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9 14:5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很多地方在这个节日会举办一些活动。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端午节的计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的计划1
一、活动背景:
夏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之转音也。"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习惯。端午节同时是一个可以和亲友团聚一起度过的节日,端午节也可以举行许多活动,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节日。
二、活动主题:
我的端午,我做主,给自己一个端午节最棒的礼物
三、活动日期:
6月20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四。
四、活动地点:
贵州大学北区中山园
五、活动目的: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端午节的来源之一是纪念屈原,我们也要通过端午节来怀念屈原--这位可歌可敬的爱国诗人。同时通过此次活动让中心成员增进感情,让贵大的兄弟姐妹们(尤其是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过端午节的人)感受到节日气氛,和家的气息。让每一个参加活动的人过一个难忘,有意义的温暖节日。
六、活动内容:
1.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用展板展示于活动场地)(1)端午节的来历;(2)端午节的节日意义;(3)全国各地或国外的端午节习俗;2、包粽子材料:糯米、去皮绿豆、肉粹、粽叶、粽绳。
方法:
(1)、 将粽叶折成漏斗形(2)、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去皮绿豆以及肉粹。
(3)、 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三角形。
(4)、 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
(5)、 蒸煮。
具体流程:
(1)前期准备:联系或委会,借来锅和炉子,并准备好包粽子所需材料;(2)参加的同学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有序的到包粽子场地自己包粽子,每个人只限一个。(此环节进行包粽子大赛,每组10人,包得最快而且可以煮的获胜,有奖品,考虑工作人员人数有限,每次限3--5组一起);(3)包好粽子后到登记台登记,写下粽子主人的名(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自己想送的人),留下联系方式(便于煮好粽子后联系相关人员到现场取);(4)统一在下午特定时间段来取自己的粽子。
七、注意事项
1、端午节所需资料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2、为确保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活动前作好分区(登记区、操作区、展览区、取物区);
3、登记时要注意,将名和粽子固定在一起时要注意:
(1)名不能弄混;(2)名固定的方式,最好用长线把名绑定在粽子上,煮的时候名剩在锅外面,不能沾水。
4、取粽子时人可能比较多,容易混乱,将粽子按主人名进行分类,按汉语拼音排序(a区、b区、c区........),组织人员到相应区域领取;
5、参与人员不限。
端午节的计划2
活动主题:“青年置业——小户型当家”华商报看房团暨浓情端午?“粽”享未来
活动时间:20__年6月15日
活动对象:华商报报名客户(200人左右,分为两批)
现场来访客户
前期来访来电客户(置业顾问回访邀请)
活动内容
(一)线上部分:(华商报宣传)
1、活动前期的新闻预报和参与读者的咨询、报名;
2、6月10日的特刊释放,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小户型的新闻报道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小户型展示的形象广告;
(二)线下部分:(华商报北线看房直通车)
组织读者参与专门针对小户型的看楼直通车活动;
(三)现场活动:(浓情端午?“粽”享未来)
目的:以端午节为噱头,结合华商报看房团的到场,通过现场客户参与性小活动,并以赠送小礼品形式给客户利益点,使看房团及来访客户愿意长时间停留在销售中心,营造现场销售气氛。
形式:
1、华商报看房团客户及端午期间来访客户在销售中心登记个人信息,即可领取端午节精美礼品一份(如粽子等);
2、购买端午荷包制作材料,邀请荷包制作老师,现场给客户制作荷包,客户更可亲手DIY端午小荷包。
3、外场接待,在邀请荷包制作老师现场教客户DIY荷包的同时,做茶艺表演,同时会有演绎四人组配合表演现场弹奏古典音乐,让客户亲身体验高雅的茶文化,品评幽香茶味。
4、现场提供冷饮、冰激凌、爆米花,给客户带来凉爽夏季的感觉。
5、在沃尔玛超市门口请2个环保大使派发环保袋,环保袋内装MAX未来宣传资料树立MAX未来节能环保楼盘的公众形象。
端午节的计划3
一、活动背景: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这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目的:
1. 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 通过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时间:端午节前两天
四、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为4组,分课题收集世界各地端午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端午的相关资料。
五、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二、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三、端午节故事演讲。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激情朗诵有关端午节诗歌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话说端午
第二主题:端午实践活动
三、讨论端午节活动方案
四、小结
队员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端午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老师感到好开心!最后,我提前祝大家端午快乐!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欣赏吟诵了有关端午的诗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分4个活动小组)
1、端午的风俗习惯。
2、端午的传说和故事。
3、关于端午的诗词。
4、关于端午的食品。
六、实施策略
这次活动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动准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活动的节目,端午故事演讲等等。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行“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看龙舟。齐欢聚,贺佳节”的班会活动。第三阶段,拓展,延伸,进一步研究端午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可研究关于,端午的诗词,端午的食品等,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队员带来快乐与幸福。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端午节;文化;中国元素;骨;气
