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10-17 09:40:19

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

第1篇

通常,人的一生要在三个不同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那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在家庭环境中所接受的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也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对人的影响最为深远。可是,对于家庭教育,很多父母却认识不足,经常提供给孩子一些貌似正确实则不然的教育方式,以至于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原本应该得到的家庭教育有所缺失。在此,姑且把这些方式称之为“伪家庭教育”。总结来看,伪家庭教育主要有四个表象。

家庭教育,就是长辈对晚辈的教育。

在家庭环境中,是不是只有父母对子女、长者对晚辈的教育才能被称之为“家庭教育”呢?实际不然。在教育领域,我们把所有家庭成员间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称之为家庭教育。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庭教育通常是父母对孩子、长辈对晚辈进行的,父母、长辈的身份决定了其权威的地位。当父母说话的时候,孩子要站在一边毕恭毕敬地听,不能提出任何异议,更不能进行反驳。父母把批评称之为“教育”,孩子有意见就是“大逆不道”。事实上,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同时也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并且在向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

去伪存真: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却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要从镜子里面反观自身有什么不足,及时地调整和完善。

孩子是社会人,是不断发展的个体,父母不要把儿童等同于成人,要给孩子发展的空间,更要尊重儿童的成长。

家庭教育,只针对问题家庭、问题孩子。

从事家庭教育工作多年,我接待了大量的个案咨询,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问题,这些问题不外乎孩子不好好学习、说谎、写作业拖拉、早上不起床、早恋、上网成瘾,等等。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这孩子,该好好教育教育了。”也经常会有人问我:“你带的孩子是不是都是有问题的孩子?”

每当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都会告诉他们,家庭教育并不只是针对那些问题家庭和出了问题的孩子,目的也并非仅仅为了让孩子们改掉一些不良习惯。事实上,家庭教育不是亡羊补牢,而是未雨绸缪。它是每一位父母学习和掌握的相关知识,可以用来解决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并在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中,帮助他们分析和判断造成问题的原因,便孩子健康成长。

去伪存真:

在父母眼里有问题的孩子,其实并不像父母们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只要用心,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够发现闪光点。

儿童出现问题,折射了家庭系统中有需要修复的地方,就好比是树根腐烂,树叶自然就要枯萎一样,家庭系统正常运转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

家庭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最微小的细胞。家庭环境是任何环境所不能取代的,孩子也只有在家庭的环境中才能够找到安全感。父母是孩子的亲人,是孩子最亲密的人,最值得信赖的人,任何人不能代替。孩子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在家庭的环境中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学习而来的。

有的父母由于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于是就把孩子交给了社会教育机构所办的辅导班或特长班。孩子从早上到晚上一整天的时间都待在那里,几乎和父母没有任何的交流,孩子同时也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他的成长就是有缺陷的,这对孩子的身心都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去伪存真:

辅导班、特长班、补习班这类社会性质的教育均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根本不可能起到家庭教育的作用。

每天或者是每周一定要安排时间和孩子一起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

及时发现孩子的潜力,把重点放在孩子的特长上面,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让孩子参加,都让孩子去学。

家庭教育,就是找个老师来当家教。

曾和一位朋友谈起了家庭教育,她一脸疑惑地说:“家庭教育是不是家教?”不少人会把家庭教育理解成家教,认为给孩子找一个家庭老师就是在给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了。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家庭辅导老师只是对孩子的作业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教给孩子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很少涉及到孩子的人格培养,其作用存在着局限性和单一性。

父母给孩子找个家庭老师为孩子辅导作业,这种方法是可取的,但如果父母片面地认为有了辅导老师自己就可以解放了,把孩子的一切都交给辅导老师去管理,自己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话,那么最终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很可能会受到限制。

去伪存真: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家庭老师只能弥补父母不能辅导孩子课业的不足,父母则要担负起孩子全面发展的重大责任。

父母要配合家庭老师的工作,和老师、孩子一起制定一份成长计划。

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说:“人在入学之前所生活的场地是家庭。入学以后,每天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里,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生活,家庭的教育仍在进行,只是教育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在学龄前和学龄期,家长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多是行为规范、智力开发、文化学习、思想品德和身体保健等方面的;而成年以后,则是为人处事、就业选择、工作态度、恋爱、婚姻,以及成家、夫妻关系、养育子女等方面的。”可见,家庭教育有多么重要,它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教育过程。父母们一定要明确家庭教育的真谛,多学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每一个年龄段的心理变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为孩子创造一份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也要做好孩子的坚强后盾,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2篇

1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三生教育”走进家庭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100%。此次家访内容涉及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教育方式、认识和家长对“三生教育”的态度等七个方面。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1学生接受“三生教育”后的表现

表1.你的孩子进入大学是否有所进步从分析调查来看,86%以上的家长认为经过“三生教育”的学习后,孩子比以前更能能主动参与家里的劳动,更加理解父母的疾苦,很多男同学会煮饭、能下地干活;在联系方式主要靠手机联络的今天,也还有50%以上的同学经常给父母写信,进行情感交流,报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对父母的批评教育能表示理解;大部份孩子都十分关心父母,被调查者中60%以上的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约60%的孩子会为父母庆祝,也有一部份孩子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知道父母生日,但认为不需要庆祝;只有14%的家长认为孩子没进步,少部分孩子不会做家务,这与家长的溺爱与教育的缺失息息相关,父母没能从小很好的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导致到大学后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所以,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环境,而“三生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原始、最基本、最直接、最普遍的教育项目,任何家长都无法回避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孩子在生命、生存、生活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教育也应该把课堂与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清楚的认识到“生命教育是前提,生存教育是基础,生活教育是方向”,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才能很好的生存,才能享受生活。

1.2学生的消费需求

分析:本校地处边陲,在校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加之当地消费水平与省会学校相比略低,故80%以上同学的生活费在500元以下,也有少部份同学在700元左右,当然也存在一部份高消费人群,身为学生,衣食来源全靠父母,而家庭因素使学生们的消费水平与观念参差不齐,给学生一个理财方面的学习,才能让他们有计划的消费,合理开支生活费。

1.3家长对孩子的了解

分析:谁不希望与孩子亲密无间,但家长与孩子间的代沟日趋明显,能做到者寥寥无几。在被调查中,69%的父母认为基本了解孩子,只有15%的家长认为对孩子十分了解,而不了解的也仍有16%,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够了解?又怎样去培养与教育呢?绝大多数的父母知道孩子的生日,大部份父母会送孩子礼物,会为其庆祝,而30%以上的父母认为不用送礼,孩子不需要或连孩子生日都不清楚。父母需要关心孩子,孩子也要理解父母,彼此间应加强沟通和联系,无论是一句祝福,还是一道特意准备的佳肴,就足够让他们满足。其实许多付出与细心都不多余,要了解一个孩子,走近一个孩子,父母就需要一点一滴做起。分析:现在大部份家长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开始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了。大多数家长会经常与孩子沟通,与他们谈论学校里的生活,这是父母与孩子交流采取比较好的一种方式。也有部份家长采取与老师联系,能准确的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沟通与交流,也需要一种适合的方式,彼此坦诚交流较好,否则会适得其反。

1.4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表11.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表现表12.在孩子遭遇挫折或考试失败时,您如何教育孩子走出困境表13.当孩子向您问起关于死亡的问题时,您采取的应对措施表14.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哪些方面进行引导分析:在教育孩子方面,以前的父母之命不可违已不再实用,孩子接受了新的教育,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新思想。90%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允许他们发表意见,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绝大多数的家长会给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走出困境,当孩子面对死亡的问题,父母也能加以引导,这些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一种健康的环境。用爱的方式进行教育,能让孩子易于接受并且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打骂和过激的方式会让他们自卑,甚至对生活缺乏安全感,而不闻不问,则是一种最大的漠视,它会摧毁一个孩子积极向上的态度。大多数家长希望在生活方面引导孩子,可见一个孩子懂得怎样生活,才能更好地生存。

1.5家长对孩子的认识

表15.您的孩子目前最大的压力来自哪些方面分析:现实社会的诸多因素让孩子面临着许多压力,5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目前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学习成绩,面对孩子的未来,约一半的家长主张让孩子努力自己创造生活,而一些家长认为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孩子需要锻炼,独自去拼搏会让他们变得更坚韧,更能经受风雨。可是拼搏的道路上那些错误的抉择,年少的无知,轻狂的冲动,需要有人去劝阻、引导、指点迷津。家长与孩子共同努力,不代表家长代替孩子努力,而是家长指引孩子去努力,矫正他们的路,而路上的障碍由他们自己扫除。

