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学习临床医学

如何学习临床医学

时间:2023-10-19 10:41: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学习临床医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学习临床医学

第1篇

一、职高临床医学改革的方法

现在职高学生已经在教育制度下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都有着大同小异的学习方式,在进入职高学校临床医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课前,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督促,使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在初步掌握医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必要对每个病种的内容从头到尾讲述,应该把上课的有限时间以重点内容为主,对与临床疗诊有密切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讲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通过讲述教材内容,再提出教学要求,强调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对于这种教学方式,部分学生在教学结束后感到困惑,没有目的地接受信息,是很难学进去的。所以,我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些改革意见,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在教学前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预习,其次在课上,根据教学大纲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对大纲要求的重点知识列出模拟试题,先让学生回答,回答完毕后先不公布答案,这样,学生就能根据教师给出的大纲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主次划分,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检验模拟试题答案是否正确。这样通过改变教学顺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临床医学的学习兴趣,模拟试题的加入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需要掌握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对职高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分析

职高临床医学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非常枯燥的,没有对临床医学理论的兴趣是学不好的,学医学与学数理化不同,需要背的东西太多,再加上医学内容更加繁杂,即使看得懂也不大好背,虽然每个人都有一套学习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对所学内容并不善于记忆。现今职高临床医学教学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医兴趣。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而强制地逼迫学生学习,那么无疑是一种遏制真理出现的行为。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真正感觉到了乐趣,有兴趣才能够有效思考和学习。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在原有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前预习,课上分清主次知识点带着问题学习的模式,再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改革的最大作用是激发学生对临床理论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吸引学生的视听,给大脑发出一个兴奋的信号,对上课内容有针对性地学习,再结合课下筛选过滤,从而进行吸收消化。这种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是利用学生对模拟试题的解题渴望,从而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掌握临床医学理论知识。

三、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职高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模式等问题,就职高临床医学教学应该如何改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临床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临床理论教学的接受兴趣,这是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作者:周荣丽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

第2篇

【关键字】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1

1前言

诊断学作为当前运用医学方面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重要的科学,是为了学医的学生从学习基础的学科逐渐向临床医学各科逐渐过渡而设立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所以诊断学教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学中的重要的学科,直接影响到医学教育的质量。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卫生部诊断教学咨询委员会不断的进行指导,我国的诊断学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然而,随着世界医学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和革新,医学中的循证治疗和询证诊断等正在不断的兴起和发展,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短的增强。因此如何开展临床医学诊断教学改革是当前诊断学教学的重点。

2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2.1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对与改革整个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发现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板书或者挂图的教学模式,由于没有很强的动态效果,同时又缺少声音和图像,对于培养学生的诊断学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认清有很大的局限,同时又限制了启发学生探索自己的临床学习的思维。因此,需要教师自制一些完整的关于诊断学学习的多媒体的课件,同时注重引入检体诊断的声音课件或者一些诊断方面的录音,教学中注重配备腹部触诊模拟人、综合模拟人以及心肺听诊等可供教学使用的教具。之后在实际的训练中注重让学生进行操作,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点评,这样能够规范学生的操作手法,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的更新,同时能够强化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学学生的临床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诊断能力和技术,更好的进行医学方面的探索。

2.2注重实际的操作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临床医学中各种辅助检查的方法和项目都越来越先进。如果因为先进技术的发展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增加新的知识和学习内容,不但会影响教学的重点,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不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也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闭塞,严重的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和发展进步。因此需要一方面的把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放在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中,以及医学中的基本技能方面的学习上,对于一些基层的医院中没有普及的先进的技术和项目作为专题进行讲座,例如“心血管疾病经常使用的临床检查项目”、“分子生物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发展和应用”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重点的学习临床医学诊断学中的内容,还能够不断的了解最新的医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同时需要在保证理论课正常课时的基础之上,大量的增加一些课外的实际训练的课程,根据理论实践的比例能够达到1:1.2的比例进行设置,不断增加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2.3改革考核的方法

临床医学诊断学的教学改革需要注重的是改进考核的方法,不断的突出综合的技能。通常情况下的诊断学中的考核方法是以理论的考核为重点的,技能考核的成绩只是按成绩的10%的比例计入考试成绩的,同时在多项技能的考核中指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这不仅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训练的能力,同时造成在实际的训练中学生只是观看教师做自己却不动手,学生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很严重。因此,在学校中需要改革考试方法,将诊断学的考试使用试题库的方法进行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分离考核,同时需要将临床医学诊断学中的临床技能作为考核的一个重点项目。可以使用和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核的方法学习,学习其中的客观结构临床考试中的考核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经过体格检查、病史询问、病例书写、病例分析、心电图、技能操作和化验单的辨认等多方面的综合测试,每一方面的测试时间需有规定,超出时间扣分。这种措施不仅能够合理的改革诊断学的考试方法,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认真,积极的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明显提高了能力。

2.4实习之前强化技能训练

对于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不但要注重改革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同时还学要关注在实习之前进行技能训练和强化,这样才能够提高实习的质量。通常情况下诊断学的课程学习是在第三个学期内进行,距离实习的第五个学期之间相差一个学期,所以这段时间的知识空缺,会使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时在临床技能操作的技能方面有所生疏,尤其是当今的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难以同意让一个学生进行医学上的操作,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习质量。因此需要在学生的临床实习之前注重对学生的临床技能的培养,加大学时进行临床技能的强化训练,对病历书写、病史采集等方面的技能进行规范和学习,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进入临床阶段的学习时能够很快的适应作为一个实习生的角色,同时能够大大的提高整个临床实习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医学进行医学上的深造。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诊断学作为当今现代医学中重要的学科,对医学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从教学模式以及考核的方法上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够促进临床医学诊断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水菊.临床医学诊断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人人健康,2008,5(5):57-58.

