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6 10:0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教育的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本文拟从民族艺术的重要性出发,来谈如何借助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取向,从而形成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实现保护、借鉴和弘扬民族艺术的目的。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充分带动本民族的艺术文化走向新的高度。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加强。不少人在吸收他国文化艺术形态过程中开始忽略民族艺术。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艺术无国界,求他但不能舍我。因为我们的民族艺术经历千年的洗礼,如同硕大的砾石经过风雨的磨砺呈现出美玉一般,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宝藏。这都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国际舞台上,只有自己民族的东西才能博得喝彩,相反,他人的东西真正用在自己身上又有几分话语权呢?因此,本文拟从民族艺术的重要性,来谈谈如何借助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何为民族艺术?它是由民族共同体艺术家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总体,每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艺术,每一种民族艺术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民族艺术具有该民族所具有的艺术构造方式及表现手段。
民族艺术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让人们充分了解本民族美的文化,并给予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养分,使得创作赋有民族特色和世界眼光。例如,“衣食住行”这个古人创造的词语,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而“衣”字又排在首位,对人们来说有着突出的意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服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的旗袍可谓一朵奇葩屹立在世界服装界,是什么成就了旗袍在今天服装界的地位呢?这主要还是源于其自身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对服装的诠释,具有着鲜明的东方色彩。而且,旗袍的设计也体现了艺术设计者们对民族艺术的关注,它选用的纹样、花式和制作工艺等等,无不体现民族特色。又如,苗族的蜡染,用蜡绘花于布而染,花纹分明。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在蜡冷却后产生的自然龟裂纹,染色后形成一种特有的装饰效果。试问,用这样的民族布艺来搭配服装又怎能不令人耳目一新呢?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进一步领会民族艺术美的内涵。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性化设计思想已成为21世纪的主导,但怎样从五花八门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设计元素的重新组构,寻找自己的特色,而民族艺术与民族精神的加入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可通过实例来进一步说明。
正如图(1)所示,中国联通的标志设计,选用了中国红与中国结为搭配元素。两个具有鲜明中国民族艺术特点的设计元素重新组构,充分凸显民族文化,给国人一种亲切感。在标志造型中,又有两个明显的“心”型,上下相连,体现着心与心的交流。
图(2)是靳埭强先生在八十年代为中国银行设计的标志。该标志采用外圆内方的“孔方兄”为构图元素。这一元素主要代表金钱滚滚的银行。而且,在图形中的“中”字赫然,简洁明了地传达标志的含义。从整体上看,标志选用了红色,并在设计中融合了“天圆地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设计思想。这些民族文化的加入,使得整个设计更有中庸之道,大气沉稳,并且多了一些人情味,少了一点铜板臭,创造出一种温馨和亲和的形象。①
由此可见,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设计者们对传统民族艺术元素的提炼也随之加大。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艺术内涵的现代作品,不但对现代设计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如此一来,在面对民族艺术时,人们如何正确评判它就直接决定了民族艺术价值的发挥。这种根据自身的评判标准来对事物个性特征、构造方式和表现手段等等作出评价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
每个民族大都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群体特性。这直接影响了审美观念的发展。再加上世界的融合、文化的碰撞和艺术的交流等等,都带领着民族艺术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得审美观念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简单的说,一件好事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一件坏事同样可以引起注意。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一个民族的艺术往往会或隐或现的体现其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这种民族特色优势,很容易引起外人的兴趣和关注,但它给别人呈现出的可以是有价值的、高品位的,也可以是浅薄的、粗俗的,甚至是伪民俗化的。
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中国的民族艺术领域中,有人为凸显民族性、地域性的行为,这表现出了浅薄和粗俗的一面。他们搜奇寻异,亏幽探秘,甚至对一些荒诞愚昧的东西大加展示,或牵强附会,任意夸饰,不顾应有的文化底蕴作表面文章。这样的民族艺术可能会引起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的注意,但这不过是满足人类的猎奇心理,而并非真正的美学欣赏。这样的民族艺术无疑是自己给自己的一耳光,又怎么禁得起时间的推敲,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消失在这大浪淘沙之中。
因此,虽然任何优秀的民族艺术都是具有独立的品格和丰富的审美内涵,但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才能正确评判它,才能为民族艺术披沙拣金,充分发挥其价值并发扬光大。
而要树立正确审美取向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借助美术教育是方法之一,即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在传统的民族艺术教学中,传授方式一般以“技”、“艺”两种方式,虽然它们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部分,但形式仍偏陈旧。在这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老一辈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也要大胆尝试新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认知和领悟民族艺术的能力。
第一,构建民族艺术的教育理念。
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清楚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宽知识面,主动去探究和把握民族艺术深层次的东西,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他们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努力做到理念先行,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民族艺术。如此一来,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内容的兴趣程度。如果是老一套的灌输模式,既枯燥又乏味,学生在学习当中会产生一种抵触排斥心理,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们大家想看到的。这就要求我们美术工作者要紧随时代步伐,了解新东西、掌握新东西和运用新东西,通过自己的智慧把民族艺术的内容艺术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认知民族艺术的内涵。
此外,在笔者看来,教育是人与人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考虑学生。当你自己是一名学生时,想怎样学习民族艺术。这种投其所好的学习方式会带来不错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民族电影鉴赏课,或者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些民族工艺品并将其在校内外展览,展示他们对民族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成就感。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做的有多么好,多么精美,而是为了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习民族艺术。
中华千年的灿烂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这对艺术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亦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给予了我们财富,我们就不能辜负它对我们的厚望,我们要将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审美取向,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内涵,方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这也是美术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尤其是在这个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年代,美术教育对民族艺术的传播将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共同的努力。
注释:
①钱定平.《logo的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5
参考文献:
[1]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1 .
[3]郭黎莅.关于民族艺术与美术教育的思考.河南郑州:河 南省美术馆,2008.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纤维艺术教育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悠久、繁盛的纺织工艺,继承纺织材料多样性的同时,因表现手法现代化、与装饰空间高度契合的特征,使得纤维艺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关注。我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了对纤维艺术教育的探索。自从198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有壁挂课起始,接下里的30多年来,我国高校尤其是美术类院校相继增设了纤维艺术专业和相关课程安排。早期纤维艺术教育多以手工工艺的形式出现,随着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我国纤维艺术作为独立专业正式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近些年来,我国纤维艺术界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学习其他国家关于纤维艺术发展的先进经验并交流优秀纤维艺术理念、作品,诸如“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现代纤维艺术展”之类会展的举办,不仅让业内增加了对纤维艺术的理解,同时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不足之处。我国纤维艺术教育起步较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毕竟只有区区20年的历史,且专业设置上广泛集中于艺术类院校,普及程度不高,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呈现大同小异、缺乏创新的特点,未能针对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深入探索纤维艺术教育,纤维艺术所表现的勃勃生机与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死板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在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纤维艺术教育必须认清现状,理解矛盾所在,从而做出相应的改革以迎接新时代的考验。
一、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推行纤维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纤维艺术与素质教育的契合之处
纤维艺术按照教科书上的定义即为利用各种材料,以编织、环结、缠绕以及缝缀等工艺手段,塑造的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形式,这里的材料指的是自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两种。事实证明,当代大学生更加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专多能才是适合时展需要的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发展纤维艺术教育能够明显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材料简单易取,是纤维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艺术教育形式的一个优势点,对比摄像、绘画、音乐、书法等实践活动,纤维艺术对材料的要求更低,染料、布料、针线等简单廉价的材料就可以满足纤维艺术实践所需,且印染、纺织、拼布等工艺过后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可以多次利用,浪费更少,带来经济上的最大节省,“零投入”使高校普及纤维艺术教育成为可能。此外,纤维艺术的创作技法呈现多元、立体的特征,基本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参与者的基础要求也近乎于无,这就是为什么纤维艺术教育采取统一授课,极少出现学生跟不上节奏的原因。制作手法的便利、多样化,场地的随意化,使纤维艺术教学得以安排在普通教室,而不用大幅度设置专用教室,避免了形式主义与铺张浪费。具体的教学实践反映,在教师引导和初期所需时间较少的双重作用下,一般几节课时进度内,学生就可以完成一样作品,极大地增强了其对于纤维艺术的兴趣和自信程度。最后,纤维艺术的实用性才是纤维艺术得以生存的关键所在,家长普遍担心公共艺术类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大部分学生也存在艺术无用的偏见,致使纤维艺术课程开设初期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很少有人愿意投身进去,某种程度上同样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然而,纤维艺术终归是实用的,一方面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可以获得属于自己汗水努力的工艺品,另一方面,就技能层次而言,纤维艺术教育中广泛包含刺绣、纺织、印染等生活工艺,学会了这些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将要遇到的困难,显著刺激了学生理解学习纤维艺术的积极性。
