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4 11:0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情境案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物理的一些理论知识都是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发现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谈点体会.
一、影响物理教学效率的因素
1.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板书,让学生做好记录,再通过一定数量的作业训练,给学生传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物理学科有许多难懂的知识,有些物理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深层次地理解,打击了学生的信心,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于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的理解粗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有可无.
2.情境教学观念不明确与案例选择不当.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有些教师开始认同情境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案例分析,但是由于对情境教学没有深入了解,所以情境的创设偏离了情境教学的意图.情境教学注重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提升学生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繁杂的物理问题变得更加简易,降低学生的认知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如果目标不明确,就很难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可能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正确选取有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如果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因此,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可以将富有趣味性的一些小故事导入其中,因为初中生往往对于故事都充满好奇心.情境教学的选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目标,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物理知识基础,根据他们的基础划定一个适合的范围,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情境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2.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情境生活化,能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烦躁的心理情绪的改变,同时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杠杆原理”时,教师可以由生活中的玩乐设施跷跷板切入.对于这一设施,学生都很熟悉.同时,学生都很惊讶,原来自己小时候玩的设施包含了杠杆原理,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生活实例的同时,教师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的运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既能够提高教学情境的科学性,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的策略
案例分析,就是对真实、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的讲述.对于案例的有效选择,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在教学课标规定的范畴之内细心筛选,从中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理解、更加贴近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从而有利于案例的筛选.案例展示是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案例,并允许学生彼此之间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在案例中找到相关知识点,理解与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分析;教学法;客舱服务
【中图分类号】F562.6-4
一、民航客舱服务质量与案例分析法
客舱服务质量是航空公司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旅客对客舱服务质量的感受直接影响其对航空公司的评价,提高民航客舱服务质量是增强航空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吸引更多客源和扩大我国民航业所占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国民航航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空乘人员真诚、高品质的服务是民航客舱服务质量的直接体现,空乘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决定了客舱服务质量的高低和旅客的满意程度,并直接影响着我国民航企业的生存。所以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更好的生存发展,必须完善空乘复合型课程体系、改进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提高专业知识理论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素质技能实训和亲身实践将所学理论落实于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高效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而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在理论学习时搭建起与实践相联系的桥梁,对于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实现民航面向社会实践、强化教学质量的要求具有重要价值,也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民航客舱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分析法的重要教学意义
1、案例分析法可以让课堂生动化、形象化
当前航空客舱服务人才培养教学课程设置缺少新意,部分教学只注重理论的灌输,还有些课堂是运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而在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时,一个简单具体的案例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冲动。所以案例分析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还涉及到更繁复多样的层面,不再固执于传统的传递既定知识和人才统一培养学生的单一层面。
教材的更迭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会和实践的发展,远远不如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更能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来源于真实的客舱服务情境,案例分析法能够让教师不再拘泥于教材,师生之间也不再是传统的单方面理论输出输入的过程,而是一种双方认知和经验的互动式交流。教师在对过去经验的重新认识和评估的过程中深化自己对理论的理解,以一种新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既弥补了枯燥理论的局限性,又能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吸取不同的方法与见解,升华教材理论,还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乐于学习和理解。
2、案例分析法可以让学生身历其境、换位思考
案例分析法在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推理时会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实际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站在不同情景参与者的立场进行思考。如教师在使用旅客物品丢失这一具体案例时,可以让学生站在旅客立场,一方面体会旅客焦急的心情,安慰旅客的情绪,不会引发与旅客的争吵与矛盾;另一方面能站在帮助者的角度,冷静地问清楚旅客所在的位置与其它丢失物品的相关信息,积极地设法寻找,从而有效地帮助旅客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组织更大范围的寻找。
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能够通过换位思考进行系统统筹和全方位布局,培养其综合能力和价值观能力,另一方面具体情景模拟和设想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之感,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真情实感,从而实现在客舱服务时的包容能力、理解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3、案例分析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法使用丰富多彩的客舱服务案例,学生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中,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要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分析并能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案例教学法运用在课堂上,老师仅是指导地位,学生变成课堂的参与者,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发言,这就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学生在组织自己的发言时,也会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学会遣词造句,这也是日后面对旅客、解决问题的重要技能。另外,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师生之间或者同学之间可以对相关案例各抒己见进行辩论,这也是丰富课堂形式、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体现,在案例分析和表达看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在学生进行客舱服务实践和工作中给予重要的帮助。
4、案例分析法可以搭建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断变化的现实和发展的新状况不能也不可能及时地反映到其中,教师必须运用经验赋予教材理论知识更大的空间,并能结合实践使教材更加灵活多变,具有时代性特征。
案例分析教学不需要具体的教材,而是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同时对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分析也会归纳总结为理论性的知识,通过航空客舱服务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自身建立起自身独有的、完整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早地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社会实践。教师使用案例分析法教学,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层层剖析,逐渐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问题中,在真实的环境中,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三、结语
案例分析教学对于完善航空人才培养体系和提高客舱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目前案例分析法运用范围仍然很小,我们应该转变空乘专业教师的传统观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方法意识和能力,多参与与自己教学科研理论相关的客舱服务实践;鼓励学生在案例分析教学中大胆表现、积极探索。另外应该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的案例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感等等。
案例分析法主张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摒弃传统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更能够提高航空从业者的专业技巧和综合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冷静恰当地面对和解决客舱服务中出现的任何问题,打造高品质的民航客舱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君.浅析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航空服兆ㄒ笛生的客舱服务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2014.10.
