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5 11:0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老师如何更有效地纠正并帮他们养成好习惯、帮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母某一方与孩子组成的家庭。导致单亲家庭的原因主要有离婚或丧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婚生子女也成为单亲家庭的一员。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国近年来也有上升趋势。目前我所带的班级42个孩子中,单亲家庭孩子的就有6人之多,占班级学生中人数的七分之一。
在实际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儿童期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单亲家庭的儿童在青春期,更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可能出现人格障碍,这将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单亲子女暴露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项崭新而紧迫的任务。
从教育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小学生的正常教育教学、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良好因素。反之,没有完整稳固家庭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一、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双方相互推卸,谁也不愿用心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成绩的下降和价值观的偏废,甚至误入歧途
(二)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没时间没精力教育孩子、陪伴孩子,待问题严重时才追悔不已
(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四)部分家长教育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
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对教育不服,自然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在群体中,容易与人发生矛盾,不够友善,不善于与人交流,动则大打出手。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过度溺爱,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单亲家庭,不论从什么角度来讲,都是属于有缺憾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成员会遇到的问题,如情感的创伤、经济的负担、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前夫或者前妻关系的处理以及孩子的教育等,而在这一系列问题中孩子所受到的心理伤害和调适是最棘手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往往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等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好的习惯。
三、如何解决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
(一)用爱心唤起孩子的自信心
1.时时刻刻地关爱孩子,及时引导和帮助,合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人们每时每刻都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共同关注孩子,及时了解他们的合理需求。
2.及时抓住孩子的闪光点。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闪光点时,家长和教师则要及时地捕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呵护。对单亲家庭孩子应该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关爱,少一分冷漠。
3.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孩子的兴趣,并适时地把这一兴趣迁移到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样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培养学生独立坚强的人格
1.让孩子学会正确地面对挫折。
2.留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我的班级有一个单亲学生,他跟爷爷、奶奶和父亲一起生活,母亲生下他就离开了家,至今从未看过孩子一次。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而父亲本人的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无法给予孩子细致的关爱。孩子奶奶是一个朴实的家庭妇女,遗憾的是,爷爷奶奶都没读过书,这样,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享受不到三口之家的天伦之乐,也得不到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家庭温暖。因此,他的心灵深处受到了重创,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这些孩子在烦恼中成长,在痛苦中学习。他们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产生了悲观情绪、性格孤僻、缺乏乐观、对同学嫉妒、不友好、虚荣心强等负面心理。作为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对孩子的遭遇感到十分惋惜和同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需要做的是点亮他们心头的灯,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我经常和孩子聊天,走进他的心,关心他,爱护他,尽自己一切所能去帮助他,时常自己掏腰包给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当我们之间已经形成一种牢固的互信关系的时候,我告诉他,可以把我当做他的妈妈,我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他更多的关爱。慢慢的孩子喜欢和我分享他开心的事,他与同学相处时遇到的困难,他也会将他的小心事告诉我,问我应该做何处理。通过一年的相处和陪伴,这个孩子和同学的相处也融洽很多,消极心理慢慢消退。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平常事情也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就应及时主动找孩子谈心,及时进行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3.扩大孩子接触面。离异家庭的孩子父母都应摆正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位置,不但应该尽量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使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还要让孩子尽量多与其他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4.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正确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了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形成了消极的思想,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异常极端表现。家长教育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结果孩子对教育不服,自然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在群体中,容易与人发生矛盾,不够友善,不善于与人交流,动则大打出手。这些孩子往往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从而明知故犯,不容易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对班级中的学生影响极坏。
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教师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特别是要拿出真心与他交流,这样一来,学生会慢慢地被老师的诚意所感动,和老师做朋友,他就会把他心里真实的想法告诉我,我才可以针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坚持下来,孩子也慢慢地改变很多。
班级里面有一个小男孩,长得很帅气大方,也很聪明可爱;不足之处是行为粗暴,“君子动口不动手。”来校的第一天,就遭到很多小朋友的投诉,他动手打了很多小朋友,原因也很简单“他抢别人的橡皮,同学不给,所以打了人家;他想玩滑梯,前面有排队的小朋友,他就把人家推倒……”由于他的行为和班级里其他孩子相比,略有异常,通过和他的家长沟通得知,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没有工作,母子依靠父亲的赡养费生活,母亲希望孩子可以成才,但文化程度不高,过于急躁没有耐心。
孩子的一点小过错,她对孩子都是大打出手,并不与孩子交流应该如何改正。久而久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学习与人交流的机会,性格变得粗暴、自私,和同学无法正常相处。经过多次沟通,把孩子妈妈当朋友,设身处地为她和孩子着想,不抛弃不放弃。慢慢的,孩子接受了我,喜欢我,听我话,对老师有敬畏之心,对同学有友爱之情。回首改变他的这一年,道路充满艰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孩子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孩子虽小,但也都有着上进心和自尊心。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们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要反复抓,抓反复。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和正确的引导,这类孩子进步的过程一定是充满了反复,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孩子反复的现象,不要因为他反复了、后退了,就灰心、气馁,应当认识到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进退皆在自己理解之中,便容易控制自己的理智与感情,在反复中帮助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当然,想要帮助这些单亲孩子真正地走出“心理健康”的阴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单亲母亲 子女 教育
“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我们都知道,家庭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单亲家庭数量激增,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缺少父母关爱,生活环境较差、家庭教育存在缺陷,他们往往表现出厌世、自卑、孤僻、猜忌心重、脆弱、逆反心理等问题,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特征。
⒈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问题
1.1自卑内向,胆小孤僻。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体会不到充分的温暖。在家里,他们生活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冷战这样一种压抑的环境中;在学校里,他们不愿意提起自己的家庭,与其他同学完整的家庭比较而言,没有父母的关爱,经济条件大不如前,自觉“低人一等”,因而产生自卑感。他们怕被老师同学嘲笑而不敢与人交往,不敢表达自己,不合群独来独往。我们长期对两户单亲家庭的孩子进行课业辅导,林阿姨的女儿尤其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及时给出反应,为辅导带来了不少困难。在与单亲母亲吴阿姨的个案访谈中她也提到,自己的一双儿女性格内向,经常待在家中不愿出门,朋友也少。当我提出将来邀请他们参加我们举办的活动时,单亲妈妈一口拒绝了,理由是自己的儿子女儿太内向,不适合群体活动。
1.2憎恨仇视,易怒多疑。
较大一点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有了自我意识以后,有的会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憎恨他们不体会自己的感受,憎恨另一方抛弃自己。有些父母甚至给孩子灌输敌对思想,在孩子面前把对方贬的一无是处,孩子听多了就开始排斥另一方,这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产生憎恨仇视心理的重要原因。父母的经常争吵、打架使他们恐惧惊慌,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崇尚暴力容易冲动,形成易怒粗暴的性格,出现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单亲家庭过的孩子缺少关爱,没有安全感,比较多疑,他们总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有时候在老师同学向他们伸出援手之时,也会揣测老师同学们的用意,是不是同情,是不是看不起我。这无疑是不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的。
