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教育特色

美术教育特色

时间:2023-10-19 10:12: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教育特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教育特色

第1篇

宋代美术教育具备很高的水平。在宋代建国之初,统治者就非常注重文化相关领域的发展,并推行以文治国的理念。而作为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艺术也受到当时社会领导者们的大力支持。这个时期,美术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美术的技能练习,而是更加对多元化的文学艺术进行关注,使得美术的艺术视野更加广泛。由于多元化的文学艺术的介入,延伸了美术教育的外延,使美术教育的范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同时也使得美术教育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所以,宋代绘画艺术在宫廷艺术的表现、民间艺术的表现、宗教文化艺术的表现等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这也正是宋代美术教育相对于其他朝代,在美术教育方面形成的重要突破,其不仅对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的形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极大的提高,还在这个过程中使美术教育的范围与其教育的意义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一、统治者的支持与提倡

在封建王朝时代,最高统治者对一种文化的爱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这种文化是否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

首先,由于时代统治者的以文治国的战略方针的确定,在他们的支持与提倡下,宋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良好的条件和土壤。宫廷培养了大量的御用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事绘画艺术教育的官僚和绘画艺术大师。与此同时,民间的绘画艺术发展也得到了飞跃,草根文人绘画艺术大师层出不穷。

其次,由于宋代统治者提倡和支持文化发展,重视对文人的提拔和培养,所以,在绘画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也得到可喜的成就。在此期间,相当多的帝王将相都有着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及较高的绘画艺术造诣,在统治者们的酷爱和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加上民间文人绘画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绘画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当时来说可谓是方兴未艾。

在宋太宗登位之宋代的统治者本身对于文化艺术就有着良好的兴趣,因此,国内文化的发展被极大的重视,绘画教育也备受关注。同时,作为皇帝他们对于绘画艺术也做到了躬身力行,自身具备了极高的绘画技术与艺术修养,所以,无论是在人力上还是在财力上统治者都对绘画教育带来了重要的支持。

宋朝统治者在对“画院”教学单位机构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不排斥我国的民间绘画与文人画作,他们广泛收集民间大量优秀杰作,甚至将一部分民家画家的技艺主张作为画院教学的示范样例。这样,一方面促使了朝廷“花苑”在绘画艺术和绘画艺术教育上的形式和内容更为丰富、思想意识更为深刻;另一方面,使得宋代的民间绘画家们也处于非常良好的发展状态之中。从宫廷美术绘画艺术到民间美术绘画艺术二者遥相呼应、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并随之出现了很大一批具有一定文化成就的民间画匠。同时,宋朝的统治者们还经常将民间有名的画师招入宫中,配合画院的画家们共同进行一些寺庙壁画、宫殿画作等工作。这也使得宋代的画院画家与民间画家有了很多的接触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宫廷美术和民间美术得以不断地相互进行交流、学习,从而使当时的美术教育在交流借鉴中得到长远的发展,使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

二、绘画作品丰富

宋代美术教育成果丰富。绘画艺术在宋代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数量众多的美术作品。同时,宋代的画家们也不满足于继承以往的绘画形式,而是追求创新,并开始将其视野逐渐扩大到当时社会中的各个角落,并对其中的各种题材分门别类地展开了细致、专门的研究,大大丰富了当时绘画的内容与题材。而在绘画理论的研究方面,各种画评、画论著作层出不穷,为当时的画家们带来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的绘画领域中,无论是在绘画理论上还是绘画实践上,其作品都是十分丰富的。

三、文人画家的加入

虽然在宋代之前,就已经有文人画家存在,但数量少,影响小,没有对当时的绘画领域带来很大的影响。进入宋代之后,文化界蓬勃发展,文人画创作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高素质文人画家的加入,绘画作品在技术水平和意境格调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深刻影响到绘画教育的发展。当时的文人画家并不以绘画作为谋生手段,而仅仅将其作为生活中陶冶性情的工具,这也正同当时绘画美育理念与大众教育理念相符合。其次,由于文人画家通常都在朝为官,地位较为显赫,其绘画作品往往受到王公贵族和大臣的喜爱,因此,文人画的艺术追求对当时社会统治阶层的审美方向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进而使得一部分大臣和贵族被文人艺术所吸引,也投身到绘画的艺术创作中去,这种情况使当时绘画教育的对象大大丰富了,也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生和民间画匠,这样就对画家的身份体系进行了拓展。最后,由于文人画家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理论水平,他们可以在总结前人美学理论的基础上,领会其中的精华内容,不断创新,随后再将自身体会和创新的内容著作成书,因此,高水平的文人画家越多,产生的绘画理论成果也就越多,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成为了当时美术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成为宋代以后画学研究者的文献资料和理论参考。

四、科技发展

宋代除了在美术方面具有极高的水平,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相当高的成就。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虽然并不是在宋代被创造出来,但在宋代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宋代的造纸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宋代的绘画载体不仅有价格昂贵的帛绢,也有价格相对便宜的宣纸。纸张的普及使绘画成本得到了极大降低,绘画成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一项文化活动,这种情况对当时绘画氛围的形成与绘画教育的发展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而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对于绘画的教育、传播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印刷术将绘画的理论著作印刷成册,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绘画也成为出版对象,被当时的印刷者加以排版并印刷,使得当时的一些理论书籍配上绘图插页,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这种依靠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的图文并茂的书籍形式,对美术教育的推广、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绘画商品化

从唐朝晚期开始,绘画就开始作为商品进入到了市场流通,艺术品交易也成了一种流行的社会行业。这种艺术商品经济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绘画作品成为可以进行公开交易的商品,随着艺术商品化的发展形成了可以专门对绘画作品进行经营的固定市场与专业的商行。同时,艺术商品化的发展,将以往只有王公贵族才可以见得到的艺术作品推向了社会之中,使得普通民众也能通过观看艺术作品收到艺术熏陶,得到审美教育,因此绘画商品化的发展对美术作品社会化和提高大众审美水平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结语

总体来说,宋代美术教育水平非常高,其中体现着当时文学艺术与经济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宋代独特的政治体制和文化风气塑造了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特色。本文通过对形成宋代美术教育特色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了宋代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我国当今美术史研究及美术教育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商艳玲.宋徽宗和他的画学[J].大众文艺.2010(16):114-115.

[2]顾平,杨勇.两宋画院教育初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06):17-25.

