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8 10:2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级会计实务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大纲变化情况、题型及题量分析
(一)考试大纲变化情况
财政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印发**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日程安排的通知》会考[**]46号中规定,**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继续使用**年度考试大纲,即教材基本上没有变化。对于已经参加过**年度会计职称考试的考生,可以使用年考试用书进行复习,但需要注意新修订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暂行条例内容,待**年度考试用书出版后,及时将新教材的主要变化之处予以更正。
(二)题型
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年《初级会计实务》考试题型仍然是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0道题,每题1分,总分20分;多项选择题15道题,每题2分,总分30分;判断题道,每题1分,总分10分,答对得1分,答错倒扣0.5分。主观题包括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计算分析题有4道,每题5分,总分分;综合题共2道,总分20分。考试题型仍然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五种。
(三)题量
客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全部业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实务操作能力。从题型分值来看,单选题在五种考试题型中难度最小,考生能否在单选题中尽可能高地拿到分数是顺利通过考试的基础,而多选题是分值最高、难度最大的题型,同时也是考生能否通过考试的最大障碍。
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复习要点分析
(一)《初级会计实务》
根据已公布的**年度考试大纲,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内容仍为7章。初级会计实务内容不多,而且重点突出,每年的考试重分值的题目主要集中在第2~3章中。分析近三年考试试题,笔者将教材中的章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非常重要),第二章资产、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及第六章财务报表,这三章的考试分值一般占全书的70%左右;第二层次(重要),第一章总论、第三章负债和第七章成本核算;第三层次(比较重要),第四章所有者权益。教材中涉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六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是历年考试命题的重点,考生应重点掌握该部分内容。考生还应认真分析以前年度的考题,因为综合题部分一般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出现,而且都是与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相结合。如**年同时考到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具体项目的计算,题型都是先做日常业务,然后计算具体项目的金额,这较以前是个重要变化,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二)《经济法基础》
根据已公布的**年度考试大纲,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考试《经济法基础》教材内容仍为章。经济法基础分为税法和经济法(含会计法)两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经济法内容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八章,第二部分税法内容包括第三章至第七章。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2007年及年税法内容所占分数为70%左右,经济法知识所占分数为左右,这和以前相比是个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多,但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核,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流转税法律制度、所得税法律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一般都是主观题的考核内容。
三、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备考策略分析
(一)明确学习目的
参加会计职称考试目的就是要考试合格,要建立一种强有力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会通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态度决定一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而不是部分考生所考虑的只是尝试着去体验考试。
(二)讲究学习方法
建议考生积极参加培训辅导,或选择相关知名会计网校的网上课堂,或选择当地财政会计管理机构组织的面授,参加辅导的好处是能掌握重点、理解难点、熟悉答题技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关键是由于参加了考前培训,对一部份自制力不强的考生能起到约束作用。
[关键词] 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法;错误辨析;修正意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24
[中图分类号] F2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044- 02
辅助生产费用的代数分配法是许多大中专院校成本会计或其他相关教材所介绍的多种分配方法之一,并被这些教材称为最准确的分配方法。然而,笔者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教材介绍的所谓代数分配法在理论上是存在错误的,当然在实务中是否为最准确的分配方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1 相关教材的错误论述
下面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的“2016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初级会计资格《初级会计实务》”一书第260-261页(承第254页[例8-5]的案例资料)所介绍的代数分配法为例,分析其错误所在。现摘录该书对代数分配法阐述的相关内容如下:
[例8-5]假定甲工厂设有机修和供电两个辅助生产车间。2×12年5月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以前,机修车间发生费用1 200万元,按修理工时分配费用,提供修理工时500小时,其中,供电车间20小时,其他车间耗用工时如表8-4(该表介绍的系直接分配法,所以本文略)所示;供电车间发生费用2 400万元,按耗电度数分配费用,提供供电度数20万度,其中,机修车间耗用4万度,其他车间耗电度数如表8-4所示。该企业辅助生产的制造费用不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
5.代数分配法
代数分配法的特点是先根据解联立方程的原理,计算辅助生产劳务或产品的单位成本,然后根据各受益单位耗用的数量和单位成本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此方法有关费用的分配结果最正确,但在辅助生产车间较多的情况下,未知数也较多,计算起来比较复杂,因此,本方法适用于已经实现电算化的企业。
[例8-9] 承[例8-5],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如表8-9所示。假设X=每小时修理成本,Y=每万度电耗用成本,设立联立方程如下:
1 200+4Y=500X2 400+20X=20Y
解得:X=3.39,Y=123.39
根据表8-9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4 935 500
――供电车间 677 400
制造费用――第一车间 2 126 610
――第二车间 9 000 000
管理费用 3 822 500
销售费用 1 911 300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16 935 400
――供电车间 24 677 400
观察以上处理,不难发现问题:辅助生产车间月末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之和(41 612 800元)大于辅助生产车间平时归集的辅助生产费用之和(36 000 000元)。
2 对错误观点的辩析
对于上述问题,初级会计实务作者也认识到,作者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是由于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而相互转账引起的。但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最终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大于平时归集的辅助生产费用的现象,根源在于初级会计实务所列方程组有明显的错误:机修车间当月的总费用只考虑了平时归集的费用和供电车间分配进来的费用,而忽略了本车间分配出去的费用;同理,供电车间当月的总费用只考虑了平时归集的费用和机修车间分配进来的费用,而忽略本车间分配出去的费用。
何况,辅助生产车间期末还可能在产品、辅助生产车间所生产的成品也可能作为存货储存、辅助生产车间也许直接向其他企业提供劳务或者辅助生产车间自身还有可能接受本车间提供的服务。所以,辅助生产车间月末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之和不可能大于辅助生产车间平时归集的辅助生产费用之和。
3 对错误的修正意见
仍以上文例题给出的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机修车间的单位成本设为X,供电车间的单位成本设为Y。则从两个车间提供的服务量的角度计算的总成本分别是5 000 000X和200 000Y,而从费用的来源的角度归集的总成本分别为12 000 000+40 000 Y -200 000X和24 000 000+200 000X -40 000 Y。不难理解:(12 000 000+40 000 Y -200 000X)+(24 000 000+200 000X -40 000 Y)=36 000 000。当然,两种方法计算的总成本应当是相等的,据此建立以下方程组(为便于表述,将实务中所列方程组称为A,下面的称为B):
12 000 000+40 000Y-200 000X=5 000 000X24 000 000+200 000X-40 000Y=200 000Y
解得:X=3.096 8,Y=102.580 6(比交互分配法准确)
这里所指两种服务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均已把从对方分配的费用考虑了进去,已是理论上较准确的成本了。事实上,不论是方程组A还是B,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两个辅助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服务所发生的费用的问题,还并未触及辅助生产费用向外分配的问题。因此,通过上述联立方程的过程,实质就是两个辅助车间的交互分配费用的过程。对外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很难再去考虑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的相互分配,否则会造成辅助车间之间分配的无限循环。当然,此时应当如同交互分配法一样编制会计分录:
借: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4 103 224
――供电车间 619 360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619 360
――供电车间 4 103 224
这样交互分配后,机修车间的辅助生产成本为:
12 000 000+4 103 224-619 360=15 483 864元。供电车间的辅助生产成本为:24 000 000+619 360-4 103 224=20 516 136(元),两个辅助车间归集的生产成本为仍为36 000 000元。之后两个车间再如同交互分配法一样对外分配。
因为辅助生产车间是为其他部门服务的,辅助生产费用最终要全部分配到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其他受益对象(除辅助生产车间期末有在产品、辅助生产车间所生产的产成品作为存货储存、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向其他企业提供劳务等情况外),所以对外分配的单位成本要以各辅助车间当期归集的总成本和它们各自对外提供的劳务量进行计算。
总之,相关教材所介绍的代数分配法有其局限性,经过改进并和交互分配法相结合,才是科学可行的。
主要参考文献
一、明确中高职会计人才的岗位面向和培养目标
构建一体化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明确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中高职的就业领域和岗位面向。根据我们的调查,中职毕业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当地小微企业的基础会计工作,这里,当地更多的是指县级或更下面的基层区域,在这些地方的一些小微企业,他们需要一个懂会计基础知识的人员进行最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包括出纳、仓储、收银、记账甚至可能是文秘和统计等工作。而高职毕业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是省级或地级市区域内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需求是不仅能满足基础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有时也会有一些相关的管理工作需要他们来组织或完成,如成本计算与管理、筹融资工作或所需资料的准备、提供比较规范和完整的企业会计报告以及其它财务文件等。因此,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面向应该是为小微企业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提供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其职业提升的空间应该是在基础岗位工作几年后可提升至企业财务主管岗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岗位面向应为中小企业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也可拓展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或在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税务咨询、审计助理等工作。因此,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针对就业面向岗位和继续深造所需要的具备熟练完成出纳岗位工作、规范完成小微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能力,具有基本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知识和技能及对应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专业人才。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三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针对就业面向岗位,培养能熟练完成中小型企业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税务咨询等业务岗位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与企业管理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在这些岗位工作若干年取得经验和通过一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后,可提升至企业管理岗位从事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工作。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部分。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包括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出纳实务(可以分别珠算、点钞、小键盘以及票据业务等进行授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实务、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税费计算等;专业选修课应包括财经英语、财经应用文、经济法基础知识以及审计基础知识等。高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基础和财政金融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实务、成本计算与管理、财务管理实务、税收筹划、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审计实务、财务报表分析、小企业会计实务、经济法、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统计基础等课程。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会计专业课程,总体来说,在课程的设计上,中职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高职侧重于更深入的知识、技能以及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中职更多的要求掌握该如何做的问题,高职则要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具体到需要进行衔接的课程及其内容,主要是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上,其中又以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最为重要。在以上的课程体系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收实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需要解决衔接与配合的问题。下面分别论述:财务会计,不同的院校可能名称不同,如企业财务会计、会计实务、初级或中级财务会计等,其实就是财务会计的内容。结合中高职培养目标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中职掌握的内容应不超过初级会计资格考试所需范围就可以,高职掌握的内容不超过中级会计资格考试所需的要求即可。中职阶段掌握的内容可以满足小微企业进行基本会计核算和编制报表的需要;高职阶段的内容除对中职的内容加以深入以外,最主要的区别是涉及到金融资产业务的核算、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处理、减值准备业务的处理、长期负债业务的处理、所得税业务的处理等,以及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等,还涉及到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对会计准则的更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就是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好地对会计进行把握,以满足中小企业进行会计管理的需要,上升到管理层面。成本会计,中职的内容应该掌握在制造成本法下的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掌握;高职阶段除了要掌握制造成本法以外,还应该掌握成本差异分析、作业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从中职的成本核算层面上升到成本管理、控制和决策的层面。财务管理,中职阶段的内容侧重进行基本的计算和简单的分析;高职阶段除了计算的指标更多以外,还要体现指标之间系统性和分析的全面性。税收实务,中职侧重进行纳税计算,能处理企业日常发生的相对简单的涉税事项;而高职则更多从税收筹划的角度进行税务管理,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尽量为企业节税。会计电算化,中职要求对个别会计软件进行基本操作就可以;高职则要学会几种主要会计软件的操作,同时还要学会利用软件进行会计管理,即时提供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
