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16:1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课外读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我发现学生对科学方面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收集、阅读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学习了《巨人的花园》后,让学生收集许多中外有名的童话故事。教师还可以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后,我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将相和》的教学,我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这样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氛围的重要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学语文之友》,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教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也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后感等。
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可见,课外阅读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有极大的影响。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我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鲁宾逊漂流记》《绿野仙踪》,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另外,学生因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所以推荐读物时还要注意个性差异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我班何海洋喜欢军事方面的知识,我就向他推荐《军事天地》等课外书籍;简韫文比较喜欢漫画,我就向她推荐《动漫世界》、《世界儿童漫天下》等课外读物。
三、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应对学生进行具体阅读方法指导。如: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读书方法;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帮学生养成阅读后及时交流、讨论的习惯;教会学生读时写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写读书笔记,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的好方法。读书笔记从形式上可分为摘录好词好句、编写提纲和写读后感几种。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选择一些章节进行精读,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时,不妨将它们吟咏、背诵下来。读后及时把自己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长期坚持,必能做到读有所得。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如果缺少教师的检查和监督,有时候很容易虎头蛇尾,所以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做好课外阅读的检查与评价。教师要经常采取谈话、检查读书笔记等方式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可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做到资源共享。二是围绕课外阅读开展多种活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不能死板,要经常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如举行讲故事比赛、古诗儿歌朗诵会、智力问答、成语接龙等,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三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五、阅读展示
一池清水,只要击拍,就会产生阵阵涟漪,孩子的课外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我们把定期组织各项平实而丰富的活动作为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激活点”,让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我们可以开展读书笔记展评、进行阅读交流、组织各种竞赛、举行多项表演或游戏。这样一来,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了孩子的内心原动力,使孩子深深感受到课外书的用处真多。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激趣、指导、展示”,课外阅读指导三部曲让孩子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跨进了书香世界,爱上了课外书,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关键词:兴趣;习惯;能力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指导小学生写好课外阅读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老师们平常说的“一支笔,一本薄”,那么他们将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益处。
学生写课外阅读笔记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主要靠教师来培养。如,为学生上好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为学生设计一本阅读笔记本,为学生批阅、讲评读书笔记等。教师要把指导小学生写好课外阅读笔记列入语文课的教学计划。
怎样指导小学生写好阅读笔记呢?
一、给学生一定的模式,懂得写好阅读笔记最基本的方法
学生的阅读笔记水平,是随着认识和分析能力的发展,以及写作技能的提高而逐步提高的,学生学写课外阅读笔记,有一个从扶到半扶到放的过程。
开始,可以从课外阅读的最基本要求做起,一项一项地指导,从单项笔记开始,逐步发展成多项笔记,最后形成一定的模式。例如,我在学生刚开始学写课外阅读笔记时,只要求学生摘录在课外阅读中学会的生字和词语,名曰“采蜜薄”。然后逐项增加:摘录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学学读后感,最后,形成一种比较适合小学生随读随记的表式课外阅读笔记:
这种读书笔记模式是根据识字、阅读、写作的要求来设计的,三至五年级的小学生都可以使用,只要持之以恒,会使小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指导学生对课外书进行逻辑分析
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懂得最基本的方法之后,可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要求二年级学生着重整理词语和好句,写出简单的心得体会。四、五、六年级的学生,独立地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的能力显著地提高了,教师可以指定某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地去研究,如要求学生归纳各节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想。文章体裁不同,内容也可以各有侧重。如故事、小说、传记等要求学生分节写出人物、内容、感想。古诗能懂后,要求译成白话文,寓言要求他们能弄清寓意,写心得体会。例如,有一位老师指导学生读《》一书,要求学生就主要人物的思想发展列出阅读提纲,把英雄的主要事迹写下来,说说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学生在准备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举行故事讨论会,每人都谈自己的感受,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三、认真检查,定期批阅、讲评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笔记的质量,教师还要经常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一学期做几次批阅、讲评。
为了督促学生经常阅读课外书并认真写好阅读笔记,我设计了一种课外阅读登记卡:
这种课外阅读登记卡一人一张,一学期检查几次,学期结束总检查,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和学写阅读笔记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要定期全面批阅或不定期地抽阅,发现写得认真的,要结合讲评给予表扬,有问题的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 写作;小学生;作文教学;阅读
俗话说:巧妇无米难成炊,小学生的习作同样,没有“米”哪成文?事因小学生缺乏生活经历,正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说到的“只看见高墙下四角的天空”,更不要说领会悲欢离合的生活情景。在这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创造写作素材?该如何在阅读中指导写作,在写作中发展阅读呢?
