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

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

时间:2023-10-18 10:20: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

第1篇

1.1两周患病率状况两周患病率是反映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量的重要指标。通过两周患病率调查来反映老年人健康状况,健康水平是目前国内统一采用的基本衡量方式之一。在门诊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的比例逐步增长,据2003年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两周患病率为338.0‰,是65岁以下年龄组的3倍,并呈持续增长趋势。

1.2心理社会健康状况心理社会健康是全面衡量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有调查发现约八成以上老年人处于心理健康的临界点或亚健康状况。主要表现有孤独、自卑、空虚、失落、失眠、易怒、反应迟钝、情绪反复等症状,而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婚姻状况、躯体患病情况以及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此外,还有部分老年人,因不能全面正确的提供病史,使其所患病不易被发现。

2.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医院及人员缺乏目前国内现有的医院,绝大多数都属于综合性医院,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医院和机构少,其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也良莠不齐,多数未经过老年医学的专门训练,且条件较差,故难以应对迅速增长的老年人群的医疗保健需求。

2.2家庭赡养功能弱化人口高龄化,独生子女政策等,使传统的家庭赡养功能弱化,家庭对老年人照料护理日见不足。因此,老年人对在社区开设老年专门门诊、护理站及康复机构有一定需求。

2.3经济问题经济原因也是影响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的一个因素。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大多数医院的医疗费用不断上涨,部分条件较好的老年医疗护理机构及设施只能满足少数有经济支付能力老年人的需求。而目前国内收费低廉的社区医院及机构还不多见。还有部分老年人因行动不便、无人陪护等原因,使医疗保健需求难以实现。

3.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之对策

3.1建立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老年医疗保健体系应以社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把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列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服务模式应从单一医疗向集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模式转变。服务方式应由患者上门转变为走出大门,深入社区、家庭,使老年人及家庭了解发病原因、治疗方案及康复方法,并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善饮食营养,改掉不良生活习惯,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3.2逐步实施网络化管理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实施社区老年人群的医疗保健服务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三级医疗网,针对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的特点,进行功能定位,进一步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的老年病防治功能。加强对老年疾病的监测,控制慢性病,预防老年人伤残的发生,以及进行心理慰藉等疏导并渐进地扩大覆盖面,逐步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的网络化管理。

3.3加强专业队伍的培养我国养老的特点是家庭赡养为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无子女的患病老人,病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会越来越多。因此,加速培养照料人员、老年病防治、临床专业人员及社区医疗服务的骨干人才已是刻不容缓。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要的健康服务,加大全科医生、全科护士的培养,逐步改善这方面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的现状。

第2篇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养老需求的持续增加,养老供需矛盾凸显,城市社区养老成为解决现阶段我国城市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济南市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社区养老服务起步较晚,供需严重失衡。如何解决这种社区养老供需矛盾,尊重老年人养老意愿,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济南市为研究案例,对239个城市社区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其养老需求差异性,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养老需求;养老服务;城市老年人;社区养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全球范围的普遍趋势。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要解决“老有所养”。现行城市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日益不能得到满足,在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背景下,老年人对经济保障、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社区养老成为解决现阶段我国城市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济南市老龄人口结构

1.济南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是老龄化。根据济南市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止到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中,65 岁及以上的人口为 62.35 万人,占 9.15%,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1.16 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2020年,济南市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3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0.3%,2035年将达1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1%。以上数据显示,济南市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二是家庭小。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40152万户,家庭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 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虽然济南市家庭户规模还未统计,济南的家庭户规模应该比3.1还小,有几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计划生育,济南市的计划生育工作较好,生育的子女少了,自然家庭户规模就小了。随着时展,年轻人结婚后就离开了父母的家,以前常见的联合家庭越来越少。三是现在的家庭多元化,丁克家庭、单身不婚族越来越多。

表1 2000-2050年济南市各年龄组人口变动趋势

三是少子化。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0~14岁人口为2.2亿,约占全国人口的16.6%。济南市的少子化程度更为严峻。如表1所示的济南市人口变动趋势,2005年0-14岁人口为9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5%,2015年将达10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2%,所占全市人口比例有逐渐下降趋势。根据人口学统计标准,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比15%~18%为"严重少子化",15%以内为"超少子化",济南市已经进入"少子化"阶段。

2.调查样本的选取

根据研究目的采取随机的方式非正式无结构访谈了济南市城区239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本研究239个样本数据中,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健康状况、过去从事的职业、子女数、居住状况、月收入和月支出等。从总体看,所调查的老年人样本总量为239。其中,男性、女性老年人分别102人、137人,性别比例相差不大;年龄段在60-79岁的老年人有131人占54.8%,低龄老年人占多数;高中及以上的老年人占54%,受教育程度较高;婚姻状况正常的老年人居多,占72.4%;健康和能自理的老年人占84.6%,身体状况良好;个体户和无工作或务农的老年人占22%,大部分老年人过去都有稳定工作;有1-2个子女的老年人占多数,占70.7%;大多数老年人和老伴、和子女一起居住;月收入为3000元以下的老年人居多;月支出多数在1000元以下。

二、济南市老年人需求的层次分析

1.经济保障需求。

“经济保障”是人们为维持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财产,是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对于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相当重要,将近一半人对经济有着很大需求。在调查的239个老年人中,在经济上完全满足有62个的老年人占25.9%,有110个老年人的在经济上可以基本得到满足占46%,有67个老年人经济不能得到满足,甚至较困难占28%。49%的老年人对经济保障基本满足,可见有近一半人对经济有潜在需求。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物价飞涨,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应给予重视。

2.医疗保健需求。

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主要是指老年人去诊所买药、就诊、住院等的事务是否需要社区提供服务与帮助。在问及目前最大的养老需求是什么的时候,有41.4%的老年人认为“老有所医”是最迫切的养老需求。对定期体检和健康护理有需求的老年人有162人占需求总数的31%,其次是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就近服务有需求的老年人141人占需求总数的27%,对健康咨询有需求老年人有96人占需求总数的18.4%,对家庭医生、家庭病床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有46人占8.8%,对陪同看病、陪同散步取药有需求的老年人分别为18人占3.4%、10人占1.9%。可见,城市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从高到低分别是定期体检和健康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就近服务、健康咨询、安装救助门铃、家庭医生、家庭病床、陪同看病、陪同散步取药。可以推断,大多数老年人在买药就诊方面可以自理完成,但是如住院之类的重大情况出现老年人就需要子女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走访中也了解到,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密切关注,对保健知识的求知欲高。