四、实训体系的构建
中职实训体系中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出纳实务相关技能实训,二是会计核算基础技能的实训。为培养学生出纳实务技能,所需要的实训包括:点钞、小键盘输入、珠算、票据业务、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等相关方面技能,而会计基础核算技能最核心的是要掌握基础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全过程,也就是能完成从凭证取得或填制开始到会计报表编制完成的全过程业务处理,既包括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等不同账务处理程序的熟练掌握,也包括手工处理环境和计算机处理环境下的账务处理程序的熟练掌握,目的是让学生能全面掌握会计账务处理的程序和方法,以使其毕业后能独立应对小微企业会计工作的全过程。高职实训体系则是在中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进行相应岗位工作所需的会计综合业务处理技能、成本计算与管理技能、财务管理与决策的技能以及税收筹划的技能。会计综合业务处理技能要能完成相对复杂的会计处理业务和报表编制,实践中很多高职院校都设计了分岗位会计实训,就是在会计综合实训中,分设出纳、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主管等不同岗位,分别由不同的学生完成相应的工作,并能熟练地运用财务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进行操作;成本计算与管理实训在进行成本计算的基础上,侧重把相关的成本数据指标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为管理提供各种所需要的成本信息,如变动成本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成本的控制与分析技能等;财务管理实训则要求在完成指标计算的同时,能对指标进行分析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税收筹划实训则是从筹划的角度对企业所需交纳的各项税费进行综合规划与管理,做到企业在合法的前提下晚交税或少交税,为企业创造好的节税效益。另外,作为一名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对审计知识和技能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应该掌握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构成,不同审计组织的审计目的和方法的不同,以及审计与会计的区别与联系等。
五、职业技能证书的构建和考证安排
我国的会计证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注册会计师证书,另一类是会计资格证书,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两类证书都归属财政部管理,但分别适用于会计的不同领域,注册会计师证书是从事注册会计师业务所必须具备的,但注册会计师证书的考试内容和难度均不适合在读期间的中高职学生,特别是中职学生。而会计资格证书则是从事企业会计的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其中的初、中级证书考试与我们的中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比较匹配。从考试内容和难度来说,在中职学习阶段,目前可以参加的会计资格考试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而高职学习阶段,则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会计资格考试均可以参加,这是很多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老师会向学生推荐的技能证书考试,特别是从业资格考试。中级和高级会计资格考试由于有从业年限的要求无法参加。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对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学生来说,在会计职业技能证书的衔接上,中职阶段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取得初级会计资格证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为达到实现这个目标,在考证安排上,中职阶段的二年级下半年或三年级上半年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不论从时间上来讲还是从所学内容上来说都比较合理,因为三年级下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肯定没有时间准备这个考试,如此,在进入高职以后,快的话就可以在大一下学期(初级考试都是在每年5月份)取得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即使没有考出,也可以在大二下学期取得,也不影响部分学生继续读本科的时间安排,比一般的普高进入高职的学生要早至少一年的时间。一体化人才培养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不仅有中高职一体化的衔接问题,还有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高职处在两个衔接的中间一环,在招生中所占比例也最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最为迫切。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待中职、高职和本科的联合行动、共同研究,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更好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为他们的职业人生提供必要的专业技能储备。
作者:吴韵琴 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互联网+时代,教育逐渐从线下走向线上,传统教育机构、新兴互联网企业都在探索在线教育的最佳模式。精品开放课程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课程建设在未来的十三五规划中注重提升交互性、主打碎片化学习、课程知识点分解、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
二、当前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精品开放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但是课程建设需要优秀的教学团体和足够的资金才能顺利建设完成,部分学校领导重硬件建设,轻内涵建设,忽视课程的建设问题,从而也导致师资和资金投入不足。
(二)课程建设缺乏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全面深入融合
许多精品开放课程申报时只有申报书,没有建立专门的课程学习网站和平台,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达不到课程资源共享与应用的效果。
(三)课程内容陈旧,资源更新缓慢
随着通讯技术和教育技术快速发展,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课程资源对于处在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已经缺乏吸引力,过去长达40分钟以上的课堂视频已经显得冗长,学生更喜欢利用形式多样的微视频或者生动有趣的动画进行碎片化学习。
(四)学生参与度不高,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形同虚设
部分精品开放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缺乏教师和学生参与和互动。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上只有教师上传资源,却没有学生利用资源,或者只有学生在学习平台提出问题,却没有教师解答问题,课程网站和学习平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实务”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实践
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使传统教育领域的课程、教学、学习和评价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为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建设目标是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拥有一批内容质量较高、丰富多样、系统完整且充分开放共享教学资源的精品开放课程。该课程能满足凡具备会计基础及税法知识的高职院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学习会计理论知识、提升会计实务技能和职业资格考证训练等需要。
(一)课程平台建设
课程资源的创生、储存、传播和获取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网站或公共服务平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建设的关键前提是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课程平台是课程资源实现共享的载体。“财务会计实务”开放课程的建设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技术,开发能够支持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或学习,能实现在线考试、在线自测、在线互动交流、在线作业提交、在线视频学习等功能的“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和基于未来移动时代学习要求(个性化学习,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学习)的“手机移动微课堂学习平台”。详见表1。
通过“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和手机移动微课堂平台,能实现泛载、移动、个性化的技能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在线网络平台、移动手机微课堂平台能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教学实施,实现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财务会计实务”是学院和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圳德永信税务师事务所共同建设的重点课程,是广东省重点建设(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课程通过分析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与任职需求,在整合财务会计(院级精品课程)、初级会计师资格的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师资格的中级会计实务和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会计理论教学基础上,结合“网中网财会实训教学平台” “真账实训”形成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工作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财务会计实务”精品开放课程结合课程特点与需要主要建设如下资源:
1.基本资源建设。建设能系统、完整、科学反映财务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资源配置及利用、课程改革成果,有力支撑教学目标实现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教学活动必需的基本资源,资源类型上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和虚拟仿真类素材等。
2.拓展/创新资源建设。建设能反映会计基本技能特点,应用于各教学环节,支持教学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各类典型的反映当前“营改增”的真账案例、专题讲座、素材资源,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连接网中网财会实训教学平台)系统、作业提交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以及集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建设能够涵盖课程标准和会计职业所需各基本技能点的微课程视频资源。修订和上传一批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涵盖会计基本技能的真账资源。
(三)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高校精品_放课程的建设需要完备的保障措施。网络平台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及更新、信息收集,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的拓展和师资建设都需要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高校需要制定系列的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办法、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课程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在制度上保障各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在精品开放课建设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课程负责人、教师及有关人员、应给予一定教学工作量的减免和年度绩效考核上的加分鼓励、奖金分配支持奖励。对于精品开放课程教学团队,在晋升和聘岗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2.资金保障。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主要分为课程建设前期、建设中期和验收阶段。课程建设资金主要用于购买课程平台服务器、在线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移动手机微课堂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和后期网站维护费用等。高校应设立精品开放课程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实施;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项管理、绩效考评”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
3.技术保障。为保障精品开放课程的正常运行,提高课程网站的浏览速度,可以购置专用网络教学服务器,由网络中心专人负责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的运行维护、网络服务器系统维护和网络课程的安全管理,确保网络的畅通。
四、“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建设特色
(一)手机移动微课堂平台建设
随着数字化学习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非正式学习逐渐受到学生的青睐,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型学习方式――移动微学习已成为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不可逾越的内容。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建设在网络在线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了具有科技含量高、课堂内容短小精湛特点的手机移动微课堂。学生使用手机扫描课程二维码,即可登录手机移动微课堂平台进行课程内容碎片化、移动性的微课学习。移动微课堂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库,从而逐渐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二)产、教、学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依托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圳德永信税务师事务所进行产、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根据会计典型工作任务和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编制课程标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项目,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校企共建“德永信订单班”,共同制定会计校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计划、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共同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系列教材,包括会计基本职业技能实训、财务会计实务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等,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拍摄企业会计实操微课,为课程教学团队提供师资培训。
(三)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有特色,实用性好,访问量高
“财务会计实务”精品开放课程学习平台,课程网页特色鲜明,网站内容丰富实用,有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授课计划、实训项目大纲、实训项目指导书、教学视频、课后练习等基本资源,还有企业会计案例、专业素材库、会计实操微课,会计实操模拟动画、会计考证历年真题与习题、网中网实训、最新的企业准则和财税资讯,以及专业网站链接等网络教学拓展和创新资源全部实现网络共享,学生可以随时登陆在线阅读或者下载资料。此外,n程学习网站还设置了在线自测平台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在线自测提供章节测试和综合测试,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自测平台及时测试知识的掌握程度。交流活动平台包括投票、话题和讨论模块,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课后互动交流平台。
五、结语
高职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需要高校领导的重视和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先进的课程教学团队和教学理念作为前驱,专业的课程网站开发人员作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打造成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和教师创造性教学辅助平台。
参考文献:
[1]杨久红,王小增.互联网e时代背景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研究――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2]邰志艳.“互联网+”背景下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
