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规划

时间:2023-10-29 09:5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地整治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地整治规划

第1篇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 规划内容 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38-01

自2009年以来,湖南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已进入第四个年头,目前2011年度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正处于项目申报阶段。从前两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效果来看,湖南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际内容较为单一,还是停留在基本农田建设上,未跳出以往土地整理的范畴。究其原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缺乏科学合理的综合整治规划作为引导是重要的一方面。为保障农村综合整治有规可依,笔者认为有必要理清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的,建立合理的规划体系,明确规划的具体内容。

1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的

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应达到以下目的:(1)以规划为龙头,指导土地综合整治,引导新农村建设;(2)促进农村“一化三基”建设;(3)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4)建立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体系。

2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体系

为达到农村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笔者认为规划体系可概括为“三个层次,九规合一”。“三个层次”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应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专项规划三个层次;“九规合一”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体系规划等九个子规划通过有机组合、系统综合形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体系。

3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内容

3.1 总体规划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指标的基础上,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潜力、土地供需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目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2)划定土地用途管制区;(3)落实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指标;(4)落实城乡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用地规模及布局,划定城乡建设增减挂钩区;(5)安排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及用地布局;(6)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7)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区。

3.2 控制性规划

3.2.1 村庄体系规划内容

(1)明确村庄功能分区;(2)根据功能分区布局居住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生产仓储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及其它用地;(3)配置各级居民点之间的通行道路;(4)配置村庄之间给水、排水、电力、通信、供气等公用工程管线体系。

3.2.2 交通规划内容

(1)落实国家、省、市、县交通规划在区域内的交通项目,即落实过境公路;(2)结合村庄体系规划,配置各级居民点之间的通行道路;(3)结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需要,配置主要田间道及生产路。

3.2.3 水利规划内容

(1)落实国家、省、市、县水利规划在区域内的水利项目;(2)结合产业发展及生活需要,配置与国家、省、市、县水利规划项目相配套的区域骨干水利工程项目;(3)结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需要,配置主要的农田水利工程。

3.3 专项规划

3.3.1 产业发展规划内容

按照因地制宜、效率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对村域的自然和资源结构、社会经济现状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确定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

3.3.2 村庄建设规划内容

(1)居民点内部功能分区;(2)居民点内部街道网(宅前路)布局;(3)公共设施及公用工程布局;(4)房屋建筑布局;(5)房屋建筑户型设计。

3.3.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内容

(1)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拆旧区布局;(2)选定房屋拆迁农民集中安置区;(3)合理布局拆旧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工程;(4)根据拆旧区腾退建设用地数量与安置区新增建设用地数量,测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

3.3.4 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规划内容

(1)合理划分田块,因地制宜地配置土地平整工程;(2)合理配置农田水利工程,保障“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3)合理配置田间路桥工程,保障“物能运、路成网”;(4)适当配置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提高农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及美化农田景观。

4 结语

通过以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内容体系构建,可实现规划在农村土地空间上全覆盖,在农村土地利用、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上全涵盖。从而能够保障农村各项社会经济活动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方案;评价大纲;监测跟踪

中图分类号:DF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整治作为解决我国当前土地利用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本质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区域内的土地整治活动进行安排与协调。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土地利用相关规划体系自身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环评法、规划环评条例和国家对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国策的需要。土地整治活动的开展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必然会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区域内环境状况。

1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程序规划的编制过程是一个较规范的决策过程,可以从规范决策过程的角度来分析规划的编制过程。在决策过程中贯穿规划的相关评价活动,这样才能协调规划环评的程序。规范性决策学要求按科学的程序规范和方法规范来制定决策,决策的制定过程分为确定问题所在,提出决策的目标、发现、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和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案3个阶段。确定决策目标是决策的前提,拟定备选方案是决策的基础,方案的选择则是决策的关键[1]。根据上述理论,可将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分为4 个阶段:制定评价大纲、评价实施、评价总结和监测跟踪。

1.1 制定评价大纲

1.1.1 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包括对土地整治规划的层次性、目标、作用对象、涉及领域、实施区域与时段等进行初步研究。

1.1.2 规划区域内基础资料的收集与现场调查

收集规划区内以及可能影响到区域内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需要时进行现场调查。1.1.3相关规划的类比与分析 包括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相关内容,了解该规划编制的目标、背景等情况。

1.1.4 环境影响识别

为了确定土地整治规划对未来造成的环境影响,是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前期性基础,也是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包括识别规划目标、指标、方案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并且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①确定所有预期的环境影响或相关的环境影响因子与规划之间的关系;②识别出较为关键的环境影响。

1.1.5 确定环境目标,选择评价标准

以环境影响识别为基础,结合调查的情况以及涉及部门或区域的环境保护目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等多种形式,初步确定环境指标,并在后续工作中补充、完善和调整。根据现行的环境标准值、区域环境背景值,通过上述各种方式,确定评价标准。

1.2 评价实施

1.2.1 采集评价信息

根据初步确定的环境目标、评价标准,利用多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资料。

1.2.2 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价 该部分是整个影响评价的核心。预测内容主要有土地整治结构与规划调整、土地整治空间布局调整和重点项目实施的直接或间接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划方案影响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方法一般有类比分析法、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法、系统动力学法、情景分析法等[2-3]。同时,对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有加权比较法、对比评价法、层次分析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和环境承载力分析法等。

1.2.3 评价结论

按照下列形式中的 1 项给出评价结论:可以接受这一规划;修正本方案或制定补救措施;接受 1 个或几个替代方案;否定该规划。

1.3 评价总结

1.3.1编制报告书

报告书既是对整个评价工作过程的总结,又是其成果的体现,应该全面、客观、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全部工作。

1.3.2 编制工作总结

由于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因此每次评价工作完成后的总结对于检验评价方法,完善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以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工作主要是对评价活动的成功经验、不足之处以及有待探索的一些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

1.4监测跟踪

首先利用现有环境标准和监测系统,监测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等方式,监督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评价规划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其评价内容主要有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建议的减缓措施是否得到了贯彻实施,同时确定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环境效益所需的改进措施并总结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 不同类型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包括开发未利用土地、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归并农村居民点、恢复利用废弃土地和道路、沟渠、林网等综合建设等方面内容,可以分为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整治和土地复垦等类型。土地整治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等环境都有影响。在评价过程中的特异性和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的指标构建,是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环节[4]。

2.1 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

零星土地的归并、村庄的搬迁合并和道路渠林的规划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产出,也可能导致农村景观异质性减少,破碎度减小,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可能引起系统中气候因素、水资源、水文及地质变化;以改良土壤、农膜使用、喷施农药、化肥、灌溉为措施的提高耕地生产效率的手段,易引发耕地污染、地下水体污染及地力下降等环境及耕地质量问题。

2.2 未利用地整治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

提高经济产出,可能导致土地本身的沙化、水土流失及土壤的盐渍化问题,影响并导致周围外部环境问题,诸如自然淡水体减少、环境质量恶化、水质富营养化、泥沙含量加大和淤积、水生物减少、水文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发或海洋环境恶化等。

2.3 土地复垦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

改善当地环境,提高经济产出,可能导致矿山废弃地复垦,如使用污染的客土可能引起耕地二次污染[5];灾害地复垦可能引起当地抗灾害能力减弱;建设施工破坏地复垦可能引起土地的污染及地力下降等问题。

3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的建立

3.1 社会环境影响指标

在获得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从社会角度看,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表1)。

3.2 经济环境影响指标

从投资者的角度,可以用投资综合效益(静态)指标法和投资综合效益(动态)指标法进行分析。其中投资综合效益(静态)指标法的主要衡量指标包括投资效益率和投资回收期;投资综合效益(动态)指标法主要衡量指标包括内部报酬率、净现值、益本比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从农户的角度,主要用耕地整治面积的产投比提高量来判断土地整治后的经济环境效益[6]

3.3 生态环境影响指标表现为整理后自然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组合、相互关系等(表 2)。

4结语

分析、预算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选定最优方案拟定相关对策和措施,有利于对土地整治对象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加强后续管理等相关政策和措施。通过分析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可得出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随着社会经济、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完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也将深入开展,文中提出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程序和相关指标还需根据实际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罗明,张惠远. 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 资源科学,2002(2):29.

