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3 10:0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纺织制造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01
纺织机械的能耗和污染往往比较高,如何在纺织机械中应用绿色和制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纺织机械设备生产行业中,在设备设计制造应用绿色制造和绿色设计理念,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1]。很多纺织机械生产企业依然采用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因此,如何在纺织机械制造之中,降低能耗,提高设备的可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纺织机械产品绿色制造的概念
一般来说,纺织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的基本内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1)在纺织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淘汰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之中。首先,应该对其环境资源属性进行考量,其次,才考虑产品的经济性。(2)在纺织机械产品的产品设计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当产品淘汰时的机械产品的回收利用性和可拆性。(3)在纺织机械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纺织机械生产企业应该主动承担企业的责任,在产品设计制造的过程之中应该主动应用绿色环保技术,努力使企业成为资源友好性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2 纺织机械绿色设计与制造的实质与内容
现阶段,我国纺织机械的绿色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
2.1 注意生产纺织机械原材料的选择
在进行纺织机械绿色设计过程中,应该对产品原材料的可回收性和绿色属性进行首要考虑。当产品回收时,如何回收和再生。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和环境无害性是重点考量的因素。在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之中,应该注重对各类新材料的使用和研究,增加纺织机械的绿色属性。例如:在当前的钢材领域,H型钢是新型材料,其材料力学性能好,且价格便宜。最为重要的是其具备良好的绿色属性,可以进行回收利用。这类钢材在建筑中应用很多,但是在机械设计之中应用较少。且良好的界面稳定性和力学性能非常适合机械设计中应用。因此,在纺织机械设计之中,就应该大力推行这种类型的钢材。
2.2 控制废气、废水、废液的排放
在纺织机械的制造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有“三废”的产生。废料、废水、废气往往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纺织机械生产企业应该努力通过技术改造,加大对废料、废水、废气的改造力度和回收力度,实现无污染排放的闭环生产设计。同时,纺织机械生产企业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控制各类企业“三废”的排放和控制,企业的“三废”属性应该采用“一票否决制”。对于那些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应该进行强制性的关停[4]。
2.3 减震除噪除尘,提高作业环境的清洁性
震动和粉尘往往是纺织机械运行过程中常常出现的污染,这种污染对于设备使用者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纺织机械的设计中选用噪声低的、传动效率高的传动机构或部件,选择那些减震效果好的材料。同时,在纺织机械的设计制造过程之中,应该采用优化结构设计,在易产生振动的部件采用各种隔振性能好的各种弹性支承,提高纺织机械的动态性能。此外,还应该积极采用消音器、隔振和吸音的措施,这样可以降低纺织机械的震动性能。对于纺织机械运转过程之中的灰尘,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具体在纺织机械设计生产过程之中,往往采用吸尘和密封处理的方法,减少粉尘造成的环境影响[5]。
2.4 防止泄漏发生,提高密封技术
油的泄漏往往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油往往会产生较大的环境污染,且油的泄漏也是一种较大的资源浪费。其次,油的缺失也往往是纺织机械不良,加剧纺织机械机械部件的磨损,无形中降低纺织机械的使用寿命。因此,在纺织机械的设计制造中,应该选择性能优良、可高的密封技术,有效降低纺织机械的泄漏率。同时,也应该制定专门的设备维护制度,提高纺织机械的日常维护水平,及时发现纺织机械油的泄漏,降低油的泄漏机密。
2.5 减少不必要的维修时间和次数,提高故障诊断技术
在纺织机械的日常运行过程之中,维护工作是必须的。但过多的维修往往是一种资源浪费,会造成极大的人员及资源浪费。因此,在纺织机械的设计制造过程之中,应该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对各类零件的设计应该要充分考虑零件的可回收和可修复再利用性,这样可以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同时,应该在纺织机械的维修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这样可以精确定位故障发生部位,使得在设备维修过程之中,做到有的放矢,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和维修工作量。同时,也应该加强纺织机械设备设备科学维护工作,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充满柔性的设备管理制度,这样可以再设备维护使用过程之中,减少维修成本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6 注重绿色视觉环境的外观造型的设计
传统的纺织机械的外观往往较为单调和古板,这使得纺织机械在外观上落后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这也不符合纺织机械的绿色属性和绿色设计理念基本要求。应该在纺织机械的设计过程之中,应该采用绿色视觉环境的外观造型的设计,使产品外形具有加强的绿色亲和性和环境亲和性。
3 结语
(1)在纺织机械中引入绿色制造领域,是以机械产品的环境资源需求属性为核心,在产品设计阶段,应该突出产品的环境属性。(2)我国纺织机械的绿色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生产纺织机械原材料的选择;控制废气、废水、废液的排放;减震除噪除尘,提高作业环境的清洁性;防止泄漏发生,提高密封技术;减少不必要的维修时间和次数,提高故障诊断技术;注重绿色视觉环境的外观造型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沈敏德,王仁人,宫涛,等.柴油机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J].车用发动机,2010(8):6-8.
[2] 李公法,刘安中,李友荣.纺织机械的绿色设计与制造[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3):70-71.
[3] 李岚,王湘江.实施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绿色设计的策略[J].工程机械,2010(3):24-25.
2013年纺织信息化回顾
在过去的2013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国际市场恢复缓慢,国内外棉价差过大,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但是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运行质效提升的支撑下,我国纺织工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保持平稳,主要运行指标虽然有增速趋缓的走势,但基本实现了稳定增长。
纺织行业当前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任务,实现2020年建成纺织强国的目标,就是要坚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将创新的活力、管理的能力和市场的潜力相叠加,形成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如业内专家所说,打造纺织产业升级版。行业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上的运行质效提升,而信息化建设则是基础的基础。
《行动计划》强调发展要点
201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要求在2018年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效的全面提升,是纺织行业信息化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八项专项行动计划,其中标准体系建设、示范企业推广、中小企业服务、电子商务发展、智能生产制造、互联网创新等都与纺织行业密切相关,是今后几年纺织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领域。行业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企业应该更加着力于加强自身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苦练内功,显然是深入信息化建设的契机。而《行动计划》必然会带动企业增加对信息化的投入,加快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和推广。
装备智能化突出重点
纺织装备的重点是提高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纺织企业涉及多种设备和应用系统,只有实现了信息的自动采集和自动化集成,才能保证基础数据的采集面,大幅度提高信息实时性和准确性,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最终起到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印花领域的智能化设备有了突出进展。浙江大学、杭州宏华公司等在数码喷印机的基础上,开发了图像自适应精准印花系统,可以在提花或绣花面料上,通过高精扫描、花型识别,将要喷印的花型在面料上精准对位,进行叠印印花。其产品既有绣花提花织物的层次效果,又有印花的丰富色彩,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纺织产品,并率先在十字绣行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益。
在棉纺行业,青岛环球公司的粗细联合智能全自动粗纱机系统,由全自动落纱粗纱机和粗细联输送线等配套设备组成,应用了RFID等技术,实现了从粗纱纺纱到自动落纱的全过程自动化和生产管理信息化,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
产业用纺织品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领域,但装备智能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杭州爱科公司开发了智能产业用纺织品切割设备,按设计要求进行优化排料和快速切割,适用于大跨度大幅面的工艺要求,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游艇、汽车等软性材料切割,节省了原材料,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管理信息化走向深入
江苏悦达纺织集团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在前几年建成的园区光缆等基础设施上,建设了数据中心和园区局域网,深化ERP应用。尤其在生产过程监控与管理方面,逐步建设了电能监测系统、质量监测系统、棉纺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在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和危机管控,支撑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变革等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
山东如意集团与西安科技大学合作开发应用了面向纺织服装制造过程的协同生产管理系统,着重解决生产计划制定过程中的优化问题,实现了生产计划执行过程的跟踪监控和管理,有利于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提高了企业业务协作能力和对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能力。
服装新技术成效显著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第一次强调:“加强服装企业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统和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推广服装和家纺企业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一年来,人体三维测量、服装用人体数据库、服装大规模定制、模板自动化等一系列新技术应用加快,成效显著。在服装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方面,上海威士公司开发出自动钉扣的自动化缝制单元、智能吊挂系统,自动整烫系统、全自动培烘系统、自动折叠包装系统和自动化仓储物流系统等,初步形成了现代服装制造和物流系统.
