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6 11:3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表演艺术专业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群众文化中的合唱艺术是将审美、音乐与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合唱参与的群众在排练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五线谱等方面的音乐理论,获得音乐文化知识,尤其是在进行演出的过程中,积累演出和实践经验,也能提升对合唱艺术的鉴赏力,进而提升个体的文化素养。通过对专业合唱的指导,不仅让生活不再单调,也能通过对合唱的理解和学习,提升对文化理解艺术修养水平。尤其是在参与到社区文化后,就能科学提升文化素养,整个社区的文化氛围能进一步浓厚,进而丰富社区文化。
二、适宜群众文化中合唱艺术发展模式
(一)适当增加适宜群众合唱新作
伴随合唱艺术的持续发展,群众合唱作为群众文化艺术,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适合群众合唱的优秀作品存在停滞不前的现象,不利于推进群众文化合唱艺术的发展进程。针对合唱作品创作者来讲,群众合唱艺术被打上不高雅的标签,但这与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艺术发展空间存在多元可能息相关,因此,将合唱艺术和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摆正,发挥合唱艺术的作用和优势,才能实现群众合唱艺术的健康发展。同时,在群众合唱作品中,存在一些商业因素的作品,并且重复得较多,合唱曲目库相对来讲也较为单一,缺少时代特点与文化特色。为此,群众合唱作品的创作者应从实际出发,创作出接地气的、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合唱经典作品,服务于群众文化中的合唱艺术。
(二)全面丰富群众文化中合唱艺术表演形式
合唱是主要将群众的歌声作为主体,通过表演形式为载体的重要综合艺术。合唱艺术和表演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同之处,但是又有各自的特点:肢体语言是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合唱艺术中重要的表演形式,因此,只有将合唱艺术与表演艺术实现有效结合,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提升群众合唱艺术的表演形式。同时,合唱将舞台、歌唱、表演、文学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声音在合唱艺术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并承担表演者身体视觉语汇。一般来讲,合唱在舞台上有表演形式的一些肢体性动作,就能激发广大听众的共鸣。群众合唱作为重要的文化活动,因为活动场所的广阔性以及环境自身的嘈杂感,就能促进参唱人员训练肢体语言作为重要的演出形式,再加上歌曲风格相搭配的配饰和服装,能实现在视觉、听觉上吸引群众的视线。
(三)提升群众的音乐素养
一是学会使用五线谱。五线谱属于国际性记谱法,通过学习五线谱能非常明确几个声部实现同时进行,并能听辨声部中出现的和声。在群众合唱学习中学习五线谱较为重要,可以采用房子识谱法等相对简单、趣味性强的识谱法,增加学习兴趣。但是要达到学会并熟练运用,还需要进行不断学习和练习,提升识谱水平。二是不断加强乐理知识的学习。考虑到群众合唱中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在开展排练的过程中,需要从作品本身进行认真读谱,作品的节奏、音准应准确把握,这是对合唱参与者的基本要求。所以,音准的问题需要借助钢琴伴奏开展歌曲乐谱的视唱,将个人唱的音高与钢琴演奏音高进行对比,在遇到个别音准时,尤其是变化音,对不容易唱准的部分需要进行分部分练习,进行反复视唱,强调准确,在将歌谱唱准之后,再适当加入歌词。三是加强合唱声乐训练。合唱团水平的关键是声乐训练,群众合唱中的成员并未接受专业性的声乐练习,为了达到较好的合唱效果,需要不断加强声乐练习,让音色变得圆润、饱满,更加富有视听的审美感。
(四)培养合唱指挥人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民间舞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触,像扭秧歌,狩猎舞,农乐舞和采茶歌等等。特别是在一些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丰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游客走进了风景优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间舞蹈在新的时空环境内,展示给游人的舞蹈形态大多是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改编加工过的,更突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这样既保持了原来的“土风味”,又适应了旅游文化的艺术欣赏品味。比如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贵州的《多彩贵州风》,她们将民间一些质朴、需要人们珍惜却并未引起关注、濒临消失的歌舞搬上舞台,同时又把一些原生态的东西大胆的移植、拓展、运用现代意识、现代技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重新激活了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既强化了原生之态,又满足了当今观念的审美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保护。
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民间舞蹈的重要性,比如湖南湘西的土家摆手舞、河北昌黎县的秧歌、安徽的花鼓灯、山西稷山县的高跷、云南景洪市的基诺大鼓舞以及贵州台江县的木鼓舞等民间舞蹈都已经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但是由于各个地区、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差异以及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中也存在着不平衡性,仍有一些民间舞蹈存在着濒临消失的危机,中国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仍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一、政府保护与传承
在中国的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中,可以说云南是做得最好的。在以杨丽萍为首的舞蹈艺术家们的艰苦探索下,先后推出了《云南映象》、《丽水金沙》、《梦幻彩云南》《勐巴拉娜西》、《蝴蝶之梦》、《太阳女》等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大型民族歌舞,虽然走的都是面对旅游观众,定点演出的路子,但是这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歌舞的保护和传承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云南毕竟只有一个,“杨丽萍”毕竟也是少数,在中国一些地处偏远的地方,它们既没有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旅游资源不发达且经济落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舞蹈正濒临消失。如新疆民间舞蹈击石舞、蒙族民间舞倒喇、兰州的太符灯舞、河南柘城县的鬼会、土家民间舞蹈打道钱、布依族的矮人舞等民间舞蹈,它们的传承发展已经岌岌可危,前景渺茫。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的日趋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舞蹈已经不再是农民生命的需要。老艺人的离去,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增多,民舞队伍逐年缩小,针对这一现状,当地政府应加大对民间舞蹈这一民族瑰宝的财力投入,组建民间舞蹈考察团,走访了为数不多的老艺人,留下了珍贵的口头资料,并经过整理,以文字、画面的形式留下来存入了档案。同时开展研究性演出,收集并整理有关资料、服装、道具,保存这些民间舞蹈的宝贵资料。一个城市如果想要长期有效的持续性发展,仅仅立足于经济的单纯发展是不可取的。民间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它既包括歌唱、音乐、装饰,也包括各种肢体语言,保留着大量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人类社会和当地发展史的一块活化石。制定十年保护计划,建立“民间舞蹈文化生态保护基地”,对民间舞蹈的表演者实行重点保护等举措,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当地政府应重视民间舞蹈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
二、课堂教学保护与传承
民间舞蹈濒临消失的重要原因就是后继无人,要从根本解决民间舞蹈濒临消失的危机,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是关键。教学是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让民间舞蹈走进课堂,在音乐课堂中增添民间舞蹈这一教学内容,组建民间舞蹈专业培训班,不断培养新的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将会从根本上解决民间舞蹈传承难这一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将民间舞蹈引进课堂,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首先,借助校园集体舞让民间舞蹈走进校园,激发学生兴趣。2007年9月,当教育部发出全国所有中小学生每天都必须跳校园集体舞通知之后,在社会和校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校园集体舞进入校园的大半年来,取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有利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活跃校园文化,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抓住这一良好趋势,丰富校园集体舞的内容,在学生们学会《阳光校园》、《小白船》、《校园华尔兹》等舞蹈之余,引进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如湖南的中小学生可以编入湘西土家的《摆手舞》和苗族的《花鼓舞》等本地特色的民间舞蹈,这样不仅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
其次,就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民间舞蹈真正走进音乐课堂。老师在教学中可以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使民间舞蹈教学的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还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让学生不仅知道动作该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体现了一种什么样寓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不仅使学生整体掌握了民间舞蹈的精华,而且使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民间舞蹈的生命力。
别人还在撒娇的年龄,她已成了名模,做了巨头,还请萨马兰奇授勋的功勋画家为北京申奥作画――
高个的她昂首挺胸,走向T型台
18岁就已经当了两年模特公司总裁的施薇,很容易让人想到她可能出身商人世家,不然就是个天才!如果不是这样,怎么可能别人还在父母跟前撒娇的年龄,她就已经成了总裁了呢?
其实,施薇和大多数人一样生长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里。爸爸是干个体的司机,妈妈是油公司的普通工人。施薇到了14岁时,已有了175cm的与众不同的个子,但那时的她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自信地抬起头。相反,她觉得自己高出别人一大截是缺点,于是她总是弯着腰、低着头走路,惟恐别人会注意她。那会儿的施薇全然没有现在这样自信,相反地还有些自卑。
那段日子,施薇觉得过得很慢,初中毕业后她终于决定把自己认为是劣势的身高变为优势――报考了南昌市第一职业学校模特表演与设计班。刚学模特时,因为平时总弯着腰,所以练形体时为了纠正她那已有些弯了的背部,她没少吃苦。
1997年7月的一天,施薇在文工团工作的阿姨告诉她,江西时装表滴艺术团面向社会招生。那年施薇15岁。虽然一年来在职业学校受益匪浅,但她一直相信进入专业性时装艺术团体更能学到东西。尤其是当她了解得知,江西时装表演艺术团曾经培养了几位名模,像1991年“首届华东六省一市模特大赛”的冠军得主徐磊,1995年“首后中国模特之星大赛”十佳之一的付燕,以及当时正在冲击“’97中国超级模特大赛”的王敏,这些已获得成功的模特令施薇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去艺术团面试。
面试施薇的老师是时任江西时装表演艺术团团长的王武,王武一眼就看出她是个好苗子,当即预言施薇将来会是颗最亮的星。没想到,这句话改变了施薇的一生,使施薇的人生走向了辉煌。
炒西瓜皮加馒头,是那个夏天主要的饭菜
1998年10月16日,施薇与老师一行6人踏上了北京的征途。她们想通过参加模特赛事,让外面的人认识江西模特,她们准备参加来年4月举行的“’99模特之星大赛”。
初到北京,施薇和同伴们5个人住在一间只有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边训练边等候大赛的来临。她们之所以在比赛前那么早就来到北京,是想习惯这里的气候与环境,而且北京人才济济的现状也使得这几个还不太懂事的孩子有了压力。那段时间,没有练功器械,她们便把高低床当做把杆,练架腿、练压腰;没有练功厅,宿舍又狭小拥挤,这些南方女孩便顶着北方刺骨的寒风利用室外的球场练走“猫步”。就这样,经过将近两个月最“酷”的练习,施薇等人的体型终于达到了最佳标准。本以为有机会一展自己才能的时候,想不到因为与主办单位中国服装服饰博览会产生了意见分歧,最终,施薇和她的师姐妹们只能不情愿地放弃了这场比赛。
尽管失去了比赛的机会,施薇与小姐妹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又重新振作起来,打算养精蓄锐他日再来。想不到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她们生活最困难连吃饭都得借钱的时候,她们原来借住的博览会宿舍,又被责令限期搬走。施薇和同伴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好不容易才在同一个大院里租到了一个刚封了顶的计成品房子,本以为这下有了可遮风挡雨的地方,搬家的那天,施薇一行人刚在地上打好地铺,打算好好睡上一觉,谁知天公却不作美,刚刚躺下,外面就下起了大雨。因为是刚刚封顶的房子,不太严实,再加上雨下得太大,结果屋里的积水有10厘米深。这一晚上,施薇和同伴及老师一夜没合眼,她们在不停地往外舀水。没多大一会儿,所有的被褥和生活用品都被大雨淋了个透。那是1999年的夏天,天特别热,温度高达四十多摄氏度,她们好几个人挤在一个小屋子里连风扇都没有,躺在水泥地上都会被热醒。
钱花光了,她们每天只能上大院的食堂里赊账买馒头吃。她们只吃馒头,也只能吃馒头,因为吃不起别的。后来,老师想了个办法,把邻居吃完的西瓜皮捡回来洗干净加点盐炒着吃。就这样,西瓜皮就馒头吃了整整一夏天。施薇说那是她过得最苦的一段日子。那阵子,有的同伴受不了这份苦就回江西了,但施薇咬牙坚强地挺着,不旨屈服,因为她一直坚守着“要想得到,就必须付出”的信念。
漂在北京,汗水漂出“金子”成色
留在北京的日子里,施薇一直在等待着机会。1999年5月底,由北京概念98模特经纪公司承办了“美宝莲EL-LET中国模特大赛”。施薇参赛时希望获了奖之后能加入自己向往已久的概念98公司。施薇自我感觉良好,她获得了才艺表演第一名(美宝莲之星)。
决赛前,评委们给予施薇一致的好评,更增添了她决赛获奖的信心。可没想到的是,最终宣布决赛结果时,施薇却居于前15名之外。残酷的现实沉重地打在了一个只有16岁的小女孩心上。“当的站在舞台上,我强忍着伤痛告诉自己:‘不哭,要哭回家哭!’”施薇强忍住泪水不往下掉。回到宿舍,她彻底垮了,一连哭了7天。“为什么是这种结局,难道我不是干模特的料?”这时候,从江西一同出来的姐妹们都想回老家,施薇也有些动摇了,任凭她的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鼓励都无济于事。
大概真是跟模特这一行有缘吧,就在施薇打算放弃的时候,无意中碰到了当时“EL―LET大赛中国选拔赛”特邀嘉宾、“沙宣”形象代言人,世界名模孟邝美,因为整个模特大赛孟邝美一直在场,她对施薇的印象非常深,她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优秀的模特没有得到大奖。孟邝美告诉施薇:“你还年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席话,给了施薇很大的安慰。