[2]卞正富,路云阁.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2):21- 28.

[3]杨海泉,张健,杨在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69- 7570,7592.

[4]杨晓燕.环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城乡统筹;改革;变新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而合理的土地整治,就成了一个重要话题,要在尽量不对环境产生坏影响的前提下强化闲余土地的利用,保证耕地的面积,提高土地的亩产量,而合理统筹城乡土地的利用发展,将土地整治与城市发展,新农村土地建设又成为我国现状发展的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通过通过下面的分析找出我国土地整治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2土地整治面临的考验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从国情出发对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要想达到理想的经济发展需要,就必须将贫富差距巨大的城乡结合起来,创造双赢局面。而土地整治能够能够结合城乡对土地利用侧重点不同的要求上,合理利用农村耕地,增加耕地生产率,缓解城市建设地标严重不足的问题,由城市经济带动新农村发展,达到一个双赢局面,那么一个合理的土地整治就是我们力求的目标了,下面,我们谈谈中需要面临的难题。

2.1缺乏完善的制度

由于我国的土地整治和城乡统筹的发展还在不断摸索发展,导致一些政策不够人性化,在征收,集化土地利用的同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被征地者的生活状况和一些农民在失去土地面临的就业压力,农民基本生活的生活条件不能保障,征收土地的善后措施不够完善,导致被征地者的生活出现住房难,就业难,这也间接的影响了城乡统筹的经济的发展。

2.2缺乏集体土地整治的制度

现今农村土地过于闲散,一些土地产权不明,为农村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带来了不便,同时也不能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为土地征收工会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征收土地时不同做到公平公正的合理补偿,这也会降低农民生活的积极性,给统筹发展建设带来隐患。

2.3缺乏城乡土地流通市场

土地整治,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加强土地利用率,优化土地的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过去的一些不合理土地建设和利用需要被新的整治代替,实现布局最优化,土地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但是现有的制度的不完善,让城乡统筹之间还缺少了沟通的桥梁,怎么才能让这两者配合,做到城乡人口居住集中化,建设集中工业区,娱乐场所的公共用地的集中,还是我们长期努力,需要解决的问题。

3完善,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向小康社会迈进的重要步骤,作为土地大国,架好这座大桥,才能让这项发展实行土地建设最省化,土地利用最优化,经济发展最大化的好局面,当前,我们要做的,除了保护好耕地和节约土地土地利用,还要针对实行的,解决面临的土地问题。

3.1土地征收的完善

土地征收是为了服务于城乡居民,同时土地的征收与整治会牵涉到土地使用权的更改,这样也会涉及到普通土地土地拥有者的切身利益,只有做好了完善的土地征集善后措施,才能保证土地征收这项政策更好的实施,才能让人民拥护,支持这样政策,从而更好促进这项政策发展下去。

3.1.1多样化的征地补偿

土地时农民一辈子的依靠,征收的农民的土地也让他们丧失的生存下去的依赖,所以在征收土地的同时,善后要人性化,科学化,要能尽量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保证农民找到新的生活工具,可以通过发放征收土地补偿费,在城镇办企业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率,或者给予新的土地等措施做到农民征地后的积极性还在,这样不仅优化土地整治,同时经济发展也会被推进。

3.1.2改进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土地是农民的根,要想更好的做到土地征收利用,农民以后的生存方式是要面临的问题,住房,就业,都是不可避免的话题,改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能真正融进城镇,在城镇的生活受保障,才是持久发展的硬道理。

3.2完善土地产权认证

土地过于闲散也是农民土地产权不明,不被保证的一个大问题,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实行,让土地的实属权得到认证,这不仅给农村集体土地发证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是对农民土地产权的认可,这样,不管是土地的征收,流转,经营承包都为公平,公正,合理的土地征收补偿打下了基础,使土地的补偿更有迹可循,更方便了土地的集中利用,同时,也是间接的方便了城乡统筹政策的发展。

3.3完善土地流转市场

城乡发展不统一,城乡土地利用侧重点不同,怎么有效结合城乡土地发展不同,合理利用时我们共同重视的话题,那么建立一个城乡沟通的桥梁就是我们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了,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流转市场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桥梁,在原有土地流转市场上,建立新的集体土地流转市场,明确土地专属权,明确集体土地的出租,转让,入股等,在集体土地管理上要公平,公正的方式对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转让,同时拥有者在遵守各项规定的前提下,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土地进行租赁,转让,开发等,通过流转市场,对征收的土地进行合理化利用,从而推进经济的发展,让城镇和农村同时获益。

4总结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流,这个基石也要垫好,只有合理利用了土地,才能将土地的利用最优化,才能进行长久的经济发展,才能坚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此外上还要保证人性化善后制度,保证征收体系完善,保证征收土地的合理利用,这样我们向小康社会的走进脚步才会稳。

参考文献:

[1]刘成,赵宝苹,赵鸣仁.基于苍穹数字成图系统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软件创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17.

第4篇

【关键词】土地开发;规划设计;测量工作;信息支撑

测量工作是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的前置行为,只有经过详细测量的土地,相关部门才能根据测量得出的各种信息来制定开发整理规划,测量的详细程度与准确度关系着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的详细程度和准确性,随着土地开发整治工作的逐渐展开,现代测量技术也逐渐发展成熟,但是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才能更好的为土地开发整治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服务。

1.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测量内容和方法

1.1测量内容

测量工作是为了土地开发整治做准备,测量中的各种数据是规划设计阶段及项目实施阶段、竣工验收(日后利用土地时)的依据(之一),因此土地开发整治中的测量工作不是简单的地形地貌测量,需要详尽的多方位测量。首先需要明确地块的范围和面积,并确定该地块与其他地块的边界点。其次还要确定土地的权属,即土地的所有权性质,是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以及该地块归属在哪个行政区域内,这关系到日后土地利用时的管理权问题,需要在土地开发整理前就确定,以免整理后在管理权上发生纠纷。再次,需要对地块的土质、地形地貌以及地类进行测量,这方面的测量务求仔细,因为它关系到该地块将来会采用何种方式利用,即确定地块的功能,这也是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中重要的部分。

1.2测量方法

土地开发整理的测量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工测量,另一方面是利用高科技测量。在早期的土地开发整理测量中,基本都是人工测量,通过使用简单的仪器,人工可以完成土地面积、地形、地貌的测量,并且依靠化学实验装置,还可以对地块土壤性质进行测量,但这种人工的测量存在一定的误差,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特定地块的完整信息,因此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普遍的使用高科技进行测量。最常用的的就是采用"假定坐标系"的方法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采集野外数据。GPS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在现在的土地开发整治测量工作中,GPS测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测量在土地开发整治中的应用

