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级会计与实务

初级会计与实务

时间:2023-10-20 10:01: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级会计与实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级会计与实务

第1篇

一、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结构划分不明确

财务会计学课程一般分为初级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3部分。但对于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课程应该包含的内容,却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实际的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上难以把握。例如。对于企业最基本、最简单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理论内容。初级会计学阐述过,中级会计学有涉及,高级会计学也有描述,且基本内容差异不大。又如,独资、合伙企业财务会计学知识,本来属于初级财务会计学知识,但却列入高级会计学,造成高级会计学课程内容“忽‘高’忽‘初”.难以形成系统的体系毗又如,非货币易,在企业中也是常见业务,其处理的基本内容应放在中级会计。而不是高级会计。

2课程内容体系条块分散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章节安排基本上是按会计要素内容的不同来分类设置的。一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往往涉及多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这必定会造成相同经济业务在不同章节体系中的重复论述以及课程容量的虚增等。例如,现金折扣的总价法、净价法的处理,涉及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及主营业务收入等,至少在3个会计要素中重复讲述。又如,非货币易本是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按会计要素顺序来安排,就会造成内容分割,人为增大教学难度。很多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内容是对某一类或全部会计业务的总体描述,在结构上是不宜进行条块拆分的。例如,中级会计学往往将关于资产减值业务的论述分散地放置于各项资产业务处理的条块体系中。实际上,资产减值业务是资产期末计价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其凝练度较高,应该集中加以比较论述,这样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直观的对比,也可以帮助学习对象充分了解资产减值业务的实质,有利于专业理论被系统地消化和吸收。

3.专业理论与实务层次级差不够合理

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学的专业理论级差层次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初级会计学部分原理、概念描述过多。而实务操作内容简单、数量较少;相对于初级会计课程而言。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和难度急剧增加。造成初级会计学起来太容易,中级财务会计又太难。学生难以适应脚。高级会计本应体现专业理论与实务的高度统一.但实际上该部分内容往往是对初级、中级理论与实务内容的重复描述。出现重实务、轻理论的现象,有高级会计实务之嫌。

4.实验教学薄弱

财务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践越来越难。很多学校都采用手工及电算化模拟实习。电算化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实际开发的,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好。

二、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

针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应调整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的内容体系安排,同时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在教学安排和教材编写中做重新划分。并加强实践环节。笔者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如下:

1.初级板块

分为3个子模块:会计原理、会计基础、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会计原理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如会计的涵义、目标、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等:会计基础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等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工作组织(会计处理流程);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企业的资金循环业务流程、银行结算方式及简单的票据业务、税收基本业务等一系列内容,应将货币资金的核算、与货币资金收付直接相关的其他会计要素的初始确认和简单计量、经营成果的简单核算与计量等作为最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置于初级会计学部分。

2中级板块

鉴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长期采用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划分教学内容的习惯和以会计要素划分基本教学内容具有的简洁、与会计报表要素具有一致性等优势,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业务内容,如供应、生产、销售、资金筹集、利润形成和分配等仍以会计要素来划分,有利于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的核算原则和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考虑业务本身的整体性,会计要素之间重复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应视情况删减,进行整合。其他仍属于企业常规常见业务,但有一定理论和实践难度的内容。如投资、资产计价、资产减值、借款费用、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等,应以会计原则为导向来安排。注重内容的整体性。划分中级会计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从会计原则高度认识和理解财务会计的要求。新晨

3.高级板块

高级会计学主要是从会计原则的理论高度出发。结合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定和具体要求。阐述财务会计信息在特定条件下的确认和计量。为全面且高质量地输出会计信息而服务口】。高级板块内容应涵盖企业业务中一些常规内容的延伸,属于成长中不太成熟的内容,如商品期货会计、退休金(企业年金)会计、融资租赁会计、中期报告和分部报告以及那些突破甚至否定会计假设的特殊业务。如合并会计报表、分支机构会计、外币报表折算、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企业清算、重组、破产、企业合并与分立。

4.实践板块

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度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实践进一步形成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之间的联系。随着对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目标定位的调整。应更加重视财务会计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板块内容应包括初级会计实践和中级会计的实践。初级会计实践围绕初级板块内容进行。可将实验室的模拟实习与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认识实习结合。中级会计实习,既应重视对财务会计核算业务的实习。更应联系企业的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荆新,孙茂竹,张玉周.财务会计学课程设计的一种新方案[J].会计研究,2002(6):36.

第2篇

关键词:会计 人才培养模式 阶梯式 分方向

一、引言

教育部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会计电算化专业是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能服务区域经济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会计人才,已成为广大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课题。目前我国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教学定位不准,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滞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严重缺乏,生源素质普遍较差,学习主动性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近年来我们在创新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以职业证书为主线,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重构课程体系,提出了工学交替、能力递进、因材施教的“阶梯式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二、阶段式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及要求

(一)划分培养阶段 根据会计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采用阶梯式分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按年级将人才培养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学生应该掌握会计通用知识、具备职业通用能力、能对小型企业进行账务处理。围绕培养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财政部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确定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并设计课程和实训项目。会计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具有相应的财经法规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具备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操作技能(包括审核各种单据、填制各类会计凭证、登记不同会计账簿、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等)。根据这一阶段的能力要求,将主干课程确定为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一)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主要实训项目包括:会计职业基础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验钞与点钞实训、台式计算器操作实训、计算机技术实训等。在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和实训项目之后,统一组织学生在第一学期参加广东省会计专业知识考试、在第二学期参加会计电算化考试,并凭两次考试的成绩合格单申请会计从业资格证,为后续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创造条件。

(2)第二阶段,即第二学年。学生应该掌握会计专项知识、具备职业专项技能、能对大中型企业进行全面核算与专项管理。围绕 “初级会计师” 的人才培养目标,参考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大纲确定学生应掌握的能力并设计课程和实训项目。初级会计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完整会计业务操作的能力、成本核算的能力、应用税法正确处理纳税事务及进行税收筹划的能力、利用其他经济法律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能力等。依据对应能力的要求,将主干课程确定为会计实务(二)、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税务会计等课程;主要的专项实训项目包括:会计实务模拟实训、ERP模拟实训、纳税申报模拟实训等。完成本阶段的学习任务,统一组织学生在第三学期报名、第四学期五月份参加全国初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取相应的职称证书。