恰逢此时,北京玉蜻蜓服装装饰有限公司刘平设计师也找到施薇,聘请她拍摄企业形象及电视广告。紧接着,宝丽斯、五色土等服装公司纷纷请她当品牌形象代表,施薇紧紧地抓住了这些幸运之神。
那段时间,为了拍品牌形象的照片,夏天,施薇穿一袭貂皮大衣在摄影棚里一待就是一天。灯光打在她身上再加上那厚厚的衣服,再好的空调都无济于事。经常是拍照时站着的地方会汪着一摊汗水,热成这样,还得摆出寒冷的冬天穿上了大衣温暖舒适的神情。虽然很苦,但施薇知道自己必须努力付出才有回报。短短几个月内,前来请施薇担任企业形象代表的服装公司一下跃升为6家,施薇成为国内有史以来短期内拍摄企业形象代表最多的模特。
几个月后,施薇角逐“第二届职业时装模特文化奖”,摘取了“’99最佳中国职业时装模特”的桂冠。在38名参赛选手均是历届大赛获奖者的特定环境里,施薇是十佳模特中最年轻的一位。
做事业,就做中国最年轻美丽的巨头
1999年8月,刚满17岁的施薇, 用赚来的第一笔钱注册了北京欧格模特培训有限公司,并出任公司的总裁及法人代表,她决心培养模特新生代。
“我要将我的公司办成模特们的家,让她们闯北京时不再那么艰苦。”施薇平静的话语中显示出一种与她的年龄很不相称的老成持重。
从此,施薇一方面要打点公司,另一方面又要给自己“充电”。她所要承受的压力超乎常人。当我问她累不累时,施薇用手托着下巴说:“当然累啦,这么大的房子一年那么多的房租,所有学员的学习费用……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而现在的学员都还处在学习阶段,公司现在还没有盈利,所以只能我一个人挣钱来做这么多的事,怎么可能不累呢!我才18岁,也有想玩的时候。你看我现在能老老实实地坐在椅子上,那也是不得已啊。”
还好身边有王武老师的无私辅佐,所以每每受不了的时候,施薇就“麻烦”她的老师“扛”着。施薇的目标是在若干年内把欧格公司办成跨国的大公司,她对未来事业的发展充满着激情与信心。作为公司的老总,工作起来,施薇还是蛮有威信的,扮起“酷”来,从不嬉皮笑脸。
在一次训练中,一个学员上课时偷懒,让她做动作她不听,施薇一气之下把她赶出了练功厅。训练结束后,施薇又把这个学员找来,跟她谈心讲道理。当我问这个学员多大时,施薇又是那句话:“她还小,才17岁。”别看工作时,施薇那么严厉,可一旦丢下了公司的事务,回到天真烂漫的自然生活中,施薇又会和年龄相仿的部下打成一片。
施薇经营公司有自己的招数:“目前的模特经纪公司大都采用签约制,除了演出活动外,公司不管模特的吃住问题,因此,很多模特的生活没有保障。而我对我们公司的学员要先进行专业培训和文化教育,毕业后,将她们全部纳入自己的公司,把她们充实到公司的办公室、电脑部、演出部、时装设计开发部等各个不同的部门,完全用我们自己培训出来的人才管理自己的公司,这样既能够统一调配活动,又让她们有生活保障。最重要的是将我们公司的模特推向国际,将欧格办成著名的跨国公司。”
做申奥使者,请查尔斯・比利奇为北京作画
施薇的欧格模特公司在业务上单打独干,不参加任何模特大赛,但施薇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尤其是申奥。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施薇得知曾为亚特兰大、悉尼等申(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作画,经国际奥委会授勋的奥林匹克权威画家比利奇就是世界名牌服装设计师查尔斯・比利奇先生时,她就极力邀请比利奇先生来京访问。要知道,比利奇先生是国际奥委会的功勋画家,他1994年被聘为挪威冬季奥运会画家、1996年为亚特兰大奥运会画家、2000年为悉尼奥运会画家。近年来,几乎所有申办奥运会的国家都得请比利奇先生考察作画。
没想到,比利奇先生不但应邀而来,还带来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笔签名的致中国奥申委的信函。2000年5月15日,施薇在北京港澳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倡环保,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绿色申奥形象大使”活动,从此,在中外媒体上,施薇便有了“申奥使者”这个称誉。中国之行使比利奇先生了解了施薇这位中国最年轻的模特公司总裁。他非常赏识施薇的才艺和实力,特指定她为比利奇服装品牌的形象大使。2000年9月,施薇及她公司的30名模特应邀前往澳大利亚悉尼的比利奇画廊,出席比利奇高级时装系列和中国著名品牌时装展示会。在悉尼期间,施薇通过比利奇向萨马兰奇递交了一封她以一名普通中国公民身份希望萨马兰奇支持北京申奥的信。
2001年4月11日下午,施薇在京广中心宣布她将以其公司的名义,出资100万元与中国华夏文化艺术促进会在北京申办奥运举行大型文艺晚会,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和历届奥运冠军代表及残障智儿童同台演出,举办“全国56个民族共同申奥大型文艺晚会”,同时以个人名义向全球华裔艺人发出“力行环保,支持北京申奥”倡议书。晚会邀请了国家民委、北京奥申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奥运会获奖运动员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
谈到7月13日晚上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胜时的情景时,施薇仿佛觉得一切都还在眼前。
“投票表决的过程让人心跳加速,特别是结果宣布之前的那一会儿,我更是紧张得不得了。当从萨翁嘴里听到‘北京’两个字时,我们公司里的人都跳了起来,那种感觉绝非高兴二字所能形容!”
将载人体育史册的北京申奥已经成功了,施薇觉得自己的使命已完成,但与全国人民一样,她觉得要办好北京奥运会自己也有一份责任,以后还有许多事要做。
央视广告招标会今年定在11月18日举行。日前,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中央电视台2014年黄金资源招标广告—现场招标竞购部分(草案)》。今年现场招标共分五大系列,分别是延续多年的以《新闻联播》为龙头的黄金组合系列,以《焦点访谈》为龙头的焦点访谈系列,以及春晚系列、世界杯系列、品牌栏目系列。
在品牌栏目系列中,共有10档品牌栏目(或组合)的独家冠名,其中,除了《谢天谢地,你来啦》曾参加过去年的广告招标外,其余9个均为新面孔。包括《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标底价4200万元,《开讲啦》标底价4800万元,《梦想合唱团》标底价6300万元,《梦想星搭档》标底价6100万元,《喜剧王》标底价5500万元,《全球中文音乐榜上榜》标底价4900万元,《星剧汇》标底价4500万元,《星员工》标底价2600万元,《大开演界》标底价3600万元。而老面孔《谢天谢地,你来啦》由于2014年将以《谢天谢地,你来啦》+《喜乐街》联合出现的方式招标,独家冠名标底价由去年的2850万元升至今年的4100万元。
CSM:电视开机率从未大幅下降
10月15日,中央电视合湖南、东方、江苏、安徽、浙江和云南等多家电视媒体共同举办的“电视的力量——中国电视影响力发展论坛“在京召开。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维东在论坛上了2001年至2012年全国电视的开机率数据,数据显示2001年开机率为21.17%,2009年为23.65%,2012年为23.74%。电视开机率一直呈稳步上升态势。
今年6月,有媒体报道说“调查显示:受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冲击,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对于这一数据,郑维东给予澄清,他表示,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北京地区还是全国范围,电视开机率一直保持在20%-30%之间,从未高达过70%,也从未大幅下降过。
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我知女人心》相继开播
近日,河北卫视大型季播节目《中华好诗词》《我知女人心》分别举行媒体会。
《中华好诗词》是河北电视台自主研发的一档文化类季播节目,节目以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运用闯关、益智、综艺等多种电视化包装手段,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普及诗词。《中华好诗词》由王凯担任主持人,赵忠祥和中南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杨雨担任“大学士”,喻恩泰、李彬、田源、左岩等明星加盟。节目从全国遴选出100位诗词记忆达人作为选手,每期邀请六位明星艺人作为守关者,通过抢答、对战、终极挑战等一系列紧张而又充满乐趣的环节决出本场的优胜者,获胜者可得到高额助学金。该节目10月19日起每周六晚22:00播出。
《我知女人心》是河北卫视联合李咏工作室打造的男女挑战益智问答类节目,节目以“情感推动生活”为出发点,杂糅了综艺、益智、情感节目的亮点元素,话题涉及职场、社交、婚恋、消费等多个领域,剖析和展现男女思维方式差异。该节目是河北卫视第四季度重点打造的项目,总投资4000余万元,由河北卫视出资,李咏工作室打造,是河北卫视制播分离的一次尝试。
此外,河北卫视老牌节目《炫动中国风》第三季也将于四季度回归。(赵国红)
纪录片《第三极》开机 聚焦青藏高原人文生态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前期策划论证、踩点和筹备,电视纪录片《第三极》近日在拉萨开机。
《第三极》以自然为背景,以人文为主线,以故事为载体,从不同侧面反映生活在第三极(青藏高原)上的人们如何与自然打交道,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奥秘。
《第三极》与其他涉藏纪录片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展示的不仅仅是地理层面的第三极,更是人类心灵的高度,即第三极特有的人文精神及内涵。《第三极》将通过当今国际纪录片流行的拍摄手法,突出故事性、戏剧化、快节奏和高科技。
《第三极》由中央电视台和北京五星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拍摄,共分5集,每集约50分钟,计划于2014年秋季完成拍摄工作。
数码视讯2700万投拍电视剧
数码视讯10月17日公告,公司首部自制影视剧作品《急诊室的故事》即将在北京开拍,数码视讯开始涉足自制影视剧领域。
数码视讯方面称该剧由公司的子公司完美星空制作,投资额度为2700万元,完美星空享有本剧全部版权及其他收益的 75%。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即将在北京开拍。该剧由完美星空担任出品方与发行方,电视剧《重案六组》编剧、女一号王茜担纲制片人,预计2014年2月完成拍摄工作。
完美星空已成立两年,此前公司联合出品拍摄的电视剧《今夜天使降临》已在三家卫视台播出,而另一部联合出品电视剧《猎天狼》也即将播出。
邹静之作品《皮五传奇》10月31日上星首播
改编自扬州评话《皮五辣子》的电视剧《皮五传奇》已敲定上星首轮播出的档期——10月31日登陆山东卫视晚间黄金档。
《皮五传奇》由邹静之执笔,梦继执导。该剧突破原著的故事构架,以单元剧的形式串联起整部作品,赋予每个单元剧完整的故事和主题,新创作的故事灵感来源于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导演梦继称,喜剧、正剧他都拍过。皮五这个人物的性格类似于济公、阿凡提,因此有轻喜剧的味道,但总体说来,还是正剧的定位。《皮五传奇》原为45集,上星播出之际,为进一步加快剧情的推进,删减为41集。
两部斯语版中国电视剧在坦桑尼亚开播
继2011年斯瓦希里语版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登陆坦桑尼亚引发收视热潮后,又有两部斯语版中国电视剧《妈妈的花样年华》和《老爸的心愿》10月16日在坦举行开播仪式,即将在坦国家电视台播出。
《妈妈的花样年华》和《老爸的心愿》是两部反映当代中国都市家庭伦理的电视作品。为保证两剧的高质量译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派人专程到坦桑尼亚挑选当地优秀演员到北京参与配音工作。
中国驻坦使馆临时代办李旭航表示,此次开播的两部电视剧是继斯语版《媳妇的美好时代》之后中坦艺术家和媒体合作的又一成果。
今年8月,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签订协议,为丰富坦桑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坦桑观众的需求,中方将向坦方无偿提供一批中国电视剧、电影、动画片和纪录片的译制片供坦桑媒体播放。
演委会拟推演员资质认证体系
10月20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演员委员会首届“演员沙龙”在京举行,相关领导及演员出席。演员协会会长唐国强表示,协会将逐步推进演员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少年新星影视表演培养计划”也于当天启动。
与会者认为,由于我国演员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缺失,表演艺术行业标准不统一、演员价值评估体系缺失、从业者门槛过低、道德失范、海外演员从业监管失位等现象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表演艺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演员委员会将建立演员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当日的活动中,“少年新星影视表演培养计划”也正式启动,该计划旨在通过制定包括老少演员“大手拉小手”、热播剧角色演员扮演、参加电视栏目嘉宾、专业培训等一套表演才艺技能培养计划,为怀揣影视表演梦想的小演员们搭建展示才艺、实现梦想的舞台。为留守儿童、问题少年、农民工子女和全国各民族、革命老区、灾区的少年儿童创造实现表演梦想的机会。
央视再寻“最美乡村医生”
中央电视台“最美乡村医生”公益活动10月16日在京启动,活动官方网站和微博同时上线。
2 0 1 2年,中央电视台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公益活动,今年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将继续深入关注乡村医生这一群体,据悉,此次活动对“最美乡村医生”事迹采用社会推荐与记者寻找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集。
12月中旬,组委会将从中推选出20名“最美乡村医生”入围者,在官网公示。最终由评委会评选出 10名“最美乡村医生”和10名活动特别关注乡村医生。同时,活动将举办“我眼中的最美乡村医生随手拍”等多种线上线下征集活动,鼓励网友随时将身边乡村医生的感人事迹上传到网上,评选出优秀拍客作品进行网络展播推荐。
韩流专门频道将登陆中国
据韩国广播电视节目出口公司“汉阳控股”10月10日的消息,该公司与北京天天放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DOXTV)签署了运营韩流专门频道的合同,目前双方已开始着手推进项目。
据悉,2011年设立的DOXTV是中国惟一一家民营卫星有线广电公司,目前在中国大陆境内拥有收费用户1500万户。 DOXTV收集了世界各国的优秀节目,多数节目是在国内独家首播。
汉阳控股计划与D O X T V方面设立合资法人后,将在D OX T V所拥有的三个频道中运营一个韩流专门频道,通过该频道在中国播放韩国电视剧、歌曲、综艺节目等,而节目播放和运营权则由韩方掌控。
汉阳控股方面表示,将在近一个月内申请在中国成立合资法人,计划在今后的2至3个月内首先在上海和北京进行示范性运营,明年初将投入正式运营。
天津卫视开启“欢乐周播季”
天津卫视近日推出“周播剧场”,在编排方面,突破了传统周播剧的安排,打造“一周三播”的模式。针对这种“本土化改造”,天津卫视频道副总监王屹表示“将周播剧放到周二、周三和周六来播,分散时间播出,这种‘一周三播’的模式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改良的周播体系可以让观众保持最大的期待度和粘性。”天津卫视首先推出“欢乐周播季”,播出符合所有年龄段观众口味的“合家欢”喜剧,《杨光的夏天》和英达梁天打造的《我们一家人》将使观众在喜剧中感受到简单的快乐。
《老有所依》11月开播
由赵宝刚、侣皓吉吉执导的电视剧《老有所依》将于11月18日登陆浙江、东方、天津、北京四大卫视。该剧是赵宝刚首度将视角聚焦“暮年”,讲述了面对父母的老去,子女要如何平衡年迈的父母与事业生活之间的矛盾。
该剧通过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家庭子女与父母相处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年轻人的视角为观众讲述了应该如何面对父母和自己的“老去“。剧中,观众不仅能够从刘涛、张铎诠释的角色身上看到自己或身边朋友的身影,更能够通过奚美娟、吕中、马迎春等老戏骨的演绎,感受到年迈父母对自己”老去“的迷茫、无奈,以及对子女浓浓的关爱。
简讯
关键词 地方文化 风情演绎 歌舞创作
一、文化内涵
当提及“原生态”一词时,不禁会想起“原生态歌舞”、“杨丽萍效应”等。原生态歌舞是原生态艺术中的主要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尽显时尚流行。它继承民俗仪式中的表演元素,在传统民族舞蹈艺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营造了如梦如画的审美情境。《云南映象》是“原生态”艺术表演最成功的象征,《云南映象》的歌舞大多来自当地民间民俗仪式,歌舞中大多以祭拜神灵、生产劳作、节庆仪式等民俗活动贯穿始终,蕴涵着浓郁的原汁原味的古老民族的文化记忆。这些民俗活动场景、仪式等歌舞形式具有唤醒、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功能。《云南映像》作为一场云南传统风情文化的传播盛宴,是传播和展示中国绚丽多姿云南传统风情文化的大舞台。当地具有特色的饮食服饰、社会关系、传统艺术、民间信仰等得到集中的展现, 淳朴的云南民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得到全面的体现。使观众受到潜移默化的传统、淳朴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的洗礼,增强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被中华大家庭乃至世界各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心。《云南映象》上演引发了“原生态文化”热潮。这个“原生态”文化热是以浓郁的地方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基础;以清新质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彰显中华民族多样性文化的传统为目标;融原生态、民俗性于一体、熔历史性与艺术性于一炉。无愧成为最眩目地方民俗文化的“形象代言”。