土地开发整治的测量工作不仅是进行规划设计的前置工作,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施工过程中以及后期竣工验收等阶段也需要测量工作的支持,可以说是贯穿土地开发整治工作的始终。

2.1工程的前期决策、设计阶段

测量工作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土地开发整治工程的前期决策和设计阶段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土地开发整治工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对土地进行重新利用,这是优化我国土地资源的必然要求,对于一些尚未利用的土地,相关部门要根据土地(额)性质制定使用规划或者保护规划,对已经投入使用或者出于半开发状态的土地,相关部门要根据目前的使用与开发状况,并根据当前的需求决定该地块是否改变用途并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而做出上述这些决定的依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测量工作,测量工作对地块进行全方位的测量并把数据提供给规划设计部门,规划设计部门需要从测量数据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土地开发整治工程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对土地利用现状的补充调查,对于一些没有完全发挥出地块功能的土地使用项目要叫停或者转换利用功能,对影响土地(使用)的因素和问题(为题)要给予解决,比如由于多个地块之间边界线复杂难分而影响了开发利用,或者一个资源型地块处于不同的行政区域内,不利于对地块内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些情况在土地的开发整理过程中都需要解决,而解决的前提是要了解这些地块的当前权属以及界线情况,这就需要测量工作予以支持(了)。

2.2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早期阶段

土地开发整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前期测量和规划设计工作完成后,在项目具体实施阶段施工单位会根据规划设计进行施工,但由于工程的复杂性可能会在工程的早期阶段需要进行补充测量,补充测量一般是为了施工测控以及解决(纠纷)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建设问题,一般不需要太精密的测量技术,由施工单位自行就可完成,但在特定情况下仍需测量部门予以支持,如:项目开工前测量和设计单位必须将项目前期的测量成果、规划设计成果提交给施工单位,以便施工单位根据设计成果对项目实施进行复核测量工作。

2.3工程竣工验收阶段

土地开发整治项目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工程,因此工程竣工验收一般具有严格的标准。工程竣工验收一般包括项目实施情况、整理后效果以及建设中资金使用情况等。其中项目实施情况中包括了工程是否是严格按照之前的规划设计进行、建设质量情况以及工程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等,而这些竣工验收的各项指标都需要测量工作进行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说,土地开发整理的效果,就是工程开工前以及工程竣工后两次测量工作结果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土地开发整治后起到的变化。

3.测量在土地开发整治中的作用

3.1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基础信息数据支持

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依据和支持条件就是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经济、统计等基础信息数据的获取和共享。土地开发整治测量成果就提供了这些要素,全面反映出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区域的地形、地貌、地物、交通、水系、境界、房屋(人口)等现状信息,集中成为数据库,面向不同决策部门提供不同的基础信息数据。

3.2节约投资

土地开发整治工作需要大量投资,而投资的一部分用在了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处理上,而这些影响土地开发整治工程的不确定因素是可以通过严密的测量工作避免的。实践证明,相同的工程越详细的施工计划投资预算越少,而粗略的施工计划投资预算就会多出不少,因此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施工规划设计关系到工程的投资多少,而测量工作是影响规划设计能否详尽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施工前的测量设计需要尽量详细准确,以便规划设计部门据以设计出更详细的施工计划。

4.对土地开发整治中测量工作的体会和建议

(1)测量作为土地开发整治前期工作的重要一步,不仅在工作中要实事求是、精益求精,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大局观和责任感,尤其是权属定界,当牵涉到多方利益时,必须有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在场指界。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土地权利人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避免日后发生土地权属争议,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2)合理确定测图比例尺。在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测量工作中一般不对测图比例尺进行统一规定,所以就造成了在同一地域不同地块的测图比例尺不尽相同,也有一些地块的测土比例尺不合适而造成观看的障碍,这需要测量人员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图比例尺,以便测量成果能够最大程度被相关单位接收。

(3)图上元素应充分具体。测绘成果图上应反映出居民点、林地、园地、沟、渠、水系、电等地物位置、数量等情况。由于土地开发整治工程的复杂性,需要测量工作要反映出该地块的最详尽数据,以便能据以做出详尽的规划设计,所以在测量图上的元素要尽量具体充分。

第5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推进策略;存在问题;研究思考

前言: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提出了将土地整治工作列为大规模实施的重要工作之一,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做好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和做好土地规划工作。《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表明,我国土地整治的战略部署已经进一步得到完善,整治的基本农田标准比较高。但是因为我国土地整治是由近几年开始大面积实施的,所以在整治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了很多不足之处,一定要重视土地整治中的不足,并认真改善不足之处。

一、土地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土地整治的协调和宣传力度不到位

土地整治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它所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而对土地整治相关的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这是一项工作量比较大的活动。但是由于在实施项目过程中过度依赖形成手段,不能理解群众,对有关部门的关心也略显不足,就会在项目中出现相关部门不够配合和群众抵触的现象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整治的宣传不到位,没有对土地整治实施深入宣传,人们对土地整治的意义还不是很清楚,同时土地整治的协调工作做得不是很好,使当地政府组织和相关部门的作用不能够正常发挥。

(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不具规范性

科学而又合理的开展土地整治的必要条件是制定良好的土地整治规划。虽然四级(乡级、县级、市级、省级)对土地的利用制定了整体规划,专项规划也在辖区内的土地整治中建立,但是落实的过程中其行为不具规划化,尤其是在县乡镇的领导出现变动时,其工作思路就不发生变动,而对于之前所规划的土地整治项目通常会被搁浅,这就使工作的调规内容更加繁重,使项目的实施期和设计编辑时间的时间都向后延长,不利于项目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了,对土地整治的监管和指导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这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

(三)整治机构只流于表面形式,管理措施中存在很多纰漏

现阶段的省级、市级国土资源部门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土地整治机构,在县区级成立的机构比较少,以耕保科监管为主。而专职人员不具有“专门性”,通常身兼数职,导致县区级土地整治的力度减少。虽然整治机构由当地政府做表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只流于表面形式,形同虚设,使管理制度措施中存在很多不足,使只重视立项的资金,而轻视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管制制度置若罔闻,设计规划随意变更的情况发生,而整治项目后续管理保护措施和制度有待完善。

(四)土地整治成本随着耕地资源开发的难度逐渐增加而上升

现阶段的土地整治工作处于不断推进状态中,好条件、大面积、容易开发的土地资源已经都被整治开发,而一些土地资源因为离村庄比较远,所以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为土地整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荒草地、裸滩地、盐碱地和零散地都属于不易开发的土地资源,但是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人们开始对不易开发的土地资源进行开发整治,导致土地整治的资金投入增大,而项目施工中所需要的建材、人力和物力也日益增高,基于此,整治耕地的投入成本在逐步提高。

二、土地整治工作的推进策略

(一)对土地整治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使更多的大众参与进来

土地整治工作中对有效耕地进行适当的增补,能够使耕地总量保持平衡状态。这不仅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也是全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要对土地整治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例如利用报纸、广播和电视、宣传小册子等形式向大家介绍土地整治与总量平衡的价值,同时使人们及时的了解到到土地整治的操作程序和整治优惠政策,使广大人们群众都参与到土地整治工作中来。

