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

时间:2023-10-17 16:10: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

第1篇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阐述了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意义,针对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和疏导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兴趣培养和疏导的方法和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增加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学习。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兴趣

小学体育是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初级时期,对学生以后的体育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而目前我国小学教学过程中,仍有一部分学校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体育教学,造成小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甚至对体育课没有了兴趣。对于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和建议,加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本文就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疏导进行研究探讨。

1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1.1小学生的生理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骨骼生长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引起高度重视。教师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锻炼意识,达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进而为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1.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不成熟、容易情绪波动、注意力易分散、表现欲望强烈、好奇心重、意志力薄弱等特点,所以教师要对小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培养和疏导,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意识。教师利用学生对娱乐节目和游戏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设计体育课堂环节,注重课堂趣味性和课堂内容的多彩性;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意义

小学生处于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再加上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小学生的好奇心只是短暂性的,难以维持。有些人认为体育是小学生最爱的活动,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培养和疏导,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然。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懵懂状态,没有对外界事物形成正确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不知道体育的正确锻炼方法和意义,需要教师正确的培养和疏导。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对一些新奇的体育项目或游戏充满兴趣,教师和家长要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体育学习习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体育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3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与疏导的方法

3.1语言诱导法

教师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采用语言对小学生进行诱导,端正小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教师也可以在体育课上讲述体育界的杰出人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锻炼。教师也可以在体育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诱导,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3.2教师榜样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向,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良好榜样,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时刻提醒自己的榜样性。教师也可以成为学生心中的伟人,通过体育锻炼,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述体育健将的事迹,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3.3教学革新法

体育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体育不拘泥于课堂的空间,而是整个操场或者体育馆。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有益于学生锻炼、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教学模式,完成自己对学生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4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与疏导的建议

4.1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课堂气氛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喜爱一定程度上和教师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2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不应把自己的角色固定在教师职位上,应该换个角度重新思考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成为体育的主导者,进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3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增加体育活动的丰富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内容,使体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体育能力进行分组,使体育课堂更具多样化,也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进而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5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关系着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对体育未来学习的重要时期。本文中主要分析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阐述了小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意义,最后给出了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的方法和建议,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作者:邹得洋 单位: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学校

参考文献:

第2篇

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流行特征

研究显示,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检出率在10%~20%之间。广西某地区小学生在思维内容、注意力、自信与自尊、责任感、学习与工作、情绪反应、社交问题、言语问题、人格问题、睡眠饮食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均超过10%。陈永胜H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问题约在10%~20%之间。多数研究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小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要差于男生。

1.2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许多研究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情绪障碍、违纪、行为问题、欺负行为等问题。情绪障碍是影响学前及11岁以上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多动性障碍是影响6~11岁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6]。男孩多动性障碍高于女孩,女孩情绪障碍多于男孩2,男生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女生(P<0.05);在恐怖倾向得分上女生显着高于男生(P<0.05)。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除了要面向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有较为严重问题的学生要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心理指导。要从预防心理问题、矫治心理疾病和培养发展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多方位开展工作。

2.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向每一名小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传授给他们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让他们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并且能够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正确疏导问题的目的,从而帮助小学生学会学习、正常的人际交往、正确的面对困难、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针对小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加以集体辅导。如针对刚入学的小学生开展集体辅导,帮助他们尽早适应学校生活,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完成个人的角色变化;针对高年级小学生,要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帮助他们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特征,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形式多样且灵活。

开设心理健康课各个学校大多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方式,寓教于乐地将心理健康科学常识普及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作文和体育教学中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要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意识和知识。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学生通过写作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见解。通过制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命题作文,既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又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利于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有资料显示,运动和体力娱乐活动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参加体育运动越多,情感困惑的情况越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在身体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进行正确的疏导。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消除消极情绪,还可以通过竞技体育运动,培养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乐观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采取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听讲座、咨询、座谈及班主任家访等形式,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引导家长转变错误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并促进家长注重自身的良好素质养成,营造和谐的家庭心理健康环境,发挥家教的作用,以父母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孩子健康品格及心理素质的形成。

2.2根据人群特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的小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还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存在多动性障碍的特征,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以帮助低年级小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克服问题,养成好的行为,遵守学校纪律,促进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形成。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情绪障碍问题,学校应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从而促进高年级学生积极情绪的形成。

