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教学的核心素养

音乐教学的核心素养

时间:2023-10-23 10:49: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教学的核心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教学的核心素养

第1篇

音乐核心素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表“情”的艺术,也就是说,无论是语音语调,还是抑扬顿挫或者表现技巧,都饱含情感。音乐是情感的传递者,音乐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往往融入自己了丰富的情感,歌者在表演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各种表演技巧与表现方式,从而将音乐创作者所融入的那份情感倾力呈现给观众。不过,这些效果的实现有赖于舞者具有较强的舞台表现力,基于促进音乐表演水平进一步提升的本质需求,应对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重视起来。

二、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探究

1.拓展音乐教学视野,引进多样化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进行参与、互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音乐模仿秀,学生通过在课堂上模仿,能够切身体会到音乐带给自身的快乐,培养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其次,融合其他学科进行教学。音乐教学要融合其他新学科,例如生活课,可以通过融合生活化的场景教学,让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培养其综合素质。小学音乐教学对于专业性的高素质人才、推进人文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以歌曲的形式背诵古诗词等,不仅有利于课堂多样性,还能增加学生对音乐的个人见解和情感表达能力,在小学教师进行音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多媒体中的视频是常用到的核心内容,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录像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文艺常识中的较为抽象或者难懂的知识点,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去领悟,从而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直观的生活化场景中理解音乐知识中的难点以及重点。

2.加强学生音乐基础培养

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基本功,对于从小学习音乐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在课堂上很容易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和技巧。但在现实中,学生的水平往往都是参差不齐的,大部分学生没有音乐的基本功,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很有必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基本功的培训,教授知识应该由浅人深、从易到难地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可以通过课后辅导培训或者周末音乐培训,甚至可以开通假期音乐补习班来系统进行基本功培训,学生就能在课堂中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内容,这是高考音乐专业素质教学的重要策略。

3.增强意识,提高重视

重视是关键。要自上而下地形成共识,认识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音乐教学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其次,教育部门也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对音乐教学的监管,整顿良好风气,充分表现对核心素养的重视,对小学的音乐教学提出一些富有核心素养的硬性要求和标准。此外,小学学校本身也要加大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并积极开展宣传。各学校领导应当积极学习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精神,并在各种相关备考或者工作会上积极交流音乐教学的工作情况,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4.提升小学音乐教师能力

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音乐水平以及教学方法对学生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更需要小学不断地引进优秀的音乐人才,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不同的年龄教师招募,更好发挥各自的优势,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知识都比较新颖,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比年长的教师还是存在不足,这时候就需要年长有经验的教师去教学生的音乐情感,通过不同的分工合作让学生轻松接受并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既能资源整合,又能确保音乐核心素养的培训质量。同时,为了对音乐教学工作进行优化,可以聘请其他学校优秀小学音乐教师或音乐人士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对教师进行指点,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

5.加大投入,完善教学环境

小学学校相对于其他艺术学校来说,具有相对弱势的竞争能力。不管是从自身实力水平、专业能力来说,都对其教育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小学音乐教学的资金投入,首先,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政府部门应当增加对小学音乐教学的财政拨款,完善音乐教学的设施。同时,要进行实地调研,确定不同的等级标准,分等级、层次拨款,确保专款专用,并能真正发挥专款效用。其次,学校要落实硬件设施的配置。根据W校自身情况及音乐教学的需求,制定配置方案,确保硬件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切实完善教学条件。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戏剧元素;音乐教学;教学思路

戏剧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但是戏剧在新一代国民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青少年对影视剧和流行歌曲的兴趣超过了对戏剧的兴趣。在我国戏剧分为很多种,不同地区的戏剧有着明显的区别,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歌词理解和戏剧的兴趣,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有人文特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说文识字”,而是要将音乐教学与生活和文化相结合,倾向于对语言技巧的传授以及文化的传承。所以,将戏剧元素融入歌词理解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在歌词理解中发现中国的文化之美,还能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的植入意义

(一)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传统的歌词理解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只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理解一些经典的歌词,这些歌词的范围基本只局限于教材中提到的知识范围。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不仅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使得教学方式长时间处于一个单一不变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无法集中,对歌词理解教学充满了排斥心理,从而导致整体的音乐教学质量下降。将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之中有望改变这一现状。通过戏剧元素的植入,歌词理解教学的内容会变得十分有趣,学生还可以参与到戏剧的表演之中,在参与之中体会歌词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体会到在表演中学习的乐趣[1]。比如,在理解某一经典歌词时,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戏剧表演内容,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表演来体会歌词中一些经典语句的含义,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二)使戏剧文化在新生代中得到传承。现如今,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戏剧这一艺术渐渐地被重视起来,很多家长会选择花费大量的金钱为孩子报读戏剧兴趣班,这使得我国的戏剧文化在新生代中得以延续。尽管如此,这类家长所占的比例仍然太小,戏剧在小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很多小学生认为戏剧是年纪大的人才会喜欢的东西。将戏剧文化植入歌词理解教学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小学生这一先入为主的想法,因为大部分小孩子并没有接触过戏剧文化,陌生感使他们对戏剧没有太多兴趣。通过戏剧元素的植入,学生在歌词理解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戏剧的趣味性,久而久之也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2]。教育是对艺术和文化的传承,教师育才育德,培育人才;学生习文知事,学以成材。小学音乐中的音乐教学是拓宽学生知识的重要途径,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更加出色地完成学业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成长为品德与学识兼优的新时代人才。(三)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要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在各学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是当时教育的首要工作内容。同时,会议还提出学生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不要只做学习上的“优等生”,还要做生活上的“优等生”。在核心素养体系的要求下,音乐教学体系也要做相应的改变。教学内容应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引导方向,内容设计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在科学性上,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达到核心素养的目的;在时代性要求上,教学要在充分分析时代需求的基础上,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确保教学方式做到与时俱进;在民族性要求上,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核心素养教育观与民族文化教学观相结合,强调教学的责任和社会义务,充分体现民族特点[3]。通过将戏剧元素融入歌词理解教学之中,核心素养教学体系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要求都得以体现,特别是在民族性要求中,戏剧与教学相结合是对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可以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文化素养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提升人格魅力,让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这也是核心素养体系的最终教育目标。