3.生活照料需求。

城市老年人对社区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情况,主要指的是老年人在生活用品代购、日间看护照料、照料饮食起居、打扫卫生、帮助户外运动等事务方面是否需要社区提供相应的帮助。通过分析问卷数据也发现,虽然社区在积极进步,但是老年人与社区互动的积极性却不高。潜在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中最高的打扫卫生31.7%,最低的日间看护照料有9.8%。在访谈过程中发现老年人对于社区照料服务的了解情况总体上偏低,许多老年人都对这些需求似乎不怎么感兴趣,有的甚至认为都是不可能实施的,这说明目前社区的福利制度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

4.精神慰藉需求。

在调查的239个老年人中,精神慰藉需求是最大的养老需求的老年人有47人占19.7%,仅次于医疗保健需求和经济保障需求的比例,高于生活照料需求的比例。可见,随着物资生活的富裕,城市老年人开始更多的关注精神生活质量。调查的老年人中,对精神慰藉的各种细化需求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亲人关怀陪伴189人占精神慰藉需求总数的33.5%、朋友交流沟通150人占26.5%、和谐人际关系138人占24.4%、社会尊重认可66人占11.7%、实现个人价值22人占3.9%。由数据可知,城市老年人对亲人关怀陪伴需求最大,其次是朋友交流沟通。在走访中了解到,有些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也有临终关怀的精神需求。

三、养老需求特征分析

本文分析了城市老年人四个方面的社区养老需求内部差异性,并总结出多个影响因素。如表2所示,将不同的养老需求与年龄段嵌套交互分析,得出各年龄段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总体特点。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发现:

(1)60一69岁与70一7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80-89岁与9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养老需求完全满足的程度内有较高的相似性。60-79岁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完全满足程度较高,80岁以上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需求完全满足程度较高。

表2 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与年龄段的嵌套交互表

(2)各年龄段的老年人在养老需求不满足的程度内,差异性较大。其中,60-69岁的老年人对精神慰藉需求的不满足程度高;70-79岁的老年人对经济保障需求的不满足程度高;80-89岁老年人对经济保障需求和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满足程度高;9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生活照料需求的不满足程度高。

(3)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按需求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医疗保健需求、经济保障需求、精神慰藉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其他需求。对医疗保健普遍需求,说明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医护水平和质量。

四、结论

本次调查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展开了调查,设计了经济保障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生活照料需求、精神慰藉需求等选项。结果显示,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医疗保健需求,为 41.4%。而仅有10.5%和 19.7%的老年人选择了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和精神慰藉生活需求。在本次调查中,51.7%的被调查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依靠离退休金和工资。由于老年人月收入以离、退休金为主,在经济上一般没有后顾之忧,老年人自认为经济状况比较好的也占多数,所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不成问题。对于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只有日常生活照料、生活用品代购等需求较少。在被调查的老年人最想满足的精神慰藉需求时,很多老年人反映社区可以组织老年人活动,增加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弥补子女不在身边的精神依赖。

参考文献:

[1]人口老龄化对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石兆宏 2008年第5期,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11页

[2]《济南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3篇

最近,记者就老年健康问题,采访了安徽医科大学中老年医疗保健培训中心校长杜继双教授。

记:杜校长您好!现今社会上针对中老年人的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成立中心的目的是什么?又是如何使您下决心从事这项利国利民健康事业的?

杜: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生育的下降和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年龄结构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处于对中老年人自我保健的需求,安徽医科大学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在安徽老年大学的支持下,率先在全国举办中老年医疗保健培训。为了使占有人口10%以上的老年人及更多的中年人通过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学会以防入手,懂得环境、饮食、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懂得如何发现疾病并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也为了避免或降低个人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性,从而降低个人医疗费用的发生,为提高个人、家庭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政府在医疗卫生管理负担,以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来安享晚年,也使得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在健康有序和谐的运作中有更大发展。

记:我们了解到,培训中心自成立以来,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及学员的认可与好评,培训中心在教与学方面如何做的?

杜:中心自2003年上半年开始正式面向全国招生,在安徽省副省长蒋作君同志(现任卫生部副部长)的关怀和倡导下,又充分利用医学院校教育资源,通过对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自学与倡导性训练,对正常人体结构机能有了新的认识。培训学员中,年龄最大者83岁,最小者20多岁,中心和每位学员建立教与学网络,同时有关信息,以及学员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大纲、作业题、试卷都定期邮寄给每位学员。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诊断、护理与治疗,注重实用,浅显易懂。全套仅130万字,也可以说是老年保健的全书。具体来讲:《人体结构学》、《人体功能学》系统介绍了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与生理变化规律性,《人体生物化学》全面、系统介绍机体内的营养物质新陈代谢,为正确认识人体、疾病、衰老等现象提供帮助。《老年营养学》、《老年心理保健》、《环境与老年保健》从老年人的膳食指南,食物与保健品,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因素与保健,以及自然、生活环境对老年健康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对老年人常见病的发生、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从《老年常见病(外科)》、《老年常见病(内科)》系统介绍,提高学员(读者)对外科疾病、常见病、慢性病的认识。《老年人用药手册》通过对药的制剂、作用、剂量、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的介绍,在用药时具有参考价值。《老年常见病的家庭康复与护理》从老年病的康复、护理的论述,起到医务人员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您对培训中心今后发展做何考虑?

杜:作为我国在医学教育领域中有一定声望的高等学府,安徽医科大学在教育和培养人才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为了迎合现代人追求健康心理,特别是我国中老年人,在医疗保健、自我保健方面的需求,2001年专门成立了安微医科大学中老年医疗保健培训中心。中心自成立以来,在立志医学、宣扬健康知识、普及保健新知、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与贡献。中心拥有强大师资队伍,并提出了“提高认识,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的指导思想,来更好的完善健康教育与培训工作。个人健康管理与KYN健康管理服务也被纳入中心的重点。健康管理是一种对危害人群和个人身体健康的共同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干预的服务过程,其中包括同期性健康体检、疾病危险性评价,确定个人健康维护市场,进行个人生活方式行为指导与管理。其宗旨为调动群体和个人的主观积极性,以低廉的预防费用投入获得超值的健康回报和个人的健康改善。

随着全国中老年人的积极加入,我们有信心越办越好,特别在学习形式、内容方面,采取多样性,以确保办学质量,更好的为我国中老年人服务。

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消费结构 灰色关联分析 预测

目前我国已经迈进了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不同年龄人口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不同,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对所需商品和服务同其他年龄段人口不同。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老年人需求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因此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对我国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文献综述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紧密相关。作为特殊群体的老年人口,他们的消费结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与其他年龄段人口有明显的不同。西方人口学家针对人口老龄化与消费结构关系的研究文献非常少,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多,还没有深入的研究。包玉香等(2012)用计量方法对人口老龄化对山东省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程度大于其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程度;马晓君(2004)指出老年人因自身的特点而进行与其他年龄消费主体不同的消费活动,随着老年人这一年龄段的消费主体占消费主体的比重不断增加,将不断扩大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晁思达(2012)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从不同的方面对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中国人口老龄化人数和消费结构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模型构建

