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联网技能培训

物联网技能培训

时间:2023-10-25 11:0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联网技能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项目实施与管理;员工培训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3-0666-02

自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网络化的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以来,2000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IOT”(Internet of Things)概念后,物联网广泛出现了技术论坛和国内外研讨会上。对于我国而言,2009年总理提出“感知中国”计划正式拉开了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序幕。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装置,按照事先约定好的协议,将一些具体事物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并进行相互的信息交换以及信息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的定位、跟踪以及监控和管理功能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概念的理解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狭义物联网和广义物联网:狭义物联网即是物与物的通信,而广义物联网是指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通信与融合,前者实现的目标是“万物网络化”,而后者实现的目标是“网络泛在化”。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改变了人类对周边环境和交互方式的理解。

根据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专家论证调研, 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产业规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深入的发展,其中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投资111亿元,传感器等中间件的企业达到300余家,而物联网的专业人才需要达到了5万,而高技术的专业人才就占到了5000人以上。

在这些广泛的物联网人才需求中,主要涉及到四大类人才: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辅助设计、物联网项目规划施工管理、设备维护维修以及设备的安装调试。

1 物联网项目定位

以安徽电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数据通信部为主要依托,可以主要开展物联网项目系统集成与维护为目前主要项目开拓方向。在这项业务方向上,要求相关员工必须具备以下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要求:

1) 具备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实施的基本技能和体系化的管理方法;

2) 具备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的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地保障客户满意度;

3) 具备物联网项目售后服务、维保及其相关的管理素质;

4) 配合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制造与辅助设计,从而有效地保持和产业链上游、下游企业的联系与配合。

通过调研,物联网项目的规划与实施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根据这些内容,相关的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企业工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物联网项目的招投标、中标后的项目设计与图纸设计、物联网工程项目综合布线与施工管理、传感器节点的安装与调试、数据传输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应用程序的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工程的竣工与验收、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后期维护与管理。

2 员工的技能培养与培训方案

为了更好地开展物联网工程项目的招标与施工,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员工进行施工素质与技能的培养与培训。

按照物联网工程企业的业务开展步骤,我们可以将物联网工程中员工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物联网项目工程管理培训、物联网项目规划与实施培训、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培训、传感器节点安装调试与维护培训、数据传输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培训、应用程序安装调试与维护培训以及智能终端产品辅助设计的培训。这些培训可以使得员工具备具体的物联网工程实施能力和管理能力。

3 物联网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现在的物联网发展处于蓬勃发展期,但是不得不承认,要想真正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腾飞还需要解决一系列制约物联网发展的问题,诸如物联网企业的标准化体系还不完善、物联网工程的造价过高等等问题,另外,对于中国的设备商而言,3G市场的格局已经基本定型,外资企业设备商在企业中的份额远不如2G时代,因此如何借助物联网工程重返利益市场是外资设备上的重要机会,国内的运营商和设备上也面临诸多技术和市场的挑战。

因此,企业在物联网工程的初步运营接入和小范围的试点后的运用融合、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员工的技能素养,做好技能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 朱晓荣,齐丽娜,孙君,等. 物联网泛在通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第2篇

从生产到流通:互联网“一网包揽”农业全产业链

在黑龙江垦区八五二农场,一台克拉斯770联合收割机正在卫星导航的指引下穿梭在玉米田里,机后吐出已粉碎的玉米秸秆,玉米粒则储存在机舱里——这是不久前记者在黑土地上看到的丰收景象。

集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收获机械科技、作物的水分产量收获面积在显示屏上可实时更新、每小时作业面积40多亩、几公里以外调度中心的电脑大屏上实时作业轨迹一目了然——从“大弯腰、小镰刀”到“大农机、物联网”,在很多地方,像这样以大农机、卫星遥感、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及时监测和掌握作物各时期生长情况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农业生产形式越来越多。“互联网”正在让“脸朝黄土背朝天”传统耕种模式被“只见农机不见人”的现代生产逐步取代。

以上只是互联网渗透到农业生产环节的一个缩影。记者近日在各地采访了解到,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服务、农产品流通、销售、食品质监等领域,开始全面渗透。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冶河香玲核桃专业合作社近日在淘宝开办了一家网店,每天能销售核桃四五千公斤。“在网上,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就碰上头、接上线,完全颠覆了传统产销流程。网上销售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还带动了400余名入社农户每亩增收2000余元。”冶河村党支部书记郭朝元说。

“不怕价格贵,就怕东西差。”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担忧,因为有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而有所缓解。记者近期在贵州、广西、云南、山东等地调研了解到,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手持溯源设备等普及,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管理水平提升,进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从催化到颠覆:互联网或助力我国农业缩短现代化进程

分析人士认为,互联网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带有催化甚至颠覆作用,我国农业因之而产生的变局,将在“十三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逐渐体现出来。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认为,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发挥节本增效作用,可能会成为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互联网+"对农业发展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李道亮说。

互联网对农业生产的渗入,令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正在向精准农业、智慧农业(000816,股吧)“华丽转身”。“工作人员可在监控室实时指挥农机的深耕速度、深度,对不合乎规范的作业,可随时实现报警,远距离遥控做到苗齐、苗均、苗壮,让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大幅度提升,这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黑龙江七星农场总经理迟立军说。

这种变革作用还体现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农村电商的出现,有助于建立起以消费为导向的产销体系,由传统的生产定消费,转变为消费定生产,实现以销定产,这是几千年来农业产销关系的彻底颠覆。”农业部市场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认为,这种流程的再造,有利于对接产销、平衡供需,改变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历史魔咒。

“互联网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粘合剂,将大大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进程。”李道亮介绍,发达农业国家往往是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最后完成农业的信息化,而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有望“三化叠加、同时推进”。“"十三五建议"提出推进农业信息化,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带动下,发达国家用百年时间走完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很可能在未来20年就会实现,这是对世界农业发展规律的变革。”李道亮说。

从资金到技术:互联网农业两大瓶颈待解

不过记者采访时也了解到,不少专家和农村基层干部表示,“互联网+”在农业生产领域,更多还只是“盆景”概念,要想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让互联网+农业变成风景,还需跨过资金、技术两大阻碍。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黑龙江七星农场的物联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建设现代农业还有差距。总经理迟立军告诉记者,资金投入大、人才匮乏、基础建设、系统运行、信息服务等费用高正制约着物联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种粮大户张景会说,农业物联网“耐看不耐用”,高额的成本将普通种植户拒之门外。

技术的滞后,也制约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关键部分,但我国传感器技术的研制规模小、成本高,没有形成产业化,制约了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此外,大型农机装备国内的生产技术也远不及国际水平,智能制造等整体水平的滞后,均制约着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李道亮说,

第3篇

今年,河南省畜牧业将以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精准扶贫、产业融合、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着力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畜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5亿资金扶持肉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

今年全省大力扶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要新增优质奶牛5万头、优质肉牛20万头。目前,全省已确定省财政安排1.5亿元资金扶持肉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安排5000万元新增20个左右的“粮改饲”省级试点县,力争试点县全年种植饲料玉米65万亩,完成全株青贮玉米200万吨,全省优质牧草及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拿出3000万元对开办现制现售生鲜乳饮品店进行奖补。

同时,在玉米优势区和花生集中区,培育秸草加工企业,推广玉米秸秆裹包青贮、花生秧饲料调制等技术,发展商业化饲草生产。

另外,围绕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和肉牛产业化集群企业搞好保险试点,力争规模奶牛养殖场全部参加保险。

对省内10个贫困县实施畜牧产业扶贫

今年,河南省将帮扶省内十大肉牛、十大奶业、十四大生猪、十二大家禽、五大肉羊产业化集群的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升级产品档次。

加大上市知识培训,借助扶贫上市优惠政策,加快畜牧企I上市步伐。同时引导饲料、养殖、加工、物流等相关畜牧企业通过相互参股、融资、重组等形式,组建企业集团,壮大企业规模,推动产业融合。

同时,对于固始、光山、新县、潢川、沈丘、新蔡6个国定贫困县和伊川、叶县、舞阳、方城4个省定贫困县,通过加强组织管理,龙头企业带动,落实养殖技能培训计划,利用扶贫政策机遇,真正让从事畜禽养殖的贫困户养得成、养得好,并不断壮大养殖规模,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畜牧产业扶贫。

