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0 10:0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煤矿安全环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技术;煤矿安全;安全管理
伴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所属哪一个行业,也不管是怎样规模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谋取一席之地,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必要手段,煤炭行业也不例外。最近几年,因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随着煤矿安全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日趋成熟,但相比于世界主要产煤大国而言,我国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的应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从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来看,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构成是怎样的?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现状是怎样的?而煤炭行业又该采取哪些具体的策略实现其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呢?
一、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信息技术的构成
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现有水平来看,针对煤矿安全监控管理而开发的各种软件与系统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各种各样,但依照信息设施的基本类型来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将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技术构成分为检测、监控、通讯与管理四个部分。如果从市场的主流来看,其功能模块几乎是大同小异,整个系统一般都由安全信息收集、交替班管理、安全规章制度、防治病毒入侵及传播、安全综合报表管理、煤矿事故管理、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安全标志管理、安全生产考评奖惩和人员的定位查询。
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的这些信息技术的基本构成,使得煤矿原有的安全监控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为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这从整体上推动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快速发展。客观来看,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二、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煤炭行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上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我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已逐年降低,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相较于世界产煤大国在安全监控管理上的信息化程度来看,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依然存在较大差异,煤矿工程大型的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频率依然很高。基于安全监控管理的这种基本现状来看,通过相应的方法策略对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已是非常必要。
三、我国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的优化与完善
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下,要对我国煤矿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除了从思想意识上进行基础性转变,提升相关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之外,还必须从技术水平上进行突破,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各种新手段来实现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一)优化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技术体系
煤矿安全监控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及细节性问题,即便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下,要保障煤矿安全监控管理工作可以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就必须对现有的安全监控管理技术进行优化,构建起集信息技术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应用设备研制、成果推广以及示范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技术研发体系,将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需求作为立足点,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将安全信息收集、交替班管理、安全规章制度、防治病毒入侵及传播、安全综合报表管理、煤矿事故管理、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安全标志管理、安全生产考评奖惩和人员的定位查询这些功能模块进行有效的统一与结合,以便于提升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二)扩展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新渠道
煤矿安全施工从基本属性上来看,归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之内,煤矿工程中多变的自然条件以及复杂的施工环境给安全监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技术难题,因而在现有的安全监控管理技术水平之下,不断扩展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新渠道,对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进行不断的丰富、优化与完善,这将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必要手段,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当然,要从技术水平上实现安全监控管理渠道的扩展与创新,还必须借助于稳定、充足的科研支持与团队基础,为我国煤矿安全监控技术手段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通过国际合作,完善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技术
以上分析中已经提到,尽管在过去几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得到较大的提升,但相比于世界煤炭大国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现有成果来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要缩小与煤炭大国在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差距,对我国煤矿监控管理现有的信息化技术进行优化与革新,就必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煤炭大国先进的技术支持,对我国煤矿监控管理的信息化技术进行完善,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创造出与我国煤矿生产相吻合的安全监控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
结论:
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不仅仅保障煤矿生产人员人身安全的基础工作,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坚实基础,对于维护社会和谐、推动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各种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实现对煤矿安全监控的全面管理,这将是煤炭行业未来发展进程中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曹继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0).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煤炭行业;理论构架;构成要素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煤炭仍然是最为重要的能源,其生产的效率和安全与否直接决定了我国的能源供给,并最终影响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1]。但是在现阶段,客观而言,在中国所有的工矿企业和能源企业中,煤炭行业出现的安全生产事故最为严重也最为多发,其中固然有煤炭和煤矿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我国煤矿缺乏相关的安全管理能力、没有有效的安全管理能力的理论框架进行指导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因此,如何才能有效的构建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理论框架并将其有效的加以实施是关系到我国煤炭行业建设和发展、甚至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亟需加以研究和应用。
1 煤炭安全管理能力理论框架的相关概念研究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煤矿安全问题,并相继制定了相对完善、科学、严格的监管体制,我国的国家级法律法规中便有70多项和安全生产有关[2]。但是,当前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依然十分频繁,造成了极为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极大地有损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这些频发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中,煤矿内部管理的不完善和不严格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而相关安全管理制度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和监督是其直接诱因,煤矿安全管理能力低下则加重了安全事故的严重性及其带来的损失。
煤矿生产不是一个单纯的过程和系统,而是一个动态的工业行为,涉及到人、机、环境和煤矿的管理,与管理者、工人、管理思维、管理方法、设备状态、环境状态等客观条件息息相关。
2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
2.1 人的要素
由于矿井下的作业条件极为复杂多变,因此,矿工安全素质的程度在本质上决定着整个煤矿的安全生产,因此,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才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和基本前提,也是现代煤矿安全管理的基础。
安全素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素质,其中包含安全意识、业务技能、工作态度等多项内容:人在生产中保持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复杂的施工过程即是安全意识,能够使得管理者和工人的自觉性极大提高,是安全管理行为能够真正得到有效实施最为重要的保障。务能力即专业知识,包括技术、规程执行力、经验等多种方面,一旦业务能力出现了欠缺,那么就会导致各种错误的施工方法和行为的出现,最终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埋下极大地隐患。工作态度主要是人的一种认知和感情,决定了其对于煤矿安全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3]。
2.2 设备要素
煤矿机械化程度随着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加强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得整个生产环节变得更为复杂,设备一旦操作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巨大的危险,但机械化程度过低却依然会以加大人员密度的方式加深危险,所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双相调节机制。
2.3 环境要素
作业环境、资金规模、社会文化环境构成了煤矿安全生产的环境要素,其中最为重要的作业环境包括瓦斯预防经验、板预防经验、水害知识、煤尘爆炸、煤层自燃等各种因素,其每项因素都会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前景,应当切实、可行采取各种安全管理措施。
3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3.1 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众多的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煤矿行业70%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都是由于操作失误或者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而出现工伤中的75%以上的都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有着极大的关联[4]。
3.2 设备的不安全因素
当煤矿的生产设备和安全设备出现安全隐患时即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近年来的煤矿机械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安全隐患的出现记录,由于各种设备隐患而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出现。因此必须加强煤矿的安全管理,有效的使用和维护相关机械,在尽最大程度发挥机械化为煤矿生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提高煤矿的安全性[5]。
3.3 环境的不安全条件
生产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即环境的不安全,包括通风、瓦斯、温度、湿度、地质环境、狭窄、水、火、电、煤尘、噪音等各种因素,其固然具有一定的客观现实性,但是如果不能及时的控制和管理,则会加重环境风险,极易导致安全事故。
4 结束语
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煤炭行业中的安全基础较为薄弱,而且无法实现有效的保障,存在着严重的超能力生产的问题,从而导致整体上对于事故和灾害的预防、处置能力较差。因此,学界和煤炭行业必须实事求是,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人、机、环境三个要素为主要的着眼点,全面提高安全系数,最大程度的避免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合军,刘铁忠,李志祥.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理论框架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10).
[2]李合军,刘铁忠,李志祥.煤矿安全管理能力影响因素RBF建模研究[C].Proceedings of 2010(Shenyang)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9).
[3]李合军,刘铁忠,李志祥.煤矿安全管理能力构成要素SEM建模研究[J].煤矿安全,2011(2).
