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5 10:3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美国国际资本流动有如下特点:
1.美国的债权和债务都在增加,但债务增长更快。美国是世界上最大债务国,这一特点一直没有变化,但要看到纯债务的增加背后是债权、债务的双向增加。从1990年到2007年,对外债务增长是7.4倍,对外债权增长是7倍,纯债务从0.2万亿美元增长到2.5万亿美元。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是从资本过剩国向不足国移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美国这种债权和债务都增加,与此观点背离。
2.美国国家保有资产和日本显示了相反的动向。从1990年到2007年,美国公有资产增加了1.4倍,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了5.4倍,直接投资以外的民间投资为8.9倍。而日本等公有资产增加了8.9倍,对外直接投资4.8倍,其它民间投资8倍。美国的公有资产没有什么变化,而其它国家的增长很快。其原因是其它国家的公有资产多以外汇储备的形式存在,而75%左右是以美国的债权形式保有。
3.包含直接投资的民间投资,美国的保有资产和其它国家的保有资产的增长分别是7.8倍和7.2倍,可见,美国民间投资还是高于其它国家的平均水平的。
二、日本的国际资本流动
(一)数量上除对外证券投资,其它变化不大
1.资产方面对外证券投资急速增加,外汇储备和对外直接投资2000年以后有些缓慢增加,其它对外投资几乎没有变化。2007年末,对外证券投资余额是288万亿日元,其中证券222万亿日元,股票只有65万亿日元,其它投资余额是146万亿日元,其中贷款97万亿日元,贸易信用6万亿日元,现金25万亿日元,其它投资17万亿日元。外汇贮备110万亿日元,对外直接投资余额62万亿日元,资产总额610万亿日元,是名义GDP的1.2倍。影响日本对外证券投资额的主要因素包括贸易盈余和利差。日本存在大量贸易盈余,所以证券对外投资额也很大。货币利率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银行借贷资本,利差会影响银行存贷资金的流向,之后影响到资本二级市场收益率最终影响到证券资本流动。日本一直的低利率政策,使日本国内同国外存在利差,这种利差会使银行存贷资金流出,而国外资本二级市场的收益率高于国内,对外证券投资额自然较大。
2.负债方面,对内直接投资和其它对内投资,到现在为止没有太大的变化。对内证券投资也是到2002年没有太大变化,2003年以后开始增加,2007年末的对内证券投资余额221万亿日元,股票142万亿日元,债券79万亿日元。与对外投资相反,股票投资更多,是因为日本的债券利息比其它国家低。其它的投资余额119万亿日元,借入85万亿日元,贸易信用3万亿日元,现金11万亿,其它投资21万亿,对内直接投资余额15万亿日元,负债总额包括金融派生品5万亿日元,共360万亿日元,名义GDP的0.7倍,纯资产250万亿日元,是世界最大的纯资产国家。
(二)投资收益率的动向
首先,明确投资收益率的定义,投资收益率=当年的投资收益/前年末的投资余额。日本从1996年到2007年的投资收益率,单纯平均后,对外直接投资6.0%,对外证券投资5.2%,其它对外投资2.2%,全部对外投资3.6%;对内直接投资9.4%,对内证券投资1.6%,其它对内投资1.8%,全部对内投资2.0%。
1.直接投资,对外投资收益率低,是对内投资的2/3左右。
直接投资是伴随着跨国企业活动的资本移动状况,与跨国企业的活动水平有很大关系,而日本的FDI更依赖于制造业。2007年日本对外投资余额,制造业34万亿日元,超过半数,这是与世界趋势不同的。日本制造业遍布全世界,其分布特点是:在亚洲等地雇佣人口多,产品附加值少,并且以售回日本或第三国为目的。而美国相对雇佣人数少,产品附加值高,并多在当地销售。这种差异是由人均附加值的差异造成的。附加值Y是总租金W和粗利润R的合计,除以雇佣数L为人均附加值,w、r、y分别表示人均租金率、人均粗利润和人均附加值,K表示资本。y=(W+R)/L=w+r*K/L。租金率高,粗利润率高,则y变大。r包含在企业会计上的粗利润,所以技术进步的先端产业变高,K/L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较高。进入低租金国的企业,当然选择劳动密集型工业而降低K/L。可见日本的低租金指向不仅在国内,也指向国外,而日本的对外生产以低租金国家为核心,由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自然收益率较国内偏低。
根据央行10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8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这一规模占全世界外储总量的三分之一。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加剧了国内流动性的泛滥。在此情况下,“藏汇于民”,放宽个人境外投资,是缓解外储重压的有效渠道。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个人资产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外成熟资本市场对境内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长,个人境外证券投资意愿日益增强。但目前我国个人境外证券投资尚存在一些政策限制和制度空白,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需求受到抑制,部分投资者采取非常手段变相进行境外证券投资,众多个人境外证券投资游走于“灰色地带”。这既对正常的管理秩序提出了挑战,又使得投资者权益缺乏法律保护。
开放个人境外证券投资的风险
从资本项目开放的角度看,尽管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已经平稳启动,但开放境内投资者境外证券直接投资,对境内金融市场及香港金融市场等方面将产生巨大影响。从管理角度看,更需重视政策放开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的预测和控制。
影响国内宏观经济风险。一是可能对我国宏观经济带来冲击。2013年以来,国际证券市场的收益状况要优于国内证券市场,美国市场不断创出新高,日本市场上涨超过20%,欧洲市场虽然经历了塞浦路斯危机,但回报率依然接近6%。而我国证券市场表现平淡,且长期以来我国对境内个人证券投资基本限制,一旦渠道畅通,可能形成部分个人长期积聚需求的集中释放,资本的大量外流,可能会引致外汇收支出现逆差,势必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二是增加我国调控人民币汇率难度。由于境内个人对外投资,一定规模的境内个人资本积累于国外,但当国内汇率存在较为明显波动趋势时,由于资本的趋利性,这些资本就会顺势而动,增加我国调控人民币汇率的难度。三是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中,相当部分源于个人出资,实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个人资本的持续支持。但当境外直接投资政策开放后,将引起境内个人资本分流,从而减弱对国内实体经济的投资支持力度,从而削弱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四是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金融市场。境内个人为获取投资收益,将一定资金用于炒股,购买国库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购买保险等投资项目,当个人境外证券投资放开后,面对境外更好的投资机会,一部分个人资金会从境内转向境外,从而降低了国内资本市场融资能力。
加大违规资金流动风险。一是加大境外投机资金流入的动力。个人境外投资股票市场的放宽在畅通境内合规资金外流渠道的同时,也提供了投机资金的回流途径,可能成为更大规模资金流入的动力。二是提供非法资金“洗白”的机会。境外证券市场风险和交易规则与内地有很大不同,加上人民币升值状况,谨慎型的投资者未必会积极参与,倒是出于非法目的的资金,比如洗钱资金,会不顾及成本积极参与,非法“洗钱”资金获得了十分宽松的“洗白”机会。三是部分境内企业可能利用企业和个人外汇政策范围的差异,利用境内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达到其超范围投资的目的。如境内个人可对外期货期权投资,而对于企业一般境内金融企业或大型的企业没有这种投资资格,这种情况下,为规避政策限制,境内企业就会借道境内个人投资境外期货期权市场获利。
加大投资者投资风险与汇率风险。一是境内个人投资者到境外进行证券投资,由于其信息、能力、知识等方面的不足,必然面临一定的风险。二是投资本金和外币投资收益的汇率风险,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远期、掉期、外汇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锁定远期汇率,而国内个人投资者参与外汇市场受限,汇率风险则完全由个人投资者承担。
政策应落实与跟进
目前我们正处在个人境外证券投资的第一步骤时期,即将推出的QDII2将进入第二步骤。QDII2是在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可兑换条件下,有控制地允许境内个人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业务的一项制度安排。面对高度市场化的境外证券市场,在政策开放的过程中,若没有相对完善和健全的市场规则和监管机制,相应的风险很难得到有效地控制。个人境外证券投资的开放在技术和系统上其实比较简单,重点是有关政策的落地和跟进,同时也需要相关配套制度安排。
制定境内个人境外证券投资的法律法规。制定《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证券市场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明确监管者、投资者以及外汇指定银行三者的权利与义务,规定适应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初始投资规模及最高投资规模)、调高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个人结售汇年度总额。
建立完善的境内个人境外证券投资管理体系。一是外汇管理部门方面:根据拟出台的《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证券市场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规范个人境外直接投资核准登记管理,负责投资者主体资格审查、项目审查及投资额度审查。建立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年检制度,通过年检,了解个人投资者真实的资本市场交易情况,加强对个人投资者的动态管理。确保外汇资金封闭运行,投资者证券投资跨境资金只能在外汇局指定的银行之间收付,不得向第三方划转和在境外存取,防范境内外其他外汇资金混入证券投资资金跨境流动,加强非现场数据的监督和分析。二是外汇指定银行方面:投资者境外直接投资必须开立专用账户,其外汇资金收支均应通过个人资本专用账户办理。银行办理相关业务时,必须坚持真实交易背景的原则,即个人证券投资外汇账户资金应真实用于境外证券投资。证券交易资金交割清算,必须以实际买卖证券的交易清单为依据。必须坚持现金现券交易的原则。即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必须以在资金账户存有的足额外汇或在证券账户存有的足额证券为前提,严格杜绝融资融券和买空卖空。
加强投资主体的管理和投资者风险意识宣传。一是设置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者主体资格条件,作为个人境外直接投资核准登记的审查内容之一进行管理。投资主体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件;2、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3、18周岁以上;4、必须拥有5年以下股票市场操作经验;5、个人投资者与境外证券交易所签订风险投资书。二是加强投资者风险意识宣传工作,充分向投资者揭示投资风险,使投资者形成风险自担的意识。同时应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对外投资,走出去战略,贸易壁垒,直接投资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项目下的对外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fdi)、证券投资(股本证券、债务证券)和其他投资(贸易信贷等)三大部分。本文着重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证券投资。