1.3忧郁脆弱,冷漠逆反。
在父母离异以后,不少孩子长时间难以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整天郁郁寡欢,心情低落,不爱说话,把自己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变得脆弱,慢慢的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孩子对家里突然多出的第三者并不欢迎,尤其是在继父继母偏心的时候,因此产生逆反心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社会适应能力差、承受能力差,他们也很苦恼,却没有人去及时帮助他们。渐渐地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事漠不关心,变得天不怕地不怕,开始厌学、逃学、与不良青年交朋友等。
⒉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标签效应
不少人在看待单亲家庭的子女时仍然存在着偏见:单亲家庭的子女难以相处,性格怪异,是问题青年。在学校,同学们会嘲笑单亲家庭的孩子,“你没有爸爸”、“你没有妈妈”等话语让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卑内向、产生憎恨心理;老师受旧思想的影响,不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是问题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处理问题上,难免会存在不公平。除此以外,社会大众、邻里之间的有色眼光都会影响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
2.2母亲忽视缺少交流。
在接触到的单亲母亲中,几乎所有的单亲母亲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或者空出时间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而孩子很少有时间见到自己的母亲,一方面会觉得被自己的母亲忽视了,有时候单亲家庭的孩子会故意犯错来引起母亲的注意,以得到母亲的关心,这些错误。另一方面则与母亲的关系日益疏离。吴阿姨说:“我每天都上班,两班倒,哪里还有时间去照看他们。”在问及孩子的学习情况时,吴阿姨也表示不清楚。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缺少母亲的关心与引导,更容易产生问题。
2.3教育方式不当。
一方面是过度的溺爱教育。溺爱在现在的家庭中非常普遍,在部分单亲家庭中尤为突出。不少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溺爱、骄纵、百依百顺,几乎包办了孩子的生活,他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去弥补孩子。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在蜜罐里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没吃过苦,在他人面前任性不讲理,不懂得尊重他人,没有责任心,也受不得半点委屈,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极差的承受能力以及很强的依赖性。吴阿姨也说:“觉得自己挺对不起孩子的,所以虽然家庭条件不怎么好,但是只要是在能力范围内,还是会满足孩子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暴力教育。与极端的溺爱教育相反的是暴力教育。单亲母亲一般都比较暴躁、易怒,对孩子缺乏耐心,她们在缺少另一半以后,将未来所有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改变现状过上好日子。她们给孩子规划好了每一步人生路,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了,动不动就打孩子,还恶言相向,“我不要你了”,“我省吃俭用,就是想让你过得好一点,可是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啊”。这对于孩子的生理、心理都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脾气暴躁,感到恐惧压抑,自卑不自信。为了宣泄他们的情绪,他们将心中的愤恨转移到学校、社会,打架斗殴、违法犯罪,仇视一切。
2.4自身心理脆弱。
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母亲又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关心他们。他们得到父母的爱,但却得不到,长期以往,便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交流。在他们的观念里自己是被抛弃的,这样的观念会在时间的推移下越来越强烈,慢慢的心理产生了扭曲,变得脆弱不堪。他们不敢面对现实,不能承受挫折,无法克服困难,交往能力、抗挫力、承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如同龄人。
⒊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3.1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首先,单亲母亲需要具备健康积极的心态。单亲母亲可以向有关机构咨询,或者通过阅读单亲家庭的相关书籍,来充实自己,正视问题。只有母亲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单亲母亲要注意科学的教育方式。拒绝过度溺爱,同样也拒绝暴力教育。一要拒绝包办孩子的生活。不少单亲母亲将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孩子的身上,不停的在脑海中想象孩子未来的生活,替他们做好生活、学业等各方面的规划,而孩子只需按照母亲的安排走就可以了。这样的孩子缺乏主见,依赖性强。因此,单亲母亲与孩子之间需要保留一定的空间,彼此独立。同时也要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互相了解想法。二要拒绝过高的期望值。母亲对孩子的期望是孩子奋进的动力,但是所谓物极必反,一些单亲母亲将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寄托于孩子的身上,省吃俭用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让孩子学各式各样的技能,压的孩子喘不过气。一些孩子不堪重负,与母亲吵架、离家出走、不思上进;一些孩子在长期的超负荷学习下最终崩溃。因此,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期望值。三是多抽时间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原本就少有人陪伴,因此,母亲再忙也应该
抽一点时间和孩子聊聊天,或者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让孩子感受到母亲的温暖。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以丰富他们的生活。
3.2创造社会爱心氛围。
社会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的偏见依然存在,如何消除这些偏见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比如通过一些社会非营利机构,像社会工作服务站就能为单亲家庭提供很好的帮助,除此以外,他们还可以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的服务。比如通过社会宣传媒介,让社会公众了解单亲家庭,走近单亲家庭,并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单亲家庭,为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再比如社区内要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多关心单亲家庭。我们了解到有时候林阿姨需要外出工作一周,这一周内她是不回家的,由外婆带着孩子,这种情况下周围的邻居可以帮忙照看一下孩子,辅导一下功课,提供帮助与便利。
单亲母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值得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三方合力下,相信单亲母亲家庭的孩子会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2).
[2]戴斌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缺陷与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3]钱兰英.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发展[J].厦门科技,2001(2).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 离异单亲家庭 家庭教育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离婚率呈上升的趋势[1]。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婚姻质量、感情需求、爱情期望随之发生变化,给婚姻的稳定带来冲击。根据民政部的《2015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仅2015年全年有363.7万对夫妻离婚。因此在家庭离异环境下成长的子女,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作为特殊的群体,不仅不能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获得“双份”的爱,反而受到家庭破裂的影响,很容易在心理、行为上产生偏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且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并产生一定的成果。目前,欧美国家对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两大方面,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而国内对于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晚,更侧重于对离婚后果的分析[2]。笔者试图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探讨我国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以期从新的角度破解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难题。
一、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背景
1.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还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家庭是人成长的起点,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导师。改革开放以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离婚率快速增长,离异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数量日益庞大。因此“如何教育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已然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2.什么是教育生态学?基本观点有哪些?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概括来说,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目前,教育生态学研究主要有两个趋向:一种是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另一种是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
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是有密切联系的。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生态环境,两者以协同进步的关系存在。因此,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需从教育的生态环境分析入手,本文将从外部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和内部生态环境(生理心理环境)两方面剖析生态环境因子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的影响。
1.外部生态环境。
(1)自然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包括地理空间及作为生产生活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此外,人类生活中还有大量“人类化的自然”,如人工种养的动植物、采掘的标本等。自然环境是人们的认识对象、改造对象和审美对象。一方面,自然环境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拓宽人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改变人的身心状态。自然生态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对人的多方面影响而作用于教育的。对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家庭环境或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导致其心理骤然失衡,造成多方面影响。从心理上看,离异多会造成孩子出现一种“被父母抛弃”的不安全感,这种“被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们难以再从外界环境获得安全感;从经济条件上看,离异多会造成家庭经济现状变差,父母可用于孩子学习、观察外界自然环境的金钱和时间变少。一般来说,自然环境因素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远远小于正常家庭。
