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金流动风险

资金流动风险

时间:2023-10-18 10:2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金流动风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资金流动风险

第1篇

货币和汇率政策组合产生的激励机制构成

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对利率和汇率政策产生的激励机制高度敏感。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不管他们是否进行资本管制,货币和汇率政策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一些国家对不稳定资本流动的脆弱性。一致性是指在某一时点上利率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政策的长期可支撑性。这样,实行货币和汇率政策一致的国家,比如,一国指导其利率以达到一个内部名义目标,同时允许其汇率调整,避免了严重的资本流动逆转。而不实行一致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的国家,例如,采取汇率目标政策,同时指导其利率以达到其内部稳定的目标,这就产生了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刺激,并且更加面临资本流动的逆转。在几个例子中,一些国家采用资本管制来调和其不一致的政策组合。但是,如果一国不采取更多的基础性政策来调整其货币和汇率政策,则资本管制仅对减少资本流入和流出的总量有部分。当这些国家的政策组合出现问题时,他们就面临着资本流动逆转的风险。

货币和汇率政策一致性的两个要素是相关的:在某一时点上一致或兼容;长期一致。

某一时点上一致或兼容可通过抛补利率平价和可完全替代资产的、源自预付资产调整的回报利率在各国间都相同的套利条件来说明:

i=i*+fd

fd=[(ef-es)/es]x100

i和i*是同期国内和国外资产的回报率;fd是同期本币的远期贴现;ef和es是本币对外币的远期和即期汇率。抛补利率平价表明,当国外利率和远期汇率已定的情况下,一国只能决定国内利率或是即期汇率中的一个,不能同时决定。当抛补利率平价有效时,利率和汇率相互不是独立的,不能被当作分离的工具。

随着资本流动的更加自由,国内市场上的短期利率将更加取决于抛补利率平价条件。试图同时设定利率和汇率,也就是使利率和汇率相互独立,则当市场对如此作法创造的刺激进行反应、在国家之间进行投资转换时,就将导致短期资本流动。通过货币和汇率政策来达到不同(或潜在冲突)的宏观目标的可能性将更受到资本帐户开放的限制。例如,如果货币(或利率)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为目标,就不可能利用汇率来保卫国际竞争力;相反,如果汇率政策以获得外币竞争力为目标或以固定汇率为目标,则货币政策将在实现内部稳定目标或管理短期资本流动的后果方面,没有多少自主权。因此,在更大的资本流动的情况下,一致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组合将只能实现下述二者之一:如果是钉住或严格管理的汇率,则为支持汇率采取灵活的利率(或货币)政策;或者利率被用来实现国内货币目标,使汇率更具灵活性。

政策一致性的第二个方面是给定的汇率和货币政策组合长期保持一致,这决定着所选择的政策组合的可支撑性。当一个在最初时期形成最佳计划的未来政策决定在晚些时候看来不再是最佳时,这样的经济政策被认为是“时间不一致”。例如,在盛行的条件下决定在未来时期维持汇率水平不再是最佳时,钉住或管理汇率就可能变得“时间不一致”。例如,当为维护汇率的团体部门成本非常高时,就该放弃为支持实际部门的汇率目标。认定政策制定者可能在长期中不一致,有着理性预期的私人部门决策者将不再相信的政策并且相应地与政策制定者一样,不再保持一致性。这就是说,认定了政策制定者食言动机的理性机构,将不会发现钉住汇率是可信的,一旦有钉住汇率与当前经济和市场条件不相一致的信号时,他们就将攻击货币。在大量资本流动的环境下,这种打击的潜在规模可能很大,这些机构可以通过各种远期交易来“短”货币,官方通过利率和外汇市场干预来维持钉住汇率的企图可能无效(如1992年西班牙ERM危机或近期亚洲危机中泰国的经历)。

在资本流动日益增加的过程中,建立起货币和汇率政策可支撑性(时间一致性)的信心需要国家或采取非常强的钉住汇率承诺,或采取灵活的汇率。为获得可靠的货币和汇率政策组合,政策制定者或被剥夺任意决定的权力,例如通过或专门协议来限制中央银行货币性融资(如在货币局)来形成一个严格的固定汇率政策的承诺,或在一开始就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各国的经验看来支持这样一个观点:随着更进一步的资本流动,更加极端的汇率机制变得更可行,在已开放的资本帐户的情况下,IMF成员国有转向更加极端的汇率制度的倾向。因为没有几个国家能够作出可靠的汇率钉住的政策承诺,所以许多已开放资本帐户的新兴市场国家已接受了更大的汇率灵活性。其中一些国家以改革和注重实效的模式引入了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例如通过进一步放宽货币波动区间作为退出更加刚性的钉住汇率的策略,但是普遍发现在资本帐户进一步自由化的情况下,很有必要转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安排。

管理在资金跨境流动中的特殊风险

跨境资金流动通常比纯粹的国内交易有更多一层的风险。比如信用风险(包括转移,清算,国家风险),其资本交易类型包括:(1)银行向居民和非居民的外币贷款;(2) 银行与居民和非居民(包括离岸客户)进行衍生外汇交易(调期、期权、远期等);(3)银行的其他表外或有外汇资产和负债(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在管理这类风险中,应适当地认识、、监管和限制国内信用风险和跨境风险暴露;限制对单个借款人或相关借款人集团的大量头寸暴露,限制关联放贷;限制在特别产业、部门或地区的集中贷款;限制外汇贷款的头寸暴露。其它风险还包括:贷款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为应对跨境资金流动产生的风险,无论债权国还是债务国都需要选择性地实行适合的审慎规则。实施这样的审慎与私人机构对风险的管理有关,也与货币当局对自身的外汇风险和敞口的管理有关。

在中央银行的货币风险管理方面,亚洲危机的一个关键教训是国家尤其应该关注其自身外汇资产和负债-其外汇储备头寸-以减少因潜在的资本流动不稳定带来的脆弱性,并且与汇率的变化相协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审慎方法的教训同样适用于中央银行管理其储备头寸。尤其是包括如下重要性:

* 精确测量外汇敞口,包括表外行为,如在远期外汇市场的干预;

* 全面监控外汇流动性存量,包括衍生交易,如外汇资产和负债方面的买入和卖出期权;

* 通过使资金来源多样化管理市场对流动性的获得;

* 面临危机情形的偶然性计划,如协商一个事先确定利率成本、可在危机时提取的暂时的存款底线。

这样的越来越与各国和国际上对官方外汇储备充足率的监测和估量方法相混合。同时也强调了更加综合的关于外汇储备存量信息的重要性。

支持部门改革

为管理跨境资金流动产生的特殊风险,在实施最佳可行的审慎规则之外,在资本帐户开放的进程中一个能够发挥作用的金融市场需要实施一套全面的金融部门改革。

1、建立和保持健康和健全的银行体系

增加的跨境资金流动将加速对脆弱的银行体系的重建需求。资金流动主要通过银行;银行系统的力量将决定资金流动的效率和资金流动的可支撑性。如果资金流动在银行体系之外,资金将可能增加对国内银行系统的竞争压力,这样就需要重建银行系统。考虑到银行利率和贷款政策将对其他机构的国际借贷和其他可替代资本的借贷决策产生的,虽然有选择性的资本管制对阻止脆弱的或无偿付能力的银行对外借款可能是必要的,在银行体系脆弱的情况下,这并不必然减低金融体系对资本流动的脆弱性。较宽的银行存贷差可能导致过度的对外借款,或者较高的利率和尽管脆弱却有明确保证的银行将导致为存款到银行系统的(对外)借款。在国家越来越暴露于国际资本流动的情况下, 必须加快通过合并、关闭、清算破产无法生存的银行、对无法生存银行资本重组、加强银行管理等方法来重建脆弱银行。

2、强化、审计、信息披露和监管框架

除非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有效监管体系、合适的会计和审计框架以及与国际最佳经验一致的信息披露标准,否则大量管理各种类型国内和国际交易风险的审慎规则仍无法满足提高金融机构面对各种金融风险能够恢复能力的愿望。这是因为,依赖于限制的审慎规则很可能像资本管制一样导致欺骗倾向,但是在有信息披露的方面,欺骗的程度会较小。适合的会计和信息批露标准以及全面的监管体系,在使监管当局和市场能够准确估计银行机构的全面金融状况和其风险暴露程度(与其跨境行为一致,如离岸业务和表外业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和金融数据的有助于市场对经济和宏观经济表现的健康估计。强大的监管框架、充分的报告和信息系统在确保银行遵守现存的审慎原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包括加强审慎和规则框架及监管的银行部门的改革如果滞后于资本帐户自由化,则高度的资本流动就会增加金融机构对资金跨境流动产生的风险的暴露程度,其脆弱性将导致银行和货币危机(如在泰国、印尼和韩国)。