[3]梁飞媛.关于《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1,(18).
作者简介:
高级会计师考试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历了7年。2010年是考试的改革之年,无论考试思路还是考试大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就这些变化以及应采取的应对策略谈谈看法。
一、考试思路新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跻身于世界500强之列。与之相适应,中国传统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急需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要求。高级会计师是企业(单位)的高级理财人员,他们通常以总会计师、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官等身份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价值管理、风险控制承担重要职责。为了调整高级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今年《高级会计实务》考试的思路发生了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高”:高级财务会计人员应具备战略规划能力,从公司全局和长远发展思考问题,制定公司财务战略,保障公司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是“新”:高级财务会计人员要利用最新的金融工具进行投资、筹资和风险管理,通过资本运营创造价值。
三是“实”: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注重实用性,通过学习,能提高财务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中的实际操作水平。比如,在“企业并购”章中,要求学员掌握企业并购的动因与作用、企业并购的类型、企业并购的流程、并购融资与支付对价、企业并购后的整合、企业并购会计等,这些内容环环紧扣,步步深入,非常实用。
二、考试大纲新变化
基于以上考试思路的变化,今年《高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前侧重考核会计核算转向侧重考核财务战略、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考试大纲的内容和主要变化见表1。
三、应试策略
(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框定了考试的内容,由于高级会计师考试不同于初级、中级职称考试,不讲究知识的系统性,而是注重高精尖的知识,因而,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是高效率复习的最有效方法。
(二)了解出题规律
高级会计师考试采用开卷笔答方式,采用案例分析的题型,完全不同于中级职称考试,没有单选、多选等题型,不要求死记硬背。通过案例分析,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对所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
(三)掌握答题技巧
由于高级会计实务采用案例分析的题型,在回答问题时就不像单选、多选那样答案是唯一的,而是开放性的,答案可以多样化。考生应掌握答题技巧,才能准确回答问题。
例1:2009年试题中,案例分析二考核内部控制,要求考生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分析、判断该公司董事会会议形成的上述决议中有哪些不当之处,并简要说明理由。其中资料(1)表述董事会决议内容是:“控制目标。会议首先确定了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是要切实做到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监管要求开展经营活动,确保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不存在任何风险”,考生应这样答题:
“1.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于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的观点不恰当。理由:内部控制目标不仅包括合理保证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还包括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经营效率和效果目标、促进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
2.确保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不存在任何风险的观点不恰当。理由:内部控制的任务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范围内”。
答题时注意:考核内部控制应回答“不恰当”,不要回答“不正确”,因为内部控制属于“规范”,而不是“规定”;答题不要过于冗长,应简明扼要,抓住关键词。
例2:在2009年试题中,案例分析八考核了金融资产转移,题干是:“20×8年10月1日,甲公司将持有的戊公司债券(甲公司将其初始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给庚公司,取得价款2 500万元已于当日收存银行;同时,甲公司与庚公司签订协议,约定20×8年12月31日按2 524万元的价格回购该债券,该债券的初始确认金额为2 400万元,假定截至20×8年10月1日其公允价值一直未发生变动。当日,甲公司终止确认了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将收到的价款2 500万元与其账面价值2 400万元之间的差额100万元计入了当期损益(投资收益)”,要求根据资料,分析、判断甲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还应说明正确的会计处理。考生应这样答题:
“1.甲公司出售戊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理由:根据金融资产转移会计准则的规定,在附回购协议的金融资产出售中,转出方将予回购的资产与售出的金融资产相同或实质上相同、回购价格固定或是原售价加上合理回报的,不应当终止确认所出售的金融资产。企业应将收到的对价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或负债)。
2.正确的会计处理:出售戊公司债券不应终止确认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将收到的价款2500万元确认为一项负债(或金融负债、其他应付款、短期借款),并确认24万元的利息费用(或财务费用)”
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判断是否正确,就回答“正确”或“不正确”,不要嗦;简明扼要写出正确的处理办法就行。
(四)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在高级会计师考试中,学员均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财务负责人,工作非常繁忙。无论多忙,一定要上班时每天坚持复习3小时左右,休假日复习时间在8小时左右。在复习时,先认真研读考试大纲,然后做习题,最后练习模拟题。
关键词: 职业发展;会计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1-0010-04
一、基于职业属性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专业不等于学科门类,不侧重于学科分类的学术性,它是社会分工、职业归并和价值认可的产物。正如姜大源所说的,职业教育的“专业”是对社会职业的“岗位群”、“职业群”所需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一种“科学编码”,是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教育载体”[1]。因此,职业教育“专业”的本质属性是职业,它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凸显了职业的内涵。相应地,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需要根据职业的实际需求制订。
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描述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中小企业、金融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非营利组织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会计、涉税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业务,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年报审计等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从事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的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
二、培养目标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1.职业发展导向的教育理念
在现代社会,人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态势更加明显,个体需要在发展与变革中主动应对,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学习者的生存能力又要为其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明确了与本专业最直接相关的职业领域、工作岗位(包括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群)和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能力通常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为了胜任某一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二是指在职场中表现的职业素质,即职业道德、态度、意志等内在素质;三是指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表现为内省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职业选择与抉择能力、获取与分析信息、整合与利用资源、了解与分析职业环境、个人生命周期与职业发展周期冲突的解决能力、规划职业与转换职业的能力等。第二层和第三层的职业能力需要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培养,第一层除了体现在课程教学中之外,还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相关。本文主要从课程体系的构建角度阐述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的取得。
2.构建适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职业领域,对于一个职业人,求职或升迁的要求用下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是从事该职业的首要要求。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从事某一职业的起点标准或必备标准。从业者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是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在职业教育领域,基于职业属性的培养目标要求用下图2表示。
从图2可以看出,构建基于职业和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课程体系,是一所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的有计划、系统性的课程安排,既要使学习者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从业的技能、知识与能力,又要将其终身发展作为一种使命体现在课程体系之中。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及各门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优化。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这也是劳动者求职或升迁基本要求。如何让学生毕业后既具备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构建高职“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则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起点和抓手。
所谓“课证融合”是指结合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的内容标准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做到“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一体化。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介绍“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1.岗位选择
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是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及岗位群。通过专业调研,选择会计人员面向的工作岗位,再将岗位区分为学生就业的初始岗位群和发展岗位群。会计专业初始岗位群通常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师事务所查账验证、会计咨询助理岗位;会计专业发展岗位群通常包括:总会计师、主办会计、会计主管等会计岗位、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财务管理岗位、会计师事务所项目经理、会计咨询主管岗位。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专业课程开发中一项关键性工作,也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主要成果和特色所在。其成果直接影响到后续开发工作,如课程结构分析、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中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技能考核项目的确定等等。
工作任务是指职业岗位群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的工作内容,具有多样性。作为课程内容的工作任务应是对职业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所谓典型工作任务,是指在一个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实施及工作结果的检查和评价等步骤。会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包括:货币资金收付与管理、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税费的计算与申报、会计信息化管理、产品成本的计算与分析、会计报表分析、资金的筹措与运营管理。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要点主要包括: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和器材、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对工作及工作对象的要求等[3],其中,“对工作及工作对象的要求”是对完成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如“会计信息化管理”工作任务中对工作和工作对象的要求描述为:借助会计信息系统工作,合理启用相关子系统并正确使用;系统参数设置要符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要求、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及时录入并审核业务单据,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准确提供内外部所需信息;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发现并解决业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进行权限划分,做好数据备份与保护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完整。
3.职业资格证书选择
《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目前,我国学历证书归口教育部门,职业资格证书归口劳动部门,如何让学生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课程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还要有助于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证书的选择既要考虑学生就业上岗,还要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包括初始岗位资格证书与发展岗位群资格证书。与会计人员直接相关的证书主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会计从业资格属初始岗位资格,是进入会计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是进入会计职业的“门槛”。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指担任会计专业职务的任职资格,属发展岗位群资格,分为初级资格、中级资格和高级资格。其中,初级资格证书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后即可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获得;中级和高级资格证书取得具有年限的限制和要求,在毕业一定年限后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4.“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专业与职业具有诸多一致性,如,专业划分的基础与相关职业资格方面, 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与相关职业功能方面,专业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相关职业劳动过程、工作环境和活动空间方面,专业的社会认同与相关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及其社会价值判断方面等,但这种一致性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专业等同于职业。
专业相对灵活,口径较宽,学生接受的是系统全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业完成后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而职业中的职业资格针对性强,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职业资格证书表征的是完成某个岗位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因此,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学生完成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资格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又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开设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具体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下。