一、课内注重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其实,读与写是语文整体能力在不同方面的体现,而读写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习作训练方法。阅读是基础,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一个不是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那么,该如何落实读写结合呢?如何在读中促写呢?
我认为,在阅读课中,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课教学,要杜绝繁锁的讲解、分析,取而代之的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学会揣摩,学会感悟,从积累语言过渡到运用语言。在教学课文时,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感受文章的意境;通过品读课文中优美的片段,感悟其中的情感;找出各种修辞手法,体会句子奥妙。领悟了这些以后,再让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学生从课文中优美的片断中学会如何描述,在阅读中促进了写作。
教材中有很多值得仿写的课文,只要你精心引导学生,你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让学生把自己读完后的收获、感悟、启发写下来时,虽然是简短的几句话,但这却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二、课外加大阅读量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比如,每天我都会安排时间来让学生阅读各种课外读物。阅读完后,我会让学生把在阅读中所遇到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然后,我们师生一起讨论,一起把问题解决,让学生把自己的看法与情感表达出来,从而真正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道理。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吸取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对人对事的道理。
三、引导学生挖掘、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的素材靠的是生活中的体验,生活中的积累。要善于采掘作文之“米”就要求我们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1.用多读的方式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人们,积累书本中的材料就是靠多读,多背书面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多读优秀作文摘抄积累,学习别人写作的选材与立意,层次与段落,详写与略写,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写作技巧。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
2.做好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做读书笔记虽然耗费时间长,可他好处颇多:勤做读书笔记可以积累语言,为今后的写作铺垫,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勤做读书笔记可以深入领会文中内容,进一步与文本对话,与作家对话;勤做读书笔记可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记忆;勤做读书笔记,可以把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日后“温故而知新”。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呢?本学年,我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来记录书中的点点滴滴,可以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可以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后的心得以“读后感”的形式写下来;可以把文章的写作顺序,表达方法等描述出来,以便为日后写作提供参考。要是所读的书是自己所拥有的话,可以在书中做上旁注,哪怕只是字、词的读音、意思都行,贵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从大语文教育观看来,语文教育是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和感悟三个方面构成的。
2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表现形态
2.1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表现
(1)从众心理
中年级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尤为强烈。如果有一些书被大家喜爱便能迅速形成风潮,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2)诱因心理
中年级的小学生学习语文最大的难题之一便是写作文。有很多同学的书架上都有《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作文指导书。导致作文(诱因)――看书(结果)的恶性循环。
(3)被迫心理
有一些家长由于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不充分考虑孩子的现状,盲目强制性的让孩子大量的读书。教师也要求学生读书要做读书笔记,写心得。
(4)猎奇心理
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出于兴趣,读物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体验。他们有的读到了有趣的人和事,有的获得了新鲜感,有的在读完后有成就感、满足感。
2.2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行为表现
(1)家庭环境因素。从学生的家庭环境来看,这些家庭家长学历偏低,居住环境、经济条件差,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习惯,没有浓厚的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造成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2)家长盲目指导。由于家长文化的局限性,不明确阅读哪类书籍对孩子有益,只是盲目购买教辅资料逼着孩子阅读,认为这就是课外阅读,歪曲“阅读”一词的深刻内涵。(3)应付阅读作业。除了以上两个客观因素外,与教师的阅读指导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4)理解能力低下。课外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分析理解能力普遍差。(5)目标取向浅近。美国心理学家克龙?巴齐指出:“学生的任何行为型的形成,在客观方面乃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差异于常态的则需要追溯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否适当。”(6)教学方法单一。语文课的阅读本来可以从不同视角对课内课外材料进行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重新组合配置,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
3 造成课外阅读现状的原因分析
3.1来自于学校语文教育的弊端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肢解,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以考查抽象分析能力为主的阅读测试,影响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
3.2电视等媒体的冲击
以电视为主的现代信息媒体以其传播信息的形象性、生动性、快捷性和丰富性,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获取愉悦的主要途径,这使得人人用于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电视媒体对儿童的文本阅读也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3.3纯功利的阅读观挫伤了学生阅读积极性
一些教师把学生的阅读目的指向好词好句的积累,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总是与词语的摘抄与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摘抄词句和读后感的心理压力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4教学方法的单一,缺少科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上还是习惯于以讲代读,或者满堂讲或者满堂问,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4 实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1培养兴趣,让学生乐读。