3、深化金融市场和工具

具有流动性的金融市场(银行间货币市场、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是在资本帐户开放条件下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所必需的,同时也是促进市场参与者对其因国内外资本交易产生风险的保值所必需的。尤其是,流动的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和充足的保值工具将使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对其外汇风险进行测算和保值;具有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将有助于管理流动性和利率风险,便利公司部门获取金融资源,从而降低银行机构作为主要金融资源中介的负担。这种市场的将需要价格—利率和汇率—具有灵活性,配置合适的市场基础设施,包括支付和清算系统、操作密码和技术基础设施。

最后,由直接的货币控制工具转向更加以市场为基础的过程,是金融部门改革的重要。缺少足够的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如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操作和中央银行在市场利率下的流动性工具)将限制当局对资本流动的管理能力,这样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变得更加复杂。

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管理的“”方法的主要要素如下:

* 内部一致的货币和汇率政策框架,这些政策框架可长期持续,可帮助降低对短期资本流入波动的刺激;

* 跨境流动中产生的额外特殊风险的确认和审慎管理;这样的审慎规则预计会增加金融体系对资本流动中不利冲击的适应性,在各国发展其规则框架、市场和实施能力时替代资本管制;

* 支持金融改革的需要,包括确保一个健康、健全的银行体系的存在;强化会计、审计、信息披露和监管框架,以精确计量银行机构的风险暴露程度和确保市场纪律,并遵从最佳可操作的审慎规则;加速发展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以便利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参与者的风险管理;

第2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 流动性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亦或八年、十年甚至更久。随着危机的缓和,经济逐渐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危机并没有完全解决,世界经济形势还很严峻,处于动荡与缓和并存的状态。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受到重创,同时也使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二是全球金融格局变化。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经济收到重创。在这新的经济形式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也要进行变革,加强资金流动性,加强抗风险能力,争取在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稳定发展。

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

所谓流动性是指银行对全部应付款的支付、清偿能力及满足各种合理资产需求的流动性。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负债的流动性,即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二是资产的流动性,即银行的资产在不发生亏损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商业银行作为高负债运作的金融机构,其业务性质需要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师商业银行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银行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付到期的债务,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问题,流动性风险一般包括资产流动风险和融资流动风险。资产流动风险是指由市场风险而导致银行资产出售出现困难,导致流动资金不足;融资性风险是指银行在履行其到期债务的义务时,所造成的银行财务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对银行的经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着银行的存亡。2008年得金融危机将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暴露无遗。危机爆发之后,大量银行由于人们的挤兑纷纷倒闭,同时也使得人们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大大降低,因此也导致银行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运转,进而引起资金流动风险。银行业务的开展具有传导性,因此,银行的倒闭具有连锁效应,在很短的时间里,金融危机就席卷全球,导致了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由这次的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银行的流动性对银行的关键性作用,流动性风险完全可能会直接导致一家具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的商业银行的破产。因此,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更加凸显,破坏性更强。被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关闭的银行大多资产大于负债,具有清偿能力,仅仅是由于不能及时清偿债务而破产。因此,最终把银行打垮的,不是资本金,而是流动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决定我国经济能否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世界经济特征有所变化,因此商业银行在加强其资金流动性方面也要有所调整,在保持其有效的资金流动性措施之外,还应在新的经济形式下,做出创新性改革或加强其风险监控与预防,使其保持良好的资金运转。

(1)加强存款业务经营,防范资金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主要是以存贷款业务为其主要的经营方式,存款业务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因此要防范银行的资金性风险,就必须从存款业务下手。在存款方面,银行除了做好大型存款业务外,还应重视个人存款的作用,由于个人存款分散性较强,风险小,有较好的流动性,因此银行应加强对个人存款的吸收,以减少资金来源的风险。

(2)加强贷款人资信状况监管,有效防范融资流动性风险。纵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其根本原因是美国银行放贷过多,超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最终由于不良信贷的积累过多后爆发,引起存款人挤兑,而导致银行大量破产。对银行的健康发展而言,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在后经容危机时代,银行要不管加强其贷款人的资信调查,严加防范不良资产的产生,有效降低不良资产比率,促进银行良好稳健运转。

(3)加强银行经营的过程控制,完善风险防范体系。随着世界金融运转方式及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运行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更加深刻,各国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当部分国家经济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时,将严重影响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如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更是具有强有力的支配作用。因此,各国金融发展受到风险的不确定性大大加强,完善银行危机防范体系至关重要。

针对其加强流动性以及防范金融危机而言,银行必须要有自己的风险防范机构或完整而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体系,经过对以往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以及风险应对措施进行总结归纳,制定出应对风险的资金流转机制,在金融危机抬头之势,能够快速的启动其过程及意外防范机制,有效遏制或尽可能降低金融危机对银行的破坏性。

每次金融危机背后都暴露了世界金融机构运转的弊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了世界各国以及警告,在今后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给各国在经济发展带来挑战,是否能做好银行的流动性,将决定一国经济能否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传峰.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金融发展研究,2008,(8).

[2]廖岷.从全球金融危机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J].西部金融,2009,(1).

第3篇

关键词:资本项目;跨境资金;非现场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5-0059-03

一、跨境资金流动非现场监管的主要思路

针对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的特点以及日常监测分析的需要,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考虑监管思路。

(一)宏、微观相结合

外商投资企业从最初的立项、设立到资金的注入、使用再到正常的生产经营、获得利润、撤出等等看似微观、独立个体行为的发生其实都离不开国内外大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管中应特别遵循的是“宏观背景微观现象宏观分析微观指导”的研究分析思路。也就是说,在关注、把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背景的前提下,才能更理智、更准确、更透彻地去剖析每个微观经济主体所进行的个体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进而重新站回宏观的高度去分析、看待微观现象,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或建议,实现对微观行为主体的指导。使其遵循国家宏观经济走向和规律进行合法合理的经营活动。

(二)点、面结合

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往往体现出“面点面”的特点。即:常规思路是先从某一时期内、或某一特定行业内、或某一选定区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所体现出来的全面信息人手,从“面”上做出整体分析和判断,再具体到要分析要研究的“点”,从个案深入剖析,挖掘深层信息、共性特征,再以“点”推“面”,升华高度,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看待问题。

(三)静、动结合

静态管理主要是指通过涉及外商投资企业相关基础信息、业务数据等信息的一系列审批系统、监测分析平台、报表等信息资源渠道来对其进行非现场监管的手段或方式。例如,利用直投系统、监测平台等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流入、结汇、支付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日常的、专项的监测分析一种静态监管。相对于静态监管这种“坐在家中办公”的方式而言,动态管理则是一种很好的有力补充。可以弥补静态监管中无法获知,不能深入、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缺陷。如现场检查、走访、调研、座谈等方式都是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动态管理的有效方式或手段。

(四)透过现象抓本质

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监测分析过程中,除大部分的常规简易业务外,接触最多的往往是较为复杂的个案情况,而且时常同一类业务的个案情况之间还有很大区别,并掺杂着一些干扰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擅于深入剖析,擅于透过表面去找原因、挖本质,遵循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分析原则。这样,分析结论才会更“实惠”、更“精准”,而不“拖泥带水”,不“牵强附和”。

二、跨境资金流动非现场监管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的特点,可有针对性地确定主要监管数据项目,并提炼出重点监测指标。

(一)主要数据项目分析

1 跨境收支。这是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形式和渠道,也是做好监测分析的基础信息。例如,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流入的规模、频率、行业分布等;企业外债流出、人整体情况;利润汇出的资金来源、行业分布等。

2 结售汇。这是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在境内进行本外币汇兑环节,也是做好监测分析的必要步骤。例如,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的规模、频率、行业分布等。

3 资金使用。这是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在境内外进行本外币支付使用环节,也是做好监测分析的关键核心。例如,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成人民币后在境内的支付使用,或直接对境外支付使用等。

(二)重点关注指标分析

1 外资流入增长指标。该指标是指监测期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出资额与撤资额之比。包括外资流入率、外资增长率、外资利用率等若干指标。其中。直接投资流入率为重点关注指标。一般而言,如果外国投资者看好当前或未来的经济前景,会加大对本地区或所投企业的注册资本,资金流入会大幅增长。相应的清算、减资等方式的流出会减少,该指标值会大于1。

2 外资投资风险指标。该指标是指外资企业撤资汇出额与总汇出额之间的比例,包括资金来源结构、投资行业特点、投资地区结构等若干指标。其中,外资撤资汇出率为重点关注指标。某一时期,当该指标出现持续增长势头时。则说明企业对当前或未来经济形势不看好。继续投资热情不足,资金回撤意识增强。