(一)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本文选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其基本思想是:按照因素的时间序列曲线的平均相对变化势态的接近程度来计算因素间的关联度,该模型具有接近性、对称性、唯一性、可比性和无量纲化后的保序性,其优点是能够反映出序列间的正、负相关关系,为具有负相关关系的序列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途径。改进后的灰色关联度模型比较客观、实用,计算结果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序列的发展态势的接近程度。

设参考序列为X0=(x0(1), x0(2)K x0(n)),比较序列为X1=(x1(1), x1(2)K x1(n)),X2=(x2(1), x2(2)K x2(n))…Xm=(xm(1), xm(2)K xm(n))。

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步骤为:

第一步:求各序列的初值像。

Xi′=Xi /Xi(1)=(xi′(1), xi′(2)…xi′(n)), (i=0,1,2…m)。

第二步:求差序列及序列均值。

Δx0(k)=x0(k)-x0(k-1), (k=2,3…n)

Δxi =xi(k)-xi(k-1), (i=1,2…m; k=2,3…n)

,,(k=2,3…n;i=1,2…m)。

第三步:确定两极最大差与最小差。

最大值:max(|Δx0(k)/x0(k)|, |Δxi(k)/xi(k)|), (i=1,2…m),

最小值:min(|Δx0(k)/x0(k)|, |Δxi(k)/xi(k)|), (i=1,2…m)。

第四步:求改进的灰色关联系数。

其中,

因X0(k)、Xi(k)皆为1-时距的序列。若不是1-时距序列,灰色关联系数有变动。

第五步:改进的灰色斜率关联度。

当-1≤ξi

(二)GM(1,1)预测模型

设有变量X (0)={X (0)(i), i=1,2…m}为某一预测对象的非负单调原始数据列,为建立灰色预测模型:首先对X (0)进行一次累加生成一次累加序列:

X (1)={X (1)(k), k=1,2…m},

对X (1)可建立白化形式的微分方程:

dX (1)/dt+aZ(1)=u即:X (0)(k)+aZ(1)(k)=u

最终得到的预测函数为:

数据来源及结果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灰色关联分析结果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2)。本文以人口老龄化人数作为参考序列,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及服务作为比较序列,根据模型计算关联度如表1所示。由表1的结果,关联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食品>其他商品及服务>文教娱乐>交通通信>衣着>医疗保健>居住>家庭设备用品。

从表1的结果看出,与老年人关联最紧密的消费是食品,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改善,对基本生活消费-食品的需求,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需要不断改善;其次是其他商品与服务的需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年轻时不太关心的服务性劳务和其他的消费品,这时却会倾注更多的关心和注意;老年人的消费结构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而且老年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享受文化教育及娱乐带来的感受;由于中国的传统观念,子女的住房通常是由家长来购买,在他们老年的时候,可能对这方面就不太关心;位于最后一位是家庭设备用品,更多的是由子女来购买,可能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对家庭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老年后他们更有重视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而不是把注意力倾注在家庭的日常杂物上。

(二)人口老龄化人数及消费结构支出的预测函数及预测值

根据公式得到从X 0(K+1)到X 8(K+1)的预测函数如下:

X 0(K+1)=269184.58×(exp(0.02876k)) -261675.08;

X 1(K+1)=15870.17×(exp(0.085886k)) -14098.18;

X 2 (K+1)=3184.05×(exp(0.10065k))

-2704.87;

X 3 (K+1)=1629.37×(exp(0.12481k))

-1345.61;

X 4 (K+1)=1798.25×(exp(0.10707k))

-1534.89;

X 5 (K+1)=1157.50×(exp(0.147356k))

-974.28;

X 6 (K+1)=4671.71×(exp(0.094674k))

-4340.16;

X 7 (K+1)=5002.77×(exp(0.079939k))

-4892.66;

X 8 (K+1)=1218.31×(exp(0.096944k))

-1103.39,经过检验精度都在优良以上。

应用以上的预测函数,可以得到2012-201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人数及消费结构支出预测值,结果如表2所示。

(三)预测值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

选取人口数作为参考序列,类消费作为比较序列,然后带入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得到关联度,结果如表3。

从表3的结果看,老年人未来的消费结构关联度与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医疗保健、食品、其他商品及服务位于前三位,而居住、交通通信、文教娱乐位于末位。关联度排序为:医疗卫生>食品>其他商品及服务>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居住>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对比表1的结果,发现医疗卫生从第六位跃升至第一位,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物质生活的改善,老年人对于健康的认识和对健康的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身体更易患各种疾病,更需要医疗保健的支持;文教娱乐、交通通信从第三、四位下降到第八、七位,老年人在老年的时期对这两方面的需要减少;从结果来看,食品仍然位于前列,说明基本消费仍然是老年人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期内精神文明层面的消费从意识上和行动上,仍是偏向重视物质消费。

结论及建议

本文应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及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得到的消费灰色关联度排序:食品>其他商品及服务>文教娱乐>交通通信>衣着>医疗保健>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为了预测未来老年人和消费结构的关系,利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2012-2016年的老年人口数和消费结构支出进行了预测,再次运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得到:医疗卫生>食品>其他商品及服务>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居住>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对比关联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从基本消费的物质消费转向理性消费。

伴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必然会导致消费结构的变化。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消费市场现状,适应老年人对不同消费品的需要,提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要引导老年人转变消费结构,转向更加合理的消费结构模式,不断完善老年人的消费结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医疗行业。根据上面分析得到的结果,未来几年和老年人关联最密切的是医疗保健,因此对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非常有必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便是提高了医疗保健的支出比重。我国传统的医疗服务行业是以治疗及预防传染性疾病和多发病为主,保障的对象主要是婴幼儿和成年人,并且老年人的发病率比年轻人要高很多,当前慢性病对老年人健康产生主要威胁,老龄人对长期保健服务和预防医疗的需求呈现增加状态,医疗服务行业的结构需要向这方面转变,因此社会医疗服务行业的重心必然向老年群体转移,有必要扩大老年医疗服务项目,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第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的“银发”市场。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和年轻人有一定的差异,并且随着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增长,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日常生活用品和社区服务、娱乐业的新型产业,称为“银发产业”。要大力发展“银发”市场就是要对老年人迫切需要的生产和服务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为了老年人使用的方便性,可以设计一些专门为老年人使用的消费品。政府要出台各项惠老政策,必须要贯彻执行;在公共财力的投入中要逐渐增加对老年人投入的比重;并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主导,使为老年人的服务工作和服务专业化的水平逐步得到提高;要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更多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不断的丰富。