[2]杨继兵,金桂兰.谈如何提高诊断学教学效果[J].中医教育,2008,1(9):156-157.

第3篇

摘要: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临床医学教育也愈发重视,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扩大师资力量的同时,人才储备也是促进临床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高中学生对自身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学习水平的提升,才能在未来不断促进临床医学进步的条件之一。本文对学习策略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对高中学生应用学习策略的优化方式,提升自身学习效率,改善自身学习方法进行了探讨,从而为高中生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如何通过改变自身,提升临床医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临床医学;学习策略;优化方式

1学习策略具体内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运用不同方法加深对学习知识的印象,理解并灵活运用相应知识点,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习策略可分为思维策略、计划策略和社交策略三大类。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对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学习成绩的优化有着极大帮助。

2临床医学学习策略的优化方式

2.1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思维

临床医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高中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的过程中应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提升临床医学学习效率。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应善于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查阅。在课堂学习中善于总结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同样对自身不理解的问题加以记录,采取各种手段解决问题。高中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分类整理,如基础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进行系统化是分类,分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以大化小,以点代面,由小向大的进行学习。高中学生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临床医学的学习。同时在当今信息交流迅速,资讯更新力强的时代,高中学生应重视通过信息技术对临床医学资讯的相关整理与收集,不断提升自身医学文化素养。同时临床医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习思维方式。临床医学资讯实时更新,临床医学技术实时进步,临床医学生在面临这种情况下,应拓展自身的创新思维,既能接受新思想,又能创新医学技术。与此同时,高中学生还应培养自身实践操作能力,认真练习,夯实基本功,敢于尝试。高中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查找学习资源是提升了自身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2.2安排学习计划,合理运用时间

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善于根据自身学习进度与学习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学习情况的学习计划。高中学生在制定学习计划过程中,可以通过咨询老师,了解所学科目的不足之处,并且总结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相应问题,把其添加在学习计划之中。在制定学习计划的过程中,还应根据自身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同时高中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应对临床医学知识进行合理排列,交互学习。高中学生在安排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除加强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应把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同时学习计划的安排应做到劳逸结合,才能一直保持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医学知识,积累医学经验。在学习临床医学的过程,各类医学知识互相独立又互相交叠,在学习过程应加以区分,合理安排各学科的学习时间,同时对重点临床医学知识加强学习,培养自身探索精神,深入研究问题。高中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在学习临床医学知识时还应锻炼体魄,提升动手能力,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3转变学习方式,加强学术交流

在学习临床医学的过程中,高中学生可以通过成立学习小组,定期对专业课题进行研究交流,加深对相关临床医学知识点的印象,使临床医学知识在彼此交流中的应用愈加灵活。同时通过医学小组对彼此医学信息的交流,丰富自身临床医学文化积累。临床医学学生在学习过程可以通过学校,获取临床实习机会。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把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情况相结合,增长阅历,开阔视野,提升职业荣誉感与归属感。临床医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学习经验,培养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在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时,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自身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规律,转变学习方式。临床医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保持自身的学习兴趣,加强彼此学术交流,互相促进学习进步,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提升学习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策略的三大种类,为高中学生学习提供了学习优化方法。临床医学学生通过运用思维策略,转变思维方式,拓展思维模式,增强了对临床医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的创新回答,利用信息技术扩展学习资源面,加深对临床医学的理解。高中学生运用计划策略,制度符合自身的学习规划安排,合理利用自身时间,使高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学生利用学习策略中的的社交策略,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学生通过进行临床实习,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阅历,增加了学生的临床经验。

参考文献:

[1]谭贵泓,任晓晖,李宁秀,刘丹萍,高博.临床医学生对不同类别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调查研究[J].华西医学,2013(01):136~139.

第4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 实验诊断学 教学改革

实验诊断学是现代医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各专业诊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解释疾病变化规律以及诊断和预防疾病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临床思维,运用实验结果,综合为临床所用。实验诊断学的每一步发展都推动着临床医学的前进。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培养五年制临床医学生成为医学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合格的医生首先要能对疾病作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及时准确的诊断越来越倚重于实验室诊断,因此,检验科的报告渗透到每一个临床科室,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经过基础课程学习,进入临床见习阶段,逐步开始学习实验诊断学,学习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技能。近几年就深化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一个教研室的支柱,带教老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带教水平和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研室工作的关键。(1)加强师资队伍管理,避免师资队伍“断层”,大力培养低年资带教老师,使他们尽早挑起带教的大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培养年轻教师热爱本专业工作,并把带教与考评结合在一起,真正树立起责任感。(2)教研室应该选拔德、才、能兼备的教师,经常备课、试讲及老教师的传、帮、带教等工作以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及授课能力,使他们在几年后成为教学的主力。不应该只为晋职称凑课时挑选一些不适合带教的同志任课。(3)要稳定中年师资队伍,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提高各方面的水平,使他们在教学、医疗、科研上再上一个台阶。(4)要继续发挥老教师的作用,让他们把多年来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5)由于实验诊断学带课教师均在附院检验科工作,长期面对繁重的临床实验室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讲课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在授课方面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没有创新,今后的重点是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师资队伍,在开课期间让他们从繁忙的临重工作中脱离出来,专心致志教学。