(2)社会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一般来说,这是人类特有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等。家庭作为个人生活的中心,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对人的影响是学校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几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孩子会在无意识中模仿家长的行为,对其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或反面的作用;家长的态度能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效果;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内部人员的关系及管教方式等因子都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对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家庭环境生态因子的稳定被打破,影响是多方面的(心理方面、行为方面和学业成绩方面)。部分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变差,父母性别角色缺失、家庭关系失调等因素都将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造成巨大的影响。
(3)规范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规范环境又称精神环境或价值环境,它是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形成和持有的态度、风气、气质与观念。规范环境大致可包括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社会风气、民族传统和习俗、法制、管理、民主、宗教等。与传统文化相背离、社会舆论的负面导向、社会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离异家庭时常被歧视。这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压力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2.内部生态环境。
(1)生理、心理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人的生理发展是实施教育的一种环境和基础发展。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及其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的生理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体育。体育教育和活动的重要目的是促进人身体健康发展。在离异单亲家庭中,父母性别角色的缺失等因素时常导致家长对子女体育教育的忽视。
心理素质与心态是教育生态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在环境条件。它建立在人的生理发展基础上,是外部各种环境条件的反应,与教育相互关系更为直接、密切。心理素质把控:①智慧、智力与智能;②群性、群育与群化;③德性、道德行为与自制力;④情绪与性格等。在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身上普遍存在一些不良表现,如自卑、孤独、迷茫、逆反、攻击等。从人的心理环境因素入手,分析构成不良影响的原因,有助于解决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三、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的生态治理
1.优化教育供给,转变教育观念,弱化离异单亲家庭教育中的限制因子的影响。
1840年J.李比希(Justus Liebig)发现:谷类作物的产量通常不受到它所大量需要的营养元素的限制,反而受到那些只是微量需要的原料的限制。由此他提出,当一株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降低到该种植物最小需要量以下的时候,这种营养物质就会限制该种植物的生长。这被称为李比希最小量定律。在这之后,泰勒(Taylor)将这个定律扩展到营养之外的温度和时间等生态因子。1954年,奥登(Odum)发展了限制因子的概念,即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1965年,赖特(Knight)指出:当生态因素缺乏时,或在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耐受度的情况下,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综上所述,在众多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度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张的因素,都叫限制因子。推导到教育生态学中,可以将限制因子理解为:接近或超过学生的学习耐度范围、影响人的发展的因子(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因为人的发展的特殊性,在教育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在不同的时期,生态圈的状态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步步调整。因此,寻找和弱化当前阶段限制因子的影响显得极为重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r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到:人的需要就像是一座金字塔,从最底层到最顶层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般认为,只有实现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在不同时期,人的需求也不一样。一个人可能会在同一时期产生多种需求,但一般情况下,只有一种需求占据主导。因此,抓准当前阶段的人的需要和需求,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供给,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中弱化限制因子的影响,才能使离异单亲家庭教育处于动态平衡中。
2.建立开放型教育系统,避免离异单亲家庭教育走向“花盆效应”中。
“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中被称为局部生境效应。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限制性;其次,它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一个适宜生长的空间,人工控制湿度和温度。在一定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好。但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经不起温度的变化,更经不起风吹雨打。在离异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出现极端。通常情况下,单亲的家长会有一种负疚感,总想为子女对付出一些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会对子女百般照顾,养成孩子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使得孩子缺乏独立性。这种“花盆效应”会削弱教育生态个体(或群体)的生存能力,泯灭抗争精神,造成逆来顺受,对个体(或群体)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在离异单亲家庭教育中应家长与学校、老师一同努力,为孩子建立一种开放型的教育系统,警惕“花盆效应”的发生。
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一朝一夕而成。对已经出现教育问题的离异单亲家庭,应积极地“生态治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要适当调节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加强亲子间沟通,在学习、思想、生活、人际交往、习惯等方面关心孩子等;对还没有出现问题的家庭,应予以警惕,以恰当的方式引导、教导孩子,维护好各生态因子间的平衡,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有关教育专家忧虑地指出,父母的离异是威胁当代青少年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因素,给下一代的教育带来许多诸多不利。我们也认为,单亲家庭必然使教育环境存在着缺损,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其心理成长极为不利。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深化研究”课题组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和行为进行了调研,并纳入课题组研究的范围。
一、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和行为表征及诱因
单亲家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在生活上经受比普通学生更多的磨难,同时由于受到家庭分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心理上极易出现失衡,并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虽然这些学生并不是表现出明显的诸如心理疾病等精神症状,但我们还是发现,他们与一般的学生相比,心理及行为上还是显现出一些异常的表征。调研结果显示,作为中学生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的残缺,父爱或母爱的缺乏,他们往往表现出孤僻忧虑、敏感多疑、低沉自闭、偏执自卑的性格,在正常的交往中对别人经常会产生不满的情绪,甚至敌意。
心理上的这些异常表征,主要是单亲家庭教育环境的诱因造成的结果。单亲家庭在解体之前,可能早就有一种压抑、紧张的环境伴随着孩子成长。父母之间的猜忌、诋毁、吵闹、辱骂,对孩子本来清纯的心理进行着长期的潜在的侵害,甚至有的父母会将愤怒波及到孩子的身上。在失去安全和快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身心正处在发育过程中的孩子,其心理必然受到消极的影响,极易形成偏差的性格,产生不良的情绪。
由于单亲家庭的特殊性,许多单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呈现极端化。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家长会以过度的溺爱作为对孩子情感上的补偿;因对离异方的怨愤或生活的压力等因素,家长又会过度的放任、厌弃孩子。极端化的家庭教育,使孩子的性格、情感的发展非正常化,严重者甚至产生性格扭曲、心理变态。
此外,社会诱因不容忽视。
单亲家庭在社会大环境中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单亲家庭毕竟不是当前社会家庭格局中的正常单位,自然与社会的主流存在着不融合。作为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孩子,在承受不住社会压力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形成的人格倾向,其行为表现在不易与他人交往,猜疑、戒备、忌妒、仇恨他人,常因小事和他人发生矛盾,用攻击或破坏来宣泄内心对社会的不满,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不良心态。
资料显示,单亲家庭学生的人格障碍率达到11.76%,是正常双亲家庭的5.9倍。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确实是当今社会,尤其是学校尤为重视的大问题。采取科学的教育策略,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矫正其心理上、行为上的偏差,特别是强化与单亲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沟通,对单亲家庭教育进行帮扶,势在必行。
二、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策略
构成单亲家庭学生心理上的缺陷和行为上的偏差,诱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因素,更有单亲家庭自身教育环境的影响。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同时对单亲家庭教育开展科学的帮扶,是学校教育的义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我认为,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策略,首先应是关爱,各个层面、无微不至的关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他们内心深处单亲家庭留下的心理阴影。学校教育要时刻关注他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把他们作为重点辅导对象,用心理上的,拉近与他们心灵之间的情感距离,使他们感受到学校里的温暖,交往中的真情;汩汩关爱的甘霖流淌在他们忧虑失望的心田,可以融化心理的障碍,将他们从孤僻自卑的心理黑洞中拉出来。