(一)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情境的创设应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并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以发展其能力。
(二)确定任务
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将精心设计的、隐含着新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中,使学生明确“学什么”。任务设计应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而使任务成为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任务系统,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完成任务
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用自学辅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通过分析、讨论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学习任务,从而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理想的平台,同时实现新知识的建构,主动、探究、合作是这一过程的主要特征,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学”。
(四)成果展示
这是对学生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整体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学的怎样和学到了什么”。既包括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新知识的评价,又包括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地理教学论”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案例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准教师的“设计欲望”
1.优选案例。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必须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任务”有直接的联系。同时必须是来自于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的真实案例。
2.分析案例。
案例分析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师事先应有所准备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甚至辩论,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之后,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有哪些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情节认真分析,才可能通过案例分析达到探索新知、启迪智慧、训练能力的目的。
3.情境驱动。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着管理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不仅仅是像传统的教师那样“传道、授业、解惑”。可以说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案例分析的结果不是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了解教学设计的思路、原则和方法;目的之二是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我要设计,我要设计得更好”的欲望,使之积极地投入到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之中,以达到了“情境驱动”的目的。
(二)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构建任务体系
李家清在《新理念地理教学论中》认为:“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教学论的核心,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构建任务体系乃是课程实施的重点。
1.了解教学设计的程序和要求,是构建任务体系的前提。
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地理教学的目标、地理教学内容的要点及知识要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地理教师应该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实施。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地理教师唯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真正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出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研究教材要做到“懂、透、化”。“懂”就是要弄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和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透”是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化”是变教材内容体系为教学过程体系,将教师的思想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再次,了解教学对象使教学设计科学可行。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一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二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三要了解学生对本教学内容的需求及其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不管是情境的创设还是方法的选择都是如此。
2.对“设计任务”进行分解,使之有针对性地达成课程目标。
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教学设计过程可将教学任务分解(如下表所示),同时给出其所对应的课程目标,即教师职业技能体系和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要求。
(三)以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的形式,实施教学任务
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首先展示“城市化”一节的教学目标实例,让学生去分析其是否合理,优点缺点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案例分析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完成此项任务的具体要求。然后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以及相应的教学条件,让准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关注每组的设计过程,对学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及时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搭建平台
这是一个展示职前教师学习成果的时刻。让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汇报其设计的全过程,以及为什么这样设计,同组成员给予补充。汇报之后给出自我评价。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同时对其设计给予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具体的、公正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要具体,关注细节。哪些地方设计得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励其去做得更好;哪些地方设计得不够完美,教师要提出修改的建议,使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千万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
三、反思
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实践能力案例教学
《Flash二维动画设计》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方法得当,教学的过程会事半功倍,学生也可也迅速掌握相关的实践技巧,反之则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首先要将计划制作得比较详细,最好能够加入有效的教学创意,创造出于课程内容相切合的实践案例,还要引导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预习,以便熟悉内容配合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合理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集合各种知识和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套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主要部分包括案例的引入阶段、案例的讨论阶段、案例的评价和作品展示阶段。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性。由于案例分析方法往往采用一些很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辅助教学,所以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思考注意力,将精力围绕在一个焦点性问题上进行阅读思考分析等的逻辑判断,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一个目标明确的问题探讨小组或者实践方案设计团队,建立起具有创意的且完整的思考与实践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综合性。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对案例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不能太过随意,没有针对性,这样就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通常所选取的案例首先要具备典型性,这就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其次案例要具有丰富的内涵,这就给讨论和分析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使得最终的解决方案具有极强的延展性。