(二)对土地整治的编制进行专项规划,做好土地整治项目的统筹安排

为了保证土地整治项目的合理使用,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对各级土地整治的专项规划加以不断的完善,采取因地适宜的规划方针,坚持合理土地整治开发原则,使土地整治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还要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统筹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不能随意变动土地整治规划。

(三)为土地整治队伍和机构提供有效建立条件

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整治队伍和完善的整治机构可以使土地整治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管理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来对自己的业务素质、整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此外,政府一定要做好表率作用,承担起土地整治的带头组织义务,使土地整治的组织保障得到进一步的健全。

(四)实行多形式开发和异地开发的土地整治规划

针对于土地整治,一定要纵观大局,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生态保护为提前,使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益和价值最大化。对土地整治开发一定要采取多种形式,不能只依靠国土部门,要引导全民参与到土地的整治工作中去。同时要采取异地开发的方法,对人均耕地多、开发会引起抛荒的土地资源进行异地开发,使开发的利益能够被共同享受。

结论:综上所述,土地整治的主要目的是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和价值,它作为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存在。我们,恩要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和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政策,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来讲新名村建设、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整治有机的结合起来,结合实际情况,对土地整治制定科学而合适的整治措施,来使耕地总量和耕地发展需求能够得到相对持平的一个状态,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晓斌,丁宁,张志宏等.中国土地整治资金在省际间分配及土地整治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6):1-9.

[2]魏凤娟,李江风,刘艳中等.湖北县域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14):267-276.

第6篇

【关键词】山区;土地整治;问题;措施;龙胜县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土地整治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很好地支撑了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通过实施土地整治,优化了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的格局,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基础平台。2010年11月10日,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规范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全国开展土地整治的大环境下,中山峡谷地区将土地整治项目列入惠民工程的高度来实施,但受到地形地貌限制,土地整治实施难度较大。

二、龙胜县自然条件

龙胜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热量充足,雨水充沛的特点。县内地形东、南、北三面高,西部低,自西向东分布着猫儿山、大南山、全数山和天平山等四大山脉,平均海拔700--800米;地貌类型单一,流水侵蚀构造中山峡谷地形遍及全县,但在同一大地貌单元内的不同部位也出现多种次一级地貌,有山前梯田、河流谷地、桌面山、长条状分水岭、V形河谷等。龙胜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80%以上的耕地坡度大于15°,有的达到30°、40°,由于坡度较大所以每块耕地面积小,不利于现代农业耕作。由于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影响,龙胜县开展土地整治尤为重要,却异常艰难。

三、龙胜县土地整治现状

多年来龙胜县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工作,自2001年到2013年全县共申请立项土地开垦项目223个,实施规模778.348公顷,新增耕地新增耕面积623.182公顷;实施土地整治项目5个,项目实施总面积2396.59公顷,新增耕地面积74.99公顷。

通过土地整治,凌乱破碎的田块被改为规整的田块,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建成了系统完善的农田排灌系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灌溉防洪能力;改善了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农村路况,建成了便于人行管理的道路网;对龙胜境内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地老百姓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越性,但土地整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龙胜地处中山峡谷,土地整治难度较大。龙胜县属于山区,大型机械很难进入项目区,给土地整治带来一定的难度。辖内的耕地以梯田为主,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整治,而且对梯田的整治技术要高于平地,这就要求龙胜土地整治在技术方面要有很好的支持,才能完成规划目标。

(二)无规划依据,整治工作缺乏系统性。在过去的几年,由于龙胜县没有编制相应的土地整治规划,对土地整治项目申报、实施过程和后期管护中,没有科学预见和安排,造成工作缺乏连贯性,使土地整治工作缺乏统筹性,严重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三)实施项目单一,以开发为主。土地整治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着重大作用。龙胜由于受到山区地形地貌影响,近年来主要以土地开垦为主,土地整治实施内容不多,实施工程要求不高,效益不够彰显。

(四)部门资源分散配置,合力推进不足。土地整治涉及多个部门,关系多方利益,必须依靠政府主导统筹各部门资源力量,才能顺利推进。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国土资源部门一家力量有限,不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来快速有效的推进。

(五)土地整治配套财力相对短缺。土地整治工作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长。特别是包括村庄整治的项目,要统筹解决土地开发整理、拆迁安置补偿、居民点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的资金,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在实施中,龙胜县土地整治资金普遍以政府投入为主,对于支撑今后土地整治后期管护,资金相对薄弱。

四、土地整治实施保障措施

(一)积极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该规划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尊重客观事实,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以确保规划的可行性。

1、加强土地整治规划力度。综合采取法律、经济、科技、社会等手段,从机制、制度上保障龙胜县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土地整治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反馈。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进行项目规划设计,形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相衔接的规划体系。确实发挥土地整治规划对土地整治活动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2、因地制宜,走龙胜特色整治道路。针对不同土地整治区域的土地利用特点,探索适宜现代生态农业和新型城乡关系发展的用地模式,增强区域土地支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力。龙胜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今后生化使用制度改革,争取建立试点区域,努力将土地整治与生态旅游相结合,不仅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还推进了龙胜旅游业的发展。

(二)形成一个完善的部门协调机制。土地整治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应形成一个协调机制,以避免多头管理,造成力量分散。作为总协调方,应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整合各类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专款专管,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城乡建设用地挂钩、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村镇建设、地灾防治、库区高山移民等进行深度整合,由总协调方统一安排,有序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三)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实践证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挂钩的目的主要是为城市发展建设服务的,着力点不在农村,而且挂钩指标不能在省内或省际统筹安排,另外,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大的地区,对建设用地需求可能不强烈,而对建设用地需求大的地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相对较小,或者没有潜力。所以挂钩制度还有待完善和创新。首先,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出来的指标,除了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外,对于农村自身条件成熟的地区,也可以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如农产品深加工、新农村建设等。其次,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允许挂钩指标在更大的区域内转移,以体现发达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做法。这不仅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进程,也是实现财政转移支付的有效途径,符合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

(四)加大宣传,提高民众认知度。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完善部门协作和专家咨询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各界人事宣传土地整治的重要性,增强个人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意识,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在土地整治中的主体作用。

(五)完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土地整治监管力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实施规划目标管理。加强与外省市及其他区县的交流,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加强土地整治队伍业务水平培训,提高的整体业务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雷广海.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2]陈仁志等.龙胜各族自治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文本

[3]王闯.农村土地整治中应重视的问题[J].国土资源,2010(6).