敏感、脆弱、自闭,甚至不满、敌意等异常心理源自家庭的破碎和双亲的离异,家庭的变故不应该由孩子去承受,他们幼稚的心理也承受不起。要谨慎看待单亲家庭学生心理上的敏感、脆弱、自闭,学校教育中切不可刺激他们心灵深处家庭变故给他们留下的伤痛。充满爱心和友情的集体活动,可以让他们体验人与人之间温暖真诚、充满信任的交往,化解他们心理上的异常。
当然,面临单亲家庭学生心理上的诸多障碍,还需要专职心理学教师,通过心理学意义上的咨询、辅导,来解除他们心理上的困惑,缓解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不过,单亲家庭学生心理上异常的表征,其诱因并非出自其自身。学校教育去帮扶单亲家庭的教育,提升其科学层面十分关键。因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家长对孩子心理的影响,究其实质,就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家长将内化了的社会文化传递给孩子。由于单亲家庭的家长角色的特殊性,可以说,其教育的科学层面,就成为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学校要帮扶单亲家庭营造安全、愉快的家庭氛围。在安全、愉快的家庭氛围中生活,孩子的心理能得到良好发展;反之,则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甚至心理障碍。学校要帮扶单亲家庭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告诫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中“度”的把握,极度的溺爱和放纵,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态度。虽然家庭出现了无奈的变故,但是要给孩子创设一个正常的教育环境。
学校要及时指出单亲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那些缺乏教育科学的引导、脱离社会发展的要求,违背孩子发育的规律的种种做法,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手段,诸如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机会等等。
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生活环境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其对社会、对他人、对人生都有其特别的感受,心理上出现一些异常,行为上出现一些偏差,处在一个“心理失衡期”,学校教育应该关注他们,和家庭教育联手,帮助他们调适心理,度过“心理失衡期”,恢复心理的常态。
关键词:单亲 班主任 品德 教育
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单亲家庭,这是一个令人棘手的社会问题,且有随经济发展而愈发严重的趋势。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有这样的体会:在品德缺陷孩子中,单亲家庭学生比重大,问题多。品德缺陷是指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有攻击、冲动行为,扰乱集体、说谎、逃学,学习上有困难等等。这些行为不是暂时的、偶然的,需要长期矫正。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调查研究所的调查,中学生有不良品德行为者占20%,从我对几位学生品德行为的调查发现,在品德缺陷儿童中,单亲家庭学生占有60%以上。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征有共性也有个性,据我对所教学生的分析大致有下述4种差异:
1.女孩跟母亲生活,家中缺少男性,许多本应由父亲承担的事情,都要由母女完成。因此,生长在这种环境的女孩子胆子大,行为无抵赖,厉害,并善于指挥别人。
2.男孩跟母亲生活,母亲一般视儿子为掌上明珠,尽全力保护。这类男孩子胆子小,貌似脾气大,不可一世,但外强中干,隐藏着怯懦,且不能吃苦,有小公子哥味道。
3.女孩子跟父亲生活,生活懒散,没规律,如果遇上父亲经济宽裕,便总想在经济上弥补孩子的遗憾,但久而久之,便使这类女孩子养成不拘小节,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
4.男孩子跟父亲生活,个人卫生差,爱到室外活动,游手好闲,多数父亲忙着第二次组建家庭,顾不过来教育照顾孩子,也不回避孩子,这类孩子易早恋。
班主任在对待单亲家庭学生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班主任应重视情感在首先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
单亲家庭子女身上毛病多一些,受的表扬少批评多。他们往往对周围人有一种对立情绪,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地对待老师和同学,在这种情况下,对这种学生训斥或说教常常无济于事,情感教育则可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在进行情感教育时,首先要求教师提高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洞察能力,班主任只有把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把心交给班主任,才能达到心理交融,完成教育任务。情感教育用得好可起到情通理达作用,但必须注意不能把情感教育混同迁就学生错误,对学生的宽严都应智谋,宽是爱,严也是爱,关键是要用好“宽”“严”这个情感教育双刃剑。我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子不和家长讲实话,我带着真情实感反复对她进行多种方式的帮助教育,她不但讲了实话,还有了转变。另一单亲家庭男生劳动非常娇气,我想方设法严格要求他,使他从劳动中受锻炼,取得了进步。
二、主动请单亲家长配合工作
单亲家庭学生的一些不良品质是多方面环境影响,通过学生内心活动产生的,是外因起作用的结果。我们做学生的工作,不可忽视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认真做好每一次家访和来访,认真把握住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每个契机。
单亲家长教育孩子困难多,他们既是父亲,又是母亲,两个人的事一人做。对这些家长,老师应同情、理解、关心他们,取得家长信任,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达到默契,促成家庭教育好的氛围形成。有一个学生,母亲因车祸去世,其父精神萎靡,对孩子很少关心,致使孩子自由散漫,花钱如流水,穿衣不适时令,基于过去我与家长关系融洽,当我提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这位家长受到震动,他打起精神立即行动,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孩子的行为有改变。总之学校主动与家庭协调配合工作,可以改善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环境,为他们健康成长多铺一条路。
三、在集体活动中温暖单亲家庭学生的心
人怕孤独,单亲家庭学生,如水中行船少了一支桨,产生不平衡感,班主任应尽量在学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温暖他们的心,让他们坐上班集体这艘几十人划的大船,找到更大平衡。
关键词: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280-01
在所谓单亲家庭主要是指“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夫妻离异而成”。据统计,单亲家庭中80%是由于父母婚姻破裂造成的。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冲击,离婚率逐年增高,加之其他各种原因,造成单亲家庭日益增多,自然也导致了初中生单亲家庭学生比例的日趋上升。目前单亲家庭初中生因受其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了中学教育一个特殊的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
一、黔北地区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黔北地区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单亲家庭父母与子女关系。从统计数据来看,单亲家庭学生与父母之间关系总体上不融洽,当遇到心理问题时注意的倾述对象主要是同学和朋友,占67.3%,同时单亲家庭中向母亲倾述心事要强于父亲,占20.3%,父亲占9.2%。老师占3.2%。(2)人际交往的状况。单亲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总体上比较差,能够很好于他人和睦相处,占48.5%,不能和睦相处占51.5%。(3)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统计数据看,单亲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冲动和孤独为主,分占62%、52.8%和46.8%,其余分别是对人焦虑占41.2%,精神紧张39%,自责占35.2%,恐怖占33.1%,身体不适占28.7%。
二、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亲情淡薄、缺少爱的家庭成长的人容易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和消极的人生态度。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问题而形成的自卑感、不信任感及自我意识薄弱,致使他们没有明确的人生取向,对自我价值、职业选择等问题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导致他们学习无目标,缺乏勤奋刻苦、坚毅顽强的个性品质和关心他人、奉献社会的优秀品质,学习、性格、品质方面的素质难以得到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塑造。
2、学校因素影响
自尊心是每个人都有的。自尊心是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而且希望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的情感。单亲家庭学生在父母离异后,更渴望得到别人(同学、朋友及教师等)的尊重。他们竭尽全力地努力保持自己在班级体或同龄群体中的应有地位,然而父母离异的阴影常常会使这些孩子的自卑感掩盖了自尊心。因此,有的孩子自暴自弃、一厥不振。学校所面临的升学压力使得教育重心倾斜了,片面强调升学率,从而降低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度,因此造成无暇对那些孩子给予更多帮助。从另一角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不够。经在调研过程中,很多学校都没有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登记造册,使得对于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不深入。
3、社会因素影响
一方面,社会对离婚现象存在一定的偏见,周围人的议论,媒体有意无意的评论,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强烈的反应,他们往往认为父母的离婚是见不得人的,认为被忽视、被遗弃,是自己人生中的一种羞辱,惟恐他人谈起。另一方面,社会对单亲家庭子女成长问题的片面夸大也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误认为周围有无数人在斜视和议论着他们,从而增强了对社会和人群的戒备、防范和逃避心理。
三、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1、家庭方面
社会学家指出,家庭作为人最基本的生活单位,不但使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合二为一,而且使家庭的各种因素同时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家长除了在生活上要照顾好子女外,还要关心其思想和学习,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创造一个温暖的家。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天性,但不要变成溺爱。家长要为子女的健康成长考虑,帮助其找到成长过程中所欠缺的一面,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健康 。
2、学校方面
心理咨询中心针对单亲家庭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思想动态给予真诚的理解与情感支持。针对离异家庭中所出现的父母情感问题,心理咨询员说服他们保持平和的心态来对待,针对某些选择,说服他们必须接受和遵循顺其自然的现实(也即尊重父母的选择);心理咨询要对他们的能力应持肯定态度;采取帮助他们疏导不良情绪和渲泄负性情绪的办法。针对胆小、羞愧、恐惧心理较强的学生,毫无顾忌将心里话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尽情宣泄出来,尽可能表达全部自我内心感受。
3、社会方面
加强舆论导向,给单亲子女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单亲家庭子女许多心理 问题是由于社会偏见而引发和强化的。在社会偏见的压力下,单亲子女心理受到极大影响,社会上越是认为这些孩子不正常,这些孩子就会越不正常;社会上越是认为这些孩子孤僻,这些孩子就会越加自卑、忧郁、孤独、不爱与人接触,由此产生了恶性 循环。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下,单亲家庭的子女是无法接受社会的正常教育的。
参考文献:
[1] 彭立荣.婚姻家庭大词典[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 刘 刚,齐宪磊,李守仁.浅论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9.