1.6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

表17.在“三生教育”内容中,您最想让孩子在哪方面得到锻炼分析:在“三生教育”的三个方面,家长对孩子都有所期待,而在生存方面期待较高,大部分家长认为生存能力关系到孩子的生命与健康,孩子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就是家长们最大的心愿。所以,学校将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1.7家长对“三生教育”的认识与态度

表18.家长对“三生教育”的了解程度分析:大部份家长对学校开展的“三生教育”不是很了解,但基本上都表示支持,可见家长们对学校开展的活动有很高的信任度。而“三生教育”是一个贯彻生命、生存、生活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的支持,也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而学生,就是一个学校与家长沟通的纽带,应充分发挥这条纽带的作用。关于生命的到来,家长认为不仅要关爱自己,也要关爱他人。他们把亲人视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可见亲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学校的关爱与家长的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希望让这份爱的力量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2“三生教育”进家庭的必要性

家访能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主动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共同实施“三生教育”,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家庭、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积极作用。

2.1能增强家长的责任心,提高家长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程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但是有的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加上孩子没有考取更理想学校,致使学生失去信心,家长失去爱心。因此,“三生教育”家访活动,能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同时对生活困难的学生也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家长的责任心,以身作则,严格管理,注重情感,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父母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只有教师与家长取得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共识,才能促进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2能解决老师、学生在学校无法面谈的问题由于思茅师专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教师对其的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对家庭的了解更是无法深入。在认定学生困难程度上只能靠学生打来的证明及材料判断,无法真实的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困难程度,这就对学生的了解难免会存在偏差。所以“三生教育”家访活动,能拉近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距离,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有利于实施“三生教育”的家庭氛围,对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外,不失时机的对家长进行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宣传,让家长真正了解“三生教育”的含义,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2.3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行举止,教育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子女对所经历的事件的认知与适应,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家庭中,父母都应注意各自性格的长处与短处,不但要做到扬长避短,而且要做到取长补短,发挥各自性格的优势,促使家庭保持和睦、融洽,对孩子性格的良好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应把教育内容时刻融会到日常生活之中,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2.4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

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相处,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利于意见的交换,有助于达成共识,更容易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家访,教师可了解到学生在家表现,日常行为,家庭教育,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等;家长也能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常规,这样家长能更有效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教师上门家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这是对学生的鼓励。很多学生都表示这样的沟通方式很好,大学老师家访还是第一次。通过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几乎所有家长都能接受老师的建议,并表示愿意和老师一起搞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3建议与对策

3.1教师要有“备”而行,有的放矢

教师的家访是手段,目的是教育好学生,因此对不同家庭学生,家访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家访要做到有针对性,要找到谈话的切入点,把握好谈话的内容,引导家长进一步认识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

3.2利用有利时机进行“三生教育”进家庭活动

由于思茅师专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给家访活动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要找准时机,利用假期、出差、节假日的时间恰当的进行家访。

3.3向家长提出建议

为其实施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根据不同家庭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有效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第3篇

论文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面临应试教育阻碍,也面临落后家庭教育观念困扰。家庭教育期望值过高与家庭教育实现值过低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为了破解家庭教育难题,我们充分利用国家确定兴仁县为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区和兴仁民中为实验学校的机遇,对全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进行普查,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举办家长学校,用当代教育科学的优秀成果进行引领家庭教育走向实验,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和创新家庭教育策略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奠基工程,对每个人的一生及家庭的幸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价值观直接遏制孩子的科学发展,要真正破解家庭教育难题面临着提高家长素质和重建家庭教育质量标准的双重挑战。当前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应该如何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策略如何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举办家长学校无疑是全面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举办家长学校是建设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需要。用当代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武装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家长学校肩负着传播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任。大力提高家长素质,不仅可以满足现代家庭对更高教育质量的追求,还有利于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和谐。

一、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2009年11月,兴仁民中成立家庭教育情况普查课题组,组织高二年级(2)班学生利用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参与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普查,从家长及其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家庭教育问题入手,编制《兴仁民中家庭教育情况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由各班班长到调查组领取问卷、组织填写和全部回收,在校学生1703人均参与问卷调查(含6个请假学生返校后参与了调查),问卷设计没有任何利害关系问题,问卷提示语清晰明白,没有任何歧义,学生在高度自主的状态下匿名回答,封闭式问题(8个)与开放式问题(1个)结合,回收100%,有效问卷100%,根据对兴仁民中被调查的1703份学生问卷统计,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和存在突出问题梳理如下。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突出

通过对兴仁民中1703份学生问卷统计分析,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突出:

1、在兴仁民中这个学生群体中,“现在与我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一项:93%的学生与父亲和94%的学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5%的学生与继母、4%的学生与继父生活在一起,其余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照管。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离异家庭的孩子以及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隔代管教的孩子家庭教育不容易到位。

2、家长对孩子成绩排名的看法。“在乎”的达100%,“不在乎”的为零。没有不在乎成绩排名的家长,“分数至上”仍然是家长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父母对我上学的期望”一项的结果。

高中是:省级一类示范高中9%;省级二类示范高中52%。家长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强烈。

大学是:北大清华17%;重点大学47%;一般本科30%;高职专科4%;不上大学2%。民中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偏高,累计达64%的家长期望孩子上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值。一方面家长希望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另一方面让孩子背负过重的思想包袱,这是很多中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深刻原因。

4、在家挨打的情况:很少46%;没有49%;经常3%。可见,有3%的家长仍然信奉“棍棒出好人”的教育价值观。

在家挨骂的情况:经常18%;很少70%;没有12%。在家经常挨骂和很少挨骂的比例一方面表明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成长高度关注和负责,同时也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体验不好的心情,家长把一张嘴巴经常挂在孩子身上,孩子容易产生对家长的逆反心理,削弱家庭教育实效。家长更要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把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放到突出的位置。

5、我的生活自理情况:完全自理36%;基本自理62%;不能自理2%。完全自理的比例太小,家长包办代替过多,怕耽误学习是最充足的理由,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分数考第一,什么都不用你管。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锻炼动手能力和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6、在家做家务的情况:经常63%;很少36%;不做1%。很少做家务的比例不小,不利于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生存能力。

7、在我家最能够宽容我的错误缺点的比例是:42%的父亲;43%的母亲;1%的继父;0%的继母。这个结果表明民主型的家庭比例在上升。但是,不能够宽容孩子的错误缺点的父亲占58%、母亲占57%。这个结果表明父母存在苛求孩子的现象,继父母要管好继子女是非常困难的,当好继父母任重道远。

8、在我家对我要求最严格的是:63%的父亲;46%的母亲;7%的爷爷;4%的奶奶;2%的外公;1%的外婆;0%的继父;0%的继母。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比祖父母、外祖父母要严格得多,隔代管教往往容易纵容孩子的过分和无理要求;继父母对继子女的态度有待改变。

9、在开放式问题“我特别希望我的家长对我……?”的回答中,62%的问卷集中在如下问题:“希望我的家长对我多一些鼓励”,“不要动不动就打我骂我,训斥我。”“特别是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尤其是不要在我同学的面前说我不行。”“希望家长给我改正错误的机会,人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希望家长尊重我、宽容我。”表明不尊重孩子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

家庭教育问题突出表现在:期望值过高与实现值过低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片面重视学科考试成绩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直接遏制孩子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过分苛求孩子、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家庭教育使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转变家庭教育价值观是办好家长学校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三、办好家长学校,创新家庭教育策略

兴仁民中虽然有长期重视办好家长学校的良好基础,根据教育部关工委《关于确定北京市宣武区等为首批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的函》(教关委函[2010]3号)文件精神,兴仁县被教育部关工委确定为全国120个首批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之一,兴仁民中也是黔西南州教育局确定的一所示范性家庭教育实验学校。为了进一步做好家长学校教育工作,增强家长学校的办学成效,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兴仁民中积极响应教育部关工委决定,认真组织开展家长学校教育实验,组织家长学校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努力提高家长学校教育水平,有效开展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组织教师观看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卢勤的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孩子心灵成长的十大需求》(在线)和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同志在杭州培训基地的专题报告(光盘),在家长学校任课教师中组织学习《智能的结构》、《重构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新视野》、《情绪智力》等教育名著,在利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梳理调查结果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理念及其策略的主张,以期在破解家庭教育难题过程中收到积极的效果。