第7篇

土地生态化整治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土地生态化整治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土地生态化整治的真实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分析土地生态化整治对景观设计的促进作用以及给景观规划设计带来的潜在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土地生态化整治,研制出一系列促进土地生态化整治的完善、科学的方案,加强我国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规划设计,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景观的设计,加快城乡体化的进程和步伐。

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1.土地生态化整治对景观设计的促进作用

生态理念和土地整治其实并不矛盾,土地生态化整治对景观设计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土地生态化整治尤其重视水资源基础措施建设,通过农田灌溉和排水功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从而在很大程度生改善水资源环境,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区抗旱防涝的应对能力,提高田地的灌溉效率和灌水均匀度,从而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土地生态化整治给景观设计带来的潜在风险

目前,土地生态化整治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以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土地整治的工程项目非常大,很容易造成对熟土层的破坏,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又会造成土壤的面饰和风蚀,从而给景观设计带来定的潜在风险。

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研究

1.土地整治工程景观规划设计

土地整治要有效保证规划耕地区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从而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保证土地的土壤肥力不下降。研究表明,土地表层的土壤符号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土地生态化整治必须科学、合理的保证土地表层的保留。

2.田块景观规划设计

田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田块和周围生态景观的相互协调和平衡,这样可以有效的保留灌木丛和片状生物群落等等,促进组合生态农业系统的各生物种群间的共生关系的平衡。土地生态化整治区灌丛型群落主要以灌木和乔木为主,而草本植物群落主要包括狗尾草、车前草以及打碗花等等。根据土地整治区生物种类和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区别,田块景观规划设计应该采用条带型的结构。其中条型结构般情况下是长4D0cm~600cm、宽150cm-200cm的规模。

3.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般情况下有田间路和生产路两级道路,其中田间路宽为4m,长为616m,田间路是铺设路面的材料是泥结碎石,这种材料顾名思义是以碎石作为骨料、泥土作为填充料和黏结料,从而压实修筑形成田间路。而生产路宽为2m,总长4500m,路面是0.3m的素土夯实。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道路修筑中是不能使用混凝土的,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土壤的生态功能。道路铺设和田块配套构成互通的网络,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生态平衡。

4.沟渠景观规划设计

沟渠景观规划设计中,土地生态化整治应该坚持尽量保留农田本来自然风貌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尽量避免人为改造,从而给野生动植物留下足够的生存环境和繁衍场所。沟渠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不断修复原有沟渠,在此基础上,沟渠景观规划设计更要保证新的农渠、农沟、斗渠、斗沟的科学、合理的设计,其中斗沟的底宽为0.3m,深为0.29m,而农沟的底宽为0.3m,深为0.22m。沟渠景观规划设计有其定的科学、严谨的原则,我们应该严格根据这些原则以及农田防洪排涝的需求,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和农田道路的布置开挖排水沟,排水沟的设计标准为10年遇,要求为1日暴雨3日排出,边坡比为1:1,比降为1:500。而且排水沟的设计修筑要尽量保证让边坡较缓,而且要在定程度上减少混凝土的使用,保证在修筑过程中采用天然材料,从而能够使水生动植物正常生存。

第8篇

关键词::新常态;土地整治;理念

1:土地整治概念

土地整治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田、水、路、林和村进行综合整治,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提高土地产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 的重大战略。

2:土地整治存在问题

2.1:认识不够全面深入

土地整治应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从最近十多年开展的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来实践来看,由于土地整治工作的主导部门仅限于单一的国土部门一家,导致了片面强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设施、优化用地布局等土地工程目标,对于很重要的“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等社会目标则考虑较少。此外,从土地整治工程本身来看,以往的土地整治,内涵上主要集中于片面追求耕地数量增加,不考虑提高耕地质量、优化用地布局和改善生态环境;范围上以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为主,很少延伸到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目标上只是单纯地保护耕地,未强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2.2:协同不够积极有力

这主要表现在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项目、资金等未得到整合,部门协调难度大。土地整治涉及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多家部门,然而整治工作各自为政,规划、资金、项目选址等各部门自行分头进行,导致规划不衔接、项目重复投资、资金分散使用,难以整合各要素,形成全域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土地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实施过程需要多个部门统筹协调,但目前,土地整治工作往往以专项任务为主,缺乏全域性、综合性规划和统筹安排各部门资源的机制,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2.3: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土地整治工程中,技术标准要求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农田建设工程技术和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落后、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简单、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土地整治工程一般未体现地区、类型、工程的差异性,导致标准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并很少关注过程标准及生态环境等指标。污染土地修复标准未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考虑,也未从人体健康风险及地下水安全风险等方面进行筛选。同样,矿山土地复垦标准、参数的制定未对生物气候带、矿山及其开采工艺类型、复垦目标、损毁类型进行区别。

3:土地整治改进对策

3.1:提高认识水平

对土地整治应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在追求土地本身的工程目标的同时,对于以农民权益保护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置这一目标不可偏废,否则就背离了土地整治的初衷和目标。应把土地整治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土地质量优化土地资源布局,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今后对土地整治的认识应调整为:内涵上以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优化布局和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范围上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综合整治转变,由农村土地整治延伸到城镇工矿、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目标上将由单纯的建设性保护耕地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转变;手段上将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政策的综合运用转变。

3.2:强化统筹协作

多规合一是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走向平台统一的必由之路,土地整治应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进一步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等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自身规划。土地整治工程复杂、任务繁重、涉及部门较多。因此,必须克服各自为政、分头行动、项目重复投资、资金使用分散等局面,政府应加强统筹,参加部门要积极配合牵头部门,整合项目、资金、技术,使土地整治在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形成全域全方位的局面,以充分发挥整合效应和协同效应。

第9篇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是未来一个时期

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关系到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保护、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优化及规模控制、耕地占补平衡等规划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金华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农村土

地整治(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情况,阐述了金华市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并提

出了若干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农村;土地整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7.2文献标识码:A

1111

金华市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现状情况

1111.1.1.1.1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按照“耕地占补平衡有良方、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

业有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有希望”的总体目标[1],对农村地区低效和不合理利用的田、水、

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土地利用活动,包括农用地、建设用

地和未利用地整治。

1.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需求。金华市地

处浙江省中部,全市土地面积10941平方公里,辖9个县(市、区),总人口463.68万人,

人均耕地0.75亩,大大低于全国的水平,再加上近几年,高速公路、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

的兴建,使原本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要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要保护好耕地

资源,只有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开发土地资源,通过整治提高集约用地水平,进一

步优化我市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1.1.1.3333

金华市农村居民点整治复垦潜力分析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点、难点是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复垦,有必要对金华市农村居民

点整治复垦潜力进行评估分析,金华市农村居民点整治复垦潜力预测分析见下表。

-2-

金华市农村居民点整治复垦潜力预测表

单位:万人、hm2、m2

县(市、区)

2010年农村

居民点面积

农业人口

2010年末人

均农居点面

规划2020年

农村人均建

设用地标准

2011-2020年

可复垦农村

居民点潜力

婺城区5331.6833.24160.38140678

金东区3966.3227.63143.56130375

义乌市5311.9650.16105.9195547

东阳市7756.0666.93115.88105728

永康市6683.746.81142.77130598

兰溪市7742.3953.09145.82130840

浦江县3249.6831.95101.7095214

武义县4829.4828.21171.23140881

磐安县1964.3118.04108.8898196

合计46835.58356.07131.53/5056

从表中数据看,全市2010年末农村居民点面积46835.58hm2,农业人口约356.07万人,

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31.53m2,按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预

测2011-2020年全市可通过农村点建设用地整治复垦,可减少建设用地5056hm2,农村居民

点整治复垦还有一定潜力。

2222

金华市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

2.12.12.12.1

投资巨大资金筹集难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全域规划、全域整治,包括了开发未利用地,整理农用地、复垦

建设用地、安置农民新村建设、配套基础设施等诸多内容,实施周期一般2-3年,需要投入

的巨额资金,可以说资金能否落实,筹资渠道是否稳定,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顺利进行的基

本保障。资金筹措主要由各级政府财政补贴和农民村集体自筹。众所周知,农村集体与农民

经济能力较弱,巨大的资金靠财政贴对经济相对发达县(市、区)财政来说压力不小更何况

经济欠发达县(市、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新的工作要长期运转,如何筹集足够的

资金问题不容回避。

-3-

2.22.22.22.2

农民思想工作难做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涉无论是以田、水、路林为重点农用地整治还是以房村为重点村庄整

