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5 11:0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在坚持权利本位的前提下,宪法对影响环境的所有义务主体设定普遍义务并要求他们履行义务,这应该是当下实现对环境有效保护的主要出路。
关键词:环境义务;宪法化;模式选择;路径设计
中图分类号:D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2-0079-03
一、宪法关于环境保护规定的基本分析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各国宪法为了回应和解决生态危机,从整体表现出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环境基本国策;二是环境基本权利;三是环境基本义务。环境基本国策由于其自身的效力问题,多年来一直饱受学界的诟病;环境基本权利由于其自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关于环境权的概念、主体、内容等基础性的问题尚未达成基本的共识,这成为了环境权宪法化乃至司法化的最主要的障碍。因此,笔者认为,相比之下,采用“环境基本义务”的模式,也许是当前宪法回应生态危机、维护环境安全最有效的手段,而且这也与我国环境立法的传统模式相吻合。
就目前我国的环境立法体系而言,无论是为了实施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国际公约,还是为了履行对人类的环境职责或对国际条约的义务而建立的国内立法,都是通过确认义务和督促履行义务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的。我们认为这种“义务本位”的倾向并没有错,而我们需要改进的是:怎样弥补应当设置而没有设置的义务空白;怎样把义务分配得更加合理;怎样确保法定环境义务能实际履行。[1]总之,对影响环境的所有主体普遍设定义务,并要求他们履行义务是实现对环境有效保护的惟一出路,而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环境义务的堤防牢固地建立起来。具体到宪法层面上,就是通过宪法明确规定所有的义务主体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宪法义务。
我国宪法关于保护环境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该条款可以被理解为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有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的义务。二是国家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三是国家有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义务。四是国家有采取措施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的义务。
从该条文中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宪法对环境保护的规定在主体上主要局限于“国家”,强调国家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的作用,而对“国家“以外的其他主体并未作出相应的规定。如上所述,对影响环境的所有主体普遍设定义务是实现对环境有效保护的主要出路,而这里的“所有主体”一般而言,包括国家、自然人和各种组织。这些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医院等等。为了表述上的方便,采用《环境保护法》第六条的做法,将这些组织统称为“单位”,也就是说环境义务的主体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国家、自然人和单位。所以说,现行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明显忽视了“自然人”和“单位”这两个重要的环境义务的主体。从更为有效地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的目的出发,笔者认为在以后的修宪中宪法应该以明示的方式全面确认所有义务主体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二、环境义务宪法化的模式比较
世界环境义务立法基于各国的不同文化理念和法律传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设计方式。综观各国宪法中环境义务的条款,大致可以归为如下几种设计方式:
一是义务型。一些国家的宪法中在规定环境义务的时候,采取了单一义务型的设计模式,即仅仅是规定了公民保护环境的义务,而没有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利和政府保护环境的义务。如俄罗斯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保护自然环境、爱护自然财富的义务。”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塞尔维亚、摩尔多瓦、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这些国家的宪法大多是新近颁布的,代表了世界宪法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是权义结合型。不少国家在规定保护环境的义务时采取了这种方式,就是在宪法中既规定了公民享有良好适宜的环境权,同时也规定他们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如格鲁吉亚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权生活在有益于健康的环境,有权利用自然和文化环境。每个人都应保护自然和文化环境。”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黑山、莫桑比克、西班牙、保加利亚、葡萄牙等。
三是义责结合型。以这种方式确定公民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时,同时也强调了国家负有环境保护的责任。如立陶宛宪法规定:“国家和每个人都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免遭有害的影响”。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巴拿马、古巴、叙利亚、越南等。
四是权义责结合型。这种模式既规定了公民享有健康适宜环境的权利,同时也明确了公民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且国家有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如韩国宪法规定:“全体国民均享有在健康、舒适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国家和国民应努力保护环境。”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土耳其、秘鲁、克罗地亚、马其顿、斯洛伐克等。
以上四种模式是世界各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义务入宪条款的具体设计类型。考虑到环境权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局限引起的理论上的非议和实践中的争议,笔者认为将其宪法化并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在环境义务的入宪模式上,也就不采用出现环境权的组合类型,也就是说,“权义结合型”与“权义责结合型”并不是环境义务入宪在选择上的理想模型。比较“义务型”和“义责结合型”两种模式可以看出,“义责结合型”的模式在义务主体的规范上更具体也更全面。事实上如果不考虑主体的因素,“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的差异并不大,它只是“义务型”的一种特殊的模式。“义责结合型”中的“责”指的是“国家的环境职责”,狭义一点的理解是“政府的环境职责”,而政府的环境职责是指法律规定的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义务,也称政府第一性环境义务。所以说,“义责结合型”其本质仍是“义务型”,这也与本文的主题“环境义务”的宪法化相吻合。
之所以将“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作为两种类型分别介绍,主要是与“环境义务”入宪的立法建议有关。根据笔者的统计,世界各国关于保护环境的义务条款的规定,从宪法文本的结构上看,主要规定在“经济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两大部分。当然,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宪法文本的结构布局的不同以及立宪者的措词爱好的差异,在称呼上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同样是关于“经济制度”的规定,有的国家宪法在大标题上用“根本经济基础”,如阿富汗;有的国家用“经济和财务”,如伊朗伊斯兰宪法;有的国家用“国民经济和劳动”,如立陶宛等。而同样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有的国家用“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格鲁吉亚等;有的国家宪法在这一章的章名直接用“人和公民”,如哈萨克斯坦;有的国家用“人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如俄罗斯。当然,更多的国家是将“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分章或分节规定,从而将保护环境的义务规定在“基本义务”的项下,如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印度等。这里,为了表述上的习惯和方便,采用我国宪法的章节名称将世界各国宪法中不同章节名称里的有关“环境保护义务”内容的规定主要归结到“经济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称呼项下。
根据笔者的统计和比较,发现“义责结合型”的义务条款基本上都出现在章节名称为“经济制度”的内容中。如越南宪法在第二章“经济制度”中规定了“国家机关、武装部队单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一切个人”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立陶宛宪法在第三章“国民经济与劳动”中也作了类似的规定。此外,叙利亚、巴拿马、古巴、危地马拉等国也都将环境义务的条款规定在与“经济制度”有关的章节中;而“义务型”模式中关于“义务条款”的规定都出现在类似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章节中。如吉尔吉斯坦宪法在第二章“公民”的第三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规定了“爱护周围环境、自然资源和历史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乌兹别克斯坦宪法在第二部分“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自由和义务”中的第十二章“公民的义务”里规定了“公民必须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此外,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印度、爱沙尼亚等国都在类似的章节对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作了相应的规定。
三、我国环境义务宪法化的模式选择