1.包玉香,李子君.人口老龄化对山东省消费的影响研究[J].消费经济,2012(1)

2.马晓君,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初探[J].辽宁经济,2004

3.晁思达,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消费结构的影响[J].中国证券期货,2012(5)

4.邓聚龙.灰色系统的基本方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

5.孙玉刚,党耀国.灰色斜率关联度的改进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8)

6.党耀国,刘思峰,刘斌等.灰色斜率关联度的改进[J].中国工程科学,2004(3)

7.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第5篇

2010年北京城镇住户调查的5000户居民家庭中,有一名或多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有1210户,占调查总户数的24.2%,其中纯老年家庭474户,占调查总户数的9.5%。伴随“银发族”的日渐壮大,正催生着一个新的庞大市场。老年人口袋里的钱咋花?他们都有哪些消费习惯和诉求?从对北京城镇纯老年家庭的调查分析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食品和医疗保健花费成为老年家庭的刚性支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发生了退化,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延年益寿,如何能够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余热。这种状况使得老年人迫切需要有益于自己健康的饮食和医疗保健产品。老年家庭的支出构成中,食品和医疗保健为老年家庭位居前两位的支出,也是老年家庭的刚性支出,此两项支出占老年家庭消费支出的53.1%,高于全市平均14.3个百分点。

恩格尔系数高,在外用餐少

据474户城镇老年家庭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北京城镇老年家庭人均食品支出7285元,是全市平均的1.14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7.2%,高于全市平均5.1个百分点。食品支出中,粮油类、肉禽蛋水产品类、蔬菜类、干鲜瓜果类支出分别为1010元、1722元、779元和828元,分别比全市城镇居民平均支出高49%、34.4%、46.7%和28.2%;而与全市城镇居民平均支出相比,老年家庭的在外饮食支出较少,比全市平均支出低27.4%。大部分老人喜欢自己在家里做饭,觉得既卫生又实惠。2010年北京城镇老年家庭平均每月在外用餐人次为8.7人次,比全市平均的20.6人次低11.9人次。

同时,食品价格的上涨对老年家庭影响较大。由于老年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老年家庭对食品的消费弹性小。面对不断攀升的食品价格,老年人只能放弃涨价过多的食品,用其他便宜且物有所值的食品替代。

医疗和保健支出比重高

据中国保健行业协会统计:在目前近500亿元的保健品市场规模中,老年用保健品占50%以上。由于老年人年高体弱,容易患病,用于医疗方面的花费多于中青年人。据474户城镇老年家庭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北京城镇老年家庭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3124元,为全市城镇居民平均支出的2.4倍,分类别看:医疗器具支出51元,为全市城镇居民平均支出的3.2倍;保健器具支出157元,为全市城镇居民平均支出的2.8倍;药品费和滋补保健品支出分别为1581元和554元,均为全市城镇居民平均支出的2.6倍;医疗费766元,为全市城镇居民平均支出的1.8倍。

消费单价低,追求方便实用

老年消费者把商品的实用性作为购买商品的第一目的。他们强调质量可靠、方便实用、经济合理、舒适安全。至于商品的品牌、款式、颜色、包装是放在第二位考虑的。而我国现阶段的老年消费者经历过较长一段时间并不富裕的生活,价格便宜对于他们选择商品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老年人购买商品的单价可以验证这一点。从下表可知,老年人购买的主要食品、服装和鞋的单价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不是一味追求低价格,品质和实用性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消费倾向低,服务性消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根据474户城镇老年家庭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老年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19593元,比全市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支出低341元。2010年北京城镇老年家庭的消费倾向为0.59,全市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为0.69,老年家庭与全市平均的消费倾向相差0.1。老年人的消费倾向低,一是因为在其消费结构中,基本生活必需品所占的比例比较高,因此消费弹性较小;二是老年人比较节俭,即使在收入水平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其消费水平也不一定会随之相应提高。

作为家庭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面服务的非商品费用,老年家庭的服务性消费支出比全市城镇居民平均的服务性消费支出低975元。服务性消费低主要由于老年家庭在外饮食、交通工具服务支出、交通费、通信服务、教育费用等服务性消费支出较少所致。2010年北京城镇老年家庭在外饮食、交通工具服务支出、交通费、通信服务、教育费用支出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4.4%、63.7%、27.3%、29.1%、83.3%。

“四二一”家庭结构增加“寄托消费”

伴随独生子女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加一个未成年小孩”的家庭结构非常普遍,老年人在自己的养老有了基本保障之后,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他们还将为子女或孙辈消费买单。在一些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领域进行消费可称之为“寄托消费”,这类消费需求大致分两类:一是培养孙辈消费需求。可以说,大多数老人如果有一定的经济结余,一般都会用在孙辈身上。给孩子买吃穿用的物品、书籍及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二是支援子女消费需求。这种消费主要表现在子女有困难且自己有经济能力的老人。从目前看,父母用于接济子女生活的支出,日渐成为老年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而且这种比例日渐扩大。较为直观的是父母直接给子女钱物,而间接的则是子女一家在老人家吃喝,以及老人负责隔代抚养等现象。

据474户城镇老年家庭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北京城镇老年家庭平均每月的非家庭人口在家用餐人次为17.03人次,比全市平均的5.35人次高11.68人次。2010年北京城镇老年家庭人均捐赠支出2345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2.1倍,捐赠支出占老年家庭总支出的近10%。

旅游消费渐成时尚

第6篇

2011社为了积极应对社区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缓解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的问题,在阳头街道党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于2014年4月成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站以来,本着以强化服务养老为手段,以落实待遇为保障,以创一流服务为目标,切实提高社区服务管理质量和水平,营造更加和谐的休养氛围,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服务站概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主要为社区老人提供护理陪伴、代购代买、配餐送餐、家政等服务,同时也提供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精神慰籍、医疗保健等专项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集居家、养老、娱乐、保健、健身养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老人服务场所。