[3] 刘 拓.论批评教育的艺术[J].现代教育科学,2011,(8).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80年离婚率为0.29‰,2002年为2.02‰,共增长了7倍。民政部2003年统计全国离婚133.1万对,比上年增长11.8万对,法院调解和判决离婚64万对,比上年增长3.6万对,离婚率为2.1‰,比上年上升了0.3个千分点。离婚率的上升直接导致了单亲家庭的增多,离婚式单亲家庭成为我国单亲家庭的主要形式。该类单亲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文章仅以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作为分析研究的重点。
一、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现状
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在心理上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现在的状况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访了个别离异单亲家庭及其子女,并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希望通过采取个案访谈的方法,了解到目前离异单亲子女的心理现状。现列举如下三个典型案例,以供下文分析研究。
个案一:甜甜,8岁女童,5岁时父母离异,父亲未主动承担养育责任,由母亲单独扶养。母亲在外地经营饭馆生意,将她托付在老家的外祖父母扶养。她总将“妈妈”挂在嘴边,想念父母,尽管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尽力照顾,可仍希望妈妈能多陪自己学习和玩耍,认为母亲骗自己,总不能践行诺言带自己出去玩。3年前父母离异时她还小,不记得什么事,但很害怕,看到父母拳打脚踢、互不相让,“我趴在床下,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声哭,怕惹他们生气不要我了”。“他们很长时间不来看我,我想他们就悄悄地哭,哭一会就睡着了。”“很怕他们不来看我,不要我了,我一定好好学习,不惹他们生气,奶奶也这样说。”
个案二:浩浩,17岁男孩,高二学生,父母离异3年,明显感到生活状况的变化巨大。由于房子归属父亲,母亲没有固定的住宅,跟随父亲生活。自母亲离去后,家庭收入剧减,父亲工资低,对他照顾少,沟通交流更少,变得越来越沉默、自闭。朋友也越来越少,不愿与人交谈沟通,包括双亲。心里还是怀念母亲,如果条件允许,想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尽管父亲个人收入少,对自己关心不足,但其他亲人给与物质上很大支持,学费、生活费大部分由姨妈、爷爷奶奶负担。由此心理压力增大,成绩一般,感觉愧对家人,什么也干不好,缺乏改变自我、现状的勇气。“活着好累啊!”他发出如此感慨。
个案三:小刚,18岁男孩,职高学生,12岁那年父母由于家庭暴力离异,判决其由母亲扶养。自述好冲动,总是打抱不平,大打出手。“以前我爸经常打我妈和我,我就赌气,站着看他怎么打,我发誓以后就怎么还给他。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我们受够了。”“我和我爸挺像的,长相和脾气都挺像的。”“看到那些欺负人的家伙就生气,免不了动手,也认识了不少社会上的好朋友,他们讲义气,打架也很厉害,从不婆婆妈妈。”其母自小管教不严,与社会上的“混混”来往密切,家人总担心会出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显几分无奈。
通过以上个案,结合现今一些有关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调查,归纳总结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一)孤独体验较多
从以上三个个案也可看出,离异单亲子女不愿与他人交流内心的想法,我问及:“是否与朋友或同学谈及个人家庭,喜欢谈心吗?”大致的回答都是“不多”、“很少”、“谈学习时间多”或“跟他们没必要谈这些”,等等。甜甜总以哭来排解孤独,或跟爷爷奶奶发火,但又不说什么。浩浩更是少言寡语,喜欢独处,怕被同学嘲笑或看不起。这些孩子在小心维护自己那份自尊,离群索居,自我封闭。
(二)焦虑感受明显
这种心理问题较为普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缺乏信心,总生活在提心吊胆中,并花费较多时间在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感到焦虑不安。甜甜就很担心父母不来看望自己,甚至会不要自己了。怕没人要自己,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浩浩也表现出这类问题,在与同学、朋友交往中畏缩,不善表达。表面看似沉静,其内心是焦虑而又退缩的。
(三)自我要求过高
如甜甜仅8岁就告诫自己好好学习,不要惹父母不高兴而抛弃自己。浩浩面对亲友的经济支持感到很累,有时感到“透不过气来”,越是着急努力,成绩越不见提高。亲属的殷殷期望令他们感到“很累”,有时还会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也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心理压力很大。
(四)自责倾向突出
他们容易将一切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甜甜总说“是我以前太调皮了,老惹爸爸妈妈生气才分开,也不想要我了”、“我就不像某某(小朋友)那么乖、听话。”浩浩总感到内疚、不安和失望,对自己的努力成果感到丢脸,觉得自己就是不如别人,怎么努力也不见得长进,还不如就这样算了。
(五)冲动倾向严重
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和烦躁,心里困扰无处排解。一旦爆发出来,能量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小刚这一点上表现突出。“真想大吼几声,痛快打他(指其父)一顿”,“和社会上那些讲义气的朋友在一起,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打谁就打谁,很爽的,有时那是为民除害。”浩浩也表示“真想一走了之,也就没有许多麻烦事了”。
(六)心理和生理依赖强烈
特别是年龄越小的离异单亲子女依赖心理越严重。甜甜总希望父母在身边陪伴自己,“哭得很伤心”“可想、可想他们了”“别的小朋友就不会像我这样”,没有安全感。
二、解决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从实施简单的心理辅导是难以解决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重视心理健康,还强调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以及环境健康,这是因为心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以及环境健康紧密联系、相互交织、互为作用。
(一)重视家庭的心理支持
家庭作为子女成长的主要场所,是一个无法替代的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不管是学前期还是学生时期,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
家庭中进行的心理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孩子性格的养成主要受家庭的教养方式影响。不同的教养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孩子的性格也就差别很大。一些单亲家长由于自己生活环境、收入状况及心理因素的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上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诸如简单粗暴地对待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太顾及子女的承受能力,简单、粗暴地对孩子的失误进行惩罚。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产生
逆反心理,或有的孩子从此封闭而无端自责,甚至发展成自卑,很少再鼓足勇气去干某一件事。我访谈的个案中均有反映,甜甜就惧怕父母或家人的责备,自尊极强;浩浩的父亲有时不顺心就训责他,现在他对家里的事情都是态度冷淡,不理不问。单亲家庭的家长,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是影响其心理发展的教育问题上要讲究方式方法,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不管是学前教育、初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有义务为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具有特殊性和脆弱性特点。针对这些学生已出现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建立离异单亲家庭学生档案,指定专人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2 学校教师应加倍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单亲家庭子女。
3 学校应与家庭共同努力,相互配合。
4 建立健康图书馆,开展健康研讨会,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和保护。
(三)改进社会工作方式方法,社区介入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素质
每个家庭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中,社区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但是家长工作、生活、交往的主要环节,也是子女成长的重要场所,由于它对家庭影响的直接性,我们有理由重视它在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大作用。社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1 通过社区组织社会工作人员进入社区,与单亲家庭联合成立单亲家庭俱乐部来帮助单亲家庭解决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 切实保护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利益,社区应将相关政策落实到具体的单亲家庭中,解决实际困难。
3 为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论文摘 要】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更是安全的、快乐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单亲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家庭结构出现于社会之中,由于离婚率增加、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家庭教育使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生活,调整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其尽快达到平衡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也叫离散家庭或缺损家庭。单亲家庭的大量出现,对于离婚的夫妻双方或一方而言,可能是一种解脱,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同一片天空下,幸福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由于缺少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关心、疼爱,而使心理受到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1.对性格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学前儿童往往生活在消极的家庭中,气氛压抑,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疼爱,容易形成性格孤僻、偏激、焦虑等性格特点,会使其形成对人很冷淡。之前生活在完整和睦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无法去体会父母离婚的原因,会认为他们不爱自己了、不要自己了,自己是多余的,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自己不会排解,一旦受到影响,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特别是看到其他小朋友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就会想到以前自己也这么快乐过,现在的生活很痛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性格会像父亲,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的性格会像母亲,这对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身体心理的影响