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问题不同。针对男生好动和女生易出现情绪问题,应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疏导男生克服好动的问题,调节女生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由于男女生的青春期表现特征不同,面对身体上的变化,青春期学生易产生心理问题,还要针对于此分别对男女生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让他们健康平稳地渡过这一生理时期。

2.3关注个体问题进行心理指导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249-01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说:“要使每一个教师都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工作直接面对生命,关系到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生命的成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价值的事业。”那么,怎样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深入了解,诊断分析

全面细致深入地了解学生、分析心理问题的实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前提。教师对学生信息的获取是建立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的,包括了解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有关的社会背景以及学生近期的状态等。同时,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诉说,有助于学生澄清问题和阐明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咨询进行评估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多层次性、多样性和多侧面性。学生常见的行为问题、情感问题、知识问题,往往是相互交织而又不断变化,而就某一问题来看,也存在着诱发因素多样、程度不同的差别。据有关专家的调查剖析,当前小学生存在畏难、压抑、任性、占强、情感脆弱等心理问题,个别学生还表现攀比、贪图享受、羡慕权利的不良社会心态。因此,教师一定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随时从多方面了解信息,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质,从心理问题中找出主要方面,从引发心理问题的许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以利“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例如:发现某学生近期心情不舒畅,天天闷闷不乐,学习成绩滑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全面分析该生近期与老师、同学间的关系,同时,应深入班级、家庭进行了解,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建立关系,实施干预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施教和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知心是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外力促进,是打通学生内心世界的道路。教师个人品质修养,是学生情绪情感的重要诱因。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消除权威心理,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消除急躁心理,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消除偏袒心理,与学生建立纯洁关系。教师要对学生施以无尽的爱,同他们打成一片,感化、诱惑学生的心灵。多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领悟到师生之间是一种心理的完全平等,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心理互动基础上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建立以后,就根据心理问题的实质和对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并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干预。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既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又要有高度机智的工作艺术,切忌简单粗暴、主观专断、指责、训斥,而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不同,采用个别谈话、上门诊断、电话联系等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心理潜能,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某生整天精神不振、厌学。针对这一心理问题,老师进行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得知症结的该生父母离异,缺少爱。于是,该班班主任就经常关心他,爱护他。同时,找他个别谈心,让他正确对待此事。没过多久,该生终于成了一位好学生。其次,注意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帮助树立远大的理想,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同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帮助克服不良的性格特征;再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与成绩,消除过分强烈的自我意识。学校和老师应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应引导学生善于控制、调节焦虑程度,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不怕困难,积极进取;最后,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选用劝慰、暗示、互惠等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对小学生所提供的方案以及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实施的干预措施,都必须遵守法律和伦理的要求;同时,对被咨询的小学生姓名、咨询陈述的内容,尤其是涉及到小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要给予保密,确保小学生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

三、检查效果,及时巩固

小学生经过心理咨询后,其心理健康问题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结束咨询并不意味着咨询的结束,而应对被咨询的小学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小学生被咨询后的心理变化和言语变化情况,检查所实施的咨询方案是否得法、奏效;同时,应及时巩固咨询的成果。因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反复,甚至过去的问题解决后还有新问题的出现。因此,对小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应坚持反复抓、抓反复,最终达到早发现、早预防、早矫正的目的。

第4篇

心理健康心理辅导辅导方法每一粒种子能够长成一株秧苗,都要经过一个艰难的历程。在生长的过程中,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如岩石、恶劣气候等,都会影响到秧苗的健康成长。小学生的成长就和一株秧苗的成长一样,历经坎坷才能完成生命的怒放。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等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能够正确、顺利地通过,那么就会茁壮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如果不能顺利通过,就有可能半路夭折,或者长成一颗歪曲的植物。小学生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来监护他们健康成长,所以基础教育阶段都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便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能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行走呢?

