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生态健康

农业生态健康

时间:2023-10-25 11:0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生态健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生态健康

第1篇

关键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推进农业健康发展是当今世界性潮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团场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依靠科技进步,有效缓解土地资源和农业用水严重不足的状况,加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的环保条件,切实推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好及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提供雄厚的基础,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1 团场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塔里木垦区三十一团,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境内,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西南面临世界第2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临库鲁克塔格沙漠,是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下游的两河冲积平原,是新疆主要的农业生产区,也是我国典型的干旱荒漠生态区。

1.1 林地面积

位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三十一团现有土地面积38000hm2,耕地面积4200hm2,林地面积1400hm2,果园面积1733hm2,水域面积5867hm2,其他非生产用地667hm2,其余为未开垦荒地或野生及次生林保护区。

1.2 气候条件

塔里木盆地的三十一团属典型的内陆型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气候干燥,多风沙浮尘,日照长,温差大,热量丰富,冬夏长,春秋短,夏季炎热,冬季干冷。主要灾害性的天气为风沙、冰雹、干旱等。

1.3 水资源状况

三十一团位于卡拉灌区,引水水源是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及卡拉水库,年供水量1.2亿m3,多年来由两河共同供水。塔里木河据恰拉水文站41a资料分析,2007年以来,年径流呈下降趋势。

根据1981年零零九二五部队勘探调查分析,团场区域土壤土质多为沙壤、轻壤土、沙土和粘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1%以下,土壤pH值在8~8.7之间,总盐量为0.1%~1% , 土壤经熟化后易脱盐,通气透水性好,近几年由于两河断流频繁,地下水位在3m以下,天然林及农作物种植缺水严重。

2 保护团场农业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2.1 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

三十一团地处塔里木盆地的东北边缘位于巴州尉犁县境内。南至塔克拉马干沙漠东北边缘,北临库鲁克塔格沙漠南缘,两沙漠交汇点最近处不足2km。塔里木河的下游近30km河道贯穿其中。由于解放以来几次大的农田开垦活动,使得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每年由于沙漠侵蚀农田的危害性日益加剧,自然环境沙化现象使得团场大面积农田被迫撂荒,加之日益频繁的沙尘暴的发生,已严重制约了团场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对改善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效益,增加团场的经济总量和职工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沙漠化侵袭严重

团场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及东南部的库鲁克沙漠极端干旱,纯属沙漠景观。塔里木河从2沙漠之间流经,注入若羌县境内的台特玛湖,近10a来,孔雀河干枯断流,塔里木河下游断流频繁,2沙漠之间已有百余处汇合,大有合拢之势,绿色走廊濒于消失,等待挽救。

2.3 风灾沙害严重

由于两河来水剧减,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气候恶劣,干旱少雨,风灾沙害严重,全年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蒸发量是降雨量70倍左右。由于团场紧邻塔拉玛干沙漠,每年春夏的大风、风沙和浮尘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2.4 林业资源衰退严重

2河下游,土地盐渍化严重,荒漠林、草植被长期缺水,出现大面积死亡;林草野生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沙漠面积扩大。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团场干部职工深刻地意识到,没有林业发展,就没有农业的丰收,要生存发展,要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立团理念,把生态戍边作为屯垦戍边的基础,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团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保护团场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生态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基本前提。只有提高认识,加大对生态建设的保护力度,使团场全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大投入人力、物力扩大建设生态区,把保护资源和环境治理并举,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3.2 加强生态保护力度

3.2.1 加强公益林管护

建立各项生态资源管护制度,签定公益林管护责任书,保证公益林管护4个到位,即做到管护措施到位、管护人员到位、管护经费到位、管护责任到位。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和野生资源免受破坏,恢复发展公益林的长期生态效益,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绿色植被的违法行为。

积极发挥林业站的各项职能作用

加强林业站对管辖区域的监督、管理,制定林业生产阶段目标管责任制,依法治林,严禁乱砍乱伐林木,严禁破坏自然植被、野生资源。加快对人工防护林的建设,做到耕地林网化、道路绿荫化、城镇花园化的环境格局。

3.3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环境、经济、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要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在原有基础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严禁毁林开荒,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植树种草的成活率;要保护好现有的防风林带,禁止乱砍乱伐;要扩大生态保护区范围,在各自然保护区,划出一定面积作为缓冲过渡区,确保保护区的安全。

3.4 发展生态经济林产业

加大生态经济林的建设,合理调整和改善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以林养林,加强管理。生态经济林既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对团场农田起到防护作用,也提高团场现有耕地的单位效益,增加团场的经济总量和职工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5 科学的开展植树造林

在靠近农田较近的荒地,选择生长旺盛、根系发达、抗风、抗旱、抗碱的植物种植,改善农田环境,对棉花种植起到保护作用。生态林种植的树种主要以耐盐碱、抗干旱、生长快的乔灌品种为主载品种,主要以胡杨、沙枣、红柳等容易成活的品种,形成乔灌相结合的种植模式。既能保证防风基干林的形成,又能达到保护农田、改善环境的效果。

3.6 有效实施节水灌溉造林

节水滴灌造林,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地、提高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独特优点,可避免人为沙化、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是防沙治沙、控制土地沙化的新途径,是一项集防沙、治沙、开发沙地资源、扩大绿洲、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于一体的技术。

3.7 加强森林有害生物病虫鼠害防治

为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保护林业生态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原则,紧紧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加强森林有害生物的预防。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在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上,始终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和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做好防治工作,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普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第2篇

关键词:焦作市;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480-05

我国煤炭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的复合面积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很大比例,粮食产量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很大比例[1]。在矿粮复合区,由于采矿活动,造成大面积的地表沉陷,使煤矿区农田荒芜、耕地减少。同时,煤矸石粉尘飞扬,矿井废水、废气渗溢,农田受到严重污染。因此,矿粮复合区是一个极其脆弱的复合生态系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业开发对矿区生态环境、粮食生产、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的影响也将不断增强。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该区域能源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团结。随着人们对粮食安全、环境和食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当前有关生态系统健康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湖泊、草原、农田、湿地、森林等单个生态系统类型[2-5],对矿粮复合区这一特殊但却广泛存在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健康研究缺乏。因此,对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研究,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及社会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焦作市是以众多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煤矿城市。焦作矿区自20世纪90年代步入大规模衰减阶段,除近年在远郊建成的九里山矿和位村矿及正在建设的古汉山矿外,已陆续关闭了位于城郊附近的王封、李封、焦东、焦西、朱村、冯营等矿,其他如中马、韩王、演马等矿资源已濒临枯竭,因此,焦作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衰竭型城市[6]。在分析焦作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该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促进矿粮复合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矿粮复合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 焦作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3 焦作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分析

