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7 10:4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交流的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文化包容意识 文化感知能力 有效交流
交流素养和能力的构成,包括文化宽容态度和文化尊重意识,即尊重参与沟通,协调、进行信息分享各方的不同文化背景,包容不同于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谈吐表述模式;出于各自的立场,在各自的态度、意向上进行协调与沟通,表达各自的立场观点,通过有意义的信息传递、接收与反馈,用包容的态度达成彼此间的理解;以对方的表述习惯和方式进行信息共享,使参与交流的各方在一定程度上,寻求某种共识,或者产生互动,由此实现各自的合理意愿,维持各方的进步和发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独特的,它的形成有着的深远的历史背景、地域因素的影响;其中占重要影响地位的因素主要有:该国家或民族所经历的特有的历史事件、其独特的历史经历;该国家或民族在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等等。这些诸多因素的不断地交织、演变并逐渐积淀最终了形成某国家或某民族的特有的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这一切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特有文化,导致文化上的彼此差异。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具有的文化都是其特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都应当受到应有的尊重。这种对各种不同于自身文化的外来文化的尊重包容意识,是文化理解能力的一项基本要素。
一、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
这里所提的文化交流涵盖了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
日益频繁进行的国际交流活动,使对于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也逐渐明确地分离出了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的不同层次,各有着不同的侧重。
(一)文化交际的含义
从民间的、国与国之间的交际交流层面讲,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机构之间交流活动,或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际。它侧重于各种形式的交际往来,其愿望主要是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和睦彼此间的关系,这种交流侧重于是不同的文化交际,发生的层面广泛多样,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和基础。
(二)文化交流的实质目的:信息共享
从国家与国家之间或民族之间的角度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传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接触,是在更深层次上的各种文化观念,习俗、行为模式的对话、沟通、协调。在这个层面上的文化交际实际是各种文化信息的分享、交流。国际事务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信息共享,通过有意义的信息传递、接收与反馈,在各自的态度、意向上进行协调与沟通,表达各自的立场观点,寻求某种共识,或者产生互动,由此实现各自的合理意愿,维持各方的进步和发展。
(三)有效的文化交流的能力要素: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
要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者必须具备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都必然植根于特定文化的环境之中,是某特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该特有文化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对自身文化又起着载体的作用:传承特定文化的内涵,并使之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种种差异也必然在各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汪榕培 ,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然而在与不同文化背景者交流实际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语言的流畅度。文化的交流、交际能力诸多因素影响,它不仅仅取决于外语语言能力、语言技巧,它还涉及到语言以外诸如政治、社会、文化、心理、习俗等许多因素。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母语不同语言的人在交际时,即使双方都使用相同的语言交谈,并且语言表述都流利到几乎没有语言障碍的程度,也同样会产生语用的不得体或语言迁移的错误,究其缘由,是因为双方母语文化背景的差异,最终导致交际中的文化性失误,即一方不了解另一方的文化价值观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习俗,甚至特有的身体语言所能提示的信息、意图所至,归结为交流者的文化能力有所欠缺。
二、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于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同步发展
对于文化能力,H.H.Stern(1992)认为:它不仅包含谙熟社会的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结构的构成定位,而且还包含从文化的视角辨认重要事实的能力以及具备区分可接受的文化成分和不可接受的文化成分。
文化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力。文化理解能力是文化能力的实质核心,是深层层面不同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只有具备了文化理解能力,才能在各种不同文化交流中做到得体,减少不必要的曲解和误会,它有力保障达成交流的愿望,从而提高交流的有效度。文化理解能力除去对其他文化特性特点的敏锐感悟力,而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要树立文化平等观,承认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合理性的。在文化交际交流中,对不同于本族文化的他文化具有包容意识。由此可见,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在必须具备良好的目标语言的听说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对其他文化特点的敏锐感受力、充分尊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不排斥与自身文化相异的其他文化意识中或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交际双方变换视角,以对方文化的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所作所为,跳出自身文化价值观的习惯性定势,容忍、尊重并理解彼此间存在的不同。对其他文化在交流中应持有的态度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由于文化能力所包括的最基本组成有:对其他文化特点的辨识力,即感受力;对不同于自身文化的包容意识,即对其他外来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意识,它们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有力保障;认知其他文化的先决条件是对其他文化的敏锐度,表现为在与他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过程中对对方的意愿、态度给予及时的反应和反馈;文化包容意识,这个文化能力的基本因素,即对与自身文化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充分理解和包容,影响着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流各参与方的所持的态度,认同感以及相互间的接纳程度,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有效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由此外语教学不仅是要使学习者掌握目标语,而且还要使他们通过学习了解该语言所依附的文化,使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才是避免与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交流中的误会、失误,充分地交换各种交流信息,理解彼此的交流意图、交流愿望,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三、文化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关注
2004年由高等教育司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地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总体目标是使学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 。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与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有明显的两大不同点:
其一,特别强调了听说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其二,突出强调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
外语教学的核心目的在这里清晰地突出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外语学习者以按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和交流模式,明确地表明态度、观点,阐述理由,进行论证说明,采用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对方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才能循得有效交流的有效达成途径,保障可能收获的最大交流成效,才真正地体现了对其他文化的敏锐感受力和包容意识,外语教学决不仅仅是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同时,让外语学习者真正理解文化能力内涵,并实践性地运用文化能力;为学生树立起这样的文化意识:既不能盲目模仿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也不能看不起自身的母语文化;每个文化都有着其各自的特点上、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的成因,在跨文化接触交流中正确地理解来自它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在深层次上进行观念、意图上的有效沟通。
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以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为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在坚持文化交流原则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形式,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不仅掌握孤立的语法规则、词汇或句型,而且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会并习惯在实际交流中运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立足于教材,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课堂语言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切实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使文化因素的导人在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交往时应该非常实用。坚持相关性与实用性原则,着重选择在跨文化交际中会经常用到,并可以促使这些交流顺利而有效地持续进行的文化内容,结合语言的教学和训练施教,使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卓有成效。(郭绍波,董 燕:《寓文化教学于大学英语教学初探》)
四、文化能力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
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语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文化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文化知识教学在语言学习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教师必须使文化教学始终渗透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把文化教学融合进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培养对各种他语文化间的深层差异的敏锐感知和辨认力,对学生进行文化能力训练,使它不游离于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在学生中树立起对其它文化的宽厚的包容意识,坚持以文化交流的原则为出发点,发掘教材的内容素材,加强对学生的文化能力的培养,使英语学习者在发展英语的语言技能的同时,树立起不同文化交流中必需的文化意识尤其是文化包容意识,奠定良好的文化实际交流基础,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以其它文化背景人士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习惯的从事习惯,进行不同种类信息的充分分享、交流。尽可能地减少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的交流误会、沟通障碍,以达成卓有成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赵厚宪,赵 霞:《论文化教学原则》(2002年9月, 外语教学第23卷第5期)
[2]吴文虎主编:《传播学概论》( P3-4.,武汉大学出版社)
[3]郭绍波,董 燕:《寓文化教学于大学英语教学初探》
[4]官希慧:《论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文化的侧重和把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式。因为一种语言的发展,往往是对于文化的承载和发展,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常常能看到一种文化发展的痕迹。在2000年出台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对于我国当前初中生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流做出了专门的涉及和规定,要求我国当前初中生对跨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意识,能够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接纳异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英语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脱出一味的语法和词汇教学的桎梏,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加强对外国文化的介绍。在笔者的班上,经常会出现那种学习很刻苦,但是英语成绩却始终止步不前的学生。笔者在经过了长期的调查和分析后,发现这些学生都只是在死板地对词汇和语法进行生搬硬套,并没有深入地理解和活学活用,因而陷入了出工不出力的怪圈。在笔者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有侧重的文化分析和引导后,他们的英语成绩普遍出现了飞跃式的进步。由此可见,跨文化交流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意义重大。
2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难点
(1)跨文化交流中的个人隐私
在国外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对于个人隐私往往具有较强的隐晦性,尤其是在年龄、收入等涉及个人信息程度较高的话题中,但是在我国,则较为平常和普遍。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地启发学生对跨文化交流的话题进行选择。在我们学校的一次外教来访中,有一段有趣的对话,一个女同学问一个外国女士,“Areyoumarried?”那位女士则是很调皮地眨了眨眼说,“Itisasecret.”通过这段对话,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们灌输了国外的文化,在同西方许多国家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对于个人隐私信息应当进行合理的规避,尤其是对于女士,对于一些隐私性较高的话题应当尽量避免询问,从而给人留下礼貌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理解。