首先,在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按照难易程度由低到高序化课程,形成学习领域课程群。如会计专业,7项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7门学习领域课程,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由易到难进行排序,分别是出纳业务操作、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企业纳税实务、成本计算与分析、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管理。这些课程与职业和职业资格密切相关,课程内容涵盖职业标准,以任务为驱动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按照职业情境组织教学,实现“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一体化。
其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开设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这些课程紧密结合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以形成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习惯和必要的知识基础为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服务。
据此,我院会计专业构建了“课程融合”的“211”课程体系,即2级基础课程平台(公共平台课、专业基础平台课),1个学习领域课程群,1个素质拓展课程子系统。其中,公共平台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数学、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劳动教育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经济法、Excel在会计中应用、统计基础等;学习领域课程群如上述7门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包括:行为礼仪、审计基础与案例分析、分行业会计核算、ERP沙盘模拟等。
构建“课程融合”课程体系,融实践教学、素质教育、理论学习为一体,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5.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资格的关系
如前所述,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资格证书、中级会计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为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中相对应的支撑课程是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信息化管理、计算机基础、Excel在会计中应用。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后即可参加全省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初级会计资格证书考试科目为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中级会计资格证书考试科目为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其中,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实务内容具有一致性,但难度不同,经济法基础与经济法亦是如此。与之相对应的支撑课程有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分行业会计核算、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经济法、企业纳税实务、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这些专业课程保证了学生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后参加全国统一的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要求,工作五年后可参加中级会计资格考试,以分别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10.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62-63.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22.
Establishment of “Course-Certificate Integration”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ZHANG Dao-zhen, ZHANG Ping
(Economics and Trade Department,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Shiyan 442000,China)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
作者简介:张瑞荣(1967-),女,江苏泰兴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会计教育;成丙炎(1963-),男,河南孟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学改革、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高职高专财会专业教师‘学、做、研、教’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编号:2014SJD521),主持人:张瑞荣;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主持人:张瑞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2-0021-04
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不仅要推动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和产业升级同步实施,而且要推动职业教育和技术进步同步升级。课程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要推动高职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必须以构建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实施“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涵义
职业与职业不同,就是因为工作过程不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向的是一线职业岗位,其能力核心特征是“会做”。毕业生能否胜任其就业岗位,主要是通过“做”来检验的。高职院校教师要教和学生要学的其实是怎么“做”的学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将工作过程作为知识序化的参照系[1]。其本质是将高职课程的职业化因素――工作、与教育化因素――课程融为一体,是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转化与整合[2]。课程工作化是把课程“化”于工作、“化”为工作,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讲练结合、理实一体,学生从中可获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做”的能力。而工作课程化是将纯职场的工作过程序化为理实一体的过程化课程内容体系。学生通过学,可以获得对实际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并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二、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群),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出发,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职业、由新手到专家进行排序,将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转换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组织课程的教和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3]。
三、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企业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需求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未来职业应具备哪些能力,应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确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向的是中小企业,初次就业岗位群为:会计核算人员、出纳人员、办税人员;职业提升岗位为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根据学生应掌握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专业定位,确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财会一线工作岗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中小型企业会计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会计核算、出纳、办税及财务管理能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遵准则、精出纳、能报税、会核算、助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财会人才。
(二)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
1.基本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能科学建帐,能用会计的专门方法对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出纳能力。能明辨货币资金收付的票据真伪,能按照规定保管现金和各种结算票据,能熟练办理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能按照规定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办税能力。能顺利办理企业发票申购、税务登记,能按照国家税收法规及其他相关政策正确计算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缴纳的各种税费[4];电算化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会熟练操作有关的财务软件。
2.提升能力(毕业后比较优秀的学生经过5-10年后升任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总管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工作;制定、实施和管理税收方案;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章程;组织企业有关部门进行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业绩考核、分析与评价,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三)构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会计就业岗位的要求,进行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解,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群,考虑学科分类,专业设置上遵守宽窄并存原则,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职业需要,还要考虑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以能力本位、有针对性地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体系[5]。高职会计专业应系统学习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应具备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中英文听说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企业会计、统计、审计、税收、财务管理、财务预测、预算与决策等职业相关技能。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与其未来的就业岗位相对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图1)。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人才培养方案采用“2+1”模式,即学生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职业课程按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序化,同时通过分段实训,体现工学交替。具体分学期职业课程安排见图2。
(四)学习情境转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一个学习的总体框架,但具体实施还是要落实到一门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去[6]。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根据各课程学习情境载体(如任务、项目、问题、活动、案例等)的不同,实现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的双向转化,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
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其双向转化的学习情境载体有所不同,对应采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
1.基本素质能力学习领域课程采用“案例引导实战”的教学模式。以经典案例引导课堂基础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用专业的视角认识实践问题、分析实践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同时为后续阶段职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建立以会计业务流程为主线、“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部分课程兼顾课证融通。课证融通涉及的具体课程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用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师考试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考证用初级会计实务在我校的课程体系中是通过中级会计实务局部与成本会计两门课、经济法是通过经济法与税法实务两门课得以体现的。在此基础上,对于理论较深的核心课程,如中级会计实务,除实施“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外,教学过程中还尝试深入浅出,进行图示教学,通过时间数轴、T型账户对应关系图,将理论较深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好懂,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初次就业时的核心职业能力――会计核算能力。
3.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采用“项目仿真、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为平台,教师以一套真实的会计业务,按照制单记账报表的框架,让学生在仿真的财会业务流程中,“教、学、做”一体,完成项目业务,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业务实际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情境一体。
(五)课程评价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价值评定的过程。它是课程的引领和导向机制,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不同,课程评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对于基本素质能力、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以掌握职业基本素质能力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如作业、课堂练习、案例讨论、职业素养表现、过程考核、笔试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2.对于职业综合技能模块,学生按会计专业岗位群进行分工,协同完成按会计业务流程进行的相关实务操作,以获得胜任岗位群工作任务的知识和能力。应加强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的工作过程及其最终成果的考核,评定和推断学生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评价他们的职业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思维判断、协调应变及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习得情况。从而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和成功。
四、围绕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行的改革
(一)动态组建专家建设委员会
以校内专家为主,不断吸纳企业专家,动态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围绕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就会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讨。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综合考虑企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及教学团队成员的修订意见,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企校共建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构的落脚点是课程建设,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进行双向转化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课程体系优化的成败。在按照面向专业岗位群设置课程体系、将创业意识和思想素质教育以显性和隐性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后,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下的课程建设团队机制。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岗位技术要求、职业资格要求,尽最大限度地衔接和并轨,来制定和优化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有企业等相关人员参与,其内容应与企业实际完全接轨。