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节日中的各种习俗,寄托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以期待达到人人和谐的社会和“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过节,是对祖先留下的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之精神所在,这是自远古而来的,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财富。作为我们的近邻,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日本传统节日中的“五节句” i 就来源于中国,后来经过自己逐渐发展演变成了如今具有日本特色的“中国节”。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认为中国文化是使日本文化从豆浆转化为豆腐的卤水,可见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关系之密。中国与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日本民族依赖中国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其社会、政治、文化的进步也是一点点完成的。笔者认为,日本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中国文化的逐渐吸收、消化、改造,经绳文、弥生、古坟文化,飞鸟、白凤文化,奈良天平文化,平安文化,镰仓武士文化,室町文化,安土桃山文化,江户文化ii的发展,最终才形成了能够反映日本民族特性的独特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我们的典章制度、民俗习惯、哲学思想等,均被好学而又勤奋的日本民族“拿去”,端午就是其中之一。如今端午节已在一衣带水邻邦生根发芽。端午传入日本后,日本将其文化内涵与自身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继承了内涵,结合自身特点经过吸收改造,把中国的端午变成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男孩节”。iii如今,日本在阳历的5月5日这一天,庆祝他们自己的端午,也就是日本的“男孩节”。究其中国元素,不难发现,日本端午借中国端午文化之“骨”,使其充满一种日本式的精神,这恰恰是一种文化之“气”的体现。
一、中国的端午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作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等。“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五月的第一个五即“初五”。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所以“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端午原本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说法不一,有说是源于纪念屈原的,有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的,有说是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的,还有说是源于纪念女诗人秋瑾的等。一般较为公认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划船去追赶拯救的故事。于是,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借此驱散江中之鱼,免得吃掉屈原的身体。端午这一天必不可少的当是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起初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关于吃粽子的含义,一是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特别适合小孩与当官的人吃;二是因为“粽”和“宗”音近,取“光宗耀祖”之意。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成为端午节的一个标志,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标志。
端午节这一天我们还会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等。此外还佩戴配饰,如豆娘、艾虎、香囊、系五彩线、长命缕等,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还有的地方进行吃咸鸭蛋,画额,悬钟馗像,也有的地方进行吃五黄,躲端午,饮蒲酒、雄黄、朱砂酒,采茶、制凉茶,洗沐兰澡,采药,用符图驱邪、斗草等活动。因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端午各具特色,不一赘述。
二、日本的端午
日本人也过端午节,日本的端午有着别样的情趣。日本的端午节又称“菖蒲节”。和中国一样,也有“五月最初的五日”的意义。中国的端午节习俗大约是在中世纪初传入日本的。而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洗菖蒲等习俗,传到日本,约是在平安时代。因此关于日本端午节,一说是自奈良时代以来就有的节日。另一说则认为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阶层最先引进了中国的端午节,而后传入民间。到了日本的江户时代,端午节的各项要素已普遍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日本的端午节基本成型。
起初日本的端午节也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但在1868年的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新年被改在了元旦,以至于日本一年中的“行事”iv便全由农历改成了阳历。从那以后,阳历的5月5日便成了现在日本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日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1948年7月,日本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男孩节”,成为现代日本的法定节日之一。日语中,“菖蒲”的发音跟“尚武”相同,因而端午节曾备受武家所好,是武士阶级非常重视的节日。
日本的端午节虽然是把中国的端午节“拿去”的,发展中还加上了“男孩节”的意义,但如今却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风俗习惯。除沿袭插菖蒲,吃粽子等与中国端午节相关的习俗以外,还加入了新的内容,如为男孩消灾驱邪,在自家门前竖起高高的鲤鱼幡,祝愿男孩子健康成长、出人头地。传统的家庭在这一天吃“柏饼” v,用菖蒲水洗澡,祛灾除病。家里摆放威武的偶人代表孩子的勇敢,迎风飘扬的鲤鱼幡象征有出息,洗菖蒲澡、供奉菖蒲酒可以辟邪,“柏饼”表示家业永不衰落。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好运、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为了祈祷上天照看好自己的孩子,立起鲤鱼幡以引起上天的注意。条条迎风飘扬的鲤鱼幡,表达了家人望子成龙的心愿。日本的端午,除了悬挂鲤鱼幡外,还要装饰“武者人形”。武者人形因从五月的端午发展而来,在日本也叫做“五月人形”,其造型以着盔甲的武士为主,祝愿男孩像古代的武士那样勇敢坚定、百折不挠。另外,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也作为日本端午的传统习俗,有招福辟邪之意。
和中国一样,日本在端午这天也挂钟馗像(旗)、进行龙舟竞渡、吃粽子。但是这里所讲的吃粽子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仅仅是日本节日间的美食。日本的粽子是平安时代从中国传入的,当时的粽子只在皇宫中举行端午节时作为供品的,后来才得以普及。日本的粽子皮多种多样,有白茅、竹叶、蒿叶等等,主要是长锥形的。中国的端午,在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被日本逐渐吸收消化改造成了如今具有日本特色的“男孩节”。
