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广告的文化属性

广告的文化属性

时间:2023-10-17 09:4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广告的文化属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广告的文化属性

第1篇

社会经济越发达,大众文化的特征就越明显。大众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各个方面。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是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一个领域。从形态来看,大众文化依赖于大众传媒,故其形式和内容呈现多样化的形态。但是,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会以广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对大众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在此讨论广告作为大众文化的形式之一,对大众文化及心理会产生何种影响,并试图通过一些措施来消除其中的不良影响,更好地推动大众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广告;传媒;属性;大众文化;影响

一、广告的传媒属性

第一,广告是一种文化载体。大众文化从其定义上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众文化涉及到大众媒介这一独特的物质形态,而广告作为其中一项内容对大众具有很强的作用。广告的首要作用是传递信息,无论其所传递的信息对大众来说是必要的还是非必要的,其信息本身蕴含有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的因素。广告传递的文化信息主要以各种文化符号的形式存在,比如文字符号、图像符号以及声音符号等。无论哪种符号形式,广告都在传递着一种文化信息,反映了社会的习俗和价值观等内容。从广告的文化属性来看,广告本身不是物质产品,其是精神的产物,通过物质的形态来带给大众某种精神和感官上的刺激。由此可以看出,广告和大众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具有基本相同的文化背景。在大众文化中普遍存在一个共同价值,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可,而广告的文化属性要求其能够最大限度地靠近这一共同价值,否则会违背大众文化的发展要求。第二,广告是一种经济载体。广告除了具有文化属性外,还具有典型的经济属性。在日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广告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显著作用。广告在通过商家的处理和加工后被赋予了一定的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一种可以推动社会再生产的工具,能够通过其影响力持续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带来的巨大利益成为商家们共同追逐的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广告的制作和传播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通过提供市场信息商家们能够获得经济利益。广告的受众受到其影响而采取相应的消费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广告在起到经济作用的同时需要注意其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否则这样的广告传播行为是失败的。第三,广告是一种政治载体。广告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不是盲目的,而是经过加工和筛选之后进行传播的过程。其背后的主导因素是社会普遍价值观。广告的存在离不开社会大众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土壤,脱离了这些因素,广告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实际的存在意义。任何广告在传播之前都要确定好其政治倾向和价值态度。大众在消费广告文化时,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因此,广告这种政治载体需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

二、广告传播的影响分析

1.广告传播具有广泛的积极影响第一,大众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内涵,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广告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是以通俗化的信息符号进行的,而且广告所关注的文化内容往往是与大众实际生活最贴近的。好的广告能够充分迎合大众心理,获得大众的喜爱,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广告数量的不断增多和形式的不断丰富,大众对于广告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广告能够拥有创意,能够带给大众充分的新鲜感。因此,很多广告力争通过创新来满足大众的口味。其中不乏一些精品的广告。这些广告不仅依托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在其基础上融入了新鲜的时代元素,将传统文化和社会潮流结合起来,带给大众更加亲切和认可的感觉。另外,很多商家借助广告来实现引领社会潮流的目标,不仅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掀起了一股潮流风尚,给予大众强烈的时代感。因此,广告可以极大地丰富大众文化并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2]第二,广告的使用需要一系列的物质投入和技术投入。不仅商家需要通过广告来提高产品的影响力从而获得商业利益,大众媒体也需要利用广告来创收。首先大众传媒将广告的时间段通过竞标的方式销售给商家,然后商家利用有限的时间将大量的信息压缩传播给大众。试想,如果没有广告这项媒介,大众传媒很难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商家没有广告作为传播商品信息的媒介,其商品很难给大众形成深刻的影响,也不利于其商业竞争。因此,广告的物质价值在于它是大众传媒重要的物质技术来源,其精神文化价值在于它能够带给大众丰富的精神和文化作品。随着社会市场的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速,广告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内容的丰富与创新。[3]第三,广告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能够在社会中传播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容。在所有的信息媒介中,广告依靠大众媒体这一有效便捷的形式能够在极大的范围内传播信息,所以其影响力是非常广泛和普遍的。有很多广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这得益于广告传播的媒介。因此,积极地利用广告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传播,能够带给社会和大众积极的影响。我国是有着优良道德传统的国家,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思想激烈碰撞的今天,利用广告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告商在利用广告增加商品影响力的同时,加入正面的良好的道德元素,不仅可以赢得大众对其产品的认可,还能够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良好的风尚,从这一方面来说,广告具有非常强大的积极影响。

2.广告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第一,广告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往往是以牺牲大众的时间以及空间为代价的。[4]在接收广告信息的方式上,大众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电视等电子媒介来接收,二是通过实体广告来接收。虽然这两种接收方式存在差异,但是具有很多共同特征。无处不在的广告传递给大众的信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广告的文化信息,另一类是纯粹的商业信息。绝大多数人所接收到的广告信息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信息,这对于大众来说是不太积极的,因为这类广告很容易影响大众的消费观念,造成大众消费结构的单一化。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观众在消费时非常容易受到某类广告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消费行为,虽然这有助于商家赢利,但是不利于社会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另外,大众在广告中并没有获得多少有益的广告文化,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广告产生的消费观念。这对于广告文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第二,广告容易对大众形成错误的物质消费引导。上文已经论述了广告由于其特性很容易对大众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虽然其积极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其消极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一些广告商在利用广告宣传产品的过程中,为了加强营销效果,往往故意夸大和凸显产品的价值,这样很容易对大众产生错误的消费引导。在某种广告长期的影响中,大众非常容易混淆广告中的虚拟状态和现实的生活状态,造成一些群众盲目追求广告中的理想物质世界,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另外,大众文化本身就具有娱乐的属性和消费的属性,广告的刺激容易把大众带入到虚拟的物质精神世界。第三,广告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浪费大众许多时间,不利于大众文化的传播。当前由于广告的商业属性越来越明显,广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容易影响大众的心理,有些群众一提到广告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于他们来说,广告是强制性的,而大众对于这种强制性是有比较明显的抵触情绪的。大众文化的传播需要广告,但是要注意广告的文化属性和现实条件,不能以牺牲广告的内涵和大众的时间来单纯地追求商业利益,否则会引起大众的反感,适得其反。[5]

三、广告正确的传播原则

第一,广告传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广告作为大众媒体的一种形式,最需要的是它能够带给大众正确的价值导向。广告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正确和全面的原则,能够科学反映产品的信息,尊重大众的产品知情权。[6]如今多如牛毛的商业广告中,能够真正坚持全面正确反映商品信息,并且能够带给大众文化营养的广告如凤毛麟角。大众普遍对广告产生了较强的反感情绪,造成有些优秀的广告制作也被其影响而受到大众的忽视。很多商家在进行广告宣传时极力寻找新鲜点,有时甚至违背了社会普遍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这是非常不足取的。当前在明星代言的风潮中,很多商家从广告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却忽视了广告可能会给大众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很多药品食品类的广告,商家为了扩大产品的影响力邀请明星代言。由于明星巨大的影响力,很多群众购买了其代言的产品。而实际上该类产品和其他同类产品并没有实质的区别。更严重的情况是某些产品出现问题之后,不仅会影响该类产品的销量,还会影响明星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广泛的不良影响。[7]因此,广告的传播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要能够贴近大众生活,反映社会文化。做到这一点,我国党政机关的宣传部门要加强管理的力度,合理地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偏离正确价值观的广告行为进行认真处理。社会大众提高监督意识,对于不符合社会主流思潮和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告行为进行举报。总之,广告传播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担当起相应的文化责任,引导广告沿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广告传播要具备正当的娱乐性。广告作为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工具手段,本身就具有大众文化的部分属性,即娱乐性。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是中性的,经过合理的引导大众文化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影响,而不加以管理,任其发展,很容易偏离正常的文化轨道,形成庸俗的文化。广告的娱乐性要在娱乐的同时保持正确的方向,不能以娱乐的目的而娱乐,否则容易形成虚浮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具有审美功能,如果合理利用广告的娱乐性,能够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促进大众文化的良性发展。而错误的消费观念会引导大众文化审美走向歧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需要一些娱乐节目来缓解大众的生活压力。很多人拥有的休息时间比较少,接触到广告的机会多,娱乐性强的广告会充分吸引其注意力。如果广告的娱乐性能够在缓解压力的同时给予他们一些正能量,这是非常有利的。而大部分情况是许多广告完全是为了商业利益而进行的娱乐性活动,对人们没有丝毫正面的影响,并且容易误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很多商家为了追求广告效果和收视率,采取一些极端化的手段来扩大大众影响力,其他商家也跟风效仿,造成广告普遍质量低下,内涵缺失,不良影响增大。所以,提高广告的素养和文化价值,在保留其娱乐性的同时赋予其更多的审美元素,引导大众审美活动的方向。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要求广告文化能够坚持正确的思想理念,符合文化发展的趋势,做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给群众带来便利。广告传播要满足大众的娱乐要求,同时要坚持正确的娱乐立场,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第三,广告传播要保留文化底蕴。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对于商业广告进行过一番评述。他认为广告是商业经济的必然产物,广告对于刺激大众消费具有强大的作用。但是广告传播本身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能够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可能存在着不良的思想内容,误导大众文化。因此必须能够贴近大众生活,反映社会文化。

要合理地利用广告,避免广告将大众消费引向错误的方向。而要保证广告朝着有利于社会经济良好健康发展的方向发展,需要赋予本身足够的文化底蕴。只有保留文化底蕴的广告才具有真正的商业价值,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广告的文化底蕴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有着共同的特征。首先,广告的文化底蕴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结晶,代表着社会的共同理想,具有凝聚大众的作用。其次,广告的文化底蕴必然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方向,能够影响大众的审美观和道德价值观。再次,广告的文化底蕴具有统一的文化精神。广告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独特鲜明的文化品格。如果广告缺失了其文化品格,就会流于形式,成为文化垃圾。广告文化的品格是积极的和健康的,同时也是普适的,能够影响大众的精神面貌。因此,我国的宣传部门需要更加注重对广告的审核,鼓励具有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的广告活动,反对纯粹的虚浮的容易给大众造成不良影响的广告活动。要净化广告领域,给大众良好的精神洗礼,让大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到正面能量。

四、结语

本文首先说明了广告的传媒属性,然后对广告传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广告正确的传播原则。广告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经济载体,同时还是政治载体。广告传播具有广泛的积极影响,同时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广告可以说时时刻刻起着作用。但是随着广告文化属性的削弱和商业属性的增强,广告引导大众的方向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不仅占用了大众文化传播的时间,还引导大众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广告传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要具备正当的娱乐性,要保留文化底蕴。要能够贴近大众生活,反映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殿元.对广告文化批判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闻大学,2010(03):119-125.

[2]朱大印.浅谈广播电视对大众文化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0(07):45-47.

[3]杨剑龙.应关注大众传媒的误导偏向[J].探索与争鸣,2008(06):299.

[4]蔡艳山.大众文化视野下的广告文化[J].新闻爱好者,2009(14):90-91.