二、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的植入策略

(一)与歌词理解内容相结合,通过戏剧游戏的方式植入。游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游戏与课堂内容的结合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迎合小孩子爱玩天性的游戏教学法不仅符合寓教于乐的要求,还能让歌词理解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习时处于一个非常放松的状态。有研究表明,在放松状态下的学习效率是其他状态下的数倍。将戏剧元素植入音乐歌词理解教学中,可以采用“戏剧+游戏”的方式进行植入,显得不突兀,如戏剧表演的方式。虽然学生没有戏曲功底,但是可以通过说台词的方式完成曲目的表演,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的歌词内容编写一些简单的剧本,剧本里包含数个角色。在进行表演时,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说台词的方式完成整个曲目。在说台词的过程,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对台词内容的记忆也会加深,同时有助于理解歌词中每个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师除了制定台本外,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台词内容自由发挥,比如某一句台词是“原来父亲这么伟大,我更爱他了!”学生可以在语义不变的基础上变更台词的内容,如“是我太粗心了,没有发现父亲的伟大,我爱你父亲!”或者“拥有这么伟大的一个父亲,我感到非常骄傲”等等。通过表达上的自由发挥,可以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提升音乐学科的综合能力[4]。(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戏曲元素在音乐教学中的植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音乐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的匹配设施教学也渐渐完善。教师想要做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来呈现,在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音频、视频资料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丰富,学生在理解时也会更加容易。戏剧元素不同于其他的教学元素,很多小学生都是初次接触。所以将戏剧元素融入歌词理解教学中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植入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让学生了解戏剧文化。在这一阶段,多媒体教学是非常好的方式,教师可以在前期的歌词理解教学中预留出一部分时间播放有关戏剧的多媒体资料,逐渐增加学生的戏剧知识。戏剧多媒体资料要以视频为主,挑选一些经典的戏剧曲目进行播放,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多互动,了解学生对于戏剧视频的看法,针对学生的疑惑之处进行耐心的解答。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兴趣培养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无比的好奇,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接受戏剧与歌词理解的结合。(三)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植入戏剧元素。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中要讲求科学性,如果只是单纯地在歌词理解教学加入戏剧元素,会让学生对歌词理解教学感到陌生,对新式的学习思路感到不适应,如此一来,非但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适得其返。所以,在戏剧元素植入歌词理解教学的过程中,要讲求科学的方法,比如迎合学生的兴趣,将戏剧文化与动漫文化相结合。对于《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大人认为的经典曲目,小学生未必能从中找到感兴趣的地方。所以,在戏剧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感受,寻求变通和创新。大部分小学生都对动画片感兴趣,教育部门可以对课外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将动画元素与戏剧元素进行融合,在提升小学生歌词理解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教师在备课时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同时在教学完成之后要及时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方式是否适用的有效手段,通过教学评价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发现教学方法上的优点,针对缺点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优点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将优点放大,这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的植入是对音乐教学方法的一种探索,在探索的道路上势必会遇到很多挑战,只有以核心素养体系为指导,素质教育观念为战略引导,才能让戏剧元素在歌词理解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体现出教育的民族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为我国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

三、结语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强调了教育方式要做到科学化、现代化和民族化,其中民族化强调的是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作用,指出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本,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品质人才来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戏剧元素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无疑是对文化传承教育理念的一种深化,通过在歌词理解教学中植入戏剧元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歌词理解的兴趣,还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熏染。

参考文献:

[1]王梦秋.幼儿园戏剧主题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建构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陈倩倩.角色—教育戏剧对音乐教育的启示[D].河南大学,2011.

[3]傅显舟.音乐剧歌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第3篇

一、激发音乐学习的热情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激发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可以侧重以下两个方面。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起到保障作用,能有效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通常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张贴一些著名音乐家的图片或与经典音乐有关的图片,形成音乐学习的“磁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音乐的基本知识,使其音乐素养在无意中得以提升的同时增加了乐曲锻炼的热情。

对于课堂教学或音乐训练而言,科学的导入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更是音乐锻炼效果的有力保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音乐教学的良性循环。当然,我们这里的“科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学生生理需要,毕竟,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生理变化的重要阶段,因此,这时我们选取导入的图片、音像等资料一定要适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为了课堂的活泼而拔苗助长;二是导入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堂的转化,不能有过多的“作秀”嫌疑,为了导入而导入,最终失去导入的作用或起负面效果。

二、找准训练的灵感来源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在长期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在音乐课堂训练中,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和教学的客观环境构成了独特的教学情境,将教学情境作为诱因,引发并唤起学生的精神需要,既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灵感,又能点燃学生的艺术火花,积淀全面的音乐素养。