(二)纤维艺术教育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德、智、美”全方位发展
目前,素质教育已经受到了社会整体的认可,范围遍及教育的各个阶段,如何有效推动全面素质教育成为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里,笔者认为,以纤维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增加艺术实践,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说起美育,理应是审美实践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然而由于艺术教育的局限性,不少高校将其分割开来,或者重视艺术理论认知、轻艺术实践,或者重实践,忽视理论教学,无论哪种,对于艺术教育都是利大于弊的。因此,纤维艺术教育以其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优势,加深了学生对艺术的认同感,拉近了两者间的距离,艺术延伸至实践,方能实现美育。前文已经提到,纤维艺术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专业,创作过程中用到设计的要素很多,甚至需要物理、化学知识的配合,理论与技术的协调引发了美育逐渐转向智育,学生通过实践课,可能改变过往被动的学习方式,由消极模仿,进化为基于理解、举一反三的改进创造。与此同时,纤维艺术实践的进行,会使学生意识到浪费材料的不可取,尽管纤维艺术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到最好,勤俭节约、环保绿色正式纤维艺术教育的目的所在。纤维艺术属于手工工艺的一种,在我国与民间工艺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纤维艺术必然加深了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意识到民族的荣耀与历史的辉煌,从而激发对国家的热爱和报效之心。
二、纤维艺术教育目前所处的尴尬境遇
纤维艺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认知历史、继承传统的理想路径,但是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毕竟起步较晚,缺乏规范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明显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度,具体表现为:
(一)以壁挂为主的课程设置单一、乏味
现阶段的纤维艺术教育主要还是存在于艺术类院校,综合类大学的普及程度较低,这就形成了局限性,同时关于纤维艺术的课时安排略少,通常不超过60学时,而若想基本掌握纤维艺术的应用,每学期至少需要120学时来掌握纤维艺术的材料和审美表现。以壁挂为主的课程内容会使学生产生“纤维艺术即壁挂”的错误理解,其实不然,纤维艺术内容多样,综合材料也是教学范围。现代纤维艺术涵盖极广,材料选用上除了传统棉麻布之外,还有化纤、金属和合成品的加入;技法发挥上除了编织之外,还有排列、肢解、重构等的补充;空间表现上除了以壁挂、壁毯为代表的平面形式之外,纤维雕塑、装饰也是研究的重点。因此,单纯的只教授学生关于壁挂的理论实践,限制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引发对纤维艺术的片面认知,总体上不利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无限想象,与现代纤维艺术教育的目的性也相差甚远。
(二)教学方式缺乏人性化
当下的纤维艺术课程大多是以教师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开头,在此基础上,通过示范制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实践,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是缺乏人性化的。大学生是活力的、个性的,强加限制只会减弱其兴趣,进而对之反感,教学方式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在不影响进度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差异化教学,增进学生与教师与纤维艺术的距离。而目前高校所做的恰恰相反,首先,教材更新缓慢,所能用的少且旧,学生鲜有机会随同教师一起外出采光、交流,这无疑是一种保守、落后的设计理念;此外,材料选用上缺乏创新,创作使用的是固定不变的几种,学生消极对待作业,懒于探究新材料的融入,种种都是教学方式不合理的弊端表现。
三、高校纤维艺术教育未来需要关注的几点
(一)加深对纤维艺术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有必要加深对于纤维艺术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从而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纤维艺术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说到底,纤维艺术是一门实践为主的学科,大量的练习意味着经验的积累、动手能力的增强与艺术的深层次认识,从劳动中,学生可以获取快乐、成就,从某些配合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友情,纤维艺术同样是一门艺术,从实践中,区别于绘画、摄影,独属于手工艺的油然而生,并随着进度逐渐加强,纤维艺术教育给予了大学生认识全新世界的机会,创新思维同时得到培养。只有建立在理解纤维艺术教育的基础上,高校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制定合理的制度,来保障教育的落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增加传统手工编织在课程中的成分
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是现代纤维艺术的鼻祖,历史悠久,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延伸。最早的手工编织可以追述到结绳计数,我国出土的各种陶瓷上的纹样、编织图案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出现了编织技艺,及至盛唐,丝绸之路的贯通,标志着编织技艺达到了顶峰。而纤维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壁挂起源于欧洲,证明了编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因此增加传统手工编织在纤维艺术课程中的占有率,是出于增强基础考虑,只有掌握了编织,才有能力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三)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建立实训基地或工作室
很多开设纤维艺术专业的高校,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所以实践场所存在很大的缺漏,这里,可以借助于当地优秀资源,既包括著名纤维产业厂家的合作,也有本地匠人的支持。如,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关系主动联系厂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参观,并争取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进入操作。或者争取资金建立独立的实训基地和工作室,在本地匠人的支持下,教师加以引导,绝对有利于学生荣誉感和兴趣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平日里,工作室可以对外开放,这样资金周转和纤维艺术的推广都得到了改善。
(四)鼓励学生进行跳跃式地多元化创作
学生最珍贵的就是年轻的创新思维,纤维艺术在材料选择和技法应用上最为丰富,是需要兴趣和投入的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按图索骥,学生利用充分的机会,通过天马行空、跳跃式的思维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艺术。对于纤维艺术教育而言,异想天开无需打压,但是一定要基于对纤维材料属性的理解,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创作过程中材料不仅是材料,更是体现你对于环境空间的看法。
四、结语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6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204―02
一、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审美教育,是以美为对象,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形成人正确的审美观;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审美教育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是指人生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正确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美好、崇高的事物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即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与构建,属于世界观教育。狭义的是指艺术教育,即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深刻地打动人们的灵魂,对人们的心灵、行为和语言等施以影响的教育。
审美教与美术教育,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甚至都可以简称为“美育”具体而言,审美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审美态度,而所谓审美态度,就是对美术作品采取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因而,审美教育兼具艺术(如美术、音乐、舞蹈等)教育、情感教育的色彩,又可以是应用美学理论的教学实践,既要符合美的规律。又要遵守教育规律。美术教育则专指美术教育中美术门类的教育,注重技能训练、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审美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审美趣味,只有具备二者的人才能谈得上全面发展。美术教育,它包括审美形态、美感教育及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辨能力,它侧重于对象之客观形态的描述和认识。审美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对美的欣赏和创造力,完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主动的创造精神和艺术创造能力。这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健全成熟的审美心理素质和心理结构,具有高度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也反映了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应当作为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审美教育和艺术素养的教育对于易受感染的、尚未定型的性格的形成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对美术教学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现在的美术教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整体上还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纯绘画性”的教育观念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它从根本上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美术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艺术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美术教育必然会丧失其独立品性,而仅仅成为某种艺术技巧教育,而未能发挥和实现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和价值意义。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美术施教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审美教育的因素,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确立审美教育的原则方法,把审美教育与教学活动有机地溶为一体,将审美教育纳入全方位塑造和培养具有良好素质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合格人才中来。加强审美教育能引导人求“真”向“善”为“美”。审美教育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它的基本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完善人的精神面貌,使人的审美生活成为可能。审美素质作为一种国民素质,是一个比文化、道德等素质更高、更综合的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专业文化知识,有崇高理想和健全体魄,富于创造精神和相当审美素养的新型人才。审美教育和美术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担此重任。
三、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路径
在全面构建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今天,审美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极大的改变,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亦日趋多层次和多元化。
(一)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能力,就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或艺术作品的内容意义的能力。审美理解能力不是生而具有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它既要求受教育者对自然和艺术的大量感性接触,又要求他有广博的学识和丰厚的生活底蕴。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使用一般的教育方式达到对一般知识的掌握;其次要用特殊方法达到对形式中之意味的理解。这两种教育方法可使学生理解各类艺术的表现技巧,理解典故和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理解各种哲学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
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这种教育大致可以从两方而进行:一方面,运用一般教育方法达到一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运用特殊方法达到对形式中之意味的理解。第一种教育主要达到对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的理解;对典故和各种符号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理解。这两种理解力要可以通过记忆、背诵、学习、观察掌握。运用特殊教育方法达到的理解,是对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要培养审美主体的这种理解力,必须采取特殊教育方法,而其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引导审美主体打破日常生活中仅仅把事物形式作为认识标签,从而迅速把它归于某一种类之中的思考习惯和分类标准,树立以自己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对其分类的审美分类标准。要想获得审美理解力,关键的第一步是克服理想性思维所铺设的习惯轨道的制约,转而去把握住整体形象以及整体中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并继而用想象力和情感去统摄这个对象,达到审美理解。