电子商务更是成为热点,在2012年服装网上销售3050亿元的基础上,2013年预计又有30%以上的提升。广东爱斯达服饰公司将网购营销与生产制造相衔接,开发了T恤衫、牛仔服等服装单件定制的“智能裁缝”网络平台。消费者通过键盘输入有关数据,网上的虚拟试衣系统有画面显示;平台还提供大量的面料、色彩、图案、款式等,消费者根据喜好选择;最后完成确认后下单,提交到车间生产。
2014年新技术应用趋势展望
进入2014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纺织行业发展既具备相当的积极因素,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内需市场仍将继续为纺织行业提供实现平稳发展的动力,但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总体上看,纺织行业有望在2014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也有条件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纺织工业具备产业链配套完整和成熟的竞争优势,与目前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的东盟和南亚国家相比较,我国多数产品在品种、质量方面仍有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和环境的制约将形成倒逼机制,带来新一轮行业洗牌,促进企业加快调整提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实现纺织强国的机遇。应用新技术,在以下五个领域进一步推动信息化走向深入,将为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智能化提升纺织装备新水平
智能化是今后纺织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发展要求。要开展先进制造模式的研究应用,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为特征、面向各道纺织工序的智能制造技术,一方面努力提高单机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形成网络化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推进纺纱、织造、印染、服装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在线监测。在此基础上,结合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研究“云制造”概念,构建高效的网络共享平台,逐步积累和整合各种设计、制造资源,将纺织行业的装备能力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综合集成应用挖掘管理新价值
企业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应用是《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列出的关键技术之一,目的是消除信息孤岛,使各种企业应用系统,如CAD、PDM、ERP、MES、SCM等,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整体。通过精细管理,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加深入地挖掘管理的效益和价值。要结合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特点,在设计与制造集成、业务和财务衔接、管理与生产衔接、产供销一体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先从集团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云计算拓展服务新领域
2013年广大小微纺织企业对公共服务平台的需求迅速增长。要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能力,往往受限于自身的资源,必须获得新的技术和运营模式的支撑。云计算的兴起,相关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必将会提供新型的运营平台和更多、更灵活的资源。云计算将大量IT资源整合在一起,提供各种服务,实现服务的开放协作、社会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解决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满足不同细分行业的信息化需求一直是纺织信息化的难点问题。开发适合纺织行业应用、具有行业特点的各类软件成为许多行业“十二五”规划中需要攻关的关键技术,也是推进行业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软件服务模式SaaS在纺织行业开始出现。云计算的出现,为纺织行业软件服务供应商提供了新的选择。基于云计算架构进行开发,供应商可以不在服务器和带宽等基础设施上耗费自己的资源,而更加专注于软件开发和应用,为大量的用户群提供更为稳定、快速、安全的应用和服务,并逐步发展,形成行业化的云服务,即许多人所期望的“行业云”。
电子商务创造商业新模式
服装纺织品网购正在蓬勃兴起,2014年各种电子商务平台将更加迅速地发展,必将催生出新型的营销模式,有利于纺织品服装开拓内需市场,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纺织企业如何在这一大潮中顺势前行?首先,企业要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理顺与传统销售渠道的关系,提高产品销售的针对性和售后服务水平,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其次,将电子商务与生产制造环节相衔接,与其他应用系统的逐步融合。通过新型商业模式的引领,带动企业业务流程优化,提高产品制造的快速响应能力。
大数据引领行业新期待
2017年是深入纺织强国建设的重要阶段,在内外两个市场增长缓慢的形势下,中国纺织业不忘初心,直面挑战。春季联展上,来自海内外的最顶尖前沿的面辅料、服装、家纺、针织、纱线优质企业纷至沓来,共赴这场大国盛宴,以全球绝无仅有的创新展会形态,集五展之大成,携手共振产业链上下游。
合力之势 行业之最
数字看展
总规模近35万平方米,5300家展商
纱线展:18000 平方米,同期增长20%,12 个国家和地区360 余家企业参展,6大展区。
面料展:187000平方米,7个展馆,国内12家展团,海外8家展团和展区,3家联合展团,共计3400家参展商。
服装展:107200平方米,9个专业品类展区、4个展中展,海内外22个国家和地区1213家展商参展。
针织展:8500平方米,120家展商,11场品牌秀,5大针织产业集群集体亮相。
家纺展:27000平方米,200家海内外参展商,7大主题区域,8大展团。
2015年3月,春季联展首度以完备产业链亮相上海;2016年3月,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加入,春季联展产业链条更完备,集约优势再加码;今年3月,春季联展五展联动第二年,“大纺织”概念愈加完善,“大时尚”格局更加清晰。
每年的春季,俨然成为纺织行业运筹帷幄一年之计的关键时期。
2017春季联展,正是以全产业链为依托,为纺织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纱线展、面料展、家纺展、针织展以及服装展同时同地盛装亮相,五展联动,再现了一个积淀深厚而锐意创新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形态,推动行业上下游联动对接,对整个纺织行业意义重大。
新常态下,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格局有了微妙的变化,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纺织业“缓中趋稳”,外销市场需求下滑,内需市场增长缓慢,成本压力逐步加大。在此背景下,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显得愈加紧迫和重要。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思考行业、企业的发展,是业内普遍认同的趋势。在此形势下,作为行业风向标,顺应这一趋势的春季联展逆势上扬,整体规模、国内外展商数量双双增长。
春季联展中规模最大,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2017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将以7个馆位、超187000平方米的展出面积,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与全球纺织人见面。
2017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春季,简称CHIC2017)榱司准呈现市场中服装品牌的品类全貌及发展趋势,满足现场专业观众的多样化商贸需求,精心策划了9大专业展区,在10万平方米的展览场地呈现“时尚男装”、“最美女装”、“烂漫童装”、“匠心皮羽”、“设计力量”、“流行配饰”、“ODM智造”、“配套资源”、“环球风尚”的别样风采。
2017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按照不同功能分为床品品牌区、毛巾品牌区、成品窗帘区、设备展区、非遗展区、海外展区和论坛区域等多个区域;同时又分别设置了高阳展团、桐乡洲泉展团、沭阳展团、震泽展团、海门展团、通州展团、湖州展团、浦江展团和印度展团等。
在针织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PH Value)上,濮院、清河、海阳、嘉兴洪合、大朗毛织、大朗设计师,均以团体形式征战展会,以预见性的展品,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为我们揭开全新的消费趋势。
2017年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YARNEXPO)将首次以独立馆的形式精彩亮相。展览面积将达到18000平方米,比上届同期增长约20%,预计将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60家企业参展。
继2016年春季上海五展首发以来,春季联展就成为纺织行业一块含金量最高的金字招牌,背靠在各自领域首屈一指的五大专业展会,集结全行业领军企业,整合产业各环节发展脉络,春季联展以规模最大、服务最细、展品最精、展商最专等行业之最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纺织人气。
服务升级 游刃有余
细节看展
电子登陆、预登记更便捷。
贵宾买家邀请、商贸配对服务、参观路线引导、展商宣传推广、官网官微优化升级,移动端电子会刊上线。
突出环保理念,用绿叶环保图案对相关展商特殊标记,方便观众查找。
通过不同地毯颜色区分不同主题展区。
纱线展首次独立成馆,并根据展商类别和市场需求进一步细分展区。
春季五展在尚未合力之前,对于服务的精雕细琢便已广受称道,五展联合之后,在服务细节上的打造更加深入人心。
首先,从行业企业的反馈来看,春季联展矢志不渝的发挥着窗口、平台、纽带的重要作用,同时其盛况空前的景象,更加证明了展会仍旧是商贸对接的重要途径,也再度证明了以产业链思维办展带来的联动效应与跨界启发,已深入行业人心。
徜徉在春季五展中的展商和观众,除了商贸拓展的“必修课”外,都会发现更为广阔的价值空间,比如整合全行业资源、体察上下游行情,比如探索跨界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再比如潮流趋势、预测产品走向??
此外,春季联展还为所有参与者制定了配得上“全纺织大展”的全套贵宾级服务,在贵宾买家邀请、商贸配对服务、参观路线引导、环保展商标识、展商宣传推广、官网官微优化升级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力求全面提升展览会品质。优选配对,商贸升级,主办方向特定买家收集采购意向表,通过汇总和分析买家采购需求,推荐合适的参展商产品,为供需双方提供现场会谈的场所和安排洽谈时间;为了突出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办方对此类参展商进行重点推广,在会刊、参观指南以及实体展位上用绿叶环保图案对其进行特殊标记,方便观众查找。
同时,不仅电子登陆、预登记系统更便捷,春季联展还将服务再升级,进一步利用移动智能设备,上线移动端电子会刊。在关注科技、创新之外,面对消费品市场的商业模式之变,春季联展在展示产品的同时,也帮助展商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指导企业实现更好地研发创新。对此,在传统的商贸对接区之外,春季联展就展商与上下游的纺织企业举办了多场对接交流会,加强产业链各环节对终端流行趋势和消费者时尚诉求的把控。
延续了五展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时尚流行趋势,在帮助参与者把脉时尚动向的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和推广的优秀平台。此外从展区设计来看,环保、科技和功能性产品近年来在展会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这些展区的设置,除了给本土创新企业提供一个自我展示和商业对接的重要平台,也为行业探索下一步转型方向提供了新的启发和参考。
首次独立成馆的纱线展根据产品特点和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了专业展区,丰富了展品结构,在“自然棉纱区”、“多彩化纤区”、“创意花式纱区”、“电子商务区”的基础上,全新塑造“品质毛纱区”和“绿色麻纱区”两大专业展区。可谓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量身打造,更便于展示与交流。
面辅料展上,论坛活动主题鲜明,分类明确。从涉及到面料、色彩、材质的趋势类,到纺织服装企业海外园区投资建厂指南、跨界资源将成为纺织行业新突破口的市场信息及营销策略类,此外还有不可或缺的舒适纺织品的合规之路、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GOTS)――有机纺织品介绍及其趋势、标识和可持续的设计等可持续发展议题类。
CHIC2017春季展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以精彩上演的中国服装论坛、传递趋势的CHIC SHOWS,全面升级的服务体系、务实有效的关联活动、专业优质的展会合作商,为展商和专业观众架起沟通合作的桥梁,营造一个全新的展会氛围和体验。展会同期还将举办多场品牌、商业论坛及展区活动,共同形成亚洲最具规模的多功能、复合型服装产业商贸平台。
针织展主办方⒃谡蛊诰侔炝餍星魇坡厶场⒄胫衫品牌秀等十余场专业活动,提振针织行业发展信心,助推针织行业创新变革。包括WGSN 2018春夏针织四大主流趋势解析――心态指南针、让毛织+互联网更简单、2018/19秋冬针织毛衫趋势解析3场专业论坛。
家纺展则创新引入“天猫家纺奇葩实验室”(春季展天猫直播间),并与天猫合作2017/18中国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此外还有针对当前行业热门话题的“新型/功能性面料研发与创新”论坛、“成品窗帘O2O新零售模式探索”论坛等相关活动,可谓切中行业脉搏、洞悉发展动向。
各有千秋 精彩纷呈
创意看展
蕴含新技术、新性能的纺织新品种比比皆是。
应用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C2B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快速反应的微供应模式、精益求精的品质工艺、传承文化的设计新作新品、融汇生活方式的产品集合??智能科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随处可见。各类创意设计大赛纷纷乘上了创意展会的东风。
纺织工业不仅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更是集成高新技术、推动时尚创意、提升国内消费、引领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型产业,春季联展上的种种都凸显出纺织工业焕发新生机的巨大潜力。
CHIC2017春季展千余家参展商涵盖了中国最具实力、活力与潜力的服装品牌、制造企业、产业集群、相关资源企业。他们在9大展区、4大展中展之中,展现了最前沿、最尖端、最新颖的新产品、新创意、新零售、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新制造。昭奈华裕、新大顺、佩卡奴、利步瑞等优质制造企业运用新技术,转换新思维,提升制造效率、柔性化生产及市场应变能力;辛集、平湖、温州等服装产业集群,更加专业、专注,展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等一系列优势。报喜鸟借力体验经济与平台经济,提出私人定制体验店计划,打造婚庆合作项目和智能裁缝创业平台,全面布局O2O+C2B;罗蒙依靠新技术与大数据积累,依托几十年来累积采集的千万人体身型样本数据,进行专业定制,打造“穿着感最舒适西装”。
面辅料展展会规模不断增长,其中辅料和牛仔展商和展区面积大幅增长,麻印象展示区、辅料视界展示区将在春季展进行首秀。经过多年发展,intertextile面辅料展不仅能够灵敏地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动态,更能给予企业多角度启发,引导纺织面辅料企业积极响应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互通,实现统筹全局谋求发展的效果。
2017yarnexpo春夏纱线展今年首次独立成馆,规模升级。展出面积较上届提高20%,并进一步优化专业展区,丰富展品结构,新增的“品质毛纱区”汇集名优精品,以高附加值和卓越性能著称的毛产品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绿色麻纱区”引领时尚文化,麻纺是中国传统特色行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倡导健康舒适生活概念。此外,“创意花式纱区”是2017yarnexpo春夏纱线展重点拓展区域,将全面反映花式纱的最新、最具流行性的产品以及通过各种创意十足的织片及样衣来展示出最新的针织流行趋势。“自然棉纱区”值得关注的重点有涡流纺纱和“新新纱线”推广活动。“多彩化纤区”进一步细分为“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17/2018展区”、“生态与功能展区”、“时尚与科技展区”、“绿色与环保展区”四个主题展区。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金融; 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3-0094-05
一、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和运输网络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生产组织和流动成本也在不断下降,从而使供应链作为国际产业组织主流模式成为可能。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成为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并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稳定经济、技术创新、吸纳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已达4 200万,占全国企业的99%以上,并且,中小企业创造了58.5%的GDP,52.2%的税收,80%的就业率和68.3%的出口贸易。各项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经是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见表1)。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处于劣势,金融机构偏爱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较为普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2014年在银行全部信贷资金中,中小企业贷款资金只占总贷款金额的20%左右,所需银行贷款的满足率也仅为30%~40%[1]。中小企业的融资年度额为16.5万亿元,仅占社会融资总额比例的15.1%。另外,在银行发放贷款时,对中小企业的要求也较为苛刻,不平等对待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从银行等获得的金融支持,这一不对称性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2]。
