是不同的,清代的儒家教育与近现代的儒家教育自然也不相同。关键是要把握儒家的仁爱精神,要在这种大原则下来制订儒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笔者认为,中国儒家仁爱道德教育基本的古籍载体是四书五经和历代儒家诸子著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四书五经是中华民族儒家道德文化的精华,因此,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从小学、初中、大学到研究生教育,都应当把四书五经作为公共必修课,任何专业学生都应当学习。
不同的是,基础教育学习四书五经的要求可以简单,内容可以提炼,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四书五经,同时再旁及诸子百家。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书本中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论述,而且要重视学习者的实践行为。通过道德知识学习和道德实践的方式来提升学习者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实践能力,而不是仅仅背诵书本上的道德知识。也就是说,提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即知行合一。
“圣人以道济天下,是至重者道也;人能弘道,是至重者身也。道重则身重,身重则道重。”(《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一》卷三十二)所以,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继承和阐发儒家精神,而且要把儒家仁爱精神用于实践中,“断之以勇猛精进,持之以渐渍熏陶”(《宋元学案・五峰学案》卷四十二),这样才能促进个体、社会和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对待儒家文化既不要不知内敛地固守自己的偏见,也不要成为令人尴尬的学术祭司。儒家学说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得到多少,而在于你付出多少。
这正如法国著名伦理学家居友所说,人常常需要超出自己走向他人,一个正常的成熟的人都有着多于自己的痛苦所需要的眼泪,也都有着多于自己的幸福所证实的更多的欢乐。人不能过于悲观,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过分悲观可能是一种为生活的不幸而严重伤害了的道德情感上的不健康的过度刺激的症候;相反,盲目乐观却常常表明着对一切道德情感的一种无动于衷和麻木不仁。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是我们践履儒学最实在的方法。我们只有重视儒家文化,发展儒家文化,才能更多地解决社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儒家文化的参与,因为人类的发展不能没有仁爱,而儒家文化就是以仁爱为核心的。
五、结语
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儒学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能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总之,人类要发展,就应当学习儒学,人类要解决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也应当学习儒学。
参考文献:
[1].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9-25.
[2]汤一介,李中华.中国儒学史(九卷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九卷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徐秦法.儒学的现代价值与发展[J].学术界,2012,(2).
当记者踏入文化圣地――曲阜,感受到是一种厚重的儒家文化,延绵几十公里的明城墙,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民居,巍峨肃穆的孔庙、古色古香的孔府,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孔府家酒就坐落于文化圣地――曲阜,其前身是孔府家用酒坊,已有2000多年的酿酒历史。为了能最快目睹孔府家酒的“庐山真面目”,记者在一家超市的酒水区找到了孔府家酒(传统的陶瓷坛装酒瓶),酒坛式的酒瓶,大红的“盖头”,古朴的麻绳蝴蝶结扣,洒金的酒签,酒瓶上面布满了孔子的画像加之《论语》的经典语句,从内到外都透露着(浓郁而又厚重的)深厚的儒雅气息。
儒家文化不可复制的“利器”
“孔圣先哲 仁义信忠;儒家风范 亘古恒通;吾辈儒商 齐聚圣城;勇当大任 心系苍生;诚信仁和 秉承为荣;儒雅之气 纵贯始终……在孔府家酒文化传播中心的办公室王健主任给记者读了“2009?首届孔府家中国儒商‘巡文化圣地,扬儒家精神’文化之旅”祭孔大典时宣读的《儒商诚信宣言》一部分内容。
活动虽然已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其在全国酒类行业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不仅如此,本次活动也预示着孔府家酒业正在从“想家”阶段到“儒家”文化的品牌寻根之旅转变。
其实作为孔府自家私酿酒坊的唯一继承者,“孔府家”在对儒家文化的挖掘和消费者心智资源启迪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007年,孔府家酒被确定为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祭酒和接待专用酒,孔府家董事长邱振新被授予2007年度祭孔大典唯一民间祭祀人。
2008年,在儒学复兴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迎来了孔子热,作为孔府自家私酿酒坊传统酿酒企业,孔府家酒业深度挖掘自身独有的优势资源,发挥国优孔府家酒低度、浓香酒优势的同时,推出了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6年、8年、10年三款孔府家府藏酒产品。府藏系列酒的包装在设计中大胆地将《论语》放在了盒子上,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好评,也成功地将孔府家酒的产品线向高端进行了延伸;“儒雅香”孔府家酒秉承“中庸”、“和谐”的儒家文化精髓,巧妙将“清香”、“浓香”、“酱香”三种香型酿制工艺之精华结合在一起,酒体无色清亮透明,清香浓香酱香协调清雅,口味丰满醇厚,诸味协调,后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复合香型风格明显。
“家”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家”文化灵魂的最终归宿。“孔府家”复兴的重点不在“家”,而在“孔”,将“家”文化向“儒家”延伸,而将“‘中庸和谐’的理念融入到产品生产过程之中,让孔子文化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为‘孔府家’的品牌文化寻根之旅营造浓厚儒学氛围,让消费者在品尝孔府家酒的同时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在学习儒家文化的同时接受孔府家酒则是其重要的手段”,王健说。
经过两年悉心调理和市场铺垫,可以说到2008年底,“孔府家”在产品线梳理、品牌文化改造和企业文化共振三大引擎带动之下,其“儒学”架构已经日趋完善渐入体系。
从“11”助销模式看厂商双赢
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厂家如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准确地说双赢,就会直接影响到具体的市场合作。如今,经销商可供选择的产品很多,且白酒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经销商时刻都有高额利润的诱惑,如果感觉手头的产品缺乏竞争力,那移情别恋也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厂家打破原来的裸价模式,对于孔府家来说,厂方协助销售的 “11”助销模式较原来简单粗放模式绝对是创新。
互利互赢是厂商双方合作的基础、核心,而裸价模式却不能很好的巩固这一合作基础,看起来虽然厂方省力了,但是却减少了利润,商家也缺少了市场操作空间,缺乏了做市场的动力,业务人员将沦为简单的联络员、传话筒,起不到协助经销商做市场的作用,同时,市场价格不规范,也容易导致窜货。而厂商之间实行“11”助销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弊端,能够有效地调动起经销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业务人员的作用,更有利于厂家将市场做大做强,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经销商健康成长,最终实现厂商共赢的效果。
受时下金融危机的冲击,传统厂商合作模式暴露出严重的同质化弊端,厂家在对经销商的支持投入力度上互相攀比,结果导致厂家的市场运营成本直线攀升,直至影响到自身的赢利水平,而经销商也未必能从这些投入中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毕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是彼此所追求的结果,更不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压力的理智举措。因此,越是在困难时期,厂商之间就越需要一种生死与共的合作关系。
夯实品牌,开疆拓土
从1985年曲阜特曲、曲阜老窖改名为孔府家酒到今天,孔府家已走过25年。25年已使孔府家具有儒家文化标志性品牌。
在过去的2008年,孔府家在进一步夯实品牌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2008年公司在孔庙大成殿前举行了孔府家酒全国儒商祭拜孔子大典,在孔府家地下珍藏酒窖内进行了儒雅香孔府家酒封坛仪式等活动。以孔府家祭孔大典为例,与酒类市场上常见的庆典相比,孔府家的这次活动可谓寓意深刻: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统一身着汉服,列队于孔庙大成殿前,献酒颂词、顶礼膜拜,这样的形式对全国诸多的酒类品牌,又有哪个比孔府家更有资格在孔庙内举办庆典?短短一上午的活动时间,在经销商心目中所留下的印象却是久久难以磨灭的。
新的一年中,孔府家在进一步夯实品牌方面,将何去何从呢?董事长邱振新表示,孔府家还要在渲染品牌魅力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因为就生产企业而言,在对经销商资源的竞争中,品牌是最为核心的要素,用独特的品牌魅力使经销商对其一见钟情,之后还要不断地去呵护、丰富这份情感,让经销商从各个角度加深印象,最终对品牌的内涵形成系统的认识。对孔府家来说,其品牌内涵就是中庸、和谐的儒家文化,经销商与孔府家合作的过程,不仅仅是卖酒、盈利,更是对儒家文化的感知和领悟,是对诚信、礼仪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传播,孔府家将自己的经销商伙伴定位为儒商,原因正在于此。
近几年,山东白酒企业开始有针对性地运作省外部分市场,并取得了十分喜人的销售成绩。孔府家在上世纪大力开拓上海市场取得成功后,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一度陷入了低迷,但近几年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先前的市场基础以及近几年有效的市场策略,孔府家在上海市场每年都保持着接近30%的递增成绩。2008年更是取得了近5000万的销售业绩,成为鲁酒在省外市场的一支榜样力量。
【关键词】儒家文化 现代建筑景观教学 “礼”与“乐”“比德与比兴” 儒家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22-04