[5]陈玉林,王永明.广告传播对大众文化的影响探析[J].科技传播,2015(10):78-79.

[6]王会.浅析广告传播对大众文化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0(08):161-162.

第2篇

关键词:广告 认同性 文化属性 文化认同

引言

进入感性消费时代以来,广告作为消费引导者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与行为,也在潜移默化的创构着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在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传播以受众为导向的今天,广告作为诱发、引导消费欲求的工具,如果对广告受众心理知之甚少,将很难发挥其应有的营销效应,只有把握住受众的心理,并得到其认同,才能提高广告信息的交际效率(陈汝东,2001),达到预期的效果,即“没有卖不好的产品,只有搞不好的广告营销”。

广告的认同性理论

通常认为西方修辞学是用言语说服他人的学科。“修辞的主要目的是唤起受众的情感,改变他的态度并诱发行动”,“说服”被认为是古典修辞学的核心概念,“修辞是用来说服的言语”(西塞罗)。但是新修辞学的重要代表博克(K.Burk)认为:旧修辞学的关键是“有意说服”,新修辞学则应有所继承和发展,强调“无意识的认同”,并提出了“同情认同”、“对立认同”、“误同”的观点,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无意识是认同最重要的特征”,博克认为,与“说服”指向明显的、直接具体的目标不同,“认同”更包含一些间接、深层次或无意识的内容。

“哪里有劝说,哪里就有修辞”(邓志勇,2008)。作为劝说的艺术,修辞为广告提供了手段,“通过言语产生一种对受众心灵施加影响的支配权力”。但是广告要想改变受众的想法是比较难的,它不仅需要动用全方位的各种象征手段,还需将“修辞性”巧妙地隐藏于质朴自然的语境中。因为“说服-认同”的双方是互动的,广告主需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关心他们的情感,减少隔阂,并努力建立与受众在价值观、兴趣、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共同点,这样才能增大受众的认同性,从而诱发购买行为(么光晰,2011)。因此,“广告语已成为当代最具文化遮蔽性与影响力的语言形态”。

虽然消费者掌握“认同”的最终购买权,但这只是这场互动的表面优势。广告作为当代商业营销的主要手段,其背后不仅具有强大的公关团队(对受众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分析),而且把持了最具渲染性的大众传媒,获得了至关重要的“话语权”,制造出受众难以逃脱的、广泛的广告语境,“日益数字化的大众传媒将广告形象演绎得极为逼真,臆想性的消费体验犹如亲身经历”。修辞者与受众之间的这种不平等的权力甚至让人类学家弗里德曼感言:“在世界系统范围内的消费总是对认同的消费”。

广告的文化属性

虽然广告是推销性的商业经济现象,但是它也表现出一定的文化性,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研究广告的文化属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广告除了推销商品(或服务)的品质、功能作用外,常常还带有更多的意识、价值、文化等“附加值”,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左右人们的消费观念与行为模式。

另一方面,“任何广告无不带有社会文化的痕迹”,文化是一切广告创作的来源与基础。任何成功的广告往往都是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广告创意要尽可能地针对受众特定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制度乃至等诉诸不同的修辞策略,最大限度地形成与消费者的良性文化互动。“跨文化传播的广告创意最根本还在于准确的文化定位。”日本三菱汽车广告在文化属性方面的表现被认为是一个经典案例:三菱公司在向美国市场推销其产品时模拟美国独立宣中“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则名言创作了“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的广告词,在其挺进中国市场时又借用中国人喜爱千里马的传统创作了“古有千里马,今有三菱车”的对偶句。

广告“修辞性”的效果也决定广告内容所承载的文化潜质。广告受众对广告的理解是能动的,他们会以其自身的文化结构对广告的文化形象做出解读,因此,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影响下的广告受众对广告的认识是不同的。虽然宝洁公司“佳美”牌香皂广告“男士当面赞美女人的美貌”在欧美国家取得了成功,但是在男女交往方式相异、民风相对保守的日本市场却遭遇了惨痛失败。同样,“龙”在东方被认为是神圣、图腾的象征,但“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却被代表着邪恶的化身。即使是与中国有着同样文化渊源的日本,丰田汽车的霸道广告想以挑战“象征庄严与等级”石狮为创新,但是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其在中国受到了极大的抵制。

广告的认同性分析

中国历史悠久,可供选择的本土文化元素内容丰富而浩瀚:武术、京剧、饺子、筷子、旗袍、长城、女娲造人、精卫填海……都是中华民族特定民俗文化的记忆和脉搏(朱维理等,2008)。通常认为中华民族深受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的熏陶,思维方式较为委婉,推崇含蓄美,表现出更多的群体与等级取向,注重血缘及伦理关系的和谐,因此,“喜庆和谐、妻贤子孝”在中国广告中经常出现(杨婿岚,2012);然而,西方人的逻辑大多承袭于苏格拉底的“三段论”,善于逻辑推理,思维直线式,鼓励个体取向,注重人格尊严,崇尚独立自主与冒险奋斗,耐克公司的广告语直截了当—“just do it!”

(一)实用认同

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认为公众购买产品首先是基于产品的实质利益。如果商品不能为消费者提供使用价值,满足消费者的实用需求,那么任何商品都是难以卖出的。实用认同迫使生产者主动确保商品的品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族深受几千年的封建束缚,“传统农耕文化、小农思想、儒学熏陶”孕育了国人注重实际的务实精神与求真性格,与西方推崇“自由浪漫、热情奔放”迥然不同;加之,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压力重,因此,具体到消费上,国人更倾向于“重积累、轻消费;多储蓄、少消费”,即使购物也十分注重实惠与性价比,看重物美价廉与实用价值,所以,广告设计只有真正探寻到中国人的这种消费者心理,立足其务实求真的审美心理,才能获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同。高级住客会所与别墅豪宅类的房地产广告对广大普通消费者的吸引力肯定不及普通商品房价格波动的关注度。

(二)情感认同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市场保障机制的健全,使得消费者的放心度大大提升,人们选择商品时开始不再把产品的质量、功效等实用价值作为消费的首选,特别是进入感性消费时代以来,人们的消费心理,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愈发看重商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追求感受的独特性,看重符合自己生活方式、彰显自己文化品位的商品,“身份可以通过消费方式表现出来,即消费方式反映身份地位”。

在感性消费时代,人们消费那些含有文化内涵与艺术含量的产品,看重商品所代表的象征性意义与表现能力。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认为:消费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与生产活动相对的、对于产品的吸收与占有(盛宁,1996)。“面对广告,受众不仅解读其中的商品与服务信息,而且解读它所提供的价值观念、消费理念以及现代生活范例”(宋玉书,2005),因此,面对现代消费者,广告创意须要融入一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诸如:个性魅力、轻松休闲、流行时尚等现代生活理念,从而获得受众的认同。

美国著名消费者行为学家MR·所罗门认为:“许多消费行为方式的改变都是由年轻消费者推动的”。在中国,当代青年逐渐对西方文化追求“个性表达、自我表现”越来越认同,可口可乐初入中国市场时的谨慎:“可口可乐添欢笑”(1979)已被引领时尚、张扬个性的“要爽由自己”(2004)所取代,现在广告已不再停留于对产品功能的述说,引领文化与个性已成为普遍的共识。

(三)文化认同

每个民族都有其相对共同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获得其文化认同是一个广告成功的必要先决条件。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孙英春认为:文化认同是来自于不同文化群体对其文化及其与其他文化关系的评估和判断(孙英春,2008),表现出肯定性、归属感、忠诚度以及发展变化性,而文化认同的目的在于寻求同一性、稳定性与持续性(赵燕霞,2013)。通常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文化认同体现了文化群体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受众民族文化是广告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凭借其广泛的文化认同性可以为广告提供亲切的感性形象以及更多的文化附加值,从而更易获得受众的认同。“广告创意惟有切中受众文化心理认同,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表现出丰富的色彩。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重人轻物,崇尚安宁与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反映到广告创作上更为欣赏自然唯美的静态诉求,孔府家酒一句“天地之间人为贵”,唱出了儒道精神的精髓;其次,中国人崇尚礼仪、讲究孝道、重视亲情人伦,所以“家观念”经常在广告中得到反复强调,“过年常回家看看”,“今年孝敬咱爸妈还送富硒康”。此外,与西方人相比,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皇族统治及儒家意识形态的教条,中国人普遍具有较强的权威意识,更注重权威的认同性。“正宗”、“祖传配方”、“传统工艺”、“宫廷专贡”、“权威鉴定”、“通过ISO认证”、“国家优级产品”、“奥运(或宇航员)唯一指定用品”……都是以把握了国人的这种“相信权威”的心态做出的宣传侧重点。

因此,广告传播需要考虑受众目标的本土文化与风气习俗已得到了跨国公司的普遍认可。福特汽车穿上了唐装向中国人拉近距离;Cocacola由“口渴口蜡”改为了众所周知的“可口可乐”,而且在以后的广告中大胆融入了福字、中国节、对联等中国文化符号。麦氏威尔咖啡Good to the last drop翻译成了“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宝洁公司的Pampers尿布译为了“帮宝适”,Estee Lauder(译为:雅诗兰黛)和Avon(译为:雅芳)也因为恰如其分的译名而取得了国人的普遍认同。1991年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时调查发现中国家长对孩子表现出极大地关爱,总是尽力去满足孩子的要求,于是他们一直锁定儿童消费市场,抓住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大造声势以吸引青少年的光顾从而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北京奥运期间,麦当劳更是抓住机会,直呼“我就喜欢中国赢”,获得了很多中国消费者的强烈共鸣。

结论

广告,实质上是一种说服。西奥迪尼在其巨作《影响力》中提出了让人顺从的六个原理: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短缺(罗伯特·西奥迪尼,2006),然而,现代消费者更有主见、更有个性,传统的灌输式广告已经很难唤起其购买欲望,因此,把握受众的文化认同机制,将受众的文化观念融入广告创作,利用广告的"修辞性"魅力突破消费者的心理认同过滤层,将可以为商品的广告营销获得显著的成功。

1.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博克.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M].常昌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邓志勇.伯克修辞学思想研究述评[J].修辞学习,2008(6)

4.么光晰.对目标受众身份构建的解读与反思[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0)

5.朱维理,杨丹.关于创意本土化的观点和方法观[J].现代广告·学术刊,2008(6)

6.杨婿岚.当代广告传播中的意识形态[J].当代传播,2002(1)

7.盛宁.鲍德里亚·后现代·社会解剖学[J].读书,1996(8)

8.宋玉书.广告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传播意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9.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赵燕霞.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认同[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4)

第3篇

图书植入广告不是新名词,尽管早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和我国的宋朝就有了先例,但它频繁进入读者视线、成为学术论文主题却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原本纯粹的文字作品,如今或直白或隐晦地裹人了产品广告或品牌宣传,有人赞美此举开创了出版业赢利的新模式,也有人哀叹精神文化领地的最后一块净土也被染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广告在或鼓励或质疑的声音中从未停下过探索和发展的步伐。

