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6 11:3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美术教育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源远流长的美术教育发展史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美术教育史的研究日益为美术教育界重视。不言而喻,研究美术教育史的意义是重大的,尤其对于师范美术教师教育来说更是如此。但我国美术教育史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以往学术界对此领域虽也有过一些涉足,但缺乏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时至今日,没有一部较系统的“中国美术教育史”专门著作出现。其实,我国美术教育史的研究与我国美术教育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相称的。
面对中国伟大的美术文明与现代阵容庞大、发展迅速的中国美术教育现状,对我国美术教育史进行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非常紧迫的任务。从我国师范美术教育来说,按照2005年“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美术教育史作为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开设,但目前最缺的是教材和相应的研究资料。另外从阵容庞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来看,他们职前教育就缺乏这门必要的知识。教师工作中要进行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思考问题是不能缺乏教育史知识平台的。古今中外教育史中蕴含着先贤宝贵的经验,有着深厚精辟的理论,体现着美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是他们思考发展和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知识资源。
我国美术教育史涉及美术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各个层面,我国美术教育发展史蕴含着美术兴邦的历史经验。通过展现美术教育的历史,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中华美术多方位的总体认识,对美术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第一,能为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性质、特点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思考依据。第二,是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与我国美术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必要因素。
研究我国美术教育史要在深入挖掘和大量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美术教育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过程,探讨美术教育的产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内在联系,展现我国美术教育走过的辉煌历程。我国美术教育史不仅要勾勒出我国美术教育的总体发展面貌,并要史论结合,概括出各个时代的特点,找出规律性和特殊性。美术教育史研究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思想,研究各时期的美术教育现象、教育形式与教育思想的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关系。紧密联系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并广泛吸收学术界科学研究的成果,对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作出整理。在宏观上把握教育思潮流向的前提下,对具体的教育制度、教育经验进行剖析和梳理。美术教育史研究紧密联系着历史学、社会学、美术史、美术学等,美术教育史研究要思路开阔,在综合其他学科史学研究的成果上建立新的美术教育考证方法,借鉴教育史研究的一切具有科学意义的成果和方法,博采众长,努力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研究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
美术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
谈到美术,我们可能会想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或者现代人说的艺术设计)。谈到美术教育,我们可能会想到美术本体的传承教育,这显然是不全面的。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属于造型艺术的现象,其实也都属于美术现象。这些美术现象是劳动者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体现着他们的情感、理想、审美和造型观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典型的美术文化特征。那些被称作“美术”的作品,发展中既有明显的承传性,又在不断地翻新。这些美术在民间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属于美术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特殊而意义重大的。
不同的美术教育形式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一般来说美术教育史研究包括三大类:一是专业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在传统中的主要教育方式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图样临习等。在现代社会“专业美术教育”一般在学校实施,如美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各类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科。这种教育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目的是美术文化本体的传承与发展,最终指向是以创造的产品为社会提供精神的与物态的艺术,促进社会发展。二是人文素质美术教育。“人文美术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是:作品认知、社会活动与信息接受等方面中的教育,主要指为教化国民素质而言。在现代社会的“人文素质美术教育”一般指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教育目的是公民素质教育。三是社会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包括家庭与社会生活、活动等方面的美术现象对人的影响与教育,内容丰富多样,主要有家庭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筑、影视、网络、工业产品、宗教美术、政治美术、商业美术;生活活动的器具、婚丧嫁娶与礼仪活动中美术参与的运用等。这些美术文化随时随地对公民起着教育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其本质是对应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它贯穿于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促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美术教育将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加以整理、保存、传递和发展,它与人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有着广泛、普遍的联系。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美术不仅是广大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仔细研究美术教育史我们会清楚地看到,美术文化以及其传承发展对于社会意识与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美术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产物,但同时又是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得以继续进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我国美术教育历史现象进行梳理,立足现展角度进行研究,是学术研究的必要,是美术教育实践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教育和其他各行业一样迅速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标准都需要新的创立。美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了解美术教育的历史,研究美术教育规律,思考美术教育的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美术教育学科的教育理论研究,推进美术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美术教育史的研究成为摆在美术教育界紧迫而重要的一项任务。
第一节国外研究概况
“当代欧美的美术教育,由于研究出发点的不同,以至于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理论主张,其中有两派主要的教育理论,一派以英国教育家里德和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的理论为代表,强调美术教育的工具论,提倡通过美术创作活动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另一派以美国教育学家艾斯纳和格里尔的理论为代表,强调美术的本质论,通过严谨的美术课程以指导学生对美术各项知识技能的认识。"[11这两种影响欧美的美术教育思想,都是比较注重美术中的创作形式,在创作中的探讨与评论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英国教育家认为以美术创作作为训练学生的中心,美国的教育学家强调不能单纯的、过分的把美术推到至高的位置,需同时学习美学、美学史论等内容。
二、国外课程研究
美术教育理论在应用上具体就表现为美术教育课程安排,在相关美术理论的指引下,国外美术教育课程研究方面也有相对明显的表现:注重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美术教育的内容,美术教育设计的范围和分布的场所极广,在一定程度很好的将社会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结合起来,起到了很好的贯通作用。
国外美术教育课程研究典范主要有以下几个: .1、美国的美术教育
在美国学校的课程中,艺术课现在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把分散和多样性的课程标准向集中统一的课程标准方向发展,美国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编写出‘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体现了三点基本要求:1、具备国际竞争力,2、反映出最高水准的教育科学理论。3、其制定具备广泛的基础和公开的程序。一[2]美国的美术教育其优势在于:
(1)美术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在校的学生。美国美术教育专家认为,美术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应该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智商来判断其是否应该接受.是一两个优秀的学生,也不是个别的有艺术造诣和特长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
美术教育的目的也不在于培养多少艺术家或者是期望学生获得各类艺术奖项,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精神层面的感受,以达到学生心理上想象力的释放和情感的宣泄目的。
在注重课堂美术教育的同时,欧洲人相当重视社会美术教育,更多的从社会角度培养所学者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在老师家长带领下或者是自发组织起来参观画展、艺术博物馆等,在这里,他们徜徉在美的海洋之中,充分感受艺术的魅力。