3 资金支付风险指标。资本金结汇率是指监测期总的资本金结汇金额与总的资本金流入金额之比。对资本金结汇资金流向的行业分布、地区结构等需要予以重点关注。某一时期内。当该指标值出现持续增长时,则表示当期企业结汇意愿强烈,资金需求量大;若某一行业的结汇率持续上升,则需密切关注该行业的结汇资金使用是否合法合理,是否存在投机行为。

三、跨境资金流动非现场监管体系的流程设计

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跨境资金流动的非现场监管,是一个需要将看似零散无序的信息汇总整理,从中挖掘潜在价值,并不断提炼升华的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这除了需要周密严谨的研究思路外,还需设计出科学、合理、可行的监管流程或步骤,须有套行之有效、行得通的“路”去指引我们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监管,这样既可提高效率,也可做到有章可循。进而避免了杂乱无序、顾此失彼、避重就轻、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的混乱思维和做法。

(一)确定监测项目

根据跨境收支趋势变动情况,可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一监测项目进行独立的或阶段性的监测分析;也可普遍性的选择多项监测项目进行全面、整体性的监测分析等。例如,可选定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这一单一监测项目进行阶段性、持久性的统计监测分析;也可对其某一监测期内跨境资本金大量流入的特殊时点情况进行独立的一次性分析等等。

(二)数据提取加工

1 建立基础数据库。根据业务系统、监测分析平台(直投系统相应统计分析模块、数据综合利用平台等)将上述监测项目从“全口径基础数据、业务分类、行业类型、国别统计”四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汇总采集数据,形成日常监测分析数据库。

2 数据加工处理。采取以“企业和业务项目相结合”为监测主体的模式,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统计分析指标进行二次数据加工处理,成为更有监测分析价值的细项统计表,一方面对重点关注的业务进行分类统计,另一方面对于热点行业和重点关注企业的历史数据进行分年度整理,形成了一套“重点突出”的监测数据统计表。

(三)总体监测研判

对基础数据库统计汇总的数据进行总体、全貌监测,如跨境收支的整体形势、结售汇趋势、资金支付使用情况等,对监测期发生的资本项目收支进行总体判断,根据统计数据体现出来的特点初步确定需重点关注或需进一步跟踪调查的监测项目。

(四)重点核查落实

利用分析系统、监测平台等资源,有针对性的筛选出需进一步了解详情、深入核查的异常主体或指标,通过调阅业务档案、现场检查、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深入核实情况。从微观层面剖析个案行为产生的原因,探讨研究微观个体折射出的宏观层面的现象和深层次原因等。

(五)综合分析反馈

1 整体形势分析。通过对监测期的数据汇总、统计及加工,对监测主体做全面的跨境收支及结售汇形势的整体分析,对既有数据所反映出的特点做出初步判断。

2 重点指标分析。在整体形势分析基础上,针对监测期所反映出的特点、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剖析微观、宏观原因。

3 综合评价分析。根据上述整体形势分析、重点指标分析,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将微观主体行为动机与宏观政策环境影响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对监测期所反映出来的正面或负面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

(六)提出防范预警

通过综合分析所反映出来的现象或问题,依据相关法规、文件,并结合工作实际、经验,对异常或苗头性现象提出风险预警。针对所提出的风险预警信息。提出相应防范或解决的建议或措施。例如,监测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在国家不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背景下,地区出现外资房地产企业数据或投资规模不减反增的情况,则应及时对该现象加以密切关注,在深入研究分析其微观行为背后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应及时对此问题提出预警提示及防范措施,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各有关部门。

四、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均衡监测管理制度

较为完善并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体系,是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体系构建的政策保障。在严格贯彻均衡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的特点,对外汇资金的流入、流出实行全程监管,既要防止异常外汇资金流出。又要抑制不合理的资金流入,同时注重从整体上对外汇资金流量和流向的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具体来讲就是,利用“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管理法规清理”成果,研究制定科学的监测分析工作规范及非现场监测管理制度。例如,针对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流人的特点,可根据其流量规模、频率、流向等特点制定出台大额资本金流入监测预警管理办法,并依托相应的统计监测系统设置预警指标,对异常资金流入给予及时、准确的判断。同时,对于外资以利润、清算、减资、转股等方式的撤资流出也制定出台相应的监测管理制度,与资金流入情况做定期的比较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防范建议等,这样就可以较好地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均衡管理。

(二)优化整合监测分析系统(平台),提升电子化监管水平

目前,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非现场监测系统及数据利用平台已基本满足非现场监测管理需要。但监测分析功能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因而,在实施“资本项下业务系统整合”时,着重是将现有资源予以整合优化,使各业务系统数据资源彼此间搭桥互通,构建环型沟通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挥监测分析预警的整体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现有的统计监测系统,在已有的统计分析功能基础上,针对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特点。设计专门的资金流入、流出模块及监测指标,设定出相应的预警临界值,并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从而对外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的整体态势做出宏观判断,以便采取积极防范措施。

第4篇

在近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没有哪个概念比“资金流动性过剩”出现得更为频繁。虽然人们在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上达成一定的共识,但内涵却众说纷纭。第一种定义是指实际货币存量高于均衡水平的情形。在这种定义下,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第二种定义是指货币的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并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存量超过了经济增长所必需的数量,这些“剩余的流动性”要么转化为暂时不准备投入使用的定期存款,要么投入到股票等非实体经济领域,其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第三种定义是指金融机构存贷差的持续扩大和存贷比的持续走低。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危害是给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造成很大压力。第四种定义是指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宽松情况。银行间的市场利率往往视为流动性是否过剩的关键表征,该利率可看作是判断流动性状况的一个良好指标。第五种定义是指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强制性的,因而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和超储率持续处于高位。第六种定义是指流动性偏好。即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这是凯恩斯提出的,具有严格的经济学定义。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们对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定义有点像盲人摸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定义不一样,人们对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判断和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

二、我国资金流动性的规模

经济学家吴敬琏(2006)在香港表示,中国目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合8万亿元人民币,而央行只发行了2万亿元央行票据来冲销。这样,在乘数效应下,等于起码有30万亿元的流动性在市场中,中国境内的流动性过剩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2006)测算,2006年央行到期票据以及新增外汇占款可能释放的流动性在3.6万亿元左右。但也有人认为,我国同时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和资金流动性短缺。目前,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只是一种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过剩。一边是社会生产、社会消费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另一边是商业银行存在着极大的资金运用压力。很多需要资本流人的领域并没有顺畅的渠道来导入资本,如公共医疗、基础教育等公共部门的投资严重不足,而资本大量聚集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导致了局部流动性过剩。我国大企业的资金过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却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资金不足问题。城市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农村却依然资金匮乏。还有人认为,我国明显存在资金流动性不足。从社会保障来看,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如果要还清社会保障的历史欠账,我国的资金不是过剩,而是短缺。从城乡居民的财富占有以及生活水平的差距来看,国家对农民也有大量的欠账。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2006)预测,“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资金不是宽裕,而是囊中羞涩。

三、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观点之一,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国内储蓄大于消费。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养老、看病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由于财政未能充分承担起其应该承担的职能,即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公共医疗、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优,老百姓不敢消费,只有把钱存入银行,从而导致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消费能力的欠缺是产生资金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观点之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的共同作用。外部失衡是指中国同时存在着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在我国强制结售汇体制下,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长意味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伴随外汇储备增长而不断投放的基础货币,最终演化为实体经济中过剩的流动性。内部失衡主要是指中国经济中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恶化趋势,表现为投资相对于消费的过快增长。国内经济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需要通过外部失衡来平衡,而外部不平衡需要资本的流动来平衡,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格局。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均能造成流动性过剩。

观点之三,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是典型的银行储蓄与投资不协调的结果。由于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与吸收储蓄能力不相匹配,吸收的存款太多,虽然经济运行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但银行不具备控制信贷风险的技术能力,贷不出去,导致银行的存贷比逐年下降。储蓄不能顺利地转化为投资,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内部,从而恶化了资金的流动性。

四、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利弊分析

关于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利弊分析大致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资金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是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流动性过剩会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银行体系资金泛滥,利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如果不回收过剩的流动性,要么会引发实体经济投资过热与通货膨胀,要么推动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上涨,并形成泡沫损害整个国民经济。

第二种看法是,中国目前不是资金流动性过剩,而是资金流动性繁荣。资金流动性过剩和资金流动性繁荣在机理上有根本区别。资金流动性过剩是实体经济出现低迷、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状态下的结果;资金流动性繁荣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断改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反映。资金流动性充足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力,可以使中国能够效法西方发达国家,走“财富创造财富”之路。资金充裕也为企业直接融资带来新的契机。

第三种看法是,资金流动性过剩并不可怕。关键是我国要因势利导,巧妙利用当前资金流动性向中国汇集的大好时机,让外资为中国经济向市场机制转型提供资金、技术、管理乃至市场的支持。对于国际游资,没有必要过于恐惧,利用得当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当前我们既存在挑战,但更面临机遇。五、对策