(二)确立审美知觉在美术教育中核心地位
审美教育主要运用审美知觉原理进行。知觉是对事物各不同特征如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主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直觉力、禀赋力。审美知觉就是艺术知觉,它既是审美活动得以建立的基础,也是导向审美想象、审美认识、审美愉悦及审美创造的桥梁。美术教育的理念应是以学习绘画为媒介、以审美知觉的开发为核心、以创造力培养为最终目标的视觉训练。将审美感知能力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就意味着必须基于视觉的生理―心理机制去建立其基本的思维方式及其教育方法;进而意味着由这种方法所导致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步骤和手段都应体现为一种既能与主体思维方式相统一,又可表现为某一环节与步骤之思想的最有效的视觉化方式;最终意味着美术教育从技术能力训练向视觉思维能力培养的全面转型。
(三)培养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能力
首先,是要让审美主体具有审美自由的观念和心态,认识到艺术作为审美自由高级形式的人类劳动特征,从而具有自由创造的审美意识:其次,激发审美主体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审美情感,要不拘于一般教学原理的求异、质疑、想象的“创造性”三部曲,而认识到创造性审美情感超越日常生活的即时性和偶然性的性质,使审美主体的艺术想象在大量的基础性感知和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灵感:最后,要教育学生具有超越意识,即艺术审美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
(四)教会审美表述的方法
审美表述,是建立在历史、文化、民族、环境、政治、经济、宗教、时代及专业修养、语言运用等多方面知识上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否能对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做出高级的欣赏和全面的评价,往往就取决于这种综合能力的高低。要全面准确地评价一幅美术作品,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可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由一个画种到多个画种的原则来进行表述的训练。可以从单一的技巧上来表述,可以从单纯的造型上来表述,也可以专表述线条或色彩。同时,还可以结合教学进度让学生表述。即现在学什么就锻炼表述什么。如学生正在进行色彩研究,就可尝试对美术作品进行色彩分析的表述。当学生对多个画种有了一定的了解时,就可以对各种画种的美术作品做出一定的审美评价。只要把握住审美表述能力训练的原则,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审美和表述能力,还有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克俊.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0(1).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教育;审美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立足初中生身心特点,依托优秀美术作品,以美术作品为引导,直击学生视觉感受,让学生接触美术作品,体验和感受作品中的“美”,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到审美理解,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审美感知:敏锐感知力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给学生呈现具有视觉的、空间的、静态的造型艺术作品,从直观感受开始,让学生直接接触美术作品,欣赏作品中的“美”,通过对美术作品色彩、线条、构图的表现手段的直觉感受,在美术作品教育中,让学生感受美术的艺术,受到感染,对美术“动情”,进而和美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审美感受开始,把握美术艺术。
如,《笔墨千秋》教学中,我给学生说明“中国画的流变”,在我国早期绘画中,主要以线条勾勒轮廓,后来才和色彩搭配表现物象。在笔墨技法逐渐成熟和丰富的背景下,文人开始参与美术作品创作,以笔墨抒写意气,体现审美理想。我给学生播放了宋代佚名《出水芙蓉图》、清代朱耷《册页》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表达自己对工笔画和写意画的感受,从作品欣赏中可以感受到工笔画中敷色层层渲染,用笔工整细致,细腻的描绘出物象;写意画中,高度概括,笔墨豪放简练,以少胜多。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感受审美冲击,学生可以感受到线描、工笔、写意的差别,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
二、审美想象:丰富想象力
初中美术教育以美术作品直击学生视觉,引起学生审美感受,然后依托感受刺激学生联想,激活学生思维活动,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美术学习,而是积极参与再创造,进入美术学习更高境界。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学,启迪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审美意象,极大地满足学生的美术欣赏,重构学生的美术想象,继而创造更丰富的美术作品,获得美术享受和思想教育。
如,《梅竹言志》教学中,我给学生讲述了在生活中被人类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其中,梅,显示了“傲”,表达高洁傲岸;兰,显示了“幽”,表达幽雅空灵;竹,显示了“坚”,表达虚心直节;菊,显示了“淡”,表达冷艳清贞。我给学生展示元朝王冕《墨梅》、清朝吴昌硕《寻梅》、齐白石《红梅》等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分析作品中款识书法与枝干线条,品味作品中用笔书法意味,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展开充分联想,提炼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托物言志,以物寄情,结合点线的美术造型手法,展示傲然挺拔的铁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审美情感:深厚情感化
美术作品的教育离不开艺术的想象,更离不开情感动力,在欣赏美术作品“美”的同时,学生带有感彩,对美术作品产生情感,进而从情感的角度解释美术作品。美术作品的创作,通过线条、色彩、笔触等手法,依托作品传递作者的情感,学生在美术学习时,以自己的内在情感和美术作品产生心境共鸣,在美术学习中受美术作品感染,产生情感转移,说明学生美术学习具有丰富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
如,《寄情山水》教学中,我给学生展示清代弘仁《山水》、南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等作品,引出新课学习,让学生欣赏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讲解平远法,李可染《漓江山水》讲述深远法,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讲述高远法,让学生学习山水画意境的同时,理解山水画“三远法”空间关系处理方法,通过比较和感悟美术作品,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追求,理解美术作品的表现手法,感受山水画艺术魅力,理解美术作品中诗情画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从美术作品欣赏开始,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感悟美术作品情感,继而引发学生的深厚情感。
四、审美理解:深刻理解力
初中美术教育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亦是学生感受与理解的相互心理活动,在美术教育中,学生感受作品艺术的同时,综合应用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解美术作品。在美术教育中,学生需要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作品思想情感等,这些都离不开审美理解力,只有具有一定的审美理解,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挖掘美术作品艺术。
如,《文明之光》教学中,我给学生展示彩陶、瓷器、青铜器等美术作品,让学生学习辨识青铜器主要纹饰,比较学习青铜器纹饰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结构,理解美术作品所处时期阶段、历史渊源、作品特点,获得审美经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学习美术作品背后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深刻理解力。
初中美术教育是打开学生审美大门之“钥匙”,通过架设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向审美方向发展,对美术作品感兴趣,获得审美享受,增加对美术作品“美”的理解,形成审美能力。
关键词:艺术能力;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能力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培养艺术能力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艺术教育的关键。笔者结合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就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加深对艺术能力内涵和要素的理解
艺术能力是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是精神世界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在掌握艺术知识的基础上,并对其吸收改造融入自己的思想,而形成的一种能力。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和评价与反思是构成艺术能力的三要素,这三个方面互相依托、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艺术能力是人的一种内在潜能。所以,加深对艺术能力内涵的理解,能更好地把握和运用儿童艺术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要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就需要从这三个要素入手,才能提高儿童的综合艺术能力。要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就要掌握艺术能力的组成要素。一体验与感知。体验与感知,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过程。对艺术的感知是人们对艺术最初的一种体验,它是对事物的初步认识和了解,伴随认识的加深,人们就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验与感知两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体验与感知首先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直观形象的认识与感受,在此过程中,是儿童各种感官对事物的认识。然后是通过其他因素的参与,经过深入的整合和思考形成一种独立的、内化的思想,这一过程就是体验。二表现与创造。表现与创造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接触与观察从而形成感知,再经过进一步吸收消化,完成体验过程,最后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和意识,这样的意识经过自己判断思考,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与超越,最后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艺术作品。表现与创造是在体验与感知的基础上,经过理性的批判分析最后形成的。三是评价与反思。评价与反思是人们对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这两个过程进行不断的回顾与理解,对隐藏在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了解哪些是积极的有利因素,能对艺术能力的培养起促进作用,哪些是负面的不利因素,会限制儿童艺术能力的发挥形养成,以及每一要素或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或结果都要清楚。评价与反思是对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更多追问、思考,正是通过不断的反思才使得体验与感知、表现与创造过程不断得到完善。
二、提高儿童艺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艺术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陶冶和升华儿童的心灵,培养儿童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首先,它能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让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让学生学会辨别善恶美丑、学会取舍,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能够学会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儿童阶段是其身心发育发展最佳时期,此时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能有效减少不良因素对其思想品质的影响。让儿童懂得理解生活、欣赏生活和享受生活。二是能让儿童养成良好心态。通过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能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心态,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消除消极情绪影响,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心态能够使儿童快乐成长,提高其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能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学会理智思考。三是发展儿童思维,激发儿童的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能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对于儿童的文化学习也到头重要,通过提升创新能力,让儿童能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知识,丰富和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激发儿童的创新灵感。
三、培养儿童艺术能力教育的启示
(一)在儿童艺术教育时注重加强文化教育
体验与感知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关键步步骤,在儿童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体验与感知。进行综合性感知与体验主要是指对儿童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之间以及艺术教育和非文化教育之间进行综合性体验与感知。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综合性体验与感知是指对儿童的艺术教育要和文化课教育采取综合学习,在进行艺术教育教学中,要重视把艺术和文化课进行融合,将儿童的艺术能力培养融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能提高文化课教学的有效性。在文化课学习中,也要顺应儿童对艺术感知与体验的需要,促进儿童体验与感知不断突破自身的限制,使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合理选择和引导儿童对艺术语言学习