治,农村地区的生产要素空间布局将发生一定变化,空间变化必然伴随着权利的调整[2],从

而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农村土地综合整

治包含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农村居民点整治复垦工程、农村住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诸多内容,将涉及农村承包田产权调整、宅基地调整、宅基地复垦

补偿,安置补偿、部分农民的后续生活保障等问题,每个问题都是事关农民切身利益,要让

每个农民同意、满意,难度可想而知。

2.32.32.32.3

资源零星分散、新增耕地潜力有限

土地综合整治包含的农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面临资源分散零星

且新增耕地潜力有限的困境,增加了综合整治的难度。由于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为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前些我市大力开展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一些面积大、区位立地条

件好的可开发整理复垦后被资源已被利用,剩余可开发整理复垦成耕地的后备资源很有限,

剩下的都是相对分散、小块、交通不便的区块,实施起来工程难度大、资金投入要求高。

3333

金华市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建议、对策。

3.3.3.3.1111

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先易后难、分实施

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调查,摸清底数,充分了解农村各类土地现状及其存在问

题,分析本辖区农村土地资源数量、规模及分布情况,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提供依据,

做到有的放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与城镇经济发展规划,城镇村布局规划等有机

结合起来[3],科学合理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有计划,按

步骤的开展,具体方法可以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做到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循序渐进,滚

动发展。

3.3.3.3.2222

注重公众参与、维护村民合法权益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千家万户村民的切身利益,注重公众参与、维护好村民权益是

关键。首先,按照规定必须履行公告、听证、论证、村民签字等程序必须严格执行,决不能

偷懒,做到公开、透明。其次从项目立项规划、实施过程要充分听取项目区村民的意见建议,

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利调整的,必须取得相关权益人的一致认同,

村民提出合理要求尽量予以满足,使农民群众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实现

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的目标。

3.3.3.3.3333

设立专项资金

-4-

统筹利用耕地开垦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

费等资金,支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尽快设立专项资金,并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充

分协作,尽可能地整合相关部门资源资金。尽快研究明确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增耕地置

换建设用地的土地出让所得收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调剂收入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

治项目建设比例。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资金扶持政策,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资金投

入,并研究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投资建设。

3.3.3.3.4444

严格管理、保证质量

在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中,严格执行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

公告制、审计制等制度,确保项目质量和人员安全,按照全面全程监管的要求,对项目实施

动态监管。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选址立项、规划设计、招投标、工程施工、质量监理、

竣工验收加强管理,确保项目质量。对涉及项目区范围、规模、建新区位置和面积、周转指

标使用额度等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因重大政策调整和不可预测原因,无法按原规划

实施要求变更或撤销的,须报批准机关同意。

3333....5555

加强领导、完善考核

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新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牵涉很多利益矛盾的社

会综合工作,不能片面的认为是一项单有国土部门就能实施的技术业务工程。各县(市、区)

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国土、财政、规划、农办、农业、水利等部门参加的农村土地综合整

治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推进任务,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

究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资金集中投入。其次完善考核制

度、加大工作督导,各县(市、区)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由县级政府与相关部门、

乡镇签订责任书,明确工作职责,目标任务,权利义务,并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

建立节点计划,将年度任务分解到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层层落实、层层分

解,明确每阶段工作进度、时间进度。在每阶段节点,加大督导力度,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对按时完成单位进行表彰,对工作迟缓的给予通报批评。

参考文献

;;;;

[1]徐绍史.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国土资源通

讯,2009,第8期,6-7。

[2]张富刚,刘彦随.农村土地整治中产权改革新思维.中国土地,2009,第7期,61。

-5-

[3]张慧.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范畴、原则及其他.中国土地,2005,第12期,38-39。

第10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land reclamation scale and supplementary potential of cultivated land in Lulong County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reclamation potential of farmland, reclamation potential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arable reserve 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land reclamation potential, divided the level of potential, and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four types of potential.

关键词: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潜力;卢龙县

Key words: land management;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potential;Lulong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046-03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日益加剧,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土地整治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土地整治潜力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在一定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实现耕地面积的最大产出,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本文引入四象限法,探索一条新的土地整治潜力研究方法,旨在为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提供方法支撑。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卢龙县位于东经118°45′54"-119°08′06",北纬39°43′00"- 40°08′42"之间,地处河北省东部,是沟通东北与华北交通联系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010年,全县总人口42.20万人,城镇化率24.5%,全县GDP 66.96亿元,地区财政收入3.9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7:32.8:46.5,二三产比重较高。本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自卢龙县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卢龙县2010年国民经济社会统计年鉴等。

2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2.1 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2.1.1 农用地可整治规模的确定 首先,现有政策规定15°以上的坡耕地适宜退耕还园林。其次,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将相应区域内的耕地进行扣除。再次,对于已经实施的农用地整治项目,不再纳入可整治农用地规模范围。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手段相结合,并进一步通过全面调查,筛选出各行政村范围内可开展农用地整治的耕地及其周边符合条件的闲散地等,最终确定县域可整治农用地规模。

2.1.2 新增耕地系数的确定 首先,根据坡度级别范围,将全县农用地划分出三个整治条件接近的类型区,并分别选取典型行政村开展调查。其次,按照可能作为新增耕地来源方向,计算各行政村不同类型区内农用地整治可补充耕地面积,确定非耕地系数Adi。再次,进行项目调查,在设定的不同类型区中分析与典型样区同坡度类型区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或已实施的项目区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等面积之和占耕地区面积的比例Abi。最后,按照以下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各村农用地整治中新增耕地系数?琢。 ?驻S=■(?琢di×Si) ?琢di=Adi-Abi ?琢=?驻S/S

式中:?驻S――各村可补充耕地面积;?琢di――典型区增加耕地系数(%);Si――与典型样区同坡度级别的可整治的农用地规模。

2.2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根据卢龙县农村建设用地实际情况,在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方法的对比,宜采用人均用地估算法。

①首先,按照下式计算各村规划期人口总数:

Qt=Q0×(1+r)t±?驻Q

式中:Qt――某行政村规划期末农村人口总数;r――人口自然增长率;t――规划期(年)。

②然后,按照下式计算各村规划期可减少的农村建设用地面积:St=B×Qt; ?驻S=S0-St

式中:St――规划期末农村建设用地面积;B――规划人均用地标准;最后,计算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可补充耕地面积:?驻Sg=S0×?琢

2.3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测算方法 在确定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时,需要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范围内的后备土地资源扣除,将剩余宜耕后备土地资源作为可开发的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合以往开展的土地开发项目中新增耕地率,确定各村可补充耕地规模,然后即可汇总得到全县各乡镇可补充耕地规模。

2.4 土地复垦潜力测算方法 根据我国土地复垦行业标准中各种土地复垦的技术要求,结合卢龙县工矿废弃地自身特点共选出8项参评因素(表1)。借鉴全国各地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中参评因素属性及权重的确定方法,将评价等级划分为4级:1级(比较适宜)、2级(勉强适宜)、3级(不适宜)、4级(难利用)。