(一)人民币是否应升值。花旗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2006)认为,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方法是保持人民币适当的快速升值。目前加快升值已经是大势所趋。但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2006)认为,人民币过快升值不是明智之举。过快的升值速度,非但不能减少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继续增加,相反只会给热钱的流入释放出更强劲的信号。兴业银行宏观分析师鲁政委(2006)认为,合适的升值方式不应该是单边升值太多,而应是让汇率在较大的区间来回波动,只有双向波动,企业才有危机感,才会主动寻求各种避险措施,才能实现升值的良好效果。从决策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应该升值还是贬值,的确还需要决策者三思而后行。

(二)是否加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2006)认为,加息不仅对控制流动性无太多帮助,而且会制造出新的流动性。加息将导致中美利差缩小,本来就对人民币升值趋之若鹜的海外热钱将由此更大规模地涌入中国,这无异于抱薪救火。也有人认为,改变金融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是政府化解流动性过剩的核心。低利率政策不改变,国内流动性过剩就不能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也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的大好时机。二些专家则认为,从提高资金成本、抑制投资过热的角度讲,今年存在进一步加息的空间。但也有专家反对,认为加息很难改变外部失衡问题,无法从源头上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人民币是加息还是维持不变,经济学家也很难达成一致的共识。

(三)提高超额准备金率是否有效。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2006)认为,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国内储蓄大于消费,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结构性失衡问题。也有人认为,在对冲流动性方面,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一个效果相对剧烈的工具。它一方面直接冻结银行一定数量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则影响货币乘数,产生多倍收缩效应。如果大幅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会产生明显的效力。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2006)则指出,调整准备金比率是央行目前较为偏好的流动资金管理工具。提高超额准备金率是否有效不仅有一个客观标准,而且还涉及到人的主观判断。调整超额准备金率的效用还有待于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

第5篇

关键词:企业;坏账准备;计提原则;计提方法

一、坏账风险的原因

企业应收款项的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本章重点分析一下企业坏账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1.企业坏账风险的外部原因

(1)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我国与1992年建立了最初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历经二十年实践并不断完善。相对欧美国家,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处于萌芽阶段,未能完整的融入企业发展,制度的不完善导致部分不法分子采用极端手段破坏市场正常运行,其引发的后果却由相关企业承担,导致企业无法收回应收款项。

(2)竞争体制的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规模加大、企业数量增多,市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保证可持续发展,除了采取传统手段(如营销手段、商品价格、售后服务等),还采取了赊销的手段来促进销售额。部分企业未进行长远考虑,企业内部对客户信用度没有深入考察,未准确预测坏账风险,不计后果地对客户进行赊销,导致企业坏账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造成企业资不抵债。

2.企业坏账风险的内部原因

(1)企业内部人员风险意识的薄弱和欠缺

一些企业管理者盲目追求利润,过分强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此他们抢占市场份额、争夺客源和推销更多的产品,但事先却不对客户的信用作调查、不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忽略了企业的现金流量,盲目赊销,而这些手段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坏账的发生。

(2)坏账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水平较落后

由于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不够完善,致使许多企业在坏账风险管理方面没有足够的适合自身特征的参考对象,方法和水平相对比较落后。

(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会部门更多的会注重企业资金流出的管理,而没有重视资金支出的审批,对应收款项及赊销管理制度的制定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在应收款项上的数据不明确。

二、坏账风险的预防与解决方案

为了进一步避免坏账风险的发生,并且确保出现坏账风险时,企业能顺利应对风险,企业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资金流动的合理性、科学性。本章主要讨论和分析一些防范和应对坏账风险的策略。

1.建立事前防范机制

(1)增加对应收款项的认识,走出误区

企业应收款项对公司资金流动起着关键作用,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正常运行,不仅仅包括财务部门,还包括信息部门、销售部门等,牵制着企业资金流动的根本,因此,企业相关负责人应、财务管理者、销售者必须尽量避免应收款项不能索要的情况。在确定赊销政策时,必须注重每个小节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的利益或者危害,确保公司利益为主。应收款项体系是一个由上至下的有程序的体系,所以应避免应收款项进入误区。

(2)制定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与政策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需建立一套完整的适于我国经济市场的信用评价体系。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保证公司利益获取,企业采取了分期收款方式和赊销策略,但这些措施并没有提供准确的社会信用数据。信用评价体系的不健全,致使企业必须制定符合公司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政策,通过这些有效政策保证企业在分期收款和赊账时从管理水平、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对客户信用度的深入调查。企业在获取客户详细信用度相关数据后,还要有一套适用于本公司的客户信用数据库,能通过数据库信息对客户进行评分;而且,企业应根据客户真实资料与数据库评分对客户现金折扣、信用时间和风险金额进行设定。这样的差别对待会使会计工作主次分明,可避免一头雾水。

(3)制定应收款项风险预警制度,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

首先,应在分析企业资金流动的基础上,确定资金预算,防止应收款项成为坏账。对于应收款项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从时间的角度来入手以便采取措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长短期风险预警系统。

2.加强事中监督控制

(1)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追踪管理

企业客户进行赊销行为后,应对应收款项进行全方位追踪,保证企业能按时收回应收款项,并防止应收款项成为坏账,最主要的是关注赊销产品的变动问题。

在赊销行为前,企业应对客户的信用度和偿债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确保客户资金足够偿还赊销账目。企业应该对客户数据库中的低信用度、挂帐金额大的客户作为主要调查目标,防止发生应收账款不能回收的现象。

(2)制定并健全应收款项内部控制体系

设立一个健全而完善的应收款项内部控制系统,这项工作的完成效果能体现公司对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为保证企业流动资金正常运行,企业必须设立应收款项内部控制机构,专人负责,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及核算工作要限定到人,对每一工作环节必须设定评判其工作好坏的标准,赏罚分明,奖惩结合。充分要发挥企业内部的监督作用,尽量减少应收款项的发生,进一步就可以尽可能避免坏账的出现。

(3)制定企业应收款项信息管理系统

为保证客户准时支付欠款,企业必须建立并完善企业应收款项信息管理系统,调查客户信用度,定期对客户进行监督,防止欠款或者逾期不还,尽量减少逾期付款和坏账几率。根据应收款项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客户的资料,部门负责人员要与客户保持沟通,定期提醒对方欠款事宜。适时适地地追踪客户的产品及资金流动情况,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制定对策,避免客户卷铺盖走人的事件发生。

3.实施事后管理控制

(1)制定并完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体系

在商业交易中,不管企业的货款回收政策多么健全,执行力度多么大,在混杂的商业信用交易中,坏账损失依然不可避免。当企业确定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时,就说明出现了坏账,比如债务单位破产、被撤销、现金流量不足或资不抵债等。企业在确定坏账行为发生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依据不可收回应收款项的总资金以及逾期时间,确定坏账风险的损失,并通过坏账准备金额补救损失。

(2)通过融资方式提高变现能力

面对应收款项的处理,首先企业应及时收回,如果坏账现象已经确定,企业应及时采取其他措施弥补坏账带来的损失。将企业未到期的应收款项转移到其他金融机构,将风险转嫁到其他机构,减少坏账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保证企业资金流动正常运行。其次是抵押应收账款,即企业为促进资金流运转,将企业部分应收账款作为抵押,从其他机构借款以此获得暂时的流动资金。获得应收款项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有权对应收款项进行索要、追债,因此,金融机构认可这种方式。另一个方法则是将企业的应收账款转变成应收票据,由于票据的法律效应更强,能进一步避免坏账现象,促进资金流动。

三、坏账准备计提

虽然前面两章节大篇幅地讨论了坏账风险出现的原因以及相关的应对策略,但坏账的出现难以避免,一旦坏账行为被确定,企业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对坏账引发的后果进行弥补。坏账准备,即为防止企业由于坏账的损失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行而提前准备的资金,保证不可收回款项的损失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行。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和研究当下企业惯用的计提原则和方法。

1.计提原则

我国财政部于本世纪初颁布并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明文规定财会部门在年中年末对不能回收的过期的应收账款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关策略,首先明确坏账性质及原因,根据坏账金额及赊账时间段长短制定措施并进行有效实施。其次,依据法律法规制定解决措施,并有效实施。一旦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被制定,就应保证方法不发生变动,即使需要更改,也应在会计报表进行声明。

2.坏账准备计提方法

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首先包括销货百分比法、余额百分比法,其次还包括个别认定法和账龄分析法。

(1)销货百分比法

销货百分比(percentageofgoodssold)法,即通过分析公司销售总额的百分比对坏账结果进行研究。而其中的百分比具体是多少需按实际情况来定,每一年都会不一样。销售百分比的算法依据是本期相关数据,销售总额与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乘积即是应计提的坏账金额。综上所述,这种方法无需将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进行考虑。但是其缺陷在于,如果企业之前存在坏账损失评估有误的情况,则无法自动改正。并且企业应收款项的所有净额也不能及时变现。