1、课文引伸。课外阅读正是符合了“教学与活动的统一”这一教学策略。2、榜样引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3、活动激情。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4、巧设悬念。故事人人都爱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
4.2授以方法,让学生会读。
1、选读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书多了,还要选文质兼美的书读。2、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3、略读法。我们还应教给学生略读法。以培养其迅速“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4、读书笔记法。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写读书笔记是个好办法。
4.3拓宽渠道,让学生多读。
(1)班级阅读指导――开辟图书角。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2)学校阅读指导――建好图书馆。学校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调集人力、物力加强和完善自己的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尽可能购置配备较多的图书资料品种。(3)家庭阅读指导――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向学生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学校的阅读规划,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4)课堂阅读指导――课外延伸,拓展视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重要策略。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找到并正确运用了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的方法,小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想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让阅读有自己的位置
让阅读课进入课堂并坚持做到五个“每”即:每周安排一课时作为阅读课;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读书剪贴本或读书笔记本;每天在家读半小时以上书报;为每个孩子建一份阅读档案,随时记录孩子的读书情况;每学期参与班级“小书虫”奖的评定。使孩子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读书成为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三、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就能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林语堂在谈读书说道:“读书须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这可作为我们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面镜子。
1.培养查阅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以认识、理解的字、词、句及查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如有辅助资料应尽量参照、查阅、以加强理解。
2.培养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培养做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4.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
5.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交流可以使模糊的问题清晰,可以触发出新思想的火花,交流心得可以领悟整体、体味局部,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6.倡导亲子阅读
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成就感
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内容可以是我喜欢的作品、人物、格言......然后让他们根据情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来演讲,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够阅读共享,大家都不甘落后,不仅丰富了课外阅读的内容,而且能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学生的说、读可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写作提高的作用。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演讲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实现多元化、开放性,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认真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就会意气风发、兴致勃勃地去进行课外阅读。并把“我读经典”或“名著读后感”优秀的文章推荐到校刊发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关键词:语文阅读;创设环境;科学安排;鼓励博览;展评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42-01
作为一名高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教育时阅读书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几点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环境,指导阅读。
要保证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必须得到各方面的积极配合,除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语文教师的认真指导外,还必须有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图书室不仅是供应图书的地方,也是学校的文化中心,是有效的开展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图书室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教学需要,提供优质、充足的图书,经常利用集会或学校“红领巾”广播室向学生推荐、介绍图书,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阅览室应经常保持整洁、宁静,洋溢着书香,吸引学生前去采集知识的花蜜。
班级设立图书角。在我校的小学高年级,差不多每个班都有一个简易的图书柜或图书桌。鼓励学生踊跃将自己读过的好书捐献给图书角,并向同学推介自己的图书以及读书后的心得。
二、科学安排,稳步进行。
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要在正常的教学中给它一席之地。在每一个学期的开学初,学校教导处在制定《教导计划》时就明确地提出了课外阅读的三个保证:即图书保证、指导保证、时间保证。
可以设想: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一个小学生平均每学期如能认真地读好和教材紧密相关的《综合阅读》以及教师推荐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那么,在整个小学阶段就能读30――50本书。如果再加上学生养成了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从各类报刊上吸取营养,这将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充实、拓展,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理想、道德、情操的培养,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三、推荐好书,鼓励博览。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曾对颜黎明说关于读书的方法:“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他的意思就是要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做到博览群书。因此,教师向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应是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互兼顾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状况、教学需要和语文素养,兼顾劳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其读书活动。