通过对“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条款在各国宪法中的分布规律的归纳与比较,笔者发现“义责结合型”的义务条款之所以主要集中在类似于“经济制度”这样的章节之下,是因为它们的义务主体包括“国家”,而当宪法规定国家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时,将这样的条款规定在类似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章节项下显然是不适宜的。结合上文对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条款的规定,笔者认为现行宪法第二十六条主要是明确了国家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而该条规定在第一章“总纲”之中。我国宪法第一章是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的规定,由于各制度没有独立成节,所以,从宏观上看,与大多数国家将类似条文规定在“经济制度”的项下并不矛盾。这样,粗略看来,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条款的规定似乎与“义责结合型”的入宪模式一致,其实不然。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义务”的规定明显遗漏了“国家”以外的其他义务主体。因此,可以说,我国宪法关于环境保护义务的规定既不属于“义责结合型”,也不属于“义务型”,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属于已经被我们排除了的“权义结合型”和“权义责结合型”。
在这种情况下,完善我国宪法的环境义务条款就面临着两种模式的选择即“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因为是“环境义务”入宪,所以一般的观点可能会认为采用“义务型”的模式,将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放在“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章节中更为适宜。但考虑到我国宪法文本的实际,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首先,在采用“义务型”模式的国家宪法中对环境权主体的表述一般采用“每个人”、“所有人”或“任何人”,很少有用“每个公民”的字样。如塔吉克斯坦宪法规定:“保护自然环境、历史与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义务。”秘鲁宪法规定:“所有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贝宁宪法规定“任何人都有义务维护环境”。这也与它们的章节名称有关,一般是规定在“人和公民的权利、自由和基本义务”、“人民的义务”、“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项下,而我国宪法中关于这一主体的描述如果也采用“每个人”、“所有人”、“任何人”这样的字样,显然与章名“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不相称。
其次,即使不考虑章名的问题,在第二章最后一条后面增加一条规定:“每个人都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从措辞上看也不一致。因为现行宪法第五十二条到五十六条虽然分别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但是每个条文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启文,陡然增加这么一条以“每个人”开头的法条,从法条的整体结构上看,显得不和谐。
最后,考虑到章名和行文的问题,如果将上述条文改为:“公民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也依然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为一方面对环境的保护义务并不限于一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同样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另一方面,这种规定又遗漏了“单位”这样的义务主体,对环境义务的规定仍不全面。
综上,笔者从比例原则和效率原则出发,建议对“环境义务宪法化”的完善采用“义责结合型”的设计模式,具体的做法是对现行宪法第二十六条进行补充和删改,即删除第二款“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因为这一款一来与第一款关于国家保护环境的宏观规定在总体上不协调;二来需要国家组织和鼓励的“自然资源”并不限于森林,它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也并不显得更加特殊和更加重要,所以这样规定反而显得挂一漏万、得不偿失。删除这一款后,增加“个人和单位”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这样与第一款刚好形成“国家”、“单位”和“个人”三类义务主体保护环境的义务。由于我国宪法的“总纲”主要是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原则、主要方针和基本国策的规定,而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所以将其规定在“总纲”之中也应该不会显得突兀和僭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地质;论析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的速度迅速加快,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合理有效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规划,有助于城市的科学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人们除了日益重视城市规划的作用外,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人们提出了环境地质的概念。环境地质指的是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人们通过将环境地质这个概念运用到城市规划之中,便可以准确科学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状态,这样一方面,人们可以将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地质评价,人们可以系统了解生态环境的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做好补救工作,有效防止破坏的扩大化。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人们可以尽最大程度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建设,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另外,合理的城市规划还可以使城市更为美观,并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自然条件的作用不可以忽视。因此,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界交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考虑自然条件因素,可以利用有效自然条件来发挥城市的功能。
2.环境地质
长期以来,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都是“先污染后治理“,只重视经济发展的效率,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这一做法的结果是大量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此,人们开始考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于是,在20世纪70年度,人们提出了环境地质概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可以评价自身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及时发现生态环境的状况,切实做好防护工作。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我国的环境地质情况进行评价,经过评价,我国存在一些环境地质的突出问题。例如,我国的地下水超采极为严重。这种情况在北方尤为突出。我国北方很多地方缺水。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人们对水资源进行开采。但是,开采的过程缺乏合理规划,导致地下水超采的情况十分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水资源环境。据统计,华北地下水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一个世界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已在华北形成。又如,我国沙尘暴灾害严重。我国北方很多地区都招受到沙尘暴的威胁。例如,在2011年8月,我国新疆地区便招受到沙尘暴的威胁。沙尘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活活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3.城市规划与环境地质
目前,我国存在一些环境地质问题。这些问题不利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消除这些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我们应该将环境地质的思想运用到城市规划之中,对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地质问题进行有效评估。其最显著的效果,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环境地质评价有利于更好发挥城市功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促进城市发展,使城市更好发挥功能,为人们服务。而对环境地质进行评价,可以及时对城市过程中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废弃物的放置情况进行评估。例如,水资源是城市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自然资源。对水资源情况进行评估,可以有针对性对水资源进行保护,提升它的质量,避免人们的生活受到水资源缺乏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环境地质评价有利于更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对环境地质评价必不可少。例如,采矿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威胁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及时对矿产情况进行评价,可以规划采矿活动,保证矿产资源合理有规划的开发,并对矿区的生态进行有效保护。
4.在城市规划中对环境地质突出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存在一些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这些问题制约这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做好这些问题的解决工作。