(2)余额百分比法

此种方法不同于销货百分比法,余额百分比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以此分析坏账结果。该方法具体实施是通过分析期末未收回的和已过期的应收账款,预测坏账准备金额。应计提的坏账准备是预测的坏账与坏账准备余款相加或相减的值。

(3)个别认定法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以上三种计提方法都不一定适用,这时候应采取个别认定法对特定情况进行坏账损失评估。并且应将采用该方法确定的损失评估从其他计提坏账准备金额中减去。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不再是所有的欠款客户都用的,而是企业根据欠款客户的信用状况具体设定的。第二是坏账准备计提的主要依据是欠款客户的偿债能力和信用度,而不是赊销与销货金额。

四、结语

总之,应收款项是企业正常运作的关键点。企业应收款项不断出现坏账现象,而企业的处理措施没有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导致企业最终陷入资金周转问题,因此,公司应对应收款项进行时刻监督,避免坏账现象。企业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有效的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有利于企业对应收款项的管理以及降低坏账风险,其重点监督对象是赊销较高的客户。企业经营者需要树立健康科学的营销观念,正确运用赊销方式,降低风险,占领市场,扩大盈利,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实施力度,促进资金流正常运行,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内部监督,做到分工明确,使企业产生更大效益。

参考文献:

[1]翟涛.论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及防范[J].科技创业月刊,2014,22(01):65-72.

[2]陆永梅.浅谈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J].中国农业会计,2014(01).22(01):5-7.

[3]鞠秋芳.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核算研究[J].时代经贸,2014.22(01):28-34.

[4]邵春燕.浅谈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商情,2015.22(01):65-72.

[5]周艳萍.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分析与控制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4.22(01):16-17.

第6篇

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指的是企业集团不能对下属企业提款或者贷款提供一系列资金供给的缺口风险,其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是一种综合性的风险。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主要有提前支取风险、偿还风险以及再融资风险。提前支取风险一般指的是大额存款不在预期提取日期提取使用所造成的风险,偿还风险一般指的是借款客户不按照约定及时偿还所造成的资金风险,再融资风险主要由于企业资产负债情况不匹配所造成。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影响巨大,必须加强对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降低风险,保证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结构比较单一

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流动性风险影响大的主要是公司的贷款、现金资产以及证券投资,流动性风险直接来源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但是当前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资金结构比较单一,影响资产的流动性。财务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东资本金以及下属企业的资金归集,单一的资金来源增加了资金稳定性风险,受各企业资金的流量波动影响较严重。财务公司的资产形式十分单一,贷款占据了资产的很大一部分,导致流动性较差,当出现资产风险时影响较大。比如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财务公司的资产主要为股东资本20亿和下属企业资金,存款的方式为活期,集团内部存款占总存款的75%~87%,资金来源十分单一,资金并不能与企业长期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当公司在需要长期资金支持时,难以得到充足的支持,增加了资金流动的风险,提高了公司进行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

2.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比较简单

当前,我国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还是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而这种管理方法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不重视,导致在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很难处理。首先,财务公司内部没有一套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没有科学有效的流动性需求预测办法,仍停留在合规性管理层面,管理方法单一。其次,财务公司内管理人员虽然为财务出身,但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办法缺乏了解,在财务公司资金出现风险时不能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不能对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进行预判,导致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增加。最后,财务公司在进行风险管理时一般采用一些指标管理、比例管理等方法,但当前我国财务公司在采用这些数理统计方法管理时缺乏数据储备,在进行管理时缺乏经验,导致流动性风险管理不善。

3.流动性风险管理受行政干涉过多

财务公司属于企业集团的一部分,因而财务公司的管理人员也是来自于企业集团,导致财务公司在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受到行政干涉较多。首先,大部分财务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导致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形同虚设。董事会、股东会等完全处于集团企业的控制下,缺乏独立自主权。其次,财务公司是为企业提供服务,要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处理以提高利用率。企业的资金经营风险便直接影响财务公司,并且由于财务公司的服务对象以及业务范围比较局限,导致其在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受到集团公司干预较多,管理工作进展十分不顺。比如,集团企业为了经营某一重点项目,财务公司便被要求针对性贷款,而这一项目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风险便会直接涉及到财务公司,相应的财务流动性风险便转嫁到财务公司,导致财务公司的流动风险与企业的流动性风险恶性循环,提高了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

4.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内控机制

我国财务公司在进行流动性管理时缺乏完善的内控机制,首先,财务公司缺乏相应的制度控制。我国财务公司进行内部控制时更多的是控制业务交易,控制体系不完整,流动性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在进行风险管理时执行力度欠缺,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导致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够。其次,财务公司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时缺乏相应的组织控制。虽然财务公司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但其专业性不够,没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专业管理流动性风险,使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形同虚设。最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缺乏风险管理经验,当出现一些突发风险时不能很好处理。比如当存款利率持续调升而出现的资金流动性比较紧张的局面时,其不能根据情况进行处理,导致财务公司流动性指标恶化,资金支付困难,导致企业的资金风险增高。

三、加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

1.合理调剂资金,丰富资金结构

财务公司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必须丰富资金结构,拓宽资金来源。财务公司可以优化其融资功能,借助集团企业的行政措施强化财务公司对资金的管理和分配。财务公司可以通过发放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满足集团企业的资金需求,通过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政策以控制企业在财务公司外的存款,从而降低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财务公司还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减少集团下属企业存款突发性减少所带来的突发性流动性风险,保证企业资金需求的有效使用。比如,申能财务公司通过集团企业牵头,向集团内外企业进行融资,财务公司进行资金调剂,保证了各个企业资金的需求,促进了资金在企业间的流通,降低了财务流动性风险。

2.丰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

财务公司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必须改善管理方式,丰富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理念进行管理。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事后控制风险的管理方法,积极管理,对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及时识别并跟踪监测,以便将风险控制在最低。转变传统的重视信用的管理观念,树立多种风险并重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重视财务公司资金流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建立全方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其次,认真分析集团组成,对集团内一些风险性较大的业务进行管理,降低其风险。最后,采取多种流动性风险管理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加强对现有信息的分析,提高财务公司使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的水平,针对流动性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3.提高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独立性

虽然财务公司隶属于企业集团,但在财务风险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独立性,降低企业集团对财务公司的行政干涉。提高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作用,加强财务公司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独立自主性。对于企业的资金的经营,财务公司要积极掌控监测,对于集团各项业务必须熟悉,以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从而降低资金流动性风险。财务公司要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监督部门,并以其为中心对集团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定期开展财务风险稽查,对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进行预判、规避,从而保证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

4.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控机制

财务公司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必须有完善内控机制进行保证,财务公司要根据流动性风险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做好各部门风险控制和管理工作。财务公司要树立全面、客观、独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建立相应的部门内控制制度,明确公司内部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严格的企业监控流动性风险的体系,合理制定企业出现流动性风险情况处理办法,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确保财务风险全过程处于控制。

第7篇

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发生财务危机,形成的风险称之为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包括融资类风险、投资类风险、经营类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由于财务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客观性。只要单位在经营,有任何与财务有关的行为,如投资或融资等,就有可能发生财务风险,企业不能完全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只能预防或控制财务风险的扩大,但却无法消除风险。

2.全面性。因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会涉及到财务工作,从物资采购、筹集资金、投资项目到产品销售等,均离不开财务的支持,而在任何环节均有可能因为人为失误或是其他原因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可以说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涵盖了企业的所有方面。

3.不确定性。因为财务风险的全面性,其涉及到的环节众多,风险点发生的范围比较广,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存在诸多因素,如外部宏观政策、企业经营理念、投资决策等等,增加了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无法有效应对。

4.风险与收益并存。众所周知,一个事物的风险和收益之间是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公司企业想要获取高收益,就要承担高风险。虽然财务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或危机,但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资金,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高杠杆收益率。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一)融资风险分析

企业融资活动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因融资行为不合理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企业会因无法按期偿还融资资金而产生财务风险。主要形成原因分析:一是,融资规模不合理。适度的融资可以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帮助企业更好的运营发展,而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将会增加单位的运营成本,增加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资产负债率越低,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过度融资,导致企业的负债规模过大,而偿债能力又无法达到要求,选择高杠杆增加了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二是,融资结构不合理。企业对于融资渠道和融资期限的选择,决定了企业的融资结构和期限结构,且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如果一个单位的债务融资比率很高,则对它的经营现金流有较高的要求,经营资金流入无法满足偿还资金需求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财务风险系数高。另外,企业融资资金期限不合理,融资期限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不匹配,或是资金使用未严格与融资期限匹配,这将导致企业面临着偿还资金的压力,将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投资风险分析