二、选择适应现代医学的实验项目

根据教学大纲安排,以往的实验诊断学实习分6次共24学时,实习内容侧重于手工法操作的三大常规,不能适合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需要。应让学生了解与掌握现代医学实验室诊断技术,为此增加了实习项目。(1)三大常规及骨髓细胞学检查为实验诊断学的基础内容需继续保留,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医疗资源,带领学生进入临床实验室,让他们感受并操作现代化血球分析仪及尿液分析仪等,使他们对检验医学不再陌生,对检验在临床的应用以及如何应用有了感性认识。(2)骨髓细胞学检查过去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显微镜下看骨髓片,但学生仅通过8学时的看片根本不可能掌握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基本内容,甚至达不到入门的效果,而且浪费了课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2009年制作了内容丰富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多媒体课件,在实验室内以互动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形态典型的骨髓细胞图片观看以及多个短小病例讨论分析,使这部分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老师好讲、学生爱听,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事半功倍,在有限的课时内向学生传递大量的信息。(3)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虽然过去在生物等基础课中已有接触,但在临床应用与治疗方面对医学生来说还是空白,因此,新增的这一实习项目应侧重于让学生掌握输血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成分输血,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使教学内容适合临床需要。(4)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成为困扰临床的严重问题,并引起高度重视,细菌的分离鉴定、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控制院内感染已成为当务之急,这部分内容应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加入实验诊断学实习,因为这些内容是每一个临床医生每天要面对的。

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实验诊断学是由基础课过渡到临床课的桥梁课程,因此,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进行下一阶段临床课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直提倡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提问。在今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中还应加强:(1)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2)让医学生掌握在医学检验中带有概念性、普遍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为临床诊断和疾病预防所用。例如检验结果的生物学变异以及如何科学地利用和分析临床检验结果。(3)采用以检验报告展开病例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异常的检验报告引入病例讨论,可以综合参考值、临床意义并能渗透检验原理、方法,从生理、病理、检测、诊断等多方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听课的,可以挖掘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愿意并有兴趣学习。 (下转73页) (上接52页)四、把电化教学更多应用到实验教学中

今后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标准的示范操作方法、操作流程及结果现象等制成多媒体课件,使繁杂的实验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动手操作、训练操作技能和互动讨论,才能使学生更喜欢实验诊断学这门课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实验诊断学的发展是与临床医学发展密切相关的,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搞好实验诊断学教学,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医学人才是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张秀巧,马广信. 加强带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探讨.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8)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腾讯课堂;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作用;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R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纷纷进入千家万户,在接收大众信息的同时,高校也紧追潮流,争相与高校教育联系在一起。当然,如何开展好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当下主要的研究工作。此时,腾讯课堂应运而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它给高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课堂上的知识。高等教育学校正顺应当下发展需要,全速推进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改革创新,对互联网背景下腾讯课堂的认识需要不断加强,积极寻找其中的优势和不足,多方面考虑,争取探寻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可操作的教育道路,从而为学生临床医学知识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互联网背景下腾讯课堂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各种新型网络平台逐渐涌现,其中,腾讯课堂以其独特优势脱颖而出,他是腾讯推出的专业在线教育平台,聚合大量优质教育机构和名师,下设职业培训、公务员考试、学校教育等众多在线学习精品课程,打造老师在线上课教学、学生及时互动学习的课堂[1]。诚然,对于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来讲,腾讯课堂有着多种多样的指引作用。

1.1提供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传统高等教育临床医学概论教育中,其教学空间存在很大局限性,学生们在封闭式学校课堂的环境中学习,在临床医学概论规定的课时下严格执行,学生们接纳课程的时间也是一成不变的,当然,教学内容往往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听懂,更别说更好的运用于临床实践了。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将网上的腾讯课堂与高等教育学习临床医学概论有机融合,很大程度上给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摆脱固有思维及以往一成不变的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为学生提供便捷化的教育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时间安排接收课程,也给教师提供了便利,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1.2提供多样性的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校内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或数据描述,指引学生进一步学习,对于临床医学中一些解剖图谱、人体构造以及一些必要的动图往往只能靠老师纯粹的语言描述,致使学生缺乏直观的想象,总是处于被动的一方,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如此恶性循环。但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腾讯课堂能够上传临床医学概论中大部分的图谱,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师生互动、课外交流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自行下载学习学习资料,作为课堂外的补充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1.3提高多方面的创新能力

以前的高等教育教学具有很多弊端及局限性,往往单调乏味,涌现出的问题也参差不齐,教师教学的重点往往会放在知识的灌输,一味的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严重阻碍学生的长期发展。腾讯课堂的兴起,在上课时,老师可借助有趣的网上相关视频以及附属医院相关的教学视频,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或者不懂的知识点时学会先自己查阅资料或者同学之间沟通探讨,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高效的创新思维。

二互联网背景下腾讯课堂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创新策略

2.1更新固有教学思维

医学科高等院校教育体制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逐渐更新固有教学思维,改变传统传授模式。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目前网络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高校对于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应着重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积极转化思想,将腾讯课堂应用到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中去。其二,腾讯课堂的逐渐应用推广,医学类高等院校逐渐转换原先以自身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全面凸出学生在教学的主流身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比如,在临床医学概论四大生命体征测量部分,积极引导学生观看四测具体操作视频,然后鼓励学生利用家庭常用体温计、血压计、计时器等医疗设备对自身、家人展开实践工作,同时关注在外界因素改变的情况下,如运动后、情绪紧张后、饮热水后的体温、脉搏、心率、血压的改变,注意早晚监测,判定不同刺激因素作用下生命体征的变化,在操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與同学、老师展开线上讨论,最后与课堂学习的理论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2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互联网+”腾讯课堂临床医学概论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系统化的教学管理体系,离不开充足的教学管理资源。其一,医类高等院校应努力从目前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现状出发,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设置完备系统化的临床医学概论教育课程,注重腾讯课堂各个亚设备的开发利用,推陈出新,建设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其二,注重新型网络课堂的建设[2],以腾讯课堂为平台,促进网络教师的开放层次,让学生有充足的网络数据材料自主开展学习并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及时巩固复习,线上平台的构建,师生互动更加紧密。

第6篇

 

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之间的协作对研究解决临床问题、探索疾病的基本机理以及发现新问题非常关键,成功的合作会对未来教育体系和卫生保健的发展都有着巨大推动力。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在本科教育阶段试推行一种新型跨专业联合教育模式的可行性,我们的预期成果是这种新模式有助于促进未来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同时增强相互学习能力。跨专业教育无形中能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促进相互理解、尊重及有效掌握合作技能,有助于改善其入职后的合作关系,进而提高医疗服务团队整体质量[1-2]。对于此研究的评估我们围绕以下两个主要问题展开:

 

(1) 对于跨专业学习机会,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学生反应是否存在差别?