兽药、屠宰实施严监管

兽药使用不规范也是畜牧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今年全省将针对兽药强力推进“河南省兽药(抗菌药)综合治理五年行动”“河南省畜禽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和兽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饲料兽药“假冒伪劣、违禁超限”、添加使用“瘦肉精”等违禁物质、兽药残留超标、收购加工病死畜禽、生猪私屠滥宰、生猪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逃避或抗拒动物检疫执法等不法行为。

同时,全面推行兽药二维码管理制度,以兽用疫苗经营企业为重点,扩大兽药经营企业二维码试点范围。今后,二维码扫一扫,兽药信息将一目了然。

对于屠宰企业生猪进场、待宰静养、生产过程、品质检验、无害化处理、冷藏储存等关键环节,将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各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联网实时监控。督促畜禽屠宰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管理台账、报送屠宰信息、出具检验合格证明。

支持饲料企业开展“厂场对接”的直销模式,试点开展生猪屠宰“厂场对接”“厂超对接”订单式生产,构建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体系。

让畜牧业搭上“互联网+”

如何利用好互联网优势,让畜牧业搭上“互联网+”?今年,河南省将对优秀涉农电商企业,加大品牌、信誉度的宣传推介,推荐为省级(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

对基础较好、区域带动性强、物联网需求迫切的大型龙头企业,开展畜牧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建设智能化养殖基地、生产车间、冷链仓储,引导畜禽养殖、投入品、畜产品等生产各环节的智能化管理。

第4篇

关键词:工业4.0;生产新模式;管理创新

一、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期,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和世界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2011年~2015年初,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先后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工业4.0”战略、“工业新法国”战略、“工业2050”战略和“机器人新战略”,力图重振本国制造业,并谋划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于2015年5月推出《中国制造2025》,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

尽管上述主要国家所提的工业发展新战略的名称有所不同,但从其内容看,核心是通过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这一发展新趋势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变革基础之上,并正在对全球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结构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点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初露端倪。

二、 互联网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近十多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即将全面进入以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互联网通信协定第6版)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为技术基础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也正在对全球商业模式和生产制造模式带来深刻改变。

1. 互联网技术引领商业模式的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以及传统上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在深刻影响着企业的销售模式和消费者的购买方式。近年来,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蓬勃兴起,并从B2B、B2C、C2C等模式向O2O模式发展,“互联网+”正在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以中国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过去五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2016年,网络购物和网上支付的用户分别从2.42亿人和2.21亿人增加至4.67亿人和4.75亿人,年均各自增长17.86%和21.08%,带动电子商务逐渐替代传统的销售渠道。而从全球层面看,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统计数据,2000年~2015年,全球每100人中互联网用户荡6.77人增加到了44人,年均增长13.29%;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4月12日的《世界经济展望》,2015年全球总人口为73.16亿人,由此可以推算出到2015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大约32亿人,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奠定了基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持续成长及壮大根基。

2. 工业互联带来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网络技术不仅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商业和消费领域,近年来还加快向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Revolution)正在形成。从技术层面看,目前IPv6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与IPv4技术相比,其地址比特数从32位扩充到128位,理论上的地址空间上限由此从232个拓展2128个。IPv6有足够的地址使智能对象间通过互联网大范围直接互联(工业4.0工作组、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2013)。从应用层面看,自2012年6月6日全球IPv6网络正式启动以来,其应用推广发展十分迅速,根据全球IPv6论坛主席Latif Ladid在今年3月9日北京举办的“全球IPv6论坛媒体见面会暨IPv6 World Leader,2017颁奖仪式”上的发言,比利时的IPv6用户占全网用户比例已经高达56.56%,美国的这一比例从2014年的5%上升到了目前的33.2%,印度则已经拥有近1亿的IPv6用户数。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看,未来物联网和服务网将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从而将传统的工厂升级为智能工厂,带来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

三、 工业4.0时代的“智能主义”生产模式

工业4.0被称为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的第四次工业革命(Kagermann,2013;森德勒,2014),将对既有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制造模式产生革命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迅速成为主流的生产制造模式。“福特主义”是指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建立在流水线分工基础上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大批量生产模式(陈秀山,2003),这种生产方式建立在专业化劳动分工、生产流程标准化和规模经济基础之上。从市场需求来看,“福特主义”模式建立在高度同质的大众化需求基础上;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是专门化的机器,雇佣能熟练掌握专项任务的低技能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标准化产品;从空间特征看,主要是根据资源禀赋所形成的比较优势进行功能性的区域分工,不同区域之间形成上下游的分工合作。概括而言,“福特主义”模式是用低技能劳动力和高度专门化机器的组合以流水线作业形式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可以说是工业2.0时代的代表性生产模式。

“福特主义”模式最大的局限是其成功是建立在消费者需求同质化的基础之上。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先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使得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日益增大,企业不得不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恰恰为企业满足这种差异化需求提供了可能,“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应运而生。从市场需求来看,“后福特主义”模式考虑了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可以满足小众化的特色需求;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是多功能的机器,雇佣能熟练应对多项任务的技术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多样化产品;从空间特征看,上下游的企业聚集在特定的区域内,可以保证个性化零部件或服务的及时供应,有效解决了制约灵活化柔性生产的库存问题。概括而言,“后福特主义”模式是用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技术工人和多功能机器的组合以灵活形式小批量柔性生产多样化产品,可以说是工业3.0时代的代表性生产模式。

“后福特主义”模式虽然满足了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有效开拓了各种细分市场,但这种生产仍无法满足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需求。然而,就每一个的本质而言,都是一个具有个性的主体,因此有效满足个性化需求成为新的工业生产模式应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也是工业4.0时代到来的市场基础。与既有的“福特主义”模式和“后福特主义”模式不同,工业4.0时代建立在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基础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实时感知、监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使智能生产、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王喜文,2015)。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将是智能化的机器,雇佣具有丰富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智能产品;从空间特征看,地理位置不在成为制约生产的关键因素,生产组织模式将由集中转向分散。概括而言,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是用知识型员工和智能机器的组合以适度的规模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智能产品,鉴于该模式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以及生产产品都具有智能特征,本文将其概括为“智能主义”生产模式。

四、 “智能主义”生产模式下管理创新探讨

在工业4.0时代“智能主义”生产模式下,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将被适当规模的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所取代,由此无论对产业发展还是对企业发展,都内生出一系列的管理创新要求,核心的是需求层面的个性化需求导向、技术层面的协同创新网络参与机制以及人才层面的知识型员工培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1. 面向并满足个性化需求。过去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市场基础主要是大众化需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及普及应用,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需求将成为工业4.0时代的主流。工业4.0允许在设计、配置、订购、规划、制造和运作等环节能够考虑到个体和客户特殊需求,而且即使在最后阶段仍能变动(工业4.0工作组、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2013)。对企业而言,获取和提升竞争能力的核心是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个性化需求时代,企业应建立个性化需求导向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营销服务体系,主动挖掘并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重点是提升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能力,这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工具。

个性化也意味着特色化,这对企业而言,需要更加重视创新设计的地位。此外,借助高度发达的移动通讯网络,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将个人的需求反馈至生产端,这突破了传统实体店客户体验和参与的时空局限,因此利用网络工具让客户参与设计将成为产品体现和满足客户特色需求的重要手段。

2. 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网络。工业革命既是产业革命,也是技术革命。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工业4.0主要是以工业物联网、网络安全、云计算、增材制造、现实增强、大数据、自动机器人、模拟以及水平和垂直系统整合技术等9项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变革(BCG,2015)。这些新兴技术是产业和企业向工业4.0升级的关键。鉴于新兴技术研发所具有的研发投入资金量大、研发周期和产业化过程较长等特点,风险与不确定较大,因此以单个企业为主进行研发难以适应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国际产业竞争的需要,有必要采用系统创新网络的模式的组织形式开展技术创新。

