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16:1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节能减排相关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活动安排
1.组织开展了《长江保护法》宣传学习活动。将《长江保护法》纳入集中学习中,广泛在干部职工中宣传学习,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弘扬生态文明文化,提升干部职工环保意识。
2.组织开展了节能减排宣传活动。宣传贯彻中央关于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重大部署,在局工作群宣传转发节能减排相关知识和生活小技巧,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3.组织开展了《反食品浪费法》宣传学习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反食品浪费法》,在局食堂和餐桌上张贴、摆放节约用餐的提示牌,加强日常监督,形成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良好氛围。
4.组织开展了塑料污染治理宣传教育活动。在局走廊宣传栏上张贴了相关宣传画,在茶水间和食堂张贴禁用一次性塑料用品,日常工作加强监督管理,将限塑令落实到位。
5.组织开展了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严格落实相关文件要求,设置了统一规范、清晰醒目的垃圾分类标识。对干部职工进行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培训,总结经验做法,切实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水平。
二、下一步工作
为更好地在交通行业开展好节能减排活动,今后还需要继续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倡导干部职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在县城范围内采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办事。坚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督促运管部门优化公交路线、合理间隔,大力推广使用环保车辆。
组织人员精心制定并出台了《2014年自治县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方案》,总体规划好我县节能宣传周活动各项工作。6月9日,县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召开联席会议,周密部署了节能宣传周活动各项工作,明确责任单位职责,形成部门各司其责,密切合作,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有效地推进了节能宣传周活动工作扎实开展。
二、组织好宣传周启动仪式及相关活动
6月10日上午8:30,在县城繁华地段的建行前面举行了以“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为主题的2014年县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县政府办、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发改委、县农业局、县教育局、县国土环境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商务局、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县国资委、县总工会、共青团县委、质量技术监督局、供电局等主办单位和县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1名领导和2名业务人员共12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县政府吴冬副县长在启动仪式上做重要的讲话。仪式启动后,各主办单位以宣传画板、摊位展示、现场演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宣传我省和我县节能减排降碳成就和典型案例、我省和我县电力供应紧张形势及限塑规定等,开展节能减碳咨询活动,解答群众咨询4500多人次,发放《节能减排低碳宣传手册》、《节约用电小窍门》等宣传材料3800多本(张),悬挂宣传横幅10条。
三、多方位开展宣传活动
(一)开展“节能低碳进机关”活动。6月10日“全国低碳日”当天,各公共机构同时举办能源紧缺体验和绿色低碳出行活动,以停开四层以下办公楼电梯、关停办公区空调和关闭公共区域照明等方式开展电力紧缺体验,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等绿色出行方式节能减碳。通过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海报和宣传标语、举办知识讲座、参观展览等方式,广泛宣传节能工作,营造节能氛围,通过制作宣传栏、利用电子显示屏、政务网普及节能和低碳常识,倡导全县师生和医务工作者广泛参与节能节水实践,建设节约型校园和节约型医院。6月11日,各公共机构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和《“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等节能政策法规。
(二)开展“节能低碳进校园”活动。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校园节能低碳行动”,利用学校校报、校刊、广播、网络、黑板报等载体,大力宣传节能低碳知识,努力营造浓厚的节能低碳氛围。组织“三个一”活动,在中小学校举办一次能源资源国情报告会或气候变化、节能低碳、生态文明讲座,组织一次节电体验活动,开展一次有关节能低碳的团队活动或班会,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低碳创意思考和创作,树立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节能减排降碳理念和行为习惯,营造节约型绿色校园的良好氛围。共青团县委倡议全县幼儿园学童在父母的陪同下,步行或乘公交车上下学,体验能源紧缺和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三)开展“节能低碳进企业”活动。县国资委动员国有企业深入开展以节电为重点的节能和资源节约宣传活动,加快实现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县总工会在职工中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知识,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围绕节约电力资源和保护环境,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五小”活动。县科工信局印发《省节能技术产品推广目录》(第二批),为相关部门、行业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等节能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加快推动节能减排降碳适用技术产品在我省各领域的推广应用。
(四)开展“节能低碳进社区”活动。县科工信局利用社区宣传栏或设立展板宣传居民阶梯电价、水价政策,推动居民合理用水用电、节约用水用电。开展家庭节能行动和建设美丽家园行动。开办居民家庭节电课堂,培育良好的用能习惯,引导居民节约用能用电。到社区派发节能宣传手册、传单,现场咨询家庭节能节电及低碳有关知识。
(五)开展“节能低碳进农村”活动。县农技中心组织县级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节水灌溉等节能减排的农业低碳新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推介节约型农业相关新技术、新成果、新措施,大力宣传适合农村的节能减排技术和农业低碳发展技术,引导农民选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六)开展交通节能低碳宣传活动。县交通运输局在客运站点等公共场所及车辆等交通运输工具上利用视频、海报等形式宣传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以及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理念。印发绿色出行宣传手册,引导广大车友多乘坐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提倡合作乘车,环保驾车和使用低排放、低能耗汽车等出行方式,倡导公众绿色出行。
(七)开展建筑节能低碳宣传活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宣传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改造、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方面的成效,提高公众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认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建筑节能相关知识,发放宣传手册,宣传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等知识、宣传绿色建筑、太阳能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等。
(八)开展绿色饭店、绿色消费活动。县商务局组织编印《绿色饭店节能降碳案例》,推广一批适合酒店餐饮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改造的节能技术产品,推进宾馆酒店绿色运营。在全县各大型商场和超市开辟绿色消费专柜,向消费者和顾客宣传节能知识,推介高效家用电器产品,促进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的销售和使用。
(九)低碳专题活动。县发改委倡议“建设低碳,争当绿色公民”,激发公众保护环境、建设低碳的信心。以宣传展板、节能低碳产品展示等方式,宣传低碳知识及我省、我县推进低碳发展工作进展情况。开展低碳培训和讲座,聆听企业代表、普通公众对我省及我县低碳发展的诉求。
(十)资源节约宣传活动。县商务局在加油站户外媒体开展节能宣传,派发宣传单、使用节能环保油品等活动。宣传国家及我省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县科工信局、县商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监督检查公共场所、商场空调温度设置情况、商品能效标识、用能用水行为。对大中型购物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零售摊贩、个体工商户等薄弱环节塑料袋有偿使用和超薄塑料袋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关键词: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环境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2012年6月10至16日,被确定为201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就是“节能低碳,绿色发展”。我国已经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石油制品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大主要行业之一,其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8%,三分之一以上的汽柴油等石油制品消耗在交通运输领域。所以,在当前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在交通运输领域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出行,值得探讨。
当前,交通运输领域在节能减排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
一是交通运输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首先是管理机制不统一。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涉及政府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除交通运输部门之外,还涉及到公安、质量技术监督、环保等部门。其次是内河航运等廉价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尚未充分显现。最后是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质量仍不够高,吸引力不够强。
二是交通运输企业、业户节能减排意识不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交通运输企业和业户有意无意地疏忽了节能减排,再加上交通运输企业、业户对能源危机尚未切身体会,致使节能减排意识不强。除了政府宣教教育力度不够外,整体上社会还缺乏能源危机感、缺乏节能减排的良好环境。
三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不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直侧重于发展经济,而没有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研究投入足够多的力量,致使我国节能减排技术整体上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率低,产品推广应用进展也较为缓慢,具体到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虽然有了一定进展,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虽然有少部分客运车辆使用了压缩天然气(CNG)清洁能源为燃料动力,但是还有大部分客货运输车辆、船舶仍在使用汽柴油等石化制品。
四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监管体制尚未健全。全国各交通运输系统不同形式地成立了节能减排领导机构,但是专职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依然缺乏,体制机制尚未根本消除,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发展经济的压力,推行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
五是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基础较弱。交通运输领域汽柴油等石化制品消耗数据由于缺乏专业的数据监测统计机构、队伍而难以建立长效统计监测机制。加上营运性车辆、船舶数量大且分散,非营运车辆数量庞大且牵涉部门多等原因,因而对车辆汽柴油等石化制品消耗数据更是难以详细统计。