【Abstract】Based on the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times, to develop and use those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may give new meaning of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 The overall landscape desig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Li/Yue” layout, “Bi de” and “Bi xing”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constitute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design aesthetic style, the traditional highlights of Confucianism is an important effect to moder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space design. The artistic beauty of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harmony of the Confucian aesthetics.
【Key words】Confucian culture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teaching “Li” and “yue”, “bi de and bi xing” Confucian Aesthetics
儒家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非凡的通融力,是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教学研究的根基。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作为人的一种生命本真的艺术活动,我们必须重新挖掘那些能激励人心、满足人们需要并运作良好的古代建筑艺术。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教学给人一种情感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加强景观设计教学的艺术化,能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和理解。因此,为了加强建筑景观的艺术化,我们应该立足于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研究现代艺术设计,用“和谐”理念指导建筑景观艺术创作和教学。
一、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儒家文化的特征体现
儒家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起核心和主体作用,其基本精神可归纳为: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建筑景观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以其高超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儒家文化中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通过诸多方面的长期熏染,代代承传,使全民族在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方面渐趋认同。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从其诞生之初似乎就是按照这样的特征及规律发展的,如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圆明园、苏州留园等,这些往往是帝王及文人士大夫根据他们的审美情趣建造的“人造风景”。
“景观”一词沿用至今历经了数次内涵上的扩展,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传统景观园林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审美观念。崇尚自然、赞美自然、和谐自然,是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艺术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强调儒家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精神,应是长远的、尊重自然的、维护生态的、切实的为人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化生存空间。
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研究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知识渗透的广度可以概括为艺术、建筑景观、人文、历史、心理、地域、科技等方面的互相交融。优秀的儒家文化传统是建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文化的主要资源,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传统儒家文化的具体丰富的内容及特征,并结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当代转换问题,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建筑语言简练直率、对称均衡,简约笔直的外轮廓呈现出平衡与稳重感,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结构美,此次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则主要是从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对理想社会人居环境的强烈憧憬在此得到了完美的表达。整个建筑的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意涵深邃,耐人寻味,如同超巨型积木搭建而成的中国馆,从表面上看,是采用了古代建筑中的“斗怼闭庖淮统建筑构件和技术,实则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和谐观,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国家馆的设计无论整体与局部、个体与环境都达到了多样统一的和谐效果,整体规划大气恢宏,细节丰富多元,每个环节都在关照国际性、现代性的同时,传达出中华民族今与古、现代与传统、创造与延承的总体意象。国家馆建筑景观设计的文化观念、视觉符号、建筑语汇被有机的整合,中国儒家思想得以现代性的转译与当代表达。又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北京奥运主题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等成功案例都是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衡估、扬弃及更新的发展。这种传统儒家文化的当代转换,就是传统精神文化与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研究经过实践选择、改造和转化的过程,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传统儒家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在对儒家文化与景观设计观念的系统转换上,如“厚德载物”,指的是宽容精神,容人所不能容的美德,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必须具有“厚德载物”的宽容品格,融合其优良部分并转化成为适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育发展需要的积极因素。
我们可以把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转换过程归纳为:立足于中国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实践教学,创造性地合理地开发、利用传统儒家文化资源;在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其新的内涵。优秀的现代建筑景观作品,本质问题在于,既要了解传统的文化历史,也要认清时代文化趋势,了解儒家文化的精美与博大,才能拥有一份精神与文化上的底蕴,并能更好的加以利用以彰显现代建筑景观特色。作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方向,更应该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行为,而并非是满足士大夫阶层审美情趣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应该有符合我们时代的全新思路,符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儒家文化理念。传统儒家文化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只有体现儒家思想内涵的建筑景观设计教育才拥有真正的生命力,是只有体现儒家文化特征的设计教学才能真正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二、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的礼乐布局
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建筑、景观园林、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礼”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同产生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间的沟通,它起着一种社会规范整合作用。礼的特点是“有秩序”。在儒学的发扬下,礼就是等级、尊卑、上下老幼间沟通的中介,由于对王权的绝对有利,得到了政治上的加固。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景观设计风格一般都具有严格的空间秩序,讲究布局的对称与均衡。皇家园林和宫殿建筑是最具典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建筑景观,如北京的故宫,故宫是现在保存下来规模最大、最完整、最精美的宫殿景观建筑,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景观的影响,以及封建帝王权力的森严等级制度。古典文人园林也同样体现了儒家思想,如苏州的拙政园,以此来寄托个人强烈的社会感情,使该景观设计风格带有浓厚的社会意义,从另外角度来讲儒家思想为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较完全的理论基础,对景观园林设计最大的影响在于营造了一个整体化的氛围。礼在发展中不但与方位、等级结合,还与“数”结合,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其中对建筑与景观空间设计影响比较大的是“儒礼”这一套注重尊卑次序的观念直接导致了礼制建筑景观的出现,故宫、天坛等建筑就是其中的典范。