一、图书植入广告的方式向多元化发展

“硬植入”的广告往往寄生于图书的附属部分――封面、勒口、插页等,近年来被讨论得最热烈的例子要数王朔《我的千岁寒》中的书签广告与刘震云《我叫刘跃进》中的腰封广告和封底插页广告。已此为例的传统植入手段过于外化,植入的内容与作品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引起了读者的反感,降低了图书的品位。鉴于此,广告植入演变出种种不同的形式,极力表现出“读者友好”的姿态。2001年,菲・维尔登的《保加利亚贩毒网》收到了某珠宝公司五位数的报酬,于是该公司的名字在书中悄悄出现了十来次。石康的《奋斗乌托邦》中,两位女胜人物不约而同地爱穿某品牌的运动装。有心的读者或会看破,但比起寄生式硬植入的可憎面目,这种内化式的软植入似乎更容易被人接受。再如,彭浩翔2010年的新作《爱的地下教育》赠送了某品牌的创可贴;《乡村爱情》的商业广告其实就是同名电视剧。还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已经有网站在摸索新的发展模式:读者留下有效的个人信息即可获得免费图书,广告商通过分担读者的书费得到潜在客户。尽管谁都不喜欢被广告左右,但只要看一些广告就能享用“免费的午餐”,想必牺牲也不算太大,不知道多年以后,这种尝试会不会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另一条路子。

二、图书植入广告上升到营销策划的高度

最初的图书植入广告不免带有随意性和偶发性。作者创作好了作品,偶有企业发现书中的某段文字可以为己所用,于是借势造势,插入一段广告。这样的植入,很难全方位考量图书文字和产品或品牌的契合度,对植入效果也往往缺乏科学评估。营销策划的缺位在很长时间里制约着图书植入广告向高效发展。如今,较为有效的植入广告都属于策略性的植入,植入流程甚至发生逆转:为企业的产品或品牌量身定做地物色作者、创作内容(甚至作者本人就是品牌所有者),如《踢踢兜丽江之恋》。这类植入,内容与广告高度契合,共同传播,甚至配合有图书以外的营销宣传,显然已不是随意和偶发的行为,而成为资源整合式营销传播中重要的一环。

不少人对偶发性的植入谈不上反感,对策略性的植入却心存芥蒂,主要理由是后者的诞生过程有破坏文字纯洁性之嫌。纵观这些年出版的含有植入广告的图书,其实文学性方面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大打折扣”,因此真正值得纠结的也许不该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而是作家的职业操守。一旦书中人物的气质、衣着、用品、台词总是由出价最高的厂商来拍板――这种操作并不是没有可能――那么就真到了文字不纯洁、文化沦陷的时候了。

三、植入广告的数字化转型 实体图书与其他印刷媒体竞争广告处于劣势,可电子书未必。谷歌是这条路上的首个探路人。Google Books的扫描图书已超过1000万种,搜索结果的旁边就放置了广告,至于广告植人书内的那天,应该也不会遥远。Amazon为Kindle阅读器申请了广告技术专利,苹果也开发了移动设备广告平台lAd。整合式营销的《杜拉拉升职记》,其有声书里已经植入了笔记本电脑的广告。

电子书中植入广告的探索,终将把一整套新的商业模式引入图书出版生态圈,广告商和技术公司也将参与到“游戏规则”的制定中来。如果说纸质图书在这条路上还面临“纯洁不纯洁”的道德约束,电子书的广告植入倒是走得更为自由和坚定。随着整个出版业的转型,出版业市场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新的赢利突破点也许会出现越来越多数字化的广告植入。

图书出版携带广告或是出于无奈。图书的双重属性(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通过销售的实现来传递文化内涵。对于这个受到多媒体冲击、处于转型阶段的微利行业而言,只要图书的商品属性还在,通过植入广告来获得赢利的探索就不会轻易停止。希望这样的尝试,最终能找到鼓励作者创作、振奋出版者信心、提高读者满意度的平衡点。

第4篇

用开放创新的思维谋划广播电视事业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政治属性是其第一属性,任何时候,它的社会效益都是第一位的。但作为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的强势地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以其快捷、开放等优势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受众,使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一统传媒天下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用新的视觉、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来认识、明确广播电视的各种属性。广播电视以高科技电子系统为载体,传送的节目是精神产品,也可以说是以另种形式存在、表现的物质产品。由此可见,广播电视业在强调其社会属性、政治属性的同时,还有其自然属性、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广播电视是一种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一样,直面市场经济的大潮。是迎着风浪前进还是被浪潮吞没,完全取决于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广播电视业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高远的眼界,更加新颖的观念,建构全新理念。“市场经营学电信、规范服务学金融、窗口建设学税务、队伍管理学政法、个人素质学证券、灵活措施学民营”,就是要吸纳各方经验为我所用,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谋划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和全球化的竞争态势。

用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广播电视产业

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作为文化产业,广播电视的潜力很大,发展的空间也很大,要创新产业经营观念和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产业。

当前我们遇到的许多困难都与机制有关,创新机制就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对此,一是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等不靠。广电产业要根据广电媒体自身特点,不断改进创新经营方式、探索经营模式。机制创新之时,就是广电产业增收之日。二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广告创收渠道,加强广告策划,提高广告品质,保持广告创收的较大增长。三是实施节目营销战略,把产业做强,多元发展,积极推进广电系统内部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品牌节目的优势和资源,在确保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采取多样经营手段,把能推向市场的节目推向市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四要积极利用网络创收。当前广播电视网络服务存在很多不足:体制的事业型,带来了“断奶”的不彻底性,进而缺少危机感,靠服务求生存的意识淡漠;经营的垄断性,带来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官商”的习性,服务质量的优劣被看得无足轻重。作为服务企业的广播电视网络,高质量的服务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开拓市场的前提,成败得失的关键,也是未来发展永恒的主题。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服务产业,还要努力开发多种业务,力争网络经营有新的突破;积极创新运营机制,学习其他行业的先进机制和管理办法,采取奖罚办法,把创收任务完成与个人收入挂钩,把拓展业务与个人收入挂钩。

广播电视行业的资本运营,就是要形成广告经营、节目经营、网络经营的大经营观,为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入创造可能。由于广播电视资源的丰富性,广播电视产业的经营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单纯依赖广告收入、网络收入的局面,以广播电视为龙头,做好产业链,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相关产业开发以及跨媒体发展,走出一条全方位发展的路子。

用科学管理的办法壮大广播电视队伍

十七大报告指出:“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精品节目、科技创新、产业创收,关键是人才,人才是最宝贵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制度的竞争。广播电视行业由于长时间吃政府饭,独家垄断经营,市场开发不充分,其表面的繁荣掩盖了自身的缺陷,特别是在“人”的方面,人员编制臃肿,效率低下,总体素质提高缓慢;行业内部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在人员选拔上,缺少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政策;在工作报酬的制定上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传媒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种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瓶颈。尽快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利用科学的方法管好人、用好人,已成为整个行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当务之急,要着眼于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体制、机制入手,根据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系统规范的人才开发、获取、奖励、维持、保护体系,建立互相配合的管理网络,通过对组织结构与流程的优化,目标的设定与评价,形成高效的工作平台,推动员工技能的不断提高和人力资本增值。一是要用事业凝聚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人才用之愈出,置之愈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责就是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业创业的平台,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最重要的岗位各显其能,建功立业。二是用机制激励人才,把人才从旧的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充分解放他们干事业创业的能量,鼓励多出人才,人尽其才。建立岗位薪酬,以能力、绩效为方向的分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用制度保障人才,把人才工作纳入制度的轨道,使之健康发展。用制度保证人才培训正常化、人才引进规范化;用制度树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做到不拘一格任用优秀人才。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能打硬仗的广电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景德镇市的广播电视工作才能跻身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

第5篇

关键词:电影 广告 传播

一、电影的传播性

电影这一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科技产物”,自从其诞生之日起,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他的争论和研究。即便“什么是电影”这一看似最基本的问题也从未有过真正的研究结论。克拉考尔认为“电影的本性是物质现实的复原”;阿杜基洛认为“电影的本质是超现实的”……每一位理论家、创作者甚至观众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在其属性的研究上也同样尚未尘埃落定。与今天大多数人下意识的把电影归结为艺术相反,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更被看作是一种工业产品。直到1915年才真正以第七艺术的身份,确立了艺术属性。而当电影还是摇篮中的婴儿时,金融资本家就以巨额开始了他们对未来影片的设计,因此,电影又无法否认自己的商品属性 。当媒介开始称霸世界,“地球村”开始出现的时候,被人们忽视的电影传播属性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著名学者郭庆光教授说,“电影一开始就是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的。”而且电影传播的立场、价值观和目的是间接的,是依托于故事(故事片)或所谓客观事实(纪录片)的,因此,它影响受众的方式是非对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传播力往往会变成一种更为强大的影响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一直认为电影的这种非对称性传播在推广文化,改变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甚至生活方式上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成就。就好像好莱坞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带到了世界各地。但是,这些还仅仅是电影传播价值的冰山一角,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在传播被营销人广泛运用的今天,电影的非对称传播属性注定了它必然会产生强大的市场传播价值。

二、电影的广告传播性

广告是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营销传播方式,但也是近年来很难前进的一种传播模式。人们生活中处处充斥着广告,而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则在处处排斥着广告。调查显示,5岁的儿童就能清楚地区分开广告与电视节目,并开始明白广告的真实意图 。《纽约时报》著名编辑比尔•卡特一语道破了人们对广告的排斥和广告人所面临的困境:“随着Tivo之类个人音像纪录机的畅销和普及,人们可以随时切断电视广告,不让这些广告影响他们观看节目。在这种情形下,广告人必须寻找到有效的方式来破解人们摆脱广告的意愿。”置身于这种窘境之中,广告人开始不断的在创意和传播途径上寻求突破。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大众文化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反映着复杂多样的人类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观众从电影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吸引人的故事、几个漂亮的明星,而且还有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品位、衣食住行等,它能成为最直观、最广阔同时最细致的信息载体。通过最形象的最生动的方式切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而这种功能往往超出了电影本身的范畴,实际上也就成为产品最有效且最隐蔽的广告宣传。观众在影院的环境中让自己与现实隔离开来,全身心投入到一种快乐生存的梦幻境界,去感受电影为其创造的或喜或悲,这样使自己远离现实的,在电影的世界中释放自己。正如齐格弗里德•格拉考尔所说:“黑暗是我们同现实的联系自动减弱,使我们丧失掉为进行恰当的判断和其他智力活动所必需的种种材料。他催眠我们的头脑。”正是在这种完全丧失理智、完全沉醉的境界中观众才会完全毫无意识接受电影,接受电影中的文化、行为、产品等。这也正是电影的“广告传播艺术”,即:电影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广告片”,而且是一种隐性的强势广告。由郭富城、张伯芝主演的《芭啦芭啦樱之花》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日本舞蹈“芭啦芭啦舞”的最佳广告宣传片,影片一经播出,便在东南亚各地掀起了芭啦芭啦舞的狂潮。正如美国传播学者得福勒所指出:电影媒介不仅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还影响文化、知识的储存,一个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概念、思想和评价。受众成员可以从中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向。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地效果,是因为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电影能够创造公众舆论、趣味、语言、服务、行为举止、甚至具体的外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影所产生的影响与效果是各种各样的,从小范围内的个人生活到大范围的社会生活或政治生活。所以,在电影本身作为一种商品被推向全世界的同时,美国的商品也完成了它的全球化。