(3)第三阶段,即第三学年。根据学生证书获取情况和自身职业规划需要,采取分方向教学,将教学分为财务管理方向和财务实务方向,设置对应的课程,以满足社会不同职业岗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引导第四个学期获得初级会计师职称的同学选修更深入的课程,这部分学生将按照财务管理的方向进行培养,学生必须掌握财务管理知识、具备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能力。为此,将主干课程确定为中级财务实务、财务管理、审计实务、管理会计、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主要实训项目包括:会计综合实训、审计综合实训、顶岗实训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这个方向的学生毕业之后可以逐步走向会计职业的管理岗位,并参加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或注册税务师的考试,获取相应的职称证书或执业资格。引导第四个学期没有获得初级会计师职称的同学选修更具体的账务实操课程,这部分学生将按照财务实务方向进行培养,学生必须巩固会计基础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为此,将主干课程定位为:行业会计、出纳实务、仓储管理、OA管理等,主要实训项目包括:常用财务软件实训、会计岗位实训、OA软件实训、顶岗实训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自愿参加一些行业技能认证考试(包括防伪税控开票系统上岗证等),这部分同学能熟练掌握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具备对应岗位账务处理的能力,能尽快胜任不同会计职业基础岗位的工作,力争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

(二)确定培养方向 在能力培养、课程设置、实训项目构建、考证安排等方面都体现了阶梯式分方向特色见表(1)。

第3篇

1.会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存在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与交叉

每门会计课程的教材都试图从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出发,这样设计教材内容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课程的会计教材在内容上重复与交叉。会计课程内容不必要的大量重复与交叉,既减少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又造成不必要的会计教学资源浪费。

2.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融合渗透性比较差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横向联合的步伐加快,经济管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已经成为客观现实和发展潮流。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仍然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还是各自为战,老死不相往来,既浪费会计实践教学的资源,又影响学生掌握会计的综合分析能力。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大部分实践仅停留在单纯掌握财会知识,涉及各学科知识融合的实践项目很少,而与之紧密相关的财务、金融、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更缺乏融合渗透,自然也就不能形成资源共享的综合性、开放性的会计实践体系。这种实践教学的现状对培养学生的会计综合分析能力十分不利,会在2个方面严重影响会计教学效果:首先,在大学的教学管理中,相关院系的实践课程设计,无论是实践课程的内容还是实践课程的先后顺序,由于缺乏院系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导致不同的会计实践活动缺乏应有的衔接和利用。手工模拟实验主要是仿真企事业单位日常的会计经济业务,用手工填写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总账和明细账、编制各种财务报告。分别开设手工模拟会计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会导致这两门实验课程之间的独立性强而融合性以及衔接性不够,也浪费了教学资源。其次,在我国高校内部,院系之间的实验教学资源大都是采取条块分割管理,难以协调综合,而会计学专业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很难完全离开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单独进行,也无法与整个经济环境相隔绝。单兵作战的会计实践教学,很难适应开放融合、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很难达到符合实际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思路

1.科学构建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

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应以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根本,注重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并从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总体进行协调,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核心课程群的课程内容必须涵盖会计职业岗位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扩展能力,既要去除不必要的重叠与交叉的课程内容,又要使会计课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和紧密的关联度。根据我们长期对会计教学的理论研究和会计教学的实践,我们认为,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应包括《会计学原理》《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告分析》等9门课程,其中前5门为财务会计类课程,后4门为管理型会计课程。这些核心课程群体现了会计知识循序渐进的层次结构,在内容逻辑上形成了以会计理论课程为灵魂,以会计实务为依托,以财务软件为技术支持的内在联系,也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叠与交叉的课程内容。

2.科学整合和合理安排财务会计类的课程内容

《会计学原理》是高校会计学专业、经济类和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对会计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需要,又要考虑经济管理类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基本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后续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课中应该进一步侧重专业性和实务性,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则可以不必要再安排必修的财务会计类课程。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会计学原理》课程在内容的安排上,应重点关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侧重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要改变偏重借贷记账法应用的做法,删除过量的具体会计分录的内容安排。《初级会计实务》的课程内容应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导向、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前提、以六大会计要素为依托、以财务会计报告为总结,在此基础上讲授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等内容,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把握会计信息系统性的特征。《中级会计实务》的课程内容既要不断引进国外的最新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又要密切联系我国会计业务的实际情况,要注重合并财务报表、外币业务会计、分支机构会计等会计实务中出现较多的特殊业务的教学。

3.科学整合和合理安排管理型会计的课程内容

管理型会计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比较多,在会计教学中比较容易产生混乱。为提高讲课效率,我校对管理型会计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合理的取舍。《财务管理》课程始终围绕财务目标,以时间价值、风险与收益为基本原理,以财务决策为核心,以资金规划为主线设计内容体系,主要阐述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管理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本量利分析为基本原理,以对经营活动规划、控制和决策为主线设置教学内容。《成本会计》课程从成本计算方法的通用性出发,以生产过程最为典型的工业企业为例,重点讲述了成本会计的涵义、对象、内容和工作组织、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财务报告分析》主要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视角阐明财务结果及其成因。

4.合理安排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课程顺序

会计核心课程群中的课程安排顺序既要体现专业基础课的作用,又要兼顾专业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会计核心课程群中的课程安排先后顺序不当不仅会割裂和破坏会计学的内在联系,而且会直接影响会计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根据我校长期会计学教学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科学有序的课程学期安排顺序是:将《会计学原理》由第三学期调整到第二学期;为方便学生考证的需要,在第三学期开设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1)》安排在第四学期,《中级会计实务(2)》安排在第五学期;《成本会计》与《会计电算化》安排在第五学期;管理会计》安排到第六学期;综合性强、层次高的《审计学》《财务报告分析》等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

5.完善会计实践教学手段和条件

首先,应加大会计试验室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从资金和人力资源上保障会计试验室的各种要求。高校内部要建立包括课内单元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强的实验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的有机结合的模拟实验(如ERP沙盘实训)、手工模拟实验与信息化实验相结合实验教学体系,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会计教师将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其次,要加强会计实验室的管理,通过科学设计实验大纲、指导书和实验素材、实习学生的登记与评价,完善会计试验的过程管理,使会计实验的目标和要求落在实处。最后,要加强学生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与互动。要与东莞市会计协会、东莞市注册会计师协会、东莞会计事务所建立稳定的会计校外实习基地。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辽宁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2006年,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示,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辽宁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总体情况