(三)“双师”教师团队建设
按财会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应具备真正的双师素质。既要熟悉企业财会实务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又要把握职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考试动态。要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中的职业发展同步成长。
要壮大“双师”教师团队。加大校外兼职教师比例;部分课程如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由校外兼职老师及校内专任老师共同指导;实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制度,以了解财会实务动态;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帮助企业解决财会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或执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网络课程培训、技能大赛,并与同行交流,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仿真实训基地建设
进行会计手工实训室建设,实训材料全真模拟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情境;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建设,除配备计算机外,还要安装用友、金蝶等网络财务软件和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软件,进行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财务综合实训等课程,学生通过上机操作使用会计软件完成各种会计实务,掌握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成为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五)顶岗实习
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到企业真实的环境,身份也具有了双重性(学生+企业员工),要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指导,具体的岗位针对性更强,学生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在岗位中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顶岗实习是对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检验。要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并注意收集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生的评价、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意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专业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共同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共同进行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依据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共同依据课程标准,选择课程内容;共同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从而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总而言之,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专业课程的基层建设,每一个环节,始终坚持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岗课对接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对于职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课证融通”,兼顾“会计技能大赛”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6]张健.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本质[J].职教通讯,2013(16):1-5.
[3]梁奇峰.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13(6):6-9,23.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将发出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
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即: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同时作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方法,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
借方材料成本差异贷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
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发生额:(1)购入材料节约差异(2)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
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5,000元。
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800,000元
在建工程领用200,000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5,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15,000元
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解:(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
(2)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800,000
在建工程200,000
制造费用5,000
管理费用15,000
贷;原材料1020,000
(3)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16,000
在建工程4,000
制造费用1,000
管理费用3,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3)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始终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只不过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或×××表示,最终计入到成本费用的材料还是实际成本。
参考资料:
1、初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2、中级会计实务(一)中国财政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3、中级会计实务(一)中国财政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关键词:仿真;记账;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1年高校省级优秀人才基金项目(编号:2011SQRW18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2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应用型”人才备受青睐,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育在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实践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决定了高职院校能否向社会输送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仿真”记账实践教学模式能实现在学校内部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随时都有机会参与真刀真枪式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会计岗位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有助于学生对企业全过程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训练,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并处理好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业务之间的关系;这也有助于提高财会教师的专业技能,使专业教师及时把握财政、税务以及会计核算准则制度方面变化的要求;还有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保持紧密联系。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从当前各高等院校现有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来看,基本上采用“专业课程+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的组合模式。首先,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如《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等课程中,通过手工模拟实训来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其次,在专业核心课程结束时,通过一套系统软件用以反映会计技术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来模拟企业会计实务,借此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最后,通过顶岗实习进入企业接触实务,提高业务反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确实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以下三种原因的存在,使得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第一,实践教学缺乏有效性和整体性,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内模拟实训,虽然具有仿真性可弥补校外实训的某些不足,但模拟实训中所提供的具体会计环境,使会计的职业判断力体现不够,各种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都是给定的,没有给学生锻炼职业判断能力的机会。另外,课程之间、各种校内外实训形式之间联系过少,使得单个会计基本技术掌握较好,但对会计综合技术运用较差,而在会计实务中各项基本技术的结合应用是高级会计人才必备的素质;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中心地位仍然不可动摇,教师忽视学生的能动要求,实践教学仍停留在课堂上,只是变换了方式而已,造成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便不知所措;第三,顶岗实习流于形式,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具有特殊性:通常情况下,各实习单位(基地)每次接受实习学生的数量有限;实习单位(实训基地)不愿意让学生过多地接触单位的实际财务资料,往往只安排做一些最基础的财务工作,诸如账簿装订,不能涉及会计本质内涵的操作训练,使会计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二、“仿真”的记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设想
“仿真”的记账实践教学模式是由学校提供办公场地,联系实际从事会计记账的公司进驻学校设立准公司或记账点,专业教师和记账公司职员共同指导会计专业学生参与记账公司的会计业务操作。为当地中小企业进行记账,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项有益补充,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全方位发展。
(一)可行性分析
1、记账点的业务量问题。在记账业务过程中应积极争取财政、税务、工商等政府部门的支持,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商业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娴熟的业务技能,保守商业秘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业务管理制度和档案质量管理制度,势必会争取适当的业务量与业务类型。
2、学院、系部的大力支持。对高职院校来说,凭借其教学设施、教学条件和人力资源,争取到布点合理、性能全面、功能明确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记账业务是可能的,如果一年能几十家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的记账业务,满足各类中小型企业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处理各种形式下的会计核算和日常财务管理业务,相当于学校增加几十个实习基地,将是双赢合作。
3、学生的组织问题。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在记账过程中,把会计专业学生分组,利用学生每天下午或其他课余时间参与记账业务,每组学生参与记账的连续时间为3个月,对所有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轮番实训。“双师型”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记账操作,学生还可跟随记账公司业务人员外出办理纳税申报等业务。
(二)改革设想。会计专业使用记账这种实训模式也并无先例,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摸索,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第一学年度侧重专业基础课学习,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使大部分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同时,通过手工模拟和电算化模拟,使学生系统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等专业技能,取得会计电算化证书;第二学年度侧重专业主干课及专业相关课程学习,如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使一部分学生通过初级会计师考试;第三学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通过与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合作设立准公司,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为当地中小企业进行记账。
2、记账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是做好记账的第一步。首先,选择依法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符合条件的记账公司来校设点。学校与记账公司双方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建立记账有关的规章制度。会计专业所在系部设计拟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会计业务的顺利进行。如,成立一个会计科,并明确相应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保密制度等等;最后,做好记账人员的培训。会计科相关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是影响记账业务能否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会计科人员的职业水平,必须开展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专业教师帮助下,进行系统的记账业务的培训。如中小企业如何建账、中小企业日常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何为中小企业办理纳税申报,等等。
3、记账组织实施方法方面。在记账公司来校设点办公过程中,把会计专业学生按一定数量分组,参与记账公司职员的记账业务,依次让学生参与记账,并对所有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轮岗实训。专业教师和记账公司职员指导学生记账操作,学生还可跟随记账公司职员外出办理纳税申报等业务。
三、“仿真”的记账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及成效
(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训平台。在以往的实训教学活动中教师基本处于中心地位,教师经常忽视学生的能动要求,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知所措。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真正参与会计业务核算。记账公司核算会计业务形成的会计凭证和账册又随时可以成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核算实例,使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际操作,提高理论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参与记账公司的记账工作,丰富了指导教师企业工作经验,提高评价能力和教育能力,及时更新了知识结构,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技术,准确把握本专业的最新动向,随时与社会企业、公司保持同步,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有利于促进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合作。会计记账公司来校设点办公是双赢的校企合作形式。学校提供办公场地免费给会计记账公司使用,这能使会计记账公司减少租赁场地的租金,在校内办公过程中还可享受到学校的相关资源,降低成本,在记账过程中的某些业务也可以安排给学生办理。会计记账公司来校设点办公,能使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可随时与实际相联系,学校分批组织学生参与记账公司的全过程会计业务核算,有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
在记账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中,学生可以进行各种环境的模拟实习,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综合运用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会计知识,提高核算会计业务的能力,还能使师生及时掌握实际会计业务的发展动态,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林英法,杨瑾淑.基于“双仿真”的记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2]汪榜江.“记账”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训中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1.