大型歌舞史诗《藏谜》是一台涵盖了整个藏族地区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蕴涵浓郁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史诗,由我国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编导。国内首次全景式展现藏民族文化歌舞乐。该剧在艺术创作中以大型情景式的生活再现(藏族生活、民间民俗、宗教仪式)为主体;以各藏族地区丰富多彩、不同风格的代表性、歌、舞、乐为背景;以一位虔诚的藏族老阿妈“朝圣”的坚韧之旅为主题展开。再现神秘、博大、远久、灿烂的藏族风情。杨丽萍的《藏谜》是一种时尚被消费的原生态,该作品在剧情、道具、音乐、舞美、灯光、服饰上新颖别致、大胆创新:散发着独特香味的青稞、色彩斑斓的唐卡、藏风浓郁的木桩 石墙、变幻多端的灯光、带着出入证和尿不湿的小羊羔。感人的剧情震撼的演出把观众带入多姿的藏地生活,感受多元的风情文化,了解多情的藏式礼仪。在歌舞中,演员与观众通过视线与动态的交流折射出心灵的对话,“原生态歌舞艺术”的艺术思想在于新时期国富文强的环境下对大自然的尊重、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尊重,唤醒忙碌的现代人被繁碌的都市文化、通俗的大众文化覆盖的原始、原本、最真、最纯的民族记忆,唤起大众原始本真生命的向往、呼吁社会关注 重温“人类原始自然特征”、传承保护特色各异的地方风情民族、民间文化。
二、艺术创作解读
慕羽在从《藏迷》之谜解读“杨丽萍效应”一文中这样写到:“从《云南映象》到《藏迷》,前为珠玉,后为瓦砾”、“从《云 南映象》到《藏迷》,乃雨后春笋节节高”、“从《云南映象》到《藏迷》,出世离俗的杨丽萍跌入凡间”、“从《云南映象》到《藏迷》,杨丽萍历经完美自我的又一次蜕变”。《藏谜》奇幻绚丽的视觉美感、接近民族化的经典表演风格、行云流水般的结构,它以惟妙惟肖的手法细细勾勒出了藏族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 是藏族文化一次较为全面的全景式展示。这部歌舞史诗在艺术创作上立足于藏族人民生活并尊重民族民间传统意识的一部作品, 巧妙地把典型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结合在一起, 既保证了各个地域云南歌舞特色风格又赋予了很多时尚的元素,打造艺术精品。
(一)形式由“生活”到“表演”
原生态语境下的传统民间歌舞取材大多来源于生活,以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生产劳作、等为创作素材,活动中民众自发参与其中欢歌乐舞,具有典型的自娱性。 在《藏谜》中,内容形式新颖的“牦牛舞”就是一个表现自然生活真实生活场景的舞蹈,其表演风格幽默可爱、动作滑稽。这个舞蹈创作灵感来自杨丽萍的一次云南采风所遇真实放牛场景,藏区小伙给耗牛听起流行音乐“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还在一旁跳起貌似机器人造型的“太空舞”。这些生活中自娱的场景被杨丽萍经过艺术加工后巧妙地融入艺术创作中,真正体现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云南映象》、《藏迷》均是,所有演员都是新招的,他们大部分来自于少数民族,天生就会跳舞,他们从没上过舞台,上舞台前也不用专业培训只要把常在村寨里跳舞时的状态展现出来就可以,很自然、不做作。据有关材料统计杨丽萍在演员挑选中并不是挑选那些专业的舞蹈演员,而是到当地走访选择演员,演员占七成来自云南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当地土生土长大农民。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演出中所用的道具、服饰等都保持原始的面貌,创作中各类舞蹈如:鼓舞、甩发舞、抢姑娘、烟盒舞等动作元素均用上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最原始的民间传统舞蹈动作元素,保持民间最原始的状态,这些舞蹈均来自当地人们的生活娱乐场景,生活就是他们歌舞的主要内容。《藏谜》中的《荷花度母》、《打阿嘎》、《金刚舞》等宗教舞蹈均再现藏族人民传统的民俗生活习惯。
艺术表达源自艺术家对自然生活、人文风情文化的体验与感悟,灵感来源于大众最自然、最质朴、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场景。我们常常会把取材于简单的劳作生产、生活场景的“原生态歌舞”当作粗糙、原始、鄙俗、简单的代名词,这犯了一个浅薄的错误。真正的原生态中的民间舞自有它的一种美丽,是任何现代化工业的“加工产品”都无法取代的。”在偏远的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群里,那里的人民崇尚“天”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要敬畏于依赖达到和谐。这种观念发应在他们的生产、劳作、祭祀等日常生活中,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和神灵沟通祈求神灵的庇佑。这种说发在“艺术的起源”里被称作“巫术说”。而这种沟通最早是采用“巫术舞蹈”的形式得以表现出来,这种原生态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这种舞蹈形式一直沿用至今,舞蹈对于他们而言不是“艺术”是“生活”。原生态舞蹈多以人们的体力活动形式为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反映人们的生产劳作、民风民俗、宗教仪式的场景以艺术表现为主要形式再现“生活”。如果没有杨丽萍的大胆创作,掀起“原生态歌舞热”的现象,也许这些被尘封的古老民族记忆不会被唤起,这些浓郁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不会走上正式舞台,更不会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人民大众,她们依然跳在田间地头或是屋里屋外。具有地方浓郁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歌舞,取材于“生活”同时在艺术的舞台上通过“表演”再现了“生活”。
(二)内容由“传承”到“创新”
杨丽萍在原生态舞蹈创作时所采用的民间素材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她在继承祖宗传承下来的文化的同时,还要积极创造。也就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大胆地往前迈了一步,这才有了从“原生态”到“衍生态”这一艺术形式的衍变。马云祥在谈及发展地方特色民俗产业、打造地方特色歌舞品牌时这样表述:“在传承中有发展、借鉴中求创新、艺术形式不落俗套、舞蹈语汇编排恰当、技巧运用得当、艺术手法不拘一格、以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本土特色,展现出少数民族人民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舞蹈传承,要保持一种最自然状态。如:杨丽萍的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像》中有一个“烟盒舞”民间早就有跳,而且动作很简单,她在编排时保持原型的前提下就进行了全新的艺术创作,进行大胆的尝试把螳螂的动作融合在。其中,使整个舞蹈在视觉上取得诙谐、自然的艺术效果。再如:《藏谜》中有《荷花度母》与《金刚舞》等都取材于原生态宗教舞蹈,杨丽萍在原型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作,在舞台艺术形式上对服装、音乐、舞美、舞蹈造型和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很大的创新,展现给大众的是一种自然地、原始的、民族的、时代的艺术盛宴。这种新型的艺术样式是新一代歌舞者在传统歌舞的基础上,通过大胆想像创造出来的,即继承了传统创新了现代。杨丽萍式的舞蹈风格,成功之处在于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她将舞蹈中原本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转化为静态呈现在艺术作品中,把观众带向“原始本真的生命向往”。
“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是一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她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云南映象》所有的舞姿、舞步、歌声全部来自民间生活,且大多是以“原创”的形式搬上舞台。如:纳西族的面具舞、佤族的牛头舞、彝族的烟盒舞、打歌、海菜腔等等都是对原始先民生活、娱乐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服饰、道具均来自各民族村落的自备“原始物件”,演出服装尊重各民族的着装风俗习惯。在歌舞集中原始、古朴的地方风情特色歌舞与新锐、现代、时尚的艺术构思的碰撞形成新时期一股不可抵挡的“原生态歌舞热潮”。杨丽萍的作品有一种重视民间、尊重民间的艺术创造态度和精神,正式这种态度感染了所有喜欢《云南映象》的观众。冯双白在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决赛述评中这样描述杨丽萍的作品:“杨丽萍敢于使用‘原生态’的理念,恰恰是作品中保持了民族艺术最珍贵的一些东西,如艺术风格的地道纯正,表演者气质的极其质朴,情感状态的自然真挚,发自内心的艺术流露而非纯粹的外在‘表演’,以及未有经过历史沉淀之后才会发出光彩的那一份艺术的品质。”“原生态式”的民间舞创作,要求在保持原有的、原始的、自然的面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民间舞的一些现代、时尚的艺术元素,要贴近老百姓的思维,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潜移默化的把作品的艺术本质传递给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审美功能。“如果我们的艺术家只是对民间舞的“形式”进行“采风”和“吸收”,那么我们将越来越远离民族民间舞风格形成的文化根源。”
结语:我们在创作“原生态式”歌舞时要首先要学会尊重民族的审美习惯,把最真实、最乡土、最自然、最原始的歌舞样式作为创作的首要源泉,创作中适当加入现代的、时尚的艺术手法使原始艺术与现代审美艺术相结合,“体现了‘原生态’价值取向的民间舞‘善本再造’”。马云祥在谈及发展民俗风情产业、打造地方特色歌舞品牌时这样表述:“在传承中有发展、借鉴中求创新、艺术形式不落俗套、舞蹈语汇编排恰当、技巧运用得当、艺术手法不拘一格、以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本土特色,展现出少数民族人民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有人说,让“原生态和现代意识撞击吧”,“这是一条古老而又新鲜的路。”
参考文献:
[1]慕羽.从《藏谜》解读“杨丽萍效应”[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4.
[2]《舞蹈》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2008,1. 总第3期.
[3]李燕.从《云南映象》谈原生态舞蹈热现象发展[J].戏剧文学,2006(05).
论文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更新教育改革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懂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又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高职;人才培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洽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GDP、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自由贸易区。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通道和交流重镇,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基础和条件得天独厚,在促进我国与东盟关系友好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广西有效利用中心位置的优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重要的千亿元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中新的支柱性产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文化产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缺乏有效的人才资源的获得和培育机制,文化产业就无法实现良好的运作,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泡影。”
一、人才需求分析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指出:“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可见,国家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与国内其他先进省市相比,广西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所呈现出来的迅猛态势与巨大潜力,使得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日益突出。目前广西文化产业人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文化产业人才严重匮乏。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广西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0420个,从业人员29.92万人,但只占全区从业人员1.05%,低于全国1.53%的平均水平(2008年),并且70%的文化产业单位及从业人员集中在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层”,即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和其他文化服务,真正属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核心层”的不到三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显示,随着广西重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会展、文化旅游、东南亚小语种、影视制作、新闻出版等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明显放大,特别是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持续升温,使国际化、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增长势头旺盛,而当地的这类人才总量不够多、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
(二)文化产业人才总体素质偏低。据2007年统计,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0.15万人,占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0.7%;具有大学学历人员为5.6万人,占28.2%;具有高中学历及以下人员为14.1万人,占71.1%。文化产业人才的学历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也偏低。表现在新闻出版业中懂出版、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匮乏,艺术创作优秀人才、著名表演艺术家日趋老龄化,影视制作、电视栏目策划等缺乏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策划、管理人才,动漫游戏制作、会展博览、文化旅游等因人才紧缺而发展较慢。同时,随着广西和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层面从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层面发展为政府、民间并举,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既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掌握外语,又要擅长文化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但2007年抽样调查显示,广西的公务员中能熟练掌握外语的仅占4.75%,专业技术人员中占5%,企业管理人员中占5.43%。