在全校强化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的培训,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每个岗位都变成让先进家庭教育理念影响家长的岗位。把家长学校的工作广泛渗透到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各个环节和每一个方面。学校专门组织教师针对指导家庭教育策略的专项培训,对典型家庭教育案例进行剖析,引领教师加强家庭教育专题研修,提升教师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大力拓宽家长学校的影响途径,极力释放家长学校的影响力。民中除了通过每个教育教学岗位影响家长,还在每学期进行1次全校性的家长培训活动;然后由班主任组织班级为单位的家长培训会,一般每学期1~2次,通常是开学1次,期末1次。每个学期开学报名注册对家长的联系方式都重新梳理,确保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反馈家庭教育信息,全程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对家庭教育疑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针对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家长困惑创新家庭教育理念、破解家庭教育难题,我们的工作让许多家长痛悔:自己的鲁莽而错误的教育方式会葬送孩子一生的大好前程。在兴仁民中,学生一入学就始终把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放在首位,持之以恒地影响每一位家长。对家庭教育策略做了如下创新:

1.成长比成绩重要

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在终身教育时代,每个受教育者的成长必须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绩是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不能把成长就抽象为成绩,成长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在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之下,考试成绩也只考了“智”——人的素质体系中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方面的素质,忽视了其他方面。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四中高二年级学生徐力“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2000年2月1日江泽民主席为此发表著名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1];据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8.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而且自杀呈现低龄化的倾向。在网络、报刊频频出现的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学生跳楼等自杀现象同样表明成绩不等于成长。

老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家长难得当。把教育抽象成简单的分数,见分不见人,一切围绕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这背后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也有与每1分背后成千上万的择校费用有关,更是教育“政绩”的有力凭证。也难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对分数如此追捧,乐此不疲。家长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总是班上的第一名,中考都希望上省级二类以上的示范高中,上了省级示范高中又希望能够上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有的家长每次考试都要问排名第几,总是抱怨孩子为什么不考第一名,给孩子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目标,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其实,每次考试都只不过片面地评价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素质发展的全部,一些高考状元在职场表现并非状元足以说明这一现象。中国自隋唐时代开科举考试以来,状元情结难解。一年一度的高考状元榜非常抢眼,就连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也很在乎自己录取了多少名各省高考状元。学生个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并非完全由成绩排行榜上的名次来确定的。

怎么考决定着怎么教和怎么学。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不仅主导着学校教育,同时还支配着家庭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学校一直强调和重视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为基础的各考试学科。家庭教育也围绕考试转,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更不等于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早在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②,即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的认知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9种③。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家庭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如何把孩子变得更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更聪明。家庭教育必须促进每个孩子各种智力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家庭教育在发展孩子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孩子只会在某些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不是每一方面都同等程度的突出;而当孩子在其他方面没有突出表现时,不要让孩子因此而受到责罚和感到无望,要尽一切可能去扬长,而不是竭尽全力去补短。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就《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④为题与老师们座谈,再次谈到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温家宝总理接下来的谈话回答了“钱学森之问”:“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造就创新型人才奠定好基础。

2.更加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个人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家长很多都只关注孩子聪明与否,也就是智力发展水平如何,智力因素只是成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否则,历史上的“方仲永”怎么会成为“伤仲永”?针对家庭教育只重视智育,只开发智力,片面重视考试学科,忽视全面发展的现实,我们极力转变家长“智育第一”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智育观。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缺陷势必阻碍孩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著的《情商》EQ(Emotional Intelligence)⑤一书已经回答了我国家庭教育的困惑。在一个人成功成就因素之中,智力因素(又称智商IQ)的作用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又称情商EQ)的作用却占80%。情商是人成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智商再高而情商不高不一定能够成功。而智商不太高而情商比较高,还反而很有可能成功。我们引导家长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

有教育家的研究结论已经表明,现行高考试题的50%以上和中考试题的60%以上均为对学生记忆力的测试,其局限性可见一斑。在智力范围内,除了重点考察记忆力外,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也并非每个方面都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创新能力不是完全能够考得出来的。

我们的中考和高考主要考了“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导向我们的家庭教育也畸形发展。在终身教育时代,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获得终身自觉学习的能力和愿望比暂时的排名第一重要得多。这是以有限驾驭无限的关键所在。在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不是学习的终结,家庭教育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3.成人比成才重要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个社会转型时期,重才轻德,“有才便有德”的错误倾向在家庭教育中表现突出。德才兼备,德是灵魂,才是手段,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中学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是成人成才的黄金时期,家长应该把对更高分数的追求转变为让孩子自主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会与人共处与合作,正确处理周边的人际关系,磨炼坚强的意志,学会健体,陶冶美好的情操和人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做人永恒的财富。80后和90后出生的人并不缺少聪明,生活条件优异,自从生下来起很少有动手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得到的关爱过于廉价并且过多,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缺乏责任感,最缺少的是吃苦,对挫折的承受力很差。一个只会关注分数的家长无法理解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个问题的深刻原因: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自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比起暂时的第一名不知要重要多少倍。看来,家庭也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倡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成人是成才的先决条件。德才兼备,德必须永远摆在第一位。

4.对孩子适度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特色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家长们常常会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缺憾”,用最美好的“愿望”包装起来寄托甚至强加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许多家长从小就没有机会读好书、上大学,于是这种补偿心理拼命地要让孩子得到补偿,想让他们“出人头地”,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所没有实现的愿望。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过高。

家长对孩子适度的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巨大动力,然而,过高的期望值更容易带来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失望,最要害之处还在于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巨大心理包袱。在民中家长中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的问题,有很多学生在整个青春期都笼罩在过高期望阴影之中。我们组织学习了成功家庭教育的专题报告,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印发学习资料,通过每个教师的工作对家长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和引领。最终成龙、成凤仅仅是意外收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5.表扬比批评有效、体验比说教有效

在“我特别希望我的家长对我……”这一开放式问题中,多数学生都有一致的愿望:“希望我的家长对我多一些鼓励”,“不要动不动就打我骂我,训斥我。”“特别是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尤其是不要在我同学的面前说我不行。”“希望家长给我改正错误的机会,人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希望家长尊重我、宽容我”。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正确运用激励机制,给孩子留足面子。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尊重孩子,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用放大镜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机制,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表扬和批评都要恰如其分,多表扬,少批评;在大庭广众中表扬,在单独交流和沟通的场合批评。家长对孩子的表扬不是应付差事,而是发自内心的坦诚的对孩子的充分肯定。错误缺点不是垃圾,而是财富,要首先在宽容了孩子错误缺点之后,再来引导孩子分析错误缺点可能带来的危害,把宽容孩子错误缺点变成为引领孩子成长进步的阶梯。

孩子对家长过于唠叨的说教特别厌烦,家长还自以为是地证明自己对孩子是一片好心,却不问效果究竟如何。毛泽东主席是体验式家庭教育的典范,我看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部电视剧,保姆提醒毛泽东,孩子在玩碎玻璃怕割伤孩子的手,但毛泽东没有即刻阻止孩子玩碎玻璃,而是碎玻璃把孩子的手指割伤了再来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教育;他教导我们:“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在苏联参加过卫国战争,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还参加过朝鲜战争,他高度重视孩子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泽东主席体验式教育思想的重大创举。今天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珍惜,败家子风气十足,最根本的就是孩子缺少体验,家长却怕孩子吃苦,照顾过头,保护过度,其实,吃苦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修课,体验缺失是家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的关键所在。

总之,要想真正破解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教育难题⑥,我们只有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全面认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刻把握家庭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才能真正把握家庭教育规律,创新家庭教育理念,转变家庭教育方式,破解家庭教育难题,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3-01(1).