三、日本端午节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延续。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则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自然,中国元素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符号。中国元素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亦可称作中国文化元素。民俗风物、祥瑞吉物、传统文化、人物荟萃、艺术瑰宝、人文精粹、地理坐标等这些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气节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就是所谓的“中国元素”。
因此,从日本端午节的时间上来看,日本端午产生于奈良至平安时代,成型于江户时代。日本端午最初的时间和中国是相同的,这种时间元素可称其为“中国元素”。从日本端午的习俗上来看,粽子作为中国端午的标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端午文化。后来传入日本,经日本逐渐改造而后又衍生出了日本端午特有的食物——柏餅。可以说,“粽子”也是“中国元素”。“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舟也是我们中国端午的一种符号,自然日本端午中的“龙舟”也是一种“中国元素”。菖蒲自古在中国就有驱毒辟邪之功效,后来我国的端午传到日本后,日本也将菖蒲这一“功效”拿过去,并给予它极高的地位。另外,艾草、雄黄酒、钟馗和菖蒲一样均是“中国元素”。我们用“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可表示逆流而进,奋发向上之意。而日本在端午节这一天所悬挂的“鲤鱼幡”也同样寄托了家长望子成龙的祈愿,因此,“鲤鱼幡”中的“鲤鱼”也可以说是“中国元素”。
端午节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粽子、菖蒲、艾草、龙舟、鲤鱼等是“端午”的符号。由是观之,日本端午节中的中国元素有:时间、粽子、菖蒲艾草、钟馗、龙舟、鲤鱼幡等。因此,笔者认为,日本端午文化中从时间元素到空间元素,都体现着中国元素。勤劳的日本民族根据自身需求,广泛地“拿去”,在吸收消化中国文化的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经历了长期的“拿来”与“拿去”的学习,从“移彼汉家之字,优我日域之俗”的学生到如今的“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vi 文化,这个独特的民族,从之前的师于中国到如今的的青出于蓝,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习的同时我们更要反思今天自己的文化。
日本能将中国追思先贤的端午“拿去”,变为与自己民族精神相统一的尚武重男的民族精神节日。把我们的典章制度、哲学宗教等“拿去”学习,学习的同时都赋予了日本民族精神,这就是日本文化之“气”的表现。由是观之,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就好比是“骨”,而日本文化则是依附于“骨”上的“气”。“气”是一种文化精神,是抽象的;而“骨”则是一种文化实质内涵,是具体的。“气”无“骨”不立,“骨”无“气”不长。
注释:
i 五节句:日本一年中重要的五个节日,分别是1月7日的人日,3月3日的上巳,5月5日的端午,7月7日的七夕和9月9日的重阳。
ii绳文、弥生、古坟文化:约公元前7、8千年——公元6世纪中叶;飞鸟、白凤文化:538年——710年;奈良天平文化:710年——794年;平安文化:794年——1192年;镰仓文化:1192年——1333年;室町文化:1333年——1573年;安土桃山文化:1573年——1600年;江户文化:1600年——1868年。
iii 笔者注:日本的端午直译应为“儿童节”,但在日本3月3日为“女儿节”,5月5日主要是为男孩子庆祝节日,故此处称之为“男孩节”。
iv 行事:在固定的日期按照惯例举行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
v柏餅:槲叶糕,用槲树叶包着的带馅粘糕点心,日本端午节食物。
vi美国哲学家穆尔语。
【参考文献】
[1]马兰英,臧运发.新版日本风俗习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3]内藤湖南.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0xx学校端午节活动演讲稿范文一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终人散空愁暮, 招屈亭前水车注。” 刘禹锡这首《竞渡曲》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传统节日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春节、端午、中秋节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彰显着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分布如此广泛,却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节日民俗的存在。这些节日已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节日,体现着共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更应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节日. 20XX年,韩国将端午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20XX年,端午节被正式认定为韩国的非物质遗产。用骇人听闻来形容这个消息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至少它发人深思。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却成了别国的珍宝,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内心又会作何感想?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我们肩负着老师和家长的殷切期望,面对如此的现状,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复兴中华文化,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的事实,但我们可以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来勉励自己。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悠悠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就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我们不能让它断流;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应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挽救中华文化。
20xx学校端午节活动演讲稿范文二各位同学:
端午节就要到了,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XX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谢谢大家!
20xx学校端午节活动演讲稿范文三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国旗下的讲话的主题是:纪念屈原,过端午节。
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共同阅读端午节作文演讲稿5分钟,请您阅读!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国旗下的讲话的主题是:纪念屈原,过端午节。
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为了传承屈原的爱国传统,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谢谢大家。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2老师们、同学们!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__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3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在此佳节来临之际,我祝所有朋友们节日快乐,合家幸福!