第2篇

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与民族地区特色美术教育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艺术,这些民族艺术都是各族人民对其从事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进行的总结创作,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精神内涵及民族感情,也是本民族经验积累和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房屋建筑、传统技艺、文化习俗等因为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正不断消失,失去传承。

就广西贺州地区来说,地方高等院校已经开始承担起了保护及传播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重任,但如何帮助当地少数民族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培养民族艺术的继承人,使优秀的民族艺术能在本地区、本民族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并能使更多的人领略到其艺术魅力,这仍然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1 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特色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广西贺州地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有着非常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染织、刺绣及服饰搭配艺术,都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器物和建筑,都有令人陶醉的民俗活动,正是这些特征体现了各民族富有内涵的独特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优秀民族文化,同时这也为当地美术基础教育提供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近年来,随着贺州扶贫工作的快步开展,各个偏远山区贫困村正逐步进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瑶族的过山瑶和土瑶村落,他们长期生活在山多地本文由收集整理少、交通闭塞的环境里,为适应环境建造了非常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也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服饰文化,并通过这些特有的元素传递着本民族本支系的历史、精神和文化,这是他们自成体系的传承,然而在发展中,这些非常有价值的传承与现代文化必然会不可避免的发生碰撞,导致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逐渐消亡,因此,少数民族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加强特色美术基础教育,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在美术基础教学过中适当融入本民族艺术文化知识,通过观察、欣赏、创作、讨论、评述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本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培养学生观察、审美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并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自觉地参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贺州地区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

在发展民族美术教育方面,广西一直进行着改革创新,使用具有广西本土特色的美术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增强了对本土民间艺术知识的涉及,然而,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美术教育每周所分配的课时非常有限,美术课程内容却是包罗万象,涉及非常广,对于贺州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特别是相对偏远的乡镇小学和自然村村小学,因为基础条件差,许多教师都不愿意到当地工作,专业的教师就更稀缺了,当地的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各个科目都必须懂一点,但又不精通,有些美术课程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难度过大,在当地又极难购到专业教学纸张和工具,多种因素综合造成教师上美术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肤浅的进行讲解,加上不一定都有能力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教学,学生便只能粗略了解书本的知识,漫无目的没有想法的进行技能联系,往往忽略了身边的艺术,身边的美,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兴趣。

3 美术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美术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美术作为文化的产物,文化的载体,现阶段进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它的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为业[1],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应该是使用美术教育的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去体验,在教学和作业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观察、审美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学会去保护、发展、传播身边的美。因此,适当吸取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美术素材加入到美术课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亲切感和熟悉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本地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弱化过于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学习基本知识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和色块平涂等方式去表现生活中常见的,能经常接触的内容,在学习中体验本民族文化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这样能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也避免了各种因素造成的“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艰难”现象的发生。

贺州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地方高校则拥有优秀的专业教师及科研团队,利用这一资源优势,通过采风活动、参与各种民俗活动等方式,去了解去发掘当地的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整理、学习、研究,并将成果融入到教学当中。在地方高校的艺术系,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已经融入到美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并开设有“桂东民间美术”课程,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接触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甚至将民间艺术家请进课堂与师生交流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本土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做好铺垫。同时,充分发扬高校“立足当地,服务周边”的宗旨,在专业教师的带队指导下,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学生去偏远民族地区参与当地中小学教学实习实践,通过交流,充分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当地自成体系的特色美术资源进行总结提炼并带入到教学活动当中,结合当地中小学生的基础能力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教学活动,使当地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美术带来的愉悦,同时逐渐增强对本地区本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实践中,通过与当地学校的教师与当地的民间艺术家进行交流学习,大学生能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并能熟练运用,提高了自身能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艺术类课程上课难和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也能为当地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一点贡献,同时,当地的教师也能在交流中从新的角度认识美术教育,掌握了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更好的为当地基础教育服务,而当地学生也能通过学习,从小加深对本地区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认识,能善于发现“美”,能逐渐对本地区本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极具个性的艺术特征产生自豪感和认同感,在未来自觉地参与本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将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资源融入到当地基础美术教育之中,充分发挥美术作为文化的产物,文化的载体的特性,作为审美文化的延续,为保护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艺不断的进行新的探索与实践,以期望对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区域特色;民间艺术;中小学美术

发展以区域特色为核心的美术教育,主要是指在美术教育中加入与当地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首先,当地的自然景观。其次是当地群众创造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美术形式和作品,例如印染刺绣,花灯风筝,剪纸年画等。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民间艺术文化深厚。河南省的广大农村更是有着广阔的田野以及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可以被用来进行美术教学。把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融入到我们的美术课堂,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

(一)创造审美体验

黑格尔有这样的一句话:“美是自由自在的存在”,正所谓创意来源于对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想象。要让学生该换不同角度去认识世界的美,带领学生走出课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和真切的社会环境中。

1.色彩与形象感知

河南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里,牡丹花城”的美誉,每逢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洛阳牡丹的观赏部位主要是花朵,花瓣层次丰富,硕大饱满,花色九种不同,红黄白等风貌各异。美术是一种直接诉诸视觉的艺术,时至牡丹花开,当地老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牡丹,观察牡丹的生长结构,花瓣形态,枝叶朝向等,分析花色变化,发散同学们的思维,并指导他们根据合理想象进行创作。或用不同颜色的牡丹,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插花练习,或用色块拼接描绘花朵及枝叶等。美术课程中,更多的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在提高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同时,又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拓展学生的思维。

色彩的应用在模仿中形成,小学生对色彩的识别依赖于对具体物体色彩的联想。位于河南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以其亮丽浑厚的色彩、巧妙的对比,个性的表现,在我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木版年画使用的颜色不多,一般只有两组。一组是红、黄,这是色彩三原色(红、黄、蓝)中的两大原色。另一组是属于间色的绿、橙、紫。朱仙镇木版年画运用色彩组合和互补色并置的手法,增强了画面的活力和感染力。在同学们欣赏当地年画的同时,给他们一些民间年画色彩的搭配要诀:红靠黄,亮晃晃;红搭绿,一块玉;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等。让学生们在模仿年画用色的同时,利用这些朗朗上口的色彩搭配口诀加深孩子们对颜色的搭配记忆。年画艺人以其独有的视角创造出造型简洁夸张的人物,动物和花鸟的组合,夸张的表现手法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2、美术欣赏

中小学的美术欣赏课是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优秀美术作品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受到审美启发,获得审美愉悦,逐步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不断提高美术欣赏水平。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存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每件美术品都是文化的化石,都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缩影。安排学生在龙门石窟进行一节欣赏评述课,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造像受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影响,体现了当时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这一时期的造像大多飘逸脱俗,而唐朝的雕像已经变得仁慈可亲,具有一定世俗化的特征。很多造像往往以现实人物为范本,也有很多是力与美的化身,如:佛陀、天王和力士。同时受到唐代审美风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造像大都体态丰满,面相圆润而端庄。这时,可在学生对历史史实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也可对有特色的石窟像进行分析。如;奉先寺造像。它具有全身比例不协调的特征,除卢舍那大佛,其余的雕像都是头大而身子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雕像的欣赏,反而形成人物独特的特色。美术不仅仅是对客观物体的简单描绘,更是对人物神态的深刻把握。这一节欣赏评述课在教会孩子们美术专业知识外,也增加了他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当地民间美术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牛刀小试

地处中周大地的河南拥有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剪纸的民风极为普遍。就其风格而言,总体讲是质朴、粗犷、大气,洛宁剪纸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艺人的演示为主体的美术教学形式。学校可以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到课堂上做现场演示剪纸,让学生了解学习传统艺术,珍视传统艺术。这种做法在许多大中专院校和一些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已有先例,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的效果。例如中央美术学院曾聘请被誉为剪花娘子的陕北剪纸艺人到课堂上做现场示范。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美术教学形式,对于简单的剪纸等民间美术形式,由于它的制作程序容易掌握,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制作中来,亲自动手,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如同城市的学生大都有机会看画展一样,农村的学生在传统节日里可以参观或者参与民俗活动。节日里的各种民俗活动会利用彩塑、绘画、剪纸等来营造节日气氛,增强表演效果,这使得区域民间美术形式在民俗活动中集中展示出来,为中小学生提供了观摩和学习的好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第4篇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美术教育工作