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以缓和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约束的矛盾。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相关的政策难以实施到位,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供应链融资模式应运而生[3]。原深圳发展银行的“1+N”贸易融资就是供应链金融的雏形,此后便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各国在应对经济危机时,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替代性的融资产品消除了银行信贷紧缩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影响,方便企业融资,并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4]。2012年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余额规模为6.9万亿元,2013年达到8.3万亿元,增速为20%。中商情报网发表的《2013―2018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调查及市场前景咨询报告》分析指出,继原深圳发展银行在2006年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之后,各大银行都积极加入到这个行列,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如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产品,交通银行的“蕴通供应链”产品、兴业银行的“金芝麻贸易直达”产品等。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在供应链金融不断发展的今天,能否把绿色理念融入其中,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并与环境形成友好互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理论探析
(一)供应链金融及其融资模式
所谓供应链,是指通过围绕核心企业,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有效控制和整合[5],从而形成一个功能网络结构,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供应链金融基于供应链结构,运用自偿性贸易的融资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对具有供应链合作背景的中小企业进行重新定位和评价,通过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输入供应链,达到为中小企业增信的目的。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式,基于整个供应链信用(主要是核心企业的信用)及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一揽子融资服务的一种模式。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其他中小企业配合生产、销售而进行更大范围的生产、销售,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或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实现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协作,使核心企业的生产或供应环节能和中小企业等配套企业重新链接。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流程见图1。
按照产品生产经营周期,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就是指发生在回款周期中,上游的中小企业将还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将融资贷款发放给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模式。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
2.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是指融资中小企业把市场适销对路、价格相对稳定的、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抵押给银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发放融资贷款。其流程图如图3所示。
3.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融资一般发生在制造或销售周期,企业把存货等动产抵押给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审核材料、提供贷款的同时控制货权;物流企业对质押的货物进行监管,在接受金融机构指令的同时确保供应链中仓管物流的顺利运作。其流程图如图4所示。
(二)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1.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中正式提出。在随后的研究中,Beemon在供应链模型加入环境因素,并设计了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供应链模式。绿色供应链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讲,绿色供应链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最小化产品生产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尽量做到生产友好、环境友好[6]。绿色供应链系统主要由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物流系统、环境系统等组成,其运作流程见图5。
绿色供应链主要强调的是绿色、生态文明理念的综合运用,以供应链管理为基准,把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融入供应链中[7]。
2.绿色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绿色制造的目标,在充分利用供应链联盟企业绿色优势的前提和基础之上[8],银行等金融机构把所借的款项优先投入绿色生产的过程中去,使供应链管理过程所消耗的资源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影响降到最低[9]。
为了实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10],我国已经开始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为排污权质押这一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绿色供应链金融与一般供应链金融的区别见表2。
3.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
绿色供应链金融发端于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结构融资以及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当前,基于绿色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定义为业务主体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因为存在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系统风险,是由自然环境(如自然灾害)、社会环境(如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汇率)等变动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2)信用风险,是由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违反合同、契约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11]。
(3)市场风险,是由市场供需关系、交易形式等变动导致绿色质押物变现能力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三、绿色供应链金融运用案例分析――以常州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为例
(一)公司简介
常州市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当地一家集体企业,公司占地5 000平方米,办公楼、厂房、宿舍共8座,面积达9 300平方米。现阶段,公司主要集中于开发、生产、印染加工等生产制造环节。产品包括全棉、涤棉、麻棉、天丝、染色、印花、涂层、抓剪毛等特殊后整理产品。棉坯布月产量150万米。
(二)绿色供应链金融构建与实施
常州市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中游的位置,是制造商;而纱厂处于上游的位置是原料的供应商;商贸公司则是处于下游的位置,是经销商(见图6)。
常州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在供应链中处于中游的地位,首先建立与上下游企业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其次沁元纺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政府的资助下为改善噪音、粉尘的污染,新引进比利时必佳乐190高速剑杆织机及喷气织布机168台,全部进口配套设备,减少生产噪音和粉尘。沁元纺织着重治理在生产制造环节产生的废水,与信誉高、排污好的污水厂签订长期合约,减少废水对环境的危害,做到绿色生产。
作为纺织企业,必定会有污染物的排放。排污权是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在企业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政府管理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所赋予的,企业依法享有的排放污染物的权利,是有价值的。沁元纺织平均年排放COD(化学需氧量)为85吨,平均年污水排放量为70吨,常州环保部门委托产权交易中心对排污权评估的价值为1 828.57万元,沁元公司以此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融资并且由供应链战略伙伴提供担保,银行通过审核沁元纺织所在的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信用等级和市环保部门出具的排污权评估价值等资料,决定2015年发放1 280万元的短期贷款。如果按照传统的信贷授信要求和资产状况,沁元纺织的信贷规模最多为960万元,运用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多融资了320万元,解决了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融资问题。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排污权质押融资流程图见图7。
(三)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识别
1.系统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系统风险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影响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绿色供应链金融质押品未来市场价格存在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这一系统风险无法通过优化风险管控措施而得以消除。一方面,国家宏观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变化影响了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外部金融环境,加大了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并影响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收益。另一方面,国家利率水平的变化对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质押率及其价格的影响是直接的,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适当降低质押率和价格,这对沁元纺织有限公司来讲是不利的。
2.信用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一方面主要来源于绿色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未能按照绿色战略合作协议要求提供必要的担保,使得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因未能满足其条件而使沁元纺织有限公司违约受损;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机构或物流企业违约导致未能及时提供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而使得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的经营受到损失,并且对方的违约补偿不足以弥补生产经营的损失。
3.市场风险
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一是市场利率的变化,使得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质押率及其价格存在不确定性;二是源于企业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的变化。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强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逐步完成,未来企业的绿色生产将是一个常态,所以现有的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会随着绿色生产的普及而趋于冷淡,其价格和变现能力会发生变化,由此而形成市场风险。三是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的交易要依托产权交易中心,这其中会存在法律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即绿色质押物产品(排污权)市场的可交易风险问题。
(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措施
1.加强绿色供应链生产的管理
在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中,银行基于对整个供应链信用和绿色生产经营状况的考察,才能作出融资决策。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融资企业应当组成绿色战略伙伴,都应按照绿色制造理念来组织生产经营。因此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一方面积极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高层领导进行专门的绿色生产经营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增加对环保设备的投入,积极争取通过相关的国际环境认证,做到绿色生产、环境友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减少融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监测设备及监测系统的不发达,短期内还难以实现连续在线环境监测,沁元纺织有限公司实际排放的数据、拥有的排污指标的数据以及相应的排污权监测配套机制还没有完全妥善地建立。因此企业积极配合常州市政府加强环境技术检测,在企业排污权的评估中尽量减少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3.控制市场风险和提供反担保
一方面对于排污权质押融资因为交易业务的复杂、专业,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与银行就融资业务在契约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多次的友好协商,减少交易风险、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对于排污权质押融资,沁元纺织有限公司与银行一起共同促进环保等政府部门出台在产权交易中心建立排污权交易的政策,以减少银行风险。同时沁元纺织有限公司积极为供应链融资担保企业提供应收、应付款项或存货的反担保。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绿色供应链金融既提供了合理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又促进了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方向。
(一)强化企业绿色供应链理念,打造绿色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应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方式,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逐步构建以设计、采购、物流、制造、销售和回购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同时注重企业绿色文化的打造,提高员工环保意识,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创建企业绿色品牌。
(二)构建与核心企业、其他合作商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绿色供应链金融融资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及合作商的全力支持和必要的担保承诺,因此加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构建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与核心企业、其他合作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将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提升整体供应链价值。
(三)政府相关部门应为排污权的交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应按绿色金融理念建立信贷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绿色生产企业,为企业排污许可权的交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池仁勇,刘道学.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 祁洪祥.基于供应链的融通仓业务模式研究[J].现代物流:铁路运输与经济,2011,32(11):61-64.
[3] 何静.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及其控制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8(2):73-75.
[4] 弯红地,张莹莹.论银企联盟供应链的融资风险控制[J].天中学刊,2012,27(5):33-36.
[5] 窦亚芹,朱金福.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融资优化决策研究[J].管理评论,2012,24(9):170-176.
[6] 曾柏建.浅谈绿色供应链管理在X公司中的运用[J].北方经济,2012(10):104-105.
[7] 张琳.企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探讨[J].物流技术,2012,31(11):375-419.
[8] 刘丹,赵嵩正,刘静.绿色供应链买方视角下的合作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机械制造,2012,50(11):70-73.
[9] 徐耀芬,童志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对外经贸,2013(1):109-111.