从以前的《教学大纲》到现行的《课程标准》,都把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分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两大类。对于必读书目,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表中安排的阅读时间,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于选读书目,语文教师则向学生提出要求,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读书效果。在向学生推荐图书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定期举办阅读交流会,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向同学推介自己喜欢的图书。
四、展评交流,提高水平。
1、展评读书笔记。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我们严格遵循杨再随教授所说的“凡读书,必动笔”的原则。要求学生在读书时,理清思路,进行圈、点、评、画、勾、勒,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评点图书内容,要求学生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从而发现新的意义,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得出更完备、更精细、更有说服力的结论,更要求每学期学生写读书笔记3――5篇,学期结束时,再由学校图书管理员收集并整理装订成册。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在每学期都能将学生的读书笔记装订成厚厚的两大本。
写读书笔记的要求,我们要不拘一格,可以摘抄佳词妙句,也可以摘抄精彩片断;可以写出读后感,也可以评点图书内容。例如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时,我们要求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摘抄佳词妙句和精彩片断,为作文积累材料;阅读名言、警句时,要求学生摘录、评注,以陶冶其情操;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求学生能说出人物性格、品质;能从某一方面评点人物,锻炼其分析能力等。总之,读书笔记形式要多样,切不可一刀切。对于好的读书笔记,我们还通过学校“红领巾”广播室进行广播,让同学们都来欣赏小作者的读书心得。
关键词 小学生 品读 经典 阅读 好书
冰心在《忆读书》一文中得出一句尤为经典的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那么,何为好书呢?在我看来,只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思想启发,给自己树立正确的观点的书即为好书。但是,中华民族历经了上下五千多年的岁月洗礼,流过了诗经铸造的历史,看过了汉赋铺排的世界,品尝了楚辞酿造的芬芳,听过了唐诗诵读的盛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好书实在太多了,要在有限的生命里读完所有的显然好书是不可能的。那我们就要在好书里寻找经典,寻找适合小学生读的经典读物,指导孩子学会品读经典。
一、去伪存真,熟读经典读物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经典的读物往往对人的思想有启示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也许是故事讲述,也许是人物传记,也许是诗歌欣赏,也许是论语教育。无论是哪一种,它以自身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以自身的魅力感染着人群,引导着人类。
少儿读物数量庞大却芜杂俱陈,真正有益于孩子身心成长并受到孩子追捧的优秀作品却不多。这不多的优秀作品,却是足够小学生们在六年里甚至是更长时间中去品读的。书不在多而在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熟读,反复读,读进心里,印入脑海。读到一定境界,便足以把一本厚的书读薄;当读到“更上一层楼”时,读出书中要领,便能把薄书读厚。为什么熟读的是唐诗,而不是其他杂谈野史呢。是因为唐诗经典?唐诗短小而精炼,富有音韵与节奏,短短的几十个字描绘出了祖国大好河山之雄壮,短短几十个字,对仗工整,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也有句话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一本经典的好书,理当一读再读。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出其中要义。
在品读少儿读物时,老师和家长应予以适当引导。培根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而止,有些书可以囫囵吞枣,少数则需咀嚼消化。小学生并不会辨别哪些书是浅尝而止,哪些书是应该咀嚼消化的。此时,作为教师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应该站出来,适时引导。
二、勤做笔记,养成良好习惯
读一本书,过一段时间后,我们总会忘记所记忆内容中的一些细节。只有经常复习才能加深印象。通过做读书笔记,可以使读者用最短的时间找到要复习的内容,既准确,又便于查检,集中精力复习,增强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在品读经典好书时,更应该重视勤做笔记的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用简练的文字,把阅读经典读物时的心得,体会,疑惑等一闪而过的想法记录下来。首先,我们要有做读书笔记的意识。有了这个意识,我们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阅读过程中才会注意对所读内容的思考,探究,从而记录下来。其次,做读书笔记,写自己的想法时,要在对所读内容融会贯通,有一定见解的情况下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有所思才有所得,这便是“品”。最后一点,做过笔记不要就此把它放下,每次翻阅此书时都应看看,对比现在与当时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改进,我们才能前进,获得成功。
在品读经典书籍时适当做些读书笔记,有助于加强小学生的记忆力,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激发创造性阅读。因此,我们要学会再品读中勤做笔记,养成良好习惯。
三、学以致用,在品读中思考,创造精彩人生
《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一味地去读书,而不知品,不去思考,不从书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这样读书,还不如不读。
在品读经典读物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学会思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看问题。就用大家耳熟能详的《猴子下山》的童话故事举例,故事中的小猴子在下山途中看见了桃子,便丢了手中的玉米去摘桃子。看见了西瓜就丢了桃子摘西瓜,到最后回家时却是什么也没有得到。看到这里时,不妨鼓励学生动脑筋思考下:如果自己是那只小猴子,该怎么做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却又不丢了手里的,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在教育孩子们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同时,巧妙地引经据典,教会孩子们怎么去处理问题,如何获得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小学生;语言积累;途径
中国分类号:G613.2
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训练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让学生有效的积累语言,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一、立足课堂,对学生进行积累训练
1、美读理解促积累