2014年,辽宁省普通本专科院校共116所,其中本科院校65所,专科院校51所,具有会计专业的专科学院有31所。这说明高职院校在辽宁省高校中占一半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会计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占60%的比重,这说明会计专业很受市场和学生的欢迎。见图1、图2。

三、辽宁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在于教师[1]。因此,辽宁省高职院校应重视大对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从理论角度来看,既可以请其他高校会计方面知名的专家就"会计当前的热点问题、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等方面的主题来校讲座,又可以请校外的行业专家、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就实际业务来校培训,还可以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考取研究生学历、博士学历及到知名院校进修学习;不仅要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考取从业资格证、专业技术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注册税务师证等证书,还要鼓励教师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编著切实可行的教材、讲义、习题,评选出校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甚至全国精品课;从实践角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不仅派学生到企业去实习,还要派教师去实习。另一方面,要支持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课余时间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类似机构做兼职,深入到实践中去。

(二)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上岗证)、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初级、中级)、技能大赛为突破口,根据各学科的前后衔接性合理安排开设的课程比如:大一:上学期,主修的专业课有基础会计理论与实务、税法,相关专业课有财经道德与法规、计算机基础、大学生涯规划、英语;下学期,主修的专业课有初级会计实务、电算化会计、管理会计,相关专业课有经济法、管理学。大二:上学期,主修的专业课有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相关专业课有数理统计、市场营销;下学期,主修的专业课有仿真模拟实训(手工、上机),审计,财务报表分析,、相关专业课有就业指导、社交礼仪。大三:上学期,分流,参加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下学期,社会实践。

从课时安排来看,主要的课、内容多的课每周可以安排6学时,特别要注重对实践课程的安排。非主要的课、选修课可以安排4学时、2学时。比如:基础会计理论与实务、初级会计实务、电算化会计、中级会计实务、仿真模拟实训(手工、上机)、审计等每周可以安排6学时;税法、财经道德与法规、管理会计、经济法、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数理统计、财务报表分析、英语等每周可以安排4学时;计算机基础、大学生涯规划、管理学、市场营销、就业指导、社交礼仪等每周可以安排2学时。

当然,教材的选定也很重要,各学校应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最好能选用本校老师编的切实可行的教材。如果采用分层教学的学校,对同一专业,不同层次的班级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

(三)分层次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辽宁省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水平偏低,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能力比较差,学习意愿比较低,学习氛围不浓厚。有些高职院校有补录学生的情况,有些甚至还面向本地生源招收三升本、初中的学生,这给管理和教学都带来了很大难度。因此,应根据学生的总体成绩、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在大一下学期重新进行分班,

分为A班、B班、C班,A班以培养初、中级会计人才为主,B班以培养会计从业资格人员为主,C班以培养基本的实际操作能力人员为主;个别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或不适合本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以在相关专业进行调整。

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总是处于一种主导地位,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被动地去接受专业理论知识,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多思考问题、多提出问题,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采用PPT演示;也可以边讲理论边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还可以采用启发示、研讨示、现场教学以及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2]。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徽课、幕课、翻转课堂在教学应用中已悄然兴起。高职院校教师应与时俱进,有条件的,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课前对本节主要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问题制作成短片,让学生课前在网上学习,然后在课上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就有关内容作进一步练习、操作。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环节,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也难以培养出开拓创新型会计人才[3]。因此,应加强对会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增加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可以分期、分批派大三学生到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合作的单位可以是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及银行等机构。对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组织研讨小组进行讨论,以便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得到有效的运用;另一方面,建立产学研基地,组织校内外专家、企业专家、会计师事务所专家、各别突出的学生共同合作开发仿真模拟实训教程,将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实际发生的常见经济业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汇总、分类、筛选,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经济业务体系,比如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服务业的经济业务等等,然后制作成原始凭证,经过进一步的整理,编制成仿真模拟实训教程的初稿,再经过这些专家探讨,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仿真模拟实训教程。教程内容涉及到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评价、决策及审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很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五)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式

从教师层面看,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将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定性占30%,定量占70%。定性考核包括师德、师风、爱岗敬业等方面。定量考核包括教学(担任课时量)、科研(论文、教材、讲义)、实践(实习)、荣誉(技能大赛、教学成果等)等方面,其中教学担任的课时量占20%,科研成果占30%,实践水平占40%,荣誉占10%。教学、科研、实践采取超额累进,超过一定的额度,给矛一定的加分。

从学生层面看,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考核。A班、B班,应注重"平时+实训+理论+证书"相结合的考核模式。A班:大一,平时占20%,实训占30%,理论占20%,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占30%。大二,平时占20%,实训占30%,理论占15%,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占20%,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占15%。大三,上学期,平时占10%,实训占50%,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占30%,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占10%。B班:大一,平时占20%,实训占30%,理论占30%,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占20%。大二,平时占20%,实训占30%,理论占20%,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占20%,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占10%。大三,上学期,平时占10%,实训占50%,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占30%,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占10%。C班:应注重"平时+实训"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平时占30%,实训占60%,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占10%。

参考文献

[1]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困境与对策.王国强.[J].铜陵学院学报.2010,9(6).

[2] 会计人才培养和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刘爱英.[J].财会教育.2012,6(10).

第5篇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会计专业;专业衔接;单考单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243-02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和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自然地,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方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问题也就摆在了所有中高职院校面前。本文拟就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中的具体衔接内容展开分析和论述。

以浙江省为例,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方案制定以及教材的选用均由各个院校自己制定。中职的情况则比较复杂:首先,中职学校的类型很多,在名称上有职校、职高、中专、技校、技师学院等;其次,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具有多样性,既有教育部门主管的,也有其他部门主管的,如很多技师学院是隶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第三是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多样性,有的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以直接就业为主,且目标明确,也有的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在升学的途径中,有参加单考单招的,也有参加3+2的,还有的是自主招生或五年一贯制,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参加单考单招高考考试的学生,其教材会选用由省教育考试院规定的教材,在浙江选择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由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教材,其中专业课是《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三门。中职阶段学校的多样性以及升学途径的多样性,造成通过不同途径进入高职的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的课程会有相当的重复或一些该学的东西没有得到系统学习,其中,3+2挂购的学校或五年一贯制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之间可以进行很多有针对性的协调和沟通,存在问题较多的是通过单考单招考上来的学生。本人认为,通过单考单招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应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开展专业衔接。