许多时候,音乐训练的主导者往往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因此,对我们教师而言,只有找准训练的灵感(当然,前提是这个灵感一定要符合科学与学生的兴趣、需要),才能真正让初中学生在课堂训练中产生兴趣并愿意跟随教师的要求与灵感“走”。基于这样的因素,笔者在音乐教学中一直关注新的歌曲或流行音乐,经常合理地把流行音乐中有文化、有内涵的元素运用到课堂。如,周杰伦的《青花瓷》、王力宏的《十二星座》等歌曲,流行一时,不仅节奏欢快,也令青少年着迷,其中植入的东西方文化更是影响深远。在课堂训练中,把这些乐曲作为重点并和教材进行对比、分段练习,不仅使课堂风格更加活泼,也满足了初中学生追星的梦想与需要,在提升音乐素养中积淀了文化,实现了音乐的美育功能。

三、运用迷人的节奏训练

节奏是音乐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在音乐中起着核心作用。在我们自然界中到处存在着音乐,到处存在节奏。如,鸟叫声,流水声,敲门声……这些大自然的韵律都能给艺术家带来创作灵感。同样,如果课堂上能恰当地运用节奏练习,会使学生积淀音乐素养的同时带来创作上的灵感。

“鼓”是非洲音乐的灵魂,非洲人通过错综复杂和变幻多端的节奏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迷人鼓乐。笔者在教学“非洲音乐”欣赏时就运用了大量的节奏练习。根据非洲鼓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先后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打了一组节奏,再自由组合变幻出不同的节奏。这样一来,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可以组成自己的打击乐队,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皿”。这样的想法既独特又新奇!节奏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非洲音乐的兴趣,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活跃了整个课堂气氛!

第4篇

一、中小学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人类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记忆,包括图像、音乐、绘画等,通过钢琴教学的开展,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右半球高速运转,长时间如此,他们的右脑就会更加灵活,这不仅可以提高记忆力,还能够有效发展智力。通常情况下,聆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不同的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不仅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积累,还能够使学生在无形之中锻炼右脑,实现智力的发展。在聆听乐曲时,学生会结合乐曲的情感基调进入相应的场景,这个时候,他们的想象、共情以及思维等能力都得以有效开发,在钢琴学习中,学生将感性和理性、智力和情感进行有机融合,显而易见,音乐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智力发展极为有益。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音乐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特点也是不同的。在音乐学习中,如若学生发现自己和某种音乐存在共性,那么就会被其深深吸引,沉浸在音乐世界。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审美。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换言之,即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情感认知的丰富,审美情趣与音乐素养息息相关,一旦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那么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会获得相应的提升。

(三)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品质

除了发展学生智力、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以外,音乐素养的培养还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在中小学钢琴教学中,会接触到丰富多样的作品和形形的音乐家,如家喻户晓的贝多芬,即使耳朵失聪,仍旧创作出无数名作,如《第九交响曲》等。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在讲授音乐作品的基础上,为学生介绍相关音乐家及其身上的优秀精神和品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学要做到“立德树人”,发挥音乐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优质人才。

二、中小学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一)注重情感教育,培养音乐素养

教材中包含的乐曲多种多样,其中不少都蕴藏着深厚的情感,如歌颂父母之爱、歌颂祖国等。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就要深入挖掘隐含于乐曲中的情感因素,并且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歌唱祖国》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了解乐曲的节奏、旋律以及节拍,并分析这些因素在塑造音乐形象上起到的作用,感知乐曲的音乐情绪,并且运用音乐知识表达乐曲的思想情感。在此期间,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为学生展示“开国大典”的视频,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好地感受乐曲氛围。在此前提下,引导学生赏析《红旗颂》(吕其明),感受乐曲的情感,保证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引导和《红旗颂》的赏析一同进行,促进钢琴教学的有序实施,让学生从多个方面领悟乐曲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尽量多给学生肯定、夸赞,使学生以更佳的状态参与钢琴学习,为音乐素养的养成创造良好前提。

(二)加强乐理讲授,培养音乐素养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切入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乐理知识的讲授。事实上,只有当学生基础扎实的时候,才算拥有了开启音乐世界大门的“钥匙”,才能够运用音乐术语描述、点评乐曲。但是,一些教师认为音乐对学生而言是一门副科,他们也不是专业的音乐生,就没有必要重点讲授乐理知识。实则不然,很多时候乐理就是对乐曲本身的阐述,学生一定要了解和音色、音调以及旋律等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根据乐曲的外在形式,更好地展开内在解读,在赏析中实现音乐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凤阳花鼓》教学中,可以明确的是,这是一首安徽民歌,演唱方式有些特别,对学生歌唱技巧有一定的挑战。因此,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弹奏或播放一句,接着从其旋律或音级进行划分,试着体会基本乐理的特点。当然,从首句到尾句的分析,都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认真感悟。当学生对乐理知识形成一定把握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按照相同的方法解读其他乐曲,并且寻找其规律,自主梳理、归纳,这样学生的专业水平得以提升,音乐素养也会“更上一层楼”。

(三)完善教学评价,培养音乐素养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来说,这点也不例外。通过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个人的闪光点和缺陷,在弥补缺陷的同时发扬闪光点;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积极创新、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评价(如学生互评、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等)落实评价,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个人的问题,也能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锻炼个人的鉴赏能力,从而推动音乐素养的发展和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例如:在《让世界充满爱》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开展多元评价。具体而言,教师先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掌握相关演奏技巧与乐理知识。接着,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弹奏这一乐曲,由其他学生点评。上述环节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再次评价(包括演唱技巧、精神以及课堂表现等)。在此过程中,弹奏的学生可以在伙伴及教师的评价中发现不足,在纠正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弹奏能力,提高弹奏水平;评价的学生则能够在聆听乐曲的过程中实现鉴赏能力的锻炼。这样,就不知不觉中构建了高质量的音乐课堂,使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提升。