“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一种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在这里,乐不是指“音乐”而是泛指一种自由的理想,“乐”的哲学根源是“道”和“隐”。从对中国居住文化的影响上讲,老子对“空”、“无”的重视,启发了建筑师对景观空间的认识。老子的哲学为中国独特的居住形态――隐士生活提供了精致的思辨外壳,《庄子》则在老子“隐”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庄子思想体现了从避世转为游世的转变。这一变化对建筑景观园林设计的影响是明显的,特别是在以“静”和“避”为主的园中园更是深受这种哲学的引导,在原始状态下“礼”和“乐”应当说是揉合在一起的。其实礼与乐的区分有时候是模糊的,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概念经常是模糊的,礼中也有审美。但礼仍更多同社会的限制需要有关,乐中也有道德,儒家一直注意“乐以安德”使人安于礼法的作用,这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有两个基本内涵,即礼制文化(权利符号)和隐逸文化(非权力符号)便可看成是礼/乐文化的二元对位,但在现代建筑景观空间设计实践中,这种二元对位实质上是统一的“和谐”原则之下的,不断地互相作用,以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使整体严格遵循了“礼乐”布局。
礼、乐对于中国人是如此重要,如孔子就将其所处的时代称为“礼崩乐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这种礼乐的平衡,这种理念也充分反映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形态上。以江南名园扬州的个园为例来分析:个园为清代盐商于嘉庆年间所建,由于园子内多竹子,故取半个竹字为名。从这个园子可以看到士大夫园居生活中的园林的布局,园林的南半部分是以建筑、院落为主,均按轴线布置,在这里有明显的尊卑次序,是“礼”的充分体现。从院落中间的火巷行至北端到达园门,这里修竹数杆,竹子间散置石笋象征“春山”,入园门东向有“透风漏月”厅,厅南有“冬山”之景,园门北的“桂花厅”位于园林中部,再往北“抱山楼”两厅之间夹着一泓清水,东西各有“秋山”与“夏山”。在个园的后半部,建筑、景物虽然也是有组织的布置,但与南半部相比则明显更加随意与自由,个园南半部与北半部的明显差异很好地说明了中国园林有“礼乐”布局的特征。与私家园林相比,皇室是国内最大的家庭,圆明园实际上是扩大的礼乐布局。圆明三园中圆明园从大宫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九洲清宴这条中轴线及左右勤政亲贤和长春仙馆一起为园居生活中的“礼”区,而后湖景区、福海景区、北部景区则为园居生活中的“乐”区。长春园中从宫门区为“礼”区,外环景区和西洋楼景区则可视为“乐”区。绮春园中宫门连寝宫区(从南到北有宫门――迎晖殿――中和堂――敷春堂――后殿――问月楼)这条纵深达三百余米的明显中轴线可视为“礼”区,余下到各处水岛、园林可视为“乐”区。
以上案例在“礼”区里,院落是层层相推,是礼制的尊卑、等级及礼数等控制着建筑的形态,这种建筑形态的特征便是“秩序感”。在“乐”区中,由于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观的介入,使建筑物呈现一种“自然”、“自由”的状态,以达到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便是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过程,体现在因地制宜的亭台楼阁、厅堂轩榭的布置和小桥流水、拳山勺水、四时花木的景物设计上。
三、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的“比德”与“比兴”思想文化内涵
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的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学生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让儒家文化精神给学生以心灵的关怀。儒家思想,一般认为是以仁为根本、以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儒家“君子比德”的思想在传统景观园林植物配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景观园林中常用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玉堂春富贵”等植物典故均源于“比德”思想。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也就是说与人的本质力量有相似的形态、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比德,即从山水花木欣赏中可以体会到某种人格美。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之下,园林植物及其景观设计中,总是以具有比德内涵的植物为首选花木。如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的植物配置中,松、竹、梅作为景观设计主体植物的文化主题。松树的丰姿雄态醉人千古,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常青树,不管冰冻风寒,依然苍茏茂郁,人们赋予它意志刚强、坚贞不屈的品格,与竹、梅一起比作“岁寒三友”,而予以敬重。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论语•子罕》);《荀子•大略》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竹竿节节挺拨,其蓬勃向上之势,受到人们的称颂,每当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时,竹却能临霜而不凋,可谓四时长茂,人们赋予它性格坚贞、志高万丈的高风亮节和虚心向上、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它与梅、兰、菊、松一样,既有出众的奇姿,更有高尚的品格而深受文人志士的偏爱,被择入“岁塞三友”和“四君子”之列。梅花乃中国传统名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具有清雅俊逸的风度美,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与“比德”传统不同,“比兴”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堂富贵、前榉后朴等。总之,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赏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运用植物在“比德”与“比兴”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现代建筑景观设计造景艺术的特有的传统审美方式。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推崇天地自然之美,这种儒家思想反映在景观园林植物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儒家思想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育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决定了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基本风格走向。
四、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儒家美学思想
1.制造等级的“礼”:庄严之美
“礼”是中国文化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最集中的体现,儒家的伦理规范就是“礼”的秩序。“礼”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典章或规矩,后在长期社会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并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各种人伦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作为一种统治秩序和人伦秩序规定的“礼”往往把强调整体秩序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如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南京中山陵采用了传统建筑风格,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创作,组群总体上保持着中国建筑离散型布局的基本特点,借鉴了传统陵墓密切结合环境,充分突出自然气势的规划思想和规划手法,使中山陵组群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了宏伟、疏朗的辽阔气概和崇高庄严的纪念品格,成为中国历代大型陵寝的压轴巨作。又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国庆十大建筑的设计,尤其是人民大会堂的整个建筑形体巨大,采用两边对称,突出主体部分的严整布局。整座建筑壮丽、雄伟、朴素,同故宫建筑的威严、豪华、严格的等级规范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十大建筑掀起的创作和建设代表了当时的高水平,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庄严之美。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审美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的。古代建筑受儒家规范、礼制的影响,无论格局整齐还是气势宏大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设计也都体现出一种庄重和威严之美。
2.“天人合一”:和谐之美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认为宇宙的终极本体与人的道德原则是统一的,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格方是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关系的中枢,又是天人合一的化身。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天道”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儒家学说认为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说,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在建筑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美,要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观在建筑设计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顺应自然:即建筑景观的布局与设计应顺应地形、绿化等自然环境,达到人为与自然的协调。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灵隐佛地、岳麓古刹、南岳禅林、江涌金山等都是自然环境与建筑风物和谐的“二重奏”。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中国建筑景观设计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逊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②师法自然: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与自然达到统一。这一点在园林建筑中尤为突出。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内,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③因借自然:把自然的美景通过窗、阁、亭等引入建筑中,即“借景”的手法。利用借景,一个临江的楼阁可以出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正如计成《园冶》所说:通过借景可以“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