【关键词】 煤矿 安全管理 发展趋势
在现代煤矿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它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内容之一[1]。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将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到其中,并且通过人员培训的方法,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煤矿行业的稳定发展,还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这个层面出发,本文对煤矿安全管理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生产力也得到了解放,这不仅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还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中煤矿生产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其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指以实现人、机以及环境等系统的最佳匹配为目标,围绕煤矿安全系统中存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的各种风险管理。主要的管理途径包括:对煤矿生产等环节中的危险源进行有效判断、评价以及有效控制等流程管理。但是,从我国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十分容易导致煤矿事故的发生,这就不仅对我国煤矿行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还损害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现代化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就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
2 煤矿安全管理要素
煤矿安全管理的要素包括人的安全、机的安全、环境的安全、管理安全以及信息安全等等。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保障煤矿企业职工的人身安全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机的安全要素主要包括:机器设备、机具以及相应的安全设施的安全。其中,机械设备的安全具体指在机械设备的安装上要保证正确无误,在日常的维护过程中,要定时维护保养,确保机器正常使用。同时,还要为机械设备的使用者,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环境的安全要素指的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确保企业职工的生存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借助各种科学、安全的技术措施,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管理的安全要素则强调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有效保障人、机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安全,甚至弥补这几方面存在的安全不足[3]。信息安全要求则关注煤矿企业根据自身的管理状况,制定出对应的链接、控制以及管理各部门的信息执行协议。信息是前面四个要素的重要沟通渠道,其为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反映出管理机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管理者提供了管理依据。
3 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
要使中国的煤炭工业与世界上发达国家接轨,就必须提高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结合对煤矿安全管理要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煤矿安全管理发展趋势的推动建议。
3.1 关注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提升
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增加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国家应对煤炭行业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充分利用,加强对煤炭行业的扶持。各企业也应当加强与相关院校以及专业的联系,建立良好的人才合作机制和产、学、研相结合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让煤炭行业能够留住人才。实施这项措施时,可以通过建立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认证资格、培训经费、安全技术设备的投入等,以及对事故伤亡情况等各个方面的考核指标,分层次、分类型地提高培训效果。
3.2 关注煤矿安全科学技术的创新
在对煤矿进行安全科学技术创新时,要以煤矿矿井中较为易发的瓦斯煤尘爆炸、火灾、水害等安全事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类似重大安全事故的原因以及事故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再采用行业内较为先进的技术,来对重大安全事故进行预防和控制,提高煤矿企业对灾害的预防和应变的能力[4]。由于中国的煤矿中普遍存在着安全科技水平较低、对灾害的预防能力以及控制程度较低的现状,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地对中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发展的规划进行编制,在煤矿开采的安全科技创新上进行一定经济和政策的支持,从而引导煤矿企业加大对安全技术的研究,提高煤矿安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水平。
3.3 加强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发展趋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煤矿安全管理重在“防患于未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煤矿安全管理中运用到的各种信息化系统必将朝着专家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有效地提升煤炭企业的安全预警能力和灾害应急处理能力,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和减少财产损失准确、快速、灵活的安全管理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了安全管理过程的规范化以及信息的标准化,降低了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难度。及时跟踪工作效率和结果、明确工作责任,为安全考核提供全面的依据。建立起一体化的安全信息平台,大大的提高了安全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
除此以外,针对以往煤矿对危险源的人工监察方式需做出改变。在煤矿作业现场,可以采用先进传感技术,对危险源和其它各类生产数据进行动态采集,同时将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至国家级、省级安全监察部门[5]。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对全国各地的煤炭企业进行远程的实时监控,还能将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进行结合,从而对网络实现集中管理,构建综合性的信息化安全监管网络。
参考文献:
[1]胡利君.做好煤矿安全工作 促进煤矿安全发展――同家梁矿安全管理创新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4,(9):243.
[2]石健.试论现代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能源与节能,2014,(2):23-24.
[3]刘再春.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4):102-106.
(一)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
根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在诸多的煤矿安全事故中,导致其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煤矿工人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心理因素、技能因素以及生理因素等影响,煤矿开采环境浮躁,影响开采工人的心理,使得煤矿工人在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开采工人的正常工作,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开采煤矿机电设备老化
有的煤矿企业的老板将经济效益放在了第一位,只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一味的降低煤矿开采成本,在安全管理上的资金投入不够。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使用的机电设备普遍存在老化的现象,这就使得煤矿在技术和设备上没有安全保障,也没有达到安全开采的相关要求,加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
(三)我国地质环境较为复杂
就我国的煤矿分布来说,露天煤矿较少,绝大多数的煤矿都是在地下的,这就要求煤矿开采工作在地下或者是井下进行。地下地质机构比较复杂,含有高浓度的瓦斯井较多,且煤层相对不稳定,给煤矿安全开采带来了问题,在煤矿开采中容易发生自然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规模的扩大,煤矿量也在逐渐的减少,煤矿开采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工作人员面临着诸多的安全问题。
二、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煤矿企业面对当前煤矿开采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市场化改革,提高安全生产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为煤矿工人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条件。将安全管理目标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煤矿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强化安全管理意识
为了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就要认真落实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做好超前管理工作,控制好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煤矿企业管理人员要对安全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视,提高管理人员安全知识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提高对煤矿安全管理的意识。管理人员不仅要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有长远的眼光,认识到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后存在的潜在性的经济利益,努力实现“零”伤亡事故的目标。其次是要加强煤矿开采工人的安全意识教育。针对目前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度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个,让广大员工提高对煤矿安全开采的认识,提高员工安全开采技能。让员工在煤矿开采作业中,时刻保持警惕,提高安全开采的效率。
(二)创新安全技术
要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目标管理。煤矿企业就要改善生产条件,保证工作人员的作业环境的安全,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对于一些老化的设备,要及时的更换,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要实现同步,并制定起相关的应急方案,确保设备操作的安全性和简便性,装置起相关的防护措施,将安全的因素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及时的发现和辨别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的因素,并进行控制,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加强安全监督,及时的发现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及时进行处理。同时,煤矿企业还要加强对安全技术的引进,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安全生产技术是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煤矿生产技术,结合自身煤矿开采的实际情况,创新安全生产技术,提高煤矿生产的技术,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
(三)确保煤矿工人作业环境的安全
为了给煤矿工人提供一个安全的作业环境,确保煤矿工人能够放心的进行工作,煤矿企业就要加强对煤矿工作作业环境的安全目标管理。做好合理的选址、布置矿井生产系统,这是确保煤矿工人作业环境安全的基础。在矿井中合理的配备和布置煤矿工人需要的全部机械设备,实现对其合理的布局,给煤矿工人的作业提供便捷。同时,矿井中使用的瓦斯安全设备、防火设备以及防水设备等,都要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对于煤矿中使用的老化设备要及时的进行更换,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三、总结
俄罗斯是世界产煤大国,近些年来煤炭产量一直在3亿t以上,位居世界第5位。目前,俄罗斯共有煤矿343个。其中,井工煤矿119个(含37个停产或破产矿),露天煤矿224个(含21个停产或破产矿)。另外有19个洗煤厂。2012年,俄罗斯煤炭产量为3.55亿t,其中井工矿产量为1.13亿t,占31.8%;露天矿产量为2.42亿t,占68.2%。
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俄罗斯大部分煤矿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煤层倾角变化大,瓦斯含量高,具有自燃发火倾向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等。据统计,俄罗斯井工煤矿中,存在煤尘爆炸危险的矿占总数的91%,煤尘自燃风险矿占61%,煤与瓦斯突出矿占49%,冲击地压矿占22%,高瓦斯矿占12%,平均开采深度为400m。
煤炭工业一直是事故多发行业,但在前苏联时期由于重视煤矿安全工作,尽管矿井开采条件不断恶化,但劳动条件和安全状况仍有明显改善,煤矿伤亡事故也有所减少。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经济下滑,煤炭产量锐减,煤矿事故和死亡人数大幅度上升。1993年,俄罗斯煤矿事故死亡达到历史最高的328人。经过10多年的结构调整,俄罗斯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有了明显好转,特别是国家实施煤炭工业改革计划以来,关闭了187个严重亏损和开采条件恶劣的煤矿,裁减了大量人员,用现代化设备装备煤矿以及加大煤矿安全投入,使工伤事故和死亡人数明显下降。尽管如此,俄罗斯煤炭工业仍然危险性很高。
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每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在300人左右。1993-2002年,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由1993年的328人,下降到2002年的85人。这一期间,俄罗斯煤炭工业的百万吨死亡率也由1.09下降到0.35。但是,整个煤炭行业的千人死亡率指标下降却不明显,由0.57下降到0.34。
2002年以后,俄罗斯煤炭产量快速增长,煤矿事故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2004年死亡人数达到148人,2005年为107人。2006年,俄罗斯煤矿总体安全状况有所好转,死亡85人,再次降低到百人以下,百万吨死亡率也降到历史新低的0.27。但2007年连续发生了两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达243人,百万吨死亡率又猛升至0.77。近5年来,俄罗斯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2012年,俄罗斯共发生煤矿事故16起,死亡36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10,煤矿安全生产达历史最好水平。见表1.
