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典型案例

语文教学典型案例

时间:2023-10-17 16:10: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学典型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学典型案例

第1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法 教学技能 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必修课,是中文系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不难看出,中学语文教学法应该对学生既进行理论教育,又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验证所学理论,并有所突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否则教学就会走入误区,理论脱离实践,犹如纸上谈兵。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已明显滞后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法》这门学科已有近百年历史,从理论上讲其基础构架已初具规模,诸多的论述不仅摆脱了“教材教法”时期只能对语文教学做现象描述的稚嫩,而且对许多根本问题做出了较深的理论阐释,形成了课程论、教材论、教学论、教师论等几大板块,并且从宏观层次和微观上建立起了学科系统体系。宏观层次包括学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学原则、教材、媒体、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评价和语文教师修养等内容;微观层次包括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等内容。二者互相渗透、纵横交错,构成了语文教学法学科的总体构架。可以说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主流是充满生机的,理论研究的空前活跃带给人的却是极大的困惑。面对令人头晕目眩的语文教育思想,一方面是理论研究者各执一词,另一方面是多数一线语文教师对此难以接受且深感无所适从。结果就很难对语文教育实践起具体而有效的指导作用,有时甚至会对实践产生一种误导。一个合格的教学法老师,面对各种版本的教材,一定要精心选择,跟上教材改革的步伐。

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中学语文教学法却忽略了本学科在语文教学应用方面所起的作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与形成语文教学技能方面,远远落后于学科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教学法课用了大部分时间研究教学理论,而在提高学生教学职业技能方面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势必造成学生面对实习与就业一筹莫展,甚至毕业后相当长时间内都难以适应教学。放松、忽视语文教学的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实践应用的研究,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的实践与所学理论出现了明显脱节,理论越学越细,实践基本没有,更谈不上实践与理论保持同步,理论得不到实践的验证,只能是一张空头支票。

要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建立科学的能够切实指导教学实践的学科体系势在必行。然而建立科学的学科体系只关注学生是不够的,学生专业思想问题只是外因,重点是我们的学科还不够成熟,离“科学”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才是内因。要使教学走出困境,既要观乎外,更要求诸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反复求证,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使之更科学,更能满足当前的教学实践。当前的课程改革,为中学语文教学法的解构与重建提供了最佳时机。

一、丰富课堂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万法的尽头便是大道,即我们所说的理论。这句话也是完全适合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的。一个人要想从事语文教学,首先要从理论上武装自己,有较高的理论修养,然后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才会达到好的效果;如果所得理论是片面的、零散的,在具体的实践中就会步步受困,处处受窘,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的科研新动态,让科研教学形成全力,教师与学生同步发展;要让学生明白“科研就是要解决种种困难和问题,在无路可走的时候走出一条新路”。作为一线的教师,搞科研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种种困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程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因为我们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所以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特别是传统教学当中的科学经验,培养学生善于总结与发现问题的能力。尽力扭转中学语文教学法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知识传授型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其转变为素质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综合型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实践上、对教学的评价上及日常的实践调查上,对本课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将新理论运用到实践上,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与充实教材中缺少或过时的理论,真正让教学做到与时俱进。

二、以案例教学法为指导,力争使理论与实践保持同步

中教理论始终无法与教学实践同步,在课堂上望中教实践的新动向十分必要,而中教实践案例又可以使教学理论从“空中”着陆,落实为中教实践的指导原则。在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如介绍当下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实施,解决课堂理论中的陈旧问题;介绍有争议的教学事件,引导学生具体讨论某一教学理论;引入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视频,借以说明中教学发展的规律;借模范事迹品说教学人物,帮助学生树立教学职业道德。长期积累下来,学生在课堂上基本能够了解到最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动向,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能够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并且有助于课堂教学理论的消化与吸收。同样,对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而言,案例教学法也可以促使教师长期关注中教研究的前沿动态,不使自己的教学走入空洞。长期坚持案例教学,对一些典型案例和实践素材进行整理收集,可以很好地服务教学,也可以为教师的科研工作积累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

有了理论的积淀,实践就会有法可循。但是教材毕竟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学理念的概括,教学不仅是学教材,更要在学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有所突破。学生一方面借助教材掌握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另一方面又不局限于教材,力求做到与时俱进,把僵化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实践验证自己所学的理论。如:①学会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形成一份完整的属于自己的教案,有配套的教学课件;要求学生能够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具有个性色彩的课堂环节。变枯燥为趣味,让幸福与快乐贯通整个课堂。②每人准备15分钟的说课稿或讲课稿,进行教学实践,与此同时,其他同学进行评课实践。要求学生讲课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灵活性,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结合,努力实现教学最优化。③实地调查,设计调查方案,进行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了解教学动态,进行案例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调查报告与评价,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发挥到极致。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可感可知性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这种过渡更为可感。在具体教学中,对于“教学设计”、“教学原则”、“说课”这样抽象的教学理念,仅靠其自身的逻辑魅力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使学生透彻理解。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与之相关的教学实践或成果通过实物投影、录音、录像等方式呈现于课堂,结合理论知识加以讲解,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参与学习,探索理论知识,使得课堂学习成为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更能集中精力听课,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间,老师将拷贝的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比较有趣的资料放给学生看,寓教于乐,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有一定的度,关键要把握好分寸。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意义在于借用它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丰富课堂教学容量,但如果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就可能造成知识泛滥,学生只能在浅层意义上理解所学理论,不能引发深入思考,反而失去潜心学习专业理论的意志。因此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另一方面要在授课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论,并能结合所学理论思考现实问题。

四、坚持不懈,用反复的实践论证自己超越自己

“铁的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人的能力是工作多逼出来的;人生的成功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的过程”。其实,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能超越自己、战胜自己,你就是成功的。古语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可见勤奋,一向为我国古人所赞扬。

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培养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学生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走向成功。一个好的教师不是一天练成的,学生的语文职业能力并不是一次实践活动就能形成的,这需要反复练习,不断地实践,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将“爱”变成内在的驱动力,促成学生的终极成才。教学中应加入大量的配套工程,如案例分析,尽量使每个理论都能与学生的教学实践挂钩,当然,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学生除了要进行教学实践,还要进行观摩与教学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反复研讨,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可取之处与存在的弊端列举出来,并分组讨论,提出一些可行方案,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反复论证,解决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合力下超越自我,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学;改革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的运作、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评价体系的运用上仍然采用传统普通高中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样根本无法实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功能。