在欧洲这些国家中比较明显的几个国家有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以下是对这些不同国家的简单介绍。
英国的美术教育概况:“新修订的<英国国家美术与设计课程》,对其性质做了界定,认为:美术与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它提供了视觉、触觉以及感觉的各种体验,同时它是了解与反映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一[3]学生运用美术基础如:素描、色彩、运用各种形式、不同构图和肌理,再加上千变万化的呈现方法来告知他们所看见的、所认识的。经过了一系列的美术与设计活动,他们对这些东西可以做出相对客观、全面的判断,更可以积极主动地面对在现实生活里不同的复杂意识形态和环境。
受众在不同的作者的不同美术作品中寻求和认识各种理念和意识形态,通过这些来领会作品所要反映出的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及他们的作用。通过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和思考,能使学生丰富文化底蕴,拓展社会知识。
德国的美术教育概况:搿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各州在不违背联邦基本法的前提下,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动权较大,为此联邦政府没有设立专管教育的部门,各州设立了文化教育部自己管理。大纲的制定过程,一般是先由5到8人组成的委员会组成,制定一个大纲需要花费半年时间,并且都是由教学经验很丰富的老师进行具体制定,由州文化教育部审核,方能正式实行。一[4]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中心。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有了很好的心境,自然而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加上德国的中小学美术老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的教育过程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德国的老师尤其尊重和注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在作品中延伸出来的队社会、对事物的见解,激发他们的自我分析的能力和创造精神。鼓励掌握美术语言特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领会美术作品的精髓之处。
从而使德国的美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3、日本的个性化美术教育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欧美的美术教育工具论思想与本质论思想对日本的美术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即通过美术教育达到人格完善这一目标是大家一致认可的。"[5]在日本,从教学计划的形成到教学实施过程,贯穿着诊断的评价、形成的评价与总括的评价。而在美术的表现评价中一般采取比较法、选别法、对照表、记述评定尺度等方法;鉴赏的评价中一般采取问卷、面谈等方法。关于日本美术教育的评价被日本的教学系统表达的淋漓尽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本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带来教育理念的快速进步,日本提倡个性化美术教育,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主,避免大众化和一致性,独特个性的形成要以差异化的学校培养为起点。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不同个性的的学生在同一堂课上感受不同,体会不同,理解不同,发现不同,这样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就会显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其实这种教育理念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一脉相承。
第二节我国的相关研究概况
一、美术教育研究的特征
关键词:农村儿童;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50-01
一、美术教学环境
好的幼儿园环境对于幼儿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定的环境设置,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园环境不仅包括幼儿园的硬件设施,更包括教师配备、文化氛围等多方面要素。
首先,试点幼儿园在硬件配备方面,有着较开阔、舒适的教学场所,每间幼儿教室大约在40平方左右,教具沿教室四周摆放整齐,在小班教室的地板上摆放着一些适合幼儿单独使用的玩具和坐垫。每班15-20名幼儿。教室的墙壁张贴有儿童的少量画作,走廊的墙壁上有墙体卡通彩绘和老师制作的剪贴画。无电视机、多媒体设备等现代教学仪器。
第二,教师配备情况。该园共有16名工作人员,幼儿教师8名。其中,受过幼教专业培训的人员约占60%,大多是中专学历。美术专业教师一名。在教师的教学分配上,每个幼儿班配备一名幼儿教师,该教师自早上幼儿入园起对幼儿进行引导、教学和看护,直至下午幼儿离园,并负责本班全部教学课程的安排和教学。
二、教师对儿童美术教学的认识和普遍的教学模式
由于多数幼儿教师都没有接受专门的美术训练,因此对与儿童美术教育的了解较浅,加之每位幼教都要担任多门课程,对于其中任何一门课程都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日常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授儿童简笔画为主,辅以少量的手工制作。唯一一名美术专业教师分配到蒙氏实验班教学,教学模式则仍是教师进行示范,幼儿比照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对儿童的指导仅仅围绕绘画技巧,对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远远不够,由此可见,该园的幼儿美术教学模式仍较老套、刻板,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三、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和进行美术活动的状态
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在美术课上都体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老师进行示范时,儿童会认真的观看,并疑惑的提出很多问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会积极的思考和回答。进行练习时,大多数儿童能够认真、一丝不苟的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绘画,总体来说,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对与美术活动的兴趣还是非常浓厚的,在此阶段让儿童更多的接触到丰富的美术形式,进行更多的美术体验,对儿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笔者对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分析。
首先,农村儿童美术教育是近些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底子薄,意识弱,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制定、如何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清晰。而管理者对于美术教育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偏差,不是不够重视,就是将美术教育功利化,使美术教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相应开设的美术课程也与美育的教育目标大相径庭。
其次,专职美术教师的匮乏成为造成美术教育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城市落后,生活条件、工资待遇都不如城市优厚,很多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大专、大学生宁可放弃所学专业或者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到农村幼儿园任教。
第三,农村幼儿园的美术教学环境不完善,能够开展的教学活动单一。美术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儿童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得到美的体验,从他们看到、听到、触摸到的世界里寻找和发现美,并表现和追求美。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时,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儿童大胆地去创造美、欣赏美的环境。在农村幼儿园的办学中,对这一点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空间狭小拥挤,而且缺乏艺术气息。
1.客观方面的欠缺
(1)应试教育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模式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并不予以重视,甚至很多家长会认为学生学习美术是在耽误时间,对文化成绩的提升会造成影响。另外,由于美术专业没有被列入升学考试的范畴之内,很多农村小学安排美术课时比较少。由于美术课程没有得到农村学校的认可,很多美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在美术课程中部分教师会直接将美术课程改变为“主课程”,这样一来,导致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
(2)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孩子在迈入幼儿园之后最感兴趣的事情便是画画,在孩子的画笔中所涂鸦出的诸多作品可以将孩子的童真以及对世界的好奇进行展现。但是由于面临升学等因素的阻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会从美术教育中转变为文化课教育,甚至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学习美术是不务正业,是浪费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主观方面的缺失
(1)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资源匮乏。
众所周知,小学美术教育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其中包括美术欣赏、美术手工等,要想开展小学美术教育,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与城市小学教育相比,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并且缺乏相应的教学辅助,导致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学课堂死气沉沉,整个课堂的氛围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美术修养过低。
现阶段,我国诸多地区的小学中缺少专业的美术教师,不仅师资力量短缺,并且很多美术教师都是兼职教师,
他们缺乏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自身所具备的美术修养比较低,无法胜任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工作。
二、积极推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措施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我国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为此,笔者结合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农村小学领导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小学教育中,学校领导特别是小学校长对整个美术教育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相关领导对小学美术教育加以重视,那么在整个美术教育过程之中,小学美术教育会提高其发展的高度,会受到家长的认可以及教师的重视。
2.开展各种类型的美术竞赛活动