一、基层群众文化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当前国家城乡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较为严重,基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其教育工作中所需的美术涉及工具等资源不完善,尤其是美育教育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处于劣势。对于农村收入水平有限的民众来说,并不会主动购买或是参观各种美术馆藏品、艺术品。[1]同时基层政府在当前形势下,更注重将资金投入到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中,对于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缺乏。这种基层建设整体水平的落后,导致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美术教育工作的难以完善开展。[2]第二,基层美术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大。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在近年来尽管逐步开展,但进展缓慢。在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农村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薄弱点。但是基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基础群众文化建设又必不可少,这就给当前的美术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基层民众对美术教育整个概念的陌生与疏离,使教育工作的开展转为被动局面,而强硬的灌输现代城市美术文明产业文化则会使基层民众产生排斥。[3]

二、基层群众文化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新时期下,社会对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要求越加高标准,人们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要均衡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但当前国家的基层教育工作中,人们从观念上就对语数英等应试考试学科与其它诸如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区别对待,对美术的学习成为了一种爱好。[4]在此情况下,基层政府对社会资源分配就相对不均衡。因此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需要着力完善美术教育这一薄弱点,避免“木桶效应”。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基层工作,有效强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一,基层政府科学规划。基层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依赖于基层政府对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视。面对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点,美术教育应该受到更多程度的关注与资源分配。其次,基层政府教育部门对于地区整体的美术教育工作要做出合理的工作安排,科学规划美术教育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拓展美术教育规模,使基层教育工作能够协调发展。第二,招聘高素质美术教育工作者。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得益于美术教育活动的有效组织。而美术教学工作的进行,离不开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与教育计划的实施。当前基层群众文化的美术教育工作中,严重缺乏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并举的人才,因此当前的工作重点即是做最大的努力,有效提高基层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同时,国家与政府也要提高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一方面通过优厚的薪酬与福利保证基层人才招聘的生源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基层美术教育从业者水平的必要举措。第三,整合社会资源。其一,合理分配城乡资源。城乡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历史问题,因此当前现实情况下,只能尽可能的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分配。国家政府对于经济水平落后,教育工作薄弱的基层要坚持三农工作的进一步有效开展,基层政府要落实各项三农政策方针,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合理分配城乡资源。另一方面,基层相关组织也要加强宣传工作,广泛宣传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民众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爱好。同时呼吁广大社会民众高度重视基层美术教育工作的薄弱现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开展对基层美术教育工作的物质、资金、人力支持;其二,结合特色民俗文化。美术学习的教育工作需要一套完整的养成计划的系统实施。相较于城市美术教育完备的基础设施资源来看,基层既没有林立的博物馆,又缺乏全方位覆盖的额互联网信息查询渠道。因此,只能选取组织相对简单但教育效果良好的工作计划。诸如,举办农村特色画展,开放文化馆等。各大基层特色风格迥异,地域美术各有优势,比如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可以融入其民族特色、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民俗文化也是基层美术教育工作展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既充实了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内容,又活跃了基层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5]

三、结束语

本文就基层群众文化中美术教育工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进一步开展做出了分析与探讨。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美术教育从业人员缺乏,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基础群众文化工作的完善开展,举足轻重。而基层美术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也需要依赖基层政府科学规划、招聘高素质美术教育工作者、合理分配城乡资源、结合特色民俗文化等。美术教育工作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备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阶级的共同配合。

参考文献:

[1]肖笛.政治视野下的中国基层美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2]王江平.重庆市社区文化建设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3]夏长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3.

[4]范江华.如何有效开展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从基层美术教育实践有感而发[D].新课程学习,2014(02).

第5篇

关键词:高师;人才培养;美术教育;现状;思考

自高校扩招以来,各院校的美术专业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近几年,随着一些高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美术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美术教育专业中一些弊端慢慢显现。模仿美术学院按专业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背道而驰。高校为学子提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现在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存在问题分析

1.招生要求降低

近年来,广西美术术科统考对文化课成绩要求有降低趋势,高校录取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中不少都是学画时间2年左右的,初中开始学画的几乎没有。很多学生学画的原因是文化课成绩不佳。甚至有少数学生仅靠“突击”几个月学画就考进高校,美术基础较差,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首要任务。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

新升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高校,旨在为地方经济和教育服务。当前,部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往往照搬美术学院按专业分工作室的模式,学生经一年基础训练后被分成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等方向进行小班教学。美术学院的定位是研究型高校,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和创作能力强的艺术家型专业人才。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定位属性上必须明确师范性特征,这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了解中小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掌握美术和各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强的教育人才。目前,部分高校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定位有偏差,生硬模仿美术学院的模式,忽视了自身的师范性特征。

3.课程模式化、办学无特色

当前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了苏联的契斯恰科夫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对描绘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客观描绘,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画得像不像不是检验绘画的唯一标准。“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教育理念盛行,一些教师把素描等同于石膏像、静物、人头像的客观写实训练。现有的课程设置提倡写实素描,忽视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如白描、创意素描、创意默写、写意素描等。写实素描仅仅是素描的一种形式而已,中国传统的佛像、青铜像、兵马俑等同样是优秀的绘画素材。

4.实习监控不到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存在见习时间短、实习课程设置少等问题。实习相关的课程仅有教学技能、班主任技能,实习也仅有1周时间,这制约了实习的教学效果。现有的教学督导制度缺乏校外实习的督导评价,无专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成绩评定不完善,无实习质量监控报告,无实习情况统计分析。

二、思考与对策

1.完善教学理念,明确师范性

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师范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广博的美术知识和娴熟的绘画技能,具备美术鉴赏、艺术批评素质,以及各种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人才。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绘画创作实践训练学生手与脑的配合,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更聪明、更自信、更富有想象力与创造意识。通过绘画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对色彩和立体的认知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改变只重视绘画技能训练的局面,增加相关知识型课程的课时量。其一,加强普通话、书写技能、教学设计与策划等技能训练。其二,增加实用软件课程,如Photoshop、CorelDRAW等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技能。其三,开设艺术批评课程,提高鉴赏能力。其四,加大教育见习实习力度,提高教师技能和实践能力。其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学法等相关学科选修课的开设。

2.注重办学特色,开设民族美术课程

课程设置的西化让我们忽视了民族传统美术。当代性和国际化并非与传统割裂,东西方文化融合是内在精神的融合。中小学美术教育有责任改变现状,必须从教育抓起,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身边的本土特色民间美术。现有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很多民间美术课程。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美术元素,如左江岩画、铜鼓、程阳风雨桥等。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所处的桂中地区,也有独具特色的金秀瑶族文化,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应该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金秀瑶族文化研究基地,将相关的民族特色美术引入课堂,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办出特色。3.加强实习监控体系建设教育实习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检验。加强实习监控体系建设,改变不重视教育见习实习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构建完善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其二,密切与各中小学的关系;其三,培养专任实习指导教师;其四,优化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地方中小美术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第6篇

