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力资源与人事管理

人力资源与人事管理

时间:2023-10-23 10:01: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力资源与人事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力资源与人事管理

第1篇

摘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人事管理模式,它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在管理形态、职责性质方面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其管理效果是传统人事管理远不能及的。本文主要在管理方式、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人事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方式 区别

一、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人事管理,就是人事关系管理,它是对人的协调、管理、服务的总和。通常意义下的人事管理包括了企业员工的招聘、录用、退休,员工的调配与日常管理,职称评定,工作成绩考核,工资等级核定等内容。传统人事管理“以事为本”,其管理体制基本属于“行政命令式”,即上级下达怎样的安排或命令,人事管理就怎样执行。岗位的设定一般都是事前编制好,然后选择合适人员到岗位上,管理人员基本没有主动发挥的余地,是一种被动式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科学地计划、组织、控制、指挥人力资源的开发、获取、利用、保持,使人力与物力达到并保持最优比例,充分激发人的潜能,提高管理效能、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员工培训,并实施各种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员工录用、调配、培训教育、考核、职位分类、人力资源规划、定编定员等。

 

二、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之上的,二者具有诸多共同点:第一,二者都是一种管理方式,都是适合于当时时代背景的管理方式,并且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企业发展。第二,二者都是对人事关系的处理。第三,二者都是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管理者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管理理念的差异。传统人事管理将物质资源放在第一位。过于强调物资资源的利用,而将员工视为成本,员工开支计入企业成本,企业运作的目标是降低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最关注的就是以最少的员工做最多的工作,产出最多的效益,因而企业会通过各种方法减少人力投资以降低人工成本。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将人力资源视作可持续开发的资源、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将人力资源放在第一位,任何物质资源的重要性都不及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体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认为通过开发、管理人力资源,可有效提高人的价值,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员潜能的开发,它将人力使用视作一种投资行为,而非简单的人工成本。

 

2.管理内容的差异。人事管理的内容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人员招聘、分配以及日常管理环节的监督、指导,其组织编制相对固定,管理者仅需填补所需人力,即可形成办事组织,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完全得不到发挥。而人力资源管理除了包括人事管理的各项内容外,还包括了协调工作关系、规划工作流程、进行工作设计等内容,同时还注重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还会拓宽工作面、增加工作内容,让部门的管理职能得以发挥。

 

3.管理地位的差异。人事管理是功能性部门,其管理活动处于操作层和执行层,所以对综合素质、管理水平、专业知识、特殊才能的要求不高,更重视的是执行效率。人事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仅扮演着处理事务性工作、执行已制定政策、维持员工关系、薪资管理的角色。人力资源管理则处于企业的运作层和决策层,它是具有决策意义、战略意义的一种管理活动,在承担传统人事管理任务的基础上,还肩负着人力资源规划等重要任务。

 

4.管理模式的差异。传统人事管理是一种被动的、孤立的、静态的管理模式。它将有联系的各方面分割开来单独进行管理,致使管理出现脱节。人事管理简单地将人分配至各部门,各部门对其进行“切块式”管理,一味强调拥有,却不重视使用,致使出现了人才闲置、人才压制的现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对全过程的动态化管理,有机结合人员的录用、培训、使用、考核、调动、奖惩、升级等环节,将其视作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管理。它打破了部门分割的局限性,将所有人员视作整体,统一进行管理。

 

综上所述,尽管人力资源管理源于传统人事管理,但二者在本质上有着显著差异。人事管理是旧体制、旧时代的产物,在新时期下,其弊病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所以必须要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改革,建设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将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要从理论、思想到方法、模式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J].华章,2009(22):4

[2]田玉新.浅议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8):32

第2篇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素质教育的发展与革新,使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新迫在眉睫。高职院校要提升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必须完善考核制度,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认真反思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由于传统人事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助力其转型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认真反思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创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思想,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优化,为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茶文化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

1.1优化思想教育

茶文化包含儒释道三家的精华思想,将其应用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升华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思想,完善其价值观念,提升其品格。茶文化中具备的和合思想与宁静致远思想,可有效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宁静身心。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身具备较强的复杂性,相关管理制度落实前,需要做大量调研工作,也需要与不同层次教职人员沟通与互动。随着高职院校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更高要求,这也使其工作人员工作难度加大,将茶文化中蕴含的宁静致远思想融入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借助传统优秀茶文化融入的契机,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管理人员急功近利思想,有利于拓展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思想教育,更有利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价值,推动高职院校长效发展。此外,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和精神,可以帮助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者融合现代思想和传统思想,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有效。

1.2安抚不安情绪

高职院校在发展和创新过程中不断优化绩效评价体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面对不断改革与创新的晋升机制与评价体系,可能出现不安情绪。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状态以及工作态度会影响工作进展,更会影响相关制度的有效落实。将茶文化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有利于安抚管理人员情绪,确保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谐稳定运转。茶文化中的茶艺和茶礼有助于强化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指导,可保障不同级别工作人员保持平等地位,这既能维护职员间的平等,也能解决职员间存在的矛盾冲突,优化管理策略与管理模式,构建和谐人力资源管理氛围,为高职院校发展创设良好环境。茶文化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历经五千年传承与发展,深入学习其中存在的精髓内容,有利于工作人员提升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也能得心应手地展开工作,提升工作质量。使茶文化中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思想渗透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使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思想特征和特点。

2人事管理转化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性

2.1人事管理弊端

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具备相通点,简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的升华与创新,二者的管理主体相同,管理目标相近,但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人事管理的进一步拓展。深入分析人事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结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性发展。传统人事管理结构不完善,近些年来,我国将高等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高职院校学生数量越来越多,相关管理人员数量也逐渐增多。部分管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虽然高职院校会对员工工作状态进行综合考评,但由于人事管理结构不完善,相关考评指标与考评制度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人才流动性差,不利于培养双师型复合团队。与此同时,深入分析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发现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对教职人员进行有效激励。缺乏健全的晋升机制,使教职人员安于现状,不愿积极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这也导致高职院校在特定时间内无法吸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前来就业,因此人力资源状态堪忧。而通过茶文化将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人事管理更具人文性和人本性特征。因为茶文化注重对“人价值”的探究和思考,关注“人”的发展和成长,利用茶文化可以切实提升人事管理者对人的重视,解决传统人事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2.2人力资源管理价值

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人为本,注重给予员工更多尊重和关注,其价值取向与管理方向更明确。深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发现其有利于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持续性发展。传统人事管理更侧重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开发与开拓员工潜力,更注重强化对员工的关怀,及提升教职人员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可为高职院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不可否认,随着高等教育不断优化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应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但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仍具备有效性及科学性特点。人力资源管理以教职人员为主体,积极吸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参与职业教育,强化对人才的科学培训,致力于推动高职院校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包含人事管理,这也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升级的部分。故此,深入了解与挖掘人力资源管理价值,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拓展,将茶文化融入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利于高职院校管理质量提升,也有助于用人体系优化。究其原因在于茶文化所拥有的注重人、发展人理念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本思想相契合,可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和优势,使人事管理在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彰显出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理念。