3.启发性。在案例分析的课程中,不仅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和科学的指引教学,而且也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果断决策能力、审时度势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各项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对于案例分析的结果,最重要的不在于寻找到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法,而是寻求最优解,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性思维,因而深刻的启发性是案例教学突出的特征之一。
4.互动性。案例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增强,交流的机会也增多,思想与观念的碰撞也越发激烈,带来的思维与观念领域的变革就十分明显。案例教学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实现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互动,学生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案例分析成果,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概念原理等具体化与形象化,这也逐渐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二、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应用
高职教育《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根据所选案例的特点来制定探究策略。选择适合的案例能够有效推动课程的进展。通常,案例研究都将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直接源泉,这样的案例更具有分析和应用的实际作用。教师所选的研究问题一般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经过再次的探究与讨论,就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案例分析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使用实地体验的方式,或者开放型访谈的方式,或者使用观察法对问题或情境仔细深入研究等。
在进行案例研究的时候,我们通常把每一个进行研究的案例,当作一个整体来详细地加以描述与理解。在进行《Flas设计》课程的设计与准备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认知程度,再根据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寻找到最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来进行讨论与分析。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动画的基本形式,作为制作打印机打印过程的动画效果的综合案例,具体的教学步骤可以分为案例的引入、探讨、学习评价三个阶段。
在案例的引入环节的方法包括教师的描述、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模拟现实情境,利用实体进行演示等。依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兴趣点选择适宜的方式或者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交叉运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充分调动观察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好各种动画方式的特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案例的引入部分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在了解案例的时候就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
在案例的讨论阶段,要将典型的案例讨论和课程中涉及到的本例问题进行结合研究与讨论,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包括所给案例中的最难分析的问题,对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探索,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操作具体的解决方案,操作完成之后对该方式的评价内容,等等。在Flas教学的过程中,争取将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案例来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可以将原本趣味性不强的课程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在案例分析的学习和评价阶段,主要就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学习方式的反馈情况有个详细的了解。关于学习的评定,一方面是要对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案的合理性、决策过、语言表述水平等给出合理的评定,另一方面是要对学生所提交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评定的过程中,这样更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判断力。在“打印机打印文件案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各种动画的形式的制作原理以及科学的制作方法,还要促使学生可以灵活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中,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不只是增强了理性的认知,更要“知行合一”,不断进取。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中的《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处理好理论学习和案例实践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能够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也能够为相关的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浅谈如何实现《FLASH二维动画设计》课程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
[2]张福德.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宁夏教育,2000,(2).
[3]王培根,陶沙,李莉.产学研合作教育法律关系分析[J].理论月刊,2003,(12).
【关键词】互动教学模式 ; 思想政治教学 ; 实施 ; 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52-0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往往采用灌输教学模式,其最大的弊端是以老师为中心,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不能激发学生潜力和发掘学生个性。
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把教学活动视作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合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借助师生和生生对话、沟通和合作,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最终使师生在知识、情感和精神等方面相互交融,并实现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对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尝试了多种具体的互动教学,作以下阐述:
一、案例分析式互动教学
案例分析式互动教学是一种把教学内容融入具体案例中,通过师生和生生互动分析,把理论知识予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过程。在具体互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符合教学目标实现需要,又能引起学生关注的事件作为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使得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具体实践活动。
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中的“政府权力:依法行使”时,以“重庆钉子户事件――从强制拆迁到和平拆迁”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错案是怎样产生的?对公民、政府和社会有怎样的危害?课堂中同学们积极参与案例分析,畅所欲言,最终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二、角色扮演式互动教学
角色扮演式互动教学是一种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去互动体验任务完成的全过程,从而实现从“局外者”到“剧中者”的角色转换,并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应事先设计好有关角色,让学生选择和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股票、债券和保险”时,按照教学内容设计了股票、债券和保险推销员三种角色,让学生自由选择,从而分成三组并明确任务:向教师这一投资者推销自己的理财产品。在教学中,三组推销员向投资者推销自己的产品,教师以投资者角色作咨询提问,引导他们掌握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此次互动教学过程,师生和生生之间角色互动,摒弃了对三种投资方式的空洞解说,克服了教学只理论不实践的弊病。同学们既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也为将来的投资奠定了基础。
三、实践体验式互动教学
实践体验式互动教学是一种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把教学过程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让理论联系实际,把相关知识根植于社会实践的土壤之中的教学过程。在互动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到有代表性的工厂、农村、社区参观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以增进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影响价格的因素”时,先把同学分组,然后布置各组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分别到不同的菜场、商场去调查七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并让他们调查这些商品价格变化的具体原因。课堂上各组同学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分别呈现了自己的实践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加以点拨,综合各组成果。此过程中,师生和生生形成充分互动,同学们自己找到了影响价格的因素,也找到了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四、演讲辩论式互动教学