可以说,广西现有文化产业人才现状与快速发展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极不相称,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无论是从区域,还是从文化产业的各门类来看,高技能人才问题都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状况
高等院校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目前广西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广告设计、动漫游戏、文化传播、影视音像、涉外旅游、新闻出版、艺术表演等专业,大量培养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但其总体发展仍未能适应广西文化产业的实际。这些专业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现实局限。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文化产业涉及的行业很多,包括了生产与销售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许多院校对文化产业难以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为目标,有的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不仅使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受到较大的局限,也使高职院校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远未达到本应达到或能够达到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区域特色不突出。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真正植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未能突出文化产业的区域性特征和特色,人才培养也未能体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对文化产业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比如,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广西南宁,会展文化对广西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对会展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较大,而且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要求也很高。但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尚未开设会展专业,或者在相关的专业中开设会展文化专业课程,培养会展文化的专业人才。
(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大多高职院校往往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学科设置、教学资源等开设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囿于传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或者是照搬照抄本科院校的模式,未能真正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企业岗位要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法充分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由于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较多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重视不够,毕业生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后难以迅速适应文化企业的需求。据一些文化企业反映,对于市场规律把握不够,经验明显不足,在从业过程中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导致企业要继续进行长时间的培训,否则很难胜任本职工作。
(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是通过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生或系统内其他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调入。而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从以前的文科专业转行过来的大部分老师不仅理论知识欠缺,实践经验更是不足,使学生感觉老师对专业认识不够深入,理论教学犹如蜻蜓点水,实践教学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受制于人事体制机制,很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文化产业人才难以顺利的补充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来,使得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可见,当前广西高职院校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新路。
三、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人才培养对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高职院校培养既懂市场运作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又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将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更新教育改革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国际视野,构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明确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定位。科学的定位是学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由于高职教育结构的复杂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文化产业涉及行业的广泛性,文化产业专业的定位必须努力在各层面坐标的交汇点上选择最佳的、最科学的定位。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选择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正确定位。例如,财经类院校偏重于经济管理,艺术类院校侧重于艺术管理,传媒类院校着重传媒经济管理,综合类院校则以宏观文化管理为导向。同时,要按照文化产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理论、技能的最高要求进行专业规划和建设,要将“‘就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就教授什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纲领。”如《2008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人才开发目录》提出“节庆会展及文化旅游业”需要“美术、民族学、历史、文物等专业背景的会展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景区设计等方面的人才”、“通晓广西本土民俗风情的民俗指导、导游等特殊人才”和“民族歌舞、器乐、雕刻、建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结合文化产业的需要,对设计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特点、教育规划等进行研究,培养一批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新型设计人才。
(二)凸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区域特色。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往的重要“接口”,正在努力“打造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文化产业中介营销3支队伍,壮大艺术演出业、文化信息业、电影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节庆会展业5个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扩大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6]就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目前广西急需三类人才:政府部门的文化产业规划和管理人才;从事文化产业项目开发、项目经营、资本运作、内部管理方面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从事会展、旅游、体育、演艺、娱乐、印刷、出版等方面的内容创意人才。广西的高职院校应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域文化特征,根据人才市场的状况和需求变化,依据文化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来设置与调整专业,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创办特色专业,使之更好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推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毕业生素质与企业人才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学校的校园氛围和企业的生产环境差别很大,课堂教育和现场教育的效果也大不相同,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把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成功地嫁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来,培养学生逐步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建立人才培养协同机制,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例如,学校可让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师资配备、设备设施建设、教育管理、实践教学、阶段考核、学生奖惩、教学质量监控等环节,甚至可以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把对员工发展的优良理念与规范、要求贯穿于全过程,落实到课程中,使未来的人才打上鲜明的“企业”和“市场”的烙印。同时,学校在为文化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的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库”、“人才库”和“资源库”,从而与企业建立起互利共存的共生关系,为校企合作的提供长期、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如同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家创作小说,拍摄者创作微电影也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并不因为“微”而削减表达的功效。当然,拍摄者能否在短小精悍的篇幅里蕴含“大精神”“大情怀”,这是一件很考验功力的事儿。本文采访了诸多影视导演、演员、专家以及其他行业的微电影的践者、参与者来共同探讨:微电影如何“微言大义”。
用微电影点亮公益的“星火”
真正的公益是什么?这个时代的慈善是什么?如何做好慈善?这是几年前影视演员佟瑞欣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3年9月13日,他成立了上海星时代全明星高尔夫球队,以高尔夫为主题,建立起一个演艺界明星与社会、与企业、与公益沟通的平台。随后又成立了上海星时代文化公益中心。“我觉得我们作为明星,是社会的受益者,获得了很多,应该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来回馈社会。”佟瑞欣回忆道。那时他们陆续做了不少慈善活动,也感受到一些问题。“我发现,全中国人几乎在扶贫的路上走了相同的路,给偏僻的山区、农村捐书、捐衣服、捐钱……这有很好的一面,但同时也可能滋长了很多腐败,并没有达到真正帮助人的目的。那么我想,这方面的事情已经做得很广泛了。这些年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只要帮人就寄衣服啊捐钱,我就在想怎么做得更深入一点,站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的高度上,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公益慈善。我感到,所谓的慈善公益,其根本是在‘人’上,而不是在‘物’上,捐了再多钱,‘人’不好是没有用的,所以我就提出一个口号:帮助他人、阳光自己。就是说我们要从‘人’的根本上去改变,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快乐。”形成了理念后,佟瑞欣考虑如何来传播这种理念,他想到了他们的团队的优势,自己是影视演员,球队里也是电影演员居多,还有一些主持人、退役的明星运动员等等,何不发挥电影的专长,组织一个公益微电影节,用微电影的形式去发现生活中温暖的故事和温暖的画面,传递温暖和关怀。
有了一个美妙的设想,但是要施行起来绝非易事。那时佟瑞欣也尚未担任上海电影表演艺术协会会长、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主要依靠的是个人以及上海星时代文化公益中心的力量。微电影节的筹备需要大量资金,佟瑞欣发动周围的朋友帮忙,也获得了慈善基金会和上影集团的大力支持。佟瑞欣的太太、电影演员夏菁也是忙前忙后,为了节省点费用,和小姐妹跑到非常远的市场去批发颁奖典礼上需要用的蓝丝巾。拍了几十年戏的佟瑞欣,圈内人缘很好。为了微电影节,他发动了田华、葛优、陈宝国、张丰毅、徐峥等电影圈内上百位演员录制了VCR,支持公益微电影。除了做“幕后”的“运筹”者,佟瑞欣还跑到了“前线”当起“前锋”,参与筹拍了微电影《生命》,讲述的是上海翻译家王志冲的故事。“生活中,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很不开心,觉得生活不圆满。但是看看王志冲先生,80多岁了,年少即重残,动都动不了,住在那么小的房子里,在我们看来是太不幸的人了,可是他翻译了很多书,写了那么多文章,那么顽强地活着,还给这个社会创造了很大的价值,真了不起。所以《生命》这部微电影实际上是拍给正常人看的。” 佟瑞欣说道。在很多人眼里,慈善似乎就是去帮助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但是在佟瑞欣看来,弱势群体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尊重,而且有时他们反过来能给普通人以启迪和力量。
2014年首届“莆商杯”公益微电影大赛举办,年近八旬的著名导演郭宝昌担任评委会主席,著名演员奚美娟、王诗槐、刘子枫、崔杰、佟瑞欣和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谢玲丽等担任评委会成员。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等担任首届评委会顾问。如此评委阵容可谓豪华。“我们像做正规的电影节一样在做这个微电影节。我就要请最权威、专业的人来坐这个‘微店’,我要号召最强的力量来做一件在不少人看来很普通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以此确立它的权威性、专业性,且扩大它的影响力。”佟瑞欣颇为自豪地向我解释道。“善心”就如同一个闪亮的火把,能吸引相似的“星火”。很多老艺术家、影视圈里所谓的大腕儿纷纷主动加入到这个行列。秦怡点赞道:“公益微电影,既做了公益事业,也把电影的作用放大了!它的作用不一定比大电影小。”郭宝昌感慨:“帮助他人,阳光自己。阳光了自己,也就辐射到了周围的人。让全社会的人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连,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爱在一起。”