一、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企业跨国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正日益跨越国界流动,促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也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各种投资机会,实现其利益追求目标。在我国现阶段拓展海外投资的进程中,政府“扮演”着引导和服务的角色,企业是核心。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扩展和方式演变,不但体现出国家的对外政策更加宽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资助扶持,而且还反映了部分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更需要通过多样的方式寻求海外资源和市场,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开始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国际化整合和开展国际化经营,来获取专业人才、专利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
(二)实现产业的国际转移,规避外贸壁垒和摩擦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曾采取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而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看中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广大的市场,纷纷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其跨国集团的商品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沉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并且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遭遇了较多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使商品输出面临阻力。而此时,我国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已有很大提升,无论是在资本、技术、管理方面,还是在人才方面,都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为改变我国制造业的低端产业链,扩大新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为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对外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应通过发展对外投资,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我国从劳务输出、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特别是金融资本输出的转变,以顺应国内资源环境和国际市场对我国对外合作方式转型的要求。
(三)全球范围获取战略资源.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对资源能源的大量需求,但相对需求而言,我国自然资源匮乏,很难满足未来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据报道,当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53%,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不到1.9亿吨,而原油进口量则接近2亿吨。为保障资源供应安全,我国必须通过发展对外投资,跨国并购一些石油和矿业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掌控必要的石油及其他战略资源,缓解资源缺乏所带来的压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调控经济、分散风险、提高收益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一路上扬,加之外商投资和各类投机资本的流人,由此形成的双顺差带来了巨额外汇储备,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截至2008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随着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央行被迫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使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显,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使人民币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巨额外汇资产也面临着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和长期保值增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大对外投资、力促企业走出国门、转变对外投资策略、增加外汇利用渠道等,就成为消化市场过剩流动性、有效调控宏观经济以及保障国家外汇资产安全的必要途径。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发展迅速
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首破2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超过 900亿美元。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65.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5.3%,而存量则达1179.1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为1011.9亿美元,占85.8%;金融类167.2亿美元,占14.2%。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又飞速地增长,仅前6个月投资额已达257亿美元。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一是投资方式中跨国并购比较活跃。2006年,我国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为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近40%,其中÷非金融类70亿美元,金融类12.5亿美元。2007年,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较上年减少20%,但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取国外的资源、技术和市场,仍将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和培育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二是投资行业分布比较齐全。 2006年底,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位居对外直接投资的前4位,占投资存量的 70%。在2007年底,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三是投资地区分布渐趋平衡。 2006年,在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中,亚洲与拉丁美洲之和,均占到90%。2007年,我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非金融类对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投资增长1倍以上。地区分布不平衡的情况有所改善。
四是投资主体呈现以国企为主的多元化。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当年未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 33%,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首位;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26%,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总数的第2位;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为12%,位居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第3位。2007年,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较上年有所下降,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上升较多。从对外直接投资数额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对外证券投资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起步较晚, 1997年只有不到10亿美元,1999年突破100亿美元,2001年突破 200亿美元。近两年来,由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使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各种突发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2006年为112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96%;2007年为23亿美元,比上年流量下降 98%。2007年末,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存量为2300多亿美元。我国原来的对外证券投资主要是商业银行购置境外债券,最近两年又推出合格境内投资者(odll)的对外证券投资。
(四)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的对外证券投资
2007年6月,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作为中司的资本金。2007年9月29日,中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金达2000亿美元。中司的经营目标除去向国内金融机构注资,依法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外,主要是经营运作国家的外汇储备,投资于境外金融产品,使之成为创新对外证券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司在2007年所做的几笔主要的海外投资,均属于对外证券投资。