(2)英语文化中的礼仪原则在西方国家中,对于“please”、“thankyou”等词汇的运用达到了一个较为频繁的程度。在西方国家的人看来,“thankyou”是一种必要的礼节,并不因为关系的亲疏而有什么不同,但是在我国人看来,对关系亲密的人说“谢谢”,则是一种生疏的表现。在收到礼物的时候,中国人通常都不好意思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会很理所应当地当面拆开,并对着礼物大加赞扬一番。在收到别人的表扬的时候,中国人通常的做法是对于这种赞扬表示受之有愧,而西方国家人对于这种赞扬则是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这种种的不同都体现了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点和难点。
3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的具体方法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已经对跨文化交流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由此可见,正确的把握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跨文化交流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是初中生学好英语的有力保障。
(1)在词汇教学中融入英语文化在不同文化的发展中,对不同的词汇具有不同的引申含义。要善于对一国文化进行把握和理解,从而全面地了解一个词汇在一种文化中的含义。就以“DOG”这个词为例,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狗是人类的伙伴,是一种忠诚的象征,是人类的宠儿,因此出现了许多类似于“LUCKYDOG”这一类的词汇,而在中国,狗更多的作用是用来看家护院,甚至于食用,因而中国的狗出现在词汇中的时候通常以贬义居多,例如“狗仗人势”等。对这些差异的把握,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来说较为重要。
(2)在句型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接电话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体系来看,却具有较大的差异。在中国,通常接电话的过程中同日常的交流和对话并不存在任何的差异,诸如“喂,你好,我是李明,请问您是哪位。”而在西方国家,在电话刚打通的时候则不会用“I”、“You”等词汇,而采用“This”、“That”等词汇,例如,“ThisisLiMing”。这种差异导致许多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伊始闹出了许多笑话,但是通过反复的练习和交流,学生都纷纷纠正了错误,采用了正确的方式。
(3)初中英语课堂中跨文化教育的渗透随着通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进步,语言的交流是当今这个时代最为主流的交流方式,由于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制,因而在教学中主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为主。跨文化语言能力的培养,应当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和归纳,设定出同课堂内容相对应的跨文化学习步骤,从而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做出促进和帮助。诸如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做出简短的跨文化学习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对汇报本人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提高,对其他的学生而言,在倾听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在对于跨文化学习的介绍过程中,学生可以介绍自己感兴趣的国外明星,也可以介绍自己感兴趣的国外电影,介绍的类型也可以是演讲、唱歌等多种不同的方式。通过这样的环节,可以加强学生对跨文化学习的理解和喜爱,从而使老师的授课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初中英语课外活动的跨文化教育的渗透在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自己对于跨文化学习的学习能力。教师对此也应当予以一定的引导和激发。由于初中生学习资源和知识面的相对狭窄,对于跨文化学习资源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接触和获取,因而需要教师对于这些资源进行归整,从而使得学生可以便捷地取得这些资源,从而提高其自身的跨文化学习能力和水平。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在班级和学校内开展英语竞赛,以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开口说英语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英语能力和水平。同时,还应当积极地将英文刊物引入到学生的视野中,加强学生对于跨文化学习的热情额兴趣。同时还可以定期的给学生播放一些热门或者经典的英语电影,让同学感受纯正的英语口语氛围。
4结语
>> 提高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探索 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现状分析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 跨文化交流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英文电影在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探究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英语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影响 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 提高大学生语言能力方法研究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究 大学生校际科技文化交流的实践与启示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探究 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练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探究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 音乐欣赏课对于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探究 提高大学生证券投资能力的探究 提高大学生证券投资能力的探究 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探究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探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校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阐述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意义;分析目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的现状;并以北工大都柏林学院为例,就高校如何提高大学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跨文化交流 培养对策
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到一起工作或学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国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得中西方文化不断交织与碰撞。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差异不断挑战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通晓世界规则,熟悉中西方沟通方法和技巧,才能满足开放的中国对外向型人才的要求。我国高校如何切实通过有效的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接受世界文化洗礼的同时,冲破文化和语言的局限性,提高包含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内的软实力,成为日益凸现的课题。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成为高校教育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组成部分
人是文化动物,所谓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就是指跨文化组织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信息、知识和情感的互相传递、交流和理解过程。广义上讲,跨文化交流发生在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例如中国大学生与外国留学生之间的沟通。狭义上讲,跨文化交流还可以发生在相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例如大陆大学生与香港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跨文化交流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随处都有可能发生。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沟通,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方式。鉴于人们在交流内容、层次和方式上有所差异,跨文化交流能力一般包含4个方面的内涵:
1、双重意识层面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是基础。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跨文化意识等同于接受异国文化,认同异国文化只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国际意识”;另一方面更要牢固树立“民族意识”。跨文化不是“西化和分化”,国际意识与民族意识是有机统一的。不了解非洲的殖民历史,会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最惨烈的悲哀;不学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就无法对当今的市场做出正确判断。走向国际,既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又要辨别是非,捍卫民族利益与国家尊严,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世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开放交流。高科技、新技术、大资本,最终都要回归自己的泥土――文化、历史、信仰和语言。国际化是手段,保护传统、共同发展才是目的。
2、文化知识层面
当外来文化震荡中国传统文化,当西方价值观融入东方人的血液,我们走出封闭和僵化,不可避免地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欧美强势文化的挤压下生存和发展。大学是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传播的前沿阵地。文化的多元性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也使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别人的方式需要知识和文化。只有熟悉自己的文化,才能将其兼容并蓄、传承发扬。同时,知识的掌握决定了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层次与实践水平。因此,大学生应当了解世界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涉外礼仪、日常交往准则等通用知识,学习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常识。
3、语言技能层面
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变化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传承又要靠语言交流来进行。掌握不同的外语工具,了解自己和其它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可以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目的语习得与异国文化紧密相连,大学生必须在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将其与文化同步结合。
4、情感因素层面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大学生不适应交流方的文化,就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混乱、沮丧、孤独感、失落感。因此,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大前提。包容、开放、积极的心态至关重要。跨文化交流要承认各民族文化差异,大学生要在情感上互相尊重,;要在日常交往中避免心理排斥力和对抗力,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寻求合作,增强对外交流的情感纽带。
二、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现状
1、片面理解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英语仍旧是当前大学生最主要的第二外语,这导致学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掌握得比较好,而对其他国家不甚了解,甚至出现忽视本民族文化的倾向。有的学生认为英语好就是掌握了较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忽视了语言背后文化和知识的积累;有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交流只发生在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轻视相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沟通;还有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交流只涉及使用非中文的情景,其实上即使是使用中文与国外友人交流,仍旧需要跨文化沟通技巧和能力。
2、应试教育下的语言能力的缺失
在实际目的语习得过程中,很多高校仍然只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人文背景的讲解。以英语为例,很多学校以四、六级通过率来考评英语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多以拿到四、六级证书为最终目标。结果导致大学生很难用得体的英语与来自他国文化的人士直接交流或深入沟通。
3、对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轻视
翻开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除英语、语言学和新闻传媒等专业有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课程外,其他专业的课程都围绕各自的培养方向设置,几乎看不到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一方面,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除了网络资源外,大学生全面、深刻认识世界文化的机会较少。
三、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
1、浸泡式英语教学全面提升大学生语言能力
外语教学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把文化教育贯穿于语言教学中。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实行“浸泡式”英语教学模式,使学生最大程度上实现“不出国的留学”。全英文授课、英文课件、英文教材、外籍教师等优势条件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英文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用英文学习、思考的习惯以及真正的英语思维。浸泡式英语学习通过自然习得的方式获得目标语言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s)的同时,也获得产生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学院通过全方位的英语教学发展学生英语技能,确保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获取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清晰准确地表达思想,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都柏林学院不仅能营造出令人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还在课余期间组织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动,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浸泡式英语学习氛围中,充分享受随时随地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乐趣。