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将会是一项事关长远的事业。在交通运输领域,要把推动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要立足于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核心,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要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采取专家讲座、集体讨论、引导从业者积极参与等方式方法,通过广播电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多渠道、多种形式地大力宣传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政策、经验和相关知识,为做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重点在机动车驾驶员、运输从业者中间,深入开展节能驾驶操作规范的宣传培训活动,逐步推广和普及机动车绿色驾驶技术。
二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制定的节能减排规划,并根据地方节能减排规划,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建设综合低碳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减少节能减排在结构上的矛盾,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和廉价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做到低碳出行,绿色交通。
三是加大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力度。由省级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力雄厚的交通运输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紧紧围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目标,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研发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中具有紧迫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技术。同时,通过谈判、引资、购买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
一、主要做法
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09年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的通知》精神,收到文件后,立即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传达了2009年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文件精神,学习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材料。通过传达学习,全体干部职工认真研讨当前节能形势,一致认为应该开展节能短缺体验日活动,并表示积极支持参与,从思想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同时,进一步增强我局干部职工的节能和资源忧患意识,以及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提高节能相关知识。
㈡认真组织,积极开展
6月19日,根据文件要求和会议规定,我局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2009年节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一是停开公车。从上午8:0至下午18:00之间我局所有公车按规定全面停开,实行路行办事;二是一律不开办公室照明灯。据统计5个办公室已停开照明灯,甚至个别办公室上午少开1小时的空调,尽量少用电或避免浪费。三是严格实行上下班电器设备管理制度。我局严禁非正常上班时间内在办公室开电脑、空调、饮水机等耗电设备闲聊,据观察,19日下班时间内,无人在办公室闲聊,并严格实行了人离切电。四是加强节约用水。实行一不多用,原则上不允许多倒少饮,将打扫卫生和顾客饮剩水用于卫生间冲厕或浇花,尽量避免浪费。通过以上节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广大干部职工切身感受了能源短缺给工作、生活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不便,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了当今社会资源忧患意识。
㈢感受或体会
通过开展节能源短缺体验日,使广大干部切身感受了能源短缺给工作、生活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不便,进一步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能减排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切实的提高了节能源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将来进一步做好节能工作营造氛围、打下一定思想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开展节能源短缺体验日,部分干部职工的长期的不良的节能习惯已显现,个别职工或办公室下班离开办公室,偶尔出现“四不关一不断”(四不关:关灯、关饮水机、关空调、关电脑,一不断:不切断电源)和乱放水现象。主要原因是文化程次、意识和受长期不良习惯,或与个人经济无关等观念的影响。
三、今后打算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整改,根据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形式,加大学习和宣传教育,进一步学习《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整体提高同时,切实提高部分干部的节能意识。
节能减排信息化现状
各级政府是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领域应用的主导力量,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借两化融合之机,大力推进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2011年5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推荐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重点推进项目的通知》,同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广西柳州组织召开了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为节能减排信息化下一步的发展理清了想法和思路。
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引导和自身节能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也开始探索性地开展了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北京市在2008年出台了《北京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并编制了《北京市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方案汇编》(第一批),重点推进了以行业制造执行系统(MES)、新一代集散控制系统(DCS)、高效节能变频调速技术、企业能源管理及调度系统、射频识别技术(RFID)、LED光源等技术和系统应用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促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同时继续完善节能减排监测和监控信息平台的建设。
在企业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应用方面,目前企业主要通过建立能源监控或综合管理系统来实现节能减排责任目标或能耗指标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监管;掌握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跟踪主要耗能环节、掌握能源结构信息和能源基础数据及报告的评估分析,完成节能减排总体目标完成情况的汇总及评估等。
例如,宝钢的能源中心实施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在原日本引进的能源中心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是一个覆盖宝钢一、二、三期工程个单元的全局性能源管理系统。宝钢的能源中心覆盖了基础自动化、过程监控及管理三个层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对供配电、给排水、动力和环保等有关能源子系统的自动控制及检测,作为实时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实时采集、数据的海量储存和二次加工等。
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通过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利用管理信息化减排;二,利用装备信息化减排;三,利用生产过程管控和工艺流程优化减排;四利用能源管理和能耗及排放在线检测减排。
节能减排信息化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节能减排工作形势日趋紧迫,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全面促进和提升节能减排监控、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现在满足拓展领域、深化应用、提高水平、落实保障等发展需求上,从而全面提升为政府决策和行业节能减排提供支持和服务的能力。
目前,两化融合不断深化,节能减排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亟需通过顶层设计确立统一的发展模式和管理体系,进而提出统一的技术规范,突破行业间的信息隔离状态,构筑跨行业、跨领域的社会节能减排信息大平台、大体系,建立多部门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从而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等问题的出现,全面提升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应用水平。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由以工业为重心向多行业、多领域全面推进,就要求信息化应用迅速跟进,在应用范围上进一步拓展,并根据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做出针对性调整。
此外,对信息化体系功能上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强。简单的数据收集、统计、显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发展形式的要求,未来对大量数据的实时监控、分析,将形成有效的能耗预警和管控机制,另外信息技术通过与管理科学良性互动,可以辅助节能减排目标制定、指标分配与成效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在技术上,为突破旧有技术瓶颈,实现功能跨越,需要以物联网,与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信息化体系中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从而大大提高节能减排管理时效性和工作效率。
例如,借助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高端软件等新兴技术,实现对能耗数据的实时监控、实时管理,以及实现图形化、可视化展示,预测、预警,乃至解决方案制定和成效模拟等功能。
为确保节能减排信息化的推进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落地实施,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有力的保障措施。必须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作用相关知识、推进新下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此外,还需要建立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从人才培养到技术研发再到推广应用的良性模式。
节能减排信息化构架
基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节能减排信息化总体构架可以分为四层,分别是基础设施层、信息集成层、应用层和展示层。
展示层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节能减排信息化体系中的最终用户端,基于数据采集层、信息集成层和应用层之上且直接面向用户,为用户提供政务与互联网入口、信息显示界面、管理和操作界面。
根据服务功能的不同,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节能减排信息化体系包括监管信息平台和管理信息平台两大面向用户的系统平台。其中,监管信息平台主要实现对被检测单位能耗、温室气体排放等节能减排指标的监测,主要面向政府主管单位和被监管单位。
管理信息平台主要掌握各个用能和排放单元的能源利用效率、跟踪主要耗能和排放环节、掌握能源结构信息和用能与排放基础数据,节能减排管理信息系统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等众多用户,根据不同的需求,其展示平台的内容和结构也有不同。
以云计算、新型显示技术、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展示层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基于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PDP(等离子体显示器)、OLED(有机发光显示器)等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以及基于IPv6和4G等新型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移动显示终端具有轻薄便携的和高通量移动信息交互的特性,应用于节能减排信息平台,将使管理工作更为便捷、高效。