培养儿童的表现与创造能力,需要儿童把艺术知识加以吸收消化后,并融会贯通形成儿童自身的内在文化。在表现与创造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虽然要求儿童掌握美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语言,但不是每一种艺术语言都能提高儿童的表现与创造能力。有些艺术语言由于使用不当,会对儿童的表现与创造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三)积极引导儿童对艺术作品反思与评价
在儿童艺术教育教学中,对儿童艺术能力的评价与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儿童看到一件漂亮的艺术品时,由于儿童的单纯与率真常常会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表情、肢体动作或者脱口而说出赞美之词,这些表现都是儿童艺术能力的重要体现。对儿童艺术教育并不能仅限于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儿童对艺术作品进行积极评论与反思,要让儿童知道这些艺术品好在哪里,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哪些特点和地方吸引了你,要引导儿童对艺术品做出评价,这就是不但要让儿童“知其然”而且还要让儿童“知其所以然”。总之,要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首先就需要教师提高对儿童培养艺术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深入理解艺术能力的内涵,掌握艺术能力的三个要素,在艺术教育中注重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以此来全面综合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
作者:何立健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五化镇总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整合 化学教学 教学策略
将艺术融入科学学科教学一直是美国科学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教育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科学教育界率先提出了通过艺术整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构想。本文拟对AI教学模型进行介绍,旨在对我国化学教学的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AI教学模型及其内涵
AI教学模型是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视觉艺术、音乐、诗歌等诸多艺术形式融入科学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及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型。它是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来解释我们未知事物的过程,是一种新旧知识结合的过程,也即新知识与旧思维的碰撞过程。[1]其内涵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把艺术与科学教育诸要素组合起来,使之互相渗透,它是科学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是直觉的理性与理性的直觉的融合;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联合。美国科学教育界很早之前就意识到,“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中,将艺术整合进科学学科的教授中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教学”。[2]
化学教育家Wiggins和Mc Tighe在此基础上首先提出了AI教学模型,该模型是以艺术形式为背景,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以科学探究为方式,以促进知识的构建与理解为根本目的的阶梯型学习过程,突出了艺术的娱乐性、学习的探究性和知识的关联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自控性和创新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性、协调性和协。此模型分为五个阶段,其基本程序如下(见图1)。
图1:AI教学模型
1.定向参与
定向参与是教学的准备阶段。它旨在通过创设艺术的、富于驱动性的教学情境,帮助并促使学生形成并明确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为下一步的“观察探究”做准备。教师要以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以及学生经验为背景,借助适当的艺术形式向学生提出与科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感知探究
感知探究阶段是教学的启动阶段,旨在建构新的经验,以便为之后的加工理解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持。在此阶段,学生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处理收集相关资料,形成基于科学的艺术表象认识,最后就此艺术表象思考其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艺术形式进行感知是一种别具匠心的探究方式,它能让学生感悟到基于艺术的科学传授较于普通科学传授的优势之所在。
3.加工理解
学生上一阶段的感知探究所得出的结论,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各样的思维加工,使具有艺术性表象的描述性知识转变为真正的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由此初步形成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知识前后的相关性,为使学生能够顺利理解科学知识、积极地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准备。
4.解释拓展
这是对科学理解程度的检验阶段。学生用前一阶段刚刚获得的科学理论来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验证、应用和巩固。这一阶段包括两个环节。(1)解释。学生借助于之前积累的感性经验来解释所得出的科学理论的含义,在解释的过程中努力体现解释的科学性,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对自己的解释进行修正与评价,同时在解释的过程中尽量加入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与教师所提供的解释相比较,由此检查自己的解释是否合理,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该科学理论。(2)拓展。要求学生拓展已得出的理论,使其与其他相关理论取得联系,并运用刚刚构建的新理论解释与之相关的基本问题,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理解的升华和提高。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交替使用的过程。
5.反思评价
反思与评价环节不必拘泥于最后一步进行,可以根据每一阶段的教学情况,教学进度予以开展。其中,学生的自我反思最为重要,教师给予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教师可采取个别谈话,基于特定项目的文件夹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反思评价,最好是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进步和完善。
二、AI模型融入化学教学的案例分析
普通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利用艺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理论,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是AI教学模型的精髓之所在。因为艺术和科学课程的“嫁接”,带来的不仅是学习上的成功和兴趣,更重要的是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意识。《美国国家教育标准》认为,所有的科学理论均要通过实验和观察予以理解和证实。[3]我们将AI教学模型运用于化学教学中,其基本思路如下: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先获得基于艺术的一系列表象,然后将其类比于化学描述,构建出该化学描述的准确定义,之后对构建的化学定义进行解释和应用,最后将这一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以化学学科“钙的化合物及其性质”内容为例,运用AI教学模型,探究及体会其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
表1:AI模型融入“钙的化合物及其性质”的教学案例
AI教学模型的优势在于学生用艺术整合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参与了课堂教学,冲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照方抓药”似的机械理解,使理论知识的构建与理解过程内化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基于AI教学模型的化学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将AI教学模型的创新性、优越性与化学学科特征结合起来,在全面考虑了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化学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该模型。基于对AI教学模型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具体操作进行优化选择和完善补充,现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艺术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艺术情境,将观察、阅读材料等方式综合运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上,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黑杰斯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仅仅为他们提供现成的知识。”[4]所以说,就AI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的强烈与否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艺术性教学情境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要善于以艺术形式为依托,发现和提出与科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发挥其主体作用。当学生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究发现时,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将会被最大程度地激发,最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感知探究,改善课堂氛围
AI教学模型特别重视通过学生的感知探究来改善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它强调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和老师在一种欢快愉悦的环境中交流互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感知探究,我们要强调的是,在运用艺术形式鼓励学生感知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把握好“度”,防止学生一味地沉浸于艺术的乐趣中,而忽视了学习任务,造成本末倒置。同时也要避免将艺术形式直接抛给学生,不做任何指导和点拨,这同样也就失去了教学模型的优势。教师应该指点并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艺术形式,努力做到艺术和科学相融,寓知识建构于艺术整合中,在艺术整合中创造性地构建科学知识并改善传统的课堂氛围。
3.善用思维技巧,促进加工理解
横向思维、纵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运用是AI教学模型的关键所在。思维过程本身就是由感性认识逐渐引向理性认识的抽象概括。[5]横向思维的连续性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考的范围,实现知识的正迁移;纵向思维的层次性可以帮助学生挖掘思考的深度,实现知识应用的举一反三。所以说,这种思维技巧的善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探究观察的积极性,形成知识获取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对其知识的形成与理解有着更为深刻和准确的认识与理解。
4.强化拓展解释,深化知识理解
解释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感性经验的抽象化、理论化,使其成为一种可沟通交流形式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刚刚构建的理论进行解释,促进知识的内部加工,总结概括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为知识的拓展做准备。知识的拓展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触类旁通地理解与之有关的理论知识并灵活应用。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最终才能使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5.及时反思评价,促进知识内化
反思与评价不应局限于教学的后期,而是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步,这样能够促使学生通过评价与反思获得进一步改进学习的必要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多种变式练习,提供多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中运用既已习得的知识,并完成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变,最终内化为自己能力的过程。
总之,AI教学模型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在理论的建构与理解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对感性经验的提取与概括是决定学生知识建构与理解的重要因素。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教师避免了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根据知识建构理论,采用艺术整合的方式,寓教于乐,从而促进理论知识的建构,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Nachtigall,D.K.WhatDoes Understanding Mean? In Selected Papers in World Trends inScienceandTechnologyEducation;Hernandez,D.F,Pabellon,J.L,Eds;InstituteforScienceandMathematicsEducationDevelopment:Diliman,Quezon City,1989;pp 240-241.