有一部分地区的学校已经认识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脱钩这个问题,开始尝试语文教学改革。有的把原有语文教材的课文作增删处理;有的在单元后增设类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环节;有的两者都有实行。但是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还值得商榷。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在哪里?以什么依据来推进改革?我们先要弄清这些问题。众所周知,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高中教育追求高校录取升学率,职校则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可见职校的办学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的专业技能成为学校的教育目标。因此,职校的语文教育改革必须围绕学生的专业技能展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校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把原有语文教材的课文作增删处理,或在单元后增设类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环节的做法实为“修修补补”,没有切实考虑到各专业技能的差异性。不同专业的技能所需“内化”的语文能力也是不同的,不考虑专业差异的语文教育改革必然是不成功的。笔者长期在中职校语文教学岗位上工作,逐渐探索出一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大家探讨。

1.分析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从中提炼不同的语文教学目标

教师要研究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分析各专业中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而各专业中的要求各不相同,故教师要提炼出具备专业特点的语文教学目标。以会计专业为例:其职业核心能力中有一项就是要求具备一定的财经类报告、文件的撰写能力及一定的参与管理、协调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再以旅游专业为例:其职业核心能力中有一项是要求具备良好的中外文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针对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实际细化教学子目标,对照这些教学子目标,再来制订各个专业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案,选编教材。

各专业中的素质能力要求具备共性,实际上就是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提升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层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来达成。这一块的教学目标较容易制订,涵盖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即可。

2.在各专业的语文教学目标指引下,选编教材

教材应以解决生产实际中经典问题为导向,打破课程甚至是学科界限,使学生真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依据各个专业不同的语文教学目标,不同的语文能力要素选编教材。教师不妨把各专业中的语文能力要素整理出来,在整理的这些语文能力要素的基础上,教师再来研究、细化教学目标,选编课文。这样就彻底革新了教材课文,从普通教育中提取了新思路。机械、机电产品或技术的制作工艺说明书、银行协议合同、动漫作品方案、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书、旅游景点介绍等现成案例,都可以被当作典型的案例编入教材。在这些课文中,我们再来细化每个语文知识要点,制订训练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技能训练的进程来适时安排相应的语文能力要素训练。这样就能快速形成学生的立体知识结构,更高效地促成“学”向“做”的转变。

3.设计灵活多变的考试形式,注重实际应用

考试形式不局限于书面测试,可以是一个方案、一个项目或一个成果等。比如,机电、数控专业考试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个制作工艺流程或产品使用说明等;会计专业考试可以写一个金融产品协议或合同等;建筑专业考试可以写一个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或招投标书等。当然也不仅限于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现场说明、讲解等形式。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合理拟定考核标准,细化得分点。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35-0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质量关乎“百科之母”——语文的基石,也关涉“人生之始”——小学儿童的发展根本。作为小学职前教师,应当知道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应当知道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本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模块中所规定的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是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具体学科结缘而生的一种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课程,是信息化和时代化发展的要求,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系)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用来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能够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因此,对于承担《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需要有科学化的思维、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民族化的立场,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专门研究。

1 课程内容体系说明

本课程内容共有7章28节,其中涵盖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第一个层面为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论(1、2、3、6章),涉及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概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理和文化通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流程系统”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艺术”等;第二个层面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分论(4、5两章),其中包括“小学语文模块教学设计”和“小学语文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两个方面;第三个层面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中的拓展性学习内容,即本课程最后一章“名家名师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述略(第7章)。

上述内容也可以分为绪论、总论—分论—总论、补论三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分四个节次,分别概论学科本身的起源流变、学科定位及特定价值、教材资源生成及课程特点、要求,相当于课程谱系梳理和教材使用说明。

第二章、第三章是总论,是从事实层面、价值层面着眼,解决课程内涵“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第四章和第五章为分论,谈及五大模块和特定文体的教学设计,重点转向技术层面,因为要解决“怎么办”的实际问题。第六章是探究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技巧,是由四、五两章具体的教学,转向探究语文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

第七章是补论,原来的教材很少涉及。名家名师的语文教育主张和教学设计艺术,既是当代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实标杆,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汲取本土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和精髓,返本开新,学新知新,启迪智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结构示意图:

2 教师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根据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实际,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把这门课当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或教学设计原理来讲,势必会削弱实践教学和技术操作。二是重实践轻理论,教师让学生轮番登台试讲,让学生自主体验,但缺乏理论高度。学生很快能成为一个合用的人手,但缺乏成为一个人才的理论功底。三是齐头并进但浅尝辄止。从形式上完成了一门课程:记忆几个概念,背诵几个原理,实践课程撒手不管。鉴于以往的教学惯性和教育弊端,我们认为该课程教学既要注重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规律的教学,又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学习品析精品教学案例,组织进行课堂讨论,并通过单项和整体教学设计,不同模块、不同文体的教学设计以及备课(包括撰写教案)、说课、讲课、评课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因此,本课程应主要结合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完善教学方法的信息化,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演练实践法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教师职前教育学科设置上赢得了独立的一席,在教育实践中能否站稳,关键取决于教育研究和教学成果。要把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置于基础科学的地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跨学科研究的背景上,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理论,吸收语言学、文章学、修辞学、逻辑学、文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邻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多视角、多侧面地丰富和充实自己,在学科整合和“智力杂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学习国外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吸收现实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和语文教学研究的优秀成果,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实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利用电化教育、多媒体介质和网络教育的优势,形成崭新的、适切的、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之根必须深扎在中国的土地上,体现中国语文教育的特点。发掘和整理语文教育的理论遗产和特色设计,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尊重和研究汉语文教育从古至今的教学经验,诸如“文道统一”、“读写结合”、“启发诱导”、“口诵心惟”、“知行转化”、“自力求实”、“情感熏陶”、“读书做人”、“合作探究”等,才能客观地总结语文教育的规律,进而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

3 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系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方法与技巧等等。同时还要很好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中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模块教学设计的特点、方法与要求,更要掌握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神话传说、古诗文、歌谣与儿童诗之类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特征与要求。另外,要借助网络上大量共享的信息资源,搜集了解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名家名师、各种流派关于语文教学主张、教学设计特点和基本经验,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吸取其中精华部分为自己所用,借此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要及时完整地完成相关作业和各种训练项目,如理论分析应用题、案例学习分析题、教学设计和教案撰写以及说课讲课等活动,借此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具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课程理论的指导意义,整体把握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层面,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还可以为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及时认真地观看教学录像、学习教学案例,积极参加校内外观摩学习活动,并能在此类学习活动中做到眼、耳、手、脑并用,善于从别人的教学实践中获取经验,感受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真谛。