现代电影的制作方式,甚至使电影的广告性可以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当上世纪六十年代电视剧开始兴旺后,好莱坞对传统的电影制作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们简化故事,而利用影院的音响和大银幕特性突出电影视听造型的魅力,使电影更具震撼力和刺激性。这样一来电影中所谓的“广告产品”也同样有了更为刺激感官系统的镜头展现,也使观众对其印象更加深刻。影片《卧虎藏龙》在现代电影拍摄和制作手法的运用下将中国功夫表现的出神入化,使观众为之热血沸腾,自李小龙后西方再次出现了中国功夫热,中国功夫学习班学员猛增。

然而电影必定不是广告,他有其自身的必要元素和艺术规律,也有自己鲜明的目的,即在艺术欣赏中娱乐大众,而不是宣传产品。但当他的广告传播价值被发现后,广告人就不会让其浪费。因此,如何运用、何时运用这一如此隐蔽而强势的传播工具成为必须研究的问题。

三、电影广告传播的价值与运用

任何一种广告媒体和广告传播方式都有它的优势和弱点,电影这种可以被广告人利用的传播方式也一样。电影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针对某一具体的产品或品牌,做非常详细的功能、特性介绍,更无法谈到产品的研制、开发过程等细节问题。但电影的本质和特点,同样带给了电影独特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广告传播价值。

1.电影拥有巨大的“国际传播”价值。众所周知,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国际化时代,任何一家企业要想不断增加销量,就要不断开发国际市场,保洁、雀巢等国际品牌曾经和现在都是如此。在进入不同市场时,企业一般都要投放大量广告,但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思维、风俗等不尽相同,企业不得不做不同的营销传播策略和很多不同版本的广告,这样不但市场投入太高,无法保证品牌传播的统一性,同时,也很难达到同时打开多个国际市场。电影是一种人类共享的艺术,电影的视听语言是人类共识的语言,电影所带给观众的思想魅力和心灵感应也是跨越了国家和民族界限。电影通过影视艺术的传播,可以将本国和本民族的风土民情、生活状况、文化传统、精神风貌等诸多社会文化信息传递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广大群众。而电影中的“产品”也很自然的跨越了无数界限,被推销给了世界各地。就像“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的负责人,有着“电影界沙皇”之称的海斯所说的那样“把电影变成一种颂扬美国生活方式及其主要工业产品的工具,商品跟在影片后面,凡是美国影片深入的地方,我们一定能够销售更多的美国货物”。 近年来,韩国的服饰、饮食开始风靡亚洲,其原因就是各国观众在收看了大量韩国电视剧电影后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电影拥有极高的“整体传播”价值。这里所说的“整体传播”是指对某个行业,如:中国玩具业、服装业,通过电影进行整体的宣传。虽然电影的本质和艺术特点决定了它无法详细深入的介绍某一特定的品牌或产品。但是,电影故事的展开、时代背景的介绍、主人公形象的刻画等等都有可能与某一产业发生潜移默化的联系。在著名影片《花样年华》中由张曼玉主演的女主角前后一共换了23件旗袍。这是六十年代时代特征的需要,更是主人公身份的需要和剧情的需要。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从头到尾被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密密实实地包裹着,令人炫目的旗袍使她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大度,每一件旗袍都代表着女主角的心情,张曼玉不停地换旗袍,换不掉的是身上女人柔美成熟的气息,“旗袍”不仅成功地配合了故事的需要,更成为影片的一个大亮点。当年在整个亚洲都掀起了一股旗袍风,虽然这不是某个旗袍品牌的广告片,但,当年旗袍销量大幅增加,却使大部分生产旗袍的服装企业都受益颇多。更重要的是,如果整个市场对某种产品没有认知度和喜好度,单个品牌打开市场的难度非常之大。因此,当电影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人们对某类产品的认可、观念甚至喜好时,已经运用其“整体传播”的优势为这类产品作了最好的广告,而且是触动消费者内心的广告。

3.电影拥有很强的“多角度”传播价值。今天,对品牌的认识和打造已不仅仅局限在一些有形商品上,像“奥运会”、“世界杯”、“国家名字”、“城市名字”等一些超大型的概念形的品牌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其重要性和价值。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国家或城市在各国媒体上播放自己的电视广告,试图提升品牌影响力。但这些品牌的概念比较大、所含事物非常宽泛、内容非常丰富,电视广告虽然是一种视听刺激很强的广告方式,但要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某个国家或城市并真正的产生好感,并非30秒广告所能解决的。而电影可以通过不同情节较为详细的从各个侧面多个角度展示这些复杂的内涵丰富的“品牌”。同时,移情理论告诉我们,当观众被片中的故事、人物所吸引和打动时,他们居住的、恋爱的那个国家、那个城市、从事的那项运动……也就被观众永远的记住和爱恋了。“摩洛哥”和“卡萨布兰卡”本不是世人都熟知的名字,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那部经典影片《卡萨布兰卡》播出后,这个优美的名字和那座美丽的城市就被全世界所熟知和喜爱了,“卡萨布兰卡”也成为了摩洛哥最知名的品牌。直至今日,“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还在随着影片被传播给一代又一代的人。

四、电影广告传播价值的现实意义

电影的广告传播价值的开发及合理运用,不仅仅是广告人寻找到了一条有效的广告传播途径,对于处在经济腾飞阶段的中国和中国企业更是意义巨大。改革开放三十年,像海尔、TCL、联想等一大批中国企业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正雄心勃勃的打入国际市场,但正如联想总裁杨元庆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国外市场相较国内市场还是困难很多。我们知道,西方人对“Made in China”及“China”这两个词已经有了传统的品牌认识,很难通过几条简单的广告语改变他们多年的传统观念,而电影的传播优势和特点却是一条很适合现状的市场传播途径。电影可以多角度的详细的展示给他们一个魅力四射的中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他们对“中国”这一“大品牌”的好感度,然后再通过电影的“整体传播”优势为中国的优势行业奠定基础。在这两者的基础上众商家再做各有特色的营销和销售,成功的机遇率就高了很多。当然,在任何市场只要合理运用,电影的广告传播作用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宋家玲、李小丽:《影视美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马谋超:《广告心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3](德)齐格弗里德•格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第6篇

关键词:楚文化;广告设计;融合;品牌内涵

楚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楚国所创造的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文化遗存,是因楚国和楚人得名的一种先秦时期文化。河南地处黄河流域的中下游一带,古称“天下之”,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不仅是中原文化的摇篮,也是楚文化的主要缔造者。现今河南西南部,湖北大部分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河南作为早期楚文化的发源地,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与交汇的重要地区。近几年河南的广告设计迅速发展,其地处楚文化中心的重要地区,不可避免的受到楚文化影响较为深远。

广告设计是以加强销售为目的的设计,是指从创意到制作的整个过程,主题、创意、语言文字、形象、衬托是广告的五个要素。广告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设计来吸引眼球,从而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在创作上要求表现手段浓缩化和具有象征性。随着全球化趋势和河南广告设计的不断发展,独具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运用于广告设计的案例越来越多。当代全球化信息交流日渐频繁,广告设计形式和内容日益同质化,基于地域文化的广告设计因其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更显新意和创新,更引人注目。因此在广告设计中渗透河南楚文化元素,在设计中展现楚文化特色,形成设计形式的新突破点。

1 楚文化艺术元素的特征

楚文化元素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大气浑厚,呈现于各种出土的文物和器皿中。在青铜器、漆器、丝织品及玉器中,其变化多端的龙凤、人物和植物等式样把楚文化艺术审美的造型意识和文化内涵展现出来。从中可以看出楚文化艺术式样造型独特、工艺精美,表现出楚国人民非凡的艺术智慧和独特的艺术风貌。通过变形夸张的手法,以独特的匠心着意于精神意象的创造,整体性严谨,图形样式恢弘、大气,装饰手法灵活多变。其图形符号化经过漫长的演变,不是单纯简单的打散,拼凑,而是通过浓厚的抽象意味、夸张、象征、连续等手法将对象再创造,形成超现实的视觉创造,体现楚文化与众不同的创造力和观察力。

楚文化艺术元素以曲线为造型要素,无论是漆器还是丝织品图案,线的神韵发挥的淋漓尽致,曲线轻盈,婉转流畅,体现出生命之美及富于节奏动感是楚文化艺术所强调的态势。除了图形元素,楚文化艺术色彩元素也十分独特,在漆器和纺织品中以鲜亮饱和的红色和博大深邃的黑色为主基调,辅以金、银、黄、褐、绿等多种颜色,表现的色彩丰富且艳丽。色彩元素的夸张运用突出了主题境界,更好地衬托主要纹饰,其色彩的运用,创造出一种色彩斑斓且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

2 广告设计与楚文化元素融合应用

楚文化内涵丰厚、博大精深,为现代广告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从中提炼出的楚文化元素符号样式,能够让设计作品体现出独特的文化性。在广告设计中恰当的运用楚文化符号不仅能增加作品的差异性、多义性和原创性,同时还能展现楚文化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弘扬楚文化的精神内涵。文化内涵是现代广告的重要部分,是广告设计的灵魂,是设计的生命力。

2.1 楚文化艺术式样与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楚文化在设计中的表达,首先可以体现在造型上,传统器皿的造型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成为一种形势具有典型示范的作用,起到了传承文化符号的作用。楚文化特征的视觉元素是设计师所钟意的图形形式,其图形元素不仅能增加广告的文化性、感染力,而且能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例如,青铜器上面的纹饰是楚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图形,线条粗旷,造型精致,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在设计具有历史感的茶叶包装作品时,可以选用青铜器上的纹饰图形,创新其样式运用于包装中,使地域文化特色充溢作品,设计出国际性与民族性兼容的包装。将楚文化的内涵体现在现代包装中,增强茶叶本身的文化性和传统性,符合茶叶商品的属性特征。当然楚文化元素的采用不是单纯的重复、抄袭,而是通过创新再设计将其融入到广告设计中,设计出既有楚文化韵味,又具有现代设计感的广告作品。

色彩是广告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楚文化色彩元素的运用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元素。其色彩冲击力强烈,红、黑的热情与沉稳,配以金、银、黄、绿、蓝、褐等色彩的装饰效果,楚文化将色彩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色彩的目的不仅在于赋予形式和视知觉上的美感,它还具有特殊的传递文化和视觉心理的作用,楚文化色彩元素通过色彩构成了文化的象征性,以时代特征反映不同的社会,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性。设计师必须掌握其文化内涵和色彩的情感表达功能,使色彩和形态,情感和功能统一,将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2.2 楚文化元素提升广告设计的文化价值