②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③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重构多元智能[M].沈致襄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④温家宝.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DB/OL].(2009-10-11)[2009-11-20]gov.cn/ldhd/2009-10/11/content_1436183.htm

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问题 策略

家庭教育对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直接影响,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任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由于受传统家庭观念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庭教育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积极探索科学的解决策略。研究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难点不仅有利于解决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方面的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冲击。而儿童和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成型,其思想意识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产生一切向“钱”看、追求享受等思想。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溺爱或粗暴的教育方法无法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家庭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严重影响了我国家庭教育的质量。

其次,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早期教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现阶段,我国早期教育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能力培养。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的智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却没有形成思想道德意识。另外,部分家长一味地对孩子溺爱,致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嫉妒等性格,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后天发展。

再次,家庭教育观念落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家庭在教育孩子时仍使用错误的思想和方法,难以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在教育模式方面,部分家庭教育采取封闭式教育观念,禁止孩子接触网络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教育方法上,部分家庭采取粗暴方式或娇惯溺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在教育途径上,大多数家长要求孩子从小树立从事高收入职业的思想,使得家庭教育充满功利性。

(二)家庭方面的问题

家庭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来自家庭方面的问题仍然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具体而言,我国家庭教育在家庭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独生子女教育存在问题。由于我国过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的数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城市地区,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认为非独生子女好教育,独生子女难教育。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受到父母及长辈的宠爱。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竭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活,给孩子所想要的一切。而独生子女习惯性接受家长的付出,并认为家长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并且,独生子女大多时候独享父母及家人所给予的一切,缺乏分享意识,这就导致独生子女养成了自私自利,不会为他人着想,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心态。因此,独生子女问题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主要难点。

其次,家庭教育存在偏激现象。一种表现是家长溺爱孩子。很多家长一味迁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认为让孩子过得愉快就是对孩子的爱。但是,这种教育方法会使家长陷入溺爱的泥潭,使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人性、自私的性格。另一种表现是家长采用以体罚为主的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经常性体罚孩子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严重影响孩子的后天成长。

再次,家长威信缺失。家长一味溺爱孩子的后果就是导致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无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另外,部分孩子出于逆反心理,不服从家长的管教,而家长听之任之,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家庭教育完善策略

(一)优化家庭教育观念

要优化家庭教育质量,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使家长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来对孩子开展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家长应积极重视信息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孩子的发展方向。家长应积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孩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积极创新教育方法,采取科学民主的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此外,家长还要摒弃传统的打骂式教育方法,学会尊重孩子,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家长应积极与孩子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感情,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家长应积极重视孩子的情感变化与情绪波动,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以亲切、平和的语气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引导孩子走健康的发展道路。

(二)促进经济社会与家庭教育协调发展

首先,家长应该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从小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并引导孩子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遵守社会公德,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为孩子未来立足于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次,家庭教育应充分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引导孩子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再次,家长应教会孩子学会辨别与抵制外界环境中的不良思想,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大力发展早期教育事业

为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早期教育事业,在政策、财政等方面对早期教育事业予以支持,充分发挥早期教育事业对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早期教育不仅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还应积极重视孩子的道德培养和能力培养,积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同时,早期教育应积极改进教育方法,采取民主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学会以理服人,进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四)完善独生子女教育方式

首先,家长不能一味溺爱独生子女,应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意识,帮助独生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独生子女明白家长的辛苦,积极体谅家长。

其次,家长应鼓励独生子女积极与外界接触,教会他们分享,多交朋友,开阔眼界,帮助其形成完善的人格。家长要加强与独生子女的沟通,培养其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促进独生子女全面发展。

(五)树立家长威信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做良好的示范,不在孩子面前发表消极言论,不做错误的事,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增进孩子对家长的信赖之情,增强家长威信。

其次,家长应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以耐心、亲切、诚恳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加强对孩子的引导,使孩子充分认识家长对自己的爱,提高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度,进而树立家长威信。

再次,家长不能滥用威信。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不能滥用威信,否则会激起孩子的反感,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家长应学会采用柔性教育方法,辅之以威信,有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味依赖学校教育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实现高效教育。当前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充分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而且对我国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丽萍,徐慧珠.家庭教育: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J].青年教师,2012(07):10-16.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因素应对策略

我国的义务教育,在教学改革和社会经济推动下,教育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在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虽然已经普及,但从当前现状来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因素

目前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是农村发展过程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家长素质差、教育经验不足、对孩子教育不重视是农村家庭教育主要因素。俗话说,家庭是孩子学校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现今农村家庭教育呈现以下不同特征。

1. 农村家长外出务工,导致大量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农民大量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在广大农村是普遍现象,这就造成绝大多数儿童只能在家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管,成为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差距大,存在思想教育代沟,家庭教育存在弊端。在过去,农村生活条件差,父母很难在物质上给孩子过多关爱。到了现在这些人以成为年长者,他们将这份爱加倍给了第三代。很多农村老年人过度关心留守儿童,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尽量满足。这就使这些在老人关怀宠爱下成长的留守儿童个性发展出现偏差,过分的迁就和满足使这些孩子产生“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意识,难以形成优秀品质。

很多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存在短视行为,他们由于常年奔波在外,打工赚钱成为他们主要人生目标,对孩子的教育反而被轻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有老师教知识就够了,自己只要多赚钱供孩子上学读书用,孩子就能好好学习,自己也尽到了家长的责任。这种观点片面狭隘,他们根本没有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作用。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教育,长久就会造成孩子孤僻任性的性格。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一些不良信息、思想会侵蚀学生心灵,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观念会在孩子内心萌发,这些不良思想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这些孩子的人生价值观将偏离,严重的将走向犯罪的道路。

2. 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从城市与农村家庭教育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城市中的学生父母除了自身有较高文化知识外,家庭教育意识也能与学校教育同步。而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特别是一些孩子的看护者年龄偏大、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与现阶段学校教育产生脱节。很多农村家长平时不注重自身形象,没有意识到这种教育有着隐蔽的破坏性。他们有的言行粗鲁,在孩子学习过程中肆意打扰孩子学习,有的在家饮酒赌博。这种不良习俗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时间一久会在孩子幼小心理产生一些不良想法,一些言行举止会模仿家长。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也对孩子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一些家长心中仍存在封建家长主义观念,对孩子的顽皮好动或成绩下降,动辄斥责打骂,完全不顾孩子身心发展。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孩子能出人头地,他们在金钱上大力投入,但这种关心没有用到孩子实际学习生活上,平日里他们对孩子学习情况很少过问,总以为在学习上不缺钱就是对孩子教育的支持,这种物质金钱上的支持投入,并不能真正起到家庭教育作用,这种关爱与新时期义务教育主题相违背。与此同时,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还有一些家长不配合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在农村,有一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学校老师,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之后就不管不问和学校老师很少取得联系。这样就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和协调,学生学习发展难以取得成效。

二、 针对以上农村教育问题采取的相应策略

1. 从孩子成长角度出发,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成长的良好氛围。农村大量留守儿童教育,以成为我国青少年教育发展的一个特殊问题,如果这些留守儿童教育不好,将严重影响我国未来建设者身心素质培养。为此需要农村当地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成长,形成一种齐抓共管氛围。要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要多练习学生家长能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排除他们心理障碍,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家庭的关爱。

第6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080-03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呵护孩子,转变为既要呵护孩子,重视孩子的质量,又要重视家庭教育,保证其教育的效果,许多家庭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并且甘之如饴。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教育更是尤为关心,围绕着他们的成长、成才问题倾其所有,心甘情愿。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整个人生,也影响着一个家庭是否和睦;对于国家来说,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才是响应了我国少生优生政策的直接体现。因此,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然成为社会上一个热点话题。广大家长们为孩子付出了巨大艰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但与此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家庭教育不够理性

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家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多子家庭中,家庭教育有重新调整的机会。如果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不陈宫,那么还有机会在下一个孩子身上重新进行。可独生子女家庭就不存在这样的机会,他们的家庭教育机会有且只有一次。家长们殷切的盼望着孩子们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如果他们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家长们就会觉得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也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和睦。目前,这种家庭教育不理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从古至今,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孩子有无限大的包容性,同时也有很大的期望。尤其的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无人能比,父母可以包容他们任何的缺点,同时,也对他们寄予厚望,甚至有些“厚望”已经超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于盲目,不够理性,出现一些荒唐现象:即使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也会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孩子要什么,父母就买什么;和其他伙伴发生争执时,父母百般呵护自己的孩子,并不指出孩子的过错……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当前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考试成绩也尤为关心,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才,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孩子一切的标准。因此,一些家长为了督促孩子能够提高分数,就会实行奖惩制度,分数高时,就会多发放零花钱;相反,分数低时,就会少发放或者不发放,甚至还会出现父母打骂孩子的情况,这也促使了孩子为了能够提高成绩,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考试作弊、改分数等等,这无疑会对孩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不单单存在于成年人之间,也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顾孩子喜欢什么,出生不久就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书法、画画、写作、钢琴等等,他们希望孩子学得更多,会得更多,将来得到的更多。有的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替自己完成心愿。不可否认,父母的这些付出一方面可以积累孩子的知识储备,开发他们的智力;但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过多也给孩子带来了精神压力,导致道德教育的相对不足。这些都不符合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发展要求[1]。

(二)家庭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观都是希望子女成才,而成才的必经之路便是通过努力学习,提高分数去获得。因此,不少家长都围绕着如何高效的学习来教育孩子,这也体现了家庭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片面性。具体表现为:

1.忽视对独生子女集体意识的培养

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每天陪伴他们的只有长辈们和不会与之交流的玩具,这也使得他们缺乏集体意识,不懂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共同分享。加之长辈们的过渡溺爱,长此以往,会让独生子女养成孤僻、自私和任性的品行。

2.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目前,许多家庭不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是一种只有学习好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放假对于孩子来说,也只不过是换个环境学习而已。父母不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不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并以“浪费学习时间”、“耽误学业”为由,把孩子禁锢在家里,让孩子面对写不完的作业和习题。

3.忽视对独生子女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更是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不少父母不让孩子走进厨房,帮忙做饭;孩子的脏衣服更是由父母全包。孩子遇到困难,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首当其冲的往往是父母。这就造成独生子女缺少自主意识和劳动观念,进而具有较差的独立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忽视对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锻炼

当代社会物质资源极其丰富,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过得好一些,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玩具、电脑、营养品等。家长们只要听到某某品牌的营养品有助于孩子的发育,无论价格多贵,都会不遗余力的购买,这种盲目消费造成了孩子的营养不均衡,“肥胖儿”也屡见不鲜。加之父母很少让孩子参加活动,一味的学习、学习,缺少体育锻炼,因此这些孩子并不健康。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够科学

为了能让孩子金榜题名,学有所成,家长们用尽各种教育方法,其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当的方式。比如:首先,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承包了孩子几乎所有的劳动,穿衣、整理书包、洗袜子等等,他们为孩子提供的过多的关心和帮助,长此以往,致使孩子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自理自立能力较弱。其次,较为常见的就是父母打骂孩子,他们平时不注重方式方法,出现问题只会用暴力解决,仍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认为父母永远是对的,孩子的错的,孩子只能服从父母的命令,按照父母的安排做事,不能对父母说“不”。这种行为只会压抑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产生和父母对立的情绪。再次,也存在这样的父母、他们以工作为重心,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表现。认为学校才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老师没有教育好,他们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导致了孩子对父母的不满。还有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是有些父母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但不称赞自己孩子的优点,甚至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甚至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孩子,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德育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已经把过去的“应试教育”逐渐的加以改革和完善,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多途径的成才。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更应该注重其教育方式,要有h见卓识,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学校的育人理念,让孩子不单单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在学习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乐观积极。帮助他们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二)培养独生子女的多方面能力

父母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时,不能只局限于学习,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首先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自立自理能力。把他们放在和父母同等的位置上,参加家庭劳动,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父母。鼓励他们遇到问题首先要自己努力克服,自己解决不了时,再寻求他人的帮助。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躲避劳动,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其次是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不少父母每天都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断的学习,很少让孩子有机会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机会,这也使得一些孩子不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因此,父母在鼓励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时,与其他小伙伴多交流、多沟通,更要教育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时,懂得谦让和分享,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2]。同时还要鼓励孩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父母要定期和孩子去锻炼身体,这不仅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好处,更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和睦。

(三)提高家长素质,建立和睦家庭

家庭环境会影响家中每一位成员的身心健康。作为父母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要严于律己[3],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能采用老一辈人的教育方法,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积极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父母平时也要多读书,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不仅会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能对孩子起到一个耳濡目染的效果。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也要多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因为父母喜欢什么就要求孩子学什么,这样只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父母在要求孩子全方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十分重要。要做到爱孩子,但不宠孩子;要把孩子放在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放在家庭成员之上。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只是普通的一员,毫无特殊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四)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这不仅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法,更适用于家庭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要全面、正确的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不能因为他们的“唯一性”,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第二,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会让孩子变得更好[4]。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多夸奖孩子,称赞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父母的骄傲。同时,适当的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不能一味的赞美孩子,在他们犯错时,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惩罚,让孩子在未来可以更加积极正确的面对自己犯下的错。第三,家庭中要形成一种民主氛围。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能用“父母”的身份压制孩子的想法,使孩子惧怕表达。

(五)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

孩子的主要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父母要和老师勤沟通,密切配合,互相交流教育信息[5]。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在了解他们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帮助孩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他们和同学之间的相处情况,这样更有利于和孩子的沟通。

总之,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多子家庭教育方式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在这种环境下对毒症子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为了更好的培养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其成才,家庭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全方面、多方位的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与学校老师保持一致,齐心协力,只有这样,独生子女才会更积极、健康,家庭才会更和睦,社会才会更进步。

――――――――――

参考文献:

〔1〕刘畅.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徐运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2):82-83.

〔3〕龚晓洁.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121-122.

第7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指导;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84

以往在孩子教育这方面,家长往往认为教育是教师的职责,将孩子交给了教师进行教育,自己完全不插手。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孩子的教育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协助才能完成,但当前众多现实问题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存在很多沟通和合作的盲区,以至于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谈几点解决策略。

一、存在问题

(一)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愿意接听教师的电话,甚至不愿教师来家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害怕教师对自己进行抱怨和说教,责备自己没有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管理和监督等,害怕在老师面前丢失面子。另外,还有许多家长因为工作忙拒绝参加学校的活动。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没有充足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指导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教师教育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阶段,部分教师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过程中产生了认识上的差异,以至于造成了合作不顺利的问题。如有些教师认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职责,与任课老师没有太大关系,对于家长的想法,从来不去进行主动交流,以至于他们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这是因为教育教学经验较为缺乏所导致的问题。

(三)家庭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

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最有效也最常用的一种合作交流方式是开家长会,而家长会的开展模式主要是校长或者年级领导发表言论,然后各班主任在班级里对家长进行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总结陈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应改善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着重将学生的各科成绩情况向家长进行汇报,这一部分主要是各科教师的试卷分析,很少就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家长进行交流。这种家长会上,家长的发言权相对有限,很少有机会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与学校、班主任特别是任课教师之间的真正对话。

二、解决策略

(一)促使家庭与学校合作,建立平等的关系

为了能够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学校就必须改变观念,采取有效的措施。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双向流动的交流。教师不能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好坏为标准来直接评价家长,甚至是抱怨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引导,而应该客观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告知家长,与家长平等地交流沟通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与他们一起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引导、教育孩子,同时虚心向家长请教学习,不定期进行家访,以更好地与家长合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

(二)家长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家长是学生最直接的责任监护人,应和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职责,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指导中来,以有效弥补学校单一性的教育教学的不完善。具体做法:家长要与学校建立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协助关系,并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提出意见的权利,随时根据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向老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主动、定期向学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科任教师进行教育合作的配合与交流,更好地促进孩子各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另外,家长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与协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主动到学校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加家长会和亲子活动,以增进对教师、自己孩子的了解,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三)与时俱进,创新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在校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与配合,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多种不同的衔接配合方式,如为了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进行召集,把自己、学生以及家长之间连成一个团体共同参加互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家长主动讨论和交换教育教学的意见,也可以向家长征求促进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并接受家长对一些学生有关问题的咨询。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初中阶段,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与合作尤为重要,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13—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逐渐将教育孩子的重任留在了老一辈(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肩上,这些隔代长辈成为孩子的监护人,使原先稳定的家庭教育模式发生改变,而出现了当今普遍存在的“隔代教育”现象,其实质反映的是农村中的家庭教育状况。基于此,从孩子被抚养的角度来说,目前农村的隔代教育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其一,父母在家,祖辈部分代管的形式;其二,父母一方在家,祖辈帮助抚养的形式;其三,父母双方不在家,祖辈全部代管的形式。

一、我国农村隔代教育的现状

(一)隔代教育现象日益突出

据中华家庭研究会2004年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我国1.2亿农民工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2000万左右,而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通过隔代抚养的。14周岁以下占86.5%,按全国3.16亿儿童来看,每18个孩子就有一个没能与父母在一起。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有近七成的孩子是在隔代教育方式下长大的,且年龄越小祖辈抚养的比例越大。而且,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70%也是属于隔代教育。年轻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虽然在提高,但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隔代教育现象都相当普遍,成为一个全社会面临的问题。

(二)隔代教育孩子年龄偏小

下面是一个关于我国中部某地区一个农村的五个组中,家庭隔代教育中儿童的年龄结构表:

由上表可见,在农村隔代教育中,幼小年龄段的孩子是占绝大多数的。根据《中国妇女报》于2008年3月1日报道的文章《全国妇联公布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中,义务教育段达3000多万,学龄前儿童占总体比例的27.05%,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48.35%,其中0—5周岁所占比例最高,达40.19%。