(3)积极踊跃地参加教学设计、教案撰写、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等各项技能训练活动,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训练中获取技能,在训练中巩固技能、在训练中提高技能。

(4)积极主动地参加见习活动,主动向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拜师求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的再设计,并尝试进行真实课堂的教学活动。

(5)通过远程教育或拜访等方式向大师名师学习,对照成功教学案例和典型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唯其如此,方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职业素养 “五位一体” 实践 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其中明确地指出了中职语文教学应具有的特殊职能——既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良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关键作用。但随着职校专业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职业教育的“重技能”理念日渐强化,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笔者意图通过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找出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两者有机结合的方法,重新建构职校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确立语文在职校中应有的位置。

一、分析学情,探索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

“无缝对接”的关键

1.学情分析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职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薄弱,书写不规范、理解力不强、口语表达水平不高、作文水平较低,用语不规范的现象相当严重,他们对语文课堂普遍存在一定的厌倦感。很多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基本的口语表达、写作等素养还不能完全达到工作单位的要求,这是中职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学生普遍属于90后,喜欢用“非主流”方式与社会接触,渴望成功。故此,本文结合学情分析,通过调查研究,深入论证在语文教育课程中结合职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可行性。

2.调查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随机进行,笔者设计了课堂效果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学校14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调查对象涵盖了学校高一、高二级的605位学生。发放问卷605份,回收593份,回收率98%。问卷内容涉及语文教学的多个方面,如课堂现状、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并设有开放式问题。从综合调查结果来看,语文教学存在着如下情况:一是学生对语文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二是语文教学与工作岗位结合度不够,实用性有待提高;三是学生倾向于语文课堂教学采用活动体验、视频等方式进行;四是语文教学整体效果不够理想,部分老师授课倾向于传统教学模式,职业素养氛围不浓厚。造成上述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如职校过分强调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的融合有待于在语文教育课程中实现。

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有效结合的具体实践案例

1.第一阶段:整合教材——“实用有效”的保证

职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生产或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在此原则下,“务实、实用”便成为职校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一大指标。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向专业教师请教,了解专业需求和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删。但语文教学必须保持“语文味”,保持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违背语文教学的规律。增强语文教学实用性,旨在更好地服务于中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第二阶段:情境创设——“激发兴趣”的前提

情境教学法作为体验教育的一种方法,指教师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课文内容为蓝本,此时教师可以综合根据授课章节涉及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贯穿热身活动、角色扮演、即兴对话等活动,把课堂教学变成“动手、动口、动脑、动情”的舞台。

3.第三阶段:活动载体——“树立自信”的基石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形式多样的认知活动,如参观交流、职业生涯设计、心理调试、社团合作、时间管理等,组成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体验空间,寓职业素养于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从而自信地学习。

4.第四阶段:实践拓展——“延伸职场”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拓展活动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延伸到课外,以调查报告、学习卡、综合实践项目、课堂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反馈。如学完诗歌鉴赏单元,可举行配乐朗诵会;学完即席发言和交谈,可以让学生模拟前台客服进行表演。这样让学生口手脑齐动,使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得到训练和强化。

三、中职语文教学渗透职业素养的思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经过深入分析,笔者认识到在语文教育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培养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效果满意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如何恰如其分地在职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探讨和实践。下面笔者针对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与激励结合,用赏识教育体现人文性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认可看成是莫大的光荣。教师要学会赏识。评价学生不能单纯看“结果”,应侧重“过程”,还要关注态度、方法、价值观等。如今,90后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如果教师动不动就否定学生,甚至讽刺说“笨”“猪”等,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意和信心。对职校的学生,教师尤其要用耐心和方法挖掘其闪光点。笔者在模拟招聘的活动中,让一部分学生充当招聘人员,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应聘者。活动后,笔者充分肯定学生的出色表现和个性风采,并进行多元化评价:应聘成功的学生加10分;应聘不成功但积极沟通的学生加8分;应聘不成功也欠缺沟通技巧的学生加5分。笔者顺势提出交际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会交流,做乐观自信的人。教师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就能让学生都享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就感。

2.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提高有效性

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常见的典型案例,找准切入点,组织学生分组分析、讨论、研究,营造一个合作交流的环境,促进师生、生生的多向探讨、平等对话和有效互动。案例教学法既要求老师有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功底,同时又要求教师了解专业,结合相应的专业素养要求,在教学中方能融会贯通。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可分专业以公司模式运行,区分部门职责,明确文种分类,设计案例,如人事部对应的文种有介绍信、证明信、招聘启事等。通过小组合作、团队比赛、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倾听和表达的技巧。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引导了他们关注团队合作,同时又加强了认识自我、情绪控制、人际交往等德育的渗透。实践证明,将生动形象的案例搬到课堂,关注学科里其他能力的培养,如审美意识、洞察能力、严谨态度、沟通技巧等,可以使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3.整合资源,灵活运用,丰富时代元素

笔者认为,职校语文有效教学必须以“升学有望,就业有路”为指导思想,强化知识、能力和情感体系;推行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实用性的特点。新的方式能激发学生无穷的潜力。教师选取故事、音乐、图画、视频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能使课堂教学焕发新生命。教师还可以将QQ、微博、微信等形式融进教学环节,设计操作性强的活动,如电子心意卡制作、社会调研等,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同时,广泛拓展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诚信伴我行”演讲比赛、“彰显身边的微文明”摄影比赛、“好习惯的养成靠自律还是他律”辩论比赛,以及“守纪之星”“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等等。利用实践活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共同分享感受和体验,又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观察想象等诸种能力,为学生达到“升学有望、就业有路”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学有所获,得到发展。

4.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德国著名教育理论家克拉夫基提出:“教学不能像一道准备好的菜那样向学生呈现好的知识,应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随着职教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职语文教学走向“专业化”。因此,笔者尝试把任务驱动法运用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讨,学生可通过借助工具书、上网或请教老师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让其扩大课外阅读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判断整合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善良》后,笔者在班上策划了一场辩论赛,主题为“善的影响力大还是恶的影响力大”。学生们都是参与者。实践证明,学生多方搜集整理资料和研究辩论策略的热情以及最后据理力争的激烈,让人大受鼓舞。对学生而言,本文与其作为一个“善良教育”的作品,还不如作为一个“善良讨论”的作品启发大。从意义上说,教学重难点在活跃、丰富的活动中得以突破,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了乐趣和成就感。在运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是“旁观者”,适时点拨引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同时也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会团队合作,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

5.结合经典,熏陶情操,丰富职业素养内涵

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底蕴深厚,培育了无数伟大的仁人志士。其中有数不尽的优秀文献,如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诵读古典美文有“娱目、动情、激思、励志”(于漪)之功效。同志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教育法》也提到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带头诵读经典,要利用各种形式解读经典。教师既要做好个人的提升,也要引导学生用心学习,让中职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耳濡目染,从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获得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褪去身上的陋习,为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四、小结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多样的教材内容,通过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逐步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培养共进。要充分发挥中职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满腔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促进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少龙.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19).