三、中小学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注意事项

(一)要有计划和目的

优良的钢琴演奏者一定会有学琴规划,大到一个学期、一年,甚至是几年要具备的钢琴知识和技巧,小到每周、每天,甚至是每个小时要训练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规划和笔记,将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疑惑进行一一罗列,明确练琴指标。一旦明确练琴指标,就要按照指标进行练习。这样一来,学生的钢琴训练会更具计划性和目的性,最终的效果也事半功倍。

(二)集中力、耐力以及毅力缺一不可

集中力,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学课堂上可以就教师的要求,及时给出对应的反应。在钢琴学习中,集中力的高低关系着钢琴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舞台上,一些演奏者出现失误通常都是因为心中有杂念,因此,高度集中自身的精神和注意力,可以有效降低失误率。另外,钢琴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它如同运动员训练,从最初的稚嫩变成娴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弹奏时间的长短和作品的难易程度成正比,这也就意味着,随着钢琴学习的深入,学生付出的努力也要更多,这也对学生耐力、毅力以及体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对此,钢琴学习实质上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总而言之,中小学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更是优化音乐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全方位提升的必由之举,值得受到充分的重视。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更要认识到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将其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可以从注重情感教育、加强乐理讲授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入手,为中小学钢琴教学注入全新的生机,使其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启平.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器乐教学的目标定位[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6):38-41.

第5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投入;策略

一、前言

声乐教学,是以演唱声乐作品为教学目标的。声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它教学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理过程,因此,情感是声乐教学的核心,声乐教学的本质就是情感教育[1,2]。歌唱是“情之所至, 兴之所使”,一方面,教师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声乐表演,将自己的内心体验以表演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欣赏并为之所动,没有情感,便成为演唱者的孤芳自赏。另一方面,声乐教学是师生的情感交流,其中包含着教师敬业的情感、学生学校学习渴望的心情,它是声乐教学产生并依存情感心理的现实基础。因此情感投入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二、深化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是感情的投入阶梯

声乐表演是建立在词、曲作者对声乐作品进行一度创作基础之上的二度创作,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对原作品进行充分的理解,这是情感投入的前提。

一是歌词是音乐创作的基本依据,要对它进行深入剖析,着是充分表情达意的关键。朗诵是理解歌词含义的良好途径,教师可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诵歌词的好习惯,让他们领会歌词字里行间的情感,并要求他们很好地掌握咬字吐词的规律。教师在学生朗诵后,还要让学生分析歌词、体会歌词,抓住每一首歌曲的视觉形象,挖掘歌词的深层含义,才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提高对内容的艺术处理的能力。二是对原作品的旋律进行体验。曲是情感的深化和发展,并与歌词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握歌词旋律中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旋律,对作者关于曲的艺术体验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构想,对前奏、乐句、节奏、速度、力度、都要很好地训练,塑造出有血有肉的音乐艺术形象。例如,是整首作品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首歌思想感情最饱满的部分,学生在演唱中要自然、合理地设计,才能让声乐表演耐人寻味,否则歌曲将变成一味的平铺直叙。以《我爱你中国》、《黄河怨》这类歌曲为例,它们处于歌曲结尾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以激昂慷慨的饱满状态收尾,起到余音绕梁的演唱效果。三是身临声乐作品的“意境”,声乐作品的演唱者要先被歌曲表现的意境自我打动,在表演中才能感动观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作品意境的整体把握,为听众营造“情绪场”。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学生要全面掌握歌曲的创作背景,找到歌曲的情感依靠,学生在表演中要流露真情,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去进行二度创作,把自己的灵魂投入到歌唱中去,才能更好地达到“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乐”的艺术境界。

三、重视情感的培养是情感投入的关键

理解完声乐作品后,如何演唱,对原作品加以补充和丰富,使音乐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了声乐教学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二度创作的丰富情感内涵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的培养,情感是声乐教学的灵魂和歌曲的艺术生命,它是教学情感投入的关键要素,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情感,且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

一是演唱语言。声乐艺术为用人声唱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声乐技巧是始终是表现语言,因此语言与歌唱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对语言的艺术化处理,通过语言做交流媒介去传情达意,丰富对歌词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语言的纯正性的训练,这不仅直接影响歌曲思想情感的正确表达,也是观众能否做到往下听的基础,教师要教会学生懂得正确的送出字音方法、字音着力之处、发音技巧,把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唱完整。二是演唱的声音。音乐情感是依附于各种声音形态的,声乐表演也是将自然情感转化为音乐情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演唱声音的训练,可从嗓音机能、歌曲的音色、技巧三个方面进行引导,使声音和情绪贯穿歌曲始终。三是面部表情。有的人认为表情是歌唱的灵魂,也是能表现声乐作品的内涵的重要方式,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动作两个方面,且主要为面部表情。教师在教学中,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细节的感情变化,学生在表演时也应该呈现出不同的面部表情变化。教师要善于强化学生整体面部表情的训练,它是良好歌唱状态和气质的写真。让学生增加表演意识,学会用镜子调整自己的表情,避免呆滞、歪头、撅嘴等不良表情的出现,真正做到“形到”、“眼到”、“神到”,使表演更为鲜活。

四、多欣赏音乐作品,提升艺术素养

声乐是声音的艺术, 聆听是声乐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和学生一起聆和欣赏古今中外的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的优秀音乐作品[2],让学生从歌词、旋律、节奏、形式各个方面去感受优秀的音乐艺术,并在聆听中思考,在思考中分析和模仿,为自己的声乐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歌曲,教师也要重视器乐作品,让学生借鉴它在音乐手段的变化、音乐动机的运用等艺术魅力。