对幼儿的教育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孩子与父母要多接触、多沟通,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减少,生活水平会逐渐降低,父亲或母亲会很忙,营养会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吸收得少,影响其健康发育。由于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被迫放弃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只能选择双亲中的一个,从此组成单亲家庭,这种由内到外的改变,会使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造成伤害,所以单亲家庭往往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经历父母的争吵,家里压抑,气氛不和谐,长期以来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好,使幼儿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时,严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单亲家庭使学前儿童的心理受到创伤,对父亲或母亲态度蛮横,不亲切,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准离婚后的一方探视,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看见其他小朋友在父母面前玩耍,他们会更加伤心,加之其他小朋友的耻笑,会让他们的心里更加恐惧与别人交流,与小朋友的关系处得不好,有的会讨厌父母,并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自己太残忍,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态度。
4.对学习的影响
单亲家庭必然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影响,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并且单亲家庭的家长为生活奔波,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管教学前儿童,他们无约无束任意地玩闹,导致学习成绩差,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学习没有用,长期下去就会不学习,学习成绩下滑,以至辍学。
二 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孩子要求过严
有些家长把生活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严,孩子心理压力大,且相当多的单亲家庭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比双亲家庭高,有的把全部心思花在孩子身上,自己节俭,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干预,一旦孩子的各种行为方式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便会引起不满,出现责备等不良行为。另外,单亲家庭家长长期的过度疲劳,会使他们感到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自尊,限制其自由发展,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2.对孩子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父(母)亲在生活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缺陷,有的家长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他们的关爱。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遗弃他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或倒闭,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打工,对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的家庭,甚至有家长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压抑,最终影响其健康成长和生活。
3.对孩子过度溺爱
单身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给予正常的管教。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妥让、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不健全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存在自私、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4.孩子缺乏社会交往
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其出门,以免被别人欺负,过度地保护;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目标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 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的对策
1.从实际出发,不要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的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活着的精神力量,对孩子的希望过高,自己节省,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些孩子不能适应,就向反的方面发展,希望父亲或母亲能注意自己,以减少压力;另有一些孩子想为了不让父亲或母亲失望,长期过度的学习,表现自己,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便有可能走向崩溃。单亲家庭的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要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同时不要事事自己做决定,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2.加大对孩子的监管
单亲家庭的父母比较忙,但也一定要关注孩子,对孩子要有责任感,不要生活有压力、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发脾气或是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身边,不要把孩子当成包袱,要加大对孩子的关爱;同时要加大对孩子的监管,有些家长会组建新的家庭,有的孩子会心情不好,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进行沟通、劝解,而且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中的作用、位置。
3.不要溺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许多单亲家长害怕孩子不安全、出事故。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孩子的活动,造成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生活中的困难,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此,单亲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做,有些事要让孩子自己做,培养其独立的生活习惯。
4.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单亲父母不要限制孩子自由的活动,要尽量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的机会,单亲子女虽然受到社会的偏见的情况已不多,但家庭的不完整总是让孩子们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要尤其关注,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到社会中去,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家长要帮助孩子,给予指导,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更要主动地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单亲 心理 特别关爱 方法探索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伦理道德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呈普遍上升趋势。离婚率较高的年龄段是30至50岁,因此,单亲家庭的孩子多是10-15岁,多数处于初中年龄。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环境,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加以解决,就有可能对这些学生的一生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确切把握单亲家庭学生与一般学生的差异,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
1.单亲家庭学生自尊心较强,但情感又较为脆弱,情绪不定,这些特点的外在表现主要反映为较为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强烈。
2.单亲家庭学生在性格上往往存在极端化倾向,或是内向、自我封闭,或是在生活上过分散漫、自由,不愿受到学校和家庭的约束。在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灵中,家庭裂变造成的伤害使他们产生一种畸形心态,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他们。这种心理如不及时引导,不仅耽误其学业,而且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健康发展。据了解,一般班级都有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在班级中占到15%,这样的比例数字确实让人触目惊心。而事实证明,受处分的学生中,这类学生占相当大比例,他们的极端化表现不能不使我们深思疏导与解决的办法。
3.与单亲家庭学生自尊心极强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们同时还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事实证明,这种心理如不及时加以疏通调整,会对学生的将来产生不良影响。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很难表现出色,工作、事业甚至个人生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4.单亲家庭学生因同病相怜而有搞小团体倾向。单亲家庭学生一般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不幸,所以他们朋友很少,但如果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学生,便往往结成形影不离的伙伴。从正面来看,这种交往扩大了他们的生活空间,但另一方面,他们共同的内心闭塞与感情的残缺往往又导致他们的团体有某些不良特征,不愿与其他同学交往,更不愿加入大集体活动。因而,这种小团体虽有其正当的一面,但仍不利于班集体的发展,也不利其学生自身的发展。
二、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产生原因的分析
针对上述单亲家庭学生普遍存在的特殊心理共性,我们必须从家庭等方面寻找其根源。
1.家庭因素。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障碍最初来源于家庭。单亲家庭学生的父母未离婚前,往往彼此冷淡、不和,或发生争吵,甚至打架,这种氛围使其子女缺乏积极、良好的亲情感染,不利于孩子感情的发展。这样,单亲家庭学生便产生了不良的心理特征,稍有刺激或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使其走上令人心痛的道路。一些单亲家庭孩子在父母离婚后缺乏父母的感情与思想上的照顾,甚至连必要的沟通交流也没有。这就导致其子女心灵缺乏感情的滋养,从而产生性格上的缺陷、扭曲,导致不良后果。
父母离异后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也表现在有些父母为了补偿孩子缺失的爱,过分溺爱孩子,过分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其精神需求,这样便养成其娇惯、脆弱、放纵的个性,或脾气暴躁,不服从校规校纪,与同学不团结,或者通过不正当途径要求父(母)满足自己的不正当需要。
2.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的形成还有其他原因。就社会方面来说,人们的俗见或同龄学生对单亲家庭学生所怀有的偏见,往往增加了对单亲家庭学生的不良影响。就学校方面而言,倘若学校对单亲家庭学生所受的不良影响不努力加以清除,不对其不良心理加以纠正,也会在客观上纵容、促使其不良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学校毕竟是学生极其重要的生活场所、生活环境,对其成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三、对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方法的探讨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面进一步的重视与关注。这些学生尽管有诸多问题,他们也同样是祖国的明天、祖国的希望,他们也有着正常孩子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不呼吁社会、家庭、学校给他们更多的关怀、特别的爱。学校作为教育下一代的主要阵地,也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积极配合。
1.学校方面。针对那些性格内向、闭塞或自卑的单亲家庭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多发言,多促使他们发言,和他们谈心,并尽可能多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班集体的活动,如郊游、歌咏比赛或校外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多与其他学生交流,用集体的温暖融化他们坚冰筑成的壁垒,让关爱的春风吹绿他们心灵的荒原。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学生自尊心较强的个性,鼓励他们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扬优点,在学校做好学生,在家里做好儿女,在社会上做人人称道的好孩子。同时,教师还要依据不同需要而采取的恰当方式,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对待自己的遭遇。