综合上述评价结果可知,焦作市2009年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为0.463,处于一般病态。3个一级指标均列于Ⅲ级(一般病态),9个二级指标仅经济活力(指数为0.542)处于亚健康状态,社会活力(指数为0.320)和社会恢复力(指数为0.259)处于一般病态,其他5个指标处于疾病状态。可见,焦作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不容乐观。

通过对各指标进行具体分析可知,焦作矿粮复合区的活力综合指数(0.452)最高,活力的子指标中的经济活力指数(0.542)最高。经济活力在焦作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中得分最高,且是惟一一个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二级指标。经济活力包括全员工效、单位面积农业产量、单位面积农业产值、万元GDP能耗,指标标准值分别是0.906、0.755、0.668、-0.115。全员工效在31项三级指标中处于最高的位置,该指标全面反映了焦作市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运营收益水平。单位面积农业产量和单位面积农业产值均较高,主要是因为焦作市近年来针对矿区耕地特点优化了农业用地结构,如在土壤质量好的区域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土壤质量较差的区域发展林果业,并依托云台山景区辐射效应发展观光农业。但该区的万元GDP能耗指标标准值较低,仅为-0.115,说明区域内工业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欠佳,应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态势的同时,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活力的子指标中,自然活力最低,它的各项指标标准值也很低。因此,为了该区的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这些指标还有待进一改善。

焦作矿粮复合区的组织结构综合指数(0.312)最低,是该区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限制因素,说明该区的环境质量差、经济结构还欠合理,这些指标的改善必须得到高度重视。该区恢复力也处于较弱状态,综合指数为0.322,并以经济恢复力最弱,其指数仅为0.004。经济恢复力包括R&D比例和环境投资比例,指标标准值分别为-0.969和-0.551。R&D比例在31项三级指标中处于最低的位置,反映了焦作市在研究与开发经费方面投入的力度和规模欠佳。环境投资比例在31项三级指标中处于第28位,反映了焦作市在支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措施欠缺。此外,恢复力中的公众环保参与率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4 焦作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思路

通过分析焦作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本着健康、活力、发展的理念,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以该区的生态问题为切入点,以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人居为建设重点,把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制定该区的长远发展思路。

4.1 大力开展矿区生态治理工作,减少矿产开采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

通过大力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治理工程,把开采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特别要针对开采区地面塌陷、开裂、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强制性的生态修复。对地处生态敏感区、易造成严重地表塌陷和生态破坏的煤矿要实施绿色开采技术,使得环境损害/单位资源比趋于最小[10,11],主要包括实施以水资源保护为目的的保水开采技术;实施充填与条带开采等减沉技术,同时开展土地复垦;实施少出或不出矸石技术(矸石充填采空区及用于煤层巷道支护),或者实施矸石地面利用技术(发电,建筑、复垦回填材料等)。所有煤矿应完成矿井水达标治理和矿井水资源化设施建设,完成矿区生产、生活废水达标治理;完成矸石山自燃治理和扬尘治理,要把环保达标作为矿山取得合法生产资格的条件之一。

4.2 加强政府对农民的引导、培训,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步伐

政府作为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劳动人员进行相关引导、培训,切实提高劳动人员素质,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协作,制定并推广科学的耕作、施肥、灌溉技术,提高焦作矿粮复合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采取政府补贴方式,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同时收集并净化矿井水,用于农业灌溉,以达到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质量的目的。积极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广生态模式工程、沼气工程等,鼓励发展低污少废的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实现农业生产高效化、无害化。强化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控制,促进种、养业废物资源化,尤其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技术和其他综合利用措施;在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开发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技术,控制养殖业的污染。

4.3 加大政府的环保投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各级政府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重点内容,安排环保专项资金,并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为了保证政府足够的环保资金投入,要制定有利于环保投入的财税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或者财政专项资金,增加环保投入。根据“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建立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开征煤炭资源生态补偿费;修改和完善现有排污收费规定,加收煤矸石排污收费,建立煤炭行业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切实落实矿区生态恢复资金。同时参考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开征铁矿、铝土矿、采石场等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落实矿产资源开采区生态恢复资金。

4.4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各级宣传部门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都要积极开展矿区环境保护公益性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及时报道和表扬环境保护先进典型,曝光环境违法行为,为环保工作提供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环保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广泛开展绿色矿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搭建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平台,鼓励和引导公众、社会团体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警示教育以及环保知识教育、法律讲座活动,使环保宣传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参考文献:

[1] 付梅臣,胡振琪,刘 爽.矿粮复合区农田恢复与污染防治[J]. 金属矿山,2008(9):119-122.

[2] 彭 建,王仰麟,吴建生.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方法与进展[J].生态学报,2007,27(11):4877-4885.

[3] 崔保山,杨志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Ⅱ.方法与案例[J].生态学报,2002,22(8):1231-1239.

[4] 吴建国,常学向.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探索[J].中国沙漠,2005,25(4):604-611.

[5] 李 琪,陈立杰.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144-146.

[6] 刘昌华,章后甜,王世东,等.焦作市煤矿衰竭关闭与城市转型规划分析[J].煤炭学报,2005,30(3):395-398.

[7] RAPPORT D J. Ecosystems not optimized: a reply [J]. Journal of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1993,2(1):56-59.

[8] 马克明,孔红梅,关文彬,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与方向[J].生态学报,2001,21(12):2106-2116.

[9] 吴 琼,王如松,李宏卿,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8):2091-2095.

第3篇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经济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经济发展与环境、自然资源的持续承受能力相适应,在不危及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优化与统一,这一指导思想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适应。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彼此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统筹发展这五项要求才能建设好新农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有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农业增产的单一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今后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我国农村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农村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人口还继续增加。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无疑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生态农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稳步实施,建设有利于高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和无害化,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建设生态农业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确保食品卫生安全的需要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恶英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对于人类来说,食物卫生安全保障非常重要,只有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对生态食品不断增长的需要。

(四)发展生态农业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国际上,随着关税保护手段的弱化,发达国家转而寻求用非关税手段进行贸易保护,特别是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发达国家设置了各种形式的技术贸易壁垒,主要包括:有害成分含量标准、包装和标签的规定、检验检疫制度、绿色壁垒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发展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保护我国农产品,加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一)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文明赖以存在的基础。但由于我国没有及时采用先进的保护土壤的新耕作方法,如少耕法、免耕法、松土法等,导致土壤大量流失和沙化。传统的耕作方法要每年不断翻耕土地,土壤经常在光天化日之下,经过风吹雨淋,肥沃的土壤迅速流失。以致像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地之一的东北黑土带,只经过短短半个世纪的开发,黑土层由上世纪中期的100cm减少到目前的50cm左右。此外,世界各国都在普遍采用“草田轮作制”来提高土壤肥力的时候,我国却连年种植消耗地力的粮食作物,使耕地得不到任何休养生息的机会,土地生产力严重受损。我国原本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农业又是全国最大的用水大户,“大漫灌”式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40%以上。在很多地方,形成地下水“漏斗”。其次,水源严重受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其原因是为了高产,就大量施用高效化肥、剧毒农药;养殖业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水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进了河流,造成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农业难以可持续发展。