煤矿安全监管措施
煤矿法律法规体系
俄罗斯煤矿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联邦法律、政府法令、联邦规程和标准、规则与标准。
煤矿安全方面的联邦法律有:《工业安全法》《技术监督法》《消防法》《地下资源法》《生产性活动许可法》《煤炭生产监管法》《建筑物与设施安全法》等。
政府法令有:《联邦环境、工业与核监督服务法令》《煤矿瓦斯抽放强制性标准法令》《采矿监管法令》等。
联邦规范与标准有:煤矿安全操作规程等。
目前,已有24部煤矿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在俄罗斯司法部注册,内容涵盖多功能安全系统、事故减灾方案、气体和瓦斯监控、瓦斯抽采、独立甲烷去除、防止自燃、工作面瓦斯抽采、洗煤厂粉尘和瓦斯管理方案、电气设备安全使用、通风计划、紧急通风方案检查、事故调查及评估分析、避难硐室设置、“黑匣子”独立气体和瓦斯自动监控装置等方面。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自18世纪彼得大帝建立第一个国家矿山监督局起,俄罗斯工业安全监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虽然历经多次社会变革和部门改革,但俄罗斯的工业安全监督监察与应急救援体系始终比较完整,对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俄罗斯历史上,相当于安全生产领域的国家监督机构,最早可以上溯到1719年12月彼得大帝下令建立的矿物总局。俄国“十月革命”后,这一机构经历了多次的调整和名称变更——1922年1月,苏俄政府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中央矿山监督局。战后苏联政府于1947年10月,组建了国家矿山监督总局。1954年,改组为隶属苏联部长会议的国家矿山与工业技术监督委员会。1958年撤消该委员会,组建了隶属各加盟共和国的工业与矿山技术监督委员会。1966年1月,在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矿山与工业技术监察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了隶属苏联部长会议的苏联国家矿山与工业技术监督委员会联合会。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改组为隶属俄罗斯联邦总统领导的国家矿山与工业技术监督委员会。1992年5月,该委员会转归隶属俄罗斯联邦政府。1992年11月,改组为俄罗斯联邦矿山与工业技术监督局。1997年7月,独立后的俄罗斯联邦的第一部安全生产领域的国家法令——《危险生产项目工业安全法》正式颁布。1998年6月,俄罗斯联邦矿山与工业监督局被确定为工业安全领域的专业全权联邦权力机构。
近年来,俄联邦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政府部门划分为立法执法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根据2004年5月俄罗斯总统令,原有的俄罗斯联邦矿山与工业监督局、生态监督局与核监督局合并为新的俄罗斯联邦环境、技术与核能监督总局(ROSTECHNADZOR),简称“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督总局”,其主要职能是制(修)定法律法规,负责环境保护、工业安全、地下资源保护、核能利用安全、能源安全等领域的监督、监察。
俄罗斯联邦环境、技术与核能监督总局,是俄罗斯主要负责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负责事故调查的权力机构。该机构内设15个司局,其中5个职能司局,3个核能监察局,5个技术监察局,2个环境监察局。俄罗斯联邦环境、技术与核能监督总局下设86个地方监察机构,实施垂直管理。俄罗斯联邦环境、技术与核能监督总局矿山监察局专门负责煤矿安全监察工作。
加强煤矿安全措施
俄罗斯联邦环境、技术与核能监督总局一直致力于改善煤炭行业的安全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减少事故和伤害。
不断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法规标准。2011年和2012年,俄罗斯分别制修订了11项法规和标准,内容涵盖预防煤炭自燃、煤矿通风、事故救援、防爆设备检查等方面。
对煤矿实行安全许可证制度。目前,俄罗斯对包括煤矿在内的危险性强的生产企业实行单独注册,只有获得安全许可证才能进行生产。同时,国家还对企业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通过颁发、中止和吊销许可证来进行管理和督促。
关键词:煤矿安全;安全管理;监控管理;现状;完善措施
安全监控管理作为管理这一科学当中的重要分支,主要是指为了实现安全目标而开展的相关计划、决策、组织与控制活动。在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主要以“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为基本管理方针,采用现代化的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煤矿工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安全性因素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研究,并从组织、管理及技术手段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并消除这些不安全因素,以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那么,当前我国煤矿工程中,安全监控管理的基本现状是怎样的?而基于安全生产的需求,煤矿施工中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对其安全监控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优化与完善呢?以下主要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
一、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基本现状
对我国煤炭行业而言,煤矿监控管理这一问题虽然听起来已是老生常谈,但是在长时间的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经验的总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煤矿生产中的安全性问题。煤矿安全监控管理在科学性、系统性及针对性等方面都还丞待完善,超前的预防控制管理工作的管理也不到位,可以说每款安全监控管理从基本的思想观念上就比较传统、陈旧,过度地依赖于专享的整治、集中的排查、会议的安排以及指令的下达等这些行政性的手段。
当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样,一般情况下这些行政手段只能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能够在各种煤矿安全事故发生之后发挥一定的作用,根本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对煤矿生产的安全监控与管理。总结来看,管理体制不健全、煤矿施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煤矿安全监控不全面、矿井中危险源以及潜在危险因素的排查与清理工作不系统、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隐患,不管是哪一点因素,都影响着煤矿安全监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与落实,同时也都有可能引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因而,基于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基本现状来看,对煤矿安全监控管理进行进一步的加强与提升,通过相应的方法策略及管理手段,对煤矿安全金控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优化与完善已是势在必行。
二、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优化及完善的基本策略
要切实转变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基本现状,使煤矿安全监控管理得到有效的优化与完善,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可以说是尤为必要的。转变煤矿管理人员及每一名作业人员的思想意识,树立起全面的风险意识;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及系统化建设;通过培训,提高矿下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以便于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风险意识强的团队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准备工作。具体来看,要实现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煤矿安全监控管理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以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为主
由于安全监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这其中要管理的因素较多、变化性较大,可以说真正执行起来是千头万绪、方方面面的。因而要保证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整体质量,以全员管理和全过程管理为主,是尤为必要的选择。通过全员抓以、全方位抓以及全过程抓等方式,为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周全的制度体系的落实与开展提供保障,进而提升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以质量的标准化提升煤矿安全
在煤矿的生产作业中,质量标准可以说是保障整个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基本条件。无数的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工程质量复合标准的煤矿,其生产的安全性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所以,要对煤矿安全监控管理进行优化与完善,就必须借助于质量的标准化来实现煤矿安全的提升,正确处理好质量与安全、质量与产量、质量与效益以及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以标准化的质量要求对矿下作业行为进行规范,始终坚持以统一的质量标准来进行定期的检查与验收。
(三)以安全监察的力量提高生产安全
煤矿安全监控管理工作的优化与完善,仅仅依靠管理人员耳提面命地对制度与规范进行强调是远远不够的,要切实实现这一安全监控管理目标,还必须借助于安全监察的力量,通过高质量的安检员的监督力量,对生产的整个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保证一切煤矿施工行为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使煤矿安全监控管理工作能够切切实实地发挥其应有的管理与控制作用。
(四)以现代化手段实现安全管理的系统性
当然,安全监控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对这一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完善,转变传统的事后追查管理模式,以事先预测作为新的管理方式,则需要依靠与及时、准确且客观的信息,依此信息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整个煤矿施工的安全性作出有效地预测与评价,通过现代化、系统性的管理手段,建立起信息交流的平台,对矿下施工环境进行科学的设计,采用先进的仪表进行状态检测及故障分析,以便于及时发现整个煤矿工程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将安全事故控制在事前。
结论:
作为高危性的行业,煤矿工程的作业环境相对较差,因自然灾害以及管理失当而造成的各种煤矿安全事故不仅制约了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与此同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性、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等,也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但立足于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管理的基本现状来看,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为煤矿施工提供良好的作业环境,提升煤矿施工的安全性,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已经成为我国煤炭行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汪永芝,吴健斌.浅析煤矿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煤炭工程,2011,(05).
关键词:煤矿本质安全 安全管理 安全意识环境