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在求学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也是他们接受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术的教与学都需要利用很多的设施与资源,其中包括了课程教材和美术工具。合理的教材与足够的工具是实现高效美术教学的首要条件。为此笔者对广西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设施作了一些调查。

首先,课程教材。广西部分农村小学使用的是人教版2013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基本上每位学生都配备有美术课本,问题在于教材的内容多不符合学生的实情:教材过于“城市化”、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美术工具要求多,大多数学生因家庭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购买。若选择使用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省编教材(其中包含了许多广西特色的民俗民间美术内容)或许会更恰当。其次,美术教学设施。由于条件有限,农村小学并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美术教具非常缺乏,这样一来导致教师教学的展开十分困难,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也并不宽裕,无法购买课本中要求的美术工具,他们的美术工具大概只有图画本、铅笔、红色水性笔和黑色水性笔。基于上述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略显艰难,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乐趣,这样的情况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发,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应该探索并开发符合农村地区教学环境的美术教学资源。

二、探析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实际上,农村的乡土美术资源十分丰富,面对过于城市化的教材,合理地开发农村美术教学资源必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方法。小学是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要从小学教育抓起。此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接受能力快,也是习惯与素养养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可惜的是学生们不知道从小生活的农村和这里的平凡事物也能变成美术创作最自然最朴实的素材。显然,探索并开发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资源是不可忽视的。第一,解决了教材不适用于农村教育的问题;第二,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第三,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广西农村地区小学美术资源探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广西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文化众多;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广西具有特色的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从文旅资源的角度来看,广西拥有经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批准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40余处。其中广西农村地区蕴含着特有的乡土文化和传统风俗,这些乡土文化资源不仅富于地域特色,还充满了古朴气息,可见农村有着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农村教育要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中的民间美术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设计相关的美术教学内容。

第一,自然环境。在城市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就常有带领学生到郊外写生的课程,一方面是锻炼学生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此外,自然淳朴的农村也是画家们向往的写生首选。农村小学正处于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古老的建筑充满了年代的气息,秀美的树木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将农村独有的自然环境资源运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是十分合理的。

第二,特色农作。农作物是农村重要的栽培植物,食物的自给自足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广西地区不仅盛产水果,还有药材和名茶,这些都是美术教学中拼贴、绘画等课程可以利用的题材与资源。

第三,乡土文化。农村地区是滋生和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本,乡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相伴而生。教育肩负着传承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双重使命,美术作为古老而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更应在其发展中带动文化的传承。在广西的农村,有麻垌的荔枝节,每年荔枝成熟时将作为祝贺、款待和联络感情的好物;蒙圩的吃社节,在农历的三月、四月,六月,主人会宴请亲朋好友到家中作客;宾阳的炮龙节,通过彩架游行和吃灯酒等活动以联络感情、邻里往来;每年的冬至,乡村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尘埃,流传着冬大过年的风俗,即过冬要比过年更隆重……因此,乡土文化经过筛选和课程设计后也可合理利用。

第四,饮食文化。广西的农村各地都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資源,不仅颇受欢迎且各有特色。将农村本地饮食文化资源利用到农村美术教育中,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还体现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饮食文化资源都可作为美术教育资源,也不可直接将变为美术教学资源,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整合出具有美术教育价值的内容才可利用于基础美术教育中。

第五,服饰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区域,服饰文化应是指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无论是在审美情趣还是在文化习俗中都各有特色。样式色彩、服饰图案和纹样成为了少数民族服饰的鲜明特征。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入农村美术教育中,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以及家园感情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包括自然环境、特色农作物、风土人情、山水风貌、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道德伦理、乡土文学等等,开发符合实情的校本课程。

四、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在学生的智力、思维、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探索和开发广西农村地区的资源,并将它们运用到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以促进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习美术、陶冶性情。当下农村地区美术教学资源的探索与课程开发仍未结束,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共同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广滨.美术教育概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2009.

第7篇

关键词:桂西北民族文化资源;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劳动者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将影响整个民族的生存状况。民族文化教育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意义重大,决定着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改革创新。

在世界多元文化时代的今天,美术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丰富本土民族文化,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教育的优秀品质,营造适合中国美术教育的民族文化氛围,构建民族美术教育的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确立特色办学目标,运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解读现代社会的结构,决定民族美术教育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建立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同时,更要深化民族美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基点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民族之间的和谐,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充分利用民族优秀艺术文化资源,在保护地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寻找多元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切合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提升民族精神,使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意识,自觉的担当起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本民族的根源,历史变迁、民俗文化,对开发与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桂西北蕴藏着丰富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俗风情,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闻名中外的铜鼓文化、刘三姐山歌文化、蓝衣壮的蚂拐舞、毛南族狮公舞、仫佬族依饭节、白裤瑶的陀螺节、风山神奇洞穴国际探游节,以及壮、苗、瑶等民族的服饰、民居文化、婚俗、丧葬文化。这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并经过世代传承的文化成果,是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形成的传统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内的所有文化的总和。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底,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术教育,让现代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文化底蕴,更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为地方文化、经济建设服务。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多元文化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主题,关注民族文化发展,尊重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并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使高等美术教育更具有民族性。高校作为信息与智能集聚地,对于开发本土文化拓展教育资源,拓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学科建设和民间美术教学工作,使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在挖掘、整理、传承与弘扬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有所作为,从而更有效地把握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以创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关注民族文化,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扩展地方高校美术教学课程,使美术教育更具有广泛性和独特性。在开展民族文化学科建设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对于这种认识,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应把地方民族文化纳入美术教育领域之中。民族教育在现代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的深刻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体系,特色的办学模式,深厚的民族文化学术氛围,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文人艺术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让非物质民族文化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造福社会。

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应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认真研究市场,主动参与市场,打造民族文化产业。运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阵地,开发桂西北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文化的拓展和创新搭建平台。桂西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开拓和构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应从本土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传统与现代的切合点上,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要肩负着传承与创造的双重使命。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应结合实际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的综合社会效益。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公共选修课和讲座的方式,介绍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沿革,欣赏民间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建立相应的学科工作室。如刘三姐文化的研究,河池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桂西北陶艺、蜡染、民族服饰的制作等。根据现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感情和民族文化的认识,通过学生参与和制作,加深了解、熟悉、亲近地方民族文化,扩大民族文化在大学校园内的影响。

三、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培养社会所需的美术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新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型教师的教导,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造就创新的人才。创新对于民族振兴、学校发展以及个人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地方综合性院校,应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应充分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办学环境,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潜能,寻求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路子,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实现民族经济文化的振兴与繁荣。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既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创新知识、研制新产品的工厂。美术人才的创新教育是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开发人的创新能力的教育。传统美术人才的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和技艺的熟练过程,师生仅限于知识的传授与技巧的训练,忽略了人才素质的培养。而美术人才的创新教育则要求超越现有知识范围,培养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接受新知,更新观念,积极投身于教学和科研的创新型人才。所以美术人才的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摒弃,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美术的新的要求。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市场定位上,取决于地方经济的导向。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首先需要的是人才,没有人才就无法实现。以彩调《刘三姐》为例,长期以来名扬海外。一方面显现壮族同胞天生所具有的表演天赋,另一方面体现了壮族同胞富于创造、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歌仙的杰出人才。因此,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为杰出人才脱颖而出而出创造条件,是必然的选择。通过民族文化内涵,激发各族群众创新进取的精神,使少数民族