4.1加强卫星城的建设。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周围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了城市寻求发展机会。这不仅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也带来了巨大的资源压力。在这种重压之下,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压力也随着加大。而建设和发展卫星城,则可以大大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可以有效避免城市资源的过度使用。例如,法国政府大力发展卫星城,有效避免了巴黎主城区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自1965年建设巴黎新城开始,法国政府大力推动卫星城的建设。目前,卫星城有效减轻了巴黎主城区的人口压力,使更多的自然资源得到有力利用,促进了巴黎的发展。
4.2加强对环境地质情况的调查分析。城市的环境地质条件是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加强对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分析,有助于对城市发展进行合理规划,避免环境地质问题发生。例如,在开发建设之前要对环境地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开发地区的环境地质情况,对它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岩土环境等自然条件进行评估,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开发工作,并避免开发对资源造成破坏。又如,可以对矿产资源情况进行调查,规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矿产开发会引发土壤质量下降,并导致地面沉降等问题。因此,要对矿产环境地质情况进行调查,方能有效规范采矿活动,尽最大程度降低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4.3在城市化进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自提出环境地质的概念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地质问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一些环境地质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我们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避免环境地质问题出现,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要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并把这一理念运用到日常工作之中。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发挥法律的作用工作保护环境。我们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在法律制定之后,对于破坏环境的做法,我们要依法给予制裁。
5.结语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迅速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这需要我们对城市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使城市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更多的便利,使城市和生态环境协调共同发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可以将环境地质的理念引入城市规划。环境地质指的是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重视环境地质理念,不仅有利于更好发挥城市功能和更好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有助于解决我国突出环境地质问题。目前,我国水资源缺乏、沙尘暴灾害频发、突发地质灾害严重等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了消除环境地质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加强卫星城的建设、加强对地质情况的调查分析和在城市化进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庆翔,纪红宇.试论城市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15-18.
[2] 李华雷.试论城市规划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22):86.
关键词:土地整理;农村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13-1
0 引言
土地是非常珍贵并且有限度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基本生存保障。农村的土地更是自然资源中的精华。人们可以从土地中获得食物和衣物,土地是保证我国人民正常生活的基础。但是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更加紧张,大肆破坏农田耕地的情况日益严重。这就亟需要进行土地整理,可以促进人们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 土地整理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
1.1 土地整理的概念
土地整理也就是在固定的区域内,严格依照土地和城市规划所明确的目的,利用经济、行政或者法律等方式,根据土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整治和改善,从而使土体利用率大大提升,最终达到增加生产,改善生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土地整治中主要是对景观进行整治,也就是不仅要实现上述所说的传统整理,还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起到促进作用。
1.2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概念
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整体,由自然环境、政策、人文、土地以及技术等多种因素组合而成。这些组成部分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影响。虽然农村生态环境系统本身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但是也是有限度的,如果逾越一定限度就无法恢复。例如一些破坏大自然规律对农村耕地进行盲目开发,在很多年后,就会为当时破坏生态环境方面的做法而付出代价。所以,合理的土地开发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力。
2 土地整理需要注意的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
事实上,土地整理对于社会形态、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等方面都起到明显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更为重要,但是在实际的土地整理中,可能会有一些制约因素如没有足够重视设计,忽视环境保护等,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无法追上土地整理的脚步,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负面作用。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成为重点,那么在以后的土地整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要重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要将如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土地整理的目标之一,坚决杜绝破坏生态环境而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从前的实际的生态灾难相信给大家的教训也足够深刻。在土地整理的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没有预先规划、设施不完备、政策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对保护生态环境非常不利。各级管理部门应该把环保标准列入土地整理的评定系统中,这样才能在土地整理的同时不但经济得到发展,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保护。
因此,在以后对于耕地面积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问题,都要作为土地整理的目标和任务,不能轻视其中任何一项。
2.2 提高农村耕地质量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农村耕地质量的提高,这也是大家所认同的。以往经验也表明,往往在最开始土地进行整理后的两年内,耕地质量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下降。那么这就需要对新增加的耕地进行管理,人们要建立起管理耕地的意识,利用生物、工程等措施的优势,并对其进行结合,从而达到农村耕地质量的提高。
2.3 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加以重视
地球上的土地、地质面貌、生命体、气候环境等构成了景观。景观和土地生态系统比较类似,对地球上的每一个区域都能够看做一处景观,也可以说景观是土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个因素的存在,景观生态学理论中关于多彩程度、融合程度、混合程度、关联程度、位置分布、多元化等理论对土地整理具有实践意义,同时也可以把这些理论作为土地整理效果的评定标准。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不应该单纯地对土地进行暂时的、简单的整合、调整、改进,更应该以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设计,使得农村的自然生态景观能够得以保护并促进地区生态平衡。
目前,我国的许多经济比较超前区域在对土地进行整理的时候都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度追逐的高品质。例如在农田中过多的设置水泥道路和排水沟,长此以往树木、花草肯定会大幅度减少。这样做不但降低了景观的多元化,也导致了该地区土地生态环境过于简单,对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非常不利。在做土地整理工作时,需要尽量改善目前的农村生态环境过于简单、承受力弱的情况,注重建设丰富的景观,更深入地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多彩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土地整理可以为人民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同时需要注意方式,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实现土地整理的意义及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明,张惠远.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资源科学,2002(02).