中图分类号:X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1-156-03
安全是煤矿生产的本质要求。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下,部分煤矿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利润,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常常将煤矿工人至于危险的工作环境中,以至于煤矿安全事故频发,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我国政府也是对煤矿生产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效,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有效解决煤矿的安全管理问题。归其原因,就是管理者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煤矿全体成员的整体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的很多关于煤矿安全管理的文章都是侧重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的制定,很少从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角度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重点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方面进行探讨如何有效提升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质量。
1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和要素
1.1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主要是指:以实现人、机以及环境等系统的最佳匹配为目标,围绕煤矿安全系统中存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的各种风险管理。主要的管理途径包括:对煤矿生产等环节中的危险源进行有效判断、评价以及有效控制等流程管理。其中,所谓的“危险源”具体指的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1.2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要素
(1)人的本质安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保障煤矿企业职工的人身安全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据调查发现,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人的违章行为导致的。所以,作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人即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同时还是安全管理的对象。
(2)机的安全。机的本质安全主要包括:机器设备、机具以及相应的安全设施的安全。其中,机械设备的本质安全具体指:在机械设备的安装上要保证正确无误,在日常的维护过程中,要定时维护保养,确保机r器正常使用;在机械设备的设计上要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从设备生产制造之前就有效保障机械设备的本质安全。同时,还要为机械设备的使用者,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不仅如此,机的本质安全还要体现在机的安全可靠性上,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其能够避免一定的安全事故发生。另外,还要确保机器不存在安全隐患,确保机的正常运转。
(3)环境的本质安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确保企业职工的生存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借助各种科学、安全的技术措施,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具体要求包括:煤矿的井下生产环境应该符合国家的安全规程以及标准,这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在作业环境中保证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保持作业环境的清洁、有序、通道顺畅以及空气流通。
(4)管理的本质安全。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有效保障人、机以及环境等因素的本质安全,甚至弥补这几方面存在的安全不足。具体的管理本质安全主要体现在: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保障原则和实施措施,构建全面的管理保障系统。相对来讲,尽管本质安全管理并不能将所有的事故全部避免,但是,其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因管理问题而造成的责任事故。
(5)信息本质安全。煤矿企业根据自身的管理状况,制定出对应的链接、控制以及管理各部门的信息执行协议。信息是前面四个要素的重要沟通渠道,其为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反映出管理机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管理者提供了管理依据。所以,信息本质安全也可以算是管理本质安全的重要组成。
2 国内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国内煤矿安全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的煤矿安全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
(1)对责任进行明确和强化。煤矿管理制度中最基本的管理制度就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其处于核心地位。这一制度关系到普通职工,也关系到矿长。其是将安全与生产、管理以及各项工作从组织领导方面、部门职责方面以及职工工作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各自进行明确分工,权责明确,目标一致,进而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身上。
(2)安全目标管理。目前,在当前的各类煤矿安全管理模式中,都将安全工作目标纳入其中。所谓的安全目标管理主要是指:借助目标管理原理,对煤矿企业的安全工作进行有效监管的一类管理方式。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将煤矿企业的总体安全目标作为基础,并将该目标逐级分解,细化成更多的具体、明确的分目标。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遵循全面安全管理规则,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是目标的执行者,并对自身的管理地位以及责任更加明确,进而在充分调动职工的主体能动性的同时,顺利地将总体目标圆满完成。
2.2 国内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国内的煤矿企业在本质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具体的问题如下:
(1)在多数的煤矿企业,管理对象以及管理机制方面,普遍侧重于事后管理以及对象化隐患管理,其中,主要涉及到人、机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不安全因素,然而,却很少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这种停留在安全隐患的管理层面上的管理模式,常常表现出分散型管理特点,缺乏对事故发生进行预先的系统风险管理,从而在危险源的风险识别、评价以及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安全管理漏洞,进而无法形成安全管理系统的风险预警、预控以及预防机制。
(2)在管理方面,尽管多数企业构建了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并逐步将安全意识管理建设归入到实际的安全管理体系当中,但是,由于对安全意识的重视程度不足,管理者并没有将其处于应有的层面上,以至于效果并不明显。广大的煤矿职工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安全生产意识,从而安全意识淡薄,企业也是未收到良好的执行效果。
(3)管理方式以及效果上。目前,多数的煤矿企业的管理主要是采用严格的安全检查以及安全监督,在事故发生之后,对违章行为进行经济或刑事上的处罚。然而,在管理的过程中,对应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将人的管理主体能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而是仅将其视为管理的具体对象。多数的管理手段仅是从外部对员工规定执行标准以及目标,而没有从职工的安全需求方面进行安全意识引导,以至于职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意识有待于大幅度提升。
3 构建煤矿本质安全保障体系
煤矿本质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主要是:鉴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复杂以及多样性,管理者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地优化配置,充分发挥组织的整体管理功能,并促进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水平的可持续提高。制度保障主要是指:将煤矿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具体化以及程序化,从而促使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3.1 组织保障
(1)组织机构模式以及组成。目前,煤矿安全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管理专职组织、职能组织以及职工监督组织,这四个部分共同完成决策的制定、安全制度的执行以及安全生产的监督工作。其中,可以将监督职能归入到本质安全保障体系之中,借助统一的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将煤矿安全生产的预警以及保障功效充分地发挥出来。
(2)重构后的组织体系职能配置。当组织进行重构之后,原有的煤矿安全管理专职系统以及监督系统合二为一,组成了本质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部分。而安全管理职能系统并没有重大改变,但对其具体的职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3.2 制度保障
3.2.1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该类体系中的制度属于法规性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决定》、《特别规定》等一系列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提高全员的法律素质,把煤矿安全生产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之上,推进依法治安战略的实施。
3.2.2 安全生产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所谓激励约束,即激励约主体根据组织目标和人的行为规律,规范人的行为,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人的内在的动力和需求,使人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朝着组织目标前进的过程。在煤矿企业生产经营中,激励和约束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责任、考核、惩罚与奖励。
3.2.3 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
(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为确保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煤矿应该按照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企业内部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并设置专职部门或明确专门机构负责专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并且应设置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生产调度指挥、应急值守等工作。