三、我国未来发展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创新对外投资
当前,从经济和技术上都要求我国加速对外投资发展步伐。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别仅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 2.72%和0.85%。这与我国已有的经济总量、国际竞争力和长远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学者建议可抓住此次海外金融危机的机遇,开展新一轮海外并购。但同时,也要注意汲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大规模海外投资的经验教训,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外投资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从行业来说,除继续加快发展矿产、金融等行业对外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制造业对外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地域分布来说,除继续加快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等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对美、欧、日的投资力度,通过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来获取国际先进技术;从投资主体结构来说,应改变国有企业占比过大、民营企业占比过小的状况,发展民营企业投资会更有利于冲破投资壁垒,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加强我国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财政、税收和金融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投资目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形势、投资环境、法律规章、行政程序、税收政策以及金融、外汇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顺利走出去并站稳脚跟。要完善对境外中资企业的监管制度,规范境外企业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惩处。政府还应重视统筹对外投资扩大与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关系,保持国内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为顺利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基础和保障,必须防止类似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经济金融大起大落。
(二)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
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东道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些国家的国内政局不稳,社会矛盾较尖锐,加之文化、宗教、民族、部落等冲突,以及经济利益分争,蕴含一定的政治风险。如,2007年,我国境外企业和人员在外遭遇了10余起安全事件,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化解对外投资中的政治性风险,在处理好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基础上,加强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的相互流动,促进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并推动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构筑和谐共赢的对外经贸关系。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运作中除应高度重视与各国政府部门以及同业间的沟通、对话外,还要善于与当地工会、媒体、社区等民间组织打交道。可根据不同投资地的风险状况,选择采取全资、合资、建立分支机构等不同的直接投资方式,或者采用参股第三方国家的公司,再由后者到投资地国去直接投资·的方式。还要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不断地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化解潜在的政治风险,消除企业海外经营的顾虑。
(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对外投资中潜在的金融风险
在现代国际金融形势下,对外投资会面临诸多金融市场风险。一是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对外投资目的国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就会使汇市、股市、债市等大幅波动,使对外投资遭受风险。二是金融衍生市场的陷阱。金融衍生产品对投资者来说既可成为其分散风险、获取暴利的工具,也可成为投资风险陷阱。三是国际投机资本的危害。国际投机资本不仅会以“热钱”的形式流入他国,促使资产“泡沫”膨胀和引爆金融危机,而且还会对别国的对外投资进行劫掠。因此,也应逐步培养优势产业,进行多元化投资,正确处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证券投资的关系。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注重对投资目的国、投资行业和品种以及投资时机的选择,注重长期收益。要注意防范超范围从事境外期货、股票、外汇炒卖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等高风险业务,加强疏通资本流通渠道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预警体系,防范资本外逃、侵吞国有资产和洗钱等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关键词】资本项目 跨境资金 监测预警
一、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主要渠道
(一)直接投资项下
直接投资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一般有真实的交易背景支持,资金流动的敏感性与灵活性相对较低,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巨变有一定的反应时滞。该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主要包括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
1.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是外国直接来华投资流入。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入项,包括外国投资者通过新设(增资)外资企业、并购内资企业和其他投资等形式的资金流入,其中新设(增资)外资企业是主要途径。二是外资撤资清算等流出。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出项,包括外资企业以清算、转股、减资、先行回收投资等形式的资金流出,其中清算和转股是主要途径。
2.对外直接投资。一是我国直接对外投资流出。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出项,包括境内非金融部门和金融部门以新设境外企业、实施海外并购与兼并等形式的资金流出,其中非金融机构境外投资是主要途径。二是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等流入。该渠道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入项,包括境外投资企业转股、清算、减资等所得款项的流入。
(二)证券投资项下
证券投资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由于主要受短期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境内外证券市场中长期走势的影响,且资金流动的敏感性与趋利性极强,因此资金的流出入波动程度剧烈、波动频率较高。主要包括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入和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我国对外证券投资,目前主要是指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对外证券投资。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目前主要是指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对境内证券投资。
(三)外债项下
外债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主要用途在于缓解我国外资企业生产经营初期的融资困难和对进出口提供贸易信贷支持,该渠道的资金流动敏感性较为一般,基本随着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而正向波动。该渠道主要指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外债和金融机构自身外债。
(四)其他
除上述项目外,还存在一些资本项下的跨境资金通过其他非资本项下渠道进行流动,其具体显现在某些经常项下和净误差与遗漏项目,或是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根本就体现不出来,具体包括货物贸易的价格虚报、经常性转移、净误差与遗漏和地下金融等,且相应的数据估计具有相当的难度。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该项目作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线下项目(即平衡项目),相应的数据并非是统计得来的,包括一定的统计误差,但更多的是非法资本流动状况。
二、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指标的构建
(一)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渠道的指标选取
本文的综合性指标即为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状况监测指标。在综合性指标之下逐级设立两类指标:先行指标和一致指标,前者主要反映被监测指标的未来走势,而后者主要反映被监测指标的现实状况。所有指标均有针对性地设置为相对数,以便于最后的加权平均估算。而在先行指标和一直指标的构成中,其具体指标分别为宏观经济指标、资本流动总量类指标和结构类指标。
1.衡量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经济指标B1。该监测指标为被监测指标的先行指标,主要包含以下子指标:
2.衡量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总量类指标B2。一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国内生产总值(设为B12)。该指标作为跨境资金流动的承载度指标,主要反映在同一时间段内一国经济增量所对应承受的跨境资金流量状况,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对应的跨境资本流动数额。二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一国进出口总额(设为B22),该指标作为跨境资金流动的权重类指标,主要反映在同一时间段内一国进出口总额与跨境资金流量之间的比值关系,即单位进出口数额所对应的跨境资金流动数额。三是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一国国际收支总额(设为B23),该指标作为跨境资金流动的权重类指标,主要反映在同一时间段内一国国际收支总额与跨境资金流量之间的比值关系,即单位国际收支数额所对应的跨境资金流动数额。其中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量是指流入流出量之和,即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其他项下所有资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总和。
3.衡量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结构类指标B3。一是资本与金融项下最大子项的占比(设为B31),以我国2011年状况为例,即其他投资项下资金流动数额/资本与金融项下资金流动金额,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跨境资金流动在各项目之间的集中度。二是直接投资项下流入流出比率(设为B32),即直接投资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该指标反映了直接投资项下资金的净流入(出)比率。三是证券投资项下流入流出比率(设为B33),即证券投资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该指标反映了证券投资项下资金的净流入(出)比率。四是其他投资项下流入流出比率(设为B34),即其他投资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该指标反映了其他投资项下资金的净流入(出)比率。五是其他项下流入流出比率(设为B35),即其他项下资金流入量/资金流出量,该指标反映了其他项下资金的净流入(出)比率。
(二)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渠道相应指标的权重设置
1.权重设置的方法确定与条件设定。基于上述三类指标的具体设定,本文拟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以下简称AHP)进行递阶层次与判断矩阵的构造。具体而言,AHP评价技术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使之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有序、递阶层次结构,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对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在此基础上,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确定各元素的权重。依据上述要求,本文将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状况A设为目标层,将衡量资本项下资金跨境流动的宏观经济指标B1、总量类指标B2和结构类指标B3设为准则层,剩余的各分类子指标设为指标层。具体如下图所示:
2.各指标的权重设定。(1)建立判断矩阵。显然,目标层对各准则层而言有被分解的隶属关系,可以构建各准则层指标B1、B2、B3之间相对于目标层的两两判断矩阵,同理也可以构建各指标层之间相对于准则层的两两判断矩阵。下文的求解以准则层指标B1、B2、B3的权重设定为例。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准则层指标权重之前,本文运用相关专家的经验数据进行了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以定性的手段判定各准则层指标B1、B2、B3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立比较标度,实现定量描述。
比较标度用自然数1-9表示,其中1、3、5、7、9分别表示“同等重要、稍微重要、重要、明显重要、绝对重要”,而2、4、6、8作为四个亚等级,用来表示上述相邻两个重要性标度之间的重要性程度。判断矩阵计为P,准则层和指标层具体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取值如下所示:
(2)求解取值。权重(特征向量)与最大特征值的求解。本文拟运用方根法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与最大特征值,根据线性代数的相关定义可知:PW=λBW,其中P为判断矩阵,W为P所对应的特征向量,λ0为相应的最大特征值。具体求解过程与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述公式可得λB、λ1、λ2、λ3所对应的CR取值分别为0.0133、0.0434、0.0403和0.0546,均小于0.1,因此相应的特征向量与最大特征值可以通过一致性检验。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预警水平的设定
至于各指标层具体数值的代入,鉴于资本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状况变化的短期性,基本的思路是以近N年的我国相应数据为参照系,在数据的正态归一化的基础上换算成100点上下波动的指数值之后再进行比率数据的计算[1],再运用移动加权的方式确定某一年份的具体指标层数值。最后,综合性指标A的取值等于各指标层数值的加权平均之和,取值在[0,1]之间,且越接近于0则说明越安全,数值越大则说明危险程度的加剧。在此基础上,可以分别计算前三年的综合性指数进行比对分析,进一步判断危险程度。
对于预警水平的设置,可初步判定综合指标A的取值在[0,0.1],[0.1,0.3],[0.3,0.6],[0.6,1]四个区间,分别对应正常、关注、可疑和预警,其中对于预警指数A位于后三个区间的情况,可进一步按照季度取得相关数据进行判定。
四、当前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须重点加强监管的地方
(一)特殊类资本交易——完善对隐性流动、或有交易和金融衍生交易的管理和监测
隐性流动、或有交易以及金融衍生交易所涉及到的跨境资金流动大多具有不确定性,统计也不够全面准确。而不确定性即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对上述交易的管理和统计监测,提高对其的分析预判能力。
(二)虚假交易——加强对常规性业务的真实性核查
常规性业务是指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中经常发生的外汇业务,该类业务操作明确,办理快捷,但也往往成为部分企业利用进行掩盖真实目的交易途径。例如利用经常项下交易变相达到资本交易的目的、利用股权并购实现“热钱”的快速流入等。
(三)热钱的涌入和逃逸——加强对违规交易、外汇黑市的打击
对境内私下交割、利用外汇黑市实现资金转移和跨境流动的行为必须加大打击力度,维护外汇管理的威严,开正道、堵邪道,减少灰色、黑色交易,降低在正规监测渠道之外的资金交易。
上述三个方面将会从外部影响资本项目交易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最终将影响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经济租金是扣除全部成本后的净额,这些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储藏成本等,而且包括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经济租金是扣除了资金的机会成本之后的利润。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竞争促使经济租金趋于零。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也认为,如果资本市场是高度竞争性的,并且有众多掌握充分市场信息的参与者,各方行为精明、谨慎行事,符合公开市场条件,那么资本市场就会迅速调整到均衡状态,这时,证券投资者只能按资金的机会成本获得回报。也就是说,在有效资本市场上,如果不考虑交易费用,对证券买卖双方来说,一方所得正是另一方所失,因此证券投资的净现值很难大于零,尽管资本市场可以细分为许多子市场,但资金在这些市场之间的流动非常迅速,证券的买者和卖者会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有利因素,形成激烈的竞争。也正是这种竞争力量促使证券市场迅速达到均衡,并使证券投资的净现值为零甚至为负数。因此,用净现值法来评价证券投资方案的优劣就毫无意义。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一、证券投资相关概念
证券投资(investment in securities)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购买股票、债券、基金券等有价证券以及这些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获取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是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证券投资具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证券投资具有高度的“市场力”;第二,证券投资是对预期会带来收益的有价证券的风险投资;第三,投资和投机是证券投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种行为;第四,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量,而是在持有者之间进行再分配。证券投资的作用包括:其一证券投资为社会提供了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其二证券投资有利于调节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三证券投资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促进企业的行为合理化;其四证券投资为中央银行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手段,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五证券投资可以促进国际经济交流。
收益、风险,时间是证券投资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证券投资成败的重要内容。我国证券投资具有很高的市场力,是对预期带来收益的有价证券的风险投资,在证券投资中投资和投机是不可缺少的两种活动,同时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不会增加社会资本的总量,而是在持有者之间进行再分配等一系列的特点。
发行者、中介人和投资者是证券投资关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证券投资的全过程。在证券投资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书面证明所有权或债权债务的关系,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法契约来约束证券投资活动的行为,使之符合法律规范。