[2] 汤青慧.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
一、从基本含义的角度说明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含义
人们的生活空间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这其中包括着很多物质和非物质元素在里面,环境是可以随着人类的创造和各种活动影响进行变化的,同时也是自然界本身所拥有的。环境艺术设计是把原有的自然环境当做基础部分,在此之上运用一些艺术方面的手段来堆起进行改善的一门艺术,这种艺术对人、大自然和社会环境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充分地把人类的需求反应了出来。
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合理又紧密的把艺术与科学结合起来,是指一种集艺术和科学为一体的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把人与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的科学,最终目的是把人类生活的环境通过各种有关于艺术的手段和新型科技變得更加适合人类的生存、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且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艺术的层面,是集很多学科和门类为一体的一门科学。
(二)简要说明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体现
顾名思义,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进而产生了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生态”,从宏观上来讲,生态既可以是一种物质存在的状态,当然这是从客观上来看;但其实它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精神层面产生的状态,这就要从主观上来分析。把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方式与大自然本身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并和谐发展的理念,也就是生态理念了,这种理念对循环使用从大自然中摄取的各种能源,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文明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
在本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理念里融入环境艺术设计,指的是在传统的设计方法和理念上,融入进更多的保护自然美化环境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在设计结果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的同时还没有对环境造成影响或者造成的影响不大,并且可以使得各种物质得以更好地循环利用,从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面和对建筑的整体空间设计方面来看,既保证了建筑的艺术性,又保证了环境的美化,可以说是艺术与实用性的完美的结合。
(一)要从指导方面对环境艺术设计进行生态理念的融入
环境艺术设计最基础的也是最有意义的理念就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性。要在环境设计的引导过程中就融入生态的理念,这就可以使生态环境平衡得到更好的改善,更好地保护自然界中的生物,从而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国家和人民都对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特别的看重,从根本的技术手法上来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情况通过具体实践进行探索,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地改善和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更健康,方便,并且可以使整体生态系统得到充分的保护,并使其更好地进行循环发展。
(二)注重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
自然环境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恢复、净化功能,但是在长时期的超负荷的污染物的侵蚀下,自然环境的净化速度远赶不上人们的破坏速度。在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面前,环境艺术设计师爷面临着极大地挑战,他们更多的设计对象变成了垃圾场的设计、处理污水厂的设计等等。本着生态理念思想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设计已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注重恢复环境的同时,还需要注重促进生态环境的有序发展,促进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其实,环境艺术设计师早在上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开始采用既保留又利用的手段来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这样一种设计的手法主要是在对原有原材料保存的基础上进行再利用。强调的就是再合理利用,达到因地制宜,循环利用,及保护了资源也保证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系统。
(三)注意开发与利用资源上的问题
如果既能满足社会上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的需求,又能把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充分的发挥,在实际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中在注重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保证了资源的循环和再生,这就是环境艺术设计最好的结果。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废弃物的处理是种种困难中最为艰难的,为了更好的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要对资源的利用与开况进行最大的保护。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化科技化的设备来使资源的开发更加合理,并且还可以把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更好地进行循环利用。
三、结语
对于把生态理念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做法已经变成现代环境设计的最重要的一点,在对艺术的展现方面可以更有魅力、生活条件会更有创意,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是现今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最注重的一点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设计的欣赏和评价也会渐渐的站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判断。一定意义上也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不断满足人们对于良好空间的需求。
作者简介:1989年03月,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人,研究生毕业于河北大学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 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十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观的基本着眼点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精神则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贯彻执行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全民的重要任务。
化学是一门与生态环境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诸多因素中,化学因素占80%,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技术中有80%以上是依据化学原理。为此,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渗透于化学教学之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有许多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点。如:在讲授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硫时,接下来讲述我国明文规定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禁止燃放烟火的原因,一是因为会发生火灾,二是因为燃放烟火会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它会污染空气。再由二氧化硫的性质再讲授“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还要具体讲解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的原因。再如,在“有机合成材料”这一节,要让学生知道塑料是高分子聚合物,一般需要数百年才能有效分解,因此废弃的塑料对生态环境带来了“白色污染”,所以必须要寻找新型的、可降解的材料,比如用淀粉为原料制成的饭盒可在20天内被降解。
在化学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外,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本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2010年7月3日,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由于污水中铜、硫酸根离子等含量超标,部分江段的鱼儿惨遭毒死,死鱼和鱼中毒约达378万斤。另据新华社报道,自2010年12月底,已有200多名怀宁县高河镇儿童被送至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接受血铅检查,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血铅超标儿童数量已达100多名。
此外,可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在生态文明教学中,例如将教师或学生拍摄到的被污染的场面在课堂中播放出来,如我们周边黑得发臭的河流;未经处理的五颜六色的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中;工厂浓烟滚滚的大烟囱;遍地塑料废弃物的土壤等等的镜头。通过较为直观的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注意到有关这方面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渐渐地将生态文明的意识渗透在实际当中。