端午节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举行的仪式或庆典。全民认同并参与,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蕴涵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广及东方,乃至世界。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节日,从元日到除夕,计十四个,其中最盛大的节日是端午、中秋、年(春节)三节。
端午节起源,传说多种。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当“夏至”,汉初定五月五为节日,为逐疫辟邪。唐宋时称为“端午”(“五”“午”相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中国两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乡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纪念屈原。后演变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绳,即“粽子”。于是,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两千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军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泪罗江以殉国难。屈原心系国运民生,是爱国爱民的贤臣,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屈原和他的学生作品结集《楚辞》。《楚辞》与《诗经》并称中演讲稿国古典诗歌璀灿星空中“双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深挚感情和忠诚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质。《离骚》诗句优美,想象丰富,开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之先河。诗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哺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文学家。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这就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既“端午情结”。
我们永远纪念中华民族之魂,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4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的主题是《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__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这一传统佳节吧!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5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__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今天是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
[走近端午]
1.请你结合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它从汩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上述文字撰写的一副对联,在横线上可以补写的词语是:_________。
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________传四海
[情系节日]
2.请你描述所度过的端午节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或一次体验。要求具体生动,情感真切,不超过60个字。
[弘扬传统]
3.请你探究下面文字所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不了解端午,中秋不想回家团圆,对清明的祭奠活动也不以为意,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
4.某网站针对上题文字中所说的现象,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向网友征集公益广告。请你也设计一条(含有一种修辞手法)。
(选自2010年盐城市中考语文试卷)
试题解析:
近几年来,关注传统文化、关注传统节日已成为社会的热点之一。这几年的“两会”期间与此相关的提案、议案都不少。2007年12月份,国务院通过并对外公布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办法》中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与传统节日相关的题材也备受中考命题者关注。
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语文学科的中考时间是6月16日,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命题者抓住这一时间契机,关注生活,创设情境,围绕端午这一传统节日,设计了一组综合实践试题。试题分“走近端午”、“情系节日”、“弘扬传统”三个部分,共四道题目。涉及常识积累、补写对联、现象探究、撰写广告语等中考积累运用基本考点,综合考查学生语文素养。
“走近端午”部分涉及端午节的起源及相关习俗等内容。试题首先出示一段介绍端午节的文字,文字语言优美富有诗的韵味,内容主要是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及包粽子、赛龙舟等端午习俗。然后围绕这段文字出示了两道填空题。第一个问题是与端午起源相关的文化常识,只要平时有了相关知识的积累,都应该知道“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屈原投汩罗江自尽”。第二个填空是将对联补充完整,答题既要考虑对联的对偶特点,也要结合上文所介绍的端午习俗填写。示例:号子声声。
“情系节日”部分是一个片段写作题,所写的内容应是自己所度过的端午节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或一次体验。只要平时参与端午节的有关活动,或者了解相关习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把当时情景再现出来是不难的。答题时还要注意“具体生动、情感真切”的有关要求。示例一:赛龙舟那天,只见沿河两岸人山人海,彩旗飘扬,唢呐声,腰鼓声,鼓号声,大鼓声,汇成一片,响彻长空。示例二:随着一声枪响,两条龙舟犹如离弦的箭飞了出去。“加油,加油”,两岸的呐喊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队员们拼劲全力,奋勇争先。
“弘扬传统”部分命题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第3题是一道探究题,答题时先要阅读语段内容,理清语段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很多青少年不了解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西方节日,然后思考探究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所答内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原因示例:对传统节日宣传力度不够,传统节日缺少新的活力。
第4题是一道公益广告题,好的公益广告词一般有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内容具体,指向明确;二是语言简练,朴素平易;三是构思新颖,富有创意;四是语气亲切温馨,充满人文关怀。好的广告词都尽可能用“美”和“善”的人格目标进行诱导,唤起人的潜在欲望,或激起人的崇高感,从而使外在的行为要求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意识。此题要求撰写的公益广告的内容要符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广告词要力求有文采,句式要力求工整,要有一定的号召性,按试题要求要含有一种修辞手法。示例: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相关链接:
端午节――粽叶飘香习俗多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创传统节日端午节,喷香的美食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使端午节焕发着勃勃生机。随着端午节被定为国假日,端午节也更加受到大家的关注。过一个有意义又充满乐趣的端午节,丰富生活的色彩,也丰富对祖国的情感。
我们准备的端午节活动为向明中学"清源"社团群总体策划,由"清源"人物社,苓芸节日社,茗风茶社面向全校联合进行:
"茗风"茶社
主题:品茶会友谈端午
首先让我们来追溯端午的起源。
1,谈——端午来源
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俗称端五,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女儿节,重五节,天中节等。端午节有许多来历传说,最主要的是以下几种:
1) 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2) 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 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XX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是人们普遍重视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既有迎接炎夏,预防疾病的意义和插艾草,熏香等习俗,又有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意义和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说——端午风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前清时期王瑛曾的《重修XX县志》(十七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好事者于海口浅处,用钱或布为标,三皮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采,号日斗龙舟。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炼。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 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 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 形形,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要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 用以驱瘴。