3.“尚中”:对称之美
儒家“尚中”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和情韵的道德美学原则,对传统建筑的创作思想、建筑风格、整体格局等方面有明显影响。传统建筑文化在空间上的主要特征莫过于对“中”的空间意识的崇尚,大到都城规划,小到合院民居,都有强调秩序井然的中轴对称布局,形成了以“中”为特色的传统建筑景观美学性格。
如山东曲阜孔庙,堪称中国古典庙堂的杰出代表,整座曲阜孔庙的平面布局,具有强烈的中轴对称特点,其主要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形成递进的重复院落,中轴两侧是左右对称的副题建筑,象征伦理的秩序。又如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正是这条当时为了体现伦理秩序与帝工礼制的中轴线,使北京城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范例之一。这条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以其独有的雄伟气魄穿过了全城,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的。
五、结束语
儒家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滋生出其特有的建筑景观精神,同时还饱含着“中国意境”的儒雅之气,悄然而又深刻的引导着现代建筑景观教育的美学。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战略性意义,要“激活历史,创意未来”,在对待传统文化因素的时候不但要有所作为,而且还要敢于追求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创新。纵观中国古代与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看到,表现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和自然观的建筑,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儒家文化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灿烂音符,它独具神韵,成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育的一种深邃而丰富的“生命”,并最终推动现代建筑景观教育,创作出更多根植于儒家文化的土壤的现代建筑景观作品。
参考文献
1 西蒙兹、斯塔克著.景观设计学(俞孔坚等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易•坤卦》
4 《论语•庸也》
5 计 成著、赵 农注释.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89、98、210、243
6 郑韬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礼/乐布局”.载蔡强编《为中国而设计――第三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优秀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文震亨著,海 军、田 君注释.长物志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8 王海云.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J].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8(3)
9 石孟良、卫 军、万 敏.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本土语言[J].华中建筑,2003(2)
10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一、儒家文化和护理文化的关系概述
护理人员的核心价值观会受到护理文化的深切影响,并能够从他们的日常护理工作中体现出来。护理文化可以让护理人员产生无形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护理人员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从这一层面来看,护理文化和儒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都具有“仁爱”“博爱”和“关怀”的精髓,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传承儒家文化对于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规范护理行为,还可以提高其工作能力,更有助于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培养其人文素养,树立以“仁爱”为中心的职业信仰[3]。
二、优质护理服务是传承儒家文化的具体表现
1.积极开展“专精”的护理工作
在传承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内涵就是要对患者给予仁爱精神和诚信行为的无私关怀[4]。以老年患者的护理为例,由于年龄较大,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限,心理承受力较差,受到疾病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担心增加子女的负担,所以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家人和护理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从我院住院患者的陪护方式来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由配偶照顾。但是配偶自身的年龄也较大,难免有照顾不周之处。第二种,由子女照顾。但是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身子女,夫妻双方要承担4个老人的赡养,同时还要抚育子女,生活压力较大,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亲自照顾老年患者。第三种,由护工照顾。但是从医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护工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无法保证护理质量。因此,老年患者身边出现的护理人员,一定要尊老敬老。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行为端庄,和患者交流时尽量面带微笑,对其用药、饮食、运动和心理等进行全方位护理,从细节中彻底贯彻优质护理的服务理念。
2.贯彻落实中西医结合中的无痛护理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医护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著名的医药学家都认为“医是一种仁术”[5]。由此可见,中医护理和儒家文化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当儒家文化在现代护理理念中进行传承时,可以充分发挥品管圈的作用,加强对患者的疼痛管理。护理人员可以采用专用的疼痛量表对其疼痛的程度进行评分,对其疼痛级别进行准确划分,在医护合作的基础上,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同时充分发挥中医的护理技术,例如按摩穴位、针灸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从而改善患者因为疼痛而产生的焦虑、抑郁、失眠等情绪不良和其他功能障碍,尽量让患者处于一种没有疼痛的舒适状态中,这样不仅可以维护患者的个人尊严,改善其生活质量,还能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3.充分发扬“仁爱”精神,提高沟通效果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如何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和艺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展现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当前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患者和护理人员这两个群体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导致其在相处的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甚至因此而导致医疗纠纷,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两者之间没有进行沟通,或沟通无效。“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内涵就是要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仁者爱人”[6]。在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明确了提出了如下要求:护理人员在和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首先,合理利用现代护理理论中的沟通技巧;其次,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仁爱”这一思想核心,让患者真切感受到温暖亲切的护理服务,促进疾病的康复,改善预后效果。儒家文化在优质护理服务的传承中,要求怀抱一颗充满仁爱的心来关怀和照顾患者,并主动进行换位思考,感受患者的痛苦和内心的需求,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
三、儒家文化在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中的传承
1.大力倡导并树立“和谐”意识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管理思想中,“和谐”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价值原则,而“人和”则是儒家文化整体管理思想中的主要战略之一。由此可知,儒家文化的管理突出的是“以和为贵”以及“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儒家文化中,“和谐”所表达的意义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相互团结,进行团队合作。具体到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中,护士长就是最基层的护理管理者,除了要做好自己病区之内的医生、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独立解决问题,对病区进行科学管理之外,还需要坚持与人为善的原则,关心每一个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值班表,增强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每一个护理人员在这个集体中有荣誉感和自豪感,树立主人翁意识,群策群力,共同做好病区的护理质量管理。