现如今,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自身缺乏美术素养,并且很多农村地区缺乏专职的美术教师,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会对美术教育失去兴趣。对此,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美术竞赛活动,结合学校的发展现状,将美术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邀请具有相关经验的美术教师前来举办讲座,选派优秀的美术教师定期到各个学校参观与学习,这样一来,才能为美术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才能促使美术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教学能力能够满足当前教育的要求。
3.开展教师培训,提高美术教师的技能
关键词:幼儿美术;美术教育;现状分析;方法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式。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并创造美的特殊艺术活动,是从小培养幼儿审美情感,陶冶幼儿美的情操,引导幼儿身心、志、情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幼儿美育的主要体会。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含义
幼儿美术教育属于普通艺术教育范畴,是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即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适应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以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教育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科学文化进行保存、承传、改造、创新,从而促进人类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人的培养是教育的中心,任何教育都围绕着这一中心,美术教育也不例外。对幼儿美术活动性质和发生的认识,只是为教育的有效进行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前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幼儿造型游戏需要基本造型规则、美的规则的建立和遵守,这些规则的建立、遵守需要教育者的干预和指导,使其逐步上升为培养人的艺术活动、审美教育活动。只有将游戏和教育有效结合,游戏才能成为有教育意义的载体,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美术教育应依据《纲要》精神,在正确理解幼儿艺术教育目标、要求基础上,从教育对象自身特点出发,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工具材料,不断激发幼儿造型欲望,提高幼儿美术兴趣,培养其初步审美能力。其过程是,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借助工具材料、绘画符号、造型手段反映客观现实和自我,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运用美的规则进行适宜干预和指导,逐步使幼儿建立和遵守美的规则,开启心智、获得美感和创造意识。其宗旨是,以提高幼儿的基本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基本取向,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并为未来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重新审视幼儿美术教育,可以进一步明确幼儿美术教育的性质:第一,幼儿美术教育是操作教育,没有操作就谈不上美术教育,而且幼儿愉悦性、体验性和技能习得都是在操作中获得的;第二,幼儿美术教育是通过游戏的教育,决不是美术学科教学,没有游戏的幼儿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第三,幼儿美术教育是源于美的教育,是简约的审美教育,幼儿表达性和情感性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可以得到提升;第四,幼儿美术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它为幼儿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乃至幼儿的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
幼儿美术教育有他自身的特点:第一、其培养目标是帮助幼儿喜欢美术,让他们有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第二、其判断标准不是幼儿画的像不像,而是看幼儿是否有拟人化的想象能力,是否有新奇的想象、能否运用鲜艳的色彩进行多样搭配、是否有稚气十足的韵味是否有丰富的画面表现等;第三、家庭环境也制约着幼儿美术的表现力,因而家庭应尽量让孩子生活在气氛和谐、较少约束的气氛里,让孩子尽量性情开朗,培养孩子关心周围美妙世界的兴趣;第四、美术教育对其他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帮助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音乐感悟能力、日常生活的处理能力,因而应该把美术教育贯穿到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中去。
三、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及认识误区
人类最可宝贵的时代是孩童时代,童心无暇、童真可爱、聪慧乖巧、率性不羁。儿童有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心理,他们拥有伟大的想象力,他们作画时随心所欲,形状、颜色、构图变化无穷,不受任何限制,表现了儿童特有的质朴、纯真、自然、幼稚的美。
而幼儿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所以教学方法和内容必然有着内在的对应性。但我在教学中经常看见教师们进行纯技巧式教学,让孩子们机械模仿,一些家长看自己的孩子在画画时笨手笨脚的样子,显得比孩子还急,看到孩子画出来的画和老师的范画有差别就训斥孩子,用对成人的教育方法教育幼儿,用评价成人绘画作品的标准评价幼儿的作品,这无疑造成幼儿学画心理障碍,摧残幼嫩的童心,挫伤幼儿的绘画兴趣和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偏重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纲要》中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得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将美育表述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可以看出,两者的核心都是“感受和表现”,它们旨在引导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幼儿对美的感受,为幼儿感受美提供机会,在此基础上为幼儿表现美提供必要的技能上的帮助。
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过分强调了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她们更重视幼儿绘画的方式对不对、形象像不像等,因而形成了美术活动突出技巧训练,孩子“复制”教师作品的局面。幼儿在反复、枯燥的练习、临摹中慢慢失去了感受美术的机会,只能被老师安排着,按老师的意愿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理解,而艺术活动的根髓——感受,特别是幼儿自己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被教师们“挤压”得几乎没有了。
(二)教师思想、行为的模式化,影响着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1.重技巧轻想象。
“花儿朵朵开,蜜蜂采花来,美丽蝴蝶飞来又飞去,小朋友们笑……”一群天真快乐的幼儿在花丛中念着儿歌,边走边看,悠闲的上着美术课,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场景,然而现实中我们却很少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注入式教学,即老师怎样教,幼儿怎样画,亦步亦趋,不能走样,近似于机械模仿。还过分强调幼儿涂色能力的训练。这种教学只有教师一个人的积极性,而几十个幼儿是被动的,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这种舍本求末的方法压制了孩子们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不利于孩子们自身潜能的发挥。
2.追求成熟美。
幼儿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在于要孩子画一幅多么象样的画,而是要激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而现实中,幼儿被要求学画一定要“象”,横要平,竖要直,把画画得“象”与“不象”作为学画的终极目标,这样会导致孩子画画的胆子越来越小,又擦又改,谨小慎微,匠气十足。所以我们应该更新我们的观念,明确幼稚也是一种美,认识幼儿学画的幼稚性和合理性。幼儿手指小肌肉发育得不够完全,画出来的物体形状虽然不准确,但形的“不似”却成全了“神似”,这种离形求神的画法,或者“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法,更显得纯真可爱。我们鼓励孩子们认真大胆,顺其自然的画,画出自己的想法,画出自己的心意。
3.对幼儿的作品要求太死板。
允许画两朵花就不能画三朵四朵花,否则就得不到好的评价,还要受到批评,还有的老师竟然让尚不能完全控制自己手指小肌肉的小朋友进行大块填色,幼儿画得很累,美术课课堂没有欢乐,没有活力。心理研究表明,幼儿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直观感觉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虽然认识还比较简单,但幼儿阶段已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的美术课要顺应幼儿的特点,让幼儿美术活动充满想象,充满活力。
(三)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个性化成长。
多年来,幼儿美术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都是有教师根据自身的意愿再稍稍考虑一些幼儿的特点来制订,发展水平不一的幼儿按照一份教学计划进行活动,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现在看来,它忽视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所有幼儿在美术能力上的发展需要,单一的集体教学不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四)家长对于知识学习的偏见和错误引导,导致美术教育在家园合作和创造性发展中受阻。
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中,家园合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想要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必须得到家庭的支持和帮助。然而,现今社会尤其是农村幼儿园中,仍有许多家长对于美术教育有着错误的认识,影响着幼儿园和教师对于美术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和操作。很多家长认为涂涂画画没有什么用处,还是学习知识,如拼音、计算等等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比较有好处。因此平时教师布置的关于美术方面的需要家园合作的作业,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很好的完成。而且孩子在家庭中也不能有更好的美术氛围,得不到更多的美术修养。
四、转变教育观念,探索积极的指导策略
针对当前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技能。
教师必须改变现在单纯的“我教你学”“我画你画”的现状,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操作艺术材料,并在主动参与中去体验、去实践,从而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因此,进一步明确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重视幼儿整体发展——知识技能训练转向幼儿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调整教育行为是对幼儿实施美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