[关键词] 服装 供应链 市场 制造商
一、引言
供应链战略起源于沃尔玛的“连续补充”系统,而成衣业的一条供应链上包括了面料供应商、服装制造商和销售商。根据“波特五力模型”的说法,制造商同时受到销售商压低进货价格和供应商抬高原料价格的双重影响,因此制造商是“前后挤压”,在一条供应链上最薄弱的环节。然而在全球生产网络(GPN)下,服装产业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服装制造商也在积极寻找更加有利的供应链模式,例如联泰。
笔者通过本文旨在向大家引出服装供应链创新的趋势和势在必行,希望可以引起业内的关注,有更多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对我国的服装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二、世界服装市场消费与买家趋势
1.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消费趋势
根据哈佛纺织服装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目前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呈现金字塔型,但有往两端发展的趋势,时尚款和基本款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分别占28%和45%,同时处于中间的基本时尚款份额在缩小中,占27%。
2.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买家趋势
国际国内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的总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时尚化、短周期,欧洲市场上无论高、中、低档服装都更趋时尚化、功能化和高品质,而价格并不提高太多。换言之,性价比更高,采购方式和对卖家的优先要求也发生转变(见表1-1),以单个企业单品跑量、低价纯代工模式在这种趋势下竞争力下降。这对中国服装业的发展模式和竞争策略提出新的要求。
表1 纺织服装市场需求趋势
注:1=非常重要,5=不重要
由上表可知,成本虽然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交货时间已经成为买家最为重视的条件。
3.全球买家对中国服装业的期望
(1)中国仍是最佳卖家,采购量持续增长;
(2)打包式的采购将会增长;
(3)中国企业应提高营销水平/更好展示;
(4)设计能力要提高;
(5)小订单增多/小客户增多;
(6)柔性供货/品种多样;
(7)保持价格竞争力;
(8)财务信用条件;
(9)提高品牌/降低保持同等质量水平下的成本/质量对快速反应的影响。
三、全球生产网络下服装供应链的创新模式
全球纺织服装的消费趋势是往两端发展,基本款的份额越来越大,并且不管是基本款还是时尚款都是更加趋向于时尚化。基于这样的特点,服装业的供应链模式也有了不同的创新,更加趋向于快速、敏捷反应以及提供打包式的服务和一站式的采购。
1.联泰――D2S的模式
“从设计到商铺”(Design-to-Store)模式是联泰的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装供应链服务,覆盖设计开发、物料管理、生产制造,以及物流运输等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该模式是适应今天零配额时代服装工业的优秀商业模式。
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客户更加倾向于寻求与提供更多服务、反应更加迅速、同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成本的供应商进行合作。
D2S模式能够很好地回应客户的上述诉求。通过D2S模式,联泰为客户提供了具有“快速投入市场”优势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数量、合适款式的服装货品运送到合适的地点上架销售。
2.利丰――全球供应链管理
利丰集团认为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帮助不同类型的产业优化整个营运流程,以达到改善企业竞争力和盈利的最终目的。供应链管理的七项重要概念包括: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需求的拉动为原动力;强调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并为其在供应链上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各企业紧密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的运作;不断改进供应链的各个流程;缩短产品完成时间,使生产尽量贴近实时需求;以及降低在采购、库存、运输和环节之间的成本。
并且提出了全球供应链管理4C:
* Connection 联系
* Communications 沟通
* Control of Quality 品质监管
* Consolidation of Shipments 综合货运
四、结论及展望
传统的服装制造商同时受到销售商压低进货价格和供应商抬高原料价格的双重影响,因此制造商是“前后挤压”,在一条供应链上处于最薄弱的环节,三者的关系可以形象的比喻成“哑铃状”。然而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国际买家和消费者对我国服装制造商提出了新的要求:快速反应、敏捷制造。
这是互联网影响中国传统制造产业的一个典型例子。2015年以来,中国先后提出了“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蓝图,这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当“中国制造”遇上“互联网+”,会碰出怎样的火花,又将面临哪些挑战?记者近期走访了传统制造业大省江苏的20余家企业,发现互联网元素已融入生产经营的许多环节。
这些企业分属纺织、机械、电子信息、工业设计等不同行业。对它们而言,“互联网+”是新概念,但互联网元素已不是新事物,用互联网拓展营销渠道已成为企业“标配”。
一些企业已经实现利用互联网“再造”生产流程,提质增效。在江苏森威精锻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通过电脑控制操作流程,机器上还为进一步自动化改造预留了数据接口。森威总经理戴敬民说,“互联网+”涵盖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将助力一大批制造业迈向高端。
多位业内人士更指出,无论是互联网宣传营销,还是智能化生产,均为“互联网+”的表象,其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在于互联网思维将重塑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使其更加贴近用户、贴近市场。
南京大学长三角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说:“‘互联网+’不仅是改造传统产业,更是利用互联网改造目前的产业体系,使其成为新型的高生产率、高附加值产业,为此要真正做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不仅如此,近年来华为、海尔、联想等中国企业借助互联网产业与新兴制造业的融合崛起,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体现了更深远的时代意蕴,这对“中国制造”形象与整体国家形象都具有启示。
“当前在国际市场上兴起的中国品牌大都属于新兴技术产业,可以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通过这些中国品牌的崛起,可以实现‘中国制造’形象的整体提升,实现‘以点带面’的效应。”中国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教授王海忠说。
王海忠还指出,随着“中国制造”实现从“低质低价”刻板印象到“物有所值”的逆袭,这将为未来中国品牌的整体中高端或高端定位奠定基础。
多位受访企业家也表示,制造业“爬坡过坎”过程艰难,互联网作为新抓手乃至全新的经营思维,是转型升级闯难关的“利器”。
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李锁云告诉记者,目前工程机械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一半左右,市场需求未来也不会明显增加,唯有不断提升品质、主攻高端市场,智能制造肯定是主要途径。但他也强调,“互联网+”肯定有作用,但不能过于夸大,“德国的工业4.0是以其深厚的工业为基础,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纺织业;绍兴;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1―0101―03
【作者简介】王尉东,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浙江绍兴312000)
随着生产和贸易的不断发展,产业活动在全球进行大量的分离和再构,推动了各国、地区生产和贸易的快速融合,使区域经济逐步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地方产业应如何运用自身的优势实现产业升级,通过产业价值的增值来提升其竞争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简述
价值链的概念缘自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是指从产品的设计到生产、销售直至最终消费的过程中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全球价值链将视角延伸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框架当中讨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从概念设计到生产消费直到报废或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包括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服务等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包含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也可散布于全球各地。价值链治理的关键是权力的不对称,Gereffi根据价值链上主导者的不同把全球价值链分为两种类型:生产者主导型和客户主导型。在生产者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生产企业是核心部门,由控制着关键技术的大型跨国制造商协调整个生产网络,在汽车、航空、计算机、半导体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较典型;客户主导型主要是由大型零售商、营销商和品牌制造商在一系列出口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分散的生产网络并发挥关键作用,在纺织、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或消费品产业中较普遍。两种价值链各具特色,在现实经济中又相互关联、交叉。在此基础上Humphcry、Schmitz和Sturgeon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企业网络和企业能力理论把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单纯市场关系、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和科层型5种模式,分析了各种模式在交易的复杂性、识别交易能力、供应商能力和价值链各成员的权利和协调能力等方面的特征。
二、绍兴纺织业全球价值链情况分析
从纺织业的价值链看,绍兴纺织业主要以涤、棉为原料,经历织造、染整环节后,分别进入家纺、服装与工业纺织品的生产,通过销售渠道进入市场。上述纺织价值链中,包括纺织机械、化工等,各个行业之间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及由此产生的数量比例关系。绍兴纺织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围绕绍兴轻纺城的轻纺面料集群,上虞以棉纺织和印染染料为主集群,嵊州的领带集群,诸暨的大唐袜业集群、枫桥衬衫集群,新昌的毛纺和纺机集群,6个集群的纺织工业在浙江省都占据重要一席。已形成了涵盖聚酯、化纤、织造、染整、服装服饰、染料、纺织机械等领域的较为完整产业链。这种以众多集群为主的产业模式有效提升了绍兴纺织业的竞争能力,成为中国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绍兴纺织产业2004年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34.52亿元,实现利润50.70亿元,实现自营出口50亿美元。纺织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拥有化纤布生产量、领带生产量、袜子生产量、纺织品成交量四个“全国第一”。绍兴纺织业已逐步融入到纺织业的全球价值链中。
纺织产业全球价值链是典型的客户主导型。在全球价值链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地位是不同的,各国企业依据自己特定的比较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上从事着相应环节产品价值的生产。特定的环节才能创造较高的附加值,这些高附加值环节也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控制了这些战略环节,就成为该价值链的主导者。反之,则成为价值链系统的从属者,处于被动地位。一般而言,战略环节往往是由产业、产品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品牌拥有者所把持,从而价值链的治理、领导往往是由这些企业来实施。目前,从纺织业实际情况看,发达国家企业是全球价值链的组建者、领导者,占据着价值链上的战略性环节、支配和治理着全球价值链体系。相对而言,由于缺乏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品牌的控制以及对核心业务的拥有,发展中的纺织业也只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下游、辅助价值生产环节,不能获得对战略环节的控制,只是停留在价值链治理层级结构中的低端。
1.绍兴纺织业位于价值链中的从属地位。判断绍兴纺织业处于价值链治理层级结构中的地位主要依据就是看其是否控制了纺织业价值链这些的战略环节,也就是是否生产高附加值为主的产品,是否拥有核心的技术与品牌。但从现实情况看绍兴纺织业却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绍兴纺织业整体产品层次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具体就化纤、织造业来说,绍兴化纤原料的产能很大,但由于近几年化纤低水平产能增长过快,导致企业在低层次产品出现过度竞争。而高性能新产品开发能力差,产品比重较低;无法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些新型的功能化产品,如导电、阻燃、高吸水、水溶性、多功能纤维基本上还未形成生产能力,导致化纤面料开发能力差,既不能顶替高档进口面料,更难以大量出口。
绍兴织造业的产品档次也不够高。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主要以低端市场消费群为目标市场,以化纤为主,而纯棉、纯麻的少;织物以梭织的多,而针织的少。目前绍兴有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装备,但缺乏与这些先进设备相配套的技术开发、应用、管理等“软件”;大多数织造企业以模仿为主,抄袭仿制现象严重,造成一些有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环保型产品等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因此,这些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只能依靠“跑量”和低价竞争,如化纤染色布和印花布,每米不到1个美元。
二是纺织业自主品牌、营销力不足。纺织业缺乏自主品牌、营销力不足也是产业附加值无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在绍兴的纺织服装企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企业较少,与宁波男装、温州男装休闲装、杭州女装相比,缺乏品牌知名度和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服装设计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甚大,在纺织产业链的中上游企业几乎没有有品牌的企业,大多企业都存在没必要去创立和培育一个品牌的意识,品牌设计与建设任重道远;而纺织机械产品开发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专业市场中名牌产品比例低。专业市场上来自大中型企业的名优产品仅占市场营业额的5%。仅跟浙江省内几个主要纺织业相比,绍兴纺织业的自主品牌与营销网络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出口企业的国际营销水平普遍较低。绍兴纺织业在市场渗透,销售渠道的开发方面则严重不足,出口企业行为则重于“签订出口合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出运
――交货”,很少关注和从事分拨、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和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活动。在纺织服装的整个价值链中,商品零售价格是出口价格的3―5倍,丰厚的渠道利润和品牌利润都被进口商、批发零售商所获取。