(二)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

人既是系统中的消费者又是生态系统的精心管理者,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制约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复杂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系统中的生物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20世纪后半叶,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它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恶英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三)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不断强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陆续采用绿色壁垒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它是指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产品的进口国以保护有限资源、人类、动植物的卫生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使国外产品无法进入或进入时受到一定限制,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的贸易保护措施,实质上是技术壁垒。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因而促使各国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制定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发展生态农业。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建议

(一)以技术进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科学技术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很好的收益。但有的试点创新少,科技含量不高,在模式上模仿,在技术上照搬,使生态农业建设处于常规农业的一般水平,且在建设中缺乏深入研究和及时总结,有些关键技术尚未突破,这些都影响了生态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今后应加强对一些关键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对一些简单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在理论上进一步总结提高。

(二)以国际化标准来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农业与工业是不同性质的产业,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要进行清洁生产,而生态农业更应做到清洁生产,这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趋势所需。因此必须在执行的标准上与国际接轨,切实抓好目前国际、国内普遍推行的ISO14000认证、ISO19000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水产品加工企业质量认证等工作,以保证生态农业的产品质量,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管理工作达到现代化的水平。

(三)以优质产品开发来带动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根据国际形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国家对农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都应创造条件开发优质农产品,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应是生态农业的主导产品。在生态农业生产中要控制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减少农产品中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的残留,使生态农业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的要求,真正做到生态农业生产的是“生态食品”,并以这些优质产品占领国内、国际市场。

(四)以更多的投入来支持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生态农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有投入才有产出,多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使生态农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从目前情况看,要把生态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其投入尚显不足,且由于投入不足而影响了规划落实,使各项工程建设进展缓慢。要使生态农业得到大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必须有大的投入,国家和地方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五)以健全的法制来引导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第4篇

1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性

我国以农业大国著称,但我国受封建社会、战争等影响,经济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业生产也逐渐趋向平稳化,农业技术、化工技术因此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化学肥料居世界首位,与外国的有机农业生产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上要早于我们,他们在经过化学农业侵害后又向生态农业发展,而我国在这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接受和改变。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但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土地休耕和轮作是很难大面积实现的,而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等提高农产品产量,导致化学物质不断渗入到土地和水资源中,一旦达到土地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土地盐碱化、板结等现象,带有污染和有害物质的化学物还会污染地下水,也会影响农作物和牲畜的健康,最终产生恶性的食品链,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在当前新农村大力建设之余,应该倡导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未来生态农业将会占据中国绝大部分的农业市场。

2加强中专生态农业教学的策略

中专院校是职业院校之一,其办学宗旨和教学目的是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加强生态农业教学成为了中专院校教学的当务之急,只有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正在不断提升,提升生活品质,发展生态农业与当前的社会主流趋势相吻合,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笔者对如何加强中专生态农业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力图为社会输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态农业技术人员。2.1转变学生的学习观。传统的化学农业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经济效益,节省了很多劳动时间,带来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化的。生态农业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其在经济效益的获取上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就导致很多农民和学生对此有偏见。因此,中专生态农业教学的开展首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及对农业的偏见,让农民在发展生态农业中既看到价值也收到效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实现农产品的绿色化发展[1]。从目前农业的发展态势来看,生态农业必然会成为未来几年内我国农业的大方向,并且我国的很多农业技术已经在世界农业中实现了高科技的发展。当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生态农业技术人才,利用好我国已经研发的农业高新技术,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化发展。2.2创新学校的办学模式。首先,中专院校生态农业教学要结合当地和各地区的市场需求,实现多元化的新型的办学模式,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职业培养等一系列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出校后更好的适应专业的需求。其次,开展学生返乡创业培养的办学机制。鼓励青年学生毕业之后带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返乡带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发家致富,同时学校为他们提供再教育和培训服务。再次,开展农业、中职、高职联合办学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再学习的机会,调动各方优秀的学习资源,让致力于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青年有可学习的机会。最后,实行“农林牧副渔”结合的办学模式。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将农业与其他行业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如:增加农产品加工专业、农业旅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酒店服务专业等。通过跨专业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能够使专业人才向通用人才发展,培养出更多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人才。2.3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简单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中专生态农业教学力图培养高质量的农业技术人才,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主动实践的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的融合起来,同时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中专生态农业教学以技术人才培养为主,所以教师要明确生态农业以后的发展方向,在课堂上不断引进和倡导新理念、新技术,并引导学生逐渐接受这些新思想,增加课堂互动和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真正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好的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2.4拓宽中专就业渠道。就业问题是中专院校发展的关键,学校在为社会输出人才的同时也应该解决本学校生源的就业问题。因此,中专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和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共同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等,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去调整专业和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另外,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能够为学校老师提供调研和学习的机会,丰富教学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农业发展之时,中专院校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农业教学研究,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生态农业技术人才,不断创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技能性人才,继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冯海昌 单位:河南省太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永华,韩国强.中职生态农业教学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5,(23):37.

[2]芮建新,师洪.基于中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新课程•下旬,2016,(2):220.

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一条能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既要继承传统农业中好的方式方法也要加强学习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农业及相关技术的现代化进程,采取科学管理统筹发展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效率,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可以促进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那些单纯依靠啃食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可更新资源的增殖不断的得到重视,不可更新资源被有效保护利用,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形态,它的形成发展能够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相互促进并融合发展,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生态的健康循环和有效利用。

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生态农业的持续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又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可靠的生态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既是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的需要,也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之基础、粮之根本,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控制自然资源的功能退化,积极的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必然选择。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来临,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利用自然资源逐渐短缺,这种矛盾已经严重遏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入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来调节生态环境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并建立有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的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人们对于健康的生态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因此,我国农业市场的需求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可靠依据,调整农村经济扩大产业结构,发展由农业主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来适应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农业产业链,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2.2 生态农业建设是为了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科学的开发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的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并将2者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应适当的汲取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部分,并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既有传统农业合理发展生态的模式又有现代农业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效合一”,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3 新阶段的农业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其总体思路、合理布局和关键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必须着眼于我国国情,同时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规模,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长增收3项工作,有效制止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总体工作思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强化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既要实现我国家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又要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要抓好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建立信息联动避免农产品过剩,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要保证农产品质量,解决好农产品污染问题,健全相关的法制规范,严格规范上市农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品牌意识和观念。

3 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措施

3.1 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创建适应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能够将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合理的发展轨道,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要做好以下工作: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机制,加快制定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调动社会各成员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拟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法理依据。

3.2 全面的技术支持即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了使生态农业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召集这方面的专家进行攻克研究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品种培育等技术,提供生产和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

第6篇

>>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盈利模型构建与分析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模型 基于PSR模型的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动态评价模型 人工生态系统的模型教学 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结构及模型 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模型 MOOCs学习生态系统模型 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复合产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基于GIS的长江上游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威胁评价 基于模糊AHP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旅游-经济-生态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的森林经营策略 基于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物流企业发展分析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探索 浅议生态系统视野下儿童的发展 长治市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郑州市尖岗水库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3-14.