演讲辩论式互动教学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演讲辩论来形成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实际,提出演讲辩论题目,让学生查找资料,做好必要的准备,并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演讲辩论,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
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探究活动“正确对待金钱”时,根据教学内容,设立了“金钱是众善之门还是万恶之源”辩题,学生分为两组各自准备,各选派五位代表进行辩论。结果,在组织准备和演讲辩论中同学们都参与热情很高,不管是陈述观点还是总结陈词,都有理有据,自由辩论更是把同学们的机智、能力发挥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充分,圆满完成了知识目标,获得了能力的提高,也树立了关于金钱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情境创设式互动教学
情境创设式互动教学是一种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互动教学,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在具体的互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或者模拟的情境,让学生身在其中,不知不觉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中的“新时代的劳动者”时,就以一位大学生辛苦找工作的经历为情境进行教学。创设了该大学生找工作但屡屡未果和找到工作后权益被侵害情境。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学生感同深受,积极主动参与,帮忙寻找解决办法,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使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形成充分互动,不知不觉掌握了相关教学内容。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采用做游戏、猜谜语、编歌谣、对对联和变魔术等其他互动教学形式实施。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互动教学模式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此,笔者认为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其实施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李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方式的探讨》,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
[2]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教育研究,2001。
管理学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必然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首选。近些年来,管理学在各个大学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已成为基础必修课,授课人员对案例教学法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使我国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因为发展时间还较短,管理学案例教学法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
1案例教学法概述
1.1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是指师生围绕某个特定的案例事实展开相互作用,共同对案例情境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研讨与分析,以求解决疑难问题,做出相应决策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最早是由哈佛商学院倡导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推广,至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我国的重视。
1.2案例教学法的特色
案例教学法的第一个特色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因为该方法没有人告诉你具体怎么样做是对的,解决方法来源于自己的思考和摸索,所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非常有效;案例教学法的第二个特色是把课堂授课的重心从知识的传递变为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和实际应用结合比较好的一种授课方法;第三个特色是变传统的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迫使教师从主导角色转变为引导角色,学生从从属角色变为主导角色,也对两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当前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合适的案例比较匮乏
合适的案例对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并掌握相应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因为我国的案例教学发展时间比较短,提炼出的适合中国教育情况的案例还比较少,所以我国大部分关于管理学案例的教材采用的都是国外的案例。然而,国外的很多案例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是有局限性的,学生熟悉程度较低,这也降低了学生对案例的兴趣;仅有的本土的案例也因为主要来源于新闻、报纸或者一些杂志的简单加工,没有经过系统的汇编和思想的提炼,缺乏课堂的针对性,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缺乏推动案例教学法发展的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法激励机制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的职称评审体制不健全。我国的职称评审的标准可以量化的只有教师的科研成果,而教学成果因为难以量化常常在评审时被忽略,这就造成很多老师宁愿在论文写作和课题申报上花大量的时间,却不愿意在教学效果的改进上投入相应的精力。二是教学奖项评比体制不健全。高校里也有很多的精品课程或者是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但是因为大部分的评选还是以旧的课堂知识传输为标准,虽然也强调课堂互动,但是仅仅是简单的课堂问答,所以,高校教师们为了获取相应的荣誉,会投评审所好,不会在案例分析这样的双向沟通实践中花费时间来探索研究。
2.3缺乏针对案例分析有效进行的课时安排
大学的管理学课程常常是在大一上学期进行的,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一般一周有四个课时,而大一因为军训等原因,课程开始时已经是在开学一个月左右的时候了,所以一学期下来,真正上课的时间大概只有64个课时,这64个课时也就是刚刚够把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给讲完,如果加上案例分析时间,一般情况下课时是不够用的。如果只是把案例简单地穿插到课堂知识的讲述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应的案例准备时间、分组讨论时间、情景模拟时间、双向互动时间等,案例分析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下的案例分析甚至都不能被称之为科学意义上的案例分析,而只能叫做举例子。学生也完全体会不到案例分析的魅力,还是一味地被动接受信息。
2.4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意识没有建立
相比传统教学来说,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偏重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式。因为教育方式的不同,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就与传统教学有了很大区别。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一定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一个主动的指挥角色,而学生是一个被动的从属角色;但是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中,教师要从指挥角色转变为引导角色,而学生也要从从属角色转变为主导角色。而只有角色意识真正建立起来了,案例分析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为双方都不能安全摆脱传统角色意识的束缚,教师常常不自觉地就想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自己设置的知识点,于是在自己的引导过程中,渐渐又控制了案例分析的过程,重新扮演了指挥的角色;而因为学生一直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一旦让其突然处于主动地位,常常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时时都要咨询教师,寻求帮助,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回到了从属的角色。因为角色意识的缺失,最后的案例分析常常又回归成一场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课堂。
3改进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对策建议
3.1严格挑选、科学制作案例
在案例的选择和制作方面,首先要求案例分析相关书目的编者和所有管理学的授课教师都要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选择案例,并且要始终贯彻案例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宗旨,从各种可能合适的案例中挑选出既涉及到相关管理的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愿意进行深入思考的案例。其次是要保证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多国外组织的案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因为学生对企业的产品或者名称比较陌生,不能产生强烈的情境感,而如果我们选择时能够从学生的毕业的师兄师姐的工作单位管理事件中组织成合适的案例,或者捕捉社会热点,将相关组织的管理案例拿来进行使用的话,学生的兴趣程度会提高很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选择后要进行科学制作,科学制作是保证案例分析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刚入学时很多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匮乏,这时的案例应该是简单的、理论深度浅的,随着学生知识储备的增加和能力的增长,案例也应该是较以前有挑战性的、理论深度高的。这就要求每个授课教师在选择出合适的案例后更要进行科学制作,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分析难度逐渐增加,使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并保持对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和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3.2理顺机制,打造有利于案例分析教学的大环境