一、技能证书衔接

在会计行业,技能证书的设计是先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然后可以根据学历和从业时间的不同顺序参加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资格考试。在学校学习阶段,目前可以参加的是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这是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老师会向学生推荐的技能证书考试。特别是从业资格考试,中级和高级会计资格考试由于有从业年限的要求无法参加。由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层次不同,本科院校一般没有这样的要求,他们更多鼓励学生毕业时直接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根据上述会计技能证书的设计、考试资格要求和目前实际考试的情况分析,在会计技能证书的衔接上,若能在中职阶段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在高职阶段取得初级会计资格证书是比较理想的一种选择。根据调查,目前中高职学生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实际情况是,在中职阶段让学生全部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甚至在高职阶段也很少有学院提这个要求。原因有很多方面。中职阶段,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有的学校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可能一些学生毕业了也不一定从事会计工作,或者在一些县城乃至偏远的地方,招收会计人员时也不要求必需有从业资格证,而有的学校培养学生主要是为了各种途径的升学。高职阶段,特别是在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管理越来越严、考试难度越来越大的客观条件下,若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设为毕业条件,可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毕业。即使如此,通过中职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也应该让学生在高职阶段能尽可能早地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一般来说,在第一学年取得的可能性应该还是很大的。这样,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在高职的第一学期安排从业资格考试的三门课程。从我们学院的实践来看,中职上来的会计专业学生在第一年通过从业资格考试的比例还是非常高的,远远超过浙江省的平均水平。通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以后,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也就是初级会计资格的考试。同时通过高职三年的努力,在课程范围和难度的把握上以会计师考试范围作为上限是比较合理的,这样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若干年能考出中级会计资格证书。如果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证书上能达到这个水平,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浙江省范围内已基本能满足学生职业升迁所需的证书要求。

二、专业技能衔接

有了技能证书的衔接,自然还应该有专业技能的衔接,技能证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就是专业技能的水平。但目前很多专业技能证书的取得,主要是通过考核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评价,造成一部分人有证书却没有相应技能的情况不在少数。所以在这里单独把技能衔接作为一个部分。会计是个非常强调技能的职业,每年毕业生参加应聘时,在各种被拒原因中,没有实践经验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会计专业高学历学生,面对放在自己前面的一堆票据会束手无策,无法应对。反而是一些学历比较低但却有过相关培训经历和经验的人,能轻车熟路地快速处理各种问题,在每年对我院毕业实习学生的巡视指导中,用人单位也反馈过类似的情况。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角度分析,中职学生在技能上应该掌握的是出纳和一般会计的各种技能,前者如点钞、珠算、小键盘录入、各项银行出纳业务的办理、日记账的登记和对账等,后者如一般的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结账以及会计软件的初步应用等。而高职学生除了应学会这些技能以外,还应该具体掌握一般小企业的财务主管技能:能进行总账的处理、成本会计的核算、编制会计报表、进行正确的纳税操作以及基本的财务管理技能等。

三、课程设置衔接

在专业学习阶段,课程从大类上来说,分为通识课和专业课,通识课主要是语文、数学、外语,专业课因专业不同而异。从高职阶段学生的特点来看,通过单考单招进来的学生和通过普通高考上来的学生各有特色,单考单招的优势是专业课,特别是作为单考单招内容的《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三门课程,在经过了高三一年的复习强化后,在高职阶段会较普高生有非常大的优势,而且由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是中职学生升学中最好的出路,在心态上也比普高学生好很多。所以他们能很快适应高职的学习。相反地,普高生的心态要复杂和失落很多,特别是那些高考没发挥好的学生,视高职为鸡肋,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调整好心态。但普高生的优势是通识课,特别是英语和数学,这两门在专升本考试中的主课,导致高职最后专升本学生的生源特征很明显,以我校为例,在对近几年专升本学生的生源特征分析后发现,普高上来的学生专升本的比例远远高于单考单招上来的学生;普高生的另一优势是后劲比较足,很多时候他们更关注从理论上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善于学习。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阶段单考单招进来的学生在课程衔接上除了保持专业课上的优势以外,应该加强通识课的学习,而普通高考上来的学生重点应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包括理论和实务。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从满足岗位技能和知识的需要角度来说,主要包括:出纳实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实务等。从学生接受能力、职业能力以及工作需要的角度分析,中职教育阶段必须设置的专业课程应该是出纳实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可以选择性作为专业提升的课程是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鉴于目前审计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审计的一些基础知识也可以作为中职的选修课程列入其中。

四、课程内容衔接

根据对浙江省单考单招学生的调查,浙江省中职财会类学生参加的单考单招专业考试科目分别是:《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均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并由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从这三门课程的内容来看,《基础会计》与高职同课程所上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更具体细致,这也是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初中毕业的学生对经济方面的知识实在没有太多的概念,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所以到了高职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和技能,可能要更多地从会计证、账、表之间的流程关系以及知识的系统性上让学生把握基础会计的内容和体系。从会计循环的角度深度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比初级会计资格考试的《初级会计实务》要略低些,更多考查传统的会计内容,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及长期股权投资等均没有涉及,还有如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等也没有涉及,所涉及的主要是传统会计中涉及的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等内容。因此,到高职以后,应以中级会计资格考试用书《中级会计实务》内容作为要求进行教学。

除了这些单考单招规定的课程以外,其他的专业课程各个中职学校的规定有很大不同,高职学校也是各有千秋,必需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长期职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设计。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以会计师考试要求作为其范围应该比较合理。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山东省

会计考试含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俗称会计上岗证考试)、专业资格考试(俗称初中级考试)、高级会计师考试、正高级会计师考试、会计领军人才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是行业类考试专门用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会计领军人才考试属于新兴考试,分为国家级领军人才和省市级领军人才。其余四种考试被广大会计人员统称为会计考试系列。

2009年,财政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对不同级次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进行了系统完善,基本构建了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不同级次会计人才评价制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俗称上岗证考试,通过考试取得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最低要求和前提条件,也是证明能够从事会计工作的唯一合法凭证,可以说,该证书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也是从事会计工作的起点。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进而进行职称考试对会计能力加以强化和认证。

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会计职称考试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的定位

(一)会计从业资格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从业资格是从事某一专业所学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会计从业资格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最低要求,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证”。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尚处于“学徒”阶段,属于各单位最基本、最基层的会计实务辅助操作人员,一般从事基础性的会计工作。应当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财经法律法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基本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等。