针对那些因家庭裂变而对外界怀有对抗情绪或性情暴躁放纵,屡次违反校规校纪,甚至在社会上违法犯罪的单亲家庭学生,由于他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畸形、偏执心态,对他们的教育最初不要就事论事,而应采取迂回攻坚战术,首先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抚平他们心中的创伤,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家庭的不幸,正确看待自己,正确认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教师要利用他们表现自我、标榜自我的个性鼓励他们除掉不良思想意识,清除心理障碍,再引导他们多做老师或同学称道的事,从而对他们多鼓励,多表扬,使他们心理中的消极因素在老师的表扬、同学的掌声赞许中逐渐隐退,直到最终消失。当然,单亲家庭学生的转变需要一个付出更多耐心的较长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坚持不懈地正面教育,暗中引导疏通等,促其真正地转变。
对于某些单亲家庭学生的小团体倾向,教师应多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同时,引导其他同学理解他们,支持他们,与他们结下纯正浓厚的友谊,开阔他们的思想境界,充实他们的精神,最终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恢复他们健康的心灵。
2.家庭教育方面。家庭环境是造成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障碍的最初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这些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因此,家长应有切实的行动改善家庭教育,促使其健康成长。建议如下:其一,家长要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有足够的重视;其二,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其三,在物质方面爱护孩子的同时,更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精神生活;其四,增强平等意识,增进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体察、了解、沟通;其五,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在身教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其六,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交流对教育孩子的看法。
3.社会教育方面。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社会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影响也相当大。而中小学的心理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够,而单亲家庭学生又存在诸多心理障碍。因此,必须有一个更为积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给予所有学生良好的影响,给予单亲家庭孩子更多的关爱,才能更有利于单亲家庭孩子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对此,政府也应通过舆论、新闻媒体进行更多努力,疏导社会风气。离婚率依然增高,社会仍然在前进。但我们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方面不应依然故我,须知单亲家庭学生同样会成为未来的工程师、艺术家、外交家,他们并非天生缺陷或恶劣,而是缺乏社会各界的一份同情、理解、爱护和支持!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 心理问题 多维度成长
当学生在成长中陷入“误区”的时候,思想上就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从而引起心理的不适应,情绪行为的不协调,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这时,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 例 xx,男,19岁,原高三年级学生,单亲家庭,情感消极,性格抑郁,行为自闭,不愿意上学,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个人世界,很少与外界交流。
原因分析:
经过了解,该同学在不同的阶段分别和母亲、父亲、继母 、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一个地方住不下去就换个地方住。使他经常处于无教育和无监管家庭之下,行为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学习成绩差 ,形成了散漫的性格。因为逃学被父亲痛打了一顿之后,坚决不上学,休学一年之后,无奈又被送到了学校。他痛恨父亲,嫌父亲抛弃母亲另有新家;他同情母亲,却又受不了母亲的唠叨而逆反。在与父亲生活期间,他与重组家庭成员无法沟通,自卑无助,继而逃避,形成抑郁的性格。爷爷奶奶溺爱,母亲管不了,父亲担心他的性格不敢管。
教育过程:
第一步:从家庭入手帮助孩子摆脱心理困境
造成孩子心里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多次找其父亲谈话希望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他讲了很多曾经的怨恨和现在的无奈,他把这种曾经对对方的怨恨印记在孩子成长中,这是一种及其不负责的做法。他还亲手破灭了这个曾经要用音乐成就梦想的孩子的梦,因为他觉得他的儿子就应该像他一样从政才是正事,他偏激地以为音乐不是正事。孩子逆反了,关系僵了,性格变了,他也变的缩手缩脚不敢管了。只是每个月按时给生活费。强制不是教育不管更不是教育,给钱也不能代替教育。教育的成功在于引导和更大程度地挖掘孩子的潜力,我给他送了两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同时希望他能改变对孩子“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孩子的母亲,我多次和她交流,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自立、自强。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哭诉,把孩子当成一个发泄和倾诉的对象,这样不仅会无济于事,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我把他们约到学校,解释说:“虽然家庭破裂,但孩子的教育却是共同的”。增加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经过多次沟通,家庭关系的变化引起了孩子心理的微妙变化。
第二步:从孩子自身出发,寻找心理生长点
他头发遮着脸,连抬头看你一眼都很拒绝。虽然跟他谈话很困难,我还是寻找一切可以跟他谈话的机会,主动接近,缩短心理距离。他的心理防卫渐渐变弱,从拒绝到接纳到主动说话,从冷漠到微笑到有了向往,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了解了他的处境,理解了他的心境。我给他引用了一段话:
①要自信,不自卑。学会肯定自己,也正确评价父母,接纳单亲家庭的现状。
②要坚强,不脆弱。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父母离异只是一个考验,勇敢面对现实。
③要自立,不依赖。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本来就是分离之爱,经历分离则有助于孩子的独立自主,对于独立人格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④要平和,不埋怨。以平常心看待父母的离异和随之而产生的各种麻烦与问题,抱着“面对一切荒诞,付之一笑”的豁达态度,则有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⑤要乐观,不忧郁。要相信即使是家庭健全的孩子也同样面临各种复杂问题,所以,要学会将生活的阴影留在“背后”,永远面对灿烂阳光,设法通过正常渠道排除挫折和困难。
⑥要开阔,不自闭。应主动关注他人,善于人际交往,关注世界。
逐渐地,他也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明白了老师是坐在自己的旁边而不是站在自己的对面,虽然还不是那么痛快,但是也能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尤其是说服他爸爸让他报考文艺学音乐一事,让他为之一振,眼前亮了,话也多了。
第三步:让他在班级中得到温暖:
我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学习委员主动和他坐同桌,同学们热情地和他说话。一次辩论会上他独特的观点,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体验成功,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心灵的交往,积极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第四步:让他在社会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逐渐恢复心理平衡
单亲家庭子女往往害怕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一年来,他随班级同学一起,走访了教育行业的老党员;在建军节之际,与蓝天军训基地的官兵们绣制五星红旗;在建设银行莲湖路支行进行了买房
按揭中的月供计算的调查实践。渐渐地,他变的主动了、热情了、宽容了。
从教育过程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家庭变故;风险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068-03
一、 前言
中国在过去30多年社会转型变化中,在婚姻家庭领域发生的最深刻变化就是离婚率的持续上升与大量单亲家庭的出现。在经历家庭结构从双亲家庭向单亲家庭转变的过程中,家庭性质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青少年心理社会的发展?为此,国内研究人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只是将双亲家庭和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进行比较,在研究方法上也多数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在现实中,父母离异的家庭变故究竟给青少年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青少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如何来理解父母离异及由此所带来的个体生活际遇的变化的?
本文认为质性研究方法可以较好地帮助人们解答这些问题。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研究者以学校社工的身份进驻广州市两所初中,透过长达一年多的学校社工服务,逐渐地与学校中的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邀请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参与这项研究。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是深度访谈。整个研究共访谈了20位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此外,为了更好地理解父母离异对青少年生活境遇的影响,研究者还访谈了18位双亲家庭的青少年。这些双亲家庭青少年和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都来自同样的学校,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中。通过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生活际遇的比较,整个研究将可以更好地说明父母离异对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影响的实质。对这些青少年个案的研究尽管不能将其发现普遍化,但是对他们的研究也能得出某些普遍性的认识,即这些个案研究是具有“类型代表性”的。[1]
二、家庭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风险效应
风险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常被理解成是某一个变量所带来的相关影响,而这些影响可能会增进某一类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或者是维系某一类问题的状况;[2]另外,它也被理解成对经过一阵缓和期之后再次引发更加严重状态的影响。[3]研究中发现,遭遇父母离异的青少年相对于同龄的双亲家庭青少年而言,会面对更多的贫困、家庭暴力、淡漠的亲子关系等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很多时候都表现为成长中的一些事件,如父母间的暴力、儿童照顾不足等。而恰恰是这些事件成为了青少年成长历程中的一个岔口,由此所带来的变化在随后的多年里都存有影响。这些风险因素增加了青少年相关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并带来了不同的风险效应。
(一)不对等效应
研究发现,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相比,家庭变故为在童年时期遭遇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带来了一系列不对等的效应。这些不对等效应主要反映在家庭经济能力的减弱以及家庭照顾与家庭管教质量的下降上。
1.家庭经济困难