这些年龄偏小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缺乏完整的亲子教育,正常情感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性格上的偏差。弗洛伊德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成年期的每一个痛苦都可以在其幼年找到伤痛的烙印。”可见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对其人生的健康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说明早期教育与心理影响同样重要,儿童时期的认知方式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得来,因而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儿童的整个成长发展中尤其关键。隔代教育在此时就在无形中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而农村隔代教育在孩子入学接受教育的时期也一般不会发生责任的转移。

二、隔代教育在我国农村产生的原因

(一)隔代教育赖以存在的亲缘基础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一直以来非常注重伦理,像“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一直是老一辈的期盼,并未因计划生育的实施而彻底消除。对于家庭观念的重视,使祖辈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热衷于发挥他们的余热,主动承担抚养孙辈的责任,老人很容易产生“不亲儿子亲孙子”的倾向,这在古人所说的“老人十拗”里也有谈及。可见,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社会里,隔代教育是有其存在根源的。加之目前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国女性的退休年龄在55岁左右,从心力与体力来讲,都是有能力帮助代养孙辈的。在中国普遍的农村中,祖辈年龄更呈现年轻化的势态。因而在亲缘的基础上,这种人力资源的优势在我同家庭隔代教育中发挥得更充分。

(二)基于现实考虑下的隔代教育选择

南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始终还处在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官方的说法就是流动人口,然而他们的多种权益难以保障。作为离乡在外的务工经商人员,只有在他们自身根本利益得以保障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孩子的问题。面对生活的压力,作为孩子直接监管人的父母,往往会抛开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毅然外出务工,对于幼小孩子的抚养往往是难有精力完成的,对于适龄入学儿童,又会因为户口与学校的问题而给农民工带来种种压力和经济困难。所以基于以上考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父母会将孩子托付祖辈照管,使其成为孩子的监护人,农村家庭隔代教育多数也因此而产生。

三、农村家庭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隔代监护人教育方式简单

在农村,隔代教育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并且他们很多是要参加生产劳动的,对于教育方式的选择多数是放任,少数则是粗暴。而一个稳定状态下的家庭教育形式应该是民主与权威并存的,而非简单的放任与粗暴。对于采取以上方式,也并非初衷,南于多数祖辈是经历了困苦的生活时代而走过来的,在进行隔代抚养时,无形中出现“补偿心理”,容易无限制地迁就与容忍后辈。父母不在场的教育,一般权威与民主型教育方式也难凸显其意义了。并且老人有时候思想相对保守,观念比较陈旧,极少能对孩子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不如亲子教育形式丰富、内容多样。

农村家庭隔代教育使年轻的父母从抚养孩子的繁重任务中得到暂时的解脱,为其外出务工经商创造了条件。祖辈由于长期的生活阅历沉淀了许多美好的品德,能让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也更有耐心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使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拥有良好的情感价值倾向,这种氛围之下的隔代教育也使整个家庭的亲情与血缘联系更密切。尽管隔代教育存在以上有利的方面,但却无法取代亲子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方式的简单,让成长中的孩子失去很多学习与创造的机会。

(二)容易使孩子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

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隔代教育中的孩子感受到的亲子间的温暖很少,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对人生很多问题感到困惑,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在他们性格不够成熟的幼年期,往往对自己的行为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农村祖辈在管理与教育孩子方面容易产生放任的偏向或者是迎合的心理,不利于孩子正确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儿童,在一个家庭里以母亲为中心的各种刺激对其人格发展影响很大,如言语刺激在婴幼儿时期对其的个性发展就起重要作用,因为言语交往是儿童智力与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儿童由此体验家庭环境的影响,萌发个性,产生人格发展的基础。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也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独特的力量”。然而农村隔代教育家庭中,儿童长期远离父母,感觉刺激比较缺乏,父母的影响也就淡化了,这样对孩子人格早期发展必定是有一定影响的。

(三)长期的隔代教育使亲子关系淡化

早期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空间和时间的隔离,在心理上就使孩子与父母之间拉开了一定距离。没有沟通,少了来自于父母最实质的与照顾,使“爸爸”“妈妈”在他们心中只是一个空洞的代名词,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在农村完全隔代教育家庭中,父母都是常年在外的,孩子从根本上缺少了父母的影响,自然亲情关系也比较淡薄。子女对父母感情亲密真挚的程度决定了子女对父母的信赖程度,也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效果。由此看来,亲子关系越和谐,父母教育感染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四)使孩子价值观产生偏差

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经商,长年离家。对于孩子最多最容易实现的也无非是进行物质方面的补偿,但却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父母的这种补偿,对于心性未定的儿童来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慢慢就容易滋生享乐与攀比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他们更易有孤独感,与人交往显得不自信,却倾向于通过这种外在的“富有”来充实他们的内心。当这种情形凸显严重却又得不到正确指引的话,很可能导致拜金主义。

(五)孩子学习状况普遍呈中等或偏下水平

农村隔代教育中成绩优良的孩子不多。笔者在调查走访时也发现,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督导和启发,大部分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成绩一般,据一项相关调差显示,见下表:

可见,隔代教育儿童中成绩优良者并不多,优良的仅占22.2%。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要求家庭与学校合力,甚至还要依赖社区教育的优势来共同完成。社区教育在我国农村的实施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发挥不了它的真正作用。而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教育在此处于“真空”状态,对于孩子学习的积极影响是很弱的。加之学校课程的设置为学校之外的辅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祖辈由于文化知识不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教育观念也无法与现代教育目标达成一致。对于“家教”并非像城市家庭所表现的一样,因而农村家庭隔代教育之下的孩子缺乏校外的督导。另外,基于孩子自身的特点,在缺乏严格管教的情况下,自然很难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从而导致隔代教育孩子学习成绩优良者很少。

第9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环境 教育观念 家庭文化 情感缺失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56-02

据调查,我国学龄前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到5000万的学龄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心理专家认为,“问题儿童”人数的增多,社会、家庭、幼儿园是造成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的三大主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生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对孩子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造成了恶劣影响。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精神世界日益充实的今天,注重家庭教育环境建设,营造民主和谐、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龄前儿童对社会行为还处于好奇阶段,模仿是孩子了解社会的最好方式,孩子喜欢模仿父母,以期从父母身上学到更多东西。父母的兴趣爱好、工作态度、言谈举止以及生活方式,甚至举手投足,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有一个公益广告,妈妈给孩子洗脚后,妈妈走了,孩子偷偷跟在妈妈后面,却看见妈妈端着盆在给奶奶洗脚……然后那个孩子端着盆,向妈妈走去,说“妈妈,洗脚”。这只是一个广告,却是一个最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儿童的心灵,塑造儿童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也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相反,问题儿童则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一面镜子。

二、不良家庭教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大量调查显示:问题儿童多来源于不良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家庭教育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对孩子的情感、性格等方面。常见的不良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有:

1.家庭成员的过分溺爱

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为孩子过分担心、包办代替、姑息迁就、许愿哄骗、百依百顺。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这就形成了“溺爱”。溺爱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滋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从而限制了独立意识,容易形成任性固执、骄横跋扈的个性,缺乏抗挫折的能力。他们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他人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凡事多从个人角度考虑,自私任性,并且过分依赖、胸无大志!

2.父母婚姻的影响

现在的学龄前儿童,父母离异率高,孩子在情感上就更找不到依靠,情绪容易低沉、抑郁寡欢;个性压抑,自卑感强;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一个家庭里,父母感情是否融洽,家庭的和谐度高低,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个性。据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心理科主任匡桂芳介绍,医院曾调查了600多个3岁到6岁孩子,其中30%的孩子有心理问题。同时,根据医院的接诊情况,学龄期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最多,占到看病总数的80%,学龄前的儿童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3.教育观念的冲突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视剧《虎妈猫爸》,主要讲述了现代家庭成员对待孩子的教育观念存在分歧的问题。教育是一种资源,只有合理利用,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有很多家长存在着“不打不成器”等错误教育观念,但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对孩子是一种直接的伤害,这种伤害以爱的名义,但却产生了恨的结果。同时,与之正好相反的教育方式,即家长对孩子没有原则地溺爱,则引发孩子行为问题的另一原因。在这些经常发生教育观念碰撞的家庭里,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一方严格教育,一方却倍加袒护;无法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孩子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拉锯式的冲突中被搁浅着,要知道家庭教育走向哪一个极端都是不合适的。青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王冠军认为,在教育型、严厉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型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最低。但由于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即使孩子行为思想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征兆,家长也不能及时发现或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4.不健康的家庭文化导致父母情感的缺失