生存的多元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让唱歌、跳舞、服装、服饰、餐饮等物质性内容和无形的、内在的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各种体现,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需要与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同步而行

地方高校教育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特色办学的导向。根据知识经济市场需求,各类高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办出特色。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革专业结构,扩大办学规模。拓展教育资源,成为地方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首要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必须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结合本民族文化资源的具体形式和地域特点,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在尊重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尊重少数民族意愿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规划和设计,突出特色开发。桂西北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虽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有差别,但其传统文化都有开发利用的价值,比如白裤瑶的民族服饰、独特的粮仓建筑、神奇的丧葬砍牛习俗,以及许多特色的民族风情,引人入胜,令人陶醉。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认识、新的方式寻求和拓展少数民族的现代化之路去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

第8篇

关键词:乡土美术;初中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44-01

乡土美术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见证着历史,是当地人创造历史的物证。经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乡土美术作品就是一个最真实的讲述者,他讲述着世代人们曾经怎样生活,它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他让我们明白了自己的位置所在。而它在文化与艺术上的深刻内涵更是一种无法被同化或取代的教育资源,对于初中美术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乡土美术为现代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发

国内外很多优秀的艺术家都善于从民间美术或异域美术中汲取氧分,从而激发创作灵感。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要善于发现与创新,而乡土美术中的一系列艺术表现语言及表现手法都能给初中美术教育以借鉴――和谐饱满夸张的构图形式;突破传统和形体的束缚,大胆的变形;色彩上使用强烈的对比或惊人的纯度;多时空与多视角的结合后却高度的统一;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近乎疯狂的表达;由于创作时自由轻松的心态产生的丰富联想――这些都将为我们打开思路的阀门,迎接新的突破。

二、乡土美术适应初中美术教育的情感需求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美术教育大量的运用了高科技手段来辅助教学,如因特网,幻灯片,录像机,计算机等,自然使得传统的美术教育也随之向现代化教学迈进,不予置否,这确实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但现代科技带来的人情淡薄,人性沉沦的负面影响确实存在。学生每天面对冰冷的机械设备,精神需求难免失去平衡。

美国作者约翰・莱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曾说过:“我们的社会高科技越来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民间艺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难怪手工做的被单那么受欢迎,就连乡村音乐的流行也是对电子音乐的一种反映。”由此看来,情感上的需要确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而乡土美术在人文领域的注重是显而易见的,它具有人与自然充分融合的归属感,极大程度的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通过乡土美术课程教学,如泥塑,陶艺,编制等等,使学生充分体验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感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乐趣,调节了现代生活引发的情感需求失衡。

三、乡土美术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在国家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的第三部分《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的六条明确指出:“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5-20%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现行的中学新课程里美术教学突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而手工类的课程安排占了很大一部分。另外,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充分强调了个体发展,例如: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这是站在美术教育前线的我们需要实际面对的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对能力,潜力,天赋的充分开拓和利用称作人的自我实现。在艺术创作中,我们一直在强调个性,而事实上正是因为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个性倾向越突出,它创造价值就越高。简单的说,一个个性倾向明显的天才式的艺术思想的特点,无非就是其敢于突破思维定势,能够异于其他。从学生个人美术能力的前全方位发展方面考虑,乡土美术教学的开展油气深刻的意义。乡土美术内容广泛,类型丰富,其工具,材料,题材,艺术含义包罗万象。认识乡土美术的基本理论,掌握其创作规律,了解其创造美的手法,从而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养成健康的审美习惯,对于学生的美术思想健全,健康,多维化的发展有不可逆的作用。

四、乡土美术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有积极作用

第9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中小学的美术教育逐渐得到完善,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中,还存在种种误区,需要教师正视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作用,协调美育、智育、德育三者的关系,并在实际的美术审美教育中突出与其他美学领域审美范畴的不同。这样才能在美术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实现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与改正策略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改正策略

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美术教育不仅能够交给学生美术知识技能,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学具备一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相关美术教师不断针对审美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改正,逐步实现审美教学的高效率完成,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

第一,将审美教育看做单纯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审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普遍将审美教育看做一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存在于素质教育改革下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单纯的将美术作品归类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而不是将美作为美术作品的内涵。这样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往往无法抓住其中的中心,是的审美教育沦为美术教育的手段,而无法实现其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误区时片面看待审美教育的结果。第二,割裂了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缺少与德育、智育的有机联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必然会涉及到其他教育方式,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德育与智育是与美育密切联系的。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无法正确认识到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盲目的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使得美育的作用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发挥,也无法真正的做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生不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时,也就无所谓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识到德育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美育和智育时对其的升华。因此,教师一旦在美术教学中割裂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容易造成审美教育的扭曲,是美术教学成为一种单纯的审美教学,起步到其他的作用。第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将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审美教育等同起来,缺少学科的独特性。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具有美术学科独特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大多无法正确理解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将在语文、音乐等学科中对审美的理解强加到美术之上,使得美术中存在的审美范畴成为形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美术学科的审美教学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深入的教授给学生,学生也就不能做到真正领会美术学科之中存在的审美意味。

2改正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的策略

第一,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确实是一种提升学生美术水平的教学手段,但不能单纯的将其视作教学手段,而是需要将美育作为美术教学中的一项任务,一个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有关美术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这样看来,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从中挖掘出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并按照美的发展规律向学生教授。例如在进行有关剪纸艺术的学习时,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剪纸的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剪纸过程的趣味性以及剪成之后作品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剪纸艺术蕴含的魅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际作用。第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入德育与智育的教学。德育是所有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学会做人,树立好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之后再进行智育与美育的教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智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教学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智力发育和人格建立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与美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利用好三者,相辅相成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第三,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美学中审美范畴的不同,进行审美教育时注意美术的特点,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美术之中的审美是构图、色彩搭配、形状等带来的美感,语文中存在的美是文字、语言的美,音乐中的美是节奏、音律等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区分。教师可以针对每节课所涉及的不同的作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美术审美教学与美术作品的密切相关,使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教师在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中小学工艺美术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误区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06:92-97.

[2]潘公凯.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之路———就中央美术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答本刊记者问[J].美术研究,2003,01:4-13.

[3]李庆云.试论中小学美术教学法中的几种非审美性趋向[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02:56-59.

[4]李世菊.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与特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89-91.