2.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指,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将人作为管理的中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强调人的价值也是儒家思想主要特征之一。儒家认为,尊重贤能,善于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可以为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在护理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需要护士长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儒家思想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规范管理,和护理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体现比较民主的人文管理。综合来说,就是指护理管理者既要有仁爱之心,又要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护士长在管理过程中要转变理念,变集权式管理为参与式管理,既能引导护士自觉形成尊老爱老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标准,也有助于在护理团队中树立威信[7]。
3.做到以“礼”服人
儒家思想的领军人物之一的孟子认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护士长在进行优质护理服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每一位护理人员的特点,学会欣赏他们,让他们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同时,秉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思想,包容护理人员的过错,宽容带人。另外,对于年轻护士,努力为其创造更多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促进其专业素养的提高,快速成长起来。儒家思想中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我们虽然不鼓励这种思想,但是可以结合当前的实际对其加以创新,促进护理人员为人之道的养成和提高,完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我们可以组织专业和人文知识的讲座,鼓励大家自学,扬长避短,为护士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与同行交流,接受医疗与护理前沿的信息,不断拓宽视野,全面促进科室形成学习型团队,创造良好的工作效率。
四、小结
[关键词]电影;民族性;意象化
电影作为一种最具跨国文化传播能力的符号形式,它是不同民族之间沟通、交流、影响的最重要手段。在全球化的网络时代,利用电影来传承和传播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实现跨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影响,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中国电影的民族性表达
电影是一门艺术,它的时空性决定了它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它的视听性决定了它的民族表达性和艺术表现性。中国民族电影,简单地说,就是以中国国内发生的人或事为题材所拍摄的国产影片,是反映国家民族精神的电影。中国电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产生,与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相关,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理想。
在中国电影一百多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电影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对文化的认识,对艺术的追求,承载着中华儿女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电影创作者,通过影像全方位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从《姊妹花》到《神女》,从《芙蓉镇》到《老井》,从《黄土地》到《南京!南京!》等,电影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新载体,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融入中国,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
中国民族电影除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之外,还应具有广义的世界文化特点,既能展示中国人熟知的民族文化,又要包含他国文化内涵。只有对比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关系,才能正确认知民族自我文化的地位与影响力。
二、中国民族电影中的文化责任感
(一)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与时代精神的反映
中国民族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导向的文化语境下发展起来的,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时代精神于一体的多民族大融合的多元文化。中国民族电影以《孤儿救祖记》为开端,逐渐形成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民族电影中流露出的核心价值观,势必影响着中国主流电影的未来发展。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倡的“忠君报国”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育了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和中国电影。《英雄》的创作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以秦朝为时代背景,影片中集结了民风、习俗、琴棋书画、功夫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讲述了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荆轲刺秦故事。电影在流动的时空里,完美地传达了儒家关于“大一统”的政治主张,表现了中华民族要求统一、反对分裂的民族心理。取材陕北高原的《黄土地》,以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为背景,谴责封建包办婚姻,表达出对自由的渴望,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反映出普适的人性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源的追溯。影片中运用大量的镜头来拍摄黄土地,镜头中充斥着原始的信仰膜拜,以多种视角,体现儒家推崇的“志气”“节操”“爱国献身”等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香港电影同属华夏文化,文化在电影创作中的渗入和影响是强大而不可抗拒的。香港电影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体,这种特殊的文化意义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符号。首先,香港电影人开创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功夫片(武侠片)。武侠电影把中国的文学、美学、哲学、伦理和武术融合在一起,以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艺术手法,集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道家思想于一体。对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伦理观念、及审美心理,进行深入细致的演绎和阐释。我们可以从影片中刻意营造的影像奇观里,捕捉到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质。武侠电影的叙事模式和主题表现形式源于中国文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中的精髓。香港人用电影诠释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种表达不但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也成为世界电影研究和仿效的范本。其次,时代造就了香港警匪片。从《英雄本色》到《喋血双雄》,再到《无间道》,这些在儒家文化的沃土中、在香港本土文化氛围中创作出来的类型电影,集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索亚斌曾经在《香港动作片的美学风格》一书中提到,“香港警匪片是香港动作片、功夫片的亚类型”。一语道破香港警匪电影的民族特性,指出警匪片和儒家文化之间隐晦而深厚的渊源。最后,香港文艺片是儒家文化和时代精神最完美的结合,如电影《花样年华》《甜蜜蜜》《阿飞正传》等,在儒家文化的大框架下,以隐喻式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传统伦理观和现代价值观的种种矛盾。映射香港人的感情生活和道德观念,真实地反映出香港青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台湾电影,根植于传统儒家文化,又受美国现代文化的影响,既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又探究中西文化价值差异。例如,侯孝贤的文艺片,保持着一份对历史文化的回顾与人文探索的执著。电影《恋恋风尘》《悲情城市》,继承和发扬中国电影传统叙事,以怀旧、乡愁为题材,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追寻传统文化的起源,展示与反思青年亚文化,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电影极具文化深度,导演通过影像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观和价值观在新一代电影人中的延续和承传。李安在家庭中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作为背景,考察家庭,反映人性,在《卧虎藏龙》中,用镜头详细解读了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真意,把传统文化置于影音中进行表现,是对中国传统的一种认知,更是一种肯定,这份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坚定而厚重。
流动的光影仅仅是一种形式,故事的导向、文化的内涵、对中华民族固有情感的表现,才是内容,是电影传播的灵魂所在。中国电影人,用自己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的理解和对电影艺术的狂热爱好,为中华民族电影的发展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财富。他们在创作形式上,以传统叙事风格为主,用朴实的电影语言,表达出强烈的民族文化传承责任感;在内容的选择上,挖掘传统民族文化,展现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民族电影肩负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神圣使命。