(二)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含会计员、助理会计师),是会计专业职称序列中最低的技术职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掌握运用会计从业资格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上的能力提升。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会计基本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处理一般会计业务,协助会计主管完成相关财务、会计工作;应当较为系统地掌握会计实务原理和专业知识,熟悉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并正确执行基本的财经法律制度。

(三)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相当于会计人员中级职称,一般具有能够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具备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应当能够独立负责并组织开展某一领域会计工作,能够协助会计部门负责人或独立完成相关财务会计的领导工作。因此,要求中级会计资格人员具有扎实的财务会计理论功底,较为系统地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制度,熟悉并能正确执行有关会计等财经法律制度,熟悉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上述专业知识草拟本单位比较重要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和办法,对单位日常财务事项作出及时准确的职业判断等。具备对一般或常规业务的分析处理和专业判断能力,是中级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显著特征。

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会计职称考试现状和特点

(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现状和特点。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定位,山东省从2007年第四季度试行,08年正式开始网络化考试,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止已经考试1272881人次,其中08年法规基础考试183769人次,电算化考试29987人次;09年法规基础考试253365人次,电算化考试73275人次;10年法规基础考试181074人次,电算化考试146991人次;11年前三个季度252484人次,电算化151936人次。山东省的会计从业资格网络化考试能够做到一年内多次考试当场显示成绩,考点一旦运行可反复使用仅注意定期升级即可,报名点可在网上自行选择,与纸质考试相比节省了组织者的人力、物力,节省了考生的时间,方便了考生。网络化考试通过四年运行显现出几个特点:

1、考试人数逐年提高,考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参考人员水平不高。从每年的考试人次可以明显看出考试人数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但是考试人员素质没有明显提升。从近年来初中级考试通过率来看,2011年初级合格率为22.19%,而10年合格率20.24%;中级合格率11年两年滚动合格为13.59%,10年滚动合格率为17.87%,近年通过率降低。侧面反映了有部分会计人员一直停留在会计最基础水平上,自身基础不太理想自我提升较为困难。另外从2011年财政部要求全国范围内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持有者进行的信息采集工作,通过这一工作反映出部分会计人员不熟悉电脑操作、对于自己的职称认知不准确等问题,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素质不高。

2、考试考点逐渐增多,考试软硬件趋于完善。目前全省16市(不含青岛市)已经拥有39个考点,每个考点都通过了省市两级的审核确认,考试机、监控等软硬件达到了考试标准,各考点运行良好。

3、考试流程已定形。目前从开始的不定时考试逐渐过渡到每一季度第一个月月底报名,第二个月考试前期准备,第三个月考试,每个季度第二个月月底或第三个月月初在山东会计信息网公布成绩这一规定程序。考试时参考人员携带身份证进入考场,使用二代身份证读卡证验证完毕后,按照随机生成的座位号就座参加考试,全程网上答题,提交后直接显示成绩,考生当场可知悉自己成绩。

(二)会计职称考试现状和特点

山东省2011年度会计职称考试初级共报名85580人,比10年79134人增长8.1%,中级资格11年报名人数36222人,比10年39717人,减少9.65%。11年初级合格率为22.19%,10年合格率20.24%;中级合格率11年两年滚动合格率为13.59%,10年滚动合格率为17.87%。初级参考人数呈逐年增加,中级参考人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三、考试存在的问题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经过4年的运行也突显了几方面的问题:

(一)题相对简单。由于网络化考试使用题库,经过近4年的考试,山东省的试题已被众多培训机构所熟悉,从08年的不到15%的通过率和11年的近60%的通过率比较可明显看出11年通过率提高,当然不排除参考人员素质提高的可能性,但从目前掌握情况可以看出民间培训机构获取了部分试题,通过培训使考试通过率大幅度提高。可以说,任何使用题库的考试都存在这一问题,因为参考人数逐渐增多,题通过参考人员记题、网上讨论等多种方式流出,相关人员通过参加培训等方式仅需背题就可以通过,这是任何题库考试都存在的问题。

(二)早期确认的考点与新上考点相比,硬件设备上有些老化陈旧,有时考试运行与新考点相比较慢。

(三)考试无法复查。任何考试的复查都只是对考试每道大题的分数进行核对,由于网络化考试当场就出成绩,并不显示每道题的成绩无法对其进行像纸质考试的复核这一程序。对于这一点目前没有任何办法进行解决,但是对于计算机来说一般不可能出现简单加法的错误。

会计职称考试从目前来看存在的问题:

(一)高科技作弊时有发生。当今作弊手段随着考试人数增多、要求提高也在不停升级。由原始的纸条小抄升级为电子扫描、隐形耳机、橡皮隐形扫描等。每年职称考试都会查处数起高科技作弊。

(二)会计职称考试中级职称滚动成绩造成前期考试成绩无效。中级成绩两年有效,如果第一年通过两门而第二年剩下的最后一门没有通过,通过的两门也已失效,此种成绩累计方式无形中对边工作边考试的同志增加了考试难度。

四、相关对策

(一)提高准入门槛。现在考试仅需要高中毕业证即可,在大家只要想上大学就有学上的当前高中毕业证已经普及了,具有高中毕业证并不能代表可以进行会计知识的学习和会计技能的使用。尤其近几年会计制度、准则陆续,这些作为大多数会计需要熟悉使用的制度法规都需要会计人员自行学习,因此做为会计这一职业极需要专业素养和自学能力。目前很多持有会计证的人员不具备这种能力,不能适应会计职业的发展。上岗证如何定位,何种人员可以参加上岗证的考试是提高人员素质的第一关。由于各省甚至各市的教育水平不一,建议财政部给予省级部门这一权力规定考试所必须的学历水平而不统一规定。

(二)定期更换题库,最起码一年一次。对于考题流失这一问题这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但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这一问题,如何使考试更加体现出会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长期课题,这需要更多专家、更多管理人员的投入。同时仅会计基础、法规、电算化这三门考试是否能够测试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也有待商榷。

(三)定期软硬件升级。出台相关文件将定期升级作为必须的要求。山东省将每隔2年或3年对考点硬件强制升级,软件每隔2年进行升级。这样可以解决硬件设备的问题。

(四)运用各种防作弊方式。一般出动无线电巡逻车、启用监考大师,随机抽取监考老师等方式。随着作弊水平的提升,防作弊水平也要不断提升。

(五)对于成绩累计方式建议财政部适当降低最后一门合格门槛,比如如果前两门已经通过,第三门59分也算作通过。

参考文献:

第7篇

初中毕业也是可以考会计证的,考会计证对于参加者的学历,没有要求。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由国家财政部组织的全国性考试,一般由省级财政部门组织,考试及报考时间全国各省有差异。该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各地自行编制教材及安排考试时间的政策,考试大多涉及《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与实务》(或为《会计实务》与《会计基础知识》)、《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通过后可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课证融合;资格考试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根据财务人员社会需求调查,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岗位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职业能力。无论是从政府还是社会层面都表明,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能力的体现。因此,大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都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作为必考证书,同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初级会计考试,以利于更好就业。但是,由于近年来会计类资格考试形式、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初次通过率比较低,初级考试通过率更低,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挑战。通过长期实践,本文认为“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提升会计从业考试、初级考试通过率方面效果较好。

一、目前会计职业证书考试的现状

会计类考试主要有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中级、高级)、注册会计资格考试等,鉴于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需要,学生考试主要集中在从业资格考试,部分学生会参加初级考试。近几年来,从业资格考试、初级考试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部采用无纸化考试,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珠算)三科联考,每科60分钟;初级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时间为2小时,《经济法基础》科目考试时间为1.5小时,全部科目合格才能获取证书。很多考生对于无纸化考试不习惯,对考试大纲内容不熟悉等导致通过率比较低。据统计,无纸化考试形式刚实施时,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不足20%(包含社会人员在内),初级考试通过率不足10%。近年来,随着“双证书”制度的推行,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会计职业证书考试,围绕“考证”的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学生获证率有所提高,笔者认为“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大有帮助。

二、课证融合中的“课”与“证”的关系

一般认为,课证融合中的“课”是指课程,课程是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目标服务的;“证”即指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职业标准,是要从事相关职业的最基本要求。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求从业者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教育的“高等性”,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课”要高于“证”,课证融合只能是融“证”入“课”,以“课”为主,将职业技能理论考核内容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将职业技能操作考核内容与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相结合,其专业教学计划涵盖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学历教育要求,根据能力、知识、素质要求,进行课程整合,使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与职业考证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相一致,使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课证融合”的融合方式

(一)课程融合

1.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平台。单独的课程训练的可能是某项技能或某些知识点,系统化的课程则能满足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培养的需要,因此,课程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序化,形成课程体系。会计专业必须按照职业发展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对课程进行科学设计、系统整合,将职业考证需求融入其中,一般而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大多包含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初级会计实务、中级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基础课或核心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专业中重要课程,也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考试、中级会计考试科目相符,基本能满足考证需要。在课程开设时间的选择上,尽量安排在职业考试之前。在课时安排上应加大考证课程的课时数。

2.课程内容整合

按照“课高于证”的原则,课程内容主要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了照顾考证需要,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整合,以提高考试的通过率,对原本不在课程标准但属于考试大纲的内容应纳入课程标准,对属于考纲的内容应该提升其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强化。3.课程考核方式职业教育中课程考核已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会计执业资格考试中,考试形式已经无纸化,题型固定,因此,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考试环境和考试方式,在与考证相关的课程考核中应尽量采用无纸化考试,题型和考点等尽量与考证贴近。目前多数院校都已配备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会类实训教学软件,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另外,由于专业课程的衔接原因,有些课程开设时间与考证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如果学生在课程考试之前已经获取执业资格证书的可以免考相关课程或获取相应学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融合

课堂改革主要是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融合。课内教学主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全面把握本课程的内容,还应该认真分析梳理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纲、考题,总结考试规律,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应该多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把握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技能点的训练,要加大实训的力度。此外,会计专业的教学基本上已经实现信息化,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制作高质量的课件。课外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为此,学校应该统筹协调教学、管理、后勤保障部门等多方面力量,开辟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积极性。教师应该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网络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促使学生走出寝室,走进教室、图书馆、实训室;后勤保障部门要加大学生职业资格考证软件、硬件的投入力度,购置考证训练平台,开辟考证的课外专用练习场地。另外,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考证进展状况,对于考证通过确有困难的学生,可考虑组织免费培训学习班,进行重点突破。

(三)课本融合

课本改革主要是教材的开发和选用,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考试科目的要求,课本选用上尽量选用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课证融合”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己或联合其他院校开发“课证融合”教材,教材开发内容要涵盖考纲的全部内容;编排体例上要与考纲贴近;在章节内容设计上要突出学习的重难点和考试的重难点,在涉及到的考点内容上要列举考题例题;配备适度的课后练习。另外,教材不是孤立的,应该是立体的,所开发的教材应该建立相应的课程网站或慕课平台,将教材的配套资源上网,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作者:宋建军 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文涛,王学明.“课证融合”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3).

第9篇

关键词:理论 操作 实践

初级会计学是在会计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讲述会计业务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职业院校选用的教材内容基本以簿记技术为主,通过阐述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职校生学习专业会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有关会计基本概念、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二是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有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内容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三是会计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特点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体现鲜明的职教特点。

1.目标明确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实践型和技能型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专业理论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初级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树立明确、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教学目标,即立足于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习的需要,体现职业院校培养会计人才的特点,注重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2.内容新颖

一方面由于职校生在校学到三年就进入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短、平、快”。另一方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开始会计制度改革,从理论到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务操作中的新业务、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使会计处理变得更加灵活,会计选择的空间更大。这些都决定了在教授初级会计学时不仅要讲授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也要紧紧围绕我国会计改革现状,讲授财政部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等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毕业进入用人单位后,第一时间进入角色、投入工作,从而有效地缩短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

3.结构合理

职业院校的初级会计学必须从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出发。以会计要素核算为例,该章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可以与第一章会计对象理论和中级财务会计学教学内容紧密衔接,这样既能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也易于职校生理解和掌握。同时要学练结合,这样能够更客观地检验学习效果。

二、初级会计学的教学现状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以笔者学院为例,虽然学院是以冶金为骨干专业的职业院校,但院领导一直十分重视会计专业建设,不断根据市场与企业的需要完善本院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学生的会计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构建了以初级会计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培养了一支专业教师团队,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在逐年提高,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1.理论与实践脱节

初级会计学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生也许学会了书本上的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遇到会计工作中的实际业务时,却不知如何下手处理,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问题。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