二、高素质服务团队

建站以来,我们以提高服务人员素质为契机,提高服务管理的质量和改善园区环境的和谐优美。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政治思想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注重加强园区环境的规划,营造良好的休养氛围。服务人员针对不同老年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服务手段,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无偿、低偿、有偿居家养老服务。从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精神慰籍、医疗保健等为老人展开服务。我们会因人而宜,动员、组织老年人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比如,组织老年人保健知识讲座、鼓励支持老年人举办个人书画摄影作品展、老年人运动会、利用中秋节搞活动、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助老服务活动满足社区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努力实现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三、营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社区在注重老人最基础保障的同时,还注重老年人的人文精神,结合老年人兴趣、特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举办各种类型的文体、公益活动,着力提升老年人文化品位,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居家养老站建立了图书馆,提供了多功能阅读室和老年大学,还建立了金沙园合唱团,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做到“月月有大型活动,周周有小型活动”。精心组织文体、公益活动,打造文明和谐文化氛围。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社区居民养老站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要务,积极探索和谐养老所的新途经,做到长抓不懈,常创常新,全面提高休养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用热情和汗水精心培育绚丽的和谐文明之花。

第7篇

【关键词】网络模式;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88-02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201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69亿,与此同时,与老年病相关的慢性病也呈日益增长的态势,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积极探索老年慢性病医疗服务,调整服务意识和服务模式,把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对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病程长、治愈率低,常伴有合并症,给医疗服务工作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挑战。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决定了他们是社区医疗保健服务需求量最高的群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呈多样化,目前的社区医疗服务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因此,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老年慢性病人群提供方便、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模式已势在必行。

2.网络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网络模式可以对社区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健康管理,建立起由社区医生、老年人群共同参与的慢病防治体系,有效实现医生、患者在线的互动交流。另外,也利于社区医生统计慢病管理的相关数据,加强社区慢病防治工作。因此,网络模式能为慢性病患者建立一个新型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帮助老年人群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1 有利于社区医务人员更新服务观念和改变服务模式。老年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和防控策略,能减少慢性病发病率,降低慢性病危害。社区卫生医务人员应不断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新思路,转变服务观念,改变服务模式,从单纯医疗护理服务向预防为主、促进健康、防治疾病和身心康复转变,从“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到“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观念,最大程度地满足社区内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完善社区医疗服务。

2.2 推行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一体化。慢性病对社区老人居民的健康影响日益突出,利用网络技术为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提供远程监控并实时诊疗咨询,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逐步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努力推行预防保健、应急救治与预后康复服务一体化模式,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生命质量,也为社区医疗服务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3.网络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社区老年慢性病网络健康管理能提供患者生命体征等基本信息,根据患者的情况为其提供医疗指导,同时也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医疗保健提供所需的数据。

3.1 完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加强老年慢性病管理。医护人员通过开展健康调查、免费体检、慢性病的普查和治疗、健康宣传等活动,收集和完善社区老年慢性病相关信息,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社区医务人员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定期访视检查,指导合理用药,控制病情发展。社区、医院、卫生管理等部门通过信息共享获取健康信息的资料,方便老年人的就诊和医疗管理。随着社区卫生网络逐步建成和完善,社区医生将老年慢性病档案进行归类管理,输入病人或慢性病名称,能立即调出健康档案,了解病史等信息。

3.2 实施健康干预,将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社区医生通过网络管理对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主动提供医疗和健康干预,在慢性病高发季节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及健康行为指导,提供切实可行的卫生服务,不断促进社区老年人群强化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实现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有助于提高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水平,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3.3 建立社区家庭监护中心,实现远程治疗和监控。通过网络化管理,在社区卫生站设立医疗信息交互平台,实现社区医生与慢病人群间的互动,改变了传统医患模式,尤其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远程监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建立社区家庭监护中心,通过网络与老年慢病家庭相连通,将远程医疗拓展到家庭,强化了社区保健职能,对慢性患者进行医疗随访和预防保健、健康饮食等方面的咨询,老年患者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医疗服务,提高对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

总之,以个人健康为核心、管理信息为纽带的网络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增强患者与社区医务人员的互动,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和预防,降低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成本,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社区卫生领域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信息化建设,有效地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符定莹.《慢性病和社区健康管理》、《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第36期.

[2] 李红梅.《社区慢性病管理》、《心理医生》,2011年9月第200期.

第8篇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第9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社会保障支出;养老

一、引言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称为进入老年化社会,超过 14%称为进入老年社会,超过 24%(有的超过 20%)称为进入超老年社会。泰州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良好,且属于人口净流出地区,导致泰州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2010年泰州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4%,预计2020年将达到20%,2030年超过30%,可见泰州市人口已处于快速老龄化时期。

二、泰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特点

(一)泰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我国于2014年开始实行单独二胎政策,预计2014年前后生育率会发生显著变化。根据泰州市育龄妇女(15~49岁)计算的一般生育率(一年内出生人口/该年年中育龄妇女数)2000年是28‰,2010年是28.5‰,生育率水平比较稳定。由于一般生育率不像粗出生率那样容易受人口总量影响,可假设泰州市以后一般生育率水平保持28‰不变,以此作为一般生育率低方案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根据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资料通过生命年龄移算法预测未来30年人口发展情况,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后生育率会发生多大变化,符合生育二胎政策的夫妇有多少选择生育了二胎呢? 2013年,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的6万多户样本数据显示60.8%的已育一孩的“单独”夫妇想要生育第二个孩子,但实际情况表明有生育二胎意愿并付诸行动的人数并不多。截至2014年8月,全国符合条件的1100万对夫妇仅70万对申请生二孩。而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试点“二胎方案”的山西翼城、甘肃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农村地区到现在总和生育率也全部低于1.6。由于现阶段没有泰州市二胎生育率的详细调查结果,本文参照已试点二胎政策地区生育率,假设泰州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后总和生育率最高会升至1.6(2010年该数据为1.02),据此假设泰州市一般生育率将和总和生育率一样上升相同幅度,从28‰上升为44‰,以此作为一般生育率高方案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结果如表2所示。

(二)泰州市人口老龄化特点

1. 超少子化和高老龄化现象并存

若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低于15%,被称为超少子化。2010年泰州市该比例只有12%,表2显示在总和生育率达到1.6的情况下,未来30年该比例平均值也仅为13.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两种生育模式下皆居高不下,低生育模式下在2045年达到35.7%,高生育模式下亦超过30%。

2. 未富先老

根据 2007 年国际统计年鉴,在有统计数据的排名前十的老龄化国家中,人均国民收入平均为 32232 美元。日本在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14%时,人均 GDP为38555 美元。泰州市2013年人均GDP为人民币64917元,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计算约合10321美元,和日本相距甚远。

3. 单独二胎政策优化人口结构,但增加社会抚养比

老少比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和0~14岁人口的比例,若该值超过30%,则为老年型社会。2010年泰州市老少比119%,此后不断增加。比较表1和表2,可以看到单独二胎政策大幅降低了老少比。通常把社会抚养比低于53%的时期视为人口红利期。若不实行单独二胎政策,泰州市人口红利期可持续到2030年前,反之不到2025年人口红利期就会结束。社会抚养比于2045年将高达80.6%。