[2]吴孝亮.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8(1).

[3]钟昌虎.什么是案例教学法[EB/OL].

[4]李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EB/OL].

第5篇

1.前言

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发展型、综合型课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指引学生从别人的教训、经验中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专业成长,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达到共同培养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是小学语文老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2.案例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作用

2.1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实践性的知识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案例,站在案例中主人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会独自摸索、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在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实践中不断收获更多的知识,提升自身的应对本领,真正实现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目标。而且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阅历得到丰富,提升对案例的分析技巧与技能。

例如:在小学语文《理想的风筝》案例教学中,老师可以把风筝作为研究的对象,让同学参照风筝的制作方法,自己动手做出心中理想的风筝。边制作边处理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实践。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得到过程中就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学习,使学生可以将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学习。

2.2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研究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体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问题作为向导,探究作为基础,经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能够提升学生观察、思考、研究的能力。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学生可以在阅读和反思中体会到一些教学真谛。学生在这一系列学习中都是以自学完成的,老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予相应的指引,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让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

3.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论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3.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出发点与回归点是教学目标,其是进行语文教学的航标与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保障。在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首先要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老师应该把教学的目标当做课堂教学的具体依据。在对教学案例进行选择时,一定要考虑其与教学目标是否相符,且要能体现出小学语文的教学原则、理念。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若没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会导致案例教学过程随意化,降低教学效率甚至使教学没有效果。

学生是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是教学的核心,老师讲授是教学的辅佐方式。但是老师作为教学的指引者、组织者,一定要有引导、判断的能力,然而引导、判断的具体依据是教学的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来进行对话、案例讨论、案例评析时,老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思考,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进行交流合作,从而促进教学效果。对于与教学目标不相符的对话与讨论,老师必须及时制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有效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青海高原―株柳》时,老师首先要明确出该课文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围绕案例中的株柳,对作者的所见所想进行感知,读懂株柳精神;让学生尝试着对课文进行段落划分,理清课文结构。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所带来的启示。老师明确好这些教学目标后,按照目标进行教学,使学生从依据教学目标的学习中,读懂青海高原柳树身上那种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学懂本篇课文。

3.2精心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案例

选择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错误,就会对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造成影响,所以必须重视案例的选择。虽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教学案例比较多,有原生态课堂教学的案例、音像案例、文字案例等;但是,想要找出与教学相适应的具体案例并不容易,需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考虑,让所选的案例能够真正的反应出课程内容,利于学生接受、把握。因此,在对案例进行搜集、选择时必须遵循典型性、知识性、完整性、针对性、可塑性、时代性的相关原则。只有依据这几点原则来对案例进行精心选择,才能让选择出来的教学案例与课程内容相符,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3]。

例如:在学习《郑和远航》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远航的线路,从而感知此次远航路线之长,到达的国家之多,开创了世界航海史的先例。学生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同时可以让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浏览资料,拓宽视野,借助网上的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并认真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3对案例进行研读与评析

对精心选出的案例进行仔细研读、评析是小学语文案例教学中不能缺少的环节,老师应该指引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仔细研读,深入思考教学案例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命题。在对案例进行研读时要做到:①学生应该快速进入到案例情景中,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出来的相关事实,确定案例中老师的角色地位,对案例中老师行为与对策是否合理进行思考分析。②弄清楚案例中问题形成的原因,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③区分清楚案例中即时性的问题与基本性的问题,要解决基本性的问题,就必须对案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演绎、解释、归纳、推理,从中得出概括性结论。对于即时性的问题,必须把自己原有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案例中的背景、内部因素、材料等联系起来进行评判,提出经得起被反驳的对策、见解与方案。对案例进行研读、评析通常都要经历个人研读、分组探讨、全班展开交流、进行总结评述的阶段。只有经过这几个阶段,才会让案例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得到体现[4]。

例如:小学语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中,老师首先让学生对案例进行仔细的研究、阅读,让学生对案例进行了解、掌握,再以小组的形式对山谷中到底有怎样的迷进行探究讨论。在学生探究、讨论山谷中中的迷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得出与案例比较符合的答案。之后再对学生的研读、探究结果进行评析,从而到达研读、评析案例的教学目的。

3.4案例的改革与创新

对案例进行改革与创新就是在对案例展开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异构,对案例进行补充完善必须在忠于教学案例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案例教学最终的目标是让传授、构建教学理论和培养、发展教学实践的能力的目标得到共同实现,对案例进行改革创新是学生利用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进行指引,且形成专业的能力过程,是小学语文案例教学最高的境界,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4.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语文实用能力训练题设计

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是交际的工具。汉语不仅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但是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高职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是高职语文教育的痼疾。笔者认为,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不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更应具有实用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研究和设计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基础相适应的,能够为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题,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实用能力。设计五年制高职语文实用能力训练题应关注以下策略:

一、重构目标,提升训练的实用价值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应着眼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应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建构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1.体现训练目标的多元性。实用能力训练目标要体现多元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使目标单一性与多元性有机结合。如融“听”、“说”、“交际”于一体的口语听说训练题的设计,就应该能使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2.突出训练目标的交际性。语文能力训练是一种社会交际能力的训练,除了口头的交际训练外,还必须突出广泛的书面语言交际训练,以克服教学时空限制,扩大交际的范围。

3.注意训练目标的个体性。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等都存在个体差异,训练题设计的整个过程都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灵活地制定不同的个体性教学目标,变换各种不同的训练内容,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在训练题设计中,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同一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供不同层次的训练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尽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例如,在设计口语交际中的“解说”这一具体内容时,面向旅游专业和动漫专业的学生,所设计的训练题内容应有所区别。如针对旅游专业的特点,解说应该较好地与导游词的特点联系起来。而动漫专业学生的“解说”应该与他们的“脚本设计”等专业知识相衔接。