2.教学方法落后

许多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仍然采用的是“填鸭式”满堂灌输,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在这种方法下,课程结束时,学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初级会计学这门课的总体认识。学生对学习初级会计学也缺乏兴趣,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课堂效果不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师资队伍建设不给力

笔者学院讲授初级会计学的教师都是有着丰富理论知识的中青年教师,他们都是大学一毕业就分配进学校的。他们的工作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这就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实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也造成了教学中的重理论,轻实践。同时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加速更新,要求教师不断加强继续教育,但许多学校的领导、教师对此缺乏必要的认识,仍然抱残守缺、墨守成规。

三、初级会计学的教学改革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任何教学都需要教师来组织。教学目标和课程等设置得再好,也要靠教师来完成;新的教学方法再好,也要教师来运用。教学的改革不包括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不实际的。要搞好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一方面鼓励会计专业教师继续再教育,不断“充电”,学习会计新理论、新制度;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深入会计工作的一线,真正做到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与会计工作实践接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2.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应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等方式,获取新的知识,从而达到锻炼实际会计操作能力的目的。同时针对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现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账务处理程序这一章节时,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由学生自己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分析影响账务处理程序选择的因素,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预定的项目;讲授会计错账更正方法时,可采用任务驱动法,由教师先进行操作示范,并结合录像、课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之后教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最后总结要点;讲授通用记账凭证时,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制单员、出纳员、审核员、记账员和会计主管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作用、责任,从而全面认识记账凭证。

3.加强实践教学

会计是一个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职业,同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很高,这和现在几乎是纯知识性的教学存在很大矛盾。为此教师在讲授初级会计学课程时,可以安排4~5周的时间进行实训学习。教学教师也完全可以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中指导部分章节的完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引入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使学生通过实物沙盘的直观模拟,基本了解企业账务处理的各个环节。此外,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模式,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去企业社会实践,可以实现学生在校理论学习与企业财务实际操作需求的“无缝对接”。

总之,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必须始终以企业、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全面培养职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第10篇

一、掌握高级会计师考试的命题规律

高级会计师考试题型为案例分析题,共有9道,必答题7题共80分,各题分值在1015分不等;选答题2题,选答题均为20分。选答题如果都做的话,取高分者计入总分。计入成绩的总分值为100分。试题一般会覆盖大纲及教材的所有章节,但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命题覆盖面宽,重点突出,与高级会计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联系密切

每年的试题几乎都会考到所有章节的考点,即使某些章节没有单独命题,但会穿插在综合性较强的试题里考察。因为考虑到有较大一部分考生来自于行政事业单位,所以每年的考题里必有一道选做的大题是考核行政事业单位相关内容的,并且很可能还会出一道10分左右的必做题。重点突出最典型的表现是,内控是每年必考的题目,而且分值较高,经常是两道题的分量。因此,考生只有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采取“全面复习,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熟练掌握”的方法,才能为应试打下良好基础。

(二)试题综合性强,侧重考察会计实务操作和职业判断能力

高级会计师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高级会计实务》科目的考试命题必然注重考查考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其综合性强,很多题目都不局限于考核某一个知识点,而是考核某一类问题或者某一个业务各个环节的处理。这类题目所涉及的内容相互渗透、前后联系较密切,要想获得高分,就要将所学知识熟练掌握、融会贯通。高级会计师考试一个重要题型是给出某个事项的处理资料,要求考生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这就要求考生要辨别出暗含陷阱、极易混淆的错误处理,同时要具备更高层次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试卷题量大,综合难度系数较高,有很强的灵活性,要求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熟练运用综合知识

在当前形势下,高级会计师作为企事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组织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还要具备财务决策能力和一定的政策水平等,才能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因此,对这些能力的考察是高级会计师考试的主要范围与内容,以此可以达到衡量考生理解、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解决复杂会计、财务、内控以及税务等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就必然要求考题综合性强、难度系数较高,且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实践指导性。考生只有融会贯通地熟悉相关的综合专业知识,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在实务中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方可顺利通过考试。

(四)很多考点年年必考,反复出现

比如说内部控制部分试题比较灵活,但针对关键的考查点几乎年年都考,预算管理、事业单位会计部分考点甚至年年都很相近。

二、掌握事半功倍的复习及考试方法

(一)要熟悉教材

高会考试虽是开卷考试,但题量大,八道题每道都有分量,一个题目往往包含510个小题目。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把教材完整地过三遍以上,并能做到理解性地记忆,才能在考试时尽量少去翻教材,实在要翻的话也知道大概的位置在哪(这可以借助考前对课本进行索引标记)。要想到达这个效果,必要的时间保证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在6月份以前是阅读、理解教材的过程,时间安排可以相对自由、松散。但6月份开始就要将考试提上重要日程,每天学习时间不少于4小时,以充分消化、吸收教材重点内容。

(二)适当地做一些练习和模拟试题

做题可以帮我们进一步巩固知识,提炼考点,并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薄弱知识点,以便有侧重性地进行复习。在临考前,做两套模拟试题,并且在做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范的答题格式来做,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以适应一下考试的题量。

(三)临场考试方法也很重要。总的方法是:先易后难,各个击破,不留遗憾

1.合理分配考试时间,快速做题。不在有难度的题目上面过分纠缠,坚持落袋为安的原则,先做有把握的题,有时间的情况下再做余下的难题。

2.在答题时尽量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不用过多赘述,避免漫无边际,词不达意,以节约答题时间。这一点,在做内控相关题目时尤其重要。例如2010年案例分析题一,要求逐项判断A公司实施方案中(一)至(九)项工作安排是否存在不当之处;存在不当之处的逐项指出不当之处,并简要说明理由,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只需回答存在或不存在不当之处,存在不当之处的,简要说明理由,理由一般一两句话即可,不用一定照抄课本,长篇大论。

3.针对行政事业类题目相对易做、得分点分散的特点,即使是企业类的考生在做后面两道选做大题时,也应选做那道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题,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得到易得的分数,减轻攻克难题时的压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只要善于总结规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以坚持不懈地努力,通过高级会计师的考试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11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

作者简介:张瑞荣(1967-),女,江苏泰兴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会计教育;成丙炎(1963-),男,河南孟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学改革、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高职高专财会专业教师‘学、做、研、教’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编号:2014SJD521),主持人:张瑞荣;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主持人:张瑞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2-0021-04