(2)制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标准与方法。煤矿应该按照国家颁发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及考核办法》和地方安全质量标准化及考核评比办法制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标准。由于煤矿生产条件不确定因素多,工作场所移动性强,难以预见的不安全隐患较多,因此,在制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各个矿井的实际状况与生产条件的差异,并且结合开采的新技术和手段的投入,持续地对安全质量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3.2.4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1)煤矿安全资金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将投入的安全管理资金发挥出最大的实际功效,在资金管理方面应采取统一的核算管理模式。这类核算模式属于一类高度集权的资金管理模式,企业的最高决策者能够对安全资金的收支进行统一的决策与管理。
(2)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帐户。煤矿企业建立适当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账户,并由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煤矿企业的决策部门应该确保安全生产条件构建的需求资金及时到位。为了促进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关部门应负责监督管理工作,并对无法确保资金到位的责任人进行严格的惩罚,借此促使其真正地将该项工作重视起来;煤矿企业的财务部门以及安全质量管理部门亦是要定期编制投入资金的计划以及使用报告。安全专项费用的提取需由财务部门严格按照规定提取,并要严格遵循提取标准,不允许私自进行超标提取。当实际需求出现变动,确实需要进行提取标准变动时,必须将变动情况上报给相应的管理部门,经审批合格并备案之后,才能从下年开始执行。
3.2.5 监督检查与应急救援制度
(1)监督检查制度。日常检制度。为了能够将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不合格项目及时地进行发现,从而有效地排查出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进而有效地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转,必须对煤矿安全管理系统进行日常检查工作,及时进行纠正,有效做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制度。任何一个系统在建立与运行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更加符合要求,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制定完善的系统内部审核制度,并严格加以落实。当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加以修正,进而确保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为了更好地保障内部审核制度的制定质量以及执行质量,相应的执行以及制定人员要本着客观、公平的原则,并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从而保证审核制度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审核效率的不断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审核人员在审核的过程中,不能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审核。管理评审。在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执行过程中,为了有效地确保该系统的适宜性、实效性,对应的安全管理委员应该对系统的实际运行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审核以及评定。尤其是在系统的运行初期,更是应该加大评审的次数,促进本质安全管理系统快速地完善起来。
(2)应急救援制度。预测与预警。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每个应急人员必须在岗位能熟练使用两个以上预警电话或其他报警方式。应急处置。重大突发事故发生后,各事发源的第一目击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报告有关部门领导,同时报告专职人员和专业部门。恢复与重建。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并对重大突发事故的起因、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最后根据事故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参考文献:
[1] 罗景峰,许开立.煤矿安全预评价的可变模糊识别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11).
[2] 吴金刚,于红.基于4M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探讨[J].煤矿安全,2010(04).
[3] 陈东科,杜春宇.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指标构建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4] 王俭.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01).
[5] 陈天龙,王直亚,汪卫东.本质安全型矿井评价指标体系[J].煤矿安全,2007(06).
[6] Christian Preyssl.Safety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ESA Approach.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1995.
[7] Wigglesworth,E. C.A Teaching Model of Injury Causation arid a Guide for Selecting Countermeasures.Occupational Psychology,1972.
[8] Peter Montague.Reducing the harms associated With risk assessments.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4.
[9] P.Webera,,p lex system reliability modeling with Dynamic Object Oriented Bayesian Networks(DOOBN).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2ty,2006.
1.1人的要素
由于矿井下的作业条件极为复杂多变,因此,矿工安全素质的程度在本质上决定着整个煤矿的安全生产,因此,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才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和基本前提,也是现代煤矿安全管理的基础。安全素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素质,其中包含安全意识、业务技能、工作态度等多项内容:人在生产中保持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复杂的施工过程即是安全意识,能够使得管理者和工人的自觉性极大提高,是安全管理行为能够真正得到有效实施最为重要的保障。务能力即专业知识,包括技术、规程执行力、经验等多种方面,一旦业务能力出现了欠缺,那么就会导致各种错误的施工方法和行为的出现,最终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埋下极大地隐患。工作态度主要是人的一种认知和感情,决定了其对于煤矿安全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3]。
1.2设备要素
煤矿机械化程度随着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加强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得整个生产环节变得更为复杂,设备一旦操作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巨大的危险,但机械化程度过低却依然会以加大人员密度的方式加深危险,所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双相调节机制。2.3环境要素作业环境、资金规模、社会文化环境构成了煤矿安全生产的环境要素,其中最为重要的作业环境包括瓦斯预防经验、板预防经验、水害知识、煤尘爆炸、煤层自燃等各种因素,其每项因素都会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前景,应当切实、可行采取各种安全管理措施。
2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2.1人的不安全行为
在众多的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煤矿行业70%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都是由于操作失误或者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而出现工伤中的75%以上的都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有着极大的关联[4]。
2.2设备的不安全因素
当煤矿的生产设备和安全设备出现安全隐患时即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近年来的煤矿机械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安全隐患的出现记录,由于各种设备隐患而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出现。因此必须加强煤矿的安全管理,有效的使用和维护相关机械,在尽最大程度发挥机械化为煤矿生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提高煤矿的安全性[5]。
2.3环境的不安全条件
生产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即环境的不安全,包括通风、瓦斯、温度、湿度、地质环境、狭窄、水、火、电、煤尘、噪音等各种因素,其固然具有一定的客观现实性,但是如果不能及时的控制和管理,则会加重环境风险,极易导致安全事故。
3结束语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对策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人民视野的广泛关注,煤矿工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各方努力下,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成文制度规范,为煤矿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安全基础。但随着煤矿工业开采需求的不断增高以及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大,现有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整体的安全管理需求,存在安全意识不足、专业素养较低等安全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煤矿工业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煤矿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本文即试图从煤矿安全管理现状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以达成提升煤矿工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并希望能为煤矿工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最终助力国家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一、安全管理在煤矿企业中的重要性探究
煤矿行业究其本质而言是一个资源开发型行业,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和作业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以追求产量为第一指标的片面思想,且由于几十年来所遗留下来的粗放式的作业方式,煤矿工业对于煤矿安全管理方面的人才处于一个不冷不热的态度,久而久之导致安全管理观念薄弱、安全意识不足的问题已成为众多煤矿企业的普遍问题,严重制约着新时期条件下煤矿行业的转型进程与可持续化进程[1]。因此,加强煤矿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是煤矿行业应该迫切进行的一项主要工作。通过加强煤矿行业的安全管理,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能够保证煤矿行业发展的稳定性,侧面提升煤矿行业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切切实实落实国家提倡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助于实现煤矿行业的转型与突破,在新时期的经济条件下同样迎来跨越与腾飞的机遇。