在学者较早的研究中,创新网络被看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制度性安排(Imain Baba,1989;Freeman,1991);协同创新网络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创新,被看作不同的创新参与者的协同群体,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系统性、开放性、中心性、协同性等特点,通过该网络可以实现各个主体间的资源共享、知识传递和技术扩散,实现知识、技术的增值和创新的产生(刘丹、闫长乐,2013)。对于工业4.0时代的企业而言,采用协同创新网络模式进行创新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关键是要形成构建或参与协同创新网络的机制。固然,这一工作主要由行业内的主导厂商承担;但对一般企业尤其是对技术需求强烈但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或水平受较多约束的中小微企业而言,也应从企业自身考]参与机制,积极主动参与协同创新网络,凭借网络资源共享的模式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有效提升竞争力。

3. 知识型员工培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业4.0时代,随着智能化生产设备和智能生产工艺的普遍采用,生产对人员的需求量将会减少,但对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会发生“质”的变化,正如夏妍娜、赵胜(2015)所言,人在生产制造中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这意味着工业4.0对劳动的需求将从一般劳动力到知识型高素质技术型员工,这类员工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水平,还需要得到系统的技能培训。

针对网络化时代知识型员工自主性较强和喜欢以网络化方式参与的特点,企业可以借助网络化沟通交流平台或工具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形成企业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培训或模拟训练。就日常管理制度而言,重点是创造有利于激发知识型员工创新思维和高效率工作的工作环境;在薪酬设计上,也应考虑对员工创新能力的激励。

五、 结论与建议

技术和政策因素共同推动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对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将带来革命性影响,推动其从目前的“福特主义”模式和“后福特主义”模式逐渐向“智能主义”模式升级。“智能主义”生产模式内生出一系列管理创新需求,需要管理创新方面,主要是从大众化需求导向转向个性化需求导向;技术管理创新方面,主要是从以单个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转向协同创新网络模式,这需要相关的平台建构及参与机制设计;人才管理创新层面,主要是探索适应网络时代知识型员工特点的管理方式。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拥有工程技术人才储备多、本土市场大、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储蓄率高等优势,但制度会否成为制约创新的桎梏也令人担忧(李稻葵,2016)。中国拥有的诸多优势有利于产业界和企业进行上述管理创新,但破解制度层面的体制机制束缚或制约因素也不可或缺,这方面正是政府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提供引导、支撑和配套服务。为此,本文对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积极引导鼓励工业4.0重大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加强对该模式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加快我国在这些技术领域的突破,也由此诱发网络外广大企业乃至个人的技术创新或技术改进活动,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成功升级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第二,提供人才培训,一方面,针对工业4.0发展新趋势、新特征,对企业管理层开展培训,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认清工业4.0的发展大趋势,以促使他们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特点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决策,主动顺应并推动工业4.0的发展;另一方面,采用单独组织、与行业协会联合组织或直接与企业合作组织的方式,开展针对企业骨干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未来对智能设备的适应能力,也同时引导激励他们的创新行为。第三,加强公共平台建设,主要是公共研发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和人才流动平台的建设,重点为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为人才资源的恰当配置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 工业4.0工作组、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德国工业 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上)[J].机械工程导报,2013年7-9月刊。

[2] Kagermann, H.,Wahlster, W.,& Helbig, J.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INDUSTRIE 4.0: final report of the Industrie 4.0 Working Group[R].Frankfurt: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3.

[3] [德]乌尔里希・森德勒主编,邓敏、李现民译.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 陈秀山.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9):67-70.

[5] 王喜文.工业4.0:通向未来工业的德国制造2025[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6] BCG.工业4.0:未来生产力与制造业发展前景[R].波士顿咨询公司,2015.

[7] 李稻葵.中国会错过第四次工业革命吗?[J].财经界,2016,(6):63-65.

[8] 刘丹,闫长乐.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机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3,(12):1-4.

[9] 夏妍娜、赵胜.工业4.0:正在发生的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422012);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项目号:2012THZ04107)。

第5篇

关键词:5G时代;教师培训;专家教学;互联网

15G时代教师培训发展机遇

1.15G开启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2019年6月6日,我国工信部向四大运营企业发放5G商用拍照,预示着我国5G网络建设和应用将进一步加速。2019年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中国“智能+”社会发展指数报告2019》指出,目前,我国“智能+”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和网络化仍在快速发展,智能化初步应用,未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长期并存。5G通讯技术具有低延时性、高可靠性、高带宽、大连接等特性,它将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革,正如华为提出的基于5G技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畅想所言,5G通讯技术将实现工业、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融合,形成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未来。

1.25G时代教师培训新机遇

5G通信技术将给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5G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能够促进智慧教育、智能远程教育的应用发展,将对教师培训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移动通讯发表的《5G+智慧教育白皮书》分析认为5G标准发展成熟要1-2年,5G教育网络成熟需要3-5年,而达到5G支持的教育模式变革则需5年以上。教师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获取新知识、提升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跨时间、地域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5G时代,教师培训在授课方式、互动教学、协作学习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5G通信技术的低延时性将极大程度上消解网络平台信息传输的延迟效应,实现真实情境再现,为情景化学习等远程参与式学习提供更有力支持。

25G网络的主要特征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2.1高数据速率

早在2013年5月,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已成功开发第5代移动通信(5G)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可在28GHz超高频段以每秒1Gbps以上的速度传送数据。相比之下,第四代通讯技术服务的传输速率仅为75Mbps。2018年2月,华为在MWC2018大展上了首款3GPP标准5G商用芯片巴龙5G01和5G商用终端,支持全球Sub6GHz(低频)、mmWave(高频)等主流5G频段,理论上可实现最高2.3Gbps的数据下载速率。

2.2低延迟

5G通信技术是当前领先而可靠的网络技术,其空中接口时延水平在1ms左右,能够满足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实时应用。2019年1月,我国一名外科医生在福建省,利用5G网络操控约48公里以外的机械臂开展手术,成功切除了一只实验动物的肝脏,实现全球首例远程外科手术,手术中,视频成像、手术操作实施等几乎同步实时完成,延时只有0.1秒。基于5G网络低延迟特点,能够实现远程教育人机协同、智能操控等做到精确同步。

2.3广覆盖

5G网络能够实现超大网络容量,提供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满足物联网通信,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未来5G将通过超密集异构网络实现高数据流量,超密集异构网络功率和频谱效率高,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了系统容量,增强了业务在不同接入技术和各覆盖层次间的灵活性。未来的无线网络将部署超过现有站点10倍以上的各种无线节点,在宏站覆盖区内,站点间距离将保持10m以内,并且支持在每1km2范围内为25000个用户提供服务。5G通讯技术的广覆盖特点将有效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远程医疗、智慧教室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3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引导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势在必行。教师培训的基本要素包括培训相关主体、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其中培训相关主体主要为培训管理者、授课专家和参训者。从培训相关主体的视角出发,5G对教师培训的变革主要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的变革主要为学习环境的日益丰富和学习资源的更加多元,内部的变革主要为培训管理者培训理念和培训管理方式的转变,授课专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参训者学习方式的转变。内外的不断变革促使着教师培训向信息化、情境化、个性化方向不断推进。

3.1教师培训外部的变革

(1)学习环境日益丰富化。5G信息技术为当前教师培训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打破当前网络技术壁垒,解决相关网络性能问题,满足VR、AR、远程直播等教学环境对数据传输的要求,实现高分辨率、多设备连接,实现情景同步再现、互动实时,达到虚拟和现实的有效结合,推动远程直播互动课堂、虚拟现实教学、触觉互联网等教学发展,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更为自主、体验、合作与交流的贴近真实、多感官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得到卓越的学习体验。当前环境下,知识付费行业内的直播,往往是通过音视频录播结合及时性的互动答疑来完成,在5G时代,高数据传输和低延时等特点将为用户带来更为流畅的体验,远程培训跟面对面学习交流信息传输速度几乎一致,借助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师生实时有效互动,随时答疑,获得和真实面对面教学一样的学习体验,有效的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降低了学习成本,这在以往的互联网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基于5G网络,结合VR/AR/XR技术,将创造以往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高成本场景教育培训,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教学场景,以及相关实践类技能类培训的模拟演练。实现触觉互联网,即通过通信技术远程控制实际或者虚拟的目标,实现远程技能交流,这将会创新教师教育培训中,例如美术、音乐等学科技能培训,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沉浸式、感触式学习体验。(2)学习资源更加多元化。学习资源是教师培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在训前、训中、训后三个阶段都为教师培训的开展和延伸提供有力的支撑。当下,无论是面对面的线下交流,还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交流,都是基于视觉、听觉等感官通道,通过语言、文字、表情、手势、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呈现方式实现信息的获取、传输和交换的。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AI+VR/AR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将使得学习资源不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图片、音视频中的单一知识,学习资源更多时候将是一种将知识蕴含在不同情境下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更加生动而富有趣味,让参训者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参训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实现多模态学习与互动,充分发挥参训者的主体性,实现“做中学”。