同时采取云协同的概念发展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客户端交互信息在多平台终端间的数据同步,大大提高了能效管理的泛在化;此外,在家庭和商业建筑节能管理领域,借助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一体化的三网融合技术,也为展示层的数据传输模式和展现形式提供了新的载体。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节能减排信息化体系的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功能模块和应用系统,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模块和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总量控制、用能填报、在线监测、统计查询、分析决策、信息公开、平台管理、过程控制及优化等,基于这些功能模块和应用系统,可以实现政府部门的节能减排监管、合同能源管理、企业生产流程控制和优化、企业能源管理和家庭能源管理等。
总量控制模块主要通过一体化系统的监控,实现对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对能耗总量、某种能源的消耗总量或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的监测和控制管理。
用能填报模块主要用于用能单位定期在线填报本单位的用能数据,主要包括能源手指平衡信息、产品能耗信息、产值能耗信息等;在线监测模块主要用于政府用能监管部门实时监测用能单位当前数据,以及用能单位对自身能耗情况的实时管理和监测。
统计查询模块主要支持政府用能监管部门基于平台数据库,按照一定的时间范围对用能单位、行业或地域的用能指标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并以图形、表格的形式展现统计结果。
分析决策模块主要是运用统计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节能减排综合平衡状况、能源消费构成、能源流转、能源加工深度、能源储存、能源经济效益、能源综合利用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依存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和推理,而基于新型显示技术的可视化应用系统,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形象化显示和分析决策的可视化和管理,信息公开模块由用能监管或检测部门进行管理,主要介绍关于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与规划、行业标准规范、指标体系和对标结果公示等,以及平台能耗与排放信息;平台管理模块主要由平台管理员进行配置管理,提供定义基础数据的功能,包括用户的定义、用户角色权限定义、后台数据管理等,以支撑平台其他业务功能的应用。
节能减排信息化的典型应用
节能减排信息监管平台作为促进地区、政府、企业间顺利开展节能工作的重要平台,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到了逐步发展,特别是在国外,已开展了大量研究、示范和应用工作。
比如美国能源信息局构建了国家能源数据系统,该系统可提供近几十年不同能源的消费数据、支出数据、能源价格和排名数据,以及依据数据行程的文本报告,供国家能源管理部门制定用能计划和决策使用。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能源管理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工业、建筑等重点能耗领域构建了注入建筑节能监测系统和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等平台,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节能减排信息监管平台作为推动节能减排监管工作的有效措施,仍需要继续加大研发和应用力度,推进平台建设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从政策方面看,节能减排信息监管平台政策力度日益加强。自2004年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以来,中国节能减排工作日益深化,政府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节能执法监督的力度将会不断加大。
2011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司的《关于建设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的通知》指出,为及时跟踪了解工业节能减排进展情况,准确把握和分析发展趋势,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组织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建设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并明确了建设目标、主要功能和相关要求。
2012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关于加强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指出,节能减排信息监测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把握分析节能减排形势、研究提出有关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节能减排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由中央政府各相关部委牵头推动,由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建设,由各地区用能企业、机构、实体配合实施,自上而下覆盖多级管理机构和监管对象。其中用能部门是平台监管对象,涵盖了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四大重点用能领域。平台管理对象为政府主管部门,包括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是节能减排信息监管平台的直接使用者,其职责是获取监控对象的用能数据,保证监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将数据上报至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是指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上级行政管理单位。
节能减排信息监管平台的建设框架可以定义为四层两体系,其中四层为:表现层、应用层、数据层和基础设施层,两体系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
综合看来,我国节能减排监管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平台功能单一,以检测为主,不分项目还不具备预警功能,对监控和用能单位上还不能起到很好的服务和决策作用。但整个平台的建设与实施正处在高速的建设与不断的进步中。
(本文摘自《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化深度融合中的应用》一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相关链接
信息化节能减排的企业应用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支撑。
能源问题已不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已然上升到国家战略安全上,成为掣肘一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尤其是在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而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非常严峻,国家已将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长期国策摆在了突出重要的地位。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以及一系列行政和经济手段,来共同推动节能减排在企业和区域持续深入。
这一重大决策势必将引导行业拉开整合的大幕,抓住机遇的优势企业将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契机。
节能减排是一个概念里面衍生出来的两种行为。企业的能源消耗主要包括:物品移动消耗的能源;加热、制冷消耗的能源;用电设备消耗的能源。
所以节约能源措施分为三类:减少物品移动转运;减少加热、制冷环节的消耗,主要是锅炉等;减少设备用电消耗。企业的能源排放主要包括:燃料燃烧后排放;原料加工过程副产品排放;清洗、消毒等过程的排放。
所以减少排放措施分为三类:提高燃烧效率;提高加工过程效率,加强污染处理;实现循环应用,加强污染物的处理。
想要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就必须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具体方法有:
1、利用管理信息化减排。企业可以通过ERP系统达到节能的目的。由于 ERP系统具备的基本功能是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具体到节能减排,支持能动的对节能减排值班表的监控能力,提高节能减排绩效。
2、利用装备信息化减排。制造企业的装备落后成为制造业节能减道路上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通过把设备进行信息化改造,不仅可以有效监控设备本身的消耗,还能监控设备消耗的能源排放,从而使节能减排做到有据可依。
3、利用生产过程管控和工艺流程优化减排。企业通过MES系统达到对生产控制的目的以促进工艺优化、能耗降低、产量质量提升,助力节能减排。
4、利用能源管理和能耗及排放在线检测减排。
关键词:电力统计 电力市场 价格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2006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已突破6亿kw,电煤消耗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0%以上,火电用水约占工业用水的40%,排放总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2%,烟尘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20%,产生的灰渣占全国的70%,可见电力行业已成为我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重点领域。在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电力工业如何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1、 电力行业知识相关统计
我国现行上网电价政策是“标杆电价”。所谓“标杆电价”,是为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国家在经营期电价的基础上,对新建发电项目实行按区域或省平均成本统一定价的电价政策。各个地区的供电局依据地区的不同,在标杆电价上进行上下浮动。标杆电价突破了国家高度集中的行政审批模式,实现了从计划定价过渡到市场定价的一个跨越;其次突破了一机一价的电价定价方法,实现了从个别成本定价过渡到实行社会平均成本定价的一个历史性跨越。为投资者提供了明确的电价水平,稳定了投资者投资预期,为投资决策提供了价格信号。
同时政府通过制定和调整标杆电价,鼓励或抑制电力投资,调整电力投资结构,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本的合理流动。同时促使发电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促进发电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成本。各种电价逐步归并后,新投资的项目受标杆电价限制,造价逐步接近,发电企业逐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了竞价上网的实力基础,有利于向电力市场过渡。
电力市场是21世纪全球电力工业发展的趋势,是近年来电力工业改革的方向,电力工业将从传统的运行管理机制向着电力市场运行管理机制转变,使全社会从改革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力市场的形成,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燃料供应、发电、输电、售电至用电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如何协调电力与燃料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以有效缓解电力紧张,已成为电力工业关注的焦点问题。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缓解煤电供应紧张的局面,促进发电企业与燃料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节能减排环境下开展电力市场优化运营研究,探讨考虑燃料供应的发电市场优化决策问题,获得发电企业和燃料企业的最优决策策略对保障电力企业稳定、安全、高效地生产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供电电力市场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与措施
(1)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法制环境建设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应从体制、机制和法制上“三管齐下”,既治标,又治本。要制定和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机动车等能效标准。组织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价格标准,以价格标准来使耗能行业设计规范,使得节能排查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应严格执法。严肃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形成依法节能减排的电力市场竞争良好氛围。
(2)加快形成节能减排的产业结构
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由此导致的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并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应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解决节能减排问题,首先要大力调整和优化耗能行业的经济结构比重,而优化这一比重的最为有效的杠杆就电力的价格,使耗电行业参与到电力市场的竞争中去,在竞争中优化和调整耗能行业的权重,使之朝着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方向转变。
优化和调整耗能行业的权重,使之朝着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方向转变的具体措施是“上大压小”,就是要将新建大型电源项目与关停小机组挂钩相结合。在建设大容量、高参数、低消耗、少排放机组的同时,相对应地关停一部分电机组。上大给关小创造了市场环境,关小则为上大腾出了容量空间,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上大压小”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引澈,压缩落后生产能力促进节能减排的实施。