2015年10月,首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暨第二届上海公益微电影大赛启动。在之后的80多天的时间,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微电影报名参赛影片300多部。除了来自社会各界非专业人士拍摄的作品外,国内众多知名明星也积极参与,由合一集团(优酷土豆)、搜狐视频等单位选送的作品中就包括黄建新、王小帅、黄渤、黄磊、包贝尔、王珞丹、刘烨等导演、主演的不同风格样式的影片。2016年10月,“蓝天下的至爱――第二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开幕。著名导演于本正担任评委会主席,著名演员达式常、王诗槐、岳红、于慧、李志希,导演朱枫、教育家杨德广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金晶等担任评委。微电影节全程网络直播,获奖微电影作品除了在上海东方电影频道展播外,还在香港港澳电视台同步播出。
从首届至今,“帮助他人,阳光自己”的公益理念始终贯穿,除了发挥很好的社会效应外,参与者们也感受到公益的“阳光”照耀自己的温暖。
沪上家喻户晓的主持人海燕参与拍摄了2014年“莆商杯”微电影大赛、首届及第二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的宣传片,并担任颁奖典礼的主持人。不仅于此,她还导演了微电影《信》。海燕告诉我,作为上海星时代文化公益中心的一员,她觉得自己不能光是呼吁,也要深度参与。有一天晚上她忽然想起了一个男孩。几年前,一个身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男孩,参与了海燕主持的一档电视节目。当时这个男孩与海燕有过一个约定。“当初这样一个事情发生时,在我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记。不只是这个孩子后来捐赠遗体给予我触动,更重要的是,对于未知的世界,不管孩子还是成人都会有恐惧。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当无奈的时候,没法去选择的时候,为什么不能以美好的心态朝那个方向走呢。这是我当时的感悟。后来我就想到,不如以微电影的方式跟大家做一个分享。片尾时,我还特地打上了一行字:仅以此片,献给我只见过一面的好朋友,以及所有害怕不可知世界的我们…… 这就是我的想法,拍完这部片子对自己是一个交代,如果有缘能看到这部片子的人,能够有一点点感悟,我会很高兴,起码我做了一点点事情。”海燕感慨道。虽然是首次执导,但凭着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信》获得了首届上海“莆商杯”最佳剧本奖。海燕告诉我,她会在业余时间继续微电影的创作。目前她正在筹备拍关于都市人心理疾病、情感问题的系列微电影。
知名配音演员黄莺的微电影《声・心》获得了首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优秀影片二等奖。她告诉我,这部作品也是她在上海戏剧学院所读的MFA影视导演方向的毕业作品,题材选择的是,她一直参与其中的无障碍电影公益活动,即在电影播放过程中为盲人做电影讲解。首次执导就斩获了包括“金鸡百花奖”在内的诸多重要奖项,自然很受鼓舞,但是更让黄莺高兴的是,很多观众通过影片受到触动,并了解了无障碍电影。“有一个观众看了我的影片后,一个人坐在那里一直哭,我过去问她,你为何那么有感触?她告诉我,‘我爸爸就是个盲人,你的电影展现的内容都是我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但是我的了解却不如你多。’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很久没有联系了,有一天突然给我打电话,他告诉我,之前他中风偏瘫了,现在在做恢复训练。听了后,我很震惊。然后,他说,‘我现在不能站立,但是手是可以动的,我是否能参与到你们的无障碍电影工作中。只有生病了才知道生活有多么不容易。希望自己能在自己还能动的时候,为别人做一些什么。’我一下有了很多触动,没想到影片有那么大的反响。有一些电影观众,之前没有听说过无障碍电影,看了影片后,都表示很愿意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现在的微电影,很多是属于自娱自乐的那种,或者属于商业广告内容,我们提出了‘公益’这一点,与微电影相结合,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立足点,希望它展现的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上海公益微电影节执行人朱曦说道。不过公益类的作品显然比不上那些恶搞、炒作的内容夺人眼球,很容易就被淹没在洋洋视频大海中。“微电影节搭建了一个平台,将众多公益微电影作品汇聚起来,在网络上、电视上做一个整体展映,让更多人能看到这些片子,并了解公益。”朱曦说道。
微电影,让“贵族艺术”走向民间
郭宝昌曾担任第20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评委会主席。对于他后来担任上海公益微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一些人感到诧异,甚至认为“宝爷”“屈尊”了。但是郭宝昌却不以为然,并非常投入地参与其中。他认真地观看参赛作品,并为入围作品写下评语。首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上,陈浩导演的《锔》拿下了评委会大奖,同时陈浩凭借本片荣获最佳导演奖。郭宝昌对此片大加赞赏,并亲笔写下整整三页纸的评语。
“别看微电影什么都小,小投入、小制作、小故事,它的背后其实蕴含了‘大精神’,我们也应当为微电影注入‘大精神’。”郭宝昌说。他认为,微电影本身,就是要微言大义。长篇电视剧和电影的容量固然巨大,但微电影的拍摄,更具有先锋性、实验性,更密切关注现实,虽然“短、小、微”,但是蕴藏的能量巨大、潜力无限。
在几届参赛作品中,既有李光洁、侯咏、黄渤等业内知名人士的“业余”作品,也有普通人包括残障人士、青少年的影视处女作,其中最小的“导演”只有十岁。对此,郭宝昌表示非常欣喜。“如果说,回到二十年前,电影还一直是一门‘贵族艺术’,对普通人充满了神秘感,但随着科技进步,壁垒被打破,门槛在降低,普通人也可以拍摄、剪辑出自己的电影,起码可以是一部微电影。”郭宝昌说。在上海公益微电影节的参赛者中,不少是初出茅庐的普通人,技法生涩,但因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而给人带来惊喜。郭宝昌指出,微电影《锔》中,锔碗、锔锅这样的传统手工艺,看似只是一门技艺,但从普通人的视角拍出微电影来,已经超出了手工艺本身的文化意蕴。公益微电影节的参赛作品中,也出现了很多毫无表演经验的、原生态的脸,郭宝昌认为,“这种气息是今天很多所谓的明星大腕所不具备的,微电影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回一种健康而清新的美。”
实力派老戏骨唐群获得过诸多重要大奖,如:第四十八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第12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配角奖等等。最近,她又在微信朋友圈欣喜地晒出了一个奖,凭借出演微电影《大光明》获得第四届中国・武汉微电影大赛特别贡献奖,之前她已凭《大光明》获得第九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紫丁香评委会大奖最佳女演员奖。
除了《大光明》,她还参与了微电影《寻爱》的演出。这位老戏骨对大电影和微电影是一视同仁的。“剧组来邀请我时,我只考虑剧本喜欢不喜欢,故事是否感动我。无论是大电影还是微电影,对于演员来说,表演永远要到位,尽可能出彩,越细腻越好;对于观众来说,要看故事的内容、情节有没有让他感动。有感染力,要感动人,这是文艺作品应起的作用,这方面大电影并不一定比微电影更有优势,有时千言万语还不如几个镜头,还不如来一段音乐打动人。”唐群说道。同时她也指出,随着微电影的蓬勃发展,人们觉得: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普通人也能拍电影、做演员了,对电影这个工具感到亲切,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一台照相机也能拍高清视频了,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视频可以随时传到网络上与人分享。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微电影很容易拍呢?绝非如此。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微视频,拍宠物,拍孩子玩耍,讲究点的再配点背景音乐,看起来很有趣,但这些都不是微电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说道,“这些生活片段纪录,没有故事情节、没有结构,不构成作品。而拍摄微电影必须要有电影的思维,用电影的语言和电影的叙事方式。”李亦中指出,其实世界电影历史上第一批诞生的电影就是微电影,一分钟一部。“因槭墙浩,最初生产只有一分钟长度。当胶片的长度跟上去以后,电影的单元时间就越来越长,从十分钟、三十分钟直至今天沿用的一百分钟左右的片长规制。现在有人觉得只有大电影才能把故事讲完整,其实早期的电影短片,十分钟就可以从容地讲好一个故事。”
唐群也直率地指出:“有些视频,几个人物,非常简单的对话,拍得有点像宣传片,就以为是微电影了,其实不是这样。之所以称为电影,一定要有故事、有人物、有矛盾。微电影,也要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相比大电影,微电影显然更易于老百姓掌握,并表现他们所熟悉的身边的平凡的事情、平凡的人物。不过,唐群指出,这里面也有个“度”,“人物虽然平凡但是不平庸,主题很微小但是不弱,故事通俗而不粗俗,故事一定要有亮点,要感动人,在感动中升华就是好的微电影。”
郭宝昌表示:“微电影,你别看篇幅小,但其实一点都不简单,我甚至觉得比拍长片还要难。要怎么在最短的时间里拍出韵味,传达自己的想法,这是相当有功力的一件事情。”
“如同‘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要干净利索。”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形象地点出拍微电影的一大“诀窍”,“一个长片子要有很好的艺术架构,起承转合,双向多线。而一个十几分钟的短片,往往是单线,主要角色不超过三个,讲故事的方式、动用投资的额度、剧组运作的方式等都与拍长片不一样。”
“微电影不能做得太复杂,简洁、简练是灵魂。”青年导演程亮总结道。他告诉我,拍微电影时,要找的切入点特别小,但是花的精力、心血非常大,“把巨大的精力花在非常小的点上,给观众看的时候,非常浓缩。”虽然“微”,但耗费功夫却不“缩水”。为拍33分钟的《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程亮花了40多万,特别复杂地调动镜头语言并发挥微电影拍摄的优势,还特别邀请了吕克・贝松的作曲洛朗・库宗为这部黑白默片配上了长达30分钟的钢琴曲。目前在微电影圈,导演程亮颇有名气,已有十几部微电影作品获得国内外大奖。但是在一些同行看来却有些“误入歧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程亮,其毕业作品《霞飞路》就已获得独立电影制作群体的广泛关注。2002年他曾担任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我和爸爸》的执行导演。学生时代就崭露头角的他被认为颇有潜力,自然应当往大电影的康庄大道上飞驰而去,但是他却走向了鱼龙混杂的微电影行业。与众多业余人士站在同一阵地,这位专业出身的导演往往会被认为“大材小用”,但是他自己却认为,是微电影把他拉回电影的道路,并改变了他的生活。
微电影就如同小说里的“短篇小说”
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程亮回到故乡上海,原本踌躇满志,却不幸掉入了理想与现实间的沟壑,失落之余,跑去其他行业办网站、出版小说集,空闲时间养养蛐蛐、养养猫。但毕竟是专业出身,心底还有个导演梦。经历一番波折后,有一天他想到还是要重拾本行。可是,对于一个青年导演来说,要拍一个大电影谈何容易,投资又大,明星的档期等起来又困难,一切都是“船大难掉头”,这时程亮转念一想,何不拍微电影,拿起摄像机就能拍,于是就拍了《宅男电台》。4万块投入,拍了11天,大概20个人的剧组,所有的演员,包括灯光师、摄影师,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片场的人,一起成就了一部之后红遍大江南北的《宅男电台》。
程亮坦言,起初是为了逃避大电影成本高、需要审查、进院线难等问题,才不得不走上微电影的道路,但是后来他发现微电影给他带来了很多出乎意料的惊喜。“微电影上传到网络上后,可以瞬间得到百万、千万级的关注,及时得到观众的反馈。《宅男电台》最后的播放是千万次以上,至少上万条观众的留言。相比做大电影,这能够更及时地跟观众沟通互动,更快捷地享受成就感。”
2011-2012年正式进入微电影创作领域后,程亮凭借自编自导的微电影作品获得了2012第三十五届(纽约)亚美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2012首届(北京)“未来影像季”最佳网络微电影、最佳剪辑、最佳音乐,2012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手机电影单元优秀导演奖等奖项。《宅男电台》的版权被香港导演王家卫买下来。程亮也开始与自己比较喜欢的艺术导演合作,邀请贾樟柯、王小帅当自己微电影的艺术监制;同时接拍一些商业微电影,比如刘慈欣监制、他导演的科幻微电影《星际礼物》,投入百万以上。此外,他也获得了一些拍大电影的机会。
程亮逐渐意识到,新一代导演应该是诞生在网络上的那一批人。“我亲眼所见,微电影催红了一批导演。比如非常火的微电影《老男孩》导演肖央,后来当起了演员、歌手,还拍了大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网剧《万万没想到》的导演兽易小星后来也拍了大电影。和我一起因微电影作品拿奖的导演五百,后来拍了电视剧《心理罪》,又拍了院线电影《脱轨时代》。这批起初拍微电影的导演现在在电影方面走得非常快。”
对于青年导演来说,微电影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可能是一块训练场,训练各种拍摄艺术手段;可能是试验田,因风险小,可以进行各种探索尝试;可能是很好的个人品牌塑造的渠道,可以积聚粉丝,与观众及时互动;可能是一块很好的“跳板”,获取更多拍摄大电影的机会。但是对程亮而言,微电影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是一种非常好的个人表达方式。他可以通过微电影,细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把他最喜欢的生活的细节尽可能细腻地通过镜头呈现出来。譬如,《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中,短片《老阿姨》的故事,其实就是发生在程亮姑妈身上的故事;短片《西服店》讲述了一对祖孙在爷爷离世前相处的最后时光,也很好地还原、表达了程亮跟他祖父最后日子里的情感。
“现在微电影很多,全国各地也有很多微电影节,但是我认为,中国微电影还是没有找到一个特别好的艺术表达方式。”程亮说道,他认为这问题背后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中国人对短片的尊重不如长片。“在海外我就不只一次地接触过以短片见长的导演,有专门做短片评比的专业机构。小说里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其地位是一样的。其实微电影就像短篇小说一样,但电影里没有专门设短片导演,这是蛮遗憾的。”程亮说道。
在表达功能上,微电影和大电影其实并没有高下之分。不过,大电影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导演很多时候并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而鉴于微电影的特点,其在表达方面,有时反而自由度更大。
近年砬嗄甑佳萘中窦嵋恢痹谂墓愀嫫、宣传片,但在去年,他发起了一项“发现公益红计划”,聚集了其他6位青年导演组成一个导演团队,分别选取临终关怀、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网络暴力、罕见病群体、城市水系、家庭暴力主题,拍摄七条5至15分钟的剧情短片,最终整合成一部110分钟的纯公益电影,在第上海国际电影节“互联网电影嘉年华――互联网电影展映”单元首映。
谈起初衷,林旭坚告诉我,其实比较简单,“之前我们一直比较多地拍满足客户诉求的片子,现在我们就想拍自己想拍的东西,不光是有意思的,而且是更有意义的片子。微电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就好比作曲家去写个音乐,作家去写一本小说,是一个道理。我们用微电影去表达我们想表达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后来想来想去,觉得公益才是最有意义的,于是就发起了这个红计划。”
红计划的模式具有创新性,整个项目形成了“文创企业+资本机构+政府+主流媒体+新媒体+公益组织+导演个体”的共创模式。林旭坚表示:“这个模式事实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合作链条,我希望我们这个模式是可复制的,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推广。”虽然是零片酬、版权共享,但林旭坚表示希望一直把红计划做下去,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来“改变传播公益的姿态”。
微电影发展前途无量