要提升艺术素养,除了多读、多听、多欣赏各类流派的作品外,还要加强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如文学、舞蹈、戏剧等等,这些都是与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直接相关的艺术门类,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在这些门类中综合训练和培养,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阅历,从彼此的艺术中吸收养分,从而诱发艺术情感,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最终提高声乐情感教学有效性。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多博览群书,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增强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才能进一步提高声乐技术[2],更好地把“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演唱艺

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声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它的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理过程,可见声乐教学的本质就是情感教育。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可通过深化对声乐作品的理解、重视情感的培养以及让学生多多欣赏音乐作品、提升艺术素养等几个方面来加强情感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声乐情感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

音乐属于最古老、最具普遍性、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歌唱课堂教学已被提出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为此,教师要多角度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亲自参与到歌唱中,体验并创造音乐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关键词:

初中;歌唱教学;审美教育;实践方法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是其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歌曲中蕴含的美,不断探索各种表现美的方法、技巧,逐渐学会准确呈现歌曲的“节奏、音准、旋律”等,能够从速度、音色、力度等角度出发,再创造音乐作品,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进行必要的情感体验,更好地走进作者内心情感世界,产生共鸣,更好地把握作品内容。以此,促使学生逐渐对初中歌唱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巧设教学情境,体验音乐之美

优美而流畅的音乐能够使人心旷神怡,缓慢而低沉的旋律会使人产生淡淡的忧伤,而不同的音乐也会给人不同的心情感受,能够让师生都受到音乐作品的渲染,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的魅力所在,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在情感体验中,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更加理性地感知音乐作品。加上音乐属于一种情感艺术,需要借助教学情境,把情感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更好地呈现歌曲所蕴含的情感、风格,不断挖掘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深层次感受音乐作品,和作者产生共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呈现的不同意境。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例,在引导学生歌唱的时候,教师要优化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先认真聆听这首歌曲,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中,更好地感受草原人民民族风俗风情,准确理解歌曲内容,把握歌曲脉络,更好地诠释这首歌曲,带着情感去歌唱,去呈现作者内心的波澜起伏,去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不要为了“歌唱”而“歌唱”。以《桑塔露琪亚》为例,教师要借助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象自己坐在小船上随波荡漾的场景,去诠释歌曲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之美,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与事,发现生活中的美。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知音乐之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关键所在,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首要前提。在审美教育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中,主动感知音乐之美,逐渐对音乐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初中生大都喜欢流行歌曲,特别关注明星八卦,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熟悉而感兴趣的音乐素材,实现思维转移,更好地感知初中歌唱内容,逐渐感知音乐之美。教师可以在根据歌曲内容,合理布置音乐教室,可以在墙壁上挂一些音乐家画像、乐器图片,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跳动的音符,甚至可以在地上画一些相关的五线谱,并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流行歌曲、经典歌曲等,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歌唱氛围,吸引他们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新课题的兴趣,积极、主动融入到新课题学习中,欣赏并歌唱相关的歌曲,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之美。以《龙的传人》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王力宏的图片,相关题材明星图片,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并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向学生播放王力宏演唱的流行版本,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歌曲内容,去诠释音乐内容,了解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更好地传承它,不断丰富初中生的情感世界。以《青春舞曲》为例,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新疆风土人情,了解不同地域特色,准确把握歌曲创作背景,以《丰收之歌》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一段关于是秧歌舞的视频导入新课题,提高歌唱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3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营造美的氛围

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播放一些他们熟悉的音乐素材,促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应有的发挥,不断陶冶他们的情操,在相互探讨中引导学生欣赏、品味音乐作品,准确理解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看法,展现出“最真、最美”的自己。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美的歌唱氛围,多运用富有感染性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自然表现自己,学会“感受、鉴赏、表现”美。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必须意识到歌唱教学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有效渗透审美教育,启迪学生智慧,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此,提高歌唱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音乐审美;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1-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35-02

音乐教育是向学生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生的音乐活动是融歌唱、语言、图像、律动、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方式。音乐教学正是从培养学生感受美这点出发,从而引导学生们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课不只是向学生进行一些识谱、技能、技巧和音乐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感知、实践、审美、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用美的音乐,美的体态、美的情境感染人,从而达到对学生音乐体验、音乐想象力的培养。”为了贯彻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笔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各种教学手及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学理念的内涵

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扩大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其实质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下面着重谈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内涵。《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阐述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新课标中看出“审美教育”是一种音乐美的回归,它否定了以往音乐学习偏离生活实践及情感世界的这种情况,并通过音乐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让学生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从正确贯彻实施教育方针这点上来看,音乐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音乐教育的功能上来看,音乐教育有教育功能、健体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先突出审美功能,因此,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要途径。从这点上来看,美育在传统的概念上就是情感教育,那么,“以审美为核心”的第一层含义就必需注重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因此,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情感体验的和机会。

二、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学理念的意义

音乐作为一门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学科,不仅仅是用来娱乐学生,或是让学生学会唱歌,它更是一门让学生们学到知识和培养学生给方面的能力的学科。一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能够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学生通过感知、联想、理解、想像中产生审美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在音乐中发现美的兴趣。此外,学生们在聆听音乐、表达音乐和创设音乐的过程中,置身于音乐美的意境之中,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进入音乐联想、想像的境界,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真正的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能够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审美实践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中的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把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地让学生学会审美,从而积极主动地发现美和创造美。

三、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音乐教育在提高与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特殊作用。在音乐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地参与审美体验,更好地实施音乐课程标准,音乐审美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代以来,强调音乐审美教学,已成为当今音乐教学所应追求的首要目标。在如何把音乐本质还给学生,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问题上已成为广大音乐工作者的任务。为此,笔者作了以下分析。