同时要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要做大做强信息节能产业,加速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3]。逐步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增长方式,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3)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鼓励清洁发电
在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指除常规能源和大型水力发电之外的风能、太阳能、小水电、海洋能、地热能、氢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节能、降耗、环保、增效”的重要手段。
以水能为例,由于水能是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是清洁的电力生产,不排放有害气体、烟尘和灰渣,没有核辐射污染。水力发电的效率高。常规水电站水能的利用效率在80%左右,而火力发电厂的热效率只有30%~50%。水力发电的生产成本低廉。无需购买、运输和贮存燃料;所需运行人员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管理和运行简便,运行可靠性较高。发达国家水电的平均开发度已在60%以上,其中美国水电资源已开发约82%,日本约84%,加拿大约65%,德国约73%,法国、挪威、瑞士也均在80%以上。
(4)优化调度模式,改造输送设备
“调整发电调度规则,实施节能、环保、经济调度。”为此,供电公司尽快研究制定新的调度规划,以节能、环保、经济为标准,确定各类机组的发电次序和时间,优先调度低能耗机组发电,或直接按照能耗标准调度,激励发电企业降低能耗,减少高能耗机组的发电量。
同时要规划优化电网设计,城市电网可通过合理的电网规划来降低线损。建设节能低耗、符合环保要求的配电网。压缩低压配电网范围,多布点,近距离供电。同时,采用了低损耗、低噪音设备。
变压器数量多、容量大,总损耗不容忽视。因此降低变压器损耗是势在必行的节能措施。若采用非晶合金铁芯变压器,具有低噪音、低损耗等特点,其空载损耗仅为常规产品的五分之一,且全密封免维护,运行费用极低。变压器经济运行使得在传输电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择优选取最佳运行方式和调整负载,使变压器电能损失最低。加强供、用电科学管理,提高变压器经济运行经济效益,减少无功电流在电网中导致的线路损耗增大,变压器利用率降低,用户电压跌落等不良现象。
3、 总结
本文从供电角度利用电力行业相关知识,提出了利用价格杠杆,营造良好的电力竞争市场,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法制环境建设,加快形成节能减排的产业结构,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化调度模式,改造输送设备,等四个方面来为电力的节能减排提供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监会《全国企业自备电厂情况通报》
关键词:支付意愿绿色消费家庭汽车环保节能
一、前言
截至2007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528亿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为3239.39万辆。家庭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对能源供应和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和第三大原油进口国。同时,汽车污染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据预测,203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3亿辆,对应的车用燃油消耗将达2.5亿一3.0亿吨,相应的排放数量惊人。因此,推广环保节能汽车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环保节能汽车推广的关键在于确定潜在的目标消费群体,并根据其特征确定相应的策略。环保节能汽车能效高、污染小,但相对普通汽车来说,存在一定的额外成本,属于绿色消费范畴。支付意愿是绿色消费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关于绿色消费有一定的研究,但研究结果随具体的消费领域、地区、时间等不同,差异较大。国内在绿色消费定量研究上,特别是针对环保节能汽车消费的研究相当缺乏。绿色消费研究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前后。
影响绿色消费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可以划分为五类:人口统计变量、绿色消费知识、相关价值取向、消费行为及消费态度。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可比性的限制,多数研究集中于讨论人口统计变量对消费者绿色消费支付意愿的影响。根据现有的研究,与绿色支付意愿相关的人口统计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以及居住地等。
一般认为,年轻、女性、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者倾向于有更高的绿色消费支付意愿。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支持这一结论。如Reizenstein研究认为,男性更愿意为控制空气污染支付额外的费用;Robe,s研究发现,富有环境意识的消费者的年龄高于平均水平;Sandahl等人的研究发现,此类消费者其受教育程度和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因此,尽管人口统计变量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随具体的环境不同,可能会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本文将在分析人口统计变量与环保节能汽车支付意愿关联性的基础上,再引入相关认知与环保节能汽车绿色成本支付意愿之间的关联性。
二、本文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绿色成本分析法是绿色消费中常用的分析方法,绿色成本是企业在经营中涉及到的与环境资源有关的所有支出,包括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支出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环境管理成本和环保支援成本。
本次研究对象是环保节能汽车,即限定为以目前市场上投放的同类可参照车辆的平均能耗及排放水平而言,排放相对更低、能耗相对更少的普通家用汽车。为达到排放低、能耗小的要求,支付意愿以受访者最高可接受的环保节能汽车相比同类型汽车的高出部分价格为度量。
为达到排放低、能耗小的要求,环保节能汽车需要在技术与设备上相对同类汽车有更大的投入,即绿色成本。这部分额外增加的成本,一部分通过汽车制造企业加强管理从而内部消化,另外一部分成本必将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影响到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基于前面的综述,本文提出与人口特征相关的假设1:年龄、收入以及受教育程度等3项人口统计变量与环保节能汽车绿色成本支付意愿存在相关性。
绿色消费方面的多数研究都支持人口统计变量与受访者的支付意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表明,混合动力汽车②的购买者有相对更高的平均收入、受教育程度及年龄。
假设2:提高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认知程度有助于提高对绿色消费的支付意愿。
通常认为,产品相关知识直接影响消费者从信息收集到决策再到消费后评价的每一个阶段。尽管也有研究认为,环境知识与绿色消费行为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联系,但多数研究表明,生态及环境相关知识是绿色消费行为的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J,有更多相关知识的人可能有更强的绿色消费支付意愿引。
三、实证研究设计
首先,根据研究的假设,进行变量设计(所有的测量条款均采用5点Likert量表)和问卷预试,在此基础上得到调查问卷。
然后,问卷调查以网络调查和纸质问卷调查相结合,共计回收问卷25017份。调查范围覆盖国内主要省区。受访者中在校学生占45.03%,剔除学生样本后,受访者人口统计资料如表1所示。问卷统计基于网站内建的SQL数据库。
最后,选定SPSS作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工具。
四、环保节能汽车绿色成本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假设检验
本次调查中,环保节能汽车绿色成本的支付意愿分布如表2所示,其中,不愿意支付任何绿色成本的受访者仅占8.3%,分别有68.1%及48.4%的受访者愿意支付高于3000元及5000元的绿色成本。
1.人口统计变量与环保节能汽车绿色成本支付意愿存在相关性的假设检验
为排除地区影响,本次研究仅选取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接近的京、沪、穗三地有购车计划的3022个样本进行比较。在进行支付意愿简化归并后‘年龄、受教育程度、年收入与绿色成本可支付意愿的关联性检验如表3所示,统计结果拒绝了年龄与支付意愿之问的关联性假设(P=0.464),但不能拒绝受教育程度和年收人与支付意愿之间的关联性(P=0.000),这表明受教育程度与收人对支付意愿存在影响。具体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拒绝支付任何绿色成本的可能性减小,但在高支付意愿的比例上,各受教育程度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别,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较低群组在支付意愿上两极分化越严重。而收人对支付意愿的影响更为明朗,收人越高,支付意愿越强。
考虑到收人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在将收人作为控制变量引人后,受教育程度与支付意愿之间的关联性假设除年收人低于1万元的情况下(P=0.005),其它全部被拒绝,其对应的P值分别为:1万一3万(P=0.225);3万一5万(P=0.350);5万一l0万(P=0.081);>10万(P=0.969)。也就是说,教育程度与支付意愿之间的关联性来自不同受教育程度对应的收人差距,而并非受教育程度本身,单纯受教育程度与绿色成本支付意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关联性。
同样,在将年收人作为控制变量后,关联性假设除收人大于l0万元组以外(P=0.002),其余各组均被拒绝。以上检验表明,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收人等人口统计变量中,仅收人与支付意愿之间存在统计关联,其它要素与支付意愿的绝对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关联。将受访者可支付的绿色成本除以年收人,得到相对支付意愿,则京沪穗地区有购车计划的受访者,其相对支付意愿与年收人之间的关系如表4所示。也就是说,虽然低收人受访者的平均绝对支付意愿略低于高收人群体,但其相对支付意愿明显高于高收人群体。
2.认知程度有助于提高对绿色消费的支付意愿的假设检验
调查中发现,了解环保节能汽车特性有助于提高支付意愿,同样,认识到环保节能汽车虽然在短期内负担一定的成本,但符合发展趋势,也有助于提高受访者的支付意愿,如表5所示,二者均与支付意愿有显著的关联。值得注意的是,“环保节能汽车会影响驾驶性能”及“环保节能汽车不仅不会影响驾驶性能,反而会节省燃油”两项认知与支付意愿之问的关联假设均被拒绝,其P值分别为0.268和0.221。这表明环保节能汽车在驾驶性能和燃油经济性方面,性能的改变并不足以影响受访者的支付意愿。
本文通过前期获得的2.5万份调查问卷对环保节能汽车绿色成本的消费者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1.受访者对环保节能汽车普遍有较高的支付意愿,分别有68.1%及48.4%的受访者愿意支付高于3000元及5000元的环保节能汽车绿色成本。
2.就人口统计变量而言,在控制收入因素后,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对于受访者在环保节能汽车绿色成本的支付意愿上均不存在明显的影响。
3.收入与支付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关联,有购车计划的低收人群体尽管支付意愿的绝对值略低于高收入组群,但其相对支付意愿更高。
4.对环保节能汽车的了解和积极认知有助于提高受访者的支付意愿,但技术细节的一般性了解并不一定能显著提高支付意愿。
中国目前正处于家庭汽车逐步普及的关键阶段,推广环保节能汽车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现有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当前各阶层消费者对环保节能汽车都存在较强的支付意愿。政府应积极推动燃油经济性标准及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激励企业产品升级,向市场及时供应环保节能型汽车。
关键词:建筑机械;节能技术;措施
1建筑机械概述
1.1建筑机械的含义
建筑机械即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系列工程机械,这些建筑机械又称工程机械。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这种建筑机械是保证施工效率、组织施工开展、节省人力基础设施,一方面是企业建筑实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
1.2建筑机械的种类
在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不同的复杂情况,由于地形、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为了满足施工的要求,需要使用各种建筑机械。一般情况下,建筑机械可分为:①挖掘型:这类建筑机械主要包括挖掘机、装载机等;②运输型:这类建筑机械主要包括铲运机、翻斗车等;③夯实型:这类建筑机械主要包括压路机、打桩机、夯实机等;④搅拌型:这类建筑机械主要包括混凝土搅拌机、空心板挤压成形机;⑤吊装型:这类建筑机械主要包括升降机、起重机、吊车等;⑥装修型:这类建筑机械主要包括涂料喷涂机、地面整修机以及装修过程中用到的吊篮设备[1]。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还经常会用到一些高空作业机械和路面作业机械。
2建筑机械节能技术概述
2.1建筑机械节能技术简介
建筑机械节能技术是指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来降低能源消耗,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的技术。建筑机械节能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建筑机械的使用过程和能源供应中可节省的空间进行分析,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有效地减少建筑机械的能源消耗,最终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