证券投资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筹集资金;调节资金走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的配置;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树立品牌形象;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有助于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二、证券投资风险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投资也越来越多的被广大人民所接受,但证券投资有着较高的风险,随着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逐渐增强,对风险的认识也就越加深刻。证券投资风险是指未来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进而影响证券投资的结果,或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收益,或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使资产贬值。
证券投资风险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之分,系统风险是指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等对证券市场产生的不可抗拒的影响。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系统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股价过高,股市经过无理性的炒作之后,使股价大幅上升;很多股民存在着从众行为,证券投资上许多股民并无主见,跟随他人的投资行为使股价猛涨或猛跌。经营环境的恶化也是增加证券投资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政策的转变都会导致证券市场的变动;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的投资行为的选择,使其改变货币的使用方向,进而增大证券投资风险;税收政策将直接影响投资者和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而将证券投资的风险提升。
非系统风险是指个别原因对个别证券的影响和冲击,包括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等。产生非系统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对企业经营产生直接影响的一些因素,比如公司经营状况,管理模式,产品结构等发生一系列的改变或者公司发生了一些不可预知的影响公司效益的事件都将产生非系统风险。
三、证券投资风险规避
1、回避风险,当证券投资项目对投资者利益存在威胁,或许将产生严重的不利后果,且无法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避免时,投资者应主动放弃该项投资项目或改变投资方案来规避将要产生的风险。
2、分散风险,通过分散投资资金单位、行业投资分散、时间分散、季节分散等方法使风险降低,不至于一次投资的失误导致满盘皆输的情况出现,更好的实现资金的增值保值。
3、转移风险,通过合同或非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进行转嫁,由他人或单位来承担,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通过财务型非保险和财务型保险这两种方式来进行风险的转移。一旦预期风险发生或造成损失则可以通过风险转移减少损失。
4、控制风险,投资风险虽然很多情况下是由经济这个大环境下产生的,但在很多程度上,投资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避控制,不如遵守投资交易的风险管理制度,控制投资资金、规模,在资金出现问题时可以加以控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关注信息,分析形式,注意交易的环节进而把风险降到最小。
5、风险自留,通过这种方式来使一些无法避免和转移的风险,在不严重影响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将风险承担下来,在投资大的过程中,设立专门的款项,来弥补资金流动过程中造成的损失,不至于在投资出现风险的时,资金无法周转而导致彻底失败。
关键词:集团财务公司 有价证券 金融机构 股权投资
投资管理功能是财务公司的重要功能之一。目前,许多集团财务公司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投资业务。每个财务公司的现实状况和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开展的投资业务种类有所差别,面临的风险也多种多样。从财务公司投资业务角度去研究风险防范问题,有利于企业集团公司明确财务公司的功能,充分发挥财务公司应有的作用;有利于财务公司认清投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控制风险,促进财务公司的健康发展,更好的服务于整个企业集团。
一、财务公司开展投资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企业集团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企业集团的规模一般较大,业务种类繁多,交易流程非常复杂,对于金融服务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另外,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企业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企业规模逐渐扩张,并伴随着一系列的市场改革活动,企业集团对于兼并收购、业务重组、资产剥离以及风险管理等业务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集团本身的金融专业化水平较低,而作为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运营、财务管理核心的财务公司更具备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能为企业集团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的需求,其中,这些金融服务大多数属于投资业务的范围,财务公司开展投资业务能够满足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
(二)为企业集团持续的筹集资金
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由于扩张的速度过快,资金普遍偏紧,需要持续使用大量资金来满足正常经营活动的开支,但是,企业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处于较高的水平,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这种间接地融资方式很难获得大量的资金,特别是对于企业技术升级、高新技术开发等风险较高、使用期限较长的资金需求,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无法满足。这种现实问题导致企业必须寻求其他渠道筹集资金,获得成本低、使用期限长的资金需求。而财务公司可以通过以下渠道为集团获得充足的资金,发行企业债,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寻求战略投资者或者公开上市,进行资产证券化。
(三)为了应对国内商业银行及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
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力度加大,在筹资方面的能力逐渐加强,服务品种越来越多,服务对象越来越广泛,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在资金、机构、人员和技术等方面有着财务公司不可比拟的优势,这就使得财务公司流失了很多系统内部的优质客户,对于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的财务公司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外一些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大批涌进我国境内市场,抢夺大型企业集团作为自身的优质客户资源,在中间业务、财务咨询等方面为企业集团提供优质的服务,导致财务公司的盈利空间大大压缩,不利于财务公司与母公司的联系,对财务公司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应对来自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双重竞争压力,财务公司只有找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利润增长点的领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投资业务就是财务公司比较优势的领域,开展投资业务是财务公司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二、财务公司开展投资业务的重点领域
根据最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财务公司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投资业务,其中,有价证券投资和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是财务公司业务中比较重要的领域。
(一)有价证券投资业务
财务公司进行有价证券投资的对象包括股票和债券,债券包含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等。根据投资方式,有价证券投资业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自主买卖方式
这种方式是指财务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在二级市场上自主决定购买或者卖出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有价证券。
2、委托理财方式
这种方式是指考虑到证券公司的证券投资人才专业、信息渠道广泛,财务公司选择一家证券公司,委托其进行证券投资。财务公司与证券公司会签订委托合同,规定委托证券公司管理的资金额度,其中风险和收益均由财务公司承担,财务公司支付给证券公司一定的委托手续费。
3、贷款方式
这种方式是指财务公司以委托的名义,让证券公司投资有价证券。财务公司与证券公司签订贷款合同,规定投资的数额、期限、利率等内容。其中,风险和收益均由证券公司承担,不论盈亏,证券公司都应按照合同规定向财务公司支付利息,到期归还投资本金。
(二)金融机构股权投资
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是指财务公司以出资人或者受让人的身份持有国内金融机构一定比例的股权的投资行为。具体方式可以是参股、取得控制股权或者合资拥有被投资的公司。财务公司进行金融股权投资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财务公司直接投资金融机构模式
这是比较常见的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财务公司直接投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企业集团直接投资的模式操作较为简单,管理链条短,有助于企业集团管理金融公司。但是这种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产业资本必要承担金融风险,增大了整个集团的风险。
2、以财务公司为平台模式
即企业集团将财务公司作为金融股权投资的平台,将企业集团金融股权进行集中,改变原有的分散管理方式,集中优良资源,更好的开展金融服务,满足整个集团的多层次金融需求。另外,以财务公司作为平台,相当于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建立了一个防火墙,能够降低整个集团的金融风险,很多大型的企业集团都通过下属的财务公司进行业务运转,实现了产融相结合,如中石化、中电力等企业。