影评人张小北曾说,微电影云集了“电影和广告最糟糕的东西”。这个评价看起来有些极端,却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国内微电影界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由于微电影门槛低,传播便捷,很多商家开始打着电影的“旗号”来做营销,产生了一批令人反胃的微电影。同时,大量“草根”拿起摄像机拍微电影,但由于不懂专业,也制作出了质量堪忧的微电影或伪“微电影”。
对此,李亦中则比较乐观。“本来大部分人仅仅是观众,现在普通人也可以拍微电影了,这样中国搞影像的人基数变大了,出优秀导演的概率就高了。此外,微电影应用的范围很广,能满足公益、宣传、广告、交流等多种需求。因此,政府部门、各种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地运用微电影。所以,我就跟学生们说,你不会做视频、不会用视听表达,就少了一个竞争本领。微电影其实是一种新的影像写作方法,将来会成为很重要的信息表达工具。”
林旭坚认为:“现在微电影的概念比较宽泛,也比较多样化,很多广告片、宣传片等各种视频的内容都在强调叙事性,都在往微电影方向发展。多样化没关系,只要你想表达,微电影都是一种媒介和渠道。那么要表达得好,每个人都应该非常认真、努力地对待自己的创作,至少每个片子拍出来,要对得起自己,也能更好地传递价值观。”
微电影是一种表达的工具,至于作品好坏,在于创作者自身。在广告微电影领域里,也不乏艺术第一、商业诉求其次的精品。在其他非影视领域,也能产生微电影佳作。比如,由上海市文联监制、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出品、上海德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戏曲微电影《三生有幸》前一阵在各大视频网站以及微信朋友圈内广为传播。该片以麒派京剧大师周信芳的著名唱段“三生有幸”拉开序幕,引述出优秀京剧麒派青年演员鲁肃的从艺故事。前不久,该片还获得了“首届戏曲微电影大赛最佳故事片奖”。上海剧协副主席沈伟民表示,《三生有幸》是上海剧协通过微电影这一新载体服务会员、服务戏剧工作者的首次尝试,旨在积极推动网上文艺发展,更有针对性地关注优秀青年戏剧工作者成长和他们取得的成绩。在《三生有幸》良好开端的基础上,剧协将聚焦京昆越沪淮等各个戏曲专业中的新生力量,继续拍摄讲述为传承戏曲艺术孜孜以求、执着坚守的梨园人的故事,探索以新兴媒介服务于会员的新方式以及向社会公众传播戏曲艺术的新方法。
微电影能够成为其他领域很好的表达、宣传自己的工具,同时它也能反哺所属的电影行业。
“对于大导演而言,平时生活里有一些积累,很有意思,但是又不够拍成大电影,就可以通过微电影拍出来。好多导演说过,大电影背后有投资,要有回报,拍起来就有压力。反而拍微电影的时候,觉得心里没负担,又回到自由自在拍电影的状态。”李亦中说道。
刘海波指出:“目前微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对于微电影的制作者来说,是很好的训练自己用镜头讲故事的方式,尤其对电影学院的学生来说,十年前要拍电影,有一个巨大的鸿沟没法跳跃,但有了微电影,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对于观众来说,也多了一种艺术欣赏的方式,尤其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大家很难找到固定的时间去电影院享受一部完整的长片r,就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看一些微电影,获得短视频的享受。”
当然,观众不仅是欣赏者,还可以变身为制作者。不过,如何提升爱好者的拍摄水平,也值得深思。由上影集团工会主办的“追梦上影”职工微电影比赛,倒是一个可借鉴的模式。自从2014年“追梦上影”职工微电影比赛举办以来,共创作拍摄了100多部微电影,其中已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作品获得社会上的各类奖项。对此,很多人可能觉得并不稀奇,因为上影本来就是影视专业机构。但是其实,“追梦上影”职工微电影比赛的参与者都是上影集团内部的非专业人员,平时看着专业人员演戏、拍片,非常“眼馋”,但不可能轮得到他们。而职工微电影比赛则给了他们机会。上影集团工会主席李雷介绍,此项活动不只是比赛,还发挥单位的优势,请专业的编剧、摄影、制片、演员等对参与者进行专业培训。“我们是专业单位,一切要从专业出发,所以从方案开始,到评分标准等各方面都以专业来要求他们,以此提高影片的拍摄质量。”
上影集团工会的职工微电影活动也引起了上海市总工会的关注,并推动了上海职工微电影大赛的举办。李雷指出:“我们上影集团密切配合市总工会,派专业人士到各个机构、单位进行培训,帮助职工完成拍摄,同时形成各个单位内部的微电影骨干,让他们再带动自己单位内的其他职工,以此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拍摄微电影的行列。”
不过,职工微电影比赛虽然有培训方面的资源,但是制作费很少,很多职工是凭着一腔热情自掏腰包完成拍摄的。然而拍摄后,又缺乏回笼资金的渠道,拍微电影成为“烧钱”的活儿。黄莺也是上影集团的职工,她透露,为了拍《声・心》,自己拿出20多万积蓄,加上朋友帮忙,才得以完成拍摄。程亮坦言:“其实回顾一下,大部分成功的微电影都是贴钱的。虽然我的一些微电影作品点击率很高,但都是亏本的。平时我要自由创作的话,资金需要从别的地方补贴过来。”
刘海波表示:微电影成本再低、风险再小,也要有投资,所以仍然涉及到一个可持续问题,这也是业内一直在摸索的。“微电影的市场化,有三种:第一,投资方的诉求不是现金回报,而是有广告植入,希望被更多人看到;第二,有些导演拍微电影不是为了获得钱的回报,而是为了拿到更好更大的项目,连冯小刚都是先用100万拍了《我不是潘金莲》十五分钟的测试样片,才拿到了这部画幅实验的全片的投资;第三,可以有现金回报,目前一些网络新媒体有点击率分成,微电影可以与之合作分成。更重要的是,随着艺术影院的开发,短片完全可以纳入影院的售票机制中去。像日本战后,那时电影院内几乎都在放60分钟以内的电影,通常放两部。目前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大家都在探索,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有好的作品。但是现在微电影领域,真正的好作品还是少。”
关键词: 西部地区; 文化创意产业; 人才队伍; 人力资源现状
中图分类号: C96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5.02.00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wester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talent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ake 11 western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for example, the various ways are used ; site interviews, telephone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 analyzes the situ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from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in 10 aspects stick ou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 personnel. But if there is not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there will be some obstacles and adverse impact o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 Government should speed up the legislation , policy guidance and investing for human resources.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l and research; promote the strengthening and recognition of the integration, make all efforts to play a creative motivation and driving force to foster and strengthen the talent team with scientific, systematic, competitive wester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Key words: western regi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talent team; 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我国以强劲的势头蓬勃发展,许多地区都把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当地“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抓手,充分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是吸纳就业、保障民生的重要途径。[1]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见图1)。从城市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基本格局呈现出:以东部地区为主,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以一、二线城市为主,逐步向三线城市扩展的趋势。如,工业设计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4%、22%和20%,西南和东北地区分别占8%,西北地区为4%。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无锡、青岛、大连等。2010年,动漫产业产值前10名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分别是广东、上海、湖南、北京、湖北、浙江、江苏、黑龙江、吉林、福建,其中,产值分别为广东168.67亿元,上海50.9亿元,湖南46.55亿元。2009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长沙、武汉、苏州、重庆、成都等城市的创意产业增速都超过了同期GDP增速。[1]
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地以其地缘、环境等优势率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市、自治区也有不同程度、各有侧重的发展。
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讲尤为重要,人才队伍的问题,必须给予充分、足够的重视。在全国开始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形势下,西部地区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在文化创意产业上有所作为,人才队伍建设是首当其冲的研究重点。
一、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
在调查方法上,采取实地调研访谈、电话访谈、电子邮件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展开。由于涉及地区众多,其中宁夏、陕西、四川采取实地走访的形式,其他地区通过与当地文化产业行政管理部门、创意产业企业电话访谈取得一手资料,并在涉及到的十二个省、市、自治区所属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中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获得抽样样本。
在问卷设计上,调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基本情况。包括从业者的年龄分布、受教育程度、行业类别、薪资情况、工作性质等内容。(2)从业者自我认知和行业认知情况。包括对专业与职业契合度和有效度的评价、对目前所在行业和企业的认同度、对所在城市行业发展环境的评价、对所在行业和企业人才比例和质量的评价、对现有激励机制的评价和心理预期等内容。(3)从业者继续教育和培训情况。包括所在企业在职培训的计划和实施情况、个人职业发展中继续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情况、从业者对企业的培训需求等内容。(4)行业发展环境情况。包括各地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和落实情况、自主创业者的扶持政策等内容。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0份,回收3574份,其中有效问卷3560份,有效率99.6%。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结合实地调研、电话访谈和资料文献查阅,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以下十个方面的特征及问题。
(一)从业者呈现年龄低、学历低的“双低”现象
被调查者中,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占到95%,其中25岁以下17.5%,这些从业者承担了从中层管理到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制作等几乎所有环节,是目前行业的中坚力量,年轻、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是他们的优势,成家有孩子的比例不大也有利于承担较为繁重辛苦的工作,但另一方面的制约因素是普遍学历层次不高。大专学历、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5%、59.2%、2%,还有3.8%的从业者没有学历证明,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来自于社会大学”。调查发现,以民族文化资源为特色的贵州,部分景区管理人员中,具有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文化的比例分别是11.3%、32.4%、30.5%、15.5%、10.%,较之十年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1.2%[2]的情况有所好转,但仍然无法满足产业向高水平发展的需要。广西从事文化产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广西文化产业从业人数的1.7%,大学学历人员占30.2%,现有人才整体素质与北部湾经济区飞速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趋势日益突显。[3]文化创意产业事实上是一个准入门槛很高的行业,对从业者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个人才华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唯学历论”固然不可取,但没有经过更高层次、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会导致从业者基础不扎实,从而影响其创造力和潜能的发挥。
(二)职业分布面不够广泛,反映出西部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上的局限及发展上的空间
职业分布面不够广泛反映出西部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上的局限,以及在产业集群发展上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集群化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可以大大提高产业竞争力。因为文化产业集群内众多的企业在产业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尤其是一些互补性企业,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产生共生效应,有助于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有竞争,有合作;有分工,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联,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对产业集群内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的形成大有好处。