3茶文化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升级思路

3.1创新管理理念,升华管理思想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与完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人事管理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因此助力其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型迫在眉睫。创新管理理念,升华管理思想,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需要打破传统人事管理弊端,在其中融入茶文化,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性与科学性,积极开发有价值的管理资源,推动高职院校发展,是完善高等教育的最佳契机。虽然高职教育创新与改革已有多年,但受传统人事管理理念限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始终没有放开手脚。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接受再教育,强化系统性培训,引导其了解人性化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为教学创造良好氛围。例如,转变传统侧重管理的人力资源工作模式,强化对教师的关怀,了解教师需求,提升职业培训质量与效率,促进教师发展,为教育质量提升奠定基础,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发展需要,开拓新的管理形式,升华人性化管理思想,进一步创新考核与评价体系,优化薪酬体系结构,这是改变传统管理观念与管理模式的基础,也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在这个过程中,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思考茶文化的内涵、挖掘茶文化所拥有的思想品质,并将其融入到管理理念革新及管理思想升华的过程中,通过传统文化的加持和支持,让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更好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思想和观念。

3.2强化师资规划,创新绩效评估

茶文化时代,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拓展人才招聘形式,推行聘用制,打破传统铁饭碗,提升教职人员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不同高职院校发展方针和发展特色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优化是应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按需设岗,强化公开招募,提升招聘质量与效率,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教育事业。理性分析高职院校师资结构,深入剖析师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其他部门进行友好协调与沟通,开发全新招聘系统,确保招聘的公开化与人性化有利于提升招聘质量,加强招聘监督。在这个过程中,高职人资管理者可通过挖掘和应用茶文化中的人本理念和思想,提升对师资规划的“关怀性”,使师资规划在契合学校发展需求的同时,又能满足教师职业发展的诉求。让教师招聘工作更科学、合理有效。例如,成立人才招聘委员会,由其监督招聘工作,提升学校内部工作人员流动性,加强人力资源规划,使人资规划与教师职业发展综合起来。有利于完善高职院校管理结构。高职院校绩效评估体系的转变与优化是为了更好的为教育发展而服务,传统评价管理过于扁平化,应建立全过程考察体系,了解工作人员工作状态、工作能力、综合素质,提升考核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例如,在对教职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时,除了解其教学质量外还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征求学生意见,从多维角度了解教职员状态,以确保及时发现优秀人才,优先提拔优秀人才,避免人才流失。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过程中,应积极调整与优化员工薪资结构,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人文关怀,提升教职人员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以此完善工作结构,提升工作质量。此外,在茶文化的视域下,高职院校需要在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的过程中,注重对教职员工发展需求的关注和重视,通过促进教职员工的发展,使绩效评估更具针对性和成效性。但要想实现该目标,高职院校应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日常的人事管理工作中,注重对教职员工思想的“引导”,使茶文化在绩效评估中,更好地塑造人、发展人。

3.3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用人体系

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儒家哲理、道家理念和释家思想,能够通过思考“人”的发展与成长,探究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因此“人的发展”是茶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在长远、宏观及战略的角度,明确自身价值、解决现实问题,发掘自身所拥有的“潜力”和“作用”。因此,在茶文化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优化管理目标,强化长期规划,以长期规划与短期管理相结合,从多维角度提升管理科学性及有效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展开时,要根据高职院校发展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状态,强化岗位分析,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完善人力资源结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为高职院校提供服务工作,本身具备管理和服务双重责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利用茶文化提升其思想认识,培养其奉献精神,引导其根据高职院校发展需要优化师资队伍,这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不同教师年龄与职称不同,其管理模式也会有所区别,根据教师发展需要构建全新用人体系有利于优化师资。例如,利用评价机制完善契机,构建良好竞争氛围,促进内部工作人员进行良性竞争,确保所有教职人员都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高职院校教师担负教学工作具有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但其实践能力无法得到保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积极与合作企业沟通,推动高素质教师到企业中任职,促进其积累实践经验,为完善教学比例奠定提供助力。究其原因在于茶文化是蕴含丰富传统文化思想和理念的文化形态,注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和思考,通过关注人的需求和发展,可以让人资管理模式以“人才发展”为导向,优化传统的用人体系,使人才获得更好地、更全面地发展。如果忽视对人才发展的“关照”和“重视”,茶文化将难以在高职用人体系和管理模式中发挥出鲜明的促进作用,进而使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结语

茶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融入,使高职院校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不断提升。强化对茶文化的深入剖析,促进传统茶文化创新传承,利用茶文化缓解员工情绪,提升思想教育,有助于员工多元化发展,也能缓解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存在的管理矛盾,构建和谐教育空间。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提升是高职院校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也是国家发展需要。政府与社会应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提升贡献力量,积极营造和谐教育环境,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晓,刘勇峰.“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改革探析[J].公关世界,2021(17):105-106.

[2]方志涛,杨琼,龚健.浅析现代职业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路径[J].山西青年,2021(16):135-136.

[3]吕杰.提升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能力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1(08):5-7+50.

第3篇

关键词: 传统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模式

引言:对人的管理和对事的管理,不仅是现代企业运行的基本程序,也是事业单位处理各项工作的主要方式,因此,人事管理无论在哪种组织中都十分重要。面对新的管理理念和人事的快速变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该如何进行,值得我们思考。

1. 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1 传统人事管理

传统人事管理是指为完成组织任务,对组织中涉及人与事的关系进行专门化管理,使人与事达到良好的匹配。传统人事管理的管理方法是“控制劳动的人”,管理目的是“为组织事务进行服务”,这样的管理多忽视人力在组织运行中的重要性,将组织发展的可能性集中在少数“领导”手里,而对基层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并未在意,简言之,就是认为“事”重于“人”。

1.2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来源于管理学、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发展,是基于组织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的科学的、全面的管理,即包括对人的管理,也包括对事的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管理过程中员工主观能动性发挥、员工关系、组织对成员的激励与控制对组织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对“人”的充分尊重上进行的对“人”和“事”的协调。

1.3 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组织的发展,这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正是以摒弃传统人事管理不重视人的弊端而发展起来的;而在实际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站在更宏观、更人本的角度来进行组织事务和人员问题处理的,因此,现代人力资源更适合组织发展的需要。

2.事业单位由传统人事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

2.1 改变管理理念

传统的人事管理重视“事”而忽视“人”,割裂了组织成员对组织发展的能动性,而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成员看成组织发展所必须的资源之一,因此有“人力资源”一说。为了对“人力”这种资源加以利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在工作中对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加以重视,在处理事务时多从员工角度思考,多分析事务与员工能力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对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调用,以“管理人”的方法达成“管理事”的目的,将管理观念从“控制人、成就事”转变成“成就人、完成事”,只有这样,才能在管理工作过程中逐渐树立起“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将“员工”这种最宝贵的组织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以促进组织的发展。

2.2 建立激励机制

现代职业发展形势越来越趋向利益化,事业单位要想在现代职业趋势中获得高级人才,完善自身的事务行为能力,就需要完善人才配置机制,即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吸引高级人才,通过激励机制的使用促进组织内部员工行为的积极性。例如,建立绩效工资制度,将员工薪酬分配设计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根据员工的岗位特殊性制定任务说明书,然后根据任务说明书制定绩效考核的标准,通过阶段性的工作总结和全面的考评制度确定员工工作绩效然后发放工资;又如,将组织管理权力赋予给每个员工,使员工重视到自身对组织发展的责任,以此作为对员工的精神激励,使员工在工作中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2.3 重视组织文化建立

人力资源管理认为组织成员的发展对组织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也更加重视组织中的成员与组织的协同发展,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既是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建设是将组织发展理念与员工个人发展理念相结合而形成的组织成员都接受且秉持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在事业单位中,人事管理应更重视组织文化的建立,使员工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所期待,对单位的发展有所期待,在工作过程中收获除了劳动报酬之外的心理价值,如职业满足感、职业成就感等。通过组织文化建立,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将大大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也会明显上升,员工对单位