广告设计传播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密切相关,楚文化元素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有助于广告设计提升文化内涵,现代广告设计运用楚文化元素创造出一个蕴含文化形象及品牌内涵的可视图形。一个广告设计要做到最好,必须借助于地域文化元素作为支撑,在全球设计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以楚文化元素提升广告设计的文化内涵,可以提炼创造出具有民族意义的广告设计,以此在相同文化内涵的受众中引起共鸣,形成文化内涵共识,进而形成品牌认可,塑造品牌形象,借助这种文化氛围达到广告设计的最终目的。通过图形、色彩、文字、造型的巧妙应用,有意识地将楚文化元素融入广告设计中,赋予设计不同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楚文化元素根植于地域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把文化元素寓于情感和意境当中,提升地域民族能够引起共鸣的文化元素,从而满足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增加广告商品的附加价值。

例如,在信阳毛尖茶叶广告设计中,采用传统的楚文化元素可以提升茶叶商品的传统性和文化性,从而将单纯的商品置于文化品位和传统的文艺情景当中,引发受众对文化传统体验的心理需求,营造出浓厚而独特的民族精神。再如,大家熟识的凤凰卫视的标志,采用的是楚文化元素凤的形象结合中国传统的太极图案,在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再创新设计出具有现代感的标志形象。

楚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以及在传统文化上独有的地位和价值,值得在广告设计中借鉴、应用和创新。广告的文化性具体体现在其地域民族性中,广告还具有传递企业理念树立品牌形象功能,通过广告设计民族性和文化精神架构的结合,创造出广告的文化价值,体现出楚文化在设计中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第7篇

当白酒、葡萄酒市场越来越大,路越走越宽的时候,为什么黄酒的路却越走越窄,面对两大酒种的挤压,黄酒如何摆脱?

深挖黄酒本质

黄酒之所以目前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我认为首先一点是因为黄酒企业本身对其行业本质挖掘的不够,黄酒的本质是什么?黄酒和其他酒种相比一定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在黄酒身上却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体现。

企业能不能做好关键是看能不能抓住行业的本质,任何行业都不例外。最能体现酒本质的是文化,白酒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其行业的本质是情感、豪情和义气;葡萄酒是健康时尚文化,其行业的本质是健康、情调和体验;啤酒体现是流行文化,其行业的本质是激情和畅快。那么,黄酒的本质是什么?是传统还是现代?是保健还是流行?是激情还是时尚?没有一个清晰的表达。

大多数都知道葡萄酒是有益健康的酒精饮品,很多也知道啤酒有液体面包之说,但很少有知道黄酒有液提蛋糕之说。黄酒的保健功能、营养功能、调味功能并不广泛为人所知。“数风流人物,品古越龙山”、石库门的“穿越历史,尽显时尚”、会稽山的“黄酒之源-会稽山” 等广告虽然花了不少钱,但消费者好象并未真正高手黄酒给他们带来的价值。近几年的黄酒燥动更多的是产品的改良和营销手段表面创新。而有关行业本质的诉求却没有得到张扬。

消费者真正想知道的是黄酒的与众不同之处。企业要做到的是如何去引导消费者,如何从黄酒的历史文化内涵出发点,倡导一种新时期的黄酒文化,让消费者真正了解什么是黄酒。

如何深挖黄酒的本质,我认为还必须从黄酒的源头去挖掘,即黄酒是如何诞生的,其过去存在的价值及意义在哪里,过去的时代人们为什么喝黄酒,既要抓这个源头,但是又不能完全按照这个源头去做,为什么,因为时代改变了,黄酒的本质也会改变,这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在新时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黄酒企业们需要深思黄酒的本质究竟如何体现,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如何通过一种恰当的表达,告诉市场消费者,黄酒的本质是绝对与众不同的。

实现产品属性到品牌属性的转化

白酒也罢,葡萄酒也罢,其实都面临同质化的现状,但是,白酒与葡萄酒之所以市场份额在逐渐扩大,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实现了从产品属性到品牌属性的转化,这个转化其实是一个微妙的过渡,所谓过渡,其实来源于两个出发点,第一点,产品本身是属于工厂的,不属于消费者,所以就需要厂家要实现从产品特性转移到以消费为主的品牌特性上,这是一个微妙的过渡。纵观目前的黄酒企业,大部分还没有实现这个过渡,而是仅仅将产品的某些特性套在品牌身上,从而导致这个品牌无法真正的打动消费者。第二点,目前的黄酒产品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但是却没有将这种个性与消费群体的消费价值观有效对接,也就是说,还没有让产品走向品牌,产品的独特之处在品牌身上往往找不到,显得曲高和寡,以王老吉为例,过去的王老吉给我们的印象无非是一个凉茶产品,但是为什么能够成为凉茶行业的龙头品牌,正是在于其产品属性到品牌属性运作思路的转化,所以,黄酒企业的下一步,必须要实现这一转变。

从产品属性转向品牌属性中,还有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找到消费者的购买理由”,也可以理解成为‘消费买点’。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产品卖点,但你的产品卖点未必是消费者的消费买点,这一点至关重要。第二重要的问题便是不要“自我营销”而要品牌市场营销,我们的想当然不能代替消费者。

强化品牌化市场运作的技巧。

假如可口可乐不再商场做促销,消费者是不是还会继续主动购买?答案一定是会,为什么,因为可口可乐实现了品牌化市场运作。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广告传播;意识形态;民族性

中国广告的历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科技等各个领域。广告文化也反映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意识形态称之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在理论上,它是一个由“政治观念、法律观念、宗教、哲学和艺术等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一、意识形态是构成广告传播时代精神意蕴的重要因素

1.政治观念成为广告其精神意蕴的重要因素之一。1)皇权与封建礼教观念在广告中的体现。禹铸九鼎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广告事件,这也是政治观念成为广告所反映的意识形态的开始。以鼎代指国运,当时产生的九牧、九州等概念都成了今天中国的代称。除此之外,秦车和仪仗都是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广告宣言书。

2)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告中的体现。1931年10月5日,“美丽牌香烟”广告将东北二省地图及铁路干线大幅画面刊登在《申报》头版,提醒人民注意东北形势。广告语为:“国人爱国,请用国货”,“热血同胞,不可不知万宝山事件,爱国男儿不可不吸万宝山香烟”,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吹响了时代的号角。

3)政权思想、政治路线在广告中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时,广告主要反映巩固国家政权、树立国家形象、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的政治意识形态。

4)和谐思想在广告中的体现。第一,体现环境和谐的观念:计划生育、环保的广告大量出现。如2001年,在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栏目中播出的系列公益广告——《老马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爱护环境,讲究社会公德,建立和谐社会。第二,体现祖国和谐的观念,出现了很多庆祝香港、主题的广告作品。第三,体现与世界和谐的观念。获全国第二届广告作品展一等奖的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广告,以一轮初升的太阳为主体画面,跑道向外有无限延伸的宽阔感。跑道上方一架飞机在飞翔,广告语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连接世界的桥梁”。这一广告创意生发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体现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与世界接轨。

2.哲学观念、宗教观念、艺术观念丰富了广告传播的精神内容。1)哲学观念完善了广告文化精神的内容。许多广告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观念,如《文帝亲尝汤药》、《闵损单衣奉母》、《杨香扼虎救父》、《朱寿昌弃官寻母》、《董永卖身葬父》等年画广告作品,以真人真事宣扬了中国的儒家文化。千岛湖风景旅游管理局所做的千岛湖电视广告,字幕是:“纯,淳,醇,心泊千岛湖,杭州千岛湖”。广告的创意亮点正是道家思想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反映。

此外,为无国界医生做的公益海报《愈合战火中的创伤》,画面采用刨可贴将子弹贴起来,体现了无国界医生救死扶伤、热爱和平的精神,也传达出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

2)宗教观念完善了广告传播的精神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成为人们寄托愿望的广告载体。龙门石窟药方洞涉及了针灸疗法,以广告的形式提醒人们按病索方,以示佛祖显灵。

3)艺术观念完善了广告文化的精神内容。随着广告媒体的不断变化发展,广告中所体现的艺术观念和意识形态也不同。

原始社会中,广告传媒技术低下,表现形式和种类比较单一,体现出具有萌芽性质的艺术观,具有很浓的民族特色。在当时,商业行为一般只有“商、贾”两种经商方式,一种通常采用物物交换的“实物广告”,一种通常采用以听觉的刺激达到广告效果的“音响广告”。

文字和印刷媒介出现后,形成了招牌、幌子广告、对联广告等广告形式,在此阶段,艺术观念传统朴素。广告一般采用直观描绘的方法,如药店就画一个药葫芦,表示行业的性质0采用中国传统社会中喜闻乐见的蝙蝠、元宝、桃、莲、葫芦、如意、八卦、龙、凤、福、喜、禄、寿等大量的吉祥造型符号,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特有的心理内涵。

l9世纪上半叶,西方的广告媒介逐渐向中国移植,出现了报纸、杂志、路牌和橱窗陈列等新的广告形式,还有车身广告、小册子广告、样品广告等等,广告媒介形式多样化,注重艺术性。广告开始重视创意和编排,图形与广告语表现得富有创新意识。如:二十年代,梁新记双十牌牙刷采用“一毛不拔”作为广告语,这话原出自“杨子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本来是带有贬义的,梁新记却用“一毛不拔”来说明牙刷耐用、不易脱毛的特点,新颖独特。

二、意识形态是形成广告传播民族个性的主要依据

按照本尼迪特克所理解的:“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种使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民族性是文化的第一属性”。广告文化的第一属性也是民族性,其核心原因在于广告文化反映的意识形态具有民族性,它是民族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东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反映这种民族意识形态的广告也不同。

西方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在题材的选择上也非常大胆、开放,可以将总统作为广告调侃的对象,也可以非常坦然地展示人的欲望,利用“性”做诉求的广告比比皆是。在第45届戛纳国际广告节上获金奖的一则巴西的止痛药广告,直接以克林顿和莱温斯基桃色事件为背景而制作。画面上是一脸沮丧的克林顿前额上贴着莱温斯基笑容满面的照片,克林顿的头像旁边是一瓶TY-LENOL止痛药。广告标题十分清楚地点明:“TY—LENOL,特效强力,医治特别头痛的问题。”

然而,古老的中国文化发源、发展于相对封闭、内省的心理环境,中国人在思考问题时,讲究中庸,在艺术表现上追求“哀而不伤,乐而不”。古代的贞节牌坊正是以表彰死了丈夫,而独自守寡一生的妇女,是象征此人从一而终的有力广告。美国人追求个人享受、个人意志、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国广告在题材选择上与此形成鲜明反差。在中国文化崇尚的价值体系中,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长虹广告的广告语是:“太阳最红,长虹更新”、“长虹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完美体现了长虹以国家、民族昌盛为自己使命的民族精神。