园区是集群发展的表现特征和主要载体,国家已经命名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350个。其中: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广泛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软件和动漫产业基地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及成都、西安等少数西部区域中心城市。204 家文化产业基地中,东部沿海84家,占基地总数的41.18%;东北地区21家,占10.29%;中部44家,占21.57%;西部55家,占26.96%。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除成都、西安、长沙外,都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8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中分布在科技、文化较发达的东部城市,西部只有西安一家。动漫产业基地则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及武汉、长沙、重庆等少数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4]
东部产业集群处于由多核向轴带状阶段过渡,中西部处于多核孤立阶段。中西部地区以长沙、西安、武汉、成都为代表的中心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县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即使中心城区内部有许多产业集聚区但是相互联系较少。[4]
以西安为例,中心城区碑林、新城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且文化产业园区较多,而户县、周至县等相对落后。东部地区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文化产业集群为代表,形成了以北京、深圳、广州等多核心发展,并且这些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已开始沿交通等向轴带状发展。以北京为例,文化产业依托五环、六环路以及京承、八达岭高速等交通要道,向郊区县扩展明显,怀柔、延庆等郊区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个数占全市比重从第一批到第四批越来越大。
产业集群化程度越高,文化创意产业职业分布就越广泛,西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等地文化创意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广告及平面设计、新闻出版、影视广播、音乐艺术、表演艺术、会展、动漫、软件与电脑服务、网游等职业分布均匀,从业人数较多,分布较为合理。宁夏、青海等地以动漫、影视制作、软件与电脑服务为主。宁夏近年来属于文化产业层的广告业和演艺业发展势头强劲,广告从业人员11000人,演艺从业人员2000余人,[5] 甘肃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截止2012年30326人。其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不够发达,门类不齐全,其产业布局具有局限性,以贵州为例,其核心层产业近几年有了长足进步,文化艺术业的从业人员为2.6万人,广播电视业有1.4万人,文化出版业5000余人,但横向比较仍与全国水平有很大差距。
(三)从业者专业与工作契合度不高,反映出我国教育体制尤其是职业教育上的缺失
在被调查者中,以动漫行业为例,从业者的第一学历专业较为集中在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工程、数字动画、电脑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等专业,其比例占到71%。20%左右的从业者在校期间学习的是英语、日语、金融、服装设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秘书及涉外秘书、汉语言文学、甚至法学专业。14.2%的人认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完全没用,专业不对口工作很吃力,69.2%的人认为只是基础知识有用,27.5%的人认为大部分知识有用,22.5%的人认为知识更新太快,赶不上工作需要,13.3%的人认为创意经常会受到原有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束缚,无法自由发挥,4.2%的人认为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很多理论知识需要深入理解后会发现还是很有用的。
动漫产业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人才总需求量为10万人,目前国内动漫人才不到1万人,而在西部拥有的人才总量里,真正具有全方位的动漫理论基础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要么是完全从零开始,要么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理论,原创能力及动力明显不足。陕西、宁夏等地近年来在专业教育上比较注重,以西安为例,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原西安纺织学院)等高等院校及西安游戏学院、玛雅动画学校、野马计算机培训学校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这些学校已向国内外动漫、网络游戏企业输送毕业生约4000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这反映出我国创意产业在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课程和专业设计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尤其在职业教育上针对性差、内容缺乏新意,缺少实践环节,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
(四)从业者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双高”,与薪酬不成正比
文化创意产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讲,其工作时间自由度较高,但同时也意味着工作延伸性高,无所谓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之分,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工作强度高。在笔者走访中,很多企业员工都表示工作压力大,一些平面设计和广告行业的从业者说,一个设计方案被对方驳回数次甚至数十次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经常会做很多无用功。例如,动漫行业一方面面临人才缺乏的状态,一方面其薪酬较低,网游行业较之动漫高一些,相比之下,各个行业的管理岗位较之从事创意、设计、制作工作的人员薪酬高。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同样的行业在不同地区的薪酬表现不同。对于目前的薪资状况,27.5%的人认为达到了自己的心理预期,只要自己努力就会不断加薪。54.2%的人认为没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不能加薪的原因是单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上升机制。29.2%的人认为不能加薪的原因是绩效考核体系对个人贡献的衡量不准确,自己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单位领导的认可。22.5%的人认为是由于整个市场环境不好,行业竞争激烈、资金短缺,企业盈利太少,导致基本工资标准低,员工加薪困难(见图2)。
(五)领军人物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但所占比重较小
在调查中发现,龙头企业对于行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它会在行业标准、制度完善上起到引领效应,并由于“鲶鱼效应”刺激,加速本行业的发展。以宁夏为例,盛天彩影视动画学院是经教育部行政部门审核批准的宁夏地区成立最早的影视培训机构,是银川市政府重点扶持的动漫教育实训基地,是宁夏动漫产业基地指定的人才培养中心,[6] 其课程设置涵盖影视动画、游戏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美术高考等热门行业的就业方向,与产业同步更新,已形成一套完善的针对实际工作岗位用人要求的培训课程体系,成功策划宁夏乃至国内多次动漫产业研讨会、产业大会,获得“宁夏文化创意产业专家服务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被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认可。学校校长即创始人是80后的青年人,获得“宁夏创业之星”、“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等称号,成为动漫教育产业在宁夏甚至西北地区的领军人物,向全国源源不断地输送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带动了当地一大批动漫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但这样的案例在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所占比重较小。
(六)具有独立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比重较小,制约行业的升级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任何一个行业当中人才的合适比例一般都会呈现出金字塔状的特点,不同行业的比例稍有不同。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四种类型的人才,即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善于把握时机的高层次人才,掌握多种专业技能、熟悉市场运作、适应不同岗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掌握行业专业技能、动手和实践能力强、能很快适应工作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创意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调查中发现,这四种类型的人才在西部的比例分别是4%、10%、76%、10%,也就是说,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结构非常不合理,行业发展最需要的原创型创意人才、复合型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整个地区行业发展的瓶颈,阻碍行业的升级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七) 城市和企业的创业环境是从业者的首选,但其决定因素来自于生存状态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流动性较大的行业,吸引人才并降低流动率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这样可以降低企业培训一个熟练员工的成本,增强人才对企业的认同度。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从业者年龄较轻,满怀着创业的梦想,最看重的是创业的氛围和领导对个人才华的赏识与肯定,对于工作环境的舒适程度、激励机制、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较为自由的工作流动性比较在意。大多数从业者能够对目前的薪资水平客观看待,不在短时间内追求高薪报酬。但这也是相对的,当从业者在行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对薪资的提升表现强烈,从而产生较高的流动性(见图3)。
西部地区拥有的高校科教资源丰富,尤其是陕西、重庆、四川等省份,较之于上个世纪末的孔雀东南飞,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留在西部发展,源于国家对西部发展的大政策营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而更重要的因素在于西部地区城市普遍生活成本较低、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很多人就选择在自己家乡工作,亲戚朋友众多,对当地文化比较了解,会有很好的人脉资源,利于工作开展。换句话说,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生存条件成为从业者最重要的就业抉择条件之一,但即使要面对现实,仍然不乏对梦想的追逐者,上海、北京、西安、深圳、杭州分别以46.7%、31.7%、35%、29.2%、16.7%的比例成为从业者们最向往工作的城市前五名。西安作为内陆城市,之所以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与近几年西安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等关系很大(见图4)。
(八)企业培养机制不健全,阻碍人才水平提高和职业生涯发展
西部文化创意企业面临着人才匮乏与需求之间、工作标准要求高和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之间的双重矛盾,这就对企业进行员工在职岗位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实际上笔者发现,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制度性、长期性的培训计划而且能够按时实施的只有14.8%,有制度性的计划但执行不力的9.7%,只有一些阶段性的培训,不定时定期而是按需要临时决定的占到45.5%,基本没有整体计划全靠员工个人自学充电的占30%(见图5)。
对于进行在职进修和深造的问题,从时间安排上,有5%的人愿意在工作之外自己努力攻读更高学位学习专业理论,25.8%的人打算每年有固定的时间到产业发达地区或国外进修,33.3%的人会每年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并坚持当年完成,65%的人表示平常有时间了抽空学习,4.2%的人不想学或没时间学。从金钱花费上,21.7%的人表示可以不计代价去学需要的东西,60.8%的人会专门拿出一部分自己用来学习,占到自己收入的比例从5%到40%不等,9.2%的人表示除非是企业组织否则自己不会花这个钱,17.5%会视情况而定,如果接受培训后会马上看到收益就会去支出这个花费。
很明显地看到很多企业由于资金短缺、业务繁多而处于疲劳应付的阶段,还没有足够重视人才的再培养问题,这会造成后继乏力、创作源泉受阻的问题,对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一个阻碍。
(九)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严重影响创意人才脱颖而出和队伍稳定
企业文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讲尤为重要,它是留住人、凝聚人、鼓舞人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陕西、宁夏、青海等地的软件业较为发达,该行业在西北地区的人才非常少,大多集中在这些省份的省会城市里,但一些龙头企业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宁夏西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宁夏电子商务、农业信息类的龙头企业,他们以标准化的制度管人,自主摸索出KPR的绩效考核体系,给员工提供明确的上升路径,同时注重提供愉悦的环境,实行和行政事业单位一样的福利制度,每年召开运动会、外出参观、文艺汇演等活动,以“一硬一软”两手抓的企业文化吸引人才,保持人才流动性在10%以内,实现正常的人才更替。而其领导者以自身具有的感召力和号召力领导团队,从战略上关注企业发展,对员工进行梯队建设,形成了一个全面有力的团队,使得企业在不到十年时间实现了质的飞跃。
同时,相当多的企业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人才职业生涯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梯队建设等人力资源高端模块重视不够,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手段单一,缺少专业化的研究和措施制定。由于企业规模都不大,“一言堂”现象比较普遍,员工的晋升、加薪、培训等受到管理者主观印象的左右。在薪酬福利结构中,企业一般采用工资、奖金等直接激励模式的占25.6% ,选择使用长期激励的只有11%,无浮动工资以及浮动比例在10%以内的员工占43%,浮动比例在11%至30%的员工占29%,浮动比例超过30%以上的员工约占30%。浮动工资所占比例偏低,不能达到有效激励。[7]
在被调查者中,20.8%的人希望企业能够淡化资历,给自己独立从事项目开发的机会,45.8%的人希望企业提供更加宽松自在和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70.8%的人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专业特长的机会,59.2%的人希望得到更多高层次、系统性的专业培训或境外培训,而这些恰恰是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容易忽略的方面,也存在着企业和员工之间缺乏交流和需求沟通的问题。