一是要打破原有的职称评审体制,重新注入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投入的评审要素,而针对管理学授课教师来说,或者可以把教师编写的案例也认可为科研成果,并根据案例被其他院校采用的次数也给予相应的科研奖励;二是要在教学奖项的评比中注重创新精神,鼓励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学比赛中仍然大胆地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在案例分析中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给予包容,让授课教师有不怕错、敢在犯错后继续摸索前进的精神后盾;三是建立课堂双向互动机制,改变原有的课堂互动只是课堂问答的现状。教育系统如果能建立起这种长效的课堂互动机制,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的课堂环境就会比较有激励作用,让教师更有信心将案例分析进行下去。
3.3合理安排培养方案中管理学的课时
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科的性质,比如,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性很强的学科,那么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时就要给予管理学相应的实践课时。虽然在国家新一轮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科的实践性,要求各个高校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但是因为在操作中什么算实践、什么不算实践的界定不清,加上实践课程的考核标准难以量化等原因,大部分高校的实践课时还是按照教学课时来要求了。建议教育部门在颁布指导意见的同时也给予实施的相应指导方案,只有这样,包括管理学授课教师内的所有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师才真正能够有效安排课时进行案例分析教学。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证券投资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方法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即学员能够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这些技能通常是管理者、医生和其他的专业人员所必需的案例还可使受训者在个人对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高承担具有不确定结果风险的能力。为使案例教学更有效,学习者必须愿意并且能够分析案例,然后进行沟通并坚持自己的立场。
一、证券投资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
案例的选择和加工是案例教学课前准备阶段,而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与管理是实施阶段,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组织,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案例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授课效果。首先,对于一些信息量大、影响深远的教学案例,任课教师应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和互联网资源,先自行搜集和阅读案例相关的资料,为课堂上案例分析和讨论打下基础。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效能。其次,课堂组织必须处理好课时有限和课程内容丰富的矛盾,科学设计案例分析和讨论的顺序、时间、形式等。就顺序而言,案例分析与讨论一般安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之后,避免学生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而无法全面理解案例和进行深入讨论。就时间而言,由于课时有限(大部分高职财经、经管类专业的证券投资按照一学期18周计算只有36课时,课时非常紧迫),案例的阅读、介绍、提问、讨论、总结等环节必须紧凑安排,要紧密围绕着教学案例的核心问题进行课堂组织和管理。就课堂组织的形式而言,任课教师可以采取自由发言和点名提问的相结合。其中,点名提问主要是针对内向、不太活跃的学生,给这些学生造成一种压力,迫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同时为锻炼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创造机会。对于教学案例中的一些争议性强的问题,可以根据不同的观点进行分组讨论,提倡思想争鸣,鼓励创新性的观点。最后,在完成教学案例的介绍、提问、讨论等学生参与的环节后,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进行点评,然后进行较为深入的案例总结,对案例涉及的问题给出参考性的答案。
二、证券投资案例教学的课堂管理
证券投资案例教学课堂组织的顺利实行,离不开良好的课堂管理。只有良好的课堂管理才能维持好课堂纪律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为课堂组织计划有序而高效地执行创造条件。课堂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包括课堂纪律管理、氛围管理和考核管理。第一,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任课教师要维护好课堂纪律,及时制止上课讲小话、玩手机、看无关书籍、随意进出教室等违纪行为,避免学生的违纪行为影响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第二,在确保课堂纪律的前提下,任课教师要增强亲和力,应走下讲台近距离地与学生交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发言和辩论。对课堂表现良好、发言积极的学生,任课老师要给予肯定;对内向型的学生,任课老师可以采取点名提问的方式,迫使他们参与讨论。第三,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引入激励机制,“通过适当的激励使学生处于活性化状态,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辩论。”把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和平时成绩挂钩,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任课老师可以在上第一堂课时事先交待学生,课堂表现将是平时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对于课前案例资料准备齐备、课堂上积极踊跃发言的学生,老师应在课堂上及时做好记录,而对于少数敷衍应付的学生,要进行建设性的批评。例如,在讲授债券的这一章节之前,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和整理ST超日债违约的案例资料,以备下次案例讨论和分析之需。在讲授债券内容时,教师应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准备充分的部分学生发言踊跃,提出的问题也比较深入。教师要及时记下了这些学生的姓名和学号,既为期末考试评定平时成绩留下了依据,学生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为提高。
证券投资作为一门应用性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不能脱离证券投资实践,应该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投资技能上面。要提高证券投资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证券投资课程教学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能寓抽象于具体、置情境于课堂、化被动为主、寓教于乐,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证券投资案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任课教师必须优选经典案例,并对选用案例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深加工,科学、合理地进行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提高课堂效率,加强课堂管理,维护好课堂纪律,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为案例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1]杜鹃.在案例教学法中要重视案例库的建设[J].上海财经学院学报,2005(3):6163
[2]何建华.案例教学法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3(2):7476
社会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社会型教学模式是西方社会理论家在学院式教学活动中实施的教学方式,其本意是强调学习者如何学习社会行为,以及社会影响如何促进学业的提高,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公民的民主行为,即既要改善个人和社会的生活,又要保证有创造性的民主社会秩序。按照这种思路,社会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多采用学生参与式、合作式的方法,组织学生选择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学生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开展研究,对课题进行学理阐释,进而提出解决方案。该教学理念的精髓在于“介入社会、合作学习、训练技能”。
运用社会型教学模式的两种方法
社会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针对新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团体调查研究模式和社会探究模式是两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1.团体调查研究模式