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不仅要推动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和产业升级同步实施,而且要推动职业教育和技术进步同步升级。课程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要推动高职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必须以构建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实施“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涵义

职业与职业不同,就是因为工作过程不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向的是一线职业岗位,其能力核心特征是“会做”。毕业生能否胜任其就业岗位,主要是通过“做”来检验的。高职院校教师要教和学生要学的其实是怎么“做”的学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将工作过程作为知识序化的参照系[1]。其本质是将高职课程的职业化因素――工作、与教育化因素――课程融为一体,是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转化与整合[2]。课程工作化是把课程“化”于工作、“化”为工作,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讲练结合、理实一体,学生从中可获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做”的能力。而工作课程化是将纯职场的工作过程序化为理实一体的过程化课程内容体系。学生通过学,可以获得对实际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并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二、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群),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出发,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职业、由新手到专家进行排序,将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转换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组织课程的教和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3]。

三、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企业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需求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未来职业应具备哪些能力,应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确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向的是中小企业,初次就业岗位群为:会计核算人员、出纳人员、办税人员;职业提升岗位为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根据学生应掌握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专业定位,确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财会一线工作岗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中小型企业会计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会计核算、出纳、办税及财务管理能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遵准则、精出纳、能报税、会核算、助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财会人才。

(二)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

1.基本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能科学建帐,能用会计的专门方法对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出纳能力。能明辨货币资金收付的票据真伪,能按照规定保管现金和各种结算票据,能熟练办理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能按照规定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办税能力。能顺利办理企业发票申购、税务登记,能按照国家税收法规及其他相关政策正确计算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缴纳的各种税费[4];电算化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会熟练操作有关的财务软件。

2.提升能力(毕业后比较优秀的学生经过5-10年后升任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总管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工作;制定、实施和管理税收方案;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章程;组织企业有关部门进行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业绩考核、分析与评价,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三)构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会计就业岗位的要求,进行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解,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群,考虑学科分类,专业设置上遵守宽窄并存原则,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职业需要,还要考虑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以能力本位、有针对性地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体系[5]。高职会计专业应系统学习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应具备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中英文听说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企业会计、统计、审计、税收、财务管理、财务预测、预算与决策等职业相关技能。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与其未来的就业岗位相对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图1)。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人才培养方案采用“2+1”模式,即学生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职业课程按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序化,同时通过分段实训,体现工学交替。具体分学期职业课程安排见图2。

(四)学习情境转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一个学习的总体框架,但具体实施还是要落实到一门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去[6]。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根据各课程学习情境载体(如任务、项目、问题、活动、案例等)的不同,实现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的双向转化,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

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其双向转化的学习情境载体有所不同,对应采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

1.基本素质能力学习领域课程采用“案例引导实战”的教学模式。以经典案例引导课堂基础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用专业的视角认识实践问题、分析实践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同时为后续阶段职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建立以会计业务流程为主线、“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部分课程兼顾课证融通。课证融通涉及的具体课程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用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师考试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考证用初级会计实务在我校的课程体系中是通过中级会计实务局部与成本会计两门课、经济法是通过经济法与税法实务两门课得以体现的。在此基础上,对于理论较深的核心课程,如中级会计实务,除实施“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外,教学过程中还尝试深入浅出,进行图示教学,通过时间数轴、T型账户对应关系图,将理论较深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好懂,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初次就业时的核心职业能力――会计核算能力。

3.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采用“项目仿真、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为平台,教师以一套真实的会计业务,按照制单记账报表的框架,让学生在仿真的财会业务流程中,“教、学、做”一体,完成项目业务,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业务实际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情境一体。

(五)课程评价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价值评定的过程。它是课程的引领和导向机制,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不同,课程评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对于基本素质能力、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以掌握职业基本素质能力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如作业、课堂练习、案例讨论、职业素养表现、过程考核、笔试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2.对于职业综合技能模块,学生按会计专业岗位群进行分工,协同完成按会计业务流程进行的相关实务操作,以获得胜任岗位群工作任务的知识和能力。应加强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的工作过程及其最终成果的考核,评定和推断学生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评价他们的职业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思维判断、协调应变及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习得情况。从而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和成功。

四、围绕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行的改革

(一)动态组建专家建设委员会

以校内专家为主,不断吸纳企业专家,动态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围绕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就会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讨。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综合考虑企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及教学团队成员的修订意见,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企校共建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构的落脚点是课程建设,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进行双向转化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课程体系优化的成败。在按照面向专业岗位群设置课程体系、将创业意识和思想素质教育以显性和隐性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后,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下的课程建设团队机制。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岗位技术要求、职业资格要求,尽最大限度地衔接和并轨,来制定和优化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有企业等相关人员参与,其内容应与企业实际完全接轨。

(三)“双师”教师团队建设

按财会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应具备真正的双师素质。既要熟悉企业财会实务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又要把握职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考试动态。要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中的职业发展同步成长。

要壮大“双师”教师团队。加大校外兼职教师比例;部分课程如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由校外兼职老师及校内专任老师共同指导;实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制度,以了解财会实务动态;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帮助企业解决财会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或执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网络课程培训、技能大赛,并与同行交流,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仿真实训基地建设

进行会计手工实训室建设,实训材料全真模拟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情境;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建设,除配备计算机外,还要安装用友、金蝶等网络财务软件和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软件,进行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财务综合实训等课程,学生通过上机操作使用会计软件完成各种会计实务,掌握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成为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五)顶岗实习

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到企业真实的环境,身份也具有了双重性(学生+企业员工),要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指导,具体的岗位针对性更强,学生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在岗位中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顶岗实习是对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检验。要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并注意收集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生的评价、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意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专业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共同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共同进行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依据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共同依据课程标准,选择课程内容;共同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从而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总而言之,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专业课程的基层建设,每一个环节,始终坚持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岗课对接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对于职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课证融通”,兼顾“会计技能大赛”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6]张健.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本质[J].职教通讯,2013(16):1-5.

[3]梁奇峰.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13(6):6-9,23.

第12篇

会计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由国家财政部组织的全国性考试,一般由省级财政部门组织,考试及报考时间全国各省有差异。该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各地自行编制教材及安排考试时间的政策,考试大多涉及《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与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通过后可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英语考试:英语等级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是教育部考试中心设计并负责的全国性英语水平考试体系。作为中、英两国政府的教育交流合作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它得到了英国专家的技术支持。 级别划分为1至5级。 教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