[2]Uffelman, E.S.Teaching Science in Art [J].J.Chem.Educ.2007, 84, 1617-1624.
[3]【美】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戟守志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4]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55.
论文摘要:学校艺术教育只有正确理解儿童艺术“自由率真”的内涵。通过“文化情境”这个特定艺术教育时空的创设和涵养,以价值弘扬作为儿童人格完善的基础。以诗意追求作为人格完善的彰显,以生态作用作为人格完善的关键,全力塑造儿童的艺术人格,才能使儿童的精神生命得以健康成长。
儿童身体在不断成长的同时.儿童的精神生命也在逐渐生长。大多数学校艺术教育缺乏对儿童精神生命的关注,缺乏对儿童精神生命的深刻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关注儿童精神成长作为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策略。
一、“自由率真”:艺术教育生命的内涵
儿童有着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观.有着自己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智慧观。有着自己贯穿游戏形式、充满梦想色彩的艺术价值观儿童以一颗纯真的童心.以一种开放、通融的视野.去真实发现世界和真实表现世界。在发现和表现世界的过程中.儿童自由地建构着精神世界。观照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历史,不难发现,“自由率真”是儿童精神世界的深刻内涵。
深刻理解儿童精神生命的深刻内涵.对于改革传统艺术教育观念,推进新一轮艺术课程改革具有先导作用。唯有理解“自由率真”的精神内涵.才能从观念上真正
理解儿童:也只有理解“自由率真”的精神内涵.才能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护导“自由率真”的精神生命.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心灵自由与艺术自由的关系心灵自由是儿童的“本我”,艺术自由是儿童的“超我”。唯有心灵自由.儿童的艺术创作才会真正表现“自我”:也唯有创设艺术教育的宽松环境.不受成人先见的束缚.儿童的心灵才会得到更好的舒展。心灵自由是基础.艺术自由是发展,夯实基础.促进发展.儿童的艺术教育才真正具有活力。
二是个性率真与艺术稚趣的关系儿童只有让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儿童的艺术稚趣才会天然地流露出来。因此,个性率真是形成清新、自然、淳朴的儿童“艺术魂”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全力保护好儿童的艺术稚趣.不要为了所谓“艺术价值”.以成人的高见任意拔高艺术作品中的思想境界这样做会导致个性率真异化为“成人式的虚伪和矫情”。
二、“文化情境”:艺术教育生命的时空
《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艺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艺术课程价值的“文化功能”、课程目标分目标“艺术与文化”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艺术与文化的密切关联性。基于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挖掘艺术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师生“经验共享、视界融合、灵魂感知”的过程中。凸显文化的精神价值儿童以凸显的文化精神价值作引导.去自主地建构儿童文化价值观,同时其艺术潜能得以开发.精神生命得以不断涵养和生长。
艺术抽空了文化.艺术就缺失灵魂:文化无艺术的拓展.文化就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与艺术血脉相通.因此艺术教育应努力创设多姿多采的文化情境.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
艺术哲学家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种“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就是一种“文化情境”.艺术的文化情境就是一种“文化内涵”时空的意境再现。从文化情境的主体层次来看,有化情境、儿童文化情境。从文化情境创设的方式来看.有现实文化情境.包括课堂文化情境、生活文化情境、作品文化情境;有虚拟文化情境.包括基于历史的文化情境历史在儿童视野中是一种虚拟的状态)、基于“网络”的文化情境。
学校艺术教育应多层次、多途径刨设能发挥良好功能的文化情境。儿童的艺术潜质不断地受到文化情境的浸染。儿童文化的底蕴就会不断的加宽、加厚。具有文化情境的艺术教育.就会引领学校的艺术教育走向艺术“文化化”和文化“艺术化”的整合、兼容的发展格局。文化情境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涵育普遍人性。普遍人性是艺术审美的重要标准。文化情境涵养普遍人性.艺术教育才真正具备审美功能,缺失普遍人性的文化情境.艺术教育就会走上纯技巧性的“刚性操作”。(2)涵养人文精神。通过增加文化情境的文化含量,儿童在艺术历史、文化意蕴中感受、体验艺术的愉悦,精神得以振奋、塑造和陶冶。(3)涵盖教育价值。文化情境要具备教育情境意义的相关性.文化情境才真正具有教育价值无教育价值的文化情境只是艺术教育的形式化点缀文化情境的教育价值以交互价值为基础,以共享价值为拓展.以智慧价值为提升,以精神价值为终极。无交互价值的文化情境.难以产生资源共享的空间;无博大的艺术时空,艺术智慧的产生就会走向狭隘化.干瘪的智慧又何谈精神的追求?
三、“人格完善”:艺术教育生命的意蕴
人格是儿童情感独立、自由的世界.是指儿童性格、气质、价值观、尊严.品性、情趣等特征的总和,也是儿童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化和沉积儿童人格教育逐步使儿童心理素质得到综合优化完善的人格是儿童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注重对儿童的人格培养.应该是当今基础教育所倡导的最基本的教育理念。而教育的最高追求是个体人格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理应担当起“人格塑造”的重任。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它对人的精神起着一种感化、净化、升华的作用。“美的教育旨在培养美的人格。美的人格是自由人格的表征.它要表现的是对人性异化的一种否定.对人的自由人格的一种肯定”基于“美的人格”的认识.儿童艺术人格培养应正确处理以下关系:(1)“文化人格”与“实践人格”。儿童在具有人文底蕴的教育情境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人格,有着健康的文化人格的儿童,在艺术实践中,通过感染、熏陶、共鸣、体验等感性经验生成过程,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人格文化人格是实践人格塑造的基础.实践人格走向完善.又会促进文化人格的健康发展。(2)“原生人格”与“审美人格”。儿童艺术教育中的原生人格.是儿童艺术人格中的一种自然状态.是由儿童纯真自然天性中体现出的人格表征,它无须成人的加工塑造。审美人格是儿童在艺术经验的转化中.通过审美价值的引导而发展起来的人格特质。只有尊重原生人格.审美人格才不会扭曲.审美人格的“基座”才会更加厚实。而审美人格又是原生人格的升华和超越。(3)“本我人格”与“资源人格”。本我人格是儿童自我建构的人格.充满个性化色彩。资源人格是一种外化的人格因素。资源人格的内涵包括:教师人格、课程人格、环境人格。教师人格是资源人格的关键.课程人格是资源人格的基点.环境人格是资源人格的保障。儿童艺术的本我人格丰满和充实.需在焕发人性的资源人格中得到陶冶本我人格的精神空间不断装饰和美化.有助于资源人格的自省和优化。
1.价值弘扬:人格完善的基础
价值具有指向性什么样的价值导引什么样的艺术教育。工具价值导引艺术教育的“职业化”和“功利化”:人文价值导引艺术教育的“人性化”和“审美化”正确选择艺术教育的价值观.有助于艺术教育朝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只有艺术价值的正确定位.人格完善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艺术价值包括以下层面的内容:(1)理念价值。唤起做人的尊严,主体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发展。(2)课程价值。《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课程价值包括:创造美和鉴赏美的价值、情感价值、智能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3)方法价值。包括课程实施、教师感化、环境影响等方面体现的价值。理念价值指向课程价值,课程价值依循方法价值合规律、合目的的开发,才能实施课程价值的全面和全程应用。
深刻理解艺术价值的内涵.会给我们在“艺术价值选择”中提供一种理性指导:(1)关注儿童艺术感受的独特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主体价值。(2)关注儿童艺术感受的形象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审美价值。(3)关注儿童艺术教育的体验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情感价值。(4)关注儿童艺术教育的创造性.凸显艺术教育中的发展价值。