3 卢龙县土地整治潜力测算结果

3.1 农用地整治潜力 全县农用地可整治规模45557.65公顷,可新增耕地2190.46公顷。采用四象限法将全县分为四个级别(图1a):一级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域中南部的津秦铁路两侧的卢龙镇、石门镇、下寨乡、木井乡、刘田各庄镇和双望镇所辖行政村庄区域,潘庄镇西南部区域和刘家营乡东部区域也较为集中;二级区域分布区域较小,主要集中在县域中北部区域;三级区域分布较为零散,主要在刘田各庄镇东部和石门镇中部区域有集中分布;四级区域所含村庄最多,主要成片集中分布于县域南部的蛤泊乡全域、刘田各庄镇中部,木井乡石门镇南部的村庄。

3.2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

全县农村建设用地可整治总规模为3775.21公顷,可新增耕地792.79公顷。按照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模进行分级:≥15公顷,为一级;10-15公顷,为二级; 5-10公顷,为三级;

3.3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

全县可开发土地规模7105.10公顷,可新增耕地3552.55公顷。按照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可补充耕地规模进行分级:≥25公顷,分为一级;5-25公顷,分为二级;0.5-5公顷,分为三级;

3.4 土地复垦潜力 全县可复垦土地规模425.64公顷,可新增耕地255.38公顷。按照土地复垦规模,将全县土地复垦潜力分为四级:土地复垦规模≥6公顷属于一级;土地复垦规模1-6公顷属于二级;土地复垦规模0.1-1公顷属于三级;土地复垦规模为

4 潜力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潜力分析不难看出,卢龙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理论潜力较大,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策支持,以卢龙县目前发展阶段来看,要开展全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其难度很大。相比而言,农用地整治潜力、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和土地复垦潜力较好实现。所以,为了满足卢龙县建设用地需求量和维持耕地保有量,建议以农用地整治、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和土地复垦作为增加耕地的主要方式。农用地整治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不仅要以增加耕地面积为目标,也要达到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的目标;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应在主要集中确有潜力可挖、阻力较小的地区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罗沅.土地整治潜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第11篇

一、广西土地整治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土地整治基本情况。2011~2015年,广西共开展了846个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总规模595930.8公顷,总投资152.21亿元,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01256.1公顷,新增耕地15771.22公顷,包括整村推进174个、桂中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143个、兴边富民典型项目和0~20千米大会战项目40个、两期整县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489个(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10月广西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中心提供)。

2.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就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而言,广西的农业机械原值达到300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800万千瓦,各类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90万台以上,分别比2010年增长49.38%、37.3%和70.31%;对于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而言,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5%,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10月广西农机局提供)。

二、土地整治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推进了传统的散户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经营方式转变。项目区乡镇政府结合当地特色农业,积极引进农业生产企业,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以特色农业为主,结合旅游业、加工业,逐步形成高产高效、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格局,如来宾市兴宾区蒙村乡桂枝村土地整治项目。

该项目实施面积640.48公顷,土地平整面积640.48公顷,土地流转90公顷,流转率达92%。项目实施后当地政府利用蒙村乡内桂枝村委水吉村独有的资源条件,引进广西南宁领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来宾市“幸福里庄园(广西葡萄大世界)。目前项目已完成一期投资1700多万元,主要种植葡萄、苗圃、皇帝柑、火龙果等,让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孚受米摘乐趣。

2.发展机械化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土地整治改变了传统的散户经营方式,加速了全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生产。项目区道路的畅通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涌现了大批种植大户、种植能手、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从种植、施肥、收割等全程均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有些地方在项目区建立起了加工厂,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创建了品牌;有的地方甚至建立了科研基地,为现代化农业提供了科学研究。据调研了解,目前能全程使用机械化的主要是水稻和甘蔗,如贵港市港北区夏里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2013年,夏里村群众针对农村劳动力不足和田块细碎零散难以耕种管理的现状,在外出乡贤的引导下,开展了水田“小块并大块”工作,为充分发挥水田“小块并大块”的作用,联合社对水稻种植实行“五代一管”的农业经营模式。通过新模式的实施,推动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联合社下设的旺盛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工厂化育秧中心、占地面积570平方米的稻谷烘干厂(一期)和插秧机、收割机、耙田机等农机23台。联合社下设的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富硒优质水稻种植为主,通过全程机械化种植的水稻产量高、品质好,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合作社对生产的大米进行精包装,打造了“夏里香米”品牌。

3.高产高糖甘蔗示范基地与土地整治相结合,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201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有关文件,要求建设糖料蔗基地,提出稳定糖料蔗种植面积,坚持优势区域重点发展,加强蔗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33.33万公顷糖料蔗基地。根据自治区“双高”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糖料蔗基地已完成土地整治建设6.16万公顷。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土地整治“小块并大块”的实施,实现了糖料蔗基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降低了糖料蔗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如扶绥县糖料蔗基地建设。

扶绥县大胆创新,通过引进广西凯利农业公司、扶持成立渠芦屯合作社等方式建设“双高”基地。以广西凯利农业公司为例,自2013年以来,该公司先后在武鸣、宾阳和扶绥等县(区)建设了6片总面积近2000公顷的“双高”基地。2014年,该公司进入扶绥县建设“双高”基地,首先在东门镇耽练村岜白屯建成了120公顷高标准示范基地,2015年在东门镇、渠黎镇分别建设335.33公顷、420公顷“双高”基地。渠黎镇“双高”基地原状条件较差,坡高、沟深、石多、树桩多,而且土质特别差,但该公司从土地平整到完成种植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通过规范的“四化”建设和管理,甘蔗长势非常好,预期亩产8吨。

三、土地整治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施区域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不协调。从前文土地整治与农业现代化的对比分析,可知土地整治率高的区域,其农业现代化程度也较高,但是部分市、县虽然土地整治率不高,但其农业现代化程度也较高,这个主要与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耕地资源、特色农业息息相关,这也说明历年实施的土地整治区域,存在与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不协调的现象。

2.前期规划布局不合理。在土地整治项目中,规划布局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如部分项目因为土地权属调整工作难,不布设土地平整工程,即便有些布设了土地平整工程,其平整面积占项目实施规模也只在10%以内;部分项目平整区域内灌排设施缺乏,造成了项目区内涝的现象;部分项目未考虑修缮水源工程,直接布设渠道,导致布设出来的渠道出现倒流、无水等情况;部分项目土地平整后田块划分面积较小,且没有设置下田坡道,机械无法下田等。

3.投资标准较低。由于自治区财政投入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有限,只能对条件较好的地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形式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对大部分设施缺乏的地区投入1500元/亩的资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再加上以往土地整治项目对亩均投资有限制,导致实施效果不佳,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

4.土地整治未与农业现代化充分结合。目前,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主要是为便于农民生活生产需要,且大部分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而没有根据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平整土地、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或适应现代化农业需求。另外,土地整治主要以耕地整治为主,对其他农用地整治较少。

四、对做好土地整治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1.区域安排要与土地流转及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相协调。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区域项目安排要与农业现代化区域相协调,有农业产业规划,属于国家或自治区农业现代化核心区的地方,要整合资金开展土地整治,使土地整治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整治的效益。

2.因地制宜,按需整治。“十三五”期间,土地整治更要注重质量建设及提升,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展土地整治要因地制宜,不能以政治任务形式下达,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政府及群众大力支持的地方,要有农业产业规划,耕地集中连片,开展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对完成土地流转的区域,应优先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另外,编制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时,要充分结合特色农业种植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土地承包方的种植规划,优化设计理念,科学合理设计项目区规划布局,实现土地整治项目按需整治的理念,让土地整治发挥更大的效益。