(二)激发兴趣,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
兴趣是幼儿参与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是幼儿保持活动积极性、主动性的内驱力。兴趣对于幼儿美术教育来说,显得更为重要。3-6岁的幼儿,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活动的主动性主要来源于学习兴趣,因此,幼儿对教育活动是否感兴趣,从而乐于参加,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一项关于小班幼儿绘画教学的调查中,老师们发现许多孩子不爱画画,有的孩子甚至一参与绘画活动就哭,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绘画活动时,没有尊重幼儿之间的差异,没有遵循幼儿绘画发展的规律,重知识轻体验,重轻情感,挫伤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应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放在首位,可以通过美术欣赏活动,让幼儿欣赏和感知生活中的物体或作品,形成初步的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概念,从而丰富美感经验,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
美术教育系学生的个性理状与分析
一、当前美术教育系学生的个性特征
人的个性是由许多稳定的心理特征组成的,其中有些是个人独自具有的,有些是和别人相似或相同的。这些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集中在不同人身上,构成人各不相同的、独特的个性。“个性又nq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如性格、兴趣、能力、爱好、气质、才能等)的总和。”①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师院校美术教育系学生的个性,我认为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征:其一,兴趣广泛,有自己的审美能九其二,性格开朗活泼,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其三,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大;其四,思维灵活,具有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当前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近几年随着全国各地的高校美术类专业的不断设置和扩招,致使美术应试教育之风愈演愈烈,通过美术类高考,已成为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门的捷径。在这种现行高考体制和当前社会大环境下进入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在个性心理上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个性缺乏,人云亦云
许多美术学生为了进大学之门,在各级各类多如牛毛的美术考前培训班和美术职业学校中接受针对性地美术高考应试训练,他们在教师一次又一次地“纠正”和各类铺天盖地的所谓标准程式范画的左右下,画画的“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他们的绘画方法基本统一,学习目标明确,所画的画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在这种成绩显著的“模式化”“培养”下,使一部分原本热爱美术而又个性鲜明的学生的个性却被深深地禁锢了,甚至丧失殚尽;而另一部分本来对美术兴趣不大,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学美术的学生,他们更是不敢质疑教师的话,不敢对各类范画越雷池一步。他们进入大学后,过分依赖教师和范画,对各类美术作品缺乏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审美能力,在学习上人云亦云,唯各类“范画”是从。
2、孤僻自卑而又自尊心极强的矛盾个性心理
进入21世纪后,在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单亲家庭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往往性格内向,行为孤僻;另外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匀,使得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再加上美术系科高额的学费和平时学习上较高的材料费,以及各类风景写生和艺术考察活动的费用,使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在经济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理上感到比较自卑。上述原因使这些特殊家庭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喜欢独来独往,沉默少言,经常远离班级、同学,但他们内心的自尊心极强,他们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尊重和关爱,渴望着能融入集体这个大环境。
3、骄傲自大,自我感觉良好
现在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亲人们的百般呵护,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有些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养成了过分娇宠、唯我独尊和依赖性强的个性;另外,有些学生因文化成绩不理想加入美术生这个行列,通过几个月的强化培训考入大学,在亲朋好友和同学老师的赞扬声中,自以为在美术上很有天赋,洋洋自得而目空一切。这些学生从小一帆风顺,在人生经历中没有受到过挫折,他们骄傲自大,自我感觉良好,经不起一点批评和挫折。
二、对美术教育系学生个性的思考分析
当前美术教育系学生所存在的诸多个性方面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美术教育系需要有个性的学生,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1、时代需要有个性的美术教师
要提高生产力,关键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发展科学技术,就需要各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更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有鲜明个性教学风格的教师。21世纪的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和培养某一种技能,还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成为学生人生观、自信心、创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者和引路人。作为教师队伍中一员的美术教师也肩负着培养各类人才的职责,而美术这门艺术学科,在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创造性思维,促进人生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对美术教育系的学生而言,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绘画基本功以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一个没有个性、性格孤僻或骄傲自大的美术教育系学生,他们在将来的教育岗位上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人才吗?他们会对他们的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基础教育需要有个性的美术教师
基础教育需要性格开朗,头脑灵活,富有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师。人在成长过程中,中小学教师的言行、兴趣、人生观、人格魅力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而现今的中小学教师在各类升学率的左右下,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超负荷的题海训练,要求学生背熟课本上的文史知识和各种印发的讲义资料,这样便在教学中无奈地忽略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培养。这种以逻辑思维和知识积累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动手和创造能力差的学生。他们缺乏主见,依赖性强,思维拘谨,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原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上述的教育状况。而美术教育特别是个性化的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右脑,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说基础教育需要个性化美术教育,个性化的美术教育需要有个性的美术教师,而有个性的美术教师需要高师美术教育系的培养。
因此,对美术教育系学生个性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美术教育系学生个性的培养
如上所言,个性对于美术教育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这些学生的个性心理呢?“个性是在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人的具体生活道路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②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本系学生的性格特征出发,以转变教育观念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作为平台,再在具体的美术专业教育中,来实施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一、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过于注重整体和一般,对大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不够,往往以“一刀切”“齐步走’取代了因材施教;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拒绝大学生批评的现象很普遍。”本世纪末,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学校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教育的发展将依赖师生关系的重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当代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处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他们通过各种媒体和方式接受着各种新的美术观念和思想,对一些发达国家新的美术教育观念也有所耳闻和了解,对目前国内一些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颇有微词,同时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不断接受新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上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置,既要遵循美术学科的基本规范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基本功方面的培养,更应尊重和重视他们合理的一些建议和要求,在教学中要和他们平等相处,经常主动和他们交流;在交流中要接受和及时表扬一些有新意的、独到的见解和他们交朋友,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努力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最适宜个性发展的条件。
转贴于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教育环境在个性形成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教育环境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加以选择,使受教育者得到有系统的影响。