3、混合发展模式
企业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差别较大,如企业集团发展的阶段差异,投资时期的选择不同,面临的法律、金融制度不尽相同,导致企业集团在选择投资模式时不可能完全一致。企业集团可能选择金融机构投资模式,也可能选择以财务公司为平台模式。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集团都采用了两种模式进行金融机构股权投资。
三、财务公司投资业务风险
(一)有价证券投资风险
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专业的金融投资机构相比,财务公司在有价证券投资方面的专业知识、投资策略明显缺乏。财务公司在投资有价证券时,主要产生以下两种风险:一是有价证券本身的风险,涉及到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二是有机证券交易风险,涉及到操作风险、决策风险、道德风险等。
(二)金融机构股权投资风险
财务公司进行金融机构股权投资主要面临以下风险:
1、信息风险
财务公司进行金融股权投资以前,要对金融机构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形成股权投资的可行性报告。但在具体的操作中,金融机构可能会对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进行控制,使财务公司很难获得真实的信息,在获取信息时处于被动地位,是财务公司进行金融股权投资面临的最大的信息风险。
2、内部人控制风险
财务公司对金融机构进行参股后,参股的多少决定了财务公司在金融机构中的管理权限。但在很多情况下,存在财务公司即使处于控股状态,也很难撼动金融机构管理权限。金融机构的内部人控制风险导致了财务公司的管理受到制约。
3、过度支付风险
财务公司在进行投资时,资本和资产的定价是一项非常重要、复杂的工作。对金融企业投资的定价偏低,可能导致金融股权投资的失败;定价偏高,会影响股权投资的收益。财务公司一旦在金融企业股权投资中支付过高的资金,将导致财务集团的现金流量减少,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最终影响财务公司更好的服务于企业集团。
四、财务公司进行投资业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为了控制投资风险,财务公司应从以下一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充分认识财务公司进行金融企业股权投资和有价证券投资对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性
从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来看,建立融资平台是企业的必由之路。很多大型的企业集团都建立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模式,两者的结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趋势。因此财务公司要结合金融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同类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向企业集团提交金融股权投资的研究报告,让集团认识到进行金融股权投资的重要性,积极入股金融机构。
在财务公司的运营中,流动性和收益性是衡量财务公司运营状况的重要指标。财务公司进行有价证券投资,通过对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进行合理配置,能够达到流动性和收益性共赢的目的。
(二)提升自身水平,有效分散证券投资风险
财务公司应该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市场风险测量方法,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风险测量方法和资产配置模型。同时,财务公司还应形成分散风险的意识,通过将购买不同种类、不同期限、不同风险水平的有价证券,将证券投资的风险进行分散,不要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防止发生严重的投资风险。
(三)集中操作,加强金融股权投资的集团管控
很多集团公司旗下的金融股权投资较为分散,影响了集团公司对金融资本的调配和使用能力。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方面和综合经营方面都有着集团内部其他非金融公司不可比拟的优势。集团公司授权财务公司进行金融股权投资后,不仅能够使集团金融资本进行融合,还能够带动社会化的金融资源参与其中,为企业集团的产业发展带来更为广泛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保险业;基金业
为了控制金融风险,我国金融法规定实行银行、保险、证券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投资形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保险业务和保险投资是保险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兼重承保利润与投资收入,方能实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据1995年sigma杂志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瑞士6国保险公司18年经营业绩分析显示,其承保利润基本是负数,而投资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投资收益对于保险公司的盈利至关重要。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形式单一且收益较低。因此,合理拓宽我国保险资金运营渠道必要性日益突出。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趋向灵活创新。近年来我国对保险业的制度改革也充分反映了保险业对于拓展保险资金运营渠道上的需要。
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保险资金投资格局的变化
2004年10月24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得以实行。
随着保险资金运营渠道的拓宽,对原有的市场投资格局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保险资金的直接入市对保险公司的成本预算、风险控制、人员设置、投资策略、负债结构产生了全新的挑战。就基金业来说,目前保险公司是基金份额的主要机构持有者,根据保监会2002年末公布的统计数据,保险公司投资于证券基金的金额为307.8亿元,占基金总净值的27.3%,基金业的规模1/3来自保险业。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金业的资金来源,同时也对基金业的现有业务形成冲击。基金业与保险业形成了全新的市场关系,以往基金作为保险资金间接入市方式的重要性已经降低。随着资本市场上理性的大额机构投资者涌进股市,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加强机构投资者的博弈作用,这将迫使基金管理公司不得不在经营策略上有所调整,以建立起与保险业的良性互动关系。
近年来,保险资金投资于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债券的比例已经发生变化,保险资金运营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更加追求投资收益(见表1)。
虽然我国近些年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在严格条件控制下逐步放开,但保险投资的偏好始终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再追求更大的风险利润回报,银行存款、国债作为安全的传统投资渠道仍将占保险资金投资的一定份额(见表2)。
根据表2及保监会公布的相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06年8月末,银行存款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比例为 34.12%,较年初下降2.54个百分点;债券投资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比例为55.16%,较年初上升2.5个百分点;证券投资基金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比例为5.03%,较年初下降 2.82个百分点;股票投资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比例为3.14%,较年初上升2.01个百分点。保险资金运用在银行存款和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下降,而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比例有所上升。
二、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影响
(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保险业的影响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保险业拓宽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收益、分散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保险资金的直接入市加强了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的控制,有利于其作出自己的投资策略、实现灵活的投资取向以及逐步培养保险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运用能力。保险资金自2005年2月开始直接投资于a股,投资规模从2005年底的159亿元提升到2006年6月底的435亿元,目前保险业的股票投资平均收益率超过10%。保险资金的运用是保险公司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和提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随着保险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险业与其他金融业的互动效应也将不断深化。
保险资金的直接入市对保险业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保险资金的传统投资形式已经不适应全球金融一体化下投资管理日益精细化的趋势,保险资金的收益要求、竞争压力要求保险业做出更加科学的投资匹配。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对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保险业的风险管理、投资策略、人员配置、成本控制等需要全面完善与加强。保险业是一种承担着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分摊、风险经营和有效控制职能的社会行业,保险企业自身的风险需要有效的防范与转移,保险资金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直接投资于资本市场,合理地追求利润最大化。首先,保险公司应当根据自身的资金规模、经营特点选择不同的投资组织模式。对于中小型保险公司,由于其资产规模小,投资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直接组织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成本过大。选择资信良好、投资分析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完备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证券投资将是理性的策略。经营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可以设有专业的资金运用部门、独立的交易部门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其次,保险公司应当树立良好健康的投资理念,确保投资的安全性、盈利性与流动性,形成理性的投资组合。再次,加强保险公司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形成明确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运营规范、管理高效的资金运用体系,保持恰当的资产负债结构,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利率敏感性方面应当权衡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特征、市场环境、偿付能力,作出最佳匹配。