关键词: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会计从业资格认证体系 初级记账员技能鉴定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和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
在我国,全国统一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企业会计职业资格认定和职业准入的前提,它不仅是对考生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而且是对会计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因此,这一准入制度是确认会计人才的门槛。
一、现行会计从业资格认证体系
我国会计从业资格的认证是依据《会计法》规定进行的。它主要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未取得会计证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特别是目前考试科目包括: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知识、初级会计电算化(珠算)。
目前运行的会计从业资格制度解决了会计从业人员准入标准从无到时有的问题,它在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上岗人员的专业素质等一系列的建设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的法律保障
鉴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我国运用法律体系保障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规范运行。我国以《会计法》为依据,来规范会计从业资格,并规定参加各级会计资格证书考试,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证书的统一性和流通性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管理有一系列严格的制度,本证书可在全国流通并是会计上岗人员的唯一准入证。
(三)严格的质量管理和考核体系
一套科学、完善的职业鉴定质量保证体系,是确保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的根本。我国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是比较严格的,特别是每年的低合格率对想要进入会计岗位的人员来说还是很有压力的。
但是我们也发现职业能力应包含多种维度。现在的江苏会计从业资格认证中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知识两门课程主要是会计理论的考试内容;而会计电算化是以基本会计软件的操作为主,并未考虑到现在执行会计电算化企业实际使用的软件。我们在正视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发现其存在一定的缺陷。
1.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在实际操作中不统一。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规定,申请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当符合下列基本条件:(1)遵守会计和其他财经法律、法规;(2)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3)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办法中会计从业资格参考人员的门槛较低,这就使大批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证书上岗的会计人员学历与专业学习路径不同,许多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却不能真正地成为一名合格初级会计人员,无法胜任出纳等基层岗位的工作。会计人才培养的内涵与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偏差。
2.会计职业资格评估方式单一。
虽然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组织模式发生了改变,已采用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但会计从业资格认证目前更多追求的是表面上的考试成绩,以理论测试为主。这些对考生进行的测验或考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应考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不能如实反映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不能充分证明考生已具备未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岗位能力。这一考试方式,容易造成应考者虽然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却无法胜任会计岗位的问题。
二、国际会计职业资格评价的因素
会计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职业,不但有统一的执业标准,而且有严格的行业准入规则。目前各国均制定了严格的职业准入标准。职业准入标准一方面通过国家的法规予以规范,另一方面借助于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加以实施。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提出了评价会计职业资格承认的三个因素:(1)教育――准入标准/知识结构;(2)考试――职业胜任能力测试;(3)经验――与职业有关的经验。其认定考核在工作现场或模拟真实场景中进行,充分有效地对考生以往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进行评定,并将之作为考生取证的依据之一。
比较国际会计职业资格因素,我们发现现在江苏的从业资格认定制度主要体现知识结构方面的考核,还未全面地考虑职业胜任能力的测试。所以,我们建议在未来的会计从业资格认定中应通过增设初级记账员技能鉴定模块来真正考查未来会计从业者的职业技能。
三、初级记账员技能鉴定
(一)会计技能鉴定项目
结合会计岗位的工作特性,我们认为会计技能鉴定项目主要包括:收银员技能鉴定、点钞技能鉴定、小键盘技能鉴定、初级记账员技能鉴定。其中初级记账员技能认定应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
(二)初级记账员技能鉴定内容
1.原始凭证的填制:主要是企业的常用凭证,以银行结算为主。
2.编制和装订会计凭证:企业常用的经济业务为主。
3.编制账簿:现金或存款日记账,各种资产明细账,部分总账。
4.编制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项目和损益表。
(三)初级记账员技能鉴定具体建设步骤
1.由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专家与企业会计实务专家组成初级记账员技能技能鉴定项目小组。
2.专家组广泛调研,进行初级记账员技能鉴定命题理论、技术方法和题库质量保障指示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制定初级记账员技能鉴定制度和流程,提高初级记账员技能鉴定命题质量。
3.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企业实际财务制度及流程制定初级记账员技能考核标准及考核方案。
4.完成初级记账员鉴定项目题库建设工作,并不断更新。组织编制的试题,要重点考核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公示初级记账员技能考核标准及考核方案,广泛征集建议,完善并公布。
江苏各地区经济状况与会计核算设备存在差异,手工账和财务软件双轨并行。现在中小型私营企业主要利用手工账来完成账务处理,规模较大或管理水平高一点的企业均采用财务软件来完成账务处理工作。虽然两者在形式上不同,但是两者的账务处理程序和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据此,我们认为初级记账员技能鉴定模块应分为两个项目:手工记账项目、会计电算化项目,由参考者根据自身条件选一项参加考试。
(四)初级记账员技能鉴定项目。
1.手工记账项目:鉴定时间2 小时。
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设置两项技能:凭证处理技能、账表处理技能。
(1)凭证处理技能:考核应试者对原始凭证的认知、辨析、理解和处理能力。
①审核与填制原始凭证;
②根据给出的原始凭证按规定填制记账凭证;
③将提供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整理装订成册。
(2)帐表处理技能:考核应试者对各种账簿格式的认知和规范性登记账薄以及错账更正方法的运用。根据提供的记账凭证和相关原始凭证登记账簿并编制会计报表。
2.会计电算化项目:鉴定时间2 小时。
(1)依据《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和《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启用总账、财务报表、工资、固定资产、进销存等模块,业务处理须在相应的模块中完成。基本的操作内容: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初始设置;根据提供的资料完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审核凭证;记账;对账并结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
(2)评分标准: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初级记账员技能的培训更为紧迫,特别是各院校及培训机构对会计基层岗位的一线实务的研究并不多,也不深。应该说增设初级记账员技能鉴定对规范、提高会计实务教学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一项目的增设能让更多有志向的会计学习者受益,让每一位会计从业的上岗者形成理性的职业判断,完成原始凭证的采集与判析,掌握记账工具的选择与方法,实现企业形态的模拟与生成。
参考文献:
[1]吴雪萍,汪鑫.发达国家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经验及启示.职教论坛,2010,(13):85-89.
[2]许娟.会计行业发展与会计高职教育.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3.VOL17,(1):82-84.
[3]许萍.企业会计人员准入标准的国际比较.首届海峡两岸管理科学论坛:199-200.