5)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 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尸骨被鱼虾所害,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6)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7)破火眼
XX南京一带端午节习俗。是日,在一碗清水里放适量雄黄,丢进两枚铜钱,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玻雄黄有杀菌灭毒的功效,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
8)游百病
XX地区端午风俗。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9) 剪彩葫芦
用彩色纸剪成葫芦状,于端阳节倒贴于门首,取将毒气倒出之意。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大家普遍知道的是,为了纪念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从端午节的习俗来看,这是个消毒避疫的日子: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插艾蒿。佩香袋、薰苍术白芷、贴钟馗像……这些习俗已经流传到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如今越来越多的民俗学家认为,端午节的核心是驱邪除瘟。保持健康。
自古以来,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容易流行: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逐渐形成种种节俗,来预防五毒之害,祈求平安。消解灾害。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这个节俗流传至今,人们以雄黄酒洒在墙壁,门窗和房屋的四角,消毒杀菌。饮蒲酒、喝雄黄酒,再用酒涂在小儿的耳鼻、肚脐上。画额,就是用雄黄酒抹在小孩额上,画个“王”字,一借雄黄驱毒,二借猛虎镇邪,驱避毒虫,以求小儿平安。
流传最广的是挂菖蒲、艾草。《荆楚岁时记》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中医的穴灸就是用艾草制成艾绒,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艾草还可驱虫灭菌、提神通窍。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端午节佩戴艾虎的风俗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各家各户都会将艾蒿、菖蒲和蓉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菖蒲的叶片呈剑型,被称为“水剑”,民间认为插在门口可以斩千邪。
三是佩香袋、带香囊,香袋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香袋的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小孩带了驱除病害,老人带了防病健身,青年人佩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四是沐兰汤。兰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五是采茶、制凉茶。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可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达到清热解毒、祛湿生津、清火明目、散结消肿、养颜美容等功效。现在都可以到中药店去买配制好的凉茶。北方一些地区,也在端午时节采摘嫩树叶野菜叶,蒸十、晾晒,制成茶叶。
综上所述,端午节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们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日子。端午节的民俗在我国各地关于端午节的名称中看出,端午是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达二十多个,除了端午节,还有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重午节、五月节、天中节、午日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地腊节、诗人节、女儿节、龙日。夏节、午日、灯节等等称谓。
端午的所有风俗,最重要的就数赛龙舟了。龙船竞渡,遍及中国广东、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在苏州有端午赛龙舟,祭伍子胥之旧习,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来纪念曹娥。而众望所归的说法是端午为祭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忠臣屈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遭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这也许是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人们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的出典吧!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龙舟竞渡的就更数不胜数了。
近年,端午节越来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底蕴也更深厚。京昆戏曲竞唱“端阳曲会”,民俗节庆活动遍及各地方社区,古今故事讲演纷纷在电视上登场,新闻媒体更多推介端午文化。端午的诗意词趣,能在历代各朝的诗歌中找寻意蕴。南l宋陆游有《乙卯重五诗》日:“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宋欧阳修《渔家傲》描绘了端午风情:“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老舍的《七律》又云:“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害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这些文人雅客的笔墨,因循了屈原楚辞的遗风,继承了中国千年文化的精神。
“楚”同样是中国人一个重要的姓氏。楚,丛生灌木,又叫荆。甲骨文的楚字,上部是一林字,以表示灌木丛生,下部则由不规则的口和止字组成,表示人们向丛林深处进发,在丛林中建立城堡。楚字引申有华美、曲美之意。
楚姓源出如下:说,以国名为氏,出自芈姓。《姓解・四八・林部》记载:“颛顼之后也。”据《姓苑》、《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封颛顼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于丹阳,国号荆,后迁都于郢城,始改国号楚。战国时,楚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楚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
二说,出自姬姓,以祖名为氏。《郑通志・氏族略》云:“鲁有楚邱,又有林楚,是楚邱者,必林楚之后,以名为氏者。”据《万姓统谱》所载,在鲁国也曾出现过一支楚氏,出自殷朝比干所传的林姓之后。周平王庶子林开之裔,鲁大夫林楚之后,以祖名为氏。称楚姓。
三说,出自上古贤者楚老,当为楚姓之始。郑樵云:“古有贤者楚老。”春秋时期,鲁国有掌卜大夫楚丘。楚姓人在列国之间神采飞扬了好长一段时间。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出自春秋时赵孟(即赵襄子)之家臣楚隆之后。楚国被秦始皇所灭之后,这个家族沉寂了相当长的岁月,一直到宋朝时期,他们才再度出头露脸。宋代有尚书员外郎楚芝兰等。
四说,出自他族。僳僳族害饶时氏,双姓为楚;今土家等族亦有此姓。在西南的楚姓则有南入越南、缅甸等其它东南亚国家的。
历代楚姓名人,春秋时有鲁国卜官楚丘,唐代有画家楚安:楚南:唐代著名佛教高僧;楚衍:宋代司天监丞,音韵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著有《司晨星漏厉》等名著。宋代有枢密使楚昭辅,元代有管军总管楚鼎,明代有户部主事楚智。而最为脍炙人口的,却是古龙笔下虚构的一个风流侠盗――楚留香。
“楚”姓在现代生活中不多,但名字中用“楚”字的人很多,如:张楚怡、刘楚韵、徐立楚、王一楚等。肖兔,肖虎者姓“楚”的为上上格,他们举止文雅,有亲和力,商业及金融交易方面比较幸运,有个性,做事情有条不紊,热情大胆。肖鸡、肖猴的人姓“楚”的,少小以离开出生地,去外地谋生,个性灵活,善于交际,注重生活品位:肖龙者是典型的“怀才不遇格”,他们学非所用,勇于追求理想,主观且固执:肖鼠者形象不错,喜欢运动,兴趣广泛,部分人会从事餐饮酒店业:肖牛者姓“楚”的,他们祖上有阴德,注重生活品位;肖蛇者姓“楚”的,他们读书勤奋,善于与人沟通,不会人云亦云;肖马、肖羊者姓“楚”的,部分人婚姻不理想,家庭烦恼不断:肖狗者姓”楚”的,他们是天生的组织者,走到哪里都是壳点,能言善辩,朋友多,注重家庭,姓“楚”的肖猪者。他们运气不错,赚钱机会多,喜欢买房,乐善好施,性格开朗。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活动准备:1、故事录音。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
T: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活动介绍:淡淡棕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端五、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有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二、品尝粽子,并讲述。