第9篇

关键词:富媒体广告 广告创意 心理学 消费者心理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市场日益扩张,竞争不断升级,广告也顺应潮流,从以前的“媒体大战”、“投人大战”上升到广告创意的竞争。当然。如果把新兴媒体与创意结合,就更加有了竞争力。新兴媒体讲的是富媒体,是指具有动画、声音、视频或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方法,包含下列常见的形式之一或者几种的组合:流媒体、声音、Flash、以及Ja-vaJavaScript、DHTML等程序设计语言。而由此技术所设计的广告称为富媒体广告。常见的富媒体广告形式有:横幅广告、按钮广告、弹出窗口广告、浮动广告、插播式广告、全屏广告等。“创意”一词已成为我国广告界最流行的常用词,“创意”从字面上理解是“创造意象之意”,而广告创意是艺术构思活动,即根据广告主题,经过精心思考和策划,运用艺术手段,把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以塑造一个意象的过程,使广告主题意念意象化。广告创意表现是传递广告创意策略的形式整合。通过各种传播符号,形象地表述广告信息以达到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目的。广告创意表现的最终形式是广告作品。营销商要想影响购买者行为,很大程度依赖于他们对消费者行为的了解程度。营销商不仅需要知道顾客企图满足的特别需要,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需要转换成购买标准,而且需要了解消费者如何收集有关各种选择信息并且利用这种信息在竞争品牌中进行挑选,甚至需要了解顾客如何做出购买决策、喜欢到哪儿买东西、在购买关头又如何受营销刺激的影响。研究这些时,免不了要研究消费者的心理。

一、购买中的消费者心理

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通常有以下几种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又构成了一系列心理过程:即动机、知觉、态度形成、整合、购买决策等。当然,消费者的某些购买决策带有某种偶然性,可能是因为看见一个产品以折价的方式摆在一家商店中的醒目位置上从而产生购买行为。

(一)营销中的动机研究

动机研究专家使用了大量方法以获取有关消费者行为潜在原因的真知灼见。他们使用的方法包括深度访谈、投射技术、联想测验以及专题讨论等,这些方法可以使消费者受到鼓励,对产品和品牌浮想联翩。正如所期望的那样,创意者可以从消费者的这种联想中洞察到人们购买行为的深层原因。

(二)知觉

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过去经验、知识甚至还可以补偿部分感觉信息的缺欠。人们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产品自身的各种属性会对人的感觉器官产生刺激,从而使人知觉到产品的存在。当人接受的刺激符合人的需求时,人就会对该产品产生正性情绪,根据符合程度的不同从而产生兴趣、愉快等情绪。营销商有时努力增强对消费者感官的刺激程度,目的是为了使其广告讯息得到注意。一些广告主甚至把微电脑芯片插入其印刷广告里,可以放出一段歌曲或传递一则讯息。感官刺激是重要的。但它只是直觉过程中的一部分。消费者是否注意到这些营销刺激,以及他们如何解释其他诸如消费者个性、需要、动机、期望以及经验等一些决定性的内部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注意某些事物而忽略其他事物。一则优秀的广告创意应该能很好地激发消费者的知觉,

(三)态度

态度是消费者行为重点研究的概念之一。Gordon All-port的经典定义是“态度是习得的对一个客体进行反应的倾向。”最新的观点是把态度看做代表一个消费者对某个事物所有感觉或评价的总结性思维。消费者对大量事物持有一定态度,这些事物对营销商是重要的。这些事物包括人物、零售商店,甚至广告。消费者赞同或反对你的广告创意,说明创意者是否成功或失败。

(四)整合

整合过程是将产品知识、意义和信念组合起来,对2个或更多选择方案进行评价的方式。消费者往往靠使用整合策略或决策准则作出购买选择,依据这些决策准则对选择方案的独特属性进行研究和比较。

(五)购买决策

在购买过程的某个点上,消费者必须停止搜寻和评价熟知组合中有关选择品牌的信息并作一个购买决策。作为评价阶段的结果,消费者可以发展出购买某种品牌的一个购买意图或倾向,购买意图一般以购买动机同所考虑品牌的属性或特征的一个匹配为基础。它们的信息包括动机、知觉、态度和整合。购买决策和真正的购买并不一致。一旦一个消费者选择买哪一个品牌,他就要执行这个决策并真正地购买。有时需要作出额外的决策,比如何时买、何处买以及花多少钱。通常。在购买意图或决策的形成与真正的购买行为之间存在时滞,尤其对于诸如汽车、个人电脑和耐用品消费品等重大和复杂的购买情况,更是如此。对于非耐用品,决策与其购买行为的间隔时间可能就短一些。广告创意就应该将时滞拉到最短。

二、根据消费者心理进行恰当的广告创意表现

富媒体广告创意是广告人员对确定的广告主题进行的整体构思活动。为了让富媒体广告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根据富媒体的特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有利于创造优秀甚至杰出广告作品的构思。创意策略以研究产品概念、目标消费者、广告信息和传播媒介为前提,是广告活动的灵魂,也是一则广告是否成功的关键。而这些工作的一个前提则是对消费者心理恰当的分析与应用。现在,富媒体广告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如何在富媒体广告设计中保持独特创意的同时,很好地达到广告应有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达到广告效果的形式也是消费者的反映。所以说,恰当的分析应用消费者心理,做出让他们产生共鸣的广告创意是最佳途径。

(一)根据消费者提炼主题

成为一则优秀的广告创意的广告主题的基本要求是鲜明突出、新颖独特和寓意深刻。但是做到这些之前,得先了解对本产品消费者的最大需求是什么,最担心的是什么,最在乎的是什么。比如一则婴幼儿产品的广告,在创意的时候就得考虑到双重消费者,即婴幼儿(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和他们的父母(购买决策者)。婴幼儿这种受众,因为刚刚接触世界不久,是不断探索的阶段,所以对色调的感知比较明显。所以他们会对色调鲜亮的广告产生及其浓厚的兴趣,而他们的兴趣恰恰带动了其父母的兴趣,从而最终会刺激父母们产生购买行为。这里色调的使用迎合了婴幼儿及其父母的心理需求,同时色调也是用来表现创意者思想和情绪的,是为广告主题服务的。对不同色调的选择,是由于广告

主题不同,商品形象不同,以及媒体受众对色调的不同偏好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所以提炼广告主题时,不应该忽略消费者的心理。

(二)、进行有针对性地诉求

广告创意策略的形式多种多样:独特销售说辞策略、品牌形象策略、定位策略、对比策略,等等。但是在诸多的广告创意策略中有一个简单的、不起眼的技巧却是极其重要的,即有针对性地诉求。因为不管广告创意多新颖、多独特、多寓意深刻。如果不考虑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仅仅为创意而创意。却是失败的。我们销售中的广告创意制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销售。要想促进销售,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展开创意是最有效、最成功的。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是一个大的范围,企业产品在尽量细分以满足消费者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广告创意也应该适时改变,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东西。

(三)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人在行为学上的差异表现为不同文化的信仰、传说、仪式、价值观、社会规范等。人与文化是不能脱离的。对于消费者,从经济学领域来看,凡是在消费领域中,为生产或生活目的消耗物质资料的人,不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不论是生活消费还是生产消费,也不论是生活资料类消费者还是生产资料消费者,都属于消费者之列。消费者是人在经济学领域的另一个称呼。消费者也是生活在文化氛围当中的。那么,塑造良好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会让消费者产生更多的购买动机。广告创意中文化氛围的营造便异常重要。

(四)利益诱惑

虽然不能说消费者是急功近利的,但是消费者的求廉心理确实是时时刻刻存在的。所以,一则非常艺术的广告创意往往会被“某某名牌产品一折出售”这样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广告创意打败,因为总不打折的商品突然让利更令消费者心动。这个时候广告创意中的文化氛围又被利益诱惑取代了,后者对与满足消费者心理来说更为直接一些。

三、有效地将新的创意表现应用在富媒体中

有效的使用富媒体,并将新的创意应用其中,首先得先了解富媒体广告的特征。富媒体广告容量大,表现力丰富独特,具有智能用户连接监测功能,互动、追踪用户。根据这些特征,广告创意就不仅仅在玩一些文字游戏,而是应该多增加一些视觉、听觉、感觉的内容,来引导消费者(用户)进行互动,让广告创意最大限度地被消费者接受。

参考文献:

[1]彭文华,陈凌希,论广告创意表现的元素和方法[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商荣华,金依明,广告实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4),

第10篇

1.1视觉传达的表现模式与行为逻辑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关注的问题多是社会的热点,其表达的形式多具有一定的易于接受性。换言之,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较为自由灵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感彩。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在满足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同样具有极强的教育性、艺术性、责任性。一方面,从表现模式角度来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强调了独特而鲜明的文化与社会功能。在设计上,强调受众对于既有的意识形态、道德律令的遵守,企图通过内心的感动出发,触发并形成受众的共鸣,进而实现其自身的导向性与影响力,继而满足不同受众对于广告存在与发展的价值追求。例如,较为成功的广告《留守儿童》、《水土流失》以及《得蛙蛙》系列,都是在通过电视的平台,展示出关于留守儿童、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的基本理念。借助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独特艺术载体,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体验的可能性。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通过台词脚本的设计旗帜鲜明地倡导或者反对某种观点,进而劝导人们能够摒弃之前的陋习。另一方面,从艺术设计行为逻辑而言,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采用抽象性的词汇,只有置于具体的物象成为可感知的经验组成部分,其语意才易于得到理解。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的艺术设计象征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艺术设计崇拜的意蕴,既是对艺术设计自然属性的归纳,也表征了社会化、多义化的开拓。实际上,从本质上讲,任何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都具有一定的主基调艺术设计。尽管囿于文化传承差别表现会有不同,其彰显出的心智模式与行为逻辑是相对固定的。这样的设置是为了体现出性格沉静而厚实的鲜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特色。例如,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爱的表达式》以及《古迹保护》为例,我们发现其中对于白色的运用为例子。白色在广告中是从既往自然属性的锚定,诸如白云、羊毛、牛奶等颜色的同一性使得艺术设计言说能够得到归纳,而一旦其艺术设计运用中采用了白色也就成为一种常规用法。具体而言,记忆原点性质的存在形式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有必要进行特定的解释和逻辑思维,对于此种颜色产生敬畏心。当上述规律性质的观念不断地在生活中得到证实,艺术设计也就从自然属性实现了向社会属性的转变,为大众在景观社会空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视觉消费提供了核心质素。

1.2视觉传达的目标关联性与抽象性

所谓目标关联性,指的是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上必须体现出围绕某主题展开的核心理念。例如,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校车安全》中首先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小女孩的形象,这个小女孩自由地走过花坛、喷泉,在明媚的阳光里自由舞蹈。然而,紧跟着镜头一转,一辆破旧的校车呈现在镜头里。画外音是:她本来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显然,这样的设计,让每一个受众都希望身临其境,帮助小女孩,不让她迈上校车。这样,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的目标关联性也就准确无误地呈现到位了。基于这样的例证,我们可以认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史是一个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心灵情感史。在这种艺术设计创作者的心灵体悟下,艺术设计与广告心理结构相契合的佐证形态。所谓抽象性,是指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关注的是创作者知觉与视觉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被建构的路径,我们能够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中也可以看到创作者主体的抽象表达。具体而言,电视艺术设计内蕴的诸多文化表征能够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性与内容的现代性耦合中找到其自身应有的存在可能。例如,在电视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环保之路》的抽象性表达中,黑色同样是应用范围较广、象征意味较浓的物象。黑色象征的负向特质既体现出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作品的基本创作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艺术设计包裹着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象征的高度、深度。这也就解释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本身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源头,其艺术传承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性语言呈现具有完整性和在场性。而探讨作品艺术设计的审美理解与象征意味,实则是探寻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与艺术文化史切近相关性,旨归在于彰显创作者艺术设计运用的主体性与抽象的表现力。