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在大学学习中不仅掌握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同时也接受一定的人生观教育和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学会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是形成和发展自己个性的关键时期。首先,必须减轻课业的负担,改变大学生长期“疲于应付”的状态,让他们有思考和选择的空间,让他们有时间去思考和研究一些自己喜欢的画,从事一些与个性发展有关的事情;如:有的同学对印象派绘画比较感兴趣,有的对古典主义绘画比较感兴趣等,我们就应该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资料,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临摹研究又如:对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我们可以鼓励他们进行一些有偿家教,让他们接触社会,克服经济困难,使他们的教学和交际能力有很好的锻炼和发展的机会,使自己逐渐形成自强和独立的个性。其次,要多给学生一些表现技巧方面的自由性的探索。艺术是个性的产物,它的价值取向是求异,即便是同一物象,在不同画家笔下也会出现极大的差别。因而美术教学在特征上是自由的,应该更少受到规范的制约,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再次,要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当前印刷业的高度发达,各类高清晰的精美画册大大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他们对当前的各种美术流派和绘画形式,有的感到好奇,有的感到迷茫,他们需要教师指点迷津,也想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由此,我们可以在小范围内展开一些自由的学术讨论活动,让我们和他们展开交谈式的讨论,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自由交流和展现自己见解的平台。
简而言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否定,特别是对一些特殊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更要给予关注和重视,多给一些肯定,多和他们交流沟通。我们要转变观念,倡导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要加强学生与学生间互问式的探讨。只有在活跃的、无拘无束的学习气氛中才有可能挖掘和重新激发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个性意识。
二、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美术教育有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两大类。师范美术教育系的美术教育有双重性的教育动能:其一,使受教育者不仅要掌握美术文化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绘画造型能力,不但能进行一般的美术创作活动,同时也要有当场示范的能力。其二,以美术作为媒介,注重教育的价值,也就是通过美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的道德观、审美能力、个性、智力和创造性等基本素质和能力。作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系来讲,我们更应该通过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个性方面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美”“术”并重,以美育促生个性
“对个性的重视和对完美个性的培养,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美育则在这一趋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③审美教育,其目的“就是塑造和完善个体人格、全面发展人的素质。”④换言之,就是在审美教育过程中通过审美客体潜藏着的独特含义和价值来激发和建构审美主体内心的个性需求,使审美主体成为一个性格完善而又全面发展的人。
作为美术教育系的学生来说,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类优美的美术作品,这给我们的审美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可以在各种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分析欣赏等手段,通过作品中健康优美的形象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感情,激活他们的个性需求,并且使这种个性需求在我们有针对性的欣赏教学活动中经常反复显现,并加以一定的、有目的的引导,使这种个性需求慢慢地稳定下来,加以时日,再以一定的形式外显出来,从而完善学生的个性特征。
“人的个性特征表现具有特定的行为、语言和内心活动的方式,这是由各种所需的具体环境的差异、各自的生活经历、教养以及生理的不同而形成的”⑤。毋庸置疑,美术教育系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各自的社会生活环境,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着各种压力和矛盾,部分学生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我们还要通过美术作品中高尚美好的形象来改造和疏导庸俗的不健康的情感,净化他们的心灵,一方面可以化解学生在现实中紧张压抑的情绪,得到心灵的抚慰;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内心深处的个性需求不断升华和稳定,个性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2、追循大师足迹,完善学生心灵
临摹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各种专业技法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法的获取。学生在各种专业临摹学习中经常会碰到个性鲜明、风格流派各异的艺术家的作品。马克思曾经说过:“风格就是人”。⑥这里的“人”,应该是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人,如果这个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那么也就没有风格可言了。古今中外美术史上,都产生过许多风格鲜明、个性各异的艺术流派,如古代中国画中的浙派、吴门派、扬州画派、金陵画派等法国的浪漫派、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俄罗斯的巡回画派等等。在这些开宗立派的大家们身上除了具备高超的绘画技巧外,都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独特的个性魅力,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才华,流露真情,张扬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如:19世纪法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雕塑家吕得的《马塞曲》,都一反古典主义正统的风格,以充满运动感的结构,灿烂辉煌的色彩和流畅奔放的笔触,以及夸张的手法创作了这些使人惊心动魄的画面,创造了一种前所未见的辉煌壮丽而又充满戏剧性的艺术风格。清代山水画家石涛就针对当时一味仿古,唯“四王”为尊的时弊,提出“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平滑,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的观点,这里的“我”就是石涛自己个性的最好体现。
所以,在临摹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所临作品作者的个性魅力和作品风格作必要的阐释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法的同时,追循大师们的足迹,让大师们的个性魅力在临摹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可以把美术作品本身的风格同教学上的风格联系起来作分析引导,为他们在将来的教学岗位上形成个性化教学作一些储备。
3、鼓励创作实践,用艺术形式提炼学生的个性
艺术家的精神个性是通过具体的作品形式来体现的,也就是说“形式是我的精神个性”。在中外美术史上,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的艺术家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相同题材的作品,这是和艺术家对这一类题材的感受和本身的个性有关联的。如中国画中经常被画家描绘的题材——荷花,在不同的画家的笔下就有各不相同的神韵:潘天寿先生外柔内刚的个性,使他经常采用兼工带写的艺术形式表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俞志贞先生平淡天真的性格,使她经常用工笔淡彩的形式描绘荷花冰清玉洁的精神。由此可见,画家笔下独特的艺术形式是画家人格、生平修养和个性特征的真实写照。同样,我们在上模特写生课的时候,在对同一模特写生时,有的学生善于抓大感觉,用笔大胆洒脱;有的则表现工整细腻,一丝不荀;有的率直简洁有的喜欢追求客观的真实;有的则偏爱主观的表现这是由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感情、习惯、能力、气质等多方面不同所决定的。因此,我们提倡在各类专业课教学中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同一题材的练习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个性特征。如:在中国画创作课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因为有的大学生性格内向、文静,慢性子;有的性格活泼、开朗,急性子有的喜欢写意,有的喜欢工笔等等。他们可以用写意的形式表现,可以用工笔的形式表现可以是淡彩的,也可以是重彩的,不要因为教师个人的偏好,对他们进行框定限制。正如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的“假如一个人觉得他想表现自己的思想,那么重要的是表现的方法,而非内容,重要的不是‘什么’而是‘如何’。”他还说:“不能用别人的肺来呼吸而生存。……追求真理的教育便是教人追求最高和最深刻意义的自我表现。”因此,我们在美术专业课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来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在美术上的自我表现能力,激发他们内心的表现欲望,并且使这种表现欲望和自我表现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实践中得以提炼、升华。
总而言之,对美术教育系的学生进行个性培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培养的目标不是专业画家,而是通过三四年的专、本科的学习,使之将来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有教书之热情和育人之爱心,有耐心,有奉献精神,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让学生的个性在我们有目的的培养下尽情地绽放和自我完善。
注释:
①②宋书文著《心理学名词解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重印
③蔡正非著《美育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7月
④杜卫著《美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杜,1997年7月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美术 教育方法 创新教学
孩子对于美的追求和热爱,是与生俱来的能力。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近几年,来在新课改的标准指下,通过积极创新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创造和欣赏的乐趣,不仅增加了审美艺术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使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