第10篇

(一)乡土美术的性质

美术作为艺术类型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乡土美术是在地域性族群中传承了悠久历史的美术文化现象或者是实物载体,更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集体活动的产物,因其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义。主要的乡土美术实物载体包括保留和蕴藏完好的族群绘画、工艺、建筑、雕塑、面塑、面具、剪纸、刺绣印染、木版画以及皮影等。受地域性和种群差异影响,乡土美术特点呈现出明显的零散性。

(二)乡土美术的发展“乡土美术”

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易英认为,乡土美术的真正起点应以1980年陈丹青《组画》和罗中立《父亲》的展出为标志,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潮和现象,与其他艺术及文化形式参与了中国社会的文艺变迁和变革。作为思潮的“乡土美术”与“都市美术”相对应产生。虽然乡土美术的概念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它作为广大劳动群众集体创造活动的产物,是具有本土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随着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将美术学科从技能学科提升到具有人文性质的独立学科,拓展了美术学科的内容和范畴,为美术适应现代化教育增添新元素,必然要求知识积累的多样化,而知识积累的多样化主要是通过美术学科结构合理化来体现的。乡土美术作为具有典型人文学科特征的美术内容,是构建美术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首先,民间美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艺术来源于民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格言,艺术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发展基础是漫长的社会生活变迁,根植于中国深远历史民俗文化变迁中,原生艺术和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创造出使用价值和审美功能并存的现代美术形式。美术教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联系。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各不相同,乡土美术在不断被重构中,也有了与20世纪80年代全然不同的文化含义。总之,乡土美术的发展是顺应现代美术的发展,对于美术作品的创作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纸笔工具。

二、乡土美术教育的兴起

“生活即教育”。丰富多样的生活为各项教育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美术教育形式自此开始有了与传统师徒传授制不同的学校美术教育。自我国美术教育产生以来,美术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和要求都是由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也就是说,学校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大纲都是按照统一的美术教育标准制定的。乡土美术教育最早在美术教育中的形态是手工,就是手工艺、民间工艺,也是美术教育课程中的第一个乡土美术内容。自此以后,地方学校就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乡土美术文化资源也逐渐成为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乡土美术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也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具有一定的认同感,让学生自觉产生对中华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利于加强我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抢救;通过乡土美术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也能让乡土美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乡土美术走出乡村、进入市场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能促进乡土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能提高乡土美术创作者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乡土美术教育的兴起,是乡土文化发展的开始。

三、乡土美术课程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美术课程作为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合适的素材,在原有美术教育基础上,其教育价值逐渐得以凸显,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丰富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任务。乡土美术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入到美术教育中,对丰富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为学生美术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成就现代美术教育的一道风景线。乡土美术课程出现在现代美术教学中,除了丰富现代美术教学之外,还为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源。从客观的现象来看,无论是学习美术还是学术性的知识,学生对西方的、现代的、新潮的东西学习速度比较快,需要的时间也比较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非常的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要重新回归与传统文化中。尤其对于美术艺术而言,更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比如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等,都需要充分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越是深入民族的文化,越能在国际中体现其价值。而乡土美术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乡土美术课程出现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价值。

(一)乡土美术课程可以丰富地方院校美术教学资源

乡土美术包括的内容丰富多彩,将乡土美术引入到现代美术教育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地方院校美术教育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让传统美术教学变得精彩纷呈。举例而言,将皮影、剪纸以及雕刻等乡土美术艺术代入到美术教学课堂中,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美术课堂中以绘画为中心的美术教学内容,打破固有的美术课程标准,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现代美术,增加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使得美术教学氛围变得浓厚,培养学生美的感悟力和创造力。或者在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里,教师带队让学生以写生的方式去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亲身体验乡土美术文化,感悟独有的民族艺术内涵,增加学生学习现代美术的乐趣,为地方院校普及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也能有力地推动地方乡土美术教育发展。

(二)乡土美术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纳斯说:“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和教育的总目的相一致,而且具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美术教育是美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鉴赏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性人才。也就是说,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需要综合化和多样化,将乡土美术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中,让浓厚乡土气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促进美术学科的发展,并源源不断地发展出更具有特色的美术教育教学内容。乡土美术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课程内容有所差异的是乡土美术所选取的素材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而这些常见的生活元素也都体现了当地独有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特点,可以通过这些原色传播现代美术思想,让原有的美术技能技巧更得以精进。通过乡土美术课程的学习,对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艺术也有着重要意义。

(三)乡土美术课程有利于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审

美观念美术课程是发展的课程,是在实践中不断捕捉灵感与创作激情的艺术课程,融合社会和自然环境特色为一体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正视精神文化形成,并持续从群体劳动中源源不断地改进精神文化,不断地创新,让乡土美术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例如,著名的绘画大师毕加索正是受到非洲当地黑人的原始艺术的启发,才成功创立了“立体派”绘画。通过此例,可以明显看出民间劳作对美术内容发展的影响,美术理念的创新发展与民间艺术密不可分。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入乡土美术课程,有助于学生突破美术思维局限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打破传统美术束缚,以变形、夸张的形式塑造更多的美术形象,创造出新时期美术之美,多个角度展现现代美术的魅力。对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多样的美术之美的展示表达情感,在作品中蕴含情感,借作品传递情感,让美术成为展现其情感的重要方法。

(四)乡土美术课程是顺应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美术教学相对来说,启发性与灵活性比较强,乡土美术课程正是符合这一教育标准,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现代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美术教育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艺术的责任,对学生进行乡土美术知识教育,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等典型表现添加进教材中,是顺应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乡土美术经过历史积淀,门类和内涵已经十分丰富。按照其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进行乡土美术课程分类,可以让学生在课程领域中,亲身体验到乡土美术内涵,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底蕴,让每个美术专业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更深更广。再加上现代美术教育要求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综合化,乡土美术课程正是符合这一教育标准,将乡土美术课程加入到美术教育中,有利于美术改革重点的推广和普及,让美术课程设置达到美术教育的目标,顺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五)乡土美术课程可以充实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课程标准提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一理念,学校美术教育是一种设计人类生活各个层次面的综合性学科,乡土美术课程体现了极强的人文学科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宗教情感和哲学思考,因此将其作为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是适应学校美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在经济信息时代下,重拾乡土文化,与素质教育相适应,在乡土美术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将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气息和特色文化,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进步。

四、针对乡土美术课程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选用合适的乡土美术教材

乡土美术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实践课程中,要应用相应的教材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选用的乡土美术教材上要多加注意。最好选择能够为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教材,其中,不仅要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还要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所选教材必须适应时代需求、适合本土需要以及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关于教材的内容,在选择时至少要包括:当地书画名家、民间工艺大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乡土艺术作品(剪纸、农民画、启东版画等);综合类艺术作品欣赏(民居、园林、书法篆刻、摄影等)。另外,所选的教材中,其编排以单元式、单课式和单元、单课组合式为主,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更加灵活地进行。此外,所选教材内容应该涉及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宗教、经济等多方面,以此有利于从情感、价值观、审美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二)灵活选用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

乡土美术课程属于美术学科,但同时它需要与其他学科结合、与社会现实结合,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体验、理解乡土美术。教师在讲授乡土美术课中要开拓思路,利用乡土自然资源材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活动。同时,注重设计教学方案,以主题单元教学的方式或整合内容,让学生一步一步、稳步扎实地学习乡土文化和美术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互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纠正教学中的错误。

(三)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乡土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是通过教学评价来体现的。由于单一的评价,致使学生的作品大多没有突破性,更展现不出自己的特色。仿效、临摹、抄袭作品,让乡土美术课程的继续进行变得更加艰难。一直以来,透过作品进行评价,是乡土美术课程的主要评价模式。但是这种评价模式带来的弊端,影响深远。为了改善这种形式主义的局面,应该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针对一些泥塑、蓝印花布、编织等乡土民间美术,学生一时之间难以做成作品供教师判断优劣。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评价方式。最好的做法是将课程评价一分为二,第一,以单元式结构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创作作品,再对作品进行评价。作品评价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选取平均分值。第二,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具体而言,包括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并对此一一打分。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的美术媒材,加强对乡土美术的重视,整理出其中可用于教学的有效资源,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还能通过对学生民族文化艺术普及,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提高学生精神境界和艺术素质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入乡土美术课程后,对学生进行乡土美术教育,让学生通过乡土美术课程的学习,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深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在艺术与美的追求中,重塑艺术鉴赏标准和美术审美观念,为我国现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砖添瓦。

作者:林博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祥.论民间美术课程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意义[J].品牌,2015(4):264.