 

(2) 本科阶段的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学生一起学习是否存在观念上的障碍?

 

1.方法

 

1.1 设置跨专业课程

 

1.1.1 教师的选择:跨专业课程由两名老师持续三周教学。其中一名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不涉及临床实践,另一名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教学。

 

1.1.2 学生的选择:已经参与了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此次培训试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5名)和检验医学专业学生(15名)。跨专业学习课程设置在大三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

 

(1) 使用他们各自专业相关的知识来鉴定微生物;

 

(2) 合作讨论临床诊断检查项目、优化设计方法和设计新诊断工具的优缺点;

 

(3) 批判性分析,合作讨论并写文章提出科学的诊断和治疗观点;

 

(4) 领会另一个专业群体的价值。

 

我们首先进行专业内阶段教学,每个学生群体有7天针对专业方面的入门学习,随后是3天临床实验室环节,让临床学生观看指定临床样本,向他们简要介绍病史,并进行临床诊断测试,而检验学生观看相同的临床样本后,除了不可查阅病人病史外,他们被允许可以在教学医院使用相关实验诊断检测工具。然后进入跨专业阶段环节,每个学生阅读5篇相关论文并准备进行跨专业讨论,每个群体学习不同的论文,临床学生被要求关注临床内容,而检验学生则被要求关注实验室检测方法部分。作业是两个群体共同讨论他们阅读的研究论文中有关的病史、使用的诊断方法和细菌学诊断。

 

1.2 跨专业课程的评估

 

1.2.1 所有学生问卷评估跨专业环节。在课程结束后分发调查问卷,要求学生给出包含跨专业环节课程的整体印象,,最后要求学生对跨专业课程的整体效果按照Likert量表进行打分(优秀、良好、差、非常差)。同时我们鼓励他们反思课程中进行的学科内和跨学科作业。问卷调查的结果由没有参加教学环节的一名老师进行仔细审查。

 

1.2.2 采访所有学生。采访由没有参加任何环节的教育咨询师进行。对两个群体的学生分别进行了群体采访和单独采访。采访能够使学生获得其它学生的不同观点,关注到他们从实践中得到了什么,从而反思在未来的培训计划中能作出哪些改善。随后我们对采访的内容进行了定向的分析,分析学生对跨专业教育环节的感觉和收获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组织处理学生对跨专业培训环节观点的突出问题,对两个专业进行比较。

 

2.结果

 

15名临床学生中有15名(100%)完成了调查问卷,15名检验学生中有13名(86.7%)完成了调查问卷。当问及“你认为跨专业学习环节怎样?”时,80%的临床学生将跨专业环节评为“良好”或“优秀”,20%的临床学生评为“差”或“非常差”;而有66.7%的检验学生评为“良好”或“优秀”,20%的检验学生评为“差”或“非常差”。这说明临床学生比检验学生更赞成跨专业教育。

 

临床学生赞赏跨专业互动,他们和检验学生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能意识到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如何进行清晰的互补,建议应该有更多机会进行跨专业互动包括实验室协作,从而真正相互学习并看到他人优点。检验医学角色问题被认为是课程中的一个大问题,检验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他们的角色容易被临床医学学生误解为只是实验室技术人员。目前医学本科教育中,临床医学专业核心教材中只有《诊断学》中的“实验诊断学”涉及到较为简单的医学检验内容,缺乏检验专业角度的探讨和分析。医学检验专业虽然进行了临床课程教学,但内容较少,学生不能完全掌握与检验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要点,所以检验医生缺乏和临床医生沟通的能力,而且临床医生对检验医生有把后者定位为“只是实验室技术员”的“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和目前有所缺陷的教学现状密切相关。

 

尽管在观念和价值上存在某些差异会导致一开始的误会,但是跨专业培训环节很明显能帮助拓宽学生研究客体的视野,更深刻地了解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可能会导致的结果,同时学生也明确了各自工作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使用各自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大多数学生发现跨专业教育是有价值的好想法。不过他们对于培训环节是否对学习有影响存在观念分歧,临床学生明显表示从检验学生那学到了更多关于论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从而可以及时追踪先进的临床检测技术;而检验医学学生,整体上认为对实验室实践比较满意,他们更倾向于深入思考如何开展或改善新的检测方法以至于可以更快地获得诊断结果。检验学生也赞同与临床学生一起参与社会对话这一教育模式,他们同样建议,为了获得更丰富的疾病理解,在做实验分析之前,最好是能够和临床学生一起讨论症状。两名教师也相互独立地书面写下了关于跨专业教育环节的总结分析,结果很相似,他们都强调临床学生负责引导讨论,检验学生仅喜欢讨论实验室部分以证明他们的能力。

 

3.讨论

 