3.整合多部门资金,实现统筹建设。建议在“十三五”期间,对土地整治的项目资金不实行亩均控制,土地整治的资金投入应根据具体项目实际情况而定。另外,要加大部门资金的整合力度,整合节水增粮、现代农业、农业开发、土地整治、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农业技术推广等涉农资金,从财政“农财”角度纳入“现代种植业示范区建设与改革”规划,以高标准农田为平台,分别开展水稻育秧大棚、农机合作社、推广优良品种、生态农业等重点区域建设项目,实现统筹建设,从而实现农业生产与城乡各业建设协调发展。

第12篇

0引言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城镇化率较低。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构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势在必行。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省份,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代表,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缩影,河南的发展关乎中国现代化的全局[1]。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城镇化途径很多,模式各异。实践表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有效推进河南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构建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新机制,逐步推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城乡互动,促进城乡产业成功对接,以此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达到“三化”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3]。及时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

1.1破解用地矛盾,促进以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在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新型城镇化是引领[4],而用地成了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粮食生产,又可腾出了大量建设用地,为农村各项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用地空间,有效破解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难题。2009年以来,河南省开展了约1000个村的土地综合整治,拆旧建新,复垦了大量耕地,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挂钩到城镇,保障城镇发展用地,农村建设用地节地率在50%左右。

1.2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河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居民点布局分散、粗放低效利用现象较为普遍,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挤占了有限的建设用地空间。据测算,全省农村人均建设用地约248平方米,若能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降到国家确定的人均150平方米的标准,理论上全省农村有900多万亩的整治空间,潜力巨大[5]。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通过推进迁村并点,居住集中、产业集聚,促进城乡土地节约集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实现农用地集中连片,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

1.3发挥生产要素集聚规模效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有效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居住集聚社区化,耕地连片成方,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产业集聚园区化,农民就近就业,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动,供需贴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引发的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社会问题。同时凸现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集聚优势,又为土地综合整治提供资金,注入新的动力。

1.4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居住社区化、基础设施城市化、生产生活市民化、村容村貌市容化,将原来“脏、乱、差、散”的农村旧貌,变成“绿、洁、清、齐”的农村社区新颜。同时,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立田间林网,进行缓坡地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可以优化农田小气候,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5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结余的建设用地指标以及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范围内实行有偿调剂和市场化配置,来自土地的收益最大化,实现远距离、大范围的城乡间土地挂钩置换,提升偏远农村的土地价值,促进城乡互动补偿,指标收益返还农村和农民,加大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同时,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建材、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多元化。

2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原则

2.1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的原则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并与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以及农业、水利、交通、生态等各相关规划协调衔接,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中心镇设置的数量、结构和布局。要统筹协调国土、财政、规划、建设、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以乡镇为基础,稳步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方案。

2.2以人为本村民自愿的原则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尊重村民的意愿,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涉及的重大问题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农村重大事项议事制度,依法听证、公示,进行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并在农民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明确的救济途径。

2.3立足现实因地制宜的原则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水平相适应,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协调,与风土民情相符合。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重视保护和发掘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风俗民情,体现民居建筑风格式样,保护好村落中一些古迹遗址和特色民居,决不能一刀切的重新建设。

2.4城乡统筹利益兼顾的原则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涉及政府、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等多方主体,应统筹兼顾,调动各方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的积极性。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的医疗、养老保险、教育、就业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让农民真正享受市民待遇。土地综合整治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市场化配置,有偿流转到城镇使用,指标收益返还农村和农民,实现城乡经济互动补偿。

2.5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三农”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土地综合整治应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总要求,根据农村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整治模式,优先选择条件成熟的城乡结合部和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附近的村庄开展整治,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农民生产生活城市化;对于远郊及偏远地区,可选择条件成熟的村庄,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模式开展整治,积极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就地城镇化。

3基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新型城镇化推进模式分析建立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础之上的新型城镇化推进模式也多样化,本文侧重从组织管理、驱动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梳理,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型、项目拉动型、市场运作型和村民自建型等四种模式。

3.1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是指土地整治活动由政府或政府部门组织领导,负责规划设计具体事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风险[6]。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建立“党委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镇建设。这种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组织性、协调性强,见效快。多适用于那些经济条件差,缺少企业支撑的地区。河南省开展的“千村整治”示范工程多为这种模式。

3.2项目拉动型项目拉动型,是指依托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的充足资金作为支撑。按项目进行管理,运作规范,标准高、见效快,农民出钱少、积极性高。但项目相对集中,难以在大范围全面推行。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舞钢新型农村社区和滑县锦和新城建设等都属于项目拉动型。

3.3市场运作型市场运作型,是指吸纳企业和民营经济等社会资本参与,“以商补农”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该模式由企业负责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旧村复垦,复垦节余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由企业拿到城镇开发使用或在原址使用。其优势在于:项目建设精细,资金使用合理高效,但是该模式耗时长、资金投放量大,情况复杂、矛盾也多。

3.4村民自建型村民自建型,是指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筹资或致富带头人出资,开展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该模式群众参与度高,项目符合实际,资金使用得当。但是农民意愿难以统一,资金有限。新乡县古固寨祥和社区、濮阳县西辛庄村、辉县裴寨村等,均由个人出资建设新村,拆旧后复垦。

4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4.1城镇化水平低根据全国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地区的经验,土地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的地区,一般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本地区农民已经开始逐步脱离农业生产、土地升值潜力巨大但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配套仍比较落后的地区[7]。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城镇化率差别较大且较低。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义马市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90%,而很多县还不足30%,地区差别较大、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

4.2各项规划衔接滞后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大框架下的部分村镇规划尚未全面完成,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需要衔接的地方,还存在村镇规划执行不力等问题;市、县两级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工作还在进行之中,相对滞后;群众对规划的认同度也有待提高。

4.3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大量工作不但是土地复垦,关键在于“建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心城镇建设等),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资金不足是当前土地综合整治的突出问题。亟待探索整合的各项涉农资金、土地指标收益以及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新途径。

4.4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低由于历史原因,河南广大农村一定程度上存在一户多宅、宅基地超标,人均集体建设用地多,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标准,个别地方还有“建新不拆旧”现象,加上规划不合理、管控不力,土地投入强度低、容积率低、土地利用效益低,闲置和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5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5.1构建城乡一体化用地新机制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积极构建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各项政策支撑、资金保障的城乡一体化用地新机制。通过农用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行补充耕地指标易地使用,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实现指标和资金之间补偿互动;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在满足农村各项发展用地后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实行有偿使用,探索在省级、市级层面建立挂钩指标公开交易平台,拿出一定数量的指标在省域内、市域内交易,以招、拍、挂的形式显化指标价值,为土地综合整治提供资金支撑。

5.2发挥局部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国家允许河南省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有效破解“三化”协调发展用地矛盾。当前就是要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但是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要坚持全面着手、局部试点、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结果可控。

5.3全方位整合使用资金资金问题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江苏、山东、四川以及河南省的舞钢市、滑县、邓州市等地的实践经验表明,凡是土地综合整治搞得好的地方,都做到了资金整合使用,发挥了资金规模效益。一方面要建立指标交易收益使用管理制度,构建“以土地换资金”的融资模式;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整合涉农资金,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渠道不变、管理不乱、部门实施、各计其功”的原则,“各炒一盘菜、同办一桌席”,集中使用涉农资金。同时,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吸纳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入土地综合整治,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