作的热情和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将更加紧密。

3.由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对事业单位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因为有竞争和激励机制作为员工劳动管理的基本方式,因此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另外,多重绩效考评和绩效工资能够保证事业单位的劳动分配更公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社会主义分配理念,在事业单位将得到更明确的展现;除此之外,传统人事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对事业单位的思想建设还有帮助,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更重视组织中个人的发展与组织发展之间的练习,充分给予组织成员关怀和重视,这对组织思想宣传的效用发挥起到促进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管理目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上的区别,但二者对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效果都是一样的。笔者认为,要使事业单位实现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要做到基础的三点,首先,管理者应重视管理理念的转化;其次,应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效用;最后应着力于组织文化建设,使人力资源管理展示其工作的宏观性。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铁路企业人事管理现状

1.由于铁路企业担负为国家解决一定的就业、为主管部门安排富余人员、安排本单位职工子女、安置军人复员转业的任务,不管专业是否对口,人员是否盈余,都得接受,使铁路企业辅业职工大量冗余,难以做到人事相宜。再加上铁路企业在人才使用上没有引入真正的竞争、淘汰和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使得铁路企业职工缺少流动。职工进入企业,只要不违反纪律、法规,都会按时享受相应待遇,一直工作下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职工没有危机感,进取心也不会强,掌握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动力也就不足。

2.铁路企业中更重视的是一线的车、机、工、电、辆等生产部门,而普遍认为人事管理部门处于企业内部,仅是事务性的部门,而非本单位经营业绩直接贡献的生产、效益部门,因而对人事管理的工作缺乏系统认识与足够的重视,对其在企业当中的作用缺少应有的认同。

3.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铁路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往往不是专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科目,想发挥出它的作用,需要一整套的知识体系。而铁路企业对人事管理部门人员的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定期的培训计划与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系统的接轨,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整体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落伍,使其应发挥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4.铁路企业人才观念和人力管理观念落后,高级人才流失严重。由于铁路企业的发展长期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还处在以物为中心的发展阶段,领导层没有意识到、体会到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所在,人事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受到极大的压抑。尤其是对一些高级人才,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跨国公司优厚的待遇和企业环境吸引了很多高级知识分子,造成铁路企业的人才流失。

二、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与区别

1.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事管理是运用科学管理的原理和制度,对有关人事方面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信息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它通过科学的方法、正确的用人原则和合理的管理制度,调整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谋求对工作人员的体力、心力和智力作最适当的利用与最大的发挥,并保护其合法的利益。铁路企业中人事管理主要是事务性的工作,包括人事档案的管理、工资调整、职务晋升、岗位调整等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在其管理过程中加入了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组织学、行为科学等理论基础,通过挖掘职工潜力、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概括地说,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职工发展的最大化。

2.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第一,管理的视角不同。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认为人是一种成本,而且视人力为四大资源中的第一资源,通过科学管理可以升值和增值。第二,管理的类型不同。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则为“主动开发型管理”。第三,管理的重点不同。人事管理只强调与事的配合,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着重事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调,特别是劳资关系和专业技术人员间的协调。第四,管理的层次不同。人事管理一般都处于执行层,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一般都是进入决策层,人事活动的功能多元化。第五,管理的焦点不同。人事管理的焦点是以事为中心,在管理系统中被迫落为从属的地位。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焦点则是以人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第六,管理的广度不同。人事管理只注重管好自有人员,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管好自有人员,而且还必须要对组织现今和未来各种人力资源的要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第七,管理的深度不同。人事管理只注重用好职工的显能,发挥人的固有能力,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注重开发职工的潜能,以不断激发其工作动机。第八,管理的形态不同。人事管理一般都采用高度专业化的个体静态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整体动态管理,给职工创造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和环境。第九,管理的方式不同。人事管理的方法机械单一,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则灵活多样,广泛引进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理论,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有机结合的典范。第十,管理部门的性质不同。人事管理部门属于非生产、非效益部门,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逐渐成为生产和效益部门。

三、铁路企业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关键因素

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并不是简单的名词置换,它意味着从思想、理论到方法运用的根本改变。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抓住工作转变的切入点。首先要把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可创造的资源。所有提高生产率和要素产出率的途径,都需要人力资源加以开发、传播和利用。那如何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呢?首先是从“事本”管理观念向“人本”管理观念的转变。目前铁路企业中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在管理过程中强调事而忽视人,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则相当薄弱。随着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强调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铁路企业的管理者要顺应时展的趋势,转变观念,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要认识到“人是组织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在工作中注意了解和满足职工的各种合理需求,激发职工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职工潜能,将职工自我发展与组织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人事管理在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上都比较单一,而单一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观念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需要。因此,铁路企业的管理者在实践中要树立系统观念,将组织中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加以规划,以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尽其才的目的。

2.提高认识,构建合理有效的落脚点。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无论任何国家或任何企业要发展,就要确定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企业也应该树立现代的人力资源观,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考虑和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现代的人力资源观认为对人力的投入不是一项花费,而是一项投资,而且这种投资是有收益的,并能不断产生出更多的回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战略的一部分,这要求组织围绕战略目标,系统地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高层次决策者在制定战略时,应同步思考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配置。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战略竞争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铁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战略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与此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铁路企业管理体系中也成为一个事关全局的关键部门。

第5篇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成功与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已被视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被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所证实的理论和经验,却至今未引起中国企业的重视。据此本文提出:中国企业亟待在思想上要认识到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概念不同,管理的观念不同,管理的方法不同;在管理理念上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汲取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经验,努力提高和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意识和能力;在管理机制上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措施,以此实现中国企业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之跨越。

关键词:人事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21世纪以后,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全球化和全球竞争水平的提高,使组织不得不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确保其生存和发展。而作为组织重要资源的人力资源也引起了组织越来越高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被当作组织成功与发展的关键,并已成为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而这些已被西方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所证实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至今未引起中国各级组织足够重视,尤其是国有组织,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缺乏了解,观念滞后,致使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至今还滞留在人事管理的层面上。为此,企业急需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跨越。

企业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跨越,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跨越,其次是管理理念上的跨越,其三是管理机制上的跨越。

思想认识上的跨越

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人事管理的发展而来的,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人事管理和人事管理的代名词,二者有如下区别:

(一)管理概念不同

人事管理是对人事关系的管理,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和相关的事为对象,在一定的管理思想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某种状态,并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的总和。它的主要任务是,依照法律、法规、法令,对员工的录用、培训、调配、考核、奖惩、任免、福利、退休、退职等多项工作进行管理,来谋求人与人、人与事的恰当配合,彼此协调,以此达到因事求才,因才使用,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并通过适时地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组织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以充分发挥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它的主要任务是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合理利用,科学管理。从开发角度讲,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培训、招聘和选择以及保护等环节,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力,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保护人力资源的再生能力,它不仅是对人力资源智力的开发,也包括对人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是对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对人潜能的有效挖掘。从利用角度讲,是通过人力资源的计划、激励、绩效评估、沟通与核算等环节,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使用,并从中形成健康向上的竞争氛围与企业文化,也就是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从管理的角度讲,是对人力资源外部、内部环境的预测、分析与规划,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组织与培训,以达到吸引员工,留住员工,激励员工,再培训员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作质量,获取竞争优势,维持组织生存,提高组织竞争力,促使组织发展。