(二)中国电影中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表述与强调
民族性和历史性是电影的基本属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在电影中反复被强调与表述,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频繁发生。中国民族电影中对自我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的表达,传递着一种文化自信感和一份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少数民族电影,是民族电影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华夏传统文化的,也是中国民族艺术中的一块瑰宝。在《喜马拉雅王子》中,我们会看到熟悉的藏族服饰和道具,听到似曾相识的藏族语言,影片充满了民族情怀。电影《嘎达梅林》中,我们会看到蒙古式的唯美爱情和悲情的英雄主义,体会到蒙古人民的不同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与不屈。电影《阿诗玛》取材于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传说,以音乐歌舞片的方式,用撒尼彝语进行创作,这是对民族文化的强调与表达,也是对民族电影的探究和推动。
历史剧能够表达一个时代的文化,彰显一个时代的矛盾。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唐末期为时代背景,服装道具的设计以唐文化为依据,主题曲借为象征物,歌颂中华民族高尚、坚韧的美德,肯定了中华精神,弘扬中国文化。取材于历史事件的电影《赤壁》,在刀光剑影的打斗中,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投壶、蹴鞠、茶艺、书法、民族舞蹈等,把中国的哲学、文化、历史等诸多元素融于一体,鲜明,厚重。
三、电影中意象符号所呈现的文化内涵
(一)电影中传统民间艺术意象化视觉符号的呈现
电影中各种形象符号和形式结构并非独立存在,基本都消融在人和故事的背后,观众在感性的观影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涌现出大批以传统文化为创作元素的电影,如《红高粱》《白鹿原》等。东方人文特征的叙事语言,民族色彩的运用,传统造型的图腾,地域特色生活方式的展示等,幻化成视觉符号,很好地表现出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
电影《红高粱》的追求是对生命的讴歌,影片在表现的时候,选取了陕北颠轿、红高粱地、酿酒文化等一些独特的意象符号,讲述的是故事,传递的是情感,展现的却是历史。
电影《白鹿原》真实地还原了20世纪中国国民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儒家文化和民族精神,挖掘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如农耕文化、男权文化、女性贞洁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从对土地的原始崇拜开始,审视反叛与皈依,渲染出历史的质感和厚重感。自觉不自觉地反映了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的民俗文化心理。祠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农耕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着一种身份认同感,渗透着强烈的儒家文化色彩。秦腔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影中一共出现七次,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剧情线索。导演对秦腔的着墨,既提升了电影的文化意蕴,又浸透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貌。全片以土地、牌坊、祠堂、秦腔、戏台和破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化符号,在这个闭塞落后的小村庄里乃至白鹿原上,演绎着一段封建宗法精神统治的辛酸故事。
(二)意象化的音乐表达
音乐在电影中的表达主要以意境取胜,当天籁般的音乐响起,悠扬的曲调带着情绪飞扬而出,高低起伏的不是稿纸上印着的五线谱,而是内心深处不由自主泛起的一层层涟漪。在情绪带动的背后,更为深层的表意是文化的诉求。在电影创作中,传统音乐的融入,意象化的表达,与其说是一种形式,不如说是一种内容,对影像的补充,对情节的推动,对环境的渲染,发挥其所具有的丰富艺术审美特征,从而增加电影的艺术性和吸引力。民歌、器乐和戏曲等中国传统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为中国电影整体风格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1.民歌
民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深深扎根于电影创作中。陕北信天游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部分,是陕北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最优美的艺术形式。粗犷奔放的音域、悠扬高亢的曲调和陕北人的豪放性格相得益彰。《红高粱》中的两首陕北民歌《酒神曲》和《颠轿歌》,从腔调到旋律、节拍,都印着陕北文化痕迹。电影《刘三姐》以山歌对唱、对歌等音乐歌曲形式,呈现完全不同的音阶、调式、节奏等音乐元素,以意象化的音乐符号,诠释壮族文化。通过歌曲的演绎,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度挖掘,诠释出壮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神韵。
2.器乐
乐器从造型到弹奏,从音质到曲调,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意象化的表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源于乐器的器乐在中国电影音乐中的使用,丰富了电影的内涵,以“吹管”“拉弦”“弹拨”“打击”等方式演奏出来的器乐,催生了其在电影中的民族化表达和意象化特质。电影《骆驼祥子》里,导演用了一些当年流行于北京周边地区,如今最易让人联想到老北京的器乐,如京韵大鼓和三弦,来折射老北京的文化。片中采用“大三弦”,演奏出浑厚深沉的音调,表现主人公的憨厚老实。三弦一弹,八角鼓一打,错落有致、富有动力感的节奏就被演绎出来了,配合人物的语言、动态,达到烘托特殊的气氛和意境的目的。
3.戏曲
当戏曲融入电影时,电影便有了活力,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优美的韵律,铿锵有力的节奏感,扮相上的与众不同,唱腔上的独树一帜,让中国戏曲艺术有了厚重的文化感和历史感。以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为基本元素创作的《霸王别姬》,反复运用河北梆子的《小兵张嘎》,以及《活着》中对秦腔的表现等,彰显的是民族风格。戏曲音乐在电影中成为一种创作元素,一种有文化符号特性的意指。
中国各民族的原生态音乐,生动质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在电影中,合理地运用这些民族音乐形式,作为一种意象化的表达方式,不但能丰富电影本身,深层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而且能升华主题,推动剧情发展,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史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6.
[2] 索亚斌.香港动作片的美学风格[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 刘紫旭.从电影《白鹿原》中窥探人与土地、历史的关系[J].西部广播电视,2015(05).
【关键词】孝义文化;江南第一家;建筑;形制;
在我国汉族传统的民居中,广受主流文化即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位于浙江金华浦江县的“江南第一家”是中国古代社会家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以孝义著称于世。江南第一家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其耕读乐业、崇尚孝义的家规和家风成为社会的典范。
一、孝义文化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以其博大的宽容度和森严的体制影响着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忠孝义文化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统领,作为古代道德规范伴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巩固。儒家鼻祖孔子认为忠表现了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和坦诚,但是随着历史发展,忠更多意义上代表了对国家和最高统治者君主的忠心耿耿。而对于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广义上的孝不仅局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的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如: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的本意中包含了公正、合理和应当去做,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义,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并且把它放在了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忠孝义是对儒家思想简要的表达和概括,一言蔽之即是忠心、孝道和仁义,其对象分别针对了国家、父母和朋友。
二、浦江江南第一家
我国历朝历代对家族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在世界罕见,一家一社会,家族文化受到历代当时主流文化的浸染,同时也是与之相对应的家族个体文化的体现。治家与治国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共通之处,道德规范和人际相处、等级制度和治理原则都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有力体现。在我国浙江金华,有一座以“郑氏宗祠”为中心的古民居建筑群,它被称之为“中国古代家族文化儒学治家的典范”。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家庭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郑义门”的忠、孝、节、义被统治者所推崇,其治家经验甚至被明太祖朱元璋借鉴用以治理天下。故而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在这个大家庭中,其所推行和崇尚的孝顺父母、尊师重教、兄弟友爱、邻里和睦、勤劳朴素等治家持家原则,是长久以来我国优秀家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充分体现。以郑氏治家的中国古代家族文化和所体现的儒学治家的原则受到了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大学者的关注。浦江江南第一家以其丰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组合为独特,将儒家文化和民俗传统融为一体,是江南难得的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风景名胜。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郑义门”,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它以孝、义治家,郑氏家族同居共炊三百六十余年,因其忠、孝、节、义而屡屡受到历朝皇帝的表彰。明开国文臣宋濂在此居住32年,郑氏《家规》、《家仪》就是经宋审订,至今典籍尚存。浦江江南第一家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30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数百年间173人为官无一贪渎,168条家规经宋濂整理成为明代典章制诰的蓝本。