[7] 葛全胜.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中国气候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 顾本文,王 明,施晓辉.云南风能资源的特点[J].太阳能学报,2000,21(1):45-49.

[9] 赵耀辉.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181-183.

[10] 孙东林,刘 圣,姚 成,等.用能值理论修改生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5):501-508.

[11] 蓝盛芳,钦 佩,陆宏芳.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2] 农业技术编委会.农业技术经济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

[13] 鲁明中,张彭年,李晓荣,等.生态经济学概论[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

[14] 张恒义,刘卫东,王世忠,等.“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及产量因子计算――以浙江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82-92.

第7篇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城市都市化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家对食品安全问题越发重视,在享受安全健康美味的产品的同时又可以亲近自然放松心情该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生活。生态观光采摘园的建设和发展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发展前景非常乐观。本文就笔者个人所熟悉的一些关于农业园区运作发展前景,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都市化 旅游观光 生态循环 休闲农庄 田园采摘 建设

伴随着河北省三年大变样的发展,推进了省内各个城市都市化进展,石家庄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都市风采。城中村的改造,让原来的村民变成了市民,让原来祖祖辈辈居住在平房里的农民住进了高楼大厦,可是这也让原来拥有土地的农民失去了自己耕种多年的土地,不再能自己种地种菜,不再能继续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城市变现代化了,商贸业的迅猛发展,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长期居住在高楼林立的楼群中,过着工作、学习、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日子,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就使得人们怀念那种纯朴悠闲的乡村生活,更加渴望亲近自然体验田园采摘的乐趣,哪怕只是短暂的拥有也是一种放松心情的享受。难道不是吗?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可是到哪里去呢?到哪里找一个这样的地方?为何网上的QQ农场会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此的乐此不彼的在虚拟的世界里体验着、享受着农场主一样的生活?足以说明这是人们的需求,可见建造和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采摘科技园区自然是目前比较适合久居都市人们的精神需求,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其实这样的农业生态园在国外早已经发展近百年,样式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更贴近人们的需求。就是在中国的大城市像北京、上海等那些具有现代都市时间较长的地方也已经有很多的从事这种观光采摘、休闲旅游、生态循环、科普基地、土地外租等等各种各样形式的农业园区。而且运作相当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面就我个人所熟悉的一些这样的农业园区运作发展前景,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1 北京天翼草莓采摘园

这是一家在北京相应有名的草莓采摘园。在北京各式各样的农业综合园经营中,这个园区就是体现了一个“专”,他们专门发展草莓采摘,园区所种植的草莓品种是世界上最优质的品种,园区所种植的都是进口的、国内的外观和口感最好的品种,在种植管理技术上做到了十分精细的管理,在温室种植的工人管理培训上也是十分专业。所以生产的草莓品种好,到园区采摘的客户是人人称赞,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园区停车场的车位是占得满满的,温室内采摘的客户是成群结队的,看着老人和孩子,采摘时的满足和享受、看着人们满载而归的喜悦和兴奋,尽管草莓采摘价格是市场普通销售价格的几倍,可是仍旧挡不住那美味的诱惑!园区人气才气很是兴旺!

2 北京昌平金六环生态观光采摘园

园区是一家综合采摘园,唯一不同的是园区建设有农业观光影视拍摄基地。

3 北京小汤山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科技园

园区也是一家综合的科技园,但是园区主要增加了大型培训和开会的多功能场所,在满足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在此可以组织开会的功能同时具有生态餐厅和采摘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

4 北京中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农业生态循环科技园

这是一家我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在职期间我也参与设计和建设了公司的农业生态循环高科技园。园区占地400亩,园区建设包括:农业种植园、农业养殖园、生态餐厅、餐厨垃圾处理展示、肥料饲料加工区、科普教育基地、私家休闲农庄、蔬菜预定配送部、健康产品生鲜超市。

当时我主要负责农业种植区的规划和管理工作,种植区又细分为:大田作物展示园、蔬菜种植园、果树采摘园、特色果蔬园、品种试验区和科普体验园。可供外来人园参观学习、观光采摘;可供农业科研新成果、新技术进行试验推广和应用展示;可做科研院校和中小学生进行科普知识的教育联合基地;可以给园区生态餐厅和生鲜超市供给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可以作为健康安全的礼品进行配送销售。

园区的运作给公司在农业高科技发展方面做了很好的展示,尤其是在农业生态循环理念上做了充分的演示:农业种养区产品到人们餐桌

餐厨垃圾进行处理加工成肥料和饲料肥料、饲料又用于种养区做到了生态小循环,节约资源的同时,各种原料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在满足国家倡导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同时也为公司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5 上海虹汇休闲农庄

这是目前我正从事的工作,公司由原来的园林绿化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休闲农庄。公司发展蔬菜会员制,分为高级会员和尊贵会员。在公司自有的大棚和露地上进行外会员外包,公司制定严格的种植管理规范要求,品种的统一采购、育苗、定植后的管理、病虫害的控制、蔬菜的采摘包装和预冷配送。公司有农残检测设备可以随时进行蔬菜水果的农残化验,并在公司的网站上进行公布显示,让会员查看产品的安全性,保证配送到会员家里的蔬菜安全健康。另外园区还建有生态餐厅、休闲会所、烧烤垂钓、茶屋小舍、宠物寄养、观光采摘、蔬菜配送外卖、会员交友等场所。公司园林般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场所,给到园的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和郊游的放松环境,自经营一来,得到了会员的一致好评,新会员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也不断增加。公司对此种运作模式充满信心,相信会越来越好。

6 石家庄某房地产开发公司 老板私人生态种养园的建设和运作模式

随着私人企业的良好发展,私人老板生活比较富余,于是他们开始关心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问题。考虑到市场上的农产品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十分高,这样的食品严重的威胁着自己的健康,于是他们也会承包一定面积的土地,建造几栋日光温室留有一定的露地面积,聘请专门的农业科技人员进行蔬菜和水果的种植,多品种蔬菜和水果的搭配种植生产,一些蔬菜品种还可以做到周年供应,并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多使用有机肥,不使用或少使用化肥;病虫防治方面采用生物和物理防治不使用高毒的化学农药;品种搭配丰富多样,这样在体会田园种植和采摘乐趣的同时,充分享受产品自产自食,多余的还可以定期送给一些亲朋好友或者一些相关部门领导和业务客户等。在保证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同时还可以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

第8篇

>> 论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基于生态论的我国林业灾害和谐管理途径分析 论和谐企业的建设 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和谐林业发展的思考 论和谐企业 论家具色彩的和谐化设计 论企业中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论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 基于共同体思想论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浅析林业资源和谐发展的途径 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试论和谐林业 浅谈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刍议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论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基于系统论的和谐社会分析 论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审计模式 论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论和谐企业建设与廉政建设的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张国庆.基于和谐论的企业和谐化[EB/OL].(2016-06-15)[2016-11-02]..