2.2建筑机械中常见的技术
首先是节油技术,节油技术主要针对建筑设备中的油料消耗,例如柴油机、汽车等建筑机械设备以及液压油的节油技术。其次是节水技术,节水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冷却水、循环水的利用进行分析,对建筑机械设备进行改造来降低其消耗而达到节水的目的。最后是节电技术,在建筑机械中,节电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其主要包括了能量回馈、电能质量控制、稳压调流等各类技术[2]。图1为挖掘机动臂节能原理示意图。
3建筑机械节能存在的问题
3.1建筑机械相对落后,耗能大
建筑机械的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它在施工作业中的工作效率以及建筑机械节约能源消耗的能力。就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大范围使用的建筑机械来说,其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且能耗较大,从而导致效率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在建筑机械的节能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依旧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在长期的建筑作业中,机械的磨损和损耗日益严重,在进一步加大能源消耗的过程中,同时又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使环境污染加重,增加了节能减排工作的负担。
3.2建筑机械使用不科学
建筑施工企业在组织施工作业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对施工现场的综合分析,合理安排建筑机械的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及工作范围,普遍存在各机械设备作业对象冲突的现象。在施工现场,一台建筑机械就能完成的工作,却由几台机械设备共同完成,反而使工作效率降低,而且这种重复使用的情况使得设备的总体能耗进一步增加,直接影响节能的效率。
3.3节能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在建筑机械节能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建筑机械的节能工作开展得较迟,相关经验还不足,也使得相关的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机械节能工作的开展。其次,在实际的建筑活动中,很多建筑施工企业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在施工过程中只重视自身的发展和效益,没有采取任何环保的措施。
4建筑机械节能的措施
4.1建立健全的建筑机械管理制度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社会各界对环保也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受到广泛的关注,在这种社会文明的推动下,相关部门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环保管理的制度建设,健全监管部门,完善管理制度。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那些耗能高、效率低的建筑机械设备应该报废,同时重视对施工现场的环境治理工作。另外,相关的环境管理执法部门应当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活动,加强对为何要环保、如何促环保、人人爱环保等知识的宣导,营造良好的节能、环保氛围。最后,建筑企业应当积极响应环保政策,不断改革创新,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机制,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
4.2提高机械利用效率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组织开展施工时,存在对机械的低效利用情况,有些工作只需要一台设备就能完成,却同时安排了几台机械,在能耗提高的同时也降低了效率。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对施工现场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安排各机械的工作流程、工作对象、运行路线等,使机械的利用达到最高效,从而降低因机械的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多余能源消耗。
4.3机械设备的合理选择
受自身功能和施工限制条件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机械设备在结构、功能、工作效率、规格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使用方式、能源消耗方面也有所不同。很多企业在机械设备引进的时候没有进行科学的选择,导致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能耗增大,环境治理难度加大。因此,为了提高机械设备的节能效果,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设备选购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设备的结构、能耗等,将节能减排作为首要考虑因素,选择合理的机械设备,使机械设备的利用价值达到最优[3]。4.4调整生产模式伴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加剧,施工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结构调整,优化自身生产模式。通过生产模式工业化来减少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使用,最大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节能减排的成效。
4.5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施工现场的机械操作过程中,由于部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不能根据规范的操作流程对机械设备进行操作,有的人员即使具备相应的素质,但为了节省时间而违规操作,直接影响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周期及安全性能。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进行机械操作及设备管理,提高建筑机械的使用效率及使用周期。
5结语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节能成为时代的主题。节能减排将逐渐成为建筑机械发展的趋势。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响应环保政策,在注重自身利益发展的同时,重视对现场环境的治理工作。通过合理地选择建筑机械、加强对建筑机械的管理措施、增强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和检查,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来降低能耗。
参考文献:
[1]宋焕艳.建筑机械节能技术研究[J].价值工程,2014,33(2):120-121.
[2]袁媛,郑磊.建筑行业机械节能的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7(1):65-66.
【关键词】电能替代;清洁能源;节能减排
一、电能替代的概念
电能替代,主要是指利用便捷、高效、安全、优质的电能代替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通过大规模集中转化来提高燃料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社会的清洁发展。电能可以广泛替代化石能源,而且可以较为方便地转换为机械能、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源,并实现精密控制。电能的这些特性使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电气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电能替代的意义
(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建设低碳城市的压力也日趋增大。调整能源结构,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电能替代战略,对于优化能源布局、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大量煤炭直接燃烧。数据显示,我国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是雾霾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二)国家电网公司电能替代战略。为破解城市雾霾难题,构建绿色能源消费模式,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加快转变电网发展方式,“以电代媒、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发展战略,在能源生产、输送、消费各环节全面实施电能替代。
(三)推进电能替代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也有相当大的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在电能转化科技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具体体现在多个领域:发热电缆、电热泵以及蓄热电锅炉等发明是以电能代替煤领域的代表。在以电能替代油领域也有了不错的进展,新型电动自行车、新型蓄电汽车以及电窑锅炉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三、开展实施电能替代工作的对策及措施
(一)电能替代是发展趋势,作为营销人员要抓住市场的有利时机,做好电力营销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资源为前提,大力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充分发挥电能清洁、环保、高效的优越性,主动运用服务、促销等营销策略,积极引导并推动终端用能领域运用电能替代燃煤、燃油、燃气等能源,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拓展公司售电市场增长空间。组织开展电能替代业务技能培训,使市场拓展人员掌握电能替代、政府鼓励政策等相关知识,了解热泵、电力蓄冷、电窑炉等重点项目技术的原理及能效优势。强化服务技能培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熟练掌握各项服务规范。
(二)利用新技术,加快电能替代。在工业领域,抓住政府、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的机遇,推广实施煤炉、油炉改电炉工艺和电加热设备。在交通运输领域,结合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主动建设配套电源点和供电服务设施。加强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和运营,提高电动汽车竞争力。在商业领域,大力实施大型以电代煤(气)项目,推广热泵、电采暖、电锅炉等技术。在居民领域,大力宣传电能特点,积极推广电磁炉、空气能热泵、电阻丝地暖等设备。针对煤炭在终端被大量直接燃烧的现状,由政府部门主导推动,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出台燃煤锅炉关停计划和相关奖惩政策,在城市中心区强制淘汰、关停燃煤锅炉等低效用能设备。
(三)实行财政补贴,推行电能做替代能源的优惠政策,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终端能源消费价格。除此以外,还要兼顾用户的切身利益。对那些积极使用清洁能源的用户,给予经济上的相关补贴,调动用户对清洁能源使用的积极性。积极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以政府为主导,加大纯电动汽车在公交、出租等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研究完善、落实充换电设施建设扶持政策,推动充换电设施有序、高效建设。
(四)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控制新建火电项目,不断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持续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根据电力供需形势变化,认真开展电力供需平衡预测,配合电力运行主管部门合理安排发电计划。加快电网建设,保障能源可靠供应。争取政府支持,由政府统筹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在电网规划衔接、电网项目审批、项目占地征用、电力拆迁补偿、电力行政执法、电力政策宣传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更多的优惠政策,为电网发展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电网均衡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
(五) 加强服务,针对电锅炉、电蓄冷等重点电能替代项目,积极与设备厂商、客户沟通联系,理顺各方之间的衔接,完善协同工作机制,简化内部流程,建立电能替代工程 “绿色通道”,实现从业扩报装到送电全过程“一站式”服务。加强用电设备安全管理,联系设备厂商编制新型电气设备安全用电注意事项及运行维护方法并发放客户,主动为客户提供用电检查服务,提前消除安全隐患,切实保障客户用电安全。
(六)加大电能替代宣传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前提,大力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借助电能替代研讨会、媒体、营业厅等平台向社会大力宣传电能的绿色、环保和经济等优点。
四、结束语
电能替代战略在优化能源布局、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积极创新能源消费模式,扎实推进电能替代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在拓展了电力市场的同时,对于推动社会节能减排,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既有着现实意义,也是一种理念上的革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cdm项目合作 节能减排 双赢