无意识的,欣赏性的一遍接着一遍地读,通过读,跟着语感和作者在一起,再把所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美读”。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在激情引入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荷花池的画面并说:“看到这一池的荷花,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就让我们把描写白荷花的这两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吧!”随机屏幕出示相关文字。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读,在熟读的基础上,优美的语句的积累便水到渠成。
2.表演感悟促积累
语文教学中的表演,是指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综合运用口头、肢体、情感等表达形式,形象地表现文中的人物形象或课文内容,从而积累语言。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我带领学生演一演“拨水”、“赶蝇子”、“掌握方向”。孩子兴趣盎然,有的弓着腰,双手合十放在齐腰处,左右拨动着,再现鱼儿“拨水”;有的干脆找来一段绳子当尾巴甩了起来,活化了牛的赶蝇子......通过表演,学生巩固语感,也自觉记下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将这些语言材料及时地储存到自己的语言库中。
3.作文训练是语言积累的实践活动
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比如课内仿写,扩写。教材中作品的表达方式,用词等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引导学生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如《荔枝》一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作为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可要求学生替作者续写――说出作者想说而没说出的话。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又积累了语言,提高了写作能力。再比如写日记。我让学生记录一天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事、物或景,当学生的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让学生写写感想、议论等。这样在不断的“作文”中,学生的语言会越来越丰富,语言积淀会越来越深厚。
二、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是课外阅读。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以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目前,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省编的《小学业生阅读文选》与教材配套,便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2)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要求他们订阅《中国少年报》、《少儿文摘》和《小学生优秀作文》外,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定期组织学生交换阅读。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4)通过读物推荐课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时还应注意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他们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引发他们的注意。”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要的动力。不管课外阅读多么重要,如果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一切都将是空谈。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积极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我经常以课文为依托,不失时机地推荐与文本的作者、文本的时代背景相关的课外读物,因为学生在课内学习后意犹未尽,适时地推荐与之相关的课外读物,无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了
2、指导学生方法,培养习惯
有了阅读兴趣后,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不能忽视。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品味思考他人写作方式及语言运用,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一般文章阅读的大致方式:整体粗读,初步了解内容,根据喜好再确定是否精读。对好的句段要精读,精读时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注,感受作者情感,体会作者用意。其次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俗语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积累语言的好办法。读书笔记的类型:一是摘抄优美词句和段落。学生对语言的自主积累,其主要包括:字的积累、词汇的积累、名言佳句的积累、经典名篇的积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归类摘抄。二是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3、搭建平台,深化语言积累。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我的做法是:1)每周星期二的语文活动课,便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等。2)举办读书笔记展览。对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学生,给予肯定。把好的读书笔记张贴在“阅读之窗”专栏上,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从而增强阅读兴趣。3)举行读物插图设计赛。鼓励学生设计插图或封面,并举行展览进行评比,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语言积累也得到了深化。
总之,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了,老师的教学也就更轻松了。
参考资料
[1] 栾德尚;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石――小学生语言积累的调查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1-11
课外阅读作为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教学从教到不教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一旦形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思想所带来的效应远远不是我们单纯的语文教学所能达到的。可见,课外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大语文教育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原因
我们应该现实地看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相当贫乏的,特别是农村小学生阅读现象更为严重。
1.不会读、不想读。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没有收获,也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其他的媒体几乎夺去了学生所有的课外学习时间。从而使本来就不足的课外书也往往积满了灰土。
2.没有时间读。教师、家长留给学生的作业过多所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负的同时,大量的习题,重复的练习,仍充塞了学生的空间。
3.没有书读。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十分缺乏;学校的图书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在数量而未在质量上进行图书配备,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家中没有藏书,或者没有合适的书。究其原因,一是市场上的课外书越来越贵,少则十元左右,多则上百元。如果要大量购买,农村学校根本就承受不起。许多家长也都表示,孩子喜欢的书往往因太贵而不得不放弃购买。二是许多学生家长,没有经验,在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绝大多数家长以买作文选为主,造成阅读面狭窄;或是盲目听从孩子的意见,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或是干脆放任自流,造成了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孩子的书桌上。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面对这些现象,学校、教师又该做些什么呢?