2.诗意追求:人格完善的彰显
日常生活具有诗意.是哲学家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生活,从这一点说,艺术的本身就应该充满诗意:儿童艺术的诗意就是一种情感自由的释放.是儿童艺术世界中个性无拘无束的张扬.是一种艺术精神的真实建构。儿童人格只有在这种诗意的艺术熏陶中.生命才会生动而鲜活。儿童人格生命只有具备这种诗意的艺术气质.人格才会逐步走向优雅和高尚。诗意的艺术教育应该是:(1)教师人格的高雅与课堂教学的高品位高度融合的教育情境:(2)JL童艺术视野自然展示与儿童艺术体验真实把握高度融合的教育情境;(3)教师教学创造性充分发挥与儿童潜能开发性全面展开高度融合的教学情境。
3.生态作用:人格完善的关键
关键词 艺术 艺术教育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 “通过艺术的教育”
通过艺术的教育,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知识技能是艺术能力的组成部分,但不是艺术能力的实质部分,知识技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自由,得以自由表达和自我关照,却从来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通过艺术的教育,一来是真正意义上的拓展视野,二来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鲜活充实、易于掌握。 改变知识技能的简单传输和训练,强调教学中的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探索、主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开发,而不是分出优劣。
笔者理解的“素质教育”,是从很多方面可以透过艺术,透过文化,来影响和改变孩子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把知识当成艺术和文化的组成附件来对待。
在幼儿园给孩子们上的艺术课上经常运用这个方法,效果很好,孩子也特别有兴趣。老师们一直在尝试突破传统的教学,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也不局限于“教”孩子画一张画的层面上。所谓“教”,可把它理解为是一种选择,先是对材料的选择,对颜色,笔的大小,不同的纸质的选择,然后是笔触的选择,布局或内容的选择,色彩和色彩之间的关系的选择等。
通过艺术进行的教育,是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发现不同的教育。本文将通过笔者对艺术教育的理解来论述当今我们的教育应通过艺术进行教育的重要性。
2 对艺术教育的一般理解
人们重视艺术有许多不同的原因。例如,艺术使人心情愉快,使人多愁善感,给予人灵感,使人见闻广博,并且带给人意外的经验;艺术会带来一些经济、社会和政治上的影响;它还可以使人们通过巧妙的造诣来深刻洞察社会、史学上的解释以及文化上的描述。由此可见,艺术是通过生成、记录和传递想法来与人交流的。
在个人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都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当参观画廊、博物馆或是聆听音乐会时,都会获得或多或少的特别的经验和经历。而这些场地以不同的风格设计和维持着,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激发和鼓舞那些有着特殊经历和体验的人。而伴随着参观者一同体验这一事物或对象特征的是他们唯一的态度、信仰和知识。所以带着期望进入这样的场所,也许会让他们收获更多。而人们一旦进入这样的场所,也会发现自己的精力充沛,想象力也被点燃了,处处流露着自身对事物的情感,发现着事物的特殊的含义。
这些艺术场所呼唤着我们充分体验我们人类的富有,而学校却常常限制学生认知潜能的充分挖掘。不幸的是,给予学生身体、情感、精神等方面的注意要比给予测试和排名、智力等方面的注意少得多,最终,对一个人头脑的严谨性和能力的判断也会以狭隘的方式定义。
所以艺术教育首先应是价值观的教育,这也是艺术教育的核心所在。因为个人意义上一个成功人士的意识在于他所具有的奇异性,在于他对想象力的充分把握。而这种“奇异性”是基于我们每个人本身的特质、我们存在的意义以及全部的价值,也就是说这种意识是在我们与世界的日常交流中建立起来的。即价值观是一个人已经把握住的存在。
其次,艺术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情感不是价值观,而是我们对某一特定情形的感觉体验,它是通过价值观念在起作用。学校的艺术教育往往就是借助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参与性学习来实现其教育目的的。
总之,艺术教育不应片面地关注物理上的一些特性,如元素和原则,因为这些都不能提供一种美学上的经验。因而缺乏对一部作品的情感以及意义的综合性和潜在性的把握,那么这样的艺术教育失去的不只是它的隐喻意义,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现今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也逐渐向艺术靠近,即主张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从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理念中可以看出,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
3 幼儿与艺术教育
陈世秀通过其十年的实验发现:艺术教育对儿童右脑的开发是最好的手段。
幼儿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和谐的发展。但如今儿童的艺术教育有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出现,如片面追求作品的展示效果、特别针对个别表现好的幼儿进行教育、只顾幼儿一时的学成、手把手教幼儿这样或那样做、教师权威明显等。很明显,这样的教育根本不是促成幼儿全面的、终身的发展的教育,而是一种缺少对幼儿进行真、善、美等价值观和情感关怀的教育,是一种只顾艺术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的教育,根本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幼儿进行的艺术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从他们自身的兴趣、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当今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相适应。
所以,对幼儿的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幼儿创新能力,重视发展和锻炼幼儿自信心、勤奋等非智力品质,使其心智健康成长。
4 总结
艺术是一种文化的源头和资源,它通过创造和表达那些难以言语的、有形的事物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而我们人类则通过艺术给予的感觉和审美经验来理解我们人类自身、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的历史。
幼儿园的教学以及课程设置都有一些需要从艺术、用来庆祝节日或作品展示的艺术场所中获得的东西。幼儿也总是通过故事、游戏,或是主动学习、感官参与等方式进行着他们各种不同方式的学习。作为老师,我们需要考虑这些切入点,有意识地扩展我们教学计划上的内容,这样孩子们才可能以各种方式通过艺术体验学习,真实地表达自我。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真正重视对幼儿艺术方面的教育,艺术活动不论是在造型上、视觉上还是空间上都会给人一种刺激,刺激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更刺激着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着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我们应积极地把教育与艺术教育联系在一起,通过艺术教育发现教育的支点,发现更好的促进幼儿学习知识技能等途径,从而能够真正地通过艺术进行我们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世秀.神奇的儿童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4.
[2] 张卫民,郭倩汝.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我国幼儿艺术教育改革的新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
[3] 许卓娅.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幼儿教育,2001(11):4-5.
[4] 罗魏.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读与写杂志,2008.10.
[5] 薄风英,薄树恒.以艺术教育促进幼儿人格和能力和谐发展[J].基础教育,2000.4.