团体调查研究模式有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让学生而临问题或疑难情境;第二阶段,让学生对问题情境作出试探性反应;第三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系统地陈述研究任务;第四阶段,学生分析所需要的角色,把他们自己组织起来,独立研究和群体研究;第五阶段,分析研究的过程和取得的进步;第六阶段,循环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参加形成课堂社会秩序的活动,目的在于把情境模拟导向探究。
以群体传播理论中的“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为例,各类教材对这一部分的讲授均较为精简,理论性、概括性强,仅仅通过讲授,学生很难透彻理解,但这一部分又是理解群体传播理论精髓的“敲门砖”,是学生理解群体传播理论的关键。笔者在这一部分的讲授中采用设置“模拟校园”的方式,把课堂虚拟成为紧张的校园突发事件现场,第一课时进行案例虚拟,向学生陈述“危机”,第二课时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在两个课时中,学生先体验了的氛围,后经过讨论完成了知识点的讲授,效果良好。
运用团体调查研究模式开展讨论课教学要避免两个倾向:一是重讨论而轻讲授,教师应该明确,讲授是本,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不能完全以学生讨论替代教师讲授,否则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不深入的;二是仅仅为了求得情境真切而忽视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开展这种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在课前充分地预习课堂讲授内容,否则,面对虚拟情境学生只会就事论事,不能“实际”联系“理论”,这样就不能完成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2.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有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定向、介绍和阐明情境,把概括地陈述情境作为探究的出发点;第二阶段,提出假设以探索或解决问题;第三阶段,确定和阐明假设中的术语;第四阶段,根据假设的设想、含义和逻辑的有效性探索假设;第五阶段,收集事实和证据以支持假设;第六阶段,形成概括的表述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大众传播的功能、效果理论,在讲授中引入社会探究模式进行课堂讨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传播学》课程中“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理论”为例,这一部分是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主要讲授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向每个小组提供与某一个理论相关的案例,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理论阐释内容及经典的研究论文,通过小组讨论运用理论进行案例分析,每个小组成员共同撰写案例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中由小组代表进行案例分析陈述,全体学生参与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使教学目标由识记提升到了理解、运用。
教师运用社会探究模式进行讨论课教学,同样要引导学生避免进入两个误区:一是讨论主题的游离,讨论课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在讨论时往往会把焦点放在对案例中社会问题的意义评价上,如腐败问题、就业问题、医疗改革问题,要提示学生及时回归到传播学理论问题上,不要“跑题”;二是研究方法不规范,社会探究模式要求学生针对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而不能随意举证、任意发挥。因此,要求教师在开展讨论前对学生进行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关键词】行为导向 教学法 会计教学
会计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且内容十分复杂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其专业课内容显得深奥、难于理解。事实证明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如何使会计专业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专业能力已成为新时期会计教育的目标之一。行为导向教学法正是一种适应新时代会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合理、适当地在会计教学中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达到强化学生主体、依托任务训练、突出能力目标的教学效果。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是世界上公认的一种先进职业教育方法。该方法倡导“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行为的引导,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关键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引导法、兴趣小组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实践证明,在会计教学中适当地应用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解决“干什么”,“怎么干”和“为什么这样干”的问题。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会计理论知识学的不错,但在面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时,却不知道哪种处理方式才是正确的选择。例如,就货币资金管理和控制这一内容进行教学,如果单单抽象的从理论上对货币资金管理原则、方法进行枯燥无味的阐述,学生很难理解,其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若教师能就这一内容选取某一实际发生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分析中总结出钱账分管、相互牵制的原则,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记忆深刻,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案例分析法的精髓不在于学生强记所学内容,而是迫使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案例分析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和素质。这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因此,案例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正因为这样,案例的选择就成了案例分析法最关键的环节。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必须事先查阅大量的资料,掌握一系列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贴近经济生活实际的会计案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筛选。筛选会计案例要立足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于发挥学生各自特长,立足于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其真实性、典型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合理性等特点。
(二)模拟教学法的运用。当前中职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受到质疑,就业遭遇尴尬,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务实从业能力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会计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其中的模拟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用于会计教学的方法。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如在《财务会计》各种结算方式的教学中,以往深刻的体会就是讲的累,学生接受得更累,若使用模拟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扮演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开户银行、收款单位开户银行,让学生模拟整个结算过程,而且还注意加强情境,各组学生在着装上、语言上以及整个工作过程都尽量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相符合,将会使得学生兴趣大增,非常投入地进行“工作”。这样的教学活动生动而有趣,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掌握知识,学习效果更佳。
(三)角色扮演法的运用。角色扮演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学生通过扮演不同岗位角色,亲身体验不同角色内涵,通过对将来可能承担的不同角色进行扮演比较和分析,锻炼学生社会能力、交际能力等。如在存货的教学中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即分别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包括会计、出纳、销售人员、经理、客户、银行工作人员等),让他们在材料购买、商品卖出、存货清查等各种场景中,完成业务流程中会计单据的传递和会计账户的处理。这样一种角色扮演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做”中“悟”,在“悟”中学。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都得到发展,这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在会计教学中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随着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行为导向教学法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行为导向教学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并且每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相互体现。教师运用何种会计教学方法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将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成一个高理论高能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
参考文献:
[1]吴迅.关于高职会计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的思考[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4).