[6] 邹韩.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J].党史文苑,2009(10):55-56.

[7] 张国庆.减熵化理论及其应用[EB/OL].(2015-10-25)[2016-11-02]..

[8] 张国庆.生态论之“心”与“行”[EB/OL].(2015-10-07)[2016-11-02]..

[9] 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21(3):23-26.

[10] 刘文瑞.和谐管理理论评析[J].管理学报,2009,6(12):1566-1577.

[11]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84-87.

[12]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0-31.

[13]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2013(11):192-195.

[14] 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2003(6):46-50.

[15]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5-315.

[16]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8-152.

[17] 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18]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19]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

[20]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2004(增刊1):80-84.

[21]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8-199.

[22]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23]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24]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25]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26]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27]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与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0.

[28] 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9):53-55.

[29] 张国庆.论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5(增刊1):110-113.

[30] 张国庆.分类经营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2(1):31.

[31] 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5-20(004).

[32] 张国庆.信诉互补:当下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EB/OL].(2015-07-31)[2016-11-02]..

[33] 张国庆.保障劳动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EB/OL].(2015-05-26)[2016-11-02]..

第9篇

1.1绿色食品的问题

现代社会经济主导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但是在发展绿色食品过程中,没有一定的保护措施,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没有一定的安全和质量上的保证,在生产绿色食品管理中缺乏一定的监管力度,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虽然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在现代的社会中,由于对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都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企业在绿色食品产业中滥用绿色食品的标志,假冒绿色食品,不仅对人们的身体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不利于本企业经济的发展,还对农村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阻碍了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主导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中,绿色食品数量较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规模比较小、产品较为单一,没有办法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1.2生产绿色食品成本过高

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的生产成本过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想生产绿色食品,就必须要有过硬的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不使用农业化肥,对土壤、气温等各种要求比较严格。绿色食品的包装,必须要进行单独包装,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虽然发展了绿色食品产业,但是还要申报绿色食品产品的标志,在申报过程中,需要花费过多的费用,就会造成了发展绿色食品过程中成本过高的问题。

2绿色食品产业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要想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2.1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绿色食品产业就是在无污染的区域内,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绿色食品。在绿色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如今社会发展中,绿色食品产业是一种有着非常大发展前景的新型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现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是趋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还能由传统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还能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所以,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肯定是安全无公害的,能够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技术。在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由于对生产技术有着一定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对生态环境和安全进行严格的控制,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2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力度

在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力度,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能通过绿色食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在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对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能够使得绿色食品的质量达到标准。只有绿色食品质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才能促进绿色食品产业,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3加强政府的调控

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宏观调控。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要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维护生态平衡的发展。政府要建立环境保护机构,通过一定手段来加强环保管理,能够把环保责任制与经济相结合,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绿色基地,能够保证绿色食品产业良好地发展。还要加强环保意识,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促进绿色食品消费。在进行宣传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宣传绿色食品的优点,还要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一定的宣传,这样不仅能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还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4提高市场营销力度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要越来越高,大多数的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渠道进入市场。需要拓宽市场,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市场,能够有效保证绿色食品流动的现代化建设,进而提高绿色食品的流通率,保障绿色食品的安全、质量等,同时还要杜绝假冒伪劣的绿色食品进入市场。通过开展电子商务,构建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平台,能够极大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进而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结语

第10篇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几乎影响到我们社会的所有方面,包括食物供应,并给食物安全带来严重后果。温度上升是气候变化最显著的特征,它直接从生理角度影响作物生长,并因此影响粮食生产的能力。例如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南非的主要作物玉米的产量到2030年预计会下降30%。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加,这将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素损失,加速土壤退化、侵蚀和碱化,减弱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环境变化还可能会加重植物病害、害虫和杂草生长的蔓延。

对食品和生物燃料的需求的增加,以及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全球作物产量和储量的减少,已导致全球粮食价格暴涨。气候变化可能会让局势进一步恶化。目前世界上有9.25亿饥饿人口,而由于气候变化,这一数字到2030年可能会再增加6亿。而随着人口总数不断增加,对食品的绝对需求量仍会逐年增加,因此面临的挑战将更加巨大。在气候变化的威胁面前,系统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生态农业按自然原理进行生产,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应当地的环境并提供高度多样化的操作模式。与当前严重依赖于农业化学投入的生产模式相比,生态农业可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此外,由于其特性,生态农业更容易适应气候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确保国家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通过使用更多生态无害的方法可持续发展农业,为农民加强自己的土地使用并增加粮食产量提供了可选途径。2011年3月,联合国食品方面特别报告员Olivier De Schütter了一份报告,呼吁全球转向生态农业,将其作为提高产量和改善农村贫困状况的方法,以迎接未来我们将面临的气候挑战。

本文将介绍生态农业优势和发展现状,并列举一些先进生态农业理念的实例,以期对我国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思路。

生态农业的优点及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最早受关注是在20世纪60年代。1973年,美国土壤学家W Albreche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一词。20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一书,首次认真地、高调地试图将减少贫困与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状况相联系。1981年,英国农学家M. Worthington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并且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里约热内卢举行。在会议的主协议“21世纪议程(Agenda 21)”中,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原则,即最小化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达成了协议。

生态农业与自然合作而不是与之对抗,可以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而且,与今天的破坏性化学成分和化石能源集约型农业相比,生态农业能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并从中生存。目前,有很多资源节约型的技术和做法,可以用来改善农田及其周边生态系统的供给和使用,例如综合虫害管理、综合养分管理、保护性耕作、覆盖作物、农地林业、干旱地区集水、农业系统中融入家畜和水产养殖等。增加水的利用效率、固碳以及减少农药使用这些事实,都证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增加产量,也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为重要的环境问题做出了贡献(如减缓气候变化)。