综上分析,由于缺乏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品牌的控制以及对核心业务的拥有,绍兴纺织业也只能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下游、辅助价值生产环节,不能获得对战略环节的控制,只是停留在价值链治理层级结构中的低端。
2.纺织产业升级的必要性。由于绍兴纺织业处于纺织业价值链的低端,因此产业附加值处于较低水平,甚至有恶化趋势。其最直接的表现一般是成本费用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降低,绍兴纺织业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利润率低,呈逐年下滑趋势。如化学纤维业,2000年的资产利润率仅为3.4l%,2004略有上升,为3.79%,年均增长率为2.67%。而服装制造业,2000年的资产利润率为lO.59,2004年则为10.05%,年均增长率为一1.3%。
二是企业亏损面扩大。2005年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7.5%;从绍兴县的情况看,2004年织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Jk407.71亿元,同比增长34.7%,行业人均销售收入40.91万元,全行业实现利润15.30亿元,同比增长17.6%,人均实现利润1.54万元,销售利润率为3.75%,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5014万元,同比下降42.4%。2005年1―6月,织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75.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6%,低于绍兴县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率28.6%。实现利润4.6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4.7%。以上数据显示,绍兴县纺织织造业在销售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利润出现了两位数负增长,亏损额增长近1.5倍,经营状况日益恶化。
综上所述,绍兴纺织业必须改变所处价值链中的从属地位,通过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三、纺织产业升级的路径及制约因素
一般认为OBM通常是全球价值链中最有利可图的部分,也需要更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和技术能力。根据其掌握的不同能力,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有两种轨迹走向:对于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开始于贴牌加工(0EM),再发展到全球物流契约(GLC)模式,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纳入全球物流体系,以实现市场扩张,最后发展到自有品牌生产(OBM);对于技术能力相对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可能会沿着另一种轨迹发展:首先从发展技术能力开始,从贴牌加工逐渐发展到自行设计制造(ODM)等自行设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再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品牌制造。因此,纺织业的升级必须遵循这一产业发展规律。从一个区域具备的条件看,绍兴纺织业应在现有技术能力基础上,从贴牌加工逐渐发展到自行设计制造(ODM),最终实现自主品牌制造。
而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发展,需要来自于经过不断的、大量的投资、创新和升级所取得的高级要素。绍兴纺织业目前主要受制于两大因素:
1.纺织业技术开发薄弱,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整体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内企业无法开发中高档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与环境的变化则是产品结构低的重要原因。技术创新战略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虚拟创新三种基本战略模式。绍兴纺织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本身的资金力量、科研资源比较薄弱。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研发力量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完成一项技术创新。许多企业虽形成了较强的生产能力,但尚未形成产品深度开发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要求投入大,技术创新的风险也大,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或没有能力从事这种研发。政府对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004年绍兴市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为13.7384亿元,总投入强度为0.56%,而纺织业仅为O.3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更低0.15。
2.人力资源缺乏。技术进步需要高素质劳动力来实现,特别要求吸引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正是由于从化纤到服装设计开发等方面人才缺乏是制约绍兴纺织业整体产品层次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绍兴人力资源力量不足。绍兴科技人员占职工的比例仅为3%左右,在2004年绍兴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0.1%、3.5%、7.0%、27.4%和62.0%。在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占6.O%、32.9%和61.1%。在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具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分别占0.9%、3.8%、9.8%、25.4%和60.1%。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纺织产业发展,进而影响产业成长。因此政府须要积极培养和引进高质量的劳动力推动纺织产业的优化进程。
四、对策
由于与绍兴纺织产业链相匹配的基础技术研发制度、人才培育、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产业升级、企业成长所需的产业环境远未得到满足,尤其是以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为基础的创新体系不健全,新原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缺少核心技术和前瞻技术,产业升级缺少技术平台,中小企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为推动纺织业的顺利升级,需要政府在创造产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在于创造能激励创新活动的环境,特别是加强产业在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等基础服务体系的建设。
1.加大研发体系与制度建设,增强合作与自主创新能力
地方政府应通过采取多种模式,引导产业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产品品质的提高。
(1)建立以龙头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政府与企业双向选择等方式有重点筛选若干龙头骨干企业,进行倾斜性财政支持,积极吸引国家级纺织研发机构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同龙头企业对接开展研发,扩大产、学、研结合。
(2)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设计力量与资源,吸引外部设计机构在绍兴开展业务,分层次、多形式地培育科技中介机构。
(3)建设行业共性技术支持体系。如设立“绍兴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利用绍兴科技情报研究机构或授权单位,跟踪研究国内外共性技术研究动态,结合绍兴实际,通过调研确定绍兴纺织业共性研究开发的重点。
2.提高劳动力素质
(1)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与完善。企业家培训是人才培训的重要组成。政府应牵头建立“企业家论坛”,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企业家交流会,邀请专家前来培训,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内信息交流与沟通。二是对员工的培训。政府应以依托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等形式,建立起与纺织产业群相配套的特色培训中心,如嵊州领带培训中心。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资源,共同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4月20日,第3届香港国际家用纺织品展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盛大开幕,作为亚洲区内唯一在采购旺季举办的家纺业展览会,超过220家来自8个国家及地区的参展商集结而至为展会的国际家纺商贸平台效应作出了最好的证明。
功能型面料正成为国内家纺市场的新宠,在本次展会上,绿色环保的概念已蔓延至纤维纱线的研发与制作领域,众多中国家纺品牌纷纷推出多款新型环保纤维材料,以其在家纺布艺上的多元化运用与来自天然的面料质感让我们深感惊喜。
以野蚕丝作为新型天然纤维技术高调亮相的众亿达(大连)国际商贸有限公司受到了众多买家的关注,据了解,众亿达专制野生天蚕丝(有机丝绸)制品,其工厂坐落于辽宁—野生天蚕丝的来源地,可供应全球高达70%的天蚕丝纤维。品牌负责人雷经理对记者具体介绍道,“野生天蚕丝全来自大自然,不作人工培植,而在中国的年产量也仅有7000吨。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环保,并不添加化学物质处理,因此物料可被生物分解,其成品也正是来自于蚕茧的天然颜色。”
著名床品品牌雅芳婷也在展会上创新呈现“纺织界的一大惊喜”——ProModal天丝代尔。作为大中华地区独家发展的新时代环保纤维,雅芳婷于展会首日盛大举办“天丝代尔一触倾心时装秀”,以细腻光滑,悬垂而流畅的时装面料展现源自奥地利的天丝代尔床品柔滑、亲肤、光泽的美态。
香港国际家用纺织品展除吸引传统纺织品出口国如中国内地及印度参展外,也云集了如孟加拉、比利时、伊朗、台湾及越南等富有异国风情的纺织品制造商。来自印度的Sharda Exports以循环再生的纺织新概念向行业展示了一系列由环保物料制成的地毡,其以“循环再用、重头创新、重新发现”为产品主题,利用消费者丢弃的毛衣、T恤、牛仔裤、外套、领带等衣物制作出图案美观的地毯。来自澳洲的EcoSleep Australia Pry Ltd以婴儿及寝室纺织品为产品主线,以可持续发展及循环再用之物料制作环保床上用品系列。在展会现场,记者发现广东家纺协会以抱团式的新模式携手会员企业单位共同参加香港国际家纺展,向国内外买家展示广东家纺区域品牌的竞争力以及体现大家居整体软装的布艺新品。
展会的另一著名参展商——来自比利时Consolidate Merchandise Associates执行董事Christopher Felstead则从第一届香港家纺展开始便全程参与,他对于第三届的展会商贸效应也同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们专营高素质的纯棉厨房及家居纺织品,目前已与200多家欧洲大型连锁店合作。2003年,我们首次参加香港家庭用品展,当时只有5家纺织品公司参展,而我们欣慰地看到,展会已发展为一个全面的、国际性的纺织品展览会。我们会坚持每年前来参展,与未能远赴欧洲的买家见面交流。”
作为展会一大买家的马来西亚Wallpaper&Carpets Distributors(M)Sdn.Bhd执行董事Sailesh Kumar也表示本次家纺展让其收获颇丰,他欣喜地向记者透露,“这是我首次到香港参观展览,目前我们已与雅芳婷集团的代表会面并将会订购其环保床品系列,预计展会期间我们将开出总值100,000美元的订单。”
依托本次香港家纺展的国际商贸平台,行业上下游展商与卖家获得更为宽阔的交流平台与对接渠道,以更直接的姿态向国际市场展示自身的品牌形象与产品价值,并收获了超越展会自身的后续效应与家纺潮流共享体验。
PROPOSTE展会不对公众开放,从而营造了更为专业化和直接性的交流氛围。在1997年,PROPOSTE被确认为国际性博览会。规模也从1993年的44个参展商(38个意大利品牌,6个其他欧洲国家品牌),发展到2011年的106个参展商(52个意大利品牌,54个其他欧洲国家品牌)。
2012年,是PROPOSTE展会二十周年的特别展览。过去的每年展览都是对欧洲家纺行业最新动态的集中梳理与展示,而纵观二十年来的展览资料,我们看到的是从业者寄予在这经纬纺织之间,所体现出的对生活中柔软之美孜孜不倦的追求。
从PROPOSTE看家纺新趋势
风格与灵感:
艺术气息的工艺
在窗帘、布艺和室内装饰中吸收多样化表达元素(纱线扎染、部落图腾、亚洲元素等)以此带来更有趣的纺织品新体验:重拾手工技法(刺绣、绒绣、十字绣等),以及带有强烈游牧精神的大胆配色。
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的自然
广泛使用亚麻、棉和纤维素,并且通过实验寻找更多的替代材料,见证了家纺行业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包括TCS合成面料在内的人造纤维,其外观上也愈发趋向自然。配合米色,裸色等柔和色调以及肌理上的细微差别,使人造纤维也焕发出朴素的自然之美。
色彩 热情 新鲜
荧光色以及花卉图案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热烈的夏季感受。绘画提花、浮雕般的压花技术和表面纹理的丰富色调,让家纺用品显示出新鲜和现代感。
奢华 古典 标志性
新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在奢华的纺织品设计中继续被引用。纺织设计、技艺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的联合使之焕发无与伦比的优雅魅力。
材料的开发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应该通过非毒性和生态友好型发展来获得应用,重点放在更多地采用有机的可再生纤维、开发替代材料或天然亚麻和羊毛等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
随着环保概念的深入,利用天然纤维成为家纺业的热潮。亚麻、棉花、羊毛和丝绸成为最受青睐的原材料。
人造纤维
化学合成的人造纤维仍是当下市场上的主要选择。它的优势是可以变幻出更多的布艺效果。比如更多的金属原料被添加到纺织材料中,带来了更具未来感的视觉体验。
纹理与编织
复杂的提花
无论是极简的现代风格还是细腻的古典纹样,精致、复杂的提花技术依旧是体现高质量室内装潢和家纺用品的标准。
服装元素的参考
借用经典男装面料的图案。譬如人字图案,犬牙格子,花呢等,大量被用在室内的家纺用品之中。
古典的启示
家纺用品被添加了具有古典魅力的图案。新古典主义的巴洛克元素被重新利用在织锦、女装提花、蕾丝窗帘等设计之中。
图案与印花
花卉和动物
事实证明,繁复多姿的花卉藤蔓和动物图案,是一个可以常用常新的设计元素。大尺度的利用,加之色彩之间的微妙变化,使这个经久不衰的家纺主题变得辉煌而生动。
风化及模糊
在新的趋势中,提花中模仿金石物质的风化、侵蚀、生锈的表面效果给现代家纺面料带来了新鲜触感。
几何与抽象图案
大量使用几何化的抽象图案,带来理性的秩序感。通过压花、粘合等过程中的创新技术,使得程式化的几何图案也可以拥有很多的层次与丰富的效果。
民族风格的新实验
在家纺内饰的设计中注入民族风格的影像,在布艺中纵横世界文化,带来不同的地域风格体验。不同于对古典的模仿,这些新的民族风格的尝试,带有强烈的实验精神,不拘一格地把色彩、图案、文化、编织技术融合在一起产生完全不同的“化学反应”。
采访手记:
来自设计的“安全感”
在采访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ICE)中国区总协调官Anfonino Laspina先生时,他其中的一句话让我深受触动:来自意大利的他对于好设计的衡量标准是“安全感”——最朴素和最基本的消费感受。近年来,我们都在声讨当下国内恶劣的食品环境,我们好像吃什么都不能放心,在“吃”——这个最基本的人类本能面前,我们居然惶惶不安。这个行业没有带给我们“安全感”。而作为设计师,我们是否也该反思——我们的设计能否带给消费者以“安全感”?诚然,设计中的安全感是需要整个行业的健全方可实现,但作为其中重要角色的设计师,我们能否真正做到问心无愧?在我的理解中,安全感至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物品性能的稳定可靠,二是对于这个行业的全心信赖。这种信赖是如同我们在选择德国汽车、日本电器、意大利时装时的那种无需多虑的安心。
来自知识边界的灵感
在展会的交流中,一位法国纺织品设计师的话给了我许多启发。她在介绍自己的新作品时说,这系列的灵感来自于哲学——世界范围内的哲学。在此之前我似乎从未想象过纺织技术与设计如何与形而上的思想产生真正有效的关联。但是这位设计师却用实实在在的纺织成品诠释了自己的概念——在这些用各国哲学家名字命名的作品中,每一件都与其哲学思想有启发性的关联。譬如,一种带有典型日本传统染织风格的新布料,便是她对日本某种传统纺织方法改良设计后的成果。这种含蓄朴素的织法与纹样也只能在这位东方哲人的思想中传递出作品最本真的意义。能够有敏锐的触角与智慧去打破某些知识的边界,或许可以带来不可思议的灵感触动。当然,任何虚幻的灵感都需要拥有踏实可行的技术才能呈现。