二、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一)煤矿管控体系复杂,监管难度较大。受我国现有的制度影响,在煤矿的管控体系方面有着众多的监管部门,这些监管部门的权责上存在严重的交叉,基于这种交叉现象,有时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多人管,多个问题没人管”的监管失衡现象,使得整个煤矿的监管体系混乱低效,在安全管理上难以集中精力,因而也就无法针对具体问题做出有效的整治。同时,混乱的监管环境使得监管部门监管方向不明确,监管力量不能形成统一的联合,无法发挥“1+1>2”的作用,这是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难以起到有效实际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安全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较弱。煤矿行业作为资源开采型企业,受传统企业的影响比较深,因而在安全管理上往往不够重视,导致煤矿安全管理方面的人才匮乏,安全管理水平较弱[2],给煤矿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与不稳定因素,时而会报道的煤矿事故便是最好的例证,不仅给煤矿企业本身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更是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思想上的不重视是制约煤矿安全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有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又因为不重视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招收工人时往往选择责任意识不强、安全意识不足、技术操作不规范的廉价劳动力,因此有时即便推行安全管理教育,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便之处,难以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三)相关法制规范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仅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煤矿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工作仍不完善,未明确建立出一套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安全检测标准,导致我国众多的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往往仅凭以往的工作经验或者沿袭以往的检查惯例,无法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权威性,煤矿职工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由于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未建立出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许多小型的煤矿企业便有了可乘之机,减少甚至忽视了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给国家经济安全及人民的人身安全埋下严重的隐患。
三、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煤矿工业作为资源型企业,唯有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才能成功在新时期条件下实现转型,谋求进一步的发展突破。煤矿安全管理亦是如此,如果煤矿工业始终以资源的无限开采作为企业的主要任务,势必会严重阻碍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且安全管理的目的也将始终得不到呈现。因此为进一步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以应对新时期下煤矿安全管理的新要求,需要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创新,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煤矿工业整体性的系统优化提升煤矿安全的基数,深化发展领域、开拓煤矿资源的二次开发,而不仅仅局限于资源的简单开采上,以此从根本上保证煤矿安全,杜绝事故的发生。同时,通过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运用新形式的安全管理方法,配合煤矿作业方法的不断优化,也可以达到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目的。
(二)完善煤矿安全管理立法,强化制度监管的作用。受我国的国情影响,我国的煤矿监控体系复杂,目前尚未能达到专项的“一对一”监管,因此在监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反观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颇有建树的西方国家,其在监管和制度上都有比较完善和必须强制执行的矿山安全与健康法律,并且还在不断的完善当中。因此,为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除了煤矿工业的自身努力外,我国在宏观层面上也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的法律法规,落实和完善煤矿安全管理立法工作,强化制度监管的作用,通过行业内外部的有效配合,为煤矿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建设出一个绿色良好的煤矿作业环境,以实现煤矿安全管理的目的,做到安全生产。
(三)加强煤矿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培训工作,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无论是制度的执行或者是作业的实践,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的培养和运用。因此,不断加强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引进专业的安全技术人员,是提升煤矿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也是进行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尤其在如今的煤矿行业,往往为节省成本而雇佣安全意识薄弱、技术操作不规范的廉价劳动力,给煤矿安全管理带来了严重隐患,因此加强安全培训、引进专业人才更是必不可少。同时,为进一步解决煤矿行业高端人才稀缺的问题,在进行内部安全培训的同时,应同各类高校建立合作,以提供助学金等形式进行定向人才的培养,为煤矿工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安全管理方面的顶尖人才,以此解决煤矿行业高端人才稀缺的问题,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搜寻成本。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切身关系到煤矿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煤矿工业的影响和意义至关重大,因此必须不断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以满足新时期条件下对于煤矿工业安全发展提出的要求,使其既能保证煤矿生产的效率,又能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最终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助力新常态经济目标的实现。此外,本文主要是针对当前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作改善性研究,具体细节的落实及理论创新的拓展还需要煤矿工业相关的专业人员作进一步研究,本文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对策
1、引言
煤炭产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煤炭产业为社会提供数百万个就业机会,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进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行业,尤其是对煤炭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煤炭产量达34.62亿吨,同比增长11.6%。2012年我国煤炭产量可能突破37.9亿吨。但我国的煤炭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通过近十年不断的努力,虽然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趋向好转,但是距人民的要求以及党和政府的期望仍有很大差距。同发达国家的安全生产距离仍然很大,我国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重大及特大安全事故的频发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我国的国际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
2、煤矿事故致因因素
本文认为煤矿事故的形成涉及到多种因素,并非偶然形成的,是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集中暴露。促使煤矿事故形成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技术设备、安全管理、员工素质、国家体制等。
(1)自然因素
煤层赋存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我国煤矿均为瓦斯矿,且超过90%为井下开采,井下作业环境恶劣,制约安全生产的环境因素众多。据不完全统计,44.4%的重点矿井为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矿井,51.3%的矿井具有自然发火危险,87%的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且我国煤层大部分是石炭二叠纪的煤层,此煤层的特点是地质构造复杂、透气性低、瓦斯含量高、开采前瓦斯难以抽放。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开采的自然条件越来越恶劣。自然因素是造成煤矿事故形成的客观因素。
(2)技术设备落后
煤矿安全技术是揭示井下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发展变化规律,用于防治各种自然灾害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1]。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瓦斯预警技术、瓦斯抽放技术、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等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对煤岩动力学灾害的发生机理等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瓦斯抽放率较低,探测技术及资源勘查手段较为落后。井下设备较多为建井初期设备,难以适应现代生产要求,甚至建国初期设备仍在运行。虽近年来矿井安全设备得到了大幅的改善与提高,但较多矿井安全设施不达标,为矿井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3)人才贫乏
人是煤矿安全生产中最关键的因素,设备要靠人来操作,制度要靠人来遵守,安全技术措施要靠人来实施,事故的隐患要靠人来排除和检查。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所有煤矿事故的发生都和人的行为有关。因此提高员工素质、建立安全生产机制、提高安全意识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但煤矿生产工作危险、作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造成愿意到煤矿长期工作的人才严重不足。由于煤矿生产的复杂性,因此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4)企业安全管理弱化
企业安全投入较少,一些领导对员工生命与国家财产的责任感缺乏,轻安全生产重经济效益的思想较为普遍。导致管理和责任制不到位。企业安全文化不健全,安全制度不完善。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不能惩前毖后。企业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因此一定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意识。
(5)安全制度不完善