(二)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基金业的影响
就基金业来说,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基金业是一把双刃剑。伴随着保险资金、qfii等机构投资者加入证券市场,以及国家政策的保障,证券市场的整体状况正在好转,这对于基金业将是重要的机遇。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有利于整个证券市场的利好,作为大额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直接入市后能够发挥重要的博弈作用,促使证券市场的良性运作。基金业在规范运作的证券市场中更能发挥其专业理财的优势,更利于其创造良好的业绩。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基金业所造成的冲击亦将激励基金业做出更完善的自身管理与运作体系。
我国保险资金是基金的重要投资来源,保险资金占基金份额的整体比例大约为1/3,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保险资金对基金业的投资比例已经下降。目前基金公司的利润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基金管理费,如果基金公司在封闭式基金到期后无法保留这部分份额,或者开放式基金被大幅回购,基金公司的收入将会锐减。随着金融领域混业经营的趋势不断加强,面对国外基金业的竞争,投资理念缺乏特色、投资管理水平一般的基金管理公司将会逐步丧失保险公司的机构投资。资本市场整体环境对基金业的投资业绩有重要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完善的运营机制,近年来证券连续走低,基金业难以凭借其专业理财而业绩突出。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如果基金业不及时做出调整,将会丧失更多保险资金的投入。
面对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冲击,基金业应当拓宽其资金来源。基金业在吸收机构投资的同时,应当发展个人投资业务,充分发挥大众理财的职能。资金业应当加强自身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设,架构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改善经营策略、提高投资水平,规范投资操作。基金业在产品定位、产品设计、客户服务上应当更大程度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要,以其突出的业绩在吸引更多投资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
三、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保险业与基金业的互动
我国保险业与基金业的连接开始于1999年颁布的《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国务院批准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行证券投资。保监会最初规定保险资金投资于基金的比例在保险公司总资产的5%以内,2002年12月保监会彻底取消了保险资金投资于基金的比例。目前保险公司是封闭式基金的最大机构持有者,但封闭式基金近年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不佳,流动性越来越差,折价交易现象严重。开放式基金由于流动性较好且对开放式基金的投资可以免税,逐渐成为保险公司投资的重要对象。
由于证券市场整体行情走低,证券投资资金的业绩难免受影响,同时伴随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业界普遍担心保险资金会大幅撤出对基金业的投资。统计数据显示,保险资金对基金业的投资比例有所下降,基金规模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保险资金对基金业的投资数额仍然是稳中有升 (见表3)。
表3反映了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于基金的份额逐年增加,但2006年8月投资比例相对于该年年初下降了2.08%,结合保险资金同期对股市、债券市场的投资比例的提高,显示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基金业规模形成了一定冲击。表4反映了我国基金业经历了初期的大幅交易额,从2002年9月起基金业的交易趋向稳定,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基金的交易额有所扩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基金业的影响。但业界预测的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会导致基金业的规模巨幅缩减的局面并没有出现。根据 wind资讯的统计,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基金业共有216只基金披露净值(ab级基金合归一只),上述基金合计持有4652.83亿份基金份额,资产净值总和为4 628.82亿元。与2004年相比,2005年内地基金业总规模同比增长43.85%。据《中国证券报》统计数据显示,至2006年6月30日,共有266只证券投资基金正式运作,资产净值合计5114.16亿元,份额规模合计4 269.09亿份,资金规模与资金净值均超过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以前的基金规模与净值。
自2005年2月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其投资于基金业的比例已经下降。从长期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将会更加规范,保险资金的投资分布将会进一步分散,基金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但目前我国的保险资金只有较小一部分投入基金,投资渠道仍然相当有限,基金的专业理财、高效率运作对于保险业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收益率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保险资金对基金的投资规模将会稳中有升。
(一)保险公司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在投资渠道的选择上会比较投资的收益率。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投资股市期望收益率只有比通过投资基金的高,才可能导致保险公司从基金公司撤离部分资金来投资股市。由于股市行情波动性较大,投资收益率具有不确定性。相比保险资金其他投资渠道的收益率,目前基金业的投资收益率仍然相对较高。
(二)保险公司属于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稳健投资是最重要的经营原则。由于股市的风险相对较大,我国股票市场属于以随机漫步为特征的弱势有效市场,股票的定价效率低,风险性较大。基金的投资赢利比较稳定,保险公司与基金有着良好的合作传统,在以往的经营实践中,保险资金通过基金间接入市曾创下了较好的收益率,有效地规避了风险。我国资本市场虽然在初期有不稳定性,但长期基于政策的强烈推进、庞大的社会闲置资金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资金需求,市场长期具有利好的趋向。基金业更能凭借其专业理财的优势,在证券市场取得良好的业绩,进而吸收更多的保险资金。基于分散投资风险需要,保险资金仍将会维持对基金的投资。
(三)从目前情况看,保险资金投资于基金的资金比例并不高,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仍然相当有限。而保险资金逐年增长,基金作为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仍将有利于保障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暂行办法》规定保险资金可以直接入市的规模上限为保险公司上年总资产的5%,保险公司直接入市的投资资格、投资领域都有严格的限制,保险资金直接投资于股市的比例依然很小。
民间资本能走出国门直接投资海外证券市场,不仅增加了居民的投资渠道,也能有效地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对于投资者来说仍需谨慎。
近日,国内个人投资者直接投资境外证券解禁。
外汇管理局选择天津滨海新区进行试点,允许境内居民以自有外汇或人民币购汇直接投资海外证券市场,初期首选香港。投资者通过在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开立个人境外证券投资外汇账户,并委托其在香港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开立对应的证券账户,即可开通港股投资业务。非天津滨海新区的居民,只要所在地的中行分支机构与天津中行签订了合作协议,也可办理天津中行个人证券投资外汇账户开户及代收中银国际证券账户开户申请材料。它意味着大陆所有个人资本持有者都可以投资在香港上市的股票。
投资港股对于国内的投资者来说确实是一大诱惑。虽然国内的个人投资者对香港股市并不熟悉,但对于那些在香港上市的H股,投资者却并不陌生。一些在国内A股及香港H股两地市场同时上市的国内上市公司,它们的H股股价往往都大幅低于A股价格,其中许多H股的股价甚至只有A股股价的一半左右。
投资港股对于国内的投资者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但在机遇面前,投资者一定要有风险意识,不要简单地拿H股的股价来与A股对接。毕竟H股市场与A股市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其股价的差异是由两个市场不同的特点所决定的。尤其是,投资者要提防2001年B股开放的悲剧重演。
事实上,目前的H股与2001年开放前的B股确有相似之处。B股市场是2001年2月19日日对国内居民开放的,但由于“在2001年6月1日前,只允许使用在2001年2月19日前已经存入境内商业银行的现汇存款和外币现钞存款”的特殊规定,所以,当时B股市场正式全面向国内居民开放的时间是2001年6月1日。在B股开放前,上证B股指数已经从1999年3月的最低点21点上涨到了2001年2月16日的80点,大幅上涨了280%;而在B股开放消息的刺激下,从2月19日开始到5月31日为止,B股又再次大涨200%,股指也达到241点。但从当年6月1日起,在国内居民正式被允许投资B股的情况下,B股却踏上了暴跌之旅。两个月后,股指暴跌到130点,入市股民损失惨重。
目前的H股与2001年的B股相类似。首先,H股市场已经经历了长达5年的大牛市,股价早已站在了历史的高位;其次,在国内投资者获准投资港股消息的刺激下,H股又再次掀起炒作的浪潮;另外,国内投资者投资港股最快还需要两周的时间,而非天津滨海新区的居民要投资港股所需要的时间还的会更长,不排除H股在这段时间里会被继续月19拉高。因此,谁能保证在国内投资者大量进6入香港股市的时候,不会重踏B股开放的覆前已辙呢?
投资者不能不对此有所警惕!