三、建筑形制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九座牌坊矗立在古镇入口。牌坊群的第一坊,就叫“江南第一家”。“江南第一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几千人同财共食,和睦相处。第二座牌坊叫“孝义门”。郑宅原叫仁义里,后来因为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又经常被朝廷表彰,就改成了孝义门,后来连村名也叫作孝义门了。第三座牌坊叫“三朝旌表”。郑氏义门从南宋开始始终如一,家族的日子过得有条不紊。所以在宋元明三朝都受到朝廷的旌表。第四座牌坊叫“有序”。因为郑氏义门把“有序”和“师俭”当作了治家的两大支柱。没有序肯定要乱的。郑氏义祠堂专门设立了一个有序堂,制定了168条家规教育子孙。“有序”牌坊后,依次叫“恩德”牌坊、“麟凤”牌坊、“取义成仁”牌坊、“礼部尚书”牌坊和“九世同居”牌坊。令人称奇的是九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各不相同,有砖木混合结构的,有木结构的,有石雕的,有砖雕砌的。
郑氏古建筑前,主建筑物高约四米,宽约两米,长约十米,房屋上有匾额书写着“江南第一家”几个大字。这是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所赐,匾额下有对联:“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和“文章空冀北,孝义贯江南”。迈过“江南第一家”的十大牌坊,矗立在眼前的是“郑义门”的治家规范――“郑氏规范”。这是世界上最齐、最全的家庭管理规范,共168条。而在新修郑氏规范石碑图和郑氏规范木刻碑图上,可以看出郑氏祠堂能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理由。郑氏家族168条家规,森严而极具道德规范。郑义门白麟溪南岸有口“孝感泉”井,相传为南宋初期郑义门九世同居第一世郑绮双膝跪地三日三夜为其病重的母亲求泉,孝心最终感动上天而得。郑氏后人将这井挖大,砌了石|,在井上建了亭子,供村人饮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
郑氏义门的古建筑群体同样有着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的布局是孝义文化观念的体现。整个民居以郑氏宗祠为建筑主体,以白麟溪为主线,以孝感泉、东明书院、老佛社、维仁斋以及青萝故址、宋文宪公祠等为基点。分布有公共建筑,布局上平等于集聚的民居建筑,民居以“台门里”、“房头”等为单位。一个大的家族群体集居是义门的一大特色,号称“九世同门”,这种独特家族文化的形成与孝义同居的传统习俗文化分不开。至今在社会所流行的养老和敬老都是我国古代社会孝义文化的遗留,多世同堂、人丁兴旺、子孙绕膝的家庭被认为美满。,郑义门一年有大小祭祀、礼仪一百零八种,主要的有祭祠、祭祀、春祭和初献礼、亚献礼、冠献礼、终献礼以及劝食礼、荐苟礼、受福礼等,另有迎灯试水龙等民俗活动,融合与建筑环境之中。
四、结语
“江南第一家”以其饱含的家族文化特色,体现在了古民居的建筑形制上,实现了儒家所推崇的忠孝仁义、和睦相处、乐善人生等观念,符合了“肥水不流”的建筑特征。“江南第一家”正是反映了儒家所传承的“耕读”传家朴素为本的观念,建制规范而极富整体性,朴实大方而艺术性强。古建筑不以华丽取胜,平直而规整,将建筑环境与文化传统紧密结合。浦江郑氏建筑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家族文化的展览馆,不负其“江南第一家”的美名。
参考文献:
[1]傅瑾启.江南第一家联匾辉天下[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7,03:8-10.
一、民族品牌的成长
品牌,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极富经济内涵的文化。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是凝结在品牌上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品牌
品牌,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名称、标记、符号或设计,是企业通过设立区别标识,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和承诺而形成的无形资产。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等的总和。品牌既包含实体产品,也内含文化和个性。如奔驰汽车所传递的是一种德国文化:高度组织、效率和高质量;美国万宝路表示了美国文化的进取与自由;我国的全聚德、同仁堂道出了中国文化中儒家文化的精髓。各种品牌均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而后才流行世界。正应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可见,民族品牌,就是植根于本民族的品牌,民族品牌既内涵有民族文化,又彰显着民族精神。
(二)发展民族品牌的必要性
品牌是一个民族经济实力的代表之一。一个民族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声誉的优劣和数量的多少,能够反映该民族的整体形象和经济实力;反过来,民族的经济实力又不断扶持和强化其品牌在国际上的地位。强势品牌的塑造不是少数人、少数企业的事情,它与整个民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一位日本名人曾说过,“代表日本脸面的有两个:左脸是松下电器,右脸是丰田汽车。”品牌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当今工商界,品牌是经济增长和获利能力上升的核心。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培养自己民族的世界级品牌,其意义超越了获取经济利益本身。从某种程度上说,世界级品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名片,就如人们看到可口可乐、万宝路品牌,就会想到美国文化乐观奔放、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与强大的综合实力。品牌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著名的本土品牌会让国家和民族引以为傲,所以,民族品牌就有着超乎经济的意义。
(三)民族品牌的成长,需要国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民族品牌的成长,需要在国民的意识里把民族提到一个高度。而民族意识则来源于民族自觉、即民族自信心。民族自信心要靠国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这也要求我们明白:第一,对消费者来讲,品牌意味着一种文化和情感,所以倡导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保护民族品牌。第二,大力推崇民族品牌,唤醒国人的民族情义,把民族意识提高到民族自信心的培养上。假如我们每个出国的人都用中国的银联卡,那么就有13亿人用,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因此,只要把民族意识提到一定的高度,民族品牌就能创造出来。
二、民族文化的唤醒、民族精神的弘扬可成就民族品牌
(一)民族文化
文化人类学创始人英国著名人类学家E・B・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被认为是经典性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技能和习性。我们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体概念的凝聚,是融理论、实践和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可以说,人类社会的一切实践活动及其创造性成果(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都是表现文化意义的。”
狭义的民族文化是指民族的精神文化,它侧重强调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区别的基本表现。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民族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文化,它包含有民族的性格、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民族的本质文化精神。即实用、内向、平均、和平、安稳等文化心理;仁、义、礼、智、信、忠、贞、孝、悌等道德取向。包括天人合一;儒家思想;诸子百家人生哲学;宗法伦理等。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文化早在4000年前就已形成,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达到极其繁荣的发展阶段,后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构成了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浸透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其思想精华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知名的老字号品牌都贯穿着浓厚的儒家文化精神。
(二)民族品牌的成长需要文化唤醒,弘扬民族精神
1.民族文化的唤醒是民族品牌成长的基础
这里讲的文化唤醒并不意味着国民已没有传统的文化意识,而是说我们需要全面继承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不要一味地崇洋,对本民族的文化精华视而不见,而是要唤醒国人的民族文化意识。不要总认为中国的文化不行,西方的文化先进。对民族文化的唤醒,会大大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中华文化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最具特色的文化类型之一。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我们目前正处在一个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时期,本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占有经济、科技和军事的优势,而且到处试图用自己的思想文化控制和占领别国的文化阵地,消解别国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许多学者和经济学家研究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儒家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儒家文化一直是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内容,日本企业中倡导的人即资本、和能生财、忠诚三大观念均来源于儒家。日本高桥进教授在分析日本企业经营与儒家思想之间的联系时说:日本企业的组织原理为:“集团主义”“终生雇佣”和“年功序列”,集团组织结构的伦理是“礼”“和”及“忠恕”;终身雇佣制度来源于“孝”“家庭主义”和“尚”思想;年功序列主义则导源于“力行”观念。可见日本企业精神中仍保留着深厚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在韩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儒家始终作为秩序原理而存在。儒学也是新加坡华人企业家成功的文化因素。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里,一直是使用“家”作为企业的量词,这其中包含着企业便是“家”的意思,企业员工就是“家庭成员”。正是这种仁爱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为他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