我们通常所说的儿童美术教育是由儿童、美术和教育三部分组成的,美术教育的对象是儿童,也是美术活动中的主体。美术可以有很多方面的理解,最客观也最容易理解的解释是用含有美的价值的活动,如绘画、泥塑、手工等培养儿童对生活的感知,对艺术的理解。艺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人类独有的价值产物。而美是艺术的核心,没有美就没有艺术,这也就繁衍到我们现在所说的美术。要培养一个人对艺术的理解,那么最佳时候就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投入,更是一种实践,是儿童用全身心去感受的活动。它更是儿童对外界事物有了感知后,对事物产生情感,借用一定的媒介塑造出具有某种形象的活动。
二、学前美术教育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学前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受欢迎,但教育仍还存在着误区,使得孩子们不能正常地享受美术教育的快乐。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们选报兴趣班,这本是好事,但有些兴趣班打着培养孩子特长的幌子,吸引家长和孩子们。但真正的学习效果就不得而知了。众所周知的是,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并不是为了达到专业水准而训练。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拿孩子的作品、排名来衡量孩子学习的成果。使得孩子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的信心减少,同时也在潜意识里给孩子设下束缚。
(二)学前美术教育的误区
1.教育方法不对
很多美术教育学校为了显示教学效果,通常要求孩子使用一样的线条,一样的画笔,甚至一样的角度去完成一样的作品。与在字帖上练字的效果一样,这样的教学效果甚微,但却严重影响了孩子自主能力的表达、学习的兴趣和对生活感知表达的信心。
2.指导思想落后
许多美术教育培训学校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已经形成一套以艺术能力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很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训练上,而忽略孩子本身的兴趣培养。还有一种教学是要求孩子们跟着老师做,这种教育模式更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完全遏制了孩子自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三、自然发展角度下的教育探讨
学前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兴趣,坚持以儿童自身发展为本,为儿童提供对生活亲身实践的机会。这种“自然发展”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儿童去接触周围生活环境中的美好事物
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生活审美情趣,激励他们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2.针对每个儿童的不同特点和需要
全面开展艺术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
3.为儿童提供表现自由的机会
引导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尊重每个孩子的创造和想法,对他们的表达和创作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传播他们的快乐。
4.支持鼓励儿童参加各种艺术活动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关键词:艺术教育;学前教育;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二孩政策的试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趋突出。学前教育重在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在学前教育模式下系统科学的对儿童智力进行训练,让其大脑功能不断完善发展。教育系统中学前教育是最基础的内容,对教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智力发展在儿童期非常重要,它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发展最快的时刻,适当的学前教育方式有助于儿童智力顺利发展和成熟。正确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智力超常的儿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前阶段,儿童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这一阶段是对儿童多方面的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紧密联系,幼师和家长通力合作,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孩子自我意识更强,缺乏关心关爱他人、分享的感情。适当的学前教育可以给孩子一个健康愉快的美好童年。
一、高职学前艺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既要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提升孩子综合素质,加强学前教育的基本能力,也应注重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艺术给人带来快乐,陶冶情操,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艺术培养对于学前儿童可以很好的刺激大脑的发育,大脑功能得到发展,思维、想象力变得丰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学前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情绪态度,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前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基础内容,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如何培养一个艺术素养、艺术能力水平较高的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高职学前艺术教育既是教育体系的基础,更因其艺术本身的特点有着特殊性。
二、高职学前艺术教育技能课程体系板块设置
高职艺术教育专业板块主要从艺术能力方向进行探索,目前主要划分四个技能板块,包括儿童音乐、儿童舞蹈、儿童美术手工、幼儿语言与文学,培养学生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四方面的技能素养,对应幼儿听觉、视觉、感统、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各艺术技能教育板块教学内容、模板具体如下:
1.儿童音乐
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教学目标:(1)基本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目标。《乐理与视唱练耳》是学前艺术教育的专业技能,它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相结合的课程。本门课程教授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简谱、五线谱和简单的听音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识谱与视唱的能力,塑造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理解。欣赏能力,为后续的音乐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具体教学目标:①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能识读简谱、五线谱;②经过系统的听音训练,能判断乐音的准确高度、听记简单的自然音程与原位和弦、能够分析音乐结构、能听写歌曲并准确记录;③经过视唱训练,可以理解、表达谱面上的各种表情术语、速度和力度记号,能够分出乐句、乐段之间的对比;④能够用固定唱名法或首调唱名法对单声部音乐进行视谱即唱,且能从音乐理论层面理解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的内在关系;⑤通过多声部视唱,了解多声音乐的知识并锻炼学生对多声音乐的感知力。(2)声乐教学目标。《声乐》课教授歌唱的基础原理、技巧和方法,教学生逐渐了解歌唱情感、韵味、风格及肢体表现的技巧,学会帮助儿童完成歌唱活动、音韵和律动活动、歌曲欣赏活动、与音乐教育相关的综合活动等方面提供声音的技术、技巧的支撑,有助于提升学生歌唱技巧和音乐素养。具体目标:具备指导声乐基础学习、组织合唱训练活动、指挥小型乐队或合唱队、编配小型乐队谱或合唱谱的基本能力。(3)琴法教学目标:琴法课学前艺术教育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在幼儿教育中使用非常频繁。首先了解键盘弹奏的基本知识,键盘弹奏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训练,正确掌握键盘弹奏的各种技能和手法、弹奏技巧。(4)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专业的练习,掌握不同风格儿童歌曲的配弹知识,了解儿童发音规律和特点,能准确、优美地进行歌唱及儿歌弹唱,具备一定的儿童歌曲弹唱和配乐能力,能独立组织开展儿童音乐教学活动。
2.儿童舞蹈
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儿童舞蹈的教学目标:为了提升学生舞蹈教学的能力,学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课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运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之中。对于高职学前艺术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后将走上幼儿教学的岗位,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不仅是教会学生知道自己如何跳舞,还要学会如何教儿童跳舞。教师在进行学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时应注意,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将来也会走上教学岗位,成为一名专业的学前艺术教育工作者。因此,儿童舞蹈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舞蹈鉴赏、表演的能力,更要使学生学会以后如何教学前儿童学习舞蹈的能力。儿童舞蹈的具体教学内容:(1)形体训练。形体训练是儿童舞蹈的基础内容,由于不是所有的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学生都具有舞蹈基础,所以进行形体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形体、拉伸韧带、掌握基本舞蹈动作等;(2)民族舞学习。学习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了解藏族舞、维族舞、蒙古舞等传统民族舞蹈;(3)儿童舞蹈。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儿童舞蹈的基本舞蹈动作、儿童舞蹈构成要素、儿童舞蹈的种类等;(4)舞蹈编排。舞蹈编排是学前艺术教育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舞蹈编排的基本原则、拥有舞蹈基本要素、掌握简单的舞蹈形象,把握舞蹈编排的韵律。儿童舞蹈教学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幼儿园专职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观摩学习,在观察学习中探讨对儿童舞蹈教学的理解、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3.儿童美术手工
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手工课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当前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和审美、创作能力,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绘画基本功扎实,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规律和绘画特点,并能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功能用途进行造型设计、色彩、水粉画景物写生、装饰色彩、色彩肌理运用、国画、趣味美术字、手工制作等的运用和创作。儿童美术手工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理解力、想象力都有重要作用,能帮助更好的开发儿童的智力。
4.幼儿语言与文学
幼儿言语能力发展是学前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言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幼儿文学的赏析、学习来培养锻炼幼儿的言语理解、应用能力。儿童学习幼儿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言语能力,还能为孩子提供许多语言信息,让孩子在故事情景活动中体验文学的美丽。在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孩子言语的发展状况,结合文学作品题材、类型,创设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情景,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帮助孩子学习、理解选择适合的角度,体会幼儿文学的魅力。促进儿童的言语发展能力,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增强孩子的审美能力。现代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教育从幼儿抓起”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这让学前教育更加的受到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突出学前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培养艺术幼儿教师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艺术技艺的模仿、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作为艺术文化的传承者,将艺术精髓发扬、传播下去。学前艺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扎实的艺术技能、较高的艺术素养对学前教育事业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探索高职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对提高高职院校学前艺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幼儿艺术技艺能力,锻炼学生在幼儿园教学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顺利的走上幼儿教师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戴国忠.略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J].职教论坛,2005,(3).
[2]国务院妇儿童工作委员办公室.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与儿童发展[M].北京市: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05):75.