关键词: 应用导向型经管类专业 非会计学专业 《基础会计学》 教学策略
《基础会计学》是一门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和当时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追捧,基本上所有的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学》课程。《基础会计学》的内容和结构是紧密围绕会计学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进行设计和安排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运用会计信息对企业进行控制和决策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一、应用导向型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的课程定位
(一)《基础会计学》的课程特点。
1.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学科,专业性、操作性极强。
2.内容新且多,课时少,课堂练习时间少,较难学。
3.与其他课程结合日益紧密,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解受知识面的影响(实践性、理论性、法规性)。如新的基本会计准则体系改变了原有准则体系中的历史成本的单一计量属性,明确规定企业可采用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和重置成本五种计量属性,这使得会计课程与财务管理、资产评估、证券投资及保险学等课程的紧密程度日益增加。如在证券行业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在银行、保险等行业中现值计量属性的大量运用,都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如此才能更好地进行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工作,这就要求学生逐步拓宽知识面。
(二)《基础会计学》在经管类专业中的课程定位。
我院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培养有理论知识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地方市场需求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风向标。因此,作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基础会计学》是在充分考虑“三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初步形成一个“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完整的“会计观”,让学生从社会经济、企业运行等大环境出发,认识到会计的价值及为实现这种价值应当采取的变化和会计人员应当具有的素质和能力等。
二、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会计学》课程在各大高校经管类专业已经广泛开设,但是目前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都采用了和会计专业一样的做法。即使有所不同,也只是简单地压缩教学内容,而没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得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只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般会计核算工作,不能利用所学知识理解额外价值信息。玉林师范学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经管类本科专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三个专业)学生并开设《基础会计学》课程,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认为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适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且学时安排不尽合理。
1.教材要反映教学目的。目前专用于经管类的会计教材数量非常有限,如徐经长老师的《会计学》(非专业用)等,但是大多数教材定位不准确,有些是会计知识点面面俱到,按照一项基本准则和会计要素项目的顺序进行介绍,甚至还包括有一些非常规投资业务,这些内容多且难度大,扰乱了日常核心业务的次序,占据了较多的内容空间,导致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如长期股权投资,对于专业人士来说都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何况是非专业学生。所以,教材内容需做相应的难度调整和必要的内容删减。而有些教材又偏重于实务,与高职高专使用的教材类似,但还是不能满足经管类专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2.课时有限与内容多几乎是《基础会计学》课程面临的最难协调的矛盾。以笔者工作的院校为例,《基础会计学》的总课时为51学时,这样的学时安排对于内容相对庞杂的会计课程来说,显得很局促。如果安排习题或更细致的讲解,时间上就更显不足;如果不安排,学生学习复习的压力就很大,掌握程度不高。相比而言,财经院校会计类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分为会计基础、中级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等几个分支,仅会计基础就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和掌握,中级会计学一般分为两个学期学习,每个学期的课程一般为68课时,学习内容也相对增加。但是《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涵盖会计基础和中级会计学的部分内容,而且需要安排操作的时间,显然这样的学时安排只能通过压缩内容或在教学中将不重要的问题一带而过来弥补,这就导致学生知其然而难以知其所以然。
(二)教材内容跟不上国际会计的发展步伐。
国际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税法、经济法的不断更新,使得与会计相关的各种准则和惯例也不断发生变化。《基础会计学》课程现有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由于跟不上这种变化而变得陈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仅限于教材内容,忽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一方面是由于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周期,新的规定不能立即体现在教材中。如新《企业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但有些教材内容仍存在将新旧准则内容混淆的错误。另一方面,教材的容量有限,只能做提纲式的介绍,无法深入论述,这就导致教学内容跟不上变化,如对于固定资产中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处理,税法规定从2009年1月1日开始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即某些购进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准予抵扣,不再作为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一部分,但是很多教材没有更新,即使更新也没有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造成授课过程中学生概念模糊。
(三)教学模式过于简单,课程互动性不强。
由于课时有限和内容过于庞大的限制,《基础会计学》的理论教学多采用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安排讨论几乎很难实现,教学模式过于简单,即使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简单地将课本知识搬到多媒体上,互动教学应用十分不足,案例教学同样会受到时间限制和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影响。这门操作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于从未接触实务的学生而言,理论教学尤显空泛,特别是在讲解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中,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学生难以理解,而教师由于没有到企业做过会计,也拿不到企业的第一手资料来给学生做示范,导致学生难以完全理解。目前一般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往往要求具有工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因缺乏专业技能,往往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使得经管类学生难以进入会计行业就业。
三、应用导向型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策略思考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实际会计人才业务能力要求的需要,满足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我院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如下改革:
(一)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授课学时。
笔者认为,可以将基础会计学的知识结构分解为三个板块:理论板块、应用板块和实践板块。理论板块主要包括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应用板块主要包括会计循环及具体会计科目的核算,是本门课程的核心;实践板块主要是指上机操作的会计电算化的实务操作内容。而授课学时可以相应地增加实践板块部分,甚至可以配合模拟实习和专业实习,使《基础会计学》的理论和实务课时比例合理、分量适当。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张俊瑞、刘东霖在2005年对18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的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企业在聘用人才时,有39.4%的企业要求相关人员有一年以上的会计相关工作经验,34.7%的要求有三年以上的会计相关工作经验,所以财务会计课程配合模拟实习、专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1]。这个设想将在《基础会计学》教学课件中逐步完善,结合课本知识进行一定的修改。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意国内外最新修订、公布的有关法规。
国际经济是瞬息万变的,而会计作为反映经济信息的载体,其政策和相关法规也是层出不穷的。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便成为合格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跟上国际变革的潮流,使其终身从事学习。[2]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时刻注意国内外最新修订、公布的有关法规,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不断学习和交流。
(三)改变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对于经管类专业的会计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企业资金流运动核算的基础上,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详略可适当调整。因专业施教,可使学生各有所长,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应注重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法,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方法。[3]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我们还将逐步建立《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自学自测系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笔者有以下想法:
1.教师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即使教材未能及时更新,专任教师也应当多获取与会计相关的信息,不断传输给学生最新的会计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2.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学校应该鼓励甚至要求其到企业和相关部门任职,增强实际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同时也能够积累更多的教学案例,以便以后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这期间学校一定要处理好资助的相关问题。
3.学校应适当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或者聘请地方知名企业中的会计实务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以加强实践内容的讲授,这在我们学院已逐步实现。
4.学校应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选派和支持教师进修和参加培训,参加学科学术研讨交流会等,如近几年全国掀起的“十百千”人才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五)结合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授课。
会计方面的专业资格证书主要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职业资格考试,即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和高级会计师考试,其中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会计考试是本科生在校就可以实现完成的,另一条线是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这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若能将课堂授课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考试对接,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能为今后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及中级会计考试和高级会计考试奠定基础,从而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使学生今后能学以致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俊瑞,刘东霖.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2005(9).
[2]祝素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J].财会通讯,2008,06.
2008年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试教材《初级会计实务》与2007年相比没有实质的变化。《初级会计实务》一共七章,包括以下四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总论,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这部分内容中要求考生掌握会计的概念、职能和对象,企业会计要素及其主要特征,企业资产、负债要素的分类,企业会计等式,账户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结构,账户记录的试算平衡,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会计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与审核方法,会计分录及其编制,会计账簿的内容、启用与记账规则,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对账、结账和错账更正方法;熟悉会计科目的概念、分类和设置原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种类,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会计账簿的更换与保管,不同账务处理程序,会计电算化;了解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账户与会计科目、账户和账簿的联系与区别,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部分由第二章资产、第三章负债、第四章所有者权益、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构成,该部分内容比较多,其中“第二章资产”、第三章负债、“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考生应特别注意理解这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方法。该部分是全书的重难点。
第二章资产,掌握现金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现金核算、清查,银行结算制度的主要内容、银行存款核算与核对,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核算,存货成本的确定、存货的计价方法、清查,原材料、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熟悉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固定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无形资产的概念、内容及确认条件,其他资产的核算;了解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第三章负债,掌握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核算,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及其核算,应交增值税、应交消费税、应交营业税的核算;熟悉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的核算,应交税费的内容,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核算。
第四章所有者权益,掌握实收资本的核算,资本公积的来源及核算,留存收益的核算;熟悉利润分配的内容,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概念及内容。
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掌握收入的特点和分类,销售商品收入金额的确定,销售商品收入的账务处理,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的账务处理,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账务处理,费用的特点和主要内容,费用的账务处理,政府补助的账务处理,利润的构成内容,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账务处理,应交所得税的计算,掌握结转本年利润的核算;熟悉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劳务开始并完成于同一会计期间、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会计期间等情况下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原则,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政府补助的概念、特征和主要形式,结转本年利润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第六章财务报表,也是重要的考核点之一,该部分内容与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关系密切。考生应掌握财务报表的概念和组成,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格式、内容及其编制;熟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了解财务报表的分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第四部分是第七章成本核算,是去年教材新增的一章,也是新增的考核点。考生应掌握产品生产成本项目,生产成本的核算,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生产成本分析;熟悉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了解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二、教材各章考题类型、分值及历年考情分析总结