(一)分析音乐教材,挖掘审美因素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情景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好唱”的特点,只有具有优美的曲调,才能具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甚至百唱不厌。比如《理发师》这一课,大部分教师都从律动学习入手,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韵律之美,而少部分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现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并结合自己对这首歌曲的进一步理解,以歌曲中的感叹词为突破口而进行歌词改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发充分扬和深入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选择教学方法,体现审美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手段,它有其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独特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从学生的感情着手,采用自身实践、体会的方法,用音乐的旋律感动学生、用音乐的美感动学生。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善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够达到比预期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些教学方法往往都能体现一定的审美原则。其中包括:以情感为中心原则、注重形象原则、重视实践原则、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原则。

(三)精选教学活动,感知审美过程

一节出色的音乐课总是构思精巧而又设计新颖的,那些精彩的铺垫与紧密的连接环节,会不断地引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他们不断地产生新的审美渴望。比如在《童年》这首歌曲教学后,这一课后的课堂小结如实写道:“我们通过歌声同音乐家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样我们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首诗,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美好的童年的歌!”①之后,同学们在钢琴音乐《童年的回忆》的琴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教室。很显然的是,同学们在这种气氛以及情境下所受到的感染力和熏陶是非常大的。

(四)提高教师素养,营造审美规范

老师是学生的标榜和模范。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执教形态应具有审美性。作为一个老师,一个美的传播者,最应该注意的就是教师自身的素养。作为一个出色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气质等方面做出表率。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还能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教学仪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展现的符合礼仪要求及审美规范的仪容、服饰、表情、姿态、手势、举止等;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语言可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心理品质和深厚的专业学识是一个音乐教师的内在气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艺术完整地教给学生。学生既能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感受到艺术的美,还能发现和观察到生活中的美。同时,通过音乐教学实践,尽力做到引导同学们体验、表达、享受和创造音乐的美,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们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意识,提高全体学生们的素质,使学生参与到音乐的情感体验中去,让学生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以及音乐的情感内涵,领悟到音乐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审美体验之中融入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使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机地渗透在音乐之中。从而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注释:

①引用于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材第一课《童年》。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3]陈锦.中国音乐教育[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1)

[4]贝内特・雷默(美).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 阶段 声乐 教育 审美 个体 实践 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65-01

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以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为内容,以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必修课程。高中阶段的声乐教育也是通过必修课程的唱歌课和歌咏活动,以及选修课程的声乐课和合唱课来实施和体现的。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

2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选择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3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普通高中音乐课课程中的音乐创作,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并进行音乐创作的初步尝试。

4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如果把高中的音乐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比较,其不同之处首先是将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或模块进行了延伸。普通高中的音乐教育,在课程内容或模块上,将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方面,延伸到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方面。

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是增进学生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并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首先得到突出和强调。

歌唱、演奏,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创作,是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园地,也是学生进一步获得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的途径。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

其次,为普通高中的艺术特长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中所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选择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正是这样的理念,使高中的艺术教育在20世纪末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后,随着普通高中的艺术教育不断深入,许多学校不仅专门招收艺术特长学生,而且还办起了艺术班,有的学校发展为独立的"艺术高中"。它们不仅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输送了大量的生源,而且还以在艺术教育上的成就和特色,创造学校的品牌,提升学校的地位,改变学校的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前言: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是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需要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去自我感受,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可以建立音乐需要,掌握音乐知识,在音乐鉴赏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文化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给予了学生太多的枷锁,在方法和方式上也太多陈旧,所以学生在互动中不主动,课堂教学的质量就不高,学生就没有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一、师生互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低

在目前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太枯燥,学生的兴趣不高,所以在回应教师的方面就较差,互动根本就没有得以实行,主要还是教师在进行着教学。例如,在《爱我中华》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互动无非就是让学生跟唱,或者让某一位学生进行演唱,本身大多数的中学生对于爱国歌曲就没有兴趣,这种传统的互动方式下,学生就更不会主动去参与到教学中,教学的效果就不好,学生不积极,获取到的成长就有限。

(二)教师很少倾听学生的想法

现在很多的初中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限制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只要和教学大纲和自身理解不相符就认为是错误的,然后进行批评,根本没有体现出音乐课程的人文艺术性,这就造成学生消极对待师生互动,应付学习,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难度,也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失误,也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1]。音乐的学习是需要自我表达的,无论是鉴赏还是演唱、创作,都需要有情感融入其中,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会越来越沉闷,师生互动也得不到实施的条件。

(三)教师缺乏积极引导

新课改的下的初中音乐教学需要注重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在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中获得素养提升。但是初中生在能力上在音乐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上是较为欠缺的,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学[2]。教师在师生互动中都是安排既有的答案来进行互动,学生都是在接受,没有去探究的过程,音乐素养就没有得到形式。比如让学生感受一下《小鸟,小鸟》这首歌曲中的大自然,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将答案公布了,学生也就只能强行去理解,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促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良好开展的对策

(一)提高师生互动的趣味性

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作为音乐教师的特长,提高师生互动的趣味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进行音乐语言的建设,在互动内容上感受到新奇,并在形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比如,安排学生进行接唱,以课程主体为中心,进行歌曲接龙等形式,让师生互动变的生动有趣,学生愿意参与到互动当中,这样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课堂不只是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固定知识,还需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生们对当下的“B-BOX”唱法非常感兴趣,就可以给学生们展示鼓、电贝斯、电吉他等乐器,并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些乐器的各自基本节奏,学生熟悉了这些乐器的特点之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交流,有哪些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们用嘴巴模拟乐器的声音,不限制他们模仿的乐器种类,每个人在讲台上唱出自己的“口技”节奏,这样还可以把音乐知识融入学生们喜欢的“B-BOX”中,鼓励学生结合动作、表情等表演,在比表演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即兴自编歌词,让其他学生拍手打节奏,表演完后,给予学生热情的掌声,这样能使不自信的学生在台上获得自信,在音乐课上得到自我展示,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获得音乐创作的灵感,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课堂氛围,在学生们表演完后,要听一听学生们的课堂收获,让学生们说一说,对说唱这一唱法的认识,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尊重学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实行平等教学。当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时,给予学生肯定,并让学生将见解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学生在其中也可以得到积极性的发展,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