二、生态文明教育应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中学化学教育对生态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态文明知识。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进行实验,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每次学生实验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直观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
一方面,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严格规范实验操作,控制药品的用量,尽可能减少污染,还可结合实验内容,启发、指导学生改进实验设计。例如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传统的方法是直接往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导致有许多有毒的白烟冒出。经改进后,可以在课前预先收集一支试管的氧气,实验时直接把试管倒扣在白磷上,这样一来绝大部分的白烟都聚集在试管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用自身强的生态文明意识来感染学生。
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废弃物,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污染具有可控性,增强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化学实验要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不及时处理随意排放,久而久之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淡化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养成不良的习惯,化学实验废弃物一般由较纯净的酸、碱、盐以及金属单质组成,在实验课教学中应把实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样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生态文明意识。
三、在第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把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与丰富的化学第二课堂相结合,以适应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生态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生态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
组织学生参加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生态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生态文明、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生物
生态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674-6058(2016)32-0114
生物学是21世纪领先的科学之一。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除了要教给学生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观念教育,尤其是生态观的教育。这一点已在2011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来。笔者通过对人教版、苏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出可用于生态观教育的素材。现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对高中生物生态观教育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长期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过度索取和工业化发展对大自然带来的破坏,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直接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家庭电器(如电冰箱、空调等)排放的气体,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
(2)土地沙漠化。由于西北部地区植被遭严重破坏,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增大至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并且向东、向南发展,以致威胁京津地区。
(3)水资源危机。水体污染是水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水体污染状况极为严重,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江被污染,白洋淀、太湖、滇池等诸多水体被污染,甚至有些地方的饮用水也被污染。我国海洋水资源的污染也非常严重,出现赤潮天数在不断增多。此外,资源短缺是水资源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近一两年来,我国出现大面积干旱,使很多地区(如北京、天津、内蒙古、山东等)出现长期水资源短缺现象。
(4)植被遭严重破坏。长期以来,我国植被遭破坏状况日趋严重,如长江上游植被遭破坏、东北地区植被遭破坏等。
由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例如,2010年全国部分省市的干旱、2012年初全国大面积的雾霾、2015年部分省市的蝗灾以及2016年全国大面积水灾等,使国家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由于水资源缺乏,导致国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例如,我国京、津、东北等地区的缺水,使工业、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西北地区的缺水也使得西部开发受到一定的影响。
针对以上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态观念。
二、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生态观教育的策略
我国近些年来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和天津市政府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而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更重要的是加强国民的生态观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在提高国民生态素质,尤其是各级人才的生态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高中生物教师应不断挖掘适于进行生态观教育的素材,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
1.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生物与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人类影响环境》《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等观念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念。
(1)使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育,初中生物教材中仅仅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植物和绿化观念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在为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和该生物对人类有益与否来划定生物保护的范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观念,而且要使学生有保护连名称也不清楚却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如基因库的价值)的野生生物的观念,即树立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通过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或学生讨论活动,使学生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例如,某一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为发展经济,每年砍伐一些天然林,同时又种植一些树木的做法为什么不对?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是用人工林替代了天然林,大大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是不可取的。
(2)使学生形成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意识
生物在自然界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存在于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如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池塘生态系统等,并且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食物链、寄生链或腐生链的关系。如果某种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那么,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就会面临灭绝的危险。因此,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必须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让学生研讨保护不同生态系统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意识。