(一)考题类型及其分值 初级会计实务考题类型分为客观性题目和主观性题目两大类,其中客观性题目包括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多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注意判断错误倒扣分);主观试题部分包括计算分析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综合题(2小题,共20分)。
(二)历年各章考点归纳和考情分析总结 第一章总论,历年的考核点主要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资产、负债、收入等会计要素的定义、分类和特征,帐户记录的试算,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的关系及其平行登记,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分类、填制要求和审核内容,记账凭证的编制,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账簿的种类和登记,明细账的格式,会计对账的内容、平行登记的主要内容;错帐查找与更正的方法、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此外,与有关各章相结合的考核点是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动的项目内容。本章考题涉及题型主要为客观性题目,但也出现过主观性题目(考核试算平衡表的编制和错账的三种更正方法)。本章考试分数在5-20分左右(2007年本章考试分值为5分)。
第二章资产,历年的考核点主要是:现金清查的方法及其短缺和溢余处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作用及对未达账项的调整方法,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内容;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现金股利和利息、期末计量及其处置的会计处理;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及其相关账务处理;材料按实际成本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及其会计处理,周转材料――包装物的生产领用和出售的实际成本的确定和会计处理及其摊销方法,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及其会计处理,委托加工物资成本的确定、账户设置及其账务处理,存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会计处理,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转回和会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范围及会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外购和建造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四种方法及其会计处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核算内容和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的具体会计处理,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和减值的会计处理;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处置和减值的核算等。此外,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核算还经常结合应交税费、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内容出跨章节综合题进行考察。从历年试题分析看,本章是重点的一章,历来都是容易出计算分析题和大的综合题的地方。其分值在历年考题中一般占30分左右。
第三章负债,历年的考核点是:负债的定义,导致负债总额变化的内容,流动负债包括的内容,短期借款利息的会计处理,应付账款入账价值的确定、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的发生、偿还、转销的会计处理,应付职工薪酬包括的内容及其会计处理,“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内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应交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委托加工物资负担的消费税的会计处理,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计入“管理费用”的税金,“其他应付款”科目
核算的内容;长期借款利息和按面值发行的债券利息的处理原则及其会计处理,此外,存货、固定资产、收入核算常结合本章应交税费、长期借款等内容,进行跨章节核算考察。从历年试题分析看,本章试题类型全面,本章考试分数为8-15分左右(2007年为15分,出了应付职工薪酬综合题8分)。
第四章所有者权益,历年的考核点是:引起所有者权益总额变化的事项确定,实收资本或股本入账价值的确定,资本公积的内容、发行股票时“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确定,留存收益的构成及计算,盈余公积的提取及其会计处理,可供投资者分配利润的计算、未分配利润的计算等。从近历年试题看,2004、2005年本章考试分数为15分左右,2006年本章考试分数为1分,2007年本章考试分数为5分。本章主观题目考察利润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时,常结合本章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内容。
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历年的考核点是: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的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的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出现),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完工百分法的应用)的会计处理(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出现),现金折扣的处理,已发出但未确认销售收入的商品成本的核算,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的核算,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的内容,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的处理原则,先征后返增值税的会计处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的核算内容(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出现),期末无余额的损益类账户,影响营业利润的因素和影响利润总额的因素,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和净利润的计算(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出现)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章常和利润表相结合出综合题。本章也是历年试题中考核的重点。题型涉及客观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本章考试分数2004年为15分,2005年为28分,2006年为36分,2007年为22分。
第六章财务报表,历年的考核点是:资产负债表的内容、结构及各项目填列的方法;(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综合题出现),利润表的格式、内容及各项目的填列方法。(历年考题曾以客观题、综合题出现)。2007年本章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考察了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内容、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内容。本章综合和汇总了前面所有章节的内容,是初级会计实务中的重点章节。从历年考试试题中可以看出,本章内容在考试中占重要地位。本章试题类型涉及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值15分左右。在综合性题目考察中多以本章内容为命题对象。2007年本章综合题考了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分值为12分。
第七章成本核算,是2007年教材新增的一章,2007年以前有关成本、费用是在收入、费用和利润一章。历年试题的考核点是:应当计人工业企业产品成本的费用、生产成本科目余额的核算、产品成本科目的核算、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的计算、成本计算的方法等。这些考题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2007年本章试题类型涉及单选题、多选题和计算分析题。2007年本章考了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分配方法(多选题),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单选题)和约当产量比例法的应用(计算分析题)。2007年本章试题所占分数为8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以前第二章资产、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第六章会计报表,这三章内容的题量占全书的80%左右,是历年的“题仓”。2007年第三章负债由历年的10分增加到15分,第七章成本核算的试题出了8分。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考生应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这几章的内容。
三、教材各章命题规律总结及2008年命题趋势预测
通过对历年考题进行统计,可以发现。试题中的客观题都是45个题目,分值都是60分,这些客观题涉及面非常广,几乎覆盖了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由于客观题所占分数较高,考生应认真分析近几年的试题,掌握教材中客观题的考点。
从历年考题的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来看,主要考核会计要素涉及到的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和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近几年综合题部分都是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出现,都是与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是近几年考题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试题在兼顾“面”的同时,考察的多是主要的知识点。教材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和利润”及会计报表,每年都是考核的重要知识点,而且试题分值也较高,考生应重点掌握。
由于2007年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这些变化很可能成为2008年新的命题点,考生复习时应特别予以关注。以近几年考题为基础,预计2008年出题点:
第一章“总论”是基础章节。考生应从以下方面人手:(1)会计要素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2)从会计要素出发,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共同、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六大类,掌握常用会计科目的设置。(3)会计账户记录的试算平衡方法。(4)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5)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种类、填制要求及其审核的主要内容。(6)账簿的分类、格式及其登记要求。(7)对账的内容,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和账实核对。(8)错账区找的方法(包括差数法、尾数法、除2法和除9法)和错账更正的方法(包括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9)常用的主要账务处理程序(包括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10)实施会计电算化对软硬件的具体要求。
第二章资产,构成全书的重点,也是重要的考点。考生应关注:(1)现金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现金的使用范围、限额和收支的具体规定);银行存款的核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和作用);其他货币资金的组成内容等。(2)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收取现金股利或利息、期末计量和处置等核算内容和会计处理。这是2007年教材发生较大变化的地方。(3)应收款项的内容、核算及其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注意计提坏帐准备的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这也是2007年教材变化较大的地方。(4)企业取得存货成本的确定,发出存货及期末结存存货的计价方法;存货按实际成本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及其会计处理;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采用毛利率和售价金额核算法进行的日常核算;包装物的核算内容及其会计处理,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委托加工物资的会计处理;存货盘盈、盘亏及毁损的会计处理;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转回及其会计处理。(5)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其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及其有关会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2007年长期股权投资在教材中已作较
大调整,并且2007年试卷中考了一道5分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计算分析题。(6)固定资产的概念和特征;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分类;固定资产核算有关账户的设置;外购固定资产和建造固定资产两种情况下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及其会计处理;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折旧的计提范围和方法;固定资产后续支出(2007年教材有变化);固定资产出售、报废和毁损的环节及其会计处理;固定资产清查和减值的核算。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对于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是作为前期差错处理。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处理前,通过的会计科目是“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无形资产的概念、特征、确认及构成内容;无形资产的摊销,无形资产的处置和减值的核算。2007年无形资产的核算变化较大,2007年考了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核算。
第三章负债,在2007年试卷中增加了考题分值,考生应关注:(1)短期借款利息处理原则和会计处理。2007年教材对短期借款利息的处理改为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计算确定的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不再通过“预提费用”科目核算。(2)不带息应付票据发生、偿还和转销的会计处理。(3)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会计处理。(4)应付职工薪酬是2007年教材流动负债变化最大的内容,包括应付职工薪酬的组成内容,“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的内容,应付职工薪酬的确认和具体发放职工薪酬。2007年综合题考核了这部分内容,分值为8分。(5)一般纳税企业和小规模纳税企业应交增值税的核算;委托加工应税消费税的会计处理;企业出售不动产时计算应交的营业税的处理;其他应交税费的处理。(6)其他应付款包括的内容,及其会计处理。(7)长期借款的利息的处理原则及其会计处理;按面值发行的债券,其发行、计提利息和还本付息的会计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在“长期借款”科目下设“本金”和“利息调整”明细科目,在“应付债券”科目下设置“面值”、“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明细科目。
第四章所有者权益,也是2007年教材变化较大的地方。2007年教材在实收资本中增加了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的会计处理。在资本公积的构成内容中包括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和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指其他资本公积)。需注意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应从溢价中抵扣冲减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无溢价发行股票或溢价金额不足以抵扣的,应将不足抵扣的部分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在“资本公积”科目下分别“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进行明细核算。在盈余公积中,公司制企业只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考生应关注:(1)实收资本的内容及其会计处理;(2)资本公积的概念、构成内容和科目设置、会计处理;(3)留存收益的构成内容及其会计处理。
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考生应关注:(1)收入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计量和会计处理;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原则和会计处理;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确认、计量原则及其会计处理。(2)费用的概念、特征、内容及其核算,期间费用包括的内容和会计处理。(3)政府补助的概念、特征及其主要形式;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及其与资产和收益均相关的政府补助的处理原则和会计处理。这部分是2007年教材新增的内容。(4)利润的构成和计算方法;营业外收支的主要内容和会计处理;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及其会计处理。
第六章财务报表,考生应关注:(1)资产负债表的概念、项目及其编制方法;(2)利润表的概念及其编制,考生应将其与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结合起来;(3)现金流量表。这是2007年教材增加的报表,考生应明确现金、现金流量和现金等价物的概念,明确现金流量表内现金流量的分类和内容,掌握现金流量表编制的直接法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