通过生态农业实践增加作物产量方面的数据很多:在非洲,约1.25万户采用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埃塞俄比亚家庭均表示,其农作物产量增加了60%;将池塘养鱼集成到低投入农场系统中的2000多个马拉维农民表示,其蔬菜产量从2700千克/公顷增加到了4000千克/公顷,同时每公顷鱼塘能产出1500公斤的鱼,成为家庭的新食物来源。在拉丁美洲,恢复传统的印加梯田导致秘鲁的旱地作物增产150%;水土保持和有机肥料已经使洪都拉斯的作物产量增加了三到四倍。在亚洲,参与式灌溉管理使菲律宾的大米产量增加了20%左右;采用农业生态使得尼泊尔农场的产量增加了175%;采用诸如地膜覆盖、免耕生产、在双挖床进行果树堆肥与种植等生态农业技术,巴基斯坦的芒果和柑橘类水果的产量增加了150-200%。

在生态农业中,通过增加耕地中的生物多样性,植物疾病可以通过不同的物种之间的自然竞争而被有效控制,从而大大减少对农用化学品的需要,进而减少污染。例如将莴苣与黄瓜共同种植、稻田养鸭和稻田养鱼系统都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害虫和杂草,而农民的收入也会提高。同时,这些方法也有助于减少因使用除草剂和杀虫剂而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人为干预。连续四年的稻田养鸭模式可以控制99%稻田杂草,将水稻根系的稻纹枯病染病率降低56%、稻条纹叶枯病的感染率降低57.7%。

生态农业系统往往还具有一些景观和经济职能,它们在为农民和市场生产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同时,也会有一系列的公共贡献,如洁净水、有益生物的栖息地、土壤固碳、防洪、地下水补给、景观美化价值和休闲旅游等。稻田养鱼系统显示,它能改善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并显著减少甲烷排放量。稻田养鸭系统表明,它能改善小气候领域并减少甲烷排放量。有机化肥的使用还可以减少对含氮化肥的依赖,并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很明显,生态农业高产,并具有满足食品安全需要的潜力。此外,生态农业方法可以让农民以较低的成本和现成的技术及投入来改善当地的粮食生产,而不会造成环境破坏。

虽然当前目前有很多资源节约的技术和方法正在被使用,但全世界使用这些技术方法的农民总数仍相对较小,因为要采用它们,对农民而言不是一个不花钱的过程,农民要付出代价。例如,农民不可能简单地削减现有的肥料或农药的使用却希望保持同样的产出,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也不能在耕作体系中引入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就希望它成功。另外,最近和当前的政策倾向于促进创新能力较低的专业化、非自适应系统,所以农民要花时间学更多的多元化的做法和措施,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在转变的过渡时期,农民必须做更多的尝试,并承担可能的错误以及获取新知识和信息所产生的成本。

先进生态农业理念案例

经过几十年探索和实施各种形式的生态农业,许多农场记录下了他们的经验。在此列举一些先进生态农业理念的实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自己与他们之前情况的不同,从而创造适合自己的特定地区和社区的生态农业模式。

【物种多样性】未来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恶劣的气候将需要超级强大的农业恢复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唯一的途径就是常年的粮食作物冗余性和互补性,即用多种作物物种解决每种食物营养细分,并尽可能解决更多的营养细分。在美国密歇根州13英亩的农场上,Ken Asmus的木本作物目录是生态农业的宝库。他种植、传播并销售各种各样的多年生木本粮食植物,并提供非常好的常年蔬菜和固氮细菌。不仅他的农场的物种多样性令人惊叹,每个物种内还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遗传多样性。在他的农场中,采用主食作物种植时补充一系列不同的树木和灌木的方法,这不仅能提供水果、坚果、可食用的叶子、燃料和纤维,而且还能保护土壤,采集雨水,并积累养分。、另外,他纳入了自由授粉多样性,虽然这意味着牺牲了产量最大化,但是能获取产量规律性和复原能力。而要让木本作物育种适应当地环境,并保证在未来古怪的天气条件下为家庭提供食物,这两点正是关键。

【混养】面对安装资源稀缺和气候不稳定,农田生态系统将需要更有效地营养捕获能力,同时需要更强的适应力来应对越来越频繁的中断。只有在地面上和地上都具有遗传学和结构上的高多样性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如果我们希望在以后的世纪继续有食物可吃,就需要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冗余性和互补性。作为永续农业创始人Bill Mollison的门生,Geoff Lawton可以说是“地球的园丁”。在他加盟的澳大利亚的农场中,模仿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适应性和功能,在多样性混养中为子孙后代生产粮食、燃料和纤维。

【在土壤中捕获雨水】在美国大多数地区,降雨变得越来越不均衡,经常是长热干旱中夹杂着短暂而强烈的降雨。虽然平均降雨量可能仍算“正常”,但农业和土壤的水分动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当雨水用这种奇怪的方式出现的话,我们需要让它放缓、分散并渗透。这样,更长的干旱都可以被安然度过,洪水会被最小化,溪流中的基流能被保持,山坡上的泉水会汩汩地起死回生,从而土地兴旺。Mark Shepard是一名工程师,他运用工程师的眼睛和生态敏感性处理在威斯康星州106英亩的农场上的降雨。通过相对较小但精心布置的土方工程,将轮廓洼地、底土翻地和集水池塘相结合,利用天时地利,Shepard能够捕获在农场的土壤中和池塘里的大多数降雨,并让雨水一直保持在它所属的农场,减缓其径流,将其分散出去,并在粮食作物、草、动物和家人需要时让它渗透到土壤中。该方法不仅只适用于大农场,因为水管理策略对0.1英亩的土地也同样重要。

【适应性的一年生作物】在向常年农业的必要过渡期间,具有弹性、适应地方特点的一年生作物是必要的。在某些地方,可能会有挑战性的时期,而那时只有一年生作物有效。例如,如果预期未来干旱变得非常严重,木本作物枯萎,则我们需要求助于短季的一年生作物,因为它们即使在短时间内也能茁壮成长。另外,如果气候灾害、社会动荡、战争或严重的污染事件迫使我们远离常年种植,我们可以使用并运送一年生作物的种子,从而确保食物安全。美国生物学家Carol Deppe发现,在她所在的地方,适应地方特点的作物品种大多已被人们遗忘,而留下的品种因管理不善,导致许多重要品质(口味、营养、存储能力等)逐渐下降。为此,她开始培育对太平洋西北地区弹性食物供应最关键的多种一年生作物,包括南瓜、玉米、豆子、和土豆等。这无疑是当地多年生作物的有力补充。

【农田池塘】低投入的农田池塘能够提供额外的食品安全,即在其他来源变得紧张时,能提供另一种补充的食物来源(植物和动物)。另外,当我们从沉重的工作中脱身回到家庭、社区和生态系统的时候,池塘还可以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和社区乐趣。Gene Logsdon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32英亩的农场。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在农场打造了一个小的低投入池塘。这个小池塘不仅带来了高产的粮食,对周围的生态系统和他的家庭也十分重要。池塘已成为农场扩展环境的一部分,在雨水管理和生态系统丰富性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农场只有在自我维持的动物和植物环境下才可能继续扩大,而供电和运作几乎完全依靠太阳。