我国安全制度与机构不健全,安全制度管理和执行不到位。最主要问题就是“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为了治理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安监总局出台了《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但现实执行中遭遇的阻力告诉我们,完善制度设计才能治理煤矿安全生产之本。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仍然存在,矿工与安监部门沟通较为困难;煤矿生产中的官煤勾结现象依然横行,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取缔或中止生产经营资格的措施强化监督。
3.建议及措施
(1)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完善我国安全制度及管理体制。将“国家监察、企业负责、群众及第三方参与监督、员工遵规守纪”作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体制的标准。建立并不断完善煤矿安全生产保障法律体系。使安全监察程序化、制度化、法律化。
(2)积极进行煤矿企业领导员工的安全培训。实行对症下药,分别对三违员工、新员工、特殊工种员工、不同部门领导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领导及员工的健康心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将责任落实到人。
(3)加大对煤炭行业的投入,提高艰苦行业员工待遇,改善煤炭行业工作环境,对从事艰苦行业的人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实行特殊政策,保证煤矿行业人才储备。
(4)引进先进的矿山安全设备,替换不达标煤矿的安全设备。建立井下逃生系统,避免事故发生。
4.结语
[关键词]通风系统 井下作业环境 安全 优化
中图分类号:TD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240-01
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开采活动的持续进行,采掘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及我国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如何保证开采效率,为煤矿井下作业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可靠的作业环境成为人们需要重视的问题。煤矿通风系统是煤矿井下作业的呼吸系统,通风质量直接关系到各个作业区的风流与风质,对煤矿生产作业的安全稳定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完善的煤矿通风系统对煤矿安全作业产生直接影响。矿井通风系统是煤矿井下安全作业的必备系统,通风是保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基础。随着煤矿开采活动的不断深入,通风阻力不断增加,优化煤矿井下通风技术,改善恶劣的井下作业环境,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一、 煤矿通风系统定义分析
矿井通风指的是在现代矿业开采过程中,运用相关通风技术及时向煤矿井下输入新鲜空气,并及时排除矿井中的有害气体、粉尘等有害物质,不断优化井下高温湿的作业环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技术保证。煤矿通风系统针对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有效改善矿采环境,运用的输风降调性处理,实现井下空气与外部新鲜空气的循环置换,优化煤矿井下空气环境。煤矿通风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煤矿开采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煤矿采掘工程通风系统的重要性
煤矿通风安全与通风系统的稳定性是煤矿开采、挖掘安全有序进行的基础。我国目前煤矿矿井发生的灾害种类主要包括通风系统引发的事故、煤矿井下顶板支护引发的事故、人为操作引发的事故等。其中通风系统引发的事故所占比例较高。例如煤矿自燃事故、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等。煤矿井下作业环境较为恶劣,温度高,湿度大,存在有毒气体与较多的粉尘。所以我们需要保证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业环境,为作业人员及时补充充足的新鲜空气,提供良好的空气环境,加速空气流通速度,稀释与排除有毒气体、粉尘,保障井下作业环境安全,同时在降低井下湿度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通风系统是保障作业人员健康安全与生命的基础保障之一。
煤矿井的通风系统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通风。通过现有文献与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煤矿井下通风网络的架设是影响煤矿通风机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煤矿通风系统的稳定性要求在架构通风网络时,尽量设置并联式的通风网络系统。强化通风系统日常管理与检查工作,顶地检测风道的稳定性,及时排查相关问题,提高通风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促使通风系统及时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较为良好的作业环境。
对于高瓦斯煤矿来说,通风系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煤矿采掘工程的运作方式是挖掘岩层至煤层,从而获得煤矿资源。此采掘过程中难免会破坏煤矿结构与岩层结构。瓦斯存在于煤层结构与岩层结构之间。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无色无味,燃点低。甲烷在瓦斯中占据14-16%比例时,极易引发爆炸事故。挖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瓦斯从挖掘结构缝隙中泄露出来,易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处理瓦斯问题上,多运用通风系统进行瓦斯抽取与及时排出。通风系统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随时保持安全有序的通风活动,不断排出瓦斯,及时向作业区输入充足的新鲜空气。高瓦斯煤矿采掘工作面临较大的危险性,注重安全作业问题,运用现代化通风技术,做好相关预防工作,保障高瓦斯煤矿挖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煤矿通风系统安全评价
建立完善的煤矿通风系统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是以工程系安全为出发点,应用科学合理的系统工程原理与方法,及时发现所评价工程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潜在因素,并进行正确识别,及时搜集相关数据,从而判断所评价工程系统的可执行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并给出相应的安全对策与建议,为系统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为进一步实施的管理规范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煤矿通风系统对于煤矿安全生产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建立相应的安全评价体系,首先针对煤矿通风的基础资料进行评价。以煤矿测风数据为例,煤矿测风数据是安全评价的重要依据之气,数据范围应该包括作业环境的风量,潜在的漏风区域,高速风区的风速数据,低速风区的风量数据等,在基本数据基础上判断火灾危险、是否会发生瓦斯爆炸等。必须保证煤矿通风的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与有效性。做好通风测据管理工作,保证测风地点的全面性,能够反应煤矿同分状况。
四、 优化煤矿通风系统,提高煤矿安全稳定性
建立合理通风安全评价体系后,我们需要针对煤矿安全生产相关的问题与矛盾,进行煤矿通风技术的优化管理,不断探索合理的技术策略与管理实施策略,确保通风系统能够真实发挥自身的作用,解决问题与弊端,实现通风系统的高效运作,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系数。
1. 选择适宜的矿井通风设备
了解把握所有通风设备的性能。在现有设备资源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资金基础,根据生产过程中的作业环境的变化及时选择适宜的通风设备,实现通风设备资源优化配置,确保通风设备是使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身性能优势,达到一定程度的使用平衡,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效率。积极提高煤矿的通风技术优势,促进我国煤矿采掘行业的蓬勃发展。
2. 不断创新煤矿矿井通风技术
科学合理有效的矿井通风技术是通风系统发挥自身性能优势的基础。创新通风技术是煤矿安全开采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坚持科技创新,积极探索通风技术,改善技术预案,全面落实通风技术实践活动,解决煤矿井下通风技术难题,保证井下通风效果,及时排出有害气体与粉尘。鼓励煤矿技术人员进行工作经验交流,规范通风系统设计与实施,落实相关实践应用,通过创新煤矿矿井通风技术,将煤矿安全生产系数提升到最大化。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一定的环境保障,充分整合煤矿企业资源。
3. 建立有效的通风系统管理体系
煤矿井下通风系统的有效实施,与通风设备、通风技术等机械因素有关之外,与人为因素也有较大的关系。煤矿通风系统技术人员对煤矿通风系统的构架、日常维护工作等产生直接影响。煤矿企业需要进行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技术设备,开展有效的技术培训活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实践活动,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督促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有效的监控管理机制对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发挥自身优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 总结
煤矿开采属于高危性行业的一种。开展有效、安全的采掘活动非常必要。煤矿通风系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在煤矿采掘过程中,通风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改善井下作业环境,及时排出有毒气体与粉尘,注入新鲜空气,提高生产安全系数,促进煤矿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建立合理的煤矿通风系统评价体系,构架科学合理的通风网络,优化当前煤矿通风技术与管理措施,不断创新煤矿通风技术,提高煤矿通风管理水平,实现煤矿井下通风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组织;煤矿安全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032-02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是由人力资源要素、管理机制要素、安全文化等要素构成的、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系统,在结构及运行过程中呈现高度的复杂性,其具有自组织的特性。在这个系统中影响安全管理的各种要素需要协同发展,形成整体合力,以实现增强煤矿安全的共同目标。
1 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它包括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托姆的突变论、艾根等人的超循环论等。
自组织,就是不存在外部的作用力或指令,系统内部不同要素或子系统按照某种特定的规则和条件形成一定的结构,协调地运行。这里“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体系的,而且外界是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体系的。 他组织与自组织是相对的,所谓他组织,是依靠外界的特定指令来推动组织向有序化演化,从而被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自组织和他组织之间的共同特征是宏观有序化,根本差别在于他组织中的成员是被动接受的,而自组织中成员是主动接受的。