1.让学生有书读。我们学校因规模小,无正规的图书室、阅览室,图书质量参差不齐,我们便挑选较好的图书,利用图书箱的形式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每月更换一次,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图书供学生借阅。同时,利用家长会等机会,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针对有些家长不知道何种课外读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然后,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拥有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存放在图书角,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子女看更多的书。
2.让学生有兴趣读。小学生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1)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教师的阅读对学生起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令人陶醉,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以体现主导作用对于主体的唤醒,也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的人文意义。陶行知先生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阅读的爱。
转贴于
(2)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讲授《草船借箭》这课时,讲述一下《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并在课堂上讲一两个有关这本书上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选》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3)给予机会,展示阅读成果。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摘录名人名言,举办名人名言展,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自己的童话、故事;举行童话故事讲、续写比赛;给童话添上插图。每学期期末举行“我喜爱的一本课外书”介绍会。通过领略成功的喜悦以巩固学生的兴趣。
3.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同时,注重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既要交给恰当的读书方法,还要注重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身需求。
(1)结合平时课内阅读教学传授学习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
但由于以下原因我们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
1.现代传媒抢占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2.许多家庭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学生家庭藏书都很不足,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也不多。
3.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阅读认识观。不是积极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作业试卷。
4.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大多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
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校阅读特色,创建书香校园文化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营造读书氛围,让书香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学习应该与书香为伴,师生应该与经典为伍。学生在校园里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也都应该有文化的熏染。通过校园墙体的改造,在教学楼、办公室、教室、走廊等墙壁上进行精心的布置和修饰,以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1.1 打造墙体文化。致力打造校园墙体文化:(1)在教学楼走廊、楼梯墙上及连廊的石柱上统一装饰140余块题写有名人名言的条幅,内容主要是激励学生爱读书的、爱国、勤奋学习、树立理想、热爱科学等。(2)石桌文化——在校园景观区设立8张石桌,为学生提供另一个阅读场所。(3)艺术长廊——欣赏名家书画、张贴学生优秀习作书画等作品。(4)文学长廊——介绍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到现代文学中与课本有关的名著名作及文学家故事,引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5)学科长廊——介绍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知识,拓宽阅读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这样,使学生走进校园就能举目见人文,放眼品经典,在浓浓的书香气氛中感受文化的浸润。
1.2 建设班级"书香"文化。以班级为单位努力打造 "书香文化"班级,调动师生共同参与,兼顾共性与个性。我们要求每班教室的国旗、班训、信息栏等都有固定的位置,在保持全校整体共性的同时,各班师生共同设计出风格各异的墙体文化。
二、整合阅读资源,让书香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时间
2.1 开设语文阅读指导课,加强阅读指导。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老师们利用材料,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同时,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组织阅读公开课观摩教学,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法,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
2.2.加强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着力做好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丰富师生的阅读资源。安排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至二次,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提供不少于5本的必读书目。各班开展了"存二读百"活动,使班级每学期图书角存书都达到200多册。丰富的书源,为学生增加了精神食粮。
三、完善阅读体系,让书香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3.1 倡导教师带头阅读,实现师生共进。 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教师,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教师每人每年购置5本图书,订阅2份报刊(其中必有一份是教育杂志)。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举办"语文课外阅读讲座",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通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读书节等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有计划地开展古诗文考级活动,举办"读书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