(二)管理理念不同

人事管理视人为成本,把对人的投资都计入成本。为此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想方设法地减少对人的投资来降低成本;视人事管理部门就是招募新人,填空补缺,给人找适当的事,给事找适当的人;把对人的调进调出视为是人事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一系列的管理就是按照上级命令和法规执行和督促;并且以事为中心,忽视人的需要,否定人的个性和需求,没有认识到人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视人为资源,认为“人力不仅是自然性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性资源”,“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要高于一切其他动态的投资收益率”。视人力资源部是战略性的决策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求才、用才、激才和留才;并且“以人为中心”。冲出了人事管理的束缚,把人视作是“有内在建设潜力”的因素,而不是技术的因素;把人视作有个性,有多方面需求的“社会人”,而不是唯一经济需求的“经济人”。把人视作是组织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殊资源,而不是被管理和利用的工具;是要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条件,使其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不再允许人才浪费和滥用权力破坏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需要爱护和珍惜的人力资源。

(三)管理的观念不同

人事管理从纵向看,人事管理往往是把相互联系的几个阶段,即录用、培训、考核、调动、退休、退职等人为地分割开来孤立的进行管理,使录用与使用相脱节,使用与培训相脱节,培训与晋升、奖励相脱节。从横向看,又把相互关系的人划归到各单位、各部门,进行分口切块管理,搞所谓的“部门所有”,视人才为部门、单位财产,只重拥有,而忽视使用。整个管理都是“被动反应型”的“管家”操作式的管理,主要是按照上级决定执行,多为事中和事后的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是把一系列的工作有机的联系起来,进行全过程的统一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的战略性跨越各部门的局限,把组织内部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管理。

(四)管理方法不同

人事管理是一种静态的管理,如把一个人安排到一个单位或岗位,只要本人不提出调动或组织提升,一干就是几十年或一辈子。而人力资源是动态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就业、失业、再就业,人才的选聘、淘汰、再选聘都是不间断和很正常的事。除此之外,从组织的角度来看,人事管理是管理人的活动,而人力资源的管理则更多的是参与组织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的活动。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人事管理是注重开发人的产品和服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更为关注人力资源对组织及经营者的影响。人事管理是以个体为中心,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团队为中心。

管理理念上的跨越

随着新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不断提高;生产知识的能力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制瓶颈;知识也将成为人类实现一切预期目标的前提和经济社会生活的中心;知识资本也成为组织创造收益的实际推动力;智力成份取代市场份额已成为衡量组织成功与发展的重要标准。国际比较研究已经证明:组织能否成功,靠的是组织员工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含量,靠的是组织掌握知识的能力,靠的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的理念。

由于对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本的特性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和作用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所以对人力资源管理及开发一直采用的是粗放、放任自流的方式,至今还停留在人事管理的层面上。

由于对教育和知识更新不够重视,忽视人力资源的资本,甚至根本上就不承认人才是组织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是最稀缺的要素,所以,在组织的管理中对人这一特殊资产的保值增值很淡薄。

由于只知道固定资产的折旧,设备需要更新改造而忽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所以,至今都未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投资、保障体系与体制。有些组织虽然在结构上设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在组织经营者和管理从业人士的观念上并没有从人事管理转到人力资源管理上来。只注重人才的可用性,忽视人才的发展性。

由于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是组织发展的推动力的高度去认识,所以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与组织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机制。

为此,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重要性的认识,深入研究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特性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对组织的影响和作用,在经营者的思想里树立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尽快把人事管理职能转变到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并努力提高、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能力,为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跨越创造条件和夯实基础。

管理机制上的跨越

中国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是:由于人才市场发育落后,致使劳动力的流动大大滞后于物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由于人才合理配置所需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组织机制尚未建立,致使人力资源还处于粗放的配置状态;由于价值规律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流动中发挥的作用很小,政府的计划机制和行政性的作用还很大,致使人才积压、人才短缺的双重矛盾难于有效化解;由于政府对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功能与管理功能建设不能同步,致使人力资源流动不能准确定位,人力资源流动与就业需求关系紊乱,使人才价值不能得到公平实现;由于人事管理人才的非流动性和人才的非价值性两大弊端存在,致使人才进入和退出市场的障碍重重。内部环境是:用人机制不活,激励手段无力,致使组织内部人才留不住,庸才流不出;由于怕人才留不住,所以也不敢大胆的投资,致使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不足,结构不合理,既人满为患,而又缺乏人才,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和研究、开发创新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所以必须在管理机制上实现以下跨越:

(一)在用人机制方面

要尽快构建完整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人才市场的发育。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完善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使人才市场成为人才集散中心、培育中心和信息中心。打破人才地域、部门、身份界限,切实落实个人择业权和组织用人权,变人才与组织的依附关系为合同契约关系。

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并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多类型的人力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体系。改变目前人才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范围狭小、功能单一、社会化程度低现状。

努力提高专业人才在组织中的地位,树立人才是组织资本的观念,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可能地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组织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并且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在激励机制方面

在报酬激励方面,除了工资、福利、津贴、奖励外,还可考虑对人才采取股权共享计划,例如将组织赢利的部分可以人才股的名义划归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样,组织既可保持成本的不变,又可激励人才,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用付出现金的情况下,又可获得部分股权,成为组织的“主人”,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事业激励方面,要认识到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往往有很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动机,希望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建树,因此,在事业激励方面,除了职称评定、重点岗位聘用、利益分配倾斜外,还要建立创新机制,为专业技术人才的事业发展提供平台和条件,为组织发展不断培养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

在感情激励方面,要尊重、理解、支持、信任、宽容、关心、体贴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并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在财务上做出预算,公布于众,同时加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力度,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总的来说,在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在管理思想上,按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长补短,殊途同归”原则,总结提炼出符合我国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等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理论;在管理组织上,要在吸取国际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能够适应知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管理方法上,应深入研究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中各种先进方法,总结我国人事管理的经验教训,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建立适合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在管理手段上,应重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以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西萍.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周占文.人力资源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第6篇

【摘要】医院是为各科疾病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与医院的发展、患者的治疗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然而,部分医院的人事管理模式相对落后,无法推动医院人力资源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人力资源开发在医院人事管理中的应用措施,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医院;人事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与人事管理是一个有机成体,两者相辅相成,在医院的运转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医疗卫生事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人力资源与管理现已成为各医院之间的主要竞争方式[1]。因此,医院人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只有对人事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借助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化、系统化的特点推动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持续不断推动医院的发展。

1树立创新管理意识

若想提高医院人事管理的效率与质量,首先需要人事管理部门树立创新意识,在医院的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上做出积极贡献,依据医院的发展情况对管理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医院人事管理部门在不泄露档案、信息的前提下,应对医院内部人员的档案进行综合管理与统计,应用量化分析的手段筛选出符合人力资源开发的内部资料,以辅助人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档案统计与管理过程中,应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收集医院内部人员培养规划等相关信息,将人事管理工作的性质转变为主动提供人才信息,以便医院领导与人事管理部门结合信息有条不紊的开展相应工作,推动医院的发展。

2改进人事管理方式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医院通常由人事部开展档案收集、管理等工作,而医院综合档案部门则承担管理医院各部门档案的职能。然而,目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仍然无法整合档案管理机构,医院人事管理部门仅能够将人事档案管理体系作为依据,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职能上做出相应的整合[2]。这就要求医院综合档案部门主动负责开展人力资源信息开发工作,全面收集医院医务人员的档案信息,例如文书档案、个人考绩与政治思想等,严格遵循整序开发的原则进行汇编,为医院选拔人才、评职称等方面上提供参考信息。