1、认识粽叶。
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三、请小宝宝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
小(1):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小(3)“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小(4)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幼儿园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方案二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习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生活经验,今年端午节我们开展了“快乐端午粽飘香”亲子活动,让小朋友们在浓浓的亲子氛围中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
活动时间:8:00---11:00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2、了解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有赛龙舟的习俗,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3、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4、乐于参加包粽子、制香包、编蛋网、赛龙舟等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端午节的故事;
2、做香包的材料:香料、布、针、线等;
3、包粽子的糯米、苇叶;
4、编蛋网的绳线、五彩线;
5、自制龙舟两条;
6、幼儿每人一个熟粽子。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致开场辞:
淡淡棕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端五、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有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随着端午节脚步的临近,为了增进小朋友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今天我们一泉路幼儿园小朋友们邀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这个美好的传统佳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掌声欢迎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
讲述端午节来历的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关物品。
二、端午节赛歌会
请各班的小朋友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
小(1):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中班: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大班:“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三、赛龙舟
每班选5名家长,组成两队,赛龙舟接力赛。妈妈或爸爸套着纸箱做的龙舟,绕障碍前行接力。
四、巧手妈妈大比拼---亲子活动
每班幼儿家庭分四组进行亲子活动。
第一组:与妈妈一起包粽子。
第二组:与妈妈一起做香囊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喜迎端午节演讲稿,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喜迎端午节演讲稿1老师们、同学们: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保守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痛,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溺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只仅是一个保守节日的得失,不只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保守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保守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多年历史的保守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保守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
喜迎端午节演讲稿2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必不可少活动,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佩香囊,赛龙舟。今年的6月12日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也将迎来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那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在两千多年前,楚国的大夫屈原情系百姓,心忧天下,当他得知楚国被秦军攻破后,就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江自尽。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就有了后来赛龙舟的风俗。百姓们把用楝树叶包裹,外缠彩丝的饭团投入江中祭奠屈原,就成了我们现在吃的粽子习俗。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月就被定为端午节。端午时节,千家品粽,万户悬囊,人们纷纷挂艾草、佩香囊、赛龙舟、办诗会,来纪念屈原,庆祝节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越来越多的渗入了我们的生活,这曾经最热闹的活动,渐渐被人们所淡忘,我们似乎不再眷顾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而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些西方节日。当我们还沉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20~~年,韩国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听了这些,我们又是什么样的心情,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而如今,这个我们过了二千多年的传统佳节眼瞅着成为了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是怎样的尴尬与无奈。
中国的传统节日异彩纷呈,文化内涵丰厚,它们留存着先民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须怀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同学们,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中华文明需要大家共同传承,并且发扬光大。希望大家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永久流传。
喜迎端午节演讲稿3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不难明白端午节背后的历史是极其悠远的,浓厚的人文情怀形成了我们的传统佳节自然是要好好探索一番,事实上端午假期以及丰富多样的过节形式让这个节日深受我们的喜爱,因此我也想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看法以及对背后故事的探索。
在我的童年回忆里端午节给我的印象就是能够吃到美味的粽子,毕竟对于小孩来说粽叶的包装设计永远都是那么有吸引力,剪开缠线并撕开粽叶以后便能够看到里面的美味粽子,即便只是沾上些许白糖都能够让人对粽子的味道感到难以忘怀,正是因为有着这份情怀让我对每年的端午节都充满了期待,在我看来能够在端午假期吃上一份粽子也是令人感到愉悦的事情,而且后来我还在爷爷奶奶的教导下尝试自己包粽子,虽然粽叶并没有完全包好却也通过初次尝试让我体会到不一样的端午情怀,看似久远的回忆却让是我开启端午文化探索的开端。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让我了解到屈原的爱国故事并对此心生向往,这也让我意识到端午节背后的故事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若是只将注意力放在粽子等食物身上无疑显得自己的做法过于肤浅了些,事实上当我对屈原有了更多的了解自然也会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感到愤愤不平,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珍惜以及努力学习,而且端午节的知识也有许多值得自己去学习的地方,我得保持对学习的专心并努力提升自己的成绩才行,只有能力得到提升以后才能够更好地弘扬端午节之类的传统节日。
现如今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让我对端午节有了更深的认识,但随之而来的还有肩上沉重的责任感让我比较重视,毕竟无论是升学的压力还是老师对我们成绩的期待都应该认真对待才行,所以端午节的到来也让我难得松了口气并有了更多的精力来思考学习方面的问题,事实上现在的我已经能够正确地看待端午节并享受节日带来的氛围,而且我也意识到作为高中生的自己也应该弘扬端午节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毕竟对传统节日的保护也相当于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自然得予以重视。
希望所有同学都能够在端午佳节享受温馨而美好的氛围,相信和家人一起过节的我们也会因为拥有端午节的美好生活而感到高兴,当度过端午节以后我们也要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更加努力才行。
谢谢大家!