当今社会,电子产品泛滥,家庭里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包围着孩子,孩子对于电子产品的兴趣大于对学习的兴趣。并且,有些家庭中父母主要的消遣、休闲的方式就是玩游戏、看电影等无节制的家庭娱乐活动。更有甚者,不愿孩子打扰自己,给孩子下载个游戏玩,找个动画片看……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孩子又怎能喜欢学习?学龄期儿童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性的东西,还应该有心灵上的和情感上的寄托。相对于丰厚的物质条件而言,孩子们其实更期盼心灵上的关怀与慰籍。从调查来看,问题儿童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在一些家庭里,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忙于工作、生意和应酬,逃避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在情感上就疏远了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教育形同虚设,孩子无法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由于父母感情长期缺失和不健康的家庭文化的影响让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例如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孤僻、缺乏责任感等行为问题。

由此可见,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也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孩子。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普及家庭教育常识,提升家庭教育环境水平,对子女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让我们关注学前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第10篇

小涛今年十四岁,是一名初二年级的男生,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中。他很小时,父母离异,母亲一人带着孩子过,平时上班忙,生活上由小涛的姥姥代为照顾,自己很少和孩子交流,只是尽心竭力地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对他有很高的期望值,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他报了好几个补习班。但孩子却不领情,妈妈生病了,一声问候都没有,甚至对妈妈的生日都一无所知。在班级中属于中下生,沉默寡言,对人冷漠,不关心班集体。他多次忘带作业,忘做值日,答应过同学的事情也经常做不到,同学们背地里给他起了个绰号“健忘先生”,同学们都不愿和他做朋友。他是班里的一名学困生,家长和老师都很想改变现状,看到他的转变。

二、问题分析

1.家长的家庭教育

1.1小涛妈妈身上存在的问题

1.1.1强加大人的意志使孩子缺乏感恩心。小涛妈妈总想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把孩子培养成为自己想要的人,可是她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想法,看到的是孩子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试图用多报几个补习班来提高成绩,用优越的物质条件来维系母子间的亲情,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感恩,结果事与愿违。

1.1.2过度呵护与爱心导致孩子没有责任心。小涛妈妈对孩子的教育采取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像母鸡呵护小鸡一样,处处为孩子着想,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就应听自己的话,妈妈的操心完全是为孩子着想的。但她处处没有操对心,完全忽略了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各种精神营养,如爱的教育、责任心教育等,导致孩子没有责任心,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

1.1.3存在偏差的教育观念致使孩子缺乏爱心。小涛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与家人,同伴交流。但他妈妈工作忙,长期不和孩子过多地交流,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烦恼,进步不闻,不问,错误地以为促成孩子学业上的成功,就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孩子物质上很富足,但精神世界极度空虚和无助,他怎能面带微笑去迎接每一天,又怎能热情地对待别人,对别人有爱心呢?

1.2小涛爸爸身上存在的问题:长期缺失的父爱引起孩子逃避现实。小涛很小时,父母离异,父亲对一个男孩的榜样力量基本不存在,一个男孩的坚强勇敢的性格很难形成。孩子又处在青春叛逆期的成长过程中,其实个性很强,不愿意被束缚,但孩子的这种个性在学校、在同学中、在家庭里处处碰壁。慢慢地孩子失去了坚强,甚至选择了逃避。他害怕失败,处于一种毫无目标,毫无斗志的生存状态。

2.小涛老师的学校教育

有些科任老师没有关注到小涛的性格特点,爱好,过度强调他的成绩上的缺点,没有对他进行思想上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有时,老师还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伤了他的自尊心。小涛性格不合群,为人处世行为很怪异,直接导致了同学们将其孤立,老师在短时间内很难调整好小涛和同学们的关系。

三、解决方案

1.对小涛妈妈的指导菜单

1.1改变教育孩子的说话方式,和孩子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我在和小涛的妈妈沟通时,了解到她是一个急性子,嗓门大,小涛一提出不同意见,她就很着急,用强势的话语把孩子打压下去。小涛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无法和妈妈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的。我给她提出了一个建议,如果遇到自己想发火的时候,赶紧出去冷静一下,或是转移话题,暂时不要解决目前的问题,以避免和孩子的矛盾升级。

1.2改变教育孩子的行为方式,放手让孩子干一些家务活。我建议小涛的妈妈给孩子的姥姥讲明溺爱的隔代教育的弊端,在生活中可放手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学会处理事情。这样可以让小涛体会到妈妈和姥姥对他成长的呵护都是源于对他的爱,体会到妈妈一人带他的艰辛与责任感。其实,在这种成长过程中,爱心,责任心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

1.3改变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小涛实施合理的家庭教育。我在多次和小涛妈妈的交谈中,都告诉她,小涛是一个智商很高的孩子,是早期的家庭教育的偏差导致了他不良习惯的形成,孩子的进步是要等待的,家长要尽量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关注孩子学习成绩以外的心理问题,性格问题等,尊重孩子,对孩子要多赏识。只要家校形成合力,做好家校配合,一定可以帮助小涛改掉不好的习惯。

2.对小涛爸爸的指导菜单

小涛的父母虽已离异多年,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双方都应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小涛的爸爸没有在童年时给孩子树立起榜样的力量,在少年时再也不能错过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机会。我经过和小涛爸爸的多次协商,他终于答应每周抽出两天的时间和小涛生活在一起,让孩子体会到父亲所特有的坚强和勇敢的榜样力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都是爱他的。

3.对小涛老师的指导菜单

3.1对小涛多关心,培养爱心。利用业余时间找他多次谈心,了解他的烦恼,平时多关心,帮助他,鼓励他克服困难,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逐步走到他的内心世界。让小涛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认识到他追求个人的进步是一种责任感与有爱心的体现。

3.2对小涛多鼓励,培养责任感。学校里有什么活动,班主任都要鼓励他参加,让他在实践中发挥特长,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树立他的自信心。

四、小涛的进步

1.小涛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比较融洽,开朗不少了。能听进老师,家长的劝导,会帮助老师,家长做一些事情。

2.小涛和同学,妈妈相处时,具有了责任感。他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在我校运动会上的男子800米跑决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妈妈过生日时,他知道感恩,用自己的零花钱为妈妈买了鲜花。

3.小涛忘带作业,忘做值日的情况大为改观,妈妈也不逼迫他去参加各种补习班,他已由班级中的中下生成为中上生。

五、指导个案的反思

1.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换位思考。应站在同家长一样关爱孩子的角度,同家长平等地沟通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最终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达到最大功效。在本个案中,我多次对小涛的爸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了这个与妻子离异10多年,从未管过孩子教育的父亲,勇敢地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最后使孩子走上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第11篇

当代中国,现代化和都市化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影响着我们家庭教育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家庭,这个古老、神秘、温馨的话题,从来没有受到如此的冲击;孩子,这个生动、苦涩、难解的考题,从未让家长如此束手无策;家庭教育,这个现实、严峻、敏感的课题,也从未受到如此的关注。

家庭教育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调查显示,中国近6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孩子心智障碍、逃课厌学、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离家出走、网络成瘾、滥用、就业困惑、性问题、自虐杀人、单亲(或隔代)教育、社交障碍、伤害事故、青少年犯罪等教育问题。家长对于教育孩子的困惑和烦恼,更是普遍现象。调查显示,80%左右的家长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甚至有的父母用惩罚、体罚作为主要教育手段,亲子矛盾和冲突日益严重。中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正受到严重挑战,成为影响创建和谐家庭的主要因素之一。无数事实证明,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家长问题少了,孩子就变好了。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家长的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家庭教育,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使孩子成人成才,已经成为每一位家长必须学习的课程。 为了不让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落伍于时代,不让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落后于孩子成长需要,唯有提升家长自身家庭教育素养与能力才能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才能够让教育孩子首先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心中的梦想,这也是学校教育所无法解决的大问题。

目前,一些家长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庭教育知识匮乏,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存在重教不会教的现象。很多家长不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孩子成长规律和发展趋势,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在子女教育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遇到难题时更是束手无策,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另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不到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随意性和个性,因而也更难。学校教育更注重对老师的培训与监督,但监督家长、指导家长的力量却很小,家长们往往通过口耳相授、观察模仿等方式从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从父母、亲友、邻居和老师处获得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经验,避免不了一些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方法简单。同时,家长之间的家庭教育素养差距明显,尤其是城乡差距、代际差距等。代际差距中的隔代教育上,爷爷奶奶溺爱现象十分突出,原生家庭与核心家庭教育教育理念上的冲突与矛盾不断激化。