3加强信息化建设

以人力资源为基础建设符合医院发展的人事管理系统,同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汇集并加工人力资源信息,这种方式仅需要收集一次信息,便可实现多方共享的过程,有利于促进人事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对电子档案、文件进行统筹规划。在医院信息化工作日益发展的背景下,目前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可与多种信息进行衔接,例如财务、医教与科研等,以保证医院档案部门工作人员收集、整合并控制人力资源信息的电子档案与文件。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合医院人事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需同时对电子档案、文件做出规划与管理,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医院人力资源信息集中管理难度大的问题,扩大人力资源信息共享范围[3]。其次,建立人事信息资源数据库。以医院人事档案信息作为依据,结合多种因素建立出完善的资源数据库,将纸质人事档案信息记录在资源数据库内,使用相应的管理软件对信息进行更新与管理,这种方式不仅可避免纸质方案丢失、破损,而且能够提高档案信息的管理效率,实现安全管理的过程。

4提高信息编研能力

与一般材料有所不同,人事档案信息需在规定的范围中使用,这就要求人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编研能力,确保今后在工作中正确且合规的利用人事档案信息。首先,人事管理部门应注重学习获取信息的技巧,同时提高自身获取档案信息的能力,在各类专业文件材料中熟练获取本单位所有医务人员的各项信息,例如职业道德、政治思想与业绩水平等,获取后进行分类汇总,为信息的加工打下良好基础。其次,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具有信息量丰富的资料,以往的档案原因已无法满足医院人力资源目前的需求。最后,文字表达能力与互动能力均是医院人事管理部门人员不可或缺的档案编研能力。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积攒管理经验,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在工作中做到与各医务人员有效沟通,以促进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工作业绩的的整体提升。医院人事管理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关键,但分析目前大部分医院的人事管理可见,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缺乏创新意识、人事管理方式落后等,直接阻碍了医院的发展。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背景下,需要医院人事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更新管理观念,通过改进人事管理方式的方式整合人事信息资源,促进人事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以实现医院稳定发展的目标。

第7篇

1.传统人事管理的概念

传统人事管理指的是企业对人和事物的管理,一般是由企业的人事部门来作为组织和企业内的职能部门从而管理日常的事务性的工作,是在一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基础上,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和相关的事物为对象,协调、监督、控制人与人或者人与事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一定的目标。广义来讲,人事部门是一切包括单位、部门、团体等组织机构在内的、对组织内人群的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中,人作为一种成本和工具,注重的是其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传统的人事管理所强调的是单方面的静态制度控制和管理,人在这种模式中处于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固定和封闭的状态,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对人进行控制,这使得员工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安排的工作,没有选择的余地,限制了人员的流动性。另外,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是照章办事、照计划行事,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对于数量的重视导致了对质量的忽视,无法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现代企业的管理需要。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各个组织机构通过运用现代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对有思想和劳动能力的人们进行开发、吸纳和运用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人作为主要的资源,注重的是对其的产出与开发,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出发点也是人,管理的归宿点是最终实现人与事的优化配置,从而让企业或者组织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放眼于现代管理的角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表现为不断探求人和岗位的相互匹配,将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较为现代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人不再是被动接受管理的对象,也不再是企业谋取利益的工具,而是作为了具有能动和潜质的资源,更加注重人的能力开发和利用。

二、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异同比较

1.相同之处

首先,两者具有相同的管理对象,两种模式所管理的对象都是企业或组织中的人,也都是在调节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两者具有相同的管理任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传统的人事管理为基础并从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两者都具有招聘录用、考核、奖惩、考勤、福利、档案管理、培训等基础工作,所以二者的基本管理任务是具有相同性的。最后,两者也具有相同的管理目的和职能,都是以组织和企业的发展为目的,都在充分利用“人”这一能动性资源来实现人力、财力和物质的最佳配合,从而提高效率。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而且也为组织和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虽然两者在管理的理念和方式上存在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和职能都是具有一致性的。

2.不同之处

首先,管理理念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将人作为成本和工具,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作为重要的发展资源,注重的是人力资源的产出和开发,而开发这一内容则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中所不具备的,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所特有的内容。其次,管理模式不同。传统的认识管理是以“事”作为管理的中心,没有考虑到人与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则是将人作为资源的一种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动态、心理和意识的调节,是主动的开发模式,管理归结于人与事的系统优化,将人力资源开发贯穿了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再者,管理的地位也不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整个企业和组织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经营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效益不可或缺的部门。这种重要性让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的地位大大提高,国家出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国家职业标准也使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具专业性和高水平。相比而言,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只是处在执行层,在整个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具有过重的比例,只是单纯地处理事务性的工作,因此两者在地位上也存在着差异。

三、小结

第8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建立新型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以及传统人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人事工作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实现途径,以期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也迅速扩大,从规模上看与普通高校有并驾齐驱之势。在这种发展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将面临着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强化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使整个学校组织的目标、任务和人员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有序、高效运行的整体,是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明显不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已变得必要。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区别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各种手段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最佳状态,藉此最大限度地释放人体内潜在的生产能力,从而产生最大化效益。与传统人事管理相比有着几个本质的区别:

(一)在管理内容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主要是对员工进行“进、管、出”的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力求使每个人都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133229.CoM

(二)在管理方法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静态管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对员工不仅安排工作,还要根据组织目标和个人状况,为其作好职业生涯设计,不断培训,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三)在管理手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现代人力资源采取人性化管理,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发挥特长,体现价值。

(四)在管理策略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人事工作,发挥战术性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根据组织的长远目标,制定人力资源的开发措施。

(五)在管理技术上,传统的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机械呆板;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完善考核系统、测评系统等科学手段。

(六)在管理体制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属被动反应型,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很难保证及时、准确,并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主动开发型,根据组织的现状、未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工作.如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决定薪资报酬等,工作富有主动性、创造性(27。

(七)在管理地位上,传统的人事部门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操作部门,很少参与决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人决策层,直接参与计划与决策,是具有战略和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它把人力资源管理与单位的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单位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上可知,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不单是称谓上的不同,它们代表了在对人的管理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从人事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是历史的必然。

二高职院校传统人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人事管理职责范围较小,主要包括程序化的文件处理以及人员招聘、培训、工资发放、职称晋升、考核、人事档案保管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建立和事务性管理。这种人事管理具有机械被动性、计划指令性和常规事务性等特点。其不利因素体现为:

(一)人事管理的观念落后。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是一种“以事为本”的人事行政管理,从人事管理的行为过程来看,传统的管理过程较偏重于强调事而忽视人。

(二)编制不当,人浮于事,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

(三)缺乏岗位竞争、择优选聘的用人机制。

(四)未形成良好的考核评价体系。目前的考核评价还存在以下问题:考核内容较含糊,笼统,没有针对性;考核时吃“大锅饭”,不能正确考评出绩效高低且存在着轮流坐庄,主管考核存在“晕轮”效应或碍于人情,应付了事,考核变成了填表签字的工作,过于关注短期结果,而忽视了长期或者过程绩效。

(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欠缺。一些管理人员只注重应付日常的人事工作,忽视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政策理论的学习、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工作中出现开拓性和创新性不足的现象。

正是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存在着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诸多不合理现象,严重制约着教职工素质的提高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因此,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成为必然。

三高职院校人事工作转变的实现途径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提高观念创新能力,实现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观念上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核心的观念、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观念、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人才资源管理法制化的观念和人才竞争国际化观念。充分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尊重个人优势的发挥,认同个性化的追求,谋求组织与个人价值最大的交集。

《二)促进高职院校机构编制改革,规范高职院校内部组织结构

推动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宗旨是用有效的编制手段建设一支精干的教职工队伍。第一,各高职院校要根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不同职能,在稳定规模、提高水平、保证质量、兼顾一般的原则下,建立符合教学、管理及科研实际要求的组织形式,合理调配各类人员比例。第二,要抓住有利时机,创造条件,稳步推进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第三,就编制改革的目的而言,不能只是单纯地精简人员,而应是对高职院校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教职工队伍的优化和办学效益的提高,逐渐改革单一的编制管理模式,建立事业编制与企业编制、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教学编制与科研编制等多种编制相结合的编制管理体制,有效控制事业编制和固定编制,逐步增加流动编制和企业编制[[3]。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比较合理的教职工队伍结构和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这是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