一、明确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身体健康而言的科学概念。什么是健康,这是研究心理健康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健康是指一个人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正常的生理机能,精力充沛。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环境的复杂。对于健康的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革,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一个人既具有一个生物体的个性特征,更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特征。所以以往因为遗传和生活环境界定的健康概念,对于今天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而言,都显得单薄和苍白。如今的健康概念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当然也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一个健康的人应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一种良好健康的状态,没有生理方面的疾病和缺陷,没有心理方面的疾病和缺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完全可以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去应对一切社会活动,完全可以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去看待和解决社会现象,能够很好地、及时地调节社会和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适应,保持自己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能够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而采取相应的原则、方法和措施,去为自己也为别人营造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获得,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生的视野也在被扩大。他们接触到的各个信息可以说是海量的。这些信息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有学习环境、家庭环境等,都在一定层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学习成绩的压力导致的焦虑

目前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是家长的掌上明珠,甚至还是祖辈的掌上明珠,往往是六个大人守护着一个孩子。因此,孩子在家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生活上的极大满足,不能代替孩子所承受的压力。很多的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加在了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即能延续生命也能延续理想,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是家长的普遍现象。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心,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学生的心理焦虑,长此以往,形成心理问题。更有甚者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还可能遭致辱骂和贬损,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2.人际关系带来的焦虑

我们知道,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有学生、有老师,在交往中会出现一些心理矛盾与冲突。他们从小就在一个自我为中心的环境里生活和学习,自私、自利的现象时有出现。这使得他们在同学间及师生间的相互交往中容易出现自以为是的现象和心理,不懂得关心和照顾同学。孤僻、不合群、依赖性的情况非常普遍,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出现一些矛盾,使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会发生矛盾冲突。还有媒体报道的自杀、暴力等少年中不应出现的情况。这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学生的心理问题。

3.与父母、师长沟通中的焦虑

小学生在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也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学生与父母、师长相处时间最长,但是由于年龄和心理的特点往往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诱因素,使学生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

三、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方法

心理调节已经被社会、家长和学校所认可,所以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需要老师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心理调节,一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1.实施讲授法

所谓的讲授即通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和学科渗透等形式进行调节,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小学生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调节,在小学生中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实施认识指导法

认识指导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必要的指导,如指导阅读、举办故事会、参观访问、课堂讨论、自我表述和自我评价等,通过这些途径进行心理疏导。

3.实施行为改变法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小学生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明辨是非,尤其要鼓励良好行为,通过行为训练、行为塑造、榜样示范和游戏性的奖励和惩罚等措施,强化学生的认知和行为。

4.实施自我调控法

发挥自身的调节能力,即通过引导小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增进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进心理健康的进程,如鼓励和要求小学生写日记、周记和小结,适当组织展览,谈收获、体会、感受等。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疏导,避免一些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发生。为学生的成长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仲稳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成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2).

第5篇

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们的人生观与是非道德观等都处在一个形成时期,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引导,避免形成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类现象的发生的。

1.能够非常顺利的完成教学进度。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只有在学生们有问题时,有烦闹时才进行疏导与沟通的,而是他要在学生们平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心理上都要进行时刻关注的一种常时间的教学活动。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方法、动机、态度等等。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决定了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

2.能够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们的情感体现。学生们的情感体现主要是在他们参加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态度,与人沟通的能力,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在学习方面,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等等。这些方面都对小学生们日后的成长和性格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果通过对他们的消极情绪的疏导来让他们更加的合群,让他们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团队协作。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帮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管理中的使用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在小学生管理教学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是需要相互辅助教学的,它们有一定的共性,能够相互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与德育教育是相通的教育模式,两种教育要相互辅助着进行教学,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找到能够让学生们觉得是榜样的例子,要让小学生们体会到批评与表扬的不同,要让他们愿意去努力得到表扬,在好的榜样的带动下,更加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教师还可以不定期的去组织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动,这样,在帮助学生们成长的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德育教育的时效。

2.在每个学科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管制工作当中,如果想要有较好的纪律性,有较好的校风,就需要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对小学生们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而这个重担就需要放在班主任的肩上,班主任的管制教育在小学生中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班主任不仅仅是小学生们的监管人,他更是学生们的主要引领人,他不只负责学生们的知识教育工作,教师还要担负起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帮助小学生们全面的进步。教师要在一切的课程与平时的知识传授时,都要有目的的去加入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要让他们随时的能够吸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随时的去灌输他们好的思想,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心与健康的心理。