(3)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观念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对于《人类影响环境》《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教学,教师可根据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在气候调节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让学生讨论现在人们热衷于建草坪的做法与植树造林相比有什么不足。通过学习教材中关于湿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周围存在的池塘、湖泊、河流、沼泽等对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观念。例如,二三十年前,天津市周围众多的坑塘被填平,对气候、降水等带来不利影响,这使学生意识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2.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道德观念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教材中关于生物与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道德观念教育时,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让学生思考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来,大部分高中生都会进入大学深造,毕业后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科技人员或管理者。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管理者及科技人员的决策与行为。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分析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很有必要。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调查、讨论或写论文等方式分析探讨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企业应走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之路,这才是对国家、人民、企业都有益的决策。
二是引导学生处理好生活消费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消费越来越多,那么对环境的索取和破坏也就会越来越大。例如,冰箱、空调等在消耗电能的同时还会破坏大气的臭氧层;家庭装修将会浪费大量的木材;洗澡、冲厕所会消耗更多宝贵的水资源;大量食品的精美包装将成为垃圾;等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调查,学生意识到应该适当限制自我消费,反思如何更好地处理垃圾,为生态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实施生态观教育
教师除了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生态观教育以外,还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实施生态观教育,以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1. 对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的反思
2. 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蒋庭松等,1991,1991,1993)
3.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及其评价
4. 关于我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建议 模式,利用经济手段加强环境管理,减少资源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湖北、陕西、新疆等省、自治区也制定了对自然资源开发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有关政策,准备付诸实施。
上述各种经济手段对于遏制自然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政出多门,缺少协调。如上所述,各个部门与自然资源开发有关的收费名目繁多,有的相互之间重复,有的缺乏法律依据,没有得到明确的授权,这就削弱了国家作为自然环境资源所有者代表实现其价值的权威性,影响了这一手段的效果。
缺少科学依据,激励作用不强。没有根据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以及开发活动的损失为基础制定收费费率,标准偏低,从而难以刺激开发者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手段单调。如上所述,运用的经济手段绝大部分为征收税费这一种,而其他经济手段则运用甚少。
资金挪用严重。既然收取的费用是自然环境资源价值的体现,是自然资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那么,为了维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这些费用必须再投入到自然环境资源的恢复、保护与增殖项目中去,但被挪作它用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挪用的另一个表现形式,也是最普遍、最不被人注意的形式是,根据管辖权限收费,安排使用。这就造成位于一地的开发者向在另一地的管辖者交费,这样,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就不能得到补偿,这部分价值实际是被挪到别处使用了。
4. 关于我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建议
4.1 加强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
关键词: 空气; 生态; 人居; 环境
中图分类号: 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050-0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生态文明推动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指出: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时,把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和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作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面临的首要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忧患风险意识,把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历史的高度,进一步做促进“十二五”时期海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跨越。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经济指标的完成、GDP数据的突飞猛进,却往往忽视老百姓实际生活和环境生活的质量,对保护生态环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就科学发展观根本出发点而言,人是最可贵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百姓的生存状态上。
为了防止生态文明建设时松时紧,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条件下毫不动摇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为“十二五”规划提供智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坚持用整体性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海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问题,在全市上下展开“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主题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围绕国家生态市建设目标,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和保障环境安全,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我市实现基本现代化,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把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
走出认为只要节约能源就可以的误区。传统能源总有一天会枯竭,如果传统能源枯竭而又没有开发出新的绿色能源,生态建设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无从谈起。因此,解决能源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不仅要做到保护和节约能源资源,而且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发展理念的创新,就是树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转变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行内涵扩大再生产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开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或发明有利于节约和高效利用传统能源的新技术、新方法,如节能环保绿色动力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等;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是改革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的组织管理方式,使之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重要保障
认真总结成功经验,虚心借鉴其他生态文明先进地区行之有效的做法,努力加强制度建设。一要建立完善了法规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近几年来,海门规模以上工业单位GDP综合能耗每年同比下降在5%以上,这种成果还必须用制度来巩固和加强。二要建立生态环境整治机制,要继续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增加投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施区域水环境保护工程,开展噪声达标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绿化覆盖率。三要建立招商项目环保准入机制,对招商项目,严格把好考察、评估、终审“三关”。坚决拒签污染项目,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四要建立生态建设投入补偿机制,把生态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生态投入占财政总支出及GDP的比例要逐年增加。五要完善党政干部环保考评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考核指标体系,加重绿色GDP的考核,将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城镇绿化美化、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安全生产、基础设施等全面纳入考评体系,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