二、开发资源,突显训练的课程意识

在实用能力的训练实践过程中,课程不再是预设的规范性的教学内容,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因此,在设计实用能力训练题时,要注意开发多样化的训练内容。在对课本有关内容的学习外,还必须强调和突出内容的补充、拓展和开发。

1.补充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包括应用文写作、听话训练、说话训练、阅读能力训练和书写训练等。将活泼而且多样的体例呈现给学生,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

2.拓展训练内容。语文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地方,在于它既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又具有广阔的兼容性。在实用能力的训练中,学生既要培养实用能力,同时也牵涉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在训练内容中必须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还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为此,教师要注意把训练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语文知识结合起来,举一反三,“添枝加叶”,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所反映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拓展课堂知识的容量。

3.开发训练内容。设计一些可以借助网络来完成的训练题,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之有关的内容链接,或者设计一个学习议题,组织学生进行在线和非在线的讨论。这些有助于将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反映到课程之中,从而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精选形式,提高训练的有效程度

1.活页式题型设计,便于组合、分层和反馈。题型页面可考虑采用打孔活页形式,按课时编写。训练题每次上课前发下,由学生慢慢积累成册,一阶段结束复习时可以重新归类梳理。这样处理的好处有:首先,教师课堂教学时容易把握和操作。这种按课时编写的训练题,是配合本次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来设计,目标单一明确,和课堂教学流程相互辅助,每一个知识点也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其次,有较强的灵活性,使用时不必受到页面或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可以进行各种有效组合。如“招聘启事”和“求职应聘”的组合;“简历”和“求职信”的组合;各种条据在现实中综合运用的组合等等。调动起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教材。

2.要点与训练题组合形式,在教学流程中贯穿

训练项目采用训练题组的形式,针对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对应设计相关提示、案例和训练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边讲边练,促进知识点的落实和强化。

设计时每个训练项目可以根据高职学生认知的特点和训练需要,在训练设计上灵活变通,以“应用文写作训练”――条据的写作为例:

这一训练项目的活页练习设置可以分为“情景描述”、“学写活动”、“学写向导”、“学写提示”、“案例点击”、“典型词句”、“写作实训”、“评价标准”等几个环节。“学写向导”、“学写提示”就是训练习题中的知识点概述部分;简要概括出“条据”的写作知识点,帮助学生抓住写作关键,起到引导和提示的作用。

“案例点击”、“典型词句”就是教师讲授写作要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条据”引发的案例作为补充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一开始的“情景描述”、“学写活动”和后面的“写作实训”就是训练题的设计部分,配合课堂教学。这些部分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知识储备来设计,通过有目的的设置“陷阱”,再对“踩入陷阱中的病文”进行修改,学生会很自然地进入到“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条据的规范和细节的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柳士镇,洪宗礼.汉语文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温立三.新教材练习设计的变化及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06,(10).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方法 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担负着培养合格小学语文教师的重任,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承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因此,《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奠定高师生扎实从教的基础,又要培植其专业发展的潜能。

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依然局限在仅有的几本教科书上,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很少下功夫。尤其是面对新课改提出的新问题,比如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小学语文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指导,在教学方法的指导上显得乏力。在教学方法上依然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造成学生思想的懒惰。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创造性组织教学的意识,不愿主动自觉的去了解学生,钻研教材习惯于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消极处理教学问题。另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时数普遍偏少。目前高校里普遍对理论教学比较注重,但对师范生实践与教学能力培养方面投入的精力过少。比如,被认为是语文教师非常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在很多本科师范院校不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笔试遥遥领先,但面试往往出问题,不是语言不规范就是字写得太差。

正因为在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最具师范特色的课程,多年来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难以适应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革落伍的教学方法,从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着手实践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夯实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方法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指导,对于即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师范生来说,他们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才能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涉及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小学语文课程论、小学语文学习论、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语文教研论、小学语文教师论、小学语文评价论等。理论范围很广。单靠规定的学时很难深刻掌握这些理论。具体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自学指导。改变传统的本科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有限时间进行“导”学生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进行“学”。

具体操作是:自学指导是在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提出学习目标,制定自学提纲。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自学思考,指导的方式可以由教师来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学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下快速阅读本节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以丰富本节的内容。根据个体差异允许理解的深浅有别。

2.交流研讨。在学生通过读书、独立思考,对本节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师生的交流研讨,深入探讨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对理论的研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开展,可以采用以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成立研讨小组,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也可以确定教学内容分板块、分专题的形式讨论,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聘请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或者该方面的名流专家一起讨论。比如在习作教学中探讨如下问题,“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淡化知识的教学?”“怎样让学生爱上写作?”等作为专题进行研讨。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悟与思考,为专业能力的形成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思想基础。还有助于他们将教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3.案例观摩及点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鉴于此在学完一个课题后,围绕学习目标向学生提供成功的具体的教学范例,采取观摩――评议的方法。使学生加深领悟所学理论。“观摩”的材料必须精选,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可以是教材上选载的教学案例。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时选取教材中《捞铁牛》教学札记让学生观摩赏析,并点评这位老师在教学《捞铁牛》时是怎样体现语言教学和思维训练同步进行这条规律的,你认为做得好吗?好在哪里?还有什么可以改善的?也可以看精选的教学录像,比如学完习作教学,看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写话教学”的教学录像并进行评议,观摩还可以看典型的教学实录等。“评议”是依据所学的教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评议探讨,明白这些案例好在哪里,还应让学生敢于质疑,找出案例的不足,并探讨弥补办法。以间接的角色体验来丰富对教学理论的感性认识。

二、加强实践训练、提升专业素养的教学方法体系

针对实践环节训练薄弱的问题,我们采取如下方法

1.化整为零,逐步过渡法。针对实践课时偏少的情况,利用课下零星时间加强基本功训练,例如:每人发一块小黑板每天抽出20分钟写字练习,并且在规定时间放在教室的走廊里,以备互相展览、评阅、观摩、学习。每天晚自习抽出20分钟时间练讲,按学号进行,每人五分钟,到讲台前练讲,讲的内容不限,可以即兴回答下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讲故事等。下面同学认真配合,目的是克服登台的紧张感,练习说话的逻辑性和同学之间互相正音,学习普通话。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就会有多次登台的机会。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对师范生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就是小学语文试讲训练,也要以学生为本,由浅入深,化整为零,降低技能的训练难度。主要包括:分解教学内容,比如,识字教学中再分解为: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字义教学分项练习。再如在学习“教学工作常规”中的“上课”时对“导入”、“板书”、“布置作业”、“结课”等进行单项训练。分解时间段,由原来的8-15分钟的试讲变2-3分钟的热身训练,从触手可及的教学语言技能、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应变技能训练入手,让学生在2-3分钟的试讲热身中克服羞涩、害怕等心理,初步体验成功,使其树立信心。由于每个学生占用的时间缩短,课堂教学中得到训练的学生数就会增加。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锻炼。