喜迎端午节演讲稿4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早上好!很高兴又一次相聚在国旗下。
天气渐渐热了,大街小巷又飘起了粽子香,于是情又热了。那箬叶的清香啊,就这样一年一年飘到了现在。年年端午,又近端午。人说端午这个节日是为屈原而设,这不合常识,但中华民族用一个盛大的节日来纪念屈原倒是不争的事实。你看那粽子啊,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岂不是屈原一生的写照。屈原啊,你这个中国伟大的诗人,这个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你的形象你的精神已经化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我们怎能忘记你?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是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受怀王小儿子子兰及靳尚等人谮毁而革职。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他无力挽救楚国危亡,遂投汨罗江而死。屈原的政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的《离骚》《天问》等二十篇不朽的诗篇,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刘勰评价屈原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吞没了屈原的汨罗江水,无情地流到了今天。一个怀着故国之思的乡愁诗人,走过悠远的时空,来到屈原祠朝圣,他学贯中西,诗文俱精,他曾经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他是余光中。在屈原像前,余光中献上鲜花一束,低首下心鞠躬良久,神情至为庄严肃穆。在休息室小坐,主人款之以本地的“姜盐茶”,大谈常德水与茶如何不同凡响,余光中反唇质问:“你再吹也没有用,屈原是在这里投水的啊!”愤慨之情溢于言表。为什么乡愁诗人会如此激愤,难道仅仅是有感于屈原的爱国思想吗?是,又不全是。屈原最值得我们缅怀的是他内心的高贵。这种高贵表现在屈原的爱国靠的是行动,是持之以恒、日久天长的努力,是于逆境中不屈不挠坚守的勇气。
屈原的爱国思想是非常执着的。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人才流动比较频繁。楚国也有不少人才流于他国,因而有楚才晋用之说。在这种世风下,凭屈原的才华和声望,他也可以去别国另谋出路,可是他不忍去国。屈原爱国思想的伟大,在于他可以出走而坚决不走。他眼看楚国即将覆亡而回天无力,悲痛万分,最后只好以死来殉自己的国家。
屈原在祖国的生死存亡、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正直伟岸,决不与佞臣同流合污,也决不随波逐流。《渔父》一诗很好地诠释了屈原“独立不迁”的思想。诗中渔父问屈原为何被放逐,屈原答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ǔ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屈原答曰:“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掷地有声的话语,千载之下,犹让人汗颜。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能像屈原那样守住内心,守住道德的良知、人生的信条。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年代,这是我们的造化。但是任何一个年代都不应该忘记屈原择善而固执的操守,这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价值核心。可惜的是我们做得很不好。有多少人爱自己的父母像屈原爱自己的祖国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有多少人珍惜学校的荣誉像屈原珍惜楚国那样,“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朱淑真);有多少人像屈原那样,“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有多少人像屈原那样,“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找不到的地方”(江河)。我们有的是进出无序,举止失节,言语粗鄙,读书无趣。我们欣赏的书籍媒体都是一些三无产品——无害,无益,无聊。在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我们多的是抱怨指责,少的是反省自勉,下面的诗句是我们同学的常态: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欢乐
谁还会抱怨,谁还会
在题海中无奈地求索
寻找丝丝缕缕的安慰
谁愿意
一天又一天
重复单调的枯燥
每一天都书写暗淡的未来
像尘埃堆积在心窗
谁愿意,顺着作业本攀爬
似攀爬一座座高山
纸上划过一个又一个疲惫的文字
谁不喜欢自由的风筝,喜欢笑
弥散在绚烂的天空
在心头的欢乐消散的时候——开机
去探索没有尝试过的游戏
想成绩不愿付出,想成功不愿吃苦,拈轻怕重,投机取巧,嘻嘻哈哈,玩玩乐乐,这是很多同学的处世哲学。他们全然忘记了:美好的东西是劳动的结果,是手和脑的创造。美好的东西,往往来之不易。“。
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今天,我们缅怀屈原,就是要汲取屈原“心血倾尽仍恨少,爱到深处痴几分”的求索精神,就是要像屈原那样择善而固执,做一个内心高贵的人。
喜迎端午节演讲稿5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我学会了一个新本领——包粽子。
端午节这一天,我看到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插上了艾叶,有些人还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佩戴香囊的比较多。香囊的样子各式各样,都很漂亮:有菱形的、方形的、颜色有红的、黄的……可好看了!我走在楼道里,楼道里飘香着粽子的味道,真香啊!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来了,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我跑到家里,告诉妈妈我也想吃粽子,妈妈不紧不慢的说:“别急,别急,我们等会儿到奶奶家还要包粽子呢!”
到了奶奶家,只见奶奶已经把材料准备好了:江米、红枣、花生、箬叶。不等奶奶开口,我就抢着说:“做粽子可简单了!我们把材料准备好,用箬叶一裹再一煮就可以了!”我有点儿得意,心想:奶奶一定无话可说了,我已经把做粽子的全部过程都说了下来,奶奶一定觉得我太聪明了。可奶奶说:“你说得简单,包粽子可有许多讲究呢!”我不相信,包一个小小的粽子能有什么讲究?
开始包粽子了。我自告奋勇,决定第一个试试。我拿起箬叶,包住江米随便缠了几圈。缠出了个圆不圆、方不方,也不是菱形的东西。我拿出红丝线,心想:奶奶平时给粽子“五花大绑”,真难看,我可以缠一个漂亮一点的嘛!我用线围着粽子绕了两圈,然后系了一个好看的蝴蝶结,太美了!我自己都佩服自己。可我刚一松手,粽子就“散架”了。箬叶一松,江米从里面掉了出来,让我白高兴一场。
奶奶见了,来给我们做示范。箬叶经奶奶三折两卷就包成了一个粽子。奶奶还教我们包粽子的窍门,大家试了好几次,终于学会了。吃着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
那么,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原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膝,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的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丰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还增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一、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传承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在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杰出人物的爱戴和崇敬,如教学《陈涉世家》,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面对残暴统治奋起反抗的无畏精神。学习《岳阳楼记》要让学生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教学每个名篇要让学生讨论主题思想,这些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吗?