第11篇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高校;美术教育

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教育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在外来教育模式影响下进行的,借鉴的痕迹相当明显,而本国特色重视不够,缺乏本土化和民族性的东西。几十年的美术教育发展,虽然我们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们放眼世界就发现仍然缺乏用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声音说话的能力。为使我们的美术事业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蓬勃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就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最大宝库。

一、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现状

高等学校是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它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层次的人才素质包括美术等艺术方面的素质。最早提出对民族民间艺术关注的是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汀先生。他早在二十世纪期间,不断探索着民族化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提出了重传统、重民间、重实践的美术教学方针,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走向新阶段。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的艺术院校和有相关艺术专业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民族民间艺术的相关专业或者相关课程,例如,江南大学“民族艺术考察与研究”课程。自各地开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以来,增加了学生们的自我认同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了大量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的人才。同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学习,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民族艺术的责任心。

但也有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相对落后的省区,他们的民族民间美术研究还停留在选修课等低层面的形式上。

二、本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应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区,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还是传播文化、知识、思想的阵地。因此,高校应该借助本地优势设置具有本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专业。比如江苏宜兴陶,云南建水陶,重庆荣昌陶和广西壮锦,这些民族传统产品,古色古香,独具一格。但是有的地方的这些产品的研发现状并不容乐观,大多处于手工半手工生产低层次阶段,人才层次偏低,断层严重,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由此可见,高校根据本地特色设置相关专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开设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课程需要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要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比如剪纸、年画、苗族的蜡染,壮族的铜鼓艺术等,这些艺术研究方向都值得我们高校教育中以课程的形式进行专业的探讨。在课程中,渗透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比如在图案课程上,我们启发学生创造灵感,引导学生用本民族民间图案等元素进行设计。在这样的练习中,不仅提高了美术专业水平,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保护本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

为了研发民族民间艺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这在美术类高校已经形成了传统,这是一个好现象。在考察、调研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并虚心地向当地民族民间美术的创作者或民间艺人学习,从而得到创造源泉。只有这样,我们创作或设计出来的美术作品才能保持民族民间的纯朴艺术情趣。

在进行艺术考察、研究的过程中,面对旧有文化和传统技艺的时候,要使艺术教育走向了真正的“传承”,使“死的标本”变成“活的文化”,关键在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和应用要同时进行。任何一件作品特别是设计作品从来就不是孤立于商品社会而存在的,它是进行整合再创造出来的新作品,是设计者、创作者做好本民族民间文化整合的基础上,使民族民间艺术重获新生。俗话说得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为此,有的地方高校在少数民族特色地区建立实训基地,开发了该地区的民族美术,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比如广西特色的建筑或者园林工程和苏州印象的海报活动就很成功。他们不仅提高了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也通过活动提高了整体形象,宣传了本民族特色文化艺术。

高校大学生是文化艺术传承者,因而对他们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其实,美术教育本身就起到了对本地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作用。这正是“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入在古物之中,而是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理念,即创造。”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在于民间美术的民俗应用和社会应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应用,任何传统的民间艺术品种都会失去它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我们要学习和传承民族民间美术,要求我们对民间美术要有个消化、吸收、转换和升华的过程,在创作时借助传统的民间美术,最终是要赋予它时代的活力。

第12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中学美术,城市美术教育,农村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发展迅速。从整体上说,艺术教育素质,艺术专业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教学环境的逐步改善、教学模式的逐步更新、教学思想的逐步改观、教学设施的逐步完善等对我国中学美术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的中学有两个大的分布区,其中城市中学的比例约占15%,农村中学占据绝大部分。在城市中学中,由于其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强大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理念,舒适的教学环境,便捷的信息来源等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城市中学在美术教育上基本上达到2002年7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具备了素质教育的基本雏形。然而我们在看到城市中学美术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却不能忽略农村中学美术教育依然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山区和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基础还相当薄弱。如师资力量的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育观念上的不重视,教学条件的不完善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农村中学美术教育远远不及城市,严重阻碍了我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为全面普及素质教育,农村的教学条件、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以及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等方面亟待提高。

一、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一) 城市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1、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对美术教育的重视,提高了美术教学质量

当前国家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大部分城市中学使用上了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网络教学。电化教学,使美术教育在传统图片语言和名人名作的基础上大大扩展了信息资源库,视频和音频等信息又强化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具有交互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质量;而网络教学则使课堂更具活力,打破了教师讲、学生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师生关系趋于平等互助化;电脑网络的使用降低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课后学生还可通过网络自己练习,教学软件的使用使教学更加系统和多元化。特别是美术欣赏教学,可在电脑中建立美术作品资料库,它具有的高清晰画质,超大型面板,更加方便了学生的检索和欣赏。

2、良好的经济条件,为更好的学习美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由于城市中学所处市区具有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经济条件,并且市区内有很多销售美术用品的商店,如石膏头像,石膏几何形体,画纸,颜料,画架,画笔等应有尽有。使学生学习时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同时这些地区拥有一些美术类的专业大学,一些有名望的教师或知名画家开办了不少业余美术辅导班。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还常年帮助组织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重点高校教授校授课。

3、美术新课程的开发及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城市大部分中学都走上了国家规定的素质教育轨道,能按照我国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进行美术教学,在美术课程设置上增添了“综合探索”这一新领域,弥补了传统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三个学习领域的局限性。新《美术课程标准》对“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描述是:引导学生对美术或跨越其他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 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认识美术的基本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及趋势。当前部分城市中学美术综合活动课已能体现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美术具有能触发人的灵感,提高人的审美情趣的特性,对事物的欣赏与判断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与其他学科又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在这样的学校里,除了美术课堂教育外,积极开展美育的第二课堂也是其重要内容。成立各种美术兴趣小组(如绘画、书法、装饰、剪纸、编织、泥塑、布贴等等)。这些既促进了学生的美育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中学生的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

4、美术班级的开办,为美术教育的培养提供了专业场所

美术班是一个美术专业教师开办或高等美术院校下设的专业美术教育场所,大都是专业美术教师授课,因此,对于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始建于1953 年的石家庄市四十五中,是一所有着55 年办学历史的名校。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初级美术人才,学校把美术教育作为切入点,开设普通高中美术班,明确提出了“创办特色学校,培养特长人才”的办学目标,走出了一条“学校办学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发展有特长”的办学之路,成为展示石家庄特色教育的窗口。学校以美术特色教育为切入点的办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自美术班开办至今,已有千余名毕业生考入中央美院、清华大学、中国美院、中国人民大学等近百所美术院校和综合大学艺术系。