关键词: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关系;应用
前言
从证券投资市场长期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投资活动的失败与财务分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真实,导致投资者对财务信息、财务指标分析不全面、不客观,从而不能准确的评估投资风险,不能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既影响了投资者自身的投资活动,同时也对证券投资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注重对财务分析的合理应用对证券投资至关重要。
一、财务分析与证券投资之间的相关性
(一)财务分析是证券投资的必要环节
所谓财务分析,是指基于财务报表、会计核算等一系列相关资料,借助专门的技术工具,采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或当前的经济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经营活动等)与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依据分析结果和评价结果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个人或组织对所关心企业的了解提供所需必要的信息和依据的一门应用学科。财务分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财务分析包括财务报表分析、会计资料分析、其他业务核算资料分析,而狭义的财务分析则仅指财务报表的分析。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和评估企业过去和当前的业绩情况与可持续经营能力,为证券投资提供必要数据参考。换句话说,财务分析是证券投资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财务分析投资者才能了解到企业的经营情况。若通过财务分析让投资者了解到某企业良好的业绩和可持续经营能力,则企业相对容易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增加企业筹融资能力。
(二)证券投资是财务分析的价值体现
所谓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购买基金券、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及其衍生品,来从中获取利息、红利的一种投资行为,投资过程,投资手段。它产生于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发展之中,而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则是将财务分析与证券投资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在直接投资中,证券投资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绝大多数投资者所选择的投资方式。为了将自己投资风险降至最低,提高投资成功几率,投资者们需要对证券投资进行分析,分析证券投资过程中能够对证券价格、价值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各种相关信息,以此来判断证券价格变动趋势与幅度。而在证券投资分析过程中,财务分析作为必要的一个环节,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通过证券投资得以充分体现出来。
二、财务分析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一)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以广义上的财务分析为例,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几方面对财务分析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盈利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指企业资本的升值能力。对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该企业资本升值空间大小,以及资本的变现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盈利能力的分析是通过对企业某一时期总体收益额度的提升幅度占原来总资产比重的计算来确定的。营运能力,指企业的综合经营运行能力,即在交易活动中企业当前所能够获取的更大收益能力,它是衡量一个企业当前现有综合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偿债能力,指企业用资产来偿还其在短期或长期经营过程中所产生债务的能力。分析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经营能力与财务状况,而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偿债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为其投资,才能争取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证券投资合理应用
财务分析的对策了解财务分析各项指标之后,还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方法来将其分析结果合理应用到证券投资中。分析对策的采取主要是为了弥补当前财务指标分析中所存在的各种缺陷,提高财务指标分析的准确性与客观性。由于不同财务指标、不同分析对象所存在的缺陷不同,因而需要针对不同指标采取不同的改进对策。在盈利能力分析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对收入配比的成本费用没有进行详细划分,会计分期核算在一年或几年间的联系被隔断,单纯的用全部成本费用来表示盈利指标,掩盖了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对这一缺陷的改进对策是对企业当期取得的收入及其配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当期的收入成本,将其作为盈利能力分析依据,实现财务的准确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存在缺陷主要是过度的将损益表数据与资产负债表数据相结合,造成了指标分析的不全面。对于这一缺陷的改进对策是根据企业每一季度的实际经营情况来合理分配权重,求出各指标权重系数,最后进行加权平均,用加权平均值来表示企业固定时期的资产情况,进而求出营运指标。偿债能力分析存在主要缺陷是仍处于死板固定的静态定位上,容易造成企业整体筹融资能力的忽略。对于这一缺陷的改进对策是以现存缺陷为切入点,通过对缺陷的客观深入分析,从企业动态发展能力入手改变企业当前静态的分析模式,构建动态的偿债能力分析机制,学会从整体角度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动态的定位分析,使偿债能力分析结果更靠近企业真实情况,并符合整体性要求。将动态分析得到的偿债指标用于财务分析中,从而为证券投资提供所需数据信息。通过对各财务指标缺陷的弥补与指标的客观准确分析,相信可以为证券投资起到一定指导参考作用。
三、总结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建立的尚不够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够成熟,与证券投资的各项制度有待进一步改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财务分析对证券投资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功课。投资人员应深刻意识到财务分析与证券投资之间的紧密关系,提高对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度的辨识能力,客观看待投资行为与证券市场,通过财务分析在提高自身投资水平的同时,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明.价值型投资分析在我国证券投资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14.
[2]林华.公司财务指标分析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来自中国沪市A股的经验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08,03:106-111.
[3]代亚功.EVA价值评估方法在我国证券投资中的应用[D].大连交通大学,2008.
[4]丁廉业.数据挖掘技术在证券分析中的研究及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9.
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014年12月4日,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鼓励理财产品开展直接投资,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理财业务中银行的“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问题,推动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型。
征求意见稿将加快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同时使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去通道化,更多的理财产品从预期收益型转向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这要求商业银行提高直接投资能力,从为间接融资充当信用中介转变为为直接融资充当服务中介。
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持续深入,银行理财业务创新不断涌现,产品形式日益丰富,发售对象不断拓展,从2005年1月起实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已经不能适用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征求意见稿中表明,化解理财业务风险的核心在于落实风险承担主体。对于非标资产,要求银行建立相应的风险缓释机制。同时银监会还鼓励银行改变理财产品的主流形态,引导商业银行发现组合管理类的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以及与资产不存在期限错配的项目融资类产品,使得风险和收益真正过手给投资人。
征求意见稿还明确了理财业务定位,鼓励直接投资;为实现理财产品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银监会允许以理财产品的名义独立开立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等相关账户,鼓励理财产品直接投资。
同时,有业内人士表示,非标资产将会是今后直接投资的重要标的,其中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会占较大比例,如MBS。据银监会鼓励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本意,应学习美国硅谷银行经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中的股权投资类产品,应实现股权投资和贷款业务联动,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数字|
317.3亿元
2014年上半年债市行情表现较好,下半年股市出现风格转换,相关债基、股基的业绩较好,为基金分红奠定了基础。从股市看,在这一轮市场上涨中,增量资金较快速度入市,或是由于理财产品和信托的快速发展出现拐点,再加上房地产行业下行压力加大,资金在各类资产里的配比已悄然改变。
牛市行情推动了公募基金加快分红,2014年以来分红的基金数量已近460只。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17日,456只基金分红总金额达317.3亿元,超过2013年全年248亿元的分红金额。
1.4%
2014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4%。其中,城市上涨1.5%,农村上涨1.3%;食品价格上涨2.3%,非食品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1.3%,服务价格上涨1.8%。2014年1~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2013年同期上涨2.0%。
2014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2%,农村下降0.2%;食品价格下降0.4%,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下降0.2%,服务价格下降0.3%。
2243只
2014年,资本市场的暖意不断催长信托证券业务。随着沪指上涨,信托公司之前的试探态度发生转变,证券产品数量呈现井喷,沉寂许久的伞形信托也重新崭露头角。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18日,2014年年内成立的证券投资类信托数量达到2243只,几近赶超之前三年的总和,且已经连续4个月成立数量超过200只。
相对于数量,证券信托规模占比相对较小,但相比同期仍有明显增长。2014年前11个月总规模约876.14亿元,同比增长34.3%;占总规模比例为10.13%,同比增长1.68%。
820.31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18日,两市ETF总融资余额在一周内增长48.87亿元,达820.3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ETF总融券余量在一周内增长0.20亿份,至8.39亿份。
沪市ETF总体一周内的融资买入额为93.97亿元,周融券卖出量为25.96亿份,融资余额为694.72亿元,融券余量为5.99亿份。上证50ETF融资余额为194.46亿元,融券余量为1.46亿份。
深市ETF总体一周内的融资买入额为16.65亿元,融券卖出量为5.02亿份,融资余额为125.59亿元,融券余量为2.40亿份。其中,深证100ETF融资余额为25.49亿元,融券余量为0.52亿份。
11.9%
2014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60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9%,增速较2014年1~10月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58676亿元,增长10.5%,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住宅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7.8%。
2014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017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2%,降幅较2014年1~10月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0.0%,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9.2%,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7.1%。商品房销售额64481亿元,下降7.8%,降幅较2014年1~10月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9.7%,办公楼销售额下降20.9%,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7.2%。
|事件|
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
2014年12月15日,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表示,今后保险机构将借助创业投资基金平台,为小微企业间接提供增量资金近2000亿元。
《通知》中明确指出,创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创业企业普通股、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权益,创业企业应处于初创期至成长初期,或者所处产业已进入成长初期但尚不具备成熟发展模式,确保保险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截至2014年12月15日,有关保险机构通过股票、股权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方式,已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500多亿元。
证监会《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1号――商品期货交易型开放式基金指引》
2014年12月19日,证监会正式《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1号――商品期货交易型开放式基金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自之日起正式实施。
《指引》在2014年8月29日~9月28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来看,社会各界对《指引》普遍认可,认为开发商品期货基金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指引》打通了证券与商品两个市场,丰富了投资产品和避险工具,满足投资者抵御通货膨胀风险、资产配置多样化等需求。
第二,引入机构机构者参与商品期货市场投资,改善商品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