3.有效指引心理特殊的学生

小学生管理是需要一个耐心的过程的,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们各方面的情况表面,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不能一味的去批评学生,要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通过寻找问题的主要原因用教导的方式来让他们去体会到自己的错误。“四块糖”的故事,讲述了陶行知教育学生的方法:陶行知在担任小学校长的时候,在某一天看见一名男同学拿砖头砸同学,就上前阻止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等陶行知返回办公室的时候,犯错的学生已经在办公室里了,出乎意料的是,陶行知拿出一块糖果给学生,并说:“这是对你的奖励,原因是你比我早到了。”男同学不敢直视校长。陶行知紧接着又拿出一块糖说:“这个还是给你的,原因是当我阻止你时你当即停止了,这表明了你对我的尊敬。”小男孩半信半疑地拿过第二块糖。陶先生接着说:“根据我的了解,你打同学是由于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具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此时,男孩感动地哭了,说:“校长,我知道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运用这样的手段。”陶先生又拿出一块糖:“既然你知道自己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从这个故事能够发现,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取决于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4.设立合理的心理健康平台

小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的心理疑惑已经超负荷时,就需要通过心理健康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应该对学生们的心理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到实时把握,要随时的与之沟通。所以,就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平台。让学生们可以随时的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教师的帮助,让学生们可以健康向上无忧的发展。

5.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小学生心理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所了解,那么,就需要有针对于小学生们的心理档案,这样,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通过不同时期的沟通与在档案中的记录,就可以在每一段时间内都对他们进行观察,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教育沟通。这样也更容易对他们的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有一个具体的掌握。所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先对他们进行各个方面的评估,然后与家长进行沟通,找到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家长配合,一起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出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68-01

一、背景

2009年,课题组对临泽县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 13.4%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40.3%的家长与学生沟通不好,46%的学生依赖性强,心理脆弱。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作为家长、教育者就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育、疏导,以免问题严重化。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双亲心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即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引,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提出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为目标,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心理指导和行为训练。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

1、入学适应问题

不同年级的学生均存在着厌学、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适应不良现象,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2、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加之教师和家长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而且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现象。

3、厌学与逃学问题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10% ,这些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有苦闷感,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学习比较吃力,或是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或者在下面玩玩具;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就容易产生厌学行为。

4、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当然了,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智力、神经、生理方面的问题,还有情绪、行为、兴趣、学习动机与策略等诸多因素。作为班主任,我们时常能感受到来自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都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想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措施

1、心理健康辅导课与“知心屋”相结合

我们开设了团体辅导课,以校本课程《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例如在心理健康课中我们就做了一个两人三足的游戏,通过此项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学们说:“上完课后感到特别轻松愉快。小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共性,还有个性,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团体辅导上,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个别咨询。为此,我们还开设了“知心屋”心理辅导室,邀请心理辅导老师,每周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弥补了团体辅导课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化。

2、“双亲心育”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双亲心育”就是力求让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老师和家长的关系能够达到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程度,所以,让小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该让小学生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再次,要让小学生有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

3、把心理教育引入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第7篇

量。

关键词:心里疏导;归因训练;学习兴趣;积极情绪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48-01

在英语学习中,情绪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尤其不可忽视。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与老师、同学交往更主动,热情更高,学习更积极。因此英语教学应该重视情绪问题,(特别是小学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调控消极情绪,进行心理疏导

小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疏导,日积月累就会构成人们常说的“情绪结”,对学习起妨碍作用。调控消极情绪,使之向积极的方面转化,是培养积极情绪的基础。课堂上愉快的情绪可驱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是积极增力的情绪提高了人的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进步甚微的学生。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核心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情绪,因为“积极的学习情绪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爱动爱玩、爱唱爱跳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多采用游戏教学和活动教学等手段,让他们在又说又唱、又蹦又跳中学习,课堂上尽量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创设操练对话的语言情景,通过学唱英语歌,表演对话等,使学生有新异感,由高兴、喜悦到产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从而配合精神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给予及时、真诚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成功的信心日益增强。在教学中适时启动学生的心理免疫机制,有利于其保持较好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情绪。