3.2教师培训内部环境的变革

(1)专家教学趋向智能化。5G带来的网络可以称之为“超级高速公路”,信息更新、传输速度达到空前,信息呈现方式多样化,伴随着智能技术的渗透,将为教师培训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会对教师原有知识和技能带来挑战。在5G时代,教师培训课堂不仅仅是单一的教师讲授,培训者还能够协同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成果,综合运用多元的学习环境实现情境教学,精准捕捉和分析参训者学习状态,实时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从一般教师向超级教师转变。(2)教师学习更加自主化。5G时代,学习将变得无处不在。依靠5G网络,我们可以不受电脑、流量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各种培训课程,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5G网络实现跨地域分享,无论是身处繁华的大城市还是偏僻的乡村,都能够通过5G网络享受顶级教育专家的教学指导,学习将变得更加自由。5G将使教师自我提升的外部环境阻碍将变得越来越小,教师参与培训的内驱力将更多来自于自身的需求,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多元的教学资源将不断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大数据将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教师学习将变得更加自主和个性。(3)培训管理走向信息化。5G信息技术将有效解决当前培训管理者在教师培训训前、训中、训后各项工作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训前阶段,传统培训方案制定多是采用走访调研、网络问卷等方式获取教师培训需求,结合实际制定培训方案,传统方式费时费力,且获取的信息不一定准确。5G网络结合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能够为培训管理者获取参训教师培训需求提供便利,分析和精准掌握每一位教师的培训需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做支撑。训中阶段,培训管理者能够利用5G+AI+大数据技术实现实时跟踪掌握参训教师学习状态,及时反馈和优化培训方案,做好培训服务工作。训后阶段,通过对前期培训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每一个参训教师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到科学总结反思,为做好后续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第6篇

一、基于反规划视角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与城市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空间,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城市在出行、健康、舒适度等方面己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桂林兴安界首乡村旅游规划、开发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将城市的游憩方式、生活空间复制到乡村,要保留住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最大的乡土气息,才能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所以,本文基于反规划视角构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模式,以期桂林兴安界首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中能够将乡村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的连续和完整保留下来,用淳朴的乡土特色吸引游客,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对即将开发旅游的乡村区域进行资源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内的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确定乡村景观格局(乡村景观、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进行建设总体控制;在此基础上,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提出本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再规划乡村旅游所需的生产、生活等设施;然后与前面确定的乡村景观格局进行对照检验,若符合乡村景观格局要求的,就可以进行开发,否则重新调整目标和规划。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涉及政府、企业或合作社、协会、村民、游客等多个利益相关主体,因此必须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明确各利益相P者的权责关系,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利益者的关系。结合“时空王国”的特征,桂林兴安界首应该重点发挥好政府的监管调控、经营者的集聚发展、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桂林兴安界首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乡镇政府部门做好调控监管工作。政府要尽量减少对乡村旅游市场的直接干预,应该做好乡村旅游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服务工作,做好政策制定、资源保护、 规划与开发,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避免出现越位或缺位现象。其次是鼓励经营者抱团发展,塑造精品乡村旅游形象。随着桂林兴安界首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乡村旅游在空间集聚的同时,会引发激烈的竞争。在处理好跟村民、村委会和其他旅游经营者关系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完善扶持政策,鼓励民俗户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鼓励民俗村成立乡村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实现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第三是乡村旅游协会切实发挥行业组织管理职能,促成会员间的交流合作,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统一营销,维护乡村旅游行业形象。

三、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技术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可以让乡村旅游迸发出更大的活力,促进乡村旅游快速、持续发展。桂林兴安界首提出将桂林兴安界首整个县域建成一个大景区,实现“县乡合一”乡村旅游的目标,并立足桂林市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确定实施了规划拉动、产业带动、机制联动、大事推动和社会发动的发展战略,带动了兴安界首乡村旅游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例如:利用道路交通数据对自驾游进行有效疏导),及时汇总统计旅游相关数据,搭建乡村旅游网站、微博、微信及旅游APP等信息平台,为旅游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同时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信息化技能培训,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升效率,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动力,促进兴安界首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发展。

其次,兴安界首乡村旅游企业和经营者要在景点推广电子导游、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时空王国”为例,时空王国属于桂林大管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新的发展项目,坐落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守护“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兴安”,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人工运河――灵渠,有北长城,南灵渠之称,至今仍发挥作用;这里有华南第一峰―猫儿山;这里是桂林漓江的源头,这里是中国的起点;这也有南方最好的高尔夫球场和游乐园――乐满地;这里还有私人机场等等。

“时空王国”项目包括16个养殖区、5个野菜种植区、6个游泳区、35个垂钓区、1个猎场、1个跑马场、1个原始农耕区、1个酒店式木屋区、1个民宿及青年旅社区、1个露营区、1个树屋区、1个农家乐餐饮区、1个会议中心,1个青少年综合能力拓展基地,这是一个纯净的王国。

“时空王国”现着力打造智慧乡村旅游示范点。同时,还会注重与携程、去哪儿网、艺龙、途牛、百度直达号等在线旅游推广企业的合作,实现乡村旅游O2O的对接,将大量图文并茂、音像俱全的旅游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给游客,特别是加大旅游淡季的营销力度,激发游客对兴安界首乡村旅游的欲望。

第7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对策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旨在对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所裨益。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尽管起步较晚,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大力发展,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农业信息工作组织化体系建设

截至2009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70%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建立了7个省级、78个地级和324个县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面比较广的农业信息组织机构体系和信息队伍。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经济研究和科研教育部门的力量,建立了稳定的信息分析专家队伍,开拓了信息分析工作新领域,增强了信息的指导性和预测性。

(二)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

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代中期起,农业部建立了由十几个涉农部门参加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会商制度。2002年,农业部率先优化配置部内外农业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系统,使信息整合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健全。对大豆、玉米、小麦、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的供求、价格、进出口贸易以及国际市场行情走势等情况开展了定期的监测分析和预测,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集中,为地方和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性信息。农业部在全国累计布设了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领域形成了40条比较稳固的信息采集渠道,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200多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600多个农产品主产区集贸市场的市场信息网络。同时,建立了50多个数据库,信息资源涵盖农业、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面,能够反映经济的基本运行情况。国际农产品生产贸易信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开通了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开始采集世界农产品生产、价格、库存、进出口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市场准入、投资环境等信息。同时,建立和充实了一批实用性较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数据库,农产品市场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已投入运行,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监测预警功能得到有效加强,以资源扩充为特点的信息化已经具备一定基础。

(三) 农产品电子商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电子商务在扩大市场范围、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上凸显优势。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农产品有形市场的重要补充,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农产品交易方式、农产品市场形态、农产品市场空间和农产品市场模式的创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有效规避农业产业链的市场风险。首先,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畅通市场信息流动,解决信息不完备、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市场价格发现。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市场的实时对接,避免信息失真误导农业生产者的资源配置,有利于产业协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切实增收。其次,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市场的时空界限,扩大了农产品市场范围,加快和优化了农产品流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由于网络的无界性,决定了市场的无界性,需求与供给成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交易对象的选择也全球化,农户与龙头企业都可以很便捷地在商务平台上找到合适的交易伙伴,快速实现交易。第三,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降低市场风险,有利于农民增收。电子商务平台使农户、龙头企业、销售终端、消费者共享平台资源,能通畅市场信息、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能对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跟踪,从而避免市场风险。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多亟待破解的问题。