三、人口老龄化对泰州市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将给泰州市带来深远影响,下文主要用一般生育率为44‰的人口预测结果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泰州市的影响。

1. 老龄化导致社会消费结构改变,养老服务市场跟不上时代需要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变化对商品和服务有着特殊要求,食品、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消费项目。有关食品、医疗服务的负面新闻时有报道。医疗服务、保健品价格居高不下,相关行业呈现散、乱、差、弱现象。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稀缺,老年人仅有的一些娱乐活动例如广场舞却饱受诟病。当前很多家庭第三代只有一个孩子,若生育二胎,未来30年内一对夫妇需要在照顾一到二个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四位甚至更多老人,单独靠家庭难以兼顾对老年人的赡养。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疾病护理等事务逐步向社会转移,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及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2. 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供求缺口不断扩大

劳动力供给数量=适龄劳动力人口×适龄人口劳动参与率+65岁及以上老龄劳动力×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根据泰州市五普和六普数据可假设泰州未来适龄劳动力人口劳动参与率为83%,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为32%。从前面的人口数量预测可知未来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且供求缺口逐年扩大。若未来30年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劳动力供求缺口会更大。劳动力供求缺口扩大将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成本增加,削弱企业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

3. 老龄化增加社保基金支出,社保基金入不敷出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泰州市社会保障基金支出逐年上升。2011~2013年泰州市社会保障水平分别为2.79%、3.13%和3.37%,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深化和基本退休金持续上涨,未来社保基金支出将持续增加。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一般是男60岁、女55岁,考虑到未来延长退休年龄几乎是必然选择,按65岁标准作为退休年龄对泰州市未来30年社会保障支出适度区间进行预测,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如果不追求高福利水平而仅仅达到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到2015年泰州市社会保障水平应该位于GDP14.2 %~16%区间内,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十分巨大,若社保基金没有开发新的资金来源,入不敷出现象会恶化。

四、应对泰州市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当前,解决泰州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

1. 顶层制度设计适度前瞻

(1)调整生育政策

在总和生育率1.6的条件下,泰州市未来30年人口结构依然处于失衡状态。考虑到政策效果的滞后性,只有做到顶层制度设计适度超前才能有备无患。从现在起鼓励单独夫妇生育二胎。可以通过税赋减免、增加假期、免费医疗等措施促进生育率提高,缓解人口老化问题。根据泰州市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女性人数变化趋势来看,选择2020年作为全部放开生育政策的起始年全部放开二胎政策并不会使人口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

(2)完善人口引进制度

为解决未来适龄劳动力人口大幅减少的问题,考虑到泰州是个人口净流出地区,泰州市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适龄劳动力来泰工作。例如泰州市应对外来人口安家落户、子女入学、住房补贴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增强对泰州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提高泰州市宜居城市口碑,吸引更多的外来适龄人口。

(3)创新弹性退休制度

低龄老年人具有熟练的工作技术、丰富的实践经验、足够应付工作的身体,若其继续工作不仅可以缓解劳动力供求缺口,还可以缓解社保基金压力。

(4)促进要素流向养老事业

为进入老龄产业的社会资本提供优惠政策。例如对养老机构前期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为建成机构运营提供津贴,养老机构需要改建扩建时提供社会资金募集的便利,有效盘活机构存量的同时扩充增量。在城市规划时为老龄人口提供专项预留建设用地,以避免用地成本高企社会资本不愿进入养老市场。同时,提供长期信用贷款给予那些有志于进入老龄事业的企业,并为其提供低利率贷款。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力争保险全覆盖,提高参保比例。在充分体现社保体系的社会安全网角色基础上参保层次可以多样化。其次要加强社保基金筹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在社保支出中的比例。此外,政府应多渠道吸收外来资金,鼓励企业、个人或社会机构对老龄事业捐款,对捐款对象实施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养老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合理使用,特别是避免过度医疗的发生。社会保障基金应该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委托第三方机构投资于国债、股票市场获得保值和增值,抵消通货膨胀的侵蚀。

2. 提前布局养老产业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且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必须挖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人口老龄化将催生“银色产业”,如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养老、休闲、文化等服务行业。提前构建老龄产业体系,培植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老龄产业,服务泰州市场,占领区域市场甚至全国市场。把发展老龄产业作为促进泰州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以抑制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1)发展医疗保健品产业

有研究显示,70%的老人都有医疗需求,老年人医疗费支出一般是其他人口的5倍左右, 医疗保健品是老年人口消费的主要项目之一。应立足医药城,给予企业资金支持,鼓励科技创新,促进中高端医疗保健品行业发展。

(2)培育四位一体的养老机构

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导致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大受欢迎。不少老年人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若养老机构独立雇佣医疗护理人员,在小型化运营的模式下缺乏经济效益。为整合资源配置,泰州市可以促进“医疗、旅游、地产、养老”四位一体的养老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3)转变养老服务机构的补贴方式

从经济学角度看,补贴不管是给企业还是给消费者,不会改变双方实际得到的好处。当前政府为促进养老机构发展,对各种类型养老机构有名目众多的补贴,从新闻媒体的报道来看骗取补贴现象并不鲜见。为了规范养老服务机构运行,促使养老企业优胜劣汰,提高老年人福利水平,应改变当前对养老机构进行补贴的制度,转向补贴老年人及老年人家庭。对居家养老,子女直接承担养老责任的家庭,应在其家庭收入税收减免的情况下给予子女一定经济补贴。对没有由子女养老的老年人,补贴直接发放到其医保或养老账户,由老年人对各类养老机构“用脚投票”。无法吸引老年人入住的养老机构被迫退出市场,能够吸引老年人入住的提供优质服务的养老机构可以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毅,李健.2020~2100年泰州市劳动力供求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6).