二、强化归因训练,使学生保持积极情绪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时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失败结果归因不当形成的。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对学生那不适当的归因方式进行干预,完全可以使其转变为积极的归因倾向。笔者采取的方法是: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的许多态度、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形成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上作总结时,表扬优秀同学及进步大的同学,树立身边的榜样,让班上优秀同学与差生进行“一帮一”服务,随时关心他们,并给予实质上的帮助。老师要适时传授一些优秀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并说明正是他们具有这些才高人一筹。强化努力归因,学生获得自信和较高的自我后,应强化努力归因,即要求学生学会无论是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获得较好成绩时,教师及时反馈,强调努力因素,并要求学生坚持不懈,保持好成绩;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结果,找出失败原因,要求学生将努力因素摆在首位,然后辅之以必要的学习上的指导,通过这样的归因训练,使学生能够学会失败时不全盘否定自己,不对未来失去信心,而是维持一定的期望水平,保持积极情绪,在实践中加大努力程度,直到获得最后成功。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小学生。而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故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认知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把爱注入学生心田,具体通过教学环节中的动作、语言、表情、姿态乃至眼神传递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因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我们都有体会,当认知水平较低、学有困难的学生表达辞不达意时,教师应鼓励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可就是语言未能组织好。”,“你再想一想,我相信你一定会答得很好!”。学生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进一步求知的意念和力量。这种由成功的体验所产生的情感满足就会转化为他们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强大动力,由此认识到“英语是有趣的”、“英语是美的”、“英语不难学”、“英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助信心。

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高涨的学习情绪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网瘾倾向;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6-0012-04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网络被社会普遍认同和使用的同时,“网瘾”问题也如同影子般笼罩着青少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沉迷网络,身体与心理的健康都受到很大的伤害,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2008年,我们以鄞州区实验小学为样本进行了小学生“网瘾倾向”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阶段“网瘾倾向”呈现上升态势;同时“网瘾倾向”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以此为基础,我们精心筛选和借鉴了一些现有的“网瘾”干预研究的经验,结合本区域小学生“网瘾倾向”的实际情况,利用学校教育的有利环境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研究,形成了“五步四法”的干预模式。

一、小学生“网瘾倾向”的“五步”干预方法

针对“网瘾倾向”学生,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建立了“疏-控-引-动-学”的五项干预方法,按照“疏导为主,家校合力,促进发展”的原则来实施“网瘾倾向”干预。

1. 疏:谈心交流,疏导“网瘾倾向”心理

首先,与“网瘾倾向”者进行平等耐心的交流,谈话的目的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网瘾倾向”情况,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学生的心理作疏导,让其初步认识到网瘾倾向的危害。只有在干预者和预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之后的干预行为才能有效进行。

其次,与“网瘾倾向”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一方面了解孩子在家里的上网情况以及孩子“网瘾倾向”的家庭因素,另一方面帮助家长对孩子的“网瘾倾向”进行正确的认识,建立家校一致的干预理念。

2. 控:家校共管,控制“网瘾倾向”行为

在孩子还没有完全能抵制“网瘾倾向”的诱惑之前,需要对他(她)的上网行为进行一定的控制。这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合作管理。通过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上网情况登记卡》(见下图)对自己的上网行为进行自我检查,同时家长和学校进行严格监督,及时提醒学生对自己的“网瘾倾向”行为进行控制,从而阻止“网瘾倾向”行为的继续加深。

注:(1)平时上网时间, 表示1小时之内, 表示1~2小时内, 表示2~3小时内, 表示3小时以上;周末上网时间各表情在原有时间基础上增加2小时,如 表示3小时之内。(2)上网内容和上网地点有多项的,可以多选。

3. 引:分类引导,降低“网瘾倾向”程度

这是干预步骤最为关键的环节,依据不同的“网瘾倾向”类型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如“兴趣转移”“生活补偿”“特长引导”和“信息任务”等方法,来降低学生的“网瘾倾向”程度,直至消除“网瘾倾向”的影响(具体引导方法见“四法”引导策略部分)。

4. 动:活动推进,转移“网瘾倾向”行为

在学生的“网瘾倾向”程度初步下降,网络兴趣开始发生转移的同时,辅助以各种健康的文体活动,如阅读趣味性强的书籍,组织和参加娱乐性强的文体游戏活动等,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抵制网络诱惑的内在动力,转移对网络的单一依赖,巩固干预成果。

5. 学:学习指导,掌握正确的网络使用方法

单纯的转移行为还不能长久地解决学生的“网瘾倾向”,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网络使用方法,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干预。因此,我们还需要及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有益健康的网络学习指导活动,如搜集学习问题答案、撰写网络研究报告、进行网络旅游活动等,使学生逐步消除对网络游戏的单一依赖,逐步积累良好的网络学习素养。