三、把统筹兼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方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人与人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当前的首要问题是统筹好促进经济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重要目标,只有经济增长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发展中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能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走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的老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
四、把保护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地方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过大的环境代价。海门必须要探索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代价小”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效益好”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排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用适当的环境治理成本,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续”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把引导合理消费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综合利用为手段,按照“政府负责、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工作要求,坚持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全面防控与重点清查相结合,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深入开展秸秆禁烧工作,做好西安世园会期间大气环境保护,为全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重要意义
焚烧秸秆危害很大,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对一个地区的环境形象是最大的破坏。因此,做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文明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禁烧区域
全区范围内均为秸秆禁烧区域,其中城区周围和西宝中线、虢凤路、宝平路、西宝高速、陇海铁路、宝中铁路沿线两侧特别是西宝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禁烧区域。
四、工作目标
1、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沼气生产、粉碎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2、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强监管,加大秸秆焚烧问题的打击查处力度,确保本区域内无外置的秸秆焚烧问题,为三夏期间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西安世园会顺利举行保驾护航。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阶段(5月)。召开各镇及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秸秆禁烧动员安排会议,全面动员发动,签订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镇、村(组),建立工作机构,健全工作网络,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农民群众自觉行动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阶段(6月-7月)。组织精干力量,深入田间地头,督促各镇做好禁烧工作;各有关执法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进一步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检查,发现焚烧行为,及时制止,组织灭火除黑,依法查处。
(三)总结考核阶段(8月)。对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发生比较严重秸秆焚烧问题的镇和包抓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政府成立以主管区长任组长,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切实加强对全区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的领导。各镇主要领导是秸秆禁烧工作第一责任人,对辖区内禁烧工作负总责。各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制定禁烧工作方案,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预防,实行层层分包责任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部门包抓,齐抓共管。为了全力做好今年秸秆禁烧工作,区政府要求全区上下统一行动,建立区级部门包重点镇工作机制。各部门既要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又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全力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包抓工作。
区农业局包抓阳平镇,负责督导和宣传全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制定秸秆综合利用计划,迅速宣传到各镇各村,启动综合利用方案,在夏收前举办综合利用培训,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开展秸秆打捆、秸秆机械化还田、青贮氨化、发展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措施,有效遏制秸秆焚烧。在禁烧区内合理设置综合利用场所,配足配齐综合利用设施,派员现场指导、监督、督办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正常开展。严格规范收割技术标准,小麦割茬不得超过12公分,超过标准的农户可拒绝付费。
区环保分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区秸秆禁烧工作,包抓虢镇。在夏收前负责印发秸秆禁烧通告和宣传资料,将秸秆禁烧的危害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区电视台、镇村广播站、宣传栏及将资料送到农民手里的办法,宣传到村、组、农户;要做好禁烧各镇的走访工作,与各镇共同商讨秸秆禁烧的具体措施,对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报道推广,提高秸秆禁烧效率;在“三夏”期间,加强秸秆禁烧的巡查、统计、曝光力度,发现焚烧秸秆的,要及时通报所在镇和包抓部门,立即赶赴现场灭火,对焚烧问题组织调查处理,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组织宣传车到禁烧区沿线田间、地头开展宣传和法律咨询。
区公安分局全力配合秸秆禁烧工作,派足警力,加强巡查,提高震慑力度,对焚烧秸秆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拘留纵火分子,严厉打击蓄意焚烧秸秆行为,确保三夏安全。
区交通运输局包抓周原镇,负责对道路两侧禁烧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区林业局包抓慕仪镇,负责制定禁烧区沿线绿化林带防止秸秆焚烧工作方案。在夏收前深入一线设置禁烧警示牌,明确毁林的法律责任。林带附近50米内的小麦收割后,及时派人蹲守,督促清理秸秆和耕种,不得燃一把火。对发现的秸秆焚烧点,及时灭火,并追究纵火者的责任,巩固绿色创建成果。
区水利局包抓贾村镇,负责对渭河段及主要农灌渠两侧违规堆放、焚烧秸秆的当事人进行处理。
区供销联社包抓桥镇。
区畜牧局包抓县功镇。
各镇、村要积极组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以就近为原则,预留秸秆堆放场地,确保暂时不能利用的秸秆集中堆放,不得在地头、路边乱堆乱放,按照用途分类利用,充分发挥秸秆的经济效能,对农户利用秸秆情况要进行登记考评,对利用好的给予奖励。各镇要切实负起秸秆禁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秸秆禁烧工作方案,主要领导亲自抓,要在开割前召开村、组长参加的禁烧动员会。各村组都要成立禁烧巡逻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明确包抓领导和负责人,夯实责任,防止焚烧事件的发生,就近就地及时处置焚烧问题不过夜,并向区禁烧办报告情况,对焚烧秸秆的违法人员,根据情节采取罚款、赔偿损失、报送公安、林业公安进行刑事拘留等措施,从严打击焚烧秸秆行为,坚决遏制焚烧秸秆问题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深圳市较早感受到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较早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较早启动了生态城市建设。
深圳市毗邻香港,两地不仅经济、社会合作密切,政府间互动交流也很频繁。面对环境污染问题,深圳市积极学习、借鉴香港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理念、技术和污染控制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推进治理创新,构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引导多元力量参与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生态城市建设也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做法,总结自身的经验教训,推进生态治理创新,开发新的治理工具和手段,提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生态建设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效应,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主Р⒉灰馕蹲乓簧令下就可建成环境友好型生态城市。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很重视环境保护,然而,雾霾天气、水体污染、垃圾围城却仍是很多城市挥之不去的政策议题。严峻的现实表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改进城市环境,离不开治理创新,离不开有效的政策手段和行动路径。