一、新课改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小学是美育教育的最佳时期,在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由此可以看出在新课改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1.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通过数据资料显示和日常教学观察发现,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在新课改环境下更强调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小学美术教育通过更多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一是可以实现教学目的。二是可以使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长久的坚持下来,形成自己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的成果。
如在《我们来画神话故事――后羿射日》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材料,让学生了解了这个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对这个神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形成自己所认知和了解的画面,让学生对故事的兴趣也同时能够通过美术作品展现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在其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孩子的天性活泼,思维敏捷,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和惊人的创造力,课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注重对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培养,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
如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提供学生锻炼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生日贺卡》是很普通的一堂美术教育课,但在这堂课中,没有像往常一样限定生日贺卡制作的主题,材料选择,作品结果等内容要求,而只是给出题目,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准备作品,结果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有用彩笔画的,也有碎纸贴的,也有用碎布贴的,还有用各种粮食粘贴等等,多种方法制作而成,虽然水平各有不同,但却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创造性,这也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3.陶冶学生艺术情操
新课改的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不仅是一项单纯的技能训练学习,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更好的综合素质,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认识文房四宝》中,通过实物的展示使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美术绘画所使用的工具,同时,也更多的掌握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素养与美术素养,这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新课改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创新的措施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认为要想进一步提高小学美术教育质量,必须多方面的改善和创新教育措施,以下就结合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的相关情况,谈谈笔者的认识体会。[3]
1.尊重学生身心成长,了解学生美术作品特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对美术作品的把握能力,只是从最初的认识了解和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在他们的美术作品对于事物没有清楚的界定和概念,只能通过简单的笔画来表达他们所要画出的事物,这时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身心成长,了解学生的美术作品特点,不要拿成人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作品,也不要去指责他们将地球画成发了方的,将房子画成了太空上的城堡。如二年级的《奇异的树》中,让学生了解树有很多种,树的生长姿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画的小树苗,有的学生则画的是参天大树,虽然画的种类不同,但都充满了想像力。
2.鼓励学生大胆作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模仿能力的时期,对于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不要急于求成想让学生去达到什么样的绘画水平,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作画,从而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不仅对于学好美术,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如二年级《大嘴青蛙》中,在作画之前也让学生了解青蛙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使学生对青蛙的了解也更加全面,因此有的学生则因为青蛙的外貌将其画的很丑,也有的学生因为青蛙是益虫而将其画的很可爱,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多元化教学方式,采用因材施教
美术教育需要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良好的审美能力,以及得当的教育方式,才能够让学生得到量多好的美术教育。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小学美术教育更注重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采用因村施教,达到美术教育的目标。如在二年级《我的家》的教学内容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我的家的画面,丰富绘画素材,准备了一段关于家的视频片断,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仔细观察画中“家”里的环境特点,家庭成员等内容,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去作画。另外,让一部分学生带来自己家的照片,按照自己的想像画一幅自己家的记忆画,针对不同的学生状况进行因材施教,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4]
参考文献
[1]阮昌奇. 试论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3)
[2]杨勇.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4)
一、对农村美术教育的定位和认识
发展农村美术教育,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学校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美术不是简单的“画画”,除了传授美术基础知识技能外,还要在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境界,完善人的意志、品格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更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不论是从学生个体的发展,还是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都应该把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纳入到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去,真正确立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二、农村美术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建设
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业务素质低下,是制约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有专业的美术教师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兼职美术教师,都能有效地开展好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而绝大多数边远的农村学校,无专业美术教师和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多面手”,但在美术基本知识和美术基本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而相关的继续教育又不是十分的及时,致使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限制了美术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农村美术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教师的素质偏低,很难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任务。要想解决现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建立并完善美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制,提高美术教师师资的数量;(2)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创造参加更多学习的机会;(3)开展各种规模的美术教学研究活动;(4)定期对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素质的培训;(5)专人专用,改变美术教师的“资源”浪费现象;(6)进行区域内的美术教师交流,如“城乡交流”“学校交流”等改变个别学校美术师资不足的问题。
三、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
要改变美术教育的状况,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和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农村美术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与扶持。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要求等方面给整个农村美术教育更多的自,使之能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与实际,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美术教育,鼓励积极探索,鼓励各地方学校及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将身边可利用的物质材料引进美术课堂,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只做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使农村美术教育真正意义上有所发展。
四、发展策略研究
对于现状,短期内显然是不会自上而下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解决,所以发展策略的着眼点在于从美术教师的主观因素方面做到有所突破或改变。
1.美术教师应当提高认识和自身综合素质
首先,美术教师要调整好心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并努力争取创造较好的教学环境。其次,要努力钻研新教材,研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美术教育学,并广泛阅读美术文化和文化艺术方面的书籍,来提高整体素养。最后,教师要增强课改意识,努力挖掘本地的乡土资源、民间艺术资源,让美术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2.改变学生作业形式