(四)设置与教学相关的情感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师生互动中设置情感引导,让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演唱和鉴赏,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音乐理解来表达,这样素质教育就可以得到落实,而学生在引导下也可以提升音乐素养[3]。例如,在《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可以依据博爱、仁爱、母爱、情爱的主题,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与主题相契合的歌曲,并演唱出来,这样在情感的引导下,互动的效果有了保证,学生从中也可以得到个性化的发展,音乐的文化和情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结论:总而言之,初中音乐的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得到重视,对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需要进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发挥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认识到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师生互动可以在课堂中有序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更多的展示,可以在其中自主获取到音乐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皓钰.关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18):184.

第10篇

全科教师是深化课改的需要

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消失,全科教师这个概念似乎该进入历史的故纸堆了。没想到,近年来,人们就像突然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满怀惊喜地发现了全科教师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农村需要“全科教师”。师范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无疑为破解农村教育难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找到了一条捷径。而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不仅是农村教育的现实需要,更是破解课程改革难题的关键所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成为课改的新趋势。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诚如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所说,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仅仅靠单学科的教育,已经难以达成。同时,从课程实施现状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在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上的高度重复交叉,导致中小学教学费时低效。因此,推进课程整合改革,实施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在一些大城市的知名小学,已经率先开展全科教学探索。

广州:彻底打破学科界限

2012年,广州市公立学校中最早进行“小班教学实验”的沙面小学规定:包班老师要打破所读专业界线,当全科老师。在一节语文、音乐、美术三科综合课堂,语文老师先朗诵一段课文《美丽的大海》;音乐老师开始播放海浪声,并进行演奏;美术老师开始指导孩子们画出大海的感觉。一节课上,既有课文朗诵,也有音乐鉴赏,还有美术手工。沙面小学的教师没有办公室,每个班也不单独配备班主任。每个班不到30名学生,却配备了两名包班的老师。根据安排,包班老师必须全天都和学生们在一起。因此,老师们把办公桌搬到了教室。两名老师几乎在同时上课,孩子们也很自觉地分成小组来找老师指导。这样的安排,让小班显得更小:一个老师应对十个孩子,每一个孩子自然都能得到老师的充分关照。沙面小学校长张凤娟说:“为了孩子,没有什么不可以打破。”沙面小学柏悦湾校区的每一节课还比其他学校缩短了10分钟,即由原来的每节课40分钟调整到30分钟。做出这样大的调整,是因为她觉得,与其用40分钟去教学生简单的问题,不如缩短课时节省出时间,多上一节游戏课。而游戏课并不是简单的玩耍,老师会把讲课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寓教于乐。

数学第一册中的《认识图形》和美术的《圆圆、方方和尖尖》;音乐《十只小猪过河》和数学《黄冈小状元》中一道拓展题类似……该校教师陈欢的笔记本,记满了各项课程之中的共同点。上这种“跨学科实验课”,对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考验,它意味着更精确的知识范围以及更大的备课量。老师们笑说:如今已经开始逐渐适应了,学生们也乐于接受这种特别的课堂训练。

北京:多所小学实行全科教学

北京的十一W校亦庄实验小学采取了全课程包班制教学模式。该校四年级语文老师刘伟在学期前3个月里不教课本,只带学生读书,3个月精读了4本书,并将读书与活动相结合,在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时,刘伟带孩子到动物园寻找昆虫,制作标本。他将教学变成了一个项目,并延伸到生活中。他并没有做彻底的体制改革,用的依旧是老教材,但却在方式上做了突破。孩子们精读了4本书共计约100万字之后,教材上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过于简单直白的东西了。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策略高校声乐教学

一、传统音乐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应有的重视

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作为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已经有涉及到一些传统音乐文化内容,但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使得其比例相对较少,而且主要以选修课程为主,原因在于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各种传统音乐,难以真正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

(二)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

自19世纪以来,伴随着欧洲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欧洲音乐发展得到巨大的经济支持,进而出现许多的优秀音乐家,从而创造出许多广泛流传的经典作品。这些优秀音乐作品随着欧洲国家的侵略扩张而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进而培育了许多忠实听众,使欧洲音乐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这也导致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实际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

中华民族经过近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独特气质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的前辈创作出各种不同类型的传统音乐文化,有以南音、昆曲、鼓乐等为代表的古代声乐,有以笙、二胡、古琴、笛子为代表的传统乐器。此外,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创作出体现自身民族特点的音乐,如侗族大歌、梅州客家山歌、傈僳族民歌、裕固族民歌等等。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欣赏与传唱的方式传递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身处于知识大爆炸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中,更好的适应和立足社会。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才可以顺利达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将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获得音乐技能、积累表演经验,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有利于促进高校声乐教学健康发展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音乐教学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高校音乐教育得以呈现出健康积极的发展态势。但是,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许多音乐教师仍然深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并没有重视开展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进而导致其难以对声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和创新,难以将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融入到声乐课堂教学中,进而导致学生难以深入认识和理解音乐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具体对策