第一,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本身起步就较晚,加上长期以来,政府首先偏重于城市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致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尽管国家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然困难重重,投入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从居民家庭来看,作为重要信息化终端的家用计算机的拥有量还很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计算机数量仅仅为7.46台,西部地区更是低至2.49台。同时,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

第二,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人才队伍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支柱,农业信息的提供、传播和最终利用都依赖于人。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人才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经费不足;基层信息服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难以跟上信息化发展步伐。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三,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渠道不畅,绝大多数乡村缺乏网络沟通手段,中西部地区尤为严重。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电子化水平很低,政府和用户双向互动网上事务处理还很落后。

第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很低。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很狭窄,没能跟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未能全面渗透到农业生产作业、经营决策、市场服务和行业管理中。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第五,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程度低。我国尚未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各个不同的部门提供的涉农信息分散、封闭且不统一,信息重叠、信息差异和信息滞后等现象时有发生,信息分享和提供效率低下。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积极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首先,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技术,建设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农业基本信息数据库、农业灾害信息数据库、农业商务数据库等公用农业数据库,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整理、分析、传输,向广大农户提供最及时的农产品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其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过滤、筛选等各种处理,利用预决策技术进行市场预测,及时预警信息,帮助农户及企业化解风险;第三,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将是现代农业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支撑,物联网的应用将使农业实现智能化互动,那将是农业崭新的令人激动的未来。

第二,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大农业信息化科研投入,提高农业信息化科技水平。加大对农业信息推广和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农业信息传播和服务水平。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传播、反馈信息,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利用能力。

第三,摸准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农业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主体所需要的农业信息是不同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发展阶段所需求的农业信息也是不同的。针对需求,保障供给,既能够避免农业信息供需不对路导致的信息资源浪费,又能将有限的信息资源有的放矢地投向需求主体,从而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第四,发挥多重主体的作用。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多重主体,要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具体来讲,要充分发挥县、乡信息服务组织和农村信息员的力量,培育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农村经纪人、农村信息服务示范户的作用,充分利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指示作用。

第五,创新农业信息化服务形式和手段。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金农工程”建设和“三电合一”建设,推广农村信息化示范,做好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二是要通过农业网站、农业远程教育、12316呼叫中心、农业信息短信平台、农业信息寻呼等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三是发展电脑、掌上电脑(PDA)、固定电话、手机等现代信息终端。四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信息栏、黑板报等传统宣传媒体的作用。

第六,建立农产品电子交易系统。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和农村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建立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积极发展B2B、B2C等电子商务平台。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9xjy021),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贵州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战略研究》。

第8篇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互联网+工业;智能制造2025;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08-02

一、引言

在我国提出智能制造2025的背景下,研究面向工业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是我省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网络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性学科,同时,工业领域对该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很高。因此,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专业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1.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和培养模式。①专业定位,为抓住辽宁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这一良好契机,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以及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基本情况,并根据我院现阶段自身特点,我院将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方向,明确地将我院专业定位为“工程应用型”。②专业特色,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办学经验,明确专业定位为依托合肥学院,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适应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敬业精神的计算机工程应用型人才。③培养模式,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理解、表达、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理论应用)的锻炼和培养。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以知识应用为重点。

2.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在辽宁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和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基本情况的大背景下,以国家教育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革,努力创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规范各项管理,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并依据按以下基本思路开展专业建设工作:①专业规模适度发展,从现在四个专业年招生9个班逐步发展到六个专业13个班。其中拟申办“信息安全”专业和“物联网技术”专业,这两个专业均是“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过程中急需的专业,也是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所需的辅助专业。②在全面加强国际、校企合作办学,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课程、突出实践”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国际、校企合作。③按照工程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思路,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工程技术应用为主线的递进式(基本技能训练、工程素质综合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拟在实践教学内容别加入与精细化工产业相关的管理类软件、生产控制与仿真类软件开发实训。④强化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⑤树立以“学生”和“教学”为中心的全面服务意识,建立系统的教学评估、检查体系与监控网络,形成教学活动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

3.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在辽宁地区与精细化工产业相关或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实习基地。①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学生到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企业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针对本专业大四毕业生,通过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方式,实施校企业学分置换。②双方合作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实习单位可以根据企业目前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提出具体课题,由实习单位、学院和学生共同组建项目组,定期展开研究、探索解决方案的相关活动。③双方合作开展培训工作。我院教师可为实习单位员工开展针对性地相关培训,同时也可邀请实习单位的工程技术人才不定期来我院兼课或做讲座。④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将更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企业课程引入到教学中。

三、特色“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

首先,我们对工业企业进行了大量调研,形成了专业需求报告。其次,结合国内外相关专业建设情况,针对工业企业需求报告进行了面向工业背景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课程建设和相关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设计,形成系统、全面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方案。再次,对方案进行了广泛意见征求,请了教育界和工业企业界专家进行评估和考核,同时进行了试点。最终形成了以下特色。

1.专业特色,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突出工业控制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等跨学科综合技术的培养,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商业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和网络工程设计能力,更具有面向工业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和网络工程设计能力的特色优势。

2.办学特色,指导思想:宽基础、重技能、有特长、广选修。培养计划:制定了“先基础、后专业、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培养措施,与学校的优势学科联合,共同培养(面向工业背景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紧跟国家发展和人才需求导向(在未来五年至十年内对面向工业和商业的泛在网络建设的人才需求极大,而目前该方面的人才短缺),本专业正是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充分依托我校特色优势化工工业背景,有效地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四、小结

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从2010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因为是新办专业,每年最多招收一个班,在校生人数为120人。从2010年制定的培养模式开始,该专业经历了三次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分别为2010培养方案、2013培养方案和2016培养方案。在这三个培养方案中,我们都采用了“3+1”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即3年完成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第4年进入全年技能实践培训学习。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另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继续完成技能培训。而教学内容设定上,在参考国家专业委员会认定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根据工程技术人才需求,按照工程教育的思想,分别设定了本专业的三个培养主线,即企业级网络工程系统设计与实施、java企业级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net企业级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以一个企业级项目为指导,所涉及的项目实际内容分散到专业知识体系涵盖的课程内容中,学生在第4年实践环节开始时,就能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掌握专业各项知识和技能。就目前培养模式看,已经接近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其培养的人才定位于服务辽宁智能制造行业。

参考文献:

[1]华驰,顾晓燕.“互联网+”背景下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3):172-176.

[2]陈辉,李敬兆,詹林.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4):13-17.

[3]范平.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5):140-141.

Research on Network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WANG Jun1,GAO Wei1,ZHANG Xue1,LIU Jun1,FENG Ao-ao2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Liaoning 110142,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00,China)

第9篇

【关键词】蔗糖产业 复合型人才 协同培养 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96-03

人才是广西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广西糖产业生产规模不大,发展不稳定,生产机械化水平相对比较低,生产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低,影响了广西蔗糖产业人才的培养。当前,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人才不能满足广西糖业二次创业发展规划需求,研究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协同培养,对广西蔗糖产业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求特点

甘蔗生产区域性强,全国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两省区。广西甘蔗区重点在桂南、桂西南、桂中地区农村,主要种植在十度以下的山地和田地。广西甘蔗种植、糖生产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生产技术与管理人才占极少数,人才流动性大。

(一)广西蔗糖产业需要企业一线各技术与管理的多样性人才。广西蔗糖产业是集蔗糖产业研发、生产、管理、贸易、物流、文化于一体的蔗、糖、果、休闲食品产业。要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要求广西蔗糖产业各类人才满足蔗糖产业研发、生产、管理、贸易、物流、文化、糖果、休闲食品生产企业一线各技术与管理需要。因此,只有培养符合企业一线各技术与管理的多样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才能满足广西蔗糖产业创新发展要求,使得广西制糖企业在中国与国际食糖企业中有竞争力。