取消只能画简单铅笔的白纸作业本,实行作业形式的多样化。绘画类采用活页(以八开专用绘画纸为宜),同时把剪纸、泥塑、手工以及评论鉴赏文章等纳入到作业评价中来,在每学期末可以举办初中年级美术作业汇报展,检测美术教学效果。
3.改变教学方法
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普遍僵化,而且思维惰性严重,对美术鉴赏缺乏独立的思考,往往人云亦云,更重要的是缺乏研究性学习的习惯,懒得去思考探究。另一方面,教师在鉴赏过程中也不尽如人意,学生往往把握不住鉴赏方法,丧失了兴趣。比如可以给学生先讲解美术鉴赏的方法(“追问法”“结构法”“艺文相通法”等,具体解释省略),学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性便会得到提高,使课堂气氛活跃、浓厚。
4.主动加强同行之间的互动,探求多学科间的联系
在自身钻研业务的同时,应多与同行互动,取长补短,加强相互间的联系与沟通,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群体组织,在开拓性的发展中,逐渐改变现状。其次,美术教师要多与语文、历史、地理、政治、音乐教师沟通,达到学科间知识的最佳对接,使学生在美术课上也能学习到语文中的知识,在音乐课堂上能借助韵律来欣赏美术作品。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优化课堂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
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质来看,艺术教育的开展还是极其薄弱的。如何才能使美术教育顺应时代要求,如何为培养新时代人才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大问题,也是美术教师面临的严肃课题。
当前,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在理论上、观念上的缺陷,影响和剥弱了美术教育作用的发挥,“理论认识始终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大问题”。多年来,出于急近功利,满足于数字的提高和表面的繁荣,不仅仅在导向上出现混乱,在教学行政、教师方面也无所适从。社会的浮躁和对美术教育的偏见,助长了人们的“实利主义”观念。
由于对美术教育缺乏正确和深层的认识,美术课被降至可有可无的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具体形象的运用和实际的技能操作少而不系统,在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育制度下,这种现象越演越烈,致使一些教育者断定“获得稳固和有用知识的唯一途径是理智途径,理智在其中得到训练和运用的唯一领域是文学和数学语言的领域”。学校教育中抽象的认识性的语言学习被放到优先地位,而感觉的身体的体验受到忽视,由于连续地在词语世界里生活,视觉意识的发展受到限制。
以上种种原因,致使我国中小学校美术教育虽然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历程,但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不少青少年走向社会生活以后,“再通过自己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取得的新的领悟,来冲刷教育给他留下的某些无用乃至有害的印记,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寻找新的支撑点”。“美术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革。因为对待美术教育方方面面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取决于教育观念”。转变学校美术教育观念的目的,是保障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困惑、释然,改革保障和持续发展都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更新、确立,以及诸多智者实实在在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家庭、社会美育不能继续满足于灌输“一技之长”,要更新观念而“由理入道”,重视以艺术理论培养审美能力这一重要环节。21世纪的美术目标不仅仅是整体性或全民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综合创作能力的通才或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强学校美术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勇于实践,善于积累经验,就一定能克服中小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让中小学校美术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作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担负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素养、增强美感体验,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启创造思维的重任。以往小学美术教学大多采用封闭落后的临摹式教学,以及变相临摹的模仿教学。虽然有些学生的作品能够在明暗、色彩、构图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但这样的美术教学会使儿童的思维形成定势,限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想象能力的提高。我结合自身对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提出小学美术课堂的优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想绘画,结合已经学过的简单文字和拼音字母,看它们像什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儿童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懂得少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针对低年级少儿能够在自己的情绪支配下随意表现主观意愿的特点,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为主,儿童把绘画当成游戏,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在加强少年儿童记忆力,开启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绘画创作的教学游戏中鼓励儿童自由表现,让游戏进入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美术课程。
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要多给与学生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让少年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满腔的热诚去发现美、创造美。
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对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应允许学生作品别出心裁而不是千人一面。为了使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但掌握不好“度”则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我们只要在学生作品中发现一点闪光的亮点就应当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渐发展。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思维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也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比如在高年级绘画理论教学中,作品的构图与语文教学中作文的布局谋篇很相似,教师一指点学生即可理解。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放一些轻音乐,感染气氛,放松学生大脑皮层的紧张状态,达到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作业的目的。如此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总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纠正把少儿绘画教学成人化的错误倾向,从传统的临摹教学逐步转向比较科学的以自然为师的写生教学中来,改变传统的模仿教学模式,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艺术教育途径的探索需要美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及推广对策研究[Z].北京:教科规办,1997.
关键词 美术活动 幼儿 动手能力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爱玩爱闹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是很多孩子的动手能力则需要后天的学习与培养才能锻炼出来。在幼儿教育中美术活动则可以很好的去锻炼并培养孩子的能力。在美术活动中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开发孩子们的想象能力与动手能力。
1消除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恐惧心理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经常会出现一部分孩子对于画画产生拒绝与胆怯的心理。孩子们大多表现为不知道该怎么画、不想去画、不敢去画。这许多个拒绝的理由正反映出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总结出以下三点原因:
1.1家庭因素
许多家庭的教育观念落后造成家长拒绝让孩子接受美术教育,在他们眼中学习美术不如去学习一些学科知识,为以后上学打好基础。注重让孩子学习学科知识而错过了孩子学习美术启蒙教育的黄金时期。
1.2教师因素
很多幼儿教师的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授课方法呆板,无趣使得很多孩子对于美术活动充满了排斥与抵触心理。同时很多老师在授课中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只是一味的按照古板的授课方案进行教学,使得孩子们对于美术活动的兴趣大打折扣。
1.3孩子人因素
基于每个孩子的遗传基因不同,导致孩子们的性格存在着巨大差异。有些孩子天生内向不爱与人接触,害怕画的不好会被老师和家长批评,常常怀疑自己。久而久之对于画画产生排斥与恐惧心理。
为了改变上述情况,首先应从家长与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开始改变。要对家长与老师进行劝导,多对孩子进行鼓励教育,激起孩子对于美术活动的兴趣爱好。老师改进自己教学方式,留给孩子们更多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与动手能力。
2注重基础的美术知识培养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基础的美术知识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基础的点、线、面的构成开始培养孩子的基础美术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基础的点、线、面三点来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例如像点线的结合、线面的结合以及线条的变化(直线、折线、曲线)等。让孩子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是为以后美术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基础知识的积累,慢慢孩子就会对画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消除了孩子们内心的恐惧心理,使得孩子们敢于动手操作并初步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3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自信心的确立对于孩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孩子自信心确立作为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孩子确立了自信后可以使他们在美术活动中更敢于尝试,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则需要为孩子们排忧答疑帮助孩子确立自信心,增强自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多使用激励式的语气和赞赏的目光来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轻快的学习氛围,给孩子们足够的自由想象空间供他们发挥。同时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犯下的一些错误老师也应多包容多理解,允许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犯错并且针对他们所犯的错误进行正确的引导,不限制他们的想象与创造空间。这对于孩子在美术上确立自信心有着很大的帮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信后则会对绘画更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敢想、敢做。这样也就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