对于影响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30.8%的人认为是现有的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缺失,使得自己的创意没有保障;55.8%的人认为好创意缺乏好的市场推广运作,实用价值无法体现;37.5%困惑于相当大的精力需要应付人际关系等问题,没有完全专注的创作空间;29.2%的困扰来自于户口问题等生活压力;34.2%的人认为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大环境压抑了创意的产生;10%的人将问题归结为不正当的商业竞争和没有好的发展平台。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比较关心,也能够从根本上去进行思考,但这些关键因素也恰恰是阻碍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面,要得到解决还需假以时日。
(十)从业者最希望的是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出台和文化企业间合作带来的市场共赢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各地都得到了重视,陕西省先后出台《陕西省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方案》、《陕西省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战略专题研究实施意见》、《西安市宣传文化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关于鼓励和推动我省动漫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安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和《西安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和规定,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甘肃省从2012年起陆续出台了《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要政策实施办法》、《加快推动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办法》、《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等文件,并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2000万元,其文化政策出台的密度之高、力度之大,为甘肃历史上前所未有的。[8] 云南省在2006年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依托创办云南文化产业学院,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解决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人才紧缺的问题。也结合自身特色制订了《两藏自治区2011一2020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并以目前的8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主打造“幸福”。[9]
但从整体来看,一方面部分地区组织机构、政策缺失,规划空白,新疆就是很典型的代表,目前还没有出台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土地、财税投融资政策,没有编制全面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没有设立产业发展基金,[10] 而国内有近30个省区市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要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前者的综合条件尤其是就业机会要优于后者,其产业发展程度高所带来的集群效应会进一步促使更加优惠的政策出台,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人才尤其是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高端人才回乡创业中会遇到一些诸如人际关系、按资排辈的因素的影响。在宁夏的调研中就发现,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宁肯放弃企业开出的15000元的月薪,也要去考取自治区政府的公务员,因为其产业发展的成熟度不高,迫使人才寻求稳定的工作环境。
尽管国家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但在调查中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普遍对自主创业抱着观望态度,高达91.7%的人认为资金的缺乏是首要原因,对市场的不了解、缺乏好的投资项目、自身技能和经验的缺乏、个人性格以及社会关系处理分别以54.2%、45%、34.2%、31.7%、2.5%的比例成为制约创业的原因。
很多从业者在调查中表示,自己所处行业和企业都处在一个摸索探路的上升阶段,企业的发展还没有走上正轨,行业的规范还需时日,目前最急需的是这些企业之间不是尔虞我诈互相拆台,而是能够加强合作,创造一个有序、共赢的市场环境。要争取更多的国际交流,学习先进的理念,提高行业整体水平,摆脱目前这种低水平复制的状态,以免造成更多人才的浪费。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紧密结合政府发展规划开展业务,在政府指导下,联合同类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真正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启示
(一) 政府需要加快法律制定、政策引导和对人力资源的资金投入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对于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刚刚兴起,市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在政策制定和环境创造上。(1)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把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战略高度,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从而引导文化创意产业规范发展,这才是对该产业中人才发展的最大保障和支持。(2)要加大对人才资源的投入力度。首先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学科体系建设,政府要指导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学科特点,并和政府管理、工商管理有效融合,增强与实践的对接和指导。其次是要提升对于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企业设立一定的专项奖励基金,为企业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用来吸引和奖励高层次人才,保证企业和人才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市场的规范运营和发展。(3)要构建政策支持体系。需要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在税收、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对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优惠或政策扶持等。
(二) 产学研一体的模式是今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趋势
西部地区11个省、市、自治区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巨大差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对于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上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因地制宜,以发挥人才资源最大的效应。这其中也是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是今后解决人才、技术、环境三大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发展趋势,是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的根本要求。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创办的“华强动漫原创班”就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案例。[11] 西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需要和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沟通,校企对接,互用对方资源,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奠定产学合作的基础。以学校专业理论为指导,培养企业急需人才,满足企业、人才双方需要,提高学校教学针对性,同时建立人才培养、使用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利用西部高校科教资源的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就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西部产业的发展路径。
(三)企业和人才之间需要加强融合度和认同度
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在企业,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人才。在文化创意企业中,首先需要企业区分经营管理人才、原创型创意人才、综合型创意人才、专业型人才等不同的特点,并加以研究,针对每一种人才类型制定不同的策略,以及完整明确的职业上升渠道。其次要打造适合创意人才发展的中长期培训体系,建立定期培训和人才培训选拔机制。再次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用事业和感情留人,并建立起有效的企业文化,通过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促进人才队伍的健康、有序成长。
对于从业者本身,首先要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定位,建立起较高的职业忠诚度。其次要加强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再次要积极沟通并融入到企业团队中,增强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归属感,能够与企业共荣辱,历练自己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协作和沟通能力,使自己成为企业需要而且离不开的合作伙伴,为自己创造一个光明的职业生涯。
(四)战略选择上要各方联动,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1. 发展理念要适应时展。目前,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地区发展不均衡,储备不足,人才结构性缺乏也很严重,尤其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更紧缺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外语的国际化产业管理人才,这是制约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发展理念不适应时展是导致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例如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资源,目前拥有的地域特色明显的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全区文化经营实体已经从2002年的910家发展到现在近3000多家。从业人员从2002年的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万余人,门类20余种,但在人才引进上,在文艺演出管理人才、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人才、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人才、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人才、会展产业人才和艺术品创作及交易管理等高端文化创意人才方面重视不够[12],其他省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需要重点培养特色文化高端创意研发设计、营销管理和经纪人才。
值得庆幸的是,国务院2014年1月22日的常务会议上已经通过了发改委、文化部起草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以国发(2014)10号文件正式对外公布实施。文件中指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13]
在这种新形势下为着力提高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质量水平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出台更具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政策文件,必将使各级政府和领导更加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预示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春天必将到来。
2. 产业战略发展上要凸显特色和长远规划。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类或几类产业的先行发展,成为带动整个产业进步的龙头行业,创意产业也是这样。[14] 这就需要政府顺势而为的指导,在产业选择上,走适合本土特色的产业之路。
正是因为有了信息技术,才使得创意得以产业化,创意产业是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交融与升华的反映,也是技术产业化深入发展的结果,因此在产业运作上,要注重与高科技结合。在园区建设上,要走多方整合发展之路。对创意园区进行统一规划、整合,突出个性定位,避免“千园一面”。在产品开发上,原创是创意产业的立身之本,鼓励原创。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保证创意产业持久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在人才培育上,注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J].时代经贸,2012,(2月上旬刊).
[2]黄晓.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过程中的人才战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5,(5).
[3]范林.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创意人才现状问题研究――兼论北部湾经济区创意产业发展与人才现状[J].学术论坛,2010,(7).
[4]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地图白皮书[M].北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HK08235),2014.
[5]杨春光,等.宁夏文化蓝皮书[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6]朱其现.论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兼论文化创意学课程与高校创意人才培养[J].百色学院学报,2010,(8):28.
[7]向勇,张相林.文化创意人才现状与开发对策[J].中国人才,2008,(1):59-60.
[8]刘迎军,等.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9]常凌.媒介融合视野下文化产业的创意发展路径[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5-60.
[11]韩贺金,徐媛媛.产学合作培养创意人才探索――以“华强动漫班”为例[J].2012,(2):94-97.
[12]常凌.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构想――基于SWOT分析法的研究[J].新闻前哨,201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