【可食用和治病的真菌】真菌可以通过其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有效的药物特性帮助我们增强人类健康。它们可以通过建立土壤、协助植物生长、过滤水径流和土壤解毒来帮助我们增强土地健康。Paul Stamets是杰出的真菌学家,在华盛顿州的农场,Stamets正试图改变人们对真菌的看法。他用碎木片和原木生产食用菇和药用真菌,这两者正是以植物为基础的食物和药物的重要补充。他也开拓了用真菌来让土地恢复健康的方式,如使用菌丝过滤水并减少水土流失,使用菌根真菌再生森林,使用强真菌酶和超浓缩危险元素为土壤解毒,使用某些真菌威慑害虫侵蚀等。

【养殖发酵物】我们可以与微生物结为盟友,改善食物的存储寿命、营养和味道等。目前使用的用于食品保鲜的能量密集型工业方法不久将不会存在。我们的食物将不再能根据需求,从冷库中直接转到烤箱,然后放到盘中。因此,我们需要能在室温下让食物保存较长时间仍可食用并保持美味的方法。用微生物发酵不仅可以做到这一点,同时还能提高食物营养及更好的肠道健康。Sandor Katz在他的小厨房里养育的微生物,它们的数量比全世界现存的牛、羊、猪和鸡还要多。Katz更像一个美食人类学家,将我们与工业化前的旧世界相连,在那时,大量的吃和喝的食物都是发酵的。发酵食品持续时间更长,口味更丰富,包含更多的营养物质。这种对食物的“控制腐烂”对门外汉来说有点可怕,一旦我们学会信任古人的方式,它的光芒将会展露给我们的味觉(甚至是肠道)。

第11篇

1.1独特区位优势三亚向东经菲律宾至西太平洋,向南经澳大利亚至南太平洋,向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四通八达的海、陆、空交通,为三亚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1.2独特市场优势作为国际热带滨海旅游集散地,三亚市生态环境良好,拥有阳光、沙滩、海水、气候、森林等风景资源、地热资源。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的聚居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令人神往。浓郁的乡土风情与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气息交汇,客源充足,需求旺盛,为生态农业建设创造了条件。

1.3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旅游业相比,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但对于保证就业、维持生计、保障社会稳定等,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三亚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初步具备了支持农业发展的条件。产业结构日臻完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广泛使用,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农业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为三亚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存在问题及不利因素

2.1土地资源退化,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强烈的风化和淋溶作用导致土壤酸度大,阳离子交换量低,保肥性能差,自然肥力不高,土壤养分贫瘠化。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而不重视有机肥的使用,导致土壤理化性状的劣化,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这还导致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和富集;加速土壤酸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还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大量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焚烧较多,堆肥还田再利用较少;加之周年不间断生产,土壤自然更新受到抑制,土壤肥力下降。山林地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水资源虽丰沛,但时空分配极不均衡,干季和湿季分明。节水灌溉尚未普及,土地地块狭小及不合理的利用,河、岔、沟、渠垃圾堆积,行洪、蓄水功能削弱,水质下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温度、降水波动性加剧,农业有害生物波动性爆发,冷害、干旱、涝害及台风等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2.2快速城镇化,耕地面积减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主城区不断向四周扩展。随着规划的调整,许多村落和耕地面临征用,农户在拿到补偿金的同时也因此失去了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并且后备土地资源中耕地极其有限,特别是与主城区紧邻的吉阳镇、凤凰镇以及建设中的“国家海岸”海棠湾镇。如吉阳镇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39hm2,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2,农业呈萎缩状态。2.3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善大量的农户分散经营,缺乏对产品市场需求的预测和研判,往往造成增产不增收,削弱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分散经营,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很难实现,特别是在农产品的病虫害防治上,统防统治很难实现,规范规程形同虚设,造成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产品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贸、工、农一体化程度低,产业链脱节,流通环节繁多,农户利益受到挤压,为了多赚钱只能以量取胜,产品质量却难以保证,这种有重大缺陷的半截子产业化难以满足市民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需求。

2.4城乡收入差异显著,导致农业劳动力丧失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城乡收入、公共基础设施差距的逐步加大,加之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很少,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农村更难以留住喜欢热闹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对开展生态农业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3三亚市建设生态农业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查找问题,才能因势利导,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创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

3.1重新认识城市生态农业城市生态农业指城区或接近城市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和依托城市的科技、经济和市场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城市农业相比,城市生态农业把生态功能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注重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发展城市生态农业已成为城市生态体系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三亚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吉阳镇、凤凰镇许多村落已融入主城区,现有的耕地、林地已成为城市绿地和城市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基地及独具特色的景观绿地(如农业公园),既能增加城市绿地率和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城市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又使人们能在充斥着压力和竞争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一片身心放松的绿洲。如迎宾路许多苗圃等林地可更新成为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3.2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时俱进科学规划生态农业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打造龙头产品,避免重复建设和同业竞争,发展优质、高效、低耗、环保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生态农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市所辖的镇、场距离城市主城区、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地形和资源条件差异很大、当地的种植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因此,要将农业规划纳入整体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当中,按照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考虑整体与局部、眼前与长远的结合、典型示范与逐步推进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不断调整、完善、落实、提高。如育才镇结合自身特点确定的“美丽事业”、“绿色事业”、“奔跑事业”、“腾飞事业”和“甜蜜事业”就很典型。

3.3合理选择生态农业模式一般认为,生态农业可分为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技术2个部分,前者喻为生态农业的硬件,后者喻为软件。生态农业建设实践表明,其核心和基础是模式建设。因此,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经济条件,利用各种组合效应选择和组建较为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对其进行优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三亚市在推进一池三改的沼气复合环模式、水田稻、渔共养、瓜菜轮作间作、山林地种植、畜禽、蜜蜂养殖、庭院热带果蔬立体化种养、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都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要及时查找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模式示范、推广和创新,并加强配套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从生产组织、技术示范、产品包装、市场流通、信息服务、风险防范上狠下功夫,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均衡、快速发展。

3.4依海兴市、取财于洋鉴于陆域发展空间狭小的现实,开发利用海洋是必然的选择。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优先发展渔业,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作为海南省重要渔业基地和海产品集散地,要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实现“造大船、闯深海、抓大鱼、收大益”。还要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养殖模式,实现养殖模式的创新,在养殖品种、养殖条件上下功夫,如建设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观赏鱼养殖等。通过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健全病害防治体系,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实施水产品精深加工工程,进行渔业产业价值链整合,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价值增值。渔业还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历史机遇,将海洋旅游、滨海旅游作为海洋渔业转移的新亮点,以休闲渔业为载体,编制规划,建设基地,开发观光渔业、垂钓渔业、海洋探险等特色产品,增加收入。