2、重视跨文化交流实践环境与平台的构建
为塑造学生积极、开放、包容的文化价值观,培养精通中西文化的一流人才,北工大都柏林学院注重通过系列文化讲堂、企业参观实习、与留学生互动等渠道为学生营造中西方文化交融环境。学院每年以奖学金形式资助优秀学生假期到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进行短期访学,加深对西方文化习俗、都柏林城市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态的认识。同时,学院还为学生提供大量文化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参加爱尔兰驻华大使馆的开放日,出席都柏林大学中国校友会成立仪式、爱尔兰驻华大使馆社交媒体见面会等活动。为了帮助同学们扩宽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点与异同,学院在新生头年教育计划中开设以文化、习俗、节日、法律为主题的西方文化课程。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学院还开设通识教育系列公开课,以超市自选形式,让学生择选自己感兴趣的课堂,真正做知识的主人。
3、提高教师队伍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保障
北工大都柏林学院努力实现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交叉与融合,在日常知识传授中渗透文化,培养国际意识和民族意识,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学院要求外语教师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鼓励非外语类教师加强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招聘外教或具有海归经历、良好英语能力的教师从事学生工作,确保辅导员队伍、学业辅导团队、学术生涯导师团队、课堂助教答疑团队、心理咨询服务团队等,在课堂外仍旧坚持使用英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发展,在知识传授和生活引导中渗透文化,培养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峰,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大学后继续教育中的培养,继续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林莉,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武汉科技学,第19卷第5期,2006年5月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商务交流;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245-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经济上的依赖促进了相互的合作与交流。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文化间的差异引起的不同文化的冲突,严重的影响了相互的合作与交流,这使人们认识到,国际商务活动和商务谈判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市场、价格、质量、运输等与利益取向相关的直接因素,还取决于人们的语言、价值观念、民族文化背景、传统的社会观念和行为原则等间接因素(统称为文化因素)。这就要求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者不但要具备经济、商业知识,还需要深刻理解对象国的文化,文化也是影响国际间经济交往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框架下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跨文化商务交际。世界上许多大公司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都十分重视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和培训,许多经贸类大学也都把跨文化商务交流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跨文化交流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首先由外语教师结合语言教学,引进介绍国外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把跨文化交流理论应用到商务活动的时间研究就更晚。近年来,随着涉外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不同国家的文化的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对商务活动影响的问题日渐突出,跨文化商务交流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出现了不少介绍国外跨文化交流的著作、文章及有关跨文化交流的论文,在高校教学中,除了在外语专业中增加了跨文化交流的内容外,一些院校还在对外经济贸易专业中开设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以提高所培养的人才在商务交流中的实际交流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部分矿业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国外寻找矿产资源,参与国际矿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由于对所在国的文化了解较少,对文化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出现了不少问题,影响了商业活动的正常开展,甚至影响到两国关系,惨痛的教训使这些企业在实践中认识到了跨文化商务交流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其中科蓝煤矿枪击事件就是教训深刻的一例。
科蓝煤矿是在赞比亚南方省锡纳宗圭地区的一家中资企业,近年来数次发生示威和肢体冲撞,发生了致使双方15人受伤的枪击事件。此事不但对在比亚的中资企业影响很大,其影响甚至上升到了两国关系。
科蓝煤矿在经营中忽视了中赞两国的文化差异,导致劳资双方及当地群众的关系恶化。首先是制度文化冲突。由于该国曾长期被英国统治,受西方影响很大,有非常健全的劳工保护法律。科兰煤矿作为外资企业不遵守当地法律并且引发了严重的冲突事件就使当地政府和民众无法容忍了。其次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冲突,和大多数非洲人一样,赞比亚当地员工的生活习惯是有钱就花,没有积蓄,“理财”观念是过一天算一天,和中国人虑后、储蓄的习惯截然不同。他们没有储蓄,而每天的生活需要钱,在这种情况下该拿到的钱不能及时拿到,他们的不满情绪就可想而知了。其三是不同文化中行为习惯的冲突。非洲人性格外向,喜怒哀乐均形于外,表达诉求的方式比较简单,在其要求得不到合理回应时就容易发展为暴力,以宣泄不满情绪。科蓝煤矿的管理者没有考虑到这种文化差异,从而使一些小矛盾发展为大问题。
综合归纳分析,国际商务交流活动可以从语言、宗教、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几方面体现出文化差异。例如,一国际公司在卡塔尔进行谈判时,由于负责人忽略宗教因素,携带了白兰地准备在仪式上与同事庆祝,结果使公司成为了不受欢迎的公司。又如,一中方企业为欢迎俄罗斯公司的代表团,特别布置了鲜花,可是他们不了解俄罗斯人认为双数是送给死人的,使这次会晤非常尴尬。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政治因素不同,对商品的包装材料、结构、图案以及文字标识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如阿拉伯国家规定进口商品的包装禁用六角星图案,因为六角星与以色列国旗中的图案相似。就是这样一个文化细节上的失误,导致了贸易合约的损失。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以及了解不同文化差异在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对外商务活动中应用跨文化交流理论妥善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对于提高对外商务交流水平、减少对外商务交流中的矛盾和摩擦、促进对外商务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交流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如果我们对异文化缺乏必要的认识或学习不够。就常常会出现摩擦,影响国际合作,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因此,在从事商务交际活动时,我们必须具备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敏锐性,了解多元文化,掌握异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以上对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论述,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商务交际活动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我国企业要想在多元文化的国际舞台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在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灵活地应对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常婧.简议文化差异与商务沟通[J].经营与管理,2007(5).
[2]王颜敏.浅析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冲突[J].绥化学院学报,20l1(4).
【关键词】《非诚勿扰》;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婚恋速配节目播出已经两周年,许多男女嘉宾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非诚勿扰》这个“红娘”不仅是越当越红,更是把红绳撒向世界,“媒人”之路越走越宽。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自从举办了澳洲和美国两个海外专场之后,外国嘉宾以及海外华人竞相亮相,频频登场。有专家说,《非诚勿扰》打开了全球恋爱版图,由一个国内的电视节目走向了国际,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非诚勿扰》何以能在国内同类节目中独占鳌头,并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究其原因,是节目的不断创新。但是在推陈出新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该节目已经大大超越了最初相亲的宗旨,致力于打造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一、打开全球恋爱版图
外国嘉宾纷纷登场。作为国内的一档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节目组在嘉宾的选择上并未局限于中国本土嘉宾,而是把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充当“国际媒人”。从第一位外籍嘉宾美国帅哥鲁志焰,到英国的环保哥王豆腐,日本美女矢元小梦、佐藤爱,韩国姑娘尹颂尔、李贤淑、金真,俄罗斯姑娘尤莉娅,乌克兰美女杜兰妍,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外籍嘉宾为《非诚勿扰》带来异国风情。据统计,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嘉宾已经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五大洲。截至2011年10月底,该节目共出现过111位外籍嘉宾,其中男嘉宾56位,女嘉宾55位,成功牵手20对,男嘉宾牵手概率高达36%。[1]
举办海外专场。众所周知,《非诚勿扰》是一档借鉴国外相亲节目模型的电视节目,为了体现自身的特色,塑造栏目个性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满足广大“剩男剩女”的需求,节目组花费巨资,把“战场”延伸到了海外。自从2011年7月播出的“澳大利亚专场”以及10月播出“美国专场”两场海外专场后,引发了海外相亲的热潮。而越来越多的华人和外籍嘉宾也期待通过《非诚勿扰》的平台展现自己,找到理想的另一半。《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之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样的制作模式在国内相亲类节目中也是从未有过的。《非诚勿扰》和美国中文电视台、澳华中文网等海外媒体进行专场的前期招募,华人界也给予巨大关注,报名总人数近万人,境外媒体报道转载超过百篇,节目播出后更是好评如潮,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精神得以彰显,节目升格成跨文化交流的平台。[2]
从外国嘉宾的纷纷登场到海外专场的举办,《非诚勿扰》的“动作“越来越大,这一切得益于节目组超前的国际化视野和理念。《非诚勿扰》这个小小的电视栏目,在打开全球恋爱版图,给世界各地的“剩男剩女”们提供婚恋交友大舞台的同时,更是搭建了一个异国择偶观、婚恋观的交流平台。
二、打造跨文化交流平台
人类已进入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随着媒介的全球化,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网络更显示出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媒介化社会正使我们生活在人际关系急增的状态,使人与人之间的时间与空间距离缩小甚至趋于消失,我们与他者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且无论是在对象的选择还是在交往的性质上,都要比以往自由得多,形成了无限延伸的‘桥’。”[3]也就是说,媒介作为桥,正日益显示出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同时,媒介也在扮演着“沟”的角色,从而使跨文化交流也常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冲突和障碍。缘何《非诚勿扰》这样一档局限于本土收视的地方卫视婚恋节目能够克服障碍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非诚勿扰》淡化了文化差异性,突出的是人类的共同命题――爱情;以人性关怀为基本切入点;以人物、故事情节为文化叙事焦点。
以人类的共同命题――爱情为终极诉求。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人外国人概莫能外。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与所爱之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4],这是中西爱情诗所拥有的共同主题。
尽管中西爱情观因为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等原因而有着明显的差异,但这并不妨碍人类对爱情的同样渴望和赞美。因为爱情和健康、环保等一样是人类的共同命题,体现的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非诚勿扰》这档婚恋交友节目即是以人类的共同命题――爱情作为终极诉求,所以才能得以实现关于爱情、婚姻的跨文化交流。
在这个舞台上,绝大部分嘉宾来自中国本土,即使都是中国人,他们的婚恋观也因为各种原因而呈现出诸如多样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局面。有的继承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恋爱是以结婚为目的,择偶注重家庭背景、个人修养等传统的婚恋观,有的则展现了宁缺毋滥,恋爱和结婚可以说是分割的,择偶更注重对方的外在形象、经济基础、是否有感觉等现代婚恋观。同一个地域内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畴之一。
而有着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嘉宾本着追求美好爱情的目的也纷纷登上《非诚勿扰》的舞台,这不仅使《非诚勿扰》的舞台显得更加亮丽多彩,也更加说明《非诚勿扰》已经远远超出了纯粹的婚恋交友的宗旨,有意无意间搭建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那么,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嘉宾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就婚恋问题展开面对面的讨论交流,是否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出现交流的障碍与阻隔呢?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流在这里能否成为现实呢?