在医疗专业中加入跨专业培训有潜在益处:相互理解各自专业作用、加强个人专业自信、为未来专业生涯中的交流和团队协作准备,同时分享知识技能,这种新型教育理念在研究密集型大学背景下为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学生带来了一种跨专业学习机会以充分进行合作互动[3-4]。实际情况中学生和教师大体上都是支持跨专业教育的,很明显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学生对此学习机会的回应不同,临床学生更加热情,欣赏检验医学学生的不同能力并且希望拥有更多的互动机会,特别是实验室方面。检验医学学生则希望更多明确的学习目标,主要问题在于感觉他们自身专业角色经常被误解。临床医学学生对检验医学学生阅读科学文章、产生研究理念以及动手实验的能力方面印象深刻,但是检验医学学生关注的则是他们的角色被认为是作为“实验室技术人员在进行临床实验测试”,这是许多学生的一种情绪问题,特别是教师指出检验医学学生在表现上相比于临床医学学生不够积极。我们意识到定型观念导致了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生之间的分歧,这种现象其实在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之间同样存在,缺乏沟通是转化医学的障碍之一。本研究就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处理此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跨专业教育模式,即在本科生层面展开合作讨论,提出了相关的预防策略。

 

未来的努力应该明确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跨专业教育练习才会对参与的各方面都相互有利。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纳入训练计划之中,从而促进不同学生群体对他们的未来专业角色进行更加开放的对话。而且可以为学生划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跨专业问题的正式和非正式反思和讨论。直观上这种学习模式对医学专业本科生有效且重要,所以此话题会引起极大兴趣。目前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本科生只是在一起学习基础课程,这种干预的长期效果将反映在对这些学生在医学研究方面的协作作用及对健康的影响。为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本科生提供互动机会的需求应该受到课程层次方面的支持,设计此跨专业培训环节过程中,建议明确学习成果并考虑需求和课程的优先顺序。

第7篇

《药理学》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显性知识,更要通过隐性知识让学生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首先从隐性知识内涵入手,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分析隐性知识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其次通过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探讨隐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隐性知识;临床医学;药理学

药理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也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历来是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更是医学基础课程的主干学科[1],药理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临床医生应具备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药物治疗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药理学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时间短(一般为三年),与五年本科生相比《药理学》课时少,学习深度不够,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如文化功底差、自学能力较差等)和环境因素,并不能真正达到《药理学》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一、隐性知识的概念

隐性知识最早是由英国思想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其《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图志或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2]。波兰尼称前者为显性知识,把后者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结晶[3],隐性知识不仅包括难以言传的知识,还包括有助于人们做出正确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并非难以言明却没有言明的知识。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境遇性、文化性、实践性、对话性等特点[4]。药理学教学活动中的隐性知识是指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理解、直觉、思维、判断等,同时也包括学生自身的良好品质。

二、利用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1.隐性知识对高职临床医学学生的重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无论是教师资源还是课程资源,都必须与学生资源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积累、思维方式、探索经历和生活积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都是学生隐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大部分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隐性知识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将隐藏在学生身上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实现其在不同主体间流动、交流和共享,让学生在差异间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

2.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教学特点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倡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密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大多高职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课程安排方面都是药理学先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如诊断学、内科学),使药理学学习更加抽象难懂[5]。要想学好这门课程不仅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将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药理学的学科理念,面对患者时的用药指导理念思维,解决临床实际用药问题的方法等隐性知识与能力传递给学生。

3.学生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

德裔学者冯•科若赫认为“新知识的创造都源于个人的隐性知识,他们常难以传达给其他人”,情景的设置有利于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设定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与思维来解决问题,获取隐性知识。

三、隐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在高职临床医学药理学的教学中,隐性知识不仅包括常见的用药常识经验,还包括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用药意识、临床观察判断能力、用药价值观、人际沟通和问题处理能力等,由于隐性知识隐藏在个人内心深处,不易自动显现,如何将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不断使用和传递的显性知识,是笔者在药理学教学中努力研究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如下:

1.教学准备

(1)课程准备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还要吃透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状况、学习特点等,从而做到既备教学又备学生。药理学教师在设计中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临床用药眼界与思维,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声、像等信息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隐性认识功能。

(2)教师准备

隐性知识虽然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但通过工作中的经验、技能、诀窍等表现出来[6]。隐性知识在教学中的传递过程本质上就是“身教”。这种隐性知识包括教师的个人素质、丰富的教学与临床经验、职业价值取向等。教师自身具备了丰富的隐性知识,才能将其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严于律己,以饱满的热情、认真的态度、正确的职业价值去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有效转化。

2.教学设计

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体现出教师的思维引领作用,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临床医学药理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思维,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对隐性知识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学策略

波兰尼曾指出:“隐性知识本身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经验、把握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如何将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这就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1)情景模拟教学情景式教学旨在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把隐性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便于隐性知识显性化。在学习过程中,可设立模拟病房,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病例,对药物进行分类,对药物有了感性认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介于对不同角色的体验,增强对病人心理言行的理解,提高职业道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加深了隐性知识的掌握。

(2)病例引导式教学病例教学法是一种问题导向教学法,它有利于学生角色的转变,增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及早投入到临床问题中去,启发他们思维,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寻找和利用解决问题和临床思维的能力。例如教师从临床上选取典型的,适合教学的案例,并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给学生,从病理发生入手,引出治疗思路,从而带入相应药物的药理学理论内容。

(3)趣味、比较教学法通过趣味、比较学习法,教师可运用出人意料的语言、动作、表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智慧,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药理学知识枯燥难学,老师可采用歌诀法、数字法、口诀法、谐音联法等。如天然青霉素作用特点可归纳为一低二高三不,解释为“低毒、高效、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不耐酸、不耐酶、不广谱”。通过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提高对药物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4)医学服务教学在药理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医德教学,引导学生如何尊重病人,尊重生命,或者在课堂上结合专业知识讲授一些励志故事,如我国在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或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等,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医德素养,业务技术素质[7]。

(5)多层有效评价机制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在药理学的教学评价中,采用多层次、有效的评价机制,综合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分,并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也纳入考核范围,采取多种考核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隐性知识的分享,对自身隐性知识进行反思,不断进行知识创新[8]。通过“激励”和“考核”,从正反两个方面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要重视隐性知识的利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隐藏在师生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充分挖掘出来,实现隐性知识的分享与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技术能力,培养一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克光、廖夏菲、刘官艳等.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5):91-93