1.3视觉传达重塑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我们认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艺术感染力塑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形式上,避免了过多的长篇大论的说教,转而采用一些融理于情的表现手段,或者用比较写实的生活场景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二是审美价值上,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要体现能为受众接受的基本内容,要通过形式上的审美来达到与对象群体契合的程度。只有当观众真正为作品所打动的时候,才能够对美的对象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审美上的艺术性质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就很好地是吸纳了表现形式与审美价值的有机统一,不关注宏达叙事层面的展现,而是强化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的重新发现,在空间的层面上主张从不同的视角完成对于同一事物的多重看视。在具体的艺术设计上,《回家》风格融汇的影子,更多地强调了欣赏者的注意力对于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观看意识。艺术设计运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处理多是按照创作者理解在作品中重新对事物进行排列组合。这也就是所谓的“艺术设计造型”、“艺术变形”与“几何构图”等重要内容的题中之义。在对于整个观者位置的位移中,艺术设计运用处理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表达的是一种融贯主体的概念。

2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与受众的美学耦合

2.1情感透视的现代性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完整清晰意向与艺术设计的使用,恰恰处于大时代的现代性转型的断层期。众所周知,现代审美思想跟视觉认知分析并行不悖,受众是视觉与知觉理论在设计层面的表现,这是我们探讨中国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设计需要申明的一点。在我们看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审美思想具有极强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性,从图像的视觉表征来看,尽管古典知识型所谓的定点透视的理念与之呈现出的完整的、清晰图像仍然大量存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所代表的恰恰是对于视知觉的解构,其意义不是对我们日常看得见的现实状况的简单复制、转录、还原,它是在借助技术重构了一个自主化的世界形式。基于上述的影响,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设计对于观者而言也创作了新颖的、碎片化的视觉样式,让人类的注意力从质感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成为时间的流动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传统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完整性进行了独特的解构,并且其也与连续性一道不断地成为欣赏者考察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内容与主体经验特质必然考量的因素。

2.2情感想象的固化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符号的意味更彰显出数字媒介时代广告高度“符码化”的象征符号特征,成为自我识别标志。现代知觉形式逐渐放弃了用单一的结构来构图叙事的尝试,通过对于知觉形式形成过程的探索,来固化视觉所及的形象与想象。我们感受到知觉已经不单纯是记录,它必须正视并明确知觉自身的不稳定性。现代知觉形式把握自身对于知觉断层的敏感认知,并揭示出注意力的悖论。这种情形下有意关注某个事物,并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进而把握其内在的直接性。毋宁说,现代知觉设计是在指出知觉的分解和形式的丧失,倘若认为注意力是连续体的动态形式,试图在知觉空间中建构自身的离心特性,以便让创作者的视觉和想象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2.3艺术设计的情感体验性耦合

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强化了体验性的特质,形成了让受众具有一种独特的体验美的重要能力。第一,经过长期的艺术设计实践,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创作者已经掌握了艺术设计组合与搭配的基本规律,他们在艺术设计对称与调和中获得了艺术设计的情感力量,进而让艺术设计的情感力量注入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本身。第二,数字媒介时代广告反映了其关照世界整体的独特方式,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和审美特色的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前者用数字媒介时代广告的语言表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矛盾的感知和概念。第三,数字媒介时代广告艺术设计运用象征意义充分认识到实景摄入对于画面内容与含量的限制,重新组织并取舍了场景的基本方式,采用多视点方式入画,在二维数字媒介时代广告上扬弃了传统的远近关系。而在这一过程中,观者要从意识中清除掉自身既有的位置感,重新看视作品展现出来的对于视知觉的冲击,及其布局与格法上体验美学的基本脉络。

3结语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广告传播;文化安全

经济的全球化不仅改变了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同时也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存环境的诸多方面,其中包括了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碰撞与重构。它意味着,在表层经济形态之下实际上蕴含着一种超乎经济范畴的深层文化机制的运作。这就使得一切关于文化的话题变得复杂化而且无法回避。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广告是商品经济时代的必然文化产物。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它给文化价值的建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在此,我们仅就经济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安全问题的挑战作一些粗略的思考与探索:商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究竟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其主要价值诉求又是什么?作为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广告文化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安全问题?本文拟将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安全问题与其他诸多文化形态一样,纳入到价值建构的范畴中加以考察。

广告文化的安全问题是与它对人的价值建构密切相关的,广告自身的商品诉求性决定了它的话语功能必然要体现出消费的特征。就以纯粹的商品消费行为本身而言,广告的这一功能特征显然是不会带来关于人的价值意义的确认的。此时,商品也只是作为一种物性的形态而体现出其实用的价值。商品与广告在能指与所指上是完全和谐一致的。然而,当广告超出了商品的所指范畴,即广告对消费者的话语诉求与商品本身的特征失去了必然的关联性的时候,广告也就变成了无所指的能指。这意味着,此时的广告实际上已经被塑造成了意识形态化的文化形态。具体地说,就是广告的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其实质则是消费至上的权利机制。广告的这种意识形态导向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并重塑了当代大众的价值理念。而它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极性的。总地说来,广告的传播对当代人文精神的价值释义至少已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广告文化所表征的商品时代媚俗的价值理念

广告是经济时代具有很强表征性的文化现象之一。不可否认,我们正处于为广告所包围的生活语境中。广告对现实生活的渗透在引导着我们的消费观的同时,也在更深层面上对我们的价值观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冲击了传统文化有关人的责任、道德、自我实现等命题的合理确立。具体表现为,广告的价值取向有其作为商品附加值的内在逻辑的规定性。其目的则在于实现大众对商品的最大化消费。它决定了广告的基本表现手法是“欲望修辞”学,其任务就是把人对商品的欲望通过广告表现手法的粉饰给诱发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不惜以媚俗的姿态迎合于大众原始的、本能的生理与心理诉求,以媚俗来迎合“最低的共同文化”或“最低的大众素养”。它同时也表明,商品经济下的文化媚俗现象并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有着商品消费时代的内在要求。经济利益的内驱力使得一切都被尽可能地纳入到商业运作的模式中,成为经济增值的筹码,而衡量的标准则体现为商品的畅销。此时,文化产品自然也无法例外,它的生产是以是否满足了最广泛的消费者的需求为指向。此时,畅销也就自然成了广告诱发大众消费欲望的有效的宣传语。在这里,广告的潜台词就是畅销即是有价值的。广告的这种消费观念直接影响了大众的文化建构,它实际上是在引导着大众的知识建构走向平庸,塑造的是一群没有自我意识的、平面化的、单向度的族群。人在这里失去了作为自我表现存在的个性特征。这自然会导致整个社会文化质素的弱化和功能的僵化。

二、广告文化代表了一种逃避主义价值观

这里所要表达的是,广告模糊了现实与理想的界限,它给大众制造出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幻境。广告向大众传达的一个基本信念是:我们的现实是处处充满问题的,而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使用我们所推荐的商品。这就是广告的逻辑。它将现实的一切矛盾都归结于物质的层面上,并使人们深信,矛盾是可轻而易举地解决的,只要你消费了。这样,理想也就因为购买行为而变得不再是理想。显然,在这里,理想的内涵是被无限约化了,它被塑造成了一种纯感官的追求,而商品的易获性无疑又无限放大了人的心理满足感,使其认为这就是幸福的所在。这同时又进一步强化了人对广告的生理、心理依赖性。广告在大众身上所制造出来的这种自居效应其实是人对商品的恶性消费的制导器,其所造成的负面价值则体现为人作为文化背景下角色的退化和作为欲望动物的本能的提升。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逃避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它遮蔽了现实中存在的真正矛盾。在此,广告文化中的“文化”的内涵显然已发生了变异。它已与传统文化有关人类道德伦理的规范与建构相悖离。而使人在对感官刺激的虚假追求中丧失了自我实现的意义,将人的自我认同肤浅化为物欲的实现。因此,广告文化不可能升华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力量,来规范和维系社会价值的崇高性。它实际上是消费文化的代名词,规定了人们对于现实的态度,即物质主义、享乐主义。这就是广告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文化危机感。我们所说的文化安全问题也就体现在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的这种恶性建构中。

三、广告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倒置了物质与精神的逻辑关系

从创意的角度看,为了获得大众对商品的认同性,广告常常要借助大众所能接受的观念来推销产品,而这些观念又往往体现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与主旋律。也就是说,广告创意有意把属于精神、价值观念层面的东西作为广告设计的切入点。但这却无法遮蔽广告消费主义的终极价值观,反而暴露了广告传播中的反文化意识。在此,消费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并不体现在具体的某条广告中,而是通过广告的整体言说、日久见人心的持久渗透,来影响社会生活、当代文化、以及受众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广告的“深层意识形态”。广告的最终动机仍是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而一切关于文化和精神的言说都只是物质世界的推销术,是广告的手段和花枪,它实际上并不背负文化建设的重任。这样,文化的思考便被淹没在广告关于物质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中,变得微不足道;这样,广告又进一步异化了文化对人的建构功能,是对文化安全的一种挑衅。

对于广告传播给文化所造成的这些消极影响,不少学者都提出了批评。然而我们必须正视:尽管广告的传播可能存在着上述种种负面价值,也确实给文化的良性建构带来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这是商品经济时代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不可规避的现实。它必然要求我们应该以更加智性的眼光来对待广告传播的问题。其实,广告传播中的这些问题并不是广告自身必然的取值向度,它的存在实际上是由人们对广告本体性的认知偏差所造成的。也就是说,由于广告创作者在实践中对广告本体性的漠视,才导致广告被强行赋予了不光彩的价值属性,而批评者也正是由广告在实践中的误用所产生的文化负价值而对其进行发难的。也就是说,广告创作者和批评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在偏离广告本体的层面上实践和探讨着广告的传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要在认知理念上实现对广告本体功能的复归。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厘清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安全问题。