从自治区糖业发展k公室了解到,2016年度广西种植总面积达1120万亩以上,甘蔗年产量达到4700万吨,年产糖量总达到570万吨,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6%和12%。由于甘蔗种植生产主要以农户为主,生产机械化农具类型少,农具设备自动化、田间管理智能化程度低,甘蔗种植、采收、运输的全程机械化水平70%以上,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因而广西甘蔗种植产业急需熟悉甘蔗种植生产农艺和甘蔗生产机械相关知识技术人员,同时,急需开发甘蔗种植农具设备自动化、生产机械化、田间管理智能化的技术和管理多样性人才。

(二)广西蔗糖产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广西甘蔗种植生产管理需要培养有先进种植技术、高效灌溉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一体化复合型人才。甘蔗种植的深耕深松、种苗培育、节水灌溉、智能化施肥等环节管理,都需要田间管理灌溉技术、计算机技术推广应用。甘蔗种植生产管理应用物联网技术,在甘蔗种植生产过程智能控制和甘蔗成长综合指数监测、信息处理中,建立甘蔗种植信息服务平台,都需要吸引生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科技创新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需要为学生多样化成才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具有广西地方标准的《糖料蔗灌溉定额及灌溉技术规程》(DB 45/T 1197―2015),开始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和运用,需要一批甘蔗种植生产管理、灌溉技术、生产技术和信息处理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为制糖企业提供完整的数据分析与有效的决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需要复合型人才。结合制糖企业的经营特点,面向制糖企业集团量身定制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平台覆盖制糖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包含企业的农务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生产质量分析管理等子系统。运用ERP思想,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对制糖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了制糖企业业务流程,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实时管理和分级考核管理。这需要有了解采购、生产、销售技术、计算机技术、管理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广西制糖企业需要创新型人才。从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了解到:广西90多家甘蔗制糖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糖料蔗区乡镇,中小型糖厂的数量占比较大,生产能力低下,糖厂自动化水平基本处于单机或局部工序自动控制的水平,成了一个个“自控孤岛”,未能真正实现制糖生产系统进行全局规划和自动控制、智能化均衡生产;制糖生产企业推进糖业节能和清洁生产力度不大,与国外同行企业相比,在信息化、智能化、人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制糖行业还要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需要生产工艺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人才合作创新。

广西蔗糖产业生产链短,原糖生产产品单一,原糖生产与精炼糖生产分离不到位。糖产业下游企业,如蔗糖产业文化、糖果产品、休闲食品生产链尚须统一规划,统一推进;糖产业下游的朗姆酒产品、生物化工产品、蔗汁饮品等尚须形成规模。这些问题都要广西蔗糖产业政策支持、金融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联动机制,推进广西蔗糖产业生产产品多样化;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广西蔗糖产业生产规模化、生产智能化;推进广西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协同培养制糖企业需要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人才,做好做强广西蔗糖产业。

广西需要大批国际化的电子商务、期货管理和大数据服务的专业人才。由于受国际糖价影响,广西糖现货价格不稳定。广西糖业二次创业规划要求初步建成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糖业的营销体系,规范糖批发市场信息的,规范糖流通秩序;完善食糖网上现货交易规则,引导食糖现货交易市场健康发展;规避市场风险,加强广西现货市场与国内外期货市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多层次的食糖网上交易市场体系。这些内容都要有一批大数据分析服务,了解国际化电子商务、期货管理的人才创新完成。

二、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对学习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达到成为某类专门专业人才的方法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回答“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它与教育目的“培养什么人”相对应。人才培养模式包含具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流程、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评价等。

人才培养要回答“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人才培养类型。蔗糖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生产工艺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研发工程师,更需要现场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人员;同样需要更多生产技能人才。二是人才培养专业定位。蔗糖产业区域性季节性强;广西蔗糖产业生产链短,原糖生产产品单一;广西蔗糖产业复合性强,生产效率低。蔗糖产业需要制糖生产与管理专业人才,更需要涉及甘蔗种植生产管理、灌溉技术、生产技术和信息处理一体化多学科多专业复合型人才。三是行业自身特点需要。广西要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糖产业可持续发展。蔗糖产业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蔗糖产业技术升级和技术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需要有对多个学科较深了解的跨专业人才,更需要能具有统筹整体产业链、能够领导蔗糖产业技术开发和实施的复合型人才。

院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指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企各方按照约定职责、权利和义务,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对培养专业人才一系列有计划、有目标教育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提出院、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一系列基本制度。院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是创新一种区域化高校合作、校企、社会团体合作,培养产业需要卓越专业人才的办学新模式。

广西蔗糖产业技术人才院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是指院、校、企协同担当共同培养责任,各方按照蔗糖产业人才计划、目标要求,约定各方职责、权利和义务,协同广西区域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和广西蔗糖企业,加强在人才培养培训与师资建设、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教学和科研实验、就业创业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蔗糖产业技能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机制。坚持依法合作,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坚持互利共赢,院校企各方平等自愿开展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三、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树立人才培养服务蔗糖产业发展理念,落实院校企协同培养蔗糖产业人才责任。广西高度重视糖产业稳定发展,推动糖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和技术是广西糖产业发展的核心。职业教育要树立人才培养服务蔗糖产业发展理念,人才培养要符合蔗糖产业技术发展需要、转型升级需要、生产管理创新需要。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合作的政策支持、金融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联动机制,坚持互利共赢,院校企各方平等自愿开展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使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满足广西蔗糖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技术和管理的要求。通过协议方式约定各方权利义务,落实共同培养蔗糖产业人才责任,以共同育人、共同发展开展合作活动。建立院校企合作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定期对合作成效进行总结,共同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合作的水平,为广西蔗糖产业培养企业急需的多样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创新符合广西蔗糖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水平。

(二)创新院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开展系统规划、联合培养,多种形式合作。加强广西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以蔗糖种植、生产、贸易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为核心,对接广西蔗糖产业链和产业群,明确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行院、校、企协同共同培养蔗糖产业人才责任,各方按照蔗糖产业人才计划、目标和要求,约定各方职责、权利和义务。开展系统规划、联合培养,多种形式合作,共同制订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开展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重点合作建设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制糖生产实训基地,培养蔗糖产业技能人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糖生产实训基地,培养蔗糖产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广西大学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培养蔗糖产业科技创新人才。

系统规划蔗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训,实现企业员工培训、人才培养融通,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融通。进行构建体现蔗糖生产工学结合特色的培训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共同开发广西蔗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训、培养校本课程和教材,减少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重叠等。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教学实训室建设实行统筹规划、资源互补、实训有偿分享机制。如广西甘蔗研究所建设蔗糖育种、种植实训,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制糖生产过程、工艺实训,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制糖生产检测、技术管理、经营管理实训,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广西大学建设制糖研发、技术创新、大数据服务实训等。

(三)建立广西蔗糖院校企发展联盟,系统规划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实现广西蔗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教学团队应实行老中青结合、专兼职教师结合、多学科多类型技术人员结合。系统规划教学团队,解决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教师之间不沟通,实习实训基地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形成特色,而且容易让人觉得中职、高职、应用本科教师服务水平不高、定位不清的问题。遴选兼职教师重点从熟悉广西蔗糖研发、生产、产品、贸易、物流、文化领域的单位中选工程师或技师,建设蔗糖育种种植、制糖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教学团队,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聘请承担教学任务。

从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了解到,2011年广西成立制糖关键工艺及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大学、院所和区内多个糖业集团等14家单位积极响应和参与,联盟以提升制糖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共同突破制糖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形成创新合力。联盟成立以来,联合制糖行业的产学研资源优势,已陆续开展了组织新技术推广应用、制糖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人才培训、国际技术交流等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形成了高水平的技术团队。

(四)系统规划广西蔗糖企业生产培训基地,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平台,建立资源互补,实训培养有偿分享机制。系统规划广西蔗糖企业生产培训基地,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联盟工作站。如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以小型糖厂生产设备,模拟实际进行生产等内容开展培训、教学、科研实验。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糖厂模拟生产澄清和蒸发DCS系统控制,降低清汁与糖浆的纯度差,提高制炼的收回率及产糖率,提高产品的质量等内容开展培训、教学、科研实验。广西甘蔗研究所和广西农垦良圻制糖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合作,共建院校联盟工作站,组织具有相关企业工作经历的学校专业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革新。聘请院校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每名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小组签订工作任务书,明确其为企业技术服务、科技开发服务、职工培训教学内容;明确院校学生技能培训任务、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应的任务,共同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Z].