2.整体入手、综合训练法。通过化整为零的训练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讲课技能,树立起了讲课的信心后,试讲的时间逐渐延长,试讲的内容逐渐扩大和加深。这时候就从整体入手,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备课、上课和说课。通过微格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模拟、讲评等教学实践、综合提高教学技能。如:在学习了“口语交际教学”一章后,指导选择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自行设计教学过程,进行充分备课后,写出教案和说课稿。然后在小组说课和讲课交流。在说课中不仅说出自己是怎样分析、设计的。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设计。经过小组充分讨论后,修改教学设计,分成小组到微格教室试讲。试讲完后,组内相互评议,填写《评课意见表》,并选出最优案例,供全班交流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全班学生的试讲情况。

结语:新的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当然这个方法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在随后的研究中还需要不断的构建。

[本文系潍坊学院教研立项资助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院政字[2007] 140号)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辛涛:《对转型期“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状的思考》,《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2]商晶:《小学语文教学论课改初探》,《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第8篇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符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渊源流传。从先秦时期以来,汉语的发展就日趋完善,汉语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出现了“网络语”、“洋泾浜”等新名词。近年来,语言优化的有效研究已受到幼儿教师、小学教师的关注。在初中阶段,如何让学生使用规范优质的母语,也十分重要。我认为运用品味语言是一项心、智、情全方位投入的享受性的过程。我确定做这次课题研究,意在解决一些“语言劣化”的现象,让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为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献上一点绵薄之力。本次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全面地认识初中学生使用母语的现状,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合情合理的引导,让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母语的习惯,增强他们对母语的感情,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让他们懂得语言美的重要性,耳濡目染领悟母语的魅力。传承文明,健康成长。

(2)注重语言与生活、语文与生活、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让初中学生有一个更健康更自由更文质兼美的表达空间,提高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生活感悟能力。让初中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3)倡导自由快乐写作,强调写作是初中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淡化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命题――作文――批改――讲评”。针对新课标提出的写作的高度、角度、尺度,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的学科。《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应注意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语文课堂上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人格健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一味追求分数;课堂上,学生只是听与记的机器;综合性活动形同虚设;学生怕写作等。我认为学习语言离不开“说”,也离不开“写”。写作应是初中学生必备的一种沟通方式,一种交流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礼仪。一个人的语言表达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会折射出他内在的思想风尚。因此,让初中学生的语言得以优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文明有礼,合情合理。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认识初中学生在使用母语中存在哪些劣化现象,并分析其中原因,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案例和教学实践,从而找寻一些能让学生语言优化的有效性途径。

(1)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沟通,收集一些初中学生“语言劣化”的事例,并分析原因(包括来自外部传媒和教师内部的)。

(2)以开展综合性活动和语文作文教学案例为主要载体,创设平等快乐的语言表达空间,为初中学生营造出健康向上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接触更多的文质兼美的语言,接受熏陶,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树立积极的人文观。

(3)在实际教学中,把听、说、读、写、改、议有机结合起来。以写作为切入点,加强阅读积累,养成批改与议论的习惯,把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4)撰写教学心得及学术论文,总结出一系列的优化语言的有效途径,构建能运用于实际教学的技巧与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日常教学法和经验总结法,同时还适当运用一些文献研究法、调查比较法和个案分析法。

(1)日常教学法:将研究带进日常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留心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报刊、著作等多种渠道,了解相关的研究现状,吸取和借鉴先进的理念,确定研究的正确方向,增强研究的理论性。

(3)调查比较法:采用谈话、问卷、测评等形式,定期进行调查,了解初中学生已有的语言表达情况。指定个别班级为实验班,将研究前后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研究提供真实的材料和动态成果。

(4)个案分析法:关注个别初中学生,理解其语言运用的习惯,并作为典型例子进行剖析,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从而有效地调控课题研究的进程。

(5)经验总结法:留心收集材料,对其进行归纳、概括,不断总结、反思研究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研究方案,从而科学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个人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更为清楚的工作蓝图。我初步确定本次个人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大致分成筹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这三大阶段:

筹备阶段:(2013年6月――8月)

(1)选题。对课题进行界定,对课题研究的背景进行分析,对初中学生的日常用语和写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2)查阅、收集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认识本次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现状,并了解其发展趋势。弄清本次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明确本次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意义。预设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

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

(1)确定本次课题研究的个别班级和典型学生。深入班级与学生交流,留心学生的日常口语使用和书面语运用的具体情况。收集研究材料,并及时整理、分析、小结。

(2)积极整理课题研究的材料,并认真撰写工作小结,形成一些总结性的经验,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让实践去检验经验。

(3)邀请专家教师会诊,完善预设的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总结阶段:(2014年3月――6月)

(1)分类整理相关的课题研究材料,并对比分析课题研究的材料和初中学生研究前后的变化情况。

(2)在听取专家教师意见的基础之上,用心完善相关的教育教学案例,认真撰写相关的工作总结、教学论文和课题研究的总结性报告。

(3)让课题研究的经验成果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和一定的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是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记录,其成果形式预设有两种类型,一是在教学生活中表现出的无形力量,如学生的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良好改变。二是在课题研究前后收集、撰写的有形材料。

(1)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和汉语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质兼美的母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学生与教师更平等,更亲近了,语文教学的过程将是教师与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

(2)设计调查问卷,并整理收集、分析研究,掌握初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及阅读写作的动态。

第9篇

关键词:职高 语文教学 工具性

现在几乎所有的职业高中都要涉及语文课,国家教育部也先后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职业高中必须开设语文课程,提高广大职业高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职业高中以专业课为主的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尴尬地位。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一下占职业高中学生绝大多数的就业类学生(以下统称中职学生)的语文教学问题,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借鉴。

一、结合语文的工具性本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语文教学计划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的目的最终还是运用。语文教学强调的听、说、读、写,即实际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对于要与社会紧密接轨的中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可能就决定着工作岗位的有无,决定着工资的高低,决定着是否会被用工单位赏识等等。所以,中职学生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就显得更加突出。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呢?这点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职业高中的老师大多受的是应试教育,所以课堂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仍在上演,许多语文教师太强调语文课的知识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了大批中职学生的厌学甚至辍学。