1.生养分离——惩罚等在未来

目前,孩子生养分离的情况不尽相同。70后父母很多人已开始品尝由自己制造的“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寄养儿童”所带来的“恶果”。 80后家长在生养分离问题上内心也有很多的冲突,如何能充分地陪伴孩子,又能兼顾自己的工作,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两难问题。还有的家长因为条件或观念的原因,早早地送孩子进“全托”幼儿园或者全寄宿制学校。同时,农村地区因为学校合并使得很多年幼的孩子不得不过早离开父母的呵护和教养。孩子过早地离开家庭过集体生活会导致儿童早期情感发育的损伤,同时,父母也因此缺少了对孩子成长的思考,更多地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和社会。

2.竞争焦虑——已成为普遍的思维方式

家长们现在普遍面临的困境和主要问题是竞争焦虑。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因为任何竞争中,获胜者永远是少数人,目标受阻的失败者遭遇的是痛苦和挫折。而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哲学家尼采说过:“竞争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意。任何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随时准备好了进行报复。”家长内心的竞争意识,学校实施的竞争环境,社会倡导的竞争文化都像山洪一样呼啸而来,把家长和孩子一起卷进去,很有少人能及时撤出,站岸上从容观看。

3.“家长强权”——最隐蔽但最锋利的刀子

家长强势的典型表现就是家长缺少对孩子自由和尊重的正确理解和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懦弱、逆反、没有上进心等等。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成为一句空话,失去自由在教育中的价值。

4.“家长无知”——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孩子的成长环境每10年就发生着相当大的变化,孩子的“成长速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加快的趋势。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相当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素养却是停止不前,有的甚至还出现倒退现象,相当的家长使用教育孩子方式方法每天的“错误率”要高达50—80%。

区域家长家庭教育素养的整体提高必须从变革家庭教育管理机制入手,在努力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关注家长的生命质量和家庭的幸福指数,从关注民生的高度来关注家庭教育。

大量研究表明,上世纪50年代,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所占比例大约为20%,到了上世纪80年代提升到50%左右,而从本世纪初开始已经达到70%左右,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要跟上时展的需要,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要跟上孩子成长的需要。家长需要有终身学习理念来促进家庭和谐建设。

长期以来,作为三大教育支柱之一的家庭教育严重滞后于学校教育,尤其受应试教育的误导,以及社会转型期种种矛盾的加剧,一些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期间就没有得到与孩子成长相适应的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长期处于流于形式、边缘化的地位。学校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部门对680名初中生、小

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分成较好、中、较差三个等级,其结果显示: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较好的,他们孩子在校表现为优等生率高达95%,几乎没有后进生;而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较差的,他们孩子在校表现为后进生率的高达85%,几乎没有优等生。孩子间存在的差异是客观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存在的差异对孩子成长的直接影响。这项调查告诉我们,如果把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提高一个等级,学校教育中的后进生就会减少3—5倍。学校不仅要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更要输送合格的家长,这是创造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

1.菜单式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和家长需求不一样,为确保让每一个家长不在家庭教育上落伍和掉队,学校应该建立各年段家庭教育指导菜单,比如建立“幼儿家庭教育菜单指导”资源库、“小学家庭教育菜单指导”资源库、“初中家庭教育菜单指导”资源库等。

2.开展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大面积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要和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齐头并进,这也是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养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开展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用家庭教育专业化武装广大班主任老师、学校家庭教育志愿者,让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更要学会关注家长的生命质量和家庭幸福的指数,这样才能确保教育的健康发展。

3.建立专业化的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带动和引领广大家长走入现代家庭教育,需要一大批家庭教育讲师专门人才,这也是解决目前家长学校讲座实效性不高的有效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庭教育专业化的讲师团,将大面积提高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的实效性将成为可能。

四级联动的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即建立社区、学校、年级、班级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从体制上解决长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也通过为家庭教育正名,最大限度地把家庭教育责任和任务还给广大家长,带动更多的家长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当越来越多的家长家庭教育素养提升会倒推学校改变育人方式,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真正改革。

第12篇

【关键词】 幼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家庭既是每个幼儿生命的产生和发育的地方,也是心灵萌发和升华的地方。任何一个家庭都负担这生命生存和心灵启蒙的双重任务。家庭教育不管是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还是对幼儿性格的形成,都是第一源泉。家庭教育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心理健康、认知发展、情绪发展、人格及社会性等的发展影响及其深刻。

家庭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文章主要通过对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含义

幼儿家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的实践对幼儿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及其过程。这种对幼儿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言传身教,也可能是父母无意识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正确的养育知识和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出生,让第一次为人父母的家长们手足无措,惊喜之余更多的体验到的是养育的艰辛和教育的无所适从。正确的养育知识可以从书籍、祖辈们的言传身教和朋友之间的互相沟通学习中逐渐掌握。而合理的教育观念虽然能在亲朋好友的相互交流中获得一些别人的间接经验,但针对不同幼儿的具体情况,父母其实是茫然的。

与此同时,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让家长们相互攀比,导致很多家庭在幼儿的家庭教育理念上步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呈现明显的功利色彩。家长们偏执的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对幼儿进行识字、绘画、声乐等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幼儿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这对幼儿的身心成长非常不利,可能从小就埋下性格缺陷的种子。

2、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养方式

任何家庭的父母都会想方设法给予幼儿最好的,很多父母舍不得吃的,舍不得用的,对于孩子而言却是习以为常的。这就造成家庭的过渡溺爱,家庭的溺爱直接造成幼儿的“自我中心”或是胆大妄为,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助长“白眼狼”的养成。

而还有一类家长,认为要从幼儿时代就必须“严格”要求,才能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培养好的习惯。这样的家长总是高高在上,极度权威,专制的对孩子进行管教,出现差错,非打即骂。孩子则出现不情愿的服从和偶尔的叛逆。这样的教育方式,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缺乏宽松环境下的健康心态的形成,最终也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

3、缺乏良性的家庭互动

家庭是影响一个人一生最大也是与每个人关系最密切的单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运作。家庭互动即家庭中各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互动都是良性的。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愿望和要求不予理睬,不信任、不关心其成长,并经常伴随体罚、虐待、威吓、苛求等态度;有的父母把自己的希望投射在幼儿的身上,忽视幼儿的天赋能力和志向,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行动,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来命令或监督孩子;有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过分担心和不安孩子的健康、学业等,对孩子过分负责、无微不至,经常出现代办、代劳的现象;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喜爱,一味迁就,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孩子的要求,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替他申辩、开脱;有的父母在教养态度、教养方式上不一致,“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这些不良的家庭互动都可能导致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

三、应对策略

为了让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更加科学合理的给予幼儿更合适的教育,还幼儿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针对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家长在教育中应做好一下几个方面:

1、学习正确的养育知识和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正确的养育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好一个孩子的基础,正确的养育知识不能依赖于父辈的口口相传,应该多学习权威书籍和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科学的教育理念就是既要注重幼儿的智力的开发,又要注重幼儿德育教育的培养。从点滴的生活细节中逐渐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这才是真正让幼儿受益一生的重要品质。

2、坚持原则,采取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

幼儿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是需要把握基本的一些原则,在家庭教育中既能满足幼儿的合理的需要,又能抑制那些无理取闹。对于幼儿,爱是教育的基础,孩子在“爱的基础”上成长,要让孩子在家庭生活、教育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成功的体验,即经常有一种“成长的喜悦”。同时,对于一些道德问题,也必须及时加以制止和正面引导,做到既不过分溺爱,也严而有度,不能时松时紧,时宽时严。

3、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家长的教育最常犯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更多的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而没有告诉孩子什么是孩子可以做的。尤其是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往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简单意义的责骂和殴打,用于制止幼儿的不良的习惯或者错误行为,而很多时候虽然从表面上起到了效果,而孩子本身有时候是不知道怎么错在哪里了,心里是极度不服气的。其所以,合理的方法应该是在责骂之余,家长孩子都心平气和之余,首先要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责骂他,是什么原因父母要管教他;其次,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做,也就是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他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出发,科学合理的教育我们的孩子。

4、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对幼儿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再加上幼儿的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塑造,所以家庭生活的环境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等影响极为深刻。首先,要安排好家庭的日常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其次,经常陪伴孩子共同参与一些活动,如阅读等,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再次,要让孩子融入家庭活动中,传统礼貌礼仪的教育和为人处事的教育也不可少;最后,父母自己也要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做好榜样带头作用。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不但要学习,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还要把握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掌握合理的教育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总结,确保幼儿能够身体健康,人格健全。

【参考文献】

[1] 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2-455.

[2] 高娟.论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幼儿教育,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