[2]吴建新.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
关键词:案例教学;嵌入式系统安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86-02
一、引言
随着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提出[1],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嵌入式系统安全》课程实践性较强,而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讲述理论模型,缺乏创新,加之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课程授课目标无法很好完成。为此,探索新的教学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目标
嵌入式系统安全课程内容涵盖了安全体系结构/协议、认证技术、病毒与恶意代码、网络入侵、入侵检测与防火墙、嵌入式系统安全等内容。课程顺应嵌入式系统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快速建立对嵌入式移动互联网安全的全貌概览。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嵌入式系统与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掌握具体应对办法,独立学习与初步设计嵌入式系统安全方案,为今后应用嵌入式系统或从事移动互联网安全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根据案例教学法的特点,照顾到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逐步采取“案例导向教学+实际的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的方式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方法设计
案例教学(CaseTeaching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2],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W.B.Doham推广,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案例教学法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3]。应用到本课程中,在每个技术专题的讲解过程中,采用“知识点铺垫+案例导向教学+实际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小组实训总结”的教学模式展开试点教学。
四、实施方案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结合案例教学法和课程实际特点,笔者采用如图1所示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如在讲解网络攻击技术专题时,首先铺垫知识点。网络攻击分为三个阶段:预攻击、攻击、后攻击阶段。预攻击阶段要收集目标网络、目标主机的信息。如,获取网络拓扑结构、主机操作系统类别、开放端口和服务情况等。有了基础知识的铺垫,必须辅以实际案例。因此,课堂中为学生演示信息收集过程。通过网络命令ping、tracert/traceroute、nslookup,或网络登录截取banner信息等,推断目标网络和目标主机的基本信息。这些都是学生日常使用网络和计算机中常接触的命令和操作过程,但没有理论知识的铺垫,很少有人能够联想到这类操作可帮助黑客获取到如此重要的敏感信息。完成了上述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接下来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课堂中演示用实际工具,如端口扫描、漏洞扫描软件,获得目标主机的系统漏洞和开放端口/服务情况。通过案例解析,让学生从理论了解到实际操作,有了直观、具体的认识。在小组讨论阶段,老师可提出问题:“上述扫描工具的实施原理是什么?能否借助于之前学习过的网络知识、编程知识,自己设计实现一个类似的软件工具?”鉴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阶段留在课后完成。但教师需为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并给出具体任务。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阶段,教师不再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者,转而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实训总结”,通常是以“作品展示+演说答辩”的形式进行。
五、评价准则
课程授课模式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准则也要做出适当调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新的综合评价指标。如图2所示。由于课程特点,授课内容是以专题展开的,教学过程围绕项目进行,所以评价标准也以项目为单位。评价表的评分标准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每个部分都充分考虑“案例分析、团队合作、新知识点理解、辩论/答辩”等阶段的学生表现,在评分过程中,教师评分和同学评分的比例也有所调整。该评价准则,涵盖了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结果,能够合理、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六、总结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教学;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意义
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学中引入相关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知识,并且锻炼学生解析案例、运用知识探讨事件的是非曲直及处理措施的能力。案例分析法,不仅能够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模拟真实场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更能够培养他们的案例分析和实践处理能力。因此,它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优越性。
二、案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案例分析法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案例分析法的某些问题也可能导致教学效果下降。经过总结和反思,它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分析法中,教师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包括前期准备和课堂教学。但是,如果教师把案例的准备和问题的分析,甚至课后的总结全部一手包办,那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施展,教师对课堂主体的把握不清晰,就会限制学生的表现,在案例分析中学生不能发挥探讨作用,就会成为填鸭式教育的另一版本。
2.高中政治课程内容丰富,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能因为教学内容的繁复而在选择案例中出现困难,案例的选择不理想。比如,选择的案例所包括的知识点在教学大纲中的重要性低,或者案例涉及时事,与教学内容不太相关,知识点被生搬硬套到案例中。案例的选择随意性太强,不具有代表性,不能体现知识点的应用。案例的选择不当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白白浪费时间,而且会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课堂案例分析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案例分析的流程应用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一般来讲,案例分析是教师将案例呈现给学生,设置相关问题,对学生作出一定的引导,再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假如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合理或者难度较高,太简单的问题会使得学生不愿意回答,而某些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范围,也会难以作答。另外,教师可能为了贪图方便,直接在看完案例之后,将答案揭晓,或者限制学生的思路,不希望学生有自我的思考,只一味要求学生承认答案的合理性,并背诵答案,这些做法无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失去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案例的初衷。
三、解决措施
根据上述的案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几点建议和解决措施:
1.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解读案例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案例,解析案例要点及包含的课堂知识。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和表达观点的机会,对于可能出现的思路错误及时提醒,但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提出结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分寸,起到引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
2.结合政治课程特色,合理选择案例。高中政治有着鲜明特色,既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政治内容,又涉及哲学思维。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紧紧贴近教学实际,围绕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有取舍地选择有针对性、代表性、启发性、建设性的案例,对学生的知识理解的加深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正面的引导作用。同时,案例要注意内容详实、主题深刻,切勿空洞、说教,这样才能使案例教学发挥最好的效果。