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因内外部各种因素对所投资项目的影响,使得企业在对投入资金后,所投资项目的实际收入未达到预期效果,无法收回投资资金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风险形成原因分析:一是,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分析导致投资决策失败。有些时候企业为了大举扩张规模,对于项目的投资仅凭借着想法或是热情,但是缺乏充分的事前调研,未进行市场的分析,并未对项目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如果投资项目实际运营收益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率大于投入成本,投资决策失误,会导致企业出现亏损。在投资项目出现风险苗头的情况下,不能恰当地及时叫停项目以止损,从而导致财务风险。二是,投资项目期限安排不合理。如果企业没有权衡好投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便会使企业因资金流问题产生财务风险。如果企业过多地投入流动资产,其资金流动性将增强,但盈利能力会下降;但由于前期投入资金大、投资回收期长等因素影响,过度的进行长期投资将会使企业面临不确定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投资若无法达到资金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的平衡,会增加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营运风险分析

因企业营运工作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营运过程中,资金的回笼和资产的周转无法满足财务需求,主要体现在资产的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回收两个方面。主要风险形成原因分析:一是,由于存货管理不善使企业面临流动性风险。如果企业对于生产管理和订单管理不到位,有可能使得企业存货积压,大量占用企业的资金,造成企业资产周转率低,缺乏流动资金;而如果存货过少,会使得企业产生缺货风险,从而带来违约风险或是降低企业获利的机会。不管是存货积压还是缺货,都会导致企业出现流动性风险,进而形成财务风险。二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到位。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抢占市场而大量的采用赊销,且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使得企业资金流动性差,销售资金回笼时间长,现金流量严重不足。这不仅会增加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长时间无法收回出现的大量坏账也可能使得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更严重的财务风险。

(四)现金流量风险分析

现金流量风险,是企业因为各个环节综合形成的现金流量过小或是为负,使得企业无流动资金可以周转而产生财务危机。现金流量最能直接反映一个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因为现金流量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的整体运作情况。当一个单位的现金流量为正数时,则表明单位的各项活动有净现金流入,资金流动性能够满足企业投资和正常业务需要的现金需求。现金流正值越高,说明企业经营运转情况越好,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小;而当一个企业的现金流量为负数时,表明企业在经营管理存在问题,资金不能及时流入,或是企业过度投资使得企业的资金入不敷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出现资金链的断裂,并面临更大的财务危机。

三、企业控制财务风险体系的研究

(一)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为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首先,企业应通过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全面收集企业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各项指标的相关数据,通过对各项指标设置警戒线,在发生风险迹象时及时预警。同时,在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基础上,及时控制企业的发展方向,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有效工作措施及时化解风险。其次,企业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选择不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在风险预警体系中不同指标的权重,建立符合企业情况的风险等级判断体系,并有针对性地设立风险应对措施。例如,盈利能力可以将销售毛利率、资产利润率、成本收入比等指标作为一个评价体系;偿债能力可以将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纳入评价体系。最后,需要建立现金流量指标的财务预警机制。现金流量是业务运营的基本保证,为了在现金流出现短缺时及时预警,单位应该跟踪监控企业的资金使用,分析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以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保证正常的生产运作。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应该加强对于各个环节的管理,通过灵活运用管理会计各项工作方式,以提升各个环节决策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一方面,可以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来加强对于企业所有工作的规划。从企业的采购、生产和成本控制等各个环节实施全面覆盖的全面预算管理。并编制科学的财务预算,做好过程管控,强化对企业各个环节的控制,以实现对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和现金流的监控,以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企业还应辅助以其他的管理手段,例如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最佳订货点等,通过对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提高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和业务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在融资决策时,必须注重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融资结构的合理性和优化,以减少融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在投资决策时,事前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准确评估项目收益和投资成本,提高企业投入产出率,避免投资失败而引发财务风险;在经营管理方面,企业要通过加强生产管理、订单管理和库存管理,提高企业的存货的周转率和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减少资金的占用,增加企业的流动性和现金流量。

(三)实施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的资金管理是否完善。如果企业的资金周转不顺畅且资金短缺,都会使得企业陷入财务风险中。因此,为了减少财务风险发生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企业应该加强对于整体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对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可以利用数据共享,实现对于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控制。企业对于内部资金统一管理和调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全面掌握整体资金的运转情况,以便更科学的进行资金配置,在有需求时尽可能地实现所需资金的内生化,减少融资,降低资本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各环节的需要优化各环节的资金配置,减少资金的占用,提高企业的周转率。

(四)强化风险意识,注意外部政策变化

一方面,企业风险的发生不仅是企业在管理和决策的问题,也与企业的整体风险意识有关。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应该加强风险意识,尤其是单位的管理层。企业要不断宣导风险意识,将风险意识贯彻落实到企业的全体员工,以使得员工在开展自身工作时,能够充分认识到风险的重要性,并关注工作中涉及到的风险点,以规避风险。另一方面,财务风险还与外部环境有关。企业应该密切关注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中各种风险因素的变化。例如,国家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市场的情况,以及企业所处行业有关的地方政府政策等,这些与企业的融资成本、项目投资、经营成本等息息相关,企业应该随时关注各种外部因素,通过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来增强对外部因素产生风险的抵抗能力。

第8篇

摘 要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生存、发展、获利,而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的就是资金管理。随着我国企业的规模不断发展,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制度、内容、模式等都提出了巨大的考验。本文就从资金管理入手,分析了企业资金管理风险,进而提出了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对策,力图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 企业 资金管理 风险控制

企业资金管理处于企业整个管理体系的中心位置,是对企业的资金流、资金调度、资金结算和资金运作等进行的系统化管理。资金管理强调对企业资金流的控制,侧重于加强和完善资金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余缺调剂与放大效益。可以说,资金管理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血液,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企业资金管理风险分析

1.投资风险分析

企业在引进项目时,可行性研究不切合实际,盲目投资,项目进行后又缺乏科学管理,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而事后又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同时企业盲目担保,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担保损失,这些都导致企业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这些风险既包含了企业负债筹资所面临的筹资风险,也包含了企业在运用资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产和投资活动带来的风险,最终体现为资金风险。

2.资金运营分析

在资金运营方面,企业流动资产中,如果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由于存货流动性差,会占用企业大量资金,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同时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因而产生财务风险。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企业过于注重销售业绩,而大大忽视了应收账款控制状况等的问题。甚至有时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来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此外,企业资金配置的不合理,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风险,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运作。

企业资金管理风险,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失控导致的,所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防范风险的基础。总的来说,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资金周转,还可以有效防范舞弊行为,保持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为此,必须全面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

二、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对策

可以说,资金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只有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有效防控风险,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制定资金流动管理制度,促进资金风险管理

这就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围绕资金流动的各种信息建立考评体系,力求保证资金使用过程反馈信息的及时、畅通、准确。这也是考核企业经营工作、财务负责人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资金流动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成本、费用即经济效益的真实可靠性,为风险管理提供准确客观的标准,从而促进企业资金风险的管理。

2.建立资金的动态调控体系,保证资金的合理调控

为了确定资金的合理需要量,应在企业资产负债允许的范围内建立资金的动态调控体系。可以说,这是进行资金管理的基础。首先,应制定合理的资金筹措方案。为了使企业资金的使用达到最优化,要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分析资金动态,再依据计划核定需要,对资金的合理调控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强化企业资金计划约束机制,防止因为资金筹措过度引发投资过度,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带来企业死亡的风险。

3.健全管理机制,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可以说,健全管理机制是企业防范资金风险的首要条件。首先,企业的重大项目从立项目、评价、审批及资金使用计划要经相应权力机构批准,要赋予资金使用的审批权。在资金运行中,应按企业照全面预算指标编制各项资金预算,使企业的各项收支处于预算的控制范围内,从而杜绝无预算开支。其次,为了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应建立严格的资金审批制度。按照企业规划审批项目及相关环节,防范因资金决策随意性而引起资金配置不合理带来的风险。

4.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资金管理的目标应是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和效率性。可以说,实施适度的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这些作用。首先,可以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制度,做好资金核算工作。可以说,抓好企业资金核算工作是实行资金有效管理的关键。在管理过程中,要统筹管理企业的各项资金,使各部门、各下级单位的资金往来,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的控制之下,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从而达到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的问题,确保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其次,还可以通过建立内部银行,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由内部银行负责与银行的往来业务,下属单位仅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总而言之,通过集中管理,能够有效整合企业资源优势,规范企业资金运作。这对保证资金安全稳健运作,防范风险也起着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做好资金风险控制,才能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产生更大规模的资金并投入生产。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提升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加强资金风险管理,以高水平的资金管理和运作手段作为企业经营和生产工作的可靠后盾,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大华.企业资金风险分析与管理控制措施.中国市场.2010(52).