相对于双亲家庭,离异单亲家庭面临许多经济上的困难。访谈中绝大部分来自离婚单亲家庭的青少年都会提到家庭经济的紧张与压力。家庭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状况恶化会影响青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研究发现,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许多离婚单亲家庭青少年表示会选择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在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中,中职技校相对于高中仍是弱势的学校。主流社会将继续获得高中、大学教育视为个人未来拥有更高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途径之一。入读中职技校往往意味着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会处于劣势。由于缺乏各种社会资源,长此以往,这些青少年群体也将极有可能成为城市新贫困群体与底层人士。
2.家庭照顾问题
有些家庭在夫妻离异之后,家庭结构发生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介入家庭生活中,产生了隔代抚养问题。一些夫妻离异之后,忙于生计,将孩子交给父母照看。隔代抚养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家庭照顾与家庭管教的问题。隔代抚养效应其实是双面的。一方面,隔代抚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核心家庭变故时父母对孩子家庭照顾功能的不足或缺失,并提供相当的情感支持。另一方面隔代抚养不能完全替代父母亲职教育功能,特别是随着青少年的成长,隔代沟通实难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研究中发现,许多来自祖辈的隔代抚养主要都倾向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提供居住的场所、满足三餐的温饱。然而,青少年内心那些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以及细腻的爱的需要常被忽略。
3.家庭管教问题
许多离婚单亲家庭在孩子的管教上也表现出诸多困境。这些家长在离异之后依然陷于彼此过去的情感纠葛之中,难以形成合力去管教孩子,甚至放弃对孩子的管教。一方面,一些已离异的家长对孩子的管教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这些家长在离异之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冲突不断。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冲突往往令孩子处于迷惑状态,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清晰的方向,缺乏是非评判的标准,只能按自己的喜好行事、恣意妄为;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在离婚、再婚之后,对孩子怀有愧疚之心,对孩子的需要总是极力满足,无形中亦放纵了孩子的行为。
(二)双向排斥效应
尽管随着社会发展,离婚家庭的增多,离婚已不再是一个私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然而,主流文化对这类家庭依然存有偏见。因父母离异所受到的歧视或同辈排斥确实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这种由于家庭变故而带来的排斥效应是双向的,一方面,是主流社会对离婚单亲家庭的歧视与偏见;另一方面,是经历家庭变故的青少年个体对外部环境的排斥。这主要表现在青少年的社会退缩行为上。比如,有些经历父母离异的青少年对人际关系表现出退缩,也抗拒与同伴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他们在生活里与同伴之间缺乏安全的依恋关系,认为身边没有值得信赖的朋友,对人际关系的经营也常表现出漠不关心。另外,一些有着严重攻击行为与行为的青少年,特别是男生,对家长、老师的管教表现出较为激烈的抗拒。他们较容易误会或怀疑他人的善举,在人际交往中常以激烈的方式,如口头上的冲突或肢体上的冲突来保护自己。
(三)同化效应
同化效应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寻求有类似经历或共同旨趣的同伴以获得安慰。有些同伴是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同伴则是来自网络虚拟世界。这种寻觅安慰的行为利弊共存。一方面,寻找安慰获得支持,可以帮助青少年缓解精神压力。在朋辈的支持下,在逆境中获得复原。另一方面,由于青春期的友谊具有不稳定性。现实中,许多青少年面临的是一个缺乏诚信的朋辈环境。一些青少年在向同伴分享自己不愉快经历与悲伤之后,反过来也会受到朋辈的伤害,比如有些同伴会将这些私隐、经历大肆宣传,这往往会给遭遇逆境的青少年带来二次伤害。此外,同化效应还会带来一个风险就是:个体过分地向他人寻求安慰,也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反过来又加重了人际交往的压力。[4]
三、改善单亲家庭青少年处境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需要建立跨专业合作队伍――鼓励学校社工的介入
研究中被调查的两所中学皆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从被访青少年的自我报告中可以发现,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已初见成效。作为服务使用者,绝大部分青少年对学校社工服务持很高的评价。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社工作为不同于老师和家长的第三方,能够在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开展沟通协调工作,有利于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另外,学校社工能以全人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青少年所面对的困境及其需要,并善于挖掘青少年的潜能,所开展的服务活动,提供了学习社会技能、展示青少年个人潜能与促进个人转变的机会,而这些恰是许多备受家庭问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困扰的青少年所需要的。从被调查学校的经验来看,鼓励学校社工在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务上的介入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当前的教育系统,在有效预防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上,不仅需要提倡建立正面的、支持性的校园文化氛围,还需要除了教师之外的其他专业人士的支援,特别是学校社工的支援,以透过跨专业团队的合作来解决日益复杂化的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
(二)社区需要加强家庭辅导资源的投入
从被访青少年的自我报告中可以发现,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社区作为一个资源载体,在支援青少年精神健康上所发挥的作用几乎是缺失的。从美国、加拿大和中国香港等地的经验来看,社区中有可以获得的辅导资源,是缓解家庭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当前国内精神健康服务资源的分布来看,社区精神健康服务的供给是严重不足的,从而也影响了社区人士获得精神健康支援的机会。就提升青少年精神健康而言,社区需要加强相关家庭辅导资源的投入,比如,在社区当中建立家庭辅导中心,以协助面对逆境的家庭处理问题,使家庭成员获得更多的精神健康支持,提升家庭福祉。除了加强家庭辅导资源的投入之外,还需要发展社区活动中心或青少年中心。透过社会服务机构多元服务的推行,创造更多社区参与的机会与资源供青少年使用,促进他们的正面成长。
(三)建立健全青少年福利服务体系,促进精神健康服务和其他的福利服务的整合
因为当今的许多社会问题,现今单亲家庭学生已成为班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已成为班主任面临的新课题,思想品德有问题的学生许多都来自于不稳定的家庭。如何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这是摆在我们作为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担任班主任多年,班里也有一些来自单身家庭的学生,我对他们进行过分析、教育和研究,以下是我对一个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案研究。
一、个案学生的基本情况
1.自然情况
郑××,男,15岁,初中三年级。
2.家庭背景
父亲在郑××小学时因车祸去世,母亲是个体经营者,为生计而奔波,无暇对孩子有过较好的引导和教育,该生从小就很任性和固执。
3.存在问题
(1)作为该生的班主任,我和任课教师观察到的情况
该生在12岁时,进入初中一年级学习,性格孤僻倔强,不爱说话,对人冷漠,常冲同学大喊大叫。
(2)该生母亲反映的情况
在家沉默寡言,不说话,有事总闷在心里,经常出去玩游戏机。
(3)和该生个别谈话时发现的情况
学习方面: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差。
思想方面:思维怪异,自卑又自尊,倔强,贪玩游戏机。
二、问题成因分析
1.主观原因
该生思维灵活,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认真,导致学习成绩差。
2.客观原因
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不思学习,贪玩游戏机。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教师、母亲的批评训斥,导致该生产生了厌学和自卑的心理。学校和家庭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该生对教师产生了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理都产生了抵触情结,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到了该生的学习。
三、赏识教育策略和过程
1.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
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心灵过早地体验到不幸的滋味,心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存在一定的障碍。就拿郑××来说吧,父亲过早去世,母亲为生计而忙碌,没有时间关心爱护他,缺乏家庭的温暖。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既自卑又很自尊。
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用爱心去攻破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尊重,时常当众表扬他的进步,从而逐渐恢复了他的自尊和自信,消除了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教育,进而引导他对自我价值的分析,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学习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2.多方协调,讲究系统性
为了更好地和该生沟通,我采取了勤家访、多联系的方法。在家访过程中,多向学生母亲讲孩子的点滴进步和长处,多与他母亲沟通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她明确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要她多为孩子想想,多关心他爱护他,积极配合学校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讲究系统性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方面。根据该生的问题成因分析,我认为,要让他实现转变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并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监督,促使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研究的结果
通过近三年的具体工作,该生现已端正了态度,各方面都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1.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
该生变得活泼开朗,能主动和教师沟通,与同学相处得很融洽。
2.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
由入校时在班上排名中下游提高到中上水平,最后跃居前列。
3.有了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积极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努力拼搏,表现出了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五、得到的启发
通过对这一个案的信任与赏识教育分析,我得到以下几点启发:
1.因材施教,并付出爱和耐心
单亲家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要转化一个问题学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因材施教,还要付出很大的爱心和耐心。
2.了解学生,尊重其差异性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密切配合,将教育优势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对问题学生,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其自身的差异性,从而激发其进步的主动性。
3.用爱心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