我们不妨对已经出现在《非诚勿扰》舞台上的国际嘉宾的身份特点做些分析,这些国际嘉宾都有着共同的特征,他们或者是旅居或定居在中国的外国人,或者是外籍华人,他们对中外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适应和了解,会说汉语,熟悉中国式的生活。那么,这样一些国际嘉宾有着起码的双重文化身份、双重文化背景和双重语言会话能力,这种双重的身份特征就为他们围绕爱情这个共同的命题展开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多种有力保障。在《非诚勿扰》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不同婚恋文化主体跨越了各自的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交流障碍,不同的婚恋观念突破了空间对文化的限制,克服了“文化距离”可能造成的“陌生感”,完成对他者文化的语境化理解,最终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这里,各国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求以及对爱情的不同认识同时得到了有力的展现。中国传统的稳定和谐的家庭婚恋观和西方开放自由的家庭婚恋观之间产生了碰撞,中国80后、90后全新的家庭婚恋观和西方同龄人的家庭婚恋观之间形成了交流。
以人性关怀为基本切入点。社会为何会出现大量的“剩男剩女”?这不仅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社会现象,其本身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究其原因,或主观或客观、或社会或个人、或主动想“剩”或“被剩”下,等等。但是,对于“剩一族”的精神痛苦、心理生理烦恼、社会压力等实在关怀较少。
首先是精神上的痛苦。剩男剩女们之所以“勇敢”地登上《非诚勿扰》的舞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也有着强烈的婚姻期待,他们其中更多的人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渴望有个生活的、精神的伴侣,当然不排除想借机“秀”一回的投机者。其实,大龄未婚青年更容易情绪化,虽然表面上坚强甚至是很乐观,看到成双成对的情侣也可以装作与己无关无所谓,但是他们更害怕一个人时的孤独寂寞、没有安全感所带来的精神恐惧和痛苦。人,是最害怕孤独寂寞的,这也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其次是心理生理的烦恼。有调查显示,适龄而未婚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疾患,比如妒忌、抑郁、焦虑、狭隘、偏见等等。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好青春年华悄然逝去,以及因为没有固定的而造成的性压抑或者性开放而导致的滥交等等,都会给“剩男剩女”们造成一种巨大的生理压力和危机。尤其是“剩女”们,从传统的观念来看,作为女性,只有成为母亲,才算是真正完成了生命赋予的生理使命。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我们看到或听到了许多嘉宾希望不要错过最佳生育年龄而尽早结婚生子的强烈愿望。
再次是社会压力。虽然有不少人支持“剩男剩女”是社会进步表现的观点,但是到了结婚年龄而游离在“围城”之外,总是免不了社会舆论的非议。这方面的表现在中国尤甚,在国外绝大多数国家也不提倡。同时,随着“已婚同龄群体成员的增多,稳定的家庭三角形成以后,自然而然地对‘剩女’群体产生挤压,使她们逐渐边缘化,需要另外寻找新的交往群体,以缓解这种人际压力”[5]。
身边的“剩男剩女”无处不在,也许我们爱莫能助,也许是视而不见,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该沉浸在个人的幸福生活里而忽视了他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说,《非诚勿扰》给这类群体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表现出了国际化的人道主义精神。
以人物、故事情节为文化叙事焦点。叙事学里讲到叙事构成的“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象”[6]。在《非诚勿扰》这个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化叙事空间里,主要是以人物(嘉宾、专家及主持人)作为叙事的焦点,以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又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婚恋观念上的冲突、交流与融合。叙述的方式主要包括现场对话、独白、才艺展示、VCR播放以及各种无声的语言符号。专家、主持人的引导、评点等参与活动的展开,也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地展示了他们与嘉宾或相似或不同的婚恋观。
不同的价值观、婚恋观,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在节目中相交织、相碰撞、相融合,形成文化互动,消解了对他者文化的刻板印象,从而打破了每一种文化的片面性、局限性和对抗性,引发了国内外观众的思考。每一个人物的故事背后折射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男女嘉宾的互动交流集中展示了中外婚姻和恋爱观念的异同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大趋势。
《非诚勿扰》这个充满异议的“纯粹”相亲节目,自从选择“剩男剩女”这个话题,确立爱情婚姻的主题之后,实际上就已经超越了相亲的主题唯一性,生发出更多积极的更高层面的跨文化交流的深义。具体说来,就是通过一个电视传媒平台,通过一档电视节目,把五大洲的嘉宾汇聚于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中人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文化相似性并建立文化共识的可能性,让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思想情感、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和交流,让每个嘉宾的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这样一个跨文化交流平台的打造,从小处来说,是对外展示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悠久历史文化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从大处来看,更是积极展示了中国形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网络电视台.《非诚勿扰》.国际化打开全球恋爱版图[EB/OL].省略/n/ws/info/news/201112/t20111201_680053.shtml.2011-12-1.
[2]搜狐娱乐.《非诚勿扰》.嘉宾专场国际化,中国电视走出去[EB/OL].
yule.省略/20111117/n325926102.shtml.2011-11-17.
[3]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0.