自组织的前提是系统具备耗散结构,而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则至少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1)系统必须是开放的。这是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前提条件。(2)远离平衡态。平衡状态是孤立系统经过无限长时间后稳定存在的一种最均匀无序的状态。只有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形成有序结构。(3)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实现有序产生新性质的原因。(4)系统存在涨落。涨落既是对处在平衡态系统的破坏,又是维持系统在稳定平衡态的动力。涨落是使系统由原来均匀定态解到耗散结构演化的最初驱动力。
2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自组织特性分析
自组织理论提供了一个更综合的视角来研究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其拥有成为自组织的四种必要条件。
2.1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自组织理论告诉我们,系统能否进行自组织和自组织如何演化,系统“开放”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条件。所谓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能够与外界进行交换的属性,系统通过与外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维持自身系统结构及功能。任何系统,如果不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它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无序、退化或死亡。因为,按照热力学理论,如果一个系统是封闭的,它遵循熵值增大原理,熵在热力学中指一个系统无组织的程度,或无序的度(ds),熵值增大即系统越来越无序直至解体、死亡。一个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依赖负熵的增大,而负熵来自系统的开放性,只有开放才能引进负熵流以抵消熵流,才有可能通过自组织实现并保持有序的结构状态,实现系统的进化或发展。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是否与环境存在各种要素的输入输出关系是其开放性的重要特征之一。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不是封闭、单独存在的,持续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包括人才、知识、技术、资金、资源、设备以及信息等,因此从系统论观点出发,煤矿安全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在输入物质、信息的同时,也为系统带来了新的资源。在满足外界输入达到一定阀值和输入平权化等条件时,安全管理系统可能打破原有平衡,推动系统走向远离平衡态,在随机涨落作用下形成新的更加有序的耗散结构,即系统向更高层次演进。
2.2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特征
非线性是指子系统之间不满足叠加原理(叠加原理原定义于物理学,这里可指在同一系统中,子系统的特性不会因其它子系统的存在而发生影响),在各子系统形成系统时会涌现出新的性质。正因为非线性作用,才不断有新质被创造出来,进化才持续下来。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并不是要素的简单堆积,而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中,要素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机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非线性作用普遍存在,并由此维系着系统的生存和发展。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之所以有整体行为,也正是因为安全管理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正是由于各种非线性的影响,它的整体功能要大于其各个组成要素功能机械相加的总和。
2.3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远离平衡态
根据系统的状态,可以将系统分为平衡系统、衡系统和远离平衡系统。这三种系统主要是按系统内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程度来区分的。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异越大,体系离开平衡态就越远。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不是孤立的和处于宏观静止状态的系统,它与外界密切联系,整个系统时刻随时间变化;而且系统内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非均匀和多样化的特点,其资源分布、子系统发展情况等方面都是非平衡的,是一种远离平衡系统。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由于人及其活动的介入,使其呈现出的非线性特征更加明显。如在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由不同个性和能力的人组成,他们之间总会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安全管理系统远离平衡态,形成远离平衡态的属性。这些差异偏离了其平均值,使其远离了平衡态,而且这些成员之间差异越大,偏离平衡态就越大。
2.4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具有涨落特性
涨落是系统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衡值的偏离。涨落导致有序。非平衡态系统具备形成有序结构的客观条件后,涨落对实现某种情况的序起着决定作用。没有涨落,系统就无从认知新的有序结构,就没有非线性相干作用的关联放大和序参量的形成也就不可能有系统的进化。
对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影响可分为内、外因素。外因素主要是指安全管理系统以外的因素,如国家政策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安全管理;内因素是指影响安全管理系统的内部因素,如管理者的学历结构的变化、员工的素质、采取新的管理策略等。这些变化无疑都会影响到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从而使安全管理过程偏离正常运行轨道,出现涨落现象。在这些因素中,有的因素是有利于企业管理的效率提高,而有的则是背离企业管理目标的。为了适应新的环境,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必定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使内外部环境走向“交融”,于是,便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3 自组织理论对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启示
3.1 保持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对外对内开放性
安全管理系统必须不断开放,以促进体系内物质、能量、信息的充分流动,建立相对稳定的开放性系统乃是保证煤矿企业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必要条件。
安全管理管理系统只有对外保持开放性,才能吸引人才,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才有可能从外界吸收负熵流,抵消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内部熵的增加而处于非平衡或远离平衡态,即形成煤矿安全管理系统有序发展的外部条件。保持对内开放,就是不断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各环节、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理顺关系,减少内耗,充分利用安全管理系统己有的资源,增强内部活力。显然,对系统内部熵的增加的抑制和减缓,其功用相当于从外部引入负熵流。
3.2 强化煤矿管理系统内部非线性作用
安全管理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表现在管理系统的竞争与协同上。煤矿安全管理要有效地利用协同和竞争,就要抛弃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形成民主化管理氛围,让员工参与到管理中,改变安全管理系统机构重叠、层次过多、部门脱节和人浮于事等负向协同现象,合理地配置煤矿安全管理系统诸要素,使其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适当。
同时需要克服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内各要素职能作用互不相干、互相对抗、互相削弱的现象。煤矿安全管理系统行使着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职能,如果这些职能或职能部门的作用不到位,甚至有些职能或职能部门之间起负作用,就会影响煤矿安全管理系统职能的正常发挥,造成整个安全管理系统功能的缩小效应。因此,煤矿安全管理系统要健全和完善职能配置,并密切配合,相互呼应,实现功能协同。
3.3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应打破均衡状态
远离平衡态是企业系统高效运作的必要条件。安全管理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都必须遵循远离平衡态原则才能建立高度有效的安全管理系统。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要摆脱僵化的平衡态模式进入非平衡或远离平衡态、设法增大系统内部势能差、达到动态平衡形成耗散结构,就要在安全管理系统中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员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保持安全工作的有效性,从而保证安全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此外,在管理结构上要改变机械式的管理模式,向柔性化的管理模式转变;管理方式上避免官僚作风,管理系统的权力要由集中的、等级式的权力结构逐步演变到分散的、网络式权力结构。只有安全管理系统中各要素均远离平衡态,安全管理系统才会从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向有序方向演化。
3.4 合理利用涨落
涨落对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十分的重要,如一项新技术的引进、人才的流失等,都会对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有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成为其实现飞跃的力量。
管理者要充分利用涨落机制,形成积极的干扰机制,使安全管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有序状态。比如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新的管理方法的实施,可能使一些成员精神振奋,而使另一些人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前一种情况―积极的干扰机制,引导员工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努力实现安全管理目标(涨)。要对后一种情况进行分析,以便采取有效的策略消除这些不利影响(落),从而促使煤矿安全管理系统跃升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有序状态,发生结构功能突变,努力促成安全管理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
4 结论
自组织理论为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指导,对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研究的重要启示是:煤矿安全管理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复杂系统,它是开放性的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非线性作用,其远离平衡态,具有涨落的特性。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研究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对于推进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孟祥豹.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
[3]任志新.系统自组织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 商业时代,2006.
[4]许国发.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5]湛垦华.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