其实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人们对商品的消费行为本身是并不体现出价值理念的附加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商品消费功能实现的手段,广告的身份实际上就是一种纯粹的商品传播介质的,它体现了广告与商品的能指与所指的和谐共构,而广告的本体意义也应该从这一层面加以确认。不难看出,无论是广告的逃避主义还是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倒置,都有一个基本的创作立场,就是把广告纳入到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高度,从而使广告自身被赋予了形而上的色彩。但是,广告实际上是不应该承担这些原本不属于它的价值功能的,这些功能的强行介入只能导致对价值意义的破坏,这首先有着商品与文化功能的非调和性的内在规定。这是因为,商品的理念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费的理念,商品实现流通完全是建立在物品被消耗的基础上,它在观念的建构上是破坏性的。同时,它还倡导一种一次性消费的原则,以达到生产的高效运作和理论的高回报。而创新则会在时间向度上体现出对利润的阻滞。因此,它的生产模式是批量性的。这就使商品不可避免地体现反创造的内核。虽然它也有认同创新的一面,但远不及破坏所带来的影响力。而从文化的价值意义看,它诉求的则是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功能。唯其如此,社会才能实现健康稳健的发展,而重复和循环只能导致社会功能的僵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是无力承担文化诉说的功能的。而作为商品传播介质的广告,因其与商品诉求的一致性,自然也就不应该表征为文化的形态。在此,广告的本体性就体现为其宏大叙事外壳的剥离,还商品以本来面目,否则只能对人的文化意识功能的建构造成伤害,具体就体现在逃避主义和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倒置中。这就意味着,广告的功能必须体现在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中。进一步说,如果广告宣传了一种文化理念,那也只能是一种已被社会所认同的理念。广告文本所做的只不过是对既定文化认知的一种重复,是在固化人的认知,它对人文精神的良性建构是不具意义的。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它反而是一种认知的倒退。

第12篇

关键词:茶叶广告;视觉;消费者;表现力

作为茶叶发源地,我国种茶、产茶、饮茶的历史悠久,在四千余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诞生了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等众多名茶,而且近些年茶叶产业更是成为我国农业经济重要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我国茶叶产业由于受到传统“酒香不怕巷子深”观念的影响,往往在茶叶产品营销中忽视产品广告设计的作用,尤其没有根据时展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字、色彩、图案等视觉表现元素应用的茶叶产品广告设计中,不但无法满足现代茶叶消费者对茶叶产品的审美需求和消费心理,更导致我国很多茶叶产品广告宣传力及市场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基于此,本文以视觉表现在茶叶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为切入点,探究如何提高我国茶叶广告设计效果,为我国茶叶产品广告设计提供有益启示。

1视觉表现内涵及其在茶叶广告设计中的作用

视觉表现也被称为视觉传达设计,就是指以对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为载体,为大众传播感情或信息的活动。视觉表现在茶叶广告设计中能增强广告设计的视觉冲击力,让茶叶消费者对茶叶广告产生强烈的视觉共鸣,对于广告宣传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视角表现的内涵及其在茶叶广告设计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1视觉表现的构成要素

视觉表现通俗的说就是对不同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组合,以提升广告设计说服力的艺术表现手法,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首先,图形表现元素。图形简单的说就是图画和形态,包括图像、图片和图表等,在广告设计中图形表现元素主要有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构成,其中具象图形就是自然形态的图形,而抽象图形就是对具象图形概括或提炼后形成的形象。其次,文字表现元素。在广告设计中文字表现元素主要分为文本文字和图形文字,其中文本文字主要是对产品的具体介绍,而图形文字主要指美术字,用来提高视觉元素的感染力。最后,色彩表现元素。色彩元素是图形与文字表现的补充,而且是其他视觉表现元素的背景,对于凸显广告主题、意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1.2视觉表现在茶叶广告设计中的作用

首先,视觉表现能提高茶叶广告艺术表现力。茶叶广告设计题材丰富,其表现形式和茶叶种类、茶叶技术进行完美融合,容易提升茶叶广告设计的感染力。同时,茶叶图案、文字或色彩等元素不但可以有效传递茶叶产品信息,同时还能影响茶叶消费者对茶叶品牌形象的认同。通过茶叶相关图形、文字与色彩等元素的优化组合,能让茶叶广告达到形神兼备的宣传效果,从而激发茶叶广告受众审美情感。其次,视觉表现可以提升茶叶广告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视觉表现设计能让茶叶广告摆脱图形、文字和色彩随意叠加的传统设计模式,实现茶叶产品信息的合理布局,让茶叶广告在形式上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通过对众多视觉表现元素多维度优化组合,简化茶叶广告受众视觉接受流程,在带来较强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提升茶叶产品广告信息的有效传播能力。另外,视觉表现设计能提高茶叶广告信息传递准确性。茶叶广告设计中通过文字、图形与色彩等视觉表现元素的综合运用,可以利用简单明了的广告形象与色彩引导茶叶消费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茶叶产品信息上,从而形成对茶叶产品广告信息准确认知,同时视觉表现元素的合理搭配避免了因随机罗列而导致的认知困难,不仅提高了茶叶广告信息的表述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茶叶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提升茶叶产品市场占有率。

2视觉表现在茶叶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误区

我国茶叶产业由于受到传统“重生产、轻宣传”观念的影响,对茶叶广告设计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茶叶相关视觉元素在选择和设计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即无法满足现代茶叶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消费心理,也无法发挥视觉表现对茶叶广告设计及茶叶产品品牌宣传的作用。具体来说我国茶叶广告设计视觉表现的应用误区表现为:首先,茶叶广告设计中视觉表现同质化。当前很多国内茶叶企业在茶叶广告设计过程中对视觉元素的选择缺乏个性,都将绿色作为广告设计的主流视觉表现元素,甚至抄袭其他茶叶广告中视觉元素,广告设计没有以自身茶叶产品特性为基础,视觉表现仅仅停留在广告外在形象上,广告的外在表现与产品内在价值或属性无法结合在一起,导致茶叶广告设计缺乏个性,视觉元素平庸,无法让茶叶广告为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其次,视觉元素使用不均衡。当前很多茶叶企业在广告设计过程中,对图形、图像视觉元素过于依赖,而对文字表现元素则较为抵触,同时在色彩的选择上过于单调,经常以绿色为主,导致茶叶广告设计中视觉表现失衡,不仅造成茶叶广告图形元素繁杂罗列,而且导致观众对茶叶产品缺乏足够认知,茶叶广告艺术价值较低,无法吸引茶叶消费者关注。最后,茶叶广告设计中视觉表现的风格单一。当前我国茶叶广告设计中视觉表现的风格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大部分广告大量采用古朴传统风格视觉元素,而另外一部分广告则过分追求视觉表现的现代风格,导致茶叶广告视觉元素选择面较窄,同时也无法为茶叶广告受众者带来新的视觉冲击,影响了茶叶广告的宣传效果及产品营销效果。

3视觉表现在茶叶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作为融合了我国传统茶文化和现代广告设计艺术的新型设计理念,茶叶广告视觉表现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事物,因此,我国茶叶企业和广告设计者必须立足茶叶产品特性和茶叶产品宣传目的,以新的广告设计原则、视觉表现手法、视觉元素组合方式提高茶叶广告视觉冲击力和信息传播效果。具体来说,其应用措施主要包括:

3.1树立茶叶广告视觉表现原则

要想最大程度实现茶叶广告的视觉冲击力、文化内涵,茶叶广告设计者在利用视觉元素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视觉元素整体性原则。和谐统一的视觉表现效果是衡量茶叶广告设计的重要标准,因此,在茶叶广告设计中必须要注重茶叶相关文字、图形和色彩元素的综合利用,避免因某一元素过度依赖或视觉元素碎片化,为茶叶广告受众者增加认知困难。茶叶广告设计者必须要根据茶叶产品属性及营销目的,让各类视觉元素围绕广告主题,加速茶叶消费者对广告的快速接受及理解。其次,视觉表现与内涵统一性原则。统一既是指视觉表现的外在和茶叶产品、广告风格的统一,视觉表现要注重茶叶广告艺术表现手法、茶叶属性、设计风格,既要保证茶叶广告艺术风格的个性,同时也要保证广告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避免过渡注重外在视觉元素导致的华而不实,也要避免过度强调内涵而导致的晦涩难懂。最后,视觉表现个性化与人性化原则。茶叶广告设计的视觉表现要针对茶叶消费者定位,如年龄、收入、职业等选择合适视觉元素,满足消费者对茶叶广告的不同需求,彰显茶叶产品广告的适用性,同时,在茶叶产品特性和视觉元素支撑下,茶叶广告设计要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无论是传统元素还是现代元素都必须提高茶叶产品的辨识度,避免同质化倾向。

3.2创新茶叶广告设计的视觉表现手法

新颖的视觉表现手法能增强茶叶广告主题,让茶叶产品信息得到充分表现,并且让茶叶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度、兴趣度得到提升,具体来说茶叶广告设计中视觉表现手法主要包括:首先,茶叶视觉元素的展示法。展示法是茶叶广告视觉表现最常用手法,主要包括直接展示与间接展示。广告设计者可采用直接展示手法将茶叶产品置于广告主要位置,着力刻画、渲染茶叶产品形态、功效、质感,给予茶叶消费者真实感,同时也可采用间接展示法,以色彩、图案等视觉元素渲染茶文化情境,突出茶叶个性和魅力,增加广告的艺术性。其次,对比法和比喻法。茶叶广告设计者可采用冲突性的视觉元素,通过对比性元素对茶叶产品色泽、形状、文化底蕴等进行对比、对照,强化茶叶广告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广告设计者可以在视觉表现中采用以物喻茶及以茶喻人等比喻手法,凸显茶叶产品特点,实现茶叶广告含蓄婉转艺术效果,增加其艺术感染力。除此之外,茶叶广告设计者还可以采用夸张法、变戏法、互动、重复、名人效应等手法,将文字、图案、色彩等视觉元素尽可能的艺术化的结合在一起,提高茶叶广告的表现形式,丰富其艺术表现风格。

3.3注重茶叶视觉表现元素的组合形式

茶叶相关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表现元素的合理搭配组合,不仅让视觉元素成为茶叶广告更具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而且也能让茶叶消费者更快、跟便捷地了解茶叶产品。一方面茶叶设计者必须协调统一视觉元素的关系。所谓协调统一的组合方式,就是将茶叶广告中茶相关文字、色彩和图案等元素做出统一设计和规划,实现广告界面视觉语言的统一协调,为消费者带来强烈的整体视觉冲击。设计者必须要协调文字、色彩和图案在广告设计中的主从关系,同时也要保证视觉元素变化的一致,如茶叶绿色背景要与茶叶相关字体颜色、图案、线条保持一致,避免造成色彩的单调或不协调。另一方面,设计者要将传统元素和现代视觉元素组合使用。茶叶广告设计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茶文化底蕴,将茶文化与具象图形、艺术字、冷暖色调等元素密切结合,实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审美元素的结合,既满足现代消费性审美需求,同时满足我国社会对传统茶文化的心理需求。

4结语

随着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广告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而视觉表现在茶叶广告设计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因此,无论是我国茶叶企业还是茶叶广告设计者必须根据视觉表现的特点,正视当前广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新的设计原则、设计手法及视觉元素组合方式,切实提升茶叶广告设计效果,提高我国茶叶产品市场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丽.新媒体语境下的茶叶广告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6(9):231-232.

[2]韦公远.谈谈茶叶商品包装中的广告[J].中国包装,2012(1):29-30.

[3]李隆宇.浅析中国茶叶产品的广告表现特色-以竹叶青广告为[J].中国集体经济,2013(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