3.5推行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从源头抓起,建立覆盖产前(原材料种子、土壤)、产中(农药、化肥)、产后流通、贮藏、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模式,就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在国家已有的农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地方配套标准等。结合现实条件,部分标准还要拔高,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其次,建立健全检测监督机制和常态化的工作模式,全程监督。最后,针对小户分散种植、销售难于监管,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难形成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要引入龙头企业,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积极推行“以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的规模种植、计划种植效益、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便于统一管理的质量保证、有较强市场定价权、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品牌,做大做强生态农业。目前,全省已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通过登记,将承包地块、合同、权属证书落实到户,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土地的合法流转和集约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3.6以旅兴农,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和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是亲近、回归自然的产业。创意农业则可理解为“农业上的创意”,是用文学创造审美意境的手法,来对待、完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于生产者来说,丰富了农业生产的文化内涵,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满足了只有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方能享受到的审美情趣,而且将都市人强烈的回归自然、健体强身、陶冶情操等多种本能性需求得以满足。未来农村不再仅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农业的多功能性将更加彰显,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将把农村作为理想的旅游、度假、观光、体验的好去处。

第12篇

一、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意义

发展生态经济,具有三方面的意义

(一)发展生态经济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文明得到了极大发展,物质文明得到了空前繁荣。然而,30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充满了喜悦和悲哀,一方面,极大地满足和方便了人类生活,另一方面,又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对人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有鉴于此,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逐渐被许多国家接受和推崇,我国也在工业化进程中经过探索和借鉴西方的文明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解决近年来地球频发的温室效应、洪涝灾害、土地沙化等生态灾难,必须顺应自然法则和发展要求,走生态经济之路,这是造福社会和人类的历史选择。

(二)发展生态经济是人类健康追求的历史使命

由于工业文明带来的各种污染,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已经对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不理必将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后果。发展生态经济,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经济活动,特别是把自然界的食物链借鉴到农业和工业生产中,生产绿色和有机食品,形成人与自然在生存和生活上的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一个自然人都应担当起来的社会责任,也是人类追求健康的历史使命。

(三)发展生态经济是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体现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这本是一对背反两律的矛盾,但是现代科学技术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中做到五个统筹,实现和谐。作为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西部山区县,发展生态经济具备较好基础,但是经济发展滞后又是全县必需直面的重要问题。发展生态经济怎样解决好科技的研究和投入,解决好农民的收入问题,值得各级各部门深思。所幸的是,凤冈在西部大开发中,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发展战略,通过近10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条经济与环境良性互动的纽带,即“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在农业发展中,茶叶、大米、油脂产业都按绿色、有机的标准进行打造,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从心态上接受了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就是要在富民的基础上,实现整个县域经济的腾飞。努力研究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必将实现凤冈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生态经济的科学设计

借鉴西南大学各位资深教授的观念,发展生态经济,既要理性思考,又要进行科学设计,要通过实践来进行研究和完善。要善于从一些长期困扰发展的薄弱环节着手,比较分析,认真研究,提出切合实际的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一)理论是导向

发展生态经济,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也是新的发展思路。任何新事物或新思路的产生,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是指引航船前进的灯塔,是带领队伍前进的红旗。理论确定思路,思路确定出路,弄清楚生态经济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找到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思路需要理论作支撑,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的成熟,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加强理论修养,增强贯彻落实生态经济的自觉性。通过教授解惑释疑,我初步掌握了生态经济的一些知识,感知世界各地发展生态经济的做法,只有按自然规律进行经济活动,使发展符合自然法则,才能增进人类福祉。

(二)规划是龙头

发展的方向模式确定之后,最重要的是规划,规划是龙头和先导,做好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是凤冈县的当务之急。要请专家教授把脉,把自己的资源条件、气候状况、地质地貌等弄清楚,结合实际做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采取先易后难、先试点后突破的原则逐步推进,分步实施,逐渐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科技是前提

发展生态经济,没有科技行不通。科技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工业文明是科技的重要成果,要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灾难,更要科技发挥作用。“解铃还需系铃人”,利用科技,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循环模式;利用科技,建立生态产业园区;利用科技,逐渐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学习,让我认识到一些不可能之事却能在科技的力量下开花结果,没有科技,可以引进,可以与大学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请专家实地到凤冈考察,在做好生态经济规划的前提下,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包装改进每一个环节,利用高校的科研力量带动凤冈生态经济的发展。

(四)人才是关键

决定了发展思路,人才是决定性因素。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周期长,成本大,见效慢,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培养,二是引进。走引进人才的路子最能费省效宏,最能立竿见影,最能解决关键问题,把人才引进和科技推广有效结合起来,把引进和培养结合起来,把边引进边实践结合起来,努力解决瓶颈制约问题。

(五)企业是核心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企业的带动和发展。企业是市场主体,而龙头企业能够解决市场问题。企业同样可以引进、培育,可以内引外联。有企业对接市场,农民生产的产品才有可靠的销售渠道,避免伤农贱农。发展生态经济更需要企业来带动,方法有两条,一是对现有的基础好的企业按生态的模式逐渐进行改造,二是引进在生态行业做出成效的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对凤冈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综合利用,实现生产清洁化,环境无害化,效益最大化,使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六)环境是基础

发展生态经济,按教授的观念,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使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循环。没有良好的环境,决不可能发展生态经济,即使发展,必将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凤冈县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定会事半功倍,要保护和发挥好这个优势,就要继续加大保护力度。一是要做好绿色环境的培育;二是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减少新的污染;三是提高准入门槛,使新企业符合生态发展战略,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形成全民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为生态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七)产业是出路

发展生态经济,主要目的是在富民强县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互动。按照凤冈的资源条件和环境状况,利用已创造的基础,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发展道路。

1、发展安全的生态农业

农业在现代社会进程中的作用,主要不是解决温饱,而是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种子、农药、肥料、管理、加工、运输等环节入手,从源头做起,在每一个环节都加大监测检查力度,确保整个环节都是的安全,实现终端产品的安全健康。要通过认证、使用标志等市场手段,建立农业产业循环体系,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达到富民增收的目的。从凤冈的情况看,发展优质大米、油菜、茶叶、畜禽、水产基地大有可为,也可以发展中药材、养蜂等新兴产业,关键是围绕市场抓产业,围绕安全抓质量,围绕效益抓规模,围绕企业建基地,形成生态农业的全面起步。

2、建立循环的生态工业体系

工业发展必须借鉴几百年进程的经验教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根据刘芸教授带给我们的启迪,发展生态工业就是要借鉴自然界食物链的模式,建立工业园区,形成各企业间的循环,从而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企业自身的产品也要安全、健康,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要按照生态农业要求,建立基地、实施加工、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互动,使农业和工业融为一体,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3、打造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