3.教师的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准确运用案例教学。首先,课前案例的准备必须充分,案例问题设置合理,环节结合紧密,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思路陷入困境、课堂纪律差等问题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其次,教师分析案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方向,点拨学生的创新点和思维亮点,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将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通过分析和探讨,判断案例的是非对错,提出解决思路。最后,总结和归纳是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知识巩固的最好时机,及时有效的总结和反思,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在深度和广度上对知识体系的了解更上一层。同时,总结也能使他们积累经验,为下次的案例分析拓宽思路。
结束语
高中政治的案例教学中,教师运用案例,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解读、分析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成绩。针对案例分析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吸取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案例教学法,扬长补短,让它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一、《消费者行为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现状
(一)教学方法运用不得当
经过调查,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小组讨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汇报交流等。但很多方法的使用过于牵强,只停留在为了丰富课堂设计,存在运用不当的弊病。如应用最多的是案例式教学,教师通过案例讲解,导入或解释知识要点,也能适当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看似方法得当,但并没有达到课程教学的真正要求。
(二)缺乏针对性的综合实训项目
一门课,它的核心能力点是什么,有没有分项技能。学生掌握分项技能后,最终的形成性能力是什么?这是每一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目前,开设《消费者行为学》这么课程的院校,大多缺少这方面问题的思考。需要老师们分解课程能力点,设定针对性的相关实训项目。目前,《消费者行为学》这门课程没有特定的实训项目,实训环节大多还只是案例分析。
(三)考核方式太过传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消费者行为学》的考核,主要还停留在笔试,笔试题型过于老套,开放性、应用性题目占比重也较小,偏离了应用技能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评价的目的。即便个别实行“过程化考核”,也大都是平时成绩+期末笔试成绩。评价的结果是,高分的学生也不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得学生的消费者行为观察能力,消费者心理的敏锐感知能力,营销手段的灵活运用能力,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营销素养统统与成绩脱钩,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也就失去了考核真正的意义。
二、解决途径―――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 教学计划的改革
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以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同时,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系统知识“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我们根据本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综合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及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法。当然,我们也绝不能排斥传统教学,在现阶段条件下,传统教学仍然是学校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理论的运用或技能的训练要借助于实践教学。传统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
(1) 理论抽象性强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融入了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性、综合性课程,因此学生比较难以把握教学内容。为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这些理论,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可以事先创设某些相关消费教学的情境并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并引导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就不会生硬晦涩地把理论强加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待学生领会基本理论以后,再鼓励学生用理论来解释现实的消费者行为,使学生真正领悟所学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营销素养。
(2) 操作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采用参与式教学。对于一些需要动手实践操作的内容,比如影响__消费者购买的购物情境、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等,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真实模拟营销情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来领悟理论知识的营销应用。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超市,让学生分组分析购买情境、销售终端的情境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最终形成销售情境的分析报告并进行讲评。在课堂上可运用小组比的形式,真实模拟某产品的购买情境设置。
(3) 体验性强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是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当然,为了要引起学生对案例的兴趣与参与,案例的选择一般都尽量真实、有趣、可读性强,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与反应,提高学生认真准备、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消费者行为学的应用性决定了贴近营销实践的案例教学在消费者行为学中的重要性。如有关消费者的认知心理、个性心理方面的教学内容,可在课前把相应的参考书籍布置下去,课堂上老师详细讲解体现营销心理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消费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可给同学们做相关的心理测试,让他们分析自己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体验感也会有所增强。
(三)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更好地体现高职院校市场专业的教育特色,更全面地考核学生学习的结果,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改革。在课程总体成绩中,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主要是对学生各项课内课外活动的参与介入程度的评定,以此来督促学生的平时学习。期末成绩具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笔试,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为主,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第二部分是以提交项目综合实训报告的形式检验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职业实践中去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本人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了教学内容枯燥难懂、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教学现状,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操技能。教学反馈结果也表明了学校和学生对此教学模式改革的肯定。
参考文献:
1、 江林.消费者心理与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徐琴.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消费心理分析》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2010.(11)
3、 赵娟.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