【关键词】新课标;课外阅读;有效性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足见广泛阅读的益处。《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新课标》还要求小学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可见课外阅读,受到空前的重视。那么,作为学校、教师,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然而,课外书远不如电视剧、网络游戏那么让人迷恋,对大部分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来说还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如果没有兴趣,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义务甚至是一种负担,阅读时就会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难于有什么收效。所以,激发兴趣是引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的关键。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校积极营造书香氛围,在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学生作品;通道、围墙上设置宣传栏均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各班教室黑板上有每日一句、每周一诗等,教室布置围绕读书活动显示班级个性,使学校有“书香”“墨味”,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化底蕴的环境,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2.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学校、班级通过举行“故事会”、“演讲比赛”“小百家讲坛”“读书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将其阅读课外书籍所了解到的知识讲述给大家听;让学生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举行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展览给同学们看;开展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就要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
3.表彰评比,激发兴趣
定期组织多形式的阅读比赛,并给予学生适当的精神鼓励,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阅读之星”、“故事大王”“书香班级”等,表彰先进,树立典型,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创设条件,让学生有书读
学生有了读书的欲望后,学校、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大量书籍让学生有书可读。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发动,取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倡导每个学生每学期购买两本以上课外必读书籍,在家设立“书香小屋”,在班级建立了“图书交换站”,学校图书室也添置了大量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杂志,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建立了语文阅读室,供以读物。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语文阅读室的资源优势。语文教师根据学校藏书情况,根据课标要求,帮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为学生提供阅读信息,并作简要介绍,避免学生在选择课外书时出现一些不健康的书。实现了人人有书读,个个读好书,以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阅历等实际情况,独立阅读常常会遇到不少困难,这会给阅读带来负面的影响。学生只有知道了读什么书,掌握了读书方法,消除了阅读障碍,才能对课外阅读有兴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做到课内外的贯通融合,适时的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介绍安徒生童话让学生读。学习课文《鲁滨孙漂流记》,就让学生读笛福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学习课文《争吵》后,为学生推荐《爱的教育》;教《草船借箭》之前,引导学生去读诸葛亮或《三国演义》等有关书籍,了解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和诸葛亮其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积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方法。叶圣陶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的;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的;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能够综观大意的;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可谓道出了阅读的真谛,即阅读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比如对一些离我们的生活相对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文学作品,可以粗读、浏览、领略大概就可以了。对主要的文章,则要精读,要学会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加深印象和理解积累素材,可以采用摘录、批注、列提纲、做概要、评论及仿写等方法。根据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汇报,让孩子就书中的角色、情节、写法等内容为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其中的精华,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效果。
四、培养习惯,让学生读好书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更明确:“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使用不尽。
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
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孩子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学生每天晨读20分钟;在家里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些他喜欢的阅读材料,并引导每个学生每天课外阅读30——60分钟,让家长督促检查,使之成为习惯。这样可以放宽孩子阅读范围,自由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发挥阅读天性,从而爱上阅读。
2.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我们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孩子进行定期的个别指导。我们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适合小学生使用的读书笔记。学生把书中精彩的字、词、句、段、篇以及自己的感受体会记录在笔记上,以丰富写作素材,提高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教师每周进行检查,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
3.阅读时应多动脑,培养“心到、眼到、口到”的习惯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对读物多动脑分析、比较,进而去吟咏、体会。鲁迅先生主张读书要认真思考、观察。他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他还指出读书要先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结构,而后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宋代的朱熹说过:“读书应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4.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