在信奉儒家文化的企业里,劳资关系相对和谐融洽,员工的主人公意识较强,促进了企业经济平稳、迅速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被日本、韩国、西方所崇仰,而我们自己却视而不见。所以,有些学者提出,要想成就民族品牌,首先要唤醒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信心来自于对民族文化的崇仰与信赖。民族品牌是在本土文化中产生并成长的,本土品牌包含着国家和民族的涵义,在体现“地利、人和”的优势中,也体现出民族文化。可见,国人对民族文化的崇仰是民族品牌成长的基础之所在。四川长虹彩电宁可放弃与法国大公司合作,也决不让出自己的牌子,在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同时,将企业精神注入品牌中,“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目前市场占有率已超过3%,表达了保护民族品牌的决心和信心。
2.弘扬民族精神,使之成为民族品牌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不能没有民族之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实现其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的精神依托,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是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凝聚、调节、推动、教化功能的一种活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母体中,是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精神思想积聚,凝练和提升,又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精髓的积淀,它有着丰富,极具特性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崇德重义、整体为上、浓重的爱国情节”。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为特征的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品牌之魂,只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保证民族品牌的成长。如韩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牌子至今也无法跟欧美、日本汽车相比。但是,韩国汽车能够横行天下,不是靠舒马赫等顶级车手给宣传出来的,而是靠国民呵护扶持起来的。据了解,韩国人珍爱国产车,积极支持国产车,哪怕价格高、性能差、也自觉地首选国产车而不是质优价廉的日本车、美国车。这种对民族品牌的偏爱虽然包含着浓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情绪,客观上却使韩国车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市场,扩大了规模,获得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终于走向世界,为民族赢得了尊敬和赞誉。这也是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胜利。而中国汽车业发展几十年没有做大做强,与我们自上而下的崇洋,追求奢华的心态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儒家文化;仁本观;义利观;中庸之道;现代企业文化
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管理的工具,更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企业要在市场国际化的大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构建适合自身的优秀的有魅力、有张力、有活力的管理文化。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也因此缔造了一批商海佼佼者。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我们应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超越因素,点亮智慧,将孔子思想的精华与现代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现代化转化,构建一种充满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儒家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构建中的可用因素。
一、以人为本、宽厚忠恕的人际观
在《论语》中,有109处提及“仁”,可见,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可见,“爱人”是儒家仁学的本质内涵。而忠恕之道,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忠恕符合“仁”的要求,其中包含着“爱人”的内涵。所以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在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和发展。这样人与人宽厚仁爱必然和睦相处。
对于一个团队来讲,如果儒家这种人本主义融合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能够吸引人、挖掘人、留住人的用人机制,真正做到关心人、理解人、体谅人、尊重人,营造一种重视人才、依靠人才、凝聚人心、培育人才的氛围,势必能够在企业外部塑造相对安定的经营环境,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企业员工有家的温暖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二、义大于利的价值观
儒家的根本思想就是“以义制利”或者说“以道制欲”。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也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庸置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这个最大化是符合国家法律、社会道义前提下的最大化,包含着社会责任感,而绝非毫无顾及,不择手段一味追求利益。
有“日本企业之父”之称的涩泽荣一先生共创办了500多家企业,他将《论语》作为第一经营哲学,“要靠《论语》来拨动;同时《论语》也要靠算盘才能从事真正的致富活动。”(《论语与算盘》)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忠恕之道。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要通过《论语》来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晓“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时又要让其他人知道“求利”其实并不违背“至圣先师”的古训,尽可以放手追求“阳光下的利益”,而不必以为与道德有亏。“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
从企业长远发展而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企业应该依靠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等在竞争中取胜,其经营应把追求自身利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秉承诚实守信、见利思义的经营理念,积极参与发展公共事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现在有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利与义的取舍上出现问题,致使企业名誉受损甚至沉于商海,这样的案例并不匮乏,诸如苏丹红、强生、阜阳劣质奶粉等。
三、尚中贵和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和为贵”就是处理任何事情、任何关系都要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礼记・中庸》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天下一切事物的通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项基本的精神内涵。儒家认为,“和”并不是盲目地附和顺从,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就是一种中庸的和谐之美。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归纳起来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二是执中守正: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三是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中庸之道”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同样也包含三层含义:做任何事情要有度,不要走极端,也不要盲目附和;把握好矛盾双方,保持矛盾双方的统一协调,从事物对立的两面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达到平衡状态;掌握好灵活多变的原则,因时制宜,要在事物的变化中看待问题,将遇到的事情放在当时的政策、形式、状态下来处理。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现今大家所重视的“管理合理化”、“人性化”,正是一种中庸之道,旨在使个人的自由在与组织一致目标之间得到一个平衡。
四、结论
在中国,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植根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与经营之道,是企业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深入挖掘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做到古为今用,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2、(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M].岳麓书社,1985.
3、孙希旦.礼记集解[M].文史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