[2]黄毅,李健.基于人口预测的社会保障水平研究――以江苏泰州市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

第10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老年人;健康需求;护理干预

目前,我国社会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有些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医学健康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更容易患病。为了评价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人健康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贵阳市某辖区内的124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接受社区护理干预前后的健康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一般资料从辖区内随机选取124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从受教育程度来看,90例为文盲或半文盲,27例为小学,仅有7例为中学。从健康状况来看,有90例患有不同种类的慢性疾病,占总数的72.58%,剩余34例健康,占27.42%。

1.2干预方法

针对本组老年人进行详细的身体常规检查,并针对他们的饮食习惯、运动状况、心理状态、作息时间和用药情况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根据体检检查的结果将其分为健康组和慢性疾病组,分别为34例和90例。社区护理干预其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生活护理、康复指导、保健指导等方面,干预时间为12个月。针对本组研究对象的不同健康状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手段。

1.3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经统计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数据结果

被调查对象自然状况本研究共发出问卷124份,收回124份,经审核100份符合要求。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等方面统计被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从统计的情况来看,目前老年人的学历较低、曾经从事的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

2.2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从问卷调查表中自我评价的数据来看,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比较满意,认为自我健康状况一般以上的占65%,仅有7%的老年人认为感觉很差。被调查者有82人日常生活完全能自理,占82%;有11人部分能自理,占11%;有7人不能自理,占7%。

患病情况被调查的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稍低的有心理障碍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耳聋、白内障、肿瘤、老年痴呆等;老年人患2种疾病以上占54%,慢性病患病率为71%。

就诊及接受护理情况对患病后就诊的去向及对社区医院的了解等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多数老人患病后,病情较重者都选择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包括各种医疗机构)。但仍有部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患病后不能及时就诊,病情较轻的多选择自行购买口服药物或到社区医院、私人诊所或请私人护士静脉点滴、肌注药物。多数老人患病后除住院有专业护理人员照顾外,在家基本得不到有效护理。有87%的人知道社区医院,接受过社区护理服务的占58%。

2.3社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情况

通过老年人对护理需求情况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对社区护理和社区医疗机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他们在这方面是有很大需求的。见表1。

表1老年人对护理需求情况

项目

社区护理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非常需要

需要

不需要

非常需要

需要

不需要

人数

67

16

17

58

35

7

百分比(%)

67

16

17

58

35

7

3贵阳市社区老年人健康需求的护理干预措施

3.1实施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不仅要向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而且要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讲座的形式,向老年人讲解各类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以及基本的卫生保健及家庭急救等知识,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使他们了解基本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身的预防保健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且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与疏泄,保持身心健康,以降低疾病发病率,提高康复治愈率,只有老年人积极参与进来,才能够真正促进、维护自身健康,预防疾病和损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安宁美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与残疾”。

3.2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

建立长期保存和动态管理健康档案,开展入户体格检查,发现健康问题及时处理,并且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对于心脑血管等慢病患者的护理,重点是高血压、糖尿病防治,设计探访记录本,记录每次随访血压、血糖、情绪、饮食、运动等情况;通过定期开展健康体检,掌握社区老年人的既往疾病、治疗及住院史、每次体检情况等全面详细的健康信息,发现问题及时与社区或上级主管部门联系。通过采用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掌握哪些是重点或高危人群,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有利于老年人预防疾病、恢复健康。

3.3培养专业的老年人护理人才

业务素质不高、技术水平偏低、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是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难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长期发展的需要,对社区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考核。选择素质高、学历最低为大专的社区护士,并且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操作技能,能够满足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3.4对老年慢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生活方式指导

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用药指导、疾病治疗、保健知识宣教等。“为人类健康的生活而实施的照顾”是护理工作的根本理念,社区护理人员应该不仅要为老年患者提供护理工作,同时还应该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以帮助他们了解疾病预防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履行“预防疾病、维持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专业职责。通过对社区老年人健康行为教育,能够让老年人在自身的体保健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实现提高和促进辖区居民的健康水平的目的。为老年人提供良好医疗保健服务,使老年人幸福健康地安度晚年。

总之,老龄化导致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以老人为本的社区护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社区护理人员应从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等层面评估社区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使老年人适应生活,熟知如何保健,达到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湘梅.鹤壁市老年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2):182-183.

第11篇

关键词 老龄社会 家庭养老 机构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

作者简介:钟志根,东北师范大学学部社会学学院。

近些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长春市政府也开始引进并发展了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全新的养老模式。所谓社区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非政府组织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采取日托、上门、邻里合作等服务形式,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这种养老模式既能满足老年人对于传统家庭养老的需要,又能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因此,发展的速度较快。作为东北地区的第二大城市,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既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

如果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7%以上,那么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这个层面上说,长春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13年底,长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老少比已经达到78%。长春市正在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除此之外,长春市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第二,“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幅度;第三,人口老龄化超前于养老保障水平;第四,高龄失能老年人口比例高且抚养比大。可以说,养老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但是,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却较为缓慢且需求巨大。据调查,在全市老年人口中,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占到了80%,但是可以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却只有10%不到,长春市居家养老的供求极度不平衡。为此,近年来长春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一)政策体系的支持

(二)服务对象的和服务面的扩大

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受益面正在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增多。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受益对象由起初的针对80岁以上的“三无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到现在的针对所有有需求的老人。与此同时,对于老人提供的服务也从最初的简单的家政服务到目前的“以送餐为核心,融合了家政服务、医疗服务、义工关爱及社区驰援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尽可能的多方位地满足老人的需求。

二、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和许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的城市一样,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难。

(一)发展速度慢、地区不均衡、供求失调

长春市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政府无力支持居家养老的发展。此外又缺乏国家的支持,使得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速度极其缓慢。据调查,长春市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不到10%,且由于缺少正规社会机构的参与,使得这些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缓慢,运行困难。而长春市老年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却达到了80%,这就造成了供求的失调。由于这种现状在短时间难以解决,使得长春市政府只能集中优势重点发展一些社区,而这就必然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得到政府支持的社区,居家养老发展较好;而在一些缺少政府支持的地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几乎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

(二)资金缺乏且渠道单一

目前,受制于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春市政府在资金上的投入远远不够且呈现地区的差异,有些地区甚至没有资金的投入。究其原因除了政府财政的不足以外,还有就是资金的渠道单一。一般来说,社会组织在养老事业中应起到十分重要的的作用。所以,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应该由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家庭三方面组成同时辅助以社会公益基金等渠道。但是,目前长春市的社区居家养老仍然主要由政府主导,缺乏相关社会组织的参与,同时,由于老人的收入较低,大部分老人无法支撑社区居家养老的费用。

(三) 服务内容的单一与不足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归纳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也需要这些需求。据调查,目前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类型主要有:日常生活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精神生活需求、求知需求、交往需求、法律需求、安全需求。长春市目前对于老年人的服务内容主要是以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为主,而对于其他的一些需求基本无法满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的服务以及医疗保健的服务也不够全面且地区发展不平衡,长春市目前提供的日常生活服务主要是送餐服务以及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为主,对于一些特定的需求暂时无法满足;而医疗保健的服务由于医疗资源的短缺和有限也显得十分紧张。 (四)服务人员水平层次不齐且数量短缺