第9篇

对银行经营有一定的不利因素

目前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政策性的优势地位来赚取利差收入,随着贷款利率全面放开,意味着利差将出现逐步回落,这将给银行业利润带来直接冲击。央行此消息当日,股票市场银行股出现普跌就很直观地反映了这个问题。

而银行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一方面会做大中间业务,另一方面势必会通过竞相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生存空间。这种竞争格局一旦形成,将会在一定范围内带来部分银行之间的生存竞争,因为集体性垄断打破后,个体的生存就将面临史无前例的压力。而由业务竞争可能引发的银行业务经营及金融秩序方面的问题,不能不给予足够的前瞻性预判。

银行资金流动性可能会逐步趋紧

利差缩小之后,各银行势必会想办法吸收更多的存款,否则将无钱可放。这就意味着,存款利率在银行间竞争中将要上浮或变相上浮,竞相吸储可能会日趋激烈。而吸收存款的成本增加了,贷款收益却在下降,同时,相信很少有银行高管愿意降低自己的薪酬来压缩经营成本,这将直接导致银行盈利能力的降低。

受此影响,人们或将对银行经营能力产生担忧,甚至可能会有一部分客户提前支取存款或赎回理财产品,从而导致银行资金流动性进一步趋紧。怎样有效避免出现或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问题,提前化解类似风险,正是每个银行从业者和金融监管者需要认真谨慎思考的。

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需慎重甄别

本次利率政策并未放开对房地产贷款的限制,说明国家对于房地产贷款政策依然很严格。

而从目前看,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贷款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占比并不低,银行一旦出现资金紧张,肯定会积极催收贷款,压缩收回房地产贷款是不少银行的首要考虑。如果房地产公司资金链出现“紧绷”,受冲击最大的应该是贷款银行,如此一来,彼此互相影响,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可能会趋于加大,最终受影响的还是银行的资金流动性。所以,监管机构有必要及时督促各银行适时、认真地逐笔甄别房地产贷款,尽最大努力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做到未雨绸缪。

农信社要对内控机制进行自我审视

第10篇

【关键词】资本项目 跨境资金 监测预警

一、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主要渠道

(一)直接投资项下

直接投资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一般有真实的交易背景支持,资金流动的敏感性与灵活性相对较低,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巨变有一定的反应时滞。该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主要包括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

1.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是外国直接来华投资流入。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入项,包括外国投资者通过新设(增资)外资企业、并购内资企业和其他投资等形式的资金流入,其中新设(增资)外资企业是主要途径。二是外资撤资清算等流出。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出项,包括外资企业以清算、转股、减资、先行回收投资等形式的资金流出,其中清算和转股是主要途径。

2.对外直接投资。一是我国直接对外投资流出。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出项,包括境内非金融部门和金融部门以新设境外企业、实施海外并购与兼并等形式的资金流出,其中非金融机构境外投资是主要途径。二是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等流入。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入项,包括境外投资企业转股、清算、减资等所得款项的流入。

(二)证券投资项下

证券投资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由于主要受短期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境内外证券市场中长期走势的影响,且资金流动的敏感性与趋利性极强,因此资金的流出入波动程度剧烈、波动频率较高。主要包括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入和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我国对外证券投资,目前主要是指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对外证券投资。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目前主要是指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对境内证券投资。

(三)外债项下

外债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主要用途在于缓解我国外资企业生产经营初期的融资困难和对进出口提供贸易信贷支持,该渠道的资金流动敏感性较为一般,基本随着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而正向波动。该渠道主要指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外债和金融机构自身外债。

(四)其他

除上述项目外,还存在一些资本项下的跨境资金通过其他非资本项下渠道进行流动,其具体显现在某些经常项下和净误差与遗漏项目,或是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根本就体现不出来,具体包括货物贸易的价格虚报、经常性转移、净误差与遗漏和地下金融等,且相应的数据估计具有相当的难度。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该项目作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线下项目(即平衡项目),相应的数据并非是统计得来的,包括一定的统计误差,但更多的是非法资本流动状况。

二、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指标的构建

(一)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渠道的指标选取

本文的综合性指标即为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状况监测指标。在综合性指标之下逐级设立两类指标:先行指标和一致指标,前者主要反映被监测指标的未来走势,而后者主要反映被监测指标的现实状况。所有指标均有针对性地设置为相对数,以便于最后的加权平均估算。而在先行指标和一直指标的构成中,其具体指标分别为宏观经济指标、资本流动总量类指标和结构类指标。

1.衡量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经济指标B1。该监测指标为被监测指标的先行指标,主要包含以下子指标:

2.衡量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总量类指标B2。一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国内生产总值(设为B12)。该指标作为跨境资金流动的承载度指标,主要反映在同一时间段内一国经济增量所对应承受的跨境资金流量状况,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对应的跨境资本流动数额。二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一国进出口总额(设为B22),该指标作为跨境资金流动的权重类指标,主要反映在同一时间段内一国进出口总额与跨境资金流量之间的比值关系,即单位进出口数额所对应的跨境资金流动数额。三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一国国际收支总额(设为B23),该指标作为跨境资金流动的权重类指标,主要反映在同一时间段内一国国际收支总额与跨境资金流量之间的比值关系,即单位国际收支数额所对应的跨境资金流动数额。其中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是指流入流出量之和,即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其他项下所有资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总和。

3.衡量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结构类指标B3。一是资本与金融项下最大子项的占比(设为B31),以我国2011年状况为例,即其他投资项下资金流动数额/资本与金融项下资金流动金额,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跨境资金流动在各项目之间的集中度。二是直接投资项下流入流出比率(设为B32),即直接投资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该指标反映了直接投资项下资金的净流入(出)比率。三是证券投资项下流入流出比率(设为B33),即证券投资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该指标反映了证券投资项下资金的净流入(出)比率。四是其他投资项下流入流出比率(设为B34),即其他投资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该指标反映了其他投资项下资金的净流入(出)比率。五是其他项下流入流出比率(设为B35),即其他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该指标反映了其他项下资金的净流入(出)比率。

(二)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渠道相应指标的权重设置

1.权重设置的方法确定与条件设定。基于上述三类指标的具体设定,本文拟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以下简称AHP)进行递阶层次与判断矩阵的构造。具体而言,AHP评价技术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使之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有序、递阶层次结构,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对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在此基础上,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确定各元素的权重。依据上述要求,本文将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状况A设为目标层,将衡量资本项下资金跨境流动的宏观经济指标B1、总量类指标B2和结构类指标B3设为准则层,剩余的各分类子指标设为指标层。具体如下图所示:

2.各指标的权重设定。(1)建立判断矩阵。显然,目标层对各准则层而言有被分解的隶属关系,可以构建各准则层指标B1、B2、B3之间相对于目标层的两两判断矩阵,同理也可以构建各指标层之间相对于准则层的两两判断矩阵。下文的求解以准则层指标B1、B2、B3的权重设定为例。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准则层指标权重之前,本文运用相关专家的经验数据进行了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以定性的手段判定各准则层指标B1、B2、B3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立比较标度,实现定量描述。

比较标度用自然数1-9表示,其中1、3、5、7、9分别表示“同等重要、稍微重要、重要、明显重要、绝对重要”,而2、4、6、8作为四个亚等级,用来表示上述相邻两个重要性标度之间的重要性程度。判断矩阵计为P,准则层和指标层具体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取值如下所示:

(2)求解取值。权重(特征向量)与最大特征值的求解。本文拟运用方根法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与最大特征值,根据线性代数的相关定义可知:PW=λBW,其中P为判断矩阵,W为P所对应的特征向量,λ0为相应的最大特征值。具体求解过程与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述公式可得λB、λ1、λ2、λ3所对应的CR取值分别为0.0133、0.0434、0.0403和0.0546,均小于0.1,因此相应的特征向量与最大特征值可以通过一致性检验。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预警水平的设定

至于各指标层具体数值的代入,鉴于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状况变化的短期性,基本的思路是以近N年的我国相应数据为参照系,在数据的正态归一化的基础上换算成100点上下波动的指数值之后再进行比率数据的计算[1],再运用移动加权的方式确定某一年份的具体指标层数值。最后,综合性指标A的取值等于各指标层数值的加权平均之和,取值在[0,1]之间,且越接近于0则说明越安全,数值越大则说明危险程度的加剧。在此基础上,可以分别计算前三年的综合性指数进行比对分析,进一步判断危险程度。

对于预警水平的设置,可初步判定综合指标A的取值在[0,0.1],[0.1,0.3],[0.3,0.6],[0.6,1]四个区间,分别对应正常、关注、可疑和预警,其中对于预警指数A位于后三个区间的情况,可进一步按照季度取得相关数据进行判定。

四、当前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须重点加强监管的地方

(一)特殊类资本交易——完善对隐性流动、或有交易和金融衍生交易的管理和监测

隐性流动、或有交易以及金融衍生交易所涉及到的跨境资金流动大多具有不确定性,统计也不够全面准确。而不确定性即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对上述交易的管理和统计监测,提高对其的分析预判能力。