目前,一场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工业革命已然来临,纺织业如何搭上这趟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深度交织融合的快车?对企业而言,只有回归产品本质,不断创新,做好产品,才能实现产品的商业价值。
何为本质?发现需求 创造需求
俗话说,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看来,做人有做人之本,行业也有行业之本。
从企业层面讲,就是要围绕有效需求和创造需求来开发产品。孙瑞哲认为,产品开发的最高境界是产生颠覆性技术并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次之是成本优势,即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和管控成本的能力;再次之是对需求的快速反应。
从行业层面讲,就是围绕企业的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推进工作。从1998年至今,围绕突破国产面料这一薄弱环节,纺织行业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包括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研究与、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质量检测、企业社会责任、贸易推广等。“通过几年的运行,这些项目可圈可点,流行趋势利己利人,必须发扬光大;产品开发基地如何变成利益共同体,值得探讨;质量检测如何跨入消费信用领域,应该更多尝试;社会责任应该围绕建立优秀企业在资本市场和全社会的地位而去延伸;贸易推广应该在传统展会以外的形式上有所作为。”孙瑞哲对行业的创新工作提出了期望。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也指出,当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纺织新产品开发工作应深入理解《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构建,从完整地构建企业研发制造系统能力的角度,统筹各种资源,建立中国制造的“互联网+科技创新”,推动纺织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和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不断进步,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消费者对产品的诉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面对这样的需求,产品如何实现其商业价值?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认为,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强调5个“W”和1个“H”,即谁在使用产品,使用产品做什么,产品在何处被使用,产品在何时被使用,为什么客户选择这种产品,客户怎么使用产品。“一个产品的商业价值,最核心的就是要引发消费者共鸣。”李斌红强调。
石狮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刘德旺表示,“回归产品本质 塑造商业价值”的主题与石狮“质量石狮、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石狮期待加强与纺织业界的共同发展,共同创造纺织服装产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经营模式如何转化?柔性供应 跨界发展
针对产品开发,当前行业中存在两种观点: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和个性化转向大众化。两种观点看起来截然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本质。大众化向个性化发展,即行业需要提供小批量、多品种差别化的产品来满足品牌成长需求;个性化向大众化发展,即产品创新将以更大的规模去进行生产、制造。“两种观点其实都在告诉我们,个性化的创新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李斌红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外贸还是内销,都必然将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即订单碎片化与生产规模化之间的矛盾。多品种、小批量、快翻新成为趋势,而大部分企业生产端的设备、工艺、流程、制度、理念,都为大生产而准备,个性化定制将给企业带来很多挑战:品质保障难,工期控制难,成本控制难。“未来,企业应改造传统供应链,实现柔性化供应链,而数据全流程打通共享是关键。”孙瑞哲解释。
对打通全流程数据,李斌红非常赞同。她认为,企业在未来应该建立信息数据的管理系统,把个性化数据模块化,再通过模块化技术将其规模化。“实际上就是将一个成熟的技术进行模块化,来快速应对市场需求。我认为产品开发未来将以三种状态并存: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定制,大规模创新。大规模创新一定是基于柔性的数据管理、理性的模块化设计来支撑的。”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也谈到了他在参观意大利纺织企业时的感受:“意大利纺织企业没有边界,没有像我们一样分家纺、服装、面料等行业,而是一个全方位的产业链,所以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非常快,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
原有产业边界的打破,意味着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孙瑞哲认为:“划分产业边界,如同目前的学科教育,当不断地将知识划分科目的时候,其实已经把自己束缚了。所以必须坚持协同发展,协同发展要在三个层面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即知识创新联盟、技术创新联盟、产品创新联盟。”
未来之路如何走?颠覆创新 智能推动
对“十三五”时期纺织行业的定位,孙瑞哲认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民生与支柱产业,推动文化创意、引领生活方式的时尚与消费产业,国际化发展、高新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的先导与基础产业。
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孙瑞哲认为纺织行业未来需要从提升资源控制力、环境友好度、劳动生产率、时尚导向力四个维度入手,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纺织产品开发应通过加快纺织业智能制造的进程,推进纺织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强化纺织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加快品牌建设,提高绿色制造水平五个方面来推进技术创新。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董奎勇认为,未来,纺织工业除了少数内生技术之外,更多地要依靠与其他领域的技术深度融合,实现革命性的创新。从新产品开发的视角来看,唯有理念、模式、方法上的突破,才能依托新的技术手段实现颠覆式创新或防止被他人颠覆。未来科技创新的四个关键在于:互动有温度、组织有柔度、创新要适度、落地有速度。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孙瑞哲:
全方位提升创新能力
俗话说,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做人之本是仁义礼智信,而企业家之本是创造价值,包括两方面:既通过产品造福消费者,也通过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和公平竞争的行为践行社会责任。
在企业层面,产品开发之本就是围绕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创新。产品开发的最高境界是产生颠覆性技术并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次之是成本优势即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和管控成本的能力,再次之是对需求的快速反应。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发现,产品依然为本,坚持如此宝贵,而坚持创新在这个世界上更显珍贵。
在行业层面,从1998年至今,围绕着突破国产面料这一薄弱环节,我们开创了中国流行面料工程。
最先启动的是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研究与,目前流行趋势已覆盖色彩、化纤、纱线、面料、家纺、服装全产业链,既是优秀企业开发产品的操作模式,也是每个行业展会的金字招牌,成为一种公共营销模式;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是将最优秀的企业联合起来,不是按照资本的纽带和利益的模式,而是创建共同价值联合体,各自开发、联合展示,将产品开发成果展现在行业的平台上,来迎接买家的检验和同行的借鉴;
质量检测初衷是建立行业的质量公信力与企业的自我质量管控机制,目前比较缺憾的是,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离当初“深入消费者人心”的设定仍有差距;
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了全行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但从根本上改变资本市场单纯逐利的行为方式还需要更多创造性的工作和政策上的支持;
展会目前依然是贸易推广的一枝独秀,还没有其他推广形式能够颠覆传统展会,互联网在B2C、C2C方面有很多突破,但B2B依然乏善可陈。
行业纺织产品开发工作之本,从根本上来说是围绕企业的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目前正在进行“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是行业的定位。“十二五”时期三句话高度概括了纺织工业的传统贡献: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十三五”如何描述?我认为也可以用三句话: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民生与支柱产业,推动文化创意、引领生活方式的时尚与消费产业,国际化发展、高新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的先导与基础产业。
对纺织行业来说,需要从提升资源控制力、环境友好度、劳动生产率、时尚导向力四个维度入手,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当前形势下,纺织产品开发应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创新:
一是加快纺织业智能制造的进程。《中国制造2025》提出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纺织工业智能制造包括智能化装备、智能化运营和智能化产品三方面内容。
二是推进纺织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纺织新材料发展重点,一是发展满足航天、国防、安全防护、能源等高端领域需求的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二是开发替代石油资源的新型生物基纤维材料,推进海洋生物基纤维产业化解决原料的多元化。三是大力发展各种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满足个性化、时尚化和功能化的纺织终端产品消费需求。
三是强化纺织工业基础能力。重点突破高性能纤维材料、生物基纤维以及差别化、多功能纤维等纺织基础材料,新型多功能高速锭子等纺织基础零部件,对纺织工艺转型升级影响大的纺丝、纺纱、织造、印染及非织造等纺织先进基础工艺。
四是提升产品质量和加快品牌建设。通过科技进步、设计创新、工艺可靠、标准严格、控制严谨、装备先进等方面提升纺织产品质量品质,并为产业用纺织品最终产品的开发提供积极支持,确立质量品质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五是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发展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物排放的生态染整加工技术,建立物理法、化学法兼济的废旧聚酯纤维高效连续再生纤维关键技术体系,循环再生纤维产品应用范围扩大到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等领域。
“十三五”时期是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阶段,纺织行业应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打造以材料智能为突破的创新力,建设纺织科技强国;以时尚导向为目标的消费力,建设纺织品牌强国;以环境倒逼为动力的责任力,建设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以及以社会青睐为基础的凝聚力,建设纺织人才强国,多方面、全方位提升纺织业创新能力。
产品创新 从痛点入手
对于产品开发,有创新想法的人很多,取得技术专利的人也不在少数,但创新中最难的,是从创意到市场化产品转化这个过程,这也是产品开发的痛点。把握好痛点,就抓住了变革与进步的契机;漠视痛点,就是对商机的麻木,就会与盈利机会擦身而过。
纤维:品牌推广将成趋势
出镜嘉宾:苏州金辉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谈辉永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继东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舒弹丝事业部总经理 石建新徐州斯尔克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德荣
痛点:研发、营销
在新型纤维产品开发对话论坛上,苏州金辉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谈辉、永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继东、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舒弹丝事业部总经理石建新、徐州斯尔克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德荣就新型纤维的研发与营销模式谈了各自的成功之处。
赵继东介绍,沿着“差异化纤维研究开发及应用领域的专家”的发展方向,永盛在差别化纤维开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研发出了GPN(高收缩涤锦纤维长丝)、新型弹性卷曲纤维SPH(SQH)等多种差别化纤维。未来,永盛将向前端拓展,在功能性原材料的研发上发力。
石建新介绍,海兴舒弹丝自开发成功就申请了商标产权、知识产权。此外,在推广新品方面,海兴没有像一般企业召开产品会,而是走出去做推广,寻找下游进行合作,目前品牌推广效果很明显。
孙德荣认为,斯尔克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坚持不懈的产学研开发,使得产品做到了原创、唯一。此外,无缝隙配合客户企业也是斯尔克一大特点。
对消费者来说,功能性这个特性看不见、摸不着,再加上消费者对功能性的质疑,使得功能性产品推广难上加难。谈辉介绍,金辉推广功能性产品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与终端品牌合作,结合品牌最终的消费者,有方向地推广。
家纺:按需求重构发展模式
出镜嘉宾: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 杨兆华
痛点: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渠道结构发生变化
一系列数据表明,市场对家纺产品的总需求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多数企业家却感觉到市场没有数据表现那么好,分析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发现这其实是家纺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渠道结构在发生着变化。
首先是产品开发需要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新形势下,行业提出了新家纺的概念,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研究产业创新、产业重构和产业发展的模式,以智能产品为突破,引导消费。
其次是大众化市场待开拓。内销家纺产品最主要的市场是大众化市场,而大众化的市场普遍集中在二三线城市。所以内销品牌如果一直定位在一线城市,不去做大众化产品和二三线城市的开拓,那市场很难有增长。但行业也要避免大众产品挤压中端产品的现象发生,要密切跟随市场的需求来开发产品。
第三是电子商务成为新亮点。2014年中国家用纺织品线上交易规模约为829.1亿元。随着家纺企业对电商渠道的重视与持续发力,以及用户对家纺产品网购的需求,未来几年中国家用纺织品线上交易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
产业用:机遇与挑战并存
出镜嘉宾: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副主任 吴海波