二、小学生“网瘾倾向”的“四法”引导策略

通过调查,在区分学生“网瘾倾向”类别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四种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1. 网络游戏型“网瘾倾向”干预——兴趣转移法

主要特征:热衷于玩网络游戏,特别是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不能自己控制好游戏的时间,停止游戏有轻度的不。这也是“网瘾倾向”学生中干预难度最大的一种类型。

主要干预对策:利用益智类的游戏先进行过渡替换,消除学生对角色类游戏的过度依恋,进而逐步建立对网络其他功能的使用兴趣。

具体干预说明: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的益智类小游戏,让学生的网络游戏行为从容易沉迷的角色类游戏过渡到不容易沉迷的益智类游戏,也可以推荐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其他网络应用,如网络歌曲欣赏、视频动画观赏等,当然在内容选择上也要注意对学生的适宜性,以此来有效降低学生的游戏型“网瘾倾向”程度。

2. 聊天交友型“网瘾倾向”干预——生活补偿法

主要特征:喜欢利用QQ、论坛、贴吧等交流工具聊天和交友,不能很好地控制聊天时间,初步表现出对现实交往的不适。

第9篇

【关键词】同伴 同伴心理辅导研究 同伴交往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05-01

一、调研背景

如今,小学生在享受成人陪同的同时,失去了同龄人相伴的快乐,他们不懂得分享,责任,不懂得如何培养友情、善待友情,出现了种种现实心理问题。而素质教育的深化,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认为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基础和核心,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有效地如春风化雨般地使全体学生心理趋于健康化发展呢?在我校多年的同伴教育课题研究中不难发现,传统的空洞的指示性说教,或者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后再去处理,效果是差强人意的。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利用同伴关系来进行心理辅导,则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这正如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美国)青少年研究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儿童同伴关系研究专家张文新教授指出的,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以及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心理逐步走向健康化、成熟化。

于是,我校就开展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这个课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 所谓的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指研究者对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学生之间的一种心理相互辅导共同活动,共同成长过程的研究。它是一种能使自己和他人受益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小学生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学习生活的要求。

这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经过充分准备,加上老师和同学提供宝贵建议,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调研说明

1、调研对象

这次调研对象包括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为河小)三到六年级学生。

2、调研内容

这次调研是针对开展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这个内容进行的,主要包括小学生的心理现状、影响实施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的因素等诸多方面。

3、调研时间

调研时间:2014年4月3日

4、调研方法

(1)、数据获取方式和渠道:

数据是调查员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后得出。这样的数据是采用对选项被选次数累加的统计方式得出的。

(2)、抽查对象的抽样调查方法

这次调查对三到六年级共计541名学生采取普遍调查。

5、调研问卷

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样本数541人,通过班主任负责发放调查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41份,有效样本率100%。

三、调研总结

(一)统计结果分析

从统计情况来看,如今的小学生逐步摆脱了父母和老师为天的思维影响,而是逐渐地放大了同伴的影响力。同伴的言行举止都巧妙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为同伴的欣赏而愉悦,为同伴的疏远而伤心,为同伴的批评甚至于变得沉默起来。

不难看出,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相互交往的频率大大增加,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步增多,其社会往也逐渐更富有组织性:(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4)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同伴的活动;(5)开始形成同伴团体;(6)更容易受到同伴思维、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7)学生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稳步增加,其中更多的是与同进行交往。

(二)对于开展小学生同伴心理研究的建议

1、通过组织同伴活动的研究,帮助小学生学会同伴倾诉,同伴商量,同伴合作等同伴交往技能,尝试在脱离他人帮助的情境中如何面对自然,面对他人,面对成功与失败,并表现勇敢、坦率、真诚、想象力、批判力等人类的本性;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发展尤为关键。本文主要从对学生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必将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够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把违纪行为当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方法,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角色为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问题,才能够使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首先,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由于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必须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共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的整合人才相对缺乏。比如一些学校负责德育教育的是政教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于教育学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尽管有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师,一些家长以及校领导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阻碍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现状,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渗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实现[1]。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上的整合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首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放到相关章节中来;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学校还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心理指导课程、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知识讲座,大力宣传道德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2]。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它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很好地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来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二者的整合

学生的成长活动离不开家庭与学校这两个载体。因此,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应该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掌握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父母之间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如何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几次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心理与德育教育方面请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举行亲子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教师更加了解父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与家长一起对学生的心理与品德进行教育与指导[3]。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婷.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9-21.