(一)提高音乐教师传统音乐文化素养

高校音乐教师作为大学多元音乐教育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传统音乐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高校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并采取以下具体来优化教师综合素质:第一,应加强音乐教师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育工作。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音乐教师并没有经过专门的传统民族音乐教育,这就导致他们普遍缺乏应有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所以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和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然后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开展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工作。第二,高校音乐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在开展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吸引和挖掘各种优秀传统音乐教学资源,并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优化高校声乐教学过程,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开展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和传承。

(二)适当增加传统音乐教学内容比重

教学内容是开展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基础,要想真正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声乐教学实践中的话,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推进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增加工作,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推进:一方面,变更高校声乐教学教材。目前,大部分高校使用的高校音乐类专业教材中,一般仅有20%左右的教学内容涉及传统音乐文化,而且其中有15%左右为选修内容,也就是说高校音乐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传统音乐教育,难以深入开展高效教学,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对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适当增加传统音乐文化的比重,使其达到40%左右,同时将选修比例增加到30%左右,以便为教师开展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合理设置声乐教学计划。高校音乐教师应将传统音乐文化独立为教学支线,并且单独设定教学计划、教学要求,进而加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和认知,提升教学效率。

(三)教师教学中应注重情感体验融入

对于传统音乐艺术而言,其更加注重情感表达,这就要求表演者在演唱民族民间音乐过程中必须注重融入自身情感,才可以使观众在欣赏传统音乐过程中引感共鸣。我国由53个民族融合而成的,各个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而存在不同的风格,这就使不同传统音乐具有不同的民族情感。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时,应充分重视情感的融入。例如,在开展《在那遥远的地方》教学时,学生只要一听到这首歌曲就很容易辩别出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情感色彩,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朗读歌词,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将传统民族音乐作品所涉及到的社会环境、创作背景、艺术特点等信息进行认真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全身心融入到歌曲的演唱中。

(四)教师应不断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方法

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注重情融入,而且还应根据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不断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声乐教学水平。一方面,高校音乐教师应根据传统的文化教学内容合理采用情景教学法、合奏指导法、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表演教学法等教学手段,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律动性、趣味性和游戏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将微课教学、慕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合理引入到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音乐 课堂教学 创新 实践

前言

现阶段的中职教育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反思中职音乐教学,我们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究竟应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不辱中职学校的教育使命,培养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与人文素质呢?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思路,践行音乐教学人本理念,服务学生职业发展需求。

一、现代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思路创新的客观要求

(一)中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以下简称《原则意见》)强调指出:中职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可见,中职学校非音乐艺术专业的音乐教育也应毫无例外地根据学生现实的心理特点和未来的职业要求特点来创新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服务学生包括音乐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中职学生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

根据《原则意见》,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之必修课的艺术(或音乐、美术),“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可见,音乐教育是中职学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获得培养与熟练掌握的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一门音乐技能。由此,创新性地改革中职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二、务实地贯彻中职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与聆听为主的原则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愉快教学、启发、合作等方法,运用肢体语言、音乐律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享受音乐、动起来的亲身感受、体验和探究内涵丰富的音乐情感,深刻体会不同地域或风格音乐的差异;倡导学生泛听与精听、整体听和局部听相结合;听辨音乐表现手段与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辨别力、表现力和理解力,培养形象与整体的感知和体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鉴赏活动,形象化地感受和分析具体作品的体裁、风格、旋律、音色等音乐要素以及作者、背景等,并积极交流与分享心得;促进学生把所学作品基本知识主动建构为新的思维模式,以备日后应用创新。

(二)循序渐进与团结合作的原则

在歌唱与演奏学习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训练,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多听多看名人名家的演唱及演奏,逐步了解和体会他们对作品的驾驭方法。在音乐与舞蹈、戏剧表演模块的学习中,要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练习和排练,有针对性地观看或观摩优秀作品,积极地简易创编作品。诸如,要教学生学习舞蹈《红旗颂》,可先让学生看碟或视频,然后感受体验其所要表达的意境、情感、内涵,再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作品,自觉创编作品。同时,要让学生在合唱与合奏活动中加强合作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重视作品的整体效果感受,力求个人英雄主义或突出个人音色效果。

三、现阶段中职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创新的途经思考

(一)践行音乐课堂教学人本观念

中职音乐教师要努力去理论化地改变传统音乐教学中以“教”为核心的课堂模式和以“导学”为核心的教学结构,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来精选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要彰显“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愉悦性”的特点。

(二)突出生活实践与学以致用

音乐教师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模仿、探索创作实践。扩大课堂教学的范围,积极组织学生深入生活采风,寻找音乐灵感,捕捉创作素材,培养学生感悟音乐源于生活的道理。要积极创造条件,展示学生的才华与自信,诸如,在校内举办“红色五月”合唱比赛、艺术合唱团表演、“校园十大歌手”选拔赛、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竞赛(声乐、钢琴、舞蹈等)。

(三)教学微方法改革与素质提高

音乐教师要自行创编一些学法小窍门,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诸如,在歌唱气息的解决上,可用闻花、叹气、抬重物等多种方法来进行。“闻花”,问“花香不香啊?有没有闻到心里去啊?”慢慢地,吸气抬肩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呼气时,可形象地告诉学生“想象着要吹走面前一朵花上的小虫子,但花朵又非常娇嫩,那么我们该怎样吹呢?”学生会缓慢、比较集中地轻轻地吐气。另外,学生可用拖把分别顶住腰肋两侧、丹田、小腹、后背、前胸等不同部位,用心感受气息的正确运用;同时,可分两个同学一组,互相学习、监督,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学生可一边练习气息动作,一边唱歌,避免身体的僵硬。

结束语

中职音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务实地创新音乐教学思维,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人文精神、培养健康向上心态、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以服务于未来人生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