一般来说,中职类学生中考语文成绩要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差一些,有的甚至要差很多,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初中的语文课,所以我们每一个从事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都该好好反思一下:如何看待我们的语文课,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语文课,真正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我觉得,每一个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都很有必要做一下调查,了解学生语文素质状况。然后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先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开始,然后再逐渐过渡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让语文课程真正地走进每一名学生的心中。

二、好的教材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认真选择适用于教师、适用于学生的语文教材

现在的职业高中,对于要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面对五花八门的各种教材,我们各位语文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选择既适于教师教学,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社会接轨程度较高的版本,正如前文所说“好的教材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

我们学校早在2003年,英语课就改为了专业英语,各个专业所开的英语课都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语文老师也曾萌生过针对专业去选语文课本,但发现语文科目具有共通性,针对专业选择课本太不现实了。但这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探索是没有白费的。经其他学校推荐,我们选用了一套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编的一套语文教材,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新气象,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改革。

当然选择教材要针对本校实际,我校一直在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我们就感觉很适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的章节内容符合我校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质,并且和社会接轨程度较高,例如:应用文部分的《劳动合同》就很好地结合了职业高中的实际,并编排了很多典型案例,学生们学得都很认真,学完后也表示很有用、很好。

三、协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文字的写作能力等

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这一点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相对要比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师做的好一点,因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并不是很强调知识性,所以教师课上可以为学生多留些时间,可以结合教学进度安排一些“辩论”“演讲”“招聘”“应聘”甚至“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用多种形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法制教育

当前社会上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势,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法律的无知进而无畏。要减少青少年犯罪情况的出现,就得对他们加强法制教育。但实践证明,传统的说教式法制教育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利用学校的育人平台,将法制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经实验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鉴推广。本文拟简要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自从党的召开以来,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已经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学校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是保持一致的。因此,为了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制教育逐渐渗透入学校,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少年儿童,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接受一定的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养成遵法守法的好习惯。又由于他们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处于心理和生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就决定了他们接受法制教育的必然性,因为此时的他们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只有接受了正确的引导,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好少年,才能为他们走向成功找准正确的方向。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小学语文不但具有教授读书认字的功能,也兼有部分法律教育的功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深度挖掘课本内容来渗透,也可以通过作文课,同时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堂实践活动来展开。多途径、多方面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既能够在巩固语文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和视野,还能让同学们体会到法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得到学科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双重收获。

(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可支配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但是孩子的数量却越来越少,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溺爱现象,许多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分百满足,导致他们一旦接受了外界的不良因素,很快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再加上父母和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当,许多孩子最后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面临这些状况,小学语文教学就应当担负起人文教育的重任,不能仅仅为了学习汉字和句子而学习语文,而是要深刻的挖掘语文课门的内容,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中的法制教育内容联系起来,起到既学习知识又学习做人的作用,从而真正将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内容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典型案例。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其中有一句话说“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这里为什么能够成为鸟的天堂呢?然后让学生自由的熟读课文,之后学生就会明白,之所以是鸟的天堂就是因为当地的农民不让人们去捉鸟儿们。接着,教师可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学生普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从而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她们不但学会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里的生字生词,还学会了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做的。进而还可以呼吁学生们一起思考“爱鸟护鸟”的宣传语,进一步加深这一法律常识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

(二)通过作文教学活动进行渗透

在小学教育中,作文课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们回忆生活中做过或遇到过的点点滴滴的事情,教师再以这些事情为案例进行普及法律知识。例如:为了教授尊老爱幼、赡养父母的法律常识,教师要求学生们写家里长辈的作文。首先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去思考你想写家里的哪位长辈,她/他曾经做了什么事让你最感动或者印象深刻,想想她/他为什么会为你这样做?然后教师先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我们要不要回应长辈对我们的爱?应该如何回应?最后在拓展至法律的角度讲解孝顺长辈、赡养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这样简单的一节作文课,不仅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感受到了家里长辈对自己的爱,从而更加孝顺长辈、尊敬长辈,另外还能让他们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通过感性认识、理性总结再到法律常识的结合,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孝敬和感恩长辈的意义,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写日记,这是很好的习惯。通过写日记,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日记,教师能够洞悉学生心理内部的真正想法,同时,通过对日记的批阅,还能及早的发现学生日常行为中的缺点,再通过面对面的聊天和指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对他们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学生日记里记录都是每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这些事中必然有一些是能够和法律案例挂钩的,因此,教师在规范学生行为,沟通心里想法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生活中的这些案例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加法律知识。

(三)以语文活动为载体进行渗透

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汉字、词语、句型都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和别人进行沟通。因此,在学习之外,教师也要积极开展语文活动并通过这些语文活动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例如我们在学校经常举行的班级讲故事活动。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讲故事活动,教师先让同学们自由的收集材料,然后由学生们将她们的收集的材料讲述给大家听,接着就由其他的孩子们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来总结和评分。通过大家讲述的故事,学生们自己就可以从中了解到守信用的利弊,继而得出要做一个守信用的孩子的重要性。最后教师把诚信和法律知识相联系,告诉同学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以后进入社会要做到的,从而强化了诚信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仅是普及学生法律常识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渗透法制教育的目标,继而重新整合教材,深刻挖掘课本知识内容,通过作文教学和日记以及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法制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第11篇

有了好的文学作品作为教材例子,就必然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途径。其实,进入21世纪后才得以重提的文学教育就是一条自古以来一直备受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推崇的有效途径。心理学也认为,体现美的事物,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相应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看到美的事物,思想上就会产生许多联想、想象,引起心理上的愉悦。这就是人们的审美能力。课标吸收了近年来语文教育讨论的积极成果,是体现语文教育新思想、新理念的基本准绳。在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关注到长期以来削弱文学教育带来的缺憾,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

基于此,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用的诗文写人记事绘声绘色,写景状物栩栩如生,往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中,人教版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60%以上,用于高一年级的语文“实验课本”增加了古文背诵篇目,高二课本重点是中外名著,还增加了萨特的戏剧。正因为新教材选编了占课文总数的60%以上的文言文和大量的我国现当代及外国优秀作品和文化著作,使得它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闪烁着人类文化的灵光。