[2]谭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1(36):564-565.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其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设健康的教学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小学语文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小学语文课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人文性、审美性,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身心素质。其中的许多文学作品为学生展示了真实生动的生活内容,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与生活体验,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和人生,发展健康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形式生动多样,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文本品读、课堂讨论、作文训练等各个教学环节中,从而实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的教育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而开展。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学科,其独特的地位决定了将心理教育寓于其中的优势。这门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有趣的教学内容受到学生的喜爱。小学语文教材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许多课文阐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照与智慧感悟,之中洋溢着健康的情感与思想。通过学习语文,学生会加深对人生、生活的认识,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语文教学内容要契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而且,教师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及时进行疏导。在疏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材中有许多可资利用的素材,可以为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助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语言,可以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如“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等。这样的语言会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亲切,受到激励。

3.教师要经常开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教师要借助有利的教材内容,经常开展益智活动来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使语文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如可在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语文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加工、演绎的过程中,将他们更深入地去感受美好的情感、美好的人物、美好的精神。教师还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4.对于教学效果要进行合理评价。教师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可以对学生近期的表现进行恰当、正确的评价,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评价方面,教师要注意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同时将学生的表现不足之处提出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渗透在每门学科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素材资源,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凌征.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 2007(5).

[2]白虹霞.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小学), 2010(9).

第12篇

一、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曾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5个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情绪问题。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就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因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不明确,内驱力不足,对所学课程缺乏兴趣,不愿学,产生厌学情绪。

2.智力问题。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学习)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智力异常、学习技能障碍、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

3.意志问题。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中小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遇到困难、挫折和障碍时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看不到有利的因素和发展的前途,盲目地否定自己,消极悲观。

4.人格问题。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中小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怯懦、自控力差、自卑、自闭等。有些学生非常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想到别人,缺乏同情心,缺乏宽容精神,不愿帮助别人。

5.人际交往问题。学生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对他的学习效率、道德品质与个性的形成发展、身体健康及班级集体,都有重要影响。中小学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同学间关系不够亲密融洽;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

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因素,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遗传及肌体疾病因素,客观因素来源于枯燥的学习生活方式、激烈的学生竞争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等。

1.先天性遗传基因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中小学生某些心理障碍与遗传有关,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都会造成心理障碍。因此,减少遗传疾病、创造良好的产前环境和早期生活环境,是防止出现某些心理障碍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6000多名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90%的家长认为在子女教育上是失败者,“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未来走向没有把握”。多数家长缺乏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常识,对子女缺乏正确引导,较少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只关心孩子学习。

3.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尽管广大教师已认识到要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己任,但社会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依据是升学率,导致课堂教学方式单调无味,课业负担沉重。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积极到挫伤进而到泯灭,失败的阴影长期笼罩着他们,致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造成学生厌学、倦怠。

4.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不良文化和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小学生心灵起着腐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上坏人的影响、品行不良同伴的诱惑,都会导致心理障碍。

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

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是一个解冻、变化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配合,采取适合当代中小学生生理、心理规律和特点的方法,矫正其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素质。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兴趣广泛但又不成熟,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避免引起心理冲突的挫折,产生消极的情绪。矫正办法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诸如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演讲会、辩论会等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可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和模范事迹影响他们,向他们印发《健康心理标准表》,让他们对照学习,防止种种心理偏激的发生。

2.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聘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教育工作经验的资深班主任、教师组成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小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转变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权益,在教学和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沟通,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宽容、尊重、关怀和引导。同时,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掌握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分析性格的优缺点,自觉进行性格锻炼,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

3.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带领学生多参加实践锻炼,如“青少年志愿者行动”、“军事夏令营”,通过意志体验,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耐挫折能力。针对不同的不良心理因人施“矫”,比如对心理表现孤僻、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她)感到集体可爱,从而培养他们开放的性格。针对职中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不好等情况,可以采用个别辅导、集体辅导、小组辅导、家访等方法,有效矫治学生的不良心理。

4.加强人际指导,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要通过正向强化、口头指导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教育学生对人热情、真诚、守信,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从而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充满关爱、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