首先,生态城市建设需要科学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短板,合理规划布局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生态城市建设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多个子系统,要求彼此之间高度耦合、协调发展。其中,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导向和路径依赖作用,一旦决策失误、导致发展失衡,城市将不得不付出巨大代价。深圳市在十年前提出了“生态立市”战略,在城乡发展规划中,注重研判资源和环境的短板,守住生态底线,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布局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留住青山碧水,打造美丽海湾海岸带,建设宜居生态城市。
其次,生态城市建设需要明确重点发力点,选择优先行动领域,确保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牵涉到方方面面,在规划时应突出重点,明确优先行动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市生态建设。不同城市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存在差异性,建设生态城市需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宜的行动领域。深圳市以大气质量提升、水质提升、公园绿地建设为重点,实施大气环境、水环境、绿化美化三大提升行动,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全面禁行黄标车、扶持新能源汽车、健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检测污染预警体系、完善污水处理厂布局、推进公园绿地与生态绿廊贯通等一系列举措,促进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力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最后,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发挥多方行动主体的作用,构建多方参与、合作治理格局,从而形成合力。传统行政管理将政府视为唯一的责任主体,凡事由政府包办。随着公共事务的复杂化,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已经难以有效应对各类公共问题和挑战。提升公共治理能力,改进公共服务供给,需要动员企业和社会的力量,构建跨界运作机制,发展合作和伙伴关系。深圳市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一方面,积极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引导整个社会增强环保意识,营造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市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支持低碳节能产业发展,依托社区组织开展各类环保志愿活动,引导市民从自身做起,参与环境保护和低碳生活,为生态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治理的持续过程,它没有终点,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生态城市既要利用新技术,也要推进政府治理创新,既要确立阶段性的目标任务,也要创新治理手段和工具,提升执行力,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让老百姓能够看到改进、看见成效。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美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始于19世纪晚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相关法制较为完备,管理机构职责明确,工作人员敬业精神和自豪感强烈,公众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社会氛围浓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阿迪朗达克公园
阿迪朗达克公园的地貌为喀斯特山地,公园总面积243万公顷,约占纽约州国土总面积的19%,公园内长住居民约13万人。
我在阿迪朗达克公园考察时,看到公园里满目青山、湖水清澈,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据介绍,这主要得益于公园奉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均衡的理念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如:阿迪朗达克公园管理局对公园内的土地实行分类管理,把公园内的公有(州有)土地划为野生森林保留地、历史遗迹保护地、原始遗址保护地、州行政建设用地等,把公园内的私有土地划分为中等强度用地、低等强度用地、乡郊用地、资源管理用地和工业用地等6种类别。如此细致的划分不仅使公园的土地利用规划落实到每一地土地上,还明确了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和利用强度。
由于该公园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公园内的宁静湖、高峰山等地分别于1932年和1980年两次被选做冬季奥林匹克竞赛场地。现在旅游业的发展给阿迪朗达克的居民带来广泛的就业机会。因此,阿迪朗达克公园成了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竞争性招标――黄石国家公园独特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总面积为8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约为85%。
据公园管理人员介绍,公园内的住宿、餐饮、零售等服务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竞争者通常以大大超出招标要求的条件参与竞争,保证了公园的旅游服务质量。目前,每年来黄石公园观光旅游的游客在300万人左右,公园85份特许经营合同每年总收入约1亿美元,其中80%留归公园专项用于维修保养为游客服务的道路等公用设施,20%交由国家公园管理局用于没有门票收入的公园设施维修保养。
在与黄石国家公园管理人员的交流中,一位工作人员的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保护;是为给后代子孙留下一个天然的乐园;利用,要寻找好平衡点。”
每周关闭一天――恐龙湾保护地的游客管理方法
恐龙湾位于瓦胡岛东侧,海湾里有瓦胡岛最大的礁石鱼群和大量的珊瑚礁,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由于生态街道建设在省内是首创,在国内也没有太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地处厦门特区发祥地的湖里街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区域特点,努力探索一条成熟城区生态文明发展新路。提出围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人居四大领域,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以 “腾巢换凤”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优化为龙头,多管齐下,全面开展生态街道建设。
一、在生态产业方面,努力打造两大生态园区。
(1)生态工业园区。以现有湖里大道两侧区域为物流、高科技功能单元,通过实施“腾巢换凤”战略,打造高科技生态工业园区,吸引高新企业研发基地、大型物流企业总部、大型宾馆酒店业、大型商场和大型展示基地等入住原有的湖里老工业区厂房。
(2)临港经济园区。以现有东渡港和海峡国际邮轮码头为中心打造临港经济园区,建设沿港经济服务区的功能单元,吸引仓储企业、物流服务企业进入临港片区。
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积极探索新的载体。一是成立全市首个基层环境保护协调管理机构――湖里街道环境保护委员会,协助环保部门对民众进行全面细致的环保、生态知识宣传,引导居民形成绿色消费生活习惯;二是率先在全市建立街道义务植树基地,与仙岳山公园签订了全民植树共建协议,一方面作为劳动实践基地对社区居民和中、小学校师生进行科普环保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新型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生态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三是积极开展“发展垂直绿化,创建生态街道”为主题的活动,建立了“个、十、百、千”垂直绿化工作机制,定期举办平价花卉超市和花卉养护知识讲座,通过“绿化科普知识进社区”、 “平价花市进社区”等活动,广泛提高居民参与热情,推动了垂直绿化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街道获得省级花园式单位14家,市级花园式单位34家。
三、在生态文化方面,努力培植生态文明理念。
(1)培育绿色理念。以社区为基础,以小学为重点、以媒体为辅助,在全社会推广绿色消费、循环经济等理念。倡导“象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生活理念,通过“六.五”世界环境日、“三.一二”植树节等重大活动日宣传生态建设,社区“生态环保节能家庭知识竞赛” 、“小小志愿者噪音调查”, 学校“生态环保科普夏令营”等活动,培育全民的绿色理念。
(2)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酒店等系列创建活动,启动怡景、康乐、和通为代表的生态社区创建试点。全街道已有5个市级绿色社区,1所省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今年又有2个社区申报了省级绿色社区、7个社区申报了市级绿色社区,还涌现出一大批“绿色家庭”和“环保市民”。
四、在生态人居方面,努力打造宜居生态城区。
(1)生态人居区。以繁荣壮大“凤湖商圈”为核心,在海天路、南山路两侧的居住区,打造适宜居住的生态人居区,吸引餐饮业、休闲娱乐业等进驻,建设生态社区、发展生态人居。
(2)生态旅游休闲区。以仙岳公园、湖里公园、福隆体育公园为中心,打造仙岳山国家级文化品牌,建立生态旅游休闲区。已建成了特区纪念馆、牛头山厦门博饼园、东镀古玩城和举办海峡两岸福德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展示民俗文化,弘扬特区精神,推动两岸人民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