[3]卢洁莹.缄默知识对高职实践生教学改革的意义[J].职教论坛:2004(12)

[4]韩春兰.学生隐性知识课程资源的生成与获得[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13

[5]周平正.曹莹.临床专业药理学教学的几点看法[J].科技教育:2016(2):100-102

[6]彭莲好.隐性知识的定义、特征、分类[J].咸宁医学院院报。2005,25(10):97-99

[7]杨俊霞.邱江梅.罗映等.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药理学教学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1):1333

第8篇

[关键词] 年轻教师;医学生;临床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b)-138-02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5~6年接受医学教育最重要的时期,能否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一年多的临床实习是关键。因此,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是每位指导教师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年轻教师,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尚欠缺,如何指导实习医师进行实习,尚需进一步探讨。

1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实习医师刚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较容易影响其思想。年轻带教老师在年龄上与其相仿,加上年轻人的模仿能力较强,带教老师不良的医德医风将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动。因此,年轻教师指导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自己的医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 丰富自己的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

丰富的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是指导学生临床实习的基础。青年教师尽管在学校正规系统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但只是了解一些普遍性的观点,对某些疾病尚缺乏深入性认识,其专业性理论不强。因此,青年教师必需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性理论的学习。本人认为,有目的性地查阅专业性书籍和杂志,是丰富自己医学专业性理论的良好方法。临床经验的积累需要一定过程,但方法适当,可加快此进程。首先,在临床工作过程中,特别注意多动脑筋,多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查阅相关书籍和杂志,从书本上不断吸取临床经验。其次,向上级医师学习。上级医师临床实践时间长,临床经验相对丰富,故青年医师应不失时机地请教他(她)们。平时在上级医师查房过程中,特别注意其临床分析和临床思维的过程,以及注意上级医师对该疾病如何制定诊断和治疗方案,并进一步观察此方案的临床结果,从而吸取临床经验或教训。再次,多接触病人。临床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多实践。接触病人,详细了解和观察病人的病情是获取临床经验的重要来源。除了自己所分管的病人外,对整个病区的危重或疑难病人亦应接触和了解,从其他同事对病人的处理过程中吸取经验或教训。最后,善于随访和总结。

病人出院后,约定时间进行复查,一方面可方便病人,更重要的是通过随访病人,进一步了解病人住院时的诊断是否正确,原来的病情是否好转、痊愈或恶化,原定治疗方案是否合适等,由此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对一些特别病例,通过总结,汇集一个个故事,永远记忆在脑海里,若今后遇上类似的病例,通过类比,则可很快得到合理的处理方案。

3 平等处理师生关系,共同学习,不耻下问

青年教师和实习医师均为年轻人,有的年龄相差无几,在实习医师的眼里,年轻的带教老师缺少权威性。若年轻带教老师对学生有居高临下的架势,没有充分意识到实习医师的学生身份,只是吩咐他(她)们去做事,而缺乏具体的指导,势必造成学生一种不信任的逆反心态,学生因此而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年轻指导教师应平等对待实习医师,把他(她)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相互切磋,探讨问题。对于双方不同意见的问题,可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上级医师或其他同事进行解决,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4 培养实习医师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

正确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医生最基本的专业基础[1]。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带教工作的重要内容。实习医师的临床实习时间较少,不可能把所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全部学会。因此,带教教师应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首先,鼓励学生多接触病人,完整地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收集临床的第一手资料;其次,让学生自己对获取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临床诊断。最后,教师进行一次临床思维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临床思维过程,找出自己的错漏和差距,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本人认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教会学生分析病例的方法,主要包括下列过程:①如何总结病例特点;②选择何种线索(如某些症状或体征)进行分析;③病例分析有何演绎过程;④如何确立诊断与治疗方案等。这将使学生在更具体,更有目的性的环境中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5 引进问题式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的学科,因而比其他学科更具复杂性、易变性和多样性。同时,临床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临床医学的教学应体现在复杂性的基础上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观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2]。这种教学模式将很大程度阻碍了学生对复杂临床思维过程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近几年来,医学教育界对问题式教学法给予高度的重视。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临床基本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3]。本人体会到,下列问题式带教措施,对学生临床实习有所帮助:①教师选定病例要求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总结病例特点、分析病例、提出处理方案和开医嘱等。②教师在旁边观察,随时提出问题,但不作出回答,要求学生记录问题。③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查阅有关杂志和书籍,自行寻找问题的答案。④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陈述对提出问题的不同观点。⑤教师总结学生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又提出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总之,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习过程中,除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外,同时需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且学会较先进的教学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材。

[参考文献]

[1]王海平,林常清.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5 (9):869-870.

[2]慕景强.PBL 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3):170-173.

第9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临床医学院校的双语(中/英)教学现状,结合临床教学实践,对实施双语(中/英)教学的有利条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改革建议,旨在提高临床医学院校的双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35-0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英语水平高低已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及职业发展前景。[1,2]新一代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还需要不断跟进相关学科专业研究领域最新进展,具备与国外学者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书写外语文献及服务外籍人群的能力。开展临床医学院校的双语(中/英)双语教学,全面提升医学生专业英语素质,尤其是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培养学生未来的就业优势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由于医学教育具有其特殊特点,目前在我国临床医学院实施双语教学(中/英)情况尚不理想。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实施双语教学(中/英)培养高级复合型医学人才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双语(中/英)教学重点在于把英语作为语言工具贯穿于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具备听说读写译)能力和交际能力。目前全国各类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4,5]现主要可归纳为三个层次:一,布点层次,教师在上课时用英语介绍重点内容和专业词汇等;二,联线层次,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英语表达中文内容;三,双面层次,让学生学会用中文和英语来思考解答问题,获得有效沟通、熟练应用能力。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双语教学仍停留在简单的布点层次,真正能使用双语教学的学校屈指可数。要求医学生在完成繁重的临床知识学习的同时掌握医学专业英语,并具有一定交流沟通能力也是相当困难的。双语(中/英)教学对于院校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学生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国际化规模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使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更加规范及实用性是我们教学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加强临床双语师资培养