[3]李维金.高等职业教育活动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
一、《艺术与认知》大致脉络
本学期我看了一本名叫艺术与认知书,顾名思义,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艺术的认知展开。但原先在我看来,认知就是简单的学习过程,有一个认识以及识别惯性动作罢了,如幼稚园的小朋友认识苹果,也就简单理解为红红圆圆有个小叶子就是苹果,这便是最浅显的认知了。但在书中作者对认知进行延展性的研究,发现和探索认知中的可能性,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抽象的艺术认知概念,极大丰富了我对认知的理解。下面我将来讲讲我在这本书中遇到的一些段落,一些让我深思,感同深受的段落。
首先,大致说一下我对这本书结构的理解。这本书分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相联系的讨论内容,如第二章:“认知发展理论中的艺术发展”中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和难题的解释描述,在第三章中:“为认知革命和学习概念”中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观点成为了认知革命的基础,这两者在前后上处于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同时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理论是互相补充的关系。所以当自己阅读时一直在寻找这种贯穿在书中的关系,便于理解各种理论之间的关系。
二、《艺术与认知》的理解分析与探索
下面我就对阅读这本书中遇到的一些让我深思的问题进行描述。
在这本书的开头说道:“西方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艺术是一种智力需求很少的职业,适合娱乐和消遣,在西方人列出历史上文化巨匠的时候,会先提到爱因斯坦和牛顿而不是伦勃朗和毕加索。艺术在智力上地位略低一筹的假设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我所了解的柏拉图的理论是重理性,轻感性,这个理念使他对艺术带有明显的偏见,认为艺术作品中所出现的物体是模仿的模仿,是低级的。当然身为艺术生,我对这个观点不能苟同,或许在之前的饥肠辘辘年代,哲学家是没法理解艺术的功能。
在书中,我看到作者希望我们了解关于思维和人类智力的本质理解,了解这些理解对艺术的智力地位如何能产生影响。当然这些都是我们日后需要去践行的,找到思维、人类智力、艺术之间的平衡点,不过很显然我们现在的状态并不能很好的寻找。多年来的压缩式的教育使得快餐化、过于概念的认知体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大家喊着改革、改变,但这并不是说这么简单,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就像柏拉图当时要树立理论体系一样那么孤立无援。
提到改变就和艺术教育产生了联系,书中也提到了影响艺术领域中教育的问题。“在通识教育中,至少有三个问题影响作为学科的艺术”。有认为艺术是娱乐方式、无关紧要的职业、选修课程,或者严重缺乏艺术在整个认知发展中的实质性作用的意识,再者教育者不太确信如何利用艺术开发儿童的认知能力。而这些问题不正是从小贯穿在我们身上的吗?初中高中的美术课也常常沦为主科的加课,而确实无法反驳的是,艺术在那时段升学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也不难理解艺术会缺乏必要的认识,恶性循环就会继续影响到更年轻的一代,那就是利用艺术开发儿童。
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多年前加尼福尼亚主要电影制片厂和数字生产厂家的知名管理者抱怨,缺少经过简单审美训练的技术劳动力,更别说数字艺术方面的技术人才。他们认为加州的学校没有在艺术方面使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原因是当时的政府提案压低了学校提高艺术标准的资金。尽管许多学校提供了艺术教育,但多数学生对艺术的体验还是停留在博物馆,缺少了理解现实世界的机会。即使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们能把地方文化、其它地区以及其它历史时代呈现在观众面前。
正应为如此,今后身为教育者的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深入作品背后的联系,了解作者的生活,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人类社会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艺术。然而如何理解一件艺术作品呢?
我认为理解需要我们参照其背景知识进行观察,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能通过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去理解社会的人、物和事件,换位思考感受作者创作画作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否则我们所谓的理解就是浅显且不充分的。
同时在书中的一个例子也引起了我的共鸣,那就是类似高考画班内的艺术偏离了真正艺术的轨道。这句话我在模拟课堂上课的时候也提到,我们所谓的应试教育已经将我们培养成一台反射机器。书中是这么提到的:“当纯的艺术的教授很容易脱离其本身的另一方面。可能学会了用形式因素来描述作品,却很少能解释这些形式因素在形成表现力时,如何发挥作用的,极少学习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如何反映与其文化所属相适应的现实世界。他们也许能从绘画班中知道冷暖色调的效果,但却不会识别其他人创作的艺术作品中颜色的创造意义”。所以那样我们会很悲哀的脱离艺术,脱离创作,脱离现实世界。当我们进入大学后,如果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还是倾向于技巧而脱离实际,那样的我们是无法得到原谅。
“知识领域的组织方式大不相同,而且需要不同的教授方法。自然科学围绕一般概念和原则进行组织,而法律、医药、艺术和人文科学则倾向于依靠研究事例,而不是拘泥于原则”。这句话对我的影响也很深刻,因为正巧说明我们和其它师范类教师不一样,我们是需要思考的,我们是感性的代表,所以我也希望这句话能在以后一直鞭策着我前进。
幼儿 艺术教育 实践
自我国加强素质教育以来,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目前有些幼儿艺术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机械性模仿、对幼儿实行准专业化技能训练……这些有悖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幼儿艺术教育的初衷,忽视了艺术教育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本质意义,不仅使幼儿艺术教育失去了本身的鲜活,也难以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近10年来,我们将幼儿的艺术教育与养成教育作为我们的办园特色进行探索,这些年的实践过程,是我们“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也是我们对幼儿艺术教育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不断清晰、不断升华的过程。
一、端正理念,把握艺术教育的本质规律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儿童智慧的发展是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逻辑思维,在幼儿期则以形象思维为主,尚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这种成人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来表现自我和与人交流,他们主要运用肢体语言、美术语言、音乐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游”与“戏”是两个有着各自含义的字眼,“游”主要指玩耍,而“戏”则有歌舞表演的含义。幼儿们凭着自己的本能去感悟艺术,理解艺术,创造艺术,他们甚至不可能把艺术当作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审美和创造美的活动,而仅仅把它当作是游戏。儿童视游戏为生命,玩游戏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充满巨大诱惑的快乐过程,令他们兴奋不已。正是这种快乐与兴奋,使儿童从中受到艺术的熏染,感到创造的乐趣。这也意味着,幼儿的艺术教育更适宜在轻松和愉悦中进行。另一方面,艺术以生动活泼的感性形态对人的情绪,情感产生充分的激发作用,这一点又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情绪特征完全吻合。
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征为我们实施艺术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幼儿艺术教育的任务是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使人的整体人格与自然、社会协调一致,与当代先进文明相对应、同步发展。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培养儿童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陶冶美好情操,促进儿童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与协调,实现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
基于对幼儿艺术教育本质规律的认识,我们确立了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和实施原则。
1.教育目标
以艺术的美育功能并通过令人愉悦的灵活方式、培养幼儿的艺术素质、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情操,重点着眼于艺术教育对发展幼儿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产生积极的作用。
2.实施原则
自选性——在艺术活动中,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方式由幼儿自由选择;幼儿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自主地参与活动。
展示性——为每个幼儿提供活动的空间和舞台,幼儿能自由地展示自己,使其身心得到满足。
体验性——通过情景设置,活动材料的运用以及幼儿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感受与理解。
互动性——在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互动,教师通过情景、材料对幼儿进行引导,同时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又促使教师不断地丰富材料、调整角色。
二、围绕目标,构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围绕幼儿艺术教育目标以及确保目标实现的实施原则,我们在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教学组织、师资配置、活动方式及具体操作方式进行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改革和调整。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对幼儿园原有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学科课程转向综合课程,按幼儿园常规每天上午进行语言、计算、常识、体育、英语等教育教学活动,下午则所有幼儿按各自的兴趣分小组进行艺术教育活动。
音乐和美术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最适合幼儿期个性、发展的艺术形式之一,我们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适宜于幼儿表现、幼儿兴趣浓厚,易于被幼儿接受的绘画、舞蹈、器乐(如电子琴、架子鼓、弹拨乐)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兴趣爱好是幼儿学习和参与活动的推进器,能否适应并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幼儿园艺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依幼儿兴趣,将幼儿分成美术、舞蹈、器乐等若干小组,以4岁为年龄临界点,因材施教。4岁以下着重于营造艺术氛围,培养艺术感受,如音乐的节奏感、对色彩的感受力等;4岁以上则适当增加表现力,表现欲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帮助幼儿在形象与表象之间建立认知联系,为其实现技能和自由表达间的互动,培养创造力奠定基础。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替代,但却能给予有力的影响,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也就成为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我们花大力气抓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所有教师不仅具有优秀幼教工作者良好的基本素质,还必须在美术、舞蹈、器乐等方面拥有一技之长,以适应我们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需要。
在教学管理上,我们成立了以各科专业教师为带头人的教学研究小组,负责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进度的把握和教学质量的测评。同时,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予以修正,保证了艺术教育活动循序渐进地系统进行。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严格遵循制定的实施原则,了解每个幼儿的需求,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尊重并鼓励孩子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性思维,积极发挥情绪、情感的感染作用。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们以培养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为重点强调过程。采用想象画,即兴舞蹈等有效方式,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创意。同时,教师根据幼儿活动过程中表现手法对技巧的需求,适时辅助培养幼儿所需的技能技巧,在器乐教学活动中,我们不是单纯采用目前流行的练习曲学习技巧,而是从幼儿熟悉的儿歌入手,帮助幼儿根据节奏,掌握表现手法,营造教学互动,教学相关的良好情境氛围。
三、注重效果,实现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经过十余年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幼儿艺术教育已形成一整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操作性强的教育管理模式、教学组织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并在幼儿身上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