(二)虚假交易——加强对常规性业务的真实性核查

常规性业务是指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中经常发生的外汇业务,该类业务操作明确,办理快捷,但也往往成为部分企业利用进行掩盖真实目的交易途径。例如利用经常项下交易变相达到资本交易的目的、利用股权并购实现“热钱”的快速流入等。

(三)热钱的涌入和逃逸——加强对违规交易、外汇黑市的打击

对境内私下交割、利用外汇黑市实现资金转移和跨境流动的行为必须加大打击力度,维护外汇管理的威严,开正道、堵邪道,减少灰色、黑色交易,降低在正规监测渠道之外的资金交易。

上述三个方面将会从外部影响资本项目交易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最终将影响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11篇

2015年5月份,美国一些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包括先锋基金)一直忙着在银行排队申请数十亿美元的紧急流动性贷款,以应对加息、页岩油气企业违约等一些意想不到的外生冲击,导致投资者从高收益率债券和一些很牛的ETF中流失。

从本质上讲,这些流动性允许基金经理用借来的钱替换投资者的资金,这样就可以继续持有标的资产而不是将其卖到一个缺乏流动性的二级市场,因为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商不再愿意持有现有的债券品种,这样的话对于持有债券的基金经理而言,没有交易商的做市,这些债券只有砸在投资者的手里。

流动性出现了问题,面临巨额赎回,没有办法,只能向银行求救。但这种以借款替换投资者的策略听起来像一种拖延战术。就是说,如果基金经理被迫哄抢这些流动性,可能意味着投资者有相当多的理由集体赎回,一旦这种赎回使得高级债券价值永久性地受到损害(而不是短暂的、非理性的恐慌),那么基金经理用借款应对投资者的赎回,就是一种采用杠杆来避免损失的做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持有债券的发行企业仍不得不继续经营,这也是一种拖延战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防止债券市场的崩溃。

所有这一切都回到了基础债券的流动性之上。基金经理们担心,当他们出售资产后,由于二级市场缺乏流动性,交易规模会对价格的下挫造成更夸张的效果,迫使更多基金经理在非流动的市场上抛售,形成全面恐慌。

和金融危机前不同,正如巴克莱的报告所述,基金经理们现在使用ETF作为流动性的替代品,而ETF则挂钩交易商的债券头寸。总资金流量与净流入明显不同,但当二者开始趋同,进入非常狭窄的二级市场交易标的资产(如企业债券)是难免的,这就是为什么ETF能够提供流动性安排,即防患于未然、节约流动性。

使用ETF缓和资金流动

作为资产管理者,在处理投资组合中的低流动性公司债券方面,美国的基金经理们对组合产品的使用在激增,如ETF、CDX和公司债券指数的TRS。那么,多少组合产品能抵消流动性下降?或者更通俗地讲:ETF对企业债券的流动性是好是坏?对中国市场有多大的借鉴作用。

虽然资金流已在过去几年对市场参与者来说举足轻重,但总流量得到了最多的关注,在高收益率市场尤其如此――其中所有权零售转让相对较多,价格波动较大,总流量已经成为一个市场信号。

从基金经理的角度来说,资金流带来的风险以及减轻该风险的策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流之间的相关性。如果不同资金流之间高度相关――即每个基金同时流入,那么风险较高。基金会很难卖出债券,因为其他的基金经理同样会抛售。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要有一些相对短期的策略来应对资金流动。他们可以继续增加现金,或他们希望其他非零售买家进入市场来抢购折扣,但这种情况一般不可能发生。

另一方面,如果资金流之间的相关性很低,在原则上风险更小――流出资金的份额可以转卖给那些流入资金。基金可以和其他基金更换债券(或组合产品),而不是降低仓位或持有现金。这种情况下,流动性下降的状况会更加严重,但基金面临价格折扣/溢价。

组合产品取代交易商库存

因为不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在一些市场,特别是流动性非常差的市场,做市商特别不愿意持有更多基础证券。这样的话,一旦发生抛售潮,基础证券将遭受巨大损失,并且完全卖不出去。

尽管原则上分散组合可以降低风险,但高收益率债券市场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基金管理者必须考量很多因素,包括具体债券的久期、赎回、行业、契约以及最重要的个人信用等,这使得实际寻找债券买家更加困难。

在金融危机之前,交易商库存量大,有效地提高了流动资金的净额。基金面临资金流出时将出售债券给各个交易商,面临资金流入时将从交易商库存中购买债券。当库存量比较大,容易发生债券买卖的不匹配。发生资金流出的基金可以选择出售某债券,而资金流入的基金可以从交易商库存中选择品种繁多的投资品种。

如今匹配的问题已经变得更加严重,交易商库存有所下降。即使基金出现资金净流量,交易商也不太愿意去储存债券,并且更可能购买他们认为可以快速抛掉风险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债券实际上是非常难以交易的,特别是在基金需要满足投资者提供日常流动性要求时。

这就是组合产品被推出的背景。在基础资产流动性允许的情况下,投资者可以用投资组合产品管理资金流出/流入。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资金流入和流出,基金只需要交换组合产品,规避单一出现风险的公司债券。

为了评估基金中资金流动分散的程度,可以借鉴单个基金在两年中每周的流动性。

高收益ETF的总体量从2009年以来增长了近7倍,而净份额必须通过份额的创造或注销来实现,这会导致买卖标的公司债券,通过剩余份额就能够实现风险转移而不需要进入企业债券市场,2014年剩余部分仅为12%,比过去几年明显下降。这表明,ETF在增加了流动性,满足基金管理日常流动性要求的同时,规避了标的债券市场流动性很差的现实。

而组合产品显然是一个有用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对它们的使用可以帮助基金解决流动性问题。另一方面,基金管理人应该选择交易流动性组合产品来规避流动性较低的债券,因为后者在市场上很难有成交。

总的来说,基金经理主要关注的是资金流方向,即资金是流入还是流出?此外,他们还关注与其他基金相比,自己的基金是流入多还是流出多。从一个基金的流出可以流入到另一个基金,这种情况下ETF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结算”,使基金经理能够避开缺乏流动性的公司债券市场而顺利交易。事实上,最终需要用基础债券结算的净流入流出(即那些必须通过买入或卖出债券)如今已经下降为总交易额的很小比例,可见ETF对流动性有多么积极的影响。

这种模式似乎非常适合中国目前严重缺乏流动性的三板市场,而且中国三板市场做市商的情况和美国企业债市场非常类似,相信他们也很不愿意持有过多的库存。因此,在促进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但有个逻辑问题需要解决。也就是说,这种替换只有当净流量小于总流量时成立。如果两者在债券抛售潮中几乎是相等的(即当交易成为单向),就必须卖出标的资产,因为没有净流入来对冲净流出。

换句话说,如果我是一个基金经理,认为ETF提供流动性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当我遭遇资金流出的时候,其他人同样会遭遇到,因此我可以卖出资金流入的ETF,避免到时候不得不在流动性不足的企业债市场卖出债券。换句话说:我是依赖于新的资金进入市场,来为那些退出市场的投资者基金赎回融资,这样我可以避免清算价值下跌的资产,因为必然会很难卖出。

这就是所谓的“庞氏骗局”,就像其他的庞氏骗局一样,当新的资金枯竭,应对赎回的唯一方式是尽可能出售资产,这些资产,当市场状况不好时(如企业债的二级市场),我可能会蒙受巨大损失。

第12篇

    一、结合风险评估,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优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企业的压力,使企业面对各种未知的风险。企业应正视这些风险,加强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风险评估主要受企业的经济环境、经营环境,以及相关制度的制约,加强与企业运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指标的结合,以最大程度减少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和违法行为。在风险评估前提下,为切实执行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并保证良好的执行效果,企业应对内部控制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企业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具有控制内部控制中其环节的重要作用。在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时,内部审计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应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合理的定位,在企业的相关领导层、管理层等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审计部,其中审计部相对其他部门来说地位较高,在业务上需要向审计委员会进行工作汇报。

    二、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对风险的管理作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使企业的运营活动真实的反映出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得到及时的发展和解决,使会计信息真实、准确;能够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起到良好的防范作用,通过评估企业风险,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企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保证企业财产和资源的稳定性,能够严格监督和控制企业的资金流动过程,加强对企业财产的保护,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加强企业经营的有效性,通过企业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的相关法规,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各部门和各环节的工作进行结合,使企业各部门的工作相互配合,以集体的力量实现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

    (二)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科学的制定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直接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对企业创造长久价值策略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加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利于企业领导者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决定、对企业运营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并且能够提升企业的形象。

    三、结束语

    所以,企业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相关规定,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体系,使企业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有效的控制企业的成本和资金流动,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