具备临床医学知识且能用较为流利、标准的英语表达临床专业内容的师资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现状是大多数临床院校的师资配备远达不到需求,必须通过多渠道加快培养临床双语(中/英)教师队伍。在政策层面上,通过建立双语(中/英)教师的培训与资格认证制度以及职称评定政策,促进临床医学院校的双语教学发展。[6]不同临床院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及带教老师英语教学水平。[7](1)选派外语基础较好的临床课教师及临床带教老师到外语学校进修、出国深造,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并规定留学归国人员必须承担一定的临床双语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2)对专业外语教师进行相关医学专业培训,使外语教师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公共外语及基础医学英语教学水平。(3)把双语教学效果作为一项年终考核指标,制定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广大临床教师意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树立忧患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另外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医学专业人士给学生讲授专业课,定期组织教师听课观摩,并对进行英语授课的教师的课堂授课语言和教学方式进行重点培训,也是提高教师临床双语教学水平的切实有效措施。

二、制定合理课程规划,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虽然大学英语教育已经取得很大进步,英语考试通过率显著提高。但不同院校的医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是在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及研究生、博士生群体中,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现象也比较严重。目前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学仍沿用传统的英语教材和公共英语的教学方法。但与很多专业教育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负担过重。学生上完课后,复习记忆相关医学知识都来不及,进一步进行相关专业英语学习存在困难。临床医学学制更长,专业分工细致,对专业英语学习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R床双语教学中需要根据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制定更细致具体的培养计划,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上,不断探索医学英语自身的规律特点,形成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

在本科教育期间,双语教学可分两个阶段进行,并制定阶段目标。在入学前三年以公共英语教育为主,开设临床实践课后加强专业英语教育。在医学生公共基础课阶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条件,推进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英语打好基础。公共英语教学应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重点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沟通、应用能力。在专业英语教学阶段,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开设专业英语讲座,专门学习医学英语基本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强化训练。在进入实习期后需要保持实习阶段英语教学的连续性。[8]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在英语查房及英文病例书写方面加大教学力度,进行模拟临床的实际英语训练,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临床本科学习阶段是以全面的基本临床知识为主,临床双语教学应以学习基本医学用语为主,掌握常用词汇及用法。在研究生和博士生教学阶段,临床双语教学应以扩大专业词汇量,提高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加强沟通交流及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为主。[9]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课前学生需要切实做好预习,熟悉讲课重点及专业词汇,提高听课效率。在课堂上,应更加强调师生间的互动,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动用英语提问和表达自己对临床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培养他们的临床英语思维能力。讲解时多采用图表,挂表、板书、投影及录像等辅助手段,既增加了临床医学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和加深理解。可结合临床知识学习,采用模拟临床诊疗经过等场景演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研究生和博士生教学阶段,应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英语水平,采用小班授课,专业分组学习等多种灵活形式,有针对性地提高英语水平。增加医学英语泛读,包括文摘、综述、说明书、手术记录,病例讨论等等,提高学生医学英语应用能力。进行实用性英语写作练习,培养英语临床会话能力及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高综合应用英语能力,学以致用。力争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10]

三、选择合适教材,加强自主创新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五年制普及型双语(中/英)医学教材,特别在临床实习阶段缺乏可用的实用性专业英语教材。大部分临床院校采用原版英文教材,以实现与世界临床医学主流技术和思想接轨的目标。但东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国内外的医学教育体系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很多原版教材内容上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11]过多的原版教材也会分散学生精力,无法掌握重点。选择教材原则上,要考虑到临床各院校专业特点,教学传统及学生英语水平等实际情况,又要兼顾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问题。各院校应根据本院校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及教学传统,大力开发适用于临床“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教研室也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并根据公认权威原版教材为蓝本,参考其他同类教材,结合中文版教材热荩通过编辑简要辅助教材,弥补采用原版教材的教学不足方面。

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及英语交流能力的高级医学复合型人才是较长期的艰巨工作。熟练应用一门外语,还需要掌握大量专业词汇,仅靠课堂和临床实践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建立双语校园环境、双语生活和工作实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浓厚的外语氛围中,不断学习、应用和巩固外语。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不断总结改进,才能将双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双语教学发展需要社会、教育界及每个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谈多娇.双语教学: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11):85-88.

[2]唐景莉.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师―访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6-8.

[3]孙健,陈惠,徐维宁,等.口腔医学院校开设口腔职业英语课程的尝试与思考[J].上海口腔医学,2014,(04):132-134.

[4]曲燕,王振波,王建军.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现状[J].高等理科教育,2014,(02):108-112.

[5]郑大湖,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3,(01):56-63.

[6]陈小军.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及评估体系的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205-206.

[7]程国玲,李永峰,肖鹏飞.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6,(23):82-83.

[8]周恩,丁年青.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J].外语界,2012,(04):70-77,98.