[2]林克松,石伟平.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15(5)

第10篇

四化同步转变发展方式政府管理模式

一、河南省“四化同步”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信息化进程中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制约着信息技术的整体应用水平;二是信息化意识比较不强,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区域内的推广应用;三是信息化工作机制尚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对信息化投入不足;四是缺乏统一规划,行业壁垒依然存在,重复建设严重,现有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网络运营成本较高;五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于网络建设,信息内容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已成为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六是信息产业总量偏小,规模不大,整体实力不强,其总量占全省GDP的比重和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较低,对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发挥的不够明显。

(二)工业化发展面临多重矛盾。一是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继续发酵,发达国家发展再工业化,谋求新的竞争优势。部分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吸引人才、资金重新回归,不断加大投资,提高科技研发水平,降低成本。部分新兴国家劳动力优势明显,这使得我国面临后有追兵,前有围堵的不利局面。河南同国内其他区域相比,人才优势并不明显,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挤压。二是内部发展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工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和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导致经济运行成本过高,此外,短时期内发展动力不强,必须将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和消费驱动转型。

三是农业现代化较为滞后。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问题始终是河南省“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村居民尤其是青年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更是成为令人担忧的沉重话题。

四是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作为典型的农业地区,河南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优势明显,小城镇发展缺位,区域城市与小城镇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形成对城镇化的有效带动。

二、加快河南四化同步建设的若干对策

(一)深化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一是积极引导相关工业企业参与“两化”融合,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高的管理标准推动创新发展,推动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力争“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有新的提升。二是着力发展智能制造。把握智能制造新动向,提升智能制造原创力,积极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冶金等重点行业,着重推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模式。三是不断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着力建立省级农业物联网平台,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实验工程。建设具有现代意识的“互联网+精准农业”示范园区。四是提升软件与技术应用水平,推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鼓励企业跨界联合,产生新的联合体。

(二)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实施智慧城市示范工程,促进城市建设规范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城市服务智能化。以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为基础,统筹城镇规划、市政、交通、住房保障、应急指挥等系统资源,构建协同、高效、安全的城镇运行管理体系。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和文化服务模式,构建广覆盖、易使用、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整合城市社区服务资源,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提高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力争在顶层设计、打破信息孤岛、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健全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重点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智慧港区”和洛阳智慧城市示范市建设并逐步推广。

(三)加快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广泛融合。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程,深化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各领域的应用,支撑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展精准农业示范,加快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加强农业生产环境及防灾减灾监控、农业投入品监管及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监测,建立农资和农产品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构建以特色农产品交易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发展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经营业态。依托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整合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建设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管理规范、机制完善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开展农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

三、四化同步发展推动政府管理模式转变

一是会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推进资源共享。四化同步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会加快电子政务的普及。公民会更高效便捷的获取相关数据资源以及公共服务信息。传统政府组织结构是一个层级分明的管理模式,有严格的职位层级,信息逐级传递,庞杂的中间层承担着上传下达的信息作用,而在网络化条件下大量复杂的信息能够实现迅速及时地传递和处理,从而压平组织结构推动组织结构,使得传统科层制向扁平网络化转化成为可能。扁平管理模式会大大提高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工作效能,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加强组织成员的全方位沟通。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大数据;革新

“云会计”是大数据与互联网催生的产物,是我国会计领域重大变革的标志之一。“云会计”运用互联网存储功能,建立财务数据共享中心,采用高效率、低成本的工作模式,相较于传统的会计记账方式,“云会计”则更胜一筹,所以“云会计”系统在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必然会掀起一股引进浪潮。而“云会计”的产生本就依附于互联网,所以互联网存在的弊端,“云会计”在应用时也会有所显现,这也就导致很多企业对于“云会计”一直处于怀疑和观望阶段,不愿轻易使用。因此本文中分析“云会计”现如今在中小型企业中面临的风险以及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云会计”概述

“云会计”实际上就是利用互联网云技术开发的一款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以软件、硬件以及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来配合企业完成复杂的财务工作,财会人员可以将纸质发票上传至电脑,电脑则自动保存在云端,而后生成电子账簿,可供财会人员随时查看及审核。与传统财务软件相比,“云会计”实现云端数据管理,账套数据将完整保存在云端服务器,全面实现账、证、表等会计业务的智能处理。它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规模以及需求来提供相对应的存储空间、计算程序以及后台服务,在企业应用时不需要去购买大量的计算机硬件以及安装一些专业软件,只需要移动计算机的终端就可以进行使用,这一系列的操作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目前,我国的“云会计”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例如:精斗云,金蝶等都是我国目前在使用的软件,不过金蝶的服务对象大多为大中型企业,而精斗云面向的大多则是小微企业。

二、“云会计”在中小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风险

(一)信息管理存在隐患

1.系统安全层面:“云会计”在应用过程中,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有限,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保护或自行研究系统,这就导致了系统安全性方面存在漏洞。而“云会计”是先将数据全部存入云端数据库再进行一系列核算,若系统存在漏洞,就很可能让不法人员侵入系统,导致企业财务信息外泄,使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严重损失。2.管理人员方面: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接触传统会计的时间较长,短时间内未能全面学习“云会计”的专业操作方式,很可能在后续操作过程中造成系统的崩溃及毁损。并且对于“云会计”系统来说,财务信息只是在上、下级部门之间进行传输,所以企业一般不会对相应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财务管理人员本就较少,甚至出现交叉管理的情况,一旦信息被泄露,企业在第一时间无法将责任明确到个人。而当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则是从企业输出数据,由软件开发商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进行接收后将会计信息直接传输至云端数据库,再根据企业用户的需求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最终将整理好的信息反馈给用户,那么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的财务上出现纰漏。

(二)系统供应商问题

在这个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云会计”逐渐进入各个中小型企业的视线,用户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系统用户越多,就意味着系统供应商的责任越大,各种相似系统的供应商层出不穷,中小型企业因为资金不足的问题,大多数会选择小型供应商,那么在小型供应商被背景深厚的大型供应商逐渐淘汰之后,这些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系统将会出现诸多问题,其一,财务信息该如何保留和转移至新系统?不同的供应商所提供的系统传输端口不同,在企业更换新系统的时候会出现信息之间转换的不兼容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小型供应商会因为系统更换的不及时,进而导致企业面临倒闭的境况。其二,企业财务信息都掌握在系统供应商手中,供应商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并不会轻易放手原有的企业用户,所以企业能否顺利更换新的财务系统还未可知。

(三)平台建设不完善

“云会计”系统是近几年才逐渐进入各中小型企业的,我国对于“云会计”的系统建设还正处于不断发现,不断完善的阶段,所以系统的内部建设并不成熟,这就导致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反馈,供应商进行持续完善。财务信息属于一个企业的核心信息,目前政府对于“云会计”的监管并不全面,国内互联网保密性还有所欠缺,这就间接影响了很多中小企业的判断,坚持采用传统会计的记账模式,不愿试行“云会计”系统。

(四)相关法律的欠缺

“云会计”正处于全面发展阶段,我国目前针对“云会计”的相关法律并不完善,虽然已颁布了《信息安全法》,但其中部分条款的界定还是较为模糊,并没有确切的相关规定。其一,若企业在会计信息的管理过程中受到外部黑客攻击、内部管理人员交叉使用系统或者冒名顶替他人操作而造成企业要面临的运行风险,我国法律该如何应对;其二,在互联网技术下,管理者及供应商的责任并未有明确说明,一旦企业的财务信息造成泄漏,第一责任人是谁以及该如何对此进行弥补;其三,在“云会计”系统运行的模式下,会计行业主管部门更容易获取企业的财务信息,一旦企业财务信息出现外泄或被公开,企业又该如何解决。以上这些情况我国还未制定相关法律进行明确说明。

(五)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如若企业想要引进“云会计”,而系统供应商也随着企业不断地发现问题频繁对系统进行更改和升级,这就导致企业必须对本公司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及严格考核,其中培训的内容不仅需要包含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还需包括财会人员所要具备的职业观念,以上这些费用大多都得由企业自己来承担,这也就间接导致企业投入过剩,短时间无法收回相应报酬。而在企业培训过后,这些财会人员是否会在自己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之后,继续坚持在原有企业工作,对此暂时还无法下定论。