(二)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1、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下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学长期把 “升学率”摆在首位,尤其是偏远的县乡中学,只看升学率与教育结果,而忽视教育过程;各地中小学校靠升学率的高低来评定学校的等级,教师评级也是由升学率来衡量。学生也为升学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家长选择学校的首要标准也是看这所学校的升学率,种种思想的累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再加上部分学校的领导对美术教育没有很好的认识,认为美术教育与学校的升学率无关,开设美术课也只会浪费更多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因此美术课堂要么自习,要么由其他老师侵占,或基本不开美术课。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学校还提供一本基本的美术教材,部分学校根本不存在基础的美术教学设备,甚者有的学校连教材都没有,更别说画室。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不能任由这些不利因素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阻碍我国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实施,应科学地实践美术教育,探索美术教育规律,寻求适合我国实情的美术教育方法,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发展。

2、经济条件的制约

由于经济条件、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国农村教学规模远远小于城市。这种现状导致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受到很大限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教学设施,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都难以跟上全国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怒江傈傈族自治州中小学美术教育调查概况来看: 怒江州在所属的四个县中国家级贫困县有3个,76%的乡属于贫困乡,其中一部分属于特贫乡。他们长期靠国家贷款和吃返销粮来维持生存。经济发展的长期落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所形成封闭的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延续了千百年的自然经济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使人们不重视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对于教育的需求和评价普遍相对较低,缺乏送子女上学和继续深造的热情,这严重影响着当地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教育滞后的典型。而教育发展的落后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同时美术用品价格很高,在农村乡镇美术用品教具很难买到,这些条件同样限制了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顺利发展。

3、美术专业教师的普遍缺乏和地位的不被重视

教师是整个教育中最关键的环节,能否发挥美术学科的审美教育作用,关键在于美术教师。发展美术教育必须以美术专业教师的指导为基础,落实美术教育的实施,必须以强大的师资力量做保证。没有教师,一切计划都是空谈。目前,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素质普遍偏低,接受专业美术教育的教师甚少,大多数美术专业毕业生不愿下到农村教书,特别是贫困落后的村子。如怒江州福贡县民族实验中学:,学生90%以上来自山区,城镇学生的比例不到1%,全校初一至初三共6个班,任课教师17名,学校没有美术教师,美术统编教材发给学生后,让学生每周上一节自习课。由此可见艺术和美术教育教师在农村学校很不被重视。

4、美术教学设施的配备严重不足

广大农村和山区学校里,美术教学的条件普遍较差。教学条件简陋,没有静物、衬布、石膏模型等教具,没有美术挂图,临摹范画,更没有画架、画板和专门的美术画室。教师上课的条件,只有黑板、粉笔和基本的美术教材。学生没有绘画工具。少数学校有一些为数不多的画板,画架,石膏像,静物等,也只是为给参加美术高考辅导的学生准备的,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在偏僻贫困的边远地区,甚至买不到最基本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很多学校美术教学的物质条件往往都是一片空白。设施的落后,使学校难以有效开展美术教学。农村美术教学设施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正常进行,阻碍了向素质教育迈进的步伐,加大了与城市中学美术教育的差距。

二、城市与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比较

(一)经济上。农村经济远远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地区的经济收入甚至不到城市的十分之一,用于教育的经费微乎其微。在农村很多地区基本上是没有额外教育经费投入的,学校所得到的最多只是免费提供的基本教材和教师的工资,地方政府在自身都难周全的情景下更是不愿把资金浪费在农村教育上。而在城市,政府把教育看成是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驱动力,每年都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使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同步相连。

(二)教育观念上。艺术虽是文化的传承,但他是一门比较前卫的学科。国家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农村教学观念的落后,导致美术教育不被重视。许多农村学校认为美术只是一种课外爱好,不值得在教学上花费时间,甚至认为美术的过分投入会直接影响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他们思想深处认为学好规定的文化课内容就是国家所须的优良人才,而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培养。但在城市中,信息的多元化,使他们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明白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要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城市很重视美术教育。

(三)师资力量上。农村普遍师资力量薄弱,城市师资力量优厚。教育的扶植程度不同,导致农村教师待遇差,很多美术专业教师不愿去农村。同时农村缺乏对美术教育发展的认识,没有加大对美术教师资源的培养,导致地方性缺乏这一人才。直接后果是一些学校开美术课但没有教师授课,多数学校授课却苦于自身能力不足,甚至部分学校既不开课也不授课。但在城市,他们注重美术教育,同时有优厚的经济作引线,使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很丰盛,完全符合国家对美术教育发展的要求。另一反面是我国美术教师资源不足,国家在分配上时也忽视了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导致农村师资力量薄弱。

(四)教学设施上。城市的中学美术教育已基本上达到现代化、信息化、普遍化。专业所需设施基本完善,许多学校之间还开展多元的艺术交流,书画展、讲座、业余美术辅导比比皆是。而农村中学美术教学设施是简单化、落后化、可有可无化。许多中学的美术教学设施认为是一种奢侈品,基本没有。

三、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强化领导意识,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为了加强艺术教育的实施进度,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各级教学行政部门,学校领导,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是认真学习领会“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与扶持,真正将艺术教育提上日程。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安排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正确对待基础教育学科地位,改变落后的小科副科观念,给美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二)改善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合理的投入现状

艺术教育能够顺利进行,是需要教学设施的完善做先决条件的。农村教学条件落后,当务之急,要加强农村中学的硬件,软件设施的配备,加大对农村中学教育资金的投入,以及对专业教师的合理分配。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彼此互动交流诱发出乡村特有艺术气息、从而可自制增加美术用品学习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从学生特长出发,培养出一部分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

(三)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艺术素养的美术专职教师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以及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对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美术师资队伍迫在眉睫。提高美术教师的数量与质量,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有了高素质的美术教师才能真正地用艺术的思维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美术,拓展思维。

(四)因地制宜,挖掘乡土艺术

农村虽然经济落后,交通和信息很不快捷,但是,农村拥有它自身的特色,――乡土艺术。因此,农村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因地制宜的结合固有的乡土艺术气息。如泥塑,泥雕,剪贴(树叶,碎纸,碎布),剪纸,编织,刺绣等。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对农村美术教育落后的一种弥补方式。应当积极鼓励农村美术教师编写适合本地的美术教材,使农村的美术教学丰富多彩,灵活的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国家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 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农村教学特色的美术教育模式。

结语

城市的中学美术教育逐步向素质型教育步入正轨化。而农村大部分地区学校连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都还没完成。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进程,若要实现国家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目标,就要大力发展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发展农村中学美术教育,改善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迫在眉睫。加大对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职业素养,发展适合农村特色的美术教育,逐步赶上城市中学美术教育水平,逐步步入素质教育轨道,促进城市乡村协调发展,一起推动素质教育的大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大庆.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01).

2.黄鹏.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对策[N].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3.赵丽.浅论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5).

4.曾庆凤.龚雯莉.浅议高院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指导[J].考试周刊,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