4增强幼儿的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鼓励和引导以外还需要多进行实际操作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例如除了开设绘画课程以外还可以开设手工创作、折纸、剪纸等课程。通过不同的课程学习来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老师可以在课程安排中以小组的形式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的方法可以便于孩子们互相间交流想法,创造更多的新想法同时还会增进他们的友谊。既学到了方法,也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团队合作。针对每组孩子的作品老师进行评比,对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奖励。孩子在动手操作与制作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更热衷于美术活动的课程。学校还可以定期设立写生课程,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们进行室外写生的课程。让孩子身临其境的通过自身去感受自然元素。
5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并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作为老师与家长,要在激励与互动中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兴趣爱好,要教给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的基础方法要领。想要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除了孩子自身对于美术活动的兴趣以外还需要家长与老师之间相互配合沟通以及耐心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马爱君.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J].学周刊,201602(02),18:84-85.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审美定位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审美定位存在问题
1、与教的矛盾
儿童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严重影响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不仅容易导致儿童智能断层和审美素质下降,而且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
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儿童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要求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儿童美育新路。
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储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一、幼儿民间美术教育内容的开发
民间美术是一种审美创造,是积淀了一定历史文化和人类审美意识的符号,是劳动人民对美的感知与创造。但是,有很多民间艺术代表了成人的生活和审美取向,体现了成人的思维和情趣。因此,对民间美术内容的选择是幼儿园课程设计的重要部分。开发民间美术教育内容时,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本园、本地的实情出发,从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教师的经验、教育资源的状况出发,突出儿童生活经验与发展的需要,始终将有趣、有益、生活化作为选择内容和设计活动的重要指针。为此,我们在众多民间美术的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在对材料进行收集、筛选、改编、创编后,转化为适合幼儿的、为幼儿所接受的富有情趣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民间美术教育内容,如剪纸、扎染、版画、印染画等;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教育内容,如泥塑、脸谱、青花瓷等;本地区的民间美术教育内容,如闽南古厝、惠安女服饰等;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民间美术教育内容,如风筝、花灯等。
二、幼儿民间美术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在充分传承和利用民间美术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注重综合化、特色化、多样化的特点,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载体,融合各种活泼多样的教育手段,将民间美术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与民间艺术的和谐感悟、互动体验中充分感受和体验民间美术的多元化特点。
1.民间美术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
(1)开展专门的民间美术欣赏活动。民间美术作品在形式上追求构图饱满对称,造型意象完整,色彩鲜艳明快,在视觉上讲究造型与色彩搭配的美感,体现着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因其缤纷的色彩、生动的造型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设计开展专门的艺术欣赏活动,将大量的实物、图片展示给幼儿,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各种各样的民间美术作品,引导幼儿感受民间美术的“好看”和“美丽”,初步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及魅力。如中班教师选择了中国典型的民间玩具———风筝作为欣赏的内容,风筝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协调,具有强烈的民间乡土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通过引导幼儿欣赏风筝,可以让幼儿感知民间作品色彩、造型的美,了解对比色的装饰性、图案的对称性等特点。
(2)开展深入的民间美术主题系列活动。为了让幼儿更加深入、系统地了解民间美术,我们还以不同的民间美术内容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主题系列活动,幼儿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一些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者生活、思想和创作意图以及有关的文化知识,从而对民间美术的“美”感受得更真切、更深刻。如在引导幼儿欣赏娴静淡雅、造型美观、色彩协调的惠安女服饰时,我们先利用课件让幼儿了解惠安女的劳动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欣赏感受惠安女服饰的特点,了解其服饰与劳动的关系,从中感受惠安女的勤劳质朴、吃苦耐劳的特质,增进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加深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
(3)开展各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区域活动。在民间美术教育上,仅仅使幼儿感受和理解民间美术还是不够的,应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之落实到实践上。为此,我们在各班开辟特色活动区域,创设了模拟性、开放性的“刺绣坊”“小染房”“剪纸屋”“陶艺馆”“木偶馆”等民间美术特色手工坊,投放多种民间美术创作工具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让幼儿可以就地取材,用纸片、泥巴、面团、染料等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作品。如在剪纸屋,我们既布置了剪纸艺术精品展,又绘制了可供幼儿参考的流程图,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创作剪纸作品,如我们将剪纸图案事先刻在塑料板上,引导幼儿通过拓印等方法创作剪纸作品。
(4)开展中国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在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活动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民间艺术教育资源,挖掘传统民俗节日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非常好的一种形式。我们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民俗节日都会组织相关的节庆活动,营造鲜明的节日氛围,通过集中展示、文艺表演、创造比赛、作品展览、现场制作表演等活动,把节日民俗活动与民间艺术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节日气氛中,亲身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美。
2.实施民间美术教育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关注教育环境的熏陶。在民间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中,应注重为幼儿提供一个充满民间艺术美的学习环境。我们利用多渠道收集各种民间艺术作品的照片、图片、实物等,如风筝、刺绣、憨态可掬的布老虎、小泥人、面人作品、木版年画、剪纸、戏曲人物图片等,布置了一个个富有浓郁气息的民俗环境;各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主题教育目标,与幼儿共同创设幼儿喜爱的民间艺术墙,墙上有幼儿利用废旧物制作的木偶、利用糯米团捏成的动物造型、小竹筐制作的中国龙、幼儿的剪纸“十二生肖”、教师和幼儿一起设计制作的提线木偶戏的表演场景等。这些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让环境与幼儿产生积极的互动。
(2)重视开展实践创作活动。审美教育不只是培养人们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审美创造力。在审美教育活动中,不能停留在纸上谈“美”,嘴上讲“美”,而是要紧密结合艺术实践活动,着重幼儿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在实践中表现民间美术对提升幼儿创造美的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在开展民间美术教育时,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操作性活动。幼儿丰富的创造力和不拘一格的思维使得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符合幼儿天性的民间美术作品。让幼儿进行“剪一剪”“画一画”“染一染”“捏一捏”等各种充满趣味的美术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加深幼儿对民间美术的理解与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