三、应对措施

(一)评估系统供应商

中小型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可以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及调研。第一,可以先评估供应商做出的系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保证企业的财务信息安全,因为在企业使用系统的过程中,不排除有网络病毒或黑客的入侵,进行盗取企业财务信息进行转卖。第二,可以调研用过此系统的企业用户,了解用户反馈是否良好,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将其纳入评估标准。其三,在企业签订合同之前,一定要对合同中的条款进行严格把关,明确双方权利及责任,寻求合法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企业的自身利益,以免造成双方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因人员疏忽造成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二)转变财会人员的传统理念

传统的做账程序在老一代的会计人员心中已经是根深蒂固的存在,目前来说,他们不仅拥有熟练的操作手法,还拥有着几十年来对账务处理积累下来的经验,在大多数人的心中都认为传统的做账程序更加熟悉和快速。但随着时展,大数据处理信息的模式已经屡见不鲜,所以企业想要跟上时展的步伐,首先就要转变老一代会计人员的传统思想,让老一代的会计人员体验到“云会计”系统的便捷和安全,同时在企业的财会管理中引进新兴人才,只有双管齐下,才可能尽快让企业步入互联网时代。例如,定期对老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企业可以在财会人员招聘时,增加大数据处理的考核内容。如此内外兼修,不仅可以让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也让“云会计”在行业中拥有一席之地。

(三)不断完善供应商系统

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也就意味着对财务系统的需求不同,系统供应商若想在行业中立足,就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系统的个性化服务,提高用户使用率和市场占有率,在此过程上,也增加了中小型企业对“云会计”系统的信心,让更多的企业愿意了解和尝试“云会计”系统。

(四)完善政府监管制度

“云会计”系统逐渐进入企业视线,而目前政府并未对监管“云会计”给出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缺少对互联网和“云会计”系统的应急机制,这就导致企业在使用系统时权益得不到保障。政府应帮助企业推动“云会计”系统的使用,加快完善针对“云会计”系统的监管制度,保障云端服务器的安全以及企业用户的财务信息。

(五)供应商提供试运行服务

在2013年3月,日本“云会计”软件FREEE上线并开始为企业提供试用服务,在同年的11月份,MF“云会计”迅速上线后也提供了试用这一服务,之后便快速引发了日本“云会计”系统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随后欧美等国家的“云会计”供应商也纷纷提出免费服务。虽然这些免费服务限制了数据储存期或限制账务处理数量,但却为推广“云会计”服务创造了先决条件。因为现如今部分企业还不了解“云会计”,甚至从未听过这一系统,我国供应商可效仿这一做法,提高“云会计”的知名度,加快“云会计”进入企业的步伐,提高国内“云会计”的使用率。

(六)加强财会人员的操作技能

国家每年的继续教育只是在增加财会人员的理论知识,而使用“云会计”系统更多要求的是企业财会人员对其拥有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所以企业可以定期为本公司的财会人员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并将其加入员工的绩效考核中,以此来鼓励员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七)加强企业数据的管理

“云会计”随着大数据应运而生,严重依赖计算机及互联网,企业想要加强“云会计”的信息管理,则需要做到以下两方面。其一,要考虑技术层面,例如设置会计信息访问及下载权限,定期做好数据备份,同时借助类似银行U盾的外插硬件进行保护并建立信息网络及防火墙,将会计信息进行加密传输。其二,管理者应在企业中明确各级财会人员的责任,以防止出现问题时无法确定责任人。

四、结语

目前,在这个大数据充斥着的时代,企业若想进步,就需要不断尝试新的事物,以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互联网+”的思想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很多企业也从中看到了商机,相继推出金蝶云、精斗云等系统来简化企业的财务工作,为企业的财务工作提供大数据的支持以及便捷、快速的信息化平台。如果中小型企业不愿被行业快速淘汰,那么“云会计”取代传统会计则是企业的必经之路。同时在各类企业的不断应用中,“云会计”也显现出了许多问题,不过正是这种问题的出现与供应商之间的不断完善,才更加驱动了我国“云会计”的快速发展。“云会计”虽然最初应用于日本及欧美等国家,但5G时代的到来与大数据也在推动着我国“云会计”的发展,相信“云会计”终会引起会计行业的重大变革,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尽管我国对于“云会计”方面的监管还稍有不足,但只要我们坚持完善其法律制度并建立新的体制体系。相信在未来,我国的“云会计”必将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妹.大数据背景下“云会计”应用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研究[J].财会学习,2020(17):145-146.

[2]肖迎春.“云会计”探讨[J].纳税,2020,14(15):72-73.

[3]何敏.“云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101.

[4]晏秀梅.大数据、“云会计”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07):73-74.

第12篇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立人教育”理念是吉首大学于2010年提出的,它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其具体目标在于通过高等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思想自由,精神独立,有担当的生命个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以“立人教育”为指导,推进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大众创业以及万众创新战略提供真正合格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

立人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人文素养

一、引言

2010年,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教育改革要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高等工程教育的主旨首先是要“立人”,其次才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等工程教育片面地强调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导致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起决定性因素的却往往是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人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体会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只有真正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才能在四年的时间里培养出卓越的工程师和行业的弄潮儿,而不只是局限于技师和匠人。基于此,作为湖南省的地方性综合院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学校目前的实践教学现状,以“立人教育”为指导,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完善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秉承吉首大学“立人教育”的理念,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扣企业对通信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个性,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按照一、二学年重基础,三、四学年重创新的思路,分为“基础技能、专业能力、工程实践、应用创新”四个阶段完善和创新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基础技能阶段:改革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和环境,改变中学学习惯性,充分熟悉计算机系统,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对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初步的工程素养和思维方式。专业能力阶段:改革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直观和深刻地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思考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实验夯实基础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工程实践阶段:改革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解决企业工程实际和生活中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应用创新阶段:改革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热点,学习行业中的新技术,并能够利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在实习基地完成毕业实习,熟悉企业研发和工程模式,完成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进一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全方位地培养和锻炼。

三、打造一流教学实验平台

实验室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通信工程实验室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分四个层次构建实验平台:公共教学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研究性实验室。目前,建设有“移动通信综合实验室”、“嵌入式技术实验室”、“PCB制板实验室”等综合性实验室,建设有“通信仿真实验室”、“DSP技术仿真实验室”、“MATLAB仿真实验室”等设计性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建设有“3G移动通信实验室”,已经初步形成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验室体系。在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平台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完善与华为浙江通信技术公司联合建立的“3G移动通信实验室”,与华为浙江通信技术公司协作筹建无线通信设备E-LAB,构建基于MATLAB和LabVIEW的相关通信专业课网络虚拟实验室,探索建立移动互联虚拟实验室。

四、构建综合创新实验平台

通信工程专业积极推进综合创新实验平台建设,首先,积极与长沙拓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等企业展开合作筹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创业平台,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和产品研发;其次,继续完善校级创新工作室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科竞赛在实践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实施“一专业一竞赛”的计划,以学科竞赛作为推进器,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有选择性地参加相关专业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者,准备启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行动”,形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鼓励教师指导学生承担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制作课外科技作品和吉首大学本科生专项科研项目,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在工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作为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重点的培养方向,主要涵盖“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优化”、“嵌入式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工业4.0及信息技术”、“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等四个方向,积极开展与华为浙江通信技术公司、长沙拓建科技信息公司、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嵌云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建校企一体的实训基地,共同完成课程见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选派优秀老师进行企业培训以及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共同作为专业知识教学以及各实习阶段指导教师,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自己的意愿,大力推进学生进行从业资格认证和企业资格认证。

六、结论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推动实践环节中人文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是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途径。文中对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和完善进行了探索,并将“立人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实践表明,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相信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

作者:胡力 杨喜 单位: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黎奇升,冷志明,刘晗,等.吉首大学“立人思想”来源[J].中国高等教育,2014,(24):32-33.

[2]崔琦,王晶.加强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