1997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各国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其目标是于2008-2012年之间将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5.2%。按照各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差异,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京都议定书》将缔约国分为38个工业发达国家(也称作附件1国家)和103个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2012年之前要率先承担起减排责任,完成具体的减排额定。如欧盟必须完成8%的减排指标,日本、加拿大需完成的减排目标为6%。倘若达不到指定的减排指标,不仅将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而且也有损于国家的社会形象。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建立的灵活机制之一。根据《京都议定书》第12条,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这类项目被称为cdm项目合作。通过cdm项目合作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可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京都议定书》中关于减少本国6种温室气体(co2、ch4、n2o、hfcs、pfcs、sf6)排放的承诺。总而言之,cdm项目是发达国家以“资金+技术”换取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一种方式。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cdm对合作双方是“双赢”的,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合作共赢机制。通过该机制,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合作获得“清洁的”外资和技术,将有利于提升环保技术水平,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有助于实现本国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发达国家,通过上述合作可以在大幅度降低其在国内实现减排目标所需的高昂费用,同时还可以完成本国在《京都议定书》中的减排承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消耗严重及各国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cdm项目合作将成为今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保护全球气候的主要方式之一。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至2008年间,全球的减排量需求为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每年需要通过cdm项目实现的减排量在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一、中日间cdm项目合作的必要性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节能减排”已成为一个长期的绿色投资主题。我国政府在税收和政策领域对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等项目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电厂燃料系统改造和风电、小水电、太阳能、甲烷利用等能够较大幅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将越来越多。同时,国际上投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项目的买家也将随之日益增多。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开展cdm合作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一是小水电项目多。我国江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中小河流密布,蕴藏着效益可观的小水电资源。利用cdm合作开发小型水电站必将大有可为。二是高能耗行业多。我国拥有众多的钢铁、水泥、煤炭、电力及氟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在开展cdm项目上都可以有所作为。如钢铁企业的高炉煤气利用、焦化的湿法熄焦改干法熄焦,镁合金的保护气体六氟化硫的替代;水泥企业利用回转窑的余热发电;煤炭行业的煤层气开发和利用;电力企业可将降低的煤炭消耗折算成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氟化工企业减少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或六氟化硫等的排放量等。三是城市垃圾填埋场多。各地都有大量的城市垃圾填埋场,引人cdm模式回收甲烷气体进行利用的前景也相当可观。四是造林和再造林的潜力巨大。我国开展大、中、小流域治理区域的宜林荒山荒地植树造林和再造林,前景广阔。五是风能资源潜力大。可以利用cdm合作,进行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总之,只要能够抓住机遇,就能在cdm上挖到更多的“富矿”、得到更多的实惠。
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排放量同样居世界前列,这使得中国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潜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具有每年减排1-2亿吨二氧化碳的潜力,可为全球提供一半以上的cdm项目,且减排成本相对较低。中国已经认识到了cdm合作项目对于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中央和地方多管齐下,积极争取各类cdm合作项目落户中国。2002年,荷兰成为第一个与我国进行cdm项目合作的国家。具体项目是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合同规定支付价格为5.4欧元/吨二氧化碳。
自从2005年修改并完善了促进cdm项目的法律后,中国更是为确保cdm项目在中国的实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各国对参与此类项目均表现出积极的姿态。同时随着中国政府对资源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国开展cdm的领域和潜力也在不断拓展。根据国际上对cdm项目的具体要求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甲烷回收和利用已被确定为我国cdm项目的优先领域。截至2008年9月10日,经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cdm项目已达1551个。目前,在联合国注册的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中,中国所占比例为16%,年减排量接近一半。与中国合作实施cdm项目,已日益成为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实现其削减温室气体控制目标的重要方式。而中国企业通过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也可实现技术进步并提高能效,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日本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将在2008-2012年内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的94%(即减少6%)。日本是全世界推进节能工作先进的国家之一,从1973年至2003年,日本的单位gdp平均能源消费指数下降了37%,成效斐然。但日本政府在一份关于气候政策的报告中同时也指出,日本靠国内力量仅能实现4.4%的减排,无法完成6%的减排承诺目标。这意味着,剩余1.6%的减排量缺口只能通过联合履约(joint implementation,简称ji)或cdm项目来实现。日本基准年排放总量为12.3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1.6%的减排缺口相当于近2000万吨co2e。尽管日本各企业和经济团体已自愿性地制定了减排计划,但由于日本国内的排放逐年增加,使日本离《京都议定书》承诺的减排目标日行渐远。因此,日本为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只有依赖于境外采购减排额,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与非附件1缔约方的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获得“经核证减排量(cers)”,才能实现日本《京都议定书》中所做的减排承诺。
为保证京都议定书6%的减排目标的实现,日本政府于2005年4月通过了《为实现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计划》,设定了具体的指标(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日本要实现京都议定书的预计目标,必须有1.6%的减排目标要通过cdm或ji的形式完成。为促使日本政府与京都机制相关机构和民营单位在今后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更加积极而有效地推动京都机制的实施,日本专门成立了“jkap”(japan kyoto mechanisms accel-eration programme)。全面开展政府各主管部门之间的、范围广泛的cdm/ji项目赞助计划合作。其参与部门包括环境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新能源与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国际协力银行(jbic)、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日本贸易保险(nexi)、国际协力机构(jica)、(财)地球环境中心(gec)、(财)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机构(iges)、(社)海外环境协力中心(oecc)、日本碳基金(株)(jcf)等。
目前,节能环保合作已成为中日两国经济合作的主流。在中日两国于2008年5月共同发表的《中日两国加强交流与合作联合新闻公报》中,70项交流合作项目中,节能方面就占到了10项以上。这不仅指明了今后两国间经济方面交流与合作的重点所在,同时也说明两国在节能方面的合作潜力巨大。中国是世界上减排潜力最大、减排边际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而日本则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环境技术和节能技术,中日开展cdm项目合作不仅可以完成日本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目标,而且可以降低减排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为中国引进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环境节能技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中日合作开发cdm项目可充分满足双方的需求,实现互惠共赢,两国cdm项目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中日间cdm项目合作现状
根据中国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于2008年9月10日的数据显示,中日间目前已达成的cdm合作项目共219项,占所有中国达成的cdm项目总数(1551个)的14.12%。已达成的219项中日cdm合作项目,从ghg减排类型来看(见表2),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项目最多,共152个,占全部中日cdm合作项目的69.4%,其次为节能和提高能效项目(35个),所占比例为16.0%;居第三位的是甲烷回收利用项目(8个),所占比例为5.6%。上述三个类型共计占所有中日cdm项目合作的93.6%,其余6个类型只占6.4%。
从与日本的合作方来看(见图1),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的合作项目最多,为53个,占中日间所有合作项目的24.2%,其次为丸红株式会社(50个),所占比例为22.8%,这两个企业的合作项目占到了中日cdm总合作项目数的接近一半。此外,超过10个以上合作项目的日本企业还有住友商事、东京电力公司、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日本碳基金等。以上企业的合作项目约占中日cdm所有合作项目的三分之二强。
从与中国合作的省份来看(见表3),进行中日cdm项目合作最多的为四川省(34个),占所有中日cdm项目合作的15.5%,其他超过10个以上合作项目的省份还有甘肃(15个)、广西(14个)、福建(25个)、云南(16个)、内蒙古(11个)。上述省份进行的中日cdm合作项目共占所有中日cdm项目合作总数的52.5%。
三、中日cdm项目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有巨大的cdm项目市场潜力,已开发了大量的cdm项目,但是目前的开发状况并非令人十分满意。目前全球三分之二的cdm项目来自印度、巴西和智利,而中国仅居第五。一家外国咨询机构代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我国目前cdm项目的现状,那就是“火车即将开动,中国的乘客却还没上车”。造成上述状况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清洁发展机制国际规则复杂,项目准备成本高。对于许多国内企业来说,cdm项目复杂的程序是他们望而却步的共同理由。不仅要履行国内、国际两套程序,而且还要辗转经过数个机构。一个项目从申请到批准,即便顺利也需要三至六个月。 二是可适用的方法学还较少。一个好的cdm项目必须要有方法学方可批准。对于寻找cdm项目的人员来说如何开发出适合项目的基准线具有很大的难度。目前经联合国cdm项目执行董事批准的方法学还不多。提高能效和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是中国开展cdm项目的优先领域,但目前方法学很少或没能得到通过,直接影响了中国在该领域的项目开发。目前,仅有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甲烷回收和利用等是我国合作较多的cdm项目,合作空间和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