(三)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办学规律,动态、有序、科学的用人制度

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推行聘任制,其基本原则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对校内不同类型人员,应实行不同的聘任办法,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应继续在职改实践中改革完善,有条件的学校可自主进行职务砰聘,应大力提倡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实行职员制度,进行考核聘任;校办企业和后勤服务人员要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等企业用工形式;实验室和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要实行技师和高级技师聘任制。聘任制要实行有领导的双向选择,聘任单位与受聘人员均享有同等的权利,并有共同遵守聘约的义务。总之,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用制,打破“一聘定终身,按职聘任”的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转换运行机制,促使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岗位管理作为现代行政管理是科学的管理模式之一,是高职院校人事管理要努力实现的方向。这是高职院校科学用人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

(四)创新机制,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考评机制,确保人力资源高效运作

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核心内容,绩效考评应是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传递系统,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把学校的发展战略思想、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层层传递给全体教职工,使为实现学校战略目标而努力成为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高职院校要在作分析和职位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完成教学所应具备的条件,作为工作绩效考核的依据[’]。建立科学严密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制定严格细致的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考核结果做到客观、公正,使人力资源的价值得到正确的评价和体现。

第9篇

(一) 传统人事管理

1.概念

传统人事管理是指运用某种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人事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2.特点

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1)以事为重心,为人找位,为事配人。(2)强调单方面静态的制度控制和管理。(3)传统人事管理是战术性管理,着眼于当前,就事论事。(4)传统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按计划办事,无科学性、创新性,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1.概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把人、人力看做是最重要的资源,十分重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和潜力的挖掘。所谓人力资源管理, 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 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 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

2.特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突出管理诸要素之间互动以及管理活动与内外环境间的互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重心,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开发,既重视以事择人,也重视为人设事。(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性与感情化的管理并重,较多地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价值,以人为本。(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是市场运行的主体,行为受市场机制左右,遵循市场通行规则和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特有的规律。(4)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决策层,直接参与计划和决策,是企业最主要的高层决策部门之一,把人的开发、利用、潜能开发作为重要内容。

二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人事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一) 相同之处

严格来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在新形势下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发展和完善,因此,两者有一些共同之处。

(1)管理目的有相同性

两者都以完善单位管理和保证单位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力求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人” 这一能动资源,实现人、财、物的最佳配合,提高效率,使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单位、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

(2) 管理对象有相同性

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对象都是人,都是处理单位中“人与人”及“人与事”的关系,以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企业所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3)管理任务有相同性

人员的招聘录用、培训考勤、职务升降、考核奖惩、绩效管理、工资福利、档案管理、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等等,既是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二) 区别

虽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渊源上有一定的联系,但毕竟两者的发展环境不同,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同。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管理观念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将员工视为成本负担,因此会尽量降低人力资本,减少人力的投资,以此来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达到公司利润的增加。

(2)管理模式不同

传统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 的操作式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管理。

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对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智慧潜力的开发和发挥,要求企业必须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下,主动发现问题所在,懂得利用信息技术去寻找对策,提出创新的构思。

(3)绩效考核的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并不能真正的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而且还会淡化绩效考核,就算进行绩效考核,方法也是单一,考核结果也模糊不清,并不能达到考核的效果,不易区分员工之间的优劣好坏,只是形式化的,使得考核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吧绩效考核看做是工作的一个重点,绩效考核也成为现代公司考量员工的一个重要措施,绩效考核是现在员工任用、员工调配和升降的依据,检测员工招聘和培训的效果,还是确定薪酬的依据,还可以达到激励员工、收集信息的作用。

(4)管理地位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功能性部门,管理活动处于操作层,往往无需特殊专长、不需要有专业知识、不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着重展现各种功能及执行效率、执行已制定的政策、活动、薪资管理及维持员工关系和谐的管理角色。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入决策层、运作层,是具有战略和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除承担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业务外,还扮演各部门的战略角色,主要承担策略及执行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规划等任务。

(5)管理中的创新度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有的直接组织员工开展科研,有的制订科研奖励条例鼓励创新,这些虽然也属于创新管理,但是不够系统全面,没有根据员工的特长去组织个人的创新活动,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创新管理,根据员工特长去规划、组织知识资源开发、重组及学术研究等,并注意事后效果的调查,及时发现与处理有关问题,不断改进完善创新体制,保证创新活动有序、快速、高效地开展下去。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构建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构建也是如此,但大概来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层须要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树立人力“资本” 观念,重视人员潜力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公司的效率。

第二,要制定适合员工与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对此计划进行监督、调整与评价,确保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三,要制定合适的人员培训和人才利用相结合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招聘、测评、甄选机制注重教育与培训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第四,建立科学评价和分配制度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便掌握员工的业绩与公司任务的完成状况,并鼓励员工的工作。

第五,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合法劳动机制,健全劳动合同制度等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第10篇

【关键词】人事 人力资源 战略 管理 变革

前言

管理方法在变革进程中一直在努力自我提升与开发。时代在进步,相应的管理方法也一定要演化升级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对不同的管理方法的演变进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时代的发展意义。

一、人事管理的概念与缺陷

人事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有关人事方面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信息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①组织。②计划。③人员的配备和使用。④培训。⑤工资福利。⑥思想政治工作。⑦人事管理研究。

人事管理因局限于主流管理模式而缺乏战略层面的思考。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带有全局性,所以这种模式与直线管理之间存在潜在冲突。此问题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多种力量的联合导致了工会和福利运动的产生。两种额外因素导致缺陷的产生:没有理论基础;过多参与战略层。近来人事管理方面的许多责任移向直线管理,全球化和激烈的竞争使人们重视如何去组织和管理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及发展前景

1.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七十年代人力资源管理代替人事管理。它将人力资源计划与组织战略结合在一起,运用泰勒的管理模式,以控制力强,有效性高,低成本,有效遏制冲突为特点,形成与过去模式的根本差异。人事管理与直线角色有清晰的联系,人力资源师与直线管理者之间是创造额外价值的伙伴关系,共同为组织目标而奋斗。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行为的合成,包括发展,劳动力关系,及个人远景规划。这一理念注重将人力资源作为竞争优势并认为人力资源成长具有战略重要性。

2.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前景

(1)人才的发展。未来的人才尤其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学到的不能只是专业,还要有学习能力和方法。

(2)学习是终身任务成为共识。毕业生在大学所学的东西并非仅仅就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专业附近或其他方面的知识。

(3)组织在未来更多注重创新,而不是重复技能。来自不同专业的人员特别是大学生,研究生具有不同的知识,各行各业的知识推进着创新。

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倾向于招聘有创新力的员工。人的经验和专业要求已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还是创新意识与渊博知识。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要从招聘能力如何的人向如何在招聘之后进行激励开发员工方向转变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介绍

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简称SHRM)是指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实现目标的行为。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提出一个相关模型,从而更清晰地描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与公司目标、战略、外部环境的关系。它可以划分成四个层次,首先是一个自行车的整体形状,企业目标是轴心,外轮胎如同开放的企业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影响了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环境。其次是公司战略层面,企业目标就在这个层面被决定,同时被决定的还有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方式的层次。再一个层次是影响公司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部分,支持战略的实施,如人、文化、结构和领导。最后一个层次就是具体的人力资源战略,或者说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区域,这个层面体现的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系统,支持公司战略同时也要互相合作,任何一根辐条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车的前进,使企业目标难以实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这样四个层面间发挥作用,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目标。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特征