阅读时碰上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意思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就会扫除阅读道路上的障碍,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学生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能够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教师、家长要适当地加以指导,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学生养成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贾谊语)。”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用毅力坚持一生读更多的书,就会从阅读中享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获取无穷无尽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调查时间:200×年×月
调查目的:
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0×年×月
调查内容: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调查单位: 吐鲁番市胜金乡汉回学校
调查人: 刘建飞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能迅速提高。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
1、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以及课外阅读知识的储备情况;
2、师生对学校开设语文课外阅读课的认识;
3、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4、语文课外阅读课课堂教学实施情况;
5、语文课外阅读课的作用。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籍以及读后所受到的启发和阅读评价等。问卷调查在吐鲁番市胜金乡中心小学进行,共发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达97.1%,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口头询问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三次师生座谈会。座谈会涉及到课外阅读的书籍、内容,还有课外阅读的目的、方法、作用以及教师对开展课外阅读的态度等,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师生座谈结果显示,课外阅读课程的建设进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学生的读书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以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催生出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
但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客观上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窘境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普遍陈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学中“题海战役”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不少学生无书可读,也没有时间读书。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部分教师也认为让学生读大量的书既浪费时间,而且“收效甚微”。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优秀作文。调查结果显示,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人手一册《优秀作文选》,拥有率高达98.2%。大量机械重复的背诵任务,使小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扼杀了他们广博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他们不再将读书当作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瓶颈”问题
2 、厌读。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家长认为“读书不如做题”。虽然老师也强调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家校联手,为学生推介中外优秀儿童读物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原有阅读教学中的诸多薄弱环节,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明显不平衡。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
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根据市教研室对课外阅读的总要求,以《课外美文》、《阅读大综合》、《小学阅读》(素质教育小丛书)、《小学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要求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故事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西游记》等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爱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二)明确要求,拓宽课外阅读的时空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定目标、选择读书、制订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基本上保证每天最少半小时阅读。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主要有读物的推荐选择、月度序目指导、运用工具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笔记指导等。具体地说,第一、二学段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句的摘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第三学段教给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讲故事、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指导学生写好读书感。从指导方法上来说,要“明确读的目标、掌握读的层次、指导读的方法、抓住读的时机、变换读的形式和完善读的检测”。
(三)以研促教,探索课外阅读教学创新模式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缘于疑,要培养学生自问、自读、自答、边读边思的质疑解难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然后按问题有针对性地“自读”文章的有关部分,以默读为主,最后以口或笔自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挑战自我、挑战同学、挑战教师)和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请教等)查阅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激发学生课前收集阅读材料,课后依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平道路。要“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解放,教师把花在多余分析、讨论、提问、机械练习上的时间省了下来,还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技能。如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预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技能,才能由过去传统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活化课程,充分发挥“小主人”作用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语文能力。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输出信息、运用知识,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几点建议
1、要创造性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全面提升语文素质。
2、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要把握“适度原则”,谨防因为课外阅读,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读书笔记的书写,要“轻形式,重实效”。学生可写、可摘、可画、可剪、可贴,千万不可因为“强调写”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