三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对cdm的认知度不够高,宣传力度不够大。由于各地熟悉cdm项目开发的专家队伍尚未完全形成,开发能力明显不足,这与我国丰富的cdm项目资源极不相称。许多中国企业对cdm的了解近乎于零,一些潜在项目业主对cdm缺乏全面的认识,对cdm所提供的额外发展机遇尚不了解,一些非常好的项目因此而流失。再加之政府缺乏必要的宣传,缺乏有效的队伍建设及完善的体制框架,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等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
对于中日cdm项目合作,上述问题同样存在。除此之外,中日cdm项目合作在所有中国cdm项目中所占的比例还较小,领域也不是太广,较之中日间其他经济合作显得极不对称。鉴于如上情况,加强中日cdm项目合作,需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cdm项目专业性极强,其基准线和方法学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cdm项目申请需要经济、法律、技术、工程和外语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亟需培养一批专业化、年轻化的cdm项目开发专门人才,促进cdm项目的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开发,提高项目注册的成功率,取得更为良好的收益。同时应大力培育发展中介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中介服务,指导单边项目企业寻找温室气体减排量购买方。此外,应积极拓宽国际温室气体减排量的购买渠道,争取核准减排量(cers)的较高价格和较为优惠的贸易条件,
并可通过cdm项目打包开发来降低核准的成本和时间,加快开发的进度,达到项目开发的规模经济效益。
二是加大cdm项目宣传力度。目前,知晓和理解cdm项目经济价值的企业和业主还十分有限,由于不知道cdm为何物,因而失去许多机会,造成cdm资源的浪费。根据笔者各方面的了解,大多数日本相关实际部门对中国的产业布局、节能减排状况及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不十分了解。许多有可能欲利用cdm项目合作方式与中国合作的日本企业和机构一时难以锁定目标。因此,在推进节能减排和利用cdm项目合作方面,有效途径之一是加强与日本之间的信息交流,对我国有关节能减排项目现状、希望引进的技术以及日本能够提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6期供的技术等进行沟通,促进双方民间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从目前来看,中日cdm项目合作大多数虽由企业来完成。但作为一种国际机制,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正确引导cdm项目的合作开发。因此,政府应加大cdm项目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强对cdm运行规则、操作程序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相关文件的学习和宣传,学会运用国际惯例和规则开展涉外经济活动和项目推介,加强对企业和业主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还可以定期开办讨论研究会,吸收相关政府部门、企业、专家等参加,介绍经验、讨论课题。对cdm项目开发提出可行的建议。
三是学习借鉴cdm项目的成功经验,密切关注已获得国家审批的cdm项目减排量的交易动态,与国内外cdm咨询、开发的研究机构和成功开发了cdm项目的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机构(nedo)是日本负责新能源和节能方面的组织、管理和推广应用研发项目的专业部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nedo还是日本负责利用京都机制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量的唯一指定机构,拥有充足的预算经费。加强与日本节能专业机构的合作,将使我国在利用cdm项目合作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方面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实际效益。同时,还要组织cdm项目开发专门机构和相关企业去开发cdm项目取得成功经验的地区和企业,学习和借鉴cdm开发过程中的知识和经验,以使我们在cdm开发过程中,把握更多的cdm国际合作机会,掌握开发过程中的信息,少走弯路,加快发展cdm项目的速度。
四是加强对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cdm项目合作既涉及资金合作也涉及技术合作,担心相关关键技术等知识产权泄漏也是投资或合作方担心的一个问题。因此在进行cdm项目合作时,建议我国加强对合作方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得部分原本想投资我国节能减排领域,但因担心知识产权泄露而裹足不前的外资,能够放下包袱,积极通过cdm项目合作等形式参与到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熊建、李静云:cdm项目与生态发展战略,《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李桂华:清洁发展机制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分析,《可再生能源》2007年第2期。
邬朝晖: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上海节能》2007年第4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 《冶金经济与管理》 初审 编辑
科技期刊的初审是整个审稿活动最基本的工作,是三审制的基础,其职责是对稿件的总体水平进行初步评价,决定是退稿或是送专家评审,工作量较为繁重。初审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他审稿环节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笔者作为《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负责本科技期刊稿件的部分初审工作,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从科技期刊编辑的责任意识、学科专业知识、编辑专业知识及编辑学方法和技巧、网络学术资源等方面对提高科技期刊稿件的初审质量进行研究。[1]
初审编辑对稿件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稿件的命运,对此,初审编辑必须本着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期刊负责的观念,认真审定每一个稿件,而《冶金经济与管理》作为科技期刊,提高初审编辑的责任意识是其做好初审工作的前提。现在,我国的科技期刊执行的是三审制的审稿制度,其中初审编辑的主要职责是:第一,检查稿件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第二,检查稿件是否《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办刊宗旨;第三,检查稿件是否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第四,对稿件的质量和价值进行初步评价,以决定是修稿、退稿还是送专家复审。
论文初审作为三审制的基础,是保证《冶金经济与管理》期刊学术水平的第一道防线,是决定期刊科技水平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科技期刊的初审没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责任意识淡漠,从而对稿件的初审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笔者在刚参加工作时,对初审工作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办刊宗旨,就可以送到专家评审,缺乏对稿件的内容质量的考量。该工作方式的实质是省略了初审程序,直接将稿件送去专家评审,这不仅加重了审稿专家的工作量,也浪费了审稿专家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对《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形象有所下降。通过工作4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笔者逐步认识到了初审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效率大为提高。[2]
二、丰富学科相关知识
《冶金经济与管理》作为科技期刊,刊载的论文都是对冶金领域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的科技写作文体,其包含新观点、新结论。《冶金经济与管理》编辑初审的任务首先是对稿件的创新性和学术性进行价值判断,根据《冶金经济与管理》的期刊办刊宗旨及编辑思想对来稿进行鉴别、评价和筛选。这就对初审编辑的相关知识结构和把握学术动态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初审编辑不仅要丰富相关的学科知识,还应逐步向专业化学者的方向努力。因此,必须重视编辑的继续教育,通过网络、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丰富知识结构,不仅对本门学科有一定造诣,对临近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笔者对此更是深有感触。《冶金经济与管理》的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发展战略、技术经济、行业分析、节能减排、信息化管理、资本运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降本增效等。在从事编辑工作前,笔者就读于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对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熟悉,经常参加学院博士生导师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会,关注经济管理这一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相关信息,对经济管理方面的稿件能够做出相对客观的价值判断,而对于行业分析、节能减排等栏目的来稿,由于笔者缺乏冶金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导致对这些栏目的稿件认识模糊,很难对其学术价值做出客观的评断。笔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信息的积累,以及与冶金专业学者的交流,经常参加冶金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以及钢铁学会举办的各种的报告,逐步丰富了冶金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编辑初审的工作水平。因此,要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笔者需要比较系统地掌握《冶金经济与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冶金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关注“我的钢铁网”、《中国钢铁业》等媒体报道的相关动态,以对稿件中涉及冶金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科内容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
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稿件的初审工作,不仅要具有冶金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扎实的编辑学方法和技巧。初审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初审的效果。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80%以上都不是编辑出版专业,笔者也是在取得东北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后直接从事了编辑工作。笔者虽然具备经济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编辑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在具体的初审工作中,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应采取什么评价角度和评价方法,对初审的职责和主要任务也认识模糊。但是,在《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中,笔者参加了新闻出版在线组织的编辑出版专业在线学习课程,以及各类编辑相关的研讨会,系统学习了政策法规、编辑理论知识以及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等,对编辑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笔者在初审实践中,应用所学到的编辑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总结经验,并通过积极参加编辑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认真学习《编辑学报》、《编辑之友》、《编辑工作论丛》、《编辑学刊》等编辑学期刊,丰富了编辑专业相关知识,提高了初审编辑的业务能力,熟悉了科技论文的初审评价方法,从而使稿件初审的速度和质量大为提高。[3]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工作要求初审编辑的知识涉猎范围广、获取信息的速度快,信息的判断力强。随着期刊网络化的发展,各类期刊基本都上网,如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运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还可以了解当前的冶金领域方面的发展动态和特点信息。在《冶金经济与管理》期刊的初审工作中,借助这些网络学术资源可以评价稿件的质量创新性、寻找对口的审稿专家、发现作者的学术抄袭现象等。在稿件初审工作中,笔者主要利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通过主题词检索来判断稿件的新颖性:第一,将研究对象设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文献,通过对比分析来判断稿件的新颖性;第二,对于不太熟悉的稿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合适的专家学者;第三,借助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索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抄袭和一稿多投现象。
参考文献:
[1] 何洪英,李家林,朱丹等.论科技学术期刊论文的编辑初审[J].编辑学报,2007,19(1).