[4]苏晖.论中西爱情诗之差异及其文化渊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5]龙晓添.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剩女”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2.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
EdwardT.Hall是跨文化交流这方面的奠基者,他认为“文化既交际,交际既文化”。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密切,两者不可分离,通常,在人本的日常交际当中,彼此之间的文化就会无形的被表达出来,而文化负迁移,在国家之间的交流之间,会到来一定方面的影响,所以,对于这方面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迁移这个词,最早在心理学领域之中被提了出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它的概念在语言学中出现,由于在这方面研究的不断发展,在文化领域的方面,也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跨文化交流之中,人们往往习惯按照自己的文化来表达自己所要表现的意思,因此文化迁移的现象随之产生。心理学认为,在学习当中,把起到负面作用的现象定义为负迁移,相反的,起到正面作用的现象定位正迁移。在母语文化与其它语言文化相同或者接近的情况之下,则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不行同,则会产生负迁移。在跨文化负迁移方面来讲,人们往往习惯用自己的母语文化来评判其它语言文化,另外,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彼此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而文化正迁移则不会带来这方面的影响,所以,在文化负迁移上面进行研究更加具有意义。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文化负迁移方面的三大特点;一是母语对目的文化的影响,给目的文化带来理解上的差异;二是被交际者从母语国带入,并且有一定的方向;三是这种现象必然存在,因为在整个文化交流之中,它不可避免的会发生。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产生发的原因
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产生这种文化负迁移的因素诸多,但是,从两方面,可以对其进行总结。一是客观角度上面分析,造成跨文化之间交流的负迁移是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二是从主观的角度上面来看,这种文化负迁移时跨文化交流之中的一种心理过程。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调查
针对文化负迁移带来的问题和影响,我们抽取50位外资和合资企业的员工,还有100位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此来做了一份问卷调研。这次问卷调研的主题就是“是否具有文化交际的经历”,通过对这次问卷的各方面的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些数据;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当中,表面文化负迁移的平均率为39.5%,深层文化负迁移为61%,相反,在在华外资和合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当中,表面文化负迁移的平均率为30.5%,深层文化负迁移为40.5%。通过这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出负文化迁移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表层文化负迁移和深层文化负迁移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另外,从获取的数据当中,我们可以分析到文化负迁移的程度还和人的因素有关系,为了进一步的在这方面做出准确的分析,我们又通过采取面对面和电话访谈的形式做了进一步的调研,在这次的调研之中,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文化程度高低决定目的语言的理解程度,在文化交流之中,言语之间文化障碍就越小。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之中”,文化适应被分为文化适应和社会适应两点。虽然,在跨文化交流当中,负文化迁移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把负面影响降低。
四、文化交流中的适度文化移情
能否突出母语文化的束缚,接受其它文化,是款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关键所在,同时,在这种文化迁移当中,文化移情则具有必要和可能的两大特性。移情是一个美学概念,它的提出者是德国美学家罗勃特.费肖尔,最后经过谷鲁斯的推广,在其它领域也开始出现。国际的跨文化交流当中,彼此之间的不断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使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同时,在调查之中发现,跨文化交流之中,还应该遵循适度性的原则,不能全都同意别人的看法,而抛弃自身文化特点。
五、结束语
关键词: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99-01
一、从文化与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关系中体会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文化价值
一方面,设计与创作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创造现象,设计者通过数字技术创造出符合时代文化需求的艺术形象是文化的再创造和创新。它是继绘画、诗歌文学创作等传统文化创作之后的又一种崭新的文化创造性活动,体现了当今文化创造的新特点和内涵。另一方面,这种文化创造的成果(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是各种文化元素的高度凝聚和体现,是文化的缩影。大多数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创作者和设计者按照一定的文化规律通过归纳总结、调查访问、及自身的文化体验找到特定文化类型的稳定特征和构成方式,提炼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在创造性的把这些元素通过数字技术有机的融合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视觉形象。所以不管是何种数字虚拟艺术形象都能找到文化的影子。
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体会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文化价值。相传达尔文航行到非洲时,曾经把一块红布送给一个翡及安土著居民。那人不是把布作衣料,而是和同伴一起,把布撕成细条,作为装饰缠在身上。这使达尔文感到大惑不解。布匹可以制作衣服以驱寒遮羞,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在当时非洲的土著居民那里,人们注重装饰却没有着装的习惯。这反映了当时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传承和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而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已经开始了文化交流的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交流日益加深,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部分。而在现代,这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文化的软实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继承中国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当今数字虚拟艺术形象在文化继承和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大多数都市人的生活中,只要大家一看到带着眼镜打着领结的慈祥的老头――肯德基和一个长着红嘴巴红头发,穿着黄色灯笼裤的麦当劳大叔大家都会想起从欧美带来的快餐文化,正是这些数字虚拟艺术形象引领了我们认识西方文化。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吉祥物更是促进文化交流的典范。吉祥物采取了主办国最突出的文化元素创造而成,它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本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它就像一个文化交流传播大使,完全把本国的文化精髓展现在世界面前。在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洪流中,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是一股重要的力量,随着现代传播手段和数字信息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它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作用将更加凸显出来。
二、从文化的进化和发展中窥视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文化价值
文化的进化是指一个特定人类群体中文化特征的发展演变,而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正是文化发展演变的催化剂,甚至更是新文化的缔造者。我国古代皮影戏、戏曲中的传统虚拟艺术形象到现代电影、电视镜头中艺术形象再到当今网络、电影、电视以及各种传播媒介中的数字虚拟艺术形象,他们不但是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者,更是各种新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衣装、法式、装扮等等都会被人们所模仿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行为习惯;而这些虚拟艺术形象通过各种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深深的同化着他们的受众。1952年,66岁的三德士上校在盐湖城创建了被授权的肯德基餐厅,与此同时,根据三德士上校本人的形象设计的虚拟艺术形象成为全球性的企业形象,在当今肯德基全球推广中,这一虚拟艺术形象被做成数字虚拟艺术形象,以各种视觉表现方式,通过现代传媒在全球挂起了一场红色快餐文化。如今我看到这位勤劳、慈祥、可亲的老人形象,就会想起一家人带着儿子吃汉堡、薯条的情景。
三、结语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无不与文化相联系,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从风土民俗到社会制度,从科学技术到文学艺术,一切由人所创造的事物都可以看着一种文化现象。而由于文化现象包罗范围的广泛性和构成成分的复杂性,加之对他的研究视角、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使得对文化的概念界定极不相同。据有关统计,从1871年到现在出现了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300多个。而真正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和一个民族、固定的组织群体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蒙汉翻译 文化交流 作用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民族发展,因此,在各民族交往过程中,对语言的理解将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伴随着国家间经济、政治等活动的日趋频繁,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渗透与交流得益于翻译。翻译作为不同语言相互转换的重要手段,在民族交往与国家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文化背景以及用语习惯的不同,要求翻译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在翻译中,对于文化差异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将决定翻译的水准。蒙汉翻译同样需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因此,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实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一、蒙汉翻译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民俗,民风以及民情,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被和建立,在未形成稳固的生活区域之前,与历史演变相携。伴随着民族与国家的发展,民族文化的日趋完善,为了互通有无,形成了贸易往来,在此过程中,语言的不通促使翻译的出现。在跨文化翻译中,注重民族文化特点,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对于文化交流以及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我国的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故事讲述了一个偷盗的人看中了一家人门上的铃铛,想将它偷取过来,可铃铛在碰触下会发出声音,容易被人发现,于是,这个偷盗的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掩住自己的耳朵,就不会听到声音了,可想而知,偷盗的人很快就被人抓住了。这个故事的告知,不要做愚蠢而自欺欺人的人。如果对历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那么,很难得出故事背后深刻的寓意。在蒙汉翻译中,译者对于两个不同民族的历史典故、朝代更迭、生活习惯等的了解,将决定着译文的欣赏性和研究价值。
二、蒙汉跨文化翻译的意义
蒙汉跨文化翻译在解决语言障碍的同时,也促使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在人类语言形成之初,语言就与文化相互依存,这意味着语言的流通也将促使文化的交流。对于不同语言的翻译,在增进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使得不同文化间产生的碰撞,这种碰撞容易激发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深入研究,由此引发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在蒙汉文化交流中,翻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文化交流的意义上看,翻译对不同语言的构成以及使用条件有了一个全面的阐述,在思维层次上向人们揭示了文化的差异性,同时内在的文化信息又向人们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及深远的民族文化,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互通。在蒙汉翻译中,对于语义的表述以及语法构成的研究,将决定译文的表述是否符合限定的文化背景。例如:对于语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译者要从主语和主题两个方面考虑译文的组合。汉语对于动作的发出者或实施者赋予了决定的权利,所以,具有强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蒙汉翻译中,确定主语或主题,对于有效完成译文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蒙汉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