痛点: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当前我国大范围持续遭遇雾霾天气,大量土地被污染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出台了多项治污政策,这将大力驱动滤料行业的市场和盈利增长。国家近年提出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大量基础建设,土工合成材料将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医用纺织品也是产业用纺织品的一大组成部分。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着重增加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在纺织总量中的比例,争取在“十二五”末其份额提高到30%。医疗卫生纺织品作为产业用纺织品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人工肾、人造血管、功能敷料、可吸收缝合线、医用防护服、医疗防护用品等领域,应大力投资。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虽然迅速,但在设备和技术上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首先,国内过分依赖人的因素,质量的再现性差;其次,国外主流机型已趋向智能化;第三,国产设备调控产品质量的手段少;第四,国产设备稳定性较差,效率偏低;第五,设备制造商过分关注压低制造成本,忽视了对工艺性能和可靠性的追求。
针织:成形技术潜力巨大
出镜嘉宾:江南大学教育部针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蒋高明
痛点:国产无缝针织机缺乏、横机同质化严重
据统计,2010年亚洲市场的无缝产品占到全球总量的80%以上,共出口无缝内衣73.07亿件。从发展趋势看,无缝服装将逐步成为传统纺织服装的升级替代产品。而无缝内衣机器目前国内大约有10万台左右,国内年产量仅有0.8万~1万台左右。
从2008年起,我国电脑针织横机就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2012年开始呈下滑趋势。目前我国电脑横机产业链虽完整,横机品种丰富但同质化严重。未来,电脑横机应加强新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机器的稳定性、可靠性。
总体来看,针织成形装备未来应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速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印染:绿色前行是趋势
出镜嘉宾:《印染》杂志主编 何叶丽
痛点:染料涨价、环保倒逼、数码印花弊端
当前,印染行业面临着染料新一轮的涨价潮、新《环保法》实施,以及ZDHC倡导的零排放新计划等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日益汹涌的竞争环境,印染行业通过积极开发节能减排低碳生产工艺,使用高附加价值的绿色染化料和设备,减少污水排放来积极应对。
目前比较先进的节能减排低碳生产工艺有冷轧堆前处理和染色,国外该工艺已占到总数30%左右,国内在棉机织物上批量生产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该工艺在针织物上尚存在褶皱和毛效白度不均匀两大瓶颈,企业急需在配套助剂和配套设备上加大研发力度。
当前比较流行的数码印花技术虽然实现了小批量、快反应,打破了传统印花技术套色和花回长度受限的弊端,但其喷印速度较慢、墨水成本较高、颜色准确性较差等缺点也一直为行业诟病。
毛纺:小创新获取大价值
出镜嘉宾:国际羊毛局中国区针织项目经理 朱梅
痛点:需求更加个性化
【关键词】 服装产品组合策略;品牌策略;深开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服装消费的需求不断呈现多变、多样和复杂化倾向,服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服装企业的产品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是服装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成败的关键,服装产品策略是服装企业运用其他营销策略的基础。现从服装产品组合的特色,从生命周期策略、品牌策略、开发策略等几个方面探讨现阶段我国服装产品深开发的相关问题,分析了当今我国服装产品深开发的迫切性。
一、我国服装产品深开发的必要性
随着美国和欧盟将全面取消进口纺织品配额,意味着中国对世界任何国家的纺织品出口都不再受过去“紧箍咒”般的配额限制,中国纺织服装业正准备好好大干一场,今年上半年的出口数量急增,导致全年的出口配额几乎用尽,同时美国、欧盟、土耳其等国以反倾销扰乱本国市场经济为由对我国服装纺织品的出口实行配额制度,从而使我国境内的服装企业处于半歇业的局面。为应对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形势,一些中大型企业还将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如新型化纤面料、纺织时尚面料等。同时,要延伸产业链,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另一些企业开辟新的战场,转向一些不设配额的国家,继续以加工定单服装,赚取廉价的加工费。意大利著名品牌服装“阿玛尼”首席设计师凯特林・伊万诺认为,培育一个知名品牌服装关键的环节在于风格制造和工艺化生产。而中国的服装如果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优势的地位,就需要拥有自己的品牌和自己的风格,也就是要对服装系列整个风格进行设计,包括面料、辅料的选择,进行整个加工网络的整合。这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指明了今后发展道路。
二、服装产品深开发中组合的特色
人们常把服装分为艺术的服装、商业的服装、实用的服装和展示的服装。而服装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同的划分和界定。通常把服装分为高级时装、成衣、时装。而在现代营销学中,产品整体的概念已大大超出了传统的产品概念。服装产品整体包含三个层次,即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研究与开发是公司业务的生命线,服装企业在开发每一种产品时,常常对服装产品组合的广度、长度、深度和相关性进行规划,在规划时要考虑服装产品的流行性,同时预估它所包含的风险。
服装产品组合策略的运用,服装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身的实际能力,选择不同的产品组合策略。扩大产品组合策略,扩大产品组合策略是指服装企业不断扩展产品组合的广度、深度,包括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在同一产品线中增加产品项目。缩减产品组合策略,缩减产品组合策略是指服装企业通过减少产品项目和产品线,实行单项或高度专业化的经营策略。产品线延伸策略,产品线延伸策略是指服装企业通过全部或部分改变服装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形成新的产品市场定位格局的策略。
三、服装产品深开发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策略
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是从商业角度总结服装产品进入市场以后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规律,一方面可以使服装企业在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服装产品的品牌策略
服装品牌是指用来识别不同服装产品的商业标志。在本质上代表了服装企业对消费者关于利益和服务的一系列承诺。服装品牌在市场中有其更深远的内涵,它不仅让消费者联想到某种产品和企业形象,而且最持久的含义是其所包含的价值、文化和个性。它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树立产品的形象、有助于树立企业的形象、有助于开发新产品、有利于减少价格变动、品牌是服装企业控制市场的有利武器。企业产品品牌策略的确立有品牌认知度、产品品牌的CI导入、品牌产品以市场为中心,维持高质量的品牌形象、不断创新,保持品牌特色、品牌的定位、品牌的法律保护。
(1)品牌要有差异化的内涵。通俗的说,当消费者要购买一类产品时,首先想到了谁,这就是品牌的概念。在品牌越来越多的市场环境当中,要让别人记住,首先要具有差异化的内涵。总的来说,品牌差异化可以在三个层面上下工夫,就是核心、、外延,统称完整产品。最里层的是核心产品,主要是实现功能需求;是服务;外延是体验。品牌差异化,一定不是在核心技术层面和别人竞争。比如海尔对服务的打造,当年靠一块塑料布,一副鞋套赢得了消费者,这就是在。当然,服务也是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的,而最难的还是体验的差异化,也就是如何卖思想给客户。
(2)品牌建设的核心是产品创新。品牌建设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有人说,品牌建设就是广告宣传。其实品牌建设最重要的是产品创新。让产品有内涵,不是一个空壳。产品创新其实很容易,只要做好两件事情就可以。第一,走访现有的消费者,问他们对现有的产品在哪三个方面不满意。第二,走访那些有潜在需求的客户,问他们为什么没有消费你的产品,同样也是三个原因。只要找到这六个答案,企业就很容易能找到创新的源泉。总之,企业要想依靠品牌来建立竞争优势,就不能停留在初级的依靠市场宣传所营造的品牌,而是要逐渐往产品创新转移,最终依靠独到的产品价值,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
3、服装产品的开发策略
服装产品的开发被看作是服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随着市场需要的变化和纺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服装产品也会不断地得到更新和改良。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服装新产品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服装新产品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掌握大量信息,考虑消费心理,并结合服装企业具体的生产技术条件进行实施。现代市场营销学已把制造业、零售商、媒体、消费者之间的链条关系做为开发产品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产品开发程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尹庆民,李秀芹.服装市场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余世维.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都市型工业;理论界定;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9-0005-0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工业结构大幅度调整,都市型工业异军突起,很快占据了上海工业的“半壁江山”。1998年,上海正式提出了发展都市型工业的概念,近两年进一步形成了都市型工业园区的概念。在各个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上海都市工业及其园区的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支柱产业为基础,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2000年以后,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也逐渐提出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那么,到底何为都市型工业?有没有发展规律可循?理论界对此并没有系统梳理。为此,本文对都市型工业的理论界定与发展规律进行探讨。
一、都市型工业的理论界定
1. 都市型工业概念的界定
(1)都市型工业属于都市型产业范畴
都市型产业是指能够满足大都市发展的环境要求、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符合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发展方向、适宜在大都市发展的产业。一般地,都市型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度高、产品附加值高,能耗低、物耗少、环境污染小以及能很好地能够满足大都市市场需求等特点。正如一些专家的总结,即都市型产业,是根据现代都市的特点和布局,依托都市、服务都市,并适宜在都市或都市化地区发展的产业。[1]
一般而言,都市型产业有三大功能:① 环境功能,即指发展合适的都市化产业有利于化解城市“过密”而造成的问题,保证大都市居民生活的良好环境;② 经济功能,即都市化产业的发展能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的甚至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③ 社会功能,就是都市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人民生活的稳定,丰富都市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
按照产业经济学中三次产业的划分原理,都市型产业又分为都市型农业、都市型工业和都市型服务业三类。都市型农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结合于一体的第一次产业内部的一个子产业。都市型工业则是着眼于扩大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而根据市场原则发展的以制造业为主、兼具都市文化风情的产业,属于第二次产业的子产业。都市型服务业也是都市型产业与第三次产业相结合的产业。其中,融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商业为一体的都市型旅游业是典型代表。
(2)都市型工业属于工业范畴
关于都市型工业的定义,许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研究机构都进行过论述,无一例外地把都市型工业作为工业范畴之中。
上海财经大学博导夏大慰教授认为,所谓都市型工业,是指与大都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能充分发挥大都市所具有的中枢管理功能和高度丰富的信息、技术、文化等综合优势,高附加值型的、重视研究、技术开发和策划、创意的工业。[2]上海市经委侯忠云博士认为,都市型工业可以从产业上、地域上、规模上三个方面加以界定。从地域上讲,一般专指大城市中心区域内可以保留的那部分工业;从规模上讲,其最大特点是经营规模小而分散。[3] 武汉市台盟主委吴秀凤认为,“都市型工业,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它是指那些依托大都市的特殊环境,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为城市生活服务,并与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发展具有直接关联的加工制造业。”[4]上海市经委的定义是:都市型工业是指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为主体,能够在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的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一切有就业、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等特征的工业。[5]
综合以上观点,都市型工业可界定为:适宜于在城市发展,以大都市的各种社会资源为基础,劳动力或技术生产要素投入密集,以产品的生产制造为主体,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且污染少、消耗低、附加值高、市场反应快速的现代绿色工业。都市型工业的内涵是:
一是发展目标应适应大都市可持续发展要求,能充分利用大都市的生产要素,可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满足大都市特有的市场需求、城市经济运行、居民消费需要和 环境要求的工业。
二是发展基础应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基础,以工业产品的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为内容,以都市型工业园区和楼宇为发展空间的现代工业。
三是发展条件有4个:① 能适应大都市中心城区房屋土地高价位带来的经营成本压力;② 能适应大都市环境和形象高标准要求所带来的环境压力;③ 能减缓大都市特有的就业压力;④ 能适应大都市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四是经济主体是以知识、信息、技术和手工技能比较密集,又低能耗物耗、少污染、少占地的,适宜在都市生存与发展的工业中小企业为主要活动单位。
2. 都市型工业的特征界定
通过研究产业经济学理论,结合国内外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实践,我们认为,都市型工业的主要特征体现在:
(1)都市型工业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征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时期集中了社会的主要生产和生活设施,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和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反作用于人类强度最大的区域。随着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资源、能源的大量开发利用,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质量正逐渐恶化。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类必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现代都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都市型工业正由于其低能耗、少物耗、运量小、污染少等特点,成为了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0世纪80年代,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奥・延尼斯基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城这个概念,它旨在建设一种理想的人类栖境。所谓生态城,就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也就是要做到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城的 “生态”,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两层含义;生态城的“城”指的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共生系统,是自然、城、人形成的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都市型工业就体现了生态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征。
长期来,人们在衡量经济效益时总习惯于以产值、利润为指标,忽视了环境因素和生态指标。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但由于传统工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无法解决,所以在种种利益的驱动下,常常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而倡导都市型工业,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随着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城市生活逐步呈现出多元化趋向。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活理念得到更多的认同,个性化的需求正不断增长。都市型工业就是瞄准那些具有城市特殊需求和高附加值的劳动集约型工业,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适合在大都市生存和发展的工业。
(2)都市型工业具有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二元结构”特征
这里的“二元结构”,主要是指在大都市的较长时期内,都市型工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现代产业。这种二元结构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及产业分化的结果。以都市型服装行业为例,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纺织工业带来的一场技术革命,为服装等个性化设计和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个效率倍增的途径和手段。服装CAD系统、印花分色制版CAD系统、纹织CAD系统、织物组织CAD系统、针织CAD系统、绣花CAD系统及染色配色CAD系统等系统的运用,适应了现代纺织品消费的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高艺术和技术含量等附加值高的生产组织要求。
都市型工业二元结构型特征是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分不开的。从都市型工业的自然属性来说,作为工业,对其加工的原料具有较大的兼容性;其加工技术中,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配置比例的范围也较宽,也为多种生产方式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从其社会属性来讲,许多都市型行业既是传统的产业,与小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是现代产业,是与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都市型传统产业现代化过程不可逾越的一个环节,也是都市型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工业发达国家,都市型工业企业的设计和销售已同生产适度分离,设计与销售总部在大城市,适应合乎引导消费潮流,其生产则逐步转向劳动力成本和地价较低的地区。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出现了大部分工业企业和人口的郊区化,但是又总有一部分工业行业留在城市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里,都市工业表现为“传统与现代并存”,而不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具体表现为:工业化过程残留下来的落后生产方式(如手工业等)与电子计算机(CAD、CAM、CIMS等)为工作手段的先进生产方式并存;用地少的小规模工业生产与大规模的服务并存;低劳动成本的简单劳动群体与高成本的复杂劳动群体(如设计师)并存;低附加值的产品或行业与高附加值的产品或行业并存。
(3)都市型工业具有“小是美好的”特征
1973年,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写了一本书《小是美好的》,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有没有活力,关键是看这个国家的中小企业有没有活力。而都市型工业可以说是这种“小是美好的”最好的诠释。在国际大都市,从事都市型工业的大量小企业在稳定地发展。如美国服装和纺织制成品工业是高度分散和劳动密集型的,近24,000家成衣和纺织制成品的厂家,40%的厂家是4人或4人以下的,50%的厂商雇佣大约在4人 ~ 100人之间。在时装中心纽约,曼哈顿第十街上仍有不少成衣厂,大都只有一、二条生产线,一条线15台缝纫机,订单最少的只有50件,这些成衣厂实际上只是一个成衣工场,主要是进行来料来样加工,而手上的定单则是掌握在活跃在市场上具有经营能力的一批商人或设计公司、销售公司手中。
许多都市型工业产品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费品,随着经济增长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加、文化教育的普及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都市的消费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需求的高级化;二是选择合理质量价格比的倾向;三是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四是流行周期的缩短;五是服装消费、购买的休闲行为。针对都市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传统制造业的大规模生产已不能适应,取而代之的必然是适应“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快交货”的具有快速反应特点的现代企业。而一些掌握了市场需求信息,具有上述快速反映特点的小型企业则在这样的大都市环境中游刃有余,因此,可以说,“都市型工业是小企业发展的乐土”。如都市纺织服装业,主要是高级时装和大众化的纺织消费品的生产、销售及其相关产业,包括了设计销售公司、高档成衣工场,与服装服饰相关的展览业、模特业、辅料业、信息传媒业等,是一个都市产业群的概念,而提供低层次的服装服饰、家纺产品并不是都市型产业的任务。
二、都市型工业的发展规律
经济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都市型工业也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认为,都市型工业的发展规律主要可归纳为:
1. 都市型工业结构的升级演化规律
都市产业结构的演进,一方面,要求传统制造业逐步收缩和退出;另一方面,城市工业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此过程中,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都市型工业具有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如何构造现代化都市型工业体系是每一个大都市的经济“列车”驶向何方时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是都市经济发展的主线,而都市型工业作为现代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力推动都市型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进一步发挥都市综合优势、全面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
一般地,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市场的成熟,都市型工业结构沿着劳动、技术不断密集、附加价值逐渐提高、能源和物质消耗逐渐降低、技术水平不断上升、销售市场扩大且延伸到其他城市的轨迹演化。从国际上看,大部分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都市型工业结构都是这样升级的,比如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高楼大厦里的服装服饰业、黄金首饰加工业、旅游用品业等都市型工业,以及日本东京、法国巴黎、中国香港等国际大城市相当比重的都市型工业等等。
2. 都市型工业分工深化发展规律
都市型工业发挥发展到成熟阶段,将形成具有自组织产业系统功能的都市型工业分工网络体系。这种分工网络体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 大批“小精专”的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开展有层次的专业化协作服务,形成一种垂直的高度分工的生产组织;② 技术门类比较齐全,包括整个工业中的几乎绝大多数技术领域;③ 各种流通和服务部门渗透到从上游至下游的生产全过程。
都市型工业分工网络体系,实质上“弹性专精”,是一种与大量生产体制不同的更具弹性的生产组织。在这一分工体系中,绝大多数小企业通常只生产某种零部件、负责某道工序加工或提高某种服务。因此,尽管企业规模不大,但在某一技术领域却更容易积累起自己独特的专门技术,这些发达的根须构成了都市型工业雄厚的技术基础。同时,这种自组织性质的产业组织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能够通过不同企业各种专门技术的组合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并降低结构转换的社会成本。因此,形成与发展现代化都市型工业的分工网络体系,对于都市型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都市型工业的空间聚集产业布局规律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指某一产业中,尽管单个企业的规模不大,但是在特定区域内这些企业不断聚集成团,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分工协作水平较高。产业的空间聚集程度是大都市竞争优势的体现,如意大利的毛纺厂商集聚在南部的两个镇上,皮装与皮鞋业集聚在北部城镇;美国的高档时装集中在纽约的第五大道上等等。产业聚集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空间产业布局形式,产业聚集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是表现在五个方面:① 外部经济效应;② 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③ 学习与创新效应;④ 品牌与广告效应;⑤ 聚集的规模收益递增。如现代都市中的服装业已经从以前的单纯追求工厂规模经济向外部规模经济转变,而集聚效应则有助于这样的外部经济性的获取。
都市型工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包括:使产业内的不同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区域,从而形成技术集群和地区产业优势,凝聚力;利用都市的地位,吸引和集中各种行业高水平的服务与支持,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从而形成区域产业规模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都市型工业依靠外部规模经济,适当集中,形成一定的区域,可以有效利用城市的经济和服务系统,如:商业、贸易、信息、出版、传播等。如纽约、米兰等时装中心的时装制造、展示等环节都具有产业聚集的特征。
外部规模经济是都市型工业区域聚集的主要原因,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是都市型工业的重要支撑。以香港为例,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以土地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为主的传统纺织加工业,不可避免地成为主要的调整对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地区向中国内地及其他低成本国家(地区)转移纺织业的趋势加剧。到1995年香港只剩下纺纱厂
3家,比1982年减81.9%;布机6,040台,比1982年减少了73.3%。但在香港的工业区仍保留了大量的适应香港时装市场快速变化需要的服装生产企业,目前香港本土制造的纺织品服装仍达数10亿美元。香港传统纺织加工业的这一收缩和转型,是世界经济和香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香港所特有的生产要素结构决定的。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运输网络,吸引世界各国的纺织服装集团以此作为投资、贸易的指挥总部。更重要的是香港发达的服务业、健全的通讯网络、先进完善的设施、高效率的金融商贸服务队伍,为发展纺织品服装贸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 都市型工业与第三次产业的互动发展规律
新世纪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都市型工业从产生的一天起,就与第三次产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换,可谓水融。许多行业既有制造加工性质,又有城市现代服务业的特点,我们往往无法十分确切的对其归属进行划分。但可以肯定的是,失去了都市型工业加工制造的产品支持,第三次产业将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根据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都市型工业的良性发展,也为第三次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因此,都市型工业对于促进大城市第三次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至关重要。
三、结束语
1949年以前,香港在亚洲城市中毫不起眼,而此后香港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亚太地区贸易、航运、金融、旅游和信息中心[6]。其中,都市型工业对于香港奇迹的诞生功不可没,并且香港的制造业大多属都市型工业范畴。从香港工业化开始至今,其都市型工业一直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其主要的行业包括制衣业、电子业、纺织业、钟表业、首饰业等制造业。可见,都市型工业作为一个崭新的工业经济形态,在产业构成、空间布局和企业特点上都具有独特之处。因此,探讨都市型工业的理论界定与发展规律,对于我国如何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润圭. 发展都市型产业[Z]. 2000年上海服饰文化节服饰论坛.
[2] 夏大慰. 都市型工业化:上海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课题[Z]. 1999
年上海服饰文化节服饰论坛.
[3] 侯忠云. 发展都市工业,振兴海派服装[Z]. 1998年上海服饰文化节服饰论坛.
[4] 吴秀凤.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推动武汉经济全面振兴[Z]. 2002年武汉市政协提案.
[5]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认定标准[S]. 夏雨主编,2002:202.
[6] 王步芳. 国际大城市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启示[J]. 经济论坛,2005(11):16-17.
O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Regulations of Urban Industry
Wang Bufang1,2
(1.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2. Alibaba Group, Beijing 100025,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