摘要:随着气候变化和雾霾的凸显,环境问题已成为最紧迫也最受大众关注的问题之一。低碳社区建设可以在绿色家居、绿色建筑、居民生活方式的低碳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我国在低碳社区建设中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公众认知方面仍存在着居民对低碳社区认知度低,居民的低碳能力低和低碳意识低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将以当代动机理论为视角,探寻目前我国低碳社区建设中如何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低碳社区;动机理论;激励居民
近几年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一再证明: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是明确的。如今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城市排放的CO2 占全国的90%,排放的SO2 占全国的98%。中国地级以上287 座城市排放的CO2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2%。城市发展与改善环境和向低碳发展转型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如何避免高碳化发展模式的各种挑战①。”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作为连接城市和个人平台的社区,尤其是以节能减排为目的的低碳社区,必然会推动城市发展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型。
一、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的意义
低碳社区除具有节能减排的特点外,也具有“以人群聚居为主要特征的生活空间②”的社区共性。低碳社区的建设就是通过低碳理念的普及和相关激励机制的建立来引导社区内的人们主动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以及修建低碳建筑、低碳设施从而优化社区的整体环境,最终达到节能减排这一目的的社区建设活动。
在我国,建设低碳社区的重要性为:1.城市发展低碳化的要求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78 年的17.9%快速增长到2014 年的54.77%,快速的城市化同工业化的进程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发展必须摒弃发达国家在19世纪工业化初期采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转而遵循环境友好型的低碳模式③。显然,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低碳社区符合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发展模式的要求。
2.城市环境亟待改善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人口的大量聚集,使城市内部自然生态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生活垃圾污染和处理问题,汽车尾气排放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低碳社区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材料,要求居民把垃圾进行分类,鼓励居民绿色出行,所以建设低碳社区对改善城市环境大有裨益。
3.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低碳社区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低碳城市的发展为多数城市提供了赶超其他城市的机会④。很多城市政府认识到: 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不进行低碳发展是没有前途的,及早调整城市治理模式,通过城市居民低碳理念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自身在全国各个城市,甚至是世界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凸现城市特点,提升经济盈余⑤。因此,建设低碳社区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的成就
2010年政府就社区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专门出台了《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城建〔2010〕61号)指出:“生活垃圾处理应以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为宗旨,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489号)》强调开展低碳社区试点是我国走新型低碳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探索,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探索,是控制居民生活领域温室气体排放过快增长的重要探索。
近年来我国在低碳社区试点探索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下面列出少部分有代表性的低碳社区试点:
上海低碳社区的主要措施是“红虹桥枢纽,临港新城和崇明岛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园区和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预计2040 年竣工的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的一个碳中和(CO2 零排放)的区域。⑥
扬州社区传统建筑的现代节能改造项目由扬州市政府与GTE(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合作将节能建筑的理念与技术运用于扬州老城区的改造,对位于扬州市广陵区的传统建筑中地方修建的新办公楼采取了节能措施,将传统建筑与现代节能概念相结合。⑦
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及绩效指标的指导下,制定多用途社区概念规划,建立低碳、经济可行、社会包容、环境优化、资源有效的社区。⑧
三、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居民认知及参与调查
我国的低碳社区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还存在大量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居民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现状。
调查研究说明:本调查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调查方法为自填式问卷法。问卷发放点主要包括:北京、重庆、南京,河南省开封市四地,问卷共发放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率为83.4%。在置信区间为95%的条件下,834 份有效问卷,呈标准正态分布,符合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则。
1.样本的基本情况:
样本说明:
性别结构:男性占49%,女性占51%,被调查者女性稍多,但符合研究要求。
年龄结构:20 岁以下占16%,20~40岁占44%,40~60 岁占30%,60 岁以上占10%。
教育水平结构:初中占14%,高中占40%,大学占39%,研究生占4%,其他占3%。
职业结构:政府人员占6%,企事业单位人员占30%,自由职业者占30%,其他占34%。
2.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说明:60岁以上的人熟悉低碳生活的比例明显低于60岁以下的人,20~40岁的人熟悉低碳生活的比例最大。
总体上来说,各年龄段的人对绿色生活的熟悉度都明显高于低碳生活,可见大众对低碳生活的认知还处在较低层次,对低碳生活的相关宣传仍需加大力度。
表2说明:在听说过低碳社区的人中男性略高于女性,总体来说,听说过低碳社区的人比没听过的低六个百分点。
性别对低碳社区的认知影响不存在较大差异,没听过低碳社区的人还在半数以上。
表3说明:虽然有多数人没听过低碳社区,但是在调查者中有将近2/3的人表示有兴趣参与低碳社区建设;存在着23.7%人对低碳社区建设没有兴趣。
表4说明:学历越高的人了解垃圾分类标准的人所占比例越高,学历越低的人大概了解垃圾分类标准的人所占比例越高,在所调查的人中了解垃圾分类标准的人有1/3多一点。
当然我们必须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大概明白甚至是不明白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也就是低碳能力(低碳能力包括实际执行力和支撑执行力的相关知识储备两方面)较低。
表5说明:选择会关闭暂时不用的电器的人大约占一半,有大概44%的人偶尔会关闭暂时不用的电器,还有一部分人不会关闭暂不使用的电器。
可以看出,多数人会让家用电器时常处于待机状态,而不是主动切断电源,这反映出,人们的低碳意识还不够强烈,日常行为往往会与低碳生活背道而驰。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把我国居民参与低碳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总结如下:
(1)居民对于低碳社区的认知度普遍低下。
(2)居民关于如何过低碳生活的知识储备不足,因此真正选择低碳生活模式的人也就不多。
(3)居民主动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4)居民普遍忽视生活中节能减排的细节(如随手关灯、垃圾分类)。
四、动机理论视角下提高居民认知和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对策
低碳社区的建设问题,也可看作是社区管理的问题。社区的管理者可以将社区看作一个“公司”(这个公司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有效的管理者能够使员工尽最大的努力认真工作,了解员工如何受到奖励以及为什么会被激励,并且选择最合适的激励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求”⑨。文章将运用管理学当中的动机理论寻求解决居民对低碳社区认知度低、低碳能力低、低碳意识低(“三低”)的问题的对策。
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管理的目的就是解决“三低”,而社区内的居民可以看作是员工。从当代动机理论的整合图(图1)可以看出,在建设低碳社区过程当中,管理者应该注意到以下6个问题:
①要认清个体差异;②利用目标;③确保目标被“员工”认为是可实现的;④个人化的奖励;⑤奖励与绩效挂钩;⑥检查公平性。
因此,在动机理论视角下,可以提出提高低碳社区居民参与度的对策:
1.加大对低碳社区的宣传力度
因为居民间因年龄、学历等因素存在着对低碳社区的认知差异,所以相关部门要依据居民年龄、学历、职业的不同借助与之相应的媒介(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社区宣传栏等)对低碳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节约用电的技巧、如何选择绿色建筑材料等等进行普及。
2.引导居民建立低碳生活目标
社区管理者应运用多种方式对居民进行宣传、引导,让居民知道自身的行为(如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对优化社区环境以及节能减排和改善大气质量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从而引导居民自觉地把低碳生活作为他们的目标。
3.增加低碳社区建设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社区管理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要建设低碳社区就要让居民参与其中,让他们真正能感受到建设低碳社区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管理者可以在社区内或社区间举办有关低碳知识的竞赛,要创新居民互动方式,比如创立社区低碳日,组织居民参观低碳示范社区等。
4.设立社区低碳生活评估标准、引入低碳生活竞争机制
社区管理者可以定下本社区的低碳生活衡量量表(衡量维度包括低碳出行、低碳建筑、低碳饮食等等)对个人和家庭的低碳情况予以记录评估,并适时在社区内予以公示(当然这需要得到被公示者的同意,毕竟选择低碳生活应当遵从自愿原则)以供社区居民交流讨论,营造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竞相“低碳”的社区低碳氛围。
5.建立低碳生活奖励制度
在低碳社区建设中,尤其是初期阶段,管理者要注意到奖励对居民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的激励作用。管理者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奖励制度,对那些在低碳生活中表现优秀的个人或家庭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一方面肯定其努力和激励其在低碳生活中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人或家庭参与到低碳社区建设中来。
6.建立有效的低碳纠错和监督机制
一个好的制度和好的社区建设活动在于它们是公开的,透明的,可以自我修正错误的。毫无疑问,有关低碳社区建设的活动和制度是需要监督和纠错机制的。这一点是管理者必须要注意的地方,因为有效的监督和纠错机制可以长久维持居民低碳生活的模式,纠正居民生活不低碳的行为,确保上述诸条措施能够公开、公正、透明地实施和低碳社区建设活动本身的正常运转。
总之,社区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力军,他们长期生活在社区内,随手关灯,选择爬楼梯上楼等一些小举动都会给社区整体环境带来影响,一旦社区内居民选择低碳生活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我们国家的整体环境和低碳排放都有可能因之得到巨大改善。所以说社区居民是低碳社区建设,或说是节能减排的不可小觑的力量。
社区管理者只有通过加大对低碳社区的宣传力度,建立低碳生活激励机制和自查制度等方式,才能将居民在节能减排中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引文注释
①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105.
②蒋慧琴,张丽丽.基于个体行为的低碳社区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5):045.
③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23.
④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生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2(2):17~20.
⑤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32~34.
⑥佚名.上海、保定入选WWF低碳城市试点—低碳城市发展项目正式启动[J].节能与环保,2008(2):37.
⑦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传统建筑中的建筑节能——扬州试点项目[z].2008.
⑧奥雅纳工程顾问.北京长辛店低碳社区概念规划[J].城市建筑,2010(02): 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