在各民族与国家交往中,语言上的交流让人们了解了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等,从而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蒙汉两个民族很久以来就建立了友好的往来,在蒙汉交流的过程中,两个民族语言上的互通对于社会活动的友好进行创造了条件。蒙古广阔的草原赋予了那里的人们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生态伦理的思想和民族精神,而汉族则以农耕为主,他们在耕作中收获希望和幸福,对赋予他们生命的土地极其热爱。在汉耕文化中,大儒思想让人们懂得了顺应农节耕作,才能有所收获,这也体现出了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思想。在蒙汉翻译的过程中,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发生了改变,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民族间的交流更为顺畅,为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创造了条件。蒙汉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上的交流,同时也是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上的交流,对于文化差异的认知,将决定翻译的好坏,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坚持“文化传真”的原则,以构建良好的文化传播桥梁,使蒙汉文化能够相互影响,共同为民族发展贡献力量。
(1)文化的凝聚功能。在不同的文化领域,文化的凝聚功能使得不同的文化具有了相同的文化传播主旨,通过对文化的凝聚使得民族间形成了和谐的发展氛围,对维护民族稳定以及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民族间文化的传播,使得文化不断吸纳新的事物,实现了文化的创新和丰富,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将推动文化传播向着更为深远的方向发展。从某种角度上看,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相互转换,更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传真”,所以说,翻译也是文化翻译,也只有这样,翻译才算完成了真正的使命。
蒙汉两个不同民族在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民族关系,在社会活动交往过程中,翻译有效地避免了两民族文化差异造成的审美以及理解上的误区,进而突破了交流的瓶颈,使社会活动更为活跃。蒙汉翻译将文化交流变得顺畅,实现了不同民族在某以方面思想上的共通,所以,翻译的凝聚功能对民族核心文化的交流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2)文化教化功能。文化传播的受众者在对文化的感知中逐渐理解并接受不同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自觉遵守该文化的要求,这就是文化教化功能的作用。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理解彼此的语言表述,同时也要让人们对彼此的文化能够认同,进而能够自觉地将该文化带入到自己的生活范围中影响他人,从而使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这也是翻译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在蒙汉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关注受众者的感知情况,并尽量让其接受文化熏陶,从而达到影响的目的。一般来说,译者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重视文化差异,才能发挥出蒙汉两种文化的教化功能。
总之,蒙汉翻译作为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文化差异有足够的认知,这不仅能使翻译完成基本的作用,同时也能促使两个不同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从而使接受者能够受其影响并能够自觉接受这一文化的熏陶,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以推动不同的相互交流,为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促进贡献力量。蒙汉翻译是凝聚蒙h两个民族的重要纽带,为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发展,文化的相互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苗竹波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014035
【文章摘要】
由于我国学校英语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与交流的能力,这一点是目前人们对于学校英语教学所达成的共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提高学生对跨域文化的认识能力,而如果学生想要真正成为具备多种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就应该逐步的提高自身对于文化的敏感性与识别能力。在学校英语教学中不断融入文化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这些要求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学校;英语教学;文化认知能力;培养
0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 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学校的英语教学能够不断的渗透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与跨区域文化交流能力。教师只有不断的加深对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工作,才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从而在了解文化的过程当中不断的运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使用能力,从而不断满足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与生活交流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 培养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认同语言能力是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而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与社会交流能力又共同的组成了交流能力。曾经有学者说过:如果学生不懂得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虽然他这种语言的语音与语法都很好,也不代表他会使用这种语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师都是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然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很多的英语知识,但是却不能够把这些知识较好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这就导致学生虽然会英语,但是说不出来,严重缺乏了使用社会发展的交流能力。通过学者的研究,在社会生活当中,语言能力与应用语言能力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是我国当前学校英语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文化知识也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文化教学,就是需要教师把外国文化中的历史、典故、风俗习惯等作为补充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所以,在学校的英语教学当中,处理应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也应该培养学生语言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英语的教学当中,语言知识与技能并不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唯一内容,教师应该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
2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主要方式
2.1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与文化意识
首先,由于语言属于社会的产物,当然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语言,都能够充分的反映出其独特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 充分的体现出文化,能够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知识;而文化反过来又是语言的内涵, 能够丰富语言的内容,二者是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学校英语的教学当中,往往过于重视对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语言背景知识的教学,把语言的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分割开来,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学习英语。
其次,要想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认知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念。因为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 价值观念也会千差万别,这些观念的差别都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所以,在英语的教学当中,提高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念的文化认知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交际能力都相当重要。我国与西方教育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会更加注重体现个人价值,在整个社会中都能够弘扬个性、表现自我,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但是这种文化观念对于我国的很多观念来说都是相反的,学生平时所接受的观念都是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应该高于个人利益。因此,在学校英语的教学当中,应该做好培养学生对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认知能力以及文化评判能力的工作。
再次,应该让学生认知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思维方式。在英语学习当中,只有充分的了解到目的语国家在文化上的思维方式,才能够更好的使用这种思维,站在交流者思维的角度上进行交流,从而与对方思维同步,逐步的产生感情的共鸣,真正的达到传递信息、交流感情与看法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与西方的不同历史文化、学生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也导致东西方在思维模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具体来说,英语思维模式一般都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属于直线型,而东方的思维模式则属于螺旋形,一般都会先做出大量的铺垫,使用内容的推理与暗示, 最后才会阐明问题。虽然这两种方式都有不同的优越性,但是在两种思维模式进行跨文化的交际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与障碍。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使学生了解更多英语国家的文化与风速习惯,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
2.2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因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也应该紧密相连。在英语教学当中,一定不能够把语言和社会文化知识分离开,如果学生不懂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虽然他能够熟练的掌握语音和语法,也不代表他能够非常精湛的掌握这门语言。而我国在英语的教学但中更加注重的是对语言中语音、语调以及语法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导致了学生有较高的应试能力, 但是在真正的语言交流与文化认知上还非常欠缺。
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帮助学生充分的了解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例如,西方人非常注重自我与隐私,尊重不同的个性,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就不应该涉及到这些内容,而是应该从天气、周围的环境等话题入手,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够避免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所以,在与西方人的交流过程当中就应该非常注意。通过这个例子能够非常明显的看出文化认知能力对于学生学习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也在不断的增加,学校的英语教师应该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充分的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与文化认知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跨区域文化交流的能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桂万兵.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1):33-35.
[2] 李雅婷, 岳辉.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识能力[J]. 考试周刊,2011,(57):20-22.
[3] 刘罗斯.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问价交际意识[J]. 师道:教研,2012,(2):41-43.