语文教学中,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养成正确的审美能力,这是由其自身特殊地位决定的,其他学科教育均无法替代。这也就是作为母语教育必须实现的语文审美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能欣赏和创造文学作品,就能欣赏和创造一般的语文美。因此,就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语文审美能力就其典型形态来说,主要是文学审美能力。关于这个特殊目的,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已作了明确表述:通过高中阶段的语文审美教育,应该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而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量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上乘之作,所以它们也就成了我们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源泉。当然,从语文审美教育的教学实际来看,笔者倾向于把包括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造能力在内的文学审美能力,作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整体目标,以此来实现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特殊目的。

所谓文学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者凭借审美感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众所周知,一个人只要具有审美感受能力,就能感知审美对象的外部形态及属性,感知形象所蕴涵的意义,还能体验、生发出审美对象的情感意义和象征意义。与其他艺术形态相比,文学是综合性的语言艺术。因此,阅读者只有在读懂作品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想象、联想,才能把作者语言符号所描绘的文学意象了解,也才能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因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务必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审美感觉。具体来说,至少包括以下主要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

从孔夫子开始,我国语文教育就极为重视诗教,所谓“诗言志,歌咏言”。所以,吟咏朗读是提高学生文学审美感受力的传统方法。其要义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本中文学作品声音、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逼、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实现作家、作品和读者三维循环的阅读、写作和审美教学目的。中华民族的语言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入其境、体其味、动其情,受感染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体验时写了如下文字:“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概,大有低徊往复,依依不舍之意。”

而叶圣陶先生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正如两位大家所言,中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自我吟诵能力之前,自身可以范读。如笔者在教高一新教材中的《滕王阁序》时,曾刻意突出骈体散文的节奏和旋律及其对偶的特点,进行富有艺术性、音乐性的范读,传达出作者情绪的变化以及对自我身世的感慨,力求使学生受到“四美”(诗意美、形式美、绘画美、音乐美)的感染,深刻体会到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高尚情怀。

二、培养文学审美的通感

通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指一种修辞方法,也就是个体审美活动中各种感觉的挪移,交互为用。如高中语文教材中常提到的典型案例即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通感的大量运用,由视、听形象转为嗅觉、味觉体验,达到审美的通感,可以使人在审美通感中通过局部感知,把握整体,从虚中见实,实中见虚,强化审美感受,增强审美效果。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少文学作品,如《老残游记》(节选)、《荷塘月色》都有绝妙的通感描写。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审美对象,通过有意识的审美定向诱导,使受教育者深入体会其中奥妙,使他们的文学审美通感能力得到应有的培养。

三、培养文学审美感情力

笔者认为,正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地位的原因,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书中所选的某一作品,其题材来源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创作冲动推动下创作作品的。此外,该作品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个人情感以及社会心理都是要让学生有所了解的。只有真正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才能更容易和作品表现的情感沟通,产生共鸣。

其实,高中教材所选的文学名篇除了大量表现人的优美情趣、高尚情操的作品外,还有许多比较冷峻、以再现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品,如鲁迅的《祝福》和《阿Q正传》等。在这些作品流露出来的哀愤情感中,我们不是可以认识到祥林嫂的人生之可悲,和拥有“精神胜利法”的阿Q精神之可笑与可怜吗?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3-01

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每个大学生在学校中文学素养的最后提升阶段,同时也是最后的受教育阶段,如果学生毕业后没有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氛围,那么大学语文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将先在本文中说明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从现状中查找出大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1、语文学习的传承

语文是中国每个学生都会从小学习的传统课程,九年义务教育加上三年高中教育,使得中国学生对于语文的系统知识都有着极为熟练的掌握。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就在于语文学习的传承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们的文学素养,使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可以有实践应用的机会。

2、国学教育的缺失

目前,国学教育缺失的情况十分严重,大学语文的教学慢慢肩负起了传播国学的职能,优势很明显,大学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将国学文化带到各个行业和各种岗位,传播的范围会更加广泛,文化的渗透会更加深邃。

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

一般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在忙于英语过级和各种从业资格证件的考取,而大学语文虽然是大学必修课,却没有可以明文规定的科目合格条件和相关规范,这对学生而言显然没有什么来自学校方面的约束力,学生忙于其他更加具有“强制性质”的科目学习,自然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2、教师授课形式单一乏味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当中,教师的授课形式基本没有变更。由于这门学科不受重视,所以大学语文教师没有教学热情,也就没有授课形式多样化的动力,自然就会单一乏味,整个课堂最后变得死气沉沉,毫无学习效率可言。

3、学校方面的不重视

现在许多大学都把精力都放在了热门学科上面,为的是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经济收入,所以对大学语文的教育不够重视,但是这样做却恰恰忽略了大学本身的基础教育职能,没有了朴素的教学精神,这也是目前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激发学生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

针对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的问题,学校与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放开思路,用各种合理的办法激发学生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可以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文学大赛,相关奖项的设置与学分、绩点等挂钩,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还可以创建大型的文学社,文学社不隶属于任何学校方面的组织机构,而是独立运行,让社员在文学方面畅所欲言,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文学能力,不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枯燥的定式,而是一种享受快乐的文学创造过程。

2、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针对教师授课形式单一乏味的问题,大学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的代入感,教师可以设定符合年轻人思维的文学语境,让学生自主地进入到文学美的情景中来,不再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另外,教师可以寻找机会变更教学形式,例如优秀影片的播放,文学书籍的共同阅读,课堂上对典型人物的畅所欲言,这些都是目前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授课形式与内容。

3、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习氛围的构建,学校领导层不重视,所以整个学校的文学学习氛围都不浓厚,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必须转变看法,认识到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使大学语文教师有传承中华文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学校可以在所有的教学图书楼刻印各种文学标语,把大学语文课程放到与专业课同等的高度对待,对文学素养高的学生有更加明显的学校政策倾斜,让学生对文学的认识更加深刻具体。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把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体现出来,使之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就成为了大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难点。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核心就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其他课程相比,大学语文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始终不受重视,甚至任职的大学语文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非专业出身的兼职教师,其中有些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水平都值得怀疑,可见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多紧迫。学校方面应该有明确的语文教师录取资格方面的规章制度,设置严格的教师从业资格水平测试,招聘更多的全职语文教师,而不是兼职的非专业教师,另外,学校还应该组织语文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教学素养培训。

5、优化教学制度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制度的重点优化。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沿袭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制度,课堂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都缺少理性的思考,没有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有的严谨性。所以,教学制度的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流程各个环节的完善上,在制度中设置合理的备课、上课和检测体系,让教师明白该完成的具体教学任务,这样做既可以在方向上给予大学教师指引,同时也会在制度上形成一种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 平.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中外企业家,2015,14:171-172.

[2] 常 瑜.关于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7: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