第10篇

关键词:“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实践;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临床医学专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培养职业素质高、临床实践能力强、具备多种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要求。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优秀人才,是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早期接触临床是21世纪医学教育改革的主流模式之一[1],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国内外很多研究都发现,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从多方面影响学生[2]。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我校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1+2”教改班120名学生为实验组,选取我校2015级临床医学学专业普通班120名学生做为对照组。

(二)方法

将实验组学生分为12组每组10人,在附属医院通过考核选拔12名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医师作为临床老师,实行“导师制”带教,一名临床教师负责一组学生。每周安排三次到科室临床学习,各科室轮转。对照组采用传统培养模式。

(三)效果评价

设计调查问卷(均采用百分制),由专职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学生中进行调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调研内容相同。

(四)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各指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二、结果

95%学生认为早接触临床能够巩固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动手能力,在语言表达、沟通技巧、逻辑思维,还是查体技巧等方面实验组表现的更加从容、准确,有利于教学互动,体现临床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和多维性。实验组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丰富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其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习或独立承担医疗工作储备必要的临床知识和经验[3]。“早接触临床”让学生将理论与临床病例诊治在时间上紧密结合起来,学科知识内化、融合“教学做”融为一体,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变,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临床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与病人的近距离接触和交流,让学生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切身体会到医生这个角色的特点,与病人的亲身接触加深了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激励学生坚定职业素质,培养了良好的医患沟通和临床思维能力。在接触临床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作为医生的使命感、职业认同感不断加强,这对其日后的各种课程学习有一种激励和振奋作用,有利于增强其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

参考文献:

[1]郑少燕,谭海珠,蔡琮,等.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255―256.

[2]Steele D,Susman J,McCurdy F,et a1.The Interdisciplinary Generalist Project at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 [J].Acad Med,2001,76(4):121―126.

第11篇

【关键词】检验医学;临床医学

1实施现代化管理

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及新兴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使检验医学得到迅速发展。检验医学【1】(Laboratory Medicine)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及时)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科室的工作,一个准确的结果,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的诊疗,而一个不准确或错误的结果会给病人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检验科除了加强科室管理,执行实验室认证后的规定,开展全程质控以外,还要收集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不断的学习临床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临床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结果的解释及进一步了解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在众多相同意义项目中如何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的紧密结合、沟通、对话、十分必要,是使整体医学诊疗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2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结合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为此检验科的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2】。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临床科室对其使用并不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一但医生发现送检的脓液培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佳。实际上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菌培养所致;(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该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室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时,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检验工作者应该具有“参与意识”,这种意识即重要,又应受到重视和提倡。

3取得相关人员的支持

检验结果的质量除了检验科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外,还与医护等人员有直接关系:比如,病人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传送等。都是分析前质控内容,这些环节处理不当,就会使标本在未送到实验室之前,就发生了变化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如在做血糖、血脂、肌酐清除率检测时,对病人饮食应有所限制。标本采集时病人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有报道证明病人在卧位30分钟与直立30分钟采血测胆固醇可升高9.6%,甘油三酯增加11.3%。同一病人在门诊常取坐位采血,而病房早晨常取卧位采血,故两次结果一定会出现差异。运动前后所采标本之间也存在差异。转送标本不及时也影响检测结果。夏季气温高,住院病人尿液标本送检不及时会使尿液腐败,从而影响检测结果。因此标本分析前质控至关重要,且常常被临床医生和检验人员所忽视。

4角色转换,从辅助检查到诊断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看来,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它不仅与病人、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这就为提高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供了相当的可能。

总之,今天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部分。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实现,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今天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第12篇

    教学中应自始至终反复强调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并把预防医学中的知识与同期开设的临床专业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预防医学实用性、趣味性、重要性。例如,讲授三级预防的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同期开设临床课程中的常见病: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防治具体措施用三级预防的思路一一列举、讲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体会到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可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

    2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是教材改革,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实际上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压缩版,教材内容落后于实际工作需要。据报道,就我国当前预防医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对该领域专家及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医生(共计22人)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业务力量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在“环境与健康”方面,52%的社区临床医生对居室内空气污染感兴趣;“营养与健康”方面,65%的调查对象对特殊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感兴趣;其他感兴趣的内容70%的被调查者集中在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等方面[1]。因此根据临床的实际需求,对大专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保留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基础上适当增加临床工作者感兴趣的内容,删除陈旧的、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并吸收与临床相结合的新知识。

    3改革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防医学教育以传承专业知识为主,不少教育内容脱离现代科技和临床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学习兴趣差,知识面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弱。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钻研教材、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尝试更新教学观念,改革和探索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问题式教学许多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3]。授课教师根据所讲内容,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主动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而得出结论。如传染病防治部分内容,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以提问方式复习,以艾滋病为例,重点讨论如何应用三级预防原则和措施开展防治。让学生既掌握了传染病防治,又引发了对传染病防治的思考。

    3.2案例式教学在预防医学课教学中,案例讨论最能提高医学生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是提高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4]。如在食物中毒的教学中,可以给出几种食物中毒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中毒类型以及如何防治。在临床医学大专《预防医学》中学生以为最难学的莫过于医学统计学内容,并且在学习阶段意识不到统计学的实际用处,到工作中要搞科研写论文才知道其重要性。对医学院学生《医学统计学》教学调查结果显示[5],在理论课教学方面,60%以上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具优势,几乎所有学生认为理论课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实验课教学,一半学生认为最好能上机操作,并参与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实际案例,从而使授课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学习率和构成比时,我们给出实例,让学生发现其不同点,然后进行概念的讲解,增加记忆,最后找有代表性的统计学误用两概念的,让学生集体讨论,使概念学习与运用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3.3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预防医学的重点内容就是环境与健康,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以及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因素与健康中,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稳定情绪,有利于健康,以及如何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等。在饮食与健康中教学生如何制订自己的食谱而做到合理膳食,或安排一次实验课教学生如何制订一份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食谱。

    3.4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上教学资源等,制作课件时结合教学内容增加最新的新闻、图片或案例等信息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利用现代化科技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开设实验课统计学软件操作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5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重点不是单纯地传授越来越多的医学理论和成果,而是将重点放在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上。教师可以把一些学生易理解的内容,如环境与健康中的一些章节,先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边自学边思考,然后在课堂上专题讨论或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还可以分小组进行比赛增加趣味,活跃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