(1)人力的战略性。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中具有相对特别技能并处于企业经营重要岗位或对企业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是战略人力资源,这些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专用的和不可替代的。

(2)管理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配合,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每一个要素之间要相互配合。

(3)管理的目标引向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建构中将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于经营系统,使得组织绩效最大化。

四、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人事管理认为人是一种工具性资源,服务于其他资源。是单向执行联系,被动适应变革,以参谋为职能,部门绩效为导向,处理行政事务性工作的一种被动的短期管理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组织的一种重要资源。是双向联系,能主动调整变革,以辅助决策为目标的直线职能,以部门与组织绩效为导向,对行政性事务执行战略的一种灵活的中短期管理方式。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是战略资产。是一体化联系,能领导变革,制定决策的直线职能,以个人,部门和组织绩效一体化为导向,对行政性事务制定战略的一种主动的兼顾短中长期的管理方式。三者还有在关键投资,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区别。

相对于传统解决事务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的一种进化了的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的一些战略性职能如保证组织绩效、提升组织竞争力方面,促进了更本质上认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从而产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以解决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界定了战略和战略人力资源。

五、研究的方法

战略界定的多样性导致理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如今三种研究方法系统大体形成: (1)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所作的贡献或对企业财务行为所造成的影响这方面的关注加大。(2)关注竞争性的环境中企业所采取的战略以及这些战略如何被运用。(3)考察企业战略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和实践之间的配合如何,该研究方法假定内外的配合都对企业绩效有很深的影响。

局限性:由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还未成熟,上述这些方法没能合理且科学地解释很多问题。如最合适的是那种人力资源管理?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到底存不存在?等等。多数学者认为想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作用必须进一步研究。。

六、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地从事务性走向战略性。更多的企业或组织正越来越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指导原则。在历史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有两次有意义的转变:第一次转变是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第二次转变是从人力资源管理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管理活动需要通过专门人事管理部门和人员以正确的程序进行。作为辅或参谋性的职能,人事管理活动只能在行政方面进行,几乎不能参与组织高层战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员工看做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头号资源,从资源的角度来理解组织中的“人事管理”并且扩展管理范围,参与组织决策,注重开发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以及对组织和经理人员的影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它将人与组织系统地结合在一起,使各要素尤其是人之间相适应以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Alper,S.W.and Russell,E.M.(1984) 'What Policies and Practices Characterisethe Most Effective 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s?', Personnel Administrator,29(11): 120-5.

[2]Taylor,B.and Sparkes,J.R. (1982) Corporate Strategy and Planning. London:Heinemann.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人事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同与异

一、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概念评析

(一)传统的人事管理

传统人事管理是指运用某种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人事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其主要是人事档案管理,例如记录员工的进出、工资、晋升、职务升降、岗位变动以及奖惩等情况,是对人事制度的贯彻与实施,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事为重心,为人找位,为事配人;强调单方面静态的制度控制和管理;战术性管理,着眼于当前,就事论事;照章办事,按计划办事,无科学性、创新性,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等。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把人、人力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十分重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和潜力的挖掘。所谓人力资源管理, 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 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 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重心,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开发,强调动态管理和人员的整体开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性与感情化的管理并重,较多地体现个人价值;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是市场运行的主体,行为受市场机制左右,遵循市场通行规则和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特有的规律,根据组织现状和目标,有计划地展开工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决策层,直接参与计划和决策,是企业最主要的高层决策部门之一,把人的开发、利用、潜能开发作为重要内容。

二、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同”与“异”比较分析

(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同点

(1)管理任务相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中发展起来的, 是以传统人事管理为基础, 在其基础上再发展、扩大、递进与延伸, 所以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任务:招聘录用、考核与奖惩、职务升降、考勤、工资福利、档案管理、培训等工作也都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故二者的基本管理任务是相同的。

(2)管理目的与职能相同。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职能都是以组织的发展为目的, 充分利用“人”这一能动资源实现人、财、物的最佳配合, 提高效率,不仅使员工实现自我的价值, 而且不断为组织及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即使二者在管理理论与管理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二者为完善组织的管理与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目的是一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3)管理对象相同。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对象都是“人”,也都调节“人与人”及“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在实施管理中, 首先都会对组织的人进行合理配置, 看其能力与潜能是否适应岗位的要求, 使人与岗位达到最佳效果;其次就是不断解决、协调“人与人”及“人与事”之间所发生的各种矛盾, 以保证组织的各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使组织得以较快的发展和壮大。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之处

(1)管理地位的不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组织中处于主导地位, 成为经营和生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经济效益不可缺少的部门之一, 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部门。这种重要性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大大提高, 同时也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国家职业标准,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出了具体的岗位要求,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能更好地为织织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相比而言, 传统人事管理部门在组织处于执行层,在整个经济管理活动中,被认为无需特殊专长, 不需要有专业知识与良好管理水平的,只着重展现各种功能及执行的效率,单纯处理文书、事务性工作的人事行政、执行已制定的政策、活动、薪资管理及维持员工关系和谐的管理角色,是一个需要经济投入的部门,是一个增加管理成本的部门,是一个次要的部门。

(2)管理理念的不同。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在对人的认识上具有不同性, 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 将人当作一种“工具”, 认为其只会折旧与贬值;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认为人是一种成本, 而且视人力为四大资源中的第一资源, 通过科学管理可以升值和增值。对这种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其产出与开发,(产出)是传统人事管理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而后者(开发)是传统人事管理所不具备职能, 是现代人资源管理所独有的内容, 它将人看成是有价值并且还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源。

(3)管理模式的不同。传统人事管理是以“事”为中心的一种管理模式, 只重视“事”, 而忽略“人”,只见某一方面, 而不见人与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是一种被动反应,强调“事”的单一方面的静态控制和管理,其管理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资源的一种管理模式,强调一种动态、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 是主动开发型,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其管理归结于人与事的系统优化, 对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晋升、薪酬福利奖惩考核等工作都从开发人的潜能和激发人的活动出发,将人力资源开发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使人力资源管理承担新的职责,从而实现了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4)管理性质的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与企业的经营发展脱节,工作上没有前瞻性和预测性,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管理,主要由人事部门执行,是一种单纯的业务型、战术型的管理,因此工作中时常出现被动的应付局面。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是以企业的经营效益与发展为中心,以人力管理与开发为基础进行综合管理,是一种战略型、策略型的管理,它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根据组织的长远目标, 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措施,在管理中属于主动出击的管理性质。

(5)管理内容的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基本工作内容包括:人员的招聘录用、人员调配、职务的升降、考核、奖惩、工资、福利、档案管理和离退休管理,以及其他人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内容除上述人事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外,还要注重人力资源的规划、预测、开发、培训和战略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各种层次不同员工的心理需求、潜能挖掘和激励的作用与效果, 以及内外环境的协调和企业文化建设。

(6)绩效考核的不同。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传统人事管理的绩效考核不能很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传统人事管理中,绩效考核不但被严重地弱化,而且方法单一,考核的方法只限于定性的描述。定性化的考核虽然也有它的优点,但不易区分每个员工的具体业绩情况,不易分出优劣次序,容易造成形式化的弊端,使考核失去了实际意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考核对传统人事管理的绩效考核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具体表现在:第一,对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人们认识到,绩效考核对员工的培训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并且考核结果是 “员工调迁、升降、淘汰的重要标准”;第二,考核内容和指标更加多样化。它重视员工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团队合作与工作潜能的发展;第三,考核程序更规范。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过程中增加了考核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员工参与考核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四,考核方法更科学。在考核中,将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将自我考核和组织考核相结合,将目标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同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它环节(如员工培训、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相挂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人员聘用的重要依据。循名责实,突出绩效,从而使考核内容更全面、考核方法更科学、考核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比较研究之启示