二、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组织学生过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时,要求学生了解“年”的来由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等;清明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端午时,组织学生包粽子;中秋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时,去登高秋游等。三是定期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四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与体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最后撰写考察报告。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的形式
1.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感受春节、中秋节等民族风情。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文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那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还可以看《屈原》,吟诗词、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气氛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3.体会传统戏曲的魅力。对于岌岌可危的中国传统戏曲,可以通过放录音机、放光盘等形式让学生欣赏,对于经典名段,让学生跟唱、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到公园看别人吊嗓子,向别人请教学习,拜师学艺,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传统的戏曲剧本,欣赏动人的故事,组织一个戏曲舞台,让学生排练节目,登场表演,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活动,相信中国传统戏曲一定会发扬光大,传承下去。4.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与学生交流是一种启发学生想象的好方法,能使他们融入意境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怕作文不出彩吗?
四、利用主题班会形式
利用主题班会形式,教学生学会感恩。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不懂得感恩,为此可以召开以“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先向同学们介绍不同的感恩故事教育大家学会感恩,应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如此美好的生命,是他们辛辛苦苦挣钱供我们读书,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应感恩我们的老师,是老师传授知识给我们,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应感恩朋友,是他们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激励我们向上……学会珍惜,学会负责,学会有理想,学会善良,学会先人后己,学会无私奉献,通过这些活动,去领会感悟,这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意义无穷。
二、备课思路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课本知识训练,以本为本,教学活动时刻围绕课本进行。新课程下,要求以人为本,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激励学生主动体验,不断探究,发展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动活泼的发展个性,获得愉悦的成就感。作为语文教师,要适应语文课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和现实生活资源,来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欢过的是哪一个节日?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老师鼓励畅所欲言,并提示启发:春节、儿童节以外,还有哪些节日?目标导向:端午节)
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那它是农历的几月初几?
(五月初五)
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请知道的自告奋勇站起来告诉你的同学。
(包粽子,吃咸鸭蛋、挂艾叶菖蒲,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知道包粽子的用意吗?
(纪念屈原)
【归纳】:对,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刚才我提到了龙舟赛,大家看到过吗?我们这里有这个习俗吗?
(有)
【归纳】:我们这里在水乡河面宽阔的地方有这项活动。
那么请看到过龙舟竞赛场面的同学请举手,包括当现场观看过的,也可以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过的。
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
(热烈、紧张、刺激,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归纳】:好的。如果没有看到过的,请跟我一起来看看龙舟赛的精彩画面。
展示图片:(网上下载的图片:搜狐体育频道图片库。连贯播放)
老师从旁解释: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归纳】看过之后,我们确实能感受到龙舟赛的热闹与欢腾、紧张激烈。
〈评析〉:用现实资源导入,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整体感知:
好了,光谈我们这里的端午节和龙舟赛了,忘了正事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现代作家沈从文到湘西去了解一下他们那里的端午日风俗是怎么样的?同时也领略一下那里的茶峒人是怎么过他们的端午日的。(板书:端午日 沈从文)
先请同学们一起静下心来,走进茶峒人的端午日,感受一下那里的节日气氛。在听朗读时思考一下: (投影片1)
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与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否相同或相近?
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播放课文朗诵磁带)
检查预习情况,正音辨形:(投影片2)
茶峒 擂鼓 呐喊 调理
不拘 泅水 戍军 蘸酒
请位同学来读一遍,适当纠正。
好的,接下来请同学先相互讨论一下刚才的问题(投影片1)
然后起来来告诉其他同学。
第一问: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归纳:①穿新衣。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③吃鱼吃肉。④赛龙舟。)
第二问:略
第三问: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
理由呢?
(要求简洁表达就行,老师归纳:热闹,有趣等,并适当板书)
(三)、感体感知课文内容后,问题探究:(根据学生认知情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我们的?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请先相互讨论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板书)
请找出来:(投影片3)
桨 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 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敲打 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板书)
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 (板书)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板书)
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练习】:请你们开动一下你们的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的场合,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
相互讨论两至三分钟,然后口头交流一下。
(归纳:运动场,足球比赛,大型歌舞演唱会,激烈的战斗场面)
那么,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啦?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归纳】看比赛的人们:“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老师看到这里,就要瞎想啦: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
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那他们图个啥?
(欢乐、热闹)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其实,在我们的校运会上,不管是参赛的选手也,啦啦队也好,尽管得到了奖品算不了什么,啦啦队不用说了也奖品也没有。但大家图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对不对。同时,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你们说是不是? (板书)
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竞追鸭子)
目的是什么?
(与民同乐,还是为了突出节日的欢腾气氛!)
我们一齐来把这节读一遍。
既然是余兴节目,作者也懒得动脑筋啦,两三笔就略带过了。对于竞追鸭子,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就对这热闹有趣的场面作了概括。
但我在这里要难为各位同学啦。如果你当时也在边上的话,请你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些什么方法?
(提示:穷追猛打 迂回包抄 合力擒抓 守株待兔)
(要求三至五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抽两三个同学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 (学生作品可实物投影)
(四)、归纳要点:
上面,我们一齐随着沈从文去茶峒参观了他们的端午日风情。感受到了那里节日欢腾热闹的气氛。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真是不虚此行!