目前,长春市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服务技术差、专业知识的缺乏等问题。服务人员大部分是由社区行政人员以及下岗职工组成,由于缺少专业培训,因此,服务质量普遍较差。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社工知识和技能,在对于心理需求这种特殊的需求是会产生问题。与此同时,长春市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管理不足也加重了服务质量偏低这一现状。除此之外,服务人员的数量缺口也十分的巨大。一个服务人员需要负责上百户的居民,这使得服务的质量必然下降,而且由于人员的限制,使得发生突发状况时,不能及时应对。为了解决这一状况,许多社区开展了“以老助老”工程,但是,这种措施只能短期缓解人员短缺问题,从长期来看,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影响到整个长春市的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五)社区与老人之间的信息断层

社区居家养老想要发展顺利必须需要老年人的主动参与,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实现老年人的一种“自我增能”即挖掘老年人内部自身的潜能,促进其更好地发展,这对于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想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要保障信息的流畅性即老年人可以充分理解社区有关信息和政策,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设并结合自身情况提供相关建议。但是,目前,由于长春市社区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断层使得老年人无法了解社区有关居家养老的相关信息和政策,有些老年人甚至都不知道。而这就造成了居家养老的主体即老年人自己无法参与到居家养老的建设之中,使得长春市目前大部分社区的居家养老并不能满足老年人,也阻碍了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随着长春市经济的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社区居家养老必定会成为长春市养老的趋势,因此,针对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寻求解决的方法显得十分的必要。

(一)拓展资金的渠道,引入市场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需要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在开始阶段,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单一投入肯定是无法满足的,想要促进长春市居家养老的更好发展必须要拓展资金的渠道。笔者认为,长春市后期的发展可以借鉴济宁市的发展经验:由政府单一投入转为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福彩公益金和慈善捐赠为辅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除此之外,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来对于社区居家养老会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养老事业的产业化也十分普遍,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养老服务完全依赖于市场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可以考虑引进一些社区和家庭无法提供,但是对于特定老年人群体有迫切需要的服务项目。例如:市场化的居家护理服务、市场化的居家医疗服务、市场化的临终关怀服务等。这不仅有利于 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减少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有利于整个居家养老的发展。

(二)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社区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我国社会长时期的行政化和官僚化,因此,在养老这一事业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及问题即“社区一把抓”什么都管,由于社区是行政机关,对于居家养老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这种行为必然会阻碍居家养老的发展,尤其是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参与。此外,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更多是以一种指令和命令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这显然不利于居家养老的发展。所以,想要使得社区居家养老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改变社区的定位,社区必须要“放权”。在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中,社区更多的扮演的是一个监督者和中介的角色,社区需要把自己的权力下放给社会组织,相信社会组织,由他们来提供更为专业的居家养服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区就可以完全放手,社区要做的是接收和反馈老年人的信息,监督社会组织的服务,考察社会组织服务人员的同时也要调节老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促进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其次,转变政府的职能。政府应当调整自己的角色,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解决好政府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断层”问题,让老年人更多的了解相关信息和政策,充分调动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建言献策,为更好地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建议。同时,政府应该要积极引入社会组织,相信并依靠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力,让他们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导,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于他们的监督和指导,积极调解社会组织和老年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社区、社会组织以及老年人自己都积极参与的良好发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三)加快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

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者,他们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决定着整个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因此,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建设显得十分的重要。而对于长春市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建设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丰富养老服务人员的招聘渠道,吸纳更多的专业的、有经验的服务人员。其次,提升现有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文化水平以及专业技能,从而提升现有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建立和完善对养老服务人员监督和考查以及反馈机制,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 对于优质服务人员给予鼓励和提拔,而对于未能达标的给予批评处罚甚至辞职以保障整个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水平,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满意的更优质的服务。

第12篇

【关键词】老龄化 健康 影响因素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3.7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8亿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8.87%。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2.93%,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1.91%[1]。根据国际上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老年人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基于我国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事实,本文主要论述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参考建议。

1 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1.1 经济因素

多年来,世界卫生组织 (WHO)及一些西方专家一直强调,导致居民健康状况差异及健康状况分布不公平的根源是经济社会地位而非病毒和病原体[2]。经济社会地位是影响一个人健康状况和期望寿命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3],是迄今为止最广泛、最重要的健康影响因素。

老年人的经济收入通常要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城市老年人的平均收入,要低于同期城市职工的平均收入;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劳动和子女的接济,经济收入低的问题尤为突出。经济收入低下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医疗保健等,从而影响其健康状况。

1.2 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

家庭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离退休、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就成为老年人物质支持、精神安慰和生活照料的主要依托。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医学水平的发展,家庭结构应由过去的“大家庭结构向”向“小家庭结构”转变。这种时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养老作用,增加了养老负担,同时这种结构也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1.3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对老年人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影响很大。通常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越高,社会地位就越高,从而带动经济收入和家庭地位也越高,其自我预防、自我保健意识也较强,健康状况也就越好。老年人文化程度高低还直接影响其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影响着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和精神生活。我国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还具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和地区差异,高龄、女性和农村老人文化程度更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从而健康状况低于其他年龄组。

1.4 婚姻状况

婚姻是一个家庭的基石,也是正常家庭生活的必要条件,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丧偶率比较高。许多资料表明,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与健康状况关系十分密切,无配偶的老年人身体状况要低于有配偶的老年人,这可能是由于缺乏配偶的关怀和行为退缩引起[4]。丧偶给老年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和生活环境的急剧改变,导致丧偶老人的死亡率较有配偶者高。因此,对丧偶、离异的老年人需要提供更多心理、社会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与社会沟通、融合,以提高生命质量。

2 提高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对策探讨

2.1 加强人文关怀

政府、社区应通过各种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开展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老年人的知识水平和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要经常为老年人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用老年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便于实施的方式,向他们宣传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从中找到寄托与乐趣,让老年人体验人文关怀,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鼓励老年人在贡献社会的同时,积极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不断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2.2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针对老年人年龄大健康弱化的特点,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发展社区医疗队伍,开展对不同状况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和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指导,对老年人进行正确的引导,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预防和延缓老年病的发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的生话质量。积极开展社区预防保健服务,开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重视老年人心理保健。建立社区老年医院,实行全科医生制度。

2.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需要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应增强老年医疗经费的支出,扩大医保的覆盖面,切实解决老年人因经济问题而难以承担医疗费用问题;大力发展社区门诊服务和新农合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家庭、个人保障组织,大力培养老年人的风险意识、医疗保险意识,鼓励个人参加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创造社会支持环境,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 考 文 献

[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2]WHO.Health Systems:Improving Performance.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