(一)转变管理观念,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观念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转变

管理观念的转变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要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观念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从“事本”管理观念向“人本”管理观念的转变。传统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在管理过程中强调事而忽视人,人的调进调出和职位安排被当作管理活动的中心。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则相当薄弱,人才闲置和人才压制的现象相当严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强调以事为中心的传统人事管理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管理者要顺应时展的趋势,转变观念,确立以 “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要认识到 “人是组织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在工作中注意了解和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合理需求,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潜能,将员工的自我发展与组织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从集权管理观念向民主管理观念的转变。我国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特点是实行高度集中的集权管理。集权管理不符合现代社会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要求。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管理已不再是少数专职管理者的事。因此,管理者必须改变传统 “命令”、“统一”、“集权”的管理观念。在管理实践中要重视民主管理。适度分权和民主管理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三是从静态管理观念向动态管理观念转变,从单一管理观念向系统管理观念转变。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沟通渠道变得更加畅通。原来那种静态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管理者必须根据实际环境的变化,变 “静态管理”为 “动态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同时还应当注意,传统人事管理在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上都比较单一,而单一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观念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需要。因此,管理者在实践中要树立系统观念,将组织中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加以规划,以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尽其才的目的。

(二)健全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人事管理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不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人事管理中,由于考核分配制度不完善和激励措施不到位,导致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没有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比如:身份界限和收入差别严重制约着技能操作人才的成长和壮大;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导致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热情下降;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不健全、不科学,影响了相关人员个人潜能的发挥,有时甚至造成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有鉴于此,在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建立合理的人员配置机制,即:根据组织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要求,按照 “量才使用、用人所长”的原则,对员工进行合理配置,使他们学有所用;第二,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确定一系列尽可能细致、量化、可行的考评指标,从“德、能、勤、绩”几方面对员工进行全面考核;第三,要建立合理的报酬制度,使绩效考核与报酬数量相挂钩;第四,要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竞争激励机制。在管理中,管理者要尊重、理解和关心员工,并根据员工各自的特点,对他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提高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各种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接踵而至。只有不断学习,使知识得到及时更新和补充,才能从容应对各种严峻的挑战和完成复杂繁重的工作任务。首先,要加强自我学习。管理者要根据工作要求及自身情况,制定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要科学利用时间,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有实干精神,理论联系实际,把务实的作风贯穿到学习和工作中去。总之,要通过学习,不断地超越自己、完善自己;其次,要重视员工培训。员工培训不仅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团队学习的重要途径。组织员工参加培训,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再次,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其所著的 《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倡导建立 “学习型组织”,并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 “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的氛围,来实现对管理活动各个环节作持续不断的优化。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要通过激发和培养组织的学习能力,不断改善组织管理的状况,使员工富有能动性并增强员工的生存能力,从而更有利于组织任务的完成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12篇

人事管理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文章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当前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只有转变观念、结合自身情况完善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健全人事管理系统才能改变这些弊端。

关键词:

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人力资源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从旧的人事管理体制中摆脱出来,人事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依旧处于脱节状态。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自主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依旧受到旧体制下工作思路与方法的影响。

1国有企业组织人事管理问题

1.1人事管理观念与时代不符

目前,国有企业大多采取的是集团化的运作方式,在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时,跨度太大,各分公司贯彻实施后系统性与连贯性遭到了断裂,这说明企业在人事管理上面要有前瞻性。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在企业的招聘、调配、晋升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但主要是为员工发工资而设置的,没有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服务的前提。因而,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观念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快速实现员工自我价值与企业之间的价值教化,促使人事管理发挥直接的导向作用,将人事管理上升到时代战略目标上来。

1.2人力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

国有企业组织拥有国家与社会的大部分资源,凭借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企业对招募研究型的高端性人才十分青睐,长此以往致使企业基础的操作性人才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若高端研究成员对企业的生产不适用,忽略高成本的引进费用,生产力不能及时转化必然导致企业资源的白白浪费。国有企业组织的人事管理重心应该倾向于企业所需,形成岗位序列、人才梯队、职位选拔上的合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企业研究能力于技能人才流失的现象。

1.3分配制度不合理

在分配制度上,国有企业还存在着很严重的大锅饭模式,虽然后期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但一直没有新的突破。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企业的业绩无论如何,员工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长此以往员工的积极性会被大大挫减,一味跟风混饭吃。

1.4人事管理系统的不健全

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体系亟待建立,许多人事管理功能还有待开发。人事管理想发挥自己的效能,必须使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相互协调一致,但事实上恰恰相反,企业的分离改革会造成企业整体系统的破坏。比如有的国有企业试图通过对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的分开培训达到其管理的目的,但最终只是对职能进行了重组,部分的传统职责依旧。

2国有企业组织人事管理对策研究

2.1转变观念,完善人才竞争机制

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价值体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国有企业的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应该尊重,企业管理者应该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员工的工作态度,增强其归属感。国有企业的招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避免的现象,为人才招聘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寻找真正适合企业岗位,有能力的企业员工。对于现有的员工要多给他们一些学习培训的机会,提高其工作效率与专业能力,真正适应不断发展中的国有企业的工作。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要以人的理念为根本,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只有企业人才队伍素质整体全面上升,才能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

2.2因地制宜,规划人力资源系统

人事管理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其中人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其管理内容自然是动态的管理形式,这就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主动规划。企业人事的管理者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规定,同样也是被管理的对象。因地制宜,换句话说就是因企制企。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不应该一味的照搬照抄,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情不一样,即便是国内,也不应该一刀切,要考虑到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一个地区还要根据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如保定地区的国有企业都是国资企业,但有的属于机械部门、有的属于航天部门、有的则属于兵器装备部门,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因而,在人事管理上企业都是各自制定各自的管理模式。

2.3完善分配机制、考核机制

完善公平的分配机制,是要将隐形的收入货币化,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方向,从分配制度上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完善考核机制,就是要减少考核分配中的认为因素。国有企业应当重视考评的地位,对全体员工进行全面考评,根据考评的结果,对相关人员进行奖惩、培训、惩罚、调整或是辞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素质与技能,从而完善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绩效评估体系中考核指标的量化是十分难操作的,企业要依据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公司的发展状态,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质量进行科学判断。效率为先、兼顾公平是企业积极倡导的分配理念,但企业的考核指标在实行起来时公平只是相对的,效率优先不可能将公平完全弃之一边,要开发多种意见反馈渠道,使每位员工的合理化建议都能够得到反馈。

2.4建立现代化的人事管理系统

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现代人事管理系统的支持,现代化的人事管理是未来人事管理的方向与策略,也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环节。现代化的人事管理系统,就是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取代旧的人事管理制度,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企业的领导要尝试用新的眼光看待人事管理工作,将人力资源的政策落实到具体的环节中去,循序渐进,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给全体员工带来切实的惠利,逐渐摆脱陈旧的人事管理制度,最终实现现代化人事管理制度的成功转型。国有企业现代化人事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先进的人事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的平稳增长,是企业人事改革中的必然选择。

3总结

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从而达到物尽其用、各司其职的良好局面,从而为企业未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与保障。

作者:赵君 单位: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房地产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姜嫄.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