古代东北地区社会文明起步较晚,同时受到战争和迁徙等因素影响,因此造就了与众不同的音乐文化。我国民族文化研究者不断深入对古代东北的相关研究,并结合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对东北音乐文化研究进行拓展,对这一特色音乐文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还原。
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对东北地区考古工作,为东北音乐文化研究的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这些重大发现使中国文化一元论、中原文化中心论等观点不攻自破,同时证明了东北文化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从内蒙古北部到黑龙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及赤峰、辽西之红山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东北音乐文化的踪迹,这充分说明东北音乐文化起源较早。随着辽宁金牛山、鸽子洞等原始人遗址被发掘出来,人们进一步将东北音乐文化的形成时间向前推进了一个时期。近年来,无论是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还是东北祭祀文化的考古发现,都表明东北音乐文化渊远流长,并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多样性。特别是在辽阳出土之东汉墓道壁画——《凤凰阁下百戏图》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古代东北音乐文化的辉煌,图中展现了众人载歌载舞的盛况,全图共有49人出场。从壁画中,人们第一次阽识了1700年前辽东地区的音乐文化活动,并被这种盛况所震撼。种种史实证明古代东北音乐文化在我国音乐发展史的占据着重要地位,东北音乐文化本身极具研究价值。
二、古代东北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贡献
(一)东北民族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相互影响
虽然古代东北多民族的音乐文化自成体系,但是它与中原音乐的交流却从未停止,两者在发展中保持交流的同步。在中原音乐文化之中,人们总能找到东北古代音乐的踪迹,这使人们重新对东北古代音乐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吉林辑安出土的安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画着人们演奏阮和卧箜篌的细节。这说明古代中原音乐已经传播至东北地区,并与当地音乐文化融合在一起,中原音乐已经影响了东北音乐。同样中原文化也影响了东北地区的音乐。如,我们在考古中发现古代中原地区宗教中存在的萨满教音乐,说明这种东北地区的音乐形式已经流传至中原。
(二)东北民族音乐与西北音乐的融合
历史上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为了生存而西迁,同时也将民族音乐融入当地音乐中。东北古代音乐传入西北,并与西北音乐进行交流和碰撞。交流和碰撞的音乐产物也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并影响了中国北方音乐总体风格的形成文化研究。尽管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战争因素的干扰和不同民族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东北民族音乐与西北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却异常繁荣,因此体现出古代东北民族音乐文化本身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极高的欣赏价值。
(三)东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各地少数民族与汉族民族杂居在一起,因此,形成了各民族间的音乐文化相互交流的文化繁荣盛况,这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交流的频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向中原地区的传播。
各民族间的音乐文化传播首先是建立各民族音乐“生存”的基础之上的,其次,民族间文化才能相互交流。在文化传播、交流中,各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意义,只有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才能使外族文化植根于本族文化之中。古代东北民族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就在这种特定环境逐渐形成并繁荣。
(四)东北民族音乐对世界各族音乐的交流
“渤海乐”是我国隋、唐时期盛行的一种音乐,在公元728年流入日本。近年来,很多专家对“渤海乐”研究后发现,“渤海乐”与“高丽乐”高度的相似。日本著名音乐学家岸边成雄曾经说过“渤海的音乐有朝鲜之风”,因此可见当时“渤海乐”与“高丽乐”却有一定联系。由此可知,当时东北的民族音乐与世界各族文化已经开了交流,这期间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各自本民族的特点,如同“渤海乐”与“高丽乐”的文化交流成果,可以分辨中各民族的民族性特征。“渤海乐”的流传也证明了古代东北民族音乐的流传范围已延伸至国外,甚至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其传播方式已经具有一定的世界性。
三、东北古代宗教音乐、祭祀音乐的历史意义
(一)蒙古族萨满音乐
蒙古族萨满音乐是蒙古族进行祝祭祷辞时一种音乐形式,主要通过吟诵或吟唱的形式进行表达。萨满教仪式中的歌舞、说唱、叙事歌等的音乐形式,将蒙古族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转化为音乐化的表达方式,这也是萨满族音乐的基本特征。这也证明了蒙古族是一个善于以音乐形式表现心灵世界的民族。萨满教用音乐化的手段进行祝祭祷辞和表现英雄史诗形象,可以极好的展示出本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民族英雄主义特点。
(二)满族萨满音乐
满族萨满音乐保持着一贯性和稳定性的文化传承方式。这是由于满族深厚的历史沉淀和坚实的文化基础决定的,同时也与萨满音乐独特的存在方式、传播途径及音乐结构密切相关。在满族萨满音乐中,跳神活动主要使用神鼓和腰铃。神鼓和腰铃并不属于乐器的范畴,而是作为神器、法器及礼器的形式存在,但是现代乐器分类中,神鼓和腰铃属于乐器的范畴,分别为膜鸣乐器和体鸣乐器。除此之外,萨满音乐中广泛使用其他神器,也很难划入乐器的范畴,如抬鼓、扎板、神镜等。这些神器经过了一代又一代萨满文化传人进行传承,在漫长的岁月中文化交流的频繁,使神器演变成了一些弦呜乐器及气鸣乐器等。这些乐器音色多变、演奏方式独特,技巧丰富,虽然不能进入萨满的祭祀仪式中,但是却为古代东北音乐艺术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民歌 《刘三姐》;南宁民歌节;东盟;文化交流
今年(2013)是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第十个年头。中国与东盟关系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双方合作已进入加速期,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把握时机推动双方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全方位合作。在这其中,文化艺术交流的作用愈发显著。它不仅对推动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有着重要影响,更在加深双方人民的了解与增进双方人民的友谊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西民歌作为广西文化的重要代表,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传统民歌传唱:文化传播中埋下的种子—一以“刘三姐”为例
我国民歌不仅包括传统民谣、号子、小调还包括与众不同的广西壮乡山歌。民歌与古典音乐、重金属音乐、流行音乐以及摇滚音乐等相比不仅同样具有较强的音乐性、节奏性和欣赏性,更重要的是民歌在文化传播与日常交流方面展现出极强的信息传递性。民歌来源于普通群众对生活生产的感悟,有的是独唱形式的小调,有的则是以对唱方式呈现的山歌,山歌对唱不仅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的交流、说理甚至于争吵。
中国民歌尤其是两广地区、福建和台湾地区的民谣、民歌在东南亚的影响较为明显,比如刘三姐的《山歌好比春江水》、邓丽君的《甜蜜蜜》等等。在东盟十国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都通行汉语,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居民在明清时期移居东南亚,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生活习俗、商业活动、语言文化以及音乐舞蹈都相继流传开来。
广西素有“歌海”的美称,古老而悠久的壮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无数优秀灿烂的文化和艺术。自古以来刘三姐歌谣见证了壮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民族风貌。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刘三姐的对歌传歌引来无数歌迷前来学歌,以后便形成了歌圩。刘三姐的歌谣内容主要以描述壮族人民日常辛勤的生产劳动,反映壮族人民勤恳朴实与乐于自然斗争的精神,及对爱情向往真诚、互信、自由、平等,对封建传统礼教反抗与蔑视的爱情婚姻观。“竹篙打水浪飞飞,好情结交不用媒。多个媒婆多把嘴,免得人家讲是非。” 这些都是对当时百越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东盟许多国家在当时都受中国文化辐射,自古以来就与我国有着历史渊源。以越南为例,越南与广西山水相连,世代友好往来,中越之间有很多民族都跨境而居,历史上多源于我国古代越人,双方之间文化交流密切。越南北方民歌主要内容也多以爱情为主题,对婚姻包办的不满如“嫁夫不知夫君面/夜睡疑是邻家翁。” 还有也多是越南人民与自然抗争的劳动描述。同时,越南北方的民间音乐的音阶也与刘三姐歌谣类似,sol-la-do-re-mi 曲调明快。这些内容与形式上与刘三姐歌谣有着相似之处,甚至可能是双方歌谣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这些都说明自古以来,双方就在歌谣传唱中就已埋下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的种子,等着后人去挖掘。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很多古老的传承都已消逝。但是“歌仙”刘三姐却在新时代仍旧焕发着光芒,随着歌声传唱中国大地,乃至唱响东盟。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刘三姐》在东南亚放映时,被誉为“山歌之王”,在马来西亚被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此后,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等作品也闻名世界,成为了新一代的“刘三姐名片”。在对广西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东盟留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结果显示大部分年轻留学生了解刘三姐多是通过《印象·刘三姐》这一途径。在观看《印象·刘三姐》这一过程中增加了他们对相关汉语知识文化的兴趣与了解程度,激发了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无独有偶,越南政府早在2006年就计划将《印象·刘三姐》移植到越南下龙湾。据中新网报道,2006年广西就已着手与越南共同打造下龙湾大型海上实景演出项目。越南广宁省文化官员在广西桂林观看了《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之后,认为具有“海上桂林”之称的广宁省下龙湾也可以开发一台实景演出,便多次到桂林“取经”。广西文化部门与越南达成协议,把中国的资本、创意、运营模式等和越南的民族风情相融合,共同打造下龙湾大型海上实景演出项目。[2]此外,该创意还将“扎根”柬埔寨吴哥;而歌舞剧《刘三姐》也将进入马来西亚表演。据悉,其他一些东盟国家对“刘三姐”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见这种文化交流方式不仅得到了民众的认可,还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可见以《刘三姐》为代表的民歌文化对巩固双边友谊是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的,同时还扩大了双方文化产业的交流。为中国—东盟之间更深入的文化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民歌交流:文化交流中的绝佳途径——以“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例
南宁国际民歌节也是广西民歌文化的一张名片,至今已举办了15届,是我国唯一的国际性民歌节,同时也是我国民歌文化与外国(特别是东盟)民歌文化进行交流的重要舞台。近年来,随着南宁国际民歌多次成功举办,前来参加的海外各国的艺术家也越来越多。越南、印尼、菲律宾、柬埔寨等东盟国家也包括其中,带来了极具当地民族特色的节目。民歌节在我国和东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一)、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南宁国际民歌节充分的展现了中国的民歌艺术,原生态的民歌、改编民歌(民歌新唱)、新编民歌和流行歌曲同台演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最近举办的2013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例,整场演出以《大地飞歌壮乡情》、《一江春水,连云贵湘粤》、《半挂云帆,达港澳东盟》和《中国民歌世界风》四个歌圩场景贯穿全部,将传统壮族文化和时代潮流元素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广西文化产业的实力与创新能力,满足了各个层次、各种爱好的听众的需求,给到场和收看电视转播的中国观众与东盟人民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广西民歌走向世界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平台。同样的,东盟各类优秀民歌作品也被引入民歌节的舞台,如印度尼西亚民歌《梭罗河》、马来西亚民歌《拉沙沙央》、菲律宾民歌《孩儿》在舞台上也广受好评。中国—东盟民歌艺术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交流中产生共鸣。民歌节上还有很多合作创新类的演出,如西洋乐器演奏中国传统民歌、中国歌手唱东盟民歌、各国歌手合唱新编曲目《相聚南宁,相聚永久》。整个民歌节文化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双方在文化交流碰撞中都能吸收精华,积累合作经验,实现共同协作创新。只有这样高质量的对话平台才能催生出高质量的优秀民歌新作与其它形式的艺术作品,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桥梁。
(二)、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提供新思路
传统形式上的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模式主要是政府包办为主,这种传统模式不仅为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而各种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应都大打折扣,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但民歌节则创新的采用“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运行机制。政府在其中起主要引导作用,确定民歌节的主题,进行社会号召与宣传。节事运作方面交由专门的公司负责,采取市场化运作,提升了效率节省了开支。同时整个社会都参与到民歌节中来,为民歌节献计献策,营造整体的氛围。在这种新的文化交流模式下,加以民歌这种广受各国群众欢迎的主题,民歌节所产生的各方面的效益都大大超出了各界的预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民歌在文化交流形式上的创新很好地建构了一种典型的成功模式,为其他文化上的交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模式。
三、民歌文化融合: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文化融合的有效方式
民歌文化作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元素,在双方文化交流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一)、民歌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融合中的“多点效应”
民歌音乐不仅能在双方的歌唱家之间交流传唱,同时也能极大的拉近广西与东盟各国人民的距离。音乐特别是民歌不仅是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各国、各民族进行交流的共同语言。能够直接生动形象的展现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在特定的环境中,甚至比单纯的语言更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这对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都同样适用。通过旋律、曲调、歌词能人们到达无障碍的文化交流,还能使文化交流的内容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多样、受众更加广泛。
在民歌交流中,我们一向“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不仅大力邀请外国音乐家来我国进行表演,还常派代表团到各国进行巡演。国际交流力度也逐步加大,影响力也逐步提升。除了传统的“两会一节”以中国与东盟为双边主体外。我国民歌交流还多以与东盟各国“点对点”的交流形式展开。如2013中越歌曲演唱大赛在越南河内的顺利落幕,2012中泰友谊歌会的成功举办等等以对各国的特色交流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友谊。此外,如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文化处举办同唱友谊歌活动推进校园的类似特色活动,极大的扩大了我国民歌在越南青少年之间的影响力,这将对中国—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深远而持久的积极作用。
(二)、民歌在深层次的融合东盟文化中的积极影响
随着中国—东盟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急需文化上的广泛深入交往,从而达到文化认同和融合,推动中国东盟全面深入的交往。民歌元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并与日常生活关联密切,老百姓喜闻乐见。加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构筑区域文化,有利于地区稳定和繁荣发展。最后参照泰国以往民歌《????》(《火车》)、《??? ???》(《亲爱的妈妈》)、《?????????? ??????????》(《月亮婆婆》)、《????????》(《翩翩少年郎》)、《?????????:??????????????》(《乌龟与兔子》)、《????????????????????》(《宋干节》)、《???? ???? ???? 》(《大象歌》)、《????????????》(《礼拜歌》)等等,我们可以发现中泰民歌、民谣中所采纳的素材和曲调都有深层次的内在联系,泰国民歌的曲调特点与中国大致相似,易于引起共鸣,都非常简洁、明快并且朗朗上口,民歌的取材都源于生活中的细节,比如节日、亲人、寓言以及具体事象。比如下面这首泰语歌:
“????????????????????(??????,??????????,???????????) ????
????????????????????(??????,??????????,???????????) ????
??????????????????????????????????? ?????????
???????????????????????(??????,??????????,???????????)”
这首泰语歌对应的翻译就是民歌《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我们感到幸福就(拍拍手,跺跺脚,大声笑),如果我们感到幸福就(拍拍手,跺跺脚,大声笑),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幸福满意,别忘了一起(拍拍手,跺跺脚,大声笑)。”它从曲调到歌词大意几乎全是从中国的民歌《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整体翻译而来的,可见中国民歌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的影响。
同志说过,“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4]东盟各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民歌也正在渐渐地深层次融入东盟文化氛围中,既展现了我国悠久而璀璨的民歌艺术文化,又让东盟各国加深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与精彩。这对他们更直观、感性的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也能激起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与兴趣,让中国广西民歌文化更好的走出国门,增强东盟人民对我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的认同。
所以,我们要积极发挥民歌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个良好平台,扩大中国民歌在东盟国家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双方民歌文化的交流,为2014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为共创中国—东盟美好明日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杨武.东盟文化与艺术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2]蒋雪林.《印象·刘三姐》移植越南下龙湾项目已获进展[Z].中国新闻网,2010年11月17日.
[3]陆斐.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文化模式与意义[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第20卷第l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语言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之间,在特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所进行的交际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习惯于通过自己的经验和阅历等来解读对方的话语,导致跨文化交流的障碍。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 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无法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的差错称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按照Thomas在Applied Linguistics上发表的论文“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中的理论阐述,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
一、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语用者在交流过程中因为对双方所使用的语言的形式和功能缺乏恰当理解而无法完美表达用意,产生的失误。Thomas认为,当说话人在某一表达中使用的语用方式与将该语言作为母语使用的说话者在这一表达中经常使用的语用方式不同时,就会产生失误。 因此,语用语言失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是指说话人不能够得体地使用他所知道的语言结构规则,更确切地说,是指他在表达自己的特定意图或实施具体的言语行为时,不能够使用本族语者在同样场合使用的语言结构而造成的失误。何自然对造成语用语言失误的原因分析包括:违反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方式;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忽略某些句式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含义等。
例如:学生在课堂表演银行场景的对话时用如下的英语表达:
Student A: Good Morning ,sir. What is the business you want to do?
Student B: Good Morning. I want to take some money out.
Student A: Ok. Please hand me your card, and then you input your secret number.
Student B: Thank you.
在这组对话中,学生显然是因为对英语语言使用形式的片面理解而错误的套用自己母语的表达方式,使用了英语为母语的人们无法理解的词语,造成典型的语用-语言失误。对话中“您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更好的表达方式为: How can I help you? 从卡里提出存款,应该表达为I want to withdraw some money, please.而卡的密码的正确表达方式应该是password 而绝非secret number。
二、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理解谈话双方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有关。何自然对造成语用语言失误的原因分析包括:举止方式差异;称呼差异;价值观念差异;以及不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或社会地位而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等。与语用语言失误不同的是,社交语用失误指的是说话人因为对其所使用的交际规则等的欠充分理解导致交际无法成功实现。例如:
很多外国专家在谈论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时都会列举这样的例子:我们的留学生到美国人家里做客时,作为最基本的礼貌常识,美国朋友通常会问到: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or tea? 而我们学生的回答,通常都是No, no, don’t take the trouble. I am not thirsty. 即使他很渴,很想喝点东西,但是他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文化告诉他,一定要先客气,推让是礼貌的表现。而他恰恰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低语境文化的国家,与中国、日本等典型高语境文化国家不同的是,他们认为你表达的就是你内心所想的,因而理所应当的不会为你准备饮品。还有,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见面时中式客套语:Did you have your dinner yet? 这原本是中国人之间一句很随意的问候语,可是外国人会很容易理解为你要请他吃饭。另外,当受到国外朋友当面表扬时,我们的正常反应是谦虚最重要。因此外国朋友说Your new handbag is very smart时,我们很多人都会马上回答:It’s not beautiful at all. It’s very cheap.这样的回答通常会让国际友人摸不着头脑,更不要说进一步的交流了。
语用失误对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清楚地认识语用-语言失误和社
交语用失误的基本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有效地理解失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